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百年讲堂范文

时间:2023-10-23 17:06:19

北大百年讲堂

北大百年讲堂篇1

2002年是河北农业大学百年华诞。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农大人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河北农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史;河北农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爱国为民,兴校育才的奋斗史:河北农业大学,是一部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探索实践史。”这已经成为公论。对走过百年风雨历程的这所百年老校的百年华诞。校领导、省领导及国家领导都非常重视。为举办好这次盛会,自2001年年初,学校就开始了“迎校庆”筹备工作,编书、写志、办展室等。这需要查阅大量的档案及历史资料,但有相当一部分文件、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学校建立之初的一些原始材料,都未能查到,因为库中(档案馆)查无此“物”,急得校庆筹备人员焦头烂额。为使这部分历史不被遗漏,学校派专人到处查询,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最终,在一次北图的高校会议上获悉,学校建立之初的“批示”――慈禧太后的手御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后又经驻香港的一名校友与之联系才找到,费尽了周折,现陈列于“河北农大校史馆”。

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列强入侵,成为一个“没有城墙”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国家的危亡,一些仁人志士在不断寻求着救亡图存的道路,“变法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广设农学堂,发展农业教育,才能适应当时振兴农业的形势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封建官绅致力于培植农才之举。提倡农学,振兴农业成了清末所面临的亟迫问题,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新政的第一条内容就是废科举、设学堂,派遣留学生举行经济特科。

新政时期,直隶把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政举措,从直隶总督袁世凯到各级地方官吏对直隶农务都非常重视。直隶总督袁世凯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奏清政府:直隶地瘠民贫,加以“兵燹以后,元气凋伤,民生困敝”。袁世凯以为只有切实讲求农务,才能“辟利源而资生计”,而“中土农朴而蠢,墨守旧法”。洋虽以工商强国,但尤其注重农业,且有专门机构管理,有学堂教之。近年来,欧美农学精益求精效果最卓著的莫如日本,“臣前在省城设立农务局委道员黄管理局务”,聘日本农学士楠原正三来直隶,考察种植之法并在城西设立农事试作场,观其成效,然后再逐渐推广,派黄和楠原正三前往日本购办农器查考该国各新法回直仿行。慈禧在奏折上亲手御批“知道了”。

1902年11月,在袁世凯饬令下,直隶农务学堂由直隶农务总局筹备成立。校址建于保定西关外灵雨寺街霍家大院。以使农业“次第改良,卓有成效,以兴民利而杜漏卮”为宗旨。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种。“速成科教以种植、蚕桑及制造炉渣等事”,课程以一年为限。预备科学生教以算数、理化、地理、历史、金石、动植物学及各种农学,限五年毕业。科目较备,讲习较精,为高等农学程度。”学生来源除在本省各地州县考选录取外,尚有山东咨送和京旗选送的部分学生。任课教师多是聘请的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归国知识分子,也陆续聘请了一些日本教授。各科教材基本是搬用日本的高、初等农业课本,教学方法也是照日本农科学校进行。袁世凯委道员黄臻为学堂总办,李兆兰为提调以管理校务。还亲书“儒通天地人技近道矣,学纵亚欧美艺以贯之”对联一副,悬挂于农务学堂正厅,以标榜其推行新政。直隶农务学堂领风气之先,随后直隶各地农学堂次第兴办,成了兴办农业教育风气蔚然的一个省份。

总之,面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落后状况,提倡农学、兴办农业教育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尤其清廷实行新政,对直隶农学堂的诞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直隶农务学堂的成立,大大推动了直隶农业教育的产生。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创建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为河北农学发轫之始。建校初名为直隶农务学堂,即滋养于燕赵大地的河北农业大学。

“慈禧的御批”,“直隶农务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使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有机会吸收进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为以后直隶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对直隶传统农业的改良有着积极影响。

第一,为各地培养了许多懂得农业科学和技术的人才。直隶农务学堂是直隶省招收学生最多的农学堂。农务学堂时期近两年共招收学生100名。高等农业学堂时期,从1904年7月到1911年,前后约8年,共招收各类学生487名。这些农业人才都不同程度的对直隶农业改良做出了贡献。

第二,促进了近代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如1905年创办了《北直农话报》,1909年又创办了《农务官报》。其中《北直农话报》以“振兴农业,开通民智”为宗旨,“凡报内各门均演成白话,俾阅者易晓”。报分22门。每期10门。分为社说、肥料、蚕学、土壤、森林、畜产、作物、农艺化学、农产制造、气象、园艺、植物病理、病虫、格致、博物、算学、选录、谈丛小说、纪事、调查、来稿,面向全国发行。使农民得以学到很多新鲜的农业科技知识,有利于农业的改良。高等农业学堂始终注重科学研究,如蚕桑专业除饲养本国蚕种外,还引进日本的青熟、越年又昔、赤熟、卵形又昔、小石丸、白龙、高温区、千代鹤以及法国的法白等9个优良品种进行研究、培育.并将其成绩广为传习。以便农民仿行.有力地促进了直隶蚕桑业的发展。

第三,讲求农学渐成风气。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近代农业远落后于西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讲农学。直隶农务学堂的成立,农业教育的兴起,改变了直隶历史上有农事无农学的现象,讲求农学渐成风气。香河县令唐某就县城设立阅报公所两所,并购农学新书数十种,分交两所传观,以开民智。省城保定大慈阁宣讲所内每星期三次试办演说,演说有关发展农业的新理、新法,“以唤起农民改良进步之思想”。该宣讲所还演试电影,为讲求农务起见.其所演电影均系农务事宜,往观者实蘩,异常拥挤。所有这些对推动直隶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的改良无疑都有积极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直隶农务学堂学生投考情况。1902年招考时投考学生198人,到1904年招考时,直隶各地投考者已达1600余名,以致因该堂地方狭窄,不得不借用淮军公所局考试。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人们对农学越来越重视。

北大百年讲堂篇2

十大名嘴之最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二十位,这些人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被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了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写作方面,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这位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为了“超级教授”,并已拥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具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相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外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的节目的收视率却在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第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很另类,节目里的他,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了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祟年

阎崇年是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他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率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了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六十余篇。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的“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二十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北大百年讲堂篇3

谈起网红经济,都说它是“站在风口上的猪”。如今,这个风口正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前赴后继地涌入:想成为网红的普通人、想用网红变现的企业家、想通过造星来赚钱的经纪人以及想依赖火热度下手的投资客。

北大讲堂开了场“网红课”

5月29日,一个炎热的夏季周日,北京当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0℃。上午8点50分,当许多人还犯懒“赖”在床上补觉时,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门口,却是排着队等待入场的观众。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一串很长的名字,校园内的学生唤之“北大讲堂”。就像它所坐落的学校,这里被视为一个思想和文化交流触碰的雅致之地。《百鸟朝凤》、欧洲交响乐演奏、诗歌鉴赏……在这里举办的文艺演出大多高雅严肃;马云、俞敏洪……曾站在台上的演讲嘉宾,也多是被视为偶像的商业领袖或文化巨匠。

然而,上周日的这场演讲,光看题目——“网红·IP与社群经济”,似乎就透着一股浮躁之气,或者至少,也是急功近利的。不知从哪个机缘开始,网红经济就成了站在“风口上的猪”,尽管它并不是科技创新,不是生产进步,对时代也无跨越的意义。甚至,就连“网红”这个概念,也早被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只是有个更学术化的名称——“意见领袖”。

学术界在网红经济中能看到的,只有困惑、物欲和泡沫。可这些,丝毫不影响普通人对于网红们的喜爱、追随乃至模仿。比如,网红代表papi酱一则关于六一儿童节的简单吐槽,视频网站就纷纷转载。29日的这场网红主题分享,亦是如此。999元一张门票的价格,依然没有阻挡听众的热情。上午9点30分,正式开场前,可容纳2167位听众的北大讲堂,入座率至少在90%。还有一部分不能到场的人,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同步聆听。

记者看到,前来聆听的听众面孔中,以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居多,且其中多数为女性。从职业划分上看,根据主办方一招提供的统计,以新媒体及运营人员、企业人员和市场人员居多,此外还有一些学生。

2000万粉丝的变现之途

“我喜欢同道大叔,我想来听听他是怎么成为一枚网红的。”现场的一位女学生告诉记者。起初,她坐在第七排,可觉得距离讲台太远,中途她又找机会移到了第一排的一个空位上。这位女同学说,她的同学中也有想自己做视频直播的,可害怕不成功,不敢迈出第一步,所以来这里取取经。

企业人员的热情,则更容易理解。网红经济的逻辑就是,生产流量、吸引流量、用流量变现。看着淘宝上一个年轻的女孩就能把衣服卖到平台前十名,更多的企业也想参与到这股浪潮中,用网红的号召力来帮助企业变现。

台上成功网红的分享,无疑能够满足他们的全部想象。

虽然也曾有过挫折、彷徨和失败,站在北大讲堂的网红,从世俗的角度衡量,最终还是成了成功者,粉丝以百万乃至千万计算。因此,演讲嘉宾们也不避讳于分享自身的走红和变现之路。

“同道大叔”,是一位依靠星座内容走红的网红,当天的演讲主题是“如何成为下一个‘网红’。”他谈到,他的全平台粉丝量已达到2000万,七季星座漫画的阅读量也达到300亿。而这些,除了吸引了广告商外,也吸引了很多合作方商谈形象授权。目前,他已经着手做星座内容的延伸品,包括玩偶、星座衣服、星座咖啡厅、星座主题展,未来甚至还有星座博物馆、星座运动会、星座酒店、星座旅行……在他的一番描述中,记者听到有观众在底下轻轻发了声“哇”。

一位从杂志记者转型而来的网红“陈大咖”,分享的主题则更为浅显:一个引领华南新中产消费的网红诞生记。“陈大咖”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网红之路,并用楼盘软文实现购买、美容院软文带来“订单雨”等四五个实例,形象展示了如何实现用新媒体平台替企业变现。

工业化下的第二代网红

这场以“网红”为主角的演讲,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30分。有的听众一直坚持到最后,可也有不少听众,待上午的三位网红分享结束后就选择了离开。“讲得太枯燥了,没有可供借鉴的实战经验。”一位中途离开的听众摇摇头告诉记者,她更愿意听的内容是,究竟该如何在平台上做场成功的直播。

直播平台,是女听众认为最有前景的地方。一位听完讲座的女同学说,首富之子王思聪不久前就投资了一个直播平台,甚至还邀请了他老爸王健林,在直播平台上完成了“首秀”。“这场演讲,还是略偏于理论化,我需要找更多实操的技巧,但是没有听到。”

更直接的地方,一种是被媒体称之为“网红培训班”的场所。据报道,在北京就已经有这样的培训班,由明星化妆师侯东峰所创办,他因此也获得了一个“网红教父”的称号。在这样的培训班里,学员们会被教授化妆、拍摄、唱歌、跳舞、主持脱口秀等技巧,以及怎样在互联网以及自媒体平台展示自己。培训完成的学员们,离开培训班后就会通过这些才艺去谋生创业,去做歌手、做主播、做模特、做网络终端销售……全是依赖于互联网营生的职业。

另外一种,则是正汹涌诞生的“网红孵化器”。就和创业孵化器一样,网红孵化器也是在微小中发掘有潜力成功者,“批量作业,一次性选择上百名有志于成为网红的人去孵化,然后从中挑出有可能继续前进的人。”一位风投人士告诉记者,网红孵化器的逻辑就是,从量中选优,大数量下总有能脱颖而出的成功网红。就像撒种子种树一样,撒下10颗种子,也许没有成活的;可撒下100颗种子,总有能活下来的。

“如果把papi酱、同道大叔这类人称为第一代网红,孵化器的产物我倾向称为第二代网红。”和第一代网红靠着自身和运气走红不同,第二代网红完全是工业化的产物,从化妆、拍摄到文案策划、产品制作,一切都有背后团队在支撑。“最典型的就是,新网红们都拥有一张‘网红脸’,一字眉,大眼睛,锥子脸。”

生产内容其实是痛苦的

有人说,网红经济就是明星的“互联网+”。目前,伴着这股风头,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进入这个领域:想成为网红的普通人、想用网红变现的企业人、想通过造星来赚钱的经纪人以及想依赖火热度套利的风投人。

因为成功者过于炙热,大家都光记住了网红经济的光鲜一面,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背后的曲折与痛苦。

比如,在直播平台熊猫TV上,经过培训的新人都可以得到一个直播房间号,然后,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内,新人们要被考核打分,颜值、讨人喜欢的程度都会被转化成数据。及格的标准是,有60%以上的观众用户在直播间内的停留时间超过一分钟。如果停留时间不够,就说明主播对观众的吸引力不足,而这些不够吸引人的主播,也就没有希望获得平台资源的倾斜,也就意味着:她将和成功失之交臂。

北大百年讲堂篇4

本刊参与联合主办的“世纪管理名家讲堂”,开课至今已经两年多了。两年来,著名经济学家、著名企业家和管理专家厉以宁、樊纲、柳传志、周其仁、郎咸平、张五常、陈春花等名家,亲临讲堂授课,受到了学员的喜爱和欢迎。

为了使“世纪管理名家讲堂”的精品授课内容惠及更多读者,《新财经》从本期起,开设《商学院》栏目,把精彩的授课内容整理成文刊发出来,以满足读者对最新宏观经济分析和企业管理资讯的需求。请读者予以关注。

在商学院的EMBA班,学员们只能听到本校的教授讲课。北京的“世纪名家管理讲堂”,则是把各院校EMBA班最受欢迎的教授,请到这一个平台来授课,供学员“按需选择”

2008年3月的一天,雪灾刚刚过去,美国金融危机也悄然来袭,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此时应邀到世纪管理名家讲堂(以下简称“名家讲堂”)讲课。恰好同一天,也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录制的档期。

与凤凰卫视的节目不同,在北京举办的名家讲堂,是为企业高管量身打造的多元化管理培训课程,但由于名称相仿,厉以宁误去了凤凰卫视。当天,上百名学员临时被闪了一下。名家讲堂组委会不得不迅速处理危机,临时请了另外一位教授代为讲课。

这是名家讲堂开课后,惟一的一次老师缺课半场的事故。为此,厉教授主动允诺,再到讲堂讲一次。几个月后的夏天,厉老重新来到名家讲堂,补上了这迟到的一课。也就是从2008年起,名家讲堂的课程口碑,开始悄然在企业界传播。

守得云开见月明

名家讲堂刚开始办的时候,本以为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师资阵容可以拔城夺寨,没想到创业的艰辛一点都没少尝。当时,国内高端培训领域只有院校在做。名家讲堂常务副秘书长周忠斌想,既然院校中最优秀的老师我们都能请到,华人中最杰出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我们也能请到,为何不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整合在一个平台,专攻高端精品讲座?

这条路不是没有人想过,但从没有人做过。这些最高端的教授和学者有别于市场上的培训师,每一个都很难邀请,别说一年安排五六十位名家了。名家讲堂要打造一个不隶属于任何高校的高端管理培训平台,这意味着需要极大的决心和资金。

“别人问我,本来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踏上这条路?”周忠斌说:“当时我就认准一条:中国企业要持续快速发展,高管必须持续学习。学习的核心,是要有最好的老师,而不是最贵的证书。”

在这样的想法支持下,周忠斌开始一位一位地联系授课老师,这些很了解中国企业需求的老师,大部分都认同他的理念,但也真诚地向他表达了担忧:企业高管们会更看重名校EMBA证书?还是更看重跟随的老师和学到的知识?

困难虽然很多,但周忠斌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筹划,2008年年初,招收了第一批独立学员,遴聘了第一批名家。当时是一个月开讲一次,每次两天课程,主要以会员学习卡的形式招募学员。

首次开课,是在北京会议中心会议厅,只来了50多位学员,远远不够成本。这仅仅是初生的名家讲堂遇到的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有些邀请来的名家也出了状况。一位经济学家,大名鼎鼎,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在金融界和政界都有不小的影响。一直负责邀请名家的副秘书长,真诚地请来了这位经济学家。那次来的人数不少,多数学员是慕名而来。可课程结束时走掉了近一半,剩下的学员也在评量表上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口音太重,听起来很累”,“集中在宏观领域,没有落地,找不到对我们有用的指导”,“新内容少,基本都是报纸上的观点”。原来,老师的知名度并不意味着学员的满意度。

讲堂组委会立刻反思,并定下标准,在邀请老师时,除了知名度,还要加上一条:他的课讲得精彩吗?有了这样的标准,名家讲堂把核心师资锁定了这样一批人物:中国各大名校EMBA(长江、中欧、清华、北大、复旦、厦大……)教授中最受学员欢迎的前三位,以及著名经济学家如张五常、周其仁、郎咸平等,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宁高宁等。在课程安排上,讲堂将热点经济话题与深度解读联系起来,将企业管理实际困难与最具指导性的理论联系起来,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有趣味的名家讲座,终于迎来了听课学员们的认同。

讲堂发出的会员学习卡越来越多,学员只要听过一次课,多数都会期待再来。来讲堂授课的名家越来越多,塑造了讲堂的高端形象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本文截稿,名家讲堂累积开课已达近千课时,邀请到的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和专家82位,学员听课满意度几乎没有低于过86%。

高管学习市场的异类

在国内,企业高层培训这快“越来越大的蛋糕”在被越来越多的机构争抢。与高校EMBA的课程不同,来名家讲堂听课的学员,是没有学位证书的(高校EDP也没有学位证书,只有一张结业证)。EMBA等通常以小班为主,定好的系列课程,价格高达30~60万元;EDP相对便宜一点,也要3000~8000元/天。而名家讲堂的形式有所不同,每年安排五六十次(一百多天)课程,学员可以灵活挑选自己最需要的主题,在最方便的时间前来学习。

说:“在任何一个EMBA班,只能听到本校的教授讲课,其中只有部分课程非常精彩。名家讲堂是力图堂堂卓尔不群,课课深度震撼。所以,我们把各大著名商学院EMBA班最受欢迎的老师,请到我们这个平台来,给学员提供含金量最高的授课内容。”

名家讲堂的愿景,是以推动中国企业成长为己任,成为“没有围墙的商学院”。记者看到了讲堂的名家签名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讲堂定会推动中国企业家思想的现代化。

对传统商学院的有益补充

名家讲堂号称是“最优中的组合”。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老师是一个个品牌的话,名家讲堂就是这些品牌经典款式的浓缩。所以,名家讲堂是对所有商学院的一个有益补充。”

学院派EMBA多是一家之言,名家讲堂则是容纳百家之言,兼收并蓄,是思想的碰撞。

翻开名家讲堂两年来的课程表及会员名单,可以说硕果累累。中国五矿、工商银行、深发展银行、首都机场、中石油、中海油、百度、用友、国美、美的、北方工业等三百多家著名大公司都出现在会员名单上。其中十几家央企和银行已经和名家讲堂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矿集团在和名家讲堂合作半年多后,集团人力资源部开了一个会议,决定把集团公司内的中高层培训,全部外包给名家讲堂。在这之后,五矿集团停止了外请中高层内训,这项费用降低了30%,各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却提高了很多。五矿集团一位高管这样评价名家讲堂的学习方式:这种根据管理者自身需求和爱好,自由选择、灵活搭配的学习形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名家讲堂的授课内容受到了企业欢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要求中高层(各支行副行长以上)每年必须到名家讲堂至少学习六次课程,并把此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还有一些著名企业,如北方工业集团、李宁体育等,正在和名家讲堂洽淡一种创新的认证方式:企业认为派出的学员在名家讲堂所学的内容、所得的指导与名校EMBA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企业人力资源部愿意与名家讲堂联合颁发证书,在企业集团内部,在考核、评优、定级等方面,这张证书的效力与名校EMBA的证书完全等同。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正在有围墙或没有围墙的商学院中,历练成为学习型管理者。

“一是坚信,二是做好,才有了名家讲堂的今天。”这样感叹。她说,我们请来的老师,要么就是特别知名,不是特别有名的,也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很有知名度,我们力求从各个方面去满足学员的学习渴求。“比如说张五常老师,很多学员多年来一直视他为偶像,我们把他请来讲课,满足了学员们多年的心愿。比如樊纲老师,有的学员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员是抱着虔诚的态度在学习。”

北大百年讲堂篇5

五桂楼是被两岸史学家誉为台湾“第一家族”――雾峰林家具有历史意义、中西合璧的建筑,始建于清末1893年。1911年3月,著名思想政治家、国学大师梁启超,应雾峰林家族长林献堂邀请携女儿梁令娴访问台湾,在林家花园五桂楼小住5日,在此共商非武装抗日大计,指导台胞数十年非武装抗日斗争。五桂楼亦成为台湾近代史一座具有爱国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1999年,五桂楼被突如其来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塌,只剩三面残壁。经过多年筹备和一年半精心施工,终于在去年岁末修复。步入雾峰林家花园,映入眼帘的是环境优美的明台高级中学。校园里像过节一样布置一新,彩旗飘舞,红灯高挂,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们有的做引导员,有的当服务员。跨过木棉桥,红砖灰瓦、美丽精致的五桂楼便出现在眼前。楼对面是一泓湖水上的飞觞醉月亭。据说,百年前当梁启超入住五桂楼时,有感于雾峰林家花园的精美,特为其12处景观题写了12首七言旧诗,其中有描写五桂楼的诗这样写道:“娟娟华月雾峰头,汜汜光风五桂楼,传语王孙应好住,海隅景物胜中州。”

提起梁启超与五桂楼的渊缘,还有一段颇为感人的传奇故事。

雾峰林家是台湾著名爱国世家,200多年前它的先祖林石从福建漳州移民台湾拓荒创业,抵御外诲。涌现过抗法名将林朝栋、辛亥革命烈士林祖密,中国远征军抗日英雄林正亨,还有引领台胞数十年非武装抗日的林献堂……2008年,先生访问雾峰林家时,为这个家族题词:“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2010年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参观林家后,也写下“满门忠烈”四个大字。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将台湾割让日本,抗日烽火席卷全岛,数万人遭日本殖民者杀害。此起彼伏的武装斗争惨遭镇压,而台湾人又不甘心被异族奴役,他们苦闷、彷徨,温文尔雅的世家子弟林献堂便是其中一位。

1907年秋天,27岁的林献堂听说领袖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报,便立即赴日访梁,寻求抗日之策。他在横滨扑了空,却在返台前途经奈良时,在一个小旅馆中巧遇梁公。由于两人语言不通(梁不会闽南语,而林不通普通话),只好铺纸笔谈。林献堂在纸上倾诉了台人不幸,梁公写道:“中国今后三十年,断无能力帮助台人争取自由。故台胞切勿轻举妄动,而供(作)无谓之牺牲。最好仿效爱尔兰人对付英本国之手段,厚结日本中央政界之显要,以牵制台湾总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过分压迫台人。”林献堂认为梁公之论极有道理,当即邀请梁启超择日访台。

1911年3月,梁公携女梁令娴应献堂之邀住进林家花园五桂楼,他们彻夜畅谈,赋诗唱和,共商非武装抗日大计。此后,林献堂在14年间领导了15次席卷台湾的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为台胞争平等自由。他和蒋渭水一起成立启蒙台胞民族觉悟的台湾文化协会,倡导中华文化,抵制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在岛内保留下中华民族文化之根。1945年台湾光复后,林献堂率领“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南京谒中山陵,去陕西祭黄帝陵,因而被誉为“台湾中华民族之父”、“一百年来台湾第一人”,在岛内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

揭幕仪式在五桂楼前举行。数百位台湾政界人士、文化精英、社会贤达出席了隆重盛典。仪式现场,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与笔者及来自北京的朋友们一一握手合影,他高度评价雾峰林家对台湾近代史所作的贡献和修复五桂楼的历史意义。代表雾峰林家致词的是林献堂的孙媳、明台高级中学董事长林芳嫫女士,她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修复五桂楼中给予的巨大支持表示钦佩,同时对参加落成典礼的贵宾表示感谢。她还特别对从北京赶来参加盛典的梁旋女士说:“一百年前的1911年,你祖父梁启超住进五桂楼,和我的公公林献堂在这里共谋抗日大计;一百年后的2011年,你又来到五桂楼和我们一起重温历史,这是多么值得回味和纪念的事情。一座五桂楼承载了两岸人民的深情,我们是一家人啊!”

未曾想到先生也来到了庆典会场,他同雾峰林家长辈及后人一一握手。他在会上致词时高度赞扬雾峰林家在建设和保卫台湾中所作的杰出贡献。他说要不是1885年雾峰林家族长林朝栋率林家子弟兵在基隆狮球岭打败法国侵略军,现在的台湾人恐怕要改说法语了。说起五桂楼的重要性,在日据时代,林献堂以非武装方式推动议会自治,五桂楼即是当时抗日文化诗社“栎社”的集会场所,如今五桂楼风华再现,当可让更多后人了解那段台湾精彩的历史。

在五桂楼修复落成典礼期间,梁旋女士将他父亲、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亲手抄录的梁启超为五桂楼题诗的书法作品,赠给林芳嫫女士。‘田晓彦董事长也特地将在北京台湾街仿建雾峰林家五桂楼的精美相册,赠予台湾五桂楼。

北大百年讲堂篇6

201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聚焦精准医学

6月26日,201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华长城-东方肿瘤高峰论坛召开,主题为“加强肿瘤规范治疗,推动精准医学研究”。6位国际著名的院士和10余位国内顶级肿瘤学专家教授,聚焦医学哲学、精准医疗时代的抗肿瘤新药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医学、代谢异常与肿瘤、抗肿瘤免疫、肿瘤本质、肿瘤异质性和肿瘤的复发转移等诸多方面作大会报告。

龙华医院ICU护士长吴文艳荣获首届“上海市仁心护士奖”称号

由上海市医师协会、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浦东广播电视合开展的“寻找身边的好医护――首届‘仁心医者’大型医护评选活动”,近期评选结果揭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长吴文艳喜获“上海市仁心护士奖”称号。

韩高度关注四家医院MERS扩散情况 疫情致死率攀升

近日,韩国保健当局表示,目前高度关注四家医院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扩散情况。在最新沦陷的首尔江东地区的圣心医院,隔离对象名单中的人接近5000人,当局动员一切国家卫生防疫力量防止MERS疫情扩散。由于感染MERS病毒的患者死亡率高,保健当局应该集中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

为迎接百年院庆,北大医院开展百名医护人员大型义诊活动

6月28日,北大医院为迎接百年院庆,开展了百名医护人员大型义诊活动。40多个学科的专家在现场为患者及家属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诊查常见疾病,并首次尝试采用“线上义诊”的方式与不能到现场参加义诊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活动现场,共有766名市民接受了义诊。

关注老年人睡眠质量 同济医院深入社区开展宣讲

日前,上海市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健来到万里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带去了一次关于老年人失眠问题的“同济健康讲堂”,参加的人员除社区老年居民外,一些中青年朋友也加入了讲堂。讲座通俗易懂,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参加者踊跃地参加讨论。“同济健康讲堂”已然进入了周围居民的心中成为医院的一个宣传品牌。

瑞金医院职工志愿者走进成佳学校关注癫痫患儿

6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彩虹家园”职工志愿者开展“走进社区”第二季活动。院内科团支部书记,神经内科方嵘医生走进了嘉定成佳学校,为学校教师们带来了一堂以《儿童癫痫的识别与防治》为主题的讲课。嘉定成佳学校副校长朱斌、瑞金医院北院团委副书记王潇逸、团委委员吴晓静也参与了此次讲课。

市中医医院小小志愿者亲子义卖献爱心

6月6日,市中医医院各部门工会甄选的10位职工子女代表医院参加了由上海市医务工会主办的“乐家”大型亲子公益活动。十位小朋友代表医院在活动当天参加义卖,筹集善款给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小朋友们自发捐赠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书包等38件物品当作义卖品,他们还将自己存了好久的零用钱带到了义卖现场来奉献爱心。

市第一人民医院筹建"长三角航空转诊" 实现医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航空医疗救助在我国将成为现实。在日前举行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研讨会暨公济应急管理论坛”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报告了院方努力打造大型综合性医院应急救治体系的设想。其中“建立长三角航空转诊服务网络”的信息,尤为令人关注。

“红枫国际孕妈妈开放日”在沪发起

6月16日,上海红枫国际妇产医院特邀红房子妇产专家夏燕萍教授发起的"红枫国际孕妈妈开放日",旨为实实在在地解决准妈妈在孕期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现场准妈妈们个个都不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频频向夏教授提出各种各样孕期新问题今后,这种公益化的活动,将以常态化、普及化的宣教方式,面向广大准妈妈们免费开放。

韩哲一基金会、岳阳医院共同援助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远程医疗、教育项目

6月17日,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援助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远程医疗、教育项目启动会,在云南文山州中医医院举行。该项目旨在缓解文山边疆地区百姓看病难、看专家难,尤其是看中医专家难的医疗需求。

“中美辅助生殖技术进展研讨会”在沪举办

北大百年讲堂篇7

在给农民们讲课的时候,尼山圣源书院的秘书长赵法生经常讲这个关于“孝”的故事。从2013年初开始,书院组织一批学者在尼山周围讲授儒学。他们立足于孝道,用生动的故事,直白的话语,把儒学道理讲进农民们的心坎里。

尼山的海拔,只有340米。但是,尼山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高地。2565年前,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就诞生在这里。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儒学从这里传遍中国,走向世界。”“我们在这里建立书院、开展乡村儒学活动,就是要让‘道’回尼山,让儒学再出发,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种进’最基层群众心间。”赵法生说。

“一调查真是吓一跳!”

2008年10月8日,山东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在离孔子诞生的夫子洞只有800米远的地方,尼山圣源书院揭牌成立。在成立最初的四年里,书院凝聚阵容强大的学者团队,打造出在学界颇负盛名的“尼山论坛”。但是,儒学对于一墙之隔的村民而言,仍然高悬在云端。

“书院虽然就位于尼山脚下,但我们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真是吓一跳!”2012年底,赵法生在书院周边走访后惊讶地发现,住在夫子洞旁的乡亲们口里挂着的仍然是“孔老二”,许多经历过“批林批孔”的老人提及孔子还心有余悸。“圣人故里”的民风更是堪忧:老人年纪大了,儿女瞅着村里哪里有块空地,就粗粗拉拉盖两间房子,让老人搬进去自己住;有人不仅不愿意负担父母的生活费,连每年几十元的新农合都不愿缴;有一位老人因为儿子不尽赡养义务,80多岁了还下田干活,一次晕倒在田里,第二天才被发现;一名妇女与婆婆一言不合,抬手就给一巴掌;小偷小摸、打架吵嘴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学者们陷入沉思。出身于农村的赵法生认为,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读书人走出乡村,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又进一步导致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乡村,本来是传统文化的“蓄水池”。“没有乡村的儒学,是无根的游魂;没有儒学的乡村,是失魂的空壳。”学者们决心从孝道入手,“灵根再植”,重建乡村儒学。

儒学讲堂,开起来了!

2013年1月16日,乡村儒学讲堂第一讲在尼山圣源书院二楼会议室开讲。主要的听众,就是书院所在地北东野村的村民。

在讲堂筹备之初,赵法生、陈洪夫等书院的教授们跟村支书庞德海说:“孔夫子故乡的人得比别的地方的人更懂道理,更有礼节。能不能给老百姓办个儒学培训班?”庞德海认为,老百姓都是死脑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有什么好培训的?但如果不办,他又觉得对不起书院的教授们,于是他说:“先试试吧。”

开课前,庞德海在大喇叭里号召村民,可他在心里嘀咕:“乡亲们不少只有小学文化,他们那思想,就像块大石头、大冰块,撬不动,化不开,我就不信能教好。”

为了吸引村民们前来听课,教授们买来毛巾、肥皂、脸盆等礼品,提出只要来听课就能免费领取一份。即便如此,教授们心里仍然没底儿:多少人能来听课呢?

没想到,开课当天,会议室很快挤满了人。到后来,即使不发礼品,很多人也愿意走进讲堂听课。

两周一次的乡村儒学讲堂,就这样在圣人故里开起来了。开始是北东野一个村,3个月后,覆盖到周边6个村。每到学堂开讲时,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拄着双拐的,有眼睛失明让人领着路的,那种扶老携幼的情景令人感动。到2014年6月,讲堂已开办到第76期。据当时统计,听课村民累计已达2.3万余人次,逐步形成覆盖泗水县圣水峪镇60个行政村的学习网络。

乡村儒学讲堂,打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年多以来,赵法生、刘示范、颜炳罡、陈洪夫、王连启、张颖欣、孔为峰、李树超等12位义工讲师团的“铁杆老师”一直坚持为村民授课。此外,还有来自北京、山东、广东甚至美国的义工来帮忙维护课堂秩序。圣水峪镇的孟昭峰、颜磊、范国栋、李俊、种楠和张雨文等镇干部也加入到义工行列。

不能把自己当教授

“开课后我们发现,给农民讲课的难度远远大于给研究生上课。”赵法生说。因为在这里,只要老师稍微讲得不好懂,就有人半途退场,再也不愿来了。

赵法生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堂课的情形。他就站在农民中间讲孝道,从古讲到今,从远讲到近,结合身边的事讲,好几位老人不知不觉掉下泪来。他总结道:看看每个村,不孝敬老人的,几乎没有一户能兴旺发达的;日子过得好的户,一般都是家风比较好。

这话引起了庞德海的共鸣,他抢过话筒对村民们说:“咱村多少年没出过大学生了?出去当兵的,连个连长都没干上。在政府上班的,连个乡长也没有。我们得从家风村风上反思一下了。”一堂热烈的讨论课开始了。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下课了也没人走。从那以后,每逢上课,小组长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叫人了,只要大喇叭一吆喝,村民们扎推儿往教室赶。

多举身边的例子,是上好课的一大“法宝”。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经常讲到朱伯宜的例子。朱伯宜是北东野村的民办教师,退休后来到书院义务管理专家小院。老朱是热心肠,有人向他打听路,他不把人送到目的地不回去。颜炳罡说“老朱是乡村的儒者”。听了老朱的故事后,官庄村有7位村民主动申请当义工。颜炳罡由衷地说:“农村的生活,处处渗透着百姓‘用而不知’的儒学。这些身边的故事,最容易激发起埋藏于百姓心中质朴的儒学情怀。”

在这些授课的“办法”背后,更重要的是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35岁的张颖欣是乡村儒学授课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位,每次去泗水讲课头一晚,她都要把自己的衣橱翻上两三遍,找出最简单、最朴素的衣服穿上,有时甚至找母亲借衣服。“穿得不合群,容易让乡亲们产生疏远感。”她说。城市长大的她,到第一个教学点上课,没有公共厕所,村支书让她到田野里“方便”,听得她直发愣。有时到老乡家里,热情的主人递过一杯茶,茶杯里侧有茶垢、外侧有污垢,她怕乡亲们觉得她见外,端过来就喝了。

“到乡村讲儒学,你不把自己当教授,要把自己当成从农村出来又回乡的子侄,老百姓就和你亲。”颜炳罡说。赵法生每次讲完课,都要到村民家里坐坐,遇到人家干什么,他就帮着干,人家让吃就吃,让喝就喝。书院周边的北东野村、夫子洞村、周家庄村,半数以上的户他都去过。听说北东野村有个孤儿,他立刻捐出2000元钱。

心总是用心来换。后来,讲师们到村里,村民们这个送把新下来的花生,那个端个地瓜,还拉着去家里吃饭。

村民才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实践中,乡村儒学讲堂的学习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村民。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村里墙壁上写了许多修身齐家的格言,办起了传统文化墙报栏,还将《弟子规》和孝道音乐在村里定期播放。在学习过程中,讲堂将村民分成学习小组,由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带领其他村民自发学习,不同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讲堂还从常来听国学的孩子中挑选出二十几个,组成“小小国乐团”,经常在儒学课堂上为村民演唱。县里还定期组织儒风孝道志愿演出团到讲堂表演《借婆婆》《背公公》等孝亲敬老节目,展播以泗水孝亲人物为原型拍摄的《爱的奇迹》《泗水乡医》等微电影。此外,讲堂还针对当地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病人不断增多的现状,从省城济南请来专家义务讲解防治三高知识并现场义诊,还请来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如何在现代社会教育好孩子。

在讲授《弟子规》的时候,书院邀请礼仪专家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婚礼、射礼、释奠礼等儒家生活礼仪,并在课堂上教导乡亲们行礼如仪,给孔子和讲课的老师行拜师礼,青少年还要给在座的长辈们行敬长礼。书院给来听课的孩子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每天帮长辈做一件事,如端茶倒水、叠被子、搬凳子、端便盆等。

学习《弟子规》半年后,讲堂在2013年8月组织了一次村民有奖背诵比赛。那天,200多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很多人只能站着。比赛分为老年组、中年组和少年组,参加者下至4岁的孩子,上到85岁的老人。老年组第一个上台的是83岁的庞德征,他不识字,完全根据课堂上老师教的内容记忆,一口气背诵了七八句。另外,因为青年人留在村里的少,比赛没有设立青年组。结果三个组背诵之后,一对刚结婚不久的青年夫妇主动要求上台合背《弟子规》,原来他们俩也多次前来听讲。这对恩爱小夫妻流畅的背诵引来乡亲们的阵阵掌声,也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要求上台背诵,整个比赛结束时间一再推迟。

赵法生认为,孔子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乡村依然富有生命力。那些好面子的村民,内心蕴藏着向善的能量。

不过,现实的“尴尬”依然存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听课的村民主要集中在老人和孩子两个群体。尽孝的主体不在身边,孝道又如何实践呢?讲堂采取的“补救”办法,主要是利用节假日等年轻人集中回家的时间段,组织文化活动,加强两代人以及乡亲邻里之间的沟通。

“大石头慢慢被撬动了”

荀子说:“儒者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所谓“美俗”,就是化民成俗,使民风淳美。

一年多来,北东野村这个有300多户、1100人的小村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原本儿子们谁也不愿接她回家住,有的连每年200元的赡养费也拿得不爽快。2014年春节,老人特意来找庞德海说:“他三叔,学习孔夫子管用了,每个人200块钱都给我了,还争着叫我去家里吃饭。”说到此事,大儿子红着脸说:“大伙都在行孝,俺们若不改,将来儿子都找不到媳妇。”

朱伯宜介绍说,自从讲堂开课后,小偷逐渐没了,花生摊放在扬场晒得响干,都不会少一颗。负责村内保洁工作的赵士新反映:“以前一天能清理三四十车垃圾。现在十天半个月才扫一回,垃圾加在一起也不满一车。”

甚至,村民们脱口而出的话语,都开始透显出儒雅的气息。一次,有人提议年底对好媳妇进行表彰,一位村民马上接口说:“对,《弟子规》上说得好:道人善即是善。”一位学习小组组长看到有人在练毛笔字,顺口就说“你是‘有余力,则学文’”。

还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教授向村民冯宝清打听小河集怎么走。这位教授是来圣源书院开会的,想看看中国的乡村集市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乡下交通不便,冯宝清主动用三轮车将他送到5公里外的集市,并且按照约好的时间将他接回来。教授拿钱酬谢,冯宝清坚辞不受,只说自己是乡村儒学的热心听众。教授十分感激,事后逢人便说孔子老家的人好。

在儒学的熏陶下,村民们逐渐懂得怎样处理公义和私利的关系。2014年7月,北东野村完成了电网改造。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这次砍伐村民树木200多棵,村干部没到一家做工作,却没有一户出来“打横炮”。而8年前那次电网改造,干群之间屡起冲突,好几个村干部被打。

“我是说过村民的思想就像大石头,但现在大石头确实慢慢被撬动了。”回想起自己最初说过的话,北东野村的村支书庞德海甚至有些不好意思。

变化,不只发生在北东野村。圣水峪镇党委书记孟昭峰总结了辖区内的几大变化:骂大街的没有了,偷窃现象消失了,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民自愿多走几步,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对公共事务也不再“打横炮”。全镇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8%,2014年上半年案件同比下降35%。

当然,现实中不可能所有村民都对儒学感兴趣。一位17岁的年轻人坦言,儒学“都是很晦涩的古文,看完一句还要找注释,太麻烦了”,还有的村民说,教授们讲的道理“没觉出多大意思”。

“学界不缺我那几篇论文”

几乎所有的乡村儒学讲师,都遭遇过周围人的不解和质疑:人家往“上”跑,争取到省级、部级课题,有资金,能发论文,这才是真本事;你们往“下”跑,要钱没钱,也不能出“成果”,到底图什么?是不是在正常轨道上不好取得成绩,而以旁门左道沽名钓誉?儒家文化有很多糟粕,你们给老百姓讲不是误人子弟吗?

面对质疑,书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示范这样宽慰大家:“当前传统文化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仍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偏见。乡村儒学是新事物,有偏见也正常。”

颜炳罡承认:“这个社会是现实的,一个大学老师连个副教授都评不上,一个研究员没出版几本书,你做的社会贡献再多,人家也不承认你。”但他坚信:“当前学界不缺我们这几篇学术文章,但农村却缺唤醒伦理纲常的人。去农村点燃儒学的火种,让人们的生活回归儒学,同样体现我们的价值!”

孔为峰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体现价值”的事。他的教学点在圣水峪镇椿树沟村,教室设在村奶牛厂会堂。刚开课时,皇城村的村支书动员村民张现义去听课,张现义以为去学奶牛饲养技术,很痛快地答应了。来后才发现是讲孝道,他扭头就走,好不容易才被本村人拉住。一上午的课刚讲完,张现义找到孔为峰,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请孔老师下次讲课时一定告诉他。还有几个在临沂打工的泗水小伙儿,每逢孔为峰讲课,都要赶260多里路回来听。孔为峰说:“这时候的成就感,比写几篇文章、得个什么名号都强!”

在这些“成就感”背后,是老师们默默的付出。

赵法生有两本学术著作迟迟没有完稿,但他却拿出时间,将《弟子规》重新注释一遍,并自掏腰包5000多元,为乡亲们印刷;王连启老师生活较困难,但他多次自费买车票,从没耽误乡村儒学的课;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张颖欣,为了不影响本校的教学工作,经常备课到夜里两三点;76岁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示范患有心脏病,每次来泗水讲课,夫人都要怀抱一个保温瓶,手里攥着急救药前来“保驾”……

职称问题是年轻老师们要共同面对的坎儿。孔为峰早就动笔写的几篇业务论文,至今没有完成;王连启曾应一家杂志邀请,写几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但迟迟没有交稿;张颖欣今年将第二次参加副高职称评定,还缺三篇论文,估计怎么赶也完不成了。

在颜炳罡看来,他们是在“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因为“每个学者都是自费来农村授课”,而他们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则是出于对儒家文化的敬仰――“儒家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积极地入世,具有一种为拯救世人于水火、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担当精神”。

以孔孟之乡为圆心

2014年6月22日,韩国陶山书院举办“人文精神价值论坛”,颜炳罡受邀参加。主持人打破议程,请他介绍乡村儒学的情况,并表示在韩国也要选一个村做乡村儒学试验。

7月12日,颜炳罡辗转收到台湾中华孔孟学会副会长张植珊发来的邮件,称乡村儒学“与民国初年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先进办理农村教育的壮举,前后辉映”。

来自同行们的肯定,是讲堂不断前行的动力。然而,在前行的道路上,问题仍然不少,比如师资力量的短缺,比如教材的不健全。“我给目前的工作打60分。”颜炳罡说。他认为,理想的状态是,学者离开农村后,依然有人能够在乡村传授儒学。在计划中,他还要以孔孟之乡为圆心画一个圆,把乡村儒学讲堂扩散到更多的地方。“让孔子从2000多年前穿越而来,儒家的理论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悉,目前已有济南历城区高尔镇、青州王坟镇、泰安仪阳镇和日照莒县等地主动要求尼山圣源书院到当地开办乡村儒学讲堂。类似的讲堂,还有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道德学校、潍坊青州市“孝礼儒学讲堂”等,也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处处皆可作尼山

2014年10月,曲阜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全市405个村庄都配备一名儒学讲师,还将实现“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力争再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

在政府的全面介入下,乡村儒学正在齐鲁大地上呈扩散之势。

据山东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王炳春介绍,该省已将乡村儒学纳入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投入了大量扶持资金,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教材制订上,正在组织专家精心编制全省材;师资队伍上,与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相结合,培训了首批500名乡村儒学骨干。截至2014年9月,山东省12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00多个村文化大院率先建成儒学讲堂,举办讲座1.6万次,覆盖80余万基层群众。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指出,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儒学的源头本来在乡村。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未来儒学发展的真正空间却在城市。城市人口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而城市生活样态的儒学如何存在,是一个必须要探索的问题。

对此,颜炳罡认为,能在乡村做成的事情,一般都合适在社区推广;在社区做成的事情,却不一定适合搬到乡村。“我们把乡村作为典型,再推广到社区就比较容易了。”

2014年5月,山东省文化厅在全省推进“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在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工程。它们都有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该省还将适时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推动尼山书院走出图书馆、走进社区,形成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并举的局面。

对于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也不乏质疑之声。有人认为不够理性,担心走偏。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认为,儒学传播不能“简单地借助行政手段”。

北大百年讲堂篇8

她从民间来,走上了厅堂,再走入了画中,漫漫六百年,她几经沉浮,大起大落,然而时间并没有改变她似水的脉脉柔情。如今的她自画中走出来,迈入了寻常百姓家,依旧亭亭玉立、温婉如玉。

关键词:昆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大约在6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它起初被称为“昆山腔”,是元明戏曲五大声腔(弋阳腔、海岩腔、余姚腔、杭州腔、昆山腔)之一,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文人魏良辅改良了昆曲,融南北曲为一体,此后,称为昆曲。[1]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这是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对戏曲的定义,高度的概括了戏曲最主要的两大美学特征:综合性、写意性。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点,而使得昆曲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旧能获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一共兴盛了200多年。在这一时期,昆曲的新剧作不断涌现,精品层出不穷。角色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表演艺术更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也比以前讲究许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戏曲系统。昆曲艺术的兴盛是因为其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众多民间剧作家、民间艺人“艺术家”对昆曲从作品剧目曲目到舞台表演艺术、角色分工、服装道具化妆直至折子戏诞生的反复完善、提升、再创作的过程,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深获百姓喜爱方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但昆曲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浣溪沙》,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讲述了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它第一次成功的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成功的让昆曲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浣纱记》演出成功后,许多文人学士争相用昆腔谱写传奇。这一期间涌现出很多经典的作品和作曲名家,至今广为传唱的昆曲名作《牡丹亭》、《长生殿》等就是出自这一时期。但是文人学士们的作品大多严重脱离生活实践,脱离舞台实践,戏词只追求典雅深奥,唱腔仅讲究悠扬婉转。片面的强调了作品的音乐性,旋律是美了,可是听不出语气,再加上唱词艰深,运用典故太多,一般群众听不懂。他们过于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却牺牲了作品的文学性和戏剧性,这就成为了当时昆曲的致命弱点,以至于渐渐的被大部分观众抛弃,慢慢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清康熙末年到道光年间,昆曲的曲坛霸主地位已经被高腔、梆子腔、柳子腔皮黄腔等地方戏所取代。这就是戏曲史上最著名的花雅之争。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安徽戏班“三庆班”入京,所演唱的皮黄腔获得了广大群众和上层人士们的喜爱,自此开始,京城曲坛形成了徽班独霸的局面,道光年间,湖北的戏班带着西皮腔来到了北京,很快为在北京的徽班所兼习,并产生了一种新的唱腔―皮黄,也就是后来的京剧。这时的昆曲,已经势弱,只有在很少的雅集和文人聚集地,才能偶尔闻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阳春白雪。[4]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随着最后一个昆班“全福班”的惨淡收场,昆曲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仅剩下苏州昆剧传习所一脉单承。但这并不代表着昆曲退出了戏曲历史的舞台,因为昆曲完整的戏曲系统和严格的表演程式,很多戏曲都来向昆曲学习,兴盛的京剧艺术也不例外,很多京剧演员在学习京剧之初都要先学习昆曲,把昆曲中的艺术精髓应用到京剧中去。当代的越剧更是之前由昆曲演员指导改良后,才逐渐的兴盛起来。

1917年,曲学大师吴梅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北大主讲“古乐曲”,破天荒地把昆曲带进了大学的讲堂,任教期间,吴梅收韩世昌为徒,这一举动使成立于1911年的“荣庆社”在北京城站稳了脚跟。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韩世昌任院长。

但是当代昆曲的兴盛却不是因为北方昆曲剧院的成立,而是昆曲《十五贯》的出现。1956年元旦,昆曲《十五贯》在杭州人民大会堂正式演出,反响很好。4月17号,《十五贯》走进了北京怀仁堂,那一天,国家主席亲临现场观看,同时在场的还有刘少奇、等中央首长,总理也于4月19日在广和剧场观看了该戏。4月21号,文化部在吉祥戏院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会上,文化部领导传达了的三点指示“《十五贯》是个好戏;要奖励;要向全国推广。”至此,昆曲艺术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重见天日。但《十五贯》救活了昆曲,却没能将昆曲发展起来。

1966年,开始,昆曲急剧衰落,全国七大昆班大多解散或撤销,仅剩湘昆一脉,移植了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常青指路》赴北京参加调演。直至1976年“”结束后,几近崩溃边缘的昆曲才慢慢恢复,浙昆恢复了,上昆重建了,苏昆也调回了苏州,号称“昆曲都城”的南京也于1977年10月在朝天宫4号由原苏昆剧团的“继”字辈演员加上省戏校第一届昆剧班毕业的新秀们组建了江苏省昆剧院。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风靡华夏六百年,为神舟“百戏之母”的昆曲,再次展翅腾飞。

然而昆曲的发展之路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继白先勇先生改编《青春版・牡丹亭》、田沁鑫导演《1699・桃花扇》后,北方昆剧院版《红楼梦》也于2011年上演,这是昆曲首次涉足红楼全剧,是昆曲史,也是红楼史上的一大创举。紧接着,江苏省昆剧院也相继推出了《红楼梦》折子戏5折、《南柯梦》等大戏,各大昆剧院团也纷纷推陈出新,新剧、老戏新演接连不断。各大剧团也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这优美的水磨腔带给更多的人们。

我们看着昆曲的复兴乃至渐渐繁荣,然而200多年前的盛世景象已然不复存在,我们也要正视当今戏曲发现的尴尬处境,文人骚客毕竟是少数,昆曲票友虽然众多,却局限性很大,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和在校大学生中的文化爱好者,且集中在江浙、北京等中原文化发达的地区,绝大部分的都市人群对于昆曲都怀有或多或少的成见和不屑,昆曲的发展前途不容乐观。中国戏曲或许真的都如时人所言:才子们远去了,美人们远去了,帝王将相们远去了,不论有多少人生辉煌与失意,几许苦心与真情,都已远离我们而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无关。然而,我依旧对它抱有信心。

参考文献:

[1] 杨守松.昆曲之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叶皓.昆曲与南京[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3] 王国维.戏曲考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教师个人简历表格范文 下一篇:诗朗诵伴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