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06:57:50

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1篇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3`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自有妙用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擂鼓呐喊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2篇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红军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丰富,要能煽动起学生的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方面要抓住闪光点“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抓“意外”促生成。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3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强阅读的愉悦感。学生由于年龄小,若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课始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下“落花生”三个字,并告诉学生们:“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想想看,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学生们作了各种猜测之后,孙老师说:“‘落华(花)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他的真名叫许地山。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你们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大家学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么一来,孙老师把学生们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学生们纷纷打开课本,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一个课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努力寻找答案,教学效果甚好。

二、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小学生刚开始阅读由于不懂方法,盲目经行,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运用到写作上。如果他们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他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授人以渔”,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使课内外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因此,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使他们读书时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克服只追求情节、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其次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四勤”:①勤查字典。凡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都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这样就扫除了文字障碍。②勤于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及段落的大概内容,边读边思考。③勤于动笔。要求学生做简要的读书笔记:列提纲、做摘录、写心得体会等。④勤于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敢疑、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要求读过文章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既能扩大视野,又能提高阅读水平,真正让学生学会了阅读,做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阅读环境,让学生常读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极大关系。阅读的乐趣绝不仅仅取决于场所,它和读什么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以及是否被打扰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对儿童阅读来讲,更是如此。

教师可在班级内建立“读书角”,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心布置,“读书角”设置读书名言、书籍海报、读书心得、交流园地等板块。它经教师和学生们精心设计,成了学生们的读书乐园。“读书角”有完善的管理和阅读制度,也有定期举行的各种读书活动。学生在这方小天地里既是读书小会员,又是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小主人。在学校里,除了图书馆,回廊、休息区都能成为学生们快乐阅读的场所。另外,学生也可在家庭里与家人共同设计、布置一个读书的角落,让家庭也成为阅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样,学生处身于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乐趣,主动去探索、发现,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引导作用,教师应善于为凸显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所有的学生想读书、会读书、爱读书、享受读书,徜徉于书海之中。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材“学习化” 课前预学 课中导学 课后拓学

学生预习过程难以检测,预习效果不到位,怎么办?阅读课堂重内容分析,轻策略指导,学生不爱阅读,不会阅读,怎么办?单元作文“单打独斗”,费时费力,学生仍旧不会写,怎么办?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平时经常碰到的问题和困惑。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能不能将教材“学习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实效呢?

笔者尝试运用“预学・导学・拓学”学案,试图通过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呈现学习线索,隐含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学案立足文本,以教材为例子,夯实语文基础,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策略,学习名家写作方法。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体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力求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教师通过学案,了解学情,提供策略,依学而教,顺学而导。

一、课前预学,指向基础,了解学情

预学检测既是衡量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展开教学的一个踏板。

(一)预学指导步骤化

为了提高预习的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提出明确的预习步骤,注重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的预学步骤是: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通读顺。二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自学音形义。三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预学检测目标化

书面化的预学检测目标指向明确,重点检测生字词的掌握、主要内容的把握等情况,以及了解学生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还隐含了学习生字词音形义、把握课文大意以及提问的方法策略。

因此课前的预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巧记字形,或以旧带新,或趣味创新:加一加,适用对象――结构容易拆分的字;减一减,适用对象――独体字或形近字;换一换,适用对象――偏旁不同的形近字;比较法,适用对象――形近字;还有猜字谜、编儿歌、图解记忆等方法。再例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择:填空题――以填词语或短句为主;补充法――以补充句子为主;判断改错题――评判主要内容的概括是否正确、完整,并加以修改;选择题――选择主要内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关键句串联法――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语句,并串联起来;关键词语造句法――提供一个或数个关键词,让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排序法――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排列语句的顺序,从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问答式――回答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串联成对主要内容的表述;标题式――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并串联起来;图示法――根据图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等。

(三)预学反馈高效化

书面化的预学反馈一举多得:一是使学生的预习更加规范和自觉。二是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夯实了生字词基础,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学到了很多关于学习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的有趣巧妙的方法。三是了解学生学情。学生的预学反馈特别是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当然,对学生提问题要进行重点引导,指导学生提出真问题。

二、课中导学,指向阅读,学习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为重要。”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体会,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成长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课中导学,旨在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习得阅读策略,通过阅读任务的驱动,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而导学的关键在于导学案的设计。课中导学案既是学生的学案,也是教师的教案。

(一)目标定位――循序渐进

为了保证学习的高效,设计导学案的前提是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即“学什么”。而设计导学案的基础则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怎么学”。因此,设计导学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小学语文各年段阅读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归类,使其一目了然,阶梯分明。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低段重在“学”,中段重在“用”,高段重在“能”。每一篇课文都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学习一篇课文实现一个学习目耍一篇篇课文聚沙成塔,最终达成阅读学习的总目标。

(二)教材解读――巧抓关键

课堂上的40分钟是有限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该抓住一条主线,抓住一个关键点,深入解读教材,“牵一发而动全身”。

1.精读课文从课后练习找方向

课后练习是编者遵循课标精神,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它既点明了教学目标,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暗示了教学方法和思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抓手。可以抓住课后习题,挖掘导学案设计的重点。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依据课后第2、3两题可设计如下课中导学案。

学生通过导学案开展学习,读懂了父亲的话,理解了父亲的用意,领悟了对比衬托、借物喻人的写法。

2.略读课文从课前导语找方向

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之前都有安排导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阅读训练的过程。课前导语为我们设计导学案提供了方向。例如根据《珍珠鸟》一课的课前导语,可设计如下导学案。

3.不同文本从语言特色巧切入

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巧妙的表达、别出心裁的想象等构成了文章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导学案要善于抓住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揣摩、感悟、学习。

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句就是文章的文眼,教学时可联系“我”的成功经历层层深入剖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体会其深刻的含义。而且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写得真是妙极了。导学中必须找出来对其进行感悟、学习、积累。

4.关注预学从学生疑难处去深入

学贵有疑。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如果能捕捉学生在自主批注时所产生的疑问,并以此展开导学研读,进行批注学习,就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例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学生探究的焦点都集中在“鱼到底该不该放”,还有“人生旅途中遇到了和那条大鲈鱼相似的鱼,到底指的是什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聚焦在“我”和父亲的情感体验及对“鱼”的理解上。

(三)圈点批注――有法有序

“不动笔墨不读书。”n中导学注重学习过程,课堂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圈点批注,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中习得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中导学

A.体验“我”的情感。

a.自由读课文,先找出“我”不想放鱼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选择一句批注感受。

b.快速读课文,找找“我”不想放鱼的原因,用波浪线画出,抓重点词语说说理由。

c.想象写话: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体验“父亲”的情感。

a.默读课文,你从哪里读懂父亲也被这条鲈鱼诱惑过,请用虚线画出句子。

b.资料:为了保护鲈鱼,在作者的家乡美国有一个苛刻的规定,每年只有到了鲈鱼捕捞开放日才能捕鲈鱼。这个规定要求每个公民都严格遵守,自觉做到,不得违反。

读了资料,请你站在父亲的立场,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谈谈父亲坚持放鲈鱼的理由。

c.想象说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C.理解“鱼”意。

1.教师示范

导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但是,如果学生原来没有受过指导,阅读批注的方法杂乱无章,方法不明,漫无目的地大段大段地画线,囫囵吞枣地写一两个词、一两句肤浅的理解,那么这样的批注收效甚微。教师要进行示范,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包括批哪里、批什么、怎么批。

2.案例引导

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地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因此设计、运用导学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刚开始学习时,先师生共同阅读批注,再总结理解批注的策略,例如抓关键词领悟,就可以用上词义主题联系法、文本生活联系法、词语联想法等等。

学会方法,走遍天下。课中导学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懂得如何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从而在课外阅读中也能用上这些策略。

三、课后拓学,指向写作,借鉴模仿

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一书指出,以往的阅读教学过于重视“理解”的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实际“运用”,只注重了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的输出。课后拓学,就是将教材当作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文,抓住课文独特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模仿、借鉴,习得习作方法。

(一)紧扣单元目标

拓学仿写设计切忌面面俱到,也不可信手拈来。要根据单元目标,一课一法,一课一得。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目标是从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引发思考,选择一个角度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根据这一单元作文目标,《钓鱼的启示》一文,学习的是环境、人物等细节描写;《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的是一句格言的启示;《落花生》学习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珍珠鸟》学习的是人与动物之间互动式的描写。

(二)仿写操作具体

拓学一般安排在课后作业中,仿写提示清晰,学生有法可依。根据拓学学案,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把握写作特色,然后借鉴运用表达。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的拓学,先引导学生总结《落花生》一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再提示学生可以从事物的名称、特点、包含的道理三方面去思考,拓宽思路,然后再写。这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适当地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课后拓学

《落花生》一文,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给予了我们启示,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感悟。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三)写后讲评交流

重视写后讲评环节。对于习作,或朗读范文,或张贴于“园地”,或让学生在大作文时选用为材料、片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语文高效课堂应从“内部”和“过程”检视,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预学・导学・拓学”学案的设计,将教材作为例子,深入钻研,总结规律,激发学生兴趣,发展阅读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里学习有路,学习有劲,学习有法。

参考文献:

[1]林乐珍.基于“助学稿”的小学语文“学习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周迪儿.“学本课堂”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4):34-37.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师生合作学习;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41-1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课堂实验所需的材料,并围绕课本内容提出一些要求与问题。这样做可以引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实验材,而且学生会根据教师事先提出的要求去注意并进而观察实验材料,即达到学生配合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又使学生主动地去熟悉与学习教材,师生合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以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为例。根据授课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帮助老师采集部分植物的花,尤以月季最为合适并要求提供材料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花的名称、特征、开花时间、生活环境等基本情况,这就能促使同学们积极地寻找各种植物的花并了解与查询以上问题的答案,并鼓励他们将事先观察与学习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

另外教师可要求采集月季花的同学进一步根据课本的彩图,对照观察花的个部分结构,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指出雄蕊、花瓣、花萼、花托、花柄的结构,进而要求他们识别并指出雄蕊的花柄与花丝。雌蕊的柱头、花柱和资方。在课堂分组观察时,由他们担任小组的实验指导员。这样让同学动手准备材料,观察实验材料,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使学生觉得生物课具有亲和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部分实验材料;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学习《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的吸水》时,教师准备好三种溶液:(1)15%左右的氯化钠溶液;(2)自来水;(3)土壤浸出液。教师给学生新鲜的萝卜,让其切取三块5厘米的萝卜条,分别投入三种液体中,十分钟后取出萝卜条,测量其长度。

让学生讨论完成此表。根据萝卜条长度,判断它们吸水、失水情况。再将吸水情况与溶液浓度联系,不难看出: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土壤溶液中,细胞正常活动,从而引入到新课内容,直奔主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科学数据、实验事实等,分析数据事实,得出结论,进而引入新课。如:学习《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时,如何让学生自己很自然地得出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呢?教师事先列一张部分食物的营养成分表。通过学生的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些绿色植物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学生还可以通过这张表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教师可进而引导他们根据营养成分的差异,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防止因挑食、偏食造成的营养不良。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准备一些问题,以问答竞赛的方式,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时,因为本节概念和专有名词多,单纯讲解效果不理想。组织学生竞答,有利于他们快速熟悉茎的分类、茎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快速、认真地看书的习惯、积极踊跃的发言,培养他们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设计的题型可分:判断、选择、填空、问答、创新思维、科学想象等。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列出一些生动有缺的例子。这样可以丰富其课外知识,巩固课本知识、调动其兴趣,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①学习过《植物种子的萌发》。就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为根,设问:在育秧前,首先要对稻种“催芽”,试问“芽”是什么?其实它并不是胚芽,而是胚根。这些胚根落在秧田里会调整其姿态,仍是胚根扎入泥土中。

②学习过《植物的开花结果》。其中以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来说明果实的结构。根据有篇文章叫《落花生》提问:为什么花生开花后形成的果实却在地下。其实花生的生物学名称为“落花生”是有讲究的,花生开花后,花柄很长,会垂到地上并扎入土中形成果实,故名落花生。

③学习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后,教师可提问“为什么清晨在树林中锻炼身体并不好”。就是因为在夜间树木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故而清晨树林中氧气含量并不高,反而是二氧化碳含量高,当然就不利于锻炼身体了。

三、课后实践

在课后,教师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动手验证教材中的知识。例如:《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中,有一实验是为了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矿质元素。尤其是对氮、磷、钾的要求量最大。可按照教材要求做此实验,将两株差不多大的油菜幼苗种入装有洗净沙子的可乐瓶中,分别浇自来水和含氮肥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施以氮肥的幼苗生长旺盛。通过此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耐心地培养植物,自己观察并能得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规定性界定

语文教材离开了语文教学必定不能成为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离开语文教材也必然不能成其为语文教学。语文教材的规定性是对语文教学的规定性,是对语文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规律性限定。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良偏向举隅

只要在百度中、期刊杂志中任意搜索,就能发现近十年的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优秀教案”,教学实录脱离了语文教材的规定性。这里对过于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轻视语文的工具性;过分强调解读的多元性,违背文本的规定性这两种不良教学偏向展开案例研究,分析其不良及其产生原因。

偏向一:过于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轻视语文的工具性。

随着新课改倡导语文的人文教育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案例一,《生命,生命》教学实录节选。

(情景导入:用时5分钟)

师: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思考第一题:是哪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师范读课文后,生1、生2、生3根据课文正确回答第一、二、三件事)

师:作者由这三件事对生命做出了哪些思考?

(生1、生2、生3发言)

师:下面齐读课文体会课文。

(生齐读课文)(10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从社会、生活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思考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能引发自己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要求小组交流后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生1、生2、生3、生4发言)(10分钟)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某缆车车厢突然从高空坠地,一对年轻父母在紧急时刻齐心把孩子托起使孩子幸存下来。据说韩红知道这件事后,收养了孩子,创作了感人肺腑的歌曲《天亮了》。下面我们听听这首歌。

(播放歌曲《天亮了》)

(教师继续举另外两个例子)

师总结:老师讲这么多,是希望大家明白: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任何时候都要珍惜生命。(用时15分钟)

该案例过于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轻视语文的工具性,整节课大谈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的有益启示,却没有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上分析写作手法、词语句子等。忽视这些内容,轻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会把语文课上教育课或生命课。因为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还要教会小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需要教师传授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偏向二:强调解读的多元性,违背文本的规定性。

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读者以使其不脱离教材文本的意向和结构。而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课文时,脱离了语文教材的规定性,以“多元解读”为由,随意发散,任意发挥,离开了文本的原意,使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

如案例二,很多教师上《落花生》一课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问学生: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你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学生有的说要做落花生,有的说要做苹果、石榴。过去的教学实录基本是两军对垒,争执不下的场面,现在则是“苹果石榴占上锋”的案例。

该案例说明现在的教师误读严重,设计的辩论题不符合文章传递的价值。因为,作者没说苹果石榴不好,只比较两者特性,强调花生对人有用,人需要这种品格,这就是本文的规定性――――要求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综上所诉,这两个案例由于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脱离了语文教材对语文教学的规定性,离开文本的原意而导致不良产生。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凭借,教师和学生凭借语文教材构成教学关系,根据语文教材的规定性共同促进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教材文本为依据,设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课文的多元解读要符合文本的规定性。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良偏向的纠正策略

语文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桥梁,离开语文教材的规定性,语文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必须纠正和预防。

(一)纠正轻视语文工具性的策略

语文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遵从语文教材的规定性,纠正轻视语文工具性的具体策略如下:一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唯有这样才能课前预防不良偏向的产生,课中及时纠正不良偏向。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语文教学不能过于重视人文性内容,也不能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和运用。课堂上的朗读和作业练习等都要加强对课文词句的品赏和理解,并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纠正多元解读轻视文本规定性的策略

教师采取策略预防并纠正多元解读轻视文本的规定性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充分研究,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准确理解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预设符合文本规定性的多元解读。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7篇

“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位名人说过的话。

老师就像落花生一样,把自己的学生深深的装在心里,对学生呕心沥血的献出了一切把最美的礼物—知识,送给每一个学生。家长。社会。国家。

老师爱我们更爱她的事业。他(她)们从来不请假。他(她)们晚上辛辛苦苦的写教案和批改作业,白天给我们讲课;他(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呕心沥血,为的是让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她)默默的奉献着,倾尽全部心血,尽心尽力的哺育着我们!送走了一批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新生,操劳辛苦,然而他(她)们毫无怨言。如今桃李满天下了而他(她)们仍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为祖国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每天老师都睡的很晚。我总想对他们说:“关灯休息吧,老师”但我又把话咽了下去,因为我知道不完成工作,老师是不会放下手中的笔的。

漆黑的夜,凉凉的风,丝丝的雨,夹杂着我从心里说出来的这句话:“老师,谢谢您。”啊!您笑了,您笑的那么甜,那么和蔼,那么慈祥。“老师身体要紧,您该回去休息了。”您为我们劳累了整整一个晚上了。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8篇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们对备课悄然发生了转变:写而不用、写用对立、摘抄教案、复印教案、下载教案等,备课已成为教师们的精神负担。

备课是教师的职责,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备课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位教师;而一个从来不愿意认真备课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道理大家都懂,可怎么在教师们的心中华丽转身了呢?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深思。

思考之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有许多人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于读书、科研、写作等方面,这无可厚非。但我始终认为,课堂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方式。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窦桂梅、孙双金、孙建锋、王崧舟、薛法根等一大批著名特级教师不就是从课堂起步,在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吗?要使自己的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就需王崧舟般“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地备课,也需孙双金“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般预设。一位位名师的一个个经典课例,无不折射出他们课前的“万般捻须”。王崧舟曾说,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变得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长相思》的备课历程,大体上就经过了类似的“精神三变”。同样,他为了上《只有一个地球》,几易其稿,最终换得“欸乃一声山水绿”。孙双金说:“上好课,成为好老师的前提应该就是研究好教材,研究好学生,备成有自己思想的教学预案,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课堂才有可能上出灵动高效的课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泊船瓜洲》《落花生》到《黄河的主人》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都是在他充足的准备下诞生的。精心预设,植根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共识。

思考之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么样?教师的幸福指教师稳定、和谐、快乐的教育境遇与生活状况,强调教师个体在教育职场中与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相融合情况。它是教师获得职业内在尊重与满足的真实映照。教师于课堂之中也能体会到职业幸福,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如果把备课当成一种负担,何谈幸福?可教师的教案平时要面对诸多检查、评比、考核,要做许多“表面文章”,职业的“他律”使得教师们疲于应付,不能把精力完全倾心于教学钻研,以至时常产生厌倦感与失落感。于永正说:“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相对于学校组织各种显性备课的检查评比,隐形备课则更为重要,它彰显了教者的人文素养。一个好的教师,就要随时随地为备课做准备。一生备课为临时所需,临时备课为课堂所需。所以人们常说,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倘若课堂教学浮华、虚假、沉闷,就显现出临时备课不充分,显现出人文底蕴不深厚,也显现出教者的职业幸福指数较低。虽然每个人备课的方式不同,但只要能智慧生成平实、扎实、有效的课堂即为好的课堂,亦为好的备课。

思考之三:学校发展的经营理念怎么样?任何教育现象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管理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大言希声,大辩若讷,简单含蓄,智慧对接。同样,检查备课也应做到无痕。学校不要以是否书写教案、字迹是否工整、格式是否规范、过程是否详尽等方面来评价教师的纸质备课。有些教师曾为了评“优秀教案”,煞是辛苦,加班加点下载、抄写,这样的备课与教学严重脱节,助长了备课的歪风,教学效益可想而知。其实,备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纸质教案只是显性备课,而隐形备课却更加厚重。学校领导可以经常深入课堂,看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学生状态、作业情况等,此时,领导获得的可是立体式教案,无痕式的备课检查。检查备课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环节,但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窥全貌,了解该学校的管理状况及经营理念。学校是师生的文化据点。管理者可以借助备课检查,打造教师的行为文化,实现管理的知性自觉。

备课,需要基于学生,基于教材,又超越学生,超越教材;备课,需要研究学法,思考教法,多次备,长久备;备课,可以不分区域,不拘形式。

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蚌含辛茹苦,孕育璀璨的珍珠;教师一生备课,构筑精神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金南中心小学)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9篇

一、教师首先扎实自己的教学功底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功底决定了教师能否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否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或对课堂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才能够把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把教学比喻为建设高楼大厦,那教师自身的教学功底就是建设大厦的设计蓝图和建设材料。如果教师功底不扎实,莫说实现高效课堂,一般效率的课堂也难以保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或是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或是接受更高的教学培训,或是不断地搜寻有用的教学信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自己进行千锤百炼。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是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最大保障。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最容易被激发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做游戏、进行知识点的趣解、将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等,下面我们举例进行介绍。

比如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这篇课文变成一部小小的舞台剧。课本知识做台词、学生做演员、讲台做舞台,让学生通过表演进行学习。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小组中如何选择演员、如何进行表演都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小学生比起其他阶段的学生有更强的表现欲,他们更渴望表现自己,获得老师以及同学的肯定。为了能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学生会自行研究课本内容,搜寻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本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帮忙设计教案或者准备教学道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选择几个学生帮忙,然后将他们的想法加入其中。这不仅会让学生有极大的成就感还会促使这些学生自觉维护课堂秩序或者带动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用到的小型教学道具老师可以让学生帮忙准备。比如在讲解课文《爬山虎的脚》之前,老师可以让能够拿到爬山虎的学生帮忙准备几片叶子或几根爬山虎的脚。在课堂上老师将其拿出来给学生观看并特别声明这是某某同学为大家准备的。帮忙准备的学生自然感到骄傲,而其他学生因为课文与自己的同学联系了起来,自然会投以更多的关注。

三、备课不忘“备学生”

通常情况下,提起备课,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备教材、备课标,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还需要“备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教学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如果无法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又怎能够设计出最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案?如何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忘记“备学生”。“备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先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比如班级的整体学生水平和整体的学习状态等。第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基础与学生的个人基础。第三是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主要指单个学生的水平、爱好与特长等。第四要了解学生对上一阶段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通过了解学生对之前学习方法的适应之处与不适之处,老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第五要了解学生有哪些变化。在发现了学生的变化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四、优化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法宝。但是现在的课堂提问中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无价值与无效的问题太多、提问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问题中存在差异性等。这样的提问内容不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因此,在每节课之前,老师要做好提问的“预习”、简练提问的内容、消除提问的不足并提升所提问题的启发性与代表性。

五、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工具,多媒体就是其中之一。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够使课堂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能够进行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模拟演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在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还不完全,学生难以进行抽象理解,此时老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述课文《落花生》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会采用“落”字,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花生落到了地上就能够结果,而这种意境用言语很难表达。老师此时可以用多媒体搜集一些花生的生长资料给学生观看,从种子埋下到长出花柄与子房,再到子房长成为花生,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体会那种意境。此外,网络是多媒体的一部分。网络上有庞大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加以运用来优化自己的教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工具也只能进行辅助教学,老师才是“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切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在强调素质教育、注重教学质量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的必经之路。每个老师都要及时行动起来,寻找各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并将自己的经验加以分享,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落花生教案范文第10篇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一线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一线教师应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一、学习培训,练就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入校培训接地气。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请进来”的培训。我校是“粤教云”实验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我们邀请专家对老师们的教案进行指导,修改,然后针对课堂实验要用到ForClass支撑系统,又邀请了技术工程师到校对实验老师进行平台操作培训,对上实验课的老师,采取“一对一”请进来的指导方式,让老师们快速地熟悉操作、制作上课资源,并流畅地应用在课堂上。这项培训,有针对性,效果明显,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迅速。

(二)校本教研讲实际。当我们学校24间教室的电子白板全部安装到位后,为促进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为了稳步推进“粤教云”实验,学校教研室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方案,开展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培训做到全员参与,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分享、总结、考核相结合。在进行统一的全校培训和分学科学习操作后,我们组织了专题分享会,在会上,各学科派出一个优秀代表,现场操作演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如数学学科就以“角的知识”为例展示了智能笔及图形工具的强大功能,智能笔能快速规范画出几何图形,使用多学科学库资源里的坐标轴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对称图形,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具体化;英语学科展示了屏幕批注功能、聚光灯和激光笔的使用,并采用白板的相机模式截图进行课堂反馈;尤其是游戏练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享会上,笑声、掌声不断,老师们的精彩示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电子白板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方法,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老师们均可以利用白板的常用功能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们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举行了由学校信息中心负责为老师们进行量身定制的培训,如微课制作培训,就是由学校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讲,并把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这样不会额外增加老师们的负担,通过集中培训和分组练习、交流,到学期末,收到老师们自制的微课、数字故事等作品一批,学校信息中心将之分类打包上传学校服务器,这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二、课堂教学,实践扎实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课堂教学求扎实。课堂,是教师实战的舞台。一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直接预见。所以,我们通过教导处牵头,组织一批比较年轻或是敢于在这方面做出尝试的老师上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验课。上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利用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种资源和ForClass等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老师们有的在班级教室里上云服务课,有的在云教室上云互动课,一些年轻老师还自己制作APP,为学生创作特别实在的学习资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目前,我们已经在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了云互动课堂教学尝试,如语文课《落花生》;数学课《周长》;英语课《Animals》;美术课《变照片为黑白的画》;科学课《蚂蚁》;综合实践课《我为交通绘蓝图》等等。其中多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多位青年骨干实验老师在市、区的“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一部分一等奖的课例被评槭〖队趴危科学课《蚂蚁》《果实里的新生命》和语文课《扁鹊治病》最终获得国家部优课例。

(二)展示观摩促提高。当我们新建成集录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云课室后,先后组织举办了多次云实验展示和观摩活动。省内外及市、区教育系统领导、兄弟学校教师代表陆续到校观摩,学校为这些来宾展示了云服务、云互动课堂教学、实验教师经验分享、学校开展实验经验介绍等活动。

如英语三年级云互动课《Animals》课堂展示:利用粤教云平台的媒体资源和个人的本地资源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整合粤教云的“个性内容分发、即时评测统计、即时展示个性作品”等特色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如拼写和发音,学习简单的问与答的句型等。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生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又如语文五年级云互动课《落花生》课堂展示:学生登录课堂后,首先点击Pad上的资源进行生字词自主学习和测评,教师根据平台即时测评统计功能实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在精读感悟环节,学生根据老师发送到Pad上的学习指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谈感悟,紧接着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升华文章主旨;在总结延伸环节,教师又结合个性内容分发和即时分享展示功能呈现学生作品,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同时深刻感悟做人的道理。该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互动有效、富有语文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赢得了在座观摩领导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在交流展示中,老师们在信息技术能力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历练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高

课题研究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凸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我们把学习培训、课堂教学实验和科研相结合,鼓励老师们借助教科研力量,积极申报课题。2014年,我们申报的3个课题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立项。这三个课题分别是:《基于校园云环境下小学英语作业的自主设计研究》《以“粤教云”实验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研究》《以陶艺校本课程丰富小学美术内涵的研究》,3个课题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并认真开展了研究,目前正准备结题。2015年,在“粤教云”实验专家组的带领下,我们又申报并成功立项了3个个人实验研究课题和1个集体研究课题(其中两项被列为重点课题),分别是《基于云互动环境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与应用研究》《基于云互动美术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与应用效果研究》《云互动课堂在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粤教云”实验与校本教研结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现在各课题研究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稳步推进。

上一篇:体育课教案范文 下一篇:石壕吏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