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救生队范文

时间:2023-09-30 04:16:47

小小救生队篇1

为了加强祁东救护队的管理,提高整体素质,更好的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结合《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和《矿山救护规程》,根据2019年度工作计划制定2019年第二季度工作计划,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加强救护中队队伍建设。

1、保证救护队伍的稳定性。祁东中队现有三个满编小队,共计31人。为保证救护指战员的战斗力,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培养指战员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坚强的人格品质,确保了救援队伍的稳定性。

    2、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向“军事化、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的矿山救护队迈进,提高队员的整体思想素质,提高战斗力。

二、安排高温烟巷演习三队次和万米耐力训练六队次,增强全队集体项目的熟练度、默契度,对仪器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其性能,增强整体小队战斗力。

三、加强医疗急救、席位、军操、应知应会、一般技术操作等训练和学习,每项安排队次按日程表严格进行,以便打下更好的业务基础。

四、认真学习理论和应知应会,进一步掌握抢险救灾技能和汲取救灾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矿井。祁东中队继续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抽出1个小时进行理论学习和考核,同时,根据大队要求,中队技术员要组织队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认真解读《煤矿安全规程》及救护规程以及理论2000题、500题,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使队员理解性记忆,提高理论水平。

五、加强体质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要在保证队员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每天的训练量。

六、加强战备值班和门岗值班,安排各小队,必须认真检查救护装备,确保救护仪器、仪表保持战备状态。保证待、值班小队人数,确证小队出动时的战斗力。

七、加大全体指战员下井预检次数,熟悉矿井巷道布置,对井下各个采掘工作面的通风设施、通风系统、避灾路线、巷道支护等情况熟悉了解,同时对所预检的巷道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充当安检员的角色,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要求小队每月下井次数不低于六队次。

八、强化专业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1、祁东中队每天必须进行两次体能训练和两次理论学习或者考试。

2、中队坚持按照《救护规程》标准,对于设备操作,仪器维护与保养,仪器操作,闻警集合与下井准备,体能训练,军事化队列等项目进行训练,使救护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3、继续抓好紧急拉练训练工作,提高全队应急出动效率。

九、继续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争取在新队员实习期结束时,体能、理论以及各项技能水平均达标。

十、强化内务卫生管理。中队值班人员每天组织卫生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去。每周日进行内务卫生大扫除,确保内务环境卫生质量,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十一、继续推行小队自主管理和中队旬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打破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管理弊端,提高队员思想觉悟和调动工作积极性。

十二、根据大队安排,积极开展大断面木板墙井下实操训练,确保按质按量完成训练。

十二、戒骄戒躁,积极训练、学习,搞好后日常训练,争取在季度检查中中队名次取得更大进步,提升全队救护技能水平。

十三、有计划、分批次的对检测仪器送厂效验,在效验仪器的同时,确保值班小队救护装备齐全。此项工作由中队后勤马忠田具体负责。

祁东中队

小小救生队篇2

小羊来了

在山友圈里,小羊的大名人人皆知。小羊的户外经历是从北大山鹰社开始的,1992年,小羊在北大进修期间参加了几次山鹰社组织的户外活动。起初他以为这是登山活动,后来才知道,在山鹰社真正的登山队员眼里,这不过是“庸俗旅游”而已,尽管如此,从那时起,户外的概念就在他心里播下了种子。

小羊的户外经历是和网络分不开的,他是新疆最早上网的一批网虫。1997年1月,小羊创建了新疆最早的个人户外网站“小羊的毡房”,2000年五一期间,小羊开始通过“新丝路”的BBS寻找旅伴,起初无人响应,他只好一个人背起帐篷、睡袋出发了,不想却“迷途小渠子”,终于,他的努力得到回报。6月中旬,一个9人小队从市客运站出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素不相识,都是通过网络招募的,这一次他成功地完成了小渠子到台的穿越。紧接着,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论坛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活动计划和游记。

每次徒步穿越,他们都严格执行环保纪律,自己的垃圾都随身带下山,到了终点,还主动清理风景区的垃圾,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做给什么人看,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因为爱山的人,更尊重山。有位叫泰蓝的山友说,我们爱山并且善待山,我们相互协作并且善待朋友,就像山里的羊群一样。于是有了小羊军团这个名字,每一位队员都是一只小羊。

作为小羊军团的头羊,小羊具备了一些独有的素质,他精通网络技术,无论是制作网站还是维护论坛,他都是高手。他辅修地理信息系统,撰写了大量的户外攻略。这些使他在山友圈里获得了羊总的称呼,只要是新的路线,他总是扮演领队和探路人的角色。几年来,小羊几乎走遍了新疆的每条徒步线路,积累了大量的攻略和坐标点,全部资料都在网络上,而他和山友们共同创立的小羊军团,也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自助户外群体。小羊说,他最得意就是在探路活动中,前队迷了路,大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手中的地图和GPS的感觉,其实,他最向往的则是跟在一群山友后面,默默地行走,不用思考,也不用探路。

就在很多人像小羊和小羊军团作为新疆自助户外活动的楷模时,小羊本人又做了一个令许多山友吃惊的举动。2003年夏,他与其他山友合作,开了一个户外店。10月,他又和其他山友共同创建 了一个商业俱乐部,并开办了一个户外主题酒吧……从此他的商业活动也越来越多。

倡导精准救援理念

当然,让他最骄傲的是山友救援队的成立发展。

2003年,小羊领导的山友救援队成立,这是新疆第一家民间专业救援队伍,在这历年来的户外徒步遇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小羊的话说,随着群众性户外运动蓬勃发展,参与人群日趋增多,活动中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将不可避免。为使意外事件发生之后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救助,减少乃至避免遇险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新疆山友救援队就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起来了。

救援队是由户外运动爱好者自发组织,包含各种专业救护人员的公益性团队,在出现救援任务时,能够及时派出相应救援人员的救助组织。救援队将自主性地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专有装备和人员,对在户外运动中所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进行力所能及的救援。在救援队的章程里规定,救援队员由山友自愿报名并经过培训。本人在报名时必须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救援队及其救援行为纯属自发、自愿,并非义务。小羊说,这既是对自己户外运动的一个保障,也是一种文化,也是凝聚团队高素质,保持稳定的一种更高的形式。该队每年都有两三次救援行动。

我们倡导这样的救援理念:用最小的行动,达到最好的救援效果。小羊说,堪称救援精典案例的一次救援是2006年国庆期间羊圈沟山友救援行动。

2006年的国庆大假期间,一位山友去乌鲁木齐南山水西沟游玩,独自进山,不慎从7米高的悬崖摔落,腿和腰受伤。在几乎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他发出了一条短信——“我在悬崖中,腰受伤”。山友救援队接到求助信息后,小羊和3名队员立即连夜出发,到达现场与这名山友的亲属汇合,小羊依据短信内容和队友白天活动的描述,判断遇险山友应是从羊圈沟左沟前往日光城方向,在“登顶”后,选择了山顶小草原正面的羊圈沟右沟下撤,在途中坠崖受伤。

依据这一判断,救援队队员在深夜两点出发,上山搜索。4个小时后,在当地牧民的协助下,救援队员在深夜中找到了受困在悬崖旁的受伤山友。随后小羊他们立即求助119,消防特勤发挥了他们救援装备和搬运伤者的专业优势,将受伤山友顺利移动到安全地带,120急救车的赶到也使得伤者伤情得到了及时治疗。小羊说,那次救援后来一直被当做山友救援队的经典案例。因为无论从救援路线判断、现场指挥、社会资源调度、与消防特勤的配合,包括与媒体的后期宣传方面来说,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高山救援,也是一次社会成本较低的精准的救援行动,所有的资源成本加起来才几千块钱。

小羊通过这个案例又进一步解释了精准救援的意义。人海战术的过度救援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救援可以说是救援行动本身的失败,比如黄山救援案例,出动了几百人上去连夜搜救,还出现搜救人员遇险牺牲的情况,浪费了财力,物力,还牺牲了生命,这不是科学的救援。户外救援需要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充分配合,讲究的是专业的精准的救援。我们队员作为第一梯队进行搜救,因为我们熟悉户外路线,熟悉山友们易犯的户外错误;第二梯队是消防特勤,搜到了人要把人搬运下来,消防特勤人员有着专业的搬运设备和专业技术,再往后就是交通和120的医疗安全保障,形成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我们主张的救援。这种精准救援和公众对户外运动的理解是有关系的。过度救援,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还会导致公众对户外和特种旅游活动的反感,进而影响公众对国民探险精神的认同。精准救援是把社会成本降到最低,而且是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的事情。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组合摸索出救援的规律,有明确分工。”小羊说,在救援行动中,山友救援队应发挥熟悉路线、山地技术好、有户外装备、熟悉山友心理的特点,重点进行路线判断和搜救;冲在第一线,第一时间判断确定险情位置的作用,承担先期搜寻的任务;与后续的消防特勤、派出所、当地政府、牧民等资源行程合理调配。这种精典救援的更深的意义在于不让过度救援再次发生,因为过度救援是对新疆户外运动的一种伤害。小羊说。

找到公益与商业的平衡点

小羊说,通过这几年的救援活动,救援理念逐步深化,而且救援理念还牵扯到公众对户外运动的认识,而公众对户外运动的认识又牵扯到一个更大的话题:就是对新疆特种旅游的发展。新疆是户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各种线路都已开拓出来,可以吸引内地数以万计的背包客来新疆探险旅游。我们的工作客观上把这些人吸引过来,好处就是通过这些特种旅游平衡新疆的旅游产业。让常规旅游与特种旅游比翼齐飞。特种旅游是平衡新疆旅游产业的助推器。这些背包客素质较高,能写能宣传,宣传的效果要大的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特种旅游客观上是依靠民间户外运动组织、户外店等人士推动的。我们客观上也在搞这个旅游产业,我们先在本地人中搞户外产业,然后吸引内地背包客来疆旅游,渐渐地这个产业链越来越大,救援体系在这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公众对户外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

山友救援队就是一个纯公益的组织,属于志愿者协会大队一员,核心队员20几个,30多个,共有五六十人,这些人后面还有后备资源。救援行动中发生的直接成本,包括油料、食品、药品等直接开支,由被救援方承担,而所有救援队员均不得报销任何救援费、误工费。“我们要一直维持下去,把山友救援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小羊说。

小小救生队篇3

当BQ记者联系到绿野公益救援队总队长海猫的时候,是2014年8月5日的中午,此时距离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地震发生已近44个小时。海猫和队友此时正在北京首都机场协助第二批前往灾区的救援队队员运送物资。

地震发生后的第22小时,绿野救援队第一梯队的6人已经准备好首批物资和救援装备从北京前往云南地震灾区。救援队计划分四个批次进入灾区现场。海猫本人会跟随之后的批次到达鲁甸。

下午2:30,海猫送走队员和装备,利用见缝插针的破碎空闲接受了BQ的采访。常年从事户外工作的海猫皮肤黝黑,声音急促而镇静,但不时发出疲惫的喘息。自地震发生到采访的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海猫一直忙于部署、联络和物资准备工作,几乎没怎么合眼。

海猫告诉BQ,这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再加上灾区人口有密集,6.5级地震的破坏力甚至超过7级地震。“当地房屋结构的耐震性很差,很多是砖混、木混和土胚混的建筑。所以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此外,交通堵塞和地质灾害造成的断桥断路也是救援力量进驻的阻碍。

公益性救援队的救助规律是属地为先,属地的救援队会在1小时之内出动,几小时之内到达。最先到达的队员会即时现场的需求信息。若灾情严重,全国其他地区的救援队会立即响应,通常也会在地震发生一天之内组织出发。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户外公益救援活动的民间组织之一,成立于2003年年底的绿野救援队由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户外爱好者自发组建。目前它属于壹基金救援联盟中的一员。在壹基金联盟平台上,全国已经有近300个像绿野救援队这样的公益救援单位。这些星星之火除了依托全国的各大主要城市,还涉及如四川龙门山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区等一些主要的地震带区域。

对于民间的自救组织而言,救灾可分为三个阶段:黄金72小时之内的生命救援,震后的医疗救助,后续的灾后重建。前两个阶段是民间救援力量发挥能量的关键阶段。“第一批救援队在迅速加入生命救援的同时还负责考察和报告灾情严重情况,后台根据第一批的报告,再组织后续力量进入灾区。”在救援行动后期,民间救援队还会参与物资发放、居民安置和危险建筑的拆除等工作。

从志愿者到专业救援

自从2007年加入绿野救援队,海猫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北京7・21暴雨等大型自然灾害的救助行动。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从事素质教育的老师。绿野救援队绝大多数队员都是有本职工作的志愿者,也有很少数海猫这样的自由职业者。

汶川地震时,中国的民间救援力量还处于力量薄弱零散的状态。海猫回忆,“当时民众反应很激烈。但大部分志愿者是自发组织的和临时组建的队伍――怀着一腔热情,却缺乏专业素质和经验。所以我们只能组织他们搬运物资。”

汶川的救助工作几乎没有资金支持。海猫透露,由于情况紧急,救灾装备都是自筹自助的,募集到的10000元资金也都直接捐给了当地。随着社会各界对民间救助公益事业的关注,公益救援组织开始陆续得到企业捐助,救助装备和通讯设备也有了更新换代。“山区容易没有信号,而手台的距离只限于几公里范围内,志愿者之间的通讯联络很不方便。现在救援队已经建立了紧急应急的网络体系。我们通过APRS(自动位置报告系统)把信息传送出去, 还会借助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手机辅助救援。”

6年前的灾难揭露了中国自救意识薄弱的短板,也为全国性的救援事业敲响了警钟。“2007年,全国范围内像绿野这样的救援队只有十几家,2008年底一下增加到几十家。”海猫说,如今各地区的救援队已经达到了上千支队伍,分别从属于红十字会体系、民防体系,以及一些民间户外机构等脉络。

尽管如此,绿野救援队规模并没有泡沫式的增长。海猫告诉BQ,对于没有工资和没有固定上班时间的公益性NGO来说,志愿者的管理是一项很困难的事业。“一方面队员选拔有半年考核期 ,考核期之间要经历几十次的培训,考核合格才有资格参与比较危险的救援活动。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也非常严重。”

小小救生队篇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总医院于16时15分接到上级命令,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22名医护人员和280大类1000多种急救药品和器械的集结,当夜11点30分到达成都,直赴震中灾区,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国家救援医疗队。本刊记者连线了奋战在一线的救援医疗队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请看他的前方见闻。

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国家救援医疗队

记者(以下简称记):侯主任,请您谈谈在第一时间里看到的震区现状是怎样的?

侯主任(以下简称侯):我们到达成都军用机场后,立即直奔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凌晨3时,赶赴到都江堰市聚源镇,按照上级命令就地展开救援。我们分别在聚源中学、聚源中医院、新建小学等处展开救援。该镇损毁最严重、掩埋人数最多的是聚源中学。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一幕让人感到震惊:整个教学楼塌陷成一片废墟,只剩下两边的楼梯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这个教学楼共有18个班,除了有两个班在操场上体育课、一个班在上实验课外,其余的15个教学班大约800多名师生几乎全部被埋压,操场上堆放着一些用布包裹的尸体,数百名家长和亲友聚集在周围,哭声、叫喊声和雨声连成一片。现场情况非常惨烈,雨越下越大,好像老天也在为埋在废墟下的生命哭泣。

记:接下来开展的救援情况是怎样的呢?

侯:我们营救时,每抬出一个孩子,一群家长就哭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冲过去,很多人失望了接着等待,疯了般地冲向下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否活着。撕心裂肺的哭声不时响起,这对我们队员的心理冲击是很强烈的,队员们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快点!”“多发现一个存活者!”大家都处在震撼、悲恸、忘我的状态中,浑然不觉已是连续20多个小时没吃没喝没休息。我们对每一个带有余温的尸体仔细检查,不放过对生命气息的最后排查,因为有些人是处于昏迷状态。13日这一天,救援队共搜救出24名幸存者和20多名被埋压的遇难者。

刚到的前几天,在阴冷的露天场地,几天不洗脸“蓬头垢面”的队员们裹着救援服在卡车上靠着背囊轮换着休息一会儿,又投入战斗。每天都要经历大大小小几十次余震,最高达六级。有一天,我们的卡车不断被滚石砸中,像要被一样。

科学施救是灾害救援发展的方向

记:在灾区,有许多支医疗救援队,你们被称为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设备的先进和救援的专业体现在哪些方面?共营救出多少幸存者?

侯:我们这支救灾队伍是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由50名某部工兵团搜救队员、15名地震局专家和现场应急队员、22名武警总医院医护专家组成的专业救灾队伍,每名队员都通过了国际SOS机构严格的统一培训,获得了国际灾难救援证书。定时模拟训练,不定时紧急拉练;时刻待命,随时出发。医疗分队配有先进的综合急救箱、手术器械箱、便携式呼吸机、检水检毒设备、检验仪器、海事卫星电话通讯系统等,具备一所三甲医院的职能,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同时展开2~3台外科手术。所有的医疗器械箱都装备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来搜救探测的仪器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红外和声波生命影像探测仪,还有训练有素的搜救犬和其他先进的救援设备。共营救出49名幸存者。

记:你们救援队成功地营救了被困超过“黄金时段”的生命,创造了奇迹,搜救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呢?

侯:我们整个救援队不同工种之间密切配合,5月13日上午经过了六个小时,艰难营救了被困17个小时的聚源中学的高颍;5月17日,救出被困100小时的德阳汉旺镇东汽集团中学的秦继文;5月18日,从汶川县映秀镇交管局车管所办公楼的废墟里,营救出被困146小时的干部沈沛云;5月19日,被困164小时北川县61岁的李宁翠被成功营救。目前这几位幸存者的情况都很稳定。

灾后防疫和心理疏导同样也重要

记:在灾区一线你们还做了哪些工作?

侯:灾区防疫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紧急编写并散发“灾区防疫十项注意”,指导灾民及时、科学、有效地进行防疫。同时对幸存者、受灾群众以及救援队队员们进行心理疏导,受灾群众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障碍,特别是经历地震的儿童更容易存在心理危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队员儿科医生王军,通过成功的心理干预措施,使一个因眼看着教学楼在她面前轰然倒塌而受了惊吓,七天不说话的七岁女孩开口说了话。其他队员累计进行心理疏导共计180多例。

善待生命,理性躲避

记:侯主任,根据您多次参加地震救援的经历所见,当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地去躲避?

侯:地震发生时只有十几秒钟,原则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悬挂物的安全地带。

如果是平房或楼房的一、二层可以跑出去,在楼房里,要躲在承重墙拐角(墙根)或厕所、储藏室等有管道跨度小的的房间,或床下、桌子下,不要去厨房,以防管道断裂燃气中毒。

如果在公共场所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切忌跳楼和慌乱拥挤,在影剧院、体育馆要就地趴下或趴在排椅下,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要靠近结实的柜台柱子边或内墙角,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

记:地震时如果被埋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生命?防震的根本是什么?

侯:一旦地震时被埋压后要镇静,保存体力,要有信心,在被困的小范围内,把情况搞清楚,震后往往会有多次余震,创造条件避免再次的危险。可以用手头现有的东西去敲击以发出声音,外面的探测仪器可以搜寻到声音。如遇到煤气及其他毒气时,设法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如有受伤要自行包扎。寻找水源无望时,自己的尿液也是可以救命的。

记:通过这次重大灾害救援,目睹了许多场面,请您谈谈有什么深切的感受?

侯:这次地震,虽然是场巨大的灾难,但也同时彰显出我们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凝聚,我们在前方感触更深。在余震不断的救援前期,军委、武警总部及后勤部领导亲自到现场看望我们,医院党委对我们更是关心备至,使我们感觉很温暖。

小小救生队篇5

5月12日下午,当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时,长治市九三学社社员、四川籍女大夫、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曾淑华一下惊呆了.

当她从电视上看到地震惨烈的画面,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无数生灵被埋进了废墟,她猛然惊醒,首先想到的是76年唐山大地震时,国家曾派医疗救援队前往灾区抗震救援。她想,这次肯定也不例外。一个念头迅速在脑海里闪过:“我要去四川灾区参加医疗救援,一定要去!”

紧急救援赶赴灾区

曾淑华,是四川中江县人。不满一岁时,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全家人随父亲修宝成铁路线,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北落居。

离开家乡后,算来五十余年。由于少小离家年幼无知,老家在她的脑海里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甚至一片空白。有的只是老家还有舅舅、叔叔、姑姑那割不断的血亲,一份让她时常想念的亲情。

“5.12”地震发生时,76岁的老母亲不停地给远在四川老家的亲戚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急得团团转。这头母亲忙着打电话,担心四川老家的亲戚们出事,那头曾淑华却不管不顾一门心思,找医院领导提交救援申请,强烈要求参加医疗救援队。

当时,她十分清醒,自己的决定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而是出于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良知与社会责任。她不想让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成为一句空话,而想实现一个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凭着自己对地震知识的粗浅了解,一遍遍观看四川地震灾区相关报道,她知道地震灾区就是血与火的战场,一旦去了那将是一场生死考验,随时都有可能会被强烈的余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巨石泥土滚落而受伤,甚至牺牲。

此时,她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去,二是不去。没有人勉强她。她完全可以去留自由,选择逃离危险,自保安全。但这不是曾淑华大夫的性格。生性好强的她,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她说,自己作为一位四川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去抗震救灾,没有任何理由退却不前。

她知道,此时地震灾区急需要他们医务工作者去救死扶伤,无数被埋进废墟的生命此刻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在向他们哭喊呼救!她更知道,此时此刻,72小时,对地震救援抢救生命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早一分钟赶向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援,被埋进废墟中的生命,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

5月13日下午,心急火燎中她找到院党委书记、院长曹林辉与分管业务副院长常谊林强烈要求参加医疗救援队。全院第一个人向医院领导递交了要求参加救援队申请。

院领导被她的心情与精神深深感动,说,省卫生厅还没有正式通知,让她听从省卫生厅统一安排。

5月14日,山西省卫生厅正式通知长治市人民医院火速组建赴四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援队,时刻待命随省队赶往灾区紧急救援。通知明确要求:医疗救援队组成部门增加妇产科与儿科两个科室,各抽调一名大夫。曾淑华被批准参加赴四川灾区抗震救援医疗队,如愿以偿。

当得知自己被批准参加抗震救援医疗队,即将奔赴四川地震灾区时,想到事前没有给家人打个招呼,她的心一下又不安了起来。

家里的情况,她再清楚不过。这个家离不开她。丈夫整天忙于工作不着家,年迈的婆婆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她床前侍奉。

此时,她觉得自己有点鲁莽,说什么事前也应该给家人商量一下。她不知道婆婆、母亲、丈夫是否会阻拦她参加医疗救援队,心里十分忐忑不安。

当她小心翼翼地把参加医疗救援队的事,告诉母亲与丈夫时,不想却得到了亲人们的支持,感动的她差点掉泪。

这时,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立即转身回医院与同事们一道组织药品、医疗机械等救援物资。

医疗救援队由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科室组成,共24名队员,男同志11名、女同志13名。医生、护士全部具有中、高级职称,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4岁,全是医院的精华与骨干力量。

当医疗救援队的名单定下来后,没有一人向院领导提困难、提要求,说自己去不了。其实,他们中间有好多人,家里原本离不开,但他们却默默地把困难留给自己,留给家人,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按排,积极参加抗震救援。

救援队队员外科副主任姚新慧,爱人在山西省晋城市上班,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家里父亲去世后,80多岁的老母亲平日里由他照看。为参加医疗救援队,他让妻子把年迈的母亲接到晋城;骨二科副主任郭家斌,儿子正准备高考,需要他在家照看。当医院决定让他参加医疗救援队时,他二话不说,一口答应。他说,儿子高考固然重要,但这是家事。抗震救灾才是国家大事,不能不参加;手术室护士王慧萍,丈夫因肝硬化、血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在长治市和平医院住院治疗刚刚出院,需要她精心照料,但她却义无反顾坚决参加医疗救援队;重症监护室护士刘晓燕,在医疗救援队中年龄最小,年仅24岁,还未结婚。本来5月17日,她正准备参加全国护士职称考试,当医院领导决定让她参加救援队时,她立即放弃参加职称考试,随救援队赶赴四川平武地震灾区抗震救援。

5月17日,经过紧张的准备,山西省长冶市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在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常谊林带队下,从太原乘专机飞往四川成都机场。

医疗救援队一下飞机,就立即火速赶往抗震救援目的地。从成都经绵阳,一路克服山体滑坡,道路堵塞等重重困难,于18日下午,胜利到达救援目的地――平武县响岩镇,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克服困难展开救援

当乘坐山西省抗震救援医疗队的专机在四川成都国际双流机场缓缓降落时,曾淑华的心里十分难过。她说,自己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踏上故乡这块曾养育过她的土地。

随着车队向前推进,沿途的灾情越来越重,到处是倒塌的房屋与残垣断壁。强烈的余震频频发生, 山体滑坡, 尘烟滚滚,山石滚落,不时将道路堵塞。路边不时见到被山石砸烂的汽车,让人触目惊心。医疗救援队万般无奈下,只得走走返返,绕道而行。

随着离救援目的地越来越近,灾情越重。空气里不时散发着人畜死亡的气息。稍一开车窗,动物与人的尸体腐败腐恶臭味便会随风冒了进来,让人忍不住干呕想吐.

达到救援目的地后,队员们稍事休息,便开始搭建帐篷。由于事前谁也没有干过这种看似简单、却不易干好的工作,折腾了半天,帐篷也没有搭建起来。几位战士,见他们不会搭建帐篷,便立即过来帮忙。不仅帮他们搭好了帐篷,而且还绕帐篷挖了一条深沟。起初,他们不懂挖沟有什么用,后来才知道没有排水沟,下雨天雨水会流进帐篷里。

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在准备救灾物资时,只注重多带药品与医疗器械,而忽视了多准备一些生活用品,以致到达灾区后遇到了从没有遇到过的生活困难。

一是帐篷里的床铺不够。一些年轻救援队员夜里只能打地铺睡觉。南方气候本来雨多潮湿,加则平武县地处高原山区,海拨高达3000多米,昼夜温差大,不要说睡在地上,就是睡上床上,晚上盖上一床厚厚的棉被,夜里也常常会被冻醒,难以入眠。曾淑华大夫说,那种滋味一般北方人很难忍受,湿冷湿冷。二是由于地震破坏了灾区所有电力设施,电力中断,加上来时没有带发电机,夜里只能点蜡烛过夜。三是由于没有带必备的灶具,无法做饭,吃饭成了头等难题。连续用矿泉水冷水泡方便面吃了两天,带队的常谊林副院长说,这样不行。时间长了,人的身体受不了。每天工作强度这样大,吃不上口热饭,会把队伍拖垮。

思来想去,救援队只得向当地老乡借来灶具,在山坡上挖了个土灶,拾来些枯枝败叶作燃料准备做饭。锅,支起来了,却又无米下锅。镇上的大部分粮店与超市大都停止向外出售粮食,以备灾后急用。

连跑几家超市与粮店碰壁后,才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好不容易买到了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又从帮灶的那位老乡的地里买来了一些蔬菜,总算能够生火做饭。

做饭的任务是一项苦差使,被曾淑华抢去。中午气温高达45摄氏度,天上太阳晒,地下炉火烤,25个人的饭,得整整做2个多小时,汗水直流。往往是饭做好了,自己却累的热的吃不下。除此之外,曾淑华作为四川人会说四川话,还担任翻译,帮助救援队与灾区群众在语言上勾通。

曾淑华笑着说,我是一身兼三职,既当医生,又当翻译,还当伙夫。她把自己所经受的千辛万苦,看作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一种财富。

在灾区抗震救援中,最使女同志们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夜里上厕所。厕所修在半山坡上,夜里解手得打着手电上山。来回一趟,得走大约二十几分钟。黑咕隆咚不说,还时常担心发生余震山体滑坡。

晴天热得要死,盼着下雨,真想下点雨凉快一下。可真正下雨了,却又格外烦恼,饮用水也不能吃了,脏得很,只能从帐篷上接雨水吃。脚底下到处是黄泥汤,去趟厕所两脚沾着的泥砣子足足有四、五斤重。夜里棉被床铺湿得不能盖,不盖又不行,夜深时冻得睡不着觉。心想,还不如让太阳晒死算了!

生活的艰难,不仅没有使救援队的队员们畏缩退却,反而更加坚定,忘我地工作。

曾淑华大夫说,那几天,她们医疗救援队满脑子想的是救人。大家说,能救治一个算一个。每挽救一个生命,医治好一个伤员,就会为灾区人民减少一分痛苦,对他们是一种深深的欣慰。她说,一 想到救人,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生活再苦也不觉苦,工作再累也不觉累,反而感到一种自豪与幸福。

外出巡诊,平时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却常因山体滑坡,道路堵塞绕着走,得走四、五个小时。有时,车过不去,他们就背着三十多斤重的药品与医疗器械步行进村。

路上,一遇到受伤生病的群众,他们就停下来治疗救治。一个村一个村跑,晴天一身汗,被火辣辣的太阳直晒得嗓子冒烟。雨天一身泥,身上的衣服常被雨水淋湿湿透。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骨头几乎散了架。

据不完全统计,长治市人民医院医疗救援队共外出巡诊1100人次,救治伤员453人次,手术治疗4次。同时,还为100多名在抗震救灾中受伤与生病的官兵进行及时治疗。他们除完成抗震救灾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救援任务外,还随部队外出执行医疗救援任务6次,并为新建小学送去了150余份防暑用品。

他们的辛勤工作与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灾区群众高度称赞。灾区群众视他们为亲人。

救援亲历多次流泪

曾淑华大夫说,作为医务工作者,虽然早已见惯了血腥和死亡,但在抗震救援中还是忍不住多次落泪。

在平武县平通镇救援中,看到两座小学教学坍塌,600多名孩子遇难,在场的医疗救援队员与战士无不失声痛哭。

平武县地处偏远山区,好多乡镇村庄山路极为难走,加上,道路经常被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头堵塞,救援医疗队在地震发生数天后才进去。

当地的医疗条件本来就差,地震后医疗机构几乎全部瘫痪,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些灾区群众受伤后,得不到及时治疗,等医疗救援队到达后,伤口已经严重感染化脓。

5月12日,有一位老人带着他12岁的孙子来医疗队看病。“5.12”地震当天,她带着孙子去亲戚家串门,躲过了这场劫难,但她的老伴、两个儿子与儿媳却在家中不幸遇难。老人一说话就哭,使在场的医疗队员们也忍不住掉泪。他们一边给老人细心看病,一边对老人进行安慰,像儿女一样,用真情与柔情温暖着老人那颗泣血流泪破碎的心。

响岩镇大水村有一位刚出生35天的孩子,感冒了,被母亲抱着来看病。他的父亲在“5.12”地震中不幸遇难,母亲终日哭哭啼啼以泪以面,让给孩子看病的曾淑华大夫看了格外揪心。

一位10岁的小女孩,是南坝镇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楼垮塌后,把她从二楼摔到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侥幸逃了出来。她的母亲说,当时,她的孩子头上被碰破了好几个血口子,耳朵撕裂,满脸是血。曾淑华大夫看到孩子的耳朵快掉了下来,已溃烂化脓,一边为她清洗脓血,缝合伤口,一边掉泪。

5月21日,一位30多岁的农村妇女找到医疗队治伤。她的大腿被山体滑滚落的石头砸伤。腿肿的脱不下裤子。她一边让医生给她抽取脓血,清洗伤口,一边给在场的医生讲述她死里逃生的故事。

同样是响岩镇大水村,一位农村老大娘被地震倒塌的房屋砸伤后,由于缺医少药,伤口严重感染化脓。曾淑华大夫讲,如再不治疗,就会发展成败血症,危及生命。老人被砸伤后,一直躺在床上无法下地,痛疼难忍,直到5月22日医疗救援队赶去时,才得到救治。看到可怜的老人受伤后,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医护人员不由地掉下了眼泪。

5月25日,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一行驱车前往四川平武县响岩镇地震灾区慰问抗震救援医疗队队员们。

当高厅长看到救援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拼命工作,激动得连声说:“大家幸苦了!”

为了保证救援队员身体安全和身心休整,5月26日,高国顺厅长返回太原后,立刻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撤回第一批医疗救援队,换第二批医疗救援队上。

当曾淑华大夫所在的医疗救援队接到省厅要他们撤走的通知时,大家纷纷写决心书要求继续留在灾区抗震救援。他们不愿离开灾区,觉得灾区还有许许多多受伤的群众等待需要他们去救治。

6月2日,山西省长治市首批赴四川抗震救援医疗队与灾区群众挥泪告别,撤离灾区。

小小救生队篇6

2013年4月23日上午8点30分,四川省宝兴县下起了蒙蒙细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来不及穿上雨衣,匆忙穿梭在医疗救治点和指挥部问。在芦山地震后12小时内,他率领华西医院第一支医疗队紧急驰援震中芦山县,并带领一支小分队徒步挺进重灾区宝盛乡。

在黄金救援期内,与时间赛跑,是灾区12000名医疗救援队员每个人心中的使命。

挺进重灾区

时隔5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强烈地震再次降临四川。而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距汶川直线距离仅160公里。地震发生时,华西医院手术室护士涂雪花,正忙着为上午的手术做准备。强烈的震感让她身体有些恍惚,手中的器械险些跌落。来不及多想,她的第一反应是将患者推至安全地带。这种反应并非来自本能,而是源于无数次的应急演练。不过,还没等她喘口气,医院电话便打了过来,“随时待命,准备奔赴灾区。”

接到命令的还有曾勇。在从家赶往医院的路上,他已经预料到,自己曾在云南彝良地震中率队救灾,医院很有可能再次让他率队出征。果不其然,在华西医院召开的紧急会议中,首支医疗队被要求火速赶赴灾区,队长为曾勇。做好准备后,9时40分,芦山地震发生后1小时38分钟,华西医院首支医疗队共22人,分乘7辆救护车,驰往震中芦山县。

在华西医院为救灾备战的同时,已派出2000人的先遣队紧急驰援芦山。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派遣四川、重庆和陕西等5支国家卫生应急队的180余人赶赴灾区。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也先后启动了抗震救灾Ⅰ级响应,比汶川地震时,足足提前了7个小时。

在国家卫计委派遣的5支医疗队中,重庆市卫生局在4月20日8时35分接到了救援通知。作为部级救援队,重庆应急救援队拥有41台车辆,不仅拥有先进的车载式医学方舱,还能提供沐浴和净化水源。若移动医院的设备全面展开,其功能相当于一家24小时接诊的二甲综合医院。

之所以要组建一支如此“豪华”的国家救援队,源自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精神可嘉、装备太差”的问题。2010年,为强化卫生系统紧急野外现场处置能力,原卫生部陆续在全国组建起20余支部级应急救援队,每支队伍投入700万~1000万元。

经过近12个小时的跋涉,4月21日零时30分,重庆应急救援队抵达芦山,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派出的第一支到达震中芦山县的省外医疗救援队。在重庆医疗救援队赶到芦山前,第三十七医院已于震后一小时,率先赶到芦山县,成为首支到达芦山的外地医疗队。

由于道路塌方,由雅安通往震中芦山县的道路一度中断。被困在路中的华西医疗队终于于下午1时许,抵达芦山县人民医院。在向指挥部做了简单汇报后,医疗队来不及做任何休整,所有队员也立即分组投入到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中。

4月20日下午14时许,曾勇接到指挥部临时命令,紧急赶赴芦山县宝盛乡营救三名地震重伤员。接到命令后,曾勇带领一支7人医疗队,和另外两支医疗队一道,紧急驱车赶往宝盛乡。在最后的两公里处,道路被塌方体完全覆盖,队员们几乎是手脚并用,在巨大的乱石堆中爬行。同时,山体滑坡的碎石还不时从头顶飞下。曾勇在通过时不慎跌倒,脸部鼻子处便被掉落的飞石擦伤。其他队友也多多少少挂了彩。短短两公里路程,医疗队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宝盛乡,医疗队员立即筛查出4名重伤员,对他们进行紧急处理,并护送他们转上飞机。而当他们徒步回到营地时,已是晚上9点多。

在宝盛乡告急的同时,同为重灾区的宝兴县因道路堵塞,已完全沦为孤岛。21日凌晨5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梁万年与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李清杰等人,在卫生应急救援碰头会上做出指示,宝兴县灾情不明,无论如何,医疗队必须于21日进入宝兴县。

“灾情就是命令。”根据指挥部安排,第三十七医院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下称“新桥医院”)陆路进入宝兴县。华西医院和总医院则由空投进入宝兴县。

事实上,早在4月20日下午6时和4月21日上午8时,总医院呼永河副院长,曾带领医疗队两次试图空投至灾区,却都因雾气太大,不得不折返。“天气不允许,绝对不能实施空降。”尽管心急如焚,但呼永河心中明白,保障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是抗震救灾的前提。而这正是此次芦山地震科学救援的一个缩影。2008年汶川地震时,因高山峡谷气候突然变化,直升机就曾遇大雾和强烈气流而撞山失事。

“只要天气允许,我们要第一时间赶赴宝兴灾区。”尽管遭遇了两次折返,但呼永河率领的医疗队不愿就此离开,他们在飞机场原地待命,只待天气转好,便直飞宝兴。最终,在4月21日中午12时降落宝兴,成为首支赶到宝兴县的军队医院。

属地化管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灾后24小时内,卫生计生部门累计派出医疗队136支,共计982人。在医疗队之外,还有一支近万人的专业救援队和难以计算的志愿者。如何有效组织如此繁杂的救援队伍,考验的是临时组建的救援管理体系的运转效率。

在吸取汶川、玉树两次特大地震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先后4次修订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其最新一版明确要求,在地震发生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立即自动”开展前期处置工作。正因如此,地震发生当天,四川省政府便在芦山县人民医院成立了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从县到乡镇的各级指挥部也纷纷成立。

4月20日,国务院总理视察灾区时,明确提出,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负责下一步救灾工作。医疗救援工作也将在四川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军警地一体化指挥。汶川地震期间,由多头管理导致的救灾混乱,一直饱受争议;而此次地震中属地化应急管理机制的确立,被学者认为是中国救援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汶川地震时的最大不足是组织无序。”作为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祝小平曾参与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他向记者回忆,汶川地震时,全国各地疾控中心自发赶到地震灾区后,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救援队多白发行动。“这不仅造成很多重复工作,而且很多数据无法统计。”

与汶川地震不同,四川省疾控中心在赶到灾区现场后,很快便找到了设在芦山县疾控中心的指挥中心。祝小平手拿一份花名册向记者解释,此次救援过程中,不管疾控救援队来自何方,赶到灾区后要首先到要指挥中心报到。

正是有此体系,记者在救灾现场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华西医院和总医院都是综合性三甲医院,而在救援现场,两支医疗队都要听从宝兴县人民医院的统一指挥。而且,在灾区中医疗队转战救灾地点、开展救援工作等,都要事前与当地指挥部取得联系,以便保证灾区医疗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从成都赶赴芦山的路上,我看到救护车在不断转运伤员,心里就放心了。”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副主任张国新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卫生系统角度而言,此次救灾已经有序多了。12个小时都不到,重症伤员都已经得到转运救治,这是很不简单的。”

汶川地震期间,由于救援伤病员多、救援能力弱,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了三次大转移和检伤分类:首先是从救援现场转运到医院;再由医院再一次检伤分类,转入更高级别医院;若病危危重,或还将转入省外医院。反复转运,给伤者身心和治疗均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卫生计生部门借鉴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经验,第一时间公布了《地震伤员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定了分类检伤的标准和转运原则,强调科学施救,努力降低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整个救援转运体系中,芦山县人民医院和宝兴县人民医院成了医疗救援的“桥头堡”,在负责中轻度伤员的救治工作同时,还负责将重症患者转运至其他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则充当了中间枢纽。医院将轻伤患者做简单处理后,马上疏散至雅安其他医院,以保证充足的应急床位;而重伤患者则会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华西医院或四川省人民医院。

据统计,截至5月3日,华西医院共接收地震伤员392人次,至今无一例死亡。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表示,医院将伤员分为轻症、重症、危重症和急危重症四级,实行动态分级病情管理。急危重症伤员由院长亲自督导管理,一天至少进行一次全院多学科协作会诊和病例讨论,每天组织3次多学科专家组专家查房。危重伤员和重伤员也分别采取多学科协作查房和病例讨论,每天讨论一次病例,多学科交叉查房两次。

向康复看齐

当救援工作进入第二个24小时,芦山地震医疗救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月21日上午10时,由华西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屈云带领的华西医院第四支医疗队,乘坐空军直升机,空降至震中宝兴县城。此医疗队不仅成为第一支到达宝兴县的医疗队,结束了孤岛自救的困境,而且还是第一支完整的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医疗队,宣告救援工作进入到医疗和康复并重的阶段。

“汶川地震时,康复人员是在5月15日,即地震发生3天后,才介入到救援中。到达后即发现部分患者皮肤肿胀,病情治疗已有所延误。”作为四川省康复医学专家,屈云告诉记者,尽管汶川地震已经过去5年,但部分伤者的康复和心理治疗,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其原因就在于部分伤者的康复和心理干预介入不及时。”

而此次地震,屈云第一时间便接到了赶赴灾区的电话,不到24小时便被空投到灾区。作为康复医生,他可以与骨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一同乘坐直升机奔赴灾区。“一架直升机只能坐12个人。如此宝贵的空间,让康复和心理救护人员加入,这在5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事实证明,加入康复和心理干预成员的治疗小组,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很好配合医疗组的救援工作时,心理小组专家就可以及时疏导患者情绪;若患者出现手术疼痛,除了使用止疼药外,康复小组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伤痛。

就在同一天,由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陈婷带队的华西医院第五支医疗队,于4月21日下午3点40分,到达芦山县人民医院,专门负责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宣传工作。

对遭受巨大心灵创伤的灾民,实施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汶川地震期间,各类心理救援队对灾区人民实施的扫荡式心理干预,曾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二次伤害。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在芦山地震救援中重演,是记者在一线采访中听到最多的问题之一。

作为心理卫生专家,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是四川省地震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他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因不当心理干预而致预对象的二次心理伤害,此次心理救援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

2013年4月23日,四川省卫生厅成立心理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并在原有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网络基础上,指定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为省级心理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并在乡镇卫生院、群众安置点等设置心理卫生服务点,配备专职与兼职人员为灾区人群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地震伤员、受灾安置点群众、学校学生、灾区救援人员、灾区干部职工和急性应激障碍人群,是心理干预的6类重点人群。”张伟向记者表示,此次心理干预辅导要特别强调“同一拨人做同一件事”,即持续跟进,而不是轮流去心理安抚。玉树地震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就曾组织40人的心理志愿者队伍。通过建立一对二或一对三的稳定持续的心理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会持续跟踪患者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从而与其建立了非常稳定的联系。而此种模式也被再次复制到此次芦山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中。

汶川地震后,公众对心理救援的接受程度已大为提高。但对工作在一线的陈婷来说,工作开展仍不轻松。由于灾区人民仍缺乏健康常识,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仍是少数,而且越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越不愿意主动就医。这就需要心理救援队员逐户排查。而更为困难的是,救援队在入户排查的过程中,并不能轻易获得当地政府或基层人员的支持。“他们都忙于解决公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对我们提出的心理干预帮助会婉言谢绝,这常会让心理救援工作陷入停滞。”

鉴于此项难点,四川省地震心理卫生和医疗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也在与当地政府、救援警察、志愿者和教师积极合作。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排症精神疾病患者。一旦发现此类患者,再由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对患者实施救治。

针对性防疫

地震救援工作进入第三天,各地伤员越来越少,而救援人员却在不断增多。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4月21日,卫生计生部门累计派出医疗卫生人员1235人(含卫生防疫人员);4月23日,增加至12080人,增幅近10倍。再加之上万名消防、武警官兵和无法详尽统计的志愿者,总人员估计超过3万人。而宝兴和芦山两县的总人口也仅为18万人。粗略估计,在灾区,每7人中就有一名救援人员。而若在县医院或县中学等聚集点,其救援人员所占比例更高。

日益增多的救援队员,使得一线的救援工作放慢了救援节奏。安营在芦山中学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在地震后最初一天,收治了49名伤者;第二天伤者逐渐减少;而第三天,医疗帐篷中已经有了空床位。而拥有20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派来的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也逐渐转入了居民日常门诊。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记者甚至在宝兴县见到医疗队争抢患者的情况。

事实上,不断增多的救援队员和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区食品和水源的紧张。4月23日,记者在宝兴县采访期间了解到,穆坪村附近的一位住户,3天来只领到了一瓶水和一包方便面。他们案板上的蔬菜有些已经腐烂发霉。而距此安置点一公里外,便是宝兴县最大的居民安置点。大部分救援人员居住其中。在那里,可以免费领到矿泉水和方便面。

在早期,缺水一度成为所有灾区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由于瓶装饮用水供应有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部分居民开始饮用井水或泉水。由此,一些灾区民众出现了腹泻等肠胃道疾病。祝小平告诉记者,4月21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时检测室通过对灾区20余个地区的水质样本检测,发现3例水质存在尿素超标。原因推测为粪便污染所致。不过,随着4月22日芦山至宝兴国道打通后,雅安绝大部分灾区的饮水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即便如此,影响灾区卫生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生活污染。由于缺水,很多厕所堵塞,排泄物一度堆积如山。4月22日,记者在芦山县人民医院采访期间发现,超过千人的救灾现场,医院仅开放了一间5个坑位的厕所,而据记者22日晚观察,厕所地面已遍地泥泞,大便只能用脸盆冲水。

“现在的关键是安置点的管理问题。”祝小平不无忧虑地表示,随着救援工作进入新阶段,政府会设置更多的灾民安置点。由此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安置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厕所。厕所太少时,就容易滋生蚊蝇、引发肠道传染病流行。”

针对此问题,在4月22日的沟通会上,疾控专家已经向总指挥部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一,帐篷建立必须通风透气,否则容易因人员聚集,引发呼吸道感染。其次,必须按照每50顶帐篷设立一个坑位的标准,设立标准厕所,并有专人负责垃圾清理工作。再有,要在安置点设置医疗站和卫生防疫队,并每天对安置点住户进行入户巡查。一旦发现有传染病苗头,就要尽快处理。

同一天,四川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了《地震灾区示范厕所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在4月30日前,每个受灾群众安置点至少有一个示范厕所。

事实上,除了有针对性地预防可能爆发的传染性疾病,此次卫生防疫的消杀工作也有所改进。汶川地震期间,由多支防疫队对同一地点反复消杀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此次地震防疫中也得到修正。“汶川地震时,对每辆车都要消毒。有时甚至为了消毒,防疫队还发生纠纷或口角。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祝小平告诉记者,此次地震防疫更加注重公卫防疫的科学性。由汶川地震时的“地毯式”消毒,改为重点部位消毒。而他所谓的重点,主要包括垃圾站、厕所、帐篷周边、饮水处等地。

小小救生队篇7

2008年1月7日,位于加勒比海西岸的海地共和国首都太子港佩森威尔地区,一所名为“诺言”的教会学校发生坍塌事故,700余名师生被废墟掩埋。

事故发生后,中国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拉动预案》,组织60人救援分队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连续奋战120个小时,成功救出155名幸存者,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国际大救援的雄伟赞歌。

仅仅5分钟,就组织部队开进;35分钟后,中国防暴队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55分钟后,成功救援出首名幸存者。

联合国官员称赞“中国速度”

2008年11月7日上午10时10分,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副总警监布莱斯通过电话,向中国防暴队通报了“诺言”教会学校坍塌事故,并要求防暴队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实施救援。

10时15分,防暴队《应急拉动预案》启动,迅速对救援工作作出部署:命令正在德尔马斯、佩森威尔地区执行武装巡逻任务的3个执勤小队,作为先头部队直接开赴事故现场,打通进入核心区域的道路;防暴队指挥中心吴东主任带领30人突击组,携带破拆工具和救护器材赶赴事故现场增援。

10时20分,先头部队、增援部队从4个不同方向向事故现场开进。

10时45分,执勤小队30人先后到达离事故现场核心区域约300米的十字路口处后,发现通往事故现场核心区域的唯一山路被不断涌入的人群堵得水泄不通,车辆根本无法行进,现场十分混乱。

看着近在咫尺的事故现场,队员们个个心急如焚。防暴队果断决策,命令部队徒步进入,全力争取救援时间。队员们兵分两组,成尖刀队形向前推进,每移动一段距离及时拉设警戒带,设立警戒哨兵。

仅10分钟后,执勤小分队终于到达事故核心区域。这时,增援组30名队员也赶到了现场。

事故现场悲惨凄凉。依山而建的一栋4层教学楼已经全部坍塌,几乎被夷为平地,近700余名师生全部埋在钢筋水泥的废墟中,许多闻讯而来的学生家长,跪在废墟上痛哭,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

警戒组疏散人群、封控现场、警戒;突击组负责道路交通,筑牢“生命绿色通道”;救护组负责现场营救。防暴队指挥中心主任吴东简单分工后,大家便迅速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之中。

在现场,警戒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劝说在事故现场自救的当地群众离开现场,疏散现场围观人群,在废墟四周拉设警戒带,设立警戒哨兵,高度戒备,清空现场人员,防止人群涌入。为正常、有序进行救援工作提供了保障,赢得了时间。

为了保证其他救援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实施营救,幸存者能在第一时间被送出接受治疗,突击组的队员们手拉手、肩并肩,在运送伤员的紧急出口到救援车辆的停靠点,筑起了一道2米宽、近百米长的“生命绿色通道”。

很快,救护组队员们在废墟中听到呼救声,发现一名小男孩已经几乎被废墟掩埋,只剩下头和手在外面,神情紧张,精神恍惚。

看到幸存者,队员们非常兴奋,随队军医给小男孩打上点滴,外语翻译队员在一旁不停地说着鼓励的话语,帮助小男孩稳定情绪。救援队员们发现,坍塌现场钢筋水泥废墟叠压在一起,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危险,由于空间太狭小,大家随身携带的专业破拆工具根本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手一块一块地将废墟挪开。

队员们顺着废墟的缝隙掏挖,用手刨出一个仅能容身的小洞,蜷缩着身子钻进废墟,再用双手将一块块砖头刨开,运出去,又钻进去,再钻出来,匍匐着身体一趟又一趟,把压在小男孩身上的砖块一块一块地移走,成功将第一名幸存者从废墟中救了出来。

当中国防暴队成功护送第一名幸存者从 “生命绿色通道”通过时,现场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

中国防暴队是第一支赶赴事故现场核心区域的维和力量,负责现场救援指挥的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副总警监布莱斯,对中国防暴队的出色表现赞许有加,并称赞:“CHINAFPUCHINASPEED(中国速度)!”

身负50多斤装备,轮番奋战达120多个小时,成功救出幸存者155人,挖出遇难学生遗体103具。

中国人非常好

救援现场,队员们有的手掌被磨破了,有的手臂被划伤,但他们仍坚持在第一线。当大家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幸存者时,都非常振奋,非常欣慰!

11月8日临晨3时左右,美国、法国、英国、多米尼加等国的专业救援队纷纷赶到事故现场实施援救时,因道路狭窄,救援器材无法运达核心区域。队员们就用手抬、肩扛,把专业救援队的救援器材(声纳系统、摄影机、发电机、电钻)第一时间搬运到现场核心区域,很多队员的手被磨破了、脚被机械碰肿了,肩被磨出了血印,却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叫累。

11月9日上午11时,国际救援队利用生命探测仪在废墟中探测后,认为废墟下面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建议动用大型机械进行挖掘,防止因天气炎热,出现疫情。20分后,海地当局采纳了国际救援队的建议,现场专业救援队随即停止了救援作业。

面对近40度的高温天气、面对遇难者的遗体、面对空气中弥漫的腐臭味,队员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抢救,生命重于一切”,顾不上心理上的恐惧、身体上的疲惫、环境上的威胁,全力投入到第二轮救援行动中。

在救援过程中,队员们渴了就匆匆喝几口水,饿了就吃几口干粮。大家每天都要身负50多斤的装备,一天下来,两眼充血,双肩肌肉痉挛,腰酸腿疼,但始终没有一个退却,没有一个放弃。在救援行动中,中国防暴队先后从废墟中成功救出155名幸存者,挖出遇难学生遗体103具,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海地人民的尊重和赞许。

11月12日上午10时,按照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的指令,整整奋战120小时的中国防暴队撤离事故现场,现场围观的群众和遇难者家属大声高呼“CHINESEVERYGOOD!”(中国人非常好!),并对队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出色完成8次重要警卫和10多次临时任务,联海团官员两次致信感谢,总统授予“国家秩序骑士勋章”。

蓝盔骄子誉满海地

按照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指令,中国防暴队除担负事故现场核心区域救护和安全警戒任务外,还担负联海团高官、海地政要视察事故现场时的警卫任务和其他临时任务。

11月9日下午5时46分,海地共和国普雷瓦尔总统第4次视察事故现场。聚集的围观群众和遇难者家属情绪激动,高呼口号:“总统先生,救人、救命……”现场局势一片混乱,近千名群众突然涌向总统,中国防暴队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采取灵活变换队形和战术,顺利将普雷瓦尔总统护卫到了安全地带。

在救援期间,中国防暴队以其专业的素质、过硬的技能、灵活的战术还先后担负了海地总理米歇尔皮埃尔・刘易斯、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警监玛玛都、海地妇女部部长玛丽・乔治林等重要官员视察救灾现场的警卫任务。

中国防暴队在救援行动中的积极作为和突出表现,受到了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海地政要的广泛好评。

11月8日,海地普雷瓦尔总统视察事故现场时,亲切接见和慰问参与救援的中国维和队员,与队员们一一握手,并用标准的汉语说道:“你们好,感谢中国,感谢CHINAFPU!”(中国防暴队)

11月13日,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警监玛玛都和副总警监布莱斯,分别向中国防暴队发来感谢信,高度赞扬中国防暴队在危难关头所体现出的“专业、敬业、热情、友好”的良好形象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小小救生队篇8

4月20日早晨,雅安城区一家宾馆的二楼房间里,正在收拾行李的钟红,突然觉得脚下猛烈晃动,甚至有些站立不稳,“大约有三、四十秒之长,宾馆的柜子门和抽屉全部被震开,装满水的饮水机都移位了”,钟红回忆说,有一刻她觉得心脏骤停,之后迅速地衡量了衣柜、床及写字台的空间,最终选择趴伏在宾馆木制写字台的下面,“我当时太害怕了,根本没想到卫生间最安全。”一天后,钟红给北京的亲朋报平安时,仍然心有余悸。虽然5年前,从电视里目睹汶川地震的惨烈,但她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离灾难这样近。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4月20日8时2分,位于四川省汶川西南方向的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芦山县距成都180公里,距雅安市31公里,辖6镇9乡,人口12万,北连汶川,也是2008年四川“5·12地震”的重灾县之一。

当钟红冲出宾馆时,她看到街上全是人,很多人穿着睡衣跑出来,到处是摔碎的花盆和玻璃,很多警车,没有看到周围有人员伤亡。

事实上,雅安城区损失并不严重,而邻近的郊区县房屋损毁严重、人员死伤惨重,尤以震中芦山县最为严重。地震后第四天官方公布的消息显示,人口达153万的雅安市下辖的7县1区共计死亡173人、失踪23人。四川省的成都市、邛崃市、甘孜州等19个市州115个县不同程度受灾。地震还波及贵州、甘肃、云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当地都有明显震感。

抢夺黄金72小时

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在第一时间分别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切实防范余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就在地震发生5小时之后,总理从北京飞赴地震灾区,18时许,他到达位于芦山县龙门乡的地震前方指挥部召开现场会议,部署地震救援工作。提出,72小时黄金救援期,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首先要把埋在废墟里的群众抢救出来。现在余震不断,要抓紧对所有的房屋进行排查,确保受伤群众一个不漏。他还要求,及时公布灾情、救灾信息和群众伤亡情况。

在救灾的现场,武警官兵满身泥土,在废墟上徒手翻扒。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头上裹满纱布,上衣血迹斑斑,却微笑着安慰救援人员:“叔叔我没事,我不哭。”

武警战士何伟,他的家距离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芦山县太平镇只有43公里。就在随着救援队到达灾区前,他接到消息称家中有亲人受伤。在通讯中断且不能电话联系父母的情况下,他万分焦虑。但是何伟并未向部队提出回家看看的想法,而是全力参与抢险救援。

“目前仍在生命搜救黄金72小时之内,抗震救灾部队仍将生命搜救放在第一位。”抗震救灾前进指挥所指挥长、军区参谋长周小周22日说,全军和武警部队投入救灾总兵力已达1.9万人,救治伤员2875人,帮助转移安置群众2.4万人,运送物资1355吨。部队正进入地震灾区的所有乡村,实施地毯式搜查,确保不漏一家一户,不留任何死角。

而公安消防部队员也已营救生还者96人、疏散群众3166余人。截至21日16时,所有灾区乡镇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

地震发生后,民间救援队、志愿者迅速奔赴灾区。地震发生20多分钟,蓝天救援队便公开信息,称蓝天救援四川队完成队员集结。之后,包括壹基金救援联盟在内的四川、浙江、江西、青海等多省近万人的民间救援队及志愿者,先后奔赴灾区。

截至22日晚间,到达雅安重灾区的救援力量已有27000余人从废墟中救出320余人。

在地震灾区,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各方百姓正抓紧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最后时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治伤员,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比汶川破坏力度小

对于本次地震的成因,专家们一致认为作为青藏高原新生的板块构造,巴颜喀拉地块并不坚固。在向东挤压过程中,受到刚性比较强的华南地块、四川盆地的挤压,形成了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县和汶川县都位于断裂带上。当龙门山断裂带所承受的压力远超其强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裂痕,导致地震发生。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相较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破坏范围比较小。主要集中在雅安郊县,远远没有达到汶川的300多公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包括震中50公里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陕西、甘肃、宁夏、北京、广东、海南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全国238个县不同程度受灾,死者及失踪者数字,2009年统计为87150人。

“再从地震释放的能量上来说,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相差32倍。这意味着,相较于8.0级的汶川地震,7.0级的芦山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前者的1/32。不过,距离地表13公里的地震,破坏力强大。”蒋海昆说。而从地震的烈度来说,2008年“5·12地震”烈度为11度,本次地震震中烈度预计为9度左右,一般情况下会造成房屋破坏,少数甚至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4月21日8时,据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腾讯官方微博公布,全市近40万间房屋受损,倒塌12851间,34座水库受损,堰渠损毁2668处,农林水经济损失14.30亿元,全市需安置48915户。受灾严重的宝兴县城建筑物损毁严重,损毁率逾60%,道路损毁严重,县城周边发现滑坡体38处。

“地震发生几天或是几十天后,当人们逐渐将其淡忘时,也许会突然来一个‘晚期强余震’,那将是非常致命的。”这句话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在汶川地震后说的。余震频繁是地震专家们最为担心的事情之一。

汶川大地震后112天内,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2.7万多次余震,其中发生于2008年7月24日,四川青川一带5.6、6.0和6.1级较强余震,再次造成10多人伤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后续余震会比较丰富。如果用汶川地震的经验来看,余震可能将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日本的地震专家则明确指出,未来这一地区还有可能发生6级规模的余震。

4月24日8时官方共监测发生余震4001次,其中包括5.0-5.9级4次。

救援体系更为成熟

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仅18分钟,四川省军区已成立抗震指挥部;仅28分钟,第一批救灾部队(武警四川总队的1200名官兵)已动身赶赴灾区;仅38分钟,第一批非军方专业救灾队伍已动身前往灾区;仅58分钟,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由八部委组成的减灾委工作组赶赴灾区;仅79分钟,首个民间慈善基金开始行动(壹基金);仅88分钟,首个民间专业救灾队伍动身赶赴灾区;仅89分钟,四川省宣布启动一级响应预案;仅118分钟,直升机已出现在灾区芦山县城上空;仅过了7个小时,中国政府第一批救灾物资运达灾区;不到24小时,支援医疗队已覆盖芦山、宝兴两个重灾县的11个乡镇;27小时之后,地震重灾区芦山县、天全县城基本恢复供电;28小时通讯全面恢复;48小时,灾区连接外界的主要公路已全部打通……

和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此次不论军队、官方或民间,在反应速度、应对针对性等方面都显得更快速、更专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5年来,各有关方面汲取汶川地震血的教训,在突如其来的灾变面前,准备更充分,训练更有素。

来自中新网的消息显示,就在地震两天前即4月18至19日,四川举行代号“闪电-A”的跨区地震救援演练,此次演练主要是为检验承担地震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消防部队战斗力。演练假设四川某地发生7级以上强震,震后四川消防总队接到救援命令以最快的速度调集成都、乐山、宜宾、雅安等地的重型、轻型搜救队赶往灾害现场,并要求搜救队员除每个50斤左右的行军包外,还要携带了液压剪、生命探测仪、扩张器、发电机等10多种装备。媒体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搜救队除了携带有顶级装备外,竟还有农家常见的箩筐、斗斗车等‘土家伙”。“地震搜救”地点设在四川仁寿县丘陵地带的一废弃厂房所在地,现场只有崎岖山路可抵达。搜救队抵达现场后,先后开展了搜索定位、狭小空间救援、悬崖救援、夜间搜寻等项目的演练。

救助工作有条不紊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紧急拨付应急救灾综合补助10亿元,用于灾区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济,地震受伤人员医疗救治,遇难人员家属抚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抢修等方面。

同在21日,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区的疾病防疫工作已经展开。卫生计生委组建了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环境和饮用水卫生、消毒处理、改水改厕、辐射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四川省雅安市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的通知》,对切实做好四川省雅安市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前线指挥部疾控卫监组组长祝小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小组已经对各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逐一开展流行病调查、卫生消毒、健康教育等工作。目前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灾区没有出现传染病疫情。

21日17时47分,首趟铁路抢险救援专列抢7次到达新津火车站,这是由甘肃天水装运的10车灾区急需棉被。全国各地发往成都铁路局的10趟“抢”字头货物列车正陆续抵达灾区,共向灾区运送帐篷34车,棉被13车,药品19车、1140吨,食品1车、5吨,航空煤油58车、2948吨等救灾物资。

地震第二天,四川省政府新闻召开会通报救灾情况,公布政府已累计安置受灾群众17.1万人。通过空投、公路和人力搬运等方式,向灾区运送药品、食品、饮用水、帐篷、棉被等急需物资。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李保俊表示,民政部门正在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抢运帐篷、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中央和四川调配的合计6万顶救灾帐篷可初步安置受灾群众18万人。“这些帐篷全部运抵后,可以基本满足灾区的急需。”他说。但目前重灾区仍然急缺食物、水、帐篷、棉被、药品和消毒剂等物资。

民政部正在制定对受灾群众的救助政策,现已明确对紧急转移安置的人员按照人均23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救助,对每位遇难者的家属发放5000元抚慰金;在过渡期救助阶段,受灾群众每人每天可以享受10块钱、一斤粮的补助,补助发放6个月。

此外,经过国家电网德阳电业局15名电力抢险人员2小时的抢修,芦山县黎明水几3时恢复供水。该水厂检验员吴江说,这是震后首个恢复的水厂,可满足城区10余万人的应急用水需求。

上一篇:餐饮投资策划范文 下一篇:古往今来只如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