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诗情

时间:2022-10-12 09:47:57

“落花”诗情

天气渐渐闷热起来了,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早晨起来,走在小区的院子里,看见夹竹桃的花瓣扑扑簌簌落满了别人家的车子,车顶上、车窗上、车轮上都是,车顶上的依然有着闪亮的洁白,而车轮上的已经被行人或者路过的车子溅起的泥水玷污了……忽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落花》诗: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其实不是一首吟咏落花的诗,而是借着落花抒发对友人思念的诗。不过也无所谓,因为中国诗人总是愿意将天道与人事联系起来看待。尤其是落花落叶,是很容易牵动诗人的心绪的事情――中国诗人骨子里是悲情的,一旦看到暗示了生命消逝的景物是不免伤感于衷的。所以但凡到了春末夏初抑或是夏末秋初,诗人们都会有格外的感伤。

这首诗首联将“客”的离去与“花”的乱飞作了一个直接的关联。客竟去之“竟”字,表现的是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深深的失落感。不过,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象征性蒙太奇一样,诗人硬生生在这样深情款款的诗句后面接上一句“小园花乱飞”,将友人离别的伤感与小园乱飞的落花,生生地并置在一起,并不说明这其中的关联。这是诗人的匠心,有时候,这种并置本身所造成的语言本身的关联,较之人们的解说更有丰富的韵味。

而且,这落花自小园而至阡陌,大有铺展于天地之间的意思。更有诗意的是,飞花居然通了人性,款款送别远方的晚霞,仿佛一个多情的女子一般;黄昏时分正是一日将尽未尽的时候,这时候也是一个很容易寄托伤感的时候,飞花送落日,那种惜悼之情自然也就弥漫在我们周围。颈联则从花转到了人,面对这些颇通人性的落花,又何忍心用扫帚扫了去呢?而更要紧的是手执扫帚的那个人内心有着那一份对于远行人望眼欲穿的期盼,“仍”字中流露出了一种执拗与失望。最后一联,其实我以为最有诗意的莫过“沾衣”二字,古注上往往直接解读为“流泪”,这并没有错,但是却没了诗意。细想当时情形,拈帚不忍扫之时,难道不会恰好有几片花瓣,悄悄地沾上作者的裙裾吗?而在这几片花瓣中,作者能够感受到多少春尽的寂寞以及劳劳思远方的怅惘啊――先有这样的字面意思,然后再延伸出诗人伤春怀人的意思,应该是更有诗的意味吧。许多人解诗,往往喜欢直截了当,不知道诗人的情致往往不在那个意思里,而在那个意思渐渐在读者心里浮现出来的过程里。常常说人不解风情,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东坡也有不解风情的时候,据黄升《花庵词选》说:“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其实,坡的概括未必准确,这个“窥”字里是有着很深的滋味的,想看又不能正大光明地看,不看心里却又惦记着的那份心情,就在这个“窥”字里表达净尽。此处不讲秦少游的《水龙吟》,所以也就暂且“按下不表”了吧……

说到落花,日本倒是有一首很著名的俳句,可以说一说的。荒木田守武(1473―1549)云,“落花枝にるとれば胡蝶かな ”(“看是落花返枝头,原来是蝴蝶”),看似短短的几个字,但却很有情致。第一眼看,觉得好奇――落花怎么又飞回枝头了呢?再一看,恍然大悟,原来是蝴蝶飞到了枝头上;然而垂头一想,则有了怅惘,春天那点美好的记忆转瞬即逝,如今枝头已经花开不再了……俳句是要诙谐的,但是诙谐又要有伤感的底子才好,这就是俳句作者们的文化性格。这首俳句有人翻译成“蝴蝶犹惜春光好,看似枝头归落花 ”,的确是将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因为有些直白,反而失去了诗味。倒不如直接译成大白话,“有朵花飞回到枝头了,呦,仔细一看,那不是一只蝴蝶吗”,虽然不够深沉,但是谐谑的味道还是有的。据说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就是受了荒木田守武这首俳句的影响。

读诗,其实是一个心绪在内心深处渐渐发酵的过程。不是将诗句“翻译”成大白话那么简单,所以不要再问“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啊”这样的傻问题,而是让诗句引领你一路走去,或许你在诗歌里发现的不是诗人而是你自己……

初夏多雨,第二天走过小区院子的时候,那辆车并未开走,只是昨日皎洁的落蕊,今天已经变成腌H的土黄色,沾得车身上到处都是,让整辆车子显出那种伤心的样子。我从车子旁边走过,忽然有了一种生命在陨落之后被抽离、被蒸发的感觉……

上一篇:小学写字教学的五个有效途径 下一篇: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