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例子范文

时间:2023-11-17 00:21:12

知足常乐例子篇1

既然是“教育”,让孩子读懂句意并且背得是必要的,但读懂后呢,自然是要获得教益了。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则建议说:“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云云。这似乎有违夫子圣人的初衷,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不接受思想教育呢?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人有高尚的情操呢?“教儿婴孩”,再不教,孩子的思想恐怕会更加扭曲,孩子真的应该接受圣人高尚思想的熏陶了。所以,我认为,《论语》十则的思想内涵应该深解。

那么,怎样深解圣人思想呢?我们且不谈“孔子曰‘仁’,孟子‘取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些观点。就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吧。《教师教学用书》如是理解:第一句(本句)讲学习方法。“时”,这里是副词,时常;也有人认为相当于“以时”,可以理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显然,把“说”理解为“高兴”了。

这里便有了几个疑问:

1、夫子教学,应是以育人为先,知识为后的,《弟子规》明显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故,为什么一定要将“学”理解为“学习了(知识)”呢?

2、“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真的会让人高兴吗?那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学得那么不开心,那么烦恼重重,要死要活的都有呢?

3、“学”就只能理解为“学习”吗?“习” 就只能理解为“实习(温习)”吗?“说”就只能理解为“高兴”吗?

故,针对上面疑问,又不违背夫子教学的本意,我个人提出下面观点:

1、“学”应理解为“掌握并且弄懂(圣人道理)”。

2、“习”应理解为“放入生活中反复实践”。

3、“说”应理解为“从内心发出喜悦”。

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为:“掌握并且弄懂了(圣人道理),并且常常(把道理)放入生活中反复实践,不也是能从内心发出喜悦的吗?”

例如:“知足常乐”,这便是圣人道理了,背诵且能理解是不能给你带来愉悦的,要把它放在生活中去运用才行。孔子最钟爱的学生无疑是颜回。《论语》中,孔子对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贫穷,但颜回快乐,这便是“知足常乐”的明证。其实,我们的快乐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是来自我们内心世界的满足,如果将“知足常乐”这个道理放入生活中反复运用,快乐肯定属于您。

又如:“吾日三省乎吾身”, 这便是圣人道理了,如果你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含义,并把它放入生活中去反复运用,你绝对会受益匪浅。此句的含义教参书是这样译的:“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后面举例: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其实,仅这三例的反省是不可能给你带来内心的喜悦的,其实,夫子圣人的话根本没完,反省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弟子规》说:你今天孝敬父母了吗?你今天尊敬师长了吗?你今天爱护其他人或物了吗?你今天吃饭挑剔了吗……?佛教更严格:你今天发脾气了吗?你今天嫉妒别人没有?你今天有没有骄傲自大,有没有看不起人?你今天看到好的东西有贪念吗?你今天是自私的吗?你今天是善良的吗?你今天有杀害众生的念头吗?你今天心里是宁静安详的吗……?如果你真的每天像这样多次反省自己,并且慢慢地除掉这些坏习气,你心里怎么不生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呢?

那些高僧大德不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淘净自己心灵上的尘垢而最后修成正果的么。而他们的内心深处的乐,远远大过外部刺激给人带来的乐。佛教中的“法喜充满”就是这种乐的具体体现。

知足常乐例子篇2

下面,笔者将针对学生与教学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主要需求,结合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事例,谈谈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控制,调动学生的快乐学习情绪。

一、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满足求知需要中获得学习乐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求知是学生的一种重要需要,也是教师首先必须重视的。它反映的是学生渴望探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获得相应知识、提高技能的内在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他们自己期望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因素之一,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问题情境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客观而言,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因为,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几乎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精选、扩充讲解所需要的例子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初中信息技术》上册“WPS表格”部分涉及数据的计算、筛选、排序、分类汇总和图表的建立等诸多十分实用的内容,而教材提供的篇幅往往很有限。此时教师可结合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如对学生成绩单、年级运动会成绩单、某学生一个月花费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进行讲解,必将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方面,教师要做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为此,这主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授课所使用的例题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二是学生练习的内容也应尽可能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

二、创设真实情境,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从满足娱乐需要中获得学习乐趣

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技术性和人文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模式、策略、方法、师生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特的内容和做法。教师也只有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积极探索、推陈出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形式,那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任务驱动式、网络探究式和移动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WebQuest)是近年来十分受人们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让学生就某个学习主题,基于Internet开展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开展WebQuest教学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这也恰恰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该模式提供了条件。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以及移动终端(手机、PAD,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拥有一种或多种上述移动设备,主要用于通信和娱乐,其用于学习的潜力巨大,因此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三、注重真实性评价。强化主体意识,使学生从满足成功需要中获得学习乐趣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诊断功能,还具有激励功能。与此同时,评价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成败的主要工具。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传统的评价方法(如书面考试)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它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寻求更有效的评价方法愈显重要,它必须既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法,它包含(记录)了所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过程与阶段成果的材料,以及学生学习心得和学习管理记录。例如,作品、作业、学习日志、小组学习活动记录、学习心得、学习反思等,可以是文档、表格、PPT、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电子档案袋实际上是一个数据管理平台,通常包括登录、文档提交、文档编辑、浏览、评价、讨论等栏目和功能。

在电子档案袋评价中,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且成为评价的执行者,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档案袋评价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能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与成功,因而也就能够使学生从满足成功需要中获得学习乐趣。

知足常乐例子篇3

笔者一直在揣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却一直参不透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每门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单纯地考察知识成绩,似乎又很固定,在既要提高知识素养,又要提高成绩的大教育背景下,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又很难,难于上青天!高效课堂的“效”就是要突破“兴趣”的“厚障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其实它阐释的教育精神内涵就是教师备课的内容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兴趣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不可压抑的欲望,从心理上攫取了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就不言而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准备”就是备方法、备思想、备课堂内容的兴趣点,万事俱备,用最短的时间和学生交流讨论,互相切磋,课堂一定不会死气沉沉,不会再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

其实激活课堂的“点”很多,笔者在这里列举用讲故事来提高课堂效率的范例。

课堂实录如下:

老师问:“文言虚词‘焉’的基本用法有哪些?并且列举我们学过的例子”

学生(抢答):

一、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哪里)。(《劝学》)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三、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石钟山记》

3.用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老师总结:“焉”字的用法主要有以上三种。所谓“用法”,包括弄清:①虚词的词性;②语法作用;③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要求的文言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并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个方面比较区别,以掌握其常用义。

巩固练习: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B)

例句:未知生,焉知死?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杀鸡焉用宰牛刀?

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然力足以至焉。

【解析】例句“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活人的事情还没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弄懂,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焉”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意思是: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杀鸡焉用宰牛刀”的意思是: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美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焉”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的意思是:盘旋曲折的样子,像蜂房,像水涡。“焉”用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D、“然力足以至焉”的意思是: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焉”是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

在分析每项句子的具体意思的时候,例如B项“杀鸡焉用宰牛刀”,给学生讲成语的出处、解释、典故的由来,并联系现实拓展“礼乐”的现代涵义:礼乐兴,则社会发展稳定,社会越文明。现代人们忙碌于生产,礼乐在社会中的融入,使得人们安于生产乐于享受,同时礼乐可以展示国家的强大,使得人们对国家有向心力,对于民族的团结也有促进作用。德育教育和知识积累双管齐下,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学生听故事,感兴趣,在乐中求知,不厌倦课堂,课堂效率在不自觉中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故事的趣味性怎样在课堂上展现?就需要老师备课时做好精心的准备。首先是教师知识的积累。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博览群书是必须的,天文地理,野史正史,名人轶事,社会趣闻,都要涉猎,方可为课堂激趣做好必要的铺垫,一旦遇到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便随机插入,增添课堂趣味氛围。其次,针对课堂具体的内容做必要的准备。提前查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备好与课文内容的衔接,随时“激趣”。例如,上《兰亭集序》,提前准备好了王羲之的几件轶事:练字吃墨,王羲之书换白鹅,“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老妪卖扇等等,以备上课灵机活用。第三,用故事导课。例如,上《雁门太守行》时,用韩愈的故事导课:有一天,大文学家韩愈正在书房中写作,忽听有人来访。他见天色已晚,想要休息,便回绝了。然而,不一会儿,家人又返回来,递给韩愈一沓诗稿,说:“那个年轻人不肯走,让我求您看看这上边第一首诗。”韩愈读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称赞不已,立刻请那个年轻人进来相见,并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学生听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散文家韩愈立刻接见的年轻人,心想这个年轻人究竟写了怎样的一首诗?学生肯定积极投入,学习的欲望肯定极其强烈,那理解诗歌的内容也肯定透彻,课堂效率定会提高。

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备课,关键在找到备课内容的兴趣点,找到这个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知足常乐例子篇4

春晚上一曲《爱我你就抱抱我》唱出了所有孩子的心声。孩子对爱的理解和解读,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我们的家长不妨试着多抱抱,多陪陪,多亲亲,多夸夸我们的孩子。工作繁忙的家长,不能对孩子的爱打折扣。

【关键词】需要;关注;爱

【案例描述】

在2010年的秋学期,我班转来了两名浙江的学生,他们是双胞胎,长相极为相似,性格也颇为相近。孩子的家长平时忙于生意上的事情。家长双方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母亲是小学毕业,而父亲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对孩子的管教方面来说,只停留在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而谈不上学科上的辅导。

这对双胞胎,兄弟俩的脾气都比较暴躁,遇事沉不住气,生气时情绪激动,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嚎啕大哭。对于五年级的男生来说,这样的现象还是不多见的。(以下双胞胎哥哥以小快,弟弟以小乐来代替。)有一次,小快在自习课上多次与他人说话,影响他人学习。当我找到小快了解情况时,他一边狡辩,一边嚎啕大哭起来。在询问了他们周围的几个同学时,同学们都反映是小快主动找其他人讲话,影响别人学习的。听到其他同学的反映,小快怒目相对,像受了极大委屈一样,这次哭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课后,我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我到小快宿舍帮他拿了换洗的衣服并把他带回了家。由于在教室里哭闹,还在地上打滚,上车的时候小快已经安静许多。到家后,小快洗了澡,我把他安顿到家里的一张小床上,小快的心情慢慢平静小来。他和我谈了许多关于他家庭的事情。爸爸妈妈平时很忙,根本就管不了自己和弟弟。爸爸妈妈辛苦了一天,晚上就约上几个生意上的伙伴在一起打麻将,之后就去吃夜宵,午夜之后才睡觉。孩子的房间就在打麻将屋子的隔壁,所以孩子经常睡不着或者经常被吵醒。由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小快和小乐慢慢地迷上了电脑,盼着周末回家能痛痛快快地玩电脑游戏,所以两个人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到这里,我感觉这两个孩子周末在家中的生活是孤独的,这样的年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疼爱,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交流了一会,小快渐露疲惫的神态,所以我也就没有再去打扰他,让他安心地睡觉吧。

五年级下半学期的一个下午的课间活动时间,在班级门口走廊,小快和小乐,还有另外三个孩子一起玩游戏时,由于不慎小乐摔倒,导致其一颗大门牙(恒牙)断裂,学校分管领导及时安排班主任于第一时间送小乐到市口腔医院治疗并通知双方家长。

在陪同小乐去医院的路上,他一直因为与同学玩奔跑的游戏而内疚。同时,他又不停地在问我,我爸爸怎么还不来啊?我想是孩子太想爸爸妈妈了吧。校车把我们送到医院之后,我带着他挂急诊、排队、看医生……这期间他又多次问道,“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啊?”而其脸上表现出来的是期盼和喜悦。小乐的家长来到医院后,我除了向其家长介绍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孩子的就诊情况后,我还时不时观察着小乐,一个五年级的大男生竟然一直抱着他的妈妈,一脸的幸福与满足。

家长为孩子请了两天假,来到学校以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脾气不是那么太暴躁了,而且也不再违反班级的纪律了。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我满心欢喜。找他聊天之后,才发现原来小乐的家长在孩子休息的两天里,除了挤时间给孩子看医生以外,还带了孩子去了一些公园玩。小乐脸上露初了久违的笑容。小乐回校以后,把他愉快的经历和小快交流后,小快总是跑来问我,“老师,是不是我生病去医院,爸爸妈妈也能好好陪陪我啊?” 有一次,小快发热回家了,爸妈来接的时候,他很开心,可爱的大男生牵着妈妈的手幸福地走了。后来有同学说,小快为了回家,故意晚上不盖被子睡觉而导致了感冒发烧。孩子向家长索取爱的愿望由来已久,只不过小快和小乐的愿望一直处在被压抑的状态。

在经常与家长沟通的同时我也时不时的找他们一起或者单独聊天。并在班级里为他们量身制定了两个小岗位,让他们在融入班级的同时,也参与班级的管理当中来。慢慢的,小快和小乐的脾气改变了许多,也不再经常发脾气了。看到这兄弟俩的转变,我很欣慰。学生的需要是被关注。其实,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比学生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精神方面的关注。

【案例分析】

1943年,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结合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导致小快和小乐两兄弟脾气暴躁,经常违反纪律,有时还采用暴力手段攻击其他同学等。其实这都是他们为了引起老师或家长的注意采用的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小快和小乐,一直处在一个做生意的家庭,平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根本无法多关注孩子,大人不在家,孩子的自觉性差,还子被家长“逼”到了电脑游戏一端。更何况家长知识水平的短板限制了家长在知识领域对学生的指导和关注。家长时间的不自由,导致了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缺失,但是孩子需要与家长情感上的交流,需要家长多关心自己,多关注自己,这里的关心已经不再是物质基础上的满足,而是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孩子对爱的需求和索取一处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所以孩子会想方设法,用各种非常规的手段,哪怕是打架、不写作业、上课违反纪律等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而间接的引起家长的注意。当约谈家长时,他们认为此时的爸爸妈妈是关心自己的,爱自己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时好时坏,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从中体验被关注的感觉。然后再一次犯错再一次被关注。所以孩子进入了一个成长的怪圈。一个正常的对爱的诉求被解读为是个坏孩子。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对孩子教育时不能只用经济的手段,孩子内心的诉求是爸爸妈妈能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可以不要有趣的玩具,可以不穿名牌的衣服,但他们希望被家长被老师时时刻刻的关注,他们有这样的内心需要。只有当内心的需求,被爱的需求,被关注的需求被满足时,学生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否则,学生的成长是不健全,这样不关注学习心理需求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教育。

知足常乐例子篇5

在学前开展音乐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多接触一些音乐。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愉快的学习情绪,这样也能够使得孩子的音乐天赋得到较好的发挥与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模仿的动作编成一些音乐节奏让学生去练习,然后再结合动听的音乐,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也能够从小就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潜力。例如,开学初,开展一些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不用急于要求儿童去唱歌、去跳舞,可以先让他们充分地去感受,听音乐教师弹琴、唱歌,观看音乐老师们跳舞,以此来激发孩子们想唱、跳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教师需要教儿童学唱的歌曲,可以反复让他们去练唱,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歌曲中所具备的音乐形象,用最美的歌声与琴声去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且优美、抒情的歌曲时,也能立刻手舞足蹈起来,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儿童都比较喜爱音乐游戏,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游戏的时候不要急于教他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先让孩子们完整地去听音乐,然后再了解游戏的整体内容,当游戏把孩子们玩的欲望或者是获得整体感受激发出来的时候,再让他们参与到游戏当中。孩子们也能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乐曲的高低、快慢与强弱,感受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来的音乐形象的关系等,这样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和愿望。

二、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情境,促进幼儿个性成长

教师在音乐教学时,不要仅仅只向小朋友传授一些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创设与之相应的环境条件,以此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要做到“面向全体”以及“因人施教”。学前阶段的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带有一定的童稚的且孩子气的、趣味性很足的心态的。在教学时,音乐教师就可以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着手,要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在开展音乐游戏或者是音乐活动的时候都可以从儿童生活范围内选取一些较为恰当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让孩子们都能够理解并且能运用这些音乐手段进行表现,个个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当中,要做到尽量对每一首幼儿歌舞都能够作出仔细的研究与分析,真正地领会每一首歌舞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内容。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选择一些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以及从结构到风格都能够贴进儿童的生活、而且还能够体现幼儿情趣的教材。例如,在讲授歌曲《妈妈的眼睛》这首幼儿歌舞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其中所蕴含着的“母亲”的慈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尊敬以及眷恋等的情感,通过遥望天空中的星星,从孩子们的眼神中一一地表达出来。教学时,为了要强化这几种情感的表达外,教师也可以在第一遍教学音乐时,可以先把歌词内容配乐朗诵给孩子们听,这样既能够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感染力,又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们领会词曲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三、教师要想法设计“有趣”的音乐课堂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们好动且喜欢游戏的这一心理特征,尽量把游戏中一些快乐的因素适时地加入到音乐教学当中,然后再把其自然地渗透到整个音乐的教学情境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快乐又不知疲倦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在教学歌曲《小青蛙》时,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唱这首新歌。比方说可以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为教学主线,让那些扮演“荷叶”的儿童通过控制歌声的大小,让“小青蛙”都能够听辨出歌声的暗示,进而顺利地找到“害虫”。这种游戏玩法教学设计既新颖又有趣,歌唱还能够成为孩子参与游戏的需要并且贯穿到整个游戏的过程当中,而孩子们也都能够在一遍又一遍游戏活动中,自然地就学会了这首新歌。所以说,音乐游戏作为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学前音乐教育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游戏能够把丰富的教学以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展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得幼儿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掌握一些音乐知识技能,此外,教师也都能够在不知觉中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孩子们音乐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孩子们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开展音乐教学,既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音乐情感,还能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带领孩子们真正地进入到音乐的天地当中,让孩子们都能够在这个天地中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健康地去发展。

知足常乐例子篇6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季文子②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③,斯可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9.子曰:“不愤④不启,不悱⑤不发。举一隅⑥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患:忧虑,怨恨。②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鲁国正卿,谥曰文子。③再:两次。④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⑤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⑥隅(yú):角落。

【启示】

《论语》中的哲理和智慧,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人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中有很多人生格言,或谈修身做人,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这里我们选编的十则《论语》片段,有的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道理,有的则是告诉我们求知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的人格。在《论语》中把那些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反之,则是“小人”。那么,怎样的人才是君子呢?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具理想高远(“士志于道”),多才多艺(“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功能单一)。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常常反省自身才能避免犯错误。君子要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行,应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即“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当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在学习上,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的关键是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应懂得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方法上,应懂得温故知新,学习贵在坚持和巩固;要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要活学活用,懂得举一反三等等。

孔子和儒家的智慧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一种踏实的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品读《论语》中,能感受到儒家文化耀眼的光芒。

【探究练习】

1.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我非生而知之者

C.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下列句中黑体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通“悦”)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C.诲女知之乎(女子)

D.未足与议也(值得)

3.解释下列黑体字的含义。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的哪些片段反映了孔子关于“言”和“行”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2)在孔子看来品德修养高尚的“君子”和修养低下的“小人”有怎样的区别?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选文中与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你如何看待孔子的观点?

6.现代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均出自《论语》。例如:见贤思齐、温故知新、任重道远等等。请从选文中找出几则成语。

【张飞/供稿】

参考答案

《十则》

1.C(C项通“智”,其他三项意为“知道”。)2.C(女:通“汝”,你。)3.(1)敏:敏捷、迅速(2)耻:以……为耻辱4.(1)(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2)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5.(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看法略,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看法略,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看法略,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6.三思而后行和而不同 举一反三

参考译文:

知足常乐例子篇7

音乐节奏源于生命,源于自然,从呼吸、心跳、走路、劳动乃至风摆杨柳、波涛起伏到日月星晨、春夏秋冬,没有一处离开节奏,这些节奏蕴于美妙的音乐之中。为此,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是旋律的骨架,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儿童对节奏的把握与生俱来,对音乐节奏的兴趣是非常高涨、极其兴奋的。听到活泼欢快的节奏,孩子们会摇头晃脑,拍手欢笑,充满舞蹈感的节奏,他们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趣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小学生好奇心、模仿性、可塑性都很强,,所以我们不能错失良机,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一、巧用方法感知节奏

感知理解是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初步阶段,也是学习的一种必须的能力。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在教学中多用生动形象地方法使学生更好感知的节奏。

1.在听中建立恒拍概念。听是一切感知的最初阶段。有人说:音乐是听觉艺术。从听延续到其他感官的参与,是音乐教学的必经之路,会促使节奏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听节奏感较强的歌曲,从节拍入手,在听匀速的、不断发展、完整的音乐中,让学生从小就建立心理恒拍。有了恒拍概念,学生朗读、演唱、律动时就不会抢拍或拖拍。在此基础上听歌曲的节奏,在有意的促进下,学生熟悉歌曲,增强乐感。例如在教唱《过新年》这首歌曲,我让学生在聆听中寻找锣鼓的节奏并进行模仿,接着,我用小鼓打击节奏,学生边拍手(或跺脚、摇头、拍肩等)边朗读歌词,这样,学生在鼓点节奏的辅助下,很快的熟悉了歌词,感受到音乐中欢快、热烈的情绪,同时强化了恒拍概念,提高了对节奏的准确把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在看中掌握节奏。"百闻不如一见",看,便于更好的理解。新教材和光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看的资料。如歌曲中每一小节开头提示强拍的跳动图画;图谱中为提示强弱的颜色深浅变化和为提示不同节拍的大小图形;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多声部节奏图谱的不同标示......都给我们提供了"看"的条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多看,多想,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节奏的内在关系。不同学段的看可用不同方法,如低年级学生看每小节开头跳动的图画,图谱中的大小不同图形,颜色深浅的变化;中、高年级通过看歌曲中的节奏,多声部节奏谱的上下对齐等。多看使节奏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为读谱做好准备。

3.在朗读中理解节奏。用音乐的方式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节奏的感性认识向抽象理解发展,为此,教师引领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多读,是增进节奏理解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选择孩子熟悉的事物,例如小动物的叫声、伙伴的名字、交通工具、诗歌等自然节奏作为节奏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对节奏有最初的形象理解。例如《锄禾》:锄禾 日当 午 - ,汗滴 禾下 土 - ,可让一组学生用固定节奏读儿歌,另一组一拍一字朗读象声词"嗨哟",两种节奏还形成了有趣的和声,学生非常有兴趣。很多歌曲中的歌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朗读。

4.在身体律动中感知节奏。动作只有和节奏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学更有生命力。小学生在学习任何新知识在动中感知节奏时的特点是,开始以被动感知为主,主动感知为辅。如果教师能进行有效引导,则能尽快尽好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主动感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经验的积累,他们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奥尔夫曾说过: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体验和发展人更加敏锐的节奏感。所以,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喜欢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在音乐课中让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动起来,例如,扭屁股、摇摇头、拍拍手、跺跺脚、挤眼睛、弹舌头等,不仅对学习歌曲有帮助,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实践中创作节奏

1.在模仿中增强乐感。小学生模仿能力非常强,在模仿中使他们获得音乐知识。音乐节奏是复杂多变的,节奏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活泼有趣的游戏来学习节奏,例如《什么动物出来玩》,

小羊来了:咩 -咩-

X -X -

小鸡来了:叽叽叽叽叽叽,

小鸭来了:嘎 嘎嘎 0

X X X X X X

X X X 0

通过反复的模仿,加强这种感性认识,逐步理解和加深,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内心乐感,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为创造打下良好基础。

2.在创造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标非常重视音乐创造,通过节奏这一音乐要素进行音乐创造的主要意图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

A.儿歌朗读法。儿歌不论大小、长短,念起来总有一定的节奏存在。在儿歌教学中,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例如《办家家》:

节奏一:

我来 做爸爸

呀 | 你来 做妈 |妈

-

我们 一起 |来

呀 | 来玩 办家 |家

-

节奏二:

我来 做爸爸

0 | 你来 做妈 | 妈

我们 一起 |来

0 | 来玩 办家 | 家

节奏三:

我.来 做爸|爸

0 | 你.来 做妈 |妈

我.们 一起|来

0 | 来.玩 办家 |家

B.变化节奏法。变化节奏法就是让学生给给定的节奏进行变化,成为另一条节奏。如《小马跑来了》:

(小马慢慢走): X X XX X X X X X XX X X X

(小马慢慢跑): X.X X XX.X X X X.X X XX.X X X

(小马快快跑): X.X X.XX.X X.X X.X X.XX.X X.X

C. 自制乐器伴奏法。将打击乐器运用到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也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及体验,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课堂上的打击乐器不能做到人手一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于是,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自制打击乐器,很快,各式各样的"新生代乐器"诞生了: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做沙锤;用铁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小铁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还有学生干脆把家里的碗、筷、盘子、勺子都带来了,学生们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边唱边演奏高兴极了。他们在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也享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从而使课堂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知足常乐例子篇8

一、听琴音

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可不夫时机地提高听琴音的能力。

1.辨琴语。辨琴语,是属于常规性的听力训练。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就要经常进行辨琴语的训练。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

2.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3.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二、听乐曲

让学生经常地听一听有关的器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训练,是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品乐器。乐曲,固然是由乐器弹奏出来的乐音。可在聆听某个乐曲后,让学生品味出是由哪种或哪些乐器发出的音响。例如:(1)《二泉印月》(二 胡);(2)《我是一个兵》(笛子);(3)《高山流水》(古筝);(4)《雨打琶蕉》(琵琶);(5)《喜洋洋》(唢呐、笛子、弦乐、打击乐等)。

2.讲曲名。让学生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准确无误地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例如:(1)江南(广东)音乐(《紫竹调》、《步步高》、《十面埋伏>;(2)民族音乐(《信天游》、《小放牛》、《有个金太阳》;(3)西洋音乐(《天鹅湖》、《月光曲》、《斗牛士》)。

3.记曲谱。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超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三、听歌声

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1.听歌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收录机,播放著名或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歌曲过程中,进行感知歌曲的训练。例如:(1)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调》、《绣金匾》、《二月里来》;(2)美声歌曲(《我爱你祖国》、《北京颂歌》、《大海故乡》;(3)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好人一生平安》、《山不转来水也转》等。

2.评歌手。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例如:李谷一、彭丽媛、董文华、郭颂、李双江、蒋大为、毛宁、杨玉莹等,从而增强鉴赏能力。

3.谈感受。在每次的听音训练之后,都应进行畅谈体会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感受和体验能力,激发学好音乐的兴趣;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训练有所发展和升华。

如上所谈,在音乐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进行听力训练,逐步增强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为学好音乐插上理想的翅膀。

上一篇:雾霾对人体的危害范文 下一篇: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