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就业范文

时间:2023-12-06 07:38:22

北大就业

北大就业篇1

关键词:就业最大化;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4;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3-0081-02

一、河北省社会就业现状及实现就业最大化的迫切性

1. 河北省社会就业问题现状。求职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55周岁),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其包括新增劳动力即待业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无业人员或失业但要求就业或再就业的人员。我们所讲的就业问题就是指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为就业对象的问题。截止到2009年底,河北省人口70 10万,现有劳动人口4 230万,就业人员3 792.5万,比上年末增加66.8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达1 479.22万人、1 203.36万人、1 109.91万人,分别占全省就业人员的39.0%、31.7%、29.3%。200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 002.7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7.9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503.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358.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4.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农业劳动力3 200万人,就业人员2 790万人,失业人数达390多万人,失业率为12.5%;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57.26万人,有28.1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81万人。年内全省2 479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若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按调查日前1个月收入计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现调查的近50万名城镇失业人员中,按失业人数由多到少排列,依次为: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失业问题比较突出。

有关资料显示,尽管河北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就业政策诸多优惠,就业环境不断改善,但是,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用人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比较滞后,还严重制约着人才智能及积极性的发挥,进而影响着企业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及就业岗位增量和创业积极性,致使河北省失业人员存量约350万人,每年新增人力资源求职者约150万人,尽管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多万,尚有400多万人亟需就业。

2. 实现河北省就业最大化目标的重要意义。河北省现有400多万失业人口的弱势群体,制定并实施就业最大化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可以充分体现政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地关注民生、民权、民主的宽广胸怀,为人民谋福祉的勇气。把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纳入政府的重大议事日程,可以取得人民的信赖,调动全体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顺乎民意的义举,可以使执政党巩固民主政权的基础更加坚如磐石。其次,实现就业最大化是强盛国家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系统的治理工程,实现就业最大化,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人力资源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劳动力负担系数,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高效发展,最快速地达到国富民强。

二、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及战略对策

1. 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就是通过对失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重新掌握至少一项技能,保障在失业后3个月内实现再就业;待业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在加强法制、安全生产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市场观念、市场信息和职业培训,在3~6个月内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全部进行特殊培训或专业技能训练,尽快实现就业;对现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风险及萎缩裁员,对实施竞争机制可能被精简的人员进行早期预测,早期干预培训,设置新岗位预案,做到新老岗位衔接,实现法律规定失业再就业时间范围内的“零失业”。

2. 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的战略对策。要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所应当采取的战略对策是:首先,把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与扩大就业同步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人力资源就业依赖于职业岗位的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其次,大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要通过强化就业、待业和失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及创新知识教育、产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培训,从而形成“增加人才教育培训费用―提升人才素质―增强知识和技术创新及市场竞争能力、改善技术及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内涵发展和稳定、快速、可持续地发展―带来高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充分就业的良性循环”。再次,落实好就业政策,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3. 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千方百计搞好就业和创业服务。应强化为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求职者的服务,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比如:运用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政策上下功夫,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扶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等;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的工作指导和推动,实行按月调度制度;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实施。在出台鼓励创业的配套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创业观念、政策、程序、途径、管理和技术等的培训,形成人人想创业,创造条件为创业,创业可提供就业岗位,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潮流。

4. 发展人力资源供求的高效信息网络,加大失业调控。建立健全包括失业再就业者在内的全部求职人员求职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单位共享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不间断地提供就业和用工信息咨询服务,实施高效服务,保障求职者或用工单位在尽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流动。

三、保持就业最大化的战略体系

为了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政府、社会、企业等除了在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管理、政府管理层面采取直接有效的对策外,还需在深层次上、长远战略上有所谋划,密切配合。

1. 实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技术创新为主导和发展传统产业、中华老字号品牌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如高新技术和现代家庭服务业相结合的战略,不仅能推进社会养老业健康发展,解决老有所养的社会难题,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还能把年轻人从繁重的敬老事务中解脱出来,使自身发展、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和孝敬老人、老有所养、减轻社会负担等完美的结合并实现。

2.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就业最大化。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措施有:促进农民工就业,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重视农民工权益维护,关注教育和培训,积极推进户籍改革;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民工的金融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经济调整政策应更加关注个人消费的增加;经济恢复的过程,也可以看做平衡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一个过程,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注意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冲击效应,通过统筹规划,把产业规划和就业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

3. 明确投资的就业目标,建立投资促进就业的机制及保障体系。指导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多的地方,列出计划,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贡献大的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政策上下功夫,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扶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同时,应加快覆盖全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薛华.我国就业政策的沿革、困境与导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

[2]简新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求是学刊,2011,(1).

[3]全.和谐与互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尹振才.解决就业问题的双重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1994,(3).

[5]蔡.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北大就业篇2

[关键字]就业 经济普查 统计分析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通过对就业、经济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挖掘就业的潜力,寻找扩大就业的途径从而解决就业压力,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普查中法人单位的数据反映的主要是在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具有较为稳定工作背景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法人单位是全国及各地区就业的重要构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就业的情况。根据河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我省法人单位就业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扩大就业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扩大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一、河北省法人单位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的单位注册登记类型分布情况

河北省法人单位就业的主体是企业单位,其容纳的从业人员最多;除其他部门外,法人单位的部门单位数所占比重基本上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相匹配。2004年河北省共有法人单位209753个,从业人员9692469人。其中企业单位10932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52.12%,这些企业单位拥有从业人员7324936人,占全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绝大比重为75.57%;事业单位29528个,占全省法人单位的14.08%,事业单位拥有从业人员1352441人,占全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3.95%;机关单位有11400个,占全省法人单位的5.44%,拥有从业人员591747人,占6.11%;占全省法人单位的1.25%的社团单位共容纳54321人就业,占全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0.56%;其他法人单位有56886个占全省总数的27.12%,其就业人员相对较少共有369024人,仅占全省法人单位就业总数的3.81%。

2.就业的产业分布情况

在河北省第二产业是就业的主体,容纳了全省法人单位将近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第三产业拥有较多的法人单位,但吸引就业的能力与二产相比相对较弱。2004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共有法人单位69043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32.91%,容纳从业人员5858994人,占河北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0.45%。第三产业共有法人单位1406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7.07%,容纳从业人员3831604人,占河北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9.52%。

3.就业的地区分布情况

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情况基本上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属于法人单位多,从业人员多的地区。其中石家庄位居全省第一,共有35164个法人单位,占全省的16.76%,拥有从业人员1768523人,占全省的18.25%;唐山有法人单位27380个,占全省总数的13.05%,从业人员1459771个,占全省总数的15.06%;邯郸有法人单位21854个,占全省的10.42%,从业人员1099453人,占全省的11.34%;保定有29614个法人单位,占全省总数的14.12%,从业人员1314666人,占全省的13.56%。而秦皇岛、承德、衡水属于法人单位数较少,从业人员也较少的地区,其余地区位居中间水平。

4.就业的时间分布情况

河北省法人单位数随时间发展持续增长,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增加的绝对值与幅度较大。随时间的发展,在新开业的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4年新开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有11691个,已经占到了当年新增法人单位的91.6%,企业法人从业人员有385598人占新增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92.12%;而新增的事业法人与机关法人的比重在不断降低,2004年新增事业单位442个,占当年的3.46%,容纳了从业人员16789人,占当年新增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1%,新增机关单位147个,占当年的1.15%,有从业人员5209人,占当年新增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24%。

二、河北省法人单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与法人单位就业情况密切相关

根据河北省各地区从业人员数以及GDP的相关数据,计算二者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为0.9507,说明代表就业的从业人员PEOP和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GDP高度相关。取对数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拟和二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以下结果:

LNPEOP=7.85214+0.880266LNGDP

(13.85461)(10.11812)

R2=0.9191,Adjusted R2=0.9102;F=102.3764;模型的调整后判定系数高达0.9102,说明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从小括号内的t值判断,解释变量GDP对于PEOP的作用显著;F统计量也说明解释变量GDP对于PEOP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方程能够通过各种统计检验,可以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上述回归模型说明: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法人单位的就业存在着高度的正向影响,GDP的弹性系数为0.880266,说明GDP每增加1%,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就会上升0.88026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河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加,因此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不同偏好

河北省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于学历的要求是否一样,是研究的主题。可利用?2的一致性检验进行判断。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p值为0,即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不同。具体而言,事业、机关单位对高学历有偏好,这两种类型的单位有超过一半的从业人员具大专以上学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学历;事业单位对拥有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比机关单位更具偏好。而企业、其他法人单位则对具有高中、初中及以下较低学历的从业人员有偏好,这两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在其内部所占比重超过了六分之五;虽然拥有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并不少,但是相对于低学历者而言,这两种类型的单位对于高学历从业人员的偏好较低。社团法人单位对于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偏好最大,占到了60.03%,对于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从业人员的偏好高于初中及以下低学历。

运用相同方法计算发现不同类型法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技术等级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事业、机关单位对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偏好与具初级职称人员的偏好大致相同;企业对初级职称的人员更具偏好,对高级职称人员的偏好最低;社团对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偏好大于初级职称;其他法人单位和企业类似。对于技术等级来说,机关、事业单位对于高级工偏好最强,中级工次之,对技师偏好较低;企业对于中级工偏好最强,高级工次之,和其他类型的法人单位相比,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的偏好较高;社团单位对于高级工、技师的偏好较强;其他单位对于高级技师、技师的偏好最高。

3.劳动报酬并未起到调节法人单位就业的作用

(1)劳动报酬不是造成行业就业不同的主要原因

使用x2检验计算得到p=0,即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的确存在差异。理论上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应受行业待遇水平高低影响,即待遇水平高的行业更容易吸引人们就业。各行业从业人员与人均劳动报酬的相关系数r=-0.35378,这说明第一,行业从业人员与人均劳动报酬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即从业人员多的行业其待遇水平一般较低,而人员多的行业一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第二,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即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由于行业待遇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各行业从业人员多少的不同。

2.劳动报酬不是造成地区就业不同的主要原因

根据河北省各地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据,计算得到p = 0,说明河北省不同地区的就业存在差异。计算各地区从业人员与人均劳动报酬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r=0.291904,这说明第一,地区从业人员与地区待遇水平之间是正的相关关系;第二,二者是微弱的相关,即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地区待遇水平是影响地区就业的主要原因。

在市场上,价格是调整供求的关键,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报酬代表了劳动力的价格,而在当前的河北省就业市场中,劳动报酬并没有起到调节就业方向和就业人员数量的作用。

4.第二、第三产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性别偏好不同

2004年河北省法人单位男性从业人员占绝对多比重达到66.07%,有6404246人,女性从业人员3288223人,男女性别比例是1.95∶1。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男性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50%。使用x2检验分析河北省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对于性别的要求是否存在差异,计算结果:p=0。说明不同产业对于从业人员性别的要求不一致。具体来说第二产业对于男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有70.91%的从业人员为男性;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对于女性从业人员更具偏好,有41.33%的从业人员为女性。

三、促进、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1.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世界各国在处理就业存在的问题时,都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重要位置之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文中分析发现河北省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07。就业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很高,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会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但在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就业存在的一切问题,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规划、统筹、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大力发展教育,切实改变教育缺乏或错位带给就业的不利影响

根据实际需求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资本。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切实解决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为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针对社会需求和劳动者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情况,加强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和职能鉴定,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适应各种社会需求。鼓励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及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并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等,为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劳动者提供基础条件和环境。

3.建立完善的就业监控系统,让供求双方及政府能够掌握就业市场实情

受信息渠道制约,个人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对于劳动者的需求状况,普通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和教育类别时常具有盲目性。例如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职中不感兴趣。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市场的了解也是有限的,对特定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通过用人单位自身对劳动者的培训得以满足,必须依靠专业的培训机构。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教育部门也不能自主的了解、预测社会对于何种类型的人才需求最大,从而调整专业设置,进行专业培养。政府部门也需要及时掌握全社会劳动力的数量、增长趋势、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因此,结合劳动部门、统计部门、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监控系统,观察就业市场的现状,搜集与就业相关的数据,预测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监督、指导就业市场的运行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国家及地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建新: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出路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2]徐志坤程爱军:河北省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3]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北大就业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1.大学生就业形势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的跟踪调查,截至2013年2月中,2013硕士生签约率为29%,应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然而,在我们空前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是否应该给予就业质量以充分关注?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样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关注将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到较高的水准的同时,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探索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非常必要。

2.就业质量的界定

对于就业质量的定义,目前国内外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根据ISO9000标准,“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笔者认为应用到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这组固有特性即本文所涉及到的就业质量指标内容。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毕业生的主观感受,不是单纯一次性就业率、再学习率(读研究生)等量化指标可以表明的,这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亦即就业质量的高低判断,可定义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观重视度与就业质量现状的符合程度。从而提高就业质量的方法之一,即通过双向调整,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重视度与就业质量满意度符合程度来实现。

3.实证分析

3.1 问卷回收

本研究是以北京地区大学生(包括本科、研究生、大专及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采用随机抽样法。大学生与已毕业大学生比例为2:1;男女样本量基本均等;其中最高学历为本科学历最多,近50%;调研主要分布于工学(29.1%)、管理学(18.9%)、经济学(18.9%)、法学(15.7%)四大类。学校主要分布于985或211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及北京市属建设高校,学校层次相对较高;在读生、应届毕业生、毕业4年内大学生比例基本为1:1:1;涉及到大学生户籍北京生与非北京生比例基本为1:1。

此次对用人单位调研问卷,单位类型以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居多,并集中于中小型企业,以管理岗和技术岗调研数据为主,绝大部分被调研者为初级岗。

3.2 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成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对就业质量各指标重视度进行五点量表评分,进而进行因子分析法,筛选分类,KMO值为0.809,通过碎石图(Scree Plot)最终形成有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分类如下:

职业发展:职业发展前景、业务培训、平等参;聘用条件:工作收入、福利水平、晋升机会、工作条件;劳动关系:就业稳定性、劳动合同期限、专业对口性、劳动关系和谐性。基本保障:工作安全、个人尊重、社会保障完整性。

3.3 就业质量指标重视程度均值比较

从大学生角度,指标重视度通过五点量表评分得到,均值越高代表重视度越高。一级指标均值比较来看,基本保障均值略高于其他,其次为聘用条件,劳动关系重视度最低。在二级指标均值比较中可以看到,个人尊重、工作安全、职业发展前景位居最高,其次为晋升机会、工作收入、福利水平,而重视度最低为专业对口性。

从单位员工角度,即是指对同样就业质量指标,员工满意度的考察,之所以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研究,某种程度上目前员工的满意度代表了目前就业质量的现状,通过重视度与现状的综合分析,从中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大学生很重视而员工满意度很低的方面,从而找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途径和方法。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就业质量指标均值在大学生重视度纬度曲线与单位员工满意度纬度曲线并不重合,再次印证二者存在偏差。两条曲线走向在“平等参与”项之前基本一致,而后走向却不一致,或截然相反或错综复杂。

为进一步研究两个不同角度差异,寻找矛盾主要方面,将上图做一修改,用重视度值减去满意度值,得出重视度与满意度差异曲线,见下图。此差距如为正,且数值越大,说明大学生重视度高而员工满意度低的方面,也是后续会着重讨论的方面;反之亦然。

从下图可以看到晋升机会、工作收入、职业发展前景三方面为差距值最大的三方面,也是此文章寻找到的矛盾主要方面。而次要三方面为个人尊重、福利水平与平等参与。

3.4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一方面以性别、专业、学校等作为维度,进一步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作分析。另一方面,将从单位员工角度对同样就业指标满意度来分析,就业质量指标满足程度与重视程度显著矛盾差异方面为线索,其中,也会对调研者单位、规模、岗位性质、级别、行业等数据作为次级影响因素分析,搜寻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方法,并以不同角度给出具体建议,以此提高就业质量。

从实证中可以看到,月平均支出水平与聘用条件,在皮尔逊双尾检验P

在大学生个人影响因素与二级指标做同样相关分析后,可得到:双尾检验,在P

4.需求与现实不匹配——三大主要矛盾方面的分析与建议

对以上三个主要矛盾方面,通过上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到:

晋升机会上:大学生角度,月平均总支出越高的同学越在乎晋升机会;单位员工角度,私营成分越高对晋升机会越不满意。对于支出水平高的同学如何正确认识工作中的晋升,以减少工作后心理落差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还提醒对晋升机会尤为看重的大学生正确选择企业性质。当然提高大学生晋升机会上的满意度需要大学生本人、单位等方面共同努力。

工作收入上:京籍学生比非京籍学生更重视工作收入的多少;单位员工角度,工作收入是员工比较不满意的方面之一。工作收入与能力直接相关,在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的环境下,如何正确面对收入的多少,如何通过在校学习期间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以及国家如何发挥调节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体制与市场规范,调控好大学生工资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角度,不存在与哪些因素显著相关,普遍非常重视度;单位员工角度,普遍满意度很低。在减少这一方面差距的具体举措上,除切实指导大学生进行有意义、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外,在企业,也要求能够为员工提供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指导及规划。

除以上三点,还可以通过减少个人尊重、福利水平与平等参与三方面重视度与满意度差距,以实现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不仅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就业质量状况,调整预期,同时审慎择业,从薪水、福利、企业文化、个人能力、爱好等各方面都考虑得的同时,关注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也应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这样的生涯规划指导应涵盖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高校应积极构建生涯规划的组织机构与队伍,学校应联合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资源,多途径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当然,要提高就业质量,单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有效规范做好人力资源各模块,特别是制定公平、明确的晋升体系,收入应与企业发展、社会水平、岗位相适应,为员工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及规划。在用人单位招聘时,应体现社会就业的公平性,对岗位及要求有明确清醒的认识,避免人才高消费,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除此,政府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政府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统计、预测、制度。提高就业质量,这四方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国际劳动,2009(10):29-32.

[2]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34-38.

[3]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燕山大学学报,2009(1).

[4]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北大就业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校 2009—2013 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381人,其中2009届55人,2010届78人,2011届85人,2012 届 72 人,2013 届 91 人;男性 143 人,女性228人;学生生源为全国各地。

1.2 方法

通过我校管理学院“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库”对工商管理专业2009—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信息库所记录的学生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名称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探寻5届毕业生初次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趋势。

2 结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见表1。2.1 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下降“,二分”比例增加2009—2013 年间,参与“派遣”学生的人数从2009年的14.55%下降到2013年的8.79%,参与“二分”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54.55%上升到2013年的60.44%。可以看出,这5年来,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在缓慢下降,参与“二分”就业的学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2.2 升学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出国学生比例增加

2009—2013年间,工商管理专业读研究生学生人数比例从 2009 年的 16.36%上升到 2013 年的25.28%,出国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3.63%上升到2013年的5.50%。可以看出,这5年来,读研究生学生人数及所占的比例都在增大,出国学生的人数及比例也在增加。

2.3 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事业单位比例显著下降

2009—2013年5年间,进入企业的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59.06%,进入事业单位学生人数累计占到总人数的10.76%,读研究生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21.26%,读研究生人数与进入企业的累计总和占到当年学生总数的80%左右。从这5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读研究生和进入企业工作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出路。

2.4 就业以医药类相关行业为主,但比例逐渐下降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行业分布为以医药行业为主(累计占到总人数的53.3%),但比例从2009年的60%下降到2013年的50.5%。可以看到,我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可以在医药相关的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其他行业工作,并且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大。

2.5 回生源地或其他直辖市就业的学生大幅增加,继续留在北京的比例减少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回到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大幅增加,从2009年的12.72%上升到2013年的51.65%,继续留在北京的学生的比例显著减少。从5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学生逐渐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而不是选择继续留在北京。

3 讨论和分析

3.1 学生的就业思路正在发生转变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该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二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已经从原来的以北京为主发展转变成以其所在省或其他省会城市为主,这种改变彰显出学生就业思路的拓宽,学生已经不再把北京当成首选了,而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其他省会城市;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选择的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可见该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再一味追求事业单位了,这也和当今的就业大趋势是一致的。

3.2 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要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统计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仍以医药类相关专业为主,但比例在逐渐下降,显示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多向性正在逐渐形成。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殊不知,在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也会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及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注意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3 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从低年级抓起,要建立起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经常有学生抱怨“下手太晚”,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是以基础课的学习为主,三年级和四年级才会学习专业课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知之甚晚,荒废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大部分美好时光,毕业的时候经常是后悔晚矣。建议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开设本专业基本情况介绍的课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情况早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规划。同时,在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建议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从而建立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3.4 人才培养要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

行业特色指原隶属于国务院某部门或行业,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归口于教育部等部门主管的一些院校或专业,但仍应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及突出的优势学科。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其“目标”客户通常是医药行业相关的用人单位,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立足于中医药行业特色,培养既懂医药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高度复合型人才。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做强、做实、做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专业方向调整要与时俱进

陈萦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到内向的转型要求高校调整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专业结构调整,调整专业结构要着眼于长期趋势。岳昌君等的研究认为高校专业教学要避免“一成不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应当关注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学生专业与市场的契合程度。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要在立足于行业特色的基础之上,努力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给高等中医药院校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使得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及市场需求情况、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从而制定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招生规模和教学内容。

北大就业篇5

努力积累文化知识,为实践做最充分的准备。每一门课程我都认真对待。因为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所以在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提高的同时学习商务贸易的原理和模拟操作。

暑期短暂的社会实践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但让我对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对工作我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在团体协作中我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我能与大家合作默契。在个人工作中我有很强的责任感,我能认真负责,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人际交往中我以诚待人,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北大就业篇6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 电力高等院校中,特色强势专业主要是电力和动力专业,作为非主流专业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其就业情况表现为就业率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学校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有认识偏差等。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革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关键词]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第二课堂;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6-02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17)

[作者简介] 冯程伟(1981-),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陈倩(1981-),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岳蕾(1986-),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伟娜(1980-),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作为以电力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其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何结合学校电力特色,发挥计算机类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我院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面,提高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低。电力大学中,电力和动力专业是我院优势专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用人单位来学校主要是招聘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对于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量很小。

(2)用人单位多为中小公司,就业后待遇与电动专业毕业生差距大,工作不稳定。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狭隘。处于电力大学中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那刻起,就认为个人将来的就业应该与电力动力相关,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只是自以为就应该与电动相关,学生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也和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一样,都去电力动力相关的用人单位面试,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需求很小[1]。

二、造成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就业现状的原因

第一,国家每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高素质的计算机类毕业生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开设计算机类专业对硬件和实验室要求相对别的工科专业成本较低,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大[2]。

第二,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主要是依靠母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导致我们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本学生,一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理论型人才,而我院培养目标定位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是有实质性的差别。由于三本学生入学时高考分数相比一本差距较大,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一本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比不过一本学生,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要求,直接导致就业困难。

第三,学院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电力动力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关注度不够。

第四,学生自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深刻,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缺乏认识,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一味地只是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忽视课堂外的知识扩充和技能训练。

第五,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大多并不热爱本专业。处在“大电力”学科中,很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看到电力动力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高收入,总是考虑着毕业后如何进入与电力动力专业相关的单位,很多新生报到时即询问老师“如何转专业”,这也是家长们询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所谓“转专业”就是从非电专业转到电力或者动力专业。这说明学生们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是看到电力行业的“高收入”,而且我们通过统计也发现,我院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调剂后的专业,他们大多第一志愿所报专业为电力或者动力,因分数不够调剂到计算机类专业,他们只是考虑着先跨进电力院校大门,入门后再说以后就业的事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试想这种状态下,学生怎么可能热爱所学专业,又怎么可能一心一意钻研所学专业,不钻研又如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又弱,可想而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拿什么去竞争[3]!

第六,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老师对电力行业就业市场很了解,但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及毕业后去向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计算机类就业市场开拓不够。

三、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深入钻研所学专业。

一是上好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使同学们认识到“360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不同专业的优势劣势,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二是指导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业。计算机类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创业过程也是学生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不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中他(她)会体会到计算机类专业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

(2)加强我院第二课堂建设,提高我院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一是实施“卓越工程师” 班计划,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做好这一项重要工程,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选拔环节,要借鉴母体大学卓越工程师班经验与教训,合理设置选拔环节,比如注重学生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成绩、理论考试题目的设置、上机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数学模型的认知程度等;其次,对于卓越工程班学生的培养方案要反复论证,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确定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符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再者,卓越工程班专业课教师的选拔要集合相近专业所有优秀专业课教师,不要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要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一出发点将优秀师资集中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平台上;最后,对于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能力素质的考试考查,不单单只注重考查其理论知识,更应该重点考查其实际应用能力[4]。

二是要重视与IT培训行业高质量的培训企业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实训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从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提高学生对行业热点的洞察力和关注度,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我院计算机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与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如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把什么都会而什么都不精的“软件通才”培养模式,改为不要什么都会但必须有一技之长的特色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划分专业,即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工细化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可细分为需求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分析师等职业方向;网络专业可细分为网络维护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等职业方向;应用专业可细分为硬件维护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职业方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突出其职业技能培养,以专取胜、以能取胜[5]。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基地建设机制 ,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从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术训练到定岗实习,按照科学的程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1-44.

[2]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 2007(2): 76-80.

[3] 任喜峰.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学习和探索,2007(3):169-171.

[4] 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5] 何丽君,何丽霞,唐玉光.基于学生需求的高校有效教学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2006(5):72-74.

北大就业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兴趣爱好;分层教学

一、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弊端

(一)从学生层面来看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首先,分层不够准确,这样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刚刚步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并不能很快的了解到每一个人的情况,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也只是先进行一次小的英语测试,然后根据成绩进行。但是仅仅依靠一次考试并不代表什么,很难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展现出来,而对于一些发挥失常的学生就会划分到较低层的班级中,这样会打击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效率。另外,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英语知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缺少竞争力,课堂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习自主性不强,长此以往,每一个层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从教师层面来看

在进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一般分层都是针对同一个年组同一个专业来说的,但是由于专业过多,教师需要上的课程就更多,这也是当前一个教学普遍现象。但是这样一来,如果哪一天教师有个什么突发状况,这时候教师想找一个替课教师都非常困难,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秩序存在着危机。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之间有好坏之分,在对教师分配任务的时候只是随意分配,但是班级的成绩会影响到教师的利益分配或者是成果评价,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怨言,教学不认真。

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分层依据科学合理化

在进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考虑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和学校规定的一些模考测试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们的意愿考虑其中。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教学依据,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重视。但是事实上,学生的个人意愿对于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这三种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制度,并不断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二)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评价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片面,这种形式化的教学评价不但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还会出现临期末抱佛脚或者是考试作弊的现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束缚,按照因材施教的原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模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例如,对于一些优等生来说,教师进行评价可以利用每一次的测试成绩作为最要依据,同时,将他们课堂上的一些表现、对于学习的态度等情况作为参考,从而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来说,他们的英语知识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如果只是根据他们的成绩进行评价并不全面,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听课积极性、成绩以及学习的态度都结合起来,通过多方面的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从而构建一个最公平合理的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提高。

(三)教学任务分配合理化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学会井然有序的教学,这就要重视教学任务安排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考虑到每一位教师的感受,再分配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尽量合理和均衡。例如有三个班级,在为一班和二班两个班级分配教学任务的时候,也要为三班分配任务,做到教师不仅要负责平行班的教学,还应该分配快班的教学任务。同样,对于其他教师也是如此。通过这样的任务分配,不但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摆平心态,还能够感受到民众公平,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更加有竞争力,认真负责的教学。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均衡分配任务,能够给予教师一个参考,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比每一个班级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找到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四)分层教学班级的排课任务优先考虑

在进行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时候,这样的教学形式开展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排课方面也重重受阻,因此,在安排英语课程的时候,可以尽量先考虑分层教学的班级,避免出现排课冲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更加重视专业课程,但是英语课程是一项必修的公共课程,相对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退一步来说,对于英语这一门学科来说,虽然只开设几个学期,而专业课程却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课程中。因此,在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教课教师应该理解并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进行教学,通过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教学模式尤其显而易见的优势,但也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改进完善,进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冬梅,李霓.浅析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校园英语,2012(12).

[2]王锐.分层教学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探索[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3).

北大就业篇8

【关键词】服务业;就业;VEC模型;Granger检验

0 前言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劳动力将更多地转向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首先,河北省正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需大力发展服务产业。

1 河北省服务业发展与就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服务业增加值由 38.48 亿元发展到9,384.78 亿元。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现代和高端服务业比重较低。2012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两大传统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6.2%和32.9%,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仅分别占11.4%和9.6%。可见,河北省现代服务业整体层次上仍比较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2 河北省服务业发展与就业的计量分析

本文选取1995-2012年河北省服务业生产总值(GDP)和服务业就业人数(L)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河北省服务业从1995年到2012年GDP增加值(亿元)分别为895.41、1,087.42、1,257.64、1,381.08、1,519.63、1,704.45、1,906.31、2,149.75、2,439.68、2,805.47、3,340.54、3,895.36、4,600.72、5,276.04、6,068.31、7,123.77、8,483.17、9,384.78;服务业就业人数(万人)分别为643.64、722.91、749.96、784.36、782.5、797.55、786.11、749.85、855.13、911.12、960.69、1002.44、1048.94、1074、1110、1147、1174、1206。

2.1 服务业发展与就业总量相关分析

如上表所示,河北省服务业GDP总量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就业人数随之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符合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的观点。对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服务业GDP与服务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96。可见,河北省服务业GDP与就业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想保持就业河北省服务业就业快速增长就必须保持河北省服务业GDP持续快速增长。

2.2 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协整分析

2.4 服务业与就业的Granger因果检验

利用平稳的相关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河北省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变化不是河北省服务业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接受河北省服务业GDP变化不是的河北省服务业就业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

3 政策建议

本文从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就业人员素质两方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加快城镇化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密集的人口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密集的人口只有城镇才能提供,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化水平高低对于服务业能否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3.2 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河北省服务业结构还欠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河北省在优化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河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现代服务业是河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政府要政策支持,使其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强大作用。

3.3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就业者素质

河北省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因此,必须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针对现代服务业的培训制度,大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桂玉.我国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13(31):15-17.

[2]米利群.河北省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对外贸易,2012(3):21-24.

上一篇:公司旅游新闻稿范文 下一篇:开学见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