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17 22:20:45

河南文化

河南文化篇1

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文化产业在西方又称“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产业是一种低碳、低污染产业,属于公认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它不仅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而且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河南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符合时展大趋势,与中央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相一致,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河南特色。

重大项目带动初见成效。河南省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此为依托,融合资源、市场、资本、技术等要素,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获得重点支持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杂技情景剧《水秀》、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河南基地) 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成效初步显现。

实施集团化战略成效显著。河南省按照中央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积极实施集团化战略,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与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支持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培育发展了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其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十一五”期间经营收入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多,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名列前茅,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五,总体经济规模位居第九。《大河报》进入世界日报发行百强,日发行量超过 100 万份。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刊物《销售与市场》在美国成功上市,销售收入突破 1 亿元,被称为“中国营销第一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所属的大地传媒成功借壳上市,实现了河南文化产业类公司在国内股市上市零的突破。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获得长足发展,2010年总收入超过了 20 亿元。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2008 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设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决定,选取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等 10 个文化特色优势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市县,建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综合改革试验,以带动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形成浚县石雕产业集聚区、禹州钧瓷产业园区、镇平国际玉城、淮阳伏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一批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截至 2011 年,河南已建成 1 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7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正盛。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厚重悠久,丰富多彩。河南注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涌现出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一批文化强县、文化强村,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宝丰县拥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 1 400 多家,从业人员 5 万多人,被和文化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 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远近闻名,销售额达到 2 500 多万元,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 孟津县平乐村现有农民牡丹画家 500 多人、专业画家100 多人,2010 年创作销售牡丹画 13 万幅,实现经济收入 1 500 多万元; 禹州顺店大力促进刺绣产业发展,精心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刺绣经营户已达 3 700 多户,就业人员 1. 3 万多人,是长江以北最大刺绣生产基地; 兰考县固阳镇民族乐器产业基地,拥有 51 家乐器生产企业,是全国目前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效果明显。在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河南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河南基地) 、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动漫产业基地。2010 年河南动画片产量达到 13 部,位居中部第一,在全国的位次由 2009 年的第 13 位跃居第 8 位; 动漫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动漫衍生品突破 2 000 个品种。2011 年,河南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动漫企业数量突破 100 家,动画片产量首次突破 1 万分钟大关,动漫精品不断涌现。《独脚乐园》、《小樱桃》等一批动漫原创作品在央视播放,被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天乐”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手机报、移动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快速扩张。河南手机报用户超过 150万,位居全国省级手机报前列。

二、河南文化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5 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河南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主体逐步壮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特色产品不断涌现,品牌影响正在增强,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河南的文化产业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八多八少”。

一是文化资源数量多开发少。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可资利用且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资源很多,但是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的却比较少,开发之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就更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如开封宋都文化、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都是结合了河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遗憾的是,像这样的成功例子还比较少。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至今没有找到科学的路径。

二是文化产业企业多品牌少。据统计,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 17 196 个,比 2008 年增加 951 个。与如此之多的文化企业相比,河南的文化品牌有较大影响且能够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有多少,恐怕就很难说清楚了。《大河报》与《销售与市场》是知名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也可以说是品牌。“梨园春”和“武林风”是知名品牌,但它们不属于文化产业类。除此之外,能够称得上知名文化品牌的还有多少? 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依靠企业经营理念和法人治理结构,最主要的就是依靠质量过硬的产品获得高份额市场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则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消费者的信任度则来自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声誉。在这个产销链条上,品牌是关键环节之一。反观河南的文化品牌,目前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已经成为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问题之所在。

三是文化产品复制多创新少。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通过创意赋予文化产品灵魂和生命。这就要求文化生产要有创新意识,要借助文化创意不断推出新产品。但是,一些文化企业满足于对已有文化产品的复制,缺少创新意识,推出的产品停留在对既有产品形制和工艺的复制上。青铜器的复制就很典型。笔者到洛阳看过一个仿制青铜器的乡镇,有很多都是民间作坊,产品全是历代各种青铜器的仿制品,形制无变化,工艺无创新,而且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种满足于对传统有影响的东西进行复制而不思创新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

四是节庆会展花钱多收益少。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河南各地市都看中了会展经济这个大蛋糕,都在做节庆会展,有的是一年一届,有的是两年一届,有的地市推出若干个节庆会展。实际效果怎样? 一些节庆会展专题调研得出的结论,就是节庆会展在宣传当地社会经济成就和凝聚人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会展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五是工艺美术作坊多集约少。工艺美术是河南文化的亮点,其中以汝瓷、钧瓷和北宋官窑为代表的瓷器工艺最有特色,在中国的瓷器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洛阳唐三彩也是中国工艺名品。河南现在有许多作坊在从事瓷器和唐三彩的烧制,不少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很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他们选择的发展道路恐怕有一些问题。工艺美术制作技艺大多是私相授受,秘不外传,现在很多工艺美术也是这样,整个工艺制作传播有严格限制,所以就造成了目前这种作坊式、个体经营式的行业发展现状,集约经营的很少。这就很难把产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六是武术杂技分散多整合少。这也是限于行业特点,因为武术杂技都属于特殊行业。武术分门派,门派与门派之间界限分明,戒律森严。杂技也是这样。这就造成了分散多整合少的现象。但有些是可以进行整合的,如濮阳杂技和周口杂技,这两个地方杂技团很多,杂技市场发展很快,如果能够进行有效整合的话,将来会发展得更快,规模效应会更明显。

七是文化发展说得多投入少。自 2005 年河南省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以来,发展文化产业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是,发展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注册支持,更需要资金支持。这些年,河南文化发展资金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不成比例,就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说,河南 2006 年开始设立的时候是 2 000 万元,到 2008 年增加到3 000万元,之后一直都是 3 000 万元。当时,有的省份还没有设立这个专项资金,有的省份甚至没有提“文化强省”这个口号,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设立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数目远比河南多得多。比如河北,2010 年财政收入 2 400亿元,仅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一项就高达 2 亿元。江苏、山东等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远远超出河南( 详见图 1) 。

八是文化强省开花多结果少。从 2005 年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以来,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河南艺术中心、中原福塔、安阳文字博物馆以及文化惠民工程,等等,都是可见的实际成效。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从省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些年河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都在增长,增速要高出 GDP 的增速,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却始终在 3. 1% 至 3. 3% 之间徘徊。这还不算 2010年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变化因素。如果按 2010 年的统计数据,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仅是 1. 9%,距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三、河南发展文化产业亟待突破的六大“瓶颈”

河南文化产业之所以存在“八多八少”的现象,在于存在着诸多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着一些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度不够。片面政绩观引起的对 GDP 的高度热衷和关注,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认识不足,对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部分领导干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表现出等、靠、要等消极态度,缺少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着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是推而不动的现象。这是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思想认识“瓶颈”。

二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不高。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可资开发利用的有重大影响的特色文化资源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对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水平不高,利用效果不明显,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如何通过文化创意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产业层级,实现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是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文化体制上,尚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管理体制; 在运行机制上,尚未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水平低,文化消费难以启动,多元化投资渠道还不十分畅通; 在文化业态上,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网上书店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和发展还比较缓慢,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在文化产品上,富有创意的原创作品和知名文化品牌都太少。

四是高层次文化人才比较紧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也是创意产业。不论内容还是创意,都需要专门的文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人才。现实情况是,许多文化企业都缺乏既懂经营又擅长创意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一是缺少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家、大家和文化领军人物,二是缺少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是缺少高层次的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策划人才。目前河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相关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缺口很大。这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五是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人才缺乏,必然导致文化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河南的一些文化企业体量大而效益不高,与产品缺少竞争力有很大关系。自 2008 年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推出“全国文化企业 30强”评选活动以来,该项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届,一些边远省市都有企业上榜,而河南省只有一届一家榜上有名(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入选2010 年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 。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省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六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网游、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大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相应的投入,就不可能有相应的产出。河南经济总量虽然多年稳居全国第五位,但财政收入并不高,可用于文化的投入也比较有限,用于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文化产业研发的投入更加有限。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按照项目带动、品牌带动、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把河南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各级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中共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要求和文化强省建设的总目标,规划和实施一批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出和扶持一批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国家水准和示范作用的重大文化项目,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稳妥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早见成效。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加大对已经实行转企改制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骨干龙头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使之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在最近两三年内有二至三家跨入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行列。支持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封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组建新的文化企业集团,强化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产品和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河南发展文化产业,应凸显中原文化特色,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的文化产业,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要在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凝练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提高中原文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是建设一批有带动力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要借鉴其他产业集聚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河南省现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基地,通过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要认真总结已经推出的 10 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对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基地的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动漫基地等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六是推动文化企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是实现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重要途径。支持文化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实行产学研携手联合,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支持文化企业吸引文化科技人才,通过文化科技人才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要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对文化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平台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优秀产品进行奖励,对运用高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领域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是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深度介入文化产业; 组建文化投资公司,对有产业基础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通过控股、分红等形式壮大文化投资公司实力;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组建中原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文化产权专业化市场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财政和资金支持。

八是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建立有效的文化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引进机制,妥善处理用人与育人、引才与引智、激励与自励的关系,通过必要的政策机制,保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河南文化篇2

五千年前,史官仓颉收集汉字,编排整理。从此,龟背上镌刻下了亘古的传奇……

一个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一个是中华文字的始祖。他们同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为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所敬仰。他们同是出生于河南,并在这片土地的养育下立下丰功伟绩。

他们是河南的骄傲,是河南的自豪。

巍巍中华起源发祥于河南

河南是一片因历尽沧桑而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土地,河南有着亘古绵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

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与北京猿人相近。在古老的传说中,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而事实上,据古书记载,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便是诞生在今天河南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因此河南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

而最令世人瞩目的,即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甲骨文。河南因为拥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而传奇,因为拥有文字之起源“甲骨文”而神秘,因为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而美丽!

河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他屹立于中国中部,向世界讲述着自己的古老文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河南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河南文化,不愧为中华的一枝奇葩!

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一1班骆美伊辅导老师卢娜

评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而发源于中原大地的甲骨文就是汉字的起源。对于大多数高一的学生来说,甲骨文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是对甲骨文的了解可能就知之甚少了。从这篇小51免费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凭借着自己对甲骨文化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不断地了解甲骨文。因此在创作时她没有选择河南文化这个大的主题,而是从甲骨文这一具体的典型的文化探究中来感知河南文化的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她能够抓住甲骨文形象性较强的特点去解读中国汉字的起源、内涵及特点,而后又进一步探讨了甲骨文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影响和自己身为河南人对这一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关注。她用小标题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全文的结构与思路,从河南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中引出了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层层递进,意义深广。同时,从她的文字中,让我感受到了她对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我看到了一个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索精神。当然对文化的探究是无休止的,这位同学对汉字文化的了解还存有很大的空间,我相信凭借她对历史文化的不断探索,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她会获得更多的惊喜。

甲骨四堂发掘殷墟古遗产

1899年,甲骨文在安阳小屯惊艳出世,一时间得到了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许许多多的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纷至沓来。其中便有著名的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他们锲而不舍地发掘甲骨文,并且潜心研究,成为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并称为“甲骨四堂”。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的卜辞,为最早的书迹。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已形成系统的汉字。这种字都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约15万多片,记有单字4500个左右,其中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甲骨被大量出土和认知使我们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因此说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大大推动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古文化的研究,安阳殷墟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人们确定了商朝历史曾经的真实存在,鼓舞我国的史学家对夏商周三代进行不懈研究;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推动了人们对古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增加了古代各种文献的可信度;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推动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转贴于

古老王朝透过甲骨来重现

文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写照,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是这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的纪实。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也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只有拥有久远而古老的历史的民族,才会有成熟的文字。而拥有源远的文字文化的民族,必定是饱经了风雨的磨砺和岁月的洗礼的伟大民族!

殷墟甲骨文作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很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人阐释了古老文字的魅力。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甲骨文字形图画性较强,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总觉得,我们老祖先创造的文字体现出了超越国界的文化,因为它形象生动地为我们解释了某些概念和生活的常理,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超越的。如:(水)、(网)、(山)、(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字,但它足以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十余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转贴于

同时,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它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贴于

比如,甲骨文对于商代社会天文、历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确,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可以得知,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而对于中国的古老历法来说,甲骨文中仍然有据可查,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刻着六十干支纪年、月、日,被认为是当时查对日期使用的。这一发现为研究商代历法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足以证明商文明是世界几个主要早期文明之一。可以说,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国商王朝的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时代的璀璨文化!

独具魅力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历史的载体,作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世人惊叹的目光中熠熠生辉,同时也对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探索导航。转贴于

甲骨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向世界诉说,诉说自己背负的文化;向世界诉说,诉说这片土地上传奇的历史和源远的文化。世人对洹水河畔的殷商文明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了解。转贴于

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驶,它伴随一个又一个王朝走向鼎盛,也伴随一个又一个王朝走向覆灭……它带走了曾经的战争的血腥,也带走了曾经的和平的文明,它带走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然而,它却无法带走中华传奇的历史,无法带走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智慧的华夏子孙将所有的荏苒时光以文字的形式镌刻在甲骨上,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河南文化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资源 文化品牌 品牌培育

一、河南文化资源的类型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资源、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1、河南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我们习惯上把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和安阳称为我国的“古都”,河南就占有其中的四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河南,特别是沿黄河两岸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区一直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重心。其中,洛阳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古代科技、文化、文学、哲学、艺术等重大发明创造,大都与洛阳有关。而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胜景,北宋时期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郑州作为古都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生于郑州新郑,郑州登封也曾作为“夏”的都城,是中国最早的城邑。安阳也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殷墟文化极具特色。而商丘则是商文化的发源地,南阳作为军事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秦国的百里奚、越国范蠡、西汉霍去病、东汉刘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2、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5000年文化的源头大多都要追述至此。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到天文、医学、文学、宗教,特别是四大发明、唐诗、宋词,都与河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河南也是我国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地区。

此外,12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心始终摇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和陕西。因而,这一时期,河南和陕西在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冶金和铸造、工程等领域里也一直占有领先的地位。

3、河南姓氏文化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占4820的38%。在姓氏拥有人口的数量上,河南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按照相关的人口资料统计,当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有120大姓,全国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120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4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6个,占120大姓的80%,占全国汉族人口的97%。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比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2个,减去96个,还有1736个,这样看来,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比仍在80%左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

4、河南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景观和文物,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儒学、佛教还是道教等都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寺庙、殿堂、宝塔、雕塑、壁画等名胜古迹、宗教文物以及遗传至今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等。

5、河南古建筑文化

中原地区的古建筑类型主要有古城、民居、宗教场所、衙署、书院、会馆、陵寝、天文台、祠堂、园林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河南已发现和保存较好的多处著名的古城邑、古长城及关隘。第二类是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气息的民居宅第,即一般民众所建之宅第,包括富家的庄园、故居和普通百姓的住所。如明清时展起来的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开封市的刘家大院、安阳市的马家大院、博爱县的苏家作民居群、项城县的袁家大院、原阳县的夏家大院、商丘县城内的壮悔堂民居等。第三类是衙署,河南现存衙署建筑中,又分府衙和县衙两级,其中以县衙居多。除南阳府衙等比较完整的衙署外,还有些仅存个别建筑物的衙署及相关建筑9处。最后一类是会馆、书院及其他公用建筑。现存河南会馆多为清代建筑,以山西、陕西、甘肃会馆居多。在教育类建筑中,则以书院最为普遍,其中登封城北的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二、河南文化资源的特征

1、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河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省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仅仅被列入国务院先后三批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七个;另外还有许昌、登封、淮阳、偃师等也都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次,文物丰富,遗址遍布。河南是我国文物资源大省,目前统计结果表明,地上文物仅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则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同时,历史遗址星罗棋布,仰韶遗址、龙山遗址、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北宋开封地下城等,都是我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载入史册,彪炳后世。再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李斯、刘秀、赵匡胤,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宗教学家玄奘,文学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欧阳修,理学家程颢、程颐,军事家岳飞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另外,独特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是河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时代特征明显

河南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12世纪之前,即北宋之前的时间。从河南各类存量文化资源来看,无论是文化资源的品质还是数量,无论是宗教文化、姓氏文化还是文物遗迹、传统建筑等,北宋之前的时间都是河南文化资源集中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因此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北宋以前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基本都处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心。

而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东部,或北部地区转移。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河南在之后的千年里影响越来越弱,相应地,文化地位也不断衰落。该时期文化资源的存量锐减,可以说,河南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

三、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更已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既是观念和视角的变化,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这里,我们从文化资源的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1、初级阶段: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自发转变

最初,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和自发的。

我国2004年才首次由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予以界定,也持续引发了各地政府以及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近十年来的事,在这之前,对于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大多是无意识的。

文化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传统习俗、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需要一个资源的市场化过程。只有当文化资源或其某一特质与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经过劳动创造,才能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在人们认识和重视文化产业之前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形成的著名品牌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识的建构,比如黄山游览区,泰山游览区、故宫博物馆、兵马俑、龙门石窟等。这些文化资源凭借深厚的历史及文化积淀、久远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文化商品,在几乎没有任何营销手段的情况下形成知名海内外的文化品牌。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文化品牌对于文化资源的依赖性很高,或者说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文化品牌的主要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其次,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是无意识的。少之又少的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持,在几乎没有营销的情况下,仅凭借着区域文化的魅力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品牌的转化。

再次,从文化业态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较为紧密,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文化品牌的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相比较而言,其他业态还远未出现或形成。

2、文化产业成长期:促进文化资源转化,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文化产品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的转化,各地也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和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链条中,文化企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文化品牌的构建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有着以下的特点。

首先,突出区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文化资源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有大有小。一定程度来讲,差异的文化资源更容易形成差异的文化产品,当然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文化企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品牌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创造、展示产品和企业形象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最终的目标的特殊文化过程。

再次,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文化产品生产的链条化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之间相互联系、继续加强并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网络。在这个产业网络中,各个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相互依存又面临互相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这一进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并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品牌特色。

最后,政府在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中起到推手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还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甚远,政府的引导重要且必要。

3、未来的发展趋势:品牌和创意

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文化资源的转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首先,突出品牌,弱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要素,没有文化资源就没有文化产品,然而,另一个与之相背离的事实是文化资源丰富不等于文化产业发达,甚至于很多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文化资源并不丰富。

其次,创意和人才的重要性凸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同时,创新是品牌的精髓,可以保证品牌的独特性和永久魅力。而无论创新还是创意,核心要素是人才,因为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

再次,产业集聚效益愈来愈显现。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产业集聚产生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动漫游戏、日本的漫画都依靠产业的集聚体现出了在同一领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的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有些地区产业的集聚现象已初具规模如上海的数字出版、广东的动漫游戏、北京的电影行业、湖南的广播电视等。

四、河南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建议

综合来看,目前河南正处于文化产业的成长期,文化产品的资源依赖性较强,文化资源的转化渠道单一,创意还有待于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认为,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中,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加快文化市场化步伐

当前河南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条块分割,市场竞争不足,大量同质文化企业之间既无法有效竞争,也做不到专业化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培育文化品牌的市场机制。

文化企业是文化品牌培育的主体,目前河南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企业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国有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真正适应市场的竞争主体。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使得文化企业尤其是国有文化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品牌培育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也才会使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自主性。再者,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源自于市场竞争,品牌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真正的名牌,真正的名牌产品需要在市场中竞争产生。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打破条块的分割,铲除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2、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河南已形成一批颇具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如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截至2014年4月,河南拥有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部级文化产业基地9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0个以及一批由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然而,总体而言,河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企业的小、散、弱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合理的产业规划,为区域内文化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发挥好导向作用,制定配套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完善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金融、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单位共同入驻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综合体。

3、加强创意和人才的培育

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创意,创意和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独特。许多独特的文化产品,首先是由独特个性和奇异的创造精神所生产创造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生产技术。正如刚才所讲,创意的主体是人。因此,文化企业要注重不断培育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知名品牌。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力量,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帮助,为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破除陈规,引导创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只要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创意、创新、创造、创举会越来越多,循规蹈矩的创意人才会更少,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会更多。

4、注重营销,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向标榜自由市场的美国政府也运用各种方式对其文化和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因此,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离不开品牌的传播和营销。例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是借助湖南卫视和网络等现代传播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2013年甚至2014年的重要文化品牌。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区域文化品牌的营销中,更要重视区域文化特色、内涵和文化品牌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促进区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河南少林寺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术、文化品牌,媒体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电影《少林寺》不仅捧红了李连杰,也让少林寺这一文化品牌享誉世界。此外各类的武术表演、舞台剧如《禅宗少林音乐大殿》等均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着少林的文化内涵等。

同时,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上,政府应扮好职业推销员的角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对名牌进行推介和宣传,是创建和发展名牌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各种文化经贸活动,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推荐文化名牌,利用政府的权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采购活动的示范带动,树立本土品牌产品的形象,扩大其影响,唤醒民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

5、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不仅如此,政府还要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政府要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并做好文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各地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帮助、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和优势的文化品牌。

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信贷、技术、产业政策以及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积极扶持文化品牌的发展。对于一些有市场前景、有科技含量、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产业政策上,支持拥有名牌产品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租赁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并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和上市,推动文化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积极引导民众消费正版文化产品,鼓励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品牌的成长。

(注: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3CGL155;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4240041114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昱、蒋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路径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 吕寒、胡慧:论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与培育模式[J].现代经济探讨,2012(7).

[3] 李宗军:河南旅游文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徐艳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开发优势转化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

[5] 游尘:试论政府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作用[J].东岳论丛,2009(9).

[6] 李世宏、王岗、邱丕相: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推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

[7] 屈峰: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河南文化篇4

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文旅结合、追求卓越。1996年组建成的南娱景区,短短15年,业已变成年收入超亿元的景区,创社会效益61亿元,具有50多个参与性项目和70多个生态观赏项目,形成山、海、湖、林相伴,集参与娱乐、文化观赏、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徜徉在南戴河的山水里,就像走在文化的长廊里”,来自北京石景山区游客王先生如是说。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游客可以感觉到每个项目、每幢建筑、每一细节中“被融入”的“文化灵魂”。近年来,南娱景区将重要的文化由点及面整合丰富起来,构建独具南戴河特色的旅游品牌。

一、延伸节庆文化,领航旅游发展

“夏天看荷花,相约南戴河”,夏天的中华荷园,在千万朵荷花映衬下,好似一幅镶嵌在南戴河的璀璨明珠,10年来,闪耀辉煌。

从2D02年开始,南娱景区由“生态游”向“文化游”转变。南戴河依托荷花艺术节,打造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品牌。以荷花为媒,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先后承办了全国第十七届荷花展暨南戴河首届荷花艺术节、全国书画大展、中国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全国百名散文家中华荷园笔会、河北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2011蓝色交响·南戴河国际雕塑展等文化盛事。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已成为秦皇岛颇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使千千万万中外游客蜂至齐聚南戴河,品赏文化旅游盛宴,为南戴河增了“色”,添了“香”,并托起了诱人的美丽经济。

二、打造多元文化,推进转型升级

几年来,南娱景区发挥独特的荷花资源、海洋资源、人文优势,注入融合精彩丰富的旅游文化,推进南戴河文化品牌的建设。

情景剧为景区提升文化魅力。推出了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将南戴河传说中的海娃与海螺仙子爱情故事搬上舞台,突出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全面展示南戴河新形象。该剧自2009年7月4日首场演出以来,场场爆满,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也力拔头筹成为河北省首家超亿元景区。

文化产品为景区增加文化内涵。2011年,为把景区建成旅游文化生态的多元文化景区,兴建了华润低碳生态示范园、雕塑文化园、佛文化园。景区投资建设高达20.7米的观音菩萨雕塑在中华荷园慈祥看世界,怀善待万民,和气构世通,包容促平安。佛文化、荷文化、雕塑文化融为一体,为游人展示了祈福平安、健康、幸福、和谐完美的盛世景象,吸引了游客、香客前来祈福朝拜。

文化作品为景区添加文化名片。南娱景区注重用更多更好敲打心灵的旅游文化作品,传承南戴河优秀的历史文化,先后推出了荷文化系列丛书《荷韵莲歌》、《历代咏荷诗词文选》、《海天荷韵》,及连环画册《金龙山》等文化作品,它们是南戴河历史文化的立体代表作,既是文化的创新,又是旅游文化的一种传播。

三、拓展文化渠道,打响旅游品牌

2012年,南戴河第九届荷花艺术节依托央视“星光大道”栏目举办大型综艺晚会,努力将本届荷花艺术节打造成中国北方最美丽的节庆。节庆期间,南戴河水粉画展、百名女摄影家走进南戴河摄影展、名人名画展、“碧海风荷盛世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相继举行。

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还引进6亿元资金兴建童话世界、魔幻海洋两个区域旅游项目,预计2013年暑期将会与游客见面。魔幻海洋实景演出由梅帅之先生领衔,致力打造一台融合秦皇岛历史背景的魔幻海洋实景演出。《童话世界》主题园区建成后将会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休憩、娱乐、消费的场所,实现景区由“观光”向“休闲”的转型,由“快走”向“慢游”的过度,提高景区经济效益。

河南文化篇5

关键词:中原文化 河南省 汉语国际推广 发展策略

为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我国正在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一方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可以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全球不断升温的“汉语热”需求,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方方面面的国际事务,加强汉语的国际推广,也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此外,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璀璨多姿,也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

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应依托中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是不可能的;学习文化,不学习语言也是不可能的,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工具,语言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的使用也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深入研究和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土壤,而这种语言所隶属的历史文化越悠久,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就越深厚。汉文化源远流长,汉语更是集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汉语国际推广,既是教导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也是带领他们在中国文化园内游览、体验、探索美不胜收的文化美景进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

在河南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名城棋布、人才辈出、百花荟萃、争奇斗艳。这里有安阳、洛阳、开封、郑州等千年古都的风姿,有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碰撞,有书画、戏剧、武术的展示,有豫菜、豫酒、豫烟的芳香。这里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河南省很多文化亮点可以与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出现在海外人士面前。比如大黄河文化、古城文化、太极拳文化、佛教文化、汉字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

因此,发挥中原文化的辐射力,增强世界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依托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策略

借鉴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经验,结合河南省文化亮点,创建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为把河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做出特色,省教育厅经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并多次研究论证,凭借河南作为少林武术和汉语文字发源地的资源优势,精心设计打造了“习文学武,扬我汉风”和“中华殷商文化与汉字起源”两个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经国家汉办组织专家论证,批准河南以“习文学武,扬我汉风”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为基础打造部级特色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少林基地”。“中华殷商文化与汉字起源”汉语国际推广特色项目,也已在国家汉办正式立项,正在论证中。

我省能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相结合的文化亮点还有很多,如佛教文化、太极拳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我们可大力挖掘,精心组合,创建出更多更好的项目,依托中原文化亮点,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多层次充分挖掘河南省的教育资源,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具有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多层次充分发掘这些资源,以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

一是高校教育资源。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中文、中医、武术、西医等学科,往往为外国留学生所青睐。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高校,已成为培养汉语留学生的重要基地。因此,如何让这些高校最大限度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

河南的高校应当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与跨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等各种方式,积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河南省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小学,它们是汉语国际推广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

多年来,河南省已有不少中小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例如,2007年6月,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在全国建设的“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中,河南省占了3个。尽管如此,河南中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仍然未得到高效利用。例如,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中,至今只有郑州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参与了承建工作,河南省的中小学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上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三是媒体教育资源。主流媒体蕴涵的教育潜力同样值得深入发掘。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已和土耳其、俄罗斯、埃及、肯尼亚和美国等国家合作,建立了4所广播孔子课堂、1所网上孔子学院。为了更好地发掘优秀中原传统文化,2002年11月,《大河报》推出“厚重河南”专栏,尝试通过对中原文化有过突出影响并且现在还有影响的一些重要重大的地表文物和历史事件,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解读。“该栏目自推出以来,发稿已经近千万字,已经成为《大河报》的品牌栏目和介绍河南的文化名片”①,为推介中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优秀媒体资源也可以此为鉴,宣传中原文化,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对“走进来”的汉语留学生,以中原文化为依托对其进行汉语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可开设与中原文化相关的、留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具有可操作性的如太极拳、河南概况、河南旅游、中外语言和中外文化的对比讲座等。还可以创造中原文化氛围、进行中原文化欣赏。文化欣赏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欣赏的内容可以是一场电影、一出戏曲,在美的享受中拉近外国学生与中原文化的心理距离。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文化会演活动。中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如豫剧、太极拳、少林拳、少林棍等,有些留学生甚至是因为对某种中原文艺的爱好才来河南学习汉语的。文艺会演可以使学生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在排演中,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对汉语和中原文化的兴趣也会增强。此外,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有益于汉语和中原文化学习的文化参观、文化旅游和文化访问活动。

做好中原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让中原文化“走出去”,以此促进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不是每一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有机会来中国、来河南,亲身感受中华文化跳动千年的脉搏。因此,如何发挥中原文化的辐射力,增强世界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首先,要借助于政府、社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向海外推介中原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2006年3月,中部六省旅游交易大会、黄帝陵祭祖等活动相继在郑州举行,这两个大型涉外活动向海内外集中展示了河南的新气象。河南省还由政府牵头组织,奔赴海外进行了一系列推介活动,如2009年的“中原文化澳洲行”。2009年1月26日至2月3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原文化澳洲行”活动在澳大利亚成功举办,向澳洲公众全面展示了悠久的河南文化。

河南省还利用中韩交流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等契机,加强对韩、日的中原文化宣传;借助俄罗斯“中国年”及各省市旅游节庆活动等,使中原文化走进俄罗斯、走向俄罗斯人民。

其次,借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宣传中原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

目前,河南已在国外设立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中原工学院和墨西哥伊达尔戈州图兰辛戈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创建的孔子学院也即将落成。

在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河南大学精心准备了“黄河文明图片展”,阿克伦大学校长、阿克伦大学师生及阿克伦市民200余人参加了开展仪式。此次展览向美国朋友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使美国朋友对中华文明、中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阿克伦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活动。阿克伦大学师生及阿克伦市民表演了狮子舞、中国民族器乐、太极、武术、汉语书法及剪纸等中华艺术。阿克伦大学领导、代表团一行及阿克伦大学师生和市民共1000余人参加了该项活动。阿克伦小镇刮起了中国旋风。

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以“孔子”命名,对传播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河南也同样可以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以教材、展览等形式,使中原文化与孔子学院建设紧密结合,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的魅力得到更为深远的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汉语更是体现了汉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心理。汉语国际推广也决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的推广,更应包括汉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推广。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语言推广比较强势,但对汉语文化魅力的挖掘相对不够。在市场经济时期,尤其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往往很容易忽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中原文化不仅要牵引世界的目光,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过去,还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现在与未来,看到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机遇。而汉语国际推广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种来自外界的推动力,有助于促使我们将一部分目光到对自身文化魅力的观照上去,挖掘文化的深厚魅力,依托文化,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注 释:

①王守国:《创意决定品质,传播成就价值――关于中原文化有效传播途径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7(8)。

参考文献:

1.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6(S1)。

2.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07(2)。

3.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香港“中原文化港澳行”恳谈会上的讲话》,《决策探索》,2007(2)。

河南文化篇6

中原文化是中原的独有品牌。中国有句古话“得中原者得天下”,讲的除了中原在战略上位置重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原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文化浓缩着中国文化。有句话叫做:“一千年以内看北京,三千年以内看西安,五千年以内看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它所开创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是全世界华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支柱。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国古都,河南就有4个。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河南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珍贵的无形资产。发展河南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中原文化则必然发挥积极作用。

全省经济迅猛增长。近年来,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河南省经济多年来持续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河南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上年增长10.9%,河南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进一步增强。

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境内铁路网三纵四横,公路通车总里程居全国第一位,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达1200万人次。同时,京汉广、郑徐和郑西3条国家一级通信光缆以及3条微波干线纵横、贯通全境,加上南北、东西2条架空光缆干线,构成四纵四横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这些都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9年2月6日开通运行的郑西高铁实现了“两小时旅游圈”的构想,不仅改变了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之间的旅游格局,更实现了我国以大中原旅游和大黄河旅游线为主的“中国核心历史文化”旅游圈。“得中原者得天下”,这种地理优势作为一种“地利”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有极大的便利。

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与沿海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但他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也可以使河南少走弯路。打造河南文化品牌,优先发展有文化资源支撑的旅游业和文博业、以豫剧为代表的演出业等,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再发展有高科技支撑的动漫、数字等产业。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市场优势,再加上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的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我们在看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主观和客观上存在着缺乏创意文化氛围,致使更多地出现创意不足,精品品牌少;资金投入短缺,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均衡。有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主体数量少,不能完善与壮大产业链,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群还未形成;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开拓创新能力不够等劣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清醒地把握优势,因为优势就是竞争力;也要辩证地看待劣势,因为劣势也是“资源”,并且是潜在优势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突破形成了几点策略思考。

中原文化与河南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与否,事关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无竞争实力和持续力。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是全国乃至全球创意产业的智慧源泉,河南如果不挖掘,会有人抢着来挖掘。从一些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中原文化的“被运用”。南阳出现了恐龙蛋,而美国人却拍出电影大片《侏罗纪公元》;商丘有个花木兰,而美国人又拍出动画片《花木兰》;中国功夫出少林,而美国人又拍了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东汉末年从洛阳开始的《三国演义》,却让与此无关的无锡挣了个满钵金。中原文化不同于中国其他区域性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只见中原文化,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是人们需要的、先进的文化,都可以拿来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出中原文化的精粹,抛弃其糟粕。通过扬弃,以使中原文化在发展河南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完善产业结构。我省目前文化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科技含量低。一些需要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如互联网游戏出版、信息化学品制造等所占比重偏低。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和发展影视、电子音像、出版印刷、电子版权、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发优势。

拓宽投融资渠道。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特别是要积极培育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证券市场,可以采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形式,也可以借鉴韩国、香港的做法。且借助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科技研发基金等形式,并在税收、进出口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优惠激励,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

产业集聚的培育。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并加强集聚区域品牌宣传,提高集聚区信息化水平,推动集聚区拓展虚拟空间。发展创意产业需要较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基础,需要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人群结构。这些条件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都具备的,必须集中力量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以此为依托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创意产业策源地英国设菲尔德音乐小区、曼彻斯特设创意小区都是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也是采用创意园区的形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河南发展创意产业也应借鉴这样的发展形式,关键是选择好试点园(区)后以点带面取得更多收效。

将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优势,对自己的发展重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少林品牌是河南目前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少林功夫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名牌,就应该把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少林功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了河南人的形象。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理应把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另外,河南还有很多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对于确定下来的豫剧和旅游业等品牌要放在省级层面来策划,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打造出一批最好的省级名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创新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扩大影响,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三者互动,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为河南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XSK034)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文化篇7

这是河南卫视。从《梨园春》到《武林风》,从《华豫之门》到《知根知底》,从《汉字英雄》到《一起读书吧》,不盲目跟风专注做文化,不比资金投入比节目品质,结合“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频道整体定位,河南卫视的自办节目逐渐摸索出了适宜的发展方向。

正如河南卫视总监徐涛所言,河南台不是一个大台,做娱乐不是河南卫视的强项,在观众分众化需求越发明显的今天,河南卫视必须寻找差异化的生存路径,依托河南浓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开发有品质的文化节目,形成了河南卫视独特的“调性”。

节目研发:将文化进行到底

将文化进行到底,是河南卫视坚守不变的创新精髓。河南卫视副总监郭昕晖表示,河南地处中原,积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内容包罗万象,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装”不同文化类别的节目,是河南卫视节目研发的主要思路。

反映戏曲文化的《梨园春》在中国第一个开启了草根擂台。2013年,《梨园春》以常态节目季播化的方式,对栏目多年来所掌握的节目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节目有意识地融入娱乐化的表现手法、时尚元素的包装、明星嘉宾的互动,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2月到5月,《梨园春》平均收视率较去年同期增长55.96%,15—54岁观众群增加28%。

以武术文化为基调的《武林风》引入国际赛制和综合格斗概念,使赛事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2013年卫视跨年晚会大战中,河南卫视推出《武林风2013跨年功夫盛典》,在全国同时段排名第8(CSM媒介研究35城市数据),成为跨年晚会的一匹黑马。河南卫视借助“全球功夫盛典”的契机,成立了WLF世界自由搏击理事会,这是中国首个世界性的搏击协会,对弘扬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术与世界搏击规则接轨产生重大影响。

反映收藏文化的《华豫之门》2013年引入新的制作理念,在节目形式以及灯光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改造。两个不同版本的鉴宝节目,一个鉴宝“”,一个夺宝“玩人”;一个静,一个动;一个充满悬念,一个充满益智色彩和激情;一个相对低端,展示寻常百姓的收藏故事,一个相对高端,表现收藏精英的智慧和激情,互补性极强。

用综艺方式做姓氏文化的《知根知底》,在2013年推出“名人之后”和“稀有姓氏”两种特别版,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表达,使观众更易于接受。最近,河南卫视推出网络脱口秀栏目《网络大当家》,在文化批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7月11日,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共同打造,旨在弘扬汉字文化、推广汉字规范使用的季播节目《汉字英雄》开播。《汉字英雄》整体投资超过2000万元,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共同研发、共同营销、共同外宣、共同发行,开创了网动的全新模式。

《汉字英雄》由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担纲制作人和主持人,于丹、张颐武、高晓松作为节目嘉宾(“汉字先生”)。节目一开播就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被观众和网友评价为:“有趣又有意义,既富文化内涵又不失娱乐性。”

郭昕晖表示,《汉字英雄》三个评委中,于丹、张颐武会对汉字渊源、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于丹也会谈到教育问题,给选手一些提醒,有妈妈式的关怀。长年生活在国外的高晓松,会给选手和节目一种新思路的开拓。

《汉字英雄》冷峻的舞台效果,让节目能从无比热闹的荧屏中跳出来,也传递着一种文化坚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节目开播后收视一路攀升,4-14岁的年轻观众数量剧增,7月19日第四期收视率达到0.6186%(CSM媒介研究71城市数据),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7。

与节目实时互动同步推出APP,是《汉字英雄》的另一大创新之举。使用这款APP的手机用户可以与节目现场选手一起答题,最终互动积分最高的适龄手机用户将有机会来到终极决战现场,与优秀选手同场PK争夺最后的赢家。《汉字英雄》APP软件上线后,仅在节目首播一周内下载量就冲破10万,且用户首日留存率最高达40%以上,成功开创多屏时代多终端全新联动模式。

国庆前后,又一档新节目《一起读书吧》(崔永元主持)将与观众见面。河南卫视节目研发部主管马宇表示,这是一档比较安静、专注的读书节目,以真人秀+访谈为主,混搭多种形式,与大家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一季书目将以世界文学名著为主。

电视剧采购:不拼资金拼故事

2012年的《小麦进城》《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民兵葛二蛋》《我的娜塔莎》《穆桂英挂帅》,2013年的《箭在弦上》《妯娌的三国时代》《门第》《与狼共舞》,河南卫视的热播剧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我们不是大台,还没有到花钱买演员的阶段,所以不会拼资金、拼大牌,不管什么题材,强情节和强情感是我们购剧的主要思路。”河南卫视节目购销中心主任黄洪说。

今年,河南卫视在每周五、周六22:30特别推出“中国好故事”电视剧品牌战略,“中国好故事”剧场定位于重温荧屏经典,以多集连播的方式播出历年来艺术性强、格调高雅、观众口碑好的经典老剧。5月24日推“中国好故事”首部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收视同时段增长了42.7%,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11位,较以往提升了3个位次(CSM媒介研究33城市数据)。

“电视剧要以归零的心态看,观众是顺流的,上下片子之间衔接要有一定的延续性。”黄洪表示,河南卫视在采购电视剧时除了看重剧目本身的特质,还要考察它的带动效应,力求做到购剧系列化、大剧支柱化、编排主题化。比如《妯娌的三国时代》之后,河南卫视接档了《岳母的幸福生活》,后者从演员构架到故事设置,与前者几乎同质,最终,这部电视剧创下了极好的性价比——采购成本5万元/集,平均收视全国14,最好收视全国第6。

8月1日河南卫视黄金档“星光剧场”推出功夫巨制《叶问》,接下来重点剧目还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决战燕子门》《龙门镖局》《兰陵王》等。

三位一体编排格局

2013年河南卫视以“整合资源,精简版面,点、线、面结合,横向延伸,纵向拓展”为总体思路编排版面,晚间时段形成了“2+1+1+2”的播出模式,即2集黄金剧+1个自办栏目带+1个季播栏目带+2集月光剧(周日为“1+2+1+2”,即《梨园春》+2集黄金剧+1个季播栏目带+2集月光剧),以形成用剧场类节目编排“聚拢人气”,用文化类节目带“彰显品质”,用大型活动和季播节目“寻求突破”的三位一体编排格局。

今年暑假档,河南卫视以《汉字英雄》为核心进行整体版面编排。7月11日至8月30日每周四、五21:25是《汉字英雄》的首播,随后是《汉字英雄》之前赛事的重播,或介绍节目台前幕后故事的衍生节目《解密汉字英雄》。进入复赛阶段后,将在晚间22:30档集中推出《汉字英雄》精华版,以进一步利用和盘活节目资源。一周双播,首、重播联动,主栏目、子栏目互动,递进式播出,这种多样化的编排方式在河南卫视并不多见。

河南卫视副总监刘志峰表示,频道有新节目或大型活动推出时,他们会根据新节目或活动各自的不同样态和特点,充分调动各种编排和宣传手段,通过针对性编排、错时编排、季播编排等操作策略,实现新节目,尤其是季播节目的编排灵活性和播出多样化,实现编排效益的最大化。

暑期《汉字英雄》收官后,河南卫视将在9月份恢复原有编排构架,国庆期间将有《一起读书吧》《收藏的美好时光》《成语英雄》等一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节目陆续上线,年底还将推出《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进一步强化河南卫视的文化质感。

河南文化篇8

厚重的中原文化是纪录片创作的沃野良田

建设文化河南,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南的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文化战略。这个文化战略不仅仅是建设和创新,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厚重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开拓上。

河南,古称中州,又称中原。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相对的区域性概念,泛概念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中概念指的是黄河中游地带,特定概念或者现代概念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但是无论哪一种概念,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起着“文明的门槛”作用。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原文化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上海世博会河南馆的标志语“国之中・城之源”就可以看出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现实境况。“最中国”也成为许多文化学者对河南的文化认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电视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及兄弟省市电视台合作,摄制了一大批反映中原文化结构形式与核心价值的电视纪录片,树立了河南良好的形象,并通过海外电视播出机构走向了世界,让更多的人通过电视纪录片真实的画面、清新的语言真切地认识了河南、了解了中原。

文化的扩张力或传播力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向更广泛区域的蔓延,在深层内涵上,表现为其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广大地区、更多数民众的认同。近年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武术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老子文化研究等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被超越了地域的人们所熟悉、所推崇。既内敛保守,又开放包容的中原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中国古都,河南有其四;中国姓氏中,有73个根源于河南;中华传统武术中,少林、太极两大功夫皆源于河南;中国文学史中,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与河南渊源深厚……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原文化,予河南以壮美、以坦荡,虽然有不少诸如《河之南》、《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样展现河南秀美山水风光、悠久文化历史的纪录片,但五千年时光积淀出的中原大地犹如一座无尽的文化艺术宝藏,为众多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提供着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同样也为电视纪录片创作提供着丰厚的艺术养分和文脉根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品读中原,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品味中国,利用纪录片这种真实的电视艺术形式表现河南的历史、文化、山河,既让河南之锦绣有了表现的力度、深度、广度,又可以使纪录片有了创新、创意、创造的动力。

河南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内容

人总是在不断地探寻和发现,审视和反思的。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以一种沉静的心态来观察时代、记录生活是电视纪录片工作者的必修课、真功夫。做出体现文化价值、展现时代韵味的优秀纪录片是职业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愿望,用多种形态的作品真实、翔实表现河南人民在建设美好生活中的生动实践,不仅有利于激发河南人民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热情;更加有利于展示河南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繁荣景象。在16.7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在近亿河南人民中间,每时每刻都鸣奏着河南人民与时代共荣共进的时代之歌、和谐之曲。在历史上,在中原大地生活过的、发生过的事,曾经塑造了民族的品格、国家的精神。新的时代,心潮逐浪的河南人在“居天下之中、总人间之胜”的中原大地上书写着新的传奇。架起摄像机、执笔抒胸臆,如何用纪录片表现好河南发展之新、文化之新、气象之新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

新技术发展带来了纪录片创作表现的新手段、新技法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让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创造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政治智慧的一种现实体现。电视作为电子技术进步带来的传媒业革命成果,甫一诞生,便与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进步相携共生,这些技术不仅给电视传播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而且使电视制作手段发生了革新性变化。重视技术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尊重知识产权,已成为促进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管理的必然选择。而这些选择带给电视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创作以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就《故宫》、《敦煌》这些富有代表性、经典性的成功纪录片而言,其事物的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时,仅仅只是一种人们共同想象与历史遗存的结合体,是一种人人皆知而又人人不知的文化符号。编创人员打破以往的表现形式,运用高清设备和非线性编辑设备在对固有事物拍摄的同时,在后期编辑过程中采取了大量的特技动画制作,从一种更加宽广的视角出发让观众看到原来存在而今消失的文明痕迹。画面更清晰、细节更生动、表现更全面,是数字化时代纪录片的显著特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遥远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多维的,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有着经纬交织的繁杂与多样。河南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要在总结以往经验、借鉴他人长处、运用表现技法上多学习、多研究,不能单单满足于画面表现、文字叙述的简单形式,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策划阶段开始统筹技术标准,用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作为骨肉,用技术支撑下的表现形式作为衣饰,把纪录片的历史质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国内外纪录片的成功经验为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泛娱乐化严重的今天,纪录片人的日子并不好过,纪录片人一贯追求的人文价值也很难得到全部实现。不健全的市场和不规范的操作,可能是纪录片创作及运营的最大掣肘,经费紧张,推介困难,吃力不讨好,叫好不叫座等遭遇,更使得纪录片经常处于尴尬境地,而纪录片人起起落落的创作心态更是处处彰显。面对这种不能一时逆转的状态是勇往直前,还是退而守之,是需要智慧和胆识的。但是有一点是值得纪录片人牢记的,纪录片以其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在影像作品中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尤为重要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把纪录片当成了宣传国家形象的一种手段。

有着对历史深刻的认识,对社会深度认识的好纪录片不仅运营体制上有新的变革,而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冷静地观察、客观地记录,抱着对人类文化作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作。在国内纪录片高端发展的同时,纪录片在国外的市场也非常大,仅纪录片专业制作公司美国探索频道就拥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0亿用户;以制作一流纪录片著称的英国BBC广播公司,更是不断让纪录片创作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中国人熟知的《地球故事》、《美丽中国》都是这种制作的经典。在漫长的纪录片历史进程中,这些世界级的纪录片总能在时代变迁中华丽转身。纪录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从纪录片形式上看,国内纪录片呈现出题材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蕴涵深刻人类学含义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关注特定人群的生存,关注民族的兴衰,关注“更迭而改变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体现整个人类命运、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类和谐共存的载体和媒介。这些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对于促进、推动河南纪录片创作起着思想指导、方向引导的现实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

上一篇:爱情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坚守底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