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20:04:19

广东省高考作文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1

少年是最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也是最想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年龄吧。

——题记

早睡早起 老师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于是每天清晨,尽职尽责的早操铃按时响起,撩人睡意。 女生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面”。一个个慵懒的容颜,睡眼腥忪,脸上的两抹红晕还意犹未尽。孩子们都是有惰性的。于是“宿姗大妈”拿着个哨子每日强奸我们的耳朵。 “哎呀烦死(_ai1ya1fan2si3)了,美人是睡出来的。我不要起来啦……”爱美的女孩趿拉着拖鞋,披着野草似的长发磨磨唧唧地刷牙冼涮。直至早操真正要开始了,大家才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哎呀。你踩到我脚了!你怎么穿着我的袜子?……”然后一窝蜂地奔向操场,那速度算是中国的博尔特了。 偶尔有调皮古灵精怪垫片迟到怕被老师责罚。便躁红着脸解释:“我肚子不舒服。我今天不方便……”这样乐此不疲地翘过了一个又一个早操。 老班挠挠他那西瓜皮发型,只能哀叹: 时不利兮骓不逝。 梦不逝兮生不至。 生不早操可奈何? 师兮师兮奈若何。 早恋 老师说早熟的果子不好吃。以此告诫同学们不要早恋。这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疯长的水草,漫过心脏,透过胸膛,深深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房。 而少年的心早已是蠢蠢欲动了的。桀傲如他:我不做大哥好多年,我只想好好爱一回。豪言壮语让我们这等柔弱无骨的女生退避三舍。 女生们在宿舍里的日子是十分轻松惬意的。一起分享了无数个小秘密,包括成长中的那些青涩。回忆起喜欢的那个他,两颊非红。引得众生唏嘘不已。这种朦胧的感觉是十分美好垫片因为将它深深地掩藏在心底。所以对轻松的学习生活并无大碍。 当我站在宿舍,冼好头,晾好衣服,忙忙碌碌像个松鼠不能自抑的时河爆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好好看会儿书,只为那头破血流也翻不过的爱情山,呼天抢地怎么也喊不来渡船的爱情河。轻叹一声,又埋身书海。 苑巧名 张碑玲说:成名要趁早。 奥运会开幕式时,老妈指着表演的林妙可,恨铁而不成钢地对我说:“你看人家那么小就出名了,长大了肯定不得了。” 我无言以对,其实我们何其幸运。或许我们一无所长,但有过纯真烂漫的童年;或许一生贫困潦倒,但我们真切地感溶到了生命的存在。 如果一味地羡慕别人的专利, 我们也会失却最初的纯真梦想。 此时此刻坐在考场,感慨万千。或许我这一生的书都读完了,从此要走向成熟。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棘荆密布,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我该告别少年的懵懂,从容步出今后的灿烂人生。

>>>更多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

2010高考满分作文大全(8月10日共计78篇) 全国I卷 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Ⅰ):大同世界,焉能忘本? 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Ⅰ):满身花雨又归来 湖南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1)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2)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3)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4)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5) 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 北京 北京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包容 甘肃 2010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心的舞台 2010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深阅读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内心的深度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深阅读之美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浅阅读与深阅读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小议”浅阅读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背上“悦读”的行囊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重拾遗落的厚重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慢尝书香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 犹忆书香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与品读相拥 2010年甘肃省(全国II)高考优秀作文:用心阅读 陕西 2010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丹墨莲梅 2010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的成才之道 山西 2010年山西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忘却的艰辛 山东 2010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暖春 2010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打不垮的信念 2010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冷板凳上守侯成功 2010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痛苦并快乐着 2010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关羽之恨 浙江 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1) 201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2) 201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3) 2010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4) 江苏 江苏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奶奶 的心事 江苏考生王云飞高考骈体作文原文:《绿色生活》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1)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2)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3)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4)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5)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6)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7) 2010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绿色生活(8) 湖北 2010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古风,幻想曲 广东 广东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2)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3)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4)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5)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6)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7)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8)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9)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0)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1)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2) 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13) 福建 福建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福建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2010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站对人生的舞台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偶然?必然!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士运论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尘封的梦,重拾未晚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驭思,轻吟韵调 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 2010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寻找硬币另一面的价值 河南 2010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擦亮眼睛,听贤人意 见 2010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天堂之辩 四川 2010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熟悉(1) 2010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熟悉(2) 2010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溯源(附点评) 2010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点、线、面(附点评) 重庆 重庆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难度(1) 2010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难题(1) 重庆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难题(2) >>>更多高考满分作文相关资讯尽在高考作文频道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2

7日下午,考察团与我省召开了吉林省――广东省现代农业合作交流座谈会。欧广源和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聂文权,出席座谈会并分别讲话,副省长王守臣主持座谈会。我省和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两省的现代农业发展、粮食产销等方面情况。

欧广源说,作为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吉林省一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吉林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 广东省虽然不是农业大省,但现代农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业强省是我们的目标。广东一直积极广泛地开展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现在,我们正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蔬菜种植等,尤其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需要大量的玉米、大豆等饲料,这些资源正是我们缺少的。非常真诚地希望与吉林省在粮食深加工、饲料加工等方面寻求进一步的合作,也希望我们的企业家来吉林从事这些方面的创业活动。

聂文权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对广东省考察团来吉林考察表示欢迎。他说,广东省是全国改革的前沿和排头兵,多年来一直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取得了许多先进经验。吉林与广东的合作领域广泛,两省已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近几年来,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发展势头非常好,政通人和。农业作为吉林省的主导产业,是我们的优势资源,希望广东的企业家借这次考察之机,进一步增进对吉林现代农业的了解,大力推动两省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王守臣希望广东的有识之士来吉林省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粮食基地建设,参与农产品加工合作、物流体系建设等,他说,这是双方最具潜力的合作方向。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3

以北京、广东、山西、青海四省市为代表,2010年全国各省外出考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北京市2010年明显加快了与周边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特别是与天津、河北的全面深入合作,拉开了构建大北京城市圈的帷幕;广东所代表的东南沿海省份,借用外省考察,开拓内销市场,以产业联合拓展援建空间和深度,使东西部交流、合作呈现新局面;山西所代表的中部省份,考察当中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和自主创新,制定出可借鉴、可改良、可操作的学习方案;青海所代表的西部省份,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在考察中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活力。

北京:着眼世界城市 推动京津冀向更深领域发展

为加快推进世界城市建设,7月16日至17日,刘淇率团在河北调研,双方签署《北京市-河北省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能源、工业、农业等九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3月28日,刘淇带队赴天津调研,双方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应积极推动京津两地交流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山西:抓机遇重组煤炭企业 促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近年来,山西省抓住机遇,实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被监测的六个中部省份中,山西省的书记、省长外出考察次数最多――特别是在2010年8月2日至16日期间,山西党政代表团在这半个月里分赴内蒙古、天津、山东、河北四地开展深入考察、调研,学习各省市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以及先进经验,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转型大项目,掀起策划、引进、布局项目的高潮。

广东:加强泛珠三角合作 打造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极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由广东省政府发起,并得到周边省市的积极响应。2010年4月19日,广东省委书记出席粤赣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带动下,广东已成为与江西实施合同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之一;在广东产品福建行启动仪式结束后,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观摩学习福建省20多家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闽粤合作,这是新时期加快两省发展的内在需要;12月27日至30日,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海南考察,着重调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情况,就两省战略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前期研究,并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青海:全国最大中转基地 携手并肩共铸“世界屋脊”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4

【关键词】广东;农民工二代;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增长迅猛,推动大量农民工中有愿望的人进城务工,带动流入省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城市外来人口增长速度超出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对此问题的解决之道主要从法律和政府政策方面入手,本文试图从中国社会发展和民间自发慈善救助这个新的角度上来解决我国农民工二代的教育问题。

1.广东省农民工二代现存教育问题

广东省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的第一大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广东流动人口已达3667万,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适龄读书的外来工子女已达313万人,占据全国三分之一,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义务教育学生之和。2010年以来,广东省全面实施以居住证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流动人员子女积分制入学等政策,颁布了《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等文件,解决了313万外来人员子女义务阶段的教育问题,然而现阶段仍有大量的外来务工子女难以入读公办学校,农民工二代义务阶段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依然严峻。

(1)流动人口大,公办学位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广东省目前有50%外来工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但珠三角发达地区比例还较低。据《广东统计年鉴2012》,截至2011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已达10505万人,城镇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省外流动人员主要迁移到珠三角地区,珠三角省外净迁移率高达92.03%,而东冀,西冀以及山区省外净迁移率数量不大。而我省外来流动人员主要流动到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以东莞为例,东莞是流动人口大市,2011年东莞常住人口为825.48万,外来暂住人口为413.62万人,2011年东莞年末省外户籍迁移人数是12690人。截至2010年,在东莞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流动人员子女有12.6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6万人,超过公办学校学生总数的四成。而流动人员子女在东莞接受义务教育的有52.9万,是本市户籍学生总数的2.5倍,致使公办教育资源紧缺,公办学位严重不足。

(2)民办教育体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民办教育不断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省民办幼儿园93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9.23%;民办小学587所,占小学总数的5%;民办普通初中744所,占初中总数的22.44%;民办高校49所,占高校总数的36.57%。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省民办教育学校涵盖了民办基础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以及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广东民办教育为全省经济、文化、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民办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民办教育的体制问题。民办学校缺乏有效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民办学校办学不规范,办学质量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区别;没有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于是运营混乱,乱收费的现象时常出现;教师编制体制的问题体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职称问题难解决、流动性大、工资难以得到保障。为了加快我省教育评估事业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进程,我省成立民办教育评估机构对民办学校进行评估。然而民办教育机构还不够成熟,民办教育的的督促工作制度还不健全。

(3)异地高考政策加重广东省教育资源的压力

广东省解决异地高考的压力是全国最大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随迁子女每年以几十万的数量增加,而80%落在珠三角地区。省外高校在广东招生计划是很有限的,不到2万人的省外招生计划仅仅是广东招生计划的1/10,导致大部分考生报考本省。如果异地高考完成放开,高中阶段教育每年需要增加19万个学位,土地、师资等都难以一次性解决。如果要保持广东目前80%左右的高考录取率不下降,那么每年要增加15.2万个招生计划,这部分招生计划无论是省内解决,还是靠省外院校调剂,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广东异地高考政策不得不设置一定的门槛,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按照“三步走”来实施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到2016年全部放开。高考政策的放开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但是广东省外来随迁子女数量众多,高考政策的放开反而会加重我省的教育资源的压力。

(4)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经济压力大

本文针对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援助情况做出问卷来调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全体10级、11级、12级金融系的学生。样本总数为181份,其中是农二代学生的有54份,不是农二代学生有127份。问卷调查中54位农二代学生个人每月开支300-500元和800-1300元的占27.78%,500-800元的占44.44%,1300元以上的为0;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12.96%,1000-2000元的占35.19%,2000-3000元的占33.33%,4000-5000元的占16.67%,6000元以上仅占1.85%,由数据可知农民工经济收入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节俭。于是农民工二代家庭难以支付昂贵公办学校学费、赞助费、借读费,导致他们的子女难以就读公办学校。

(5)社会缺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援助

调查农二代学生中91%对国家扶持农二代教育的力度不满意,觉得满意为0。在调查同学们收到不同形式社会援助中,百元内占绝大部分,占85.19%,上百的占7.41%,上千的占7.4%。这反映国家对农二代教育力度不够,现今颁发农二代教育的援助政策还不能很好地惠及于民。虽然我国政府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但是没有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教育拨款和用钱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教育公用经费不足。

2.解决农民工二代教育问题的策略

广东省随迁子女多,教育资源压力大,短时间内解决农二代子女教育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循环渐进,结合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建立新型企业,联合各个部门,发挥民间自发慈善组织的作用来共同解决农民工二代的教育问题。

(1)国家财政提供支持,合理配置教育支出补贴

广东省是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压力最大的省份。广东省在解决农二代教育问题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央财政可以适当降低广东GDP上缴的份额,从而增加广东的可使用教育支出。由于每年以80%增量增加的随迁义务阶段子女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外来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比较高,教育资源比较充足,教育压力相对来说不大。因此教育补贴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分区域科学地设立一个系数标准,按每年增量来制定系数,每年流入增量越多的城市(镇)的系数就越高,合理配置各个区域的教育补贴,推动各个区域农二代教育工作的开展。

(2)政府联合民办学校,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

解决农二代子女教育问题不能仅靠公办学校,还要借助民办学校的力量。政府要贯彻落实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让民办学校依法享受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补贴减低民办学校日常营运成本。建立内部管理体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来完善自身的管理,按照《会计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来建立专门的财务机构和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规范民办学校日常的资金运营。而外部管理机制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民办学校收费之前除了要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布之外,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依法审核和审批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政府通过建立鉴定督导机构来规范民办学校的运作,联合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国土资源和城乡建设、税务、物价等部门共同管理。政府制定和公办学校一致的职称评定细则、实行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加强教师培训,解决教师职称问题难,稳定教师资源。在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补贴有限的情况下,民办学校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质量来收取一定的学费来提高教师的工资。

(3)建立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体制

各地根据自身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情况,建立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的体制,公办学校可以向民办学校捐赠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帮助民办学校完善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备。例如我省“千校扶千校”的义务教育工作,有助改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帮助民办学校吸收公办学校科学管理方法和教育观念,加快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的质量。

(4)摈弃教育功利化,实行全国统一高考

异地高考政策牵涉到政府、省份、高校的利益,于是很多省份在实行高考改革时都以积分推进,有有条件准入。广东如果保持目前80%左右的高考录取率,那么每年要增加15.2万个招生计划,这部分招生计划无论是省内解决,还是靠省外院校调剂都很困难。所以各省要摈弃教育功利化,抛弃“高考移民”的错误观念,国家统一制定高考制度,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并统一分省评阅。对于招生计划的改进是各省高校以高考报名人数为依据分配招生名额。

(5)发展社会企业,发挥民间慈善组织的力量

民间组织是指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相区别的一种组织,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政府应鼓励发展社会企业,让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二代教育援助的公益事业上。公益网站、公益节目提供援助平台,社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中国农二代教育援助基金会,社会各界公益领袖带领爱心网民、社会志愿者、社会企业共同帮助农二代子女解决教育困难,帮助建设民办学校,完善民办学校的教学设备。央视综合频道《为你而战》是一档以援助为目的的益智类公益节目。节目由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参与答题赢得公益援助金帮助他们想帮助的人。本文建议公益媒体制作有关农二代教育的公益视频,让更多的热心人士参与类似《为你而战》的公益节目赢得公益援助资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大学生支教民办学校”计划,招募广东省各高校优秀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支教民办学校,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国农二代教育援助基金会招募社会志愿者,在街道、公园、广场等场所举办农二代教育捐募活动,鼓励市民捐赠闲置的图书、文具。然后由基金会把捐赠的教育资源分发给有需要的民办学校来完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

3.结语

解决广东省农二代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离不开公益组织、社会企业、公益领袖、社会志愿者的合作。只有联合各个部门才能更好地解决广东省农二代教育在学位、体制、经济、援助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建立帮扶民办学校体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发展社会企业等对策来帮助广东省农二代子女解决教育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加快广东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发展,而且对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勇,罗伟其.随迁子女读书问题全靠公办学校解决非常困难[N].凤凰网财经,2011-03-11.

[2]李楠楠.政协委员:撤销外来人员子女入读公校门槛[N].大洋网信息时报,2011-03-09.

[3]叶前.广东: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N].新华网,2011-08-03.

[4]莫玉音.成长与发展:民办教育评估事业的新思考──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J].广东教育,2013(1).

[5]童宏保.广东省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基于广州市民办学校抽样调查问卷的分析[J].师资建设,2012(2).

[6]徐静,黄宽伟,刘冉冉.广东省:2012年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20%[N].广州日报,2013-01-26.

[7]许俊.如何加强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J].管理视野,2012-10:149.

本文是2012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农民工二代教育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1262012033)。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5

【导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

参加2017年广东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广东省教育厅》进行广东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广东高中会考报名网站:广东省教育厅

报名方式:

广东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广东高中会考报名平台(gdhed.edu.cn/)进行报名。

注意事项: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报名报考。

2、普通高中往届生(离校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及已取得合格证需要提高等级的学生)均回原学校用原会考报名号报考。

3、职技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报考。

4、社会类考生(非以上三类考生),到户口所在区考试中心会考办进行报名及报考,具体时间由相应区考试中心确定。

会考科目:

会考的文化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计11科;实践科目为: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生物的实验操作。

文化科目的会考方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采用“3+3+4”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作为必考科目,在其余科目中考生可任选3门作为考试科目,余下4门作为考查科目(笔试),要求考生在第一次报名时就选定考试和考查科目。实践操作科目均为考查科目。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6

学校坐落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校园总面积4892亩。现有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分别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大道43号。学校濒临大海,绿树长青,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中歌艺术学院是我校直属学院,办学性质为全日制公办,由广东海洋大学与原中国歌舞团(国家歌舞团)于2003年合作创办。学院现有音乐学、舞蹈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9个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可招收音乐和舞蹈2个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条件的考生。

2、所有艺术类专业在规定计划投放时必须分艺术文理的省份只招收艺术文,规定计划不分艺术文理的省份则文理兼招。

3、按照各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要求,凡规定考生须取得所在省组织的艺术专业统考合格(证)才能报考的,考生必须持所在省(市、自治区)艺术专业统考合格(证)方可报名。考生在高考报名艺术类型与报我校专业所属类型必须一致,不准跨类型考试。

二、专业考试报考方法

1、广东海洋大学艺术类专业面向全国16个省份招生。符合普通高考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高考所在省我校设置的考点报名,不得跨省报名。

2、考生报名时须交验高考所在省发放的艺术类考生报考证和身份证,非美术类专业考生还需填写我校考试报名表并贴近期1寸正面免冠照片1张。

3、考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报 2个或2个以上专业。

4、考生须交纳报名费。广东省考生报考非美术类专业200元/人;其他省份考生报考美术类专业210元/人、非美术类专业235元/人。

三、专业考试评分办法

1、音乐学、舞蹈编导、表演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实行初试、复试的评分方法。初试由现场评委评分,并对考生的考试过程进行录像。复试按照《广东海洋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实施办法》的规定,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在校内对进入复试考生的初试录像进行匿名评分。

2、美术类专业由2组评委分别对考生的素描和色彩试卷进行评分。

四、专业成绩查询办法

我校将于2017年4月下旬在招生网公布考生专业成绩,届时,考生也可拔打电话0759-2396115查询。学校招生网址:zsjy.gdou.edu.cn/zhaosheng/。

五、文化课考试

考生须参加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报名手续按各省(市、自治区)招生部门的规定办理。

六、收费标准

学费10000元/年,学生公寓住宿费1700元/年(以当年物价部门最后核定为准)。

七、录取及有关规定

1、招生录取时,在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与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考生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成绩达到高考所在省(市、自治区)相关层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各校考专业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术科成绩÷术科总分)×70+(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总分)×30,其中,美术类专业术科总分为200分,非美术类专业术科总分为100分。广东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按综合成绩(文化课成绩×30%+术科统考成绩×70%)择优录取。按照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的规定,如需征集志愿录取,在“文化成绩达线、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一律按照在“文化成绩达线、山西省相应专业统考(联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直至完成招生计划。

2、符合条件并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优先录取。

3、考生如获我校2个或2个以上专业合格证并同时报考我校,招生录取时,尊重考生专业志愿顺序进行录取。

4、新生入学后全面考核,身体检查不合格者或其他违反招生纪律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八、招生工作监督与受理申诉部门

部门:纪委办、监察处

电话:0759-2383501、2383146(传真)

电子邮箱:jwb@gdou.edu.cn

九、学校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邮编:524088)

电话:0759-2396115、2383182(传真)

网址:zsjy.gdou.edu.cn/zhaosheng/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7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跨文化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新闻与传播、出版、广播电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招收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等专业学术型硕士,及新闻与传播、出版、广播电视专业硕士;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等6个本科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设施先进,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师62人。

作为全国最早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之一,河南大学从1993年就开始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部分省、市广播电视系统的主播或骨干力量,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任鲁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毛强、陕西卫视节目主持人韩冰、河南电视台马晓红、崔晓静、韩佳等。

一、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主要有:广播电视概论、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制作、新闻播音、节目主持训练、当代世界广播电视、摄影与摄像、形体与化妆、朗诵与配音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专业为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等培养能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主要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影视导演艺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画面剪辑、影视非线性编辑、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文化学、多媒体技术、视听心理学等。

二、学制和招生省份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均为四年制本科,文理兼收,面向河南、山东、山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北等省招生,学费标准为5700元/年。

三、招生对象和报名条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具有学习本专业的素质和条件:普通话语音准确,嗓音条件良好,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身体健康,相貌端正,无口吃,无色盲,无发音器官疾病;男性身高168厘米以上,女性身高160厘米以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具有学习本专业的素质和条件:普通话语音准确,有较强的写作编创能力、影片分析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身体健康,相貌端正,无口吃,无色盲。

四、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考生有关要求

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取使用上述省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考或联考成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取使用上述省份编导制作类专业统考或联考成绩;招生计划以上述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

五、山东省、河北省考生报考要求与相关安排

由于上述两个省份2016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没有组织省统考,因此报考我校上述两个专业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录取时使用我校专业校考成绩。

(一)报名条件

1、考生凭户口所在地省辖市招办核发的“2016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名考试。报名考试收费标准原则上按照考生所在省份批准的收费标准执行。

2、考生只能参加我校在其户口所在省份组织的专业考试,不得跨省考试,否则成绩无效。

(二)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面试(满分400分)

(1)指定文字稿件朗读;

(2)即兴评述(现场抽题,准备5分钟,不得写成提纲或文稿,2分钟左右);

(3)回答评委问题(评委依据考生的主持人话题或即兴评述提出问题,考生给出回答)。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笔试(满分100分)

(1)影视作品分析(50分) (2)文学常识(30分) (3)影视常识(20分)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安排

省份

计划数

报名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播音

编导

山东

13

26

济南市招生办

        1月18日至考试前四天下午17:00,具体时间以省考试院公布为准。

        登录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网站报名

(wsbm.sdzk.gov.cn/art)

2月18、19日

河北

8

14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2月27、28日

2月29日—3月1日

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时间为第一天(以上表中所列),最终以当地省份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信息为准。

(四)专业考试成绩评定办法

专业考试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组的领导和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下举行。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考试过程全程录像。评委在山东、河北两省专业考试的评分作为参考分,考生最终的成绩由专家评委根据录像资料复审确定,报学校招生工作领导组通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于所在省份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笔试,试卷在纪检监察人员监督下带回我校,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组组织专家评委在封闭场地评卷、复核,最终确定考生成绩。

(五)文化课考试 考生在所在县、市招生办报名,参加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六)专业考试结果通知办法 凡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我校将在“河南大学招生信息网”上予以公布。在填报全国普通高招录取志愿时,考试合格考生可以选报河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否则选报该专业无效。录取时,使用该专业校考成绩。

六、录取原则

在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省统考成绩达到相应省份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山东、河北考生使用我校校考专业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专业统考或联考成绩,在相关省份招生主管部门投档考生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按专业成绩占60%、文化成绩占4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公式详见河南大学招生信息网)计算考生综合成绩,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排名顺序择优录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专业成绩占50%、文化成绩占50%的百分制权重(计算公式详见河南大学招生信息网)计算考生综合成绩,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排名顺序择优录取。

咨询电话与网址:

河南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0371-22868221 河南大学招生信息网:zs.henu.edu.cn

广东省高考作文篇8

盘点:高考改革30年

黄日暖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考制度在争议中不断变革,呈现出多元化改革的步伐。现在,高考改革正朝更加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

一、高考改革的六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改革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考制度恢复期。从1977年到1980年。盘点高考,我们往往绕不开1977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前一年,我国恢复了具有深远历史性意义的高考。

第二阶段:高考改革酝酿期。从1981年到1984年。这期间,认为简单地恢复高考远远不够,开始筹划高考改革。

第三阶段:高考改革实验期。从1985年到1990年。这期间的标志性事件是1985年开始的广东省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1988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在上海、浙江试点;1989年,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

第四阶段:高考改革推广期。从1991年到1998年。这期间,一方面推广标准化考试改革包括分数制度(标准分)改革:推出了各科的考试说明,将考试的性质、任务、内容以及试卷结构等在考前向社会公布;广东、海南、河南、陕西、广西、山东、福建等7省实现了以标准分报告成绩的分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全国高考成绩的抽样统计分析制度和考试之后的试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3省进行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市、区)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每科满分原始分为150分。

第五阶段:高考改革深化期。1999年开始。1997年以来,高考的地位和作用被不断夸大,高中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高考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因此,1999年2月教育部发出的教学[1999]3号文件,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出“3+x”高考科目改革,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3+x”方案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必考科目,“x”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至2科。此后,大部分省(市、区)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区)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第六阶段:新课程高考探索期。2007年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是这个阶段开始的实质性标志。其根源是开始于2004年9月的四省(区)高中新课程实验。从2007年起,新课程高考与老教材高考新旧并存,相互影响。

二、广东高考改革的三个亮点

广东是“高考改革探索的先锋”。回顾30年来的改革创新,广东高考至少有三大改革实验对全国高考改革创新具有示范性的历史意义,并深刻影响着我国高考的现实与未来。

亮点一:标准化考试改革

1985年,标准化考试改革由广东省率先试验,当年进行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试点。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实现了在命题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预估和把握,对于科学掌握测试方法,评估和改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认为,标准化考试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我国考试科学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高考后20年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亮点二:“3+x”高考科目改革

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出“3+x”高考科目改革。之后,山西、吉林、江苏、浙江4省相继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2001年在北京等10多个省、市扩大试行,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

1999年广东试行“3+x”高考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选择性,高校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考“3”以外的科目,打破了原来高考的文理分科界限。一年后,综合科目考试引入“x”之中。综合测试引入“x”,凸显了对综合能力测试的因素。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3+x”改革中,各省、市还先后增加了英语听力测试项目。

专家认为,“3+x”高考科目改革,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3+x”科目改革的实施,从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的改变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亮点三:新课程高考改革

2007年,广东省采用“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高考模式,呈现出四大变化:1.必考科目中的数学从原来的不分文理科变为分文理两卷;“大综合”一分为二成“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与此相应,考试科目组合将现行的“普通类”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录取时,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五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进行录取。2.“英语(2)”不再作为“x”选考科目之一。3.高考计分方式由标准分改为原始分。4.明确将综合素质评定列为高校招生参考,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标准,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将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是包括广东在内的四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最大突破。

专家认为,明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依据之一,反映了评价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引导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方案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形式,记录考生中学期间情况,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由高校在录取阅档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凭高考分数录取新生的做法。这种变化改变了我国单一的高考录取制度,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迈进了一大步。

链接:四省(区)高考新方案与现行高考制度具有延续性

2006年四省(区)高考模式分别是广东“3+大综合+1”、山东、海南、宁夏均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2007年高考新方案中,广东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山东的“3+x+1”模式、海南的“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的“3+小综合”模式都是在现有“3+x”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科目和内容上的进一步完善。新方案也体现了对现行高考制度在科目设置、赋分权重、考试时间和招生录取原则等方向和制度上的连续。如海南高考改革方案将现在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改变为“3+3”后,考试科目与现行高考、会考相比,不仅没有增加,会考科目反而减少了一半(文史、理工分开)。

评点:广东“3+x”高考改革在探索中回归

刘其祥 张 超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的30年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完善高考体制模式的30年。

广东的高考不但和全国高考一样与时俱进、变革创新,而且走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前列。如今看来,广东为全国高考改革作出的最大贡献,是199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3+x”高考方案,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首先进行改革,掀开了高考改革的新篇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在全国推广“3+x”高考方案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1999年广东试行“3+x”高考改革方案时,由于升学率竞争,结果在实践中把“3+x”变成了“3+1”,这种状况带来了严重的偏科后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于是,2000年广东决定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3+x”方案,使其内容更丰富,更符合高考改革的宗旨。2000年的新方案扩大了“x”科目的内涵和外延:一是在6门科目中,增加一门综合科目考试;二是把外语复试、音乐、美术、体育也列入“x”选考科目中,使“x”由原来的6门变成11门;三是规定本科要在“x”中至少选考两门,其中一门必须为综合科目,专科可以只选一门。所以,2000年至2006年,广东一直采用的是“3+大综合+1”模式:“3”即语、数、外三科;“大综合”即包含政、史、地、理、化、生6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测试;“1”即在大综合测试之外,考生在政、史、地、理、化、生六科中,再自选一门单独考试。在广东试行“3+x”高考方案后,其他各省也陆续实施“3+x”科目方案,大多是以“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呈现。将综合能力测试引入“x”,为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入开启了新路,对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4年,广东等四省(区)率先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2007年,“3+x”模式在适应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需要中作了又一次调整。2007年广东新课程高考,实行的是“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高考模式。但是,由于采用原始分计算,“x”的设置带来了新的不公平,广东第一次新课程高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论。为适应时代要求与群众呼声,让高考更科学、合理、公平,广东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普通高考制度,初步制定了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方案的考试科目拟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表明了广东在“3+x”高考模式探索上的回归意图,但这不是简单向全国大多数省份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靠拢,而是一种高位的回归:建立以水平测试为目标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以实现对考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的探索。

高考选拔要求公平,学生培养鼓励特长发展,这是天生的一对矛盾。要平衡这对矛盾,只能在高考改革中进行兼顾调整。“3+x”高考模式就是想探索一种既保正公平又鼓励优势,既考虑共性又突出个性,既强调基础又培养特长的高考模式。“3+x”高考模式本质上是开放的,它鼓励公平竞争,坚持择优录取。我认为,目前“3+x”方案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缺少跨学科命题专家(特别是文、理跨学科),中学更是缺少跨学科教师,所以综合试卷还不能真正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实际上大多成了“文科凑合”“理科凑合”的“大拼盘”。

高考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引证、借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探索、边改革、边创新。“3+x”方案代表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模式,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3+x”模式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使之更完善、更科学。

观点: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高考的价值与异化

高考不仅起着高校选拔合格人才、规范引导中学教育的作用,而且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功能。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高考关系到科教兴国和国家的人才战略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高考牵涉到社会公平和全民族的素质;从教育层面来讲,高考涉及人才的培养。统一高考制度是通过实践反复证明的、至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一个制度,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高考的制度,让社会底层精英有了“公平的立基”,为其上向流动提供了保障,高考作为一个自致性因素,几乎成为普通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阶层上向流动的一座公平合理的“独木桥”,而教育机会的公平竞争恰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有学者认为,高考制度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就在于不断地强化人才的选拔功能,而弱化了人才的培养功能。本是基于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现已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刚性特征的、超越人才选拔的泛功能化制度,赘生出了许多违背教育宗旨的功利性倾向。

高考的问题与根源

为什么本应该是教育一个环节的高考制度能够成为整个教育的指挥棒,尤其对于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学者们对高考造成这种状态的深层原因做了分析。有学者指出,相对于社会发展,高考改革渐显滞后。第一,作为一种对价值和标准的选择过程,高考制度的适应性有待增强;第二,高考的问题出自整个社会对人才选拔及评价标准存在某种缺失;第三,对高考制度的思考没有跳出教育和纯制度文化的思维框架。因此,除了高考本身以外,我们至少还可以从价值选择、制度和文化层面三个维度解读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

有学者认为,高考导致竞争激烈只是问题的表象,究其本质,还是社会竞争激烈所造成的。高考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竞争加剧,不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所以,不应笼统地说高考的弊端绝对化或扩大化,高考制度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高考可以以考促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高考可以提高考生

的学习能力;高考可以锻炼考生心理素质;高考对考生的品德也是一次教育的契机。

高考的改革与走向

高考改革,是社会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环。学者们对于高考是否必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至于具体如何进行,“更加公平”“创新”“多元化”与“适应本国国情”等字眼则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

考试制度具有传承与变异的双重特性,高考制度应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高考制度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差异性需求,推进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的改革。有学者认为,高考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是从考试过渡到评价,考试机构要强化评价,开展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的工作。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改造我们的考试:利用考试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改革具体的评价内容,加强和深化对能力、学习和潜质的测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试机构要利用考试的资源做好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推动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学者认为,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的社会现实,而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改成各高校单独招考,也不见得是以美国高考招考模式为依归,而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招考制度。

对于高考改革的思路,有学者指出,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人手,要让全社会认识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不是评价学校的标准;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着眼点要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的原则;再次,改革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内容不仅仅关系到能否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还关系到中学课程和内容,考试内容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进,考核要注意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有学者认为,人们思考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局限在教育内部,而应该从思想观念层面、价值层面去挖掘根源。高考问题出在教育,而其深刻的根源却在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对价值和标准的选择过程,高考制度应增强适应性。在思考与寻找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路径时,尤其是面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改进时,仅作教育制度层面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社会观念的层面考虑高考制度背后的观念文化。今天,我们构建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让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协调发展。

可以看出,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学者们一致认为的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高考改革直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摘自:《教育研究》)

链接:高考大事记

1978年,恢复高考后举行第二次高考。第一次高考在1977年秋举行,这一年的10月12日,我国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考生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被统称为77、78级。

1985年,广东实行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将考试的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在高中会考基础上进行减少高考科目的高考改革试验。

1993年,试行高考科目“3+2”方案。

1994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开始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开始扩大招生数量。

2000年,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命题的传统;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实施26年的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2004年,考生在考前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将在高考中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

2005年,实施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全国共有23个省(市、区)相继在高考中采用网上阅卷。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可自主选拔录取的高校扩大到53所。

2007年,首批试行新课改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上一篇:网络宣传推广范文 下一篇:九色鹿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