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读神”

时间:2022-10-30 04:33:49

李昕桐,北京大学中文系08级本科生,现已保研本校,将入读民间文学方向。

《大学生》:三年半383册,许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说“这怎么可能”。那么你是如何把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呢?

李昕桐:我喜欢读杂书,没有动机的阅读才有愉悦可言。当你是为了使用而读书——那叫查书——的时候,你自然可以有意识地搜索到你要的观点,或者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再说到推荐书单,“最推荐”并不意味着“最喜欢”或对自己“最有价值”,毕竟每个人口味不同。

不过真要说,我觉得不论对谁来说,“值得一读”的书,一种是与自己高度契合的、能够让自己再一次重温那种单纯的感动的书,一种是与自己并不一致,能扭曲三观的书。当然,那种能够“一边热泪盈眶一边抱臂冷笑”的就更有趣了。

《大学生》: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当你泡在图书馆时,有许多人选择泡在网络。相较于其他渠道,“书”这种古老知识载体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李昕桐:其实泡在网上和泡在图书馆都一样是宅着。阅读本身的缺陷就是,它不是那种“身体习得的知识”,不是你亲自践行而得到、从此融入了血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被任何人夺取的。它们只是“知识”而已,不是经验,归根到底是别人的东西。能说“白橡树印在我的心版上”的人,只能是梭罗,不是把《瓦尔登湖》翻到烂的任何一个人。

要说差别的话,书籍更有“深思熟虑”的性质吧,但从另一面说就是非当下性和迟滞性。而比起微博校内之类,可以说它缺乏一种个人性和关系性——但换个说法,这种“与死者为友”的感觉也不坏——虽然很多时候那只是自己的单相思和曲解,并且糟糕的是对方无法辩驳。

《大学生》:很多大学生给出的不看书理由是“没时间”,请你给“忙到没有时间读书”的同学一些建议。

李昕桐:与其说是“忙到没时间读书”,不如说是一天繁忙过后有一点时间也愿意彻底的放松吧——比如说去看看穿越剧看看动漫看看娱乐节目,或者肯定还有一些人是去写东西了。我的建议就是:那就去看穿越看动漫吧。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一直到上大学才读了《红楼梦》,但是记得小学时候那些看《红楼梦》的同学,总是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他们吃什么。我并不是说这样的阅读是“错误”的,但从《红楼梦》里看食谱的人,绝对不会比捧着电脑看《料理仙姬》的人高明。不过我既不是“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捍卫者,也不是“纸质文本”的捍卫者。

而且,比起一个宅在家里抱着《中国国家地理》犯怀乡病的文青,一个用自己的脚度量着大地的人更有发言资格。约翰·缪尔说过,书籍只是在前面走过的人留下的已死的路标而已——如果你可以亲自践行,那么何必抱着它不放?

《大学生》:对于你来说,读书有什么特别的乐趣?

李昕桐:我的欢乐在于一边看《金枝》或者各种民族志一边进行自己的世界观架构,还有一边看托尔金的中土世界一边和一群同好瞎掰。

上一篇:独行大一 第17期 下一篇:身陷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