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石人山范文

时间:2023-10-08 16:10:12

河南石人山篇1

泰山石与河北石的区别

泰山石的颗粒较粗,而河北石则相对较细,泰山石的手感粗糙,而河北孵石的手感则较为滑爽。河北石,其质地和纹理都远不如泰山石那么丰富,大致以白色暗白色的条纹为主。

泰山石与河南石的区别

河南石主要产于河南的林县等地,河南石与河北石差不多的地方是,石质与纹理都不如泰山石那么跳跃和富有变化,河南石比河北石相对要粗一些,色调也更浅一些,河南石的纹理结构变化更少,基本是以不规则的山水花纹为主。

泰山石与蒙山石的区别

相对于泰山石、蒙山石的质地更粗更糙,质地软而松散,但由于筋脉部分相对较硬,所以就形成嶙峋凸凹的外观。还有些蒙山石表层近似风化,呈松散的叶岩状。蒙山石中很少有质地坚硬细密,纹理又相当清晰的石头,它们大多都比较灰暗,给人一种雾蒙蒙脏兮兮的印象。

河南石人山篇2

山,大家一提到山,马上想到高耸的山,爬山,还有许多着名的山的名字,那么是山西,又有哪些着名的山呢?芦芽山、五台山、恒山……都在山西呢!芦芽山,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是高山峻岭中挺拔的一座雄峰,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这里峰峦重叠,簇拥大小200多座山峰,山峰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每有云雾萦绕,雄峰兀突,如同青翠的芦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欲滴,引人入胜。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恒山山脉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并;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间,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唐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有山的地方必然有水。那么这里有哪些河呢?汾河、黄河、滹沱河……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汾河四周九山汇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源碱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现汾源旅游景点有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三晋儿女依恋、崇敬、向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众志成城的象征。

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在山东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会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主要集中在黄壁庄以上,以下无支流汇入。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地处山西高原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平原。流域内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重。流经山区、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瑶池以上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于带状盆地中,河槽宽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缓慢。瑶池至岗南为中游,流经太行山区,河谷深切,呈“V”形谷,宽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黄壁庄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宽广,最宽可达6000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两岸筑有堤防。

山西的名人也很多,石勒、石虎……

石勒,公元274——333。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从奴隶到皇帝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字世龙,原名匐勒,一作。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319年称赵王。西晋羯族的来源,一说是附属于匈奴随之入塞的羌渠部後裔;一说来自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羯人高鼻深目多,信奉祆教(即拜火教,看来他们和阿拉伯有些渊源)。石勒父祖都是羯人部落的小帅。没于333年。谥号:明帝;庙号:太祖;安葬地:高平陵;曾用年号: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唐朝诗人司空图有诗“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

石虎,字季龙,生于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上党武乡县(山西榆社县北)人,石勒的侄儿,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作战英勇,弓马娴熟,深得石勒赞赏,被封为征虏将军。石虎也因此全力以赴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对汉族采取民族灭绝政策“至于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鲜有遗类。”,严重激化了胡汉矛盾。用石虎后来的话说可谓“端拱指授”、“躬当矢石”。

山西的特产也很多:代县剪纸

代县民间剪纸,主产于鹿蹄涧村,已有300年历史。现在代县农村妇女大都会剪纸。剪纸也是代县农居室内的主要装饰品,特别是春节和一些喜庆吉日期间,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剪贴各色窗花剪纸。代县剪纸质朴天真,拙中藏巧,以“小”取胜。剪纸内容包括人物、禽兽和鬼神形象,传统的“八仙”和“二十四孝”图案是代县剪纸的典型。

我的家乡美吗?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

河北省辛集镇十小学小学五年级 周玉华

河南石人山篇3

【摘 要】2014年2月,在正定南关发掘出古石桥一座。本文考证认为,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而非运粮桥,始建于明代早期;桥下之河水系当时灌溉农田所用,而非运粮河;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分别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和道光十四年。

2014年2月2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实施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对南关古石桥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此消息被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这座桥也被传称为运粮桥,并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河北道镇州城图》中就曾有过此桥的标记。那么历史上此桥的名称是什么?正定志书上对此桥有过怎样的记载?《河北道镇州城图》中是否真有此桥的标记?历史上官方对此桥是否做过维修?兹就以上问题考述如下。

(一)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应为明代早期。

关于此桥的初建时间,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据正定地方志书的记载,其最晚也应始建于明万历之初。在正定现存志书中,年代最早的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以及清顺治年间的《真定县志》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1]的记述。在此后修的县志中,因广济桥年代久远,故又被称为旧石桥。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标有南门外护城河及此河,两河之上皆有桥[2]。由此可知:正定南城门外有两条小河及两座桥,两座桥一是南城门护城河桥,另一座就是刚发掘的这座石桥,其准确的名称应为“广济桥”。

关于传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镇州城(正定古城)通往山西五台山的交通图中,南城墙下曾有过此桥的标记,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座桥。莫高窟壁画中的《河北道镇州城图》这一巨幅的山水人物画,将自正定经五台山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城镇、寺院、桥梁、亭台塔阁及人物活动场景尽绘其中。此图粉本被考证创作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但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正前方的那条河并不是如今挖出石桥的这条河。今日正定之城墙为明代遗存,而绘图之时的正定城既没有扩建成明代这么大,南城门也不在今南城门的位置。而在光绪年《正定县志・南关厢社图》中,在南门护城河南的南关村中,却很明显地标有此河及此桥[3]。

(二)桥下之河不是运粮河,其功能是为灌田。

据说这座桥俗称运粮桥,那桥下之河就应该是运粮河了。查清顺治年《真定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旧在白雀寺中,故之。”[4]而在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有“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在白雀寺中,由县城南关石桥下经木厂村入滹沱。今泉源湮涸,渠犹存”的记载,同时又有“旧石桥,在南关之中,白雀泉下流之桥也,今河淤水断”[5]的记载。斜角头村位于正定城西北距城2公里处,当年白雀泉水由此向南,流经今杨庄村北,向东至南关广济桥下,再流经木厂村入滹沱河。这本是一条小河,其水是用来浇灌两岸六村数十顷农田的,并不承载漕运的功能,且河两岸的村落间亦有陆路交通。明代的正定护城河已宽达30多米,其河水绕城西,环城南,经南关至木厂村北东去,故有“运粮河”“运粮桥”以及“砍光清梁山,累死运粮河”之传说。

(三)正定的古石桥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甚少。

正定的滹沱河各村渡口草桥及柏棠、旺泉诸河上的石桥众多,古石桥也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古石桥留存下来的确又甚少。正定素有“三山不显、九桥不流”之誉,其中“九桥不流”是指隆兴寺前、府文庙前、县文庙前各有的三孔单石桥,桥下为旱池无水。因此,这次正定南关挖出来的三孔石桥就更显得珍贵了。据报道,此桥“顶部要比现在的地面低半米左右,桥身呈南北走向,长约25米左右,宽约6米。其中,出土的部分高约3米左右;桥面上以大块儿青石砌成,各个青石相互紧抱;在桥下有三个半圆形的拱洞,其中两侧的拱洞稍小,中间的拱洞偏大,在拱洞上方还有惟妙惟肖的古石兽首。”[6]这彰显着古桥的年代沧桑,也显示出强化保护南关古石桥的重要性。

(四)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

清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初八日,直隶总督琦善“为勘明正定县属桥座应行动项拆卸重修恭折奏祈圣鉴事”。琦善在呈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到:“窃照正定县系九省通衢,为一应差务文报及行旅往来孔道。该县南关外向有广济石桥一座,年久塌卸。前据正定县知县李廷韶详请兴修,当经批饬清河道查勘。兹据该道周祖荫饬,据委员会同该县勘明:该处桥座共长七丈,中长五丈六尺,宽二丈一尺,两头各长七尺,里宽二丈一尺,外宽二丈六尺,三空成造。自乾隆五十四年咨部复准动项修理以来,迄今又复四十余载。兼之历年山水屡发滹沱,河身倒漾,致将该桥南北马头迎水、出水雁翅全行冲没,两金砖墙与桥面栏杆、券洞等项全行坍塌,石料破碎不全,必须拆卸重新建盖,以资利涉,实系必不可缓之工。撙节确估,共需工料银二千二百九十五两一钱三分八厘九毫。造具估勘册结图说,由正定府知府周衡加结送道核明,请于道库滹沱河生息项下动拨兴修等情,详请具奏。前来臣查该县广济桥座为南北大道紧要津梁,既据勘系必不可缓之工,合无仰恳圣恩俯准,照估修建。所需工料银两,应请在于清河道库贮滹沱河生息银内动拨,兴修勒限完竣。仍责成该府督率稽查,勿任草率偷减除饬俟。工竣之日,禀请委员验收、核实报销,并将估勘册结图说咨送工部。外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图二)[7]

关于此桥的官方修缮,在此奏折中有以下表述:一是“自乾隆五十四年咨部复准动项修理以来,迄今又复四十余载”,说明此桥在乾隆五十四年曾由官方修缮过。二是道光十四年五月,直隶总督琦善为该桥修缮给道光帝的奏折“仰恳圣恩俯准,照估修建”,是在相隔40余年后官方又做了第二次修缮。同时在该奏折中,琦善就正定县及该桥“系九省通衢,为一应差务文报及行旅往来孔道”的战略地位,以及该桥的长宽、形制、损坏程度、修缮所需工料银两、项目拨款渠道、工程检查、验收与审核等,都做了具体说明。其中提到“该处桥座共长七丈,……宽二丈一尺”,换算下来,该桥总长约为27.97米,宽约为6.99米。

(五)南关古石桥早在13年前就曾被挖出来过。

据悉:2001年6月6日,在修建正定南关大街时,施工队曾发现了这座古桥。当时桥面距路面约30~40厘米,东西宽6米,南北长20余米。桥为单伏单券,纵向并列砌法,石质腐蚀较严重,凿刻刀法为三角带纹,具有早期石桥的特征。当天下午,县文物管理部门曾邀请省里的两位文物、古建专家到现场查看,认为此桥的始建年代应与城墙的年代一致,当不晚于明。后对此桥采取了就地保护的措施。

历史上的南关村是正定九省通衢的必经之路,村中还曾有过赵将军庙、关厢墩台、河神庙、火神庙、山西会馆、望河亭等遗址。如今南关古石桥面世,不仅为南关村这座古老的村庄平添了几分古韵佳话,更丰富了正定古城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期待着对这座古石桥的保护、研究及展示,也期待着从中了解古城南关的沧桑巨变。

[1]明万历五年(1577)《真定县志・桥梁》,清顺治三年(1646)《真定县志・桥梁》。

[2][3]清光绪元年(1875)《正定县志・南关厢社图》。

[4]清顺治三年(1646)《真定县志・山川》。

[5]同[2],《正定县志・山川》。

[6]齐广君:《600年前的古石桥要重见天日》,《石家庄日报》2014年2月28日。

河南石人山篇4

关键词:越南 莫天赐 汉文诗 河仙 景色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西亚研究中心“越南古汉文诗歌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DY2015YB03)

引言

越南的古代传统,尤其是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汉字广泛而又长期的使用而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古代各个文化领域统一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的文化总体,也有赖以汉字作为基础。正如越南著名的史学家陶维英所说的,汉字是“越南文化宝库”。[1] 这对越南古代文学而言,尤其如此。 [2]

本文研究的汉文诗集《河仙什咏》是莫天赐大约于1736年在越南创作的一部汉文诗集,并于1737年刻板印刷。越南著名文学家潘辉注评价此作品 “媚人、美丽、可读”。[3]

1 莫天赐家族简介

莫天赐(1718~1780)名琮,字士麟,号树德轩,母亲是越南人裴氏。越南河仙城总兵莫玖之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生于柬埔寨陇奇,后转居越南河仙。其父莫玖死后,袭父职,又提升为 “钦差都督琮德侯”,进一步开拓河仙。曾兴建“孔子庙”“招英阁”,办“义学”。有诗集《河仙什咏》传世。[4]

其父莫玖(1655~1735年)又名绍原,雷州市(古称海康县)白沙镇东岭村人。出身贫寒,胸怀大志。大约在17世纪70年代率领一批仁人志士从广东南逃到真腊 (柬埔寨)的南荣府,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传有仙人出没于河上, 这个地方被当地人叫作“河仙”。[5]

雍正十三年(1735年),莫玖病逝,其子莫天赐继位, 子承父业, 继续开发河仙, 使河仙外贸更加发展,经济更为繁荣。莫玖子孙三代,为越南阮氏开疆拓土,立下殊勋,阮氏王朝特颁诏在河仙屏山麓修建 “忠义祠” 纪念。河仙后来成为越南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 风物繁华, 商船辏集, 有“小广州”之称。[6]

2015年7月10~12日,河仙市举行 “开镇上柱国大将军武毅公莫玖(1735~2015)” 逝世280年祭祀大典。其目的是让越南民众重温整个建国和卫国的历程,从中接受民族优良道义的传统教育并发扬光大。同时,纪念莫玖开拓和发展河仙的伟大功绩,鼓励子孙后代继续建设和发展河仙,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做贡献。[7]

2 越南坚江省河仙市简介

坚江省是位于越南版图最南端的省份之一,首府迪石市,属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面积6269平方千米,北与安江省、柬埔寨相邻,南接金瓯省,西邻泰国湾,东邻芹苴市。坚江外海还有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根据2012年的人口统计,坚江省人口近1,726,2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2人,其中城市人口近471,200人,农村人口1,255,000人。1975年后成立坚江省至今。坚江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处泰国湾区域,濒临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因此,坚江拥有许多便利的条件与本地区各国扩大经济往来,同时作为越南南部以西各省与外界联系的 “桥头堡”。

河仙市位于越南南部以西沿海地区,在17世纪,莫玖开拓越南南方时,属于河仙镇地盘,18世纪初莫玖归顺阮主。明命时期,河仙是南圻(南方)六省之一。

现在的河仙是越南最南边的一座美丽城市。从前,越南封建王朝曾把河仙列为越南美景之一,如今,莫天赐描述的《河仙什景》当中的许多景物已经发生了改变或不复存在,但自然造物依然赋予河仙诸如父子石、石立山、石洞、东湖、玉山、鹿角浴场、三宝寺、四株椰树、莫玖陵等许多秀丽的景点。

3 从《河仙什咏》欣赏河仙昔日景色

《河仙什咏》是由莫天赐大约于1736年在越南创作的一部汉文诗集,并于1737年刻板印刷。莫天赐随后在《河仙什咏》的基础上用喃字又创作了一部《河仙什景曲咏》,有11首喃字诗共422句。《河仙什景曲咏》与越南黎朝著名文学家邓陈琨创作的412句的《征妇吟曲》齐名,并且比越南后黎朝诗人阮嘉韶的代表作品――356句的《宫怨吟曲》还长。《河仙什景曲咏》当时没有得到刻板印刷,后来被诗人东湖发现,经过在民间的收集和整理,于1960年公诸于众。本文主要对莫天赐的《河仙什咏》中的十首汉文诗进行研究。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的第一首是“金屿拦涛”:

一岛推嵬奠碧连,横流奇胜壮河仙。

波涛势截东南海,日月光回上下天。

得水鱼龙随变化,傍崖树石自联翻。

风声浪迹应长据,浓淡山川异国悬。

诗中描述了古时候河仙十大胜景之一的金屿岛,高大的岛礁,阻拦了来势汹汹的惊涛骇浪。金屿岛今属坚江省河仙市炮台坊。“金屿拦涛”这四个字寓意河仙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却对阻挡当年阮氏王朝的扩张起到重要作用。

1831年保大皇帝下令修建岛上营垒,设置重炮。因此,该岛又名炮台。大金屿岛位于河仙镇以南的海滩上,周长193丈5尺,站立岛屿之巅,可以观赏海上景色,望见东湖和河仙市。岁月悠悠,古营垒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现在,此处建起了一座豪华的炮台宾馆。2003年,该岛已经修建连接河仙港口的混凝土结构桥梁。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的第二首是“屏山叠翠”:

笼葱草木自A,叠岭屏开紫翠娇。

云霭匝光山势近,雨余夹丽物华饶。

老同天地钟灵久,荣共烟霞属望遥。

敢道河仙风景异,岚堆郁郁树萧萧。

屏山似一面屏风几乎遮住了古时候河仙城的西面。此山也称“陵山”,因为山上葬有莫玖和其子孙之墓以及其他文武官员之墓。

屏山是“河仙什景”的第二个景点,此诗的题目与“金屿拦涛”相呼应,金屿为战略要地,屏山是安闲、清秀之处。诗中前四句描绘了屏山绿草如茵,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云雾缥缈,重峦叠嶂之景色,五六句体现了作者为自己的权势而感到自豪,同时期盼自己的权利能如山冈一般牢固久远。

七八句作者想说屏山虽然无法与其他名胜相媲美,但是仅这一座小小的山冈和一片淡淡的绿色已足以。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的第三首是“萧寺晨钟”:

残星寥落向天抛,戊夜鲸音远寺敲。

净境人缘醒世界,孤声清越出江郊。

忽惊鹤唳绕风树,又促乌啼倚月稍。

顿觉千家欹枕后,鸡传晓信亦寥寥。

根据张明达的《河仙研究》一书,1737年刻印的 《河仙什咏》 中 “萧寺晨钟” 又名 “萧寺晓钟”。1753年为 《河仙什咏》 十首诗和韵时,阮居征改为 “萧寺晨钟”。关于萧寺的说法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萧寺在地藏山。根据《嘉定城通志》记载,地藏山位于河仙镇以北,距芙蓉山5里。山上有地藏寺,因此称作地藏山。第二种意见认为萧寺即现在的三宝寺,现坐落在河仙市屏山坊方城路莲花村2组328号。第三种意见认为萧寺是古时候的芙蓉寺,《河仙研究》的作者张明达通过研究肯定地认为萧寺就是芙蓉寺。张明达表示《嘉定城通志》《大南一统志》均准确地描述了萧寺的位置,但是却错记为地藏寺。[8]遗憾的是芙蓉寺如今只遗留下一片残存的地基。

这首诗的破题 “残星寥落” 四个字十分得当。承题句立刻点明五更时分洪亮的钟声从远处的萧寺传来。上实句写内心清净的境界已逾越尘世之缘,下实句写清脆的钟声响彻远郊的江岸。两句立论句借用鹤唳与乌啼声,隐喻结论句梦境突然被搅扰,刚刚惊醒还在枕边迷迷糊糊、魂散未定时,忽然听到拂晓鸡鸣茫然惆怅的心境。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四首是“江城夜鼓”:

天风回绕冻云高,锁钥长江将气豪。

一片楼船寒水月,三更鼓角定波涛。

客仍竟夜锁金甲,人正干城拥锦袍。

武略深承英主眷,日南境宇赖安牢。

江城河发源于柬埔寨王国,古时候高棉人称此河为 “普列克仙(Prekten)”,因为河边有一个名叫 “达仙(Taten)”的村子而得名。此河流自北向南流入越南,全长约23千米,流经河仙市的东湖海湾后汇入泰国湾。江城河与永济渠相连,是从珠督市至河仙市一条重要的水路。此河流亦是从后江输送生产生活用水至坚江省的运河。江城河与永济渠交汇处叫江城三岔口,此处正是古河仙镇的一处胜景,莫天赐曾以此作为诗歌的题目。

莫天赐管辖河仙镇时期,他下令沿江城河畔至珠岩山脚修建一条宽约1米,长约17千米的土垒,并部署几处屯堡以防真腊军队入侵。

“江城夜鼓”与“萧寺晨钟”是两首意义相似的诗歌,诗人东湖分析作者的心理:除了萧寺的钟声对江城屯堡的鼓声外,莫天赐还想说明:一景反映寺院的道德准则,一景反映堡垒的军事意识。这两首诗均刻画了河畔、营屯夜半三更的钟鼓声,凭借此钟鼓声警告敌人不得来犯,使家园能够稳固、民众安居乐业。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五首是“石洞吞”:

山峰耸翠砥星河,洞室玲珑蕴碧珂。

不意烟云由去往,无垠草木共婆娑。

风霜久历文章异,乌兔频移气色多。

最是精华高绝处, 随风呼吸自嵯峨。

“石洞吞”是古时候河仙的十大胜景之一,今属河仙市美德乡。“石洞”还被称为“云山”,是立在沙石岗上的一块巨大石灰岩。

从河仙市中心沿柏油路向西南边境方向行驶约3千米,在通往柬埔寨的道路旁将会遇到耸立路旁杂草绿树丛中的“石洞”。沿阶梯往上走到达一个高大的洞口,可以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洞内有个不知什么年代形成的深入地下的岔洞和石壁上若隐若现的少女形象,已经成为“石生斩夜叉”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此外,洞内还有“仙山”古寺。相传古寺出现以前,莫玖时期此处是黄风真人道士修行的道观(后来修佛,改名黄风和尚)。“石洞”有东西两个洞口,因此洞内通风凉爽。凭借此山门可以观赏到云村全貌及远处口岸和鹿角的景色。

诗人东湖评论道:诗人借人间景色描述自然景观,“石洞”是一个天然景点,周边经常烟云缭绕,洞中有石乳,水甜溪清使人们联想到中国的桃源、天台、洞庭、岳阳等地,全是梦幻般的自然之景。诗境缥缈朦胧,半虚半实,半真半假;语言也因此变得玄妙模糊,致使人们无法分清明亮清晰的笔画,好似身处云封雾锁的境界。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六首是“珠岩落鹭”:

绿荫幽云缀暮霞,灵岩飞出白禽斜。

晚排天阵罗芳树,晴落平崖写玉花。

瀑影共翻明月岫,云光齐匝夕阳沙。

狂情世路将施计,碌碌栖迟水石涯。

郑怀德的《嘉定城通志》是这样描绘珠岩山的:珠岩俗称辣椒滩,距离河仙镇以西22里半,山顶浑圆,山石嶙峋,一直延绵至海边。珠岩山礁石高峻突兀,有深水坑围绕在珠岩山左右两旁。水中有荧光石,还有许多红斑的蚶蛤。相传莫玖在创业初期来到珠岩山脚下拾到一粒直径约3.3厘米的大珍珠,价值连城,莫玖把大珍珠敬献给了皇上。珠岩海边有深渊,是鱼虾的栖息之地,成群的鹭鸶常常在水面觅食。

诗人东湖评论道:与第五首“石洞吞”相比,虽然都是石洞,“石洞吞”显得模糊,“珠岩落鹭”显得明亮、清晰。“石洞”之景注重写“吞”,“珠岩”之景注重写“落鹭”。尤其在黄昏时分,鹭鸶白色的羽翼更加明显。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群鸟归巢之景比喻人们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和情感。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七首是“东湖印月”:

云霁烟消共渺茫,一湾风景接洪荒。

晴空浪静传双影,碧海光寒洗万方。

湛阔应涵天荡漾,凛零不愧海沧凉。

鱼龙梦觉冲难破,依旧冰心上下光。

这首诗描写了古时候河仙镇东边一个天然的水潭,即如今的河仙市东湖坊。东湖面积宽约14平方千米,是永济渠与江城河流入泰国湾之前的汇流之地。此地理应可以称为潭、小海湾和水泊。但是古人习惯称之为湖,因为从高处往下看,苏州山、金屿山和屏山在周边环绕着,看不到入海口,东湖看起来更像一个大湖。

《嘉定城通志》介绍东湖:北面与永济河下游相连。湖心宽约71丈,称为河仙湖也叫东湖,因为此湖位于河仙东面。湖中沙丘显露,东面与西面水深5米以上。河船与海轮到此停靠在一起,众多经商者聚集在此。

这首诗着重描写月亮倒映在湖面上,天上水上成双成对地出现了梦幻般的景致。显露出作者的姿态与清朝和阮朝朝廷相当。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八首是“南浦澄波”:

一片沧茫一片清,澄连夹浦老秋晴。

天河带雨烟光结,泽国无风浪沫平。

向晓孤帆分水急,趋潮容舫载云轻。

他知入海鱼龙匿,月朗波光自在明。

1771年暹罗军队扩张,经过猛烈的战斗攻破河仙镇,之后《河仙什咏》诗文遗失,民众四处出逃。很久以后无人记得莫天赐诗中所说的“南浦”在何处了。到了1960年,诗人东湖才首次宣称“南浦”即“辣椒滩”,今属坚江省坚良县阳华乡。他介绍道:在河仙刮西南风的季节,游客随时都可以看到海面上层层叠叠的白色浪花。“南浦”(俗称“辣椒滩”)位于迪石至河仙的路上,距离河仙镇11千米。因为此位置有两座突兀山冈的遮挡,风浪无法直接进入,即使是刮东南风,海面依然像秋天的湖水一般舒适、静谧。

诗人东湖评论道:东湖的月景,美是美但不奇特。“南浦澄波”才算真正的特别。因为,在刮西南季风时期,河仙海滩都会受到海风吹拂,所以,此时,海面上就会出现层层叠叠,白浪翻滚的景象。莫天赐已经认识到此特别之处,才把它作为诗的题目。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九首是“鲈溪渔泊”:

远远沧浪含夕照,鲈溪烟里出渔灯。

横波掩映泊孤艇,落月参差浮罩层。

一领w衣霜气迫,几声竹棹水光凝。

飘零自笑外,欲附鱼龙却未能。

“鲈溪渔泊” 即渔船停靠鲈鱼码头之意,今属河仙市顺安坊。莫天赐选择 “鲈溪渔泊” 作为题目,是要与第十首 “鹿峙村居” 相呼应。因为这两首诗均描写河仙民众生活的场景。莫天赐偏爱鲈溪秀丽的景色,遣人在此建一小亭休闲垂钓。不仅如此,他还借此景致,作了32首唐律诗,有一首赋长达一百多句,题名 “鲈溪闲钓叁什贰赋”。这些诗和赋,后来被刻板印成诗集,名为《明渤遗渔》。

鲈溪渠以前有两条支流,一条通往大海,一条通向东湖港口。两条支流的交汇处形成一个清澈的大水塘,水深鱼多。作者巧妙选择鲈鱼与鹿相对应,巧妙利用船靠码头与农村耕作的场景来证明河仙地方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河流很多。此地的民众可以像尧舜时期一般过着衣食无忧、安乐与太平的生活。

莫天赐《河仙什咏》汉文诗第十首是“鹿峙村居”:

竹屋风过梦始醒,鸦啼檐外却难听。

残霞倒挂沿窗紫,密树低垂接圃青。

野性偏同猿鹿静,清心每羡稻粱馨。

行人若问住何处,牛背一声吹笛停。

“鹿峙村居”即鹿角的村庄之意。以前的鹿角村今属河仙市炮台坊辖区。

鹿峙是指一块山岩伸向海面的名称,乘船从外海上观望,仿佛一头卧着的鹿抬头望着海面。因为有这样一块山岩,所以,民间一直流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头小麋鹿常到此饮水。后来,有一天小麋鹿因陶醉在观赏海天之美妙景色,迷路了。到夜晚,因为小麋鹿无法忍受饥渴和大风大浪的吹打,跪倒后就变成石头了。

根据张明达的研究,很久以前这个海角被称为 “大海角”,因为那个地方有座山,高棉人叫 “大山”, 越南人到那以后读音就成了 “麋鹿”。华人到那以后就把 “Nai” 读成了 “ (鹿)”。

鹿角海滩虽然不宽,沙子不太白,但是海滩微斜,海浪不大,气候温和,凉爽宜人。海滩四周是隐藏在山林、果树丛中的三两个渔民村寨。此景区现在是坚江省的重点旅游景区。

4 结语

从莫天赐的汉文诗《河仙什咏》中可以看出,诗人相当精通古汉语诗歌的创作,《河仙什咏》的诗词一点不比中国诗人逊色。同时,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异常热爱生活,极度钟爱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诗人把河仙十景与民族的情感融入自己诗文里,使得这些景点变得更具吸引力。此外,《河仙什咏》诗集中还描述了越南最南方的民众耕地犁田、捕鱼的生活场景,正是对当时没有被阮主苛刻统治的地域中人民生活富足的一个写照。莫天赐的诗中体现了喜“闲”的心态,这是一种在事务繁忙的日子之后稍加休息,欲赏玩美景的“闲”。总之,莫天赐的汉文诗富有情感,蕴含一种真实的生命力,不牵强附会。

参考文献:

[1]《国外史学动态》1978年(10). 参见 [越]《中越词典》序言, 5-6. 河内, 真理出版社, 1956.

[2]贺圣达. 越南古代汉语文学简论[J].东南亚研究,1996(2):49.

[3][越]历朝类志第三集:科学社会出版社,1974:53.

[4]王增权.越南河仙的开拓者和捍卫者[J]. 海康文史, 1989(2).

[5]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471.

[6]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55.

[7]张明达.河仙研究[M]. 胡志明市:胡志明市少儿出版社,2008:356.

[8] 东湖. 河仙文学[M]. 胡志明市: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1999.

[9]郑怀德. 嘉定城通志[M]. 同奈:同奈综合出版社,2004.

[10]https:///wiki.

河南石人山篇5

这一处迷失在苍茫历史烟雨中的“世外之境”,有神奇的丹山、清幽的峡谷、飞溅的瀑布、澄碧的江水、神奇的村落;有被山岭环绕的宁静溪流和山湖,徜徉在美丽河滩草地上的成群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底下金光闪烁的悠闲沙滩,河流缠绕的山水田园风光,栖息在汩汩清溪之畔的小桥流水人家,纯朴好客的人们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所有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如诗似画的宁静与美丽。这里是古老的乡村乐土与休闲的人间桃源,在这里,日月和星辰,仿佛就停泊在你恬静的心中。

――这就是隐藏在中国南方古代“水上丝绸之路”北流河中段的最神秘的河谷旅游胜地――石表山,一个以“雅、幽、奇、险、神”著称的AAAA级旅游风景区,它一如香格里拉那般如画如诗,一如世外桃源那般如梦如幻,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

神奇的“天然大坐佛”

在通往石表山的路上,导游介绍说,石表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一千多年前是很有名的,唐代高僧鉴真就曾驻锡山上。石表山风景区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它的神奇:“丹山成巨佛,悬岩流清泉,云海伴日出,静水倚金滩。”石表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集“雅、幽、奇、险、神”于一体,城墙式的丹崖绝壁、险峻幽深的额状岩廊,随处可见。山下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北流河,碧水缠绕丹山脚下,令石表山显得特别的巍峨雄伟,奇丽壮观。

我有个习惯,每到一地总爱了解地名的来历,问同来的朋友,这座山为何叫“石表山”?朋友不懂,还是导游答道:“石表山的山峰就像两座耸立的华表,故有此名。”我想:物以形名,大多名山都是这样,如五台山、峨眉山等等,不足为奇。如是这样,应叫“华表山”才对。

石表山距藤县县城西南40多公里,经藤县至容县二级公路直达山外,转入三级水泥道路,盘山而行进入景区,全程约40分钟。

到达了景区接待中心。仰观石表山,半山以下植被翠绿,半山以上赭红如霞。山石表面于天,我想,这或许才是“石表山”称谓的由来。后来,查阅了一些唐代史籍,载有1300多年前的中唐名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司户时,路过道家村石山之下,得山上宝莲寺僧送一块奇石,他倍觉珍奇可爱,便镌刻四字于石表。此四字,古人竖读为“道家有之”,今人横读为“有道之家”。当时石表山只称石山,只是不知李德裕刻字于奇石之上,还是石山之上。但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石表山的最早文字记载。

景区接待中心在石表山下的马坪,接待、旅宿分两列,仿古建筑,亦具古意。这里原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遣大将“伏波将军”马援南平交趾之乱时,溯北流河而上,至此地驻军跑马,故称“马坪”,旁边还有小河称“马坪河”。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北宋大文豪坡均有诗咏其事。

导游问:“你们看看石表山像什么?”大家乍看,不禁“啊!”惊叹一声。从马坪仰观石表山北山,宛然一座天然大坐佛,轮廓毕肖,神似之极。很像一尊慈眉善目的大佛在盘膝端坐,垂手表法,普渡众生。导游说:“世界上有两座大坐佛,一座是阿富汗的米高扬大佛,可惜被炸毁了;一座是四川乐山大佛。但这两座大坐佛都是人工开凿的。这‘石表大佛’却是天然而成,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轮廓雄浑,惟妙惟肖,堪称‘天下第一天然坐佛’!可见这石表山极有佛缘,隋唐时期山上建有宝莲寺,辉煌富丽,盛极一时。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未遂,被风暴吹到了海南岛,他率众僧侣从海口渡海回至雷州半岛,北归至此,曾礼谒石表山并在山下驻锡三旬有余。或许,就缘于这个‘天然大坐佛’的神奇法相。”

我们仰望石表山,只觉得这座天然大坐佛越看越似,越看越神:法相庄严,气度恢弘,一双慧眼注视着汩汩北去的北流河,千百年来端坐在这里,似乎以一种意志、一种思想、一种境界在向古往今来的芸芸众生昭示。这一神奇的形象,就足以让人感悟与动容。

导游告诉我们,石表山是一座有佛意的山,但它比香格里拉开朗,也比桃花源入世,它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触,科技文明的成果流入这里;它主张平和、清静、休闲之道,但它不会过于心如止水,无欲无求。

石表山景区不仅汇集了丹山、碧水、峡谷、溶洞、湖泊、清溪、沙滩等有石表山特色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很多美妙的民间传说和现实的动人故事。

大美无言。站在石表山上,最让你心动的,却是山下一览无遗的诗画田园。青山绿水、茂林修竹,黛瓦白墙、银沙碧浪,田园错落、远山层叠,杳杳风韵、醉里红颜。丹山、绿水、翠竹、金滩妆点成一座立体画廊……石表山景区,一个你应该卸下行装住下来的地方,一个让你在梦里也常常发呆的地方……攀登石表山,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导游的话语,让我们的心早已飞往石表山上了。

曲径通幽的“九曲云梯”

从马坪景区接待中心往西南,沿着新开辟的景区公路入山。

此时,山外依然是炎日当空,暑气逼人,但转过山坳,已经感受到了石表山的清凉气息。凉风习习,清香扑面,一幅灿烂的水彩画图仿佛从山峡间牵曳而出:一条数丈宽的溪谷,一座古意悠然的木板桥横卧于溪谷之上,桥下是一片金灿灿的稻田,流溢着金色的波光,一顶顶绿萝般的甸甸荷伞从暗溪草甸里攒出来,间或点缀其中,宛如站在金地毯上流目顾盼的亭亭玉女。

这是入山之道的莲花溪。横溪越涧,从翠绿的矮树林穿行,翻过一道不长的山梁,便来到石表山门前。这里的景致大异于山下,当头炎日已被四周茂密的林荫遮蔽,林木间一条山路直指古色古香的木构山门。

山门外设有数处台墩,驻足休憩,只觉蝉鸣如织,鸟语呼应,有一种鸟鸣幽涧的清雅古韵。凝神之间,可以闻听似乎从远处呼啸而来的阵阵松涛,乍听以为是很大的山风滚来,但眼前只见树林飒爽摇摆,山风却是和悦而过,留下阵阵清爽与。

导游告诉我们,登石表山走的是丹霞道,小道或穿岩而过,或从山峡穿行,或走石壁栈桥,有九曲崖、十八弯道,称为“九曲十八弯”。走在石表山的曲崖弯道,是换步易形,随心生相,远近高低推拉摇移皆成妙相的,山上有“丹崖叠翠”、“赤壁长廊”、“银珠挂壁”、“长岩飞瀑”、“七星伴月”、“灵猿观天”、“飞龙在天”等等众多自然风物,处处成景,人临其境,宛然在画中行。

导游颇为专业,登夏山而言春景,见景物而言历史,顿时让我们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那明媚的无边春色里,神游于古人登高忘我的境界中。

石表山由于特殊的地形特征和气温、气候,温湿时间长,草木特别丰茂,可以说是四季如春。且不说就是这山门四围,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风和日丽、雾岚缭绕,各种各样的山花烂漫开放、争奇斗艳,春有杜鹃,秋有红叶,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令人如临花海、如入仙境,是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于是,我们乘兴而上。从山门往上爬行,一路上或曲径盘转,或穿岩过峡,进出于险峻陡壁间。到有凉亭的地方,就驻足欣赏山中的景致,或俯瞰山下的田园风光,仿佛是在画图中流连。过了“赤壁长岩”,上至半山,有天池一方,水面二三亩,游鱼出没其间,不惊不惶,悠悠然自得其乐,闲适之态让人叹为观止。

往上一路登高,芳草丰美,花露沾衣,偶有流泉飞瀑,宛若珠帘挂壁。掬一把清泉,洗擦脸上,凉爽至极,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意。

流泉飞瀑的“赤壁长岩”

爬过半山的栈桥“九曲云梯”,来到半山岔道,上山之路一分为二,各通往不同景点。往左边是山南,经古寨门穿过“赤壁长岩”通往山顶;往右边是山北,经“神仙峡”上“黄牛推磨”、“古宝莲寺”遗址等景点。

我们往左向山南而行,经古寨门上山。这里宛若天然的军事要塞,秦汉时期便有人在山上筑寨而居,至今山上仍留存有古人构筑的古寨门、古石墙、古城堡、古石井等遗迹。于是,这座崖壁峭立、奇崛挺拔的大山更有一种历史的厚重。

石表山壁立百仞,四面悬崖绝壁,古寨门置于岩峡之间,砂灰夯墙,旧为通往山上的惟一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山寇凭此易守难攻的险隘据守山寨,占山为王。寨门后为长岩,叫“赤壁长岩”,宽十余米、长数十米,可容近百人。这是石表山最有名的岩崖。岩在崖中,岩内有泉水,清冽可掬,崖壁有悬瀑飞洒,如挂珠帘。半山岩崖有此清泉,山僧在此汲水饮用,盗匪居此亦不惧断水围困,确实是个理想的山居之所。

据史志载,唐宋时山上有宝莲寺、大王庙,明清时有寺院和三眼堡,明朝末期朱龙出反叛朝廷、清朝太平军首领覃亚帅的“红头军”,以及道家村杨举人率众御匪,都曾占据此山立寨。因此缘故,山上建筑后均被官军焚毁,仅余残迹。民国初年,同盟会员杨步衡、苏无涯也曾据此筑“石室”,邀请反袁志士来此,起草檄书、盟立誓言,共同反抗袁世凯复辟称帝。民国中后期,新桂系首领李宗仁、黄绍、白崇禧亦曾派驻军队在此据山扼守北流河水道。可见此山形势非同一般,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寨门后的“赤壁长岩”,叫“灵秀岩”。相传古时有位欧姓书生在此读书,后高中秀才,赴考又登科及第,所以俗称“欧秀岩”、“高秀岩”。这个岩穴通壁赭色,为丹霞岩地貌,据专家考证,这条狭长的空谷岩穴是因为岩体断裂、崩塌及风化、流水侵蚀等作用形成。岩壁赭色,纹层如波纹流动,又似织绢悬挂。在岩中轻轻呼唤,即回声传递,所以又叫“空谷传声”。狭谷悬于半空,四外树林蓊郁,环境幽静,透露出一种天然的灵秀之气,如果是清晨或雨后,在这里说话,声音能传到几百米外的山脚、田间,非常神奇。如果是雨后山悬上出现飞瀑,那潺潺水声如琴如佩,远远传来,宛若神仙之乐,极其悦耳。

岩内古井一方,是古时寨民留下的。井水清澈见底,井壁流泉叮咚,点滴其间,如鸣佩环,长年流泉如注,滴水穿石,形成小潭,极显清幽、秀雅、静美。泉边有古篆诗刻,字迹古朴,颇有古意。其文为:

游佛流高

客灵泉秀

留显古岩

连笑井长

此诗亦为诗谜,高岩之上有清泉不息,自是神奇。此诗即是描述岩内泉水神奇之作。诗文自右往下读,用顶针回环格,顺读、倒读皆为一首七绝妙诗:“高秀岩长岩秀高,流泉古井古泉流;佛灵显笑显灵佛,游客留连留客游。”可见诗风古朴,意境别致,前人诗客骚人的意趣洋溢其间。

岩外有巨石横亘而成狭窄小道,古时此道为上下必经之路,扼山寨之咽喉。站立岩石之上,江上船只往来历历可数,脚下村庄田园人物也尽收眼底。

导游告诉我们,如果泉水充裕时,还可以观赏到“长岩飞瀑”的奇景:一条流泉从高峻的岩壁飞泻直下,犹如悬布垂练、万斛珠玑、飞花溅玉,煞是好看。如果遇上雨天,水势变大,就会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观。

我们站在“赤壁长岩”之中,掬流泉、品古井、读趣诗,观赏岩外风光如画,聆听赤壁滴珠如铃,感受薰风徐徐轻抚,这境界、这意趣,很有种仙家胜境别有洞天的美妙。

峡谷清风的“神仙峡”

从右边弯道往北登山,来到大佛的后背,有一处石峡,崖岩壁立,人们称之为“神仙壁”,石峡便叫做“神仙峡”。这是一处彩页岩,因受雨水滋润,丹崖赤壁上长出许多黑色、灰色、白色的藻类,使石壁呈现出一幅彩色崖壁,崖壁上还有许多发育中的竖状凹穴溶洞,怪石嶙峋,松木倒悬于峭壁之上,姿态摇曳,非常奇特,极具观赏情趣。

峡谷中极为清爽,有一种超然脱俗的仙道之气息。不管山下多么炎热酷暑,这里一律是清风习习,轻拂心扉,让人怡然而忘忧。传说,神仙常聚此地,日赏凡间美景,夜隐丹崖神穴;出则畅游山水,归时下棋作乐。

乡民羡慕神仙生活和故事,在峡壁上镌刻了一首“神仙诗”。诗句初看颇觉神秘,横竖皆不能读通,不知其所云。诗文有七句:

饥时得到桃源洞

忘钟鼓响停始彼

尽闻会佳期觉仙

作忽女牛下斗人

而静织郎弹星下

机诗赋又琴移象

观道归冠黄少棋

众人疑惑之际,经导游提示,读出其诗,顿感诗意不俗,趣味盎然。

原来这是一首“螺旋半顶针诗”,从内向外顺时针而读,七言八句却是一道七律:“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寺静忽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斗星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饥。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峡谷仙风赏趣诗,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距峡谷数十步,山坳之间有半山亭。此处古时为石表山第二道寨门,相传为古土著人窦始所筑,现仍可见古堡垒遗迹。后人于山坳上建筑“半仙亭”,临亭休憩,凉风轻拂,树叶摇曳,清爽宜人。旧时游人至此,坐在亭中,东望绣江如练,西赏群岭葱茏。临美景,沐清风,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古有“偷得人生一日闲,此至已是半天仙”之说;时人也有“幽谷闲憩入仙境,长峡清风胜千山”之赞誉。

沿亭边直上,便是“黄牛顶”,是一处被神化了的景观,叫做“黄牛推磨”,山上有古墓,风水家称之为“牛眠宝地”。“黄牛顶”后面的西南有一环形山窝,残砖断墙隐约可见,相传初唐至宋代在此建有宝莲寺,“初唐四杰”诗人王勃、武后时期著名宫廷诗人宋之问均曾在此寺驻宿,并留有诗赋,传神描绘山中迷人景色。寺中僧侣颇众,每当月圆之夜,便会有一头黄牛出现,据说是佛祖的坐骑,佛祖讲经布道时,黄牛闲来无事,便帮寺僧推磨作食,累了便在此眠息。此处风景独具,站在山顶东望,只见众山来朝,左边是坐佛顶峰,右边是石表顶,此山略低而居中,后山树木葱茏,植被完好。山外局势开阔,北流河水蜿蜒脚下,江岸翠竹如带,江水碧绿如玉缠绕于山前。

宝莲古寺不知毁于何朝何代。至清末,有同盟会员、道家村人杨步衡与会友苏无涯在遗址上建筑“菩提山庄”,并邀同盟会员唐生智、蒙经(字民伟)、周扬亚、黄柏周4人来此商讨护国反袁。6人“歃血为盟,誓与袁世凯势不两立”,并起草声讨袁世凯复辟帝制檄文,为革命党所看重,赞为一时之豪杰,时人称之为“六君子煮茶论世”。此6人于民国初年均有所建树和影响,其中唐生智为民国军政要员,蒙经为民国梧州市首任市长,石表山也以此闻名于世。

驻足古寺故迹,与“神仙峡”的清风扑面相比,此地显得十分幽静。山窝之中,茅草萋萋,树木亭亭,气欲聚而雾若凝,让人隐隐可以感受到佛迹气息,觉得仿佛进入到一个静止的环境,一派神秘的古迹景色与氛围。

“九龙聚气”的“飞龙顶”

从左道穿过高秀岩,是一条与岩连贯的“赤壁长廊”,为额状岩洞,洞宽约400米、高约35米,洞内约高12米,与高秀岩相连,全长1000多米,扁长空旷,色若灿霞,蔚为壮观。

过了长廊,曲折而上,到了石表山的标志景点“灵猴观天”,石猴为岩石风化而成,从南仰望,整座山峰的轮廓活脱脱一个灵猴在翘首东望,形神毕肖,妙趣天成,它那极目云天的神态,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就像一个想念天庭宫阙的“齐天大圣”。辞别“灵猴”,再往上去就是石表山的顶峰“飞龙顶”了。

“飞龙顶”是石表山景区的最高点,海拔449.5米。俗称“飞龙在天”,从石表山北部东侧顶部边缘顺着山势高低起伏,曲折蜿蜒,其跌宕之势犹如一条巨龙在滚滚云涛中翻腾滚跃,腾云驾雾,姿态雄健,气势如虹。

站在山顶,远眺四周,只见此山东、西、南三面水绕如带,隔江诸峰连绵起伏,葱茏叠翠;东北则众岭奔来聚拥于石表山,群山分为九脉,九条河冲溪涧出没其间。传说,石表山是九条山脉龙气汇聚之所,称为“九龙聚气”,难怪一登上“飞龙顶”,便觉得石表山大气浩然,有一种惟我独尊的王者气度,四围众山皆俯伏于脚下。

山上有“莲花台”,平台空阔,形似莲花红蕊。站立台上,左可见丹崖叠翠而成的层层莲瓣;前可观远方山峦耸立,翠峰环峙,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如涛如浪;下可视北流河曲折蜿蜒,山环水绕,金滩如带,平沙落雁,更有如诗似画的田园错落有致、黄绿相间,美不胜收。而山下的一座座小山包,葱茏簇簇,宛如一顶顶甸甸的莲叶舒展在溪流与山塘之中。

相传这山上、山下的胜景很有格局,是一处风水宝地。昔日大唐国师李淳风、杨筠松均漫游到此,极为赞赏这一宝地,杨筠松还留下了一首风水题诗:“石表山上一枝莲,莲花莲籽结江边;谁人葬得莲花地,买尽广西万顷田。”且不说这传说是否真实,但眼前的景致确实独具形胜,是应了传统的风水格局的。

从山上往北望,远处北流河中间有一块圆圆的小洲,它对上的位置正是北斗星最后一颗星所处的方位,叫做“禽星把水口”,而这个“禽星”之上,又有“水口星”北辰星,有说“北辰把水口,贵不可言”;近处,北流河恰好在中间缠绕形成湾流,把两边山峰一分为二,成为“玉带缠腰”,金城水抱,非贵则富;右边的丹崖叠翠又刚好是“九龙聚气”之所,而石表山正好处于“捍守天门”之处,挡在滚滚而来的北流河上游。撇开风水地理不说,这样一处难得的丹山绕碧水风光景观,本身就是一处充满钟毓灵秀之气的旅游胜景。

站在“飞龙顶”,山高人为峰,不仅可以远眺群山、俯瞰江河,而且还可以观3州风物、赏四季之景。

在山顶举目四眺,藤州、容州、义州3州景物已在视野,东观凤凰山、皇坟顶,西看宝鼎山、六伏岭,南望十字顶、阿婆髻,北眺狮子山、甘罗顶,高山峻岭叠叠如屏,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俯视近处,田园历历,阡陌纵横,河流、村落、田野、竹林尽收眼底,一派秀丽的田园山水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稍远处,灰白的北流河如带飘流,蜿蜒北去;十里金滩,如铺金绣;两岸翠竹,如龙腾跃,随江绵延,如同三条彩色绸缎飘落了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

奇异独美的“低云海”

石表山的“低云海”极为著名,是南国独一无二的奇异景观。在南方群山众岭中,想看到云海本来是件很奢侈的事,那仿佛是崇峻高峰才有的独特奇观,如黄山、峨眉山、华山的云海,是天下驰名的,也都出现于高海拔之上。但意想不到的是,石表山虽然不高,却有云海,而且以“低海拔云海”闻名遐迩。更让人激动的是,在这里,你看到的低海拔冬季云海奇观是全国罕见的!

导游告诉我们,石表山“低云海”分为“春海”与“冬海”。这种“低云海”奇观是石表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奇观。它的形成是因为石表山周边的特别地形和地貌,北流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大湾流,就像一个混沌初形、阴阳始见的“太极图”,上游有石表山狭隘河峡捍守天门,下游有狮子山关锁地户,长峡河谷之间,群山拥抱,河溪众多,形成了一个相对静风的区域,大风扰动少,云雾持续时间长且稳定。石表山是一座丹霞石山,容易吸热、吸湿,地处道家大湾流谷地之中,热天容易大量吸收热量,冷天也容易大量吸收寒气,所以春夏之交由河流的水气与天空的热气交汇,秋冬之际则由石山散发的热气与河流的水气相聚,无论是湿气还是热气,都维持较长的时间,冷热水气相遇凝结就会出现壮观的“低云海”景观。

春末或冬初之际,如果早上登山,游者就会有幸观到“低云海”,那是游石表山最神驰的时刻:漫无边际的云海就在你的脚下不断弥漫、升腾、铺展,莽莽苍苍,浩瀚无边;远近山岭峰峦浮露于云海中,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如真如幻,宛然佛国仙乡;当太阳跃出山尖的那一刻,金光弥漫开来,漫天云海瞬间便披上了斑斓的锦衣,浮光闪烁,璀璨夺目,迷离壮观的云海冲击着每个游者对天堂的极尽想象……

云海日出是石表山最瑰丽壮美的景观,观赏的最佳处是山顶的“观日台”。游人至此,“身临绝顶,举目东望,遥见诸峰,葱茏耸峙,云在脚下,人在云表,宛然仙界。倏忽异彩,日轮荡漾,若浮若沉,稍之奋勇而起,云成五色,光彩夺目。”这就是明代诗人傅惟宗和大才子解缙当日所见的“白日晴嘘五色云”奇观了,所不同的是,他们是从江上的龙湾远观石表山云海的。

导游的解说让我们极为神往这低山云海的独特境界,但此时刚过中秋,又是晴天丽日,观云海只能是南柯梦想了。常道天公多变,风云难测。当我们穿崖过峡、迂回而上来到石表山顶峰之时,有云影自东南而来,越聚越浓,不多久竟然隐天蔽日,四围山峰、河流忽然云闭雾合,杳不知南北。方才历历可数的三十六峰,瞬息间全都遁形匿迹不见身影。

风静云低,“哗啦哗啦”一阵骤雨,如箭簇齐射下来,迅忽形成雨幕,把四野笼罩成一片迷茫。约10多分钟后,雨歇云动,只见四野白茫茫一片,现出了一片雨后云海来。啊,好大一片云海!石山之上,云浮雾起,我们只觉得自己是在腾云驾雾之中,人也分为两半,上半身觉得雨过清凉,下半身却感到山透热气,而环顾四周,云浮雾涌,一时竟不知高低,不辨南北,只觉得一缕缕、一团团的白气荡于胸前,流于身边。虽说是过眼云烟的变幻,或疏或密,或远或近,如纱如带,浓淡相间,但却让人领略到了大自然阴阳幻象的神奇。站在云雾中的女导游,身姿窈窕、亭亭玉立,宛如云中漫步的仙子,让人疑是来到云天之上,由仙子导游于阆苑仙葩的美境呢。

而稍远处,灰蒙的山峰、河谷之间,脚下“S”形的北流河如一条绿龙穿行在云海中,腾游于峰峦、河壑之间,或隐或现,若明若暗,如飘如舞,极尽奇幻之观,宛若天上人间。山下人声清晰可闻,但人在山顶,却似在云天之上。

待到风过雾散,天空由浊而清,由近而远渐次明朗,视野也随之递次开阔,除了山谷间还有些许流云残雾在飘曳,雨前之景又清晰展现出来,只见簇拥在四围重重叠叠的山峰,在雨后的阳光映射下,一个个酷似刚刚出浴的、美发披肩的少女,云鬓还挂着晶莹闪烁的水珠,明眸善睐地向你送来妩媚的秋波――一幅巧夺天工的大自然杰作《众美出浴图》,已经跃入你的眼帘了。

我们虽然未看到壮观的“低云海”,但偶遇这“雨后云海”,已经足以让我们陶醉、让我们惊叹,也足以让我们更加神往那使人漫步于五色云彩之上的“春海”和“冬海”了。

“绿河之绣”的翠竹林

石表山脚下的北流河,有“中国最绿的河”之美誉。它又称“绣江”,其实绣江只是北流河中下游的一段,明朝洪武年间把北流河分为三段,从北流至容县段称圭江,容县至道家段称容江,道家至藤县河口称绣江。

绣江是北流河的中段,也是最秀美的河段。绣江的水特别舒缓,舒缓得水静如止,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种奇观是因为北流河在道家村地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大湾流,就像在这里安置了一个特大的“太极图”,混沌初开,阴阳互变,只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渐变与交替着。绣江的水特别清绿,清得可以看得见水中游鱼,绿得就像晶莹的翡翠。坐在船中逆水而行,看着水面上一道道水纹颤动而去,感觉就像是坐在绿翡翠的切割机上,有一种塑造自然翡翠成为绝世美玉的快意。

绣江之美,美在河岸,美在“绿河之绣”。南方多竹,有人居的地方必有竹林。绣江两岸大片翠绿的竹林绵延不断,藏密如织,宛若两条飘动的翠绿色天然大织绣飘落在江岸上,与江水一同起伏,一同逍遥,从容淡定地相依,潇洒倜傥地相拥,缓缓地踏歌而行。

当然,绣江也不全是一味单调的葱绿与平静,它也有急流湍动的地方,也有斑斓的美景,诸如石表山前的龙湾。龙湾前有一个形似鲤鱼的沙洲,洲前面有龙潭,河水湍急,碧波粼粼,叫做“鲤跃龙门”,俗称“鲤鱼上水”。在这里观赏石表山,又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明朝大学士解缙奉旨南来转运粮饷,经过此地,见此处江山独异,风光奇美,即命其徒傅惟宗咏《龙湾》一首:

石窟藏灵自古闻,

碧波无底浸江滨。

水枯忽涨二三尺,

岁熟加收四五分。

神物蜿蜒盘地轴,

灵光焰动天文。

太平有象今全见,

白日晴嘘五色云。

这“五色云”也许就是明媚阳光下的“低云海”奇景吧!

绿是绣江的主色调,视野所及,满目苍翠:清澈的河水,翠绿的竹林,青葱的群山,还有河中青绿的倒映,就连翠竹浓荫里吹拂的清风,也都沁着一色翠绿的清凉与温馨。

但绣江之绿并不单调,在水岸之间,却又曳出一条金黄的沙滩来。沙滩连绵数十里,如同翠绿之中铺开了一张金色的地毯。远远望去,这绿河、金滩、翠竹,宛如白、黄、青3条游龙逆风起舞,交相映衬,多姿多彩。这奇特的景观,可以说是中国最美的河景之一了。

竹林是鸟的快乐家园,竹风飒飒,婉转鸟语,有一种世外的闲情逸致。景区辟出这一片竹林公园,是深得古人怡情养生之道的真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义者乐性”。这里有山可乐,有水可乐,而义者的性情,不就在这竹林之中吗?历史上大仁大义的“竹林七贤”,不就是以竹为友、拥竹而居吗?

依我看来,在石表山的锦绣河山之中,翠竹林是景区里最清丽的诗行,它以山水画里最写意的姿态盈盈地伸展在道家村的北流河与沙滩边上。这阔大茂密的竹林里,道路铺设一如公园,漫步在鹅卵石铺设的小道,有如注的阳光浅漏,有弯弯的小径通幽,风吹过时,竹叶哗哗,发出声响,像一首婉转抒情的恋歌,令人心旷神怡,思绪悠远。甚而,就在那竹叶婆娑与清风徐来中,你不知不觉便顿悟了“不是风动,不是竹动,仁者心动”的境界。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的咏竹诗《于潜僧绿筠轩》里,蕴含着他的旷达情怀与人生理想。我想,漫步在这翠竹林中,坡的诗意便可以找到最好的注脚。

古代“水上丝绸之路”北流河

素有“绿河”之称的北流河,是我国古代“水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一段,它的出名,是因为它承载着太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这条古代贸易的黄金水道,一头连着中原王朝,一头连着东南亚各国乃至更遥远的西洋。

北流河发源于大容山南麓,因在北流县“鬼门关”附近的山麓形成北流河与南流江的分水岭,北面水系往东经北流县城至容县转北奔流,到藤县注入西江;南面经玉林、钦州至合浦港注入南海。从北流河南航至鬼门关短途陆路,即可转入南流江直往南海诸州郡与南洋各国,所以北流河自秦始皇凿通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就一直是一条南北商贸往来的黄金水道,并因“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而闻名世界。

同时,北流河又是一条中央政权维系南海沿海诸州郡边疆稳定与安全的重要通道,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平定南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宋代狄青平侬智高之乱,明代两次征讨安南(越南北部地区,旧称安南,时称交趾)之战,都借重于这条兵驿水道来运输军队和粮饷。《永乐大典》第二千三百四十三卷中《藤城记》载:“广右之地,西接八番,南连交趾,惟藤最为冲要。”北流河口的藤州如此重要,就足见北流河在岭南水道中扮演的不寻常角色。

自唐代“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中断。经五代十国到了两宋,又因辽、金割据,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除了通过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外,很大部分沿北流河走合浦港这条路线。大批的金银器具、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等,便是沿着这条水路抵达《汉书》中记载的合浦港,再经海道至东南亚、西亚及更遥远的国度。

站在河岸,你可以想象那“帆樯如林昼继夜”、“沉舟侧畔千帆过”的雄壮景象。这些官船商舸,从中原沿大运河南来,经长江、入湘水、转漓江、下桂江、西溯浔江、转绣江,经此驿而上北流,再过鬼门关转南流江而入海,途中关山万里,栉风沐雨,历尽艰难险阻,那是一种何其伟大的气度。而千百年来,河岸上静穆如佛的石表山,始终以一双慧眼阅尽脚下这条水道的历史兴衰与沧桑。

石表山处于北流河中段,两岸青山排闼,重峦叠嶂,如练飘弋的河流穿山过峡来到山下,从山水之间弋出了一段金色沙滩,从南向北蜿蜒,一展十数里,沙质金黄洁净,沙波连绵起伏,滨连于开阔宁静的北流河面,平沙落雁,水天一色。这大片宽阔而长长地铺展的金色沙滩,宛如一张张平展的金毯子,缀满了无数眨着明媚眼睛的金色精灵。

这带水依山十余里的金沙滩,堪称“中国内河第一滩”。沙滩间连绵延展十数里,若即若离、若断又连,她的色、形、态、韵,美得令人眩目,醉人心魄。只见那水波轻描,在沙滩上漫出的一晕晕美丽的曲线,带着舞者的万种姿态、千种风情,感性缤纷,形象可亲可爱。

沙滩就在石表山前的竹林之外,竹林连着沙滩,沙滩连着河滨浴场,你可以在碧波荡漾的绣江中浅游、畅泳,和游客大众一起去感受北流河的娇媚与抚慰,也可以独自带上一把沙镐,挖坑沙浴,将自己掩埋于细沙之中做一次物我两忘的天人之隔,去感受独处的神秘与宁静,去聆听河水缓缓述说历史悠远的故事。倘若是晚间,无论是月圆之夜还是繁星底下,你拥着细沙凝神谛听,当你神驰于天籁之音时,可以闻听历史深处传来马伏波受命挥师南征的铁马金戈、王子安吊脚楼望月思乡的骊歌、坡清流击楫的旷达豪吟、秦少游操琴泛舟的婉约清唱……

这沙浴最让人着迷。当你持着怀旧的心旌,坦荡身心,在这条亘古流转的脉脉河流里,去探访心中珍藏的一帘幽梦,让身心与自然慢慢融合,体会一种天籁,体会造物主赐给人类的极品山水……

在沙滩上,享受阳光,享受氧气,享受凉风徐徐,享受流水潺潺,是生命中最惬意的事,而令你一辈子都难忘的则是晚上的沙地露营,天作帐,地为席,你就住在波涛云影和满天星辰之间,火烧的晚霞点亮篝火,燃情到晨曦……城市已遥远,喧嚣已静,躺在沙滩上,埋在沙堆里,闭上眼睛,感受自己脉搏跳动的声音,聆听月光脉脉地流淌,做着“满船清梦压星河”,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抒情、更写意、更休闲的呢?

沙滩还有水上乐园,有沙滩车、沙滩汽排球、水上步行球、射箭、爬铁链、电网等等许多现代游乐项目,而过江滑道、竹竿舞、跳麻绳、踩高跷、滚铁圈等一些免费提供情趣古朴的传统游戏,充满了童真与野趣,让人返朴归真,难以忘怀。

“迷失千年的古城”道家村

从石表山景区北行约2公里,是藤县象棋镇道家村村委会驻地。到石表山旅游,不能不到道家村。这里是古代“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古韵悠悠、江山如画的道家村,与石表山一衣带水,相依为邻,清雅静美的思罗河,在此汇入昔日的“黄金水道”――风光旖旎的北流河。

这个村子,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州县城池。这座沉睡了千年、迷失在历史中的古城,从秦汉时期到清末民初的两千多年历史里,它是一个集兵驿、官驿、商驿于一体的城防要塞,古代“水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南海诸州郡粮饷、朝贡及西洋(南洋)各国的使节入贡中国,均途经此驿。同时,它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控扼着岭南与沿海八郡十六州往来的咽喉,朝廷南疆用兵也多在这里集结待命。

道家村故城旧称“普宁县”、“欣道县”等名,还作为短期的州郡治所,废州县后以“窦家寨”、“窦家驿”、“窦家司”相沿了数百年。

史载,秦朝末年这里便立有窦家寨,秦朝大将、南越王赵佗在这里筑城驻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这里出兵征交趾,三国时吴国郁林(玉林)太守陆绩曾在这里驻留。隋唐之后,这里曾作为隋唐的普宁县、欣道县治所,五代十国的阴石郡、阴石县府治,宋、明、清的巡检司等府衙的驻地,历朝历代的不少重臣名将、流官贬相、迁客骚人多寓居于此。唐代著名将相李靖、李德裕,大诗人王勃、宋之问、沈期、“诗仙”李白,高僧六祖惠能、大和尚鉴真;宋代名相李纲、李光,大文豪苏轼、苏辙、秦少游;明代兵部尚书黄福、大才子解缙、大学士湛若水、民族英雄袁崇焕,等等,史志可查的将相文豪,就有百余位曾在这里驻留,有的还留有诗词歌赋。可以想象,往昔繁华的道家村,城池殿宇、亭台楼阁、勾栏瓦舍,拥立其间;店铺如林,帆影如列,灯红酒绿,商贸来往,过客熙攘。这些显赫的历史地位与出将入相的因缘,儒、释、道兼容并包,官、兵、商驿相融一体,给道家村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与文化底蕴。

更富有传奇性的是,相传唐玄宗的杨贵妃杨玉环就出生在这里。对于杨贵妃的出生地,历史上众说纷纭,但目前最有力的、惟一物证就是与杨贵妃同时代的、唐玄宗朝四门助教许子真撰写的《容州普宁县杨贵妃碑记》,碑载:“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原载唐朝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十三)。据元明清学者考证,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杨维父名杨当喜,离普宁县城西南十里的杨冲,即是今石表山下“当喜冲”,古为阴石郡县故城。道家村为杨姓聚居地,叫内村,杨冲亦称“杨外村”。此碑文载录于《大元一统志》 《永乐大典》 《大明一统志》等重要史籍中。而据《隋书》 《旧唐书》载,普宁县原属藤州所辖12个县之一,驻地就在现在的道家村北。容州是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在27岁的杨贵妃入宫后视之为“天赐宝贝”、改年号“开元”为“天宝”后才将普宁县析出而设置的,州治最初就在普宁县城也就是今天的道家村,后来州治移至今北流县城厢。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容州山寇“南獠王”梁彰称王作乱,容州府衙迁至梧州府合署办公。

相传许子真奉旨前来勘察杨贵妃故里时,陪同南来的还有“诗仙”李白。李白因进宫写三首《清平乐》时,恃才自傲而得罪宠臣高力士,被诬“醉戏贵妃”,被盛怒之下的唐玄宗流放往“夜郎国”(在今贵州东南与广西西北地域)(载于《梧州府志》《藤县志》)。许、李二人结伴而行,来到普宁县城,考察了蛮溪、蛮洞、思罗河等山川风物。第一次流放夜郎的李白,在道家村写下了诗二首,其一《咏紫藤》:“紫藤挂云树,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其二《咏蛮溪》:“两山夹小溪,岸上草萋萋。岩中水滴滴,无树鸟亦栖。”杨玉环贵为贵妃,于宫中被唐玄宗宠爱,昵称为“阿蛮”,又以“羞花”而与“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婵闭月”三美人同列古代“四大美女”,对花情有独钟。许子真将李白的诗作带回宫中呈给杨贵妃,她读了李白的赞美诗而感念故乡风物,遂请旨赦免了李白。“容州”之名始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传说即来自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诗句“花想容”,而普宁县此后随容州府衙迁往今北流县城厢后,普宁县故城也改为“欣道县”,相传也是为纪念当年杨玉环入宫为道士、唐玄宗欣喜而封“贵妃”之故。总之,容州的设置是在杨贵妃出生28年以后的事情。

不管史载传说是否真实,但这里确实留下了贵妃井、蛮溪、蛮洞、思罗河、罗带冲等等与杨贵妃相关的遗迹,历代吟咏也不少。相传明末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民族英雄袁崇焕曾吟有《咏贵妃井》诗,可见此地的古迹另有玄机,也别具深意。诗云:

蛮溪洞有纺织女,

秀色何关帝国殇。

莫道空山环寂,

至今犹闻古井香。

往事越千年,道家村故城虽在沧桑历史中屡经兴废,但并没有湮灭,尚留下不少的文物古迹。相传为大唐国师杨筠松指点兴建的“福隆庄”、“四知堂”,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未遂归至此地驻留通济寺时募捐兴建的通济桥,古巡检司遗址、古普宁县城遗址、古石级码头及电影《绝密1950》拍摄地等遗迹,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古迹气息,让人抚今忆昔而发思古之幽情。道家村的对面有皇坟岗、龙凤村,相传是明惠帝朱允出逃云游西南的归藏之所,很有考古价值。

至于思罗河畔新修复的道家阁,阁外青山簇拥、绿水环绕,阁内画栋雕檐、诗碑画壁,是一处极为怡人游览的观光景点,阁上一联,将石表山、象棋、道家嵌入上下联中,颇能显示道家阁独特的景观与人文思想:

石阁内外看阴阳幻象方知天地皆有道;

表里河山观世事如棋始信礼德可齐家。

如今,当你走进道家村的那一刻,你便亲近了这个千年古驿站,风里似乎也有了远古的况味。行走在道家村,你依然可以看到隋朝时期的护城河在村中环绕,唐朝的通济桥、清朝的福隆庄,仍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当你的足音笃响在村口那条长长的丹霞石铺就的古驿道上,你的心情会变得格外舒缓、旷远。千百年前,也有人走在同样的路上,带着同样的心情,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在这里走过,宋代大文豪坡在这里走过,明朝大学士解缙也在这里走过……于古韵悠悠的道家村,从山光水色中寻找历史文化与人文思想的光影,休闲度假便多了一份探索与发现,这也是道家村凝重而耀目的历史文化给予智慧人生的褒奖与收获。

清雅静美的思罗河

思罗河又叫“思罗江”、“泗罗河”,是北流河的一条大支流。河水清澈明净,流水显得格外的静美与清雅,被称为一条由青山、绿水、金滩、翠竹妆点而成的立体画廊。

河流被大自然巧妙地设置于高耸的狮子山峡谷中,用小小的草地、精巧的石山和古松、翠竹、灌木点缀着。谷中清溪平缓流淌,溪边是一簇簇苍翠欲滴的秀美竹林和一座座低矮的农舍,山谷两边绵亘着参差不齐、错落起伏的、看上去有些滑稽的低矮山峰,而山谷水口则高耸着一座雄伟的狮子山。在道家村看来,那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道家村的悠久历史与富足生活,仿佛都得益于此。

古韵悠悠的思罗河,它的名称来由有三个传说:一个是这里原是蛮人、羌人和土著居住之地,有蛮溪(鸳鸯江)、羌冲(罗带河)、北流河、思罗江四条山溪、河流相汇,故称为“泗罗河”;另一个是这河原来叫“丝罗河”,古代这里属于普宁县、欣道县故城,盛产丝绸,人们在河边洗晒绫罗绸缎;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说是唐代“蛮人美女”杨贵妃出生在这里,因在河中游泳时,挂在树上的美丽罗带、罗裙被风吹走,她日日到河边寻找,河流便叫“思罗河”。隋唐两代的众多遗迹,如普宁县城、古码头和著名的水路驿站窦家驿、窦家巡检司衙、窦家寨,就分布在河流的两岸。当中还有纪念杨贵妃表兄窦圣(窦天赐)“熟鸡寻老母”的“鸡母社”等古迹。

思罗河是一条温婉的河,缓缓而流,闪烁的波光是她回眸顾盼的眸光。清雅静美、秀丽祥和、超凡脱俗,如惠风和畅般清心,又如步影随月般沉静。

思罗河像一条纯绿的带子,连串着“三滩九洲十八湾”景观,从远处蜿蜒而来又伸展而去。江水舒缓明澈,多迂回,多浅滩,不缓不急,显得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在这样的水面上悠然而漂,全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心惊肉跳,有的只是宁静致远的心安理得,与“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的无限惬意。

思罗河如画风光,古来就很有名。北宋大文豪坡有《雨晴观鸳鸯江》盛赞其美妙胜景,此诗意境后来被清朝诗人黄裳吉再次转化入诗。诗云:

蛮溪数里芙蓉美,

山色空明绿转黄。

我爱清流频击楫,

鸳鸯秀水世无双。

明代大才子解缙也留下了赞赏的诗句,细品其诗,可知此地景致秀美迷人。诗云:

窦家寨前朝雨晴,

思罗江内水初生。

杨梅果熟春将暮,

豆蔻花开鸠乱鸣。

石表山景区在思罗河开辟漂流项目,为休闲度假平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乘上原生态的休闲竹筏漂流于思罗河,全程约7公里,需一个半小时。当游筏从上游漂流处起程,平缓的河流便渐渐地把你带进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水幻洞天”、“醒世铜钟”、“直面丹崖”、“河豚戏水”……江山奇观遂一展现,两岸的山势奇景像电影胶片般地在你面前一一流转,艄工粗犷喉音里颤出的一首首悠扬的山歌,则把你的思绪牵到很远很远……

思罗河河水清澈明净,水浅处石头可摸、细沙可掬,水深处则清潭幽幽,宛如翡翠。宁静的河面,因远近深浅和天色的不同,幻化出不同的色彩,或浅蓝,或深翠,或鹅黄……河流两岸,山峰、草甸、村落、小桥、流水,以及竹林、候鸟、四季花卉,都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妙画卷,仿佛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河南石人山篇6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因地处豫州,故简称“豫”。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少林寺、龙门石窟、黄帝故里、殷墟和云台山是河南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洛阳等。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河北地处华北,东临渤海,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因其地处冀州,故简称“冀”。白洋淀、北戴河、秦皇岛、燕赵故地是河北有名的旅游景点,主要城市有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

山之界:山东-山西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古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因其曾地处鲁国,故简称“鲁”。山东在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重要贡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泰山、曲阜三孑L、青岛崂山是山东有名的旅游景点,济南的泉、枣庄的水、青岛的海、烟台的仙、威海的岛、泰安的山,都无不让人拍案称绝。主要城市有济南、青岛、德州、潍坊、烟台等。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位于黄河以东,黄土高原东翼,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故称“晋”。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乔家大院是山西著名的旅游景点,主要城市有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吕梁等。

湖之界:湖南-湖北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此地古为鄂州之地,故简称“鄂”。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于武汉,京九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黄鹤楼、神农架、三峡大坝、荆州古城、武当山是著名景点,主要城市有武汉、宜昌、十堰、黄石、恩施等。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因域内有湘江,故简称“湘”。据传,湘江流域过去多植芙蓉,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国”之称。岳麓书院、炎帝陵、岳阳楼、张家界、凤凰古城、桃花源是湖南著名景点,主要城市有长沙、株洲、湘潭、岳阳、永州等。

城之界:广东-广西

河南石人山篇7

成因

青藏高原由境内的大昆仑山主脉和祁连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疏勒南山、青海南山以及柴达木、共和、西宁三大盆地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这里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起源地,在三江源头的广大流域就埋藏着瑰丽的三江源奇石。在这个广阔的高地平原、山峪盆地中,还有庞大的支脉水系、湖泊河道250多条,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又因地势落差而获得了无限动能,为源头石的盈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青海山势险峻,山石碎块源源不断,在长达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天上之水无休止地砸撞、冲刷、剥蚀、摩擦、搬运着无数天然奇石的坯料,无休止的雷电袭击又伴随始终,碎石堆随之垮塌继而滚落河道,不计其数的石块逐渐变得通体光滑、柔润,于是一些称得上“奇石”的作品诞生了。

分布及特点

三江源奇石可类分为“黄河源石”“长江源石”“河湟画面石”和“昆仑石”四大系列。

一、黄河源石(又称青海黄河石、源头石、河源石)。产地以黄河主河道为主,包括其旁系河流与黄河交汇段以及黄河两岸山体沉积岩中所产出的奇石,主要出产地在省内的两化(循化、化隆)地区、尖扎、贵德、贵南、同德及兴海县至西等黄河东段流域。

黄河源石是青海奇石中的大家族,多达数十个品种,星辰石、象形石、印象石、乌金石、龟纹石是其中的主要品种,它们的体量由几两到几十斤、一二百斤甚至数吨不等,石肤以黑色为主,有“黑色贵族”美誉。它们内部结构致密,硬度达七度左右,主要特点是形象酷,体态美,质地坚,黑如玉,韵味浓。

体量硕大的象形石、乌金石通体纯黑,温润如玉,显得深沉、含蓄而又厚重、拙朴。它们多以佛罗、观童、和尚、修妮等禅意众相取胜,印象石、(人物)动物石也应有尽有,其色感、质感和不规则的外形美以及线条的流韵美、协调美,还有那凸凹不平的大变化与高度的水洗效果使它们通身流动着灵气。

星辰石一般由两种不同石质组成,硬度低的为母体,色黑,如玉;硬度高的突出在外,色泽淡绿,甚明亮。经160多万年的活水冲洗,石表形成了圆润绵实的鼓丁,有的呈带状分布,有的似银河星系,有的似玉盘,有的酷似人物、软体动物、文字甚至各种远古符号,是藏石家的架上珍品。

产于兴海县境内的龟纹石因表纹酷似龟背纹而得名,十分坚硬,硬度一般可达7度,是国内龟纹石中最好的。天波石(水波纹状)、红碧玉、绿皮石、筋纹石、画面石、沙积石等都是这个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前不久,胡其伟先生收藏了一块玛瑙质黄河石,这在黄河石中还是首次发现。

二、河湟石。过去,西宁及周边一带被称为“河湟地区”,流经西宁市的湟水河流域所产以及省内其他地区所产相同品种的奇石皆被命名为“河湟石”,产地有湟水河(包括西宁北川河、南川河)、大通河及流经同仁县的隆务河等。

河湟石较为集中的采集地是西宁及附近地区,不过它们多数是顺着古河道分布的。近10多年来,由于建筑开挖不断,采集量可观,西宁往东的平安、乐都、民和、海石湾沿河一线;祁连方向、门源方向的大通河流域以及黄南方向的隆务河流域都是较理想的采集地。1994年在对隆务河的一次调查中发现,隆务镇吾屯上庄村一河段的地下古河床里就有长达1000米、宽200米,呈带状平铺厚达数米的石英质画面石,埋藏量之大令人难以置信。隆务河延伸至麦秀山以远的100公里河道,以及湟水河支流北川河向大通方向至达板山下也有一定的藏量,但石头多种混杂、质差,有价值的画面石不多。

在西宁北山大面积的沉积岩中也有大量石英石,老百姓在挖沙过程中就发现不少好石头;在大通方向的北川河里、南川河延至湟源峡段及黄南方向的隆务河中还有不少花岗岩大型石块,亦有观赏价值。

河湟石以石英质、硅质岩矿等为主,均为画面石,极少有象形和其他类别的,与兰州黄河石相类。其花纹多为暗红色,或内套土黄、深土黄、橘皮色的血凝色等。好的河湟石大都纹理简练、洒脱,画面内涵丰富,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山水田园、日月星辰、文字符号等等应有尽有,主题鲜明,意境深刻,其中的诗情画意不知陶醉了多少忘我的石客。

三、长江石。产于长江上游的青海省境内,包括通天河、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等广大流域,澜沧江奇石主要分布在玉树州境内的莫云、杂多、囊谦县境内的主河道,风格与长江石大同。这些地方因远离省城,石头难于采集,故石友手中的藏量十分有限。产于长江上游的长江石以花岗岩类及其他卵石类画面石为主,画面内容多为人物、动物、文字等,也有部分小型象形石类和星辰石品种。

四、昆仑石系列。包括昆仑风砺石和昆仑彩石。昆仑风砺石因产于大昆仑山的广大区域而得名,产地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辐射区。此外,德令哈市向西的怀头他拉附近的党金山、二金山,远至芒崖方向的一里坪填附近的大山中,靠近青海和新疆边界的平峡地区,以及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周边的大山中也有丰富的蕴藏。因地广路遥,气候恶劣且高度缺氧,昆仑风砺石产地多为无人区,交通不便,石友们只能望石兴叹。迄今此石只是在人能所及的便当处所得。

昆仑风砺石是由远古时期火山喷发时溅落的岩浆凝聚而成,因地面形态不规则,凝固的岩浆也姿态各异,同时,岩浆在滑动、滴漏等过程中也形成了细部变化。冷却后的石块在荒山戈壁吸收日月雨露之精华,再经千百万年的风吹沙击(类似喷砂工艺)的精加工过程,石表变得细腻,色泽光亮。风砺石属于造型结构类奇石,其形、势和色彩变化无穷,也像太湖石一样具有“皱、瘦、漏、透”的风格,绝大多数形似山峰或石柱、石林,自成一景,多为黑、青、白、紫、红、绿、淡绿、深土、深绿等色,其特点是小中见大,是制作高档盆景的绝佳材料,收藏者常将它们配成“春夏秋冬”组石。也有像人物、走兽的,造势奇异。

昆仑彩石俗称丹麻石、丹麻玉,因产于湟中县小南川(现丹麻乡)而得名。仅为乡政府南侧一座山的山洞内独产,沿山体纵向深处分布,难以多处开采,目前其开采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但有传闻海西某地也曾发现昆仑彩石。

昆仑彩石硬度在3度左右,内部组成以方解石、褐铁矿为主,兼以菱铁、白云石及石化了的粘土等,需切片磨光后方能观赏其纹理、玉质。有些昆仑彩石已高度玉质化,半透明,晶莹剔透。色彩有橘黄、棕黄、浅黄、蛋清、白、红、橘红等,也有些以少量绿色分布其中。花纹呈带状分布,形成不规则波纹、曲线纹、花斑纹、团花纹、圆圈纹等,显现湖泽、河流、岩石、动物、人物等图案,内容极其广泛。

此外,互助县境内还出产大量的“松多石”“黑珍珠” “黑白彩石”,湟中盘道乡境内产层状结构的“盘道石”,湟中县丹麻乡近两年还发现一种“彩纹石”。

松多石产自互助县松多村及周边地区,石质粗糙,内部组织的粒径大,结构相对松散,透气性强。此石外表坑洼,石形多变,造势奇异、古怪,其外形也具有“瘦、透、漏、皱”特征,多象形类和抽象类。人物形象石好似穿了一件粗布衣,有灰、深灰、土黄、淡黄、黑色等,硬度5度左右。

黑珍珠和黑白彩石产自互助县东沟乡境内,沿河分布。黑珍珠通体漆黑,质粗,形体变化大,表层有许多不光滑的圆珠,如泡涨的豌豆般大小;还有的黑珍珠石体上横七竖八地粘贴着许多直径3~4厘米的橄榄形石粒,也有的上有秸秆状短节,如筷子般粗细,是否植物化石不得而知。黑白彩石黑白二色十分醒目,以白色石质为母体,纯黑矿质浸布其中,如玉,有透感,属石膏质类。黑斑有圆、点、条、线、朵、片、团等形状,表现出花、鸟、虫、人物等图案,亮丽、清爽,不失为理想的观赏石钟。

值得一提的还有“青海石胆”。此石发现于2004年夏,由沙质岩浆凝结而成,如卡通造型,体大而饱满,体态怪异。石色多为黄黑两色,线条流畅,手感圆润,石质较软(约4度)。青海石胆有两大特色:一是纯黑的石蛋与包裹体(母体)互成套色,石蛋越多者越珍奇;二是造型极为丰富,普遍形似人物、鸟兽、恐龙和其他怪异之物,小者盈寸,大者长达1米以上,块块奇妙、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除上述石种,青海还有大量的晶矿类、宝石类石头,以及大理石、钟乳石、桃花玉、翠玉等。位于唐古拉山的通天河源埋藏有数量可观的水晶,海北某地蕴藏萤石,青海的三大盆地中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草木化石,但交通、气候等不利因素制约了对其开发利用。

河南石人山篇8

您可以访问()查看更多与本文《石坊、巢湖、龟山、中庙导游词》相关的文章。

文章标题:《石坊、巢湖、龟山、中庙导游词》相关阅读

石坊、巢湖、龟山、 石坊、巢湖、龟山、中庙坊位于巢湖的西坝口,是湖滨大道的入口处,建于 1994 年仲夏,是一座仿 古牌式坊古人文景观,雄立湖滨,气势恢弘,象征巢湖的东大门。石坊两侧有四 副楹联,由方克逸亲自撰写。其中有“位列五湖,水秀出明千里锦;名驰四海, 地灵人杰万年春” ,分别由刘子善、王公寿等书法家题写。穿过古坊就来到了湖 滨大道,湖滨大道东起巢湖市区,西至中庙镇,全长 53 千米,是集旅游、防洪、 交通以及高科农业发展于一体,建于 1991 年的那次洪水过后,总投资 2 亿元。

滨湖大道为三级柏油路面,沿途亭台水榭,花香草茂,自然成趣。市区西坝口路 段,已成为市区早晨锻炼、假日郊游、周末垂钓和夏夜纳凉的最佳去处,与上海 外滩有异曲同工之妙。滨湖大道还是观赏巢湖风光和体验巢湖民情的前沿,湖光 山色与风土民情往往交映生辉,融为一体。规划中的湖滨大道,将兴建休闲度假 村、湖滨浴场和水上游乐园等,最终成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皖中 第一长廊。现在大家往左边看就是我们的巢湖,巢湖湖区水面 800 平方千米,是 全省最大的湖泊,被列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与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 湖相比,巢湖面积居小,但却别具特色。巢湖沿湖 23 个乡镇,岸线周长 180 千 米,水面东西最长 55 千米,南北均宽 15 千米。水位 12 米时,面积 800 平方千 米,容积 48 亿立方米。巢湖是因登山远看象一个鸟巢故得名。这里还有一个故 事(故事略) 。巢湖水系发达,自古号称“三百六十汊” 。现有入湖河流主要分布 在湖区的西部和西南部。如发源与皖西大别山的南淝河,汇经上派、中派、下派 的派河,流经三河的丰乐河,金牛河接流的白山河,相传曹操开凿的马尾河,源 于桴槎山东麓的柘皋河。裕溪河又名运漕河,古称儒须河,西起巢湖东湖口,东 南流至裕溪口,全长 75 千米,与长江沟通,是巢湖唯一的通江水系。巢湖流域 面积总计 32345 平方千米,由于水源丰富,气候适宜,素为皖中鱼米之乡。右边 大家看到的是龟山,登山瞰湖,只见万顷碧波至此陡然收缩,东拥而去,大有湖 水自西天倾泼而来之势。此山酷似巨龟故名,是巢湖的三龟之首。另二龟分别为 南龟山和东龟山,南龟山位于巢湖南岸的桃溪嘴,与此龟山是遥遥相望,东龟山 也就是濡须山,位于湖东钓鱼台。与龟山相对的是一座石龟,此石龟为四不像, 因为它是龙头、凤爪、龟身、· ·,此龟为我们巢湖的镇湖之龟,相传很久以前, 湖内有一水怪,常年在湖中兴风作浪,使周边的百姓不得安宁,且庄稼遭秧,颗 粒无收,后来人们听说此水怪最怕的就是龙、凤、龟及· ,于是人们就在湖边建 了这一石像,因与龟山相对,故称为石龟。巢湖又称为焦湖,关于它的形成在我 们巢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华东大地上有一座巢州城,城 内……(故事略) 。到前面就是中庙——姥山景区。中庙有名“忠庙” ,位于巢湖 市居巢区中庙镇,距市区 48 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 ,号称 “湖天第一胜境” 。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中庙初 建于汉代,历代屡废屡修。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 “鸳瓦搀空,虹梁用状, 妙臻土木,美极丹青” 。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 6 排 24 间, “丹脸桃红,双眉柳 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 。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 , 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 。光绪十五年李鸿章倡 募重修,分前、中、后 3 殿,70 余间,后殿藏经阁 3 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 角角系铃。民国十年加以装修,民国二十七年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 两殿及厢房。1986 年以来中庙多次整修,再具规模,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

中庙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 飞凤,通称凤凰台。古庙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庙门 上 有“巢湖中庙”书刻。整个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 灿灿生辉。

中庙现供奉关羽、 观音和诸神。

据传原奉还有泰山玉女、 巢湖焦姥。

…… 位于巢湖水面中心,距中庙镇 4 千米,离巢湖、合肥二市各的姥山,传说陷巢州 时,焦姥舍身济世,变成此山,故名。姥山实为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 岛,海拔 105 米,面积 0.86 平方千米。山呈椭圆形,远看是三山,近瞧有九峰。

据《南塘通志》记载

“姥山,又名南塘。

”在姥山上有一座文峰塔,伫立在姥山 之颠的笔架山上。雄伟壮观,是观赏巢湖风光的最佳处。传说焦姥登塔可以更好 的看望姑山,故又名望儿塔。此塔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庐州知府严尔圭倡建,建 成四层,因农民起义而辍工。清光绪四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候补道吴 芬续 建三层完工。塔共 7 层,133 级,高 51 米,系条石青砖结构,八角形,层出飞 檐,每檐悬铁铃,内有砖雕佛像 802 尊,匾额题词 25 件。因建塔是为了显示地 方人文之胜,故名文峰塔。有民谣云

“姥山宝塔尖一尖,庐州府里出状元。

上一篇:一年级清明节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测试心理变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