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与幸福

时间:2022-05-31 01:51:34

知足常乐。“略微的不满足”事实上会让你变得更成功。在学校里感到很幸福的学生,19年后,即在他们37岁时,年收入要比他们“沉闷”的伙伴少大约8000美元。 没有人会把绝对的痛苦当作生存的“养分”,可要是无止境地寻求充满勇气和阳光的快乐生活,是不是有些危险呢?换句话说,“略微的不满足”所争取的那些东西会不会是无意义,甚至还有可能有害的?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察觉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心理科学》报道说:自觉非常幸福的人更有可能花时间和精力去无私地做一名志愿者。“略微的不满足”的人呢?他们更多参与政治事务。

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的时候,是怎么预见到21世纪的美国人会围绕“追求幸福”这件事团团转呢?这位美国的“建国之父”当然不会预见到,今日美国人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用在成堆的讲述自我修养的书籍、录音带以及DVD等产品上。也就是说,把大量支出花费在“让自己更幸福”上面。

成功却不幸福?

当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太过分时,他很难真正感到幸福。

不过,“过分幸福”真是件好事吗?当然没有人会把绝对的痛苦当作生存的“养分”,可要是无止境地寻求充满勇气和阳光的快乐生活,是不是有些危险呢?或者换种说法,人们是否对“幸福”的期望值过高呢?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察觉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有个研究团队甚至已开始通过收集、分析大规模数据,来对此问题进行考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快乐研究专家们决定对两组人进行比较:一组自觉已非常幸福的人们;另一组则是自觉“适度”幸福,即认为幸福状况有待提高的人们。

不出研究者们所料,他们发现和“适度幸福组”相比,“非常幸福组”拥有良好、持久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更大。他们预测,并有分析显示,对自己生活感到不太幸福的人们,总的来说会有更大动力去做一些改变。与之相反,感到自己已非常幸福的那部分人,可能会对伙伴或朋友有更多依赖,这当然会对巩固彼此的关系有所裨益,相应,他们感到更幸福也就很自然了。

“可怜的8000美元奖金”

可是,在教育状况、职业生涯以及工资收入等方面,显示的结果却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样。比如说,在只针对学生的一项研究中,“适度幸福组”对学业更有责任心,很少逃课,成绩也更好些。进入职场以后,在事业的发展上也比“非常幸福组”更成功。对一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追踪调查就证明了这点。当时在学校里感到很幸福的学生,19年后,即在他们37岁时,年收入要比他们“沉闷”的伙伴少大约8000美元。

也许,一个从未被完全装满的瓶子,会总想装得更多。

“略微不满足”的人参加政务

在政坛上,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心理学家发现,“非常幸福组”比“适度幸福组”较少参与政治事务。参加公民事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当你刚看到上面的结论时,可能会觉得奇怪。不过这里同样有一个确定的逻辑:脾气不太好的人可能会视世界为不完美的,是需要改造的,所以他们要去做点什么去修补这些不足之处。或者还可以这样说:积极的态度和与大家保持一致,会让人们成为很好的伙伴,也会让他们成为乐于遵守社会公约的好公民。当然这些人也就不太会有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了。

“知足”的人参加公益

调查结果中最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与慈善事业有关的研究。研究者原以为答案会与政治事务的调查结果类似,即:那些不安生的、不满足的、总觉得世界需要改变的“适度幸福组”成员,更有可能有动力去做志愿者。可事实恰恰相反。研究者们发现,相比较“适度幸福组”,“非常幸福组”更有可能花时间和精力去无私地做一名志愿者。这样看来,志愿服务与工作、政治事务不太一样,它里面包含有更多友爱,它需要的是一种无私的爱心,而物质需求相对而言并非那么重要。 (摘自:Psytopic网站2008年1月12日 编辑:何乐)

上一篇:警惕亚健康信号 下一篇: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