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22 09:59:01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1

寒假中我认真读了一本好书,《希腊神话》故事书,它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好书,该书篇篇精彩故事和英雄人物,让我流连忘返。

书中写了神的故事,写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写了正义智慧力量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该书让我感兴趣的是《普罗米修斯盗火》故事。整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普罗米修斯教会了人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教会人类计算方法和书写符号来进化交流,教会人类驾驭牲口来分担劳动,还教会了人类为了延续生命,如何来调制药剂治病救人的技艺,特别是她用聪明的智慧把火种带到人类,教会他们用火,使人类能生存发展。

但是,邪恶势力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给人类提供生存技能,非常怒火迅速派火神赫托把普罗米修斯抓起来,用铁链锁锁在高加索山陡峭的悬崖,并吊了起来。不准休息睡觉,忍受饥渴,炎热寒冷和风吹雨打,更可恶的是宙斯还派出一只神鹰,每天去啄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残无人道。

普罗米修斯与邪恶不懈的斗争,得到了人类的同情。宙斯的哥哥与宙斯这种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最后想方设法把普罗米修斯从悬崖陡峭上解救下来。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2

神话阅读教学应紧扣文本特性,依据学段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心灵需要,从神话所特有的文本叙事魅力和内蕴意义入手,顺应童心,引导学生一起经历神奇,感悟神韵,体味神思,享受“神”,内化“话”。

神话文体;学习价值;教学策略

神话文本以“神”为核心的特质为学生的语言生长,即为“话”的习得、内化、发展等奠定了兴趣基础,提供了思想的场境和言语实践的平台;同时,文本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决定了神话文本的“话”,为促进学生对“神”的理解、领悟和同构提供了思维的支点、言说的语境。神话的“神”与“话”是最和谐的同生共构的关系,水乳相融,相得益彰。在这一认识的引领下,神话阅读教学的课堂,应紧扣文本特性,依据学段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心灵需要,从神话所特有的文本叙事魅力和内蕴意义入手,顺应童心,引导学生一起经历神奇,感悟神韵,体味神思,在获取一种神奇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享受“神”,内化“话”,切实提升神话文本阅读的品质。

一、注重感性领悟神奇,感受神话文本的独特魅力

神话是感性的产物,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注重感性学习是神话文本本身的要求,也是学生感受神话文本独特魅力的最佳学习方式。感性学习指的是通过潜心涵咏、诵读体味、创设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象、切己体察、移情体验等方法,让文字最大限度地形象化,充溢着、流泻着具体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体验。儿童是最感性的,所以有人说,神话是儿童的神话,儿童是神话的儿童。打开一个神话文本,让儿童以最纯真自然的状态,以感性的实然姿态走进神话世界,神话的神奇魅力便自然而然地点亮了儿童的心灯。

神话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必过早地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尽量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让神话故事和人物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有了言说的冲动时,教师适时参与课堂对话,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神奇”的体验。例如,教学《开天辟地》,在学生充分自读后,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读完这个神话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故事中的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学生凭借感性体验,对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神奇已心领神会,赞叹不已。教师尽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神话的神奇境界之中,给他们更多的言说时间和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体验神话的独特魅力。因为,对于阅读教学的价值诉求而言,没有什么比让学生爱上阅读本身更可贵的了。在此基础上的深入阅读,便成了学生发自心底的需求。

再如,教学《夸父逐日》,教师可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与日逐走”的画面――“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拿起”“提起”“迈开”连续三个动词使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有气势,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做边读,直到他们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与日逐走的夸父。“一眨眼跑了两千里”,相当于从安庆跑到北京,那是多么神奇的速度,多么神奇的本领。这种神奇的感受不需要教师的刻意灌输,只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性地体察,神话的魅力自然了然于胸。

强调神话的感性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最形象地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从兴趣入手,拓展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二、激活思维品味神思,学习神话文本的诗性表达

神话文本的语言包蕴着丰富的想象因子,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都极其生动形象,充满了情思和意趣,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诗性表达。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这样描述普罗米修斯受罚:“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使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英雄,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宙斯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这段话的第一句用饱含赞颂之情的同位语做主语,与后半句中写普罗米修斯处境的概述形成鲜明的对照,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第二句描写普罗米修斯经受的苦难,使用了不规整的对句,在表现苦难的同时增强了语势。第三句连用两个“决不”,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坚强、坚定,进一步见证了他的伟大。这样的语言,不仅鲜明地再现了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同时起到了打动读者心灵的作用。在反复朗读、联想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普罗米修斯受难过程中还会承受哪些折磨,借鉴课文中诗性表达的方式,用生动的描绘、抒情的语言写下来,再对比文中对人类得到火种后的幸福生活的描写,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便在学生心中更加高大起来。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习得了神话文本的语言,又促进了对神话人物精神的深刻领悟,做到了言意兼得。

三、关注发展感悟神韵,落实神话教学的学段目标

不同学段因为面对的学生年龄不同,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别,神话文本本体教学价值实现的落脚点便也不一样。简单地说,不同学段,神话教学的具体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低年级学生阅读神话,除了以字词学习为主的普适性教学目标外,主要是唤醒学生阅读神话文本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神话的神奇。如教学《女娲补天》,引导学生关注“天是怎么破的”“女娲用什么补天”“女娲用什么代替天柱”,让学生直接通过文本内容体会神话的神奇;学习课文后,布置学生把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在学生体验了阅读和讲述的快乐后,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推荐他们阅读更多既充满神奇色彩,又比较简短的神话 故事。

中年级的神话教学,除了继续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还要将神话阅读初步提升到文化浸润和传承的高度,在“大语文”的背景下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远古文明的窗户。例如,学习《开天辟地》,要引导学生体会先民们对“世界从哪里来”进行的追问和思考,体会人类儿童时期最朴素也是最形象的思维方式。同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民族的开辟神话、自然神话,感悟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等问题思考的 异同。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3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神话 价值 西方艺术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宛如天真烂漫的孩童,其中有着丰富的想象、鲜活的直觉和幼稚的思维;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又如历经沧桑的智叟,其中饱含着对普遍人性及人类命运的追问和探索。进入现代,神话被重新审视,其精神内涵重新进入观者的内心,神话的现代价值被挖掘。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成为各个时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后人对这些素材的每一次创造性使用,都为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散发出绚烂多彩、永不褪色的光芒,体现出永恒的精神价值。

一、西方艺术的源泉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是西方艺术的源头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谢林把神话看成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和原始材料,它是艺术作品得以生长的土壤,“神话即是世界,而且可以说,即是土壤,惟有植根于此,艺术作品始可吐葩争艳、繁茂兴盛。”后世艺术家根据许多被古代希腊人神化了的英雄传说和史实演绎出惊心动魄的史诗与悲剧,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造型艺术珍品。直到今天,欧美的戏剧、诗歌、雕塑、绘画等等文化活动都在滔滔不绝流传于世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汲取新的营养,成为文艺再创造的重要源泉。

源自奥维德短篇故事集《变形记》中菲洛米拉变成夜莺的故事多次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如济慈的《夜莺颂》科勒律治的《夜莺》马修阿诺德的《菲洛米拉》,史文朋的《伊蒂拉丝》等。雅典公主普罗克妮远嫁北方国家色雷斯,国王特柔斯应妻子要求回雅典将妹妹菲洛米拉接来团聚,归途中爱上菲洛米拉。示爱遭拒后,特柔斯将她并割去了她的舌头。最终菲洛米拉在神灵的帮助下化为夜莺。菲洛米拉被特柔斯割舌而复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索福克勒斯的剧作《特柔斯》中。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也用到夜莺的形象“那儿有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充满了荒漠,她还在啼叫,世界如今还在追逐,唧格,唧格’叫给脏耳朵听。”英国剧作家韦滕贝克重新创作改编为话剧《夜莺之爱》,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中国儿艺也上演过该剧。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称为现代派小说巨著,它的结构蓝图就是奥德修斯的故事。乔伊斯不仅将奥德修斯的拉丁名直接用作小说的名字,在结构上也与之完全吻合。奥德修斯第一部分写奥德修斯之子台勒马克斯寻找多年未归的父亲,第二部分写奥德修斯的颠沛流离:第三部分写合家团圆。这恰是尤利西斯的布局,小说讲的是三个都柏林人的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里的活动。三个人一个叫布罗姆,一个是他的妻子莫莉,一个是年轻人斯蒂芬。全书以斯蒂芬外出为始,继以布罗姆赶路寻妻,最后以二人同莫莉会面为结束。不仅如此,小说中的很多场景也是史诗中场景的变异,如小说中的土耳其浴室是食莲岛的变异,史诗中的阴曹地府转换为都柏林郊区的土墓,而心地狭窄的种族主义者“公民”与布罗姆的冲突简直就是奥德修斯与独眼世俗斗智斗勇的现代翻版。由此可见,尤利西斯就是以古代神话为原型,寻求远古世界与现代世界的契合。

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不仅为西方文艺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而且也丰富了西方各语言,因为文学、艺术作品极大地促进了语言中反映神话的成分出现,另一方面,神话中的诸神、人物和事件很多己泛化成单词留在了语言的词汇中,成为后人写作或交际中常常引用的词语。许多英语习语也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内涵就很难正确解释词义。古希腊神话英雄赫刺克勒斯读书时遇见享乐女神(PIeasure)和善德女神(virtue),前者向他许诺舒适和欢乐后者向他许诺创造和成功。赫刺克勒斯选择了后者,这便是习语HercuIes’choice(赫刺克勒斯的选择)的由来,现指“放弃享乐,主动吃苦而得到的回报”。在“享乐”和“美德”两种幸福中如何选择也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命题。

古希腊罗马神话历来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文艺复兴以来,许多绘画大师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题的创作已成为传世的不朽之作,如安东尼奥・波拉约洛的油画《阿波罗与达芙妮》就描绘了达芙妮为躲避阿波罗的追求,变成月桂树的情景。在彼德・保罗-鲁本斯的名画《帕里斯的裁判》中,帕里斯要把金苹果送给维纳斯、朱诺和密涅瓦三位女神中最美的一个。英国威廉・埃蒂的《海洛与勒安德耳》描绘了勒安德耳与阿佛洛狄武的祭司海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勒安德耳在暴风雨中淹死,海洛悲痛欲绝,从塔上跳下,临死前两人挣扎着拥抱。

除绘画作品以外,雕塑和雕刻艺术中也融入了神话。在英美国家涌现出了大量以神话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以壁画为例:画在杯子、盘子、瓶子上的古人绘画很多以神话人物为主题,如海伦、阿加门农、亚马逊人、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等等。这些作品丰富了英美人的生活。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音乐艺术创作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缪斯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罗马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以神话故事或其中的神为主题、背景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是音乐家们所喜爱的主题。他们的爱情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罗马神话的人性特征,所以被西方音乐家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

隐喻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成为西方艺术源泉的媒介。现代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神话是原始时期人类使用隐喻式思维的结果。从人类学和人类艺术产生的本原的角度看,隐喻思维在艺术中的表现尤为显著,而意象则是隐喻艺术思维的核心。古希腊罗马神话丰富的意象组成意象群,形成象征,进而成为西方各种门类艺术取之不竭的源泉。

二、西方精神的隐喻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还是民族精神乃至整个西方精神的隐喻。在西方精神中,古希腊精神乃其历史的重要渊源和起点,它作为西方古代精神的主体而代表着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西方精神之库中的自然精神、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神秘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思辨精神等,都可以在古希腊精神中找到其雏形和根源。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希腊精神几乎完整地出现在古希腊神话和传说里。

西方人对自由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整个一部古希腊罗马神话,除少数神祗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 及其故事外,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而是满足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财产、或为复仇: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健美、勇敢、技艺和智慧,是为了得到权力、利益、爱情和荣誉。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最充分的代表。阿喀琉斯曾被预言,若在家中终老一生可得幸福长寿,若上战场则会建立不朽英名却必夭亡于战场。面对荣誉与生命,阿喀琉斯毫不犹豫披上战袍奔赴战场。当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强夺阿喀琉斯的女奴时,他愤而拔剑,在女神雅典娜的劝说下才退让一步,没有让阿伽门农血流五步,但他却拒不出战,任希腊大军节节败退,只有在好友战死,阿伽门农亲自上门道歉后他才重新披挂上阵。他那丰厚热烈的情感、无敌无畏的战斗精神、捍卫个人尊严的意识,特别是明知战场上等待他的是死神也决不肯消极躲避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典型希腊式的。

古希腊罗马神话里有关“金苹果”的争夺则是另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传说,这里的“金苹果”代表着古希腊人对、财欲、物欲、权力欲、个人荣誉等等生活欲望的追逐,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往往是全力以赴,犹如飞蛾扑火一般拼命,即便自己死掉或招致灾难也在所不惜,而由此带来的纷争与杀戮便具有了一种盲目的性质。联想到国际时事,有些西方国家的国家政策或许与此文化传统有关。

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也是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许多千古流传的故事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省,包孕着不朽的现代性内涵,通过浓缩成生动的比喻和成语,广泛融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譬如斯芬克司之谜、俄狄浦斯情结、不和的金苹果、阿喀琉斯的脚踵、潘多拉的盒子、赫拉克勒斯选择人生道路、西绪福斯受罚从地狱永远向陡峭的山崖上推石头、从大地母亲获取无穷力量的安泰俄斯的故事等等。

古希腊神话认为,人类的不幸是由天灾与人祸造成。所谓天灾是指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天神之父宙斯为了惩罚人类,派美女潘多拉带礼品盒子下到人间,打开盒子从中放出各种灾祸,使数不清的形形的悲惨充满大地,唯独把“希望”关闭在盒子里面。所谓“人祸”则是指人类的各种。潘多拉所以降灾人间,也是因为人类被她的美色所惑而接纳了她。所以实在是“万恶之源”:但另一方面,人活着就要追求各种情感和欲望的满足,所以它又是“万乐之源”。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就这样相伴相随,古希腊神话深刻揭示了人的欲望冒险带给人们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人生体验。

美少年那喀索斯只钟爱自己而蔑视周围的一切,爱神阿佛洛狄特为惩罚他,使他爱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作为一种隐喻这则神话表现了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由此可见,古希腊神话本身既是民族的,又包含着普遍的人性内容,民族的特性展现得越充分,它所显示的人性内容也越发深刻。因此,古希腊神话不仅构成希腊艺术的土壤,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题,以致于后来的许多文学经典都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讲述着古希腊讲述过的一些故事,而且古希腊罗马神话关注普遍人性的内容仍然活跃在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4

古代西方文学凝聚了古西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当今创作设计者层出不穷,以至找到新颖别致符合当今人类审美心理的素材,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在不懈的努力下西方文学把他们的目光吸引了,创作者以独到的视线活跃在各个领域,如浅谈在商业商标创设领域中人们都很熟悉苹果牌电脑商标,它的特点是一口被咬了的苹果,这个商标灵感源自哪里?这个商标设计者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古西方文学《圣经》伊甸园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上帝在伊甸园里创造了两个人夏娃和亚当,这两人在那里生活的无忧无虑伊甸园很平静,上帝在创造他们后多次让他们不要偷吃树上的果子否则将后果不堪,但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当她一口要下去她们的生活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苹果牌的商标很特别也很有蕴意且很容易让人们深记理解,再如商标“固特异轮胎一路领先”它也是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还有常见的“耐克”牌商标也是如此,古西方文学是一些商业商标创设者的源头并给商业发展以推动力并使其向前进步着,古西方文学不仅在商业商标设计者里活跃不停,在文艺方面同样如此,例古西方文学在舞蹈艺术创造者中的影响:

如著名西方舞蹈创作家玛莎·格雷姆的创作《心是窟》这部舞剧创作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郝利俄斯的孙女科尔喀斯国王埃厄忒斯的女儿爱上了阿尔戈穿英雄们的领袖伊阿宋,并帮他取得金羊毛,然后她俩一起私奔逃离科尔喀斯,为了阻止追击,美狄亚把他自己的兄弟阿普绪耳托斯杀了抛入了大海中。在科林斯、她和伊阿宋生了两个儿子,当伊阿宋决定同国王克瑞翁的女儿格劳刻结婚时,美狄亚给新娘送去了一个花冠,格劳刻被活活烧死,为了报复伊阿宋,她把两个儿子也杀死了。然后乘上赫利尔斯赠给她的飞龙车从科林斯飞走了。舞蹈编导格雷姆利用这个神话故事揭露了一些人性黑暗的心理。还有玛莎·格雷姆的另一个作品《走出迷宫》。它的原型也来自于希腊神话“阿里阿德涅彩线”冲突发生在阿里阿德涅与牛首人身的怪兽之间。阿里阿德涅在迷宫中寻找出路,备受恐惧和折磨。但她最终战胜了以牛头怪兽。并以此象征恐惧感,并通过阿里阿德涅的故事,鼓舞人们坚强起来战胜自己,战胜自然社会带来的不适与压迫。这个作品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格雷姆舞蹈艺术风格。玛莎·格雷姆的艺术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美国人中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利用古西方文字为素材编创者运用自己的手段表现一个思想。玛莎·格雷姆是个了解民生的舞蹈家。她的作品反映现实、以人心理为主,体现人性为本。

在另个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著名编创家泰德·肖恩的作品,这个舞蹈的故事源自是普罗米修斯是作为一位战神和人类保卫者出现的,众神战胜提坦神之后,当人类希望减少供神的祭品时,他站在人类一边,帮助人类,蒙骗了宙斯,使人类得以将宰后的牲口最坏的部位作为供神的祭品。宙斯大发脾气,从人间取走了火,而普罗米修斯则从奥林波斯山上盗来了火,藏在芦苇管里带到人间,并教会人类使用火。宙斯便制造了潘多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疾病、祸害。为了惩治普罗米修斯反抗众神的行为,宙斯下令把他锁在高加索的悬崖上。用矛刺穿他的胸部,派一只大鹰每天早晨啄食他的肝脏。可是一到夜里他的脏又重新长好。他所受的折磨持续力几千年。用文学作品肖恩把这个舞蹈以具哑剧色彩的出现,以单纯、极少的舞蹈动作,追求某种希腊悲剧的风格,较集中地显示了肖恩在舞蹈动作中为追求宗教培养对古希腊神话所做的理解和诠释。在这部舞蹈中,肖恩借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表现对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所做的牺牲,用来象征一种宗教精神,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为自由和信仰和奋斗,

上述可见西方文学对创作者的魅力所在,如今创作者仍然继续在追求着.......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5

[关键词] 典故;宿命情结;《苔丝》

著名语言学家G•Leech在他的专著Semantics中指出:首先,文本体现了其反映内容的概念意义,其中包括“音位表达”“句法表达”和“语义表达”;其次,文本表达了字符、句子、语法结构等的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即搭配意义;再次,文本蕴含着有待于阅读主体对文本解读后领悟到的反映意义、内涵意义、主题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1]显然,本文所选取的文本是指内涵意义最深的文本。正如大卫•莫利而言,我们不能以为文本有若“一个具有想象意义的购物中心,听任人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间,任意挑选符合他需要的东西”[2]。把文本(text)放置在情境(context)之下,是把典故作为特殊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的首要基础。在小说《苔丝》中哈代通过引用大量的风格各异的典故来创设不同的场景,其中宿命情结是哈代在《苔丝》中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发生学起源

《辞海》对典故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3]由于用典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中国引经据典一度曾成为非常时尚的价值判断。在东亚封贡体系的文化意境中,典故的内涵是非常庞杂的,古人的名言警句、神话传说、经典故事等都隶属于典故的范畴;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典故主要包括文学典故、《圣经》典故、古希腊罗马的神化传说等。哈代在小说《苔丝》中所用的各类典故多达456处,其中与《圣经》有关的典故为112处,这对于一部仅40万字的作品而言,典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哈代在《苔丝》中的用典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卖弄文采,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宿命情结。

什么是宿命?哈代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宿命情结的呢?在汉语语境下“宿命”即“夙命”,即人要服从命运的安排,因此有人又把它称为命运。由于文化的继承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上位”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摆脱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再加上时代局限性,这样就制约了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在《苔丝》第5版前言中,哈代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名言:“神看待我们,就好像顽童看待苍蝇;他们为自己开心,便不惜要我们的命。”[4]这个典故是哈代悲观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表现了哈代在哲学上的困惑与不足,他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当亚克雷玷污了苔丝后,哈代这样写道:“……为什么偏要在那上面,描绘上这样一种粗俗鄙野的花样,像他命中注定要受的那样兀俊…不过祖宗的罪恶报应在儿孙的身上……”[5]113基督教所宣扬的犯罪必将受到惩罚并殃及子孙的宿命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古希腊的悲剧作家们,或把命运看成是神的安排;或把命运视为神灵与人都逃脱不了的神秘力量。命运是一个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它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种价值观,抑或为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一种世界观。在哈代的笔下所塑造的悲剧英雄不是受命运摆弄的玩偶,而是与命运抗争、毫不妥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斗士。这说明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道主义者哈代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哈代创作苔丝这个悲剧人物形象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从审美价值角度而言,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生活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哈代深受古希腊悲剧意识的熏陶,正是由于这种悲观主义潜意识的影响,哈代更深地懂得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从而衍生出一种难以割舍的宿命情结。

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思与诗

从解释或理解的学术指向来看,文本解读包含强调解释主体的意向和再现文本“原意”两种倾向,本文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论证哈代用典的文本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而是为了论证哈代用典与其宿命情结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应当把研究问题的主旨放在合理解释哈代用典的“主体意向”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再现典故文本的“原意”上,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形成的主体意向如下。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在《苔丝》中哈代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典故。“那种昏暗模糊的光景,使他们变成了一群林神,和一群仙女拥抱;一大群盘恩,和一大群随林回旋;一些娄提,想躲开一些蒲来,却永远办不到。”[5]97这是小说描述跳舞者的场景,林神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以在酒神节中乱跳乱舞而闻名的酒神侍从。仙女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负责掌管山林、河流、泉源和海洋;盘恩是牧神,经常追逐随林致使其逃于河畔变成芦苇以保纯洁。哈代通过使用典故一方面生动而形象地再现出舞者的形态,另一方面暗示亚克雷对苔丝的追求和戏弄就像盘恩追逐随林、娄提想躲开蒲来一样是永远办不到的。在冥冥之中古希腊罗马的众神再一次将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手。在牛奶场上,安琪“半开玩笑地叫她阿提迷,叫她狄迷特,叫她别的典雅名字;不过她都不愿意,因为她不懂得。”[5]199阿提迷、狄迷特分别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猎神和牧神,这种把人比作神的比喻无疑把苔丝置于一个无法达到的“纯洁”与“完美”的境地,而这又和悲剧苔丝的命运形成极大的反差。

如果说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引用大量的《圣经》典故是受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他大量引用古希腊罗马典故的原因则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少年时代的哈代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时,拉丁文是他的主课,因而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最初熏陶。哈代能够轻松自如阅读大量的古希腊罗马作品,悲剧文学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哈代运用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典故来表现宿命悲剧的世界观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苔丝》中苔丝杀害了亚克雷后和安琪在一座空房子前停了下来。“克莱把一个大寝室的门闩拉开……床头上刻着奔驰的人物,显然是爱兰特赛跑的故事。”[5]563爱兰特是古希腊神话中女英雄。相传想娶她为妻的人必须和她赛跑。胜者娶她为妻,败者必死无疑。希波墨涅斯在比赛中设计在赛跑途中故意丢弃一个金苹果以延误爱兰特,结果希波墨涅斯成为胜者,实现了娶爱兰特为妻的梦想。但由于两人躺在神坛上亵渎了神灵从而变成了两只狮子。这一古希腊神话不仅是苔丝和安琪两人命运的写照,预示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久远,同时又巧合般地和后来苔丝躺在异教神坛而必然遭到惩罚的命运不谋而合。又如《苔丝》中结尾处的:“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德伯家那些武士和夫人,却长眠地下,一无所知。”[5]577这个典故寓意深长,此处的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指的就是古希腊神话中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而从天堂偷取圣火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显然在古希腊神话传说里众神的主宰绝对不是普罗米修斯,而是宙斯(或称朱庇特)。在古希腊神话里,由于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宙斯决定报复普罗米修斯,他拒绝向人类(在古希腊神话里人类是由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共同创造的)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哈代此处引用这样一个典故文本,其用意是非常深远的,深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的哈代,对古希腊神话必然会有自己的解释。在他看来,遥远的宙斯远没有创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更具有亲和力,这种世俗化的意向当然不是哈代用典的最终目的,在哈代看来普罗米修斯尽管是出于关爱人类的目的而从宙斯那里偷取火种,这与苔丝为生活所迫而委身于亚克雷二者所犯的错误都是一致的,尽管合情但是不合法,这样苔丝最后命运必然会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以悲剧而告终。我们可以看到哈代悲剧宿命情结的根源之一就是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无助

哈代的宿命观师承古希腊罗马的悲剧文学,在古希腊,宿命论不仅仅作为纯外在的一种强大力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内心的力量一样强大。其实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是来自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有限认识的,那么在哈代的时代,

情况则有了很大的改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哈代必然会有自己的新突破。当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们家曾是名门将种之后,而今却又破落到如此地步时,感叹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5]17在《旧约》中大卫曾说道:“大英雄何竞死亡”以悼念索尔和他的儿子乔纳森。索尔是以色列的国王,违背上帝的命令而激怒了上帝,于是上帝选大卫为其继承人。大卫真诚待人,聪明才智深受人们的爱戴,但同时也遭到了索尔的忌妒。索尔几次想置大卫于死地,但都化险为夷。后来索尔和他的儿子战死在与腓力斯人战役中,而大卫不记前仇,仍对索尔表示出尊重,并用此语来对他们的死表示感叹。又如《苔丝》中的典故:“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做辅助,又算得了什么!”[5]30这个典故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到维多利亚晚期,长期存在于英国民众心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心开始发生动摇,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的进攻下传统理想走向破灭,人们恐惧于价值观念的动摇,反思现存的社会秩序。正如哈代所说的是恪守“高贵的血统”还是追求“耀眼的金钱”?从这个层面上讲,在现存的无序的世界中,哈代感受到了比古人更难以理解的困境,因此哈代的“宿命观”有着全新的内涵,它不是蒙昧的产物,而是现代文明所产的畸形儿。哈代尽管看到了人们的苦难,但是他却没有找到苦难的根源,缺乏对社会规律的理解,没有从社会矛盾入手,而是从凌驾宇宙之上的命运――这一神秘力量中去寻求对生命中悲剧因素的解释,这也是他小说中的缺点。现实中的哈代,既是语言大师,又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由于对时代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他在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上存在难以言表的二重悖论,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在哲学上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哈代的用典达到了思与诗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哈代重要的写作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 薛惠娟.语境分析与文本解读[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3).

[2] David Morley.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56.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30.

[4] 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1994.

[5]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6

一、主观与客观结合,生成想象空间

客观存在物因主观的原因而变得丰富多彩,而主观的想象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基础。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客观事物进行具有主观色彩的升华。由此,客观事物被赋予了主观的色彩,被赋予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生成了想象的空间,世界也因想象变得妙趣横生。可以说,想象需要主观与客观的双重作用才能生成。例如,春天的小草刚刚萌发,张目远眺一片青绿,但是当走到近处,显而易见的却是去年枯败的茅草。于是,韩愈先生吟起“春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主观层面的涓涓诗意与客观美好事物的两相偶合,使诗人诗兴大发,于是产生了绝妙的诗句。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物相遇,互为依托和基础。

下面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神话故事为例进行说明。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崇高的献身精神通过无火、盗火、被罚、解救这四个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受罚的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地方,突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驰骋想象。例如,教师可以将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雷轰电击、日照雨淋、鹰啄心脏之苦用幻灯片播放出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自己主观的想法倾吐出来。这时,学生的主观想法既包含了他们的真挚情感,又是想象力的生发地。学生将主观想法说出来的同时,其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二、学与思的结合,生成想象空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必须统筹兼顾的两种活动,它们互为彼此的起跑线,站在“思”的起跑线上,“学”才能致远;同样,站在“学”的起跑线上,“思”才有目的和价值。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如同飘在水上的浮萍,肤浅,不扎实;而没有学习的思考更像是轻飘飘的烟雾,虚幻,易随风而散。在思考与学习之间,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遇到的知识点,知识的空间得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思考与学习结合起来,延展知识的空间容量,使想象有一席之地。

还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感人涕泪的神话故事为例。可以说,人类是一个类别,互相之间总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从别人的遭遇上看到或是想到自己。对普罗米修斯来说,他的身上闪烁着英雄的光芒,是这类人的一个代表。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这两种活动联系起来,分析普罗米修斯这种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并能超越书本,超越神话,进入现实世界,思考生活当中的具有这种英雄精神的人物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畅谈古今中外。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虚构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有关的事迹。这既可以深化学生的思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为自己的英雄人物代言。

三、学与行的结合,生成想象空间

有诗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是以书本作为媒介传递给学生的,但是不付诸行动的知识总不会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总无法透过现象看到知识的内层。对于语文知识更是如此,单纯地学习书本会使得学生变成“两脚书柜”。而学习与行动的结合一方面让学习更深刻、更丰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因为,行动是对学习这一活动的升华和检验。在行动的过程中,学生所涉猎的空间变得广阔,想象也无任何的羁绊,在灵感的涓涓细流中冲破道道关隘,自由驰骋。那该如何进行呢?这要以课文的特点为基础。

仍然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感情浓烈的课文为例。在学习此文的时候,学生内心的情感是跌宕起伏的。在感情的牵引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对感人泣泪的故事有感而发。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诉说的空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读后感,或是在原课文的基础上续写、更改结局等。在对原文有了具体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由学习到行动,两相结合,在语言形成并表达的过程中,生成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另外,学与行的结合也为语文教学课堂添光增辉,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并沉浸其中,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完善身边事物。在他们的眼中,美无处不在。他们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秉性能为语文课堂带来活力。教师要为他们能力的发展提供平台,为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提供空间,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7

作为教师怎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总是停留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呢?如果教师反向思维,让口语交际作为检验学生朗读背诵质量高低的门槛,通过朗读背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使用,这样不断尝试,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朗读背诵的新鲜感又可以活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思维,这样一箭双雕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把在教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练习时的几点尝试与同仁分享如下。

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了两篇神话《开天辟地》(中国)、《普罗米修斯盗火》(古希腊),一则寓言《一路花香》(古印度)。众所周知,寓言是人类历史沉淀的智慧宝藏,人类应该多从中汲取一些智慧。这些美丽的智慧不断撞击我们的心灵,荡涤我们的心胸,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神话传说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即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它的作者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一般流传于民间。由于历史上社会制度等各种原因,迫使劳动人民渴望光明、追求幸福及对战胜大自然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想象,于是神话故事产生了。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体现。因此,我在本单元《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两课的讲解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比,归纳中西方文化在社会传说中作者的字、词、句使用的异同,进而指出:神话传说发端于劳动人民长时间田野劳作时的观察体验及感觉。如《开天辟地》揭示的是中国人民对天地形成的原始认知和理想追求。其中“用他整个身躯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得非常动人。学生们通过认知字词及重点句型,背诵“第六、七、八个自然段”,他们认识到古代神话中的英雄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之后诞生的,且他们受到历代人民的仿效和热爱。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由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它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而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智慧并且与宙斯主神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它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勇敢机智地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学生们在扫除了生、字、词、句障碍后,通过朗读背诵课文,都对文中生动语言、曲折情节及鲜明的人物性格(宙斯的专权独断、鹫鹰的凶恶、赫拉克勒斯的义举)所感动。有的学生甚至站立起来好像自己的身躯充溢着无比神力,腿粗如柱,支撑在天和地之间;或弯弓搭箭仿佛射死凶恶鹫鹰的英雄就是他们自己。

于是我让学生迅速阅读课文《一路花香》这则印度寓言,继而扫除字、词、句障碍朗读全文之后回答问题:“同学们,读完《一路花香》之后你们的心情如何?”回答:“比较平静。”又问:“有没有血脉贲张的感觉?”回答:“好像看得很远一样。”“好!”我又说:“请大家再次对比阅读《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两则神话,读完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三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为什么如此平静?》为题作为一次口语交际的练习,写在作文本上,下一节课交上来。文章写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现举例如下:

朱××:读完《开天辟地》之后,我不禁为的英雄行为所感动。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我觉得我的血液、筋脉不断奔突流淌,似乎我也成了那样的英雄。

袁××:通过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道理。

朱××: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读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血液、筋脉不断流淌、奔突,似乎我也成了那样的英雄。但挑水工开导“破水罐”的话让我感到心情较平静。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即使我用毕生精力也没有达到像那样的成就,那么做一个像“破水罐”那样平凡的人,把自己身边的小事、琐事做好,就像路边的小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也能发出耀眼的光彩,我的人生价值也就充分实现了。

朱××: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就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还用火来驱赶凶猛的野兽、打造工具,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很羡慕普罗米修斯那样的爱心和雄心。如果我有那样的爱心,我也将会帮助很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温暖。

朱××:鹫鹰太可恶了。我愿意做像赫拉克勒斯那样的英雄。如果有人给我一把弓我也会把凶残的鹰鹫射死,救下可敬的普罗米修斯。

陈××:对不起!我是个女孩,我的身体没有朱××那样强壮。也许我做不了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大英雄,但是我却有一颗很平凡的心。假如我是一只“破水罐”,虽然不能像“完好水罐”那样给主人每天都挑那么多水。但我却能把路边的小花浇灌得如火如荼,让挑水工每天给主人摘一朵漂亮的花,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样我感到快乐,主人也感到满意。我就高兴极了。

……

口语交际是在字、词、句练习,古今诗文朗读、背诵之后的思想撞击,它是学生较长时间学习的积累。作为教师适时、有机地综合素材,布置题目,调动学生运用字、词、句的能力,把他们长时间或此刻的思维打开,让他们进行或长或短的叙述交流,更大程度地让学生使用自己所记所背的语言,倾听他人的见解,将会扩大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我想这对语文教学的裨益很大。

史料上记载过去的汝窑、定窑等窖址有大量的陶瓷碎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篇8

[论文关键词】神话故事作品比较文学文学创作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在原始时代,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类的知识水平,在人类同自然(也包括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就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当时的人类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一切自然力都在他们的心目中被人为的想象所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中国与希腊都是有着丰富的神话的国家,在人类的童年时代,都面对各种灾害威胁,于是各种与强大力量抗争的神话便创造出来了.下面列举几个中国和希腊的神话为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有这样一段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个神话反映了往古人类与大自然的一次大的斗争.而且是一次响彻劳动胜利凯歌的记录。在英雄女神女娲的身上,分明概括了人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2.夸父逐日。《山海经》上载:“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民对光明温暖的追求,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对死后不忘为人民造福的夸父的赞美。

3.鲧禹治水。《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描述是:鲧面对汹涌的洪水敢于斗争,面对显赫的黄帝,也敢于反抗。他不仅偷了黄帝生长不止的神土息壤,而且连黄帝派火神祝融来杀头也不放在眼里。他的尸体三年不腐,有人用刀剖开他的腹部,他便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魂化生出新的一代禹,去争取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个神话体现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恶的社会势力面前,人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为人民谋幸福的宏大理想、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

4.普罗米修斯的反抗精神。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天地出现之初,并没有人类。普罗米修斯用河水把泥土润湿,再把它照自己的形状捏出来。他从各种动物的心摄取善和恶,让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仅仅有着半条生命的生物。再传授给他们各种知识,技术。这一切引起宙斯的嫉恨,因而拒绝给人类完成文明所需的最后一物——火。但普罗米修斯却从太阳神那儿偷到了火,并带给人类。他这样做,遭到了宙斯的报复,被钉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这个神话可以说是以上三个中国神话的综合,不过情节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反抗精神。看似巧合,实为身处不同地区的人类,在童年时代面对各种灾害威胁、与各种强大力量抗争的写照,可谓异曲同工。中国和希腊这种表现反抗精神的神话还有很多。中国有为了不使海水逞凶,日日衔木石,以堙东海的精卫——《精卫填海》;为了移走门前两座大山。带领子孙,终日挖山不止,以使大道畅通的愚公——《愚公移山》;为了拯救人类于烈焰与兽害之中.不顾天帝神威,杀其九子,斩尽凶兽的后羿——《后羿射日》;希腊则有为民除害,取狮皮擒牝鹿,杀九头蛇,取得十二项英雄业绩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为了实现诺言,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终于割下女妖美杜莎之头的柏修斯——《柏修斯》;不敬勒托,而遭致所有子女被神射杀,最后自己变成整日以泪洗面的大理石的尼俄柏——《尼俄柏》等。

这些神话故事都十分曲折奇妙,惊险动人,都体现出了人类面对强大力量而不屈服,敢于起来斗争的精神。但仔细分析中希两国的神话描述,这种斗争精神又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在体现斗争性的同时.还体现一种独立性,他们的斗争不依靠神和英雄以外的神秘力量来帮助。而希腊神话中英雄的斗争往往被一种不可知的、抽象的命运观念所左右。所以鲧治水不是靠命运,愚公搬山也不是靠命运,而是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献身精神。而普罗术修斯在坚持斗争时,却认为“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定数就是命运.普罗术修斯靠命运来忍受痛苦,也靠命运来坚定信心,命运使他解脱,也使他同宙斯和解。而《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间的战斗.更是直接由命运之神来决定胜负。中希两国的神话都描述了失败,但所体现的精神却有差异。中国神话中的刑天,虽被天帝斩首,但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同天帝争斗,丝毫不受命运左右,没有半点失败者的悲哀.呈现一种豪壮的、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而希腊神话中的俄狄蒲斯,他也处处与命运进行斗争,但命运处处与他作对,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命运之神的安排:杀父娶母,在命运的不可抗拒中,体现一种悲哀的失败。两篇神话都体现了悲壮精神.但刑天的故事是壮大于悲,而俄狄浦斯体现的则是悲大于壮。

中国的神话主要是反抗自然力量,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以木石填海、夸父持杖追日、愚公移山等。而希腊神话体现的则是反抗非自然力量,如普罗米修斯反抗强权、俄狄蒲斯反抗命运、美狄亚反抗背叛等。同为反抗,中希神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笔者认为,中国的神话主要反映的是氏族社会。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的群体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以神话大多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即使出现社会斗争也是部落问战争,因为与自然抗争,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中国神话都体现出一种群体意识,显得很有气势。而希腊神话则主要反映的是私有制出现的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当时,生产力已经发展,主要矛盾已不是人与自然的斗争,而是社会内部的斗争,很多神话都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分化。如在俄林波斯神统时期,有神、半神,而人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奴隶主、平民和奴隶。《普罗米修斯》所体现的就是新兴的奴隶主与守旧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而在《尼俄利亚特》中神的庇护下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战,体现的则是由奴隶主主持、奴隶闻的一场角斗。而且,希腊神话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几乎每一个主人公都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来体现个性特征。这是因为,在已出现阶级的社会中,人的存在主要靠个体体现,即使在群体中,也是以共同利益或目标而组合,这样才让私有制的存在变为可能。

我们还可以从神话主题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神话主要反映的是生产力低下、几乎没有剩余产品的氏族社会,所以主题始终围绕着劳动。而希腊神话主要反映的则是生产力发展、已出现剩余产品的氏族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所以除了反映劳动主题外,还有明显的追求物质享受的痕迹。譬如在双方对太阳神的描述中,中国神话里的东君住在扶桑树上,以青云为衣,以白霓为裳,乘坐在太阳车上,插着云彩做的旗子,像蛇一样透迤飘扬。东君威风凛凛地站在车上,手举长矢,追射天狼;而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住在豪华的宫殿里,发光的圆柱,镶着灿烂的黄金和火红的宝石。飞檐是眩目的象牙。阿波罗身披紫袍,坐在饰以无比美丽的翡翠的宝座上。他的太阳车的车辕、车轴和轮边全是金的,辐条是银的。辔头闪射着榄橄石和各种宝石的光辉。对以上两国的太阳神描述进行比较,希腊的阿波罗像一个打扮得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举目所见。尽是珍珠翡翠、黄金白银,浑身上下流露出一股富贵气派和希腊人当时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心理:中国的东君则像一个充满生气的乡野村妇,住的树,穿的霓,饰的云,用的矢,都是简陋朴素的自然物,处处显露出中国古人勤劳俭仆的可爱品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神话中的神,偏重于神采,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最后逐渐成为人们膜拜的道德偶像,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统治者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希腊神话中的神,偏重于神形,富有生活情趣,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中寻求人性解放的有力佐证。即使是时过数千年的现在,中国人与希腊人对“神一样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仍然大不相同,国人的理解是悠闲,而希腊人的理解则是享乐。

上一篇:新年快乐范文 下一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