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仪式范文

时间:2023-11-16 14:52:34

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篇1

【关键词】布朗族;茶祖祭祀;社区互动

1 地域背景

景迈茶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隶属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旅游小镇。位于东经99°59′14″――100°03′55″,北纬22°08′14″――22°13′32″,距县城70余公里。

景迈山拥有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树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古茶林分布面积95平方千米,现存1.6万亩古茶林,内有古茶树100多万株,与6.9万亩的原始森林混交生长。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对研究我国茶叶发展史、茶树种植、茶叶贸易、茶艺与民族文化传统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据考证,景迈山古茶林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从元代起,景迈山古茶林的茶叶已是当地敬献皇宫的贡品,茶叶销往中原、藏区地区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景迈山古茶林在芒景、景迈两个村委会辖区范围内。芒景村是一个以布朗族为主体,傣、布朗、汉、彝等民族共同杂居的民族村。全村辖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洼、翁基等6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有668户,2737人,劳动力1488人。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15种少数民族之一,是“百濮”族群的后裔。“百濮”是活跃于古代西南地区的三大族群之一。据古文献记载,“百濮”分布的地域广阔,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江汉流域至贵州、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新石器时代,百濮诸部落已聚居在云南的西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主要聚居在即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布朗族人口总数为119639人,其中普洱市有15543人。

2 布朗族祭祀茶祖的起源

据芒景布朗族经文典籍《(蛮景)本勐》的记载,祭茶祖的仪式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芒景布朗族信奉的是祖先崇拜、万物有灵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相结合的信仰,用“多坦”(经文)记载佛事,用“多利”(傣文)来记载历史和文学,蕴藏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茶在芒景布朗族历史文化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茶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他们信仰的精神支柱。他们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认识茶、利用茶,因为茶而定居在景迈山上。他们把野生茶树加以驯化,经过千百年的薪火相传,建立了规模超过万亩的景迈古茶林。起初,茶只是被他们当做药物和菜肴,后来逐渐发展为饮品、贡品和商品。芒景布朗族的老师,具体而生动的阐释了中国西南边疆茶叶的发展史。

茶史起源于几千年前人类与茶在森林里的最初相遇,延续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和提升。那些发现茶并对茶文化的推广和提升有重大贡献的人,大都被尊为茶祖。对于茶祖的认定,各方说辞不尽相同。但帕雅哎冷是带领部族在景迈山定居并驯化推广茶叶种植的布朗族首领,他对整个部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茶文化方面。正因为有了他的决策和引领,才有了这个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财富,所以,帕雅哎冷理所当然地被布朗族尊为茶祖。

芒景布朗族祭祀茶祖仪式,源于布朗族的迁徙的神话。很早以前,这个部族的祖先生活在“农当农写”(滇池)湖畔,由于外族的入侵,他们被迫开始了迁徙。哎冷是这个布朗族部族首领的长子,经常身先士卒,率领部下在与外敌打仗。后来其父去世了,部落里不能没有首领,经全部落商议,大家推选次子尼哇其父之职。哎冷回来后,见尼哇把部落治理得有条不紊,不忍与同胞兄弟相争,遂带领自己手下3300人向南迁徙,去寻找新的生存之地。

“茶”是布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无意发现的。在迁徙途中,生病的族人因为吃了茶叶而痊愈。当他们在景迈山找到了建立村寨的理想之处时,哎冷指挥属下先在大本营进行大面积人工驯化和种植茶叶,成功后逐步向其他部落发展。

景迈山原来是傣族头人的领地。傣族头人见哎冷很有本事,将他的第七个女儿R发莱嫁给哎冷为妻,并封哎冷为“帕雅”(也写作“叭”,管理布朗族地方的官),头人年迈后对七女说,想立一个最诚实的女婿继位。这话被其他六个女儿和女婿听到后,从此嫉妒起帕雅哎冷来,并设计害死了他。

帕雅哎冷临终留下遗训:“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但终会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终有遭瘟死亡之时。就给你们留下一块宝石(土地)和茶树吧!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林”。

从此芒景的布朗族人开始了祭祀帕雅哎冷的仪式,仪式严格规定每个步骤,以及每个寨子和个人在仪式之中所担任的职责。芒景上下寨负责祭祀帕雅哎冷住所的遗址和放牧犀牛的地方,每隔三年剽一条小水牛,其中的三年杀7只公鸡献祭茶祖。此外,还要为茶、谷、防护林、小动物(包括害虫和益虫)、土地、水源七种神灵叫魂。芒洪负责每年祭祀与外族打仗的遗址、营地的水源以及茶树王,每隔几年剽一条黄牛献为祭品。他们在仪式上祈求帕雅哎冷和神灵保护布朗族人粮食丰收、人畜兴旺。祭祀仪式的内容包括迎接水牛进寨、为水牛祈福、搭建祭台、栽剽牛桩、迎接水牛到祭台、剽牛献祭茶祖等内容。祭祀茶祖仪式是他们生存信仰和精神的强大支柱,连接着景迈山茶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 祭祀活动与社区互动

3.1 茶祖祭祀是布朗族社区认同的文化标志

茶祖祭祀仪式是布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浓缩了其传统文化的精华。布朗族祭祀茶祖,相传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布朗族社区认同的文化标志。他们通过年复一年举行祭祀茶祖的仪式,强化了历史记忆,使茶祖成为社区内外共同关注的神祗。

祭祀茶祖的仪式需要古茶林各村寨的共同参与。翁基布朗族负责栽剽牛桩,糯岗的傣族负责编制栓牛的绳子,南座的佤族负责献帕雅哎冷与妻子谈恋爱时喝过的山泉,等等。大家的共同参与,使原本平凡的事物进一步神圣化,成为族人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祭祀茶祖的仪式既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3.2 强化茶农道德规范的传承

祭祀茶祖的仪式是当时景迈山茶农维持社会秩序与自我保护的武器,是对遵守信用的有力监察。由于最初人们对于鬼神的监督作用深信不疑,因而以神的威慑力来维持人与神之间的诺言,强化茶农道德规范传承,是他们认为行之有效举措。他们要在祭祀仪式上兑现对茶祖的承诺,并对祖先神和自然神作出遵守道德规范、信守诺言的宣誓:保护好古茶林的生态环境,保证不让自己信誉的蒙受污点。

在地方法规“缺位”的情况下,他们对茶祖和神灵的宣誓,对规范行为道德、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茶农信誉、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3.3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芒景布朗族把茶林视为生命一般重要,防护林之内的每棵树都是神树,布朗族从来不砍伐。防护林范围内,除了茶以外不能种任何作物;不准打猎捕鸟,连蜂子和蛇都视为神圣之物。为了让人们遵守这些禁忌,他们把祖先神化为茶祖,将大自然中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物加以神化,对其顶礼膜拜,以求这些神灵永在,护佑他们衣食饱暖、平安吉祥。

4 结语

芒景布朗族茶祖祭祀仪式是布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浓缩了其传统文化的精华,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社区认同的文化标志。祭祀茶祖仪式是他们生存信仰和精神的强大支柱,连接着景迈山茶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茶农的全体参与和社区互动,决定了祭祀活动的鲜活和生命力,与他们生存的“拐杖”――茶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国祥.布朗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2]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3]向跃平,樊坚.布朗族的茶与传统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祭祖仪式篇2

今天,对于我们啜氏族人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第一,是要为我们老祖宗啜彦信立墓碑;第二,是发啜氏家谱。

续家谱、立祖碑这两件事的发起,是跟山西东于村召开2017年第二届全国啜氏宗亲联谊会分不开的,受联谊会的影响,我们不但提出了续家谱,大家还提出了筹建西紫结啜氏祠堂,许多人主动提出愿意出资。在去年十月份马连会议期间,我同庆站、广站、红军、世松、世伟等商定,先把家谱和祖宗墓碑这两件事完成。

续家谱、立祖碑这两件事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啜氏宗亲,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显示了空前的团结一致,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表现在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做出了大量的无私的奉献。 在祖碑筹建过程中,西紫结村的啜世松、啜红军、啜俊雪、啜丙学、啜丙波、啜丙泽、啜建华、啜之良、啜世伟,东紫结村的啜芝谦、啜芝瑜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们几次开会研究,奔曲阳订碑,多次去墓地勘察。尤其是红军,带领大家维护祖墓,整理村容村貌,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另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立祖碑印家谱捐资行动表现的十分踊跃。参加捐款的有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学童206人捐了款,几乎我们五个村的啜氏家人,家家户户都有。尤其是,全国啜氏宗亲理事会副会长,秦皇岛市抚宁县演武营村啜雨,也为我们捐了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的欢迎。

我们的啜氏家谱,从去年的五一到今年的三月经过十个月的努力,终于编续完成今天和大家见面了;这部家谱是河北枣强紫结啜氏家谱有史以来入编人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寻找地域最广,难度极大的一部。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一定还会有不尽人意甚至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在家谱编修过程中,许多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尤其是西紫结村的啜庆站、啜广站、啜俊雪;东紫结村的啜芝谦、啜芝瑜;大有村的啜芸香、啜胜军;清凉店村的啜大鹏教授和啜继东;沙河村的啜庆军;北京顺义孙各庄的啜长利。

我们谈到始祖祖碑的建立和《西紫结啜氏家谱》的续编,我们不能不说到,我们啜氏家族的巾帼豪杰啜大鹏教授,几年来,她呕心沥血,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啜氏家族的事业之中。包括这次,全国四次啜氏宗亲联谊会,都有她的辛劳,她是中华全国啜氏宗亲理事会工作的倡导者和领路人,为我们啜氏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立祖碑和家谱的续编,以及会议的构想时刻都在牵动着她的心。经常和我们微信说、电话讲,沟通一些具体事情。大鹏教授撰写碑文,撰写谱序,起草会议议程曾忙到凌晨三点,她的执著和热情,是非常可敬的。大鹏教授,是我们啜氏家族的楷模,是我们族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里还要说道,我们的族长啜庆站,70多岁的老人,从2017年三月份,就投入到了家谱续修准备工作中。为了续家谱不漏掉任何一个人,几乎天天骑着自行车在衡水市里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去各家各户了解在衡水市里的家人信息。那真是不辞辛苦。

2017年五一节,啜大鹏教授举办《清凉店啜氏家谱》首发式,我特意从杭州赶回参加,并做2017年续修家谱的准备工作。在我回到老家西紫结的7天里,庆站大辈和广站,我们三人,白天走访全村各家各户,晚上,汇总族人信息,设计家谱格式,讨论家谱应该包含那些内容,几乎天天忙到晚上11点多。

回杭州后我就开始了《西紫结村啜氏家谱》的整理续修。几乎每天早晨五点起床,编写俩小时,只要有时间就坐在电脑旁,一个格一个格的编修甚至半个格半个格的编修,在这10个月里,其中的艰辛没做过是难以体会到的,当今年三月份编修完成后,那真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一下子浑身感到轻松了很多。

再续修过程中,全国宗亲理事会副会长啜雨、俊雪又从网上了解了很多家人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大家的努力又联系上数家七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没有联系没有续过家谱的族人,共计132人。其中,有早年迁居到北京顺义区牛栏山孙各庄的德祥、德瑞、德友的家人宝阳、宝林、宝民等44人,还有早年迁到湖南邵阳啜立树的近门家人文章、文高及其子女12人;有早年迁到内蒙呼伦贝尔去的立庄的四爷爷德林一家11人;还有早年搬到辽宁葫芦岛去的金香的叔伯弟兄金海一家19人;还有早年迁到辽宁葫芦岛去的站根的大爷立书一家35人;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这部家谱,明显的一点不足,就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内涵不多,以后要加以弥补。

一个啜姓分不开,啜姓一家亲。我们啜氏家族,全国不到5000人,让我们团结起来,关心啜氏家族的事,关心国家大事,共同努力,搞好我们啜氏家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高家庭文化水平,靠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为振兴啜氏家族做出贡献,为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祭祖仪式篇3

首届·嫘祖文化节在我县嫘祖镇隆重举办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省市领导盛赞大典仪式“很成功、很震撼、很感动”,“感觉热泪盈眶”;参加祭拜大典的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祭拜仪式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祭拜大典有气势、有特色、起点高,达到了举办祭拜嫘祖的目的。本次文化节以“大爱嫘祖、情怀丝路、诗画”为主题,活动由省文化厅、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妇女联合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由远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峡灵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文化节期间,主要有祭拜嫘祖、嫘祖文化博物馆开馆、·嫘祖文化论坛、文化展演展示、民间祭祀、民间工艺展示、旅游商品展示、商贸活动、招商引资签约活动等9项活动内容。来自全国各地及本地的群众有近8万人积极参加了本次祭拜大典,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均超历史。

祭拜嫘祖大典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人文女祖嫘祖的虔诚拜谒,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通过嫘祖文化把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结合起来,面向全国打响嫘祖文化品牌,为推动我县嫘祖文化、丝绸文化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对激发我们更加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伟大祖国、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祭拜嫘祖祈祝福。祭拜嫘祖大典正式开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马旭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鲁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希清,共同为新落成的嫘祖雕像揭幕。随后鸣放礼炮9响,伴着肃穆庄严的祭祀鼓乐,祭祀人员敬献香果、美酒、丝帛。著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教授、《嫘祖赞》作者李敬一恭读颂文。恭读颂文完毕后,参加大典的嘉宾代表先后向嫘祖敬献花篮和高香。随后,45名身着碎花格布的蚕妇,先后向嫘祖供奉祭品,祭拜嫘祖,祈求丰收。随后,现场人员全体起立,三鞠躬行施拜礼。由400名女子组成的方阵共同表演《嫘祖颂》,用古朴典雅的歌舞表达了对人文先祖嫘祖的敬意。大典第九项是祈福中华,40名青年舞起四条金龙,舞动生风,一震腾空,气势恢弘。顿时,祭拜广场上颂歌飞扬、礼花绽放、金龙吐水、香烟缭绕、丝带起舞,将祭拜大典推向了高潮。

开馆首日人如潮。首届·嫘祖文化节开幕当天,嫘祖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参加文化节活动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现场观众等数千人涌入新落成的博物馆,近距离了解感受嫘祖文化及丝绸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无限神韵。嫘祖文化博物馆位于嫘祖文化园内,总投资约300万,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馆内陈列展品800余件。博物馆分为一廊四区。一廊是,嫘祖传说木刻画廊;四区分别是,嫘祖故里、泽被天下、千秋膜拜、垭丝古今,分别展示了嫘祖从出生、发明养蚕缫丝到协助黄帝制定婚嫁礼仪、定鼎天下丰功伟绩,以及“垭丝”发展的相关历史。

两岸学者话嫘祖。为期两天的·嫘祖文化论坛,以“同祖同源同路同行”为主题,来自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鲁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北京民俗协会会长、编审、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高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三峡大学兼职教授、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邹明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峡大学兼职教授毛巧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土有,台湾孔子学院孝道研究中心所长粘建祥,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詹杭伦等20余家研究机构及高校的40多名专家学者们(其中3位台湾学者,1位香港学者),乘“一带一路”之东风,怀中华复兴之宏愿,齐聚一堂,探嫘祖文化人文之源,叙同祖同源之谊,谋弘扬嫘祖文化之计。在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中,共32位专家提交论文,24位专家发言,4位学术主持,1位进行学术总结。会前编印《嫘祖文化论坛论文集》1册,收入论文25篇。

文化展演氛围浓。在首届•嫘祖文化节开幕前,齐聚在嫘祖文化园的游客共同欣赏了精彩的文化惠民展演。由省歌舞团、省邮政歌舞团表演的《哩嘞响》、《彩云之南》、《晒花衣》等一批获得省级大奖的文艺节目让在场的观众一饱眼福;《五鱼闹海》、《呜音》、花鼓戏表演唱《三个抒豪情》等具有特色的地方戏让外地游客更好的领略了文化。同时,“美丽·村村诗画”全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依次摆开,一幅幅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摄影作品全方位展示独特的风情地貌,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游客在纵览美景的同时不禁发出一声声赞叹。

民间祭祀底蕴深。气势恢宏的祭拜嫘祖大典之后,从及周边地区赶来的人们手拿高香聚集在嫘祖像前,满怀虔诚地祭拜嫘祖,缅怀先人功绩,祈求万事顺心,人生幸福。追溯到1400年前的后周时期,祭祀嫘祖的活动逐步凝结成一种固定模式——嫘祖庙会。从那以后,每年的三月十五嫘祖诞辰,及周边的人们都赶到嫘祖镇举办大型嫘祖庙会,供奉嫘祖,交易货物,乞求丰收。

传统工艺韵味足。由县委人才办和县人社局牵头负责的“民间工艺传承领头人精品展示活动”掀起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空前的好奇和热情,成为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县20名“民间工艺传承领头人”共展示各类民间工艺精品300余件,游客们在展区内流连忘返、精挑细选,争相选购心仪的作品。

商贸活动交易旺。嫘祖文化节商贸活动在嫘祖镇热烈举行,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来选购。在嫘祖楹联文化街至嫘祖镇政府之间,1.5公里的通道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类商铺。既有手机、精美灯具、家用电器等现代技术产品,又有糊糖人、草艺编织等传统品,商贩们在一波波的游客群中吆喝着自己产品,玲琅满目的商品让旅游挑花了眼。浓浓的商贸韵味,仿佛让人梦回昔日南通北达、商贾云集的繁华中。

旅游大餐美味鲜。此次首届•嫘祖文化节,不仅是中华儿女的盛会,更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扩大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一次难得历史机遇。广坪十里紫薇画廊、金桥梦里老家、西河大峡谷等景区游客如织,粗略统计3天时间带动地区旅游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招商引资结硕果。文化节期间围绕新兴工业、全域旅游、绿色城镇战略布局,22日上午11点涉及工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又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成功签约,18个签约项目,协议投资总额31.73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8个。

二、工作经验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组织有序。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应华带领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我县就嫘祖文化节筹备工作进行现场办公,县委书记张立新,县委副书记、县长苏海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总工会主席李宏华等领导多次亲临活动现场,精心安排部署,召开筹备工作办公会、动员大会、新闻会等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督办落实,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进程。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活动组委会和执委会,下设办公室,宣传组,活动筹备组,安全维稳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分工明确,统筹有序的组织体系,

活动筹备期间,县、镇两级均出台了文化节活动方案,对商贸一条街近300个摊位划分区域;对当天近5万人做好停车场场地布置及人员安置规划;对200家民俗、农家乐业主开展食品安全、经营管理培训;完善旅游标识、制作旅游宣传单;抽调人员组建专班开展对集镇及周边村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矛盾摸排、重点人群稳控,并做好应急演练和企业调配生产,降低维稳风险。确保本次活动能在时间紧、工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如期顺利进行。

(二)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我们加强与省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中心联系,邀请省歌舞团、省邮政歌舞团到现场与县花鼓剧团同台演出,让广大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歌舞节目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享受文化惠民大餐。同时,加强与市文广新局的汇报沟通工作,与市群艺馆联系合作,成立了由5名市级专家与我县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专班,围绕祭拜大典的现场布置、活动议程、节目编排、舞美设计、服装道具、音乐制作等细节工作反复磋商,在反复研究全国各地关于黄帝炎帝的大型祭拜仪式的基础上,拟定了嫘祖祭拜的仪式,并请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最后确定了雕像揭幕、鸣放礼炮、敬献贡品、恭读颂文、敬献花篮、蚕妇祭拜、行施拜礼、乐舞敬拜、祈福中华等九项祭拜仪式。县教育部门抽调400余名教师学生加入演职人员阵容,利用休息日和晚上加班加点进行强化训练,确保流畅激情的现场表演。嫘祖镇倒排工期抓建设,对照工期组织人员开足马力,日夜施工,完成檀石广场铺设、楹联安装、接待中心增设和纺车、背篓、簸箕等文物布展等内容,并保证特色产品陈列到位。

(三)注重效果,厉行节约,勤俭办节。我们利用LED高清显示屏有效解决了观众无法观看祭拜活动的问题,让本来相对割裂的主祭区域与观众区域的得到有机融合;为营造祭拜嫘祖大典良好仪式氛围,特请了市最为著名的舞美设计师设计效果图并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完善,充分利用嫘祖祭拜的特色道具——幡旗,对全场进行了合理布局,红色和黄色为主的地毯与以黑色为主的各种幡旗、空中红色的氢气球相辉映,构成一幅立体感十分突出的画面,使整个嫘祖文化园洋溢着一种隆重庄严的氛围;我们本着用最低廉的成本办成最理想效果的理念,从演职员构成、服装设计、节目编排演练、会场布置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例如在舞台设计中,我们减少主祭区空飘气球20个的设置;在铺设地毯上,我们减少了至少千余平方米的地毯铺设;在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包括领导食宿上,我们统一采取了吃盒饭,住宿均都是当天去嫘祖镇当天回城关的安排。至此嫘祖文化节活动中祭拜大典和文化论坛费用开支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四)注重细节,精心设计,彰显特色。为了让嫘祖祭拜大典有别于黄帝、炎帝的祭拜大典,我们充分结合国家级非遗项目“嫘祖信俗”的相关内容,在祭拜仪式上融进了呜音鸣号、蚕妇祭拜、敬献贡品等内容,从而使“公祭”与“民祭”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嫘祖祭拜的贡品非牛羊猪或者鸡鱼等,而是丝帛、香果与美酒。这些看似是内容的不同,实际上彰显的非遗特色,突出的是地方文化的元素;嫘祖祭拜大典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乐舞施拜和祈福中华这两个连贯进行的仪式中演员近千人,主要在台阶上进行表演,给节目编排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们在合唱站位、舞蹈编排以及舞龙造型等方面进行精心布置,让演出的画面做到流畅、精美;我们对仪式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多次的演练,时间精确到秒,确保每个环节清晰流畅。

三、几点建议

(一)主祭现场媒体记者安排过多过杂。主祭现场应该力争干净才能显示仪式的庄重,但是本次现场媒体记者过多,几乎把祭拜的贵宾包围,场面略显嘈杂。今后应划分采访区域,指定限额主流媒体记者进入祭拜核心区域,使祭拜现场保持庄重肃穆的仪式氛围。

(二)敬献花篮环节需进一步细化。在领导敬献花篮的过程中,由于花篮设计缺乏稳定性,同时领导在花篮面前找不到写有自己的名字的条幅等,令现场有点尴尬。这些细节问题今后要充分考虑,可将花篮设计一个具有一定重量的底座或者让武警礼仪人员扶持,确保花篮稳定;在花篮前面的地毯上标注临时数字,让领导上台前就明白自己将要对应的站位。

(三)进一步完善雕像的排水设施。在此次雕像揭幕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嫘祖像胸腰部与手托丝绸结合部缺乏排水设施,形成近20平米的水池,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加以解决。

(四)祭拜仪式最好选择上午进行。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左右,的天气一般都开始炎热,上午的天气会有利于演职人员的体力和精神状况处于最佳状态;相关民俗专家也建议祭拜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比较合宜,同时上午举办祭拜仪式也是广大群众的期许,特别是在,人们习惯于在嫘祖庙会节这一天早早出门逛庙会,先参加嫘祖祭拜,再去会友、购物等。也就是说庙会节期间嫘祖祭拜大典是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内容,要放在上午举办最好。

(五)进一步融入嫘祖元素凸显非遗特色。嫘祖的功绩之一是植桑养蚕缫丝织衣,今后在祭拜仪式上可以更多的融入这些元素,在服装的设计上,会场的布置上都可以进一步考虑应用。在“嫘祖信俗”中,主祭者和重祭者以蚕妇为主,有别于一般庙会祭仪,仪式司仪由童子担任,则更是独具一格。这些也可以在今后的民间祭拜仪式中加以展现,让嫘祖祭拜更具非遗特色。

(六)适当邀请全国其他祭拜嫘祖地区到我县观摩交流。可以适当邀请全国其他举办祭拜嫘祖的地区参加我们的大典。各地嫘祖祭拜文化在一起可以促进嫘祖文化的交流发展,更是对嫘祖文化的有效宣传。

(七)做好论坛学术研究成果整理,尽快编印出版《嫘祖魂》丛书。

(八)推动成立省一级嫘祖文化研究机构或促进会,使嫘祖文化论坛有长期稳定的组织基础。

(九)建立研究信息交流与成果基础平台。改版《沮漳文学》,创办《嫘祖文化》刊物。

(十)认真吸纳论坛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实施嫘祖文化元素载体化建设工程,使嫘祖故里文化元素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视可感,入脑入心。比如:建设恢复嫘祖庙、嫘祖碑林、嫘祖城市雕塑、岩画壁画版画长廊等,进一步充实嫘祖文化广场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互动体验式景观等等。

(十一)进一步做好与中华(省、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省、市)民协等高端机构与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络工作。争取专家团队与专业机构的深入支持。

祭祖仪式篇4

祭礼大体分为定时祭和临时祭。定时祭在春、夏、秋、冬四季之首月(1、4、7、10月)和腊月(12月择日举行的腊月祭)举行;临时祭每在国家遇幸事或祸事时举行。

祭礼十分庄重、严格。其程序为迎神、喜神和送神。

祭祀时除摆放食物和美酒等供品外,还由身着红色盛装的乐师们演奏礼乐。宗庙祭礼乐源于朝鲜世宗时宫中宴会所用《保太平》和《定大业》,在世宗10年(1428年)补充祭礼所需乐曲,并正式被定为宗庙祭礼乐。当时的祭礼乐用编钟、编磬等打击乐器演奏主旋律,长笛、竹笛、奚琴、雅筝等管弦乐器的演奏装饰性旋律,节奏庄重和曲调典雅。在演奏祭礼乐的过程中还伴有表现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

自1462年祭祖仪式定型以后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了500多年,成为世界罕见的礼仪文化之一。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随着朝鲜王国的灭亡,祭祖仪式被迫终止。1945年后,虽然君主制的朝鲜王朝已不复存在,但宗庙祭祖活动又在汉城渐渐恢复起来,并逐步演化成为韩国的一种民俗。现在,宗庙祭祖只于每年公历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次。由当年末代王朝的后代-李氏王室的后裔主祭,他们人人身着古代礼服。扮演陪祭的人员有数百名经过化妆的艺术家和学生参加。肃穆的祭祀仪式,在国内外公众的自由围观下,通常要持续进行数小时才能完成。一位中国学者说:这种宗庙祭祖仪式“蕴含了在韩国各重要领域起重大影响的儒家忠孝思想的精华。”

宗庙祭礼乐已被韩国政府定为第1号国家级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祭祀典礼被定为第55号国家级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有关部门还适时对祭祀仪式表演艺术家组织培训。韩国国家传统戏剧中心和国家音乐学院也通过合作,开展对与祭祖活动相关的传统服饰、用品、曲谱和乐器的研究。■

祭祖仪式篇5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

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6]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8]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3]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4]《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5]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6][7]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1、133页。

祭祖仪式篇6

关键词: 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所谓“?”,《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C》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

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6]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8]

参考文献:

[1]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3]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4]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5] 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6][7]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1、133页。

祭祖仪式篇7

祭品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

注重恭敬虔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征之一。面对神灵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祭神时要相信神灵的存在,内心如若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就无法与神灵沟通,如此祭祀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祭祀的原则是“敬享”、“贵诚”。《易・既济・九五》有“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祭实受其福”之说,原因就在于祭祀贵在态度的诚敬,而不在于祭品丰俭。一般人祭祀要诚敬,天子、诸侯祭祀更要至诚至敬。由于注重恭敬虔诚,《礼记・祭义》引出祭祀“贵质”和祭祀“不数”、“不疏”的主张。祭祀“贵质”就是主张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祭品崇尚用一种薄酒和清水、粗布、草席和竹席:祭祀进献的羹不加作料、祭祀用的圭不加雕琢;郊祭的场所只是打扫干净地面,没有什么建筑:天子郊祭乘坐不加彩绘的车。这些都体现着祭祀“贵质”的主张。祭祀“不数”、“不疏”,就是祭祀的次数要适中,不要过于频繁,也不要过于稀少。祭祀过于频繁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不恭敬:祭祀过于稀少会使人产生怠慢心理,导致遗忘。只有“不数”、“不疏”,祭祀时才能保持深厚的情感。

祭天

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了多神崇拜,人们的祭祀对象也随之增多。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互不统属。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众多的神灵可以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在古人看来,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之父。它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是人间的改朝换代。人们对它望而生畏,自然产生了对它的崇拜和祭祀。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贫民百姓,无不信天、敬天、拜天,他们都以种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佑护。祭天大约从周王时就有了,王被称为“天子”,所以要隆重的祭天。祭天是郊祭。天的功德至高无上,祭天也最隆重。祭天突出一个“尊”字,天子才有资格祭天。通过祭天,君王的权威也会得到加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天与王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趋势。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所以,祭天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政治仪式,历代帝王不论是开国奠基者,还是承继中兴者,或是危亡丧国者,都不敢忘记祭祀上天。秦汉之际,祭天有了更加正规的仪式,主要有封禅和郊祭。至唐宋之世,祭天已完全成为了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即使是异族君王,也会采纳汉制旧俗。元代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统治者除了祭拜蒙古族自己的“长生天”外,依循旧制也进行祭天的仪式。明代祭天也很合乎礼仪,永乐年问,北京的南郊专门建起了天坛来进行祭祀‘,祭祀礼仪繁琐。清朝祭祀除了本民族的祭礼之外,也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祭地

对地界神灵的祭祀最早没有地神与社神的分别,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祭地与祭天是同时进行的,成为郊祀大地。祭地之前3天,皇帝提前斋戒,致祭当天,祭坛各方位摆放各方神位,然后根据礼官的要求进行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行献礼、望燎、献牺牲和玉帛等程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可以祭地。腊祭是每年岁末合祭万物而举行的祭祀。腊祭的对象包括与农耕有关的各神,甚至包括督促农耕的田之神、扑食伤害庄稼的田鼠、野猪的猫神、虎神,还包括堤防之神和水沟之神。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表示整个农业,而农业又关系到王朝兴衰,所以社稷成了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它也作为王朝的重要的祭祀对象传承下来,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官方的社祭只留下了外在的形式,而民间的社稷演变成了城隍神与土地神。

地上的神灵很多,人们要祭祀的对象也很多。有些神灵在人们心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他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也会进行一些祭祀。除了祭祀地神、社神外,山林、川谷、丘陵供给民众生存需要的物资,都有功于人类,人们也会祭祀山神(山鬼)、水神、石神、火神等地界神灵。

祭祖

原始社会便有了鬼魂的观念,经过长时间言语口传的渲染,祖先俨然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能于冥冥之中监视子孙的行为并加以佑护或者惩罚,子孙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因此,与祭天、祭社合为古代的三大祭礼之一的祭祖活动也就有了基础。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对祖先神的崇拜却尤为突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自上甲以来的祖先进行频繁复杂的祭祀活动。殷人的祭祖活动会用人祭,手段也是非常残忍的,如砍头、活埋,甚至把他们剁为肉泥,焚烧、肢解就更是常见。祭祖活动在周代就已形成定制,周代也为后世的祭祖活动树立了典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初时的祭祖除了死时厚葬及人殉之外,还要定期的供奉酒食玉帛,后来发展为烧纸钱供祖先花销。而祭祀也是给了祖先游荡的魂灵一个归宿。对祖先而言,由于他在冥冥之中影响乃至支配人间子孙的一切事情,所以子孙如有重要的活动或发生灾难,就要祈求祖先保护。同时对已故长者的敬畏,也使人们定时为祖先供奉衣食。如此代代相传,遂成定习。

春秋时期,祭祖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已转化为“致意思慕之情”的伦理观念。秦汉时期,在平民社会中,祭祖与社祭成为一般百姓生活中及心灵上的寄托,社祭扮演着凝聚社会功能的角色,而在各个家庭中,祭祖则成为全年中不可或缺的行为。魏晋后,佛教思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融入祭祖思想中,形成了儒佛整合后的时代面貌。此后,又历经元明清朝,经过千百年的沿革变迁,中国古代的祭祖汇成了一种传统,历代相承,虽然偶有枝节增减,但其主流趋势俨然成形。在近现代中国的多数地区,祖先祭祀成为了各种祭祀中最重要的一种。几千年间,对其他神灵的祭祀或淡漠或消亡,或并入佛道两教之中,惟有对祖先的祭祀历经千年而不衰。

祭圣贤

对于人界神灵的祭祀,除了祭祖先之外,还有祭圣贤的礼仪,如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的祭祀。另外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行业神,还有行业神的祭祀。比如学算命先拜鬼谷子,木匠、水泥匠、瓦匠、油漆匠等很多行业则尊奉鲁班。还有人们继承下来的祭奠家神,比如门神、灶神、井神等。

祭祖仪式篇8

【关键词】妈祖祭礼舞蹈 教材组合 初探

在湄洲岛文化旅游节的盛典之中,其祭仪舞蹈颇具观赏性。祭祀演化而来的礼仪动作在经过创编者、提炼、整合、创编之后形成的具有莆田区域符号性的民间舞蹈组合动作 ,我们称之为祭礼舞。祭礼舞从某种程度上带有宗教色彩。“舞蹈只有两种,即神圣的和世俗的。神圣的舞蹈,它所表现的则是精神要求超越世界万物的崇高向往。”那么,祭礼舞可以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某种寄托,带着现实意义的人类情感交流的祭礼舞由始贯穿着具有典型特色的基本律动和动作都深深地烙着莆仙文化的印记。

一、 莆田妈祖祭礼大典

第七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湄洲岛上的妈祖宫进行。开幕式分领导致词、祭祀大典、民俗活动等3个步骤进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祭祀大典,祭祀大典仪式由初献、亚献、终献三个部分组成。

1.初献:表现百姓对妈祖的虔诚与敬仰。

2.亚献:表现百姓在妈祖的庇佑下过着幸福、安详的生活,同时表现百姓的感激。

3.终献:颂扬妈祖、光耀四海。在终献中有二段祭祀舞蹈最具有特色,也就是“奏海平之乐”“奏咸平之乐”舞蹈。依据这两段的舞蹈结合祭祀大典仪式的入场和出场及二段祭祀舞蹈进行整理,完成了“进场礼仪舞”“奏海平之乐”“奏咸平之乐”三个部分莆田妈祖祭礼舞蹈的教学组合。

二、莆田妈祖祭礼舞蹈教学组合

从妈祖祭礼舞蹈动作中窥见莆田民间舞蹈的基本律动,是以莆田戏曲中左右胯的摆动,叠步进退,双手置胯两边的动作为元素,提炼整理了莆田妈祖祭礼舞蹈的三个部分的教材组合。

1.“进出场礼仪舞”组合(道具:“笏”)。表现对妈祖的虔诚与敬仰之情。司礼生“笏”快步向舞池前,再缓步上台献礼,同时全体舞生肃然起敬,做献礼造型。用抒情缓慢的宫廷舞动作。每四小节定型一次,女性动作柔美,男性刚健,时而统一,时而对立,构成的造型和谐,表现虔诚与敬仰。该组合动作,由领跳的舞者先走圆场,再迈步向前,之后的两位舞者由两边走出,站在第一个人的身后,形成一个三角形,起敬,同时做献礼的姿态,下跪叩首。下跪起身后,两边的人分别向左右两边迈步走开。形成扁形的大三角,之后三人一起背朝观众向后迈步,聚中,形成开始的三角形,三人统一,肃然、起敬、叩拜、结束。表现虔诚与敬仰,古典而优雅,有宫廷乐舞的神韵情调。

2.“奏海平之乐舞”组合(道具“箫”)。表现百姓在妈祖的光辉下过着幸福、安详的生活,同时表现百姓的感激之情,轻松愉快的舞蹈,有动感的男女齐舞,男女分乐句主次表演,男女群舞,以步和舞场大造型为主,调度较大,流动性大,所产生的画面效果。该组合动作,首先,由三人分别摆出不同的造型,从左到右呈阶梯状。左边的一人蹲在地上,中间一人半蹲,右边一人站着。其次,手拿长笛(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长笛对准左嘴边,左手的笛子向斜下方,身体略向2点的下方倾斜,左脚着地,右脚抬起10度左右,颤动2次。第三,右脚向前上一步,长笛两手横着拿,原地转一圈。第四,右脚伸直,左脚弯曲,左手在上,右手在左胯前,身体向后倾倒些,含头,颤动2次。第五,圆场走一圈,步子要小,长笛横拿。第六,手拿长笛(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长笛对准嘴边,左手的长笛向斜下方,身体向2点往下倾,左脚着地,右脚抬起45度,颤动2次。圆场往前走四步,横拿着长笛。第七,右脚伸直,左脚抬起45度,勾脚,左手在左肩前,右手在右胯前颤动2次。第八,左右脚依次向前,用脚跟着地,脚从内向外,与胶州秧歌大致相似,但主要律动不同,妈祖的祭祀舞蹈侧重胯的上提。第九,左右两边的演员向后走圆场,中间的演员向后走圆场。最后,恢复到第一次的舞蹈造型。

3.“奏咸平之乐舞”组合:(道具:“翎”)。颂扬妈祖,光耀四海。女子跳起有民间特色的节奏性强的舞蹈,男子跳起有气势的节奏性舞蹈。全体齐舞把仪式舞蹈推向高潮。该组合动作,首先,三人站成三角形,两手拿着毛 ,使毛 竖立,放在胸前,迈步前进两步,之后头部左摆一次,右摆一次,带上胸腰,带上头扭头360度划圆,从迈步开始到头部划圆,这个组合连续做了3次,这部分动作是具有节奏性的舞蹈。其次,左右胯的快速摆动,加上原地小碎步,双手放在胯的两边,移动,前进,后退,绕圆,s型。再次,双手直上,立半脚尖,跳为大二位,右手向上,左手平直向左,左右跳跃。最后,三人一竖排,最前的人跪地,中间的半蹲大二位,最后一人站立,立半脚尖。

三、莆田妈祖祭礼舞的音乐特点

妈祖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如今的妈祖文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整合歌、舞、诗的表演艺术,拥有完整的表演结构。

妈祖祭礼舞中,把“歌”与“乐”结合融为一体,主要采用了中国古时乐器,如:磬、锣、小鼓、洞箫、笛、大阮、小阮、中阮、琵琶、排箫、大八角琴、西欧八角琴、古琴、大号、小号、大鼓、云锣、文管、筑、古筝等乐器。在音乐旋律上,主要是以福建莆仙戏音乐为基础。在莆仙戏音乐的格调上做了装饰,听觉上相似于宫廷乐“庄、严、肃、穆”。根据音乐的旋律组成妈祖祭礼舞结合了宫廷舞、古典舞与福建莆仙戏里的基本韵律。

四、结语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书范文 下一篇:英语短剧剧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