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件范文

时间:2023-12-11 22:14:06

落花生课件

落花生课件篇1

一、学习课文善用细节

初中阶段主要是写记叙文,要想言之有物就要写具体的事。写事是离不开人物活动的,写人也是通过写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写人物多进行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人物的手法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它们的综合运用,不但可以让你知道人物的形体相貌、神韵气质,更可以让你了解人物的性格脾气及丰富深藏的内心世界。《爸爸的花儿落了》把爸爸多年来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通过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作为重点进行描写。这些材料看来很琐细,并不伟大,但却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瞪着我”爸爸在要打“我”时,“左看右看”,爸爸是在看用什么工具打“我”,能够教训“我”,又不至于把“我”打坏。最终爸爸拿的是鸡毛掸子,这一细节体现了爸爸对“我”的疼爱真是严而不厉,爱在严中啊!孩子逃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是够狠的了。但却出人意料,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真、善、美在此时此地,在爸爸这一形象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二、学习课文巧设伏笔

契诃夫关于伏笔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里。”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同时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具有独特魅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 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回到家,见“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像这样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从课文中提炼这一技巧并提醒学生加以训练,效果很好。

三、学习课文“一花多用”

把爸爸置于“花”这样的背景之中,爸爸的一生以及英子的成长都与花连在一起: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爸爸喜爱花,说明他有爱心,有生活情趣。爸爸把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说明爸爸喜欢花,更喜欢自己的孩子。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选择一两个景物,如雪花、月亮、寒风等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同学用雪花作为背景,雪花飘飞,天气很冷,父亲工作辛苦。但是在这样的雪天中,他依然准时来接“我”放学,描写了雪中的父亲等待“我”的情形;“我”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回忆了小时候和父亲在雪地玩耍的情形;“我”感受到了幸福,此时雪花依然飘飞,“我”的心随着雪花飞舞……

四、学习课文“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花的爸爸的辞世。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爱花,是爸爸的禀性,但作品中,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或园艺家,也没有做泼墨的描写,只是把它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是作为布局谋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浑然天成外,我以为其深层意义还在于:其一,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协调地发展;其二,“花”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内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花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学写一语双关时,特别要提到拟作文题目时,如何做到一语双关,达到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呢?有同学拟了作文题目“沐浴在春风里”,“春风”既实指自然界的春风,作为背景,同时春风温暖,可以深化文章的主旨,“我”内心感到很温暖如沐春风……

诚然,学生作文要插上飞翔的翅膀,还有赖于广泛而扎实的课外阅读和丰富而深厚的内化积累,以及长期而大量的实践训练。语文课应多多重视积累,多多进行启迪,让课文成为作文的它山之石,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读好课内课文,借鉴写好作文,这是我一直不懈的追求。

落花生课件篇2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落花生课件篇3

以前,每个学期教材所推荐的名著,教师都会在学期初或者是暑假放假之前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把名著买回来读。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买书”这一任务,而“读书”这一环节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偶尔读一读,却未能认真读完;即便是读了,也只是一目数行,浏览完事。因为教师未有落实的措施,所以“读”的这一环节就落空了。不要说让学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就算是让学生叙述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那也成为了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了。这样,即便教师在课堂上花两节课的时间来分析名著,但学生因为不了解名著,反应不佳,效果不好。

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名著阅读的教学?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一、读——读名著,抓落实

语文老师都知道,小说的教学应该抓住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而人物形象往往是在故事情节中凸显出来的。所以,如果不了解名著的情节,就给学生分析名著的人物性格、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那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所以“读”情节这一环节是基础,要落实学生的“读”。

1.课前演讲,复述情节

语文课堂的课前5分钟是名著阅读检查的最好时机。每次在讲名著之前,我就会跟学生定好阅读这本名著的时间,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要花3个星期之内看完,并按班级学生的学号,让学生提前做好课前演讲的准备,概括章节的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如果是基础较差的班级,可允许学生带稿演讲;如果是基础较好的班级,则要求学生脱稿演讲。一个学期下来,如果是内容较长的名著,学生最少有一次演讲的机会,那么他(她)就会认真去阅读并最好准备。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也检查了学生是否有阅读名著。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2.细节提问,检查阅读

以上的做法只能定时检测演讲的同学的读书情况,但对于一些不够认真的同学来说,他们就会想:“如果没有轮到我演讲,那我就可以偷懒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前演讲的同学演讲完了之后,随机抽问一两名学生,请他(她)回答这一章节中一个细节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一定是只有认真阅读过文章的同学才能回答出来的。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鲁滨逊在制造陶器的时候,他认为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答案是烟斗)。又或者是鲁滨逊在荒岛上有两处住所,他分别给它们命名为什么?(答案是城堡和乡间别墅)。

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压力,自然也会有了动力,他们看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任何一项措施,只要它是合理的,而你又肯花时间、肯想办法去落实它,那么它一定会出效果!

二、看——看视频,忆情节

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在学生读完名著之后,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看名著的视频。在了解了名著的全部情节之后,让学生再看视频,他们会更有兴趣,看的更加明白。有的老师就会担心,电影或者是视频的情节会与名著的内容有所出入,不利于学生掌握名著的内容。

如在看《格列佛游记》这个视频的时候,电影版的《格列佛游记》的情节与原著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主人公格列佛的幻觉的出现,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情节的慢慢的深入,学生自己发现了电影只是用了另外一种形式来叙述这个故事。于是,他们恍然大悟:这就是跟原著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跟名著情节内容有出入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这样更好!在看视频之前或者是在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情节与原著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是删掉了什么情节,或者是这个情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如果学生能够回答或者是区分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学生掌握得很好了。又甚至不提醒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同,这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名著的方法。

这样下来,即便多花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看看视频,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前面的两个环节打好基础,学生完整地阅读完名著后,教师再在课堂上面花一节课的时间去分析名著的人物性格、作品主旨及艺术特色等内容,把前两个阶段的名著学习进行了概括总结,这样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名著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气氛很好,自然是一种享受;而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兴趣变得比以前高,课堂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落花生课件篇4

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和合作探究精神,是新时期教育学生的重要目标。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让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阅读渠道,综合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初步构建了开放式语言教学活动课堂。从教学方法上看,在教学时主要运用情境感悟、自主欣赏、教师点拨、生活实践等方法。幼儿通过对语言信息的搜集、阅读和处理,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通过课堂交流感悟促进思维的深化。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设计了“小狗抬花轿”一课,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 科学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幼儿阶段孩子很喜欢生活中的小动物。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小狗抬花轿”的语言活动课。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在一起玩耍的时间较少,缺乏集体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幼儿的语言训练缺乏活力和深度。因此,笔者设计这节活动课,通过课上抬花轿这个小游戏,让幼儿体会出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通力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从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意识。基于以上教学目的,采用绘本阅读和小游戏的方式设计本节课,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幼儿阅读素材,深刻理解素材所要表达的寓意,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 设计三维教学目标,落实新课改理念,综合体高幼儿阅读素养

1)知识目标:让幼儿通过阅读绘本和观察PPT课件上的图片,能准确讲述素材所要表达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对素材的讲解有一定的方法和特点,能进行复述,能深刻理解绘本和小游戏的内容,用流畅的语言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

2)技能目标:通过表演理解儿歌内容,提高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幼儿的知识积累,增强幼儿的表现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小游戏设置,教育幼儿要与小朋友和谐相处,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3 课前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活跃教学氛围

小狗抬花轿的绘本(校本教材)、PPT课件、小扇子、大花轿、小狗头饰(八个)、老虎头饰(一个)。

4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幼儿阅读素养

4.1 实物花轿导入,激发幼儿认知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打招呼:“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份大礼物,你们想看吗?”幼儿齐声呼应:“想。”于是教师抬出大花轿,并提问:“这是什么?”幼儿大声回答:“是花轿。”“对的。那你们见过谁坐花轿呢?你们又见过谁抬过花轿呢?你们见过小狗抬花轿吗?”幼儿有点愕然,期待神秘的主人出现,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出来。“看!他们来了!”教师播放小狗抬花轿的PPT课件,幼儿的注意力很专注,有的幼儿一边看一边做出抬轿子的动作。这说明幼儿在观看中理解了故事中的内容,有效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

4.2 通过对绘本和课件的欣赏,提高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对幼儿的认知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让幼儿阅读绘本教材,模仿小动物进行表演,提高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第一幅图:“从这幅图上你看到谁在做什么了?”幼儿说出第一句儿歌:“八只小狗抬花轿。”“那孩子们看看老虎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老虎坐轿把扇摇。”简单介绍扇扇子和摇扇子的区别。这时教师提示幼儿:“忽然发生一件大事,什么事呢?”观察第二幅图并提问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幼儿们抢着说:“一只小狗摔一跤。”下面请一个幼儿模仿小狗摔一跤的动作。教师提问:“如果你发现小狗摔一跤会怎么做呢?”幼儿说:“把它扶起来,送进医院……”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小朋友们都是很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虎是怎么做的。”观看第三幅图并提问:“老虎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说出:“老虎对他踢一脚。”提问:“小狗被踢了一脚后会怎么样?”这时,保育员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小狗汪汪叫的声音。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说出:“小狗气得汪汪叫。”并学小狗生气时候的叫声。教师提问:“小狗生气了,那老虎又在干什么?”幼儿说:“老虎却在睡大觉。”于是教师提醒幼儿:“孩子们,你们对老虎有什么看法?”幼儿说:“老虎真的太坏了……”“嗯,”教师应声道:“老虎是真的太可恶了,我们想个办法来对付它吧!”幼儿齐声说道:“好呀。”“那你们帮小狗出个好主意吧。”于是,幼儿结成小组进行讨论,想出许多好办法。教师给予肯定:“小朋友帮小狗想了这么多好主意,你们知道小狗想了什么好办法吗?”看第四幅图,引导幼儿说出儿歌:“小狗抬轿到山腰,想个办法真正好!”最终把老虎重重地摔了一跤。

4.3 设计讨论环节,综合提高幼儿的阅读感悟能力

通过上边的层层阅读,环环相扣,使幼儿对抬花轿的故事有了全面的了解,幼儿对绘本的阅读理解和对课件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紧接着,教师设计一个讨论的环节,通过讨论使幼儿接受新知,促进幼儿积极思维,提高感悟能力。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一起抛?提出方案:“口号一二三之后往上抛,老虎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老虎摔了一大跤。”提问幼儿:“一只小狗能让老虎摔一大跤吗?为什么八只小狗能让老虎摔了一大跤呢?”引导幼儿说出:“集体的力量大,团结的力量大!”在讨论活动中,有效培养幼儿的积极思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5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幼儿喜欢的儿歌,结合儿歌的播放进度和内容向幼儿提出相应问题,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引导幼儿进行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再引导幼儿回答:你感觉哪一句最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句?请个别小朋友说,然后一起说,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6 表演儿歌,通过表演教育幼儿要与小朋友和谐相处,团结合作

请8个小朋友表演小狗,一个小朋友表演老虎,其他小朋友说儿歌,表演的小朋友协商讨论由谁来扮演小狗摔跤,由谁来扮演老虎角色等。通过小游戏提醒幼儿,在与人交往时要与人为善,要学会团结合作。

7 教学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在第三环节理解儿歌内容并表演,初步学习儿歌语句。通过多媒体视频刺激,提高幼儿语言应用能力,并有效解决了为什么8只小狗能让老虎摔一大跤的难题,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这样轻松解决了。这样,在学习儿歌环节,幼儿就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有趣的儿歌。

总之,幼儿阅读是使幼儿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开始。幼儿阅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长期坚持下去。相信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幼儿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继荣.浅谈语言教学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J].教师,

2010(21):117.

落花生课件篇5

本节课应用了eClass的一对一教学和电子白板教学,并进行了实验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结合。其中检测花的结构,学习传粉与受精,检测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用一对一教学,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应用电子白板教学,观察花的结构应用实验教学。eClass的一对一教学,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eClass的观看视频的功能,解决受精过程难以理解的难题。电子白板软件中的写画功能解决花与果实和种子关系的问题。在eClass的讨论区功能和评价功能中,教师清晰地了解了各学生的学习状况,由此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

教材分析

《开花与结果》是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而植株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结果。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认识很多花,吃过很多的果实和种子。可是花的结构具体如何,是否花开了就结果,果实与花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不明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解剖花,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探究、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生命是不断发展的,要热爱生命。通过学习,培养积极看待问题的心态。

教学环境与准备

环境:eClass教室,电子白板。

准备:为每位学生准备鲜花、镊子、小刀、放大镜;eClass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请学生点开eClaas平台上的《欣赏》,伴随轻柔美好的音乐,欣赏美丽的花朵。在学生欣赏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花开过之后会结出果实和种子,从而导出本节课题《开花与结果》。

(二)学习新课,展开实验

学生点开学习目标,了解本节应该达到的要求。在了解学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或选择随教师一起学习,或选择自己学习。和教师一起学习的学习过程如下:

1.学习花的结构

学生点开课件中的操作要求:(1)对照课本40页,观察手中的花朵。(2)用镊子将花的各部分分离,放在桌子上认识花的结构。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说出观察和操作的基本规律:从外向里,从上往下。然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通过eClass平台的测试题检测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针对学生测试情况,侧重讲解大部分学生没掌握好的结构,随后提问:花有众多的结构,什么结构才是最重要的呢?学生在讨论区讨论花最重要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教师通过eClass平台了解学生的意见,不做评价与解释,告诉学生等本节学习结束时自己判断。

2.学习传粉

学生自由选择观看传粉的视频,了解传粉的概念和方式;通过eClass平台上互联网的链接,了解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3.学习受精

学生自由选择观看植物受精过程的动画,了解受精的过程。然后在讨论区写出植物受精的过程;便于教师掌握他们学习的程度。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区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引导订正,而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则个别辅导。

4.学习果实种子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花的凋落意味着果实种子形成的开始。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教师讲述:虽然繁华落尽,可是果实种子正悄悄地形成。你还记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吗?花和果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首先用刀片纵切花的子房,观察子房、子房壁、胚珠,然后通过观察课件图片和自学课本,了解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之后,师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写画功能,将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图进行填写(如下图),并由此请学生评判之前自己认为的花最重要的结构对不对,花最重要的结构应该是什么。

(三)总结收获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在讨论区写下自己的收获。

观看PPT教学课件。

画概念图。

阅读教材。

利用eClass的“词语”功能,掌握本节的概念。

教学反思

(一)优点

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学习传粉、受精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视频,而不是全班同学同看一个。总结收获时,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画概念图、看教师的课件或网络课件、阅读课本等。教师通过eClass的测试评价系统,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有目的地个别指导。学生还可不按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从eClass课件中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顺序。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及生物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1)本节课应用了现代化的eClass的一对一教学和电子白板教学,但并没有放弃传统的实验教学。

(2)在eClass中,利用它的“词语”功能,使学生了解相关词语更多的含义。

成功进行了生命教育。部分学生在总结自己的收获时不仅写了学到的知识,还说道:“花谢了,新的生命开始了”,诸如此类。

(二)不足

首先,本节课中,教师虽然进行了生命教育,可是主要是教师的讲述,太直白,不能够润物无声,不能真正深刻触动学生心灵中美好的情感。

其次,虽然本次导入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毕竟是从网上找的照片,如果用自己或学生拍摄的校园中的花开的美景,学生看起来会更亲切,效果更好。

再次,对于eClass的评价功能,本节课没有充分利用。

点 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新颖,对于显性知识主线明确,内容之间紧密联系,设计出了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线索,具有内在的逻辑美,而对于隐性知识,能挖掘有潜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命教育,技术上使用交互式电子平台,配合eClass教学平台、PPT软件等,充分演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具体讲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1)目标的设计与资源的选取。本节课是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了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教学素材,如实物花、传粉的视频、植物受精过程的动画等,教学过程设计没有拘泥于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重组,资源利用恰当且富有创造性。

(2)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教学预设合理,关注了学生的起点,教学过程的逻辑线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水平,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解决受精过程难以理解的难题。根据内容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多种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本节课中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eClass的一对一教学和电子白板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突破难点,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落花生课件篇6

1、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丁香花便露出了笑脸。那一朵朵白如雪、红似霞的丁香花开满枝头。远看,就好像丁香树的绿叶上浮起了一片片彩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春风轻轻地吹进教室,夹杂着几丝丁香花的香气,给严肃的课堂带来了几丝温馨,使人又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2、当和煦的春风吹醒大地的时候,小鸟在枝头高歌。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枝芽,丁香花也张开了笑脸。仿佛在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3、每年初夏,丁香就长出桃形的叶子,不久便长满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像一串串弯弯曲曲的小火柴棍。过不了几天,就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个个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都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空中伸展着,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俏丽、淡雅。

4、走来一看,它竟是那么小巧玲珑。它的颜色不像牡丹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只有粉色和白色。它的花瓣很特别,有四瓣的,有五瓣的,六瓣的极其罕见。

5、秋天,丁香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伴着秋风飞旋着落下,就好像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时,同学们便用落下来的叶子做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叶贴画。还有的同学,踏着落叶练习长跑,脚边就好像激起了一朵朵金黄的浪花。

6、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7、远远望去,在稀疏的绿叶丛中,时隐时现的丁香花好像在和我捉迷藏。微风吹来,那朵朵艳丽的丁香花摇动着自己美丽的身躯,多么像一个个害羞的小泵娘在翩翩起舞呀!

8、丁香不象牡丹雍容华贵,不象玉兰亭亭玉立,不象迎春灿烂夺目,但它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

9、这么多的紫丁香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起来像一幅很美的画。

10、丁香是优雅的、安静的、美丽的。丁香就象一个正在看书的小泵娘,头上别着好多沁人心脾的花朵和心型的叶片。好多人天天闻着丁香花中幽香的气息,却忽视了它的存在,它那么小却散发出那么浓郁的香气,是多么神奇呀!

11、这花有多香呢,坐在三楼教室里上课,就能感到馥郁的花香一阵阵的指望鼻子里钻,使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这花有多美呢?他们一朵紧挨着一朵,就像许多穿紫裙的小姐妹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清风吹来,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子运载飘动。那一对对桃形的叶子,鲜绿鲜绿的,纵横交错在花间。()花香夹杂着绿叶的气息,弥漫在校园里,使人感到多舒畅啊!

12、夏天,丁香花慢慢凋谢了。这时,绿绿的叶子下的树阴便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场所。上完体育课,我们便坐在树阴里的蓝凳子上聊天,常常是到打了上课铃才回班。课间,常常有一些淘气的小男孩爬上树,摇着树干让树叶落下来,一边说:“天女散花啦,天女散花啦!”

13、丁香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14、走到里面,我看见了一棵丁香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一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就像一对可爱的翅膀,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淡雅。

15、我爱丁香,爱它的优雅,爱它的美丽,爱它的安静,爱它沁人心脾的幽幽香气,更爱丁香团结的精神。

16、在那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却开满了丁香花,它那香味沁人心脾。今人一醉不已。不禁使我想起了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7、冬天,下雪了,丁香树的叶子已全部落下,光秃秃的树枝上盖着的白雪显得格外耀眼。晶莹的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远看,那一片片似云的雪宛如丁香花在开放。

18、再看那丁香树,远远看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型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天空伸展着,又朝观赏它的人们伸出一双双小手。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美丽、淡雅。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就好像到了梦一样的香海中。风一吹,那幽香被送得很远很远……

19、看,褐色的老枝,繁多而茂盛微微变曲,向四面伸展,约有一人高。老枝上抽出一些浅绿的新枝,缀着一朵朵紫巍巍的小花。每朵花有四篇花瓣,里卖抱着一根白色的花蕊,真想一根精致的绣花针。这话有多少呢?看他的花名吧,“丁香花”。

落花生课件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96-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辅助手段,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改变传统教育单一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然而,部分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一味地追求课件形式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解读准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将桂林山水的奇特美景融合在一起,同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林山水的完美组合"比作"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旨在让学生感悟山水环抱、云牵雾萦、绿树成荫、红花点缀、竹筏悠然、小舟漫游的大自然奇观。

然而,曾有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如此课件:先是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没有把握住桂林山水的特征),一个游客坐在小船上观赏风景,画面展示的时间较短,就通过超级链接,出现了下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画里面嬉戏游玩……显而易见,这样的课件设计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将学生误导为写实的"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正涵义,而是望文生了义,设计出上述的课件。其实,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神产品。因此教师在准备阶段一定熟读教材,深刻领会,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从多元的角度解读文本,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课件。

2.运用适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雨点》(苏教版)一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舞。"课上,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即用课件演示了雨点"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的确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但学生心目中的情景是否都与画面展示的完全一致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该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缺乏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给学生既定了思维的界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事先设定的线路,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也许我这样的想法有点偏颇,但教师指导学生说话的效果证实了我的想法。教师问学生:"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落到哪儿,做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例如:雨点落到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飘进叶丛里,在叶丛里低吟;雨点洒在花丛里,与花姐姐拥抱……总体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生动,但所有的学生说的现象都挺美。这固然是好事,难免有缺失之撼。为什么就没有学生说"雨点跌进污水沟,闻到了臭气"; "雨点飘进森林里,听到小兔在哭泣"……之类的话语。难道就没有一个学生这样想过?肯定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也许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不可否认教师制作的动画先入为主--用形象的东西取代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件的时机是否适宜,这也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件的运用既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更要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让它成为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

3.宁缺勿滥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文字:"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窈涉女'……"凭借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像,这里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千姿百态,空中白云裹头,山间绿树缠腰,山下绿水沐脚……好一幅奇山绿水风景图!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还会更加丰富。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文字,是多媒体演示甚至录像播映也难以媲美的。

前不久正好听到了这一堂课,上课的教师教到这儿时,迫不及待地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不是很清晰的画面上出现了几座普普通通的山峰,点缀着一条"干涸"的小河。单调的画面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的多媒体展示实属画蛇添足,大大影响甚至破坏了语言文字的美感。

落花生课件篇8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如:教学《荷花》时,我精心制作了《荷花图》课件,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看到朦朦胧胧的月色中,一朵朵荷花盛开着。一根根荷箭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自己的感受,极力从记忆中搜寻能表达内心感受的词汇。再在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使学生真正体会了课文中所描绘的“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意境。,可见,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借用动画,突出重点。

“感知――理解――应用”,这是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所要经历的认知过程,而“理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因而。对语文课中重点词语和重点段落的理解,就成为理解课文的关键。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第二至第六自然段。讲述了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我搜集、整理、设计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动画课件,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播放。春天树木“抽”新枝。“长”嫩叶:积雪“融化”,汇成小溪,淙淙的流着;河里“涨满”了春水,一个个木排随着流水而下;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有的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多么美丽富有生气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一边听着悦耳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风光,学生浮想联翩。在这种环境中朗读。岂能不触景生情?课文的内容很容易就理解了。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用“抽”字。体会“抽”字用的准确。理解“木排多”说明什么?写树海为什么写小鹿?体会小鹿为树海的春天增添了活力。在演示夏天的景色时,通过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树木“郁郁葱葱”、“密密层层”。从而理解“封”、“浸”字的含义,体会夏天的生机勃勃。动态的画面不仅展示了课文内容,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这几段是围绕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写的。

三、古诗教学,焕发光彩。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只凭书中的插图,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运用多媒体。可以从屏幕上看见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磅礴。还有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这样,让他们从整体上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物和诗句联系,激发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朗读诗文,感知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诗中的美景,美的语言,从而引感的共鸣。

四、跨越时空,培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作文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诱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如《》的教学中,多媒体又一次展现了它的魅力:我指导学生写,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由花朵――花瓣――花蕊,为了让学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我利用投影将各部分层层放大,使学生做到了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如一位学生写道:“小野菊像一个擦着脂粉的姑娘的小脸,它是由许多个尖尖的花瓣组成。花瓣粉里泛白,白里又微微透着粉。它们层层叠叠像一队队士兵保卫着黄色的花蕊”。还有一朵的形态很特别,学生们纷纷议论着……有的说:“它像茜茜公主漂亮的卷发。”有的说:“它像汩汩的山泉在向外涌出。”有的说:“它像国庆夜空绽放的礼花。”有的说:“它像一个个小勺子。”还有的说:“它像老龙王弯弯的胡子。”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形象。

上一篇:我是你儿子范文 下一篇:拱手让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