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2 15:40:29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1

[关键词] 中原文化 独特性 文学 表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41

人们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中原”一词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地讲,“中原”就是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朱仲玉先生的《试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一文中说:

“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在广义的中原地域内产生的文化。

狭义的“中原文化”则主要指河南文化,如有学者说:

我们研究中原文化,则应从现代人理解的中原、中州出发,主要去考察古代中原腹心地区,即现在的河南这块土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诸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的特点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探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

陈飞先生在《“中原文化”涵义概说》一文中,对中原文化的涵义有精当的评述。按陈飞先生的辨析,“中原文化”有层面高低大小之别。一、“中原的文化”:这是基础的层面,着重于中原“地域”的文化。二、“中国文化”:这是“地域”的扩大,认为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三、“中原文化”:这是超越的层面,中原已不仅仅是“地域”概念,而是具有诸多象征的和抽象的涵义。主要有:(1)“传统文化”: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生活方式等等的主要发祥地和起源点,因而中原文化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乃至正统文化的主流和代表。(2)核心文化:由于中原是区位上的中心所在和长期的王权所在,遂由现实的四方所归渐演化为天下所仰、万国所宗,于是中原文化也就具有了核心的地位;(3)“先进文化”:由于具备上述诸多因素,文化上的创造和创新也往往发生在这里,并且在这里率先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原文化被认为是先进水准的代表;(4)“根原文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在中华民族的意识里,始终认为中原文化是“根本”和“原点”之所在,因此,不仅具有不断产生、再生和新生的生命力,同时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上的向往和归宿之所,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力地联系起来;(5)“和合文化”:中国人视中原为“中心”乃是将其视为“天下”的中心,因而这个“中心”同时也意味着“天下”,在其为天下所归的同时,也心怀天下,二者的统一便是“合和”:既关怀、开放、通达,又辐射、包容、和谐,所谓兼容并蓄,多元一体;(6)“寄托文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中原文化包含着全面的、无限多的寄托因素,既是现实的寄托,也是理想的寄托,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寄托;既是回归的寄托,也是发展的寄托;既是个人的寄托,也是群体的寄托。总之,中原文化既像太阳,给大地以生命和力量,也像月亮,引人无限思恋与向往。

河南文化的独特性,河南作家们已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在河南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表现。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中,写春义和凤英这对年轻的夫妻从黄泛区逃难到咸阳,咸阳男子张口闭口说脏话,不回避女人。而“在河南乡下,对着年轻妇女,男人们是不准说这些脏话的。”凤英开饭馆,就必须容忍陕西风俗,而春义不能“入乡随俗”,最后的结果是夫妻离异,春义随着一些乡亲回到河南黄泛区,重建家园,凤英则留在咸阳。以前的研究,往往从性格、心理的角度解释这对夫妻离异的原因,认为春义代表的是保守、落后,凤英代表的是先进、进取。其实,春义认为不可在年轻妇女面前说脏话,未必就是保守、落后,相反,春义尊重妇女的理念倒非常符合社会文明化的要求,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方向。至少说,春义顽固坚持的河南风俗和凤英能够很快适应的陕西风俗并没有高下之分。那么,要更合理更全面地看待春义和凤英的冲突,除了要看到春义株守农业、安土重迁的心理和凤英性格中的现代因素之外,还要注意这对夫妻冲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会解释得更符合情理一些。孙方友的《小镇人物(三)・小上海》也注意到了河南文化和上海文化的鲜明不同。上海知青朱阿歌下乡到颖河公社插队,他“每天穿四个兜的中山服,留着分头,一尘不染,一丝不乱”,吸烟从不让别人,父亲从上海寄来的香肠也是偷偷地独自享用,处处显出小市民的吝啬、个人本位,和“我们豫东那地方人穷归穷,但穷大方”炯然不同。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性格,“小上海”和大伙格格不入,大伙提起“小上海”都咬牙切齿。在这种人际环境下,“小上海”被开除出思想宣传队,派去挖河,出事故而死。表面上看,“小上海”之死,是一场事故,但从深层次看,可以说是地域文化冲突造成的悲剧。试想,“小上海”如果稍有入乡随俗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和作人风格稍作变通,哪怕在微小程度上“向贫下中农学习”,何至于弄得自己如此孤立,被开除出思想宣传队呢?又何至于在挖河的繁重劳动中出事故而死呢?可见,尽管当时“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宣传盛行一时,而人们自小浸染于一定的地域文化内,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地域文化鲜明印记在短时间内是无论如何难以改变的。田中禾的《印象》写二哥娶了一位四川“蛮子二嫂”,在过年祭祀祖先时坚持用四川的做冥钱方法,她与二哥形影不离,即使在生病卧床的婆母的面前还与丈夫搂搂抱抱,亲热狎昵,表现出一个川妹子的火辣辣的性格,这是与河南女子不同的。周同宾的《皇天后土・榴花》写主人公黄小豆娶的四川“蛮子”,十年前到村里相亲时在十几个男青年中大胆泼辣地选中黄一豆,结婚闹房时不怯生,唱民歌“绕着弯儿骂那些娃子们”(想娶其为妻而不得的年轻人),也写出了川籍女子不同于河南女性的特点。张一弓的《东北情话》专门比较了中原人与东北人性格的不同,一位东北的南下干部,坦言他十三岁就在大车店与一位十六岁的女子的风流韵事,三位在酒店饮酒的年轻人真诚地邀请“我”一处共饮,并毫无保留地谈论他们的“相好的”,一位和“我”有着“艳遇”的表面温婉而内心火热的东北女子,都让张一弓体会到东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不同。东北人的祖辈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被迫闯关东,就顾不上包装自己;而中原人因为上千年的诗书驯化,包装得太多太厚太沉,故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刘庆邦和张宇对河南人的独特性似乎有着更精细入微的体察。《到城里去》中,宋家银的丈夫在北京捡破烂被抓,她到北京找丈夫,遇到了很多拾破烂的。宋家银一看见那些女的,就知道是同乡。只有她那地方的人,才在头上包那样的毛巾,才是那样的包法。有两个妇女坐在地上啃干馒头,“这种直接把屁股坐在地上的坐法,也是她们那地方所特有的。”刘庆邦这里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也反映出作家本人对河南文化的地域独特性的精细体认。张宇反复读王钢的处女作《野花瓣儿》,“就觉得不像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写的”,果然,王钢祖籍河南,但生于湖北,长于江南。张宇第一次见到二月河,就直觉地认为二月河不是南阳人,因为南阳作家“一般来说大都是胸怀大志而认真刻苦的主儿,并且一定是言谈谦虚而谨慎的”,而二月河“却有啥说啥,还有点儿口满,甚至说他常常口出狂言也不为过”。阎连科是张宇的洛阳老乡,张宇能从其作品中读出“河南西部山区特有的生活气息,”“我能够听到我们贫困山区老太太拉响的风箱声,我能够听到冬天里饥饿的老牛的拉长的无奈的叹息声,我甚至能够闻到房前屋后粪堆的味道”,可见作为豫西老乡,张宇和阎连科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河南文化和其它区域文化的不同,在二月河这个“生在昔阳,幼居洛阳,老蛰南阳”的作家看来,更是明显。山西和河南在自然地貌、语言、人文景观、民风民性等方面的不同,二月河都注意到了。“昔阳县是土石岭式的地貌。这里多是旱天,你别想在这里观什么烟雨,树木最多的是荆和棘”。而“整个豫东是一马平川,连个小土包也难以见到”。这是自然地理方面的不同。简易的腊八粥,是山西的“百合饭”,河南的“糊涂粥”,这是吃食的不同。步行,昔阳人叫“步偏”,我们,山西人念作“俄蒙”,这是语言的不同。“冬天山西人下身穿得厚,上身宁肯薄一点,利索一点,这是既保暖又好干活的。河南人顾上不顾下则下身单,上身穿个厚棉袄。这很适合蹲在墙根晒暖。……倘论起勤劳这一条,山西人似乎强了一点。”“老家的窑洞住起来比河南的舒服”。“山西老抠能聚财”“吃呀!来山西,吃呀!”能聚财和会吃,是山西人显著的特点,与河南不同。这是风俗习惯和民性的不同。由于故乡是山西,又长期生活在河南,故二月河特别留意山西和河南的不同,他的确是道出了河南、山西的不同特点。

基金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作家群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乃和主编: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二月河:佛像前的沉吟[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3]张宇:张宇文集[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2

【关键词】河南传统文化 文化体验 文化形象 中原经济区建设

传统文化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是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河南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开发将对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文化体验是适应体验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主要通过参观者亲身参与的方式,在尊重参与者个性的同时使他们获得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从而更加深刻、永久地感受到所处地域文化的巨大魅力。如果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吸引人们主动体验河南文化的独特风貌,将有助于更好地塑造河南的对外文化形象,从而对推动和促进河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河南传统文化的丰富蕴含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地下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二。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掘使安阳闻名于世;豫西的洛阳、豫东的开封和豫北的安阳更位列中国的七大古都,其中洛阳又被称为“九朝古都”;同时,河南是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如杜甫故里、韩愈故里、白居易故里、玄奘故里等。另外,包公祠、岳飞庙、卧龙岗、三苏祠等都为河南文化增添了厚重的色彩。“河南的振兴,不仅在经济,也在文化。实施开发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将成为中原崛起的根本战略。”①

在河南众多的文化中,墓葬文化也是河南传统文化的经典构成部分。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说的便是河南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墓葬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墓葬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的,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墓葬文化的开发极具文化研究价值。

河南的戏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作为重要的戏曲之乡,河南的戏曲种类繁多,以豫剧、曲剧和河南坠子较为著名,其中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河南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朝圣之地,其中,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根,是黄帝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姓氏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1834个,在按照人口数量多少排名的中国前300名大姓中,有176个起源于河南。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寻根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河南的旅游业,更是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另外,河南的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也很著名,少林寺、中岳庙、相国寺、白马寺、龙门石窟、相国寺佛乐、巩义庙会、襄城乾明寺风筝会、南乐目连戏等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古老而悠久的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是河南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开封的小吃夜市、花会,洛阳的水席、唐三彩、牡丹花会、朱仙镇的木板年画、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文化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是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支撑力的作用。

文化体验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验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价值的新源泉。美国知名学者B·约瑟夫·派恩二世明确指出:“体验自始至终地环绕着我们,而顾客、商人和经济学家把它们归并到服务业,……当某人要购买一种服务时,他购买的是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但是当他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费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②换句话说,对于个性的关注和对于精神满足的追求是体验经济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也是它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依据,河南传统文化在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河南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信仰的感染力和价值观的感召力。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要旨是把民族精神以文化的形式蕴藏在每个华人的心灵深处。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在学习欧美进步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却无意中舍弃了许多祖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无意中丢掉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结果是我们距离祖先的灵魂越来越远,渐渐地在孤独与寂寞中迷失自我。“精神信仰的缺失或冲突,对传统和历史缺乏认同,内在的精神匮乏甚至是枯竭,是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主要原因。”③

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信仰的感染力和价值观的感召力。精神信仰是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中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文化产业又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精髓所在应该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软实力在经济发展中可以依靠其特有的精神信仰的感染力、文化内涵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人,并于无形中催生人们的经济参与意识。因此,软实力在许多层面比硬实力更加有效和重要。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经济发展软实力的基础和资源库,如果忽略了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苍白无力。

中原大地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内蕴深刻。豫东商丘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还有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勇敢爱国的豪情壮志;开封有一代清官“包青天”的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爱民如子的情怀,更有杨家将驰骋疆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壮志;洛阳有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的河图和洛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展示了洛阳人的智慧,更有高端大气的牡丹花,古往今来有关牡丹的诗词,牡丹花的培育和养殖,牡丹花会的举办展示了洛阳人富丽端庄的品格和情怀;安阳有名闻天下的甲骨文,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南阳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还有写出了不朽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现代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激励人们艰苦奋斗的动力。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文化示范,有利于提升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解救一些精神信仰的缺失,矫正一些偏激和扭曲的价值观。

河南传统文化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当前,政治上,中国加强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国际责任。文化上,国内学者赵汀阳曾这样论述:“当中国要思考整个世界的问题,要对世界负责任,就不能对世界无话可说,就必须能够给出关于世界的思想,中国的世界观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④因此,发展中国特色,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然,发挥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意义,体现自身的特色及魅力,并非是要拒绝全球性的价值,而是相反,因为特殊性本身就是世界性价值的组成部分。同样,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除了要顺应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发展的趋势之外,更应该发展河南自身的特色。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文化产业有很多方面,诸如各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如出版业、影视业、建筑业以及文化休闲业、文化娱乐业等等。河南长期以来被称为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休闲娱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和而不同”思想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路。全球文化是一种各民族文化聚合而成的整体,包含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价值,中国的“和而不同”思想认可文化共通之处,同时更强调本土文化的特色。⑤“和而不同”思想更应该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只有进一步发扬河南传统文化,弘扬河南本土特色,才能增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魅力和吸引力。

河南的旅游景点当中首推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承载着中华传统的武术文化、书院文化(嵩阳书院)和佛教文化;开封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魅力来源于大宋古都的繁荣和变迁;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以悠久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商丘芒砀山的梁孝王、王妃的古墓更是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的目的地;南阳的武侯祠、医圣祠、内乡县衙也是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力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让世界华侨华人体会到了河南文明历史的久远底蕴,看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皇帝文化的底蕴;而承办华商大会、姓氏文化节以及寻根之旅已经成为河南体验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河南“小吃”文化的发展也很广泛和深入。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反映了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民情,并且成为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开封的“小笼包”、逍遥镇的胡辣汤、郑州的羊肉烩面等已经家喻户晓。小吃的地域性很强,风味小吃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的餐饮业、旅游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小吃”文化也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方向。

戏曲文化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河南卫视的品牌栏目“梨园春”以传统的戏曲作为内容依托,运用电视手段和大众传媒,把河南的豫剧推向了世界,这种文化助推不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成为人们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的一个窗口,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大大拉动了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河南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让人们从各个感官体验中原文化的独特个性,更应该成为河南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历史上的河南相比,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体验式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而在中国目前则还处于酝酿之中。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我国体验式旅游市场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开发理念和思路还不成熟……”⑥例如,河南的佛教文化资源不胜枚举:少林寺文化、白马寺文化、相国寺文化等,但政府只开发了佛教建筑和这些寺庙周围的山水旅游资源,忽略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与旅游相关的佛教衍生品开发更加缺乏,旅游辐射力几乎为零。这就从侧面说明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体验文化的发展。因此,要保证河南体验经济的良性进程,在传统文化的开发方面,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成立河南传统文化研究所。对河南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充分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传统文化,同时揭示传统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髓。如今的河南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主要通过河南高校的专业老师和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河南大学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鉴于此,笔者希望,河南能够进一步成立和完善河洛文化研究所、殷商文化研究所、各种宗教文化研究所以及圣贤文化研究所等,更加深入挖掘中原传统文化,为河南体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打造影视节目,利用视觉传媒宣传河南传统文化。视觉和图像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影响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所以打造全民参与的电视活动,是弘扬河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梨园春》和《武林风》就是两个成功的例子。影视剧的拍摄也是推广河南的一个有效方法,少林寺之所以闻名海内外,影视剧《少林寺》功不可没;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电影和电视剧《花木兰》立下了不少功劳。河南体验经济的发展应该汲取成功的经验,继续制作和宣传更多的展现河南魅力的影视作品。

建立更大规模的传统文化主题公园。河南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因为分布比较分散,宣传推广的效果不很明显,建立大规模的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尽可能地容纳河南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山东的台儿庄古城建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尽可能多地容纳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山东的各种传统文化,如山东快板、青楼文化、剪纸文化、皮影戏等吸引了国内外不少游客。河南也完全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建立大规模的河南传统文化主题公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通过角色扮演、亲手操作等方式,使人们在获得美好记忆的同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观认识河南文化的源远流长,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塑造河南新形象。

弘扬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加大乡村新文化建设。河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嵩阳书院闻名的嵩山文化、以古代都城闻名的开封北宋文化、洛阳的古都文化、南阳的玉雕文化、周口的老子文化、商丘的汉梁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多彩。针对以上这些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政府应根据各地文化的特点,突出区域优势和文化内涵,建立一支有理论作支撑的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加大研究力度和经济投入,诸如增加创意与设计,阐发其文化内核,开发各地区域文化名片,促进其文化升级,引导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保护农村现有的风俗和艺术传承,资助民间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支持民间节庆活动,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留下足够素材。

总之,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河南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支撑力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传承不息,发扬光大,这也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作者为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237)

【注释】

①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7期。

②[美]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③杜玉春,辛玲玲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④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⑤蔡拓,孙祺:“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⑥徐林强,黄超超等:“我国体验式旅游开发初探”,《经济地理》,2006年第12期。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3

关键词:旅游形象定位;资源整合;品质提升

一、河南旅游问题分析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历史人文遗产,还是自然景观都为数众多,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数据表明:近年来河南旅游发展情况,要落后于陕西、山西、山东等省份。究其原因,可以分析如下:

(一)形象定位不够准确

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有效进行市场定位与传播的关键,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形象定位指的是基于地方的资源特色和文化背景,提示旅客对旅游地进行认知和预期,对此得出的总体形象[1]。针对河南旅游资源的特点,很多学者给出了好的定位建议:根文化、古都文化、古代圣贤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黄河文化定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旅游的部分优势。但是,这些形象定位没有找到河南旅游的核心特点和独有优势,因此,难以展现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宏大内容。

(二)相互分隔协同发展差

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很多景区还延续着各自孤立,互相隔离的经营模式。即使一些相关的景区联合起来发行了年卡,但是依赖自身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不仅如此,这些景区因为内在的同质性,还存在相互的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这样的局面极大阻碍了河南旅游整体的做大做强。尽管这些景点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也因为规模较小信息量和可观赏性较差,对游客没有吸引力。

(三)旅游品质不高

河南省旅游发展的障碍不仅在于景点本身的建设和不足,还在于周边环境的恶劣。(1)有些本应高品质的景区,道路交通差,难以顺利到达,极大影响游客心情。(2)有些景点周边卫生条件差,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摊贩无序经营。即便景区本身建设不错,品质不错,也会因为这些影响游客的观感。(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其主要在于景区的展示手段,尤其是展示非物质文化,比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的手段非常落后、传统。大多数都通过雕像、建筑、图片、解说等进行,很枯燥、很乏味,游客接受度较差,难以达到通过旅游增长知识、增长见识、感受美好、丰富人生的目的。

二、河南省旅游应以历史文化作为其形象定位的基础

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其地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地下文物排名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多达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2]。与文化资源丰富相比较,河南旅游的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无法与国内顶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相提并论,如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新疆的喀纳斯、海南的三亚。尽管目前焦作云台山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并吸引了较多的游客,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河南地处温带,自然景色较为平淡,并不足以成为河南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成就河南高品|旅游大省的重要因素。即使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形象的黄河,也很难开发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胜地。因此,两者比较,文化才是河南旅游最应该依赖的特质。在进行形象定位时,河南省旅游应该清楚自身的优势,不用两手都想抓,文化定位才是最好的选择,才是河南旅游优于其他省份的独特优势。

基于这样的结论,河南旅游在实际的市场推广方面,也应考虑其目标客户,确定其市场定位。在文化旅游,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方面,应特别关注海外华人市场也包括港澳台市场,以及国内青少年市场。海外华人有强烈的寻根意识,河南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作为中国最大的姓氏发源地,正好契合海外华人以及港澳台地区居民的这一心态,可以作为重点的客户人群。对于国内旅游来说,河南省自然风光的旅游很显然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但是借助于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地位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可以吸引国内青少年作为假期游学的重要目的地。旅游本身即是一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对于历史教育的意义更为重要。亲身感受历史,在历史景观和地点中穿行,很显然要比课本的学习来得生动、亲切和震撼。

三、河南省旅游创新整合规划和品质提升

基于河南旅游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如何将一盘散沙的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一些分散小型的但具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整合起来。只有做大,才能做强,才能发挥旅游经济的规模效应,将河南旅游打造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知名品牌。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河南旅游在客户心目中的中华文化起源地的形象,进而才能带动河南自然风光游、休闲游等深度旅游项目。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足够的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联合体。

(一)历史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核

对于河南旅游具有基础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内核即历史。贯穿于这些景点景区的是发生于此的历史事件的魅力。脱离了历史,这些景点景区毫无观赏性。因此,在进行整合前,必须对历史景点所包含的历史内涵进行整理。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河南的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唐三彩、牡丹花会;开封的菊花花会;少林、太极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国论文网。 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河南民俗文化,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是除此之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三)存在问题

1.观赏性差,分散独立。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为体现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再者河南民俗文化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存在地域限制,未形成多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1]

2.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河南目前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具有单一观光型特征,而且产品雷同、内容简单、包装粗糙、缺少参与性。例如:员外招亲、抛绣球;踩高跷,吐火河南民俗文化,捏面人等,而真正代表河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内容,未被开发利用,这样就阻碍了河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3.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民间精品。

河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除少数民俗文化如: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和浚县的奶奶庙会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外,其他民俗精品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整理成真正的精品。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例如一些封建迷信被假以文化之名成了景区买点;低俗、暴露的表演被掺入地方民俗演出等等。

5.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灭绝[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很多民俗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不愿意接受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萎缩,后继无人。例如皮影、糖人等会制作的人很少,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人能够完整表演。

三、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挖掘、突出中原文化内涵的河南民俗旅游

中原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

(二)树立鲜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发展民俗旅游要突出河南的“地域特色”,吸引众多游客,满足他们的“求奇、求异、求乐、求和”的心理要求。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景再现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游客进入园区就进入了宋代都城“汴梁”,展现出清明时节宋都繁华的民间景象;还有《大宋*东京梦华》的实景演出,有七百多演员参与、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梦幻般的意境,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繁华的大宋帝国,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3]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主导、利益带动、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这样可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河南民俗文化,打破地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及部门、行业、所有制相分割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因为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我民族的根脉。

(四)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1.以河南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大旅游观为指导,横向整合各地民俗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

祖根文化游中国论文网。联合淮阳太昊陵,新郑轩辕故里和安阳内黄二帝陵,建设祖根文化旅游区,形成常年活动的文化载体;策划大型文化活动,使祖根文化活动与节事旅游活动相结合.各地的姓氏文化节和恳亲联谊活动要通过策划提高文化档次,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共享相应的常规活动载体.重点开发太昊陵和太昊文化园,黄帝故里旅游区,二帝陵园旅游区等。

武术文化游。 联合登封少林和焦作温县打造“武术文化之都”的形象,继续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提升中原武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对武文化资源的转化不能仅停留在术的层次,还要注重武学内涵的挖掘;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展时间长短不等的武文化健身游;建设武术博物馆或武术文化苑,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

中原庙会文化游。河南各县每年的庙会数量少者百余,多者盈千。如林州,年会231次,温县243次,滑县249次,新密450次,禹州609次等,无论从规模或从数量上看,这在全国都是非常惊人的。

以郑州商城民俗庙会、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新乡百泉庙会、桐柏县盘古庙会、登封中岳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为主,组建全省庙会共同举办的中原庙会文化游。

例如:2009年河南省108县联手成功举办了 “春满中原”庙会大联动暨牛年商都民俗庙会,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拉开帷幕,全省有千台庙会迎新春。 “春满中原”活动以郑州商都民俗庙会、浚县庙会、淮阳庙会、马街书会等著名民间庙会为龙头,全省庙会大联动,形成春节民俗文化的大看点。

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全部在河南:孟姜女和范杞梁在杞县;牛郎、织女在南阳、鲁山;白娘子、许仙在鹤壁和博爱青天河;梁山伯、祝英台在汝南,这些地方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塑造民间传说民俗游览地,串联在一起做大宣传,共同搞好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

还有中原民间美食文化游;茶文化游;中原杂技之乡游;中原古街古镇游;民间艺术文化游等等。

2.纵向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河南民俗文化,突出一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带动其他民俗项目,形成综合民俗旅游实力,拉长旅游时间,做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年四季都有看头,避免出现过去民俗旅游“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现象。

(五)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4]

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的民俗旅游规划,这与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尽早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横向、纵向整合民俗旅游资源,盘活河南全省的民俗旅游活动,扩大河南民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河南民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六)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河南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一些知名的民俗节事向国内外推广、宣传,扩大河南民俗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河南民俗旅游的品牌。例如正月十三的宝丰马街书会、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浚县古庙会等等。

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才能使河南民俗旅游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心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3]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 焦作大学报,2007,24.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M]. 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5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殷切期望读者关注此专栏,请各省(区、市)外宣办主任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拨冗接受采访。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栏目会朝着大家预期的目标发展。

虽然已过去了几个月,可记者对2006年3月在河南新郑市隆重举行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宏大场面还历历在目。轩辕黄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祭祖,寻求的是华夏之根,凝聚的是民族情感。走进新郑市,一路锣鼓喧天,沿途各种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几十公里的高速路上,参加祭祖的两百多辆大巴浩浩荡荡,黄帝塑像在祭祀广场巍然耸立,人们身披黄色绶带凝神伫立,那份在特定时刻从炎黄子孙内心迸发出的凝聚力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心潮澎湃。河南省委外宣办主任姚立新,就是这次大型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说起姚立新,这在河南乃至全国外宣界都可以算是一个“新闻人物”:

――全国第一个以公开选拔的方式进入省级外宣领域的干部;

――全国最年轻的省一级外宣办主任;

――留洋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上任以来,就完成了几个大手笔......

很难形容采访姚立新时,让人感受到的那种冲击力――理念、原则、经验,其中关于“营销河南”的理念、“项目带动”的理念、“名牌推动”的理念、“虚功实做”的理念、“小活动,大宣传”的理念、“需求导向”的理念等等,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外宣领域的前沿......

“海鸥飞中原”

《对外大传播》:经济学博士、教授,这些本来都是与学者相关的身份特征,你是如何让自己来了一个大转身,走上了河南省委外宣办主任这个岗位的?

姚立新:2003年11月我开始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一职。我有幸走上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缘于河南省在2003年面向全球公开选拔一批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壮举”。当时,来自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各地的3000多名竞争者参加了公开选拔,41名年轻干部入选,我是其中一员。省委领导与我进行任前谈话,谈及外宣办主任这个岗位需要一位外语好、懂些国际经济、理论功底较好的同志,他们说,组织上认为我比较适合,我就这么走进了对外宣传这个对我而言全新的工作领域。

我还清楚地记得,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同志在由他主持召开的与公开选拔干部见面的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八字赠言:“站稳脚跟,打开局面。”他的话给我很大鼓励,我深深感谢省委、省政府和河南省人民给予我机遇和信任,唯以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做好工作作为回报。

来河南工作前,我在风光秀美的福建省厦门市工作了13年,其中1990年7月至2000年10月在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工作,曾任系副主任、副教授、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11月至2003年10月,调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行政学院)工作,任经济学教授、科研处处长。在厦门工作的13年时间里,我先后受国家教委、福建省委组织部派遣赴荷兰蒂尔堡大学(Tilburg University)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学习。经常听到人们说,“孔雀东南飞”,我却是“海鸥飞中原”。我这只厦门海鸥愿意飞到中原河南,是因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南,一个奋进的河南,一个开放的河南,一个正在实现中原崛起的河南,具有巨大的磁力、魅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为中原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对外大传播》:上任伊始,对于全新的工作领域,必须找准定位才能事半功倍。作为省外宣办主任,你是如何给河南省外宣工作定位的?

姚立新:在全国对外宣传的大棋局中,河南对外宣传是一个重要的棋子。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的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知中原者知天下,知河南者知中国。”因此,抓好河南的对外宣传,对于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河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做好河南对外宣传工作的定位,要树立全局的、辩证的、发展的观念,要将对外宣传工作纳入全省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纳入全省对外开放工作的总体规划,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纳入全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纳入国家整个对外工作的总体格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河南对外宣传工作要重点搞好对国外、境外的宣传,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对外大传播》:在新形势下搞好对外宣传关键要有清晰的思路,我们想了解一下,河南外宣是如何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确定对外宣传工作的总体布局的?

姚立新:河南是一个地处中部的经济、文化大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全省外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担任省委外宣办主任后,积极组织、推动全省外宣工作总体布局的调查研究。当时兄弟省(区、市)外宣部门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外宣工作总体布局能供我们参考。因此,我们根据中央外宣办的有关文件精神,从河南省的实际出发,结合外宣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半年的调研,于2004年4月提出了全省对外宣传工作的总体布局,即“围绕一个目标,完成两项任务,实施三大战略,做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河南的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发展变化的河南,树立和维护河南的良好形象,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要全面、客观地对外介绍河南,二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国际舆论斗争。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要科学制订外宣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请进来”战略和对外宣传精品战略。

“做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就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新闻外宣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和改进经济外宣工作;充分利用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和改进文化外宣工作;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加强和改进网络外宣工作;充分利用涉外活动和对外交往机会,加强和改进外事宣传工作;做好国外境外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省委常委会在听取省委外宣办的工作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们的调研成果。2004年6月16日,省委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作出决策,要按照这一总体布局推动河南的外宣工作。近三年来河南外宣工作的实践证明,上述总体工作布局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精神,符合对外宣传工作的规律,符合河南的实际。

2006年4月2日至12日,中央宣传部组织进行《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培训教材的审改工作,我应邀被聘为审改专家组成员。在这次“审改工作会议”上,我与、中央外宣办领导和其他八个省(市)宣传部门领导同志一起讨论,对教材提出了审改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令我受益匪浅,我在主审“对外宣传工作”一章中,根据中央关于外宣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河南外宣工作总体布局,提出了关于外宣工作总体布局的建议,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也算是我们2004年工作经验一个新的应用吧。

坚持“四个结合”,推动外宣领域的改革创新

《对外大传播》: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是党中央从国际国内形势和对外宣传工作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河南是如何推进大外宣格局建设的?

姚立新:建设大外宣格局是河南对外宣传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中央外宣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已基本形成由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委宣传部统一协调,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具体负责,涉外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大外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我们积极推动外宣领域的改革创新,坚持“四个结合”。

第一,坚持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相结合。树立“全省外宣一盘棋”的观念。横向整合就是要整合经贸、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旅游、体育、涉港澳台侨等政府部门的对外宣传资源,整合外宣资源和内宣资源,整合政府资源与非政府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外宣力量,形成对外宣传合力。纵向整合就是在中央外宣办的指导下,加强对各市、县(市、区)外宣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整合省、市、县(市、区)三个层次的对外宣传资源,形成全省外宣工作上下联动发展的格局。

第二,坚持发挥自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走出去”是以发挥自力为主,“请进来”是以借助外力为主。一方面,我们积极抓好“走出去”的外宣工作,如组织开展“中原文化沿海行”系列活动、“河南―旧金山经贸文化周”活动、“法国巴黎―河南文化周”活动、“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经济外宣活动,组织参加中央外宣办主办的“感知中国”大型外宣活动等,对外进行主动的、全面的宣传推介。另一方面,我们又积极抓好“请进来”的外宣工作,如组织“走进中国河南”外国电视记者采访活动、“感受开放中原”香港记者集中采访活动、“中部崛起看河南” 澳门记者集中采访活动、“世界旅游小姐游河南”外国主流媒体采访活动、“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洛阳牡丹花会的境外记者集中采访活动等,进行集中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我们把“走出去”外宣与“请进来”外宣结合起来,既达到了综合最佳的外宣效果,又推进了全省大外宣格局建设。

第三,坚持新闻外宣、文化外宣、经济外宣相结合。在规划和安排外宣工作时,坚持把对外宣传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进步的工作中。

第四,坚持“管”好外宣和“办”好外宣相结合。从河南省情和外宣工作实际出发,省委外宣办一手“管”好外宣,一手“办”好外宣,实行“管办结合”,在推进全省大外宣格局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从大局出发,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出发,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出发,提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抓住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在贴近河南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河南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交叉点上寻找重大外宣主题,设计重大外宣活动,形成对外宣传工作的“亮点”,使“重点”、“热点”、“亮点”三点一线,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实践证明,坚持“四个结合”,推动了我省的大外宣格局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名”、“三动”,向世界营销河南

《对外大传播》:前一段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做客新浪网时,一个小时内有130万的点击量,网友们向他提出了近2000个问题,由此可见大家对河南的关注。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良好态势,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河南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姚立新:外宣就是要向外推介河南,树立和维护河南的良好形象。我们在对外宣传工作中,提出“营销河南”(Marketing Henan Province)的理念,是指通过对外宣传工作,把河南的形象营销出去,换回友谊、人心、理解、支持,换回资金、企业、技术、人才。营销有两个层次,包括宏观的营销和微观的营销,微观的营销即营销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宏观的营销是营销一个地方、国家,这两者是互动的。做好“营销河南”的工作,宣传好河南的形象,不但惠及河南的企业,也必将惠及1亿河南人民。我们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实施“名人、名企、名品”的“三名”宣传战略,就在于通过微观层次的名人、名企、名品的宣传来促进河南形象的树立和维护,更意在由此更好地促进河南人才、企业、品牌的对外推广,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营销河南”的思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我们要营销一个什么样的河南,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策划、塑造、传播、维护现代河南新形象,增强河南的软实力,促进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河南外宣今后要加强的重点工作。

《对外大传播》: 河南的外宣活动近年来开展得有声有色,“少林功夫表演”、“中原文化沿海行”、“感受开放中原”等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的外宣活动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今年举行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都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河南是如何做好大型外宣活动的组织工作的?

姚立新:近年来,我们在外宣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带动、名牌推动、系统联动),有效组织开展大型外宣活动的工作思路。

第一是实行项目带动。我们借鉴工商管理理论中“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化”(Projectization)的思想,按照“虚功实做”的要求,围绕中心,主动服务,把重要对外宣传工作和主题性对外宣传活动项目化,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项目建设。对于每一个外宣项目,都认真扎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一个一个项目地抓好落实,实行项目带动,推动外宣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新闻外宣方面,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对外宣传主题,精心策划新闻外宣方案,组织实施主题性新闻外宣活动,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做到“长流水,不断线,关键时候有亮点”。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邀请境外媒体来河南采访,精心策划推出了“走进中国河南”、“感受开放中原”、澳门媒体“中部崛起看河南”、《香港商报》“走马河南”、“百年大公看河南”等一系列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采访活动,集中向外宣传推介了河南,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是实行名牌推动。我们发挥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把创外宣名牌、树外宣名牌、发展外宣名牌的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名牌推动,推动文化外宣工作的全面发展。1982年,电影《少林寺》轰动一时,把深山名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推向世界。我们抓住历史给予我们的财富和时机,积极打造以“少林功夫表演”为主的文化外宣项目,使之成为河南乃至中国的外宣名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时,少林寺武僧团也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去当地访问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郑州市创作的歌舞剧《风中少林》广受欢迎,获得全国大奖,2005年被美国的蓝马克公司出资800万美元购买了在欧美巡演两年的演出权。最近中央外宣办专门派人来河南制作《少林雄风》光盘,将把它作为“中国名片”式的代表性外宣精品,赠送海外。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了少林寺,河南宣传部门积极策划,加强宣传,海内外一时掀起更为强烈的“少林热”风潮。少林文化外宣名牌项目的推出,在推进河南文化外宣工作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扩大了少林文化的影响,也更好地宣传了中国、宣传了河南。

第三是实行系统联动。实行项目带动、名牌推动、系统联动等,这是我们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对推进河南外宣活动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按照“小活动、大宣传”的思路,延伸外宣效应,扩大外宣效果,深入推进外宣活动的开展。

《对外大传播》:一般来说,大活动才有大宣传,河南在外宣工作中提出“小活动、大宣传”的理念,如何理解?

姚立新:“小活动,大外宣”是我们在外宣活动中坚持的一个理念,同时也是我们外宣的一个原则和经验。它是三位一体的,理念是我们思想形态,原则是我们的工作指导,经验是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所说的“小活动”是指外宣活动的规模和花费小,“大宣传”是指外宣活动的宣传效果大。河南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5名,但总体经济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在对外宣传活动上投入大量资金仍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举办外宣活动时一定要精打细算,每花一分钱都要产出应有的宣传效益。实际上,举办外宣活动并非目的,借助外宣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中宣传才是目的。

一般来说,“大活动”会有“大宣传”,但也不尽然。一些地方举办的外宣活动规模很大、花费也很大,但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事前的策划不够,针对性不强,“水土不服”,受众不买账;另一方面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宣传不够,活动规模再大、规格再高、现场气氛再好,如果不宣传出去,活动现场以外的社会大众又如何能知道?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外宣活动的“宣传”问题。毫无疑问,外宣活动本身就有宣传效果,但对活动举办方来说,只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应该特别重视做好外宣活动的集中宣传。这就要求我们实施“需求导向”的策略,也就是说要研究媒体的需求,要关注媒体受众的需求,在外宣活动之前和活动之中积极提供媒体所需要的“新闻点”,组织媒体做好外宣活动的宣传报道,达到宣传目的。因此,我们每次举办外宣活动前,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做新闻策划,实行外宣活动的策划与其新闻报道的策划同步进行、同步实施,从机制上保证“小活动、大宣传”的实现。

立足做事情,着眼做事业

《对外大传播》:本刊在2004年改版之初,就提出《对外大传播》就像河边的垂柳,一定要向有水的地方伸展自己的根,这“水”就是我们的读者需求。目前,《对外大传播》也在向读者市场突围,因为我们坚信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是一定会有其市场价值的。只有主动接受市场检验的产品,才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想请你给《对外大传播》做点出谋划策的工作。

姚立新:《对外大传播》是非常好的杂志,我每期都看。《对外大传播》发表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领导同志的稿子,对全国的外宣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外宣传要打造精品,办杂志也如是。一是要做好新形势下杂志的定位,进一步研究读者群。明白读者的需要,杂志的市场才会打开,才有针对性 。二是要树立经营杂志的理念,使杂志的“核心产品”发生变化,延伸它的功能,进行立体开发。做事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事情,一种是做事业。我们要立足做事情,着眼做事业。三是要与经济等实际工作部门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切入点,在满足读者需要的过程中,实现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与姚立新主任两度见面,一次是在河南,一次是在北京。在河南,坐在他的车上,一路被他引领看今日的郑州新区。从他充满情感的介绍中,从他对未来河南的憧憬中,他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又一故乡。在北京,我们感受着他谈吐中流露出的理性思维的沉淀;当我们问及《对外大传播》还应开办哪些实用性较强的栏目时,他脱口而出:可开办三个栏目――“经济外宣”、“文化外宣”、“新闻外宣”,这不由得令笔者惊叹,这三个领域的研讨都直指本刊应明确加强的核心业务,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6

【关键词】动漫 产业 发展

一、当代动漫发展现状

提起动漫,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可能只是一些动画片和漫画书的统称而已。其实不然,它是涵盖了音乐、幽默、漫画、摄影、文学、戏剧、文艺评论等多种艺术学科,并且有动漫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诸多表现形式。动漫产业链条包括硬件厂商、影视、书籍、游戏、周边产品、品牌、服务等多项内容,完善和健全动漫产业链条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动漫产业以其时尚、创意、娱乐化的特点并且以其所具有的无污染、收效快、产值高、利润大的无可比拟的优点,成为了世界各地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英国,本土动漫如今已是该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日本动漫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仅列次席,远高于其它产品产值。韩国动漫产值几乎占了全球动漫的三分之一。而中国的动漫产值仅为世界动漫产值的百分之一。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动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旨在大力推动我国的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在这样好政策的推动下,对动漫产业有着无比热情的人们纷纷投身到此行业中,促使全国各地动漫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动漫产品从它的产生之日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喜爱。发展动漫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拉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式;是提升河南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大力促进河南动漫产业发展,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中国文化底蕴、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产品,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快信息化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河南的动漫产业面对当前的新形式,要走怎样的发展模式,如何有效推进动漫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河南动漫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推进产教研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动漫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衍生产品多、营销周期长等特点。根据其特点可以发掘动漫行业优秀的品牌形象,重视对动满衍生产品的开发并根据市场的供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使研究开发部门、学校、企业三者强强联手。共同致力与河南的动漫产业发展。当前河南众多高校里面素开设了动漫专业,但仅只是一门课程而已。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学生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以致学生很难适在毕业后立即适应企业的要求。河南的动漫公司而少之又少,出名的也仅有《小樱桃》和《小破孩》两个品牌。而结合社会发展、针对市场的供应需求,应出现的研究开发部门也很少,仅存在与在企业内部,开设的有市场调查部门而矣。这应由政府出面搭建完整的动漫运营系统,使科学研究开发部门、各教育院校、产业集团进行强强联手合作,走产教研一体化的新兴之路,是河南动漫产业战略发展思路之一。

(一)产教研三者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此运营模式首先是科学研究部门充分深入市场、科学准确地分析市场、全面掌握市场的需求动态,充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

其次是把此方案交与学校,学校按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按项目内容的不同调整教学大纲,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根据自身素质与爱好选择动漫项目的制作以及课程内容。培育人才要有定位,有主导,为后期的产业生产过程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是学校与企业有机融合,二位一体。从市场需求出发,学员在学校学习完专业技术后,即刻转引到企业,实现校企教育一站式培训,达到“人才定向供给”的双边合作模式。

对学校来说,其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出发点。学生多半是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或者学科技能单一,很难立即胜任工作。尽管河南众多院校开设了动漫相关专业,但达到岗位需求标准的人却少之又少。对企业来说,它是以利润效益求生存和发展的,是根据动漫岗位需求而定岗定人。所需动漫人才应是理论、技能、实用性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来承担培育人才的重任似乎对产业的推动又不现实,而且不同企业培育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只有使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才能使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样,产教研三部门相结合操作整个动漫行业,一是学员技能可得到快速的提高;二是企业可以得到充足人才资源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三是研究开发部门可以把高质量的动漫产品营销推广到整个社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力推动河南动漫行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产教研三者结合,创产业品牌之路

通过联合运营的模式,可以继承和发扬河南省的传统文化,建立民族化或本区域的动漫事业,并可以借鉴学习国外的优秀教育方法、教育模式;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健全动漫教育“产、教、研”一条龙生产体制,高校联盟,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汲取动漫行业之精华,同时结合我们河南的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在产业上要注重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动漫作品。在教育方面,结合实际,做到内容创新,题材广阔。研究开发部门要科学分析判断市场,找准定位。真正使河南动漫原创作品走近大众、塑造品牌经典。

(三)政策扶持,产教研三者联动,实现多赢

2004年10月初,文化部正式成立“支持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发展专项工作小组”,决定实施民族动漫和游戏精品工程,举办部级动漫游戏展会,搭建中国原创动漫游戏产品展示交流的权威平台。

紧接着,全国很多省市都成立了类似的小组,河南亦不落后。2004年10月,由河南省文化厅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省发改委、省广电局、省地税局、省新闻出版局、省信息产业厅共同成立了“支持河南省动漫及电子游戏产业领导小组”,对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2007年,河南举办了第一次中原动漫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配合良好的运营模式,河南动漫产业必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动漫产业健康发展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7

摘要:本文根据地域形象理论,对河南地域形象进行现状分析,提出了河南地域形象的重构策略。

关键词:地域形象;影响因素;重构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体集中报道了一系列关于河南的大案要案,如周口假药案、洛阳大火等等,引发了全国人民对河南地域形象争论的高潮。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再次将河南的地域形象推向风头浪尖,再度成为全国人民备受争议的话题。河南地域形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重构河南地域形象?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探讨河南地域形象的重构策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地域形象的内涵

地域形象也称区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的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1]。简言之,地域形象就是人们对该地区的综合认识与评价。地域形象既包括硬形象也包括软形象。硬形象是指地域经济竞争力,软形象是在地域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难以精确测量、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精神、文化以及影响力因素[2]。不论是硬形象还是软形象,地域形象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塑造的。通过地域形象设计与建设,可以有效地促成这种转化,使形象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地域形象对一个地域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二、河南地域形象的现状分析

河南地域形象的形成受经济、社会、自然、政治、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分析河南地域形象现状形成的影响因素,要把握主导因素,对社会公众产生强烈心理冲击力因素要重点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区位交通

河南,“居天下之中”,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要冲。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水利、通讯、管道、能源、物流枢纽,中华腹地国家战略综合交通枢纽。

2. 文化历史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和发源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闻名海内外的古都。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3. 经济发展

河南是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目前,河南综合经济实力已在全国排名第五,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大牲畜存量全国第一,氧化铝、平板玻璃,彩色显像管玻壳产量居全国第一,还涌现出了双汇火腿肠、新飞冰箱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近年来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第二,服务业总量居全国第九位,中部六省第一位。

4.人口优势

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省,河南有一亿人口,在人口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在“生产促消费,消费促生产”的循环中,一亿人口的消费和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使河南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另外,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是增强省际竞争优势、加速资本与财富积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 劣势分析

关于河南形象的存在问题与不足,是社会各界和学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河南形象的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贫穷落后形象问题。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外人的眼里,突出的就是一个“穷”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河南人口多,底子薄,灾害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河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沿海发达地区拉开了距离,由河南人组成的“民工潮”开始向外涌动。在经济发展初期,总免不了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于是这种种事实就成了河南人被歧视的依据。

第二,是诚信形象问题。在“”期间,上头让“放卫星”,河南人放得最高,河南信阳地区就放出一亩能产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卫星。吃大食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河南动作最快。改革开放之后,“毒大米”、“黑棉花”、“假电线”等事件,出现部分河南企业与商户的失信与假冒伪劣,这些历史事实,都严重地影响了河南的诚信形象。

第三,是媒体形象问题。河南形象问题,首先与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河南形象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与部分媒体的负面炒作是分不开的[3]。前些年,一提起河南,一些人便会想到焦作大火、洛阳大火、自焚、原阳毒大米、尉氏假棉花等负面事件,于是,河南人便成了愚昧、欺诈的代表。如原阳毒大米案,实际上此事经查证属其他省人造祸,但由于媒体的负面炒作,这盆脏水还是泼在了河南人身上。

(三)机会分析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无疑会给河南省进行地域形象建设提供绝无仅有的机遇。

(四)挑战分析

作为一个粮食大省,食品工业一直是河南省发展的重点。在地域竞争上,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在全国排在第二的位置,但全国20多个省市都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河南省食品工业面临着众多竞争对手挑战的严峻形势。据了解,在产业竞争力方面,河南省的食品工业主要集中在面制品、肉制品等传统产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

三、河南地域形象的重塑策略

(一)凝练具有传承和号召力量的地域理念

地域理念是地域形象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它对地域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容易传播和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4]。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树立河南人民?“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大度包容、开放创新、忠诚爱国、奋发进取”的新形象。卢展工书记提出的提出了“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不过地域理念的凝练与树立,应该是一个站在对既往历史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建设的过程。河南要改善其现有形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树立一个既能弘扬其个性特征又能引导长足发展的地域理念。

(二)塑造健康向上的地域主体行为

地域主体包括地域政府、地域企业和地域社会公众,他们是地域形象塑造的主体[5]。地域理念是通过地域主体的行为体现的,规范地域主体行为是塑造地域形象的重要环节。

第一,规范政府自身行为,树立务实的政府形象。最典型的便是浮夸形象问题,过去出现有“”期间在粮食产量上“放卫星”,现在有因隐瞒而导致令世人闻之色变的艾滋病蔓延等事件,导致河南干部的形象不佳。要改变这种形象,首先必须破除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树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

第二,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树立诚信的企业形象。要树立诚信的企业形象,归根结底是要有一批高素质、高品格、富有远见卓识的现代企业家,培养一种注重创新活动和遵守道德准则的企业家精神。树立诚信的企业形象,必须真正具有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因为成功的企业家不仅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还能带动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能为塑造良好的地域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提高居民素质,树立良好的居民形象。人是形象的第一要素,既体现形象又塑造形象。地域形象是通过活生生的人和实实在在的事体现出来的,提升河南形象离不开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居民素质是地域形象建设的基础。河南人民要重新树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大度包容、开放创新、忠诚爱国、奋发进取”的新形象,做一名“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险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

(三)优化地域环境,提高地域视觉识别

地域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工环境是地域形象的重要外显标志。建立河南良好的环境,使居民生活在河南感到舒适,使外地人来到河南有赏心悦目之感,优美整洁的环境吸引外资投人。河南环境形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第一,加大城乡建设,塑造美好家园。要把整治市容市貌作为重塑环境形象的突破口,在城市环境管理上狠下工夫,同时,继续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塑造城市形象。在农村,应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发挥刘庄、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效应,通过示范带动和科学规划,改变原来脏乱差的形象。

第二,改善生态环境,拉动旅游产业开发。要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把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推动产业转型、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生态河南、美丽中原”建设。河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河南自然生态资源还没有开发到位。要通过对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丹江水库等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形成新的旅游优势。

第三,树立窗口形象,提升服务行业水平。在新形势下,人们往往透过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来评价一个行业的服务水平,透过一个窗口来观察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因此,应加大力度,以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为重点,创建文明行业,把优质服务和优美环境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内容抓实抓好。

(四)加强地域形象传播,提升地域识别强度

舆论宣传是树立形象的先导和桥梁,对地域形象具有先入效应和倍增效应。地域形象传播可借用整合传播理念,遵循舆论引导规律,着力建设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的现代媒体体系,举办各类大型的经济、体育、文化活动,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使河南的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远播四方,对外展示地域形象的魅力。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树立地域新形象保驾护航

法制建设是树立形象的保证。法制建设是地域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守护神。优良的法制环境是地域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通过法制建设,把关系到河南地域形象建设的重要问题上升到法制高度,以确保河南地域形象建设工作能够长期持续发展。

重塑河南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既依赖于外在环境的改变,也依赖于内在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已有的优势与不足,齐心协力,不断提升河南的文化品位,就能在世人面前重塑河南的泱泱大省形象。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地域形象的心理解析及重构”(2011B280)

参考文献:

[1]秦启文,.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罗志英. DIS:地区形象建设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3]耿芳芳.河南媒体形象的坍塌与救赎[J].东南传媒,2010,(11)

[4]王慧,王传寿.政治传媒化背景下的区域形象塑造[J].学术界,2011(01)

河南文化小论文篇8

1.现阶段的媒体融合是融入的概念,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学习的概念,第一步先做新兴媒体的学生,然后才说是怎么样共同发展、融合发展。第一步我感觉首先是融入的概念,这也是学习的概念,也是思想观念转变的阶段。

2.基因和文化的融合,要用互联网的思维,要用互联网的观念,要用互联网的基因和文化来做融合,我学习了刘部长4月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他提到两个关键词非常好,他提出了要树立用户观念,过去党报和传统媒体提的是读者,读者现在已经变成了用户,这个用户观念非常好。他又提了一个互联网的热词“用户体验”,这是刘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这就是互联网的思维,我们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有产生出来大的新兴媒体的阵地,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我们没有试错机制,互联网最大的就是敢试错。当时做大河网,头一年就有指标,体制内做新媒体的首先就是想到怎么盈利,这个路子就是越走越窄,互联网是一轮一轮融资,一轮一轮地烧钱,到最后有可能烧出一个很大的平台。互联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就是基因和文化的问题,基因和文化的融入。我们有很多切身的体会,当年盛大买了三个文学网站,其中一个文学网站是我们河南人做的,20万卖给我们的,20万我们拿不出来,最后陈天桥2000万买下来了。我后来一想,如果真买了,说不定又搞死了,体制内的做法,所以我觉得还是不买好。包括盛大原来三次找到徐总,东方网没有买,所以基因和文化是根本性的。

3.体制和机制的融合,特别是组织机构和流程的融合,现在我们正在设计中央厨房,融合的概念是一站,多终端呈现,前端就是统一的采访平台,后台可能就像一个大型的采编平台,多点,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央厨房的概念,这个体制机制如果不融合,打破报社传统的体制机制,ERP流程的再造,这实际上是一场革命,是要动家伙的,是要动刀子的,是要流血的,我们能不能做成,所以体制和机制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4.跨界的融合。传媒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信息产业的融合,报业集团,体制内做得好的一点全部是融入了信息产业,包括高社长讲的游戏,包括手机报,本身是三大运营商的产品,本身是运营商的产品,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包括客户端,这都是信息产业的产品。传媒业、报业要跨界融合,要融入信息产业,按照互联网的规律去做,才有可能做成这么大的平台。互联网要现在入口和平台是最最重要的,用户是最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行。

5.传媒业和资本的融合。玩互联网是要大资本的,是要有风投机制,VC的投资、PE的投资,这才能玩成大资本,领导经常说马云50万就做成了一个产品,马云当时融了多少钱没有算,我们很难做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的融合,如果做一个小打小闹的东西很难,也起不到提高传播效率的作用。

6.知识体系的融合。应该先谈融入,然后才是融合。

7.介绍媒体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焦点网谈》。

《焦点网谈》成立于2004年10月,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各大媒体中开报网互动、手机短信互动先河的新栏目。

在选题方向上,该栏目重点关注网站论坛、新闻跟帖、手机短信中的社会舆情,在正确开展舆论引导的同时,收集、整理网上真实的、原生态的群众声音,在河南日报和大河网上刊发,放大主流声音。在传播形式上,该栏目既“分身有二”,又“合二为一”,即网络版和报纸版“花开两朵”、互为呼应:大河网开设固定专栏《焦点网谈》及论坛版块,引导网友讨论。河南日报设置议题,选取相关具有正能量因素的内容,每周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手机短信平台24小时开通,接收群众反映,形成报纸、网站、手机短信三大媒体互联互通、互取所长的新型传播形式。

这种新的传播手段尝试,被专家称为“代表了中国新闻网站和网站新闻的一个发展方向”。近10年来,《焦点网谈》栏目始终发挥党报舆论主阵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融入民间草根的优势,架起官方与民间的桥梁,为老百姓解决身边难事、小事七万二千余件,以新闻宣传、网友互动“双结合”唱响主流,着力打通融合“两个舆论场”。

借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兴的网络传播矩阵,《焦点网谈》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策划,收到了良好社会反响。其中,《焦点网谈》2012年9月推出的大型新闻宣传策划活动《郑在变》,受到多方关注,引发了一系列良好的社会反响,堪称媒体新闻融合的“经典一战”。

当年9月6日,针对一个时期以来网友反映强烈的省会郑州逢雨必淹、城市拥堵、空调公交车收费等现象,由河南日报《焦点网谈》、大河网新闻中心、大河论坛、河南手机报共同策划特别报道《郑在变》陆续推出。新闻报道和网络互动,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着手改进工作,引导网友感受郑州正在发生的变化,了解政府付出的努力。报道推出后,网友反响强烈,纷纷表示理解“给赞”,郑州市主要领导也表示肯定,一些部门的工作也得到迅速改进。

在《焦点网谈》当时推出的大型系列策划报道《郑在变》中,各种传播媒介各展所长,推出了众多好作品。

针对市民和网友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河南日报《焦点网谈》推出《网友评出十大最堵路口》、《郑州就这样成为“水域靓城”》、《空调公交费可休矣》等报道,引发了网友热议。

但是,报道如何扩展、如何借助网上民意设置议题?应该看到,郑州市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要引导网友留意郑州发生的悄然变化,让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就要用全媒体报道的宣传形式,让新闻和互动更有说服力,推出了相关策划报道:

1.“用网友亲身经历说变化”报道。大河网通过互动板块(论坛、博客、微博等)发帖,提出“郑在变”的话题,引导网友跟帖留言。帖子发出后,网友跟帖积极性很高。有的网友说,不说还真没留意到,郑州在这些方面确实进步了。网友“牡丹丛林”说,8月的那场大雨过后,上班路上很担心积水问题,谁知压根没积水,真让人意外!网友“团圆2012”说,郑州的空调公交数量比以前多了,而且票价和普通公交一样!网友“梦醒时分”说,虽然有些方面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毕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了。这些网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都被选取到有关报道中,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用今昔对比说变化”报道。为突出一个“变”字,《郑在变》系列报道中使用了比较多的今昔对比。在“网友说积水”这部分内容中,有位网友留言说,“我对郑州积水有极为深刻的记忆,因为我就是当年某报照片上那个蹲在公交车座椅上避水的人,记得那时只要雨势稍大就积水,今年再遇大雨,却极少看到积水点的影子。”相关报道找到了当年那张照片再次刊发,并将这条留言作为小标题。这条留言和它后面的故事,太有说服力了。

而在“网友说公交”这部分的报道中,刊发了过去网友质疑公交车空调费“师出无名”的情况,也说出了当今的新变化。网友说,过去,在春秋季节,空调车根本就不开空调,再加收“空调费”,“师出无名”。而现在,在省领导要求下,郑州市降低了空调公交的票价,全部降为一元,和普通公交一个价。降价后,网友的感受是:“空调公交票价全部降为一元后,数量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坐着空调车,听着音乐,看着城市风景,惬意!

在“网友说拥堵”这部分内容中,《郑在变》报道刊发了几年前郑州市严重拥堵的照片,在图片说明中标明这是大河网网友当年评出的“郑州十大最堵路口”。如今,有网友说:“堵车确实缓解多了。以前从北三环到火车站去,一个小时是肯定不够的,现在最多半小时搞定。”

3.“用真实数据说变化”报道。针对网友感受最深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焦点网谈记者分别采访了郑州市交通管理、市政、公交等部门,而后形成相关报道,用措施和数据说话,详解“郑在变”。比如,在积水点改造方面,列举了郑州市已完成市区积水点改造工程的情况。在解决交通拥堵方面,列举了郑州市累计完成投资情况和主干道改造修建情况。在公共交通方面,则列举了郑州市空调公交数量增加情况。这些真实数据,让网友和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政府的投入和努力。

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充分展开的宣传报道和新闻互动,一些读者和网友开始认识到,郑州市近些年发生的变化还有很多。有网友说,这几年,富士康来了,高铁开通了,航空港建设渐入佳境,龙湖即将蓄水,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稳固,郑州就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步前行。为此,《郑在变》系列报道进行到收官阶段时,特意加了一段“网友历数郑州更多变化”的内容,表现网友对郑州城市管理、城市品位等更多方面发展的肯定和感受。

在本次报道中,河南日报、大河网等媒介以《焦点网谈》为共享传播平台,充分发挥了各自媒介特性,使报道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有声有色、相互交融,打了一场由全媒体呈现的新闻策划漂亮仗。

1.论坛、微博等传播方式充分互动。大河网大河论坛、大河网官方微博、焦点网谈官方微博等互动平台全部发帖,大河论坛将相关帖子总置顶,让网友留言评论,充分互动。网友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大河论坛的帖子跟帖量有1000多条,点击5万多次,微博上的网友转发、评论共有3000多条。

2.海量信息让网友看过瘾。大河网新闻中心制作的专题《郑在变,发现新的郑州》,内容分为“郑在变・防汛”、“郑在变・交通”、“郑在变・公交”、“历数郑州更多变化”等几个部分,集纳了众多报道、图片、言论、政府行动等,将相关的信息“一网打尽”。这样的形式和内容,网友欢迎。

3.报网互动,收效明显。河南日报《焦点网谈》推出整版报道《郑在变》,将网友讨论及记者采访的内容刊发出来。同时,其他网络媒体也参与报道全部过程,形成了空前的强势舆论。从网络到报纸,再从报纸到网络,实现了从网络“民间舆论场”到党报“主流舆论场”的转化。

《焦点网谈》引发的思考是:

(一)着力打通“两个舆论场”。

1.新闻、互动“双结合”唱响主流声音。用好党报、重点新闻网站的内容优势唱响主流声音,善用网络特点、发现民间舆论的焦点化解矛盾,占据主流媒体阵地,引导舆论方向,这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关键所在。要让读者和网友乐于接受这些报道,积极参与议题讨论,报纸和网络媒体就必须以“创新、求异”的思维,紧紧把握现代传播手段的特点,不断探索舆论引导艺术。

2.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推动政务公开。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民间舆论场声势浩大,舆论焦点更为广泛,网络舆论“愈战愈勇”,于是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构建创新、和谐政务、推动政治文明成为当下网络时代的迫切需求。报业集团紧抓这个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突破点,发挥问政的媒介和平台作用,坚持把民意“请进来”,搭建起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沟通的桥梁。近年来,河南日报、大河网结合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论坛等平台中百姓关注度高,呼声高的民生话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政府、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做客大河网直播间,就热点话题做出权威解答。

3.搭建民声平台,引导草根民意。民间舆论场是表达民众诉求之处。近几年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着力丰富互动社区,让网民贴近新闻、参政议政、反映意愿、跟进评论、活动共办、共同参与、共享网络。大河网以论坛、微博为主要载体,强调互动社区综合参与,充分整合网站的互动栏目,把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论坛及新闻留言区等平台全部纳入互动系统。把一些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转成新闻线索,通过《焦点网谈》栏目的深度报道,还原事情真相,聚焦民生热点,回应社会关切。

4.开办时评舆情,化解舆论焦点。找准切合点、化解矛盾、引导舆论,是党报集团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结合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组建起立体互融的舆论监督架构,配合传统媒体报道,推动有关方面解决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集团新闻管理部还建成并开通“舆情专报”,为领导决策提供舆情参考,在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下,积极探索舆论监督、舆情监控的方式方法。

(二)克服报纸和新媒体“两张皮”现象。

打通“两个舆论场”,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互融,就要从发展理念、机构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真正打通,融为一体。互融是要打通内部运营机制,互补则是报纸与新媒体间必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共荣共赢。

在机构设置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原有大河网的基础上,所属媒体整合各自的新媒体业务,分别成立了手机报、新媒体部、新媒体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采编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高效互通机制,如新媒体部门参加周计划会、编前会,在重大报道、报网互动等方面,可保证采编资源的及时调配,相关宣传精神的快速传达。正是在这种机制保障下,成功推出了包括《郑在变》在内的一系列大型策划报道活动。

(三)充分融合、产生二次互动。

我们认为,全媒体不仅仅是“报纸+网站+多媒体”的平面组合,而更应是充分融合,形成合力,攥成拳头。在《郑在变》等各项策划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形成全媒体矩阵联合发力新闻效应,全面打通了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微视等平台,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内容生产,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实现“中央厨房”式的信息管理机制――由网友和用户通过各个平台提供新闻素材,专业记者收集并整理相关新闻内容,产生原创新闻资讯,并通过多种产品形态、多平台的方式向用户推送,产生二次互动。

(四)整体推进全媒体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融互补、全媒体联动、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总体要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结合各自特点,推出了一大批出彩的报网融合举措。譬如,河南日报官方微博自2013年上线以来,仅仅一年时间,粉丝数量就达到了三百多万,在全国省级党报微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两会、时政报道、突发事件及重要节点、大事件等报道上,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及时发声、报网互动,实现内容互创、共生,提高了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河南商报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方面,突出“新锐”。商报网、河南一百度、房产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云中商报等平台百花齐放,已经成为读者感觉无所不在的“生活方式”。2014年5月份,河南商报获颁“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奖”,成为河南唯一荣获该奖的省级媒体;大河报在“互融互粉”的全媒体战略之下,逐步构建起纸质大河报、客户端、网站、手机、微博、微信、微视等沟通渠道。

上一篇:企划案范文 下一篇:辩论会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