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人独立

时间:2022-10-02 04:57:06

落花人独立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本文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给读者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悲剧意识 悲悯情怀 悲剧根源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她以一系列悲情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文字技巧创造了一个诡异的艺术世界,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美。因此,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予以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一、悲剧意识的界定

要说清楚什么是悲剧意识,先看什么是悲剧。关于悲剧,不同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有不同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悲剧意识就是人的本质力量,诸如热情、勇气、智慧、技巧、理想、自信等在自然社会诸因素的束缚下被压制、扭曲变形时所具有的自觉自为的坚定精神。它对人生的苦痛有自觉自为的体验与超越,敢于直面痛苦,乐于选择痛苦,善于超越痛苦,以获得主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和。它应该包括人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1.人性的悲观。张爱玲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那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像一个智者,用冷冷的笔触挑开了美丽的生命华袍,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张爱玲不仅执著于人性的真实的描述,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畸形、扭曲、变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背负着黄金的枷锁,在人性的挣扎中被挤扁,最终失去人性的既可怜又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父亲是小麻油店铺的小老板,出于势力目的,牺牲女儿,把她嫁给一个有钱有势、门第高贵的官宦之家,但丈夫是个害了骨痨病的人。七巧正视这个不幸的安排。她惟一的希望是,丈夫死后,得到遗产。十年后,丈夫和婆婆死了,她分到了家产,自立了门户。当那位她曾经爱过的小叔子季泽把自己那份家产挥霍得所剩无几而到她家向她倾诉起“爱情”的时候。起初她感到一种“细细的喜悦”,但当她转念一想“他难道是哄她?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七巧便立刻警觉起来,暴怒起来,她把扇子向他掷去,打翻了酸梅汁,泼了他一身。如果说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中渴望爱情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最后一点爱后,她更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完全丧失了人性,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疯子。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还将身边的人拉来殉葬。她纵容儿子长白吸毒、纳妾、逛妓院,像当年自己遭受折磨一样摧残了长白的妻妾;她断送了女儿长安读书的权利,还让她抽上了鸦片,并小施计谋随随便便断送了女儿的一生幸福且没有丝毫的愧疚。这种亲子关系中人性冲突的描写,更能显示作者浓烈的悲剧意识和小说巨大的悲剧力量。

2.情爱的悲观。恋爱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在她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情感的世界里没有喜色,没有真情,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极少数的真挚美好的感情也是半路夭折,不能善终,有的全是虚伪和欺骗。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在婚恋问题上,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可还没有第二个作家像张爱玲这样广泛深入地反映和评判过现代中国的婚恋现象,通过一个个不幸的婚姻家庭事件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是深思。只有社会进化和女性自身解放才是获得平等婚姻的保障,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位置。

3.人生命运的悲观。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人类社会、人生命运的体认和观照上,痛苦与不安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她的小说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和迷惑。

《创世纪》中年老的紫薇靠典当当年的陪嫁物维持全家的生计,贫困、孤独,子孙的不肖,使她只能无奈的幽忧地叹息“也真是个寂寞的世界呀!”。《沉香屑――第二炉香》蒙受着羞辱、鄙视的罗杰,心中一团漆黑:“黑暗,从小屋暗起,一直到宇宙的尽头,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的影子也没有留过踪迹的地方,浩浩荡荡的和平,寂灭的屋里和屋外打成了一片,宇宙的黑暗进到屋子里来了。”缺少爱,性格孤僻、乖戾变态的聂传庆对外界的感觉一片死灰:“太阳光暖烘烘的从领圈一直晒进去,晒到颈窝里,可是他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好像天快要黑了――已经黑了。他一个人守在窗子跟前,他心里的天也跟着黑了下去。”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作为时代的失落者,他们为旧的生活方式封闭着,无法摆脱所依附的那个阶级的衰败的命运,他们既拽不住烟消云散行将失去的繁华,又不愿坠入红尘脱胎为新人。在强大的现实命运前,他们只知道自己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只能在命运面前发出无奈的悲叹:“人生盲目而无知,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4.亲情的悲观。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父母对子女最无私、最宽厚的爱,是不存在的。亲情成了凄凉、阴冷,甚至可以说是算计和阴谋的代名词了。

《花凋》中川嫦的父亲郑先生是遗少式的人物。女儿病了,郑先生怕传染;花钱买药,他嫌贵,甚至大嚎“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把钱“苦着脸子花在医药上,够多冤!”而川嫦的母亲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私房钱,也不肯拿出钱来付医药费。川嫦的父母既没有封建家长的威严,也没有现代家庭的亲情;既不负家庭长者的责任,也不承担为人父母的义务,女儿们不过是他们生活里的小饰物。尽管如此,他们却还要一个美好的声誉,他们在川嫦的墓碑上题着:“爱女郑川嫦之墓”,“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连父母亲情都如此虚伪,人世的凄凉令人扼腕叹息。张爱玲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她对被称为世间最可贵感情的“亲情”的怀疑和不屑,这种怀疑和不屑,这种亲情的沦丧,使人深感在社会上生存的迷惘和孤独。

三、悲剧意识的成因及启示

早年家庭生活的不幸、个人情感的受挫、西方思想的影响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失落感相结合,形成了作者深深的悲剧意识。命运的不可理喻、爱情、亲情、婚姻的虚妄虚无、人性的丑陋、时代的悲哀都在她的笔下――呈现,读她的小说,冷冷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在小说对现实的深入骨髓的残酷揭示之下,我们又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广大的宽厚与慈悲情怀。

第一,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家是冷静客观的,也是全面的,一方面,描写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与生存环境下,个体生命在与环境对抗,妥协,调和中暴露出来的人性的卑微,势利,自私,冷漠和情感的千疮百孔;同时也写人的真诚,忠厚,义气,努力,坚忍以及残存的真爱与母爱。

第二,在对人物所处的外在环境上,写了人所面临的强大压力和无能为力。对于人生的苦难和无奈,对悲惨的现实人生,张爱玲用心去体验,理解,体谅,甚至努力去懂得他们;对于人类,她有广泛的同情,包容与谅解。她又将这种由之产生的悲悯情怀,运用到作品中,完成了对人性在生存威逼下的种种无力与无奈的冷静客观而又宽容慈悲的观照和抒写。

第三,张爱玲作品的底色是荒凉的,塑造的人物也逃不出悲剧的命运,主题却是鲜明的,她试图用文字、用众多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人性的弱点是造成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人自身不可克服的自私、虚荣、即欲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永恒的,无涯的。如果能够克服了这一点,或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张爱玲用作品完成的是“悲壮”、“苍凉的启示”,则靠读者去体会、去领悟、去探索了,这也许就是张爱玲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文献:

[1]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江苏社会科学》,2001,(1)。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宋红霞:洛阳理工学院。

上一篇: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与层次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