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1-05 18:49:43

写事的文章

写事的文章篇1

那么,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积累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积累写作素材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虽然已明确了写作的主题,但却感到脑中空空,没什么可写。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所造成的。为了使文章选材精当、内容充实,可以教育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1.积累有趣的素材。生活是充满情趣的:家长的关心、老师的幽默、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帮助、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诸如此类的情趣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料,也是写作的材料。

2.积累时事素材。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学生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文章要反映时事,为现实生活而作,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都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流芳千古。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学会积累时事素材。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会充溢着对祖国、对社会的热情,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3.积累感触较深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积累自己感触较深的写作素材,它可以是困境中的一声鼓励,失败时的一句安慰,离家时父母的叮咛,犯错时老师的教诲,雨中撑开的一把伞,口渴时递来的一杯水……也可以是一只勤劳的蜜蜂,一株坚强的小树,一场及时的春雨……事物的大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学生如能写出自己的感触、感悟,文章便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4.积累历史素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中风流人物熠熠生辉:勾践卧薪尝胆、蔺相如完璧归赵、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诸葛亮舌战群儒、刘备三顾茅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和事都是历史的精华,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思,或启人智慧,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积累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积累写作方法则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只有博览群书,多积累好的写作方法,在写文章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用得恰到好处。

写文章的方法可谓多矣,笔者把较为常用的写作方法列举如下:

1.托物言志。如《陋室铭》一文,刘禹锡通过描绘居室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从而借“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以小见大。这里的“小”指的是文章的选材方面,“大”指的是文章的“立意”方面。即用看似平凡的小事来表达较为深刻的主题。如一些寓言故事就是通过一些简短浅显的小故事来表达意味深长的哲理。

3.借景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升华。如《观沧海》中曹操借大海之景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4.欲扬先抑。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内容上需要有些起伏跌宕,而欲扬先抑的写法就可以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文中写小蜜蜂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5.以动写静。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就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壮美。

6.侧面烘托。如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7.对比。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用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8.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可使文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采用了巧设悬念的写法。

9.首尾呼应。首尾呼应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0.卒章显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使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在文章的结尾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1.铺垫。写文章时使用铺垫的手法可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更合乎情理,中心更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

12.象征。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就运用了象征的写法,用“星星”来象征“光明”。

三、积累精彩语句

语句是组成文章的材料,在中考作文备考中要想写出出类拔萃的作文,平时积累精彩语句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摘抄或背诵一些优美语句、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等。为了便于积累,可以把它们归一下类,如爱国之句、惜时之句、思乡之句、写景之句、励志之句、抒写友谊之句等,学生有了对精彩语句的丰富的积累,写作文时就可以根据需要旁征博引,使文章富有文采,更有说服力。

写事的文章篇2

关键词:阅读?摇类型?摇内容?摇情感?摇意义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题目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所谓题目,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题,额也;目,眼也。”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额和眼都在头上,可见它们的重要。难怪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

纵观古今中外,每位作者对题目都是苦心经营的。如管桦写的《小英雄雨来》三易其名:先用《还乡河畔》,后改为《雨来没有死》,最后才改为《小英雄雨来》。又如《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也是几易其名,曾用过《一次难忘的航行》《一个降落伞包》。很显然,改定后的题目,其效果是原题所不能及的。

既然题目如此重要,那么阅读时就不能随便了事,需做一番再三审题的工作。题目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突破口。

一、由题知类型

除说明文、应用文外,小学课文可分为四类,即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类型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辨类型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种类型的文章都具有自己明显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如记事的一般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事件又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推移顺序或按地点转换顺序写等。写人的文章则用一件事或几件事(几方面)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作顺序与记事类型的文章类似。写景的文章一般按时间、地点、事物的变化顺序来描摹景物的样子、特点等。状物的文章按不同的物,内容思路有所不同。写动物的一般从动物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种类、作用等方面写;写植物的则按其生长过程(或生长的某一阶段特点)、种类、作用、外形等方面写;写建筑物的一般从外形、构造、建筑过程、作用等方面写。

“辨体析文”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分析方法。抓住不同体裁的类型特征,指导学生快速了解课文大意。

二、由题知内容

明确了文章的类型,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目的便大体把握了。如:以“地名式”为题的文章,可根据这一确定的要素引出其他要素(时、人、事),将四要素连成一段内容完整的话,便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由题目所带来的文章内容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信息,即从题目本身获知的;一种是隐性信息,即通过写作知识和规律推测出来的。如前文所举例子《舍身炸暗堡》,显性信息有:文章主要人物是“”,主要事件是“炸暗堡”,中心是反映“舍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隐性信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炸暗堡?他为什么要炸暗堡?怎样炸暗堡?结果怎么样?从中可知,隐性信息总是依附于显性信息,可以说它是显性信息的信息。如果题目反映出的显性信息多,则隐性信息就少,反之就多。需要指出的是显性信息由题目的词句意义而来,是“确定”了的,而隐性信息是由显性信息推测而来,是“不确定”的,需要到文章中进一步证实。

三、由题知情感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反映到具体作品里,无论明朗还是含蓄,无论浅露还是深沉,无论强烈还是平和......都是可以感受,有迹可循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一个胚胎,情感自然蕴涵在内。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题,不仅是一目了然地揭示了文章所写的内容,而且可以体味出亿万人民深痛哀悼、深切怀念总理之情。“十里长街”形象地表现了送别总理人数之多;说“送总理”而不说“送总理灵车”,则突出了人民与总理之间深挚的感情,尤其是一“送”字,更突出人们的不舍与敬爱之情。

以修辞手法出题的题目,在情感方面较为显露,从题目上可以直接体会作者对所写对象的喜爱或厌恶,赞美或贬斥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表现较为含蓄,可以从内容、语法角度考察题目,通过理解题目词句意义来品味。尤其是一些修辞性的词语,如《狼牙山五壮士》一题,“壮”是关键词,它写出了五战士的英勇无畏,言行壮烈,因此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雄壮、悲壮的。

我们对题目通过语法、内容、修辞三个角度的剖析,是为了获得有关文章类型、内容、情感的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大体了解文章思想内容。当然,语法、内容、修辞三个角度不是每个角度都必须分析,而是哪一个更有助于获得文章信息,就从哪个角度入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表层意思是说“我”回到了祖国。但是抓住关键词“终于”分析,就会发现“我”回国是很不容易,必定遇到许多困难。由此必将重点记叙“我”回国遇到什么困难,“我”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并可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人。此外,本题的语法颇具特色,还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祖国”是“回来”的宾语,把它提前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分,突出了“我”对祖国的感情是深厚而且强烈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对课文中“我”放弃舒适的生活,历经磨难回到祖国,就容易理解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题目是文章的缩写,文章是题目的扩写”。通过题目分析,可以捕捉到文章内部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把题目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进入作者境界,站在与作者同一层面上了解文章,从而改变被动的状态,实现主动阅读。

重视题目教学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四、培养学生独立性

拿到课文后,学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思考“课文会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而不是听。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心理上树立起能学的自信心。

五、培养学生自主性

自主的前提是必须有法。我们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在作者(即文章)和教者(即教师)的双重支配下进行阅读学习的。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学生是感知理解了文章的语言文字后才知道的,自己没有主动权。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始终处在双重桎梏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题目的特殊功能,使主动阅读成为可能。根据题目的特点,利用题文规律,让学生站在作者角度根据写作特点和规律审题观文,读前知道文章“写什么”、“怎么学”,然后主动阅读。这不仅解开了学生身上的镣铐,放开了学生的手脚,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思路,学习的目的,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创造性

当今社会向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终身学习深入人心,终身学习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创造性学习”,它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继承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模式。学生看到课文题目,思考:“课文会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变学者为作者。这本身是一个创造性学习模式。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开发和培养。

作者单位:

写事的文章篇3

【关键词】中年级 作文教学

到了中年级,写作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作文教学起始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抓住了以下三大着力点,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在写作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就会主动追求,积极进取,摆脱奉命习作的被动地位,有效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至为重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他们觉得看似“难于上青天”的写作之路就会变成“一马平川”。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利用兴趣迁移的特点,组织有趣味性的习作训练。小学生兴趣广泛,对各种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只要是新鲜事,都能吸引他们。从这种心理状况出发,把他们对事物的强烈兴趣迁移到写作之中,提高习作的积极性。安排作文训练时,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从他们的生活体验出发,发掘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2.运用习作成果引起连锁反应,牵动学生习作的上进心。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喜欢和同伴比高低。从这种心理状况出发,写作讲评时推荐一些习作供同学分析,论是说非,创造热烈气氛,使评者、被评者都受到教益。评论时可就某一发表意见,像如何捕捉生活中带露水的新鲜材料,怎样有意识进行读写迁移,怎样让人物自己说话,妍媸好丑让观者自知。通常会挑几个经典的片段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评价和修改,老师在一旁引导,这样学生会加深对习作中某些问题的认识。

二、充实学生的写作材料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可以杜撰出来的,它需要作者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许多只把视点落在技巧上的教学总是不能成功,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思考。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思考得越深入,认识生活的能力越强。要认识生活,必须做到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

2.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来说,直接经验重要,间接经验更是重要。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掌握更多更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的下一点聚沙成塔、集掖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历,都亲自目睹,亲身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

三、抓好文章的“意”

在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训练中,“意”的锤炼贯穿其间。因而,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在文章的思想上发光,就须花大力气确立文章的“主心骨”,力求在“意”上取胜。“意”在文中既然如此重要,写文章就必须认真立意,所谓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立意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写文章是件严肃的事,无论写给谁看,都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托尔斯泰是俄国的大文豪,他对自己写作做了这样的规定:“主题必须是崇高的。”要达到“崇高”的目标,首先是正确。要正确,就要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只有认识正确,文章的“意”才能立得正确。比如讲写《读好书,好读书》的作文,有的同学确立的中心思想是:凡是书,读了就有益处。这显然是不妥当。书籍中有好书,有坏书。好书是精神食粮,读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坏书诲淫诲盗,读了必会侵蚀思想,吞噬心灵。要指导学生文章的“意”应确立为“开卷未必有益,读优秀读物才能受到教益”就正确了。

2.深刻。立意切记“庸人思路”,大家能描写的现象,大家能说的肤浅的道理,作为文章的“意”,文章等于不写,是多余之物。要锻炼自己的眼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为现象所迷惑。要对所写事物认真观察,仔细体会,见别人之未见。这样立的“意”,就能切中事物的要害。

总之,有信心和兴趣是学好写作的前提,贴近生活、广泛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勤于练习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经,把握好了这三大着力点,学生就将顺利地走过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迈上大步前进的坦途。

写事的文章篇4

这样的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能从简要的语言输出的角度上升到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具体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思想。近些年来一些高考作文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把握教材,重视接触到的课程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的语言。现在课文取材很宽泛,写作的形式很多样,写作的体裁也非常多样,并且难易程度很适中,非常适宜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英语写作练习活动。这些练习要求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课程知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英语表达的才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按照教学实际的要求,更加灵活科学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的教材。教师要重视以教材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大量的研究试验表明,以教材为蓝本的写作训练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具体教学的经验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缩写,运用缩影的形式把握教材

缩写就是在保留原有的文章的体裁和题材、主要内容和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方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的重要的内容,压缩文章的篇幅,让文章内容更简明、语言更加精炼、中心更加突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缩写的时候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于和文章有关的主题内容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剪裁,不能随意摘取文章的主要内容应付了事。

教师要教育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要求学生做到切近中心,对学习进行科学而高效地提升,使文章不断精炼。

我们可以在缩写的过程中运用以下几种缩写的办法:

1.对于叙事记人的文章,要按照情节或者人物性格的线索,通过叙述的重要情节和性格特点来叙述文章。一般文章如果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我们可以用表示时间脉络的词语来穿插,概述全文。

2.对于科普文章、说明文章或者说理文章,我们可以列出段落的中心句子,迅速捕捉文章的中心句,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每个主题句,并进行科学的归纳。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恰当运用一些关联的词语,让学生添加一些支撑的句子,串联成较好的概要。

缩写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提炼语言的能力,缩写,是改写和续写的基础,仿写的前提。

二、仿写,用类似的情境来模拟文章

英国著名的作家在谈到写作经验的时候曾经讲过,学习写作除了要多练习以外,还要学会多模仿。学生仿写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文章的体裁和重要句型的掌握,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科学系统地掌握,能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一些方法:

1.仿写课文的思路

仿写最重要的是模仿写作的思路,教师教育学生仿写记叙文的时候要把握文章的线索,重视将事情的发生或者发展的条理叙述清楚,在描写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性,要求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重视从具体到抽象,从浅显到深刻的理解过程。说明文要求学生选择科学的角度,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顺序来认识事物的特点。要教给学生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保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仿写文章的结构

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部分是记叙文、议论文等,教师在教学生仿写的时候,要教授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以记叙文为例,教师要教育学生运用三段式的方式进行科学地布局,并采用一定的叙述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一段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三段交代事件的结果。教师在教会学生写好议论文时,教育学生在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摆出正方的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的观点;也可以教育学生采用四段式的方法,第一段摆出论题,第二段列出正方的观点,第三段列出反方的观点,第四段展示自己的观点。在教育学生把握好了文章的结构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写出结构紧密的好文章了。

3.仿写文章的句式

课文中经常出现一些习惯表达方式和特殊的句式,也有一些用于特定场景的句子,教师要教育学生多积累。特别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段落的开头句子,教师要教育学生运用一些表承接的习惯用语和词句,让学生多进行练习,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和组织写作的素材,进行描述,让学生掌握好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写事的文章篇5

关键词:叙事性;阅读;教学;策略;文章;效果

一、引言

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因素为载体,生动具体的写实为表现手法来叙述事情的功能,与其他写作文体不同的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比较抽象,侧重于反应客观世界的虚拟事物为题材内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叙事性文章,由于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效果,成为教学重点。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还能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的文学素养。

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构建多元模式的课堂

结合当前阅读教学工作现状,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的比例较大,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单一。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文章的不同文体展开教学,树立正确文体意识,理解文本,明确教学方法和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而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按照科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流程,通过渗透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构建多元模式的教学课堂来,营造情景和氛围,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1.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提高感知,概括核心

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脉络,概括重点。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取叙事文章六个基本要素概括总结;或者通过填写文章六个基本要素内容来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表达与组织,对于文章主要情节要稍重点概括。

2.引导正确阅读能力,提升鉴赏和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文章通常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重点,通过对事情的描述和场景的刻画来烘托人物形象。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谨记叙事文章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通^文章的细节来感悟理解人物的表现特点。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这篇叙事作品,通过细节描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方式。具体细节描写如:“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远远看见”和“他赶紧叫……往回赶”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表达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直观表现出蔺相如不与廉颇斤斤计较,以大局为重的高贵品格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和事情的细节研读,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模拟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心理,不但提高阅读理解力还启迪智慧和精神的熏陶。

3.通过阅读学会写作,提升灵活应用能力

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老师应教授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的技能,理解和领会后在文章写作是灵活运用学习中的名词佳句。只有掌握阅读才能写作,叙事性作文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重点。老师在教授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同时,还应导入作文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借鉴优秀的课文如何把叙事性文章写的生动具体。为此,叙事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理会文章思想的基础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会叙事性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1)叙事性文章段落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2)叙事性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倒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插叙,如:契科夫的《凡卡》、地点变换,如:《金色的脚印》等叙述方式。

(3)文章内容主次、审题和拟提: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结尾点明主旨等。

(4)细节描写:人物语言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这些叙事性文章写作规律和常识也应让学生掌握,在作文写作中灵活运用。

4.科学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考、理解和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自读和自悟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也是学好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正确科学的引导学生阅读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感知,加深对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和理解,感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积累优美文学语言,提升文学作品审美观念。课堂阅读中尊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法,不用自己的分析判断去左右学生的阅读时间和体会。形成课堂教学老师、学生和文本良好互动融合,老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感知体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营造文章的语境和氛围,从学生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思考,对疑难点勇于提问、对于创造性的部分要敢于联想,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叙事性文章中精彩的名词和佳句,通过背诵和抄写形式进行积累,理解后形成自己的文学根基。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兴趣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以静制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兴趣,多渠道的从视觉到感官的体验,进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老师,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形象导入,配合虚拟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老师通过疑问,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探究心理。情景导入可使阅读的抽象变得直观化,使学生思维进入情景中,与叙事性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融合容易产生共鸣,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提高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功效,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阅读策略[J].考试周刊,2014.

写事的文章篇6

一、指导文前观察

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有很多是写景状物的,如《家乡的变化》、《我喜爱的景物》、《一处风光》、《我爱大自然》、《我喜欢的地方》、《花草树木的变化》、《周围也有好景物》等。为了帮助学生写好这类文章,课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并适当做好观察记录。低年级学生初学写作时不会观察,教师有必要亲自带领学生去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的对象、观察的顺序、观察的方法以及怎样做观察记录等给予具体指导。如写《家乡的变化》之前,可以带领学生看看家乡都有哪些变化,从道路交通、居住条件、周边环境、生活水平、人们的精神面貌、市场是否繁荣等多方面发现家乡的变化。写家乡的变化是要有比较的,学生年龄小,可能对家乡原来的面貌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予以适当介绍,或者提示学生去请教他人。这样,学生就占有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二、引导回忆事件

教材中也有很多写人记事的文章,如《___是我的好朋友》、《长辈对我的关心爱护》、《最难忘的事》、《这件事感动了我》、《记一个有特长的人》、《值得赞颂的事》、《我真佩服他(她)》、《×××真聪明》等。在写这类文章之前,就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对相应的人或事进行回忆,想想自己想写哪个人物或哪几件事,整理出习作需要的素材,再从这些素材中确定重点材料,即要写的人物或能令人感动的事迹及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做简单的交流,以帮助那些习作有困难的学生选择好材料,提高习作质量。如写《长辈对我的关心爱护》之前,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回忆平时长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并列举出具体事例。由于学生年龄小,可能想到的事例太细小,什么买好吃的做好吃的啦,买新衣服啦,接送上学啦等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如当遇到特殊情况只有少许食物时,长辈宁可自己饿着也要留给孩子吃;遇到危险情况时长辈总是挺身而出保护孩子;孩子有病时长辈不分昼夜地守在身边护理;家庭生活虽然贫困,长辈省吃简用也要供孩子上学等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出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生动感人。

三、提示查找资料

教材中有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和说明性的文章,如《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我喜欢的一部艺术作品》、《科技产品介绍》、《变废为宝》等。这类文章限定的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说可能因为不曾经历而缺乏了解,因此课堂上写起来难度会很大。写作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有目的地根据当次习作的主题去阅读有关文章,去搜集、查找相应的资料,增加对该事物的了解,为写好文章做充分的准备。如写《我对大海的了解和向往》,由于我国地大物博,绝大部分地区是内陆,所以很多儿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可能在文章里读到过有关大海的介绍,但仅凭这些是无法写好此文的。因此,作文前教师就要提示学生多找一些介绍大海的文章来读。“纸上得来终觉浅”,单单靠从字面上了解还不行,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增加对大海的直观印象。这样才能对大海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景象,海里的物产,大海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贡献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有目的组织活动

教材的习作中还有一些写活动和小制作的记叙文,如《办手抄报》、《我们来合作》、《第一次_____》、《记一次体育比赛》等。这类文章尽管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在原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兴奋点不同、关注点不同,对活动过程和制作过程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突然要写作文时就会感到无从下笔。因此,写这类文章之前,教师就应根据习作需要,有目的地重新组织一次活动或再做一次小制作,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观察活动场面或制作过程,并注意典型人物活动的细节。如写《记一次体育比赛》前,可在班级分组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赛的全过程,并要特别注意观察重点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观众热情助威的场面,比赛之后,再趁热打铁进行习作指导。

写事的文章篇7

一、美读,唤醒写作欲望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惫感”,这种“疲惫感”导致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加上学生读书较少,脑海中的词汇储备量有限,很多学生写作时比较吃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美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读书,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好,唤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在高一语文必修一中,有一节写作训练《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对故事以及事件的发生要有跌宕起伏的描写,使读文章的人能够随着文章的脉络进行思考,逗引读者的好奇心理,也就是“设悬念”的写作手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这种写作手法,我结合经典文章《林黛玉进贾府》,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喜欢?”有学生说:“文章中王熙凤的描写,我觉得非常巧妙,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使得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可见,学生体会到了文章描写的美妙之处,并有可能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描写,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发现其中的美,就能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唤醒自身的写作欲望。

二、研读,生发写作互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文章中潜藏的含义描述出来,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是写作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经典文章进行研读,通过细致的分析,从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和选题立意上,让学生重新认识文章,深层次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高二语文必修三中,写作练习课有一节为《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这节作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能够多角度的思考,从新颖的角度出发,表达自身的独特的观点。而在议论文中,学生对论点的掌握总是很单一,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我在讲课中选取立意和角度比较新颖的文章来进行讲解。

如选取《祝福》《项链》等比较经典的文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同学们,下面大家思考一下,在《祝福》和《项链》这两篇文章中,选取主题的角度还能从什么方向出发?”学生在我的设问下开始进行思考,并且很快给出了答案:“《项链》一课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很好,以这种写作的角度,大家通过研究后可以自己仿写一段这样的故事。”学生通过分析、仿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生发写作互动,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读书分为很多种,涉猎、精读、研读都是重要的读书方式,而如何选取读书方式,就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针对不同的情况对文章进行选择,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角度出发,选取的文章要富有哲理和特色,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到新的写作方式。

三、精读,丰富写作体验

对学生而言,精读文章仍然处于学习时期,需要学生自己用心和教师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采取比较有难度的写作方式。

在高一语文必修二中,有《想象世界――学习虚构》这一写作训练,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将没有发生的内容或者整篇文章虚拟出来,使他人看到文章时,犹如事件或者景物就发生、出现在眼前。这部分写作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有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想象力不太丰富的学生来说,更加棘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选了几篇比较典型的虚构文章,如莫泊桑的《项链》。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精读,找出其中描写细腻之处并且进行讲解:“同学们,我们在进行虚构描写时,可以抓住一些比较有深层含义的地方,如在这篇文章里借项链时由‘挑吧,亲爱的’‘还有呢,你自己找吧’‘当然可以’可见项链并不珍贵。”通过对文章的精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明白这种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能增强学生对良词美句的敏感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自然运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精读的锻炼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深入、细致挖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写作是语文知识的基本技能,阅读是写作的温室,为写作能力提供充足的养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义不容辞。写作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武器,要让阅读与写作“共生”,引导学生进行本色写作。

写事的文章篇8

:71% 多看看作文书多练习写日记平时注意观察收集写作素材多读书读好书 结累丰富的词汇这样,写作的时间就不难了再就是学习一些学作的技巧也就是首先要你爱好这一门你才会有兴趣有心思去投入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才能很简单 首先 看你平时喜不喜欢文、爱不爱好看书 背书啦 如果没有 也可以陪养的 只要你真的从心底里下决心去办某件事 不断坚持就会成功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七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作文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古诗,有“吟”和“哼”的习惯,因为有很多毛病是“看”不出问题来的,念出声。如果是在考场上,就只能默读,才能发现句子是否顺通,语气是否连贯,

文脉是否流畅,音韵是否和谐。4 “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5 “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当然是对的,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但是,同学们面队老师的作文命题,如果一时写不下去,切不可借“不要硬写”为由而不交卷。一时写不下去,放一会儿是可以的,但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去彻底清查你的“材料库”,一定能找到符合命题的材料。经过多次“强迫自己写”,思路打开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多说多想多看一、总结题型:盲目的去做题的确效用不大,要善于总结,中高考常见阅读理解的题型有哪些。二、归纳答题方法:总结了题型以后,要归纳每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把它归纳成数学公式一样的模式,考试时可根据文章的 具体内容套用。

三、猜出分点所在:读出题目给你的暗示。阅读题一般分植都标在后面括号里,直观的来说,一般一分就要答一点。很多阅读题是3分题,那也就是说这道题目至少有三个答案要点。孩子需培养一种能力,就是观察这些分点所在的能力。四、注意语言表达,阅读题的答案一般较长,所以也同时考察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一般占1分或0.5分,不加注意就会失去。.要积累,平时多看看书是没有坏处的,学语文本来就贵在积累,我们语文老师经常说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功课需要不断的积累才能获得高分。2.要勤快,平时多做做语文的语感才能做出来,以后无论做到什么题目就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3.要仔细,正确理解题意,有时我们会经常发现本来会做的题目,可是审题的时候没仔细,做错了十分可惜!小学的阅读只要注意上面3点基本上就没问题了!!!适当掌握写技能是好的,如:1.某句子用修辞手法(小学爱考的)的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特点拟人:将某事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特点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某事物的某特点2.遇到一些灵活的题目,如遇到什么描写方法的,记住抒情.议论.描写3.遇到描写景物的题目,懂的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遇到描写人物的,注意描写人的什么,如外貌,动作,语言等以上的都要分析句子的作用,若添上自己的语言感想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遇到写启示的题目适当用方可。但一切回答赖于原文材料,可不要太爱借题发挥自己,表现自己了。笵耂 回答采纳率:11.4% 2009-07-05 21:32

上一篇:说出你的爱范文 下一篇:剪枝的学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