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

时间:2023-11-21 19:57:05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授课;主题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110-05

教科书插图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全书拥有150幅插图,对于后续教科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遍布全册,以丰富的色彩、鲜活的生活画面,生动形象地呈现着学习内容,其中新授课主题图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下面笔者就以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其中一年级教科书为2012年版,二年级教科书为2013年版)为例试作研究。

一、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的编排情况

新授课主题图是指位于教科书新授部分(即例题),以一幅插图、一组插图或几组插图组成并表述主要数学学习内容的一系列插图。在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4册教科书中,共有新授课例题116题,其中配有插图的有113题,占例题总数的97.41%(如图1),而在配图的例题中有82.30%是图文并茂,有17.70%的配图例题没有文字,仅以插图呈现学习内容。

新授课主题图在呈现和编排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新授课主题图大多一例一图,少有一例两图或一例多图

第一学段新授课主题图通常是一幅插图,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1《5以内的加法》的主题图,也有一部分新授课主题图是借助连续的两幅插图来呈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2《5以内的减法》的主题图,通过前后两幅插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一共5人,走了2人,还有3人”,使学生感悟减法的意义。新授课主题图偶尔也有用三幅或三幅以上插图来呈现数学情境,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2《认识厘米》的主题图,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计量单位,教科书通过3幅插图呈现三种不同的计量长度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并且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量不相同”,从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无论是单幅还是多幅插图,都是为了阐明数学知识,且多幅插图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顺序性或相关性。

(二)新授课主题图蕴含着数学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

新授课主题图不仅蕴含着数学信息,往往还隐含着德育信息。常见的德育信息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讲究卫生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

如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一课中,当学生观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黑板上面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国旗的简单介绍,同时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紧随其后的第五单元《认识1-5》的主题图,则呈现了教师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素材,对学生开展尊师重教的教育。

与低年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习惯也是教科书主题图经常呈现的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4《两位数减整十数》的主题图清晰地提示学生乘坐公共汽车应有序排队。再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例2《数据的收集c整理》主题图,结合学生统计蛀牙颗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教育。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保护环境、关爱他人也是数学教科书主题图中常呈现的信息。

(三)新授课主题图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情境

无意注意在第一阶段小学生的注意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意注意需要依靠新奇有趣的刺激引起,因此在第一学段中,新授课主题图会为学生们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卡通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5《比较数的大小》这一课的主题图,通过一幅“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图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生动、直观、有趣的画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为便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学习,主题图也大多采用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呈现数学信息。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3《认识几时几分》主题图,教科书选取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起床、吃饭、上学等)来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这样的主题图在教科书中比比皆是,关注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除以上两种情境之外,第一学段主题图中也出现了许多旨在启迪学生探索操作的活动情境。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4《10的分与合》的主题图,直接呈现5串珠子,通过文字叙述引导学生有次序地分一分、涂一涂。这里的主题图既是呈现数学问题的载体,也是学生探索活动的工具。

三种情境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如表1)。其中,卡通情境的主题图较少,在一年级教科书中约占16.95%,在二年级教科书中仅出现1次,占二年级教科书主题图总数的1.56%,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卡通情境主题图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减少。在两个年级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均为生活情境的主题图,分别占67.80%和76.56%,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1]相一致。同时,数学教育“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在第一学段的主题图中,直接提供学生探索操作的活动情境主题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力图让低年级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3]。

二、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又是怎样呢?笔者运用调查问卷,对区内第一学段的13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从价值认识、信息理解、应用情况和认可程度四个维度全面了解一线教师认识和使用新授课主题图的现状。

(一)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价值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首先从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认识入手,全面了解一线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价值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4.69%的教师能够使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约有96.21%的教师能够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利用新授课主题图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两方面,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分别占53.03%和68.93%。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主题图“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问题意识”的价值认识较为清晰,在教学中也能比较好地利用主题图展开教学,但是在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则显得有些薄弱。

(二)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信息理解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否能完整、正确地理解?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于新授课主题图我不看教参也能够把握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这一题,结果显示:有71.21%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能不借助教参而独立理解新授课主题图蕴含的数学信息,而有28.79%的教师则需要凭借教参帮助自己理解主题图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认可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持有什么样态度?笔者对此从主题图的作用、颜色设计和布局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58.33%)认同新授课主题图对于自己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19.70%)对此持中立的态度,有少数教师(21.97%)持否定的观点。存在中立态度和否定观点的教师主要认为有部分主题图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甚至有时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阻碍。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2的主题图呈现小汽车的座位是3座,而在现实生活中,小汽车通常是5座,在教学时学生就往往会产生疑问。

在主题图颜色设计方面,绝大部分教师(约92.43%)都比较认可,认为主题图颜色鲜艳,适宜儿童。在主题图的布局(大小、位置)方面,有部分教师(约25.00%)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有些主题图大小不合理或者位置排放喧宾夺主。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4《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科书呈现的主题图篇幅较大,占据了比较大的空间,而问题“一共制作了多少幅”则相对比较小且不醒目,但从地位而言,这里的主题图没有问题重要,这样摆放就有些喧宾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因此可以考虑缩小这幅图的大小,置于侧面。

三、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使用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

1.利用新授课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科书插图的一大特点是色彩丰富,人物生动形象,场景贴近学生生活[4],这一特点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对主题图的价值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主题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这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然后呈现游乐园的主题图,直观、生动的画面能立刻引起W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插图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指导学生先整体地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提醒学生图文结合,理清图文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这些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十几减6、5、4、3、2》时,教师就可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而后引导学生对蘑菇进行分类,数出个数,最后可提醒学生提出问题。这样长期指导学生读图,使其掌握读图的方法,善于从图中捕捉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就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7],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主题图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从第一册开始就安排了集合、对应、分类、排列、函数、概率、统计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8]。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比较数的大小》,则可在引导学生有序比较时,利用主题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前所述,主题图中除了具有数学所要呈现的信息之外,还有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这一德育资源,适当地利用出现的国旗进行爱国教育,利用体育运动进行健康、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利用自然事物进行环保教育,借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场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总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插图,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充分挖掘图中所隐含的教育素材,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新授课主题图进行教学

现行教科书对主题图进行了精心的编撰与完善,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特点不同,所以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教科书主题图与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不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相符合的情况,再加上主题图的情境是静止的,使学生对主题图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主题图加以灵活运用。

1.适当改编主题图

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用一系列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呈现问题情境,有游泳、跳高、踢足球等,但教科书上的例10《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这一课的主题图情境明显与现实生活不符。从图中可以看出,蓝队有6人,黄队有4人,两队人数不同,而在现实生活中足球比赛的两队通常是人数相同的,因此,教学中就有学生会提出与数学学习无关的内容,从而影响学生对图意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编这样的主题图,善于挖掘教科书上的资源,不局限于教科书安排,灵活调整新授课主题图练习插图的顺序,以“试一试”抛10枚花片的活动作为新授课主题图,而将这幅图的蓝、黄两队的人数均改为5人,作为练习呈现,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当删减主题图

若新授课主题图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有更好的方式时,则可舍弃原有的主题图,以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1《认识100以内的数》的主题图(如图2)呈现了一系列引导学生操作的活动,边摆小棒边读数,从而理解数的组成。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呈现相应的主题图,那么学生只能从间接经验中获得认识,远远不如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深刻。因此,在这节课中,笔者建议教师舍弃主题图不用,提出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悟、体会、获得知识,在与同伴交流、展示中加深认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主题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一幅插图人物或活动过多,就会对学生产生干扰,此时比较适宜的方法就是主题图有序分解,逐步呈现,从而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图意。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3《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主题图(如图3),图中呈F的信息比较多,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以有序观察,而且教科书还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去求解,却用一幅图展示,这样的话,学生单看主题图,就有困难。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针对学生的两种思路相应地呈现两种动态展示的过程,第一种先下后上,第二种先上后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使得教学材料更加丰富、生动。

总之,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情境生动、丰富多彩的主题图,将数学知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为数学教学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教师用心关注主题图、用好主题图就显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主题图的价值,真正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力,提高数学课效率。

参考文献:

[1][2][3][5][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11.8.8.

[4][6]田俊.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1991(9).

[8]王荣昌.浅析小学数学第一册插图的功能[J].教师之友,1994(6).

收稿日期:2016-12-14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

近年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逐步规范化,政策要求逐步地强化、细化,学籍学历注册模块历经多次改版。目前,主要注册模块包括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的出笼,并有力地推动学籍管理规范化、网络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分散管理阶段;二是分级统一管理阶段;三是全面网络化管理阶段。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学历证书相片上网,同年公布《关于对1991年至2000年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登记的通知》。我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在遵循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坚持“符合注册条件的一个不能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能多”的原则,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了学历证书注册的准确性,于2002年7月完成了近十年毕业生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审核后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数据库,供社会用人单位到各省市学历证书验证中心查询。这一举措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了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权益,打击了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伴随高校发展及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实施学籍电子注册(新生);2008年开始完善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内容;从2010年起实施在线即时学历电子注册,使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自此,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全面实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统一注册管理。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程序

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以来先后启用了学籍注册模块、在校生学年注册模块、图像校对模块、毕业生学历注册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一)学籍电子注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及时登录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将实际报到入学的学生信息上传注册。学籍注册的目的是对入学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检查入学档案的完整性,招生录取信息与入学报到信息的一致性,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高考录取像片与实际报到学生信息是否一致等等。

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明确注册为“报到入学”的学生才能纳入在校生管理,才能在毕业年度顺利完成学历注册。学籍注册范围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网络教育学生。

下面以普通本专科统一录取的新生学籍注册为例,介绍其工作程序。

数据下载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各高校通过对应的教育类型管理账号登录完成数据下载工作,我们称之为教育部下发新生数据。

学生信息审核(1)在校生数据。我校将统一招生录取新生数据进行信息补充,如分班、编学号等,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信息生成在校生数据。(2)数据比对。将学校招生录取数据与教育部下发学生数据比对,将不一致字段内容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控制姓名、身份证更改,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3)数据认可。将比对审核过的新生数据按班级打印信息校对名单,由学生签名确认。(4)错误信息更正。确因高考报名录入等原因信息有误的,包括姓名误用形近字、繁体字、同音字,出生日期错误,身份证号中数字错序、丢失,性别与身份证及本人真实性别不匹配等,由学生填写《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学学生信息更正申请表》,附上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及户籍证明材料、原毕业中学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由学院根据录取信息、学生档案等材料进行确认,确认后向省招生办审核部门申请更改,更改信息资料由学院学籍管理部门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给予更正并纳入报送省教育厅审核范畴。(5)数据上传。将核对无误的新生数据,按标准上传格式要求上传至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及上报校级红头文件等资料待省教育厅审核注册。(6)数据查询。大学一年级入学三个月的新生可在线查实学籍资格。

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教育部信息平台增加了学生高考报名的电子像片供各高校下载校对,这一举措更加有效地防止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维护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在校生管理是介于学籍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修改、学籍变动、奖惩等在校学习阶段的动态管理。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是在做好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年电子注册,其工作程序如下: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模块,将该模块内待注册状态学生进行注册或暂缓注册学籍异动,包括休(复)学、转专业、转学、留(降)级等学籍记载,包括奖励、处分学籍注销,包括取注学籍、退学、死亡等。所有在校生从一年级到离校前可在线查实本人学籍信息。

(三)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对经注册的证书进行审核、备案并予以承认和保护,学历电子注册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注册,即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即时注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学历注册模块”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即时注册工作。(1)准备注册数据。经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按标准表结构制作完整的17项学历信息。(2)数据报送。系统按照既定的校验规则严格检查17项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及学历注册数据与在校生学籍数据逐项对比,必须与学籍数据完全一致。(3)查看报送结果。在待注册数据管理中查看学历数据报送结果。从学校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程序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变更、教学管理制度、校纪、校风等方面实施的管理。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从传统的纸制文凭管理到现代化网络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和行为,还是管理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保障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基础,同时对打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计划、目标要求和各种奖惩措施以及学生相关信息更正申请程序等学籍状况内容,直接通过学习学籍管理制度条文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学籍学历相关制度应依法制定并与学校发展趋势相结合。

(二)争取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既繁重又要细致。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要求,同时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上报内容,不允许丝毫差错。虽然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主要管理部门属学院教务处,但管理内容确却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缴费注册由学校财务处提供依据,学生奖惩由学生工作处提供信息,学生信息校对也需要各系组织配合。因此,争取高校各级部门主管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三)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通晓学籍管理规律,对学籍管理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及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熟悉学籍管理工作的流程,及时快速地对各种情况做出反应和判断。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中的问题。

确保学籍学历管理人员的稳定性由于学籍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周期性、程序性,频繁更换学籍学历管理人员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会导致在学籍学历管理中由于对业务不熟、经验不足而出现差错,加大了信息出错的可能性。因此,保持学籍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是搞好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保障。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3

一、词序变化的形式表征

“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不仅仅是词序的变化。分析“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结构,会发现“解决问题”是动宾结构,意味着问题已经摆在那里,强调的是解决已有的问题,如同“巧妇为有米之炊”;而“问题解决”是主谓结构,突出的是问题,首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解决,即“巧妇要为无米之炊”。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因为有某一个现成的问题供人类去研究,而是皆源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的结果。数学的发展也一样。

二、词序变化蕴含的理念

“问题”从“解决问题”中的宾语变成“问题解决”中的主语,其中蕴含着的理念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四能”培养目标――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新课标对“什么是问题解决”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对其内涵给予了具体阐述: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教学思维演变

1.“问题解决”教学要有始有终。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对“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突出情境创设,体现在现实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偏重于解决给定的问题。没有对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策略及解答是否正确进行回顾与反思等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这样的教学虽然有形式上的开放,但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完整性的培养,特别是缺少对解决问题中一些实质性方法的分析和归纳。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3页的例4(如图1),仅出现“全校卫生评比”的情境图、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及算式。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对“问题解决”内容的编排,同样也提供情境,但不拘泥于情境,同时还完整地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其编排特点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一般都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情境。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分别对应于:(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这三大步骤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问题解决”内容相比较于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解决问题”内容及区别于本册教材中其他内容的显著标志。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㈡”第23页的例4(如图2),不仅出现“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境图,还出现三个解题步骤:(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在“怎样解答?”环节画出了数量关系图,叙述了算理,列出了算式;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呈现了检验过程及口答的内容。

这样的呈现特点,给教师的启示是“问题解决”的教学应该有始有终,让学生经历先从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问题解决,再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反思,最后作答,这样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其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引导检验、回顾与反思作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2.“问题解决”教学要重视方法的多样化。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解决问题”的内容,因其题型不够丰富,局限于“根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的形式,导致其可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也比较贫乏,仅限于画图、列表、计算等常态的方法,且画图、列表往往只作为分析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最后都要列式计算。不管千法万法,最后都归结为一法,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窄化了。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的内容,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画图、列表、计算等常态方法外,还出现了判断(估测)、动手操作、猜一猜、数一数等众多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往往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出现。就其中出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来看,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1)题不同,法不同。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的内容丰富,各种不同内容的“问题解决”题目,其所采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往往也不一样。如一年级下册中“问题解决”共出现了8个例题,就使用了8种解题方法和策略:

①动手操作法: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第4页的例3。

②通过画图理解并列式计算: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0页的例5。

③通过画图或操作(注意一一对应)理解并列式计算: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1页的例6。

④画图和根据数的组成来解决: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46页的例7。

⑤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的例7。

⑥通过画图理解并以连加解决和列表法: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7页的例4。

⑦画图和用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减的过程: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8页的例5。

⑧利用规律来解决:第7单元“找规律”第88页的例5。

(2)一题多法,不分主次。

有的“问题解决”例题,则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答,且每种方法都能单独解决问题,不分主次。如上面提到的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的例7就用了罗列和尝试调整两种策略,且每种策略都能单独解决问题。

(3)一题多法,有主有次。

有的“问题解决”例题,同样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答,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和策略都能单独解决问题,而是有主有次,有的方法和策略是用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有的方法和策略是用来最终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1页的例6,通过画图或操作(注意一一对应)理解,然后列式计算。这里的画图或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架起“比多少”问题通向原来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桥梁,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当学生对比多(少)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透彻理解后,就可以不用画图而直接列出算式。

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将某一个具体问题解决,而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各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精妙之处;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各种问题解决题目的特征,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提炼,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反思。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指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目前人教版已出版的三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中“问题解决”的例题中普遍出现诸如“拼出的是钝角吗?”“猜得对不对?”“解答正确吗?”“解答合理吗?”等评价与反思性提问及内容。

如,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㈡”第23页的例4(如图2)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出现了如下检验内容:“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了3面,解答正确。”这样的内容呈现,其目的是为了提醒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解题的过程是否简洁有条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7页的例8(如图3),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当学生以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对旗杆的高度作出判断后,教师一定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解答合理吗?可以启发学生像书中给出的例子一样用“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作标准或用其他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4.“问题解决”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已出版的三册教材,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如,在“问题解决”例题的“阅读与理解”环节就有“图里有什么?”“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有的例题还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如,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表内乘法(二)”第78页的例3就有这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同时,在练习中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如,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认识时间”第94页就安排了如下练习(如图4)。

因此,“问题解决”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那是品德老师和语文老师的责任。其实无论何学科,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笔者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1.结合图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低年级的教材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许多彩图,教师可根据图意,编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人教版第一册《比一比》有一幅彩图,笔者这样引入教学:"小动物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你看,小白兔家盖新房,小灰兔、小猪都来帮忙。小猪力气大扛木头,小灰兔力气小搬砖头,你看他们多卖力啊!小白兔准备了朋友们爱吃的苹果和胡萝卜招待他们。河里的小鱼也来为他们加油呢!快、快、快我们也来帮忙比一比。"这样不仅有趣地引导孩子融入教学,还使孩子们受到了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第几》时,老师引导:"图中的叔叔、阿姨、小学生排队买票,排队买票是一种文明行为,他们多讲文明啊!我们来数一数小朋友排在第几?"让学生在轻松学数学的同时,接受社会公德常识,懂得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人。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时,把它们融入、渗透到其中。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口》时,让学生读书上的《你知道吗?》,从中明白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乘法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教师可适当讲解为什么刻在竹木简上,而不写在纸上。让学生知道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四大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书上有两幅图,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给学生讲马拉松的由来,讲杨善洲爷爷植树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数学里也有故事,对数学感兴趣了。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为国争光,成为有用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一册都有统计的内容,书上的例题有学生体重的统计,视力情况的统计。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学校没法测量,我了解有一个同学家开碾米房,顺路的同学到他家称一称。并教学生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帮助。我自己准备一把卷尺测量学生的身高,作为教学内容,并跟踪记录,二年级时告诉学生,你比一年级时长高了几厘米,如果有学生身高变化不大,告诉他要多运动,不能偏食,要早睡早起。

3年级数学《测量》有这样一道题,今年七月份你们地区的降水量是( )毫米。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教给学生方法:(1)有条件的问家人;(2)可上网查询;(3)还可以电话咨询气象局的。让学生从中明白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不能胡乱编造。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德

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中有一幅图,有的同学在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在浇花,有的在喂鸽子。教师可相机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有同学们帮助别人买面包的内容;有小兔家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的内容。图文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完成练习后,我问学生,你喜欢书上的这些小朋友吗?你愿意向他们学习吗?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生活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生当天打扫卫生的情况,编一些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完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安全教育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 )个。教学时可以适当讲解同学们这样做的好处。

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中,彩图有同学们手牵手走斑马线过马路的彩图。一年级下册教学《位置》时,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好素材。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5

一、立意减负,有些事与愿违

实验教材有意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减少了繁杂算术内容,降低了运算要求,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使数学内容变得有趣,变得容易,这是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但新增加或加强的一些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了,对不少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和第几》,每次遇到这样的填空题,学生的错误率特别高,因为大部分学生汉字还没认识几个,让他们把左边的四个圈起来并把第四个涂上颜色,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又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及《认识人民币》,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相关的生活经验少,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改在二年级学习乘法之后再来学习,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该类问题,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掌握更牢固。

再如,有的单元内容知识量较大,基本计算练习题目设计较少,学生很难达到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对较差,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例2和例3;有的例题后没有相应的练习,教师还要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做,如,六年级上册的和倍问题;还有的练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了,学生也有一定困难,如,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练十四第3题。

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也有的内容要求过高,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教学很难,如果到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一起学会简单得多。

二、结构编排,有些衔接混乱

现在的教科书注意将数学知识循环上升进行编排,内容的编排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但还有部分内容出现了知识衔接混乱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

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教学,应该安排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之后,而人教版实验教材却安排在此之前。这样安排,学生在学习此内容的时候,想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由于没有学过笔算加减法,在数据是两位数时,学生就不会进行计算。

又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四边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一些计算涉及到“多位数乘一位数”方面的计算技能,而教材却把笔算乘法安排在后面的第六单元。这样安排,遇到长、正方形边长大于10时,由于没有学过笔算乘法,大部分学生就会感到计算困难。还有本册第五单元《时、分、秒》“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也要涉及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果把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调整到第三单元《四边形》之前,才符合知识循环上升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有些实际偏离

教材安排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但教材考虑更多的是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教材中的许多情景图更多的是来自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农村学生较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5页主题图表格中的相关概念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不易理解,还有第68页和第79页的情景图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然而,毕竟农村学生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作为全国小学生的使用版本,应当更多地考虑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搜集农村儿童喜欢的活动、熟悉的场景纳入教材情景图,适当增加农村题材。可以分为城市版和农村版,为不同地域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教师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做一次大胆改革。

此外,还可以加大教科书在农村的二次开发力度。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一些特色资源的保留与进一步开发意义重大。教科书在农村的二次开发,小的方面包括对于农村地方及农村学校特色资源的发掘与建设,大的方面可以是对于乡村自然资源、民风民俗、优秀人物、现实问题等乡土文化的加工利用。如果能够立足于农村现实、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既能够传达与城市同样的内容保证了学生升学的公平性,又不至于使农村学生担心未来出路问题,而且对于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重要作用。

四、操作实践,有些力不从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提供了许多内容都需要动手实践的。这种理念非常好,但到了课堂上有时难以落实。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全班同学一起动手数小棒:单根单根地数、整十整十地数、整百整百地数数,在数数过程中,学生自主构建起满10打捆、满10个十再打捆、满10个一百打一大捆的知识体系,体会到10个一百是一千,获得数感,感受探究的艰辛,同时也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快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学得非常好。可由于动手操作太耗时,两次上这堂课都拖课三四分钟,听课老师评价说,这样的拖课是值得的,但我知道拖课固然不好,如果不拖课,就只能从操作中节省时间,可这样学生的操作就不够尽兴了。所以,怎样合理利用教材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度,怎样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究,还有些困惑。另外,动手操作活动的材料太少,没有条件完成教材中的实践操作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全员参与,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6

一、填一填,相信你能行!(每题2分,20分)

1.点A在图上的位置可用(4,6)表示,如果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其位置应表示为( , ), 如果点A向上平移1个单位,其位置表示为(  , )。

2. 27÷(  )=( )%= ( )=0.45 =( ):(  )

3.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了80千米,它的路程与时间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  ),面积是( )。

5.新华书店开学初所有图书打九折,小明以9.9元的价钱买了一本《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原价(  )元,优惠了( )元。

6. 500千克菜籽能榨出油340千克,这批菜籽的出油率是(  )。

7. 有10吨媒,第一次用去15 ,第二次用去15 吨,还剩下(  )吨媒。

8.王妈妈在银行存8000元,按年利率3.6%计算,存满三年应得利息( )元。

9.张老师一次稿酬所得时3500元,按照税法规定,超过1600元的部分应该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张老师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 )元。

10.一桶水可装满10碗或12杯,倒入5杯水和3碗水在空桶内,水面高度占桶高度的(  )(  ) 。

二、认真选择。(5分)

1. 20千米比(  )少20%

A  24千米 B 22千米  C  25千米  D 26千米

2.甲数比乙数少 ,甲乙两数的比是(  )

A. 5:4  B 4:3  C 3:4 D 4:5

3.把2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最简比是( )。

A 20∶100 B C D 20:120

4.为了绿化城市,某街道要栽种一批树苗,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80%~90%,如果要栽活720棵,至少要栽种( )棵。

A 1000 B 900  C 800 D700

5.下图中的六个圆大小一样,若半径是r,则长方形的面积为( )。

A 6r2  B 24r2  C 12r2 D 20r2

三、明辨是非,判断对错(5分)

1.因为 ×3=1,所以 是倒数。  ( )

2.刘师傅做100个零件,合格率是95%,如果再做2个合格零件,那么合格率到

达到97%。  ( ) 3.因为 35 = 60%,所以 35 米 = 60%米。 ( )

4.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

5.一种商品,先降价10%,后又涨价10%,商品价格比原来提高了。 ( )

四、争当神算手(10+12+6+6=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27 ×2= 1419 ÷ 719 = × =  1÷37.5%=  12 ×13 ÷12 ×13 =

712 + 12 = ÷ = 500×3%=  2.1×27 =  1÷ - ÷1=

2.用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

15 + 29 × 1.8  59 × 34 +59 × 14

+( - )÷  ÷[( - )× ]

3.解方程。

8 -3.6=5.4 -  =21  + =

4.列式计算

(1) 47 的倒数,加上34 与23 的积,和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等于120的56 ,这个数是多少?

五、动手画一画,算一算(4+6=10分)

1.越野赛跑全程2千米,小红已跑了 千米,请在图上标出小红已跑路程。并说明简要的过程。

2千米

2、请在下图的长方形草地中画一个的半圆形的花坛,并算出这半圆形花坛的的周长和面积。

六、用你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26分)

1.王老师参加健美运动后,体重从原来60千克减轻到54千克。减轻了百分之几?

2.育才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80人,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比五年级多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3.有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形花坛,在它的修一条宽3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4.光明小学对图书馆的书分成3类,A表示科技类,B表示科学类,C表示艺术类,如右图所示,已知光明小学有科技书5200册,你知道光明小学图书馆藏书量是多少册?艺术书有多少册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7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借阅制度 动态管理

图书馆建立借阅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读者的借阅行为,促进文献的流通和利用,保障读者借阅权,方便内部管理。读者自获得借阅证之日起,便获得了文献资源的使用权;图书馆便有义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应当设置障碍或加以限制。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等级借阅制度,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受到质疑和非议。不否认这样的借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图书馆的管理,但也存在着不合理性。

1、现有借阅制度的不合理性剖析

本人所在的某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借阅制度经过了三次修订,在三次的修订中,读者借阅权限设置如表1:

表1

从上表看,虽然某高校图书馆的借阅制度在读者的借阅册数和期限上都有所增加,也逐渐取消了部分读者等级,也延长了借阅期限,但在总体上仍然是沿袭了以往的借阅权制度模式。这种借阅制度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违背了图书馆平等服务的思想

高校图书馆现行的等级借阅制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读者的等级性。读者的等级性,指对读者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读者享受不同的待遇。这种差别不但侵犯了读者的平等借阅权,而且还人为地设置了借阅障碍。二是同级借阅的平均性。同级借阅的平均性,是指同等级的读者享有相同的借阅权限,表面上看来是“人人平等”了,但忽视了读者的需求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读者的借阅证常年闲置不用,而有些读者的借阅需求又得不到充分满足。

1.2 有碍于图书馆开展的读者个性化服务

读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不同爱好以及承担不同任务的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既是多级别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应该针对其需求分别予以满足。而等级划分的做法,违背了科学区分服务的原则,不利于个性化服务。

1.3 忽略了文献自身的本质和特征

馆藏文献在内容上有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之分;在形式上有不同装帧和文种之分;在使用方式上,有流通、阅览、参考、保存之分。不同类型的文献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年代和时效性,应当予以区别对待。而读者需求的多样多变性决定了图书馆馆藏也应该是多级别、多层次的动态结构。而对所有藏书设置相同的借阅册数和期限,无疑是有欠缺的,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或者是有限资源的浪费。

2、构建动态化借阅制度管理模式

2.1 动态化借阅制度的优势

动态化的借阅制度管理模式,是把读者特征和文献特征等因素结合起来全盘考虑,定期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设置读者借阅权的依据。与旧的制度相比,新的借阅制度在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及开展个上,有明显的优势。

2.1.1 便于图书馆动态地了解读者借阅需求,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动态化借阅制度管理模式要求图书馆定期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图书馆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的变化,更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

2.1.2 利于图书馆强化“平等服务”和开展“个性化服务”,激励读者使用文献

由于动态化借阅制度对所有的读者,无论身份、职称、职务,初始赋予权限始终相同,且不人为划分等级,利于图书馆的“平等服务”;对一般读者与核心读者进行科学划分,更好地展开个性化服务。

2.1.3 为图书馆评价馆藏结构的合理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文献限期限短的文献往往是读者最需要的,动态化借阅制度对于核心书刊的分析,有利于核心馆藏结构的定位,从而为建立一个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源体系提供必备的信息,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访工作,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用,更好地优化馆藏结构。

2.2 动态化借阅制度管理模式的构建

动态化借阅制度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借阅册数和借阅期限设置的灵活性上,读者的借阅权限不再按身份区分,需求量大的读者可以拥有更多的权限。高校读者的借阅行为有其特殊性,新的借阅权限设置的“合适度”很难把握。从单个个体来看,高校读者借阅文献的复杂性和随机性较大,波动性强。部分读者借阅需求低,可能是暂时的,有原因的,如学习工作的阶段性,兴趣差异,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总体上看,读者的借阅需求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如:学生在等级考试、执政考试之前对某一方面书籍的需求量会突然增大,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性和针对性。以某高校图书馆2011年1到12月的流通量为例(见图1):

图1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某高校的流通量随着教学周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月借阅量达到高峰,放假时达到低谷。因此,图书馆可以考虑在对前一学期读者的使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借阅时间的规律性改变读者的借阅权限,借阅期限和借阅频次,确保权限设置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2.1 读者弹性借阅册数的设置

借阅册数的设定,除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外,还应该考虑读者的实际文献利用能力大小。读者的实际利用文献能力大小以读者利用文献的历史情况来确定,借阅次数越多,说明其能力越强,需求量越大,这部分读者可以被划分为核心读者。从文献利用效益的角度来说,应该增加核心读者的借阅权限,弥补借阅权平均分配造成的借阅权闲置、借阅机会浪费,部分读者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局限,把读者不用的借阅权限调出一部分交给核心读者,满足他们的借阅需求。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8

[关键词]孔子学院;《长城汉语》;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46-03

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已走过八年的历程,全球的汉语热潮持续增温,现今全球已有400家孔子学院和500多家孔子课堂。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8年,距今也有五年的历史。

中国和苏丹两国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但是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稳步显著的发展,文化输出已是大势所趋,中苏两国政府都在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也在此时应运而生。从2007年筹办开设孔子学院至今,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发展迅速,汉语教学逐步在苏丹普及甚至扎根,各种文化活动有声有色;HSK考试人数连创新高;汉语课逐步纳入当地正规教育体系而成为当地中学的必修课;2013年,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更是在苏丹司法部、文化新闻部、总统府培训部、内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开设汉语学习班。但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汉语教学在苏丹推广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苏丹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学设施简陋、缺乏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学习者年龄分层较大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负面效应。

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教学采用的汉语教材均为《长城汉语》系列教材。《长城汉语》系列教材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组织的重点研发项目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全球91个国家有349所孔子学院(课堂)申请《长城汉语》账号或单机版,进行长城汉语课堂教学。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也采用《长城汉语》教材进行汉语教学,但受制于当地落后的教学条件,教学时较少使用多媒体,基本采用面授。本文将调查总结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初级教学时使用的教材《长城汉语》第一册,结合笔者在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旨在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能为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及中国国家汉办提供直接而真实的数据及参考资料,从而进一步提高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

一、《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分析

由于孔子学院学员的特殊性,比如学生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性别和年龄差异较大等,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与系统学习汉语的学习者有所区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各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亦是制约汉语快速高效推广的瓶颈。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现在所选用的教材为《长城汉语》系列教材。

《长城汉语》教材是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规划、组织、研发、运营的重点项目,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为海外教学机构及广大对外汉语学习者提供的教学资源与课程。①

经问卷调查,学生对《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的看法如下:“不喜欢”的人数为5人,占总人数的10%;“一般”的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14%;“喜欢”的人数为12人,占总人数的24%;“很喜欢”的人数为25人,占总人数的50%。

该教材分课本及练习册,整本教材共10个单元,每单元共三篇课文,课文主要围绕八名中国人及七名外国人所发生的故事而展开的对话。每课生词不超过37个,生词部分还配有英文翻译,课本的最后还配有以首字母分类的生词总表。

笔者和不少苏丹的汉语教师都拥有使用《长城汉语》教学的经验,几乎所有教师都已使用《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教学超过六个月,完成过整本教材教学内容。通过对《长城汉语》教材的使用,当地的汉语教师认为该套教材有自身明显的优势为:课文通过几个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所展开,风趣幽默且通俗易通,贴近真实的生活;每单元词汇量适宜且基本成阶梯状分布,难易程度适中;配套练习册中的练习多样化,起到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教材配有MP3听力资源,为学员在课后自学提供便利;整套教材分六级,不同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HSK考试,方便学员学习结束后直接参加HSK考试。但不少汉语教师也反映该教材的不少问题和缺陷,以下将重点分析。

二、《长城汉语》第一册无完整汉语拼音教学方案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发音的主要手段,学好汉语拼音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而《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中没有汉语拼音教学的部分,只在练习册中分单元出现,不利于集中学习汉语拼音。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一级班采用先集中进行拼音教学再过渡到课本的方式。一级班的前10~14个课时均为汉语拼音教学,采用自制拼音课本,完成拼音后方才进入《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的学习。《长城汉语》显然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长城汉语》第一册中的英文翻译问题

《长城汉语》教材是中英双语教材,为零起点的学生学习中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英文翻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举几个实例:

其一,第七单元中生字“接”翻译为“to push”,文中的例句为“我现在去接你”,这句话的意思是“I am going to pick you up now”,“接”应译为“pick somebody up” 。

其二,第七单元中生字“电话”翻译为“telephone”,文中的例句为“电话是82194675”,这句话的意思是“The telephone number is 82194675”。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电话”一词的本意,而是“telephone number”的意思。

其三,第七单元中生字“饭店”翻译为“restaurant”,文中的例句为“长安饭店”,这句话的意思是“Changan Hotel”。“restaurant”应译为“饭馆儿”,而不是“饭店” 。

其四,第七单元中生字“我们”翻译为“our”、“we”“us”,文中的例句为“我们学校有个健美操比赛” ,“我们”正确翻译为“we”、“us”没有“our”的含义,文中只省略了“我们”与“学校”之间的“的” 。

四、《长城汉语》第一册中缺乏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

语言与文化有着共生、相属、相依的密切关系。②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语言的理解包含着对文化的理解,语言的理解需要文化的理解,故教授语言的同时也会无形之间传播文化。从问卷调查的学习动机选项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学生因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学习汉语,而在《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中完全不涉及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板块,使得整本教材只有生词与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简单。由此可知,需要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加入文化部分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不少汉语教师会自行组织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其中包括饮食、习俗、历史、服饰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为视频展示讲解,如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种为实物展示讲解,如品尝传统菜肴、使用筷子等。但这种自行组织的文化体验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还存在漏洞,尽管这些课堂活动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为了提高文化教学的效率,我们还是提倡有专门的教材来做指导。

而现今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图书阅览室内并无完整的、系统的文化教学教材,亟需一线汉语教师收集、整理、完善并出台相关文化知识点的文本,以帮助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系统化、条理化。

五、《长城汉语》第一册汉字书写的弱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的甲骨文。”③汉字历史悠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想要学好中文就必须学好汉字,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也由此突出。

《长城汉语》第一册教材中不涉及汉字教学板块,只在练习册中分单元出现,主要介绍了基本笔画、结构和课文中出现的部分汉字。主要问题为介绍的汉字内容较少,每一单元所要练习书写的汉字难易程度不成阶梯状分布,显得杂乱无章。如在第一单元中一出现“我”字这一复杂架构的汉字;在第一单元出现“他”、“她”二字,却在第二单元出现“也”字。

认识到《长城汉语》这方面的不足,很多汉语教师都不按照《长城汉语》练习册中汉字讲解顺序进行教学,主要参考《新编基础汉语・写字篇・常用汉字部首》(张朋朋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编写有三个特点:第一,以笔画入手。汉字的构件是由笔画构成的。因此,学习汉字构件要从笔画入手。本书介绍了八个基本笔画,对每个笔画还介绍了它的几种变形写法以及笔画的名称和笔顺规划。第二,以部首为纲。本书介绍了108个最常用的部首,按照由易到难,即从笔画少到笔画多的顺序排列。对每个部首,本书介绍了它的名称、意义、作用、来源以及它的写法和笔画数等多项内容。第三,在每个部首下介绍几个带有同一偏旁的合体字。对每个合体字不仅介绍了它的字音、字义,而且突出介绍了它和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构件组合的结构类型。

虽然整合教材的能力也是一个优秀汉语教师所必须的能力,可是我们还是希望教材能够弥补自身的缺陷,为广大汉语教师提供便利。

六、《长城汉语》第一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长城汉语》多媒体教材中出现了240个与留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场景,如邮局、车站、银行、饭店、宿舍等,240个场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授知识点,强化学生记忆,是《长城汉语》系列教材的最大特色。但苏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计算机技术尚未完全普及,部分学生至今未接触过电脑,多媒体教学在苏丹受到阻碍。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现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学的全部需要。且很多学员没有电脑,不能在课后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和预习。在苏丹,教师希望看到教材纸质文本本身能够表现出寓教于乐的优点,而不是依靠令当地学生无法企及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

七、《长城汉语》第一册中的教材印刷问题

上表为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一级学生的年龄层次分布,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有10%的学员为中老年人。这些学生由于年龄较大,在看书时,有时看不清楚书中的文字。因此,建议在印刷时加强《长城汉语》教材中的文字对比度,选择更清晰的颜色,同时加大字号。

八、结语

苏丹作为非洲的穆斯林国家,母语为阿拉伯语。关于阿拉伯语的汉语教材相对较少,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图书阅览室现存有五种中阿汉语教材,分别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汉语乐园》、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快乐汉语》和《跟我学汉语》。其中《快乐汉语》、《汉语乐园》、《跟我学汉语》这三套教材主要是针对儿童或青少年编写的,不适用于孔子学院的成人汉语班级。而《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当代中文》两本教材编写细致,信息量大也不适用于孔子学院的短期汉语课程班级。鉴于没有适合苏丹的中阿汉语教材,亟需编写适合孔子学院的中阿对外汉语教材。而如何编写适合阿拉伯地区的对外汉语教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格桑央京:《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与深化――以“长城汉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例》,《民族教育与研究》,2009年第2期。

②张和生、鲁俐:《再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培养》,《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52期。

上一篇:北京八中少儿班范文 下一篇:祭祖仪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