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要有波澜

时间:2022-06-20 01:00:15

话题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满堂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作文亦是如此,如果文章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会让人索然无味;反之,如果文章波澜起伏,有起有落,则能引人入胜,极尽一波三折之妙。

技法梳理: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抑扬相生

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最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褒扬而先贬抑,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地“扬”。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是这样,文章先通过他人之口来贬抑贾宝玉,最后通过林黛玉之见来褒扬贾宝玉。这样的先抑后扬,如蜂峦起伏,曲尽其妙,富有艺术魅力。“抑扬相生”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二、蓄积突转

所谓蓄积突转,是先对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进行蓄势,然后将它们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式,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如《唠叨》一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文章前半部分为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父亲的唠叨的厌恶之情被推上了顶峰。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的到来,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因为“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安排巧合

安排巧合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的方法。这样可以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其故事性、戏剧性,使文章波澜迭起,奇事巧合,使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如《德军剩下来的东西》一文中让两个曾经的恋人在大街上以另一种方式巧遇,从而让人思考侵略者剩下的是些什么东西。

四、巧设误会

巧设误会,这种构思方法是让作品中的人物一方对另一方造成误会或双方互相误会,从而引发矛盾,造成事件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如《四支圆珠笔》一文中的“我”与两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是好朋友,大家总在一起写作业,可笔总是爱坏,而“我”正好与一位笔店老板很熟,就提议每人出一点钱,由“我”到店老板那儿买四支圆珠笔。可奇怪的是,那三位同学的圆珠笔一写就坏,唯独“我”的笔怎么写也不坏。于是那三位同学认为“我”拿他们的钱给自己买了支好笔而给他们买的是水货,朋友之间感情的距离因此而拉开了。“我”此时非常痛恨这支不坏的笔,想办法把它弄坏了,朋友间的感情又融洽起来,最后这“谜底”又被朋友们揭开,他们的感情又深了一层。

需要注意的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方法并不只有以上几种方法,还有悬念法等,而且一篇文章也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学以致用:

1.下面的文字运用了抑扬相生法来叙事,阅读后思考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目的何在?因何而“抑”?表达效果如何?

进了卧室,床上凌乱地堆着被子。我把自己重重地扔到床上,突然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灼热刺痛了我的背,浓烈的香辣味儿钻进鼻子。天哪!被子里藏着一个快餐杯,里面盛着方便面,黏稠的汤汁倾倒在床上,床单、被子和我刚买的裙子瞬间就惨不忍睹了。方便面怎么可以放在被子里?不用说也知道是儿子干的好事!

我的怒火“噌”地从心底升起来,顺手抄起个羽毛球拍就冲进书房,不问青红皂白先打了他几下,然后又开始“口伐”。盛怒之下的我不给儿子任何分辩的机会,等我把怒气发泄完了,坐到椅子上喘气的时候,儿子怯生生地看着我,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呢!那是我给您泡的长寿面,怕凉了才藏在被子里的!”我愣住了,一股暖流油然而生,更为自己刚才的粗暴羞愧,拥着才7岁的儿子,我的泪流下来……

答:

2.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要有波澜。

①邂逅②出乎意料的事③一件 事让我

范文导航:

竹叶舟

[日本]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摆在蜀葵旁边,摘了几片梅树下的小竹叶,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

“瞧,小船。多有意思。”

这孩子是秋子未婚夫最小的弟弟。小男孩把小手伸进水桶里,搅和了一通,说:“姐姐,船开战了。”

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

“打呀,再打呀!打呀,再打呀!”孩子一边叫嚷一边越来越使劲地搅起水来。水沫飞溅在他的脸上。

“瞧你,这不行啊。你脸上净是水沫星子了。”秋子制止说。

可是小男孩却说:“不行了,船都不走啦。”

那些船果真只浮在水上不走了。

“对,对,咱们到后面的河边去吧。把船放在那里速度会快些。”

小男孩拿起竹叶舟。秋子把水倒在蜀葵树下,将水桶放回厨房。

小男孩蹲在河下游的踏脚石上,将一只只竹叶舟放走,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的船最快。瞧,瞧。”

小男孩怕看不见最前头的竹叶舟,他顺着河水下游跑去了。

秋子赶忙将剩下的竹叶舟全部放走,然后去追赶那孩子。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行走时使劲将左脚跟着地。

秋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够不着地,左腿小而松软,左脚背高高隆起,不能跳绳和远足。她本来打算独自一人,静静地度过一生,后来却意外地订了婚。她有信心用自己的心灵去弥补肉体上的缺陷,可她从来也没有这样认真地将左脚跟着地练习走路。左脚趾总不容易挂住木履带。不过,秋子还是继续刻苦练习。然后,战败后她完全停止这种练习了。留在脚上的那道被木履带磨破的伤痕,好像是严重冻伤的痕迹。

小男孩是未婚夫的弟弟。在他面前,秋子下决心用左脚跟着地走路。她已经好久不这样做了。

河床狭窄,杂草低垂在水面上,把三四只竹叶舟挂住了。

小男孩在10多米远的前方停下脚步,他似乎没有发现秋子走近他的身旁,只顾目送着顺流而下的竹叶舟。他看不见秋子走路的样子。

小男孩的脖颈深凹处很像秋子的未婚夫。秋子真想把他抱起来。

小男孩的母亲走过来,向秋子道过谢,催促孩子回家。

“再见。”小孩爽快地说。

秋子思忖:她母亲可能是来谈她儿子战死的消息,或是解除婚约的事吧。愿意同一个跛姑娘结婚,大概也是战争期间的一种感伤的表现吧。

秋子没有进屋,她去看了看邻居新盖的房子。那是这一带所没有的大房子,过往行人也总要驻足观望一番。战争期间,工程停了下来,放置木材的场地周围长满了高高的杂草。近来工程突然加快进度。门前还栽了两棵有点怪异的松树。

秋子觉得这幢房子的外形并不典雅,而且显得很简陋。窗户却很多,客厅四周都是窗户。街坊邻里都在背地里议论:这房子会有什么人搬进来住呢?然而,谁也弄不清楚。

(选自《川端康成全集》,有删改)

技法借鉴

文中“战争已经结束了。然而,未婚夫却没有回来”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说明文中所写事情发生在战争结束以后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下;同时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战争已经结束,未婚夫为什么还没回来?同时也暗示了秋子未来命运的未知。本文以竹叶舟展开故事情节:把竹叶舟放在水桶里玩,把竹叶舟放在河面上玩,最后竹叶舟被水草挂住。竹叶舟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凸显了文章主题。

学生走笔:

因祸得福

翟乃文

当他听到电话对面那句大吼时,脑海瞬间一片空白。

“王婶儿,您、您说什么……”

“我说你妈出事儿啦!”

“我妈?我妈她——”

“你这孩子怎么还这么不紧不慢的,你妈给送到医院了,你还不快来!”

“王婶儿,我——”

“手头有什么事儿都先放下,现在躺在医院里的可是你妈!你也别嫌我说话难听,你现在不急不慌的,万一出了什么事,后悔可就晚啦!唉,现在的年轻人……”

说完,王婶儿挂了电话。他连忙驾车直奔医院。

在路上,他思绪飞转,母亲虽然年逾花甲,但是身体一直硬朗,为人也谨慎小心,怎么会突然就出了事呢?

到了医院,他急匆匆地赶到手术室外,一把拉住一个人,问道:“里面怎么样?”

那人转过头来,原来是王婶儿!王婶儿一见是他,赶忙将他拉到角落处,压低声音说:“情况不太好,医生进去半天了,啥动静都没有。”

他一听非常着急,忙问:“王婶儿,我妈怎么会出事了呢?”

王婶儿一听,赶紧解释:“今天我们几个老姐妹一起唠嗑,后来你妈说要回家一趟。到了门口不知怎地就绊了一跤,我们正要过去扶她时,她已经自己站起来了,这时我们才看见,她手里的那根毛衣针,插到胸口里喽!哎呦,那个吓人……”说到这儿,王婶儿满脸的欷歔,顿了顿,又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啊,你要有心理准备,我看这事儿……”王婶儿摇了摇头,不说话了。

他听了这话,手心、额头直冒冷汗,眼前也是一阵发黑。他木然地坐着,短短几分钟时间,他仿佛想了很多,又好似什么都没想。

又不知过了多久,医生从手术室里走出来,面色凝重地问道:“谁是病人家属?”

“我!我!”他一看这架势,心更是突突一阵乱跳,忙向医生迎过去,眼珠突出,嘴唇颤抖着问:“我妈?”

医生皱着眉头说:“你妈没事,伤口不深,出血也不多,但我们在附近发现了恶性肿瘤,需要切除,幸亏发现得早,不然扩散了就麻烦了。我们现在需要病人家属签字,才能做手术。”说完扭头就回了手术室。

听到医生的话,他简直就要晕过去了。后面拿着单子等待签字的小护士,见他一脸呆滞,不耐烦地催促道:“你赶快签字,老人急需手术,不然拖下去出了事,我们医院可不负责。”

签完字,他还如在梦中。半晌,才在“老太太出来了”的惊呼声中缓过神来,而后快步跟上病车。

他坐在病床边削着苹果,心有余悸地对床上的老人说:“妈,您这次可吓死人了。”

听到这话,老太太斜了他一眼,不耐烦地说:“这不是没事儿了吗?”

他被斜得缩了缩脑袋,只得讷讷应是。

“不过,”老太太忽然嘿嘿笑道:“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我要是不出这档子事,也发现不了自己的病,以后还少不了折腾呢。”

他听后也是一笑。

“您没事就好……”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七十五。

本文写得可谓一波三折,匠心独运。他接王婶儿电话,这是一波;医院手术室外王婶对他所说的话,这是二波;医生、护士让他签字,这是三波;结尾老太太的答话,这是四波。老太太的病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作者早就知道答案,但偏要等到读者的兴致被高高拎起后,才一下子亮出底牌。文中悬念的设置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上一篇:作文对比素材解读 下一篇:在义与利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