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之父范文

时间:2023-10-30 19:33:15

肝胆外科之父

肝胆外科之父篇1

1927年,5岁的吴孟超跟着母亲从老家闽清县下南洋,到马来西亚投奔在那谋生的父亲。迫于生计,吴孟超8岁开始在橡胶园里割橡胶,每每是半夜起来一直割到天亮。9岁时,吴孟超被父亲送进了光华学校。吴孟超边割胶边读书,成绩很好。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撼动了中华大地,也传到了马来西亚。光华学校新来的校长思想进步,经常给学生讲述国内抗日战争形势。此时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华侨抗日救国、支援延安活动也在马来西亚各地开展。这些活动成了吴孟超最初感受到的爱国教育。

1939年,吴孟超完成了初中学业。有感于上一届同学的捐款义举,他向全班同学倡议不举行毕业会餐,把钱省下来,大家再凑一点,寄给延安八路军。不久,学校收到了延安发来的感谢电,落款是:、。

报效祖国的激情在吴孟超心底涌动。第二年春节刚过,吴孟超便和6位同学一起相约回国。

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刹那,吴孟超暗下决心:今生今世再也不离开这块土地了,一定要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同胞们做点什么!

“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是在人民军队,我可能会当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在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份子。”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如是说。

二、敢闯

在随后的医学生涯中,吴孟超不断创新,闯向一个个科学,用一次次的突破,让千千万万个病人获得了新生。

上世纪50年代,吴孟超跟随恩师——有“中国外科之父”美誉的裘法祖教授学习外科手术,聪颖勤奋的他颇得“裘氏刀法”之精要。但吴孟超很快意识到,仅有麻利的外科手术技能似乎还不够,自己应该再有点专攻。听到学生的请教,裘法祖说:“普外是个古老的专业,胸外科是从这里分出去的,现在肝脏外科薄弱,你可朝这个方向发展。”

恩师一言,指明了吴孟超一生的方向。当时,我国的肝癌手术尚处探索阶段,肝癌的防治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

吴孟超扎进图书馆,和同事一起翻译出世界上第一本中文版肝脏外科译著《肝脏外科入门》。随后他又与同事组成“3人小组”,历经数月的辛苦努力,成功用赛璐珞材料灌注出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肝脏血管模型。通过亲手大量制作标本,吴孟超对照文献研究肝脏的血管走向和分布规律,大胆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学理论,这也是国际上关于“五叶四段”的最早表述。这一理论运用至今,指导了国际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

1960年,掌握了肝脏“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突破。

有了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的积累,吴孟超很快又闯入肝脏外科“中的”,1963年,他成功进行了中肝叶切除手术,把我国的肝脏外科水平一举推向国际前沿。

此后,一连串的“”被吴孟超突破:提出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改变的特点和支持治疗的理论;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和晚期巨大肝癌“二期手术”概念;和同事研究出一系列肝癌标记物,大幅提升早期诊断率;领导研究小组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肝癌疫苗;带领学生开展的肝癌信号传导、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

三、四次腾飞

“我毕生的愿望就是攻克肝癌。在这条路上,我们的团队经历了四个时期的腾飞。”吴孟超说。

第一次是对肝脏外科治疗方法的探索。上世纪50年代,吴孟超和同事张晓华、胡宏楷成立“3人小组”,在解剖、止血、术后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1975年,吴孟超为安徽农民陆本海切除了一个重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的成功使得肝胆外科威信大增。

第二次是肝胆外科的成立。1978年,肝胆外科从大外科里分出来,成为单列编制的独立科室,床位由原来的24张增加至50张。同年,吴孟超申报了第一批硕士培养点,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吴孟超提出了开展长期国际科技合作的“哑铃模式”,为我国肝胆外科发展储备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第三次是肝胆专科医院和研究所的成立。1996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大楼在上海的长海路上拔地而起。十多年来,小楼变大楼,院中院发展成了三甲医院,床位也从最初的100多张扩增为700多张。一大批优秀肝脏外科人才在临床和科研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肝癌病人继续增多。而吴孟超发现,术后五年生存率虽然从上世纪60年代的18%提高到目前的53%,但近年来提速缓慢,说明肝癌研究中有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2006年初,吴孟超联合6位院士提交了“集成式进行肝病诊疗研究”的报告。随后,肝癌集成式研究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中。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牵头的“肝炎进展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与诊断试剂研制”等三个课题通过评审,获课题经费1.72亿元。

值得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课题组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两方面形成了研究亮点:一是发现了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标志物,新试剂盒可使诊断率大幅提高;二是发现了治疗肝癌的新方法,目前已进入临床第二期,预计到“十二五”可出成果。

这时,成立一个部级肝癌科学研究中心的想法在吴孟超脑海中形成。 2012年,这个投资4亿元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正在上海市嘉定区开工建设。同时,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也将整体搬迁到中心附近,床位设计规模为1 500张,以便为中心提供更多病例资源。

两年内,长三角的交通枢纽上将建起一座集成式和高度开放式的科研平台和一家国际一流的肝胆外科特色综合医院。这将是我国肝脏科学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也是吴孟超团队的第四次腾飞。

肝胆外科之父篇2

晴天霹雳,宝宝竟是无胆儿

麦晓晖,1970年生人,是大连海宫劳动服务有限公司的出纳员。恬静温柔的她因忙于工作,爱情姗姗来迟,直至35岁才和西岗税务局工作的王军结婚。

2006年7月,36岁的麦晓晖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全家人为之惊喜,母亲王淑琴更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女儿“你是高龄孕妇,为了宝宝的健康,你要按时做孕检,每一项检查都不要落。”麦晓晖甜甜地回答:“老妈,你放心吧!什么检查我都做,你就等着抱外孙吧!”

孕期的麦晓晖做了孕妇该做的每项检查,结果都表明她怀的是个健康的宝宝。全家人都热切地期待着这个宝宝的到来。

2007年5月24日,37岁的麦晓晖在大连市妇产医院剖腹产下了3000克的女儿。

父亲王军说“姓王的人太多,容易重名,宝宝还是随妈妈的姓吧。”

姥爷麦腾裕给这个漂亮可爱的大眼睛宝宝取名麦涵之。

可小涵之出生的第二天,麦哓晖就发现宝宝有些异常。她好像非常难受,不停地哭泣,全身发黄,额头上有一粒高梁米粒大的血管瘤,一双小脚丫向里勾着,排出来的大便不是正常的颜色,发白发灰。

医生说这是新生儿黄疸,出院后常晒晒太阳很快就会好。回到家,全家人抱着宝宝轮流到阳台上晒太阳,可无济于事,宝宝哭闹得更厉害了。小涵之满月后,父母抱她到大连市儿童医院,一检查,她的胆红素和转氨酶指标高得出奇。

医院怀疑是病毒性肝炎,麦晓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姐妇麦玉洁。麦玉洁是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大连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分院的血液科医生。她怀疑小涵之可能是巨细胞感染造成的胆道闭锁。

麦玉洁马上和麦晓晖夫妇带小涵之来到沈阳盛京医院。盛京医院确诊是胆道闭锁,需要手术疏通。

2007年7月26日,小涵之被推进了盛京医院的手术室。然而,打开小涵之的胸腔却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宝宝的胆道系统根本就没有发育,没有胆和胆管,医生只得遗憾地将刀口原封不动缝上了。

医生表情凝重地告诉小涵之的父母:“这种情况,只能做肝移植手术,但给这么小的孩子做移植手术国内尚无成功的先例……”麦晓晖满脸是泪,急切地抓着医生的手肯求“想想办法吧医生,总不能让我的孩子等死吧!”

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这种情况我们也无能为力。”

这时,小涵之又并发肺炎,眼睛都绿了,花蕾般的生命岌岌可危,她被送进ICU抢救了20多天。肺炎治愈后,麦玉洁发现宝宝头上的血管瘤也在长大,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麦晓晖和麦玉洁商量后,决定排除这个让人提心吊胆的隐患。两个多月的宝宝又做了血管瘤切除术。

一家人抱着小涵之伤心又无奈地回到了大连。麦晓晖抱着被医院宣判死刑的宝宝,肝肠寸断,泪水涟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

麦玉洁安慰妹妹:“晓晖,你放心,只要小涵之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

网上求救,打动台湾好医生

这时,可怜的小涵之几乎找不到可以下针的血管,只能扎两天点滴就停几天,等血管恢复稍好一点可以下针了再扎。可她的病情却愈来愈重。她的肚子胀得像小鼓,身上的皮肤变得晦暗发黑,大便几乎是白色的,由于难受,蜷缩在妈妈怀里像一只小病猫,那副模样令人心痛不已。

如何才能让小涵之脱离苦海呢?2007年11月的一天,小涵之的父亲王军在电视上看见,从2007年8月1日起,大陆人士可以申请去台湾接受医疗服务,最长可停留三个月,因个别医疗需求可申请延长。按照台当局规定,可开放大陆人士入台接受活体肝脏移植、颅颜重建、人工生殖、关节置换、心血管侵入性治疗及外科手术等医疗服务。他立刻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全家人。

麦玉洁立即上网搜索,她发现台湾高雄的长庚医院院长陈肇隆先生保持着活体换肝5年成活率98%的世界纪录。她还找到了陈肇隆先生的电子信箱。

11月18日,麦玉洁给陈肇隆先生写了一封求救信尊敬的陈肇隆院长,我的小外甥女麦涵之只有6个月大,但她却患上了罕见的疾病,是个无胆儿。她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生命花曹可能随时陨落,但她是我们全家人的至爱。我的妹妹38岁才剖腹产下这个宝宝,如果失去孩子,她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失去生活的勇气,我们全家人也会肝肠寸断。目前,在大陆还没有这么小的孩子肝移植手术成功的案例,我们希望到台湾接受手术,救治我们至亲至爱的宝贝,请您成全我们的请求。

当陈肇隆院长看到这封泣血而成的求救信,顿时泪流满面。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也感动了他的同仁。他当即打电话给麦玉洁:“你马上把孩子的资料汇过来,我们要进行评估,我们会尽全力抢救孩子……”

麦玉洁用最快的速度复印了小涵之的各种病例资料,用联邦快递邮过去。

长庚医院用最短的时间为小涵之做了评估:可以手术,但需要公证,还要有肝源。

这时,捐谁的肝成了一个问题。本来,孩子的父亲王军是最佳人选,然而一检查,他却是脂肪肝,他被排除了。麦晓晖说:“还是我来捐,我是宝宝的妈妈。”可是,剖腹产后根本没有得到良好调理和休养的麦晓晖已经憔悴不堪。麦玉洁说:“你瘦弱成这个样子,怎么能承受得了手术的苦。我身体好,我给小涵之捐肝。”老三麦哓轩说“别争了,我年轻,我的肝比你们的合适,还是我来捐。”

王淑琴觉得手术毕竟有风险。她老泪纵横,哽咽着说“用我女儿的命去赌这么个一尺长的娃娃的命,我舍不得。”麦晓晖说:“妈妈,你舍不得你的孩子,我也舍不得我的孩子啊!”说完母女俩抱头痛哭。

王淑琴老人冷静下来,她对争着给小涵之捐肝的女儿们说:“小涵之是晓晖身上掉下来的肉,妈妈给孩子捐肝天经地义。如果哓晖配型失败,老三捐,老三不行,再由老大捐。”老母亲的话,让姐妹几个不再争执。

一家人都在捐赠书上签了字。剩下的就是筹钱了。长庚医院告知要准备160万元的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6万元),麦晓晖夫妇刚刚还完了房贷,手里没有什么积蓄。

在大连市劳动保障局工作的麦晓轩的朋友同事知道后都纷纷慷慨解囊。可是能借的都借了,钱还不够。当麦晓轩知道缺口还很大时,一急昏倒了,腹腔发炎,住进了医院,这一病就是20多天。出院后她继续奔波,终于筹够了救命的钱。

换肝成功,黄花瘦成桃花艳

2008年1月24日,麦家人到国台办出入境管理处办手续,工作人员得知一个8个月的宝宝要到台湾换肝,特事特办,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

1月28日,麦玉洁和麦晓晖夫妇抱着麦涵之来到机场。全家人都来机场为他们送行。麦晓晖的心里既充满了希望又夹杂着恐惧。她悄悄对丈夫说:“如果宝宝的手术失败了,

我也不活着回来,我就抱着骨灰盒跳海……”

麦玉洁看着悲凄的一家人说:“放心吧,我们一定给你们带个健康的宝宝回来。”

下午4点,麦家一行人抵达香港,他们从香港转机去台湾。当天夜里11点,他们的飞机抵达目的地台湾高雄。长庚医院的国际协调师林秀娟女士来接机。他们当晚就住进了长庚医院。

一路颠簸,小涵之发起了高烧,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小涵之再一次面临生死考验。长庚医院紧急抢救了3天,宝宝脱险了。医院为麦晓晖和小涵之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化验。这时已临近春节,年前不能做手术。

2008年2月13日,大年初七,长庚医院春节后的第一台手术,陈肇隆院长亲自上阵。早8点,麦晓晖被推进手术室,陈院长从麦晓晖的左叶肝脏上取下296克肝脏及部分胆管。8点30分,小涵之也被推进了手术室。小涵之石头一样坚硬的肝脏被取出,妈妈健康鲜活的肝脏移植进她小小的身体里。

手术极其复杂,缝合是在显微镜下进行的。麦玉洁和王军焦急地等在手术室外,下午5点,播音器里传出声音:“麦涵之家属,院长谈话。”听了这个消息,麦玉洁和王军的心里一惊,手术没做完,陈院长找谈话,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就在他们忐忑不安地猜测时,陈院长走出了手术室。他笑容可掬地对麦玉洁和王军说“手术非常顺利,不必担心。”

麦玉洁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苦苦等在电话机前的一家人。妈妈有些不相信:“真的吗?”“是的,妈妈,是真的,陈院长亲口说的。”晚上9点30分,手术在进行了整整13个小时后成功结束。

浑身插满管子的小涵之被推出了手术室,送进重症监护室。医院方面为他们送来了最好的水果。第二天早晨,管子就拔了一个。

小涵之每天要用半支抗巨细胞病毒的药,这种药1000多元一支。有个小病友一天用半支,剩下的半支医院就送给小涵之。护士每天都从小涵之住的5楼跑到1楼取药,没有一丝怨言。20多天,为小涵之省下了2万多元。

小涵之还需用一种抗排斥的药,这种药物异常昂贵,每盒6000多元。小涵之是自费的,父母为了给小涵之治病已经债台高筑。这时,台湾的一个病友病愈出院,他将自己的药送给小涵之3盒。3盒药2万元人民币啊!麦晓晖夫妇和麦玉洁都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可病友却说“血浓于水,我们是一家人,收下吧,祝小涵之早日痊愈。”药捧在麦晓晖的手里她觉得沉甸甸的,心头热浪翻涌,她抱着姐姐潸然泪下。喃喃地说“台湾人太好了!台湾人太好了!”

小涵之的父母为了表达对妙手回春的医护人员的敬意,包了一个2000元的红包送给他们。医护人员当时就惊呆了,--当他们知道小涵之父母的心意后,婉言谢绝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对每一个患者都会竭尽全力。”

小涵之的父母很不好意思:“我们只想表达一下心意。”医生说:“你们千里迢迢把孩子送来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面对这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麦晓晖夫妇除了感恩的心在怦然跳动外,再也不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敬与爱。

医护人员精心地救治着小涵之,根据她的病情使用的药量在递减。在他们全心全意的医治下,本该在重症监护室住上1个月的小涵之只住了19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

小涵之是大陆赴台做肝移植手术的第一人,她得到了医院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从一个奄奄一息人比黄花瘦的小病孩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小公主了。可怕丑陋的黄疸被赶跑了,莹润粉嫩的皮肤像桃花瓣娇艳妩媚,美丽清澈的大眼睛里仿佛飘着圣洁的白云。也许她知道是台湾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救了她,她一见到医生护士就咧开樱桃般的小嘴咯咯地笑啊笑,并手舞足蹈地扑向他们的怀抱。小涵之的笑容像一幅动人的画那么纯美,那么迷人,那么鲜活,那么生动。

在美丽的宝岛台湾,小涵之享受到了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最深挚的人间真情。她的生命之花生机盎然地绽放了。

2008年5月24日,小涵之在母亲的怀里幸福地笑着回到了家乡大连。像走时一样,全家人都到机场来迎接她,此时亲人们的心上一扫阴霾,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肝胆外科之父篇3

“叮――叮――叮――”夜半时分,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

“爸的胆结石又犯了,正被120送往医院,急救的医生说要马上开刀……”电话那头,远在家乡的大姐急切地对汪晖说着。

“又要开刀!”汪晖下意识地重复姐姐这句话时,妻子和女儿已被电话惊醒并围了过来。在这之前,父亲因同样的病情已做过一次手术,如今父亲已年近八旬,怎能再遭第二次罪啊?

等汪晖一家人赶到医院时,父亲已做完手术。主刀医生很是严肃地告诫他们――老人年事已高,手术对老人来说是严重的伤害,并嘱咐他们今后一定要注意老人的生活!

父亲出院后,汪晖特意咨询了一位资深的肝胆学科教授。教授除了交代胆结石患者平日的饮食要以各种新鲜水果、时令蔬菜,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为主之外,还特意结合汪晖父亲喜欢喝茶这一习惯,让汪晖用干蒲公英的根、茎、叶来给老人煮水泡茶喝。具体做法就是,干蒲公英50克,放入锅中,加水1.2~1.5升,大火煮沸后盖上锅盖,用小火熬煮1小时,滤除渣梗,凉后饮用。正常情况下,每周煮3次即可,感觉腹部不舒服时,还可多煮几次。

从那时起,6年来,每年采挖两次蒲公英就成了汪晖全家雷打不动的习惯。

蒲公英采挖回来后,女儿会和她妈妈一起把它们清洗干净,晒干后,再把干蒲公英均匀地剪成小段。用空茶叶筒细心装好、密封后,送给爷爷。

如今,6年过去了,父亲的胆结石再没复发。为帮助女儿延续这份对祖辈的蒲公英之爱,周末汪晖和妻子又去郊区采挖蒲公英了。

点评:蒲公英又称“凫公英”“耩褥草”“尿床草”等,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能药食兼用的草本植物,茎、叶、根在不同时节可用来泡茶、凉拌、炒食。由于蒲公英含有丰富的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成分,有利尿、利胆、缓泻、减肥、退黄疸、美容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为此,建议用前务必咨询医生。

巧妙缓解经期情绪波动 大真

很多女性在月经期间总是情绪不稳定,烦躁、愁闷、抑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与人争吵。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医认为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间,情绪低落、抑郁或脾气暴躁等,都是心血不足惹的祸。这时补充气血、安神定志就可以避免经期的情绪波动。

那么此时该怎么治疗呢?穴位艾灸会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用艾条灸手腕处的神门穴,一般灸3~5分钟,以皮肤发热为度,两侧交替进行两次即可。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具有补心气、养心血的功用,对于心血不足引起的情绪不良有很好的安神定志作用,可以治疗心烦气躁等疾病。同时,它对于失眠也有很好的疗效,如果睡不着,可以好好按揉几下神门穴,便可以保你一宿高枕无忧。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艾灸此穴可治疗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胸胁痛等疾病。

然后灸三阴交穴,三阴交穴能够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它是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可以同时调理人体脾、肝和肾的气血。其中脾化生气血,统筹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性只要气血足,肝气顺畅,诸如月经不调、经期脾气暴躁等症状都会通通消失。其次三阴交穴还有“女三里”之称,是治疗妇科病的特效穴,艾灸三阴交穴还可以为女性朋友带来好气色。

灸时可以直接用艾条在穴位处熏灸,灸到局部皮肤发红。如果疼痛的话可以上下移动艾条,以不烫伤皮肤为度。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灸三阴交穴,可调经止痛,延缓衰老。

另外晚上睡觉之前,做做腹部按摩,也是很有好处的。左手掌心放在右手背上,把右手掌心放在肚脐下的位置,做顺时针环形按摩1~3分钟,以皮肤发热为佳,可以温经散寒,调理气血。

肝胆外科之父篇4

【关键词】 ICP 中医药 围产儿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的特有的一种并发症,以皮肤瘙痒和胆酸高值为特征,主要危及围产儿。可引起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自发性早产、孕期羊水胎粪污染甚至发生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等[1.2]。

1 病因病机

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无此病的专论,散见于“妊娠身痒”、“妊娠黄疸”,且多属阳黄。《妇科秘方》:“妇人胎产遍身生疮,此症乃因内受风热之故”。

1.1病因 现代医学从大量流行病学材料及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看,本病与激素、家族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笔者根据病症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认为ICP的发病可能与湿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因素等因素有关。

1.1.1湿邪 外感湿邪,由表及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发为黄疸。或过食肥甘厚腻,内伤饮食,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醺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导致脾虚寒湿内生,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致使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

1.1.2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持久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内伤,皆可导致机体功能紊乱。情志所伤最易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若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气血失和,肌肤失养发为妊娠身痒。胆汁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而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浸淫,郁于肌肤发为黄疸。

1.1.3饮食不节、劳逸失常 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流行病学调查表明[3],ICP的发生可能与饮食中微量元素如硒、锌、铜含量异常环境因素有关。

1.1.4体质因素 体质形成与胎儿期,受之于父母。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体质特征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其体质。且父母体内阴阳的偏颇和机能活动的差异,也可使子代具有同样的倾向性。体质对外界致病因素存在着极大的易感性和患病后证型的倾向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ICP发病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差异,还表现出一定的家族聚集和遗传倾向。Savander等[4]发现16%的CP患者有家族史,家系结构呈现常染色体显性或x连锁显性遗传,患者同胞姐妹发病率达12%。表明遗传因素在ICP制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1.2病机 ICP发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失调、湿邪蕴脾。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湿邪既可外感湿热疫毒从外感受,又可因饮食劳倦或瘀阻湿滞自内而生。湿邪阻遏气机,气机失调,营卫不和,肌肤失养发为身痒。体质对外界致病因素存在着极大的易感性和患病后证型的倾向性。妇女以血为用,妊娠中、晚期,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增加,阴血进一步聚于冲任以养胎,致使机体处于血常不足,相对气常有余的状态,致使气血不和而发为妊娠身痒。同时随着胎儿渐长,极易影响气机升降,引起肝气郁滞,郁久化热。

患者体质差异对外界致病因素存在着极大的易感性:(1)肝阴不足者,冲任失养,孕期阴血下注冲任血海,阴血更虚,血虚生风生燥,发为妊娠身痒。 (2)脾虚肝郁者,孕后血虚,脾不运化,反聚以湿;湿热上不得以汗解,下不得以溺而泻,以致湿热郁而不达,滞于体内,熏蒸肌肤,而发生巩膜、皮肤的黄染,湿热溢于肌肤则皮肤瘙痒。但气血又相互滋生、相互依存,故在病机上往往气病及血,血病及气。(3)脾气虚弱者,湿邪阻壅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黄疸。

患病后证型的倾向性:湿邪可从热化或寒化。因为湿热所伤或过食肥甘,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之分。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损,则湿从寒化。寒湿淤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汁为湿邪所阻,发为阴黄。若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冲任损伤,胞宫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胞宫、胞脉、胞络受损则直接影响胎儿,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小产、胎死腹中等。

2 中医临床辨治概况

临床各学者主要从湿入手,从肝、胆、脾深入来辨证论治ICP,取得了满意疗效。

2.1从肝胆论治

2.1.1 施惠英[5]运用朱良春的经验方“保肝解毒汤”治疗本病。基本方:杜仲10g,黄芩10g,枸杞子10g,白术10g,蒲公英15g,一枝黄花10g,马鞭草10g,鱼腥草10g,土茯苓10g,制大黄10g,茵陈30g,莶草10g,徐长卿15g,白藓皮10g,甘草5g。舌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g;舌苔白腻者加生姜3g。每日1剂,常规煎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本方清热解毒,保肝安胎,疗效满意。

2.1.2 吴献群[6]用清胆养肾汤,临床收效良好。基本方:茵陈、丹参、桑寄生、旱莲草、女贞子、淡芩、柴胡、山栀、车前子、赤芍、金钱草等药物组成。方中茵陈可清热利湿而退黄;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安胎;淡芩清热燥湿、除热安胎;柴胡疏肝,肝胆得疏;车前子、金钱草利水祛湿泻热,使湿热从小便泻出。综观全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养肾安胎之功效。

2.1.3宋晓晖,丁玎[7]清肝退黄饮(方药组成:茵陈30g,栀子10g,黄柏9g,大黄6g,黄芩9g,白鲜皮10g,柴胡6g,丹参10g,茯苓10g,甘草6g。瘙痒甚加蝉蜕8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使用2-3个疗程。“清肝退黄饮”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利湿退黄;大黄通府泄热,使热从下行;黄芩补肾健脾,清热安胎;白鲜皮清热解毒,渗湿止痒;柴胡疏肝解淤,利胆退黄;丹参清热凉血,滋阴养血;茯苓理脾行水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出;甘草调和诸药。清肝退黄饮疏肝利胆,减少胆汁淤积,观察表明全方疗效显著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2.2从脾论治 顾雪芳[8]用清肝健脾方:茵陈30g,黑山栀12g,生甘草9g,丹参20g,黄芩12g,制大黄6g,当归身9g,炒白术9g,党参12g,炙升麻9g,苦参30g。每日l剂,水煎服,7天为一疗程。

2.3从肾论治 李蓉等[9]辨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肾气亏损、气血失调,故拟补肾法为主,自拟方补肾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

药物组成:菟丝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20g,川续断、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茵陈各15g。加减:脾虚者加白术15g,砂仁10g;肝郁者加青蒿、柴胡、炒黄芩、制大黄各10g;血瘀者加丹参30g,五灵脂2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

2.4辨证论治

2.4.1金玲丽等[10]应用养血祛风或清热除湿加安胎止痒法治疗妊娠身痒33例,取得较好疗效。其根据伴随症状,舌、脉象表现辨证分为两型,其中血虚型18例,湿热型15例。血虚型以四物汤加味治疗,组方:当归身12g,白芍药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制何首乌15g,荆芥1g,防风10g,地肤子15g,炒杜仲15g,砂仁粉(冲)3g,甘草5g,酸枣仁10g,川芎5g,丹参15 g。湿热型以茵陈篙汤加减治疗,组方:柴胡5g,茵陈10g,赤芍药12g,黄芩12g,丹参15g,生甘草5g,荆芥12g,防风10g,制大黄6g,白鲜皮5g,合欢皮15g,炒杜仲15g,薏苡仁20g,川芎5g。均每日1剂,常规煎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4.2 周莉,刘金萍[11]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舌脉认为本病辨证应属肝郁脾虚,热入血分,风胜作痒。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处方:丹皮12g,栀子9g,柴胡15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2g,黄芩9g,生地12g,茵陈12g,僵蚕9g,蝉蜕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治疗以疏肝理脾、凉血活血、祛风止痒为法,用柴胡、当归、白芍疏肝活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白术补益中土,固护胎产,使邪去而不伤正,再适当加入退黄、祛风、止痒之品,疗效显著。

2.4.3陈仁礼[12]根据中医辨证将ICP分为阴虚血燥型和湿热蕴结型。阴虚血燥型,痒甚难忍,夜间加重,检查时皮肤常见抓痕,巩膜及皮肤黄染,手足心热,口干、咽喉干燥,小便黄。舌质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滑数。治以滋阴养血、疏风止痒佐以清热利湿安胎。方药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各20g,何首乌、生地、茵陈、白术、茯苓各15g,防风、蝉蜕、白蒺藜、黄芩、丹参、甘草各10g。方中当归、白芍、何首乌、生地滋阴润燥,养血安胎;防风、蝉蜕、白蒺藜平肝息风止痒;茵陈、黄芩、丹参清热利湿退黄。全方具有滋阴养血、疏风止痒、清热利湿安胎之功效。湿热蕴结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巩膜及皮肤黄染,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时欲吐,小便赤黄如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止痒安胎。方药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金钱草各20g,黄芩、栀子、茯苓、续断、白术、白蒺藜各15g,丹参、郁金、赤芍、厚朴、泽泻、柴胡、荆芥、薏苡仁、甘草各10g。方中以茵陈、黄芩、栀子、郁金清热利湿退黄,丹参赤芍清热凉血,薏苡仁、茯苓、泽泻、厚朴利水祛湿泻热,柴胡、白蒺藜、荆芥、金钱草疏肝利胆止痒,白术、续断、黄芩安胎补肾。全方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止痒安胎之功效。

2.5从湿论治

2.5.1李光荣[13] 应用利湿活血中药方法治疗ICP 8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方药组成:茵陈18g,金钱草、赤芍各15g,泽泻、茯苓各12g,1剂/d,水煎两次共取汁500ml,分早晚各250ml左右口服,疗程15天。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不同程度好转,74例皮肤瘙痒者有68例完全消失,其症状在服药1周内开始明显改善;67例黄疸者有54例完全消退其体征在服药1周后开始明显消退。肝功能改善明显。

2.5.2张迎春[14]等采用清热利湿基本方(栀子、蝉蜕、黄芩、金钱草、车前草等)治疗本病50例,并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为60%,降低胆汁酸(TBA)值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总之,ICP的治疗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通过改善肝功能、降低胆汁酸。从而降低胎盘阻抗,改善胎盘功能,进而减少胎儿窘迫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优生率。

3 展望

目前,对ICP的治疗,常用西药有:地塞米松、熊去氧胆酸、苯巴比妥等。但西药往往需联合应用,用量较大,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有些药物虽可迅速缓解症状,但对妊娠结局无影响。在ICP的早期和轻症患者,由于孕妇顾虑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而降低了对西药治疗的依从性。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 对患病个体中医体质的认识和把握则是有效进行“治未病”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前提,因此结合中医体质理论探讨ICP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机制有重要意义。具体思路可从患者的体质类型入手,利用“体质可调性”的优势,预防或减轻ICP发生提高新生儿预后。

3.1未病先防 对临床出现妊娠身痒而不足以诊断为ICP者进行未病先防,辨证论治。妊娠身痒中医临床分三型[15] :肝血亏虚,营卫不和,风热证。(1)肝血亏虚:妊娠期皮肤干燥,无疹或有疹,疹色淡红,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细滑弦。血虚化燥生风,风盛则瘙痒难忍。本证治宜养血祛风,滋养肝肾。当归地黄饮子合二至丸主之。(2)营卫不和:皮肤干燥或劳累后瘙痒加剧,腰酸,眼眶黑,舌淡暗,苔白,脉细滑尺弱。本证属营卫不调,治宜补冲任,调营卫。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首乌、桑寄生、地肤子主之。(3)风热证:妊娠期全身皮肤瘙痒,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上半身尤甚,疹块色红有灼热感,剧痒,遇热加重,伴咽喉肿痛,头痛,舌红,苔黄,脉浮滑数。本证治宜疏风清热,养血安胎。消风散去木通、滑石加桑叶,龙骨、牡蛎。

3.2既病防变 对于临床已确诊的ICP,更要及早防变,通过辨证治疗,合理用药,提高围产儿预后。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独特的疗效已得到认同,病因病机的研究从湿热着手,从肝胆脾进一步深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利于本病的防治。对妊娠期疾病的治疗,中医强调不宜过用峻猛清利之法。根据“治病与安胎并举”的治疗原则,若病情所需,则严格掌握剂量,并“衰其大半而止”,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

参 考 文 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 [M]. 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0~132.

[2]王晓东,彭水,姚强,等.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210例围生结局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46~449.

[3]冯丽霞,胡珊,李力.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因及对母婴危害的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4):223~226.

[4]李红霞,姚珍薇,邵勇,等.肝内胆汁淤积孕鼠胎盘中神经肽Y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5,12(5):372~374.

[5]施惠英. 保肝解毒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0)63.

[6]吴献群,骆黎静,李莉.清胆滋肾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大鼠肝脏ICAM-1及胎盘ER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7, 17(1):30~31.

[7]宋晓晖,丁玎.清肝退黄饮联合能量合剂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16(28):1374~1375.

[8]顾雪芳. 清肝健脾方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6例[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07,14(2):87.

[9]李蓉,徐谦.补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8):43.

[10]金玲丽,冯利平,葛美厅,等. 辨证治疗妊娠身痒33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40(9):51~52.

[11]周莉,刘金萍.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7例[J].中国民间疗法杂志,2004,12(8):48.

[12]陈仁礼.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的中医分型治疗[J].四川中医杂志.2004,12(22):25~26.

[13]李光荣.利湿活血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证84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5):299~300.

[14]张迎春 王桂梅 吴侍萍.清热利湿法治疗妊娠胆汁淤积征50例[J].陕西中医杂志. 2004,8(25):692~693.

肝胆外科之父篇5

“我毕生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像黄老那样的医生。”姜凯语气铿锵有力地说,作为黄老的爱徒,老师的医术及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

遇见“偶像”改变初衷

在姜凯的内心深处,最荣耀的事莫过于将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追溯到学医的初衷,却并非他的意愿,为此他还经历过一番挣扎。

1985年,当成绩优秀的姜凯填报高考志愿时,出于对理工科的一腔热忱,希望大学可以攻读计算机专业,却遭到家里的强烈反对。他的父亲一辈子崇敬医生,期望儿子能够走上从医的道路。姜凯多次反抗无果后,为了不违背父命,只能抱着些许遗憾报考军校医科专业。

在被军医大学录取后,很快便迎来了新生的入学典礼,正是这场别开生面的典礼化解了姜凯的心结,让他坚定地确立了人生的奋斗方向。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在典礼上为新生发表演讲,他就是肝胆外科的另一座“高峰”——吴孟超院士。初见吴老,姜凯立刻被他身上那股仙风道骨的学者气质深深吸引,听了对方富含感染力的演讲后,姜凯更是热血沸腾,内心点燃了对医学的热情。从此,他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并在1991年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总医院,得以进入黄志强的科室。“我很庆幸,一生能够得到我国肝胆外科学界两位大师的指点,并成为黄老的学生。”姜凯自豪地说。

黄老培养年轻医师是出了名的严格,时常鞭策他们要用最好的审美观去做手术与记录。姜凯那时视他为“偶像”,工作上兢兢业业,书画上也有所造诣,因此得到黄老的青睐,成为其第一个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偶像”门下连任7年院士助理。黄老的手术记录几乎从不委托他人,却能放心地交给姜凯。

姜凯手写的病历记录,字体隽秀,解剖图精细优美,甚至比现在印刷的教科书还略胜几分,一笔一线间也凝聚着他对医学的热情与刻苦。“外科医生的一种境界就是追求艺术美,不仅要字写得工整漂亮,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细胞与审美观。”姜凯说,因为做手术时,病人的切口与缝口都要考虑美观,其中切口有它独特的锐角、弧形与弹性,如果外科医生有好的设计,即使病人身上有十个疤,也会富有美感。病人是迫于无奈才接受手术,所以医生要靠自身的审美尽可能让术后疤痕理想化。

当一个人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找上他。一例例圆满的手术让姜凯在业内名声大振,患者也赠予他“凯歌常奏解病痛”赞语以表谢意。

“我们这一代医生很幸运,有好的老师对我们严格训练,这是受益终身的,让我们日后遇到很大的手术也敢于挑战。”忆起往事,姜凯感恩地说,黄老的严格要求,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他。

安全是手术的前提

姜凯每年做手术将近两千例,其中重大手术占半数以上,这足以成为一个外科医生骄傲的资本。但他一直谨记黄老教诲,外科医生不能只做手脚麻利的“刀匠”,关键是手术的成功率,一切决策要以病人的最大获益为前提。

“如果病人不能从治疗中获益,手术将毫无意义,所以治疗前我们会先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姜凯说,病人的术前诊断不能仅靠医生自身经验去决定,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过程才不会误诊,301医院也因此设定了相关的标准化程序。

在姜凯看来,实施一个大手术好比设计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考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外科医生作为工程的操作者,要把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好并作安全处理,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像肝胆手术,不分大小都要从整体上去设计,去驾驭它,重大手术的过程大同小异,如果你能把其中每个小细节都处理好,在严格的流程中实施,即使病人中途出血也能马上控制。”姜凯说,一名外科医生,需要对手术胸有成竹,才能避开风险。

禀着安全性的目标,姜凯的手术总是创伤小、流血少。“我们做过很多大型手术,外科医生掌握的基本功无非是:切开、结扎、缝合、止血、术前诊断、解剖以及现有的影像学技术,在基本功的保证下,我们会让患者尽量术中少出血。”姜凯说,如血管瘤切除手术的最大难点是术中出血,他对此提出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

以往切除血管瘤时,医生总把注意力集中在肝脏与肝门的关系上,一旦有地方出血,可能只用纱布压着伤口,但血管瘤稍微有一点破溃便会造成持续的出血,时间久了不利于病人。姜凯通过反复思考,改变了手术策略。“说‘农村包围城市’,我们的手术也应该这样。把肿瘤外周工作做的非常精细,五个小时的手术可能四个半小时都在处理周边,确保不出血了,再控制肝门,整个手术就变得简单了,因为只有不出血,肿瘤的切除才能顺利进行,这是反过来的一个思路。”姜凯说,但医生如果遇到现有医学上受限的问题,通过一番衡量确定自己没能力达成后,不能盲目创新,一切应以病人的安全为重点。

面对难题抽丝剥茧

从医多年,姜凯博览了肝胆专业群书,在无数例肝胆手术中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他善于对患者病情抽丝剥茧,寻找问题根源,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的机率。

一位青岛的患者至今让姜凯记忆犹新。2006年,该患者在上海住院时,肝内被检出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胆管又长出新肿瘤,并出现黄疸,为了缓解病情,医生在他胆管内放置了内引流管。其后,患者反复发高烧,身体溃疡,黄疸加重。相关医生经过多次讨论,仍无法诊断他高烧的原因,只能宣告放弃治疗。因此,患者被转回青岛当地某医院,该院几乎邀请了所有国内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前来会诊,姜凯位在其中。

姜凯到达医院时,适逢患者消化道出血,罕见的RH阴性血型也难以找到匹配的血液,患者命悬一线。由于该患者的症状不适宜做肠镜,医生找不到止血点,只能采用肠道灌注疗法,将大剂量的肾上腺素灌到肠管里,而另一边,众专家的商讨进入白热化,对病因仍百思不得其解。

黄疸、溃疡、出血,姜凯认为这是患者高烧引起的并发症,关键点在于找到发烧的根源。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深入后,姜凯意识到应是先前安放的内引流管感染导致了胆道感染发烧。这个观点获得了众专家一致赞同,姜凯连夜实施手术,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将患者胆道里的内引流管支架去掉,患者因此停止了持续两个多月的高烧,病情变得可控,只是严重的肝硬化还有待治疗。三个月后,患者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得以彻底康复,至今生存良好。

“有些干预给病人带来的未必是好处,但通常大家只想到优点而忽略了它的坏处。所以探查问题的根源要从病人全身状况考虑。”正因为姜凯完全为患者着想,很多患者对他产生依赖性,而这种信任关系更有利于医患融洽相处。现在301医院建立了病人随访追踪的系统,每当他向患者索取最新的身体报告时,总能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即使有些患者离世了,家属也会主动把资料邮寄上门。

十年磨一刀创新射频消融技术

2013年姜凯在美国SCI上连续发表了六篇关于射频消融的论文,这个数量对终日忙碌于出诊、手术、培养新人的外科医生而言,是非同小可的。“十年磨一刀”,这也是他长期积累的结果。

射频消融是近年兴起的实体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能使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疗效高、创伤小、痛苦小等优点。

有的外科医生认为,手术做得足够大,才能彰显自身的成就感,姜凯也不例外。然而黄老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想法,这话至今想来他仍倍感清晰:不要因医小而不为,只要能为病人治好病,无论你采取何种方式,都是合理伟大的。

“肝胆外科发展到今天,基本的方法比较成熟,所以我们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借助科技的力量去提高手术效果。像射频消融,它虽然很小,但却是肿瘤微创手术中一个必要的补充技术,要在肝胆外科领域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姜凯说,虽然当初他并不认同射频消融,但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它可以解决肝胆外科手术中的难题。

几年前,姜凯曾接收了一个肝硬化严重到不适宜动手术的患者,当时他还没使用过射频消融技术,面对患者的期望,他带着几丝苦恼说:“请给我几天时间思考。”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给患者设计了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案,出乎意料的是,患者活了下来,至今还很感激他。

“外科的基础让我们把射频消融的使用定在一个高起点上,将它应用起来解决治疗难题,比如病人病灶处于特殊位置、动手术容易产生并发症或者根本不适宜手术的情况下,事实证明它的效果非常好。譬如,肝癌复发机率高,尽管医生可以在手术后采取几次补充治疗,但不可能无限的将肿瘤切除,只有把病情控制住了才能让病人愈后不用受并发症的威胁,而通过射频消融可以将肿瘤一次性消融。”姜凯向记者介绍,一次性消融技术的背后有着他与同事的无数心血与汗水,这项技术曾属高难度目标,他们为了实现目标,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用了几年时间钻研成功了。

“因这项技术存活下来的病人很多,有的甚至活了十几年,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也增强了我的信心,它虽然小但是要精通很难,现在我们把腹腔镜等技术也引进过来,使它更具有安全性了,这是我们感到很骄傲的事。”姜凯自豪地说。

姜 凯

总医院(301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长:擅长肝、胆、胰疑难疾病,特别是肝脏肿瘤与胆道疾病的外科诊治,肝脏移植等。近10余年来,以肝胆外科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实现外科条件下高危部位肝细胞癌“一次性”完全射频消融,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肝胆外科之父篇6

杨达宽出生在大理洱源罗坪山麓、黑■江畔的乔后小镇一个普通白族人家。

杨达宽虽然出生在贫困年代、普通家庭,但幸运的是,杨达宽的父亲是位颇有学识和涵养的“教书先生”,在当时好多农家都没有识字的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有限,父亲是位“先生”,年幼的杨达宽从父亲那得到了很多启蒙教育,时常听父亲讲故事,《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等,往往让年幼的杨达宽听得着了迷。杨达宽的母亲是位贤惠勤俭的农村妇女,为人厚道诚恳,时常教导他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他的伯父则是远近知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他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淳朴、善良的家庭环境中,受到长辈的谆谆教诲和熏陶。

他上小学时,总爱一放学就跑到伯父家里帮着碾药、切药片,还时常站在一旁看伯父把脉、开药单、抓药。其他的小伙伴很怕中药味,闻到总是要远远躲开,但年幼的杨达宽却并不觉得中药味难闻,看到伯父从这个小抽屉抓一点,那个小抽屉抓一点,又拿小杆秤称下,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他很奇怪伯父怎么知道根据不同的病人抓不同的药,对伯父简直佩服得不得了。一次伯父问他:你不怕中药难闻的味道?年幼的杨达宽说:不怕,我觉得好闻呢!伯父再逗他说:那以后你来替我给病人看病了。年幼的杨达宽高兴地说:好啊!不过等我长大了再替你看。年幼的杨达宽的话逗得全屋子的人都笑。

杨达宽的话,当时也只是为了好玩,能多到伯父家凑热闹看稀奇。但经伯父这么一说,上小学的杨达宽也觉得,如果真能像伯父那样当一名济世救民、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也很好啊。

几年后,杨达宽考上了洱源一中,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可刚读完初中一年级时,便便遇上了“”,学校停了课,学习中断了。紧接着又参加到“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行列之中。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他们集体户的知青们与农民一道犁田、插秧、种菜、砍柴,学了不少农活,增长了许多农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段农村生活里,他积极上进,吃苦耐劳,杨达宽入了党,不久又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由于他表现好,1973年,他被推荐上大学,当杨达宽填写推荐表格的时候,他感觉到,命运可能就此拐弯了,他要认真填写这份掌握他命运的纸,却发现自己握笔的手微微有些抖,怎么也觉得写不好字。当年,杨达宽的高考报考志愿已填上了师范类院校,但昆明医学院招生老师看过其档案后对他非常满意,觉得他更应该填报医生志愿,招生老师征得他同意后调档招收,使他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圆了他多年的医生梦。

当年伯父的一句笑谈,现在杨达宽实现了,他知道学成后,他不仅仅是给乔后小镇及其附近乡邻看病,还给山外的人也看。

1976年杨达宽从昆明医学院毕业,正式穿上白大褂,来到昆医附二院做医生。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让年轻的杨达宽感觉到,他们这一代的机会来了。广播、报纸越来越开放,知识、文化、科学成了那年代最时髦的词语。他感到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使他充满了一种要为国家出力,为民族的振兴,施展自己才能的激情。他欣喜搜集各种医学图书,才发现期间,自己的好多专业知识都应该更新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并不牢靠,没有人要求他,他给自己顶了目标,加了压,他倍加努力地工作,苦练本领,专业上精益求精。无论是从事最基础的护理工作,还是一些高难度的外科手术,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1979年到1983年,杨达宽刚毕业不久,下乡到弥渡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做女扎和男扎手术,由于精心细致,未出现一例手术失误。还下到保山、开远等地为高位食道癌、肿瘤、肺癌病症患者治疗,因手术精湛,受到好评。

无数个夜晚,他都挑灯夜战,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他越来越感觉到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时间总也不够用,总觉得这个领域要想做到最好,难度不小,前面的路长着呢!还需要不断摸索前行。

这期间,单是笔记杨达宽就写了厚厚的几大本。

这时,省里有了派公费留学生的消息。

消息传来,全省骚动。

杨达宽没有想到,幸运再次降临到自己头上,杨达宽幸运地成为“科技春天”的受益者。1988年,他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公派留学人员,被派往法国学习。

杨达宽实现了儿时的幻想,从乔后到洱源、从洱源到昆明,再从昆明迈向法国,杨达宽不但走出了大山,而且,飞越万水千山,走出国门,到达浪漫之都,实现人生的浪漫之旅。

这个过程看似浪漫,好似幸运,但年轻的杨达宽知道,在这背后,无数个日夜其实与浪漫毫无关系,借书、还书、翻阅资料、听讲座、做笔记、请教专家,琢磨病情,挑灯夜战、甚至为一个病情焦头烂额、烦躁不安。

他知道这个机会多么来之不易,出发前,父亲与他长谈了一次,说到现在好多人出国就不回来了,并要求他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不要留在国外。杨达宽知道父亲的担心,他只是对父亲说:放心,我绝对要回来,我记得是谁养育了我。我也记得是谁给我出国的机会。

他走出国门,走在国外的街头,有如梦幻,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第一次看到了我国、云南省医学技术与国际的差距。他学的是心脏,重点是冠脉搭桥和换瓣,过去,在国内几乎没有接触过。国外的医学技术让他大开眼界。为了珍惜这次机会,他全身心地用在业务工作上面去,法国先进的科技、全新的医疗理念、富裕的生活水平对杨达宽触动很大,他一头扎到这些新技术中去,如饥似渴学了起来,在学习操作时,他总是很细致,站到最前面,看着导师的一举一动,生怕漏过了每一个细微的技术环节。在外国学生眼中,这位来自东方的学生是最简朴的,也是最认真的。

杨达宽总是有股子钻劲,不到最好不到最明白,就是不罢休,他总在想,国家出那么多钱,学不好对得起谁?一定要学最好的技术带回祖国。

在学习过程中,杨达宽了解到,法国里昂贝尔纳大学的心血管医院技术很高,法国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这里做成功的,他便积极争取,来到这家医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法国的各种休假很多,但他很少休息。省吃俭用,生活简朴,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勤奋的工作态度给导师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评语中指出:(导师统计的,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参加了400多台体外循环的手术,200多台血管手术。

在学习期间,杨达宽永远忘不了他参观的梦寐以求的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永远在不知疲倦地跳动!人的一天它竟要跳动100800次,一年中累计跳动36792000次!人的一生呢?心脏简直是人类生命奇迹中的奇迹!它一秒钟都不曾停歇啊!杨达宽第一次看到,心脏移植上去后,那红红的心脏就跳动起来,那一分钟,他感到万分的惊诧和激动。这一刻,他铭心刻骨,多少年后都不能忘记那一刻的心情。也许从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起,他便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技术带回国来!让祖国的病人能享受到这一高科技带来的福音。

在那个年代,很多像杨达宽这样的留学人员选择留在了国外,毕竟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与国外不可同日而语,那里有高工资待遇、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杨达宽的法国导师也很器重他,在学业完成之后,极力挽留他,导师诚恳地对他说:“我可以帮助你,把你的夫人也办出来法国,希望你能够留下。”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国了。

1989年10月,杨达宽学成回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他还带回了一些医疗器械,杨达宽把在法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全部应用到临床中,这期间,为打好基础,学好技术,他多年放弃了探亲假,作废了节假日等加班补休800余天。这些努力换来的是过硬的全面专业能力的提升。他做了很多例当时的血管栓塞手术,腹主动脉搭桥,都是领先的,国内也做得很少。他当副院长后,又组织和带领医院专家,率先在省内成功开展了肾动脉成形治疗肾性高血压、人造血管、大隐静脉移植等多种血管旁路术治疗动脉闭塞症等多种高难手术;2002年在云南又率先成功开展“动脉腔内隔绝术”,为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医院还有个小故事:曾有一位消化道大出血的休克病人,许多护士尝试后都打不进针,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在此危急时刻,杨达宽接过护士手中的针头,在患者的中指静脉上成功了针,为患者及时输进液体,赢得了手术时间,使其成功获救。

杨达宽的手术得到行内的普遍称赞。

医生不但要具备仁术,更高具备仁心。

1989年,他刚一回国,就碰上一位患肾性高血压病的13岁女孩,按常规治疗,要对其切除肾脏或做自体肾脏移植手术,对患者来说,不仅痛苦而且损伤很大。杨达宽就运用他在法国进修时所掌握的医术,直接对患者进行了血管成型、肾动脉成型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此后,他还成功做过多例人造血管旁路搭桥、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搭桥、治疗四肢动脉狭管手术。

1996年,丽江发生大地震。杨达宽同脑外科医生周明锐,成功地做了第一例脑外伤深昏迷手术,在15天内共做了27例特大手术,作为副院长,他还精心组织抢救91位重伤员,并无一例死亡。在当时那种条件简陋和混乱的情况下,作为一位组织领导者,他忙而有序,一边安排现场搭棚建手术室,一边很快建立起良好的医疗秩序。同时,那段时间他还组织抢救了村寨的病危患者,抢救率达100%。

1998年6月,一位急性肾动脉栓塞危急病人,14小时无尿液。肾脏完全缺血30分钟就会失去功能,不可救治。在这危急之中,时任副院长的杨达宽亲自主刀,到凌晨5时,从右肾动脉内取出长5厘米的栓子,手术圆满成功。

2003年9月,两台手术同时进行,一位是55岁的女性终末期肝硬化,一例是30岁的男性原发性肝癌,杨达宽亲自实施手术,在大家的配合下,从中午11点半开始到晚上8时全部结束,出血很少,手术顺利,3天就从重病区转入普通病房。肝动脉供应肝脏的血流达70%,动脉细,缝合困难,要求水平高,是这类手术的关键技术。血管吻合要在火柴棍细的血管上缝合十几针,缝不好会堵塞,或者会漏,都会失败,造成病人死亡。在国际上,一般吻合率失败达10%。杨达宽没有一例因这个失败。

杨达宽精湛的手术来源于他刻苦的学习。向老一辈学习,向医书上学习,向病人学习。杨达宽的妻子回忆说,他当医生时没有好好地休息一分钟。他对病人认真负责,常常是第二天要手术了,头天晚上他就在家将手术方案画好图,咋进入咋做才能给病人减少痛苦。他总是从整体上为病人着想和考虑。精心细心地做好术前准备。有一个肺癌晚期病人,杨达宽认真地做了整整10个小时手术。由于的关系,他已经走不动路了,是让人搀扶着出来的。他吃力地对病人家属说:“病人很好,你放心。”看到他那样,家属非常感动。到今天人家还感谢他这种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杨达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那年孩子才4岁,而妻子远在国外,那会儿,半夜三更要手术,杨达宽就把孩子背在背上,骑车到医院,把孩子放在值班室睡觉,或者请同事帮忙哄孩子,他上手术室去手术。因此他同病患的关系特别好。同时因为他是大理人,他对家乡热爱,始终不忘大理哺育了他,情系云南,心系大理。凡是大理的人找他求他,认不认识的人,他都全力帮助安排就医、住院。他妻子说,每年找他看病求医的人不下100次,都是妻子帮忙接待。

杨达宽1976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1988年10月~1989年9月在法国里昂胸心血管医院任访问学者,回国后先后任附二院胸外科讲师、副主任、副教授;1995年7月起先后任附二院副院长、院长、外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工作以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8名。获省人民政府奖励3次。2001年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基层先进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如今,他还是云南省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中华心胸血管外科学会全国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华康复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云南康复理事会副会长等职。

自担任昆医附二院院长以来,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实现了门诊、住院人数翻两番;手术人数翻三番;业务收入近5亿元的跨越式发展。在医生和医院的管理者两个角色间,是如何都做到胜任有余的?杨达宽说,这是一种责任心的转换,把医生责任提升到社会责任。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推动下,杨达宽带领他的团队一次次以实际行动来诠释“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操守。

“换心术”的神话与现实

器官移植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器官移植从梦想变成了现实,成为治疗人类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惟一有效手段,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的两大进步之一,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

“换心术”我们只在神话、传说或科幻小说中出现。而在今天,却成了现实。

附二院敢于进行“换心术”,要从杨达宽说起――

附二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在2000年。

杨达宽在1995年任附二院副院长。1999年任附二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做不做、能不能做这个手术,杨达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患者是一名发电厂的工人,50多岁。他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全心扩大,反复心衰,肺动脉压力一直居高不下。这样的患者能换心吗?请来国内著名的心脏移植会诊的的专家都认为,这个患者条件太差,危险性太高,不适宜手术。到底做不做呢?当时医院的专家通过实际观察,一次次认真地评估其心肺功能。杨达宽亲自陪同病人进行体能评估,慎之又慎,反复研究。当时患者已濒于死亡,不进行心脏移植将死于心衰。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杨达宽以博大的仁爱之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分析后认为成功的可能性比较高。

最后,杨达宽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拍板决定进行手术。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经受住了考验,手术成功了!

但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心、肝、肾功能不好,出现了肺动脉高压、急性排斥反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移植组的医护人员接连几天不回家,饿了吃盒饭,困了就打个盹,24小时守候在病床旁,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连换洗的衣物都是家属送来,直到病人转危为安。院长杨达宽当然也比任何人都急,这个手术关系到附二院在这个领域的成败,既有重大的医疗技术的风险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他也像普通医生一样守候在病床前,随时指挥、协调抢救工作,和大家并肩战斗、甘苦与共。

SICU监护病房条件十分苛刻,空气不流通,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医护人员每次都要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在里面工作6-8个小时,护理、观察患者。她们常常连水都不敢多喝,怕解小便。闷热的环境,常常使人汗流浃背;病房内外温差大,感冒又成了家常便饭。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夜以继日地工作,“职业病”是难免的,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杨达宽时时到这里观察和处理出现的新情况。直到看到患者病情稳定转入到其他科室,他才放下心来。

终于,患者平安出院后,健康地生活了5年。一度他还能每天到西山去爬山,西山上有一处山泉特别好,一些昆明人就有了去取山泉水的习惯,于是,这名换心的患者也加入到了背山泉水回家的行列。这让医院回访的医生们感到莫大的安慰。这次“换心术”,在云南是首次,在西南地区地方医院中也是首例。

大器官移植的风险和荣光

从换肝胆到换心到换各类脏器,附二院走上了大器官移植之路,攀援着医学的奇峰。

回眸二十世纪医学发展史,器官移植无疑是人类攻克疾病的征程中一座屹立的丰碑。在这其中,肝移植又是难度最大的项目,这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外科队伍,同时要有相关学科的大量丰富知识,才能为晚期肝病的患者提供再生的机会。1977年10月,国内开展了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2001年7月,国内第一个施行劈离式肝移植。2004年11月,上海第一个开展小肠和肝脏的联合移植。2004年12月,国内第一例7个脏器的联合移植。2005年7月,国内第一例运用肝移植成功救治一名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患者。2005年9月,上海第一个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肝移植结合。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已经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第171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世界上首例肝心肾器官移植成功是1989年12月3日。这一天,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位器官移植专家,经过21个半小时的努力,成功地为一名患者进行了世界首例心脏、肝脏和肾脏多器官移植手术。这位名叫辛迪-马丁的妇女那年26岁,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术治疗。三年前她曾做过心脏移植手术,但她体内对移入的心脏产生了排斥作用,并患了肝炎和肾功能障碍。马丁手术后情况正常。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器官移植经历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发展推广、逐步成熟这样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唯其“峰高路险”,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敢于在这条路上艰难跋涉的医院不超过10家,并且成活率都不高,甚至于像北京、上海等地国内知名的医院都还没敢涉足这一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审时度势,发出向器官移植进军的宣言。从此,云南医学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1999年开始,医院以抓器官移植为主,促进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提高,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对医院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不仅仅是个器官移植手术,当首次肝移植取得成功之后,对整个云南震动非常大,外界一片惊叹之声!附二院器官移植手术在全国都是比较早的,在当时绝对是代表国家医疗技术的水平,也是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反映。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当医院决定从肝移植入手,准备攀登这座壮丽的高峰时,院内外舆论仍一片哗然:

“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都还没有开展,我们凭什么上?”

“省内医疗条件比我们好的都不敢做,逞什么强?”

“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高峰也要从最低处开始攀登,不能一下就站在最高点。”

……

面对质疑、担忧,杨达宽和院领导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形势:

云南省是肝脏终末期疾病的高发地区之一,开展器官移植,将使患者就近得到救治,手术费用也将大幅降低。这是来自广大患者的需求,医院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救治他们。

医院肝胆胰外科自1962年由著名外科学专家蓝瑚教授、武丕光教授创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肝胆胰外科在省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培养出一大批肝胆胰外科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云南省肝胆外科中心”就设在医院肝胆胰外科。云南要开展肝脏移植,附二院似乎责无旁贷。

附二院关于肝胆外科的开设,还要从头说起。

云南由于气候、地理、水土和生活习惯的因素,肝胆病人特别多,当初刚组建的普外科病房中有1/3的病种是胆道疾患。蓝瑚教授当时就建议医院开展对肝胆外科的专门研究探索。他一边带领普外科的全体医生共同学习胆道外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边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提高大家开展胆道外科手术治疗的水平。恰好那时他收到一本从法国寄来的胆道外科学书籍,内容丰富、详实,于是,他在诊治之余急忙着手翻译,以每日翻译千字的进度,一边尽快翻译,一边向科室全体医生讲授,历时半年多。医生们边学边用于临床,以致附二院的年轻医生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起,就对肝胆病的发生、发展、诊疗有了一些相对完整、系统的认知。这为以后附二院的肝胆一科、二科从普外科独立分出来奠定了基础。而普外科则成了专门的胃肠外科。

受世界肝移植技术发展的影响,1991年以来,我国掀起了肝移植的第二个高潮,每一个肝胆外科专家都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时机稍纵即逝。杨达宽分析:地处西部不发达省份,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医院综合医疗实力还有一定差距,不可能做“全能冠军”,但是举全院之力,我们完全有条件做“单项冠军”。

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他冷静地回顾这些年为了做这种手术所做的努力――

云南长期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像肝移植这样的高难度手术,仅凭当时的人才储备、医疗设备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从1995年,医院就有针对性地开始了长期的人才、技术、设备的准备。

医院先后派了6人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学习器官移植技术,3人到法国、澳大利亚学习移植麻醉技术;多次邀请国外、省外移植专家到院内讲学;派遣技术骨干到中山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学习移植及相关技术。

为锻炼队伍,积累经验,从1985年起,张炳彦老院长就组织了实验小组,杨达宽在实验小组先后对猕猴(恒河猴)、猪成功地施行原位肝移植术,不断熟悉肝移植的手术要领,门、腔静脉的体外转流及围手术期管理等相关环节。医院3次派出精兵强将,前往西双版纳灵长类研究中心,开展猴子的肝移植试验。用动物做移植试验,已经移植了好几年,技术早已经做纯熟。但不能老在动物上做实验,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完全可以开展临床工作了。

然而就当时的各方面条件来说,附二院赶不上附一院,赶不上昆华医院,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做这样的手术,压力很大,必须要拿出魄力与勇气。

的确,以院长杨达宽为首的一班人并不是盲目的,凭血气之勇,当初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同时建立在信心之上的。科学决策,不但体现着勇气,更多的还是自信,是科学的态度。肝脏移植为代表的大器官移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肝胆外科、麻醉科、ICU、呼吸科、肾内科、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血液科、神经内科、输血科、超声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等10余个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着一所医院的综合实力。

他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一早。杨达宽向省卫生厅打报告。报告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为了保证手术的万无一失。附二院请了省外某著名医院来支持他们共同完成这个手术。但在手术临近时,此医院却不允许专家前来支援。

这个消息让杨达宽茶饭不思。那天晚上11点钟,他不得已拨通了对方院长的电话求助。不料换来的却是一番刻骨铭心的话语:

“杨院长,你知道我们这里肝移植死了多少人?”

杨达宽一时懵了,说不出话。

院长接着说:“我们做了5例死了4例。如果我这专家去了,没有做成功,岂不是砸我自己的牌子?以你们医院现在的条件,怎么做这样的手术啊?”

杨达宽在电话里沉默了。这一晚上他失眠了。眼看手术要进行了,请的专家打了退堂鼓,这戏怎么唱下去啊?怎么办呢?

第二天杨达宽还在看门诊。多少有些心神不定。

不断地有人来,怯怯地小声打听:“杨院长,这手术做,还是不做?”

杨达宽下了决心,明确回答:“箭在弦上,决定不变。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成功!”

当时杨达宽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因为在这之前,他就安排麻醉科主任和外科骨干到中山医院学习过,又安排了10几个外科、内科、麻醉、消化、血液、肾脏的医生到华西医院学习过,更重要的是张炳彦老院长花了多年心血抓这项工作,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为此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同事们向他推荐,说中山医科大学做得也不错,能不能请他们的专家。病情不等人,求助不成,转向他人。杨达宽立即拿起电话给中山医科大学的黄洁夫校长联系。黄校长是我们国家第二代肝脏移植专家,从澳大利亚回来后,就把我国的肝脏移植带动起来了。他原来曾在昆明钢铁厂工作过8年,从昆钢考取中山医科大的研究生,后来又到澳大利亚,专门从事肝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这样的手术当时在中山医学院都已经做了10多例了,华西医院也做了5例。杨达宽打电话请求他的支持时,他爽快地答应了,当即从中山抽调了专家赶来支持这个手术。

多学科协作是大器官移植成功的基础。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附二院至今已进行的69例肝移植手术,该院手术完成量占到全省肝移植手术总数的一半左右。手术中,杨达宽吻合了69根肝动脉,无一例失败。移植术后长期存活22例,一年生存率达95%,存活最长者已达12年以上。同时,实施临床心脏移植5例,其中,1例健在,两例存活5年以上,两例死于其他原因。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存活率均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在此过程中,附二院成功创我省该领域4项第一:我省首例肝移植、首例心脏移植、首例肝肾联合移植、首例亲体肝移植。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干事陈洁女士实地考察了医院的大器官移植手术后,也以惊讶的口吻表示:云南这样一个边疆落后的地区,也能实施这样高水平的手术,昆医附二院真是卧虎藏龙啊。

医院占领大器官移植制高点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很快就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短时间内肝脏、心脏移植在附二院相继取得成功,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瞩目,使医院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之后,医院的专家受重庆医科大学邀请,协助其附属医院开展肝移植获得成功。指导省外省级医院的专家开展手术,这在云南省医学界还是第一次。从受制于人到输出技术,杨达宽对此感慨万千:在高端的医学领域,云南的医院终于有了发言权。后来,在广东举行的全国肝移植专家论坛,又邀请云南省3位专家出席,附二院就有两位。这些,充分显示出医院的大器官移植水平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尊重和认可。

血药浓度监测及免疫抑制药物的研究要涉及药理学、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学等。因此,器官移植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相关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省医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有着重大意义。

面对业内人士不时地追问“医院当初怎么有勇气走出这一步?”杨达宽心里最清楚:对病人的爱心和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才是真正的底气。

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还推动了医院乃至云南省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昆医附二院已成为一所科室齐全、名医荟萃、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全省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涉外医疗等任务,被卫生部首批认定为“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

石林天奇医院的创建

2005年,一所股份制医院――昆医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建成开业。以前的工人医院又派生出一所天奇医院,令人联想到:工人两个字加起来就是一个天字。不知是偶合还是寓意,这家医院总投资超过1亿元,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这是云南省社会投资规模最大的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的医院,目前已经成为卫生部首推的石林模式。

城市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一直与日俱增,不见一丝缓解的迹象。

固然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需求日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城市医院与乡村农村医院的差距、公立与民营医院的差距。我国医生人均每天接诊4.5人次,而许多大医院医生每天接诊达五六十人次。有关资料也显示,我国每千人的医师数为1.67,而英国只有1.37,日本也不过1.96。这组数字和城市医院排队现象的反差意味着巨大的医生资源的不平衡和浪费。目前,在全省的医疗资源中,民营医疗机构只占20%。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一度把精力放在农村医疗事业发展上,但发展缓慢。90年代后,医疗的投入重点则放在了大中城市,呈倒三角形态,和国外的正三角(社区医疗发达)模式正相反。对县级医院几乎没什么投入,每年的本科学生中,临床医学人才分配到县乡级医院只有2%至3%,大部分充实到地市级医院或南方开放城市的私人医院中。留下来的则技术平平,老百姓得了大病肯定会选大医院。病患一到医院就找“专家”,这种“专家崇拜”降低了就医效率,是导致名医名院排长队的重要原因。

怎么改变城市医院拥挤不堪的现象?

怎样改变山区和乡村依然缺医少药的状况?

省级医院如何才能长期地把一流医术送到贫困地区?

如何变“病人选医生”为“病人选医院”呢?

实力企业能不能或怎样才能投资医疗卫生事业?

杨达宽院长认为:“中国这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社会发展不一样,应该允许各地根据各自的情况去做,咱们如果用同一个模式去做,往往事业会造成损失。”于是他在任上,一直想为乡村办一个高水准的医院,让盲目进城找大医院、求名医的状况得到改善。因为国家不可能大量投资,那么能不能搞一个民营医院呢?

由于历史的原因,县区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对滞后,就医环境相对较差,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和旅游业发展。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县委县政府正为这事着急呢。

而企业呢?石林电力工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昆明耀龙供用电有限责任公司也想为农村医疗事业尽力。企业家尹卫民动情地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不仅亲身感受过亲朋好友看病贵,看病难的苦楚,还亲眼目睹了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5年前我们就萌发了建医院的想法。我们也想通过建一家一流的,规范的民营医院,改变人们对近年来少数民营医院不讲社会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良形象看法。几年前,正值石林县东城区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招商引资建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我们两家企业积极响应,确定要做就只跟省里有名的大医院合作,建一家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医院。我们自然就瞄准了昆明的有名大医院――昆医附二院。

这样,地方政府、企业和昆医附二院,三家一拍即合,开始了谋划这一合作。在省卫生厅和昆明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在石林县的大力配合下,在较短时间内就顺利解决了土地、环保、建设、执业许可等方面的问题。2003年7月,石林电力工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资51%,昆明耀龙供用电有限公司出资37%,昆明医学院附二院以技术和无形资产作价12%,共同组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有限责任公司。尹卫民出任董事长,昆医附二院院长杨达宽出任石林天奇医院院长,副院长闫东教授担任执行院长。

建设期间,杨达宽几乎每星期都往工地跑。打桩时,杨达宽是开完会也要跑石林。规划的图纸、医院流程的设计都是杨达宽亲自把关的。

石林天奇医院占地面积82亩,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50.4%,总投资9000万元。设置病床300张,开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急诊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有:放射、检验、麻醉、心功能、超声、内窥镜、手术室等。另设有套房式设计的VIP病区,外科重症监护SICU病房,配置了西南地区唯一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全部采用中心供氧,专门的医患分离和污物通道,普通病房全部是拥有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间、淋浴、24小时热水等设施的标准间配置,所有病区均为全进口塑胶地板。配套服务设施还有独具特色的康复健身中心、营养餐厅、咖啡厅、超市等。

医院拥有5间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一、二级层流手术室,手术过程全电脑监控,配备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双层螺旋CT、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DSA、多功能数字胃肠机、日本阿洛卡彩色超声系列,美国GE黑白超声系列、PB呼吸机、欧美达麻醉机,贝克曼库尔特全套生化分析、血细胞分析、血凝分析系列,日本富士能胃肠镜系列,美国史赛克腹腔镜系列以及日本奥林巴斯胆道纤维镜系列等先进设备,可满足多种疾病的诊疗要求和各类高洁净度手术的需求。石林天奇医院追求的办院理念是:“关爱生命、尊重你我、崇尚完美、创新无限”。用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技术,星际酒店式的服务,县级医院的消费水平,满足彝乡各族人民的就医需求。同时,把功能辐射到陆良、宜良、泸西、弥勒等周边县区,让患者在诊疗和康复的过程中,处处体验到人性化的服务和亲情式的关怀,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生病住院,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阿诗玛的故乡,终于建起了一家集医疗、护理、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国际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综合型医院。

医院所有的医疗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均从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具有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专家、教授中选派,组成强大的专家阵容。其余公开从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招聘选拔的医护人员,均经过附二院长达一年多的岗前培训。

2005年天奇医院开业的头两天,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派出了60余人的专家到天奇医院坐诊,免收挂号费。营业后,医院正式挂牌成为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附属医院,承担起大学本专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将免费为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承担起进修培训的责任,根据需要随时向县内的其它医疗机构给于专家支援,推动了石林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省市卫生部门领导对天奇医院的建院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石林天奇医院的建设,是云南省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所做的一例有益尝试,也是医疗机构在有限责任制公司与省级大型医院的合作史上开创的省内先例,不仅大大推进了石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为云南省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7年底,门诊人数上升到4786人次、手术台数达到1320台,出院人数达到4562人次。年收入达到2252万元。到2010年底,门诊人数达到7000人左右,手术台数约为1500多台,出院人数为7600人次。

有一天,一位约50多岁的美国人不幸在石林摔伤,陷入昏迷,立刻被送到石林天奇医院。闻讯后的杨达宽立即率专家赶往天奇医院,终于将病人抢救过来。这次的美国游团多是医护人员,他们对天奇医院的救治都表示感谢。如果没有天奇医院,病人不可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她住院10多天,闫东教授就一直守在那里。这件事旅行社也很感激。而国外还为此送了一块匾来感谢石林天奇医院。以后,逢节日,比如圣诞节,地处成都的美国领事馆都会致贺信来。

三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一位叫李树梅的农村中年妇女,因久治不愈的妇科疑难杂症来到天奇医院,挂了我省知名妇产科专家赵茂娟教授的专家门诊号,从挂号、诊断、B超检查、CT扫描一直到交费取药,全程仅1个半小时。原来院方为加快看病流程,做出了严格规定,如拍片15分钟必须出片等。而同样的专家号,在昆明各大医院,没有半天到一天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李树梅感慨地说:“为了这个病,三年多来,我和丈夫跑了不少昆明的大医院,看一次专家门诊,往返得三、四天,想不到,如今在家门口就看了病,而且这么容易和方便!”有人算了一笔账,比如在昆明的手术是1000元,这里要800元;在昆明的两人间标准病房是40元/天,这里只要27元/天;一个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这里要省1500元。石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说:“1500元意味着什么?按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计算,这是一个农民整整半年的收入啊!”

石林天奇医院是由云南省卫生厅批准的一所非盈利性的民营股份制医院。天奇医院的建立,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发展卫生事业,摸索建立一套完备、有力的医疗管理体制,让在公立大医院工作几十年的杨达宽院长感到十分宽慰。人的一生有时能做一两件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就了不起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这种机缘。有了人生的理念和追求、有了机会和机缘,对有准备的人,就会成就一桩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新大楼新纪元

附二院原有的建筑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怎么办?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附二院和它的领导班子面前。

2001年,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以及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刚开始想在门诊部建一栋楼,但只是杯水车薪,这样修修补补根本不解决问题。但要扩建,医院没有地。院长杨达宽决定与一墙之隔的昆明开关厂联系,争取把这块地拿过来。这时的开关厂举步维难,他们也想通过土地置换,盘活资产,好发展企业。一接触,开关厂提出:地可以不要钱,但要解决开关厂的职工工作问题。这就难了,医院接收开关厂的工人干什么呢?这里都是专业医护人员啊。为此同开关厂多轮谈判,不接收工人,谈妥价为5760万元。这事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土地性质改变的办法将土地卖给了附二院。

杨达宽着眼长远发展,取得了先机。又是他拍板率先征得了这块对附二院来说万分宝贵的土地。

这个项目批复总建筑面积为185455.5平方米,概算总投资74341.69万元,系云南省“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

新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后,全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约25万平方米,病床扩大到1300至1400张,绿化率为40.1%。医院医疗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社会服务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地缓解广大患者“看病难”问题。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必将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一所覆盖全省、面向东南亚、管理科学、设备先进、学科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现代化综合性高等医科院校附属医院。

如今,在现有附二院的旧楼旁,已巍然屹立了一座新大楼,即将投入使用。从马路上走过,可以看到长273米、高99.9米的大楼巍峨地耸立在路边。它像一座丰碑,象征着附二院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肝胆外科之父篇7

父亲是一名本科生,在那个年代,不要说大学生,就是高中生也稀罕。母亲一字不识,在那个年代,男孩儿上学的都寥寥可数,更不要说女孩儿了。

然而,他们却令人不可思议地结合了,生了3个孩子,从20岁出头一直走到将近古稀之年的今天。这当然不是因为母亲年轻时美丽无比或温柔至极,让父亲不顾一切,而是爷爷的身份连累了父亲。因此,接受这桩婚姻,父亲多少是曾感到委屈和无奈的。

记忆里,他们经常吵架。母亲是急性子,农活儿没干完、庄稼长势不旺、小猪仔生病不吃食了,母亲都会愁得整夜睡不着觉。父亲是慢性子,遇事不急不慌,镇静自若。父亲说这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母亲说就是“老虎撵来了还要看看是公是母”。我小时候,他们一到大年三十总要吵架,起因很简单。大年三十都得贴春联、贴年画,据说贴得越早越能给来年带来好运。急性子的母亲总嫌慢性子的父亲贴得太晚,过年事情本来就多,拔起萝卜带起泥,事情套事情,越数落越来气,越来气越数落,结果往往是鞭炮的硝烟味和吵架的火药味,当了年夜饭的佐餐。

父亲在离家10多里外的一个镇中学任教,去学校的路都是山路,一到下雨,泥泞难行。父亲虽然是老师,但农活也是好把式,犁田打耙、车水侍苗样样能来。他对工作和学生很负责,又常带毕业班,因此工作和农活经常无法兼顾。但犁田打耙这种大农活,再能干的女人都做不了,因此到了春耕季节,父亲常常是天不亮就下田去犁田。

一次,天还黑着,父亲已经肩上扛着犁、手里牵着老水牛准备下田了,母亲在后面扛着耙,带着起早做的早饭。一块田犁好耙好,太阳也升起丈把高了,因为那天要进行毕业班摸底考试,所以父亲吆喝好老水牛,饭也没吃就带着一脚泥匆匆往学校赶,母亲追在后面喊:“把早饭吃了再走啊。”“来不及了!”父亲边跑边答。

父亲走后,母亲看着田埂上父亲没来得及吃的一搪瓷缸饭菜,算计着父亲到了学校就要工作,食堂也已过了早饭时间,他就得饿一上午……想到这里,母亲再也无心干活,让附近干活的乡亲照应一下田里。就揣着搪瓷缸往父亲的学校赶,直到看着父亲吃下早饭才安心。

母亲年轻时身体非常壮实,再加上要强的性格,干活吃苦耐劳,人称“铁人”。后来年岁大了,开始生病,因为胆道蛔虫的老病根儿,连累到了肝,导致肝脏部分硬化。

这个病,她一直采取保守治疗,觉得肝那么重要的部位能不动手术最好不动。2003年,母亲突然病重,老家的医院束手无策,下了病危通知书。我接到消息时吓傻了,火速把母亲送进上海最好的专科肝胆医院,医生说要立即进行手术,否则性命不保。

手术做了6个多小时,母亲被切掉了大半边已经硬化的肝。当医生说病人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也不能排除有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并给我们看那白盘子中切出的硬化肝时,我印象中从未流过泪的父亲突然泪如泉涌。他跌跌撞撞跑进隔离病室,在脸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的母亲床前跪下,用手颤抖地、久久地抚着母亲的额头和头发,轻轻喊着母亲的名字……

或许是父亲感动了上苍,母亲术后状况良好。母亲住院期间,父亲让我们安心工作,说有他照顾母亲就行了。父亲买了个电磁炉,又买了乌鱼、童子鸡、小排骨等东西炖给母亲吃,他说饭店的饭菜太贵,也不合母亲的口味,自己动手经济又营养。

父亲细心地用小勺喂母亲喝鸡汤,看着平时有点儿马大哈的父亲,一勺一勺耐心地喂着母亲,还用小毛巾擦拭母亲嘴角漏下的汤水,我的眼眶温热而潮湿。

闲聊时我曾问父亲,跟母亲过一辈子,有没有觉得遗憾。父亲笑笑“要说一点儿遗憾没有,那是假的,文化和思想上的差距就在那里。但我从没有后悔过,你母亲这个人脾气虽然急躁点儿,但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打年轻时就跟着我吃苦,大半辈子也没享过啥福,我们虽谈不上志同道合,但一辈子在一起,就彼此成为对方身体的一部分了,想分也分不开的。”

肝胆外科之父篇8

林氏对全部病例均予以一定的心理及家庭治疗。中医治疗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中药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次50m1,疗程4~8周。

肝郁脾虚型症见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社交退缩,沉默少言,少寝健忘,神疲乏力,成绩下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或伴有头晕,两胁胀满,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方用自拟解郁益气汤。处方:柴胡、佛手、玫瑰花、当归各6g,生晒参、白术、茯苓、白芍、远志、郁金、合欢皮各10g,焦麦芽15g,甘草3g。

肝郁化火型 症见精神抑郁,社交退缩,易发脾气,或有攻击行为,躁动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绩下降,口苦,口干,食欲不振或有耳鸣,面赤唇红,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用自拟清肝解郁汤。处方:丹皮、栀子、白芍、白术、远志、合欢皮各lOg,柴胡、吴茱萸、绿萼梅、龙胆草各6g,黄连、甘草各3g。

肝血郁滞型 症见情绪抑郁,想死或有自杀企图,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神疲乏力,失眠少寐,两胁胀痛,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理气,益气活血,方用自拟解郁化瘀汤。处方:生晒参、赤芍、川芎、柴胡、合欢皮、郁金各10g,夜交藤20g,柏子仁12g,当归、香附、远志各6g,红花4,5g,甘草3g。

冯氏等对儿童抑郁症采用以下防治原则:针对儿童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可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防治原则。但须注意儿童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勿滥用药物,以免损伤儿童的正气,特别对于因七情内伤,肝气郁滞而引起的抑郁症主张以教育说服、心理开导为主;对于因后天因素致。肾精不足,脑府失养而引起的抑郁症,除心理疏导外,可采取均衡膳食营养:两者在治疗上均以药物治疗为辅。

孙思邈日:“文王父母有胎教之法,此圣人之道未中庸,是以中庸养子十岁以下,以体小学,而不得苦精功程,必令儿失心惊擢及不得苦行杖罚亦令儿得癫痫,此事大可伤旦,但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荡,亦不得称赞聪明,尤不得诽毁小儿,十一以上得渐加严教,此养子之大经也,不依此法,令儿损伤,父母之杀儿也,不得怨天尤人。”这段经文说明父母的职责在于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应循序渐进,对儿童的行为应施以合理文明的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应教育引导儿童互敬互爱,教师也应以身作则爱护尊敬儿童,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育说服、心理开导,儿童的思想包袱卸下,精神情绪稳定,肝气郁结才可得到缓解直至消除,抑郁疾患才得以痊愈。

西医治疗

宋氏采用米氮平治疗儿童抑郁症,结果表明:米氮平起效快,在治疗第1周后,米氮平组表现出明显的疗效。患者用药起效快,在临床上将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这些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和死亡率。米氮平治疗儿童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是比较理想的儿童精神科抗抑郁药,特别是对药物使用比较敏感的儿童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供治疗选择。但本研究样本较小,而且观察时间只有6周,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氏采用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儿童抑郁症,结果显示:盐酸氟西汀胶囊(f luoxetine hydrochoide capsules,商品名:优克),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有效抑制神经元从突触间隙中摄取5-羟色胺,增加间隙中可供实际利用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治疗抑郁性精神障碍。国外对氟西汀类药物的研究表明,其临床疗效与传统抗抑郁剂相当,且耐受性好,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少,几乎没有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抗抑郁剂。

上一篇:菊花醉范文 下一篇:国庆祝贺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