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就该是北大

时间:2022-05-03 06:53:02

5月30日傍晚,结束了北大艺术学院的MFA艺术硕士答辩,我在北大东门等车。回眸北大,彭吉象教授的话言犹在耳:北大就是北大。

因为,在答辩中,有几位同学的论文未能通过。虽然他们年纪也不小了,虽然他们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虽然他们为上学花了不少钱,但是,北大就是北大。那一刻,我想到了的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北大是认真的北大,在今天的中国,“认真”让我们敬佩,甚至让我们感动。因为,不认真带来的后果和恶果,我们见得太多了。以至于认真也成了稀缺资源。

每年的5月,都是硕士生、博士生答辩的高峰时期。和20多年前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学生太多了,早就没有了半天甚至一天就“磨”一个的事。搞不清是大家的节奏都快了,还是现在的事情“水”大了。反正就学术和学位本身而言,这些年学术腐败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了。

也就是在我去北大参加答辩的前一天,报纸上刊发有新华社的报道: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引发思考,“学术快餐”凸显教育体制缺陷。5月27日,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决定,抄袭者袁新被撤销硕士学位,收回已发放的硕士学位证书。新华社的消息称: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共享”大有见怪不怪之势。但此次,抄袭者可谓胆大至极,不但抄录原文95%以上,还大大方方地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甚至此文还被收录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里,让人震惊。人们不禁对论文出炉的整个过程充满疑问。

也是在5月,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忙成一团,特别是那些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就业难,成了全社会最头疼的问题。身为老师,我真是特别同情甚至可怜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家长省吃俭用供养的学生。找工作,找户口,找房子,找对象……用浮躁、焦虑等词汇已经很难准确地形容这些莘莘学子的境遇和心情。在找这找那当中,唯一被凑合和糊弄的是找学问,于是,论文便成了“抄”和“攒”的集大成。今年的答辩中,我忍不住问一个学生:“有人说现在学生的论文大多数是一个星期里凑出来的,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而为什么答辩委员不敢举起屠刀?因为在学生的用工合同中明文规定:如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位,合同自动取消。我的天!利益如此紧扣,可不敢轻易砸人家的饭碗。

再看看新闻传播专业。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太快了,如今已有几百个新闻传播院系了。人们经常戏称:自己的普通话还没说利索,就敢招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反正不怕招不到学生。而一些理工农医类院校办新闻院系,符合教育规律吗?究竟是“为提高民族素质”,还是利益驱动?在今年的一次答辩中,最后我实在没忍住,宣布评语之前对一个学生说:你的论文的最后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这样的错误是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允许的,你的饭碗早就没了,因为没有一个老板会喜欢不认真的人。然而事后一想,又觉得这个学生也有点儿冤。为什么连小学生都知道要认真检查作业的常识,到了研究生却成了儿戏?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大问题?

大约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夜,我买了一本《陈寅恪的最后》,如获至宝。“凡一种文化,值其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陈寅恪先生写的《王观堂先生挽辞》中的这段话如雷贯耳。

走出北大,感觉学术精神和火种生生不息,于是,踏着夕阳归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上一篇:官腔丛中现人声 下一篇:做媒体,并非一新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