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统医药日范文

时间:2023-11-08 00:00:25

世界传统医药日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1

随着西医学诸多理论与临床方面问题的瓶颈迭出,和世界医学对中医学的认知加深,自1996年开始,中医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较高的认可度,中医概念在全世界渐渐盛行起来。经过多年积淀,中医药出口在2009年走出了稳步上扬的行情,且在2010年初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为年度的高位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世界中医药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医药材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量也逐步提高。

2009走势稳步上扬

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抑制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在医药行业的出货值上也有所反映。2009年上半年受原料药行业出口需求抑制的影响,出货值同比一直弱于2008年同期。而随着最后一个季度国外经济企稳迹象明显,出货值在12月份创下了78.93亿元的新高。2010年1-2 月份,中医药行业的出口也高温持续,上扬势头明显。

2009年,中药类商品对外贸易实现9.2亿美元顺差,出口增速约为9.8%,略低于进口增速的10%。各单项商品中,位居首位的是药剂提取物,其出口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4.8%;其次是中药材及饮片,其出口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37.92%;中成药进出口均呈现逆市上涨趋势,但仍出现自2008年以来的第二次贸易逆差。

2009年,我国中药材进出口全年表现比较突出,进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同比增加7.2%。其中,出口额5.5亿美元,同比增加6.4%;进口额0.9亿美元,同比增加12.2%,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但是,上半年与下半年出口形势却明显不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格局。上半年出口明显乏力,1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达30%;下半年开始强力反弹,12月出口额同比上升30%,见证了一年来中药材出口从萎缩走向复苏的历程。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中药材单月出口额连创新高。这一趋势也延续到了2010年,在年初淡季期间,也实现了60%左右的同比增速,为年度发展开了个好头。

2010机遇叠出

世界范围逐步认可

20年前,我国政府对外签署的卫生协议中很少有中医药内容,政府间开展中医药交流的国家只有几个。近年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与美、加、法、英、德等68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或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覆盖了世界五大洲,政府间在中医药立法、教育、医疗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中医药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格外重视,WHO在亚洲设立15个“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3个与中医药有关,7个设在中国。2003年,WHO在制定的《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别强调了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在人类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已经承认中医合法化并将其纳入医保。美国50多个州中,已经有42个州承认中医合法化,这就意味着中医可进入世界多个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

2010年3月,在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两部中医药古籍《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为传统中医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医药已经受到来自世界范围的广泛承认和重视,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已初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中医药正快步走向世界。

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化学药品市场。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合800亿美元,到2008年则达到2000亿美元,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已经形成。近5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5%。

中药除出口到传统的非洲、美国市场外,近年来欧洲市场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26%。中成药出口80%集中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中药提取物的出口80%集中在欧洲和美国。

以“中式成药”为例:2009年,中国出口中式成药到9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增幅较大的国家为韩国、贝宁和越南;出口下降较大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加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拿大和英国。中成药主要出口地区仍是香港、日本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占我中式成药出口的57%左右。香港是我中成药最大出口地区,出口比例占全部中式成药出口的41%;2009年,对香港出口中成药达6734万美元,同比增长6%左右。

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总计47亿元,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2009年4月,国务院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9年是中央财政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最多的一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的一年,中医药事业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战略机遇。

201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的重大政策、文件,并召开多个中医药相关会议。具体有: 1月13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颁布; 1月14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1月29日,综合性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推进会召开; 2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等。

中-东自贸区助推发展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国家人口达19亿,约占世界人口1/3;经济总规模近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9。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占到双方贸易产品的90%。

中国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中药全球出口总额达13.0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中药总额约为2亿美元,占全球中药出口总额的15%,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9%。其中,对越南出口7045万美元,同比增长47.22%;对马来西亚出口5465万美元,同比增长49.47%;对新加坡出口3565万美元,同比增长24.12%。越南、泰国传统医药体系较健全,中医药发展较好。以越南为例,规模较大的中药店就有200多家,这些药店销售的药80%以上都是从中国进口,大部分产品主要来自中国知名中药企业。这种对我国中药产业出口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终端渠道将会在未来给予我国中药产业深入走向世界提供更大的机会和帮助。

中药材经历了20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逐渐被世界所认知,我国中药材的出口量价也在近5年保持着增势。2009年,我国中医药商品出口数据已经证明了中医药产品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世界出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第一季度,也实现了40%左右的同比增速,为年度发展开了个好头。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2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这之后,中医药一直以先进文化的姿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交往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后,随着外交使团的足迹,中医药遍布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西域各国。因相似民族文化体系的渗透和影响,中医药的思想和方法早已融合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协助这些国家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医学体系。

对于西方国家,早在公元13世纪的宋代,马可・波罗就在他的论著中记述了中医药,欧洲人因此而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医学。17世纪,中医被外交官、传教士等最先介绍到法国,以拉丁语出版翻译的中医著作,在欧洲国家引起重视。由此法国成为中医传入最早的西方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泛,为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1年正式设立了传统医学的项目官员,分别负责对各区域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运用进行管理和指导。

前不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进入21世纪后全球兴起的“回归自然”浪潮,使全球医药界开始以新的目光审视中医药,中医药正加速进入国际舞台。中医药国际学术活动也日益活跃,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有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每年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澳大利亚、英国都在正规大学中设立了中医或针灸专业,纳入正式学历教育。此外,至少有40个国家都开设了中医、针灸教育。

然而,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却并未取得应有的优势。据《中国医药报》报道:2003年,中国出口总额为4383.7亿美元,而中国中药出口总值仅为7.12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原料和提取物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84.26%,中成药出口额仅为1.12亿美元,不到中国出口总额的四千分之一。

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国中药出口占医药类产品出口总值的6%,中药进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6.43%,占医药类产品进口总值的2%。中药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中成药产品出口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当年中药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8%。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90亿美元,同比增长28.45%;进口达到2.99亿美元,同比增长9.64%,贸易顺差为7.92亿美元。

2007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要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服务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安排一定的中医药项目,并积极支持中药产品出口。在国际卫生合作项目中也要增加中医药项目。同时,要积极研究制订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这次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说:“我坚定地支持中医药发展!”

2007年9月6日,为期5天的2007年世界药学大会暨国际药学联合会第6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在这次大会上,中药再度成为中外药学专家热议的话题。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的历史瑰宝,中药可以为促进人类卫生保健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次大会再次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世界了解中国医药学。以“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为主题的本次会议,让国外了解我们传统中药的使用也有据可循,是有效安全的。国际医药学发展之路也要融入“中国概念”。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3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发布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四)加强中医药教育的国际交流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4

【关键词】中医药传入日本朝鲜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瑰丽的明珠。作为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医药学的发展自然成为世界尤其是亚洲的中心,因此,中医药传向海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就传统中医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日本与朝鲜,作一历史性的回顾。

一、传入日本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秦汉以来,就开始了文化交流。由于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因此,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单就医药来说,一直是以汉医药为主导。早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2年,我国就给日本送去《针经》一套。公元562年,吴人知聪又携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164卷东渡日本,对该国后来古代医学,尤其是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迨至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华学医,并于公元623年学成回国,随船带回《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籍。

中日大规模的医药交流始自唐朝。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就基本以我国唐代医药制度作为蓝本。《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学习医药,都要以《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典为必读课本。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随遣唐大使前来中国留学。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荣睿、普照的足迹又随小原来到扬州,当时正在大明寺里讲律的鉴真和尚,有感于他们的—再邀请,下决心东渡日本讲学。鉴真除佛学外,兼明医学,因此,有不少日本人士请鉴真诊病。其后于公元805年,又有日本医家营原清在我国学成回国,再一次把我国医药带回了日本。

宋元时期,中日两国政府文化交往虽然处于低潮阶段,但民间交流活动仍较频繁。其贸易品中重要部分就是药物,当时我国输出日本的主要是“香药”,如福州客商周文裔在公元1028年到日本献给右大臣藤原实资的方药中,就有“麝香二脐,丁香五十两,沉香五两,熏陆香二十两,诃黎勒十两”等等。这一时期,还有宋医郎元房入日本,侨居镰仓达30余年,得到北条时赖和北条时宗的知遇,担任他们的侍医,对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国“金元医学”兴起后,中日医药交流更为频繁。日本学者田代三喜来中国留学,尤其崇尚东垣、丹溪学说,归国后将丹溪学说等传入日本,授予曲直濑道三,并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影响很大,逐渐成为日本医学“后世派”。公元1492~1500年,日本坡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与仲景学说,并将《伤寒杂病论》带回日本,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仲景学说,受其影响,永田德本也崇尚仲景学说,而逐渐形成“古方派”,其后的名古屋玄医、吉益东洞等也属于古方派的代表。还有被称为“考证学派”者,如多纪元孝等,他们对古典医籍进行训诂学考证,其后代多纪元简继承这项工作,著有《素问识》、《灵枢识》等书。丹波元胤继丹波元简之后,广泛收集历代中医书3000余种,编成《医籍考》(现名《中国医籍考》),刊于1831年,对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初期以后,《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陆续从中国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多种《本草纲目》的刻本。大约在公元1653年前后,名医龚廷贤的弟子戴曼公到日本,又把人痘接种术等传授给日本医界。17世纪末,《救荒本草》流传到日本后,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近百年来,日本汉方医学虽然加入了自身的研究重点,但可以说其基本理论体系仍然是承袭中国传统医学。

二、传入朝鲜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交往。西汉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医、药、卫生等方面交流已经开始,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频繁。当时去朝鲜的中国僧侣顺道、阿道、墨胡子等会施医疗,出入于宫廷,边传教,边施疗。随着以施疗为主的僧医逐步增多,朝鲜曾一度盛行僧侣医学。随后葛洪《肘后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国养生法及炼丹、炼金术(朝鲜称之为“仙道术”)等也相继传入朝鲜。

隋唐时期已有高丽、新罗学生来我国留学,因新罗等国不断派弟子来中国求学,所以朝鲜国内有许多制度和中国相似。如公元693年,新罗置医学博士2人,以中国医书《神农本草经》、《甲乙经》、《素问》、《针经》、《脉经》、《明堂经》、《难经》教授学生。

到宋代,两国的医药交流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突出的是“三送”。

一是送书。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和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曾两次赠送《太平圣惠方》给高丽。公元1091年,宋哲宗诏令抄录一批医药书目交与当时回国的高丽使者李资义,其中有《古今录验方》、《张仲景方》、《深师方》、《黄帝针经》、《黄帝九虚经》、《陈延之小品方》、《陶隐居效验方》、《名医别录》、《桐君药录》、《黄帝太素》等在中国已经散佚的大批书籍,在高丽却尚存有许多善本,说明中国医书传入朝鲜之多之广。公元1101年5月,高丽使臣回国,徽宗赐予《神医普救方》。11世纪中叶,高丽刊刻了许多中国医书,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川玉集》、《伤寒论》、《本草括要》、《小儿巢氏病源》(即《诸病源候论》小儿部分)、《肘后方》、《疑狱集》等书。由于不断学习汲取,朝鲜医家还对中医中药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与钻研,如金礼蒙等自1443年底起,对15世纪以前的150多种中国医籍与文献进行研究,从中辑录各医家的论述及方剂,用中文分类汇编,于1445年编成大型中医学丛书《医方类聚》。公元1611年,朝鲜医家许浚从中医医籍内选摘多种病证的病因、证候、治法、方剂、药物、经络、针灸等内容,用中文分类汇编成《东医宝鉴》,这是两部影响重大的中医文献巨著。

二是送医。公元1074年11月,扬州医助教马世安等8人受命赴高丽。1078年高丽文帝60岁,病中风,宋派王舜封率医疗团赴高丽,重要成员有翰林医官邢恺、朱道能、沈绅、邵化等。1103年6月,宋徽宗应高丽之请求,派遣医官牟介等赴高丽,设学馆于兴盛宫,充当医生与教授。至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王朝再一次派遣翰林医官杨崇立、杜舜华、董成湘、陈宗仁等人去高丽分科教授医术长达3年,有力地推动了高丽医药与临床的发展。

三是送药。送药是比较频繁的,每次往来都有相互赠送,但最大规模的、最有价值的一次是1079年,朝廷代表团赴高丽带去100多种药材,还有牛黄、朱砂、麝香等珍贵名药等。:

朝鲜分裂后,韩国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融入自的研究成果,但仍未脱离中医理论的基本架构。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5

目前,国际上对天然药物、植物药等均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就一般而言,天然药物广义上是指那些不含化学药品成分的,以大自然现有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或它们的提取物为功能组分,具有治疗效果或保健功能的产品。其中植物药是天然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的几个霸主级产品,如银杏、西洋参、贯叶连翘、紫锥菊等,无一例外地都是植物药。这些产品的植物来源相对单一、确定,关于它们的作用机理以及疗效的科学研究也较为丰富、肯定,且其研发和使用有着较长的历史。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中,对植物药的定义是:“植物药系由一种或者多种植物、藻类或肉眼可见的真菌衍生物,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如粉碎、熬煎、压榨、水提取、醇提取或其他类似方式加工而成……植物药不包括高纯度的经化学修饰的天然物质,它们应属于常规药物。”而一些由植物研发、提纯、衍化而来的单体药如紫杉醇等则仍被视为传统西药。

据统计,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占世界人口的80%,天然药物销售额约占全球医药销售总额的30%。

美国市场潜力巨大

美国植物药销售额已达50亿美元左右(保守估计),年增长率约在12~16%之间,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的植物药资源并不丰富,该国仅能满足25%的需求,其余则依靠进口。

美国对植物药的发展也高度重视。据称,《美国药典》将在最近开始制定草药标准。由于美国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997年首次设立了“中医研究讲座”,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也召开了“全国中草药研讨会”。

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设立了“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汇集了一批医药精英,专门从事中草药的研究开发;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辟了中药园圃,种植了190余种常用中药,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大陆购买单味药材的提取物粗品,然后进行精制分离提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药理筛选等,不少工作已取得很好成绩。

美国自产的草药多半在国外进行加工,并在加工地进行销售。例如,美国的西洋参以每年500万美元的额度在中国销售。

欧洲认可中医中药

许多欧洲国家对中医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态度。这些中医诊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普及了中医知识,促进了中药的销售。

德国是植物药生产大国,多为单一的天然植物药提取物,或为三至四味植物药的简单复方。德国也是欧盟中使用植物药最多的国家,约占欧洲草药市场的70%。草药的应用在德国已经具有合法地位,并被纳入了德国医疗保险系统。据调查,德国85%的人认为草药有效,毒性低,德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每年拿出1000万欧元资助开发自然疗法,并且成立了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成功地举行了10多次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德国卫生部批准可供使用的植物药约有300种(单方与复方),并有3.5万医生使用植物药,80%的医生会给患者开植物药处方,该国规定病人可报销约60%的药费。目前,西欧各国中最早经政府批准并由保险公司支付医药费用的中医院也设在德国,这家医院由德国企业家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由于疗效显著,预约住院已排队到一年半以后,在西欧产生了轰动效应。

亚洲市场稳中有升

我国的中医药历来以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一些国家、日本和韩国为主要销售市场。其中,日本的中药市场很大,约为15~20亿美元。但由于日本对进口申报中草药的审批程序冗长而繁琐,因此我国针对日本的出口几乎只有中药材。在日本,从事中药研发的人员已达5万人,中药厂200余家。

日本所生产的中药,其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等,原料的75%又由我国进口,但其在国际市场的产品占有率却已达80%左右(也有人认为,日本的占有率远没有这么高)。日本的中药产品具有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技术支持雄厚、产品定位清晰等特点。专家认为,日本开发中药新产品的经验在于中药传统古方与现代制剂工艺完美结合。

印度草药的发展历史与中国草药一样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世界对印度草药的认识要早于中草药。但是,印度草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像中草药那样具有竞争力。

韩国是亚洲四大传统医药市场之一,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韩国保健卫生部1969年规定11种古典医学文献上的处方可由药厂生产而无需做临床等各种试验,其中有《医学入门》、《景岳全书》、《寿世保元》、《本草纲目》等4种是我国古典文献。韩国出口的草药拳头产品高丽参,价格高出我国东北元参十几倍。

泰国政府在2000年正式承认了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继之便积极发展本国的天然药物产业,并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天然药物市场。

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中成药大多是以中药为原料,按传统中药制剂加工方法制备而成,与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差别不大。以传统外用油为多,如虎标万金油、正红花油、保心安油。

草药在秘鲁重放光彩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草药是人类最早用来保健和治病的药物,正在秘鲁现代生活中重放光彩。玛卡、芸香、金鸡纳、猫爪藤、曼陀罗等这些美丽而又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不仅它们的名字出现在药典里,其根、茎、叶、花等也被加工包装成各种产品,已大量进入秘鲁各地的超市货架,方便人们的日常医疗和保健。

由于地理文化和经济等原因,现代药品至今在秘鲁尚不能普及,超过30%的秘鲁人仍然依赖传统医药。根据植物学家统计,世界上共有大约25万种高级植物,其中1.2万种被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药理学院列入天然药草纲目,但该纲目只包括了秘鲁人民传统使用的1200种草药的一部分。据统计,大约有5000种生长在秘鲁的植物具有医疗功能。

海外市场最负盛名的秘鲁草药也许要算玛卡了。这种生长在秘鲁安第斯山区高原上的植物素有“秘鲁人参”、“天然伟哥”的美称,具有很好的药用和保健作用。目前,秘鲁以玛卡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粉末、胶囊和各种保健品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上迅速推广,为该国带来不菲的外汇收入。在出口创汇的同时,秘鲁不忘保护自己的药草资源。秘鲁农业部已宣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国外出口玛卡种子、样品、根系、叶子、花蕾以及天然或只经粗略加工的原产品等。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6

关键词:中医药;新形势;机遇;战略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5-09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即将召开的2008北京奥运会等新形势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更广阔的空间。如何抓住现阶段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战略重点,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呢?兹作浅论如下。

1 发展机遇

1.1 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渐为认同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讲求辨证论治,主张治未病,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方面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特色。中医药甚至对一些西医解决不了的疾病也有着较好作用,如2003年爆发的SARS风暴,更是使中医药的低毒性、高疗效性得到了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据资料表明,中医药治疗,病死率只有用西药治疗的1/5到1/4;用中药治愈的SARS病人股骨头坏死率极少,还不到西医治愈病人的1/10。如今,WHO已经承认了中医中药治疗SARS的功效,正在向全世界进行推广。2007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围绕中西医发展的争议,外国学者纷纷发言力挺中医。可见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渐为世人所认同。

1.2 中医药在各国迅速普及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原有的东北亚、东南亚、北美、欧洲等传统国际市场外,正逐步向澳洲、非洲、南美、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传播和扩展,WHO还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制定传统医药临床诊疗指南。中医药医疗、教育、生产和科学研究已开始全面走向国际。中医药,特别是中医针灸,已在众多国家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1.3 学术活动日益活跃,中医教育发展迅速

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共有中医药机构及民间学术组织1000多个,每年举行的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此外,国际上中医药的教育也呈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学制也由过去的业余制、半日制改为全日制。很多国际大型制药公司都对中药的研究开发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2 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中医事业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随着近代西方医药学的大规模传入和不断发展,近来有人对中医学术体系的特点与中医事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药”,在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激烈争论,对中医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对于某些片面的过激的观点,我们固然要坚决反对,但其中暴露出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亦需要每一个中医人深思。

2.1 诊断论治存在的问题

中医治病讲求辨证论治,通过采集四诊结果而处方。不同的医生诊断难免不一致,不像现代医学借助精微的仪器和实验室检测那么精确,所以诊断治疗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也是中医药很难完全用现代医学解释的一个原因,故很难做到中医现代化。

2.2 制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临床自制中药是许多传统中医的一项特长,民间秘方均为自制药,但是现行的规章制度却严格限制使用自制药,中医用药时除了饮片熬制的汤剂之外的任何剂型,若没有准字号,则均属非法药。而对于中小医院来说,不准设制剂室,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临床制剂的应用。

2.3 教学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目前中医教学存在不少弊端,中西医课程比例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等,使中医教学、科研严重西化,导致中医药特色的极大丢失,能用中医独立解决问题的临床人才青黄不接。

2.4 中医药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有财政支持力度与中医药发展需求差距大,中医药资源总体不足、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还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3 解决对策

3.1 增加对中医药建设的投入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加强中医机构基础建设,提高装备水平。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3.2 注重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强力推进专科建设、特色病症管理和中医临床科研,在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手段,逐步提高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水平。

3.3 剂型制作方面要适应市场和人民的生活需要

将“方剂学”中的大部分方剂和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将“中药学”中的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独立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顺应了市场的变化和方便了人民生活,中医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新的辉煌。

3.4 抓好中医教育

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采取切实措施,扎实继承,勇于创新。培养中医临床骨干,推广适宜技术,切实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工作。

3.5 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作为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形成一部《中医法》的草案,现在应该加快立法进展速度。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4个国家对传统医药立法,还有42个国家正在制订。

3.6 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工程

向世界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医药的关注和认同,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医药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和世界的卫生医疗事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展望未来

由于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爱滋病等重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西医学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上依然头痛,令人振奋的是中医药在这些领域里的成就使世界刮目想看。中医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及调理“亚健康”状态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而这正使中医药,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以它独特的双向调节、治疗与保健双重功效等优势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满足了西医西药无法满足的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世界各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专科在治疗老年病以及养生、康复等方面特色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医疗服务市场。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对中医的关注以及政策法规的完善促进了中医药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4个国家对传统医药立法,还有42个国家正在制订。2008北京奥运给中医宣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势必能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医药的了解,让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充满希望。政府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以及相关法规标准的完善,都为加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工作,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中医药现代化工作整体部署,确保中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使中医研究开始出现良好发展态势。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应抓住奥运契机做好宣传,势必能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医药的了解与认同。

参考文献:

[1] 杨宝林,茹东风,崔丹.对当前中医药发展改革的建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165~166.

[2] 尹常健.对中医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7,24(2):92~96.

[3] 袁维舟.试析中医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164~167.

[4] 魏磊,王明来,沈志祥,等.浅谈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6,6:24~26.

[5] 崔蒙,范为宇,伊爱宁,等.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4):17~20,33.

[6] 于友华.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重点[J].中国科技沦坛,2007,1:6~7.

[7] 王唏星,赵剑锋.谈中医学科的发展[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07,15(1):42~44.

[8] 贺卫国.对中医药的思考[J].国医论坛,2007,9(5):50~51.

[9] 李连达,李贻奎.积极发展中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J].中国工程科学,2007,9(7):35~37.

[10] 米满月.论传统伦理对中医微观发展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81(1):63.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7

关键词:药品 节日 营销

中国的节日文化源远流长,人们素来就有在节日集中消费的习惯,通过消费来增加节日的欢乐,从宋代开始,城市的节日娱乐消费就逐渐兴盛起来并得到发展[1]。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进行节日营销时需要结合节日的特点,灵活、合理组合各种促销方式,以打动消费者,达到营销目的。笔者将节日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特点,以供参考。

1.传统大众节日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四个,此外较受重视的还有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等。这些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过程,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功的节日营销就是要充分利用这种文化内涵。

春节的内涵是“一家人团圆过年”,2011年春节期间,快克携手酷6网掀起 “快克送祝福,温暖过大年”主题活动,全面带动节日营销,大规模进行品牌宣传,获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2]。清明的习俗是“祭祖、扫墓、踏青”,有人曾发起“销毁变质劣药祭全国医药不良事件中的亡灵”的公益活动,将过期变质的药品同纸钱一起焚烧,引起广泛关注。端午节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日,一般认为起源于纪念屈原,这一天要赛龙舟、吃粽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农历五月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而端午被称为恶日,在这一天悬菖蒲、艾草,挂香袋、系五彩线,饮雄黄酒以驱邪避毒。其中香袋里装有驱虫、芳香的中草药末,有商家以赠送香袋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中秋、元宵都是“月圆人圆”的节日,蕴含了合家团圆的美好祝福,其他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虽然较低,但也在逐年上升,药品营销要与这些传统公众节日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加深消费者对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扩大这些节日的消费需求。

2.公历大众节日

自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使用公历,各种阳历节日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们有的是传统节日的演变,如元旦;有的是国家及世界节日,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有的是舶来品,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

根据节日面向的对象范围,选择与节日相关的商品开展商品陈列、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营销活动,或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儿童节举办“儿童用药安全讲座”、“你是怎么哄宝宝吃药的?——短信参与有奖活动”等。有的药店在母亲节针对中年女性开展对燕窝、蛋白粉之类保健食品优惠让利的营销活动,还提供礼品包装服务[3]。

3.医药卫生专题节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相关部门和组织通过设立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有关的节日,在节日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保健能力,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一类节日据统计已超过30个,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例如世界抗癌日、国际罕见病日、全国爱耳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红十字日、全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眼日、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世界人口日、国际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传统医药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强化免疫日等。

在医药卫生专题节日里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活动营销,宣传有关的医药卫生健康知识,提供特殊的购买机会,使消费者感受到特别的关爱,能够得到顾客的认同。

4.创新节日

传统节日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受到重视,但社会的发展使得民众有了新的需要,应该创建新的节日以适应这些新的需要。例如很多旅游胜地创新了旅游节日,笔者所在的城市就创立了“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自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举办了三届,影响不断扩大。药品营销可以搭车这些新的节日,与时俱进。

新创的节日能够发展延续,都是因为它们开拓了文化、经济市场,适应了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光棍节了,2011年11月11日,仅淘宝网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2亿元。2008年光棍节,医药英才网主办了医药专场招聘会,吸引了大量寻找“婆家”的医药专业“光棍”人才。有药店专门针对单身男女设计了营销活动,如“关爱自己”的保健品促销活动。

5.自定节日

商家自定的节日如周年庆、满额庆、年中庆、会员日等也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消费者对这类节日不够了解,所以在自定节日开展营销活动,要注意加强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节日的主旨和相关事项,使消费者能够融入到这些节日中。

节日营销是在节日期间开展的非常规性的特殊营销活动,商家要因节日制宜,结合节日内涵,创新营销模式,才能增加消费者的节日乐趣,吸引并满足消费者,最终摘下节日营销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吕虹.中国宋代居民节日经济消费问题探索[J].经济导刊,2007(12):165-166

[2]安莼.快克 首创药品行业节日营销先河[J].广告人,2011(04):135

[3]袁芳.连锁药店节日营销模式待考[N].北京商报,2010-4-28

作者简介:

世界传统医药日篇8

《中关村》:业界专家发出中医药发展现状堪忧的感叹,您认为是杞人忧天还是有的放矢?

陈胜昌:我们在谈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时,首先要看到多年来取得的成就,这是国人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但作为中医药的发祥地,中医药的发展速度确实不尽如人意。业界专家的忧虑是有根据的。诸如:国际市场竞争乏力,有渐渐沦为“原料药基地”之虞。日本占据了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的80%,韩国占据10%。其所用的中药材,8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鉴于此,才有业界人士感叹:我们卖出“一筐草”,人家变成“一堆宝”。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加强了对中药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有60多个国家设立了2000多个植物药研究机构。不仅筛选中药,还对中药复方进行药理研究。美国、日本、法国、韩国、英国等国家,研究人员最多。有统计数字显示,在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开发研究。

《中关村》:看来国人中的有识之士绝非杞人忧天,国外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不可小觑。

陈胜昌:更有甚者,“洋中药”抢占国内市场,“土中药”内忧外困。据我们的调查,我国中药市场的三分天下已被“洋中药”占领。不仅如此,还觊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日本有人扬言:在21世纪一定要将“汉医汉药”改为“东方医药”。

《中关村》:如此狂妄,我们当有对策。照此推理,势必有一日“汉字”也可能成为“东方文字”了。我们的中医学者业界专家“何以解忧”?

陈胜昌: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时下,中医药学理论传承后继乏人,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我们调查的资料表明:我国著名中医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多名骤减至不足500名。没有专家的产业,何谈发展?无须讳言,中医药的创新滞后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阻滞。我们不能光吃老祖宗的遗产,没有创新的产业是等待消亡的产业。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国医大师们疾呼:在现代医学科技潮流中,中医学必须保持科学独立性。

《中关村》:诚然如是。我们拜读过专家的意见,他们强调,传承与发展并重,保持中医学的独立性,保护中医药的“原汁原味”。真乃独到见解。可见中国生产力学会的研究课题符合国情,尊重民意,深中肯綮。

重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精髓瑰宝,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关村》:中华医药有着辉煌的历史,可称之为国粹。您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感悟中医,弘扬国粹,定然有更多的感触和更深的理解。

陈胜昌:据说主席曾把“中医”视为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隅。有据可查的是早在1954年就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8年前出台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经明确提出:“对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进步逐步开展系统的继承、整理和挖掘研究。”可见,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中医的发展,今年初,国家了《中医药标准化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十二五”时期的具体目标,这是国家发展中医药政策的持续。据悉,目前《中医药法》已经列入立法计划,将民间中医纳入依法行医的轨道,让他们名正言顺地行医问诊,救治众生。有中医不能没中药,这是常理。

《中关村》:看来发展中医药是大势所趋,一片沃野,只待耕耘,“舍我者谁”?

陈胜昌:其实,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谈起感悟,感慨良多,真是让人对中医药的神奇伟力顶礼膜拜。概括地讲,中医药的历史性贡献可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回首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没有出现过14世纪中期欧洲那样夺走2500万人性命的“黑死病”即鼠疫大瘟疫。这正是中医药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的优势使然。二是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精髓和瑰宝。说起国学的精华,中医药最能体现出其博大精深的底蕴。诸子百家多通中医之道,就是现代西方医学也受辩证哲学思维的点拨。三是中医药学为人类文明及世界医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中医药学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四是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我国以世界1%的医药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可见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五是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全国医药行业和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如果按照“大中药产业”范畴考虑,应该已接近或达到国家支柱产业水准,即占到GDP比重5%以上,表现在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扩大就业面、产业关联度广,长期预期效果显著,节约能源和资源等方面。

看现实: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合力。

《中关村》:无须讳言,时下的中医药发展遇到了一些难以想象的制约因素。是这样吗?

陈胜昌:诚然如是。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中国是中医药发祥地的历史责任相比,确实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最明显的是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趋势,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社保部、农业部、中医药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九龙治水”的局面,不易形成合力,也难以提高效率。最让制药企业头痛的是新药审批制度和程序规则。不仅审批时间过长,还有许多方面套用西药苛刻的审批条件,致使许多中药新药研发缓慢。其次,是中药产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不仅科研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更重要的是野生中药材资源面临枯竭的窘境。目前多数中药企业没有按照GMP规范认证,得不到国际市场的承认。一些企业单打独斗,甚至“窝里斗”,无法与国际同行竞争。再次,从中医药的全局看,散乱状态严重,科学发展无规划,产业机制也很不健全。再次,还应当看到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落实仍嫌不到位。尽管连续多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显力度不够,“大的没做强,小的也没亡”,因之也就无法形成竞争力。

《中关村》:看来,坊间流传的“审批黑市”不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了!

陈胜昌:新药审批某些部门不规范、不严格,既催生了伪劣假药,也因权力寻租形成了一些“审批黑市”。当然也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很薄弱,特别是中医药标准化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人才,璞玉是石头。有了人才,腐朽化神奇。

望未来:我国中医药发展前景光明。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实践中闯出一条新路。

《中关村》:中国生产力学会由王茂林会长挂帅,您为课题组组长,组织业界专家论证实现“中医药强国梦”路线图,结论意见如何?

陈胜昌:《我国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的课题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业界专家取得一致意见——随着世界医药发展“回归自然”的态势,我国中医药只要继续保持特色和发展优势,进一步完善自我改造和加大改革力度,必将迎来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

《中关村》:根据是什么?

陈胜昌:业界专家几经商讨,上下其稿,大致取得以下几点共识。一是“人类健康需求变化让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受到青睐并得到认可。二是“世界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治未病’思想观念形成契合”。三是“传统医学被重新重视促进中西医结合医路走向世界”。四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中医药从逐渐认同走向日益重视”。五是“世界植物药需求扩大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创造新机遇”。例如,随着人类健康威胁和疾病谱的变化,世界医学模式也从治理疾病为主的生物医学,逐步地向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相结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化。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通吻合。再如,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不少国家开始学习借鉴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疑难病的成功经验。又如,本世纪初,澳大利亚第一个通过立法承认了中医药。紧跟其后的有加拿大、英国等也相继推动对中医药的立法。美国UPS已经收录20多种中药饮片,欧盟制定刊布了近70个中草药的专论。可见,伴随着西医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成为世界潮流,凡此种种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中关村》:道理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了。能否介绍一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例,让理性认识生动起来。

陈胜昌:我国制药企业对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有很多成功经验。诸如“北京同仁堂以文化引领未来”,“陕西步长制药立足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黑龙江嫩江北药着力推进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陕西中草药功能与食品及养生产品联袂发展”,“湖北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战略联盟”等等,都闯出了新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也有很成功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中国(句容)长三角现代中医药产业一体化基地建设研究》、《贵州苗医药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海南生态医药产业发展研究》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示范作用。

《中关村》:这些成功的实例,我们也阅读过详细的资料,确实有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这是“现代中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依据吗?

陈胜昌:我们研究的结论意见是肯定的。根据是: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可以说实现了“技术创新集成化”、“生产制造智能化”、“行业推广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基于此,课题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纵览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具备新兴特征,而且具有先导性,可以代表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具有倍增性,它可以日臻成熟,将来定然可以快速地发展;具有辐射性,技术跨界融合,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企业的研究发展不间断,而且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鉴于此,我们建议把现代中医药产业纳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

《中关村》:谢谢您的分析和描绘,为我们勾勒出实现“中医药强国梦”的路线图。

链接:

上一篇:歇后语大全范文 下一篇:国庆节英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