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范文

时间:2023-10-07 14:51:18

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篇1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城市要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规划。现在许多决策者们都认识到,必须强化城市环境规划,将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经济建设,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市形象工程。论文百事通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要围绕建设部级现代化园林城市目标,进行城市总体形象的策化和塑造,做好绿化与文化、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进行街道、河流、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城区边缘等窗口部位的形象设计建设,搞好城区公园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努力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绿化质量,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林地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和绿地的保护及修复,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创造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则应根据环境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容量和功能区划来制定,并依据环境容量明确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高起点、高要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合理规划城区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要针对城市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在科学的指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环境预测,对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抓住主要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相应的环境功能分区,确定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等,实现功能分区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匹配,既要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也要有近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计划,要按照人口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划建设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相统一,环境质量与市民生存要求相一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功能区划和发展空间布局未确定,更需要加强小城镇城市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把规划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环境规划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地区的优势,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把环境做为城市的重要资产来经营,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土地能否增值的基本条件之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第一资源,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标。一个没有规划的城市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方向。新晨

(三)制订规划,要敢于跳出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最大范围的规划布局。城市,是区域中的城市,它不可能孤立地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城市发展集群化、连绵化的形势下,区域经济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更加明显。制订大规划,还要以更宽广的视角、更长远的目光,综合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区位优势、竞争优势,正确把握城市在区域中的职能分工,积极争取错位竞争、互动发展,提升城市的区域功能地位。

城市与环境篇2

关键词:城市 环境设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2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贵阳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两湖一库”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舍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 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入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屡次等等);^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 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清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 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5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城市与环境篇3

高考中该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看,一般是利用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图或城市某一事物、事件分布特征示意图作为命题背景进行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要求判断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及原因、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等。从考查内容上看,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城市地价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城市区位分析、不同等级城市在服务范围、数量和职能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差异、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从考查能力上看,试题重在考查阅读、分析城市布局及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图和城市某一事物、事件分布图的能力,并且往往与城市人口、交通、商业、工业和居住密切相关。

二、 考点解读

(一) 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宏观空间结构)

1. 自然地理区位

2. 经济、政治与文化地理区位

(二)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微观空间结构)

受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高度集聚,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中最主要的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比较如下:

(三) 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

1.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数目、相互间距离等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 等级高的城市所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城市等级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位于资源丰富地区、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有条件发展成级别较高的城市。

3. 在某一地区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周围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四)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1. 城市化的概念: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5. 世界城市化特点:

(五)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强化训练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下面图1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2示意地租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 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分别是( )

A. 西风;自西向东流

B. 西北风;自东向西流

C. 东南风;自东向西流

D. 东风;自西向东流

2. 图2中曲线能反映图1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工业区不断向外缘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强城市经济实力 ③保护城市环境 ④拓宽城市地域范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 分析下面“某城区图”,回答问题。

(1) 根据图3中工业布局,该地主导风向可能是___________。

(2)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工业区位除考虑风向外,还具有两个特点:

① 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 A处规划一大型工厂,根据当地具体条件,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厂,其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该市计划在B处建该市商业中心,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4. (1) 偏东风(或东风、东南风、南风)

(2) 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 保护城市生活环境,郊区地价低廉;工业区位于交通线沿线 便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 钢铁 接近煤铁资源,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且处于城市的下风向

城市与环境篇4

一、城市雕塑概述

城市雕塑,是指建造在城市室外的一种雕塑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诠释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城市文化精神。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这句话指出了城市雕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蕴含着城市地理、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是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城市环境的表现和对文化底蕴的诠释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

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统一的一门环境艺术。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更需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相得益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也随之改变,城市雕塑逐步屹立于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大街小巷。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影响,是一座城市地域风景、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的体现。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和适应城市环境,了解城市环境的特点,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局部、整体环境相协调。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自然环境

城市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门类,可以调整和改变城市环境,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城市雕塑的存在要与城市的空间和环境做到完美结合、协调发展,才能彰显出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和城市特色。城市雕塑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城市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雕塑的艺术价值超出自身效应。如何把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在体现美学价值外,还能做到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就要求雕塑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不仅要从雕塑的题材、形式、材质、大小、整体、方位等方面去考量城市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要根据环境需要选取恰到好处的主题和合理的位置,从而更好的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在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②此观点指出了在城市雕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及周围建筑设施的位置关系,强调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与作用,注重城市雕塑的环境性,把城市空间环境作为城市雕塑建设的参照背景。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大到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小到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城市雕塑伴随城市的诞生而存在。古代的城市雕塑大多出现在建筑、教堂、佛寺庙宇及陵墓建造中,多表现神话传说和帝王题材,为统治阶级和宗教服务,带有浓厚的阶级性。随着社会发展,城市雕塑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美化了城市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民俗等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并以独特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城市的信息和人文精神。如法国加莱市的《加莱义民》群雕,就是通过写实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罗丹将城市的人文历史与人民大众的形象巧妙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并把赋予的怜悯之情传达给世人,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美人鱼》雕塑,由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作品《海的女儿》创作而成。美人鱼以其坚毅和仁爱的精神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人文环境作为传递城市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载体,彰显着城市一阶段发展的状况和时代特点。城市雕塑的建设对城市人文环境的体现,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参照依据。同样,城市人文环境对城市雕塑主题、形式、艺术语言的内涵表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城市雕塑的创作要做到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发展,要做到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应积极、健康,并富有生命力和时代特色。总之,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密不可分。城市雕塑需要融入到城市自然空间和人文精神之中。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品味,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使艺术、环境与公众形成共鸣,因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一定要做到与城市环境相和谐,尊重城市自然环境、文化、民俗特色等,把握城市空间布局,深刻理解和学习城市历史文化,力求创作出符合城市特色、时代语言的城市雕塑作品。

城市与环境篇5

关键词:城市环境 可持续发展 出路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我国城市特别是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环境恶化的趋势在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部分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城市环境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城市水和大气污染一直居高不下,垃圾处理水平低,噪声污染较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城市的日益扩大,人口日益增多, 车辆的日益拥堵,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 做为城市中的人,我们必须有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这个思考,来找出并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关于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城市环境的概念

城市环境: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讯联系,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明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但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阻塞等,而使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一方面得利于城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受所在地域环境的制约。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和过度膨胀会导致地域环境和城市内部坏境的恶化。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城市环境具有五个特点:遗弃性,长期性,可扩展性,积累性与交叉性,流动性。

2、 可持续发展

面对人口迅速增长,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与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作为人类,特别居住于建立在高消耗基础上的城市人,要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针对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联合国成立了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个著名的纲领性文件, 这三个文件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世界各国必须组织实施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共同的未来》 将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两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我们面临的城市环境现状

城市环境有四种最基本的污染,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这些污染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1、城市中我们面临的空气污染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工厂,很多城市以火力发电厂大量排放 CO2、SO2等废气、粉尘;汽车尾气;家庭对能源的消耗;各种喷雾剂,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在 0-50 为一级,无伤害;50-100 为二级,较好;100-200 为三级, 140 以下敏感的人觉得不舒服;200 以上就是有污染事件发生。

2、城市中我们面临的水污染

每个人一年的饮水量为 1 吨,即每人每天 2.5 升水。地球的 70%被海洋覆盖,但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人类能大量用于饮用,种庄稼,进行工业生产的是地表水。

中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面对如此珍贵的水,城市居民却没好好珍惜,把污水排到干净水中,水资源的浪费在城市中也十分明显。干净的自来水被用来冲洗马桶,雨水直接排入污水下水道中,在冬季为了交通的顺畅,而往雪上撒盐,导致雪水被盐污染等等。

3、城市中我们面临的垃圾污染

垃圾是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垃圾中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电池、油漆、过期药物、废旧塑料。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了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农作物中也就有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我国这十几年垃圾的迅速增长是消费方式改变引起的。近几年,阜宁县对研究垃圾无害化处理,先分拣,再进行焚化、填埋、再利用处理方面比较有进展,正在推广多元化垃圾处理方法。多元化垃圾处理是把生活垃圾做综合性的处理,经分拣、除臭、开放式生物工程高温堆肥、焚化,可利用物资回收及填埋, 将城市垃圾做最合理的处理。

4、城市生态植被效应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存环境,城市的扩展侵吞了田地,铺装了其地下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的大气在直接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又改变了光照、气温、风等气候条件。以人工种植为主的城市植物群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种类组成较原生植被减少,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更少。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趋单一化,城市森林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本植物更为罕见。

4、 城市中我们面临的噪声污染

近年来, 城市环保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等,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我市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居住于市区的居民每天都要遭受噪声之苦。尽管出台有限制噪声污染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因部分建筑工地和市民对噪声污染认识不足,以及经济利益趋势等等, 导致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如:在禁止鸣笛的市区街道,不分白天黑夜,汽车喇叭肆无忌惮的此起彼伏;建筑工地没有时间限制,昼夜施工;娱乐场所卡拉 OK 声午夜以后还响彻云霄。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心脑功能发育也有不利影响。 政府要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 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治理;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噪声污染的巡查力度,进行噪声危害的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工业噪声,并建议建筑工地设立噪声管理员,对工地噪声进行自我监督。

三、未来我国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

在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变的永恒主题。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保,在良好的环境下谋求发展,把改善环境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手段,集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我们应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改变发展的观念,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脑海中。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非持续问题,使之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多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比如在城市中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来冲厕所,给绿地浇水。这些都是增强一个城市环境支撑能力, 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体现。

其次,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实践,是中国现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是中国政府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可喜一步。创建环保生态模范城市的活动以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举措,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调动了城市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使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再次,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中国城市环境管理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我认为应改革管理制度,重点做到和分有度,管理机构做到高度合一,有利于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从立法方面看,我们的程序法不健全,一些操作难以进行;从执法方面看,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导致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从守法方面看,公民和法人的环境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立法上要有可操作性、统一性、严格性、科学性,执法一定要严格,守法一定要规范。

四、结语

城市与环境篇6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化;协整检验;VE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33-04

引言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活动在改善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并因此引起自然、人文等各类环境质量的改变。对应的这种环境尤其是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也是一个积极发展现代化,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阶段。与此同时,重庆市是中国直辖市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如火如荼,其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全国领先。作为领跑全国的城市集团之一,重庆市被称为中国的“芝加哥”。因此,本文选择重庆市来探究城市化与环境及其非农产业占比的关系。

城市化是一个涉足领域颇广,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进行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经济结构的升级,都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的渗透、扩散等。因此,推进城市化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过程。

闫新华(2009)利用VAR模型研究了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直接的关系,并且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了其两者直接存在倒“U”型的关系[1]。文中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确实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并且在这种双向作用机制中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要弱很多。Canas等(2003)研究了16个工业化国家原材料与人均GDP之间关系,印证了倒U型EKC曲线,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发展趋势[2]。

然而,在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少学者也强调,经济发展只是作为城市化的一部分,仅仅用经济发展指标来说明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未免太牵强,不能说明本质问题。林伯强和刘希颖(2010)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性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特征,对Kaya恒等式做出适当修正,引入城市化因素,研究了现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实现低碳转型应当以节能为主[3]。

结合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化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或者是将城市化缩影到一个经济发展指标,然后探讨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或者将环境这个内涵丰富的领域浓缩到一个问题,比如温室气体、碳排放等。但是,这样的研究不足以从大局上把握在城市化进程的深化中,其与环境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因此有的学者对城市化与环境进行了直接的研究。杜江和刘渝(2008)利用中国的1998—200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6类环境污染指标同城市化水平及控制变量间的计量模型,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进行了扩展[4]。研究结果表明:4类污染物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倒形曲线关系,另外两类污染物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正U形曲线关系,目前中国大体上已经进入U形曲线的右半段。曾浩和邓宏兵(2012)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武汉市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5]。结果显示:2000—2012年,武汉市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武汉市生态环境水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波动型的变化特征,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近两年来看,武汉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差距在缩小。

基于对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的思考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依据指标选取的特点和以点突出全局的思路。本文选择重庆市,以其数据为基础,研究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了侧重研究环境污染这个综合指标与城市化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环境污染的细化指标提取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进行建模。将控制变量非农产业结构占比引入模型,加深环境污染和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同时,在体现变量动态性和长短期的交互效应上,将使用协整分析和模型对环境污染与城市化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给出估计结果,并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择及来源

本文选取的变量为城市化率(URB)、环境污染综合指数(EVN)、非农产业结构占比(IND)。其中,城市化率用市人口和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通过对5个环境污染细化指标作主成分分析提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废水、废气、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及工业固体废物。非农产业结构占比用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得来(所有数据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12)。

(二)数据处理

为了建模需要,首先对城市化率和非农产业结构占比取对数,便于变量通过平稳性检验,将取对数后的变量记为lnURB、lnIND。同时,对环境污染的6个具体细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作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变量。运用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贡献表,得到6个原始特征根分别为4.630、0.716、0.339、0.212、0.091、0.013,在满足特征根λ>1时,第一个特征根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77.166%,也就是其累计方差贡献率,累计值较大。

因此,提取1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分别为l1=4.630,方差贡献率达到77.166%。通过SPSS运行后,直接输出提取的一个主成分,将这个主成分命名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ENV)。

综上,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变量数据处理完毕,最后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城市化(lnURB)、环境污染指数(ENV)、非农产业占比(lnIND)。

二、检验过程与成因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经济计量学中为避免经济变量的不平稳所产生的缪回归问题,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选取ADF检验,该方法通过检验回归方程的右边,假设因变量yt的滞后差分项控制高阶序列相关。

从上表可以看出,代表城镇化率的变量lnURB在10%显著水平下ADF检验存在单位根,环境指标ENV和城镇化率指标lnIND的一阶差分都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从而三个变量都是I(1)的,基于此,本文接着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最大似然估计各变量的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是按照协整关系的个数r=0到r=k-1的顺序执行,直到拒绝原假设为止。多变量协整检验共有5种形式的协整检验方程,本文采取第三种形式,即有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项,它的形式为:H1(r)∶PYt-1+BXt=a(bTYt-1+r0)+

a g0,选择滞后1期。

由迹检验结果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零假设时H0∶r=0,最大特征值统计量为26.1602大于5%的临界值21.1316,且P值为0.0090,故拒绝原假设,在零假设H0∶r=1时,P值等于0.2162,在临界值为5%时接受原假设认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同样道理,在迹检验结果中,零假设H0∶r=0时也拒绝原假设,H0∶r=1和H0∶r=2时接受原假设,因此,本文认为在临界值5%下重庆市的城市化率与环境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协整关系如下:

ENV=35.21lnURB-121.29lnIND

实际上,我们得出的协整方程表示的是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率和非农产业结构占比的长期均衡方程,在长期中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增加一单位lnURB会提高35.21单位的ENV。也就是说在长期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综合指数逐渐增加,该结果符合现实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来看,从工业大革命至城市化完成阶段,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行,环境污染逐渐加剧,这与本文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明,重庆市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的进行污染逐渐加重。

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和非农产业结构占比来看,二者呈现负的相关关系,当lnIND增加一单位时会降低121.29单位的ENV,即当二三产业占比增加时会降低环境污染,该结论与现实也是符合的,二三产业之和代表了工业化的进程,协整检验表示的是长期中工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的增加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幅加大,会增加环境污染小的企业。综合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在长期中将会使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工业化程度越高会使环境越好。

(三)VEC模型分析

通过对文中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发现三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我们仍无法得到每个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解决了这一问题。由Granger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基于此,本文在协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重庆市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城市化率的关系,该模型中同样引进非农产业结构占比作为参考,得到模型为:

其中,R2=0.579,F的值为3.096。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04,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表明短期的非均衡状态向长期的均衡状态移动,在短期中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系数为19.998,由于VEC描述的是短期的关系,说明在短期内城市化会带来环境污染,但是这个结果短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长期中不同。在短期中非农产业结构占比也与长期中不同,长期中二者系数为121.29,短期二者系数为-3.378,说明短期非农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环境污染程度小于长期的影响。

结论及启示

以上根据1996—2011年的时序数据,通过协整分析、VEC、重庆市城市化率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间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

1.城市化的提高会带来环境污染,从长期来看,lnURB对ENV的降低作用为31.52,从短期来看,lnURB对ENV的降低作用为19.998,说明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重庆的城市化都会带来环境污染,但是长短期作用的程度有差异。

2.从VEC结果来看,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表明短期的非均衡状态向长期的均衡状态移动,说明城市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并不仅仅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会给环境带来压力,城市化的发展也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环保意识、提高科技水平、优化非农产业结构和完善法律体系等,以上各种影响会使环境污染综合指数降低。

3.从长期来看,非农产业结构占比的提高会弱化环境污染,一单位lnING会降低121.29单位的ENV,而短期中一单位lnIND则只会降低3.378单位的ENV,长短期差距非常大。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重庆市在深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虽有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但是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上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提升。鉴于对实证结果和环境污染与城市化问题的认识,本文谨提出以下三条建议,希望对全国城市化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重庆市的城市化提高提供思路:

第一,城市化过程不能急,质量提高是关键。在重庆市的城市化道路上,工业实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意识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和中流砥柱,而这些因素的提高才是城市化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后果。因而城市化进程不能急,质量提高才是关键。第二,非农产业作用强,产业结构需完善。非农产业的发展在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完善非农产业的结构占比,实现更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是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促进,同时它也是增强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滞后效应很凸显,环境污染需提防。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重庆市的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单方面作用。即短期内虽然其两者会加剧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这种环境污染后果并没有很快地反作用于城市化的发展上,环(下转285页)(上接235页)境污染对城市化的制约效应表现的非常滞后,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新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模型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6):59-60.

[2] FerraoPaulo ConceicaoPedro ANGELA.A new environmentalKuznets curves?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material input and incomepercapita:evidence from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2):9-12.

[3]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8):67-79.

[4] 杜江,刘渝.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6):9-14.

城市与环境篇7

关键词: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城市环境;影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不断地开垦土地进行城市建设,导致土地的占用面积加大,生态环境难以平衡,根据目前社会情况,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环境问题,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有很高的关注度,但在具体实行促使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在现有情况下进行环境建设由于土地占用量过大很难保证很好的进行环境建设,所以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1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居住在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这样就导致一部分的开发商,将开发的目标转向了人口较为稀少的远离城市的自然区域。虽然这样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修建楼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是不可估量的,逐渐对土地的开垦一片片的森林变成了高楼大厦,绿地也变成住宅区,人口的增多不断向城市涌入从而导致城市车辆增多,光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都在逐渐产生。人口逐渐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人口减少,乡村人民人均土地又被开发商建设楼房,这样持续下去,虽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对生态环境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矛盾

2.1 自然中心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

长久以来的发展当中,“人”作为世界的高智商生物一直占据自然生物链顶端的位置,“人”经历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的发展变化,从对自然的恐惧到学会利用自然资源,演变到今天人们已经能够完全控制和“掌握自然”。就是这样“人”一直认为自己区别与其他生物,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人”以其聪明灵活的大脑而骄傲,不断地利用自然资源,占用自然环境致使其他生物无处生存,甚至濒临灭亡。不知从何时开始,“自然”开始发出警告,自然灾害频发,山洪、地震、海啸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由此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开始融入“自然理念”、“低碳理念”,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理重点。

2.2 价值观错误对于资源环境的破坏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如空气、水或者土地等,都是大自然的免费供给。长久以来的错误观念导致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不珍惜,随意砍伐树木、不断地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长此以往自然环境资源所剩无几,土地沙漠化、空气受到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们总最开始的认识不明确从而导致自然资源的临近枯竭,人类的发展起源于自然的给予,最开始的人类对于自然来说是渺小的,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现在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自然的负荷量,所以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才是人类能够长期生存发展下去的有效办法。

2.3 生态伦理与环境发展的矛盾

人们只有合理处理与土地的关系,才能奠定生态伦理理念基础。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将一些理想转变为现实,但是也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而不能企图控制自然、摆布自然,否则必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繁荣景象。

3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

3.1 树立科学的持续性发展观念

长期的滥砍滥伐大肆利用,已经使自然“不堪重负”,自然灾害的频发为人类敲响了警种,要想能够真正使人类发展下去与自然和平共处,现阶段人类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将资源可持续发展下去,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现存的自然资源已经在一个不可透支的程度上,只有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仅存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也应持着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进行下去,在工业发展注意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也应注意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对于木制品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控制,是保证自然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做起。

有关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其公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人们在注重消费、注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同时,不能提前享受后人应具备的同等消费权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同代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得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3.2 试析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以当前实际发展形势来看,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以供给为主,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指导意义。当前,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并将“保护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上升为基本国策层面,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有机融合,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3 妥善处理资源短缺和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必然面临郊区和农村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城市房地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能对环境、资源造成肆虐般的影响,否则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健康性发展。面对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我国城市中心以集约化建设道路为主,势在必行。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城市土地规划和利用空间不光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同样关系着自然环境,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已经被人们使用,对于现阶段状况的环境资源保护,只有将现在仅存的土地资源加以保护,并对现阶段已经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这就需要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保证这一举措的前提下,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应注意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这样保护环境的观念根深蒂固,才能够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杨战社.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略[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

[3]赵燕青.城市可持续的土地规划[J].规划师,2007.

[4]孙斌栋,王颖,郑正.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区划与管制[J].城市发展研究,2007.

城市与环境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环境;融合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其的设计必须要与城市环境相融合,要能够在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的同时又符合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律。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的日益发达,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正面临着许多来自于环境问题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来说,各行各业的发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就包括建筑业。建筑业给城市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有二:一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住房越来越拥挤,为了解决住房拥挤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项目开始施工建设,而城市建筑的增多又导致了城市绿地面积越来越少,从而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二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而为了满足其材料和能源需求,人们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从而使得自然资源越来越贫乏,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大气污染、废水难处理、垃圾增多等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业之所以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如此之大的不利影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设计没有与城市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或者说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并没有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若想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将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站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待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始终把自然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建筑业。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特点

1、结构融合特点

若想让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融合,首先应当要使二者之间在结构上相融合,也即是要使城市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按照一定的结构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这个整体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协调功能,能够协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使之和谐发展。

2、层次融合特点

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具备一定的层次协调关系,只有使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层次上面相融合,才能够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调节,继而才能够让城市整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3、空间融合特点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其建筑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环境在空间上相互适应,两者之间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4、时间融合特点

所谓时间上的融合,指的是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从融合到不融合、再从不融合到融合的一个周期性循环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当中,建筑与环境二者之间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

三、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环境问题

1、人文环境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自的历史、人文、习俗、传说等等,这些是构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的最主要因素。然而,若说起一座城市的象征,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建筑。自古以来,建筑都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最显著特点,表达着一座城市的最直观文化,所以城市的建筑设计必须要融入城市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够使人文与环境和谐发展。

2、人工环境

所谓人工环境,指的是在自然背景中所留存下来的人造物质环境,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人工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的格局、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名胜古迹及设施等等。按照历史将这些人工环境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传统人工环境与现代人工环境两类。其中,传统人工环境主要指的是古代人类在历史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给后代留下的遗产,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所以当代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尊重这些内容,尽量使建筑设计与城市的人工环境协调统一。而现代人工环境顾名思义就是现代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环境,同样的,建筑设计者也必须要尊重现代人工环境,要以开阔的胸襟和大局思想来充分包容它们,使之与城市建筑相和谐。

3、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其不属于人为环境,而是一种由自然自己形成的物质环境。其中,气候条件是一座城市最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同时也是城市神话传说的源头,它对城市的文化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的设计必须要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统一、相互呼应,这样才能够使居民住得舒心舒适。地理条件是一座城市的基本自然环境条件,也是城市建筑的基础性因素,所以城市建筑设计必须要遵循当地的地理条件,尽量使建筑物与周围的地势地貌相和谐;这一点在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思想中就深有体现,例如古人在建筑选址之时就多遵循“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的原则,而到了现代这些思想依然值得借鉴和参考。

四、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策略

1、控制城市的整体环境

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必须要站在城市空间整体的角度上进行思考,要着重考虑建筑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尽量使建筑设计不影响到城市环境的良好和城市结构的清晰。而若想做到这点,就必须要重视对城市轮廓线、建筑高度分区及景观视线走廊等的设计。

2、与街道环境协调共生

街道是城市的主要环境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最直接感知就是来自于城市街道的平面视角,所以建筑设计必须要与街道环境协调共生,尽量使建筑物与街区建筑物之间形成连续性或映衬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广场等的作用,使广场成为建筑与街道的协调点,以促进城市空间的层次性。

3、基于生态文明设计建筑

为了减少建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城市当中的建筑应当尽量基于生态文明来进行设计,多多开发一些生土建筑、节能建筑、生物建筑、自维持建筑等,力求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在结构、层次、空间及时间等方面都必须要充分相融合,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人工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并注重控制城市的整体环境、与街道环境协调共生及基于生态文明设计建筑,这样才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杰. 浅谈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融合[J]. 能源与节能,2012,04:27-29.

[2]关丽阳,张静萍. 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建筑设计管理,2011,08:58-59.

上一篇: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范文 下一篇:开课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