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范文

时间:2023-03-17 17:03:27

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88-1

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落实《课标》精神,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积累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自己,从而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

2.过程和方法:

以“自读课文、小组研读、品味词句、训练朗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与文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的课件,生字词及自学要求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谈谈你对秋天的了解。

2.师:在这金风送爽的秋天,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之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3.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

二、激情生趣、初读课文

师:老师先来做导游小姐,向你介绍一下如今北大荒的秋天的景色。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投影片出示学习要求)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过渡: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

三、小组研读、品味词句

1.教师对照板书引说:课文的第2—4小节,主要写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你们小组最想研读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组成员商量研读内容。

2.出示研读方法。

四、汇报交流、训练朗读

(一)汇报交流描写“天空”的

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请有关小组汇报:

1.北大荒的天空美在哪儿?出示课件,指导看图说说。课文哪些词句写了图的内容?理解“一碧如洗”(板书:一碧如洗)。

2.北大荒的天空很美,很干净,好像用清水洗过一样,碧蓝碧蓝的。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3.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4.其他人员补充或质疑。

5.教师引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优美的词句描绘北大荒的天空,小声跟配乐录音读,注意边读边想象那美景,用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汇报交流描写“小河”的

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给你什么印象?请有关小组汇报:

1.指名有关成员汇报:(板书:清澈见底)

2.出示课件,指导看图后提问:这么清澈见底的小河课文中把它比作了什么?(一条透明的蓝带子)

3.想象说话,指导朗读……

(三)汇报交流描写“原野”的

此时,那儿的原野不同于其他季节,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有关小组汇报:

1.指名有关成员回答(板书:热闹非凡)

2.齐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具体吗?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原野“热闹非凡”,请你读一读。(指名读有关句子)

3.课件展示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

4.齐读第四节,体会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么样?(指板书齐说)作者怎样把它写具体的?(指名读)像这样的句子关系就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

五、创设情境、活学乐背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北大荒的美景,现在请你也来做小导游,向老师介绍那里的天空、小河、原野的美景吧!

六、总结下课、学法迁移

1.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有迷人的景色,而且还有丰富的物产,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小练笔:(仿照课文第四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家乡的秋天真美呀!

教学反思: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流程中,舍弃了苍白空洞的说教,代之以感悟、体验和熏陶,如丝丝春雨,渗入心田,体现了教学的浸润度。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研读词句、训练朗读,进而分组汇报交流,理解文章内容,指导朗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2篇

①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②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到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③小河清澈见低,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的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④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梁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⑤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3篇

一、从审题入手,学习写景类课文题目的表达价值:

《北大荒的秋天》是第二单元写景类文章的第一篇,本单元的三篇写景文章《西湖》《拉萨的天空》也各有千秋,写法不一而足。单就本文而言,仅从课题就可以找见规律,同时,审题也是三年级这个学段应该培养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可在学生朗读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 )的( )”这个词组结构,中心词是什么?限制词是什么?同时,可以练习替换“北大荒”这个词,并做出比较,“北大荒的秋天”和与其他限制词搭配的秋天有什么不同,以感受不同的限制词对这类文章写作的导向和局限;也可以练习替换“秋天”,以感受不同的中心词对于文章内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审题的基本技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水到渠成。

为了总结、归纳不同类型课文在表达上的规律,老师还可以继续回顾叙事类、写人类课文的题目,总结、归纳这类课文的基本结构,如叙事类课文总是围绕:谁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结果如何?来写。掌握这些一般规律,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文章的写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从结构入手,学习写景类课文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从审题中,学生已经明确《北大荒的秋天》就是突出写北大荒的秋天特有的特点。《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最后一句话:“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文末的感叹号起到了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第一自然段“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主要是解释了一个成语――“一叶知秋”的意思。

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可以提取出来体会――“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原野热闹非凡。”都起到了概括全段的作用,是整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同时,可以把“中心句”的意思传递给学生,中心句就是围绕中心写具体,找中心句要开动脑筋,它有时在自然段的中间,有时在自然段的结尾,当然,最多在自然段的开头,要看清楚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三、具体分析,学习写景类课文围绕中心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第二小节,为了把天上的流云写具体,作者运用了“流”、“转眼间”“抖动”等词语,突出了流云变化快的特点;为了突出流云色彩美丽的特点,作者运用了“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的具体描写和“就象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流云的动态和美丽,表达颜色的多和变化快,用词之精准,一个也不能去掉。

第三小节,“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其中隐藏着“静静地”“躺”“明净”这一组表达静的词和“顶”“游”“漾”这一组表达动的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准确地表达了小河清澈的特征。因为,如果不清澈,就没有下文“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的描写了。

第四小节,围绕着“热闹非凡”,作者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品种多:大豆、高粱、榛树叶子;数量多:“成片的高粱”“榛树叶子全都红了”;声音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 “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颜色多:“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红得像一团团火”等,把北大荒的秋天的热闹写得淋漓尽致,看似没有章法,实则多渠道、多种感官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甚至运用拟人手法,充分表情达意。即使是表示颜色,也很讲究地运用了“黑红黑红”“一团团火”等重复的词,是否比“黑红的脸庞”“一团火”更热闹些呢?

四、迁移运用,形成语文能力: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不仅是课后习题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迁移运用的良好载体。围绕“热闹非凡”来写一段文字,可以以“商店里热闹非凡”“公园里热闹非凡”“学校里热闹非凡”“超市里热闹非凡”等起笔,相信学生们经过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肯定能从品种、数量、声音、颜色等方面来渲染“热闹”,用实践来形成语文能力。

五、学习用物产丰饶来赞美升华景色:

开花是为了结果,优美的景色加上丰饶的物产,更增添了秋日景色的与众不同,《北大荒的秋天》以一个神来之笔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表达了对北大荒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升华了主题,值得学习。

一切景语皆情语,《北大荒的秋天》以准确的用词、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也要从理解内容走向关注表达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更有实效、更长足的进步。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4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而引导学生领悟第4自然段的总分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习仿作,则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所在。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时间需要2-3课时,预设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在诵读中感受北大荒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富。运用直观演示法、引读法和音乐陶冶法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你能说出一些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吗?

〖预设回答: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丹桂飘香 秋风习习 枫林如火 一叶知秋……〗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之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设计意图:在导语中有意运用刚刚提及的成语,意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活学活用”,此举既导入了课题,又可丰富和强化学生的成语积累,可谓“一举双得”。】

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生字表中的生字拼拼读读,注意它们的音和形。

(2)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用“ ”划下来。

2. 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交流: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三、品味词句,想象意境

1.品读第一自然段。

(幻灯动画演示:一片枫叶从树上缓缓飘落)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就叫“ ”(幻灯文字出示:一叶知秋),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北大荒秋天到来的时间。

2. 品读第二自然段。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怎么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内容。

(2)出示幻灯片天空图片:观察图片后,说说课文哪些语句写了图的内容?理解“一碧如洗”。(板书)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①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读——

②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读——

③(看幻灯片)这样美的景色,课文怎样用文字来描述的?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作者是用什么什么方法来写这些流云的?(比喻)把------比作了-------。

(4)现在我们来欣赏这些优美的语句,小声跟配乐录音读,注意边读边想象那美景,用你的感情表达出来。

4. 品读第三自然段。

秋天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又是什么样儿呢?(小河)

(1)听老师读,看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2)第1句,小河给你什么印象?读——

(板书:清澈见底)查字典理解“澈”。

(3)出示幻灯片小河图片,指导看图后提问:为什么把他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用“因为------所以------”说话。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

指名读——

(5)男女生分读后,齐读本自然段。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小河清澈之美。】

5. 品读第四自然段。

此时,那儿的原野不同于其他季节,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的景物,并数数有几句话。

(2)齐读第一句:什么地方热闹非凡?(板书)

这句话具体吗?再读一读课文,找找哪几句是用来写原野热闹的?

(3)学习第二、三句内容。

①出示豆荚图片: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豆荚的?指名读——

大豆真的会笑吗?齐读本句。

②出示高粱图片:“黑红”的高粱说明他们怎么样了?高粱会演唱吗?为什么这样写?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北大荒的原野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而隐藏在这丰收景象后面的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辛勤的付出,文中的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4)齐读本自然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北大荒的原野怎样?(板书:热闹非凡)作者是怎样把他写具体的?(指名读)

①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

②齐读概括句,男、女生分读具体描写的句子(交换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充分体会第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5)这段话采用新的构段方式——总分结构。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描写原野怎样的热闹,条理很清楚。请你在课后模仿本段写法,用你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秋天。

6. 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型,指导描红。

荒: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

茫:上下结构,与“荒”比较区别。

岭:左右结构,在音、形、义等方面与“铃”进行比较。

3.课堂作业:

按笔顺在习字册上描红。

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外作业。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5篇

《北大荒的秋天》是第一篇写景课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感悟,感受北大荒的丰收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课题

1.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能说说秋天留给你的印象吗?生回忆作答。

3.秋天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季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令人赏心悦目。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北大荒的秋景。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秋天的回忆,学生凭借自己的印象,各抒己见,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进入文本,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读后交流,比一比谁读懂的内容多。

3.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体会天空的一碧如洗。

4.品读比喻句。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银灰”、“橘黄”、“血红”、“绛紫”。

(2)将词义与生活的表象联系起来,感受“五彩斑斓”的色彩,体会流云之美。

(3)扩展

理解词义后,仿写表示色彩的词语。(例如:雪白、碧绿、湛蓝……)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5.想象画面,感受天空的净,流云的美。

6.板书:天空净 流云美

[设计意图:对于色彩之间的细微区别,需结合具体的表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并通过扩展的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随后,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色彩斑斓,感受天空的净,流云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桌互读。

2.抓住“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问:读着这样的语言,在你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4.这么美的景色,谁不喜欢呢?(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悟,想象中读]

过渡:北大荒的天空净、流云美、小河清,那原野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

(1)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讨论:分别从哪几方面来写?

(3)引导品味:写大豆、高粱的拟人手法和榛树叶的打比方写法。

(4)重点抓住“摇动”、“扬起”、“笑声”、“演唱”等词,体现原野闹。

2.品读感悟

(1)自由读,体会原野上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先通过齐读中心句,再分组读句的形式,暗示本段的构段方式。

(3)齐读,读出人们丰收的高涨情绪,体会情感。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读为本。对本段的构段方式,先通过简要分析,再采取齐读,分句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得到暗示。从而在反复读中领悟其先总后分的构段写法]

三、拓展延伸,领悟写法

1.简介本段的构段方式。

2.让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交流生活中的场景。

3.动笔练写。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极美的课文。翻开课本,细细读来,如一股清新的微风扑面而来。我想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孩子进入审美的天地!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美、感受美、为美感动,并进入审美佳境,从而体会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是这么做的:

一、从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文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描写了北大荒,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多媒体播放北大荒秋天全景图,教师配情感解说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由、放声读一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一划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令自己喜欢?再让有相同喜好的同学自由组合讨论:如何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自己喜欢的北大荒的一个方面。老师扮演游客,学生以不同形式带老师游览北大荒。教师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来进入理解课文阶段,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课堂中我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从天空、小河、原野来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丽。2.通过北大荒秋天物产的丰富来感受北大荒的富饶。3.在文中我还让学生想象:根据你们平时看到的天空,你们觉得一碧如洗的天空应该是怎样的?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粱,如果它们能说话,此时它们会对北大荒的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的结尾,我设计了两个课外延伸:1.根据课文内容描绘自己喜欢的北大荒的秋天。2.去秋天的田野亲身感受秋天景物的特点,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这就是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的大致思路。在课后反思时,我又重新审视了这堂课,感触颇深!

1.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朗读。

借“朗读”为手段,处处把学生推向学习第一线,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达到读好书之目的。在学习课文前,多媒体播放北大荒秋天全景图,激励学生读全文;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跟同学自由组合,以导游身份创造性读书。让学生一开始就能通过自主实践,初尝读好书的滋味,激发往下读的欲望。

2.朗读与表演相结合重情。

课文2-4自然段通过对天空、小河、原野的描绘,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结构相似。平辅直叙逐句指导读、会淡化课堂气氛,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有相同喜好的同学自由组合,讨论如何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自己喜欢的北大荒的一个方面。老师扮演游客,学生以不同形式带老师游览北大荒。学生的朗读与表演相结合。这样不但深刻体会出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富有情趣。在这个环节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自读自悟重习惯。

新《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在教学课文第5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指导学生练读,充分地读,此时老师不去阻止学生读,因为体情悟是一个内化过程。再指读、齐读,学生读不好时,教师范读。如“茫茫”一词,我只是说:你读的还不错,但是没有把草甸子的无边无际的那种感觉读出来。再如:学生读“……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这句时,课堂上我只稍加点拨: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北大荒真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啊!同学们边读边想象,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4.读、做、背结合重积累。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文第4节主要写了秋天丰收的原野。加之教这一节时学生已完全处于“自奋其力、自致自知”的状态,学生很想读,很愿读好。因此,我采用找中心句,找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看多媒体动画,想象,并将指读、范读、评价读,再加上做动作读课文的方法贯穿其中,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确实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反思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新的里程碑!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7篇

一、走“近”北大荒

北大荒,是一个离江南孩子十分遥远的地方。它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总面积8000多万亩,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建国前,那里一片荒芜;建国后,人们在那里建立起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多年来,人们在这些垦区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现在,“北大荒”已经成了小麦、高粱、大豆、甜菜等作物的盛产基地,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北大仓”。

课文中,北大荒的秋天色彩绚烂、丰收在望,她好似一位美丽的姑娘姗姗而来,让我们追随她的脚步一睹为快吧!

二、走“进”北大荒

1. 欣赏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

作者运用大量描写色彩的词,仿佛一位画家,用五彩的画笔绘出美丽的北大荒秋景图。天空“一碧如洗”,蓝得那么纯净,那么明洁!如果说“一碧如洗”的天空是一个硕大的舞台,那“几缕流云”就是粉墨登场的最佳演员了。流云就像神奇的魔术师,变幻出各种色彩——“银灰、橘黄、血红、绛紫”,为这个舞台带来无限生机,无限绚烂。天空像是“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蓝绸子”带来的不仅是那一抹清新的蓝色,更有一种柔软而滑爽的质感。原野上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红”“血红”“黑红”,同样是红,但其中的深浅浓淡却有细微的差别,可见这位“画家”用色的精致绝妙了。

2. 倾听这一首动静相宜的歌

北大荒是安静的,清澈的小河水波不惊,好似一个安静的孩子躺在大地母亲怀抱里,正做着香甜的美梦。小鱼的游动使得河面漾起“一道道波纹”,多了一份灵动之美。但河面马上又归于平静,让人的心也变得沉静起来。

北大荒又是热闹的,一阵阵风吹过,成熟的豆荚欢乐地“簌簌”作响,多像“哗啦啦的笑声”;红透了的高粱轻轻晃动着脑袋,发出沙沙的声音,在“乐呵呵地演唱”。它们好像一个个英俊的小伙子,用所有的活力放声欢笑和歌唱,歌唱北大荒的美丽,歌唱人民的勤劳!看,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这“火”是有生命力的,它燃烧着,跳跃着,在北大荒广袤的原野上热闹、欢腾……

3. 赞美这一片物产丰富的宝地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8篇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07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探索,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随意发问、问题肤浅等等。其实,有效提问的关键是选择好问点,只有问点选择正确了,才能够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选择问点呢?

一、 从课文的重点处选择问点

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和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问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语言文字训练。

如课文《九色鹿》记叙了九色鹿不图回报地救了调达及调达背信弃义带国王来捕杀九色鹿这两件事,赞扬了九色鹿机智勇敢、不图回报的品质,批判了调达背信弃义的卑劣行为。教学时,有的教师可能会这样设计问题:调达背信弃义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他受到了国王的惩罚后会想些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九色鹿不图回报地救了调达,说明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调达在被九色鹿救了以后,为了发财,向国王汇报了九色鹿的行踪,这说明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然,这两个问题是以课文的重点内容为切入点进行设计的,能够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可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选择问点,因为偏离了重点内容的教学是无效的,而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的问题则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解读。

二、 从课文的中心句选择问点

在一篇课文中,中心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增强课文的情感和意蕴,同时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有效切入点。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课文的中心句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如教学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时,我以中心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品读,有的说:“北大荒的天空碧空如洗,所以北大荒的秋天很美。”有的说:“北大荒的小河清澈见底,所以北大荒的秋天很美。”有的说:“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所以北大荒的秋天很美。”有的说:“北大荒物产丰富,所以北大荒的秋天很美。”我继续追问:“作者通过对哪四个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了北大荒秋天的美?”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概括出课文通过对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和物产的描写,展现了北大荒的美。

以上案例中,我以课文的中心句为切入点选择问点,设计的问题也紧扣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对北大荒的美进行解读,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 从课文的空白处选择问点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往往留有文本空白,这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是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他们想象能力的有效素材。文本空白的形式有很多,如在人物对话处、课文插图处、课文省略号处、课文情节描写处都可能留有空白。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空白处选择问点,以此引发学生的猜想,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

如课文《海底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其中就留有空白,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同学们,海底动物正在窃窃私语呢,此时此刻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以此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解读文本,经过思考想象后,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海底的鱼儿们在开会。”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两只海龟在吵架。”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一群章鱼在合唱。”学生的想象虽然有些幼稚,但却是充满个性、充满童趣的。

可见,以文本空白为切入点选择问点,能够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从而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补白式提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偏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想象,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教学时,教师应精心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问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题,让提问发挥最大效益,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写景;特点;顺序;美

语文教师都要求在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不同类型的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有侧重点的。写景类文章,在教学中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景物的美或者是景物自身的特点上。所以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品读景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上。

一、抓住写景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

写景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年级上册三篇写景的文章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读完《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是美的。《北大荒的秋天》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这三方面来形容北大荒的美,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原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句话来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读一读,并且说一说美在哪里。整个教学始终围绕着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上。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始终抓住拉萨天空的“蓝”展开教学。只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二、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展开教学

(一)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

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的环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我在复习导入的时候,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提出了“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交流之后,顺势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北大荒秋天的特点:“美”。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整体感悟西湖的美,我便出示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西湖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对西湖的印象,从而整体感悟西湖的美。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更需要图片、视频和音乐的渲染,因为我们班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城镇上,这里工厂很多,根本看不到很蓝的天空,所以在教学《拉萨的天空》的时候,我出示了一段拉萨天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来到了,去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情景交融,学生自然而然会表达出拉萨天空的“蓝”。

(二)明确描写的景物

既然是写景物的文章,所以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定要明确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于这些景物进行品读感悟。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写了三处景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三处景物。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课文中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北大荒秋天很美呢?于是学生就会去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最终找到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三处景物。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课文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像《北大荒的秋天》一样分成三小节来写。所以在寻找《西湖》这篇课文的景物时,要引导学生一个个小节地寻找。经过查找,学生找到了第二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山,西湖的湖,第三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堤和西湖的岛,第四小节描写的月光下的西湖。

(三)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

在了解了景物特点之后,在具体感悟景物美的时候要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小节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感受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之后,让我们放眼远眺,来到北大荒的原野上去瞧一瞧。从“放眼远眺”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近处往远处看的。整个教学环节思路十分清晰。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体现“由辅到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放眼远眺”“湖的南北西”来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四周到中间的。

(四)让学生读句子,展开想象,展现具体的、生动的景物,从而感受景物的特点

写景的文章主要是描写景物,虽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景物的特点,但是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会降低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品读句子,根据句子展开想象,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感受景物的特点。就比如说《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第二小节重点是描写天空很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天空的美,就要引导学生品读第二小节的句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这四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让学生根据美术课上对颜色的了解,在脑子里想象这四种颜色,让学生边想象边感受颜色的美丽,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天空中的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颜色,所以在学生的脑海里想象到的流云显得格外美丽。这些美丽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作者说是“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是作者想象的,让学生也来想象一下,这些美丽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像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天空的美体会得淋漓尽致。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第10篇

关注课文标题“着陆”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同样是写景的文章,《西湖》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借用古诗词导入;《拉萨的天空》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导入;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地名“北大荒”和描述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教者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学习需要,上课伊始便出示“荒”的古文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以及它本来的意思。学生兴趣盎然,一眼就看出是“荒”字,并从古文字的象形部件中,想到了洪水,想到了逃亡,想到了荒草遍地。“荒”的造字本意:洪水过后没有人烟,田地里长满荒草,就变得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在这里,你分不清究竟是教师的智慧还是学生的智慧。简单的组词练习后,教者出示地图并介绍“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又让学生猜猜那里原来的样子。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抓住了。随后补充的民谣“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更是激起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如今的北大荒”的兴趣。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巧用了“说文解字”“地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荒”的意思,同时一石二鸟,激起了学生的游戏精神和阅读期待,他们争先恐后地猜想,课堂伊始,就打开了一幅语文学习的“趣景”。

观照文本整体“着陆”

教学中年段写景类文章时,很多教师往往会把教学的着陆点放在“品咂精彩语段”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在初读课文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来介绍北大荒的秋天。学生们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的天空,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的小河,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的原野,有的选择介绍北大荒遍地的宝物。没有学生选择课文的总起段或者结尾的总结句。这充分暴露了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容易被局部的精彩所打动,忽视课文的“全貌”。

教者没有放任学生的阅读,而是借助媒体演示,引领学生打开阅读的“全景”。首先是总起,点明“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接着,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迷人的秋景(幻灯片上红色醒目的“大括号”起到了强化突出的作用);然后,课文介绍了北大荒的秋天宝物遍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赞美“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种完整地扫描式阅读,很好地抓住了文章的主干,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关注学习过程“着陆”

语言的习得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且这个任务必须在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逐步完成。教学中,教者遵循三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走了一个来回。例如:领略“小河的美景”部分,教师运用对话方式处理:

师:你们准备怎么展示?

生:我们合作读。

师: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有没有把小河的美丽展现出来?

(两女生读第一句,两男生读第二句)

师:请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圈画了“清澈见底”,从这个词语中我们知道了河水很清;我们还圈画了“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觉得小河很美。

生2:我有补充,“静静”这个词让我感受到小河的宁静,因为小河十分宁静,也能像“明镜一样”。

师: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或新的发现吗?

生:小河很蓝,像“透明的蓝绸子”。我想这样的蓝绸子摸上去一定很舒服。

师:我们也摸摸看,你觉得――

生1:摸上去很柔软。

生2:摸上去很凉快。

生3:摸上去很光滑。

师:好一个“蓝绸子”,让你们有了这么多的感受!小河多清啊,多蓝啊,多静啊,多亮啊!就让我们静静地读,轻轻地读,不扰了小鱼的自在悠闲。

(生齐读)

师:这里的“漾”字是什么意思?可以大胆地猜一猜。

生1:我猜是荡漾的意思。

生2:我猜是流动的意思。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翻翻字典。有几个义项?

生:两个。

师: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字典来帮忙。字典中往往有多个义项,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字词的意思。你们把这两个义项放到句子里去试一试,应该选择哪个义项?

生:第一项,水面微微动荡。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者仍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言说”。小组间的相互补充,推动着学习向前发展。教者耐心倾听,在需要“咬文嚼字”的时候,在学生有分歧的时候,就放慢了节奏,稳稳着陆,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流连“美景”,领悟写景类课文“言之有物”的特点。“漾”字的教学,更是扎实,不仅引导学生借助字典工具和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的意思,还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翻字典,通过实际的操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不仅习得语言,更习得方法,还收获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关注语言形式“着陆”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品读课文,领略天空、小河的美丽秋色”环节,教者引导学生自读、圈画、合作、交流,感受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映衬着五彩斑斓的流云,五彩斑斓的流云点缀着一碧如洗的天空”这种让人心醉的美。更为可贵的是,引着儿童揣摩和领悟“大多数人”不揣不知的“秘密”――语言“形式”。学生们说:我们圈画了“五彩斑斓的锦缎”,通过“五彩斑斓”这个词语我们体会到颜色很多很美,而且“锦缎”也是很美的。教师接着引导:景物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他不仅用上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注意了表达的形式。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流云比作了五彩斑斓的锦缎。而且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教师最后总结:“抖动”这个动作,让人们体会出天空的流云多了一份动态的美。学生通过细细咀嚼和动作体验,恍然大悟:不仅比得像,而且比得美,比得妙,不仅有色彩美,还有动态美。

在这篇写景类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教学中,教者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比喻”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打开比喻的“妙景”,领悟作者的言之有味。并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以言表意,将文本语言还原成生动的言说,促进学生对“发现美、表现美”价值观的提升,实现“言”与“意”的和谐共生。

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常教常新的话题,不会有一种永远固定的模式。多年着力研究“童心课堂”的褚嘉耘老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一份教学敏感性,善于捕捉课文中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那些着陆点,有效地突破了写景类课文的教学重难点,造就了师生乐陶陶的“盛景”,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轨迹在每一个准确的“点”上顺利起航、着陆、再起航……

上一篇:餐饮广告语范文 下一篇:卖炭翁原文及翻译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