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范文

时间:2023-09-21 19:40:4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1

众所周知:科学课是一门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规律为探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实验教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分析、思维等能力的提高,更容易给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由于教具学具数量有限,分组实验器材难以获得,学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教师做实验,自己却“伸手莫及”“望物兴叹”,从而导致了“动手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另外,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实验教具也已跟不上教材变化的需要,很多在教材中已不适用,急需补充新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器材,这是当代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北京日月星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子起电机及静电实验装置”,为师生对静电进行探究性研究提供了一套良好的实验仪器。这样一套小小的实验装置却集合了“火花放电、静电危害实验、避雷针实验、电场力实验、电子辉光放电实验、静电除尘、静电植绒等22项实验功能于一身,真正体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由于这套实验装置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安全性,简单并且易于操作,因此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眼、耳、手、脑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技能搭建了脚手架,从而更好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那么这套“小教具”是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彰显“大智慧”的呢?

一、巧用教具,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以首师大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8课《正电和负电》的课后阅读部分教学为例:书中的阅读资料为“静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利用静电发明了许多静电工艺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学生日常对于静电的了解多为负面,比如在干燥的季节,晚上整理衣物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早上梳头时,头发经常会飘起来,越梳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等。对于静电的科学利用却知之甚少。殊不知,科学家们正是把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这一小作用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明了如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复印、静电喷漆等,静电纺丝在医药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多年来,由于静电实验教具的局限性,参观相关工厂的不现实性,我们总是回避这些相关知识。这次,静电实验装置,就解决了以前不好讲清楚的静电知识,尤其是静电应用的有关内容。借助这些教具,能够巩固并加深学生形成“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了解到静电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也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如静电除尘等)。教学时教师先用实验装置创设一个大量烟雾从烟囱中冒出的实验情境,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将较小的烟尘颗粒除去?在学生苦苦思索却不知如何解决的时候,教师提出:有位好朋友可以很轻松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它就是“静电”。当教师打开电子起电机的开关,浓浓的烟尘很快被实验装置产生的静电吸附掉时,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没想到小小静电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此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随之而来在头脑中产生了疑问:静电究竟是怎样除尘的?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实验,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接通静电前后烟尘有什么变化,从而推断出:由于静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烟尘很小,所以能将烟尘吸在电极板及烟囱壁上,达到消烟除尘的目的。在此,静电实验装置演示的实验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了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开展探究,让学生明白了利用静电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除尘,为我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洁做出贡献,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

二、活用教具,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自主探究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想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究氛围,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角色,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用微笑、赞许、热情、鼓励等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和双手,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由活动空间。例如:本人在教学《正电和负电》的拓展内容――静电植绒一课时,先出示一幅静电植绒作品,当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禁引起学生的啧啧称赞。随后让学生猜想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有些想法很不切实际,但教师并不随意指责评价。接下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制作植绒画并把作品与教师的进行比较,自己发现问题―所植的绒不够致密、均匀。然后出示静电实验装置,揭示问题:静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因此可以用来植绒。最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静电植绒,当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出一幅幅漂亮的植绒作品时,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本课教学中,由于恰当合理地选择了教具,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获得了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同时也收获了探究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这也为他们今后的乐于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善用教具,促进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教学应该朝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要教师进行调整的。《雷电的秘密》是首师大版《科学》第三册《电与生活》单元中《正电与负电》一课的阅读拓展内容,虽为阅读内容,但因为雷电现象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经常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真正是来自生活,需要孩子了解的问题。我们知道,儿童的科学学习更多的是学习身边的科学,这样才能使他们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把探究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入,基于学生对静电放电现象的了解,利用电子起电机完成模拟雷电实验,从而认识雷电成因,并分析出避雷针之所以能够避雷的原理。进而得出结论,电子起电机不仅为学生研究身边的科学提供了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知道如何安全避雷。它把学生感兴趣、自然界中却无法近距离观测、接触的雷电现象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观察到教师用手握住电子起电机迸发出一道道蓝色电火花而安然无恙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惊呼。这组教具能够使学生在既安全又不受条件限制的环境下探究实验,为学生分析理解雷电的成因搭建了必要的脚手架。在课时上计划安排了2课时,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由生活中的静电放电现象与静电发生器模拟雷电放电实验和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进行类比,通过建立联系,归纳出自然界中的雷电也是一种静电放电现象,认识雷电的成因。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面对雷电灾害,分组设计避雷的方案(在雷雨天气应躲在什么地方?怎样做危险?能否躲在树下,能否打着金属把雨伞在旷野中行走?为什么不行,如何避免),分组领任务研究,然后充分交流,要求表述时有理有据。在学生分析不出原因的情况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起电机分组实验,了解避雷针工作原理(把大规模的放电转化为小规模的放电)再让学生解释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建议课下继续研究。建立学生的安全意识,树立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课上、课下充分利用教具实验验证,同时给学生提供课下学具开放使用的时间。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2

【关键词】山区;雷电感应;预防

多数人对雷电比较熟悉,但对雷电感应却只有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雷电感应指的就是在在雷电放电的时候,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以及电磁感应,两种感应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进而损害较大面积的设备。对于山区而言,一旦发生雷电感应,就会对大范围的设备构成很大的威胁。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山区雷电感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就此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静电感应现象、静电感应产生的“雷电感应”现象及危害

(一)静电、静电感应现象

在雷电感应发生的时候,静电、静电感应现象是主要的问题,现阶段人们对静电、静电感应现象的了解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处理方法上并不是特别的完善。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停留在物体内部或表面呈相对静止状态的电荷称为静电。而某一物体带上一定单位的静电后,另一不带电物体与它靠近时,不带电物体就会感应上与该带电物体等量的异种电荷,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静电感应现象。对于静电而言,我们并不是特别的陌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衣服在脱下来以后,会发出滋滋的声音,就是静电的作用。另外,在人体互相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被电”感觉,也是静电感应现象的一种。

(二)静电感应作用产生“雷电感应”现象的危害

对于雷电感应而言,现阶段的多数人都知道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对于静电感应作用产生“雷电感应”想象的危害并不是特别了解,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有雷云的情况下,通过静电感应的作用,从雷云形成到发生雷击,雷云下的地面以及建筑物,甚至是所有的相关建筑和设备都会带有大量的电荷,数量上的庞大和能量上的巨大根本没有办法估算出来。另一方面,当雷云发生雷击之后,雷云中所带有的电荷会通过闪击与地面的异种电荷迅速中和,如此一来便加剧了消极影响的范围和损害的建筑物、设备的程度。在雷云方面,会使其带有的电荷迅速减少,一直到消失不见。但是雷云下的众多建筑物与相关设施上感应的大量电荷,如果在电阻较大,并且没有办法在短时间消失的话,就会瞬间形成强大的高电压。造成客观上的安全威胁和极大的隐患。

二、防御雷电静电作用产生“雷电感应”现象危害的措施

(一)屏蔽

对于静电作用下产生的“雷电感应”而言,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否则一旦在山区发生雷电感应,会因为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便,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扩大损失的范围以及增大安全威胁的程度。以目前的情况而言,采取一定的屏蔽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一部分问题。本文认为,在实际的屏蔽工作中,需要有效的考虑到机房所在的建筑本身基本达到屏蔽要求,但进入机房的线缆基本未采取屏蔽措施,通过对进入机房的线缆作屏蔽处理,使经过改造的机房具有初步防“雷电感应”功能。在采用屏蔽的措施以后,就能够初步解决一些由于雷电感应所产生的问题,今后的预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等电位联接

在山区中,雷电感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之所以会被扩大化,原因之一在于现阶段的很多措施都停留在基础阶段,并没有进行深化和加强。虽然屏蔽措施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如果是强雷电感应或者是受到某些自然条件的影响,雷电感应的范围和影响就会扩大,屏蔽措施就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防雷效果。今后的工作需要在等电位联接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我们可以把从建筑物外引入的所有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屏蔽层、电力系统的重复接地、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线、设备保护接地线及其它金属装置用电气联接的方法连接起来,并与接地体连接成良好的电气通路,使整个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如此一来,在外部的大环境上就具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在内部的处理中,也会更加便利。等电位联接是现阶段一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满足部分山区的防雷要求。

(三)电涌抑制器

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进步较快,很多的地区都将设备进行了一定的深化与加强,提升了设备本身的防雷性能。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将目光投到了专业防雷设备方面。对于山区而言,在防雷的专业性要求方面是非常高的,而且需要这样的装备。比方说电涌抑制器,它通常在感应雷电波侵入电源传输线(信号线)时,能以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呈低阻抗状态,迅速将雷电流泄放到大地,把雷电过电压限制在用电设备允许承受的绝缘耐压水平以下,以保障用电设备免受过电压侵入造成危害。这种设备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的山区由于应用了电涌抑制器,在发生雷电感应的时候,不仅降低了损失的范围,同时有效的保护了设备的其它功能能够正常运行。

(四)接地装置

山区雷电感应的预防工作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需要在接地装置上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这样才能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充分的保证发生雷电感应的时候,更好的处理问题。本文认为,山区筑物、电器设备及电力设施等必须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接地装置承担着将雷电流泄入大地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地面上起到均衡电位等多种作用,是防雷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置的冲击按地电阻值是衡量一个防雷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应用不同的接地装置,能够处理不同程度的雷电感应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接地装置有效的改良。

(五)线路方面的预防工作

很多三面环山、四面环山的低洼地带易引起雷电感应,有条件的话,不要用架空线引入电源,而应采用套钢管埋地引入,这样就能够在客观上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另一方面,应该采用三线(火线、零线、接地线)接电法安装电源线路,在山区,尤其是低洼地带,特别容易发生由雷电感应引起的电器烧坏现象,造成大范围的人员伤亡和较大程度的财产损失。

三、总结

本文对山区雷电感应及其预防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我国的幅员比较辽阔,山区广布,近几年对山区的开发力度又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保证将来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加强山区雷电感应的预防工作,从多个角度出发,在整体的效果上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贾平,李宝华.“雷电感应”对电源系统的侵袭与防范[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3(01).

[2]袁湘玲,宫翠凤,纪华.齐齐哈尔市雷电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J].黑龙江气象,2009(04).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3

关键词:易燃易爆场所;静电;雷电;防护

中图分类号:X924 文献标识码:A

各省市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检测覆盖率都相当高,检测中发现不合格的地方有3方面,分别是直击雷、感应雷及一部分静电不合格。众所周知,静电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大隐患,是一个隐形的杀手,在生产生活中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险,尤其是在易燃易爆场所,它的威力更是不可藐视的,很有可能会引起爆炸或着火,危险时刻存在我们的身边。

1 静电的形成

静电在宏观范围内看是相对静止的,只是短暂性失去平衡的一系列的正电荷或负电荷。静电也是我们偶尔可以感觉得到的,据一系列调查报告表明,在所有发生的静电现象里面,我们可以感知得到的静电含量大约为33.9%;因为静电引起的火花使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等和常见的静电引起的爆炸现象占总静电量的20.2%;所产生的静电火花使可燃性的粉末状物体爆炸的现象占总的静电现象的5.6%;产生的静电火花往往会给生产带来不便的影响,这些事件占总发生量的28.8%;静电引起火花但未造成任何爆炸的占总量的11.5%。

2 静电防护的基本方法

静电防护的基本方法大致有2条:避免或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静电引起的火灾或爆炸往往都是因为静电的积聚,所以我们要避免静电的积聚或想办法中和掉所产生的静电。

2.1 各种油类储运的系统中常常会采用以下的方法

2.1.1要防止人体所产生的静电

在储运过程中往往都是人为的穿戴了有关化纤类的衣物所导致的,因此,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或避免使用化纤类的衣物,以免造成严重的火灾或爆炸。并且要禁止在危险区域脱掉身上的衣物,禁止使用化纤布料的抹布去擦试机泵或油罐容器。而且要规定所有登上油罐的工作人员禁止穿化纤的衣物,最好是规定工作人员穿上经检测过的防静电的服装。规定要上罐的工作人员在上罐之前要用手扶着未涂有油漆的油罐扶梯片刻,以消除人本身带有的静电。

2.1.2应在石油类的产品中适当的加入一些防止静电的添加剂

这样既保证了石油的导电性又增强了石油的润湿性。加入添加剂以后,会使静电的泄露加快,而且还可以避免静电的积聚,阻止静电产生危害。

2.1.3要先做好设备的接地准备,消除导体本身的静电

使设备很好的接地可以消除静电危害,这种方法也是最简单、最便捷的。所有用于储存的油罐和输转油类的油罐、装卸设备的管线,都必须要求有好的接地装置,这样可以把静电快速的接于地下。工作人员应该常常检查设备的接地装置,监测接地状况和接地电阻的工作情况。正常情况下油库中的油罐消除静电接地的电阻不应该超过10Ω,这是静电安全接地的范围。立式的油罐接地极按照油罐本身的周长去计算,每18m分为一组,卧式油罐的接地极应不少于2组。

2.1.4应该安装静电中和器

静电中和器又名为静电综合器,此装置可以安全消除或减少静电。

2.2 减少静电产生的方法

2.2.1往油罐、汽车油罐、铁路槽车装油时

输油管线必须要插到油的液面以下或插到底部。这样做可以减少油类的冲击,避免和空气接触产生摩擦进而产生静电。

2.2.2往往一些自然因素是我们不可避免的

例如空气的干燥程度和天气的炎热程度都是引起静电的因素,应该勤检查接地消除静电设备或采用放慢放油的速度,也可以在作业场地或引起静电的地方浇水,来避免静电的产生。

3 关于雷电的基本常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放电现象,并且会伴有电闪雷鸣,其放电威力也令人们叹服。产生雷电的基本条件是雷雨云中累积、聚集并形成相应的极性。雷电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4种。雷电是大自然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放电的现象,雷云是构成雷电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条件,雷云是水蒸汽和强烈气流在一定的条件下组合形成的。

4 在储运设备时会产生雷击事故的原因

4.1设计上有一些缺陷不符合具体的施工要求

非金属罐的水泥罐壁、罐顶的内撑以及各部分的钢筋之间达不到相互可靠连接的程度,致使接地的设施不够好 。

4.2地下罐顶部的复土尺寸还不到50mm

呼吸阀、量油孔、透光孔等地方的接地效果不是很好。

4.3避雷针的设计不符合所需的需求

避雷针的高度不够、接地不良都会达不到防雷的效果。

4.4运输罐内的存油量太少

罐内空气中所含的可燃气体浓度过大,罐顶的设施敞口不够严密,致使油气泄露,使其到处蔓延。

4.5避雷针本身因为年久失修

锈迹斑斑或因为损坏而造成失效。

4.6输油罐的呼吸阀不太好使

阻火器因为腐蚀而失效。

防雷装置的原理主要是要高出被保护的物体一段距离,然后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把雷电引入避雷针本身,然后通过线引入地下引入装置,从而使雷电导入到地下,以这种转换的方法来保护人身和建筑物以免受雷电的袭击。最常见的防雷装置是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以及避雷器。基本上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3部分组成。

5 结语

通过对易燃易爆场所的静电防护和雷电防护的分析来看,雷电确实是需要我们防护的一种防止火灾和爆炸的一种自然灾害,同时静电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是隐形的杀手,平时不会被我们注意,看似很简单却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所以一定要在规定的标准上和技术上做到完全的统一。如果不注重这些小小的细节则容易造成大祸。严格加强防雷防静电工作管理,做好静电防护措施和定期防雷安全检测,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和雷电对易燃易爆场所造成的危害,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可以保护好国家和公共财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春林,金银顺,李红.加油站防雷浅析[J].山西气象,2007(01).

[2] 杜娟,杜艳,马永兵,汤维科.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防护分析[J].陕西气象,2009(S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4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修辞艺术; 隐喻;层递;双关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以“纯爱”为主题的文艺片,自上映以来,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票房统计数据以来的第一部过亿的文艺片。是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远、绵丽温婉的语言令人回味。电影作为受众面极广的大众化视听艺术,其产生的造型感染力与冲击力远比静态的绘画或文字强烈、直接;但电影如果注重修辞艺术在实现电影创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则会创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从而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深化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意味,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重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山楂树之恋》采用的修辞手法,探讨电影内在的艺术特征。

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主题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1]黑格尔认为:“隐喻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惯常形状去描绘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简单地直陈其意,于是到处搜寻一种相关联的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因此,隐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2]在电影中采用隐喻的手法,用山楂树映射苦涩艰辛却又美丽的爱情,看似山楂树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因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树》以及开红花的山楂树传说,使得这份爱情更浪漫、更带有传奇色彩,这样就更能突出唯美、纯洁的爱情主题。

山楂树贯穿电影始终,山楂树成为联系他们感情的一根红线,山楂树令静秋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静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树下表达爱意,老三通过送静秋山楂果传达爱意,静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树的脸盆作为圣洁的爱情信物。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没有传说中的红花,映射出在为老三和静秋的爱默哀:经典爱情的自然规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传说中,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最终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树下也是为了映射他要永远陪伴在静秋身边,“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二、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依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修辞文本模式。[3]159运用层递的修辞模式,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有强化语势的作用;在语意上环环相扣,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被其所表达的感情征服。

(一)纯爱对纯爱的承诺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这是老三在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对静秋爱的表达。当你没有爱过,就不会相信永远的真爱;当你爱了,才知道世界上有这种永恒的爱。在表达上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凸显了老三对静秋永远的爱。纯爱永远不会改变,纯爱的双方不会“出尔反尔”,静秋对他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也希望静秋对他的爱永远不变。

(二)对爱人的深深祝福

“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老三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不久于人世时,在和静秋亲密的接触时,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深深的祝福。通过步步深入“你会有孩子,会做妈妈”到“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的表达,强化自己对静秋的祝愿;在语意上环环相扣的生命礼赞,层层递进的感情渲染征服所有观众。

(三)生命对挚爱的承诺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在电影结束时用字幕的方式,通过层层否定的方式达到高度肯定的意境,老三得了白血病,生命之中已经没有时间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老三对静秋妈妈的承诺在静秋25岁前不再见她,他对爱的承诺绝不会出尔反尔(“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老三可以用一生的爱去爱静秋(“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里在时间上是层层递进,语意上更是环环相扣,凸显了老三宁愿孤独死去,也不会违背自己对爱的承诺,以及对静秋的那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如果老三去见静秋,可能影响静秋的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凸显人物性格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通过银幕画面,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鲜明对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双方的明显的特征,着力揭示出蕴藏在当中的思想内涵。通过不同形象、不同场景尖锐的对立和强烈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彼此特征更加突出。

(一)喜怨转变的比对

静秋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老三,少女情怀的依恋让她对老三非常期待,总是心不在焉,当听到老三来了,就偷偷地面带微笑地望着他。但当她听说老三有未婚妻了,心里特别难过,老三趴在窗户口看她,她只是冷漠地把窗帘拉上。前后对老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描绘了静秋喜而不狂、怨而不怒的纯真、质朴、文静、内秀的性格特征。

(二)爱屋及乌的比对

老三深夜为静秋买印有山楂树的脸盆,用置换的方式让静秋对脸盆爱不释手,作为对老三圣洁爱情的象征。但突然之间找不到老三,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也背叛爱情的时候,气愤地用浆糊涂盖山楂树,并置于床下。当她知晓老三消失真相的时候,又转气为喜,让山楂树脸盆重新回到圣洁爱情信物的地位。静秋这种爱屋及乌,通过对爱人赠送脸盆的态度反映对老三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静秋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刻画的比对

魏红怀孕了,要静秋陪她去打胎,说要去“做了”,静秋问:“做什么?”魏红回应:“人流呗。连这个都不知道。”同龄女生,静秋的清纯由此显现出来。魏红对于“得手”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顾忌地说着自己的事情,而静秋却很茫然,以为自己也被“得手”了,表现出很害羞的样子。等到了医院,看到魏红人流后身体虚弱,但言辞上仍不甘示弱,静秋心里很难受,也很害怕,就问魏红自己是不是也要这样受罪,魏红再一次问她是不是真的被“得手”了,她悄悄地说出当时的情况,才明白自己并没有被“得手”。静秋和魏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静秋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四、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彰显主题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修辞文本模式。[3]30这种修辞模式具有表层和深层双重语义,可以取得婉转蕴藉、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更耐人寻味。

“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是静秋去医院看望老三,两人不得不在外过夜,第一次同床共枕时老三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活”,一方面指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老三就感觉自己存在,老三可以通过静秋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静秋的心感受这个世界,生命就这样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指彼此的爱的存在,只要静秋活着,就能感受到老三对她的爱。这里的“死”,一方面指人的真正的死,老三不怕自己死去,却害怕静秋会做傻事;另一方面指人的爱的逝去,老三自己会死,但对静秋的爱永远都不会逝去,永远都珍藏着。通过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将老三对静秋的那种生死长相依恋的感情婉转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回味不已。

五、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来反映主题

衬托是用描绘相类或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的事物的辞格。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在电影中,在画面的主体构图之外,再浅墨淡彩地把它的外部轮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体构图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加鲜明、突出。这种烘托性的画面,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从而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

电影中老三出场时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哦!你可爱的山楂树为何要发愁?”这首弥漫于田园乡野的烂漫纯真之歌,营造出富有听觉意味的艺术氛围,静秋沉浸在歌声中,为之着迷,带有绘画艺术的审美效果,也把观众带入优美的诗情画意之中。这既为后面电影情节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也使反映的这一爱情主题更鲜明突出。

张艺谋在创作中,不断地探寻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修辞艺术是成就他在不同时期里实现创作意图的重要艺术手段,他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量。画面、色彩、音乐、对白等电影语言因素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个性化地传达了张艺谋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4]电影《山楂树之恋》凭借精巧的修辞形式,“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5],直接服务于唯美、纯洁、质朴的感情主题,为《山楂树之恋》创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让观众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长的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2] 黑格尔.美学(第2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1.

[3]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怀平.简析张艺谋电影的修辞艺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6.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5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0-02

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高中电子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后阶段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但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入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现就将我的一堂市级公开课的新课导入方法来跟大家交流一下,由于要上市级公开课,我精心的准备了《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教学设计,这堂课的理论性非常强,针对这教学任务,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本堂课主要讲《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这块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对固定偏置放大电路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的。把它放在最前面来讲主要是考查一下学生对固定式偏置电路的掌握情况,提出的问题较简单,一般的学生都能回答。例如:固定式偏置电路有哪些特点?这也无形中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再则就是跟接下来的环节有一个衔接。

这种方法,对一般的课堂都适用,但长时间、单一的使用则往往会造成学生一上课就趴下的情况。因为职高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人比较少。久而久之,学生对你的课堂就失去兴趣。

二、生活现象导入法

电子技术学科与生活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故身边的某些生活现象都可以利用电子技术的知识来解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较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导课。本课还可以运用讲述生活中音箱或者收音机外放音乐时出来效果的差异来导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在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音乐,逛街的时候,学校广播里,家里电脑上,但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听同一首歌,音乐的效果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也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我们的学生虽然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但他们非常的热爱生活。用生活现象这种导入法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进入新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还会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动机,顺其自然的切入了正题。

这种方法让死板的课堂有了一丝活力,但不是什么课都能联想到与其知识点相对应的生活现象,而且这也需要发挥教师无穷的联想能力。教师应尽量去联想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生活现象跟课堂内容相对照。这样有利于提高职高的课堂接受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直观教学导入法

针对以上两种导入使学生课堂反应不一的情况,我又采用了直观教学导入法做了一次尝试。直观教学导入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架起有形到抽象过渡的桥梁。根据电子技术教学的特点,正是需要采用直观教学,为学生理解符号、公式化的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的兴趣,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导入新课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因此,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固定式偏置电路(如图1所示)拿了出来,选了两个学生上台进行直观的实验演示,让一个学生连上万用表的直流电流档(如图2所示),然后让另一个学生把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ICQ的数据记入表1中;然后再使用电吹风来加热固定偏置电路中的三极管(如图3所示),在电吹风的热风加热下,让其他学生观察万用表的指针变化,再把温度升高以后的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ICQ数据也填入表1中。

由表1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升高使固定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ICQ变大,也就是说温度会使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发生变化,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固定偏置放大电路的输出波形发生波形失真,最终导致固定偏置放大电路无法正常工作。

接着,我又拿另外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板(如图4所示),另外选了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对比实验演示,让一个学生连上万用表的直流电流档(如图5所示),然后让另一个学生把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ICQ的数据填入表2中;然后再使用电吹风来加热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如图6所示),在电吹风的热风加热下,让其他学生观察万用表的指针变化,把温度升高以后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ICQ的数据也填入表2中。

由表2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升高并没有使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ICQ变化,也就是说温度变化不会改变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是稳定的。相比固定偏置放大电路,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好,电路的外部因素改变,并没有使静态工作点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放大器的工作质量。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取得的现象比较客观,可信度高。这样的导课,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产生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指向。但是利用实验导入新课,一定要将实验设计的巧妙而有针对性;要善于抓住时机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自觉地去分析问题和探索规律。

四、提问式导入法

“疑问”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促使学生的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及时改变。创设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用问题导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看完两块近乎相同的电路板,但出来的效果有明显区别,本身内心就有产生疑问,也会对自己提出的疑问去思考答案。这时随应这种形势,适时的提出他们心中的疑问,让学生试着分析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不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原因。最后根据学生所讲的,教师作最后原因的总结,从而导入到正题的内容。

这种导入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问也得遵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启发学生循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进入新知识的领域,可以巩固已学知识、联想新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湘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6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

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电影在越南并不发达,以往越南电影也很少受到关注,提起有关越南的电影,不禁会想到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和杜拉斯镜头下的异国恋情――《情人》,然而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却与越南无关,越南只是这些异国电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于其他电影中那个硝烟弥漫、穷苦落后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柔美恬静的越南。树隙中倾泻下来的细碎阳光、中式庭院中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娇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战争、除了贫穷,这里的越南以其独有的诗意与让人慨叹的生活气息,宛如一位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散发着东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为一位身在异乡的越南人,陈英雄带着对于家乡怀有的一份乡愁,在他的镜头下把越南拍摄得宛如其儿时梦境中一样隽美。但是在其勾画故乡美好梦幻般的回忆的同时,依然不忘关注越南的社会现实,刻画越南社会残酷狰狞的现实,他把镜头对准泛着恶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层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其对越南的情绪和情感,从恬静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怀想期盼中如诗般的画面语言、时而轻快时而沉郁的诗情隐喻中抒发着陈英雄电影中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息与东方哲学,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陈英雄导演的影片风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东方女性

恢宏的历史题材和激昂的伟大情怀从来都不是陈英雄影片的主题,在其作品中没有众人仰视的英雄,只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事实上这些卑微但坚韧的底层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女佣梅,在一幕幕尖锐狞厉的境遇中依然温性犹存的“三轮车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恋却从容生活的三姐妹,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简约、朴实的温情。陈英雄作品体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采,他追求朴实坚韧的生活氛围,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从小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中,诠释着自己处事的东方哲学。《青木瓜之味》中静静地看着这个庭院里所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梅,《三轮车夫》里对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视的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里,将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静地消解、超然掩盖的三姐妹,他们都诠释着陈英雄面对一切超然坚忍的生活哲学。

陈英雄不仅愿意瞄准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中也赞美着着坚韧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阴柔软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坚定聪慧,镇静隐忍。其影片中画面无时无刻不表露着对这种女性的依恋。《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轮车夫》中的姐姐、老板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无一例外是具有鲜明气质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陈英雄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正是他对于儿时家乡无限乡愁的一种转化,这些女性身上柔美、宽容、坚忍、沉静、内敛的东方品格,体现了创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东方女性形象。同时,他用这种崇敬和赞美无声地抗议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

(二)情节:温馨与残酷的交织

陈英雄这个离国多年的游子从西方世界的观影期待出发,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冲破西方世界对越南主观垄断的揣测和想象,通过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传统与现代、温情与残酷、坚硬与柔软。这是陈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着祖国的过去,也凝视着现在,更是深切关注着明亮的未来。温馨过往与残酷现实的交织,其影片中所有湿热、阴郁和狂躁不安让陈英雄以诗意的沉郁,超脱的胸怀所平息。用沉静来平息痛苦,让温馨与残酷交织。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镜头从身着金黄色的高领长裙幸福地读书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摇,出现的是一尊安详的佛像。在这里,陈英雄以自然与和谐、清净与祥和描述了另一种观念与理想。以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绝对的自由,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瓦解后,逻辑、理性已成负累,没有了对物质欲望、对功名的角逐,于是,最终感悟到了生存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影片《三轮车夫》的结尾,辞旧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镜头掠过外面的断壁残垣,转向高墙之内的网球场游泳池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再次回到外边突然变得阳光灿烂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轮车夫骑着满载全家幸福的崭新的三轮车向前滑行,然后镜头渐渐上升,还有那一群在教室里专注地学习弹琴的孩子们。貌似突兀的结尾让人沉思,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命运多舛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此安稳,是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在辗转流离的混乱中各归其位?很显然,这是一种沉默地生存状态,不是通常的绝望的血泪交错,而是属于生命意义上返乡之途中淡淡的忧伤,又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莲与弟弟出门为给父亲的周年祭祀而准备,正好呼应着影片开头中的他俩为准备母亲的周年祭祀而出门,就连接下来的悠远的钟声都一样,仿佛一切的爱欲纠缠都未曾发生过。导演没有沉迷于对人生的痛苦、对社会的愤怒的宣泄,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作为影片的结尾,这无疑是东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意识的形象体现。爱与死,幸福与痛苦同时并存,一切都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之中,再阴暗再无望的生活,再悲伤再恐怖的历程,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将它包容。

这其实就是陈英雄的人生之道。从佛像到钟声,早已暗示着东方式的圆满。这样一种诗意的描述,非线性的写作,这种悲悯的情怀、达观的精神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使陈英雄的影片沉郁而不凝重、压抑而不绝望。

(三)画面:画意与诗情的结合

陈英雄的电影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更像一位诗人将心中的故事转化为淡雅的文字一样,把他电影画面如诗般温雅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东方诗画色彩对陈英雄的影片视觉画面的影响很深,并且陈英雄十分善于以表现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画面来替代人物的语言,以唯美的视觉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氛围传达不必言说之美,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着无限的神韵。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态描绘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自然诗意,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画面和慢节奏的平摇镜头,来展示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每个精致细节,从而使人物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显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镜头中也就让一种赞美和诗意始终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着宁静而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古朴的庭院等情境,如诗如画地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如随风而动的翠绿树叶、阳光下的木瓜树、陈旧的石板等。

三、东方文化在陈英雄电影的展现

陈英雄把恬淡冷静东方哲学同西方艺术电影的个性意识,以意象为主的思维形式,常采取象征、隐喻的手法,借以流畅的电影语言完美地相互融合并完美呈现,使影片中的对于现实的揭示与世事的说教潜隐在毫不张扬的诗意镜语中,东方哲学自然的富含于作品之中,形成陈氏影片中独有的风格。电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义隐秘在诗一般的镜头之中,东方传统理念、佛家的因缘色彩、道家的无为思想自然的融会贯通,陈英雄以自己的东方哲学理念叙述着他的情感,同时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诠释了自己的东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轮车夫》中本是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面对苦难的阴郁和狂躁不安与无奈平息痛苦的从容沉静,在陈英雄的电影世界中被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脱和平静刻写入世的情怀,世事云淡风轻,时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处之。陈英雄电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净、明亮、简单的电影画面来塑造电影观感,以安静、平和的意境,表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赋予影像画面独特的人性关怀,这也正体现了陈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虚无为本的道学思想和以万事皆空为本的佛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的熏染使得陈英雄在观察越南时拥有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同时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要远远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更大的文化兼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隐性空间,是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述说一个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英雄使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电影这一最现代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张扬。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且在越南国内,除被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也是广受欢迎。这些也都表明他不仅掌握了国际电影语言,并且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7

【关键词】 游戏;理论;音乐

绘本是图文结合的有趣读物,不但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也激发着我们成年人的阅读兴趣。一项关于阅读的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自信心十足。由此可见,阅读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阅读使人进步”是一句至理名言,而绘本,正是孩子爱上阅读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绘本的内容细分为很多种类,如故事与音乐结合的绘本《啤酒桶与小老鼠》,故事与美术结合的绘本《小黄和小蓝》,故事与健康结合的绘本《我们的身体》等。当然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有一类绘本越来越以强劲的势头冲入人们的眼球,那就是科学绘本。科学绘本是将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道理通过图文结合来解释科学现象的文学材料。其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绘本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么,如何让科学绘本发挥其重要作用,更深入的、更有意义地服务于孩子,怎么利用各种资源来剖析绘本,我利用科学绘本《噼里啪啦、麻麻酥酥》,简单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游戏探索,让孩子初步感受科学绘本

游戏在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不用多说,不过游戏怎么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科学绘本的教学中如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在于游戏探索的方式和孩子们所取得的初步认知。比如在进行《噼里啪啦、麻麻酥酥》(以下简称“噼里啪啦”)的教学时,活动的导入环节,我找了一张一人头发直竖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产生探索的欲望。然后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让他们在丰富的材料中自主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感受,在游戏中体会,在游戏中学习。当然,在孩子们探索时,作为活动参与者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冷静旁观、适当提醒。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索中,引出“静电”这一主题。其实,这样的游戏设计还是遵循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念,绘本中所需要传递出什么样的一个知识,我们就把所有的情境往这一知识方面靠拢。

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活动中的游戏行为,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初步接触科学绘本,建立绘本阅读的初步兴趣,为后续的阅读行为打下基础。

二、理论引领,对孩子正确采取科学引导

既然是科学绘本,它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应该是严谨的,虽然我们教师在幼儿阶段不能也无需诠释许多科学道理,但是我们提供给孩子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严谨的。为此,我们每个幼儿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引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引导的效果。比如静电这一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在《噼里啪啦》中,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了消除静电的方法。的确,在生活中静电的危害是存在的。在煤矿,静电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在医疗手术台上,静电火花会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从而伤害到医护人员和病人;静电还能吸附大量的尘埃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不过,静电就真的没有好处了吗?我们这个科学绘本的教学活动,是“一课三研”的。在一研和二研开展活动时,我们忽略了静电的有益处,只是简单介绍了静电的危害,不过后来发现: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孩子们大多对于静电存在了一种畏惧现象,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不全面的。因此,在三研时,经过讨论,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细细推敲静电的好处,要让孩子们更全面、科学地了解静电。通过知识搜索,静电在生活中还是被广泛应用的: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复印等等。只要涉及到科学知识,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更多的思考,要做更多的前期知识准备,不然给孩子的知识不全面,这样的影响可不是正面的了,这对幼儿在开展科学阅读中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有着反面的影响。

三、音乐渲染,让孩子欣赏科学绘本之美

科学绘本不同于其他的绘本。其他类型的绘本故事情节性强,有趣生动,而科学绘本相对枯燥点,感觉很严肃。音乐的活泼特性、灵动的形式,恰恰能弥补科学绘本的枯燥。因为音乐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在欣赏《噼里啪啦》时,我选择了钢琴曲《安妮的仙境》作为背景音乐。这首班得瑞的名曲悠扬动听,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孩子们对于旋律还是有点熟悉的。在配合音乐讲述故事时,孩子们如同置身于美妙的仙境中,虽然探索科学知识有点单调,不过情绪还是很愉快的。所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让阅读充满美感,让欣赏做到真正的“美”的享受。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篇8

【关键词】电影《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现实意义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代表作,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在出版同年,就搬上了大荧幕,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勇气和力量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林道静的形象特点分析

林道静善良、纯洁,但是却倔强、乖僻、执拗,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服装主要以冷色调为主,给人营造出了质朴、纯洁的感觉。同时,林道静也非常钟爱白色的围巾,这更加强化了她的纯洁、质朴气质。她富有正义感,反对封建,从一个个人奋斗者成为了坚强的战士,在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她的亲身经历,如果不是面对民族危亡,如果不是经历过学生运动,林道静也许会选择其他的道路,林道静的奋斗历程处处扣人心弦,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有着极强的代表性,在目前也有着良好的教育意义。她的人生经历了几个历程:

1.反对既定生活

在男权社会下,任何女性的反抗都是徒劳的,林道静的家庭背景意味着她日后也会像传统女性一样成为权贵人家的附属产物,依附男性生活,她可以安心的成为全职太太,但是为了追求理想和自由,她放弃了。

2.追求自我价值

在封建的家庭中,林道静并未体验过幸福和温暖,在逃离了既定的生活之后,她开始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她喜欢阅读,尤其钟爱文艺作品,憧憬着生活的美妙和真谛。她开始走出以往的生活,开始真正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3.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了身心上的双重苦难,在被捕之后,她言词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承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在渴望独立和自由之余,林道静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不得已选择了与余永泽结为夫妇。后来,她全心全意的投入集体斗争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大众命运紧密相连,投身与革命中,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林道静的反抗意识成熟,也是其女权思想的成熟,是从个性的解放过渡到民族解放,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转变为对贫苦大众的付出,这是一个革命者的转变,更是林道静思想成熟的重要表现。

二、林道静形象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看过《青春之歌》之后,可以看出当时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有着坚贞的信念,林道静出身在大地主家庭,但是不甘心自己的命运,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但是却四处碰壁,虽然她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是却从未放弃,这种英勇的精神时至今日都是宝贵的财富。而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对着一次两次的打击就开始沉沦,这并不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不应该是如此脆弱的,作为祖国接班人的我们,必须要抓住青春的音符,挥写出绚烂的篇章。翻阅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太多的沧桑,但是却一直在顽强拼搏,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用自己的青春来回报祖国。

林道静由彷徨、犹豫、思想脆弱、境界狭小的个人反抗逐渐变得广阔、开朗、成熟而坚强起来。她放弃了“教授夫人”的舒适生活,唾弃达官贵人的荒淫,毅然选择了革命的光辉大道,并勇敢地走入了社会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之中,直到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都是党的培养引导与自己不断追求努力的结果。林的成长之路,展现了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这条路映衬出一个伟大的真理――知识分子必须跟共产党走,必须自觉改造世界观才有出路。

电影《青春之歌》很成功,它以它青春的节奏行进着,看着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它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看这部电影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前进、前进! 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你,燃烧你。作品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或许你可以从余永泽那里获得短暂的歇息,从卢嘉川紧张有序的脚步就会迫使你跟着他顺风疾走!那是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那是一个冲破一切的时代,那是一个青春放声高歌的时代。

三、结语

《青春之歌》描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史,利用林道静追逐梦想的道路塑造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史,林道静的奋斗史是艰难的,但是,她从来没有丝毫的放弃,时至今日,她的形象依然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鼓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桂友.《青春之歌》:政治规训下的青春挣扎[J].名作欣赏.2011(06)

[2]应莹.突破阶级定位、追求革命理想――电影《青春之歌》中共产党员林道静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1(07)

上一篇:泡泡糖游戏范文 下一篇:隐形翅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