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时间:2023-11-07 19:23:17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1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5年普通高招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其中,河南高考科目及时间安排基本没有变化。时间/科目9:00—11:3015:00—17:006月7日语 文数学6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语(含听力 ,无口试)河南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并由其制订答案及评分参考。全国统考试题(包括带试题内容的答题卡、副题,下同)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事项管理。

河南省高考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是考生必考科目;文科综 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由考生根据本人情况选考其一。“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每科满分为300分,其他各科满分 均为150分,总分满分为750分。

报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除参加文化科目考试外,还须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由省招办组织安排。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河南省外语考试使用教育部考 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含有听力试卷(其中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分),考生听力部分的测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作为单独的一项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高校参 考。非听力部分120分调整为150分,调整换算办法:按考生非听力部分的卷面成绩乘以1.25,换算为外语科目成绩。

河南省今年暂不组织报考外语专业考生的口试工作。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2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创新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各具特色。2005年,河南省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建立起短期和中长期的目标规划。在该战略的带动下,近几年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一、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自2005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来,省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若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009年省政府设立了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封市、蹼阳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等9个市、县成为河南第一批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更好的支持试验区的发展建设,省政府又针对此改革举措,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当地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近年来,河南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其中不乏一些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文化品牌。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等节目,均是以体现本土文化精神为理念,利用河南本土的戏剧、武术等文化资源打造出的现代传媒品牌的优秀代表。全省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还创作出了一系列精品演艺作品,如河南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由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洛阳的舞蹈诗《河洛风》、开封的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河南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等都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艺术精品。这些作品的演出不仅将河南省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更让世界了解了河南。

(三)催生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文化产业集团。相继兴建和开放了河南艺术中心、河南博物院、鹤壁文化艺术中心、洛阳博物馆、安阳文化中心、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近年来,河南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建设了一千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省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2个,文化站两千多个。这些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经成为了传播和发扬河南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河南省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省内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的潜能和价值因而不能够充分、完全地发挥出来。

(一)企业具有“多、小、散”的特点

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每一种特色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价值。但是这样的特点也造成了各地在开发特有的文化资源时处于一种各自为政、自我开发利用的状态,产生了众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团体,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加强也不利于最大化地挖掘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潜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多而散的小企业往往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就更加谈不上从更高的视角来把握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分散的小企业受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也没有能够担当起深度挖掘特色文化价值和带动整个产业进步的能力。

(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河南的特色文化资源散布全省各地,并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各地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以行政区划代替文化区划的现象,不少地市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过多,对文化一体化考虑较少,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等方面尚处在无序状态。例如,安阳申报殷墟,如果能和郑州、商丘等地实行“捆绑式申报”,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因为过于强调地方因素和技术因素,错过了整体申报的良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行政区划使资源管理者变成了资源拥有者,造成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严重脱节。每个地区都力图在各自的区域内从各方面开发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却忽视了不同地区拥有的比较优势带来的整体溢出效应。同时,由于各地同一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难以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

(三)产品或服务缺乏创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以满足和提升,普通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特色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恰恰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此方面的需求。然而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水平上升级缓慢,缺乏创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由于缺乏创新力,使得省内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欠缺,如河南省是戏剧大省,但是由于在戏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创新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年轻人难以形成吸引力,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之外,其他的三十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此外,由于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制约性强,这也使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创新动力,因而制约着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高。

(四)政策实施缺乏有效性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政府部门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缺乏可操作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时也遇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政策的普遍供给和文化产业个性化的需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政策的受众各方因存在个性化的困难而等待观望这导致了政策实施和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其次,政策实施存在“棚架”问题,即文化产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表现为政府投入偏小,文化经济政策执行不力;部分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脱离实际;部分部门制定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文化产业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等等。第三,文化产业相关的辅助政策不够完善,例如,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和特色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等。

三、推进河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众多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要理顺政企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使之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吸引金融机构、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二)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要想使河南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因此,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是有必要的。首先,通过整合,能够对那些分散的、无序的产业资源进行集中的、有序的整体规划,进而确定整个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偏离整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其次,整合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从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走向,从全局优化产业布局,以文化一体化的角度来构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各地区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使各种资源能够在区域之间流动,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享有比较优势带来的溢出效应。

(三)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维持现代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它也是一个产业能否得以长久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首先,要创新河南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文化强省战略的总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建立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依托政策打破行业壁垒,在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行业管理、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其次,要创新开发河南特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需要进行再加工并通过市场经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现在市场上文化产品种类众多,产品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必须要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以及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生产出本省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保证文化产业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政策的制定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依据,但是政策必须有效落实才能转变为实际的保证,因此在实施相关政策时必须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这就要求,首先,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十分严谨。产业政策要取得好的结果关键是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因此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作为判断政策可行性的依据。其次,在政策实施阶段必须严格执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

总之,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大力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整体合力,最大限度挖掘河南特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特色文化产业能够真正成为推动河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五钢.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中原崛起[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3).

2、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8).

3、李庚香.和而不同有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续)[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4、朱晓娟.“戏曲之乡”河南盘点戏曲资源拯救濒危剧种[DB/OL].搜狐新闻网,2004-11-09.

5、赵琳.试析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6、祖令.河南省文化产业政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

*本文属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河南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2400450174。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3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9-02

目前,河南省共有民办高校34所,其中独立设置院校26所,独立学院8所。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借鉴。

1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毕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完善。在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1.1 教学机构不完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单独设置的二级单位者仅9所,或称为思政部,或称为社科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将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与其他公共课教学组织机构合并设置为隶属于校领导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类高校为15所,均成为基础教学部或公共教学部。个别学校将思政课教学机构置入其他专业教学单位。甚至还有8所高校尚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按照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立教研室的则是凤毛麟角,仅黄河科技学院一所高校。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不完善的现象极为突出,这种现象不利于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发展。

1.2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本科院校必须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这一规定,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难以落实。毕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对所有开支都极为紧缩,当然不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拿出这么大一笔经费。河南省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可以使用的经费是寥寥无几的,少的一年经费几千元,多的也仅在2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1.3 师资队伍整体薄弱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普遍较为薄弱。从师资队伍总量来说,所有高校都达不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的师生比。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最多的黄河科技学院也仅有32人,远远达不到师生比1:350或者400的比例。大多数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仅为十余人,甚至个别学校不足十人。师生比过大意味着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班级过大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依靠外聘教师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从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者比例较低。以师资最强黄河科技学院来说,3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教授仅6人切均为从公办院校退休返聘的60岁以上的老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少且年龄较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存在着诸多制约。从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大瓶颈。

1.4 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来说,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还没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的也仅有黄河科技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而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校级精品课程评选中,也鲜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围。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效反映出了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理念、具体目标、教学成效、科研水平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恰恰说明了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浅尝辄止、沾沾自喜的自满状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突出性问题,如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仍然较多停留在思想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现象极为普遍。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在考核方式方面:要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这些都反映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深入空间。因此,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就很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

1.6 科学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重视科研工作的民办高校仍为少数。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认识到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方面的显著作用,从而出现了不知道怎么搞科研或者被动搞科研的恶性循环。于是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获得上级立项的项目少之又少的现象。总体而言,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难以实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专业性、时代性。

2 河南省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我们看到,要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考核列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定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和考核,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查找问题并提供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2 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重措施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1)转变思想认识。河南省民办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在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上下功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大力支持。只有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支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有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河南省民办高校应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尽早独立设置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并成立相应完善的教研室。只有机构完善了,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3)加强师资建设。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花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要想法设法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军人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提供带头人,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领路人。其次是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再者,加强对教师的各类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扩大视野、拓宽思维、更新观念,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实施。

(4)合理投入经费。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这些专项经费可用于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软硬件建设、教师参加培训考察的经费、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为提升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供物质保障。

(5)促进学科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这四门课程及其改革。

(6)强化教改科研。河南省民办高校将继续加强以教改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为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将在教学中发现的重大教改问题进行研究,或申报各级课题,或进行论文写作,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术领域研究,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开阔自己的思维,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2.3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认识自身所从事事业的政治使命,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使命,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塑造个人独特人格魅力、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只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担负起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总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逐渐呈现出积极健康、稳步推进的良好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姚郁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3,(3):62-65.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4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科教兴豫

当前,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河南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二五”以及今后10年,乃至到21世纪中叶或更长一个时期,河南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新跨越: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1.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全省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为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中原崛起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好今天的教育,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2.教改任重,河南亦然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成功实现了由经济落后省份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由温饱不足省份向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由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面对历史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外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河南更是如此。

3.中原崛起,教育先强

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较大,因此要求教育结构要优化,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效益要更好。实现“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规模大”是前提和基础,“结构优”是关键和保证,“质量高”是核心和要求,“效益好”是目标和方向。河南省政府于2010年9月16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现河南高等教育事业新跨越。中原崛起,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先强,对中原崛起至关重要。

4.教育改革,河南优先

对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尤为突出。河南地处中原,资源丰富,几乎不存在地理限制。文化和科技是河南人民最需要的,没有哪项事业能比教育更直接、更深远地带动河南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没有哪项事业能比教育更迫切、更宽泛、更有优势地领航河南人文科技实现愈来愈强的发展。

二、新跨越: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特色

1.立足省情,正确引导

河南人文底蕴深厚,大河横贯东西,陆路交通发达,但并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没有更多的领潮产业,在优先发展教育、落实“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中也没有多少倾斜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省情就是中国国情,河南就是中国的“袖珍版”和“浓缩版”。

近年,在河南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与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发展的活力。

2010年8月10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教育存在“四难”,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卢展工书记的讲话为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号角。

2.科学规划,破解难题

河南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全面推进。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2)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科学有序地推进

要正确引导、稳步推进、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分类管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优化结构,破解教育难题,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形成风格。

(4)兼顾两大主题,发挥两个积极性

要兼顾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发挥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用有限的财力办“大教育”,宏观把握,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效益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政府要提高政策和决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

3.集思广益,重点突破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因此决策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虚心请教专家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实际、教育规律、高校特点,把握方向和重点,破解热点和难点,要在有基础、有优势、有带动力的教育方面,依托地区优势,凸显重点学科、明确重点高校、抓实重点项目、筑牢服务平台,以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措施着力发展高等教育,进而带动教育全局。

平庸者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睿智者常常将复杂问题理析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旗帜和风向标、旗手和领跑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所有层次的教育和相关领域的变革才能顺利进行。

三、新跨越: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途径

加快河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实现河南高等教育新跨越,要把握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基本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现战略目标的新途径。

1.抓好发展机遇,培养一支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专业化队伍

祖籍河南洛阳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明的古音直接启迪了今天河南人的灵感。河南高等教育要实现改革发展,首先要锤炼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领导队伍,坚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培育和提升,坚持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道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这支队伍要有使命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要有战略眼光、全局观念、敢为人先的胆识,要懂教育规律,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和终身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趋势;要承担推选大学校长的任务,把握三个要点:教育专家、学术高标和筹钱能手。实现新跨越,特别要注重加强教育交流,特别是国际化交流,及时充分地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成果。

2.复归教育本性,不断激发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大学要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人才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理念。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不是教出“会考试的人”,而是教出“兴趣人”“全面人”“潜力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育出“能就业的人”,而是育出“思想人”“特色人”“创新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并没有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太多的“人本”和“创新”理念,提升“儒商”内涵和“大商”境界反倒熏染出不少“商儒”和“商师”。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man,1801 ―1890)认为,理想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提高教研质量是教育本性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准则,注重教育规模的发展不是淡化教育本性的借口,而是要营造“允许失败,作假可耻,禁忌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要胸怀“育大才出名师,备千而取一”的开放的、包容的育人战略。匪夷所思的是,个别施教者居然告诉学生追求上进的理由是“成绩不好就不能赚大钱、娶美女”,这实在偏离了大学品格,与教育的本性相去太远。

复归教育本性,激发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明确教育本身不可触及的红线――“三不”原则:不忽视、不干预、不扼杀教育的创新权利和学术灵魂。

3.彰显办学特色,实现重点学科、项目和实验室的高层次突破

大学特色和教研实力是高校生存竞争的资本。实现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围绕办学特色和“三重”建设(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斥巨资广纳贤才,实现重点领域高层次突破,要目标准确、科学定位,要鼓励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

办学科学定位不是简单选择一个科研或教学的标签,而是形成一种办学的战略思想,并使之成为学校发展中投资管理、人才引进和规章制定等重大决策的导向和指南。科学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大学问。

4.提升教研质量,完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教育质量问题比过去更为突显,教育工作者在千方百计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的同时,还要一心一意考虑教学,聚精会神搞好科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研都将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中心活动。教学水平和科研精神就是高校教师的形象,会直接传递和辐射到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都无法避免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问题,这是教训和警示。在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和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扩大招生易,孕育与培养一流的创新型教师难,至少需要20年至30年的时间,急不得,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卓识远见。因此,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树立科学的教研质量观,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完善的教研监控和评估体系,发挥学生、社会、专家和政府的监督和评估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河南亦然。

5.调整投资格局,探索高等教育多样化投资途径

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入是保障。

河南人均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省属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债务负担较重等困难,与快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极不相称。教育具有投入高、见效慢、风险大和持续性强等特点,不受市场经济的青睐。但是,如果市场经济攀附上了“圣洁的教育殿堂”,那么教育一定出了问题;如果不解决“攀附”的问题,那么教育一定会被市场经济拖进“庸俗的泥潭”。

创新教育投资思路是实现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政府是有限的、导向的、灵活的投资,坚持突破性、公平性和长效性原则,要科学监控和依法协调,智慧的大学要有“今天花前天筹到的后天的钱”的战略思想,避免使政府成为高校债务人,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收费、大学生奖贷助补和毕业生借贷转换机制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形成“自我发展有决心、政府投资更顺心、社会融资更放心、资金使用更细心”的良性循环。

我们期待河南高等教育在新的跨越式发展中,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峰”、人才培养的“高原”、精神文明的“高地”,成为人民满意、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教育“高标”。

6.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合理规划教育扩大的规模

教育、医疗和住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三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原则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宣布:“每一个人――不论他是儿童、少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的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表明,教育公平已开始成为全球化的目标追求。

对河南人来说,由于历史、政策、地区、身份等原因所造成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实在太多也太久了。2010年,我省高考采取“三知”(知分、知线和知位)和多组“平行志愿”的方式,这一科学决策表明我省在促进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圆所有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河南年轻人的大学梦,就要思想有新解放、思路有新拓展。

总之,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要抓好机遇,大胆创新,落实“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使河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强省”“科技强省”,成为世界文化科技的“输出大省”,领跑全国、享誉世界,成为享受文明的“幸福大省”。前景是美好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相信,只要解放思想,方法就总会比问题多,困难是暂时的,发展则是永恒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易经》之理,《为学》之道,发人深省。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事业,教育事业永恒的法则在于不断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邹友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N].河南日报,2010-12-08.

[2]盛连喜等.新世纪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笔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5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2011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明确提出了“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发展策略。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河南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2012年8月7日,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在郑州召开,自此,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2012年11月17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面对如此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应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不断增强“三农”意识,找准学校发展定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环境、生态为代价,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从而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历程,无不以占用大量土地为代价,个别地方还造成了环境、生态的巨大破坏。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河南人民聪明才智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河南人民抓住时机、振兴河南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样,河南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就是要面向市场,把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找准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定位,强化“三农”意识,围绕“三农”求发展,围绕“三农”谋大局,围绕“三农”做事业,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注农业人才培养、农业师资建设、农业院校发展,系统探索农业院校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良性互动模式,不断促进农业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的同时,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高职院校面临的困境。农村家长希望孩子长大跳出“农”门,城市家长希望孩子向更大的城市走,导致个别农学类专业招生困难,农科在整个学校的生源比例下降。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学校“一头热”,企业或农户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农业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反过来也影响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农业类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三农”意识,突出“农”色,提高专业开设的针对性和课程设置的有效性,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分析农业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涉农专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多个专业向“农”靠拢。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在“乡村游”“农家乐”上多做文章,计算机类专业可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有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农村经济管理等方向。

强化“三农”意识,要求农业高职院校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把对农业的真情、对农村的热情和对农民的亲情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来。同时,把这种情感传播到教师、家长和学生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才能使家长转变观念,才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二、牢固树立为民意识,提升职教服务水平

高职教育的职能就是高职院校在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和科研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途径,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职能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把自身的发展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科技下乡、对口扶持、技术培训等途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的同时,加强与农资企业、自然村、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组织的对口互动合作,实现农业高职教育与“三农”协调发展,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农民、家长、学生和教师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三、全面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科学协调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有全局意识,不断推进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上讲,要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要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要力求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社会服务要讲究实效,实现学校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同步发展。从微观上讲,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职业情感、就业创业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就业创业意识。

四、继续深化改革意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大力推进“科教兴豫”战略,做强河南高等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促进河南经济振兴并使其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首要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河南的农业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思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要增强市场敏感度,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尤其是要改革当前职业教育存在徒有虚名、纸上谈兵的现状,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农业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近代意义上的文盲是无法理解语言及其内涵的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那么,信息时代的文盲是什么呢?就是身在信息时代却不知如何获取信息的人。因此,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上,要根据课程开设的类型,结合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对实践课的考核,不拘于形式,不囿于俗套。

五、自觉树立质量意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质量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日常教学、学生管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意识,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学生技能、服务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总之,就是要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部。只有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才能走对路线,才能不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在于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思路”一词显然是学校各类计划、总结、申请、评估等文件中的高频词汇,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新,就是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发明,至少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进步。就高职教育而言,多年未变的人才培养方案,模仿本科教学构建的课程体系,形式化的专业论证,盲目追求实训基地的数量,重复使用的考卷,这显然都不是创新工作思路的体现。僵化的教育思想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落后,要紧随时展、保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创新落到实处,贯穿于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作用。

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有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河南省高考人数下降近20万,考生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的现象日趋普遍,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虽然取得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处于转型摸索期,办学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因此,河南农业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充分看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农”字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由于适龄入学人口减少、出国分流多等因素造成的生源数量下降给高职院校带来的生存危机。

面对竞争激烈的招生形势,河南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在“危”中求“机”,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牢牢抓住“农”字不放松,把培养农学高级技能人才、建立高效农业服务团队、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树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示范院校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培育学校的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形成稳定的学校文化积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策略、服务社会能力和长远发展目标。

七、结语

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既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搞好“三化”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靠的是农业科技人才。因此,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抓住机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搞好内涵建设,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勇于担当,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撑、社会服务上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纯献.互动共赢: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吕健.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3]张桂宁,刘宁生.基于国际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6).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6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而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但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河南省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人均耕地少(河南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仅次于黑龙江,但人均则从1996年的1.33亩下降到2009年的1.23亩,低于全国人均1.52亩的水平,更低于世界人均3.38亩的水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目前河南省郑州、许昌、漯河、商丘等市的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做文章”,满足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粮食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是关键。

一、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业务范围

河南省的农业综合开发结合我国的地形、气候以及资源分布、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第一,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分布在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豫东北低洼平原、太行山前倾斜平原、淮河两岸和南阳盆地。这些地区因为土层深厚、地形平坦,土壤质量好,适耕期长,浅层水丰富,地下水较浅,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土壤养分丰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生产潜力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强,是全省粮、棉、油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第二,中低产田改造主要集中在豫西和豫北山地丘陵区,这些地区由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质量较差,耕作困难等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

1.围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自2009年《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以来,省农开办紧紧围绕“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五年间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累计达到972万亩,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9亿斤,占全省同期新增粮食产量(64.7亿斤)的44.8%,项目区粮食单产较非项目区普遍高出200斤以上,为河南粮食总产实现连续增产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比上年增长9.8%,高于中央财政收入7%的增长,而河南省也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切实办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下,积极落实2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根据《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到2015年我省粮食核心区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250亿斤。

2.河南省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首先从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执法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区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其次,以开发县为单位,按照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分布、禀赋要素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不同的开发政策,整合项目,精准投入,实现开发政策和区域功能的有机结合。

3.坚持依靠科技推广,实现粮食增产增收。河南省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在提升土地条件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科技力量的提高,不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以往河南省科技推广项目大多分散进行,而从2010年开始集中农业综合开发省级财政科技推广资金,集中发挥省农业大学、农科院以及省农技推广总站等依托单位的科研力量,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县中,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立了30个科技项目县,围绕项目区小麦、玉米等几类大宗粮食作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并通过专家现场指导服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经过三年的实践,示范区粮食增产均在10%左右,为河南省粮食增产开创了新途径。

4.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配备。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支撑。仅以漯河市为例,其泥河洼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漯河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在粮食种植区建立气象观测站,与省市气象系统联网,远程监控项目区内的天气、墒情、病虫害等,通过逐步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以及水、田、林、路、沟、井等综合治理,如今泥河洼滞洪区16万亩“望天收”早已成了旱涝保收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5.农业综合开发区农民主动性增强,收入显著增加。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进,确立了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开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其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中,河南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多渠道为农民开创新的脱贫致富之路。

三、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布局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步伐仍需要进一步加快。

1.资金和项目管理依然是薄弱环节。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在项目建设之前,对项目投资、工程数量、招标方式以及监督机制进行公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滞拨、报账不规范,只抓进度而忽视项目质量,无视群众举报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屡见不鲜;而在项目后期以及完成后,对于项目工程的后续管理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追责机制,问题暴露之后,项目工程负责各方极力推诿,不仅造成拨付资金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用途,更没有达到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的真正目的。

2.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总体上看,河南省农业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步伐加快,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是目前影响全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制约农业综合开发的瓶颈。而河南省每年约有8000万吨的秸秆产出,但其综合利用程度偏低,每年夏秋收获季节大量秸秆或被焚烧或抛弃于道路两侧以及河沟渠畔,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还严重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烟雾,对人体健康和交通通行都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秸秆焚烧也是全省污染治理重中之重。

3.基础设施质量和后续管理问题突出。近年,关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报道不绝于耳,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机耕道路修建、农业灌溉系统铺设等虽有较大进展,但由于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把质量关,或是后期保养不周,致使农业生产机耕道路竣工后不久即出现路基不实、严重沉陷,路面出现大量横断裂缝、起沙、石子等现象,在建桥涵还未竣工,便已炸裂脱落,而有些地区仅仅做形象工程,修建的道路往往因为路面太窄导致会车困难而失去“用武之地”。究其原因,相关单位往往被利益链条绊住了手脚,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为尽快拿到国家的惠民资金及应付上级检查,于是匆匆忙忙的修路修桥,而对质量问题却放任不管,甚至偷工减料、惠民工程成了“豆腐渣工程”,成了相关部门套取国家惠民资金的“敛财工具”。

四、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几点建议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性,提升农业生产的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河南省在响应全面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号召下,理应加大对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排查与纠正,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局面。笔者针对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界定“三大区域”。河南省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资源分布、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禀赋要素,在现有开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笔者建议可以以开发县为单位,在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具有一定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分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农业区。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应限制其开发,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其休息生息,恢复生态。

2.强化资金投入与监管工作,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在投入上,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综合因素法”,发挥中央、地方财政资金分配的导向作用。同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法,研究和完善贷款贴息扶持方式,以及财政补助、立项竞争等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植业。在监管上,按照全面、公开、透明的原则,适时公开资金分配结果,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预算工作,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全程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继续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业综合开发坚实后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区,必须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高效农业的装备配套水平。同时在重投入的基础上,更要重管理,要在农业基础配套设施项目立项起就建立起完备的监督机制,堵住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严把质量关。

4.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生产水平,逐步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第二,积极推广可降解农膜,鼓励农膜回收;对病虫害进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或者鼓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大力推广示范“秸秆反应堆”、“秸秆养藕”、沼气综合利用技等新模式和技术,循环利用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参考文献:

[1]朱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30).

[2]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J].中国财政,2014(12).

[3]王引斌.构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J].山西财税,2014(04).

[4]胡静林.农业综合开发要转方式创机制[J].中国财政,2014(10).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7

关键词:360度考反馈评价;政府绩效管理;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

Abstract:With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the goal of our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has begun to attract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various departments. 360 degree feedback evaluation a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 is derived by Intel Corporation and implemented, which is used currently being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Which contributions is the tool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our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Henan Province, introduces 360 degree feedback evaluation techniques to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focusing on the people's first interests in the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Only such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the people-oriented, our Government can be a real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Keywords:360-degree feedback evaluation test;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in Henan Province

360度反馈评价(360-degree feedback)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评价方法,最早由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目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大企业所运用。据悉,在《财富》排出的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90%以上在职业开发和绩效考核中应用了360度反馈评价[1],360度反馈评价能够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取得的非凡的功绩,将360度考反馈评价引入政府绩效管理中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2007年河南省已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政府绩效评估”,[2]并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统计局、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共同实施。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对其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管理时学习了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些考核技术和方法,其中360度反馈评价就因为它具有新型、综合、有效、全方位、多角度等优点,被河南地方政府引入。360度反馈评价如何有效地与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相结合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 。

一、360度反馈评价

(一)360度反馈评价的内涵

360度反馈评价,也称为“全方位”反馈评价或“多源”反馈评价,360度,顾名思义,就是多角度、多方位、全视角。是运用“多方反馈”(multiple-source feedback)技术,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对被评价者就不同方面和不同视角的进行绩效评估。评估完成后根据确定的不同评价者的权重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评价者主要包括:来自上级监督者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来自下属的自下而上的评价、来自同级的评价、来自企业内部的支持部门和供应部门的评价、来自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客户的评价,以及本人的自我评价。就是以被评价者为圆心,评价者以不同的视角,围绕在其周围形成360度全方位的评价,最终将意见反馈给被评价者。

360度反馈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当代心理测量学中的真分数理论(True Score Theory)。真分数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式可以用如下的数学公式表示:

X=T + e

式中,X为实得分数,T是真分数,e是误差分数。对于360度考核而言,由于反馈着眼于各个不同的侧面,这样在一个团队中,对任何一位组织成员都经过多次测量,平均误差E(e)渐趋于零,测量误差的变异数也趋于零,实得分数就会趋于真分数。[3]由此可见,360度反馈评价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但是360度反馈评价与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到的360考核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360度考核被企业定为是一种考核体制和考核方法,然而360度反馈评价是考核反馈环节的方法和绩效管理的工具。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由被评价者的上级对其进行评价,这种单向考核的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也有其明显的缺点。360度反馈评价以其独具的新的特点,作为一种新的业绩改进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 分析360度反馈评价的优缺点

1、360度反馈评价的主体的优缺点

360度反馈评价的出发点是全方位渠道收集信息,是一种基于上级、同级、下级、客户及自我等信息资源的信息的收集和归纳、评估并提供反馈的评价体系,从评价者的主体的优缺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主体本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判断过程中,客观性有所欠缺。

2、360度反馈评价的与传统绩效考核相比较下的优缺点

第一,360度反馈评价打破了由上级考核下属的传统,可以避免考核者极容易发生的“光环效应”、“居中趋势”、“偏紧或偏松”、“个人偏见”和“考核盲点”等现象。用评价代替了考核的优势在于,从管理层面上获得的信息更准确,就个人而言,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有助于被评价者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但是相比而言,此法考核成本高、时间耗费多,由多人来共同反馈评价所导致的成本上升,有可能会超过考核所带来的价值。

第二,360度反馈评价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在于公众参与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自主性并适当的放权工作的控制,激发积极性,对组织会更忠诚,提高了参与者的工作满意度,与此同时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然而,该反馈评价成为某些个人发泄私愤的途径,如不正视上司及同事的批评与建议,将工作上的问题上升为个人恩怨,利用考核机会“公报私仇”。

第三,通过评价反馈,受评者可以获得来自多层面的人员对自己素质能力、工作风格和工作绩效等的评估意见,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有关自己优缺点的信息,以作为制定工作绩效改善计划、个人能力发展的参考意见。但是,组织学习过程中,工作难度大,员工的提升未必见效。

3、360度反馈评价在企业中的成功案例分析

有员工近千人美国普渡资源管理公司,之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公正与公平绩效考核体系。在1994年改革后,该公司绩效考核不再仅仅是一种对员工“打分”的制度,更是给员工以重要信息反馈的来源。每年,所有的员工都同他们的上级坐到一起讨论今年的个人目标。为此,绩效考核系统实际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协调工具。比如,在普渡公司中,团队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促进员工相互间的合作,公司制订了一项政策,要求所有员工以一名团队成员的身份来分别回答一系列问题。同样,在绩效考核中,不仅由上级进行考核,同事和下级也要对其进行考核。仅由上级考核也许成本更低、更节省时间,所以360度反馈评价对于团队运作很重要的公司来说非常有价值。[4]此外,增加考核者的人数会提高考核的准确性。

许多其他公司也曾用类似的考核技术。比如,处于激烈变化环境中的公司为其员工确定第二年的目标,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政策。但同样的措施如果运用于一个处于稳定环境中的公司就显得浪费和有些愚蠢。事实上,这类公司完全可以将这些目标转化成固定的职务说明书。相反,处于动态环境中的公司,其员工和他们的经理最了解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应当如何调整目标以适应新的环境。[5]

二、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360度反馈评价

(一) 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总理于2006年9月4日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会议上提出“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急功近利,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 [6] 从此对我国开展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2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近日在京召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会,来自全国各省市实际工作部门和行政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200多人围绕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现实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7] 近年来我国各地方及部门开展了各类的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活动,如福建等地进行的机关效能建设、南京等地进行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等。与中国整体进程大体一样,河南省地方政府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实施也在有序的展开着。

1、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末开始。河南省各地方就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确切的说,河南省对绩效管理的实践起始于县级经济考核。据统计,1991年,河南省开始对县级经济进行考核,当时的评价指标体系仅有两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1994年,对县级经济考核增加了财政收入及人均水平、居民储蓄存款及人均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指标,但还都是一些“经济”硬指标。2004年3月,河南省召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统计局提交了《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监测方案》,对原有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大幅调整,又新增了6项评价指标,体现了“全面”和“协调”,但一些重要问题如实现绿色GDP的问题仍未增加,社会方面的评价指标也未能体现。[8]

河南省地方政府实行绩效管理,与福建、青岛等省市相对滞后,但焦作效能革命、蹼阳市的治庸计划和许昌效能提升,其他各级政府和部门也通过目标责任制、社会承诺制、效能监察制和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方式开始实行绩效管理,加快了构建法治、效能、责任、廉洁政府的进程。在一些专项评估中,开始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估,以求更为科学公正。“民众的自我参与”在绩效评估中份量加重,有的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一道“门槛”,三门峡市绳池县的评估在全国成为典型经验。

2、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2007年李成玉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对河南省开展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目标。但是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仍处于初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绩效管理评估主体看,还主要是领导者自上而下的评估,而缺乏公民参与。其次从绩效管理客体上看,更关注的还是公务员的个人业绩评价,并尚未真正触及到政府组织案例和管理体系本身。从绩效评价体系、手段上看,停留在经验式的主观评价上,缺乏制度化、规范化,更谈不上法治化、科学化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至于在政府绩效管理中,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估的关系,可量化因素与不可量化因素评估的关系,专门管理机构与公民评价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 构建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360度反馈评价体系

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360度反馈评价主体从传统的对上不对下,对内不对外的绩效评估导向转变为360度全方位立体型的绩效评估。总结了地方政府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有以下几种评价主体:

1、政府自身评估―360度考核中的自我评价

作为评估主体体现政府作为自身工作的主人翁地位。政府的自身评估应该具有针对性。在河南省地方政府考核过程中,河南省周口地区某市在召开的干部大会上看到这些领导班子成员把这一年的工作都做了汇总,表明自己业绩的同时分析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交给干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考核组评价。它直接影响对该区政府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和考核组的评价。

2、职能部门中同事评价组织――360度考核中的同级评价

在河南省地方政府的同级评估组织是一个综合的评估主体,主要由政府内部的人事、监察、审计、统计、财政等综合部门的部分人员,再加上现有的党委组织部门、人大、政协组织的考评等评估资源组成。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很多,彼此了解,这样绩效考核的结果的可信度就较高、可观性强。同时,由于这样互相评价必须的要有沟通和合作,所以在考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促进他们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其评价结果客观、可信,而且可以促进部门间的沟通。

3、评估对象的直管领导―360度考核中的上级评价

上级部门对下属部门的评价,以某种定性的方式弥补定量评估的缺陷。一般而言,评估对象的直管领导熟悉业务、熟悉部属,了解下属部门的运作情况,切身体察班子素质的优劣,工作质量的高低。比如,在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中设置;维护中央和上级权威,保证政令畅通;服从上级指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等要素,相对于其他评估主体,直管领导最有发言权。[9]譬如,南阳市政府用的中高层领导绩效评价表,在设计内容上包括:自律性、团结合作精神、责任心、为人民父母意识、领导力、分析决策能力、组织规划能力、授权控制能力、沟通和创新能力等。

4、公民或者行政相对人。又称民主测评―360度考核中的下级评价

在河南省地方政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时,在各区开干部大会,把乡、镇和区直属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口中层干部召集起来,填写民主测评表,对省、地区、市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执行力和德、能、勤、廉、绩 做出综合评价。作为下级,在面临困难或问题的情况下,通过请示汇报工作而了解上级的有关情况,上级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及个性、管理风格等都呈现在下级面前,因而下级有较多的机会体察上级的工作业绩。他们在对上级进行评价时,由于各人的经历、能力不同,还往往会把自己现在的上级和他人的上级、理想的上级、过去的上级作横向比较。通过直接性和比较性分析,使他们对上级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且公共部门的性质与宗旨也决定了公民必须作为一个绩效评估的主体,因此开展公民评议活动非常具有必要性。

三、总结

通过对河南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分析,我们发现河南省地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是运用360度反馈评价的多主体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使政府部门能增强绩效与责任意识,同时能促其努力满足公众的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但我们发现在考核过程中理论和实施中并不顺利,我们还有必要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亚. 360度考核为何“水土不服”[N].组织人事报,2004年08月24日.

[2] 李成玉. 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日报, 2007年1月27日.

[3] 朱孟才,360度考核与政府绩效管理[J],行政论坛,2008(6)

[4] 姜异康,唐铁汉.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M],2007

[5] 李玉萍,绩效•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6] 中国网:讲话:《加强政府建设 推动管理创新》省略/policy/txt/2006-09/08/content_7142541_2.省略/20110221/108558.shtml

[8] 徐基良,河南省政府绩效管理对策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9] 何可, 郑州对政府网站排名次,个别网站一“睡”就是一年,河南日报, 2007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郭彦(19808-),女,汉,河南省周口市,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政府与信息管理、政府绩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项目号为00500205020516011的教育厅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篇8

【关键词】 文化产品 文化品牌 市场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目前世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在本世纪初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政策性建议后,文化产业蒸蒸日上。特别是2011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我党首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文化产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河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河南省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化产品是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河南要推出知名的文化产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盈利文化产品的营销哲学应以市场为导向

产品研发及设计中应树立市场导向,而非生产导向或产品导向。因此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文化资源大省不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河南文化资源丰厚,地面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全国知名的考古文化、名人文化、古都文化、民艺民俗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等等,但是除了公益文化外,转化为知名文化产品的数量较少,由此带来的文化消费就更少。因此不能不考虑需求,不考虑市场,总想着“我们有什么,才能做什么”,而应该放开眼界,针对消费者文化需求,了解自身资源及外在资源状况,去开发消费者需要的文化产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哲学,才是推出知名文化产品的关键。

二、文化产品要注重内容创新

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产品是指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产品、服务、体验、事件、资产、组织、信息和创意。产品一般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外延产品。对于文化产品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核心产品的创新,即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根据国家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加上技术进步,特别是数字化信息技术,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但是河南甚至我国文化产品内容创新都不够。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考察了一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该城市或地域历史上有多少文化资源的积累。随着产业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衰反而取决于该地域是否有文化企业。能够创造知名的文化产品,并赋予文化产品以崭新的、贴近时代需求的内容,注重文化产品内容创新,才是重中之重。

例如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花木兰的故事改编的《花木兰》就是一部以中国传奇故事为背景的动画片。她不是将花木兰的故事原汁原味地搬到银幕上去,而是做了许多的改写与创造,注入了时尚,塑造了一个敢于最求个性的青年女性,满足了当今年轻人的心理消费需求,故大获成功,截止到2009年在全球票房收入超过3 亿美元。

三、文化产品要有现代品牌意识,要注重品牌塑造

什么是品牌?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比如,看到金色的“M”型标志时,人们会意识到麦当劳的服务、食品、就餐环境;听到迪斯尼这一品牌名称,人们不仅会想到《米老鼠与唐老鸭》、《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狮子王》等经典影视作品,而且还会想到该公司利用品牌进行产品扩张的系列产品:深受人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系列玩具、服装等。所以品牌是和竞争对手产品区别开来的重要武器,是一笔无形资产。

目前,河南文化市场已形成了一些文化品牌:现代传媒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工艺美术等品牌。但是我们分析河南文化品牌时发现,河南在民间演艺品牌、传统工艺美术品牌方面缺乏明确的品牌主体。品牌缺乏明确的组织机构势必然导致品牌的滥用和品牌信誉的丧失。比如禹州钧瓷,笔者2010年前往禹州考察发现该行业“小、散”现象严重,缺乏大企业,缺乏知名品牌,是制约钧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比天津的文化品牌,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那就是天津许多知名品牌名称和企业主体清晰。例如众所周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崩豆张”的茶食、“泥人张”的彩塑和“杨柳青木板年画”等等。这些品牌产品的提供者均是产权清晰的大企业集团,而不像“道口烧鸡”、“周口杂技”和“浚县泥咕咕”等等更多是地点,而不是企业品牌名称。

同理,创出牌子,培育名牌,散兵游勇是靠不住的。名牌的诞生必须有“主”,有明确的产权、出资人,有品牌的标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知名的品牌,才能去打造独特的品质并维护品牌,进而与同行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形成差异。因此,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有明确的组织或明确的大企业。

四、让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品提供的市场主力

面对市场,面对竞争,文化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注重消费者有效需求的满足。只有让企业通过市场运作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从政府支持转向市场竞争,主角让位给市场主体——企业,让其提供文化产品,而不是政府;改变以往政府主导、政府搭台的现象,转变职能,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放开市场准入,切实减少行政干预,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让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得到保障,放水养鱼,从而焕发市场活力。

天津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城市。该市近年加大海河治理,不仅优化了生活环境,而且把海河打造成了一张游览、欣赏沿岸建筑,了解天津近展史的名片。该市建造了天津文化广场,并在各区建造了剧院等文化设施,同时注重群众文化生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在2013年4月到8月,在天津大剧院举办了天津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小剧场戏剧展、第七届天津打开音乐之门暑期音乐节等系列演出,有交响乐、钢琴、舞蹈、话剧、戏曲、合唱等多种演出形式,并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

有企业,就必有竞争。张晓明认为“经过前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投资高峰期已过,发展的动力将从投资转向消费,发展方式将从数量规模型走向质量效益型,大规模兼并重组不可避免”。怎样才能产生有竞争力的企业呢?政府能“抱大”他们吗?肯定不能。但是政府必须保护文化企业合法经营的权利,使其成为文化市场上创造财富满足文化需求的主体。在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文化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独立的经营主体文化企业是核心。“中原逐鹿,能者得之”。相信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的洗礼,河南将产生一批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

五、新形势下注重文化产品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培育

1、多渠道培育文化产品创作人才

纵观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富有创造才能的文化人才是关键。河南文化创作人才一是来自本土文化产品的创作人才,以民间爱好者、学生和文化事业、企业从业者为主。河南传统文化产品创作者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目前新形势下对于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以艺术为例,河南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近几年生源火爆,播音主持、艺术设计等专业有所发展,很多高校都有设置。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则刚列入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该专业2013年才开始招生,并且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高水品文化企业家、制片人、经纪人奇缺。二是外地来豫人才和海外来豫人才。由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较晚,河南人均GDP在全国排名较后,此类人才占比较少,主要以本土人才为主。因此目前要大力发展经纪人,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发挥人才在文化产品创作方面的潜力。

目前,河南文化产品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梨园春》。河南是全国有名的“戏曲之乡”,豫剧名闻天下,同时也是当今公认的戏曲大省,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1994年河南电视台周迪君女士为河南电视台策划创办了戏曲直播栏目《梨园春》。该栏目将传统戏曲与电视这一现代传媒有机结合,再加上通过电视举办戏迷擂台赛,融入了参与性、竞争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使这一文化产品深受欢迎,收视率迅速提高,成为戏迷爱好者的必看节目。

剖析梨园春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文化产品提供者对产品的创新。一方面,戏迷擂台赛参与者演唱的戏曲深受老百姓喜爱,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擂主”来自民间,有广泛的市场供给。优质的文化资源被整合,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均得以提升,使得梨园春这一文化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

2、大力扶持文化机构与民间文化团体

《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2011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数3581个,而且多为行政事业机构,其中企业1295个,行政事业单位1749个;从业人员10.75万人,其中企业4.21万人,行政事业5.96万人。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反应过慢、市场化不足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机构和文化团体,培育和扶持文化创作表演的组织者。

政府在加大力度培育重点文化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的同时,更应抽出更多资金、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扶持民间艺术人才和艺术团体,以不断促进消费者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市才有场”,任何大市场均是先有广大的交易需求,然后自下而上产生的。因此,河南这一人口大省、文化资源大省,更应资助民间团体、民间机构和艺术人士,让大家有表演和展示的机会,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促进广大民众欣赏水平的提高。

(注: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研究》(2010FJJ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卢泰宏: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中国文化传媒网[EB/OL].http://,2009-12-23.

[3] 张晓明:迎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周期[J].中国国情国力,2013(5).

[4] 严荔: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做法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2(6).

上一篇:销子的种类范文 下一篇:高中作文素材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