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01:54:22

知足常乐的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1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要常看看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老去想自己这也没有,那也没有,似乎别人什么都有。老想自己没有什么,就是痛苦的深渊。而知足,才是快乐之源。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多了还想多,有一百万了,就想有一千万、一亿……正所谓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总想着如何让自己的财富多起来,自然就要劳神费思、投机钻营、挖空心思,甚至会不择手段。这样的话,人还会快乐吗?还有快乐吗?无论他得到了还是没有得到,都不会快乐,都只能是痛苦相随。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就在我们住的这个小区,有个富豪经常出入,富豪表面看上去是光鲜的、排场的,可实际上,他痛苦不堪。为什么?据说,子女在你死我活地争抢他的财产,生意场上又明争暗斗……这个富豪还不到60岁,可是他全身的“零件”基本上都出现了毛病。如果说这个例子不典型,那么,再看看香港富豪们的家产风波:先后有女富豪龚如心的家产争夺战,有富豪何鸿燊的家产争夺战,有郭炳江、郭炳联、郭炳湘兄弟的家产争夺战……不能说这些富豪不富有,可是他们快乐吗?

快不快乐的法门,决不能只看财富,只看拥有,而主要看观念。(快乐,源于自己的观念,源于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考生一语中的)知足的人,往往就是快乐的人。

我的邻居刘大爷,鳏夫一个,穷困不堪。家里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外,基本上是家徒四壁。可是,刘大爷整天乐呵呵的,有说有笑,还经常帮助周围的人。有人开玩笑说:“刘大爷,你不觉得你活得窝囊吗?”刘大爷却毫不掩饰地说:“我是穷,但我不偷不抢。我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我满足,我开心,我有什么好窝囊的?”(有生活气息,给了我们联想的余地,让我们反过来思考自身的观念、自己的人生)

是啊,知足的人,寡欲的人,与明争暗斗、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等统统无关。他满足于自己的拥有,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古人云:“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希腊有谚语:“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知足常乐,快乐之源也。

感动理由

本文的特点用四个字形容即是:平易实在。文章开篇于话题材料,并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知足,快乐之源;紧接着,进行反证,先论述人的欲望无止境,并用例子加以佐证;然后过渡到正说——知足,快乐之源,并佐证以邻居刘大爷的例子,亲切平实;在结尾处分析、升华,并引述名言、谚语。最后,再次点题作结,戛然而止。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2

一、妙用“浓缩”材料

1、学生习作:

初二15班朱鹏的《知足常乐》“陶渊明的过人之处就是对生活的知足,不去想什么金银富贵,一颗对田园向往的心牵引着他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过得快乐自足。‘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乃刘禹锡知足常乐表现。虽居如此陋处却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情趣,体现了他的快乐。”

朱鹏从我们所学的文人中选取陶渊明、刘禹锡对生活知足的事例,材料典型,叙述精炼。这些浓缩材料不仅深化了“知足常乐”的内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2、评析:

议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支撑观点的。因此没有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在论证过程中,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特别是对人们所熟知的事例材料,只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高度浓缩的材料“点”出来即可。

3、拓展延伸:

如浙江考生的《让理性主持宣判》――

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子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

在文中,作者从三国旧事中选出董卓、曹太公、张飞等让亲密的感情所欺骗的事例,材料丰富而典型,叙述精炼而到位。这些“浓缩”的材料,不仅深化了“亲疏影响认知”的内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二、妙用“事典”材料

1、学生习作:

况芳情的《知足常乐》“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位仙人见一位老妇人可怜,便将她家的水井变为酒井。从此,老妇人富裕了。一天,仙人人再次来到老妇人面前问她酒井可好,老妇人却埋怨道:‘酒香虽好,却无酒糟喂猪。’从此,那井就不产酒了。这可真是活该受罪啊!她本应该知足,却如此贪婪,最后只落得个‘贪心未遂,反失酒’的可怜可恨的下场。”这个事例极恰当。

2、评析:

事典就是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寓言故事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用它来说理就带有了一定的权威性。

3、拓展延伸:

如浙江考生的《他们都选择了明白》――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些微嗔怪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你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得,就把这件长袍送你吧。”说着便把长袍塞在他的手里。小偷有些惊慌,抓住长袍跑了。老禅师看到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把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作者选择了佛典上老禅师夜晚发现小偷行盗时选择了“宽容与仁慈”的故事,借此感慨而发。老禅师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他送出的一轮心灵明月,照亮了小偷那心灵的黑洞,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一轮明月。作者在“佛典”的叙述中诠释了自己的观点,是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

三、妙用“语典”材料

1、学生习作:

谢云龙的《知足常乐》“我见过这样一副有意思的对联:上联为‘不思八九’,下联为‘常想一二’,横批为‘常乐’。‘八九’指人生中不愉快的事情,‘一二’指人生中让你感到快乐与幸福的事。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去回忆快乐的时光,就会常常快乐。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陈力的《知足常乐》选取“贪心不足蛇吞象”和渔夫和金鱼、杀鸡取卵的寓言故事,只是表述语言欠妥“就像小学时看得寓言故事:一位家里经济条件差的渔夫,在幸运捕到一条金鱼后,才发现这只鱼不一般,它会讲人的语言,对渔夫说,如果放了我就让渔夫实现三个愿望,但最后渔夫贪心不足,只落得一无所有。另一个故事:讲一家人家里有只会下金蛋的母鸡,愚蠢的主人却想:‘这只鸡每天只下一个金蛋,太少了。鸡肚子里肯定有许多,不如从鸡肚子里把蛋全部取出来。’于是便杀了那只鸡,发现鸡肚子里没有金蛋,主人气得要命。”

2、评析:

语典是指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格言典故、俗语谚语、诗文语句等。这些是实践检验的真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加论点的广度与深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拓展延伸

如江苏考生《崇高的心灵选择》:

现代文艺作品中,个人成分多而英雄人物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我们国家需要生死攸关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精神的支柱,需要“难酬倒海亦英雄”的崇高选择。如果我选择,我宁愿“刑天舞干戚”,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因为这是我用纯粹道德良心做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3

俗话说得好:“乐子满地跑,看你找不找。”乐子要自己寻,老年人寻乐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你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自寻其乐。以下可供你参考:

夫妻为乐夕阳美。人老了不可无伴儿,老夫老妻在一起,没事可以相互聊聊,遇事可以相互帮帮,烦恼时可以相互安慰劝解,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互相照应,互相体贴。即使是丧偶老人,也要冲破偏见和阻挠,争取再找个“老伴”,使爱情得以延续和发展。医学研究表明,有配偶的老人比孤身老人寿命长。

童趣为乐心不老。老年人如能常怀童心,常寻童趣,永葆一种无碍的心胸与豁达乐观的态度,就会像孔夫子说的那样“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忘年交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可以得到青春的活力。

运动为乐身体健。“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若要健,天天练,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身体锻炼好,八十不服老。老年人应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

艺趣为乐寿命长。即使你身上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也应培养艺术爱好,如琴棋书画、集邮、种花、养鱼、养鸟、垂钓、摄影、剪报、写作等,倘若有一两门入迷,将会给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这样可延缓大脑衰老。

书报为乐防痴呆。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能增加知识,扩大视野,促进身心健康,使心田之水永不枯竭。同时常读书看报,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思维体操,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助人为乐朋友多。鱼靠水生存,人靠人活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助人可以转移注意力,助人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助人可以增强一个人心理上的耐力,助人能够越活越年轻。乐于助人的人容易结交新朋友、巩固老朋友。有了朋友可以宣泄内心痛苦,扫除忧伤,起“话疗”的作用,所以有的老人说,有了知心朋友就有了保健医生。

时髦为乐心年轻。当今,中外养生家们普遍认为,老来俏有益身心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讲究一点穿戴,注意仪容之美,不仅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4

应该是三十年前的时候,全社会还沉浸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高亢嘹亮歌声之中,至多也就是《溜冰圆舞曲》的华尔兹三拍子中,有人请我看歌剧《蝴蝶夫人》。邀请者,四十多岁,是一家医院的主任医生,经常上饭店吃饭,看电影,还喜欢跳舞,算是很懂经的了。他大约还以为我是一个懂歌剧、喜欢歌剧的人。我不懂,在此之前,我概念中的歌剧就是《江姐》、《洪湖赤卫队》,完全不知道西方歌剧,也不知道《蝴蝶夫人》,却是被文化虚荣心击中软肋,就这么去了。

兰心剧场,那时还是上海艺术剧场,上海人习惯叫做“上艺”,就像现在东方艺术中心的简称是“东艺”一样。座位极好,第一排居中。主演是黄保慧。当然是上海歌剧院的版本,当时还根本没有国外歌剧院的商业演出。大幕拉开,我才明白,歌剧的陌生远远在我的想象之外,怎么不说话的,连一句问候都是唱出来的。很多年之后,我知道了《蝴蝶夫人》是大歌剧,就是从头唱到底,有说有唱的是轻歌剧,比如《蝙蝠》;我知道了《晴朗的一天》是极其经典的咏叹调。也是很多年之后,我每一次说起我看过黄保慧的蝴蝶夫人,很多人都会赞叹我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就有那么高雅的艺术情趣,即便连专业人士都会羡慕,称这是中国最美的蝴蝶夫人。于我来说,当巧巧桑在咏叹“晴朗的一天”的时候,我却是度过了极其无聊的一晚。散场后,同道的几个朋友余兴未尽,还在回味舞台上的细节,他们都是对能够享受到后第一场西方歌剧欣喜,我只能哼哼哈哈地点头,算是认同他们。

如果那一个晚上算是我的古典音乐艺术启蒙之夜,那么,是蛮痛苦的。如果那一晚是我只身在场,我一定会提早退场,并且,或许也就至今不懂、反感古典音乐。

那时候我才二十几岁,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懂也不喜欢西方歌剧乃至古典音乐,犹如当下也不必苛求青年人要放弃对流行音乐的喜欢而去追求古典音乐一样。总是会有人从喜欢流行音乐跨界到喜欢古典音乐,也总是有人,甚至是更多人,一生不懂古典音乐。这一定不是过错,也不影响很多人的草根一生,那一些长寿村的老人,连字都认得不多,没有古典音乐的熏陶,照样安详一生;只是当一个人有了文化、追求文化的时候,古典音乐才会是必不可少的一堂文化课。

幸好我也算是一个有文化追求的人,也必须承认,那一个“晴朗的一天”的晚上,对我的虚荣心是一次凤凰涅式的沉重打击――除非艺术天才,很多人的艺术修养的形成,都与虚荣心的培养和满足有关。就是在那一个痛苦而无聊的晚上过后,我决计寻找我的“晴朗的一天”。有一个忘年交的朋友告诉我,上海电台790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有一档外国古典音乐节目,只要你坚持听,一定会喜欢。如果没有那晚“晴朗的一天”,我肯定不会去听这种节目,更不会坚持听下去。

三十年前的广播,有中波有短波,却还没有立体声,听美国之音的人远胜于听古典音乐――听美国之音可以作为吹牛的谈资,听古典音乐几乎没有任何人的共鸣。就是在那一个时间那一个波段,我开始强迫自己去听那一些与我的耳膜极其生疏的一个个音符连接起来的声音。好在那时候虽然没有立体声,也没有卡拉OK,没有歌星,没有宵夜,晚上10点似乎就是应该在家里,用一个耳机――还只有单身道单耳的耳机,我再也想不起来,我的哪一只耳朵享受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殊荣:这一档节目,有音乐,有常识,固然听不出来交响乐团的感觉,但是用来记住旋律记住作曲家、指挥、钢琴家,是一样的。

事实证明,音乐无法自学成才,却足以自学成为欣赏者。我所有的音乐常识几乎都来自于此,这些常识足以去听任何一场音乐会,足以和任何一个非音乐专业的人煮酒谈音乐,足以在交往上、文章里、讲座中像是不经意却是很窃喜地流露。好几年前,央视不知怎么地很人来疯地播《沃尔塔瓦河》,我会对朋友说,这是斯美塔那的作品,捷克人;捷克还有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德沃夏克,他的代表作是《自新大陆》,其中第二乐章……当然,如果从更加深厚的意义上来说,古典音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陶醉,心情好或者心情不好,都可以在你所熟悉的某一部音乐作品中找到烘托或者慰藉。

有关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的区别,一直是一个超出音乐领域的问题。很多人称古典音乐为高雅艺术,那么流行音乐就变成不高雅艺术,这实在是种不高雅的观点。流行音乐歌曲照样可以高雅,像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从作曲到作词到演唱,说不定将成为日后的经典。流行乐曲是依凭年轻的心理生理去共鸣的,是荷尔蒙催发的精神寄托。古典音乐也有荷尔蒙的成分,莫扎特36岁黯然离世,他的作品必然有荷尔蒙的催情。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一到青春期自然热衷流行,青年人步入中年就渐渐记不住歌星和歌曲,这一条精神曲线的背面恰是一条荷尔蒙的生理曲线。古典音乐可以终身汲取,不仅是它的荷尔蒙,更在于深层次的人文内涵,而人文内涵是课堂,需要像学生一样去学习去领悟;古典音乐也会共鸣,它的共鸣不是年龄,而是人生。如果一定要将两者相比,流行音乐是中学,古典音乐是大学。因为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差不多都曾经喜欢流行音乐,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一个人对音乐天性的敏感。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5

【关键词】音乐;学习实践;建议

本人近几年一直从事专科音乐生的教法讲授工作,通过教学以及参与学生的实践学习工作,获得了一点心得。随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学生基本功不过关

关于音乐专科生的基本功问题,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是首先作为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比如像学生的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等一些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那么,音乐生在这一方面,就非常欠缺。他们总是认为,我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我只要能唱一首歌,或者能弹一首曲子就行,其他的都没用。由于这样的想法,所以造成了学生根本就不去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尽管我们学校,安排了这样科目的学习,但形同虚设,由于学生的不重视,根本没达到效果。就是最后的考核工作,像普通话过关,粉笔字、钢笔字的考核也是一样,马马虎虎草率收场。最后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的音乐生到小学参加实践学习,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板书的书写,或者是不堪入目的字;白字错字的现象常有发生;学生根本不知道书面语言的使用等等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连门还没有迈出去,就已经是不合格的了。

2.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自以为会唱几首歌、会弹几首曲子,我就算是学习音乐的了。这是太肤浅的想法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加强的是大量的实践能力,比如像自弹自唱能力、指挥的能力、如何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何来传授你的音乐知识等等。在我的教法课上,会经常让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演练,这其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去参加实践学习,可想而知,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二、音乐教法课的功效不大

两方面的原因:

1.学科及教师方面的问题

本人由于近几年一直从事音乐教法的讲授工作,所以一直在关注有关音乐教学方面的知识。但我发现,音乐学科是在这方面最欠缺的学科,最开始在定阅教材时就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去找,可以参考的资料文献是少之又少。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课件案例这些资料也几乎没有。再由于本人,已参加工作多年,一直在专科学校任教,对小学音乐教学了解也不足,也没有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所以我对小学课标的把握不足,这就可能造成了课程与实践的脱轨,大大地消弱了我们教法教学带来的功效。

2.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重视程度都不够

音乐学生本身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并且,他们入学时的文化层次也是不够的,这就造成了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音乐教法课的能力,有一些理论专业术语学生听不懂,一些关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够,根本就理解不了音乐教法课的学习,所以就造成了理论这一方面的严重欠缺,试问,没有理论作为依据,如何去把握、去驾驭实际的教学工作。也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文化理论的学习,不重视自身内涵的完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不重视,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想听。音乐教法课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

三、大环境的不足

从这两方面来谈:

1.音乐生下到小学参加实践学习,远远不如其他学科那么受重视。当然,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是由于我们基础教育错误导向的问题。但是,这样的话,就造成了我们学生对自己的不重视,不像其他学科的学生,能真正的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从中受益。

2.一些个别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修养不足,也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音乐生来到小学,首先面对的肯定是他们的指导教师,但由于,一些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问题,会给我们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个素质有专业素质和师德素质两方面的问题。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不过关,不会弹琴、不会唱歌,每节课都是拎着录音机去,拎着录音机回,这会严重的误导我们的学生,以为音乐课就可能这样上,有的学生真的在实习回来之后会跟我讲,他认为他们的知识已足够用,可以应对教学工作,比他们的那些指导教师都强多了。

以上所述,是我通过实际的教学和参加小学实践活动所发现的一点问题。既然我们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足,如何去改善或者说去改变这些不良现象,本人也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一、课程的设置、教师教育导向、学生能力训练的落实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设置一些与小学教学工作比较接近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课程。我们现在虽然开设了一些比较有实用价值的课程,但都落实的不够好。比如像钢琴课。我也是一名钢琴教师,也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分的注重了学生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像对钢琴伴奏知识的讲解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钢琴教师要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向,要把学生能力训练作为第一位,我们培养的是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专职的演奏员。调整教育方向,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其他科目的教学也应如此,力求在本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从以后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为培养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做准备。

二、要提高音乐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和丰富音乐生的内涵

音乐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已不是什么新问题。正是因为文化素质的欠缺,导致了他们在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欠缺。更有甚者,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听不懂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或者深层次知识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也直接地导致了他们不会成为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说,提高音乐生的文化素质,重视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的丰富,是我们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严抓音乐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习

由于学习音乐的人的性格问题,都比较好动,也散漫,这就要求我们严格管理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不要让学生在此活动期间,在心里形成不好的影响,错误地把一些片面的想法带到以后的工作之中。因为,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学生对付的上了第一堂课,那么,他就会有第二堂、第三堂,或者有些人,会对付一生。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认真对待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一契机,让它真正地为我们教学服务,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理想的效果。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6

[关键词]贝原益轩;养生;乐

贝原益轩生于宽永七年(1630年),日本筑前福冈藩人,名笃信,字子成,通称久卫兵,号益轩。益轩博学多才,注重民生日用之学,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养生学、医学、药学、音乐、体育、兵法、农业、天文、历史等多方面,他的著作多达99部,251卷。作为一名儒者,益轩非常重视人内心的问题,他认为“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来自天地的恩惠。不失“乐”方为报“天地之恩”,并且不失“乐”为养生之本。

一、“乐”的定义

1710年,81岁高龄的益轩完成了《乐训》三卷的编写。在《养生训》里,益轩多次提到“长生则乐多”。在《乐训》里,可以感受到益轩不仅仅是在追求生命的长度,也看重如何能快乐地度过眼下的每一天。他否认还有来生,告诉世人要珍惜今世。益轩在《养生训》中说道:

养生有一要诀。(中略)有养生之志者,须知并守之。其要诀为少字也。(中略)少欲则养生延寿。少欲有十二名目,名之十二少。必守心法。少食,少饮,少五味之偏,少,少言语,少事,少怒,少忧,少悲,少思,少卧。(中略)孙思邈之千金方,亦有十二少,其意同。名目有别。上述之十二少,合今之事宜也。(1)

这里就不一一分析益轩列举的项目了,想强调的是《千金方》的“十二少”分别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这其中的少思、少欲、少事、少欲、少怒五项不变。但是,益轩自己追加了饮食和睡眠。把愁分为忧和悲。同时还削减了孙思邈的少笑、少乐、少喜、少好和少恶五项。十二少中削减表示精神快乐的“笑、乐、喜”正是益轩“乐”的养生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再次说明益轩的养生思想不拘泥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有自己创新的思考。

那么,益轩如何来定义“乐”呢?

(一)知足常乐

首先益轩认为“乐”要“知足安分”。益轩在《乐训》中说道:

知吾身之足,安分之人甚少也。求分外则乐失。知足之理常思不可忘。(2)

益轩生活的年代,都市货币经济迅速发展,民众消费水平提高,人类的欲望被无限放纵。他提出的“知足”并非是一味节制,忍耐,而是在肯定现实的基础上积极生活。在上文我们论述过,益轩不是一位彻底的“禁欲主义者”,他赞成民众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要将之控制在一定的“度”上,保持内心的快乐。

(二)从容不迫

其次益轩还谈到了“从容不迫”。这句话是来自《中庸》第十一章中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益轩在《乐训》中说道:

常之气象为从容不迫,须守词四字。从容谓缓而静也,速且而忙时,亦心平气和不可失乐也。(3)

益轩主张心静养“气”,“身劳”的时候也保持内心的平和。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心平气和。贝原益轩的养生观不同于其他儒者的一点在于他的心静身动观点。道家的“主静”说为众多儒者们所接受。比如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提出“心斋”“静坐”等静坐方法。二程将“静坐”之法演为故事,教人于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后来的儒者们以此作为口诀,静坐观心。朱熹将“居敬”作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益轩在《大疑录》中批判朱子学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佛教的修养方法,他太偏于静,缺乏动。益轩说到:(朱子)曾论守心法,曰主静,曰静坐,曰默坐澄心,体贴天理,以静坐为平生守心之工夫,是皆偏于静,而不能时动静,是禅寂习静之术,非儒者所言之处也。(4)

益轩认为正确的修养方法应当是有动有静,贯穿动静两种状态之中,自己修养于内,又发动于外。他在文中多次提到,避免“久坐”“久卧”而导致气的滞留。他引用《吕氏春秋》的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然气亦然”。就是说流动的水不腐臭变质,不流动的水就会腐臭。常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虫啃食。以此告诉人们,静坐不动,必然导致“气“的瘀滞,而引起疾病。他还提出“日日小劳”的主张,他还鼓励人们按摩、跳舞、重视导引等。导引之法是古代中国道家的一种健康法,这次体现出益轩对中国古代养生学有很深的研究。

二、贝原益轩的“乐善”行为

益轩认为“乐”要“乐善”,换言之就是“助人之乐”。他在《初学训》中说道:“积善无限,其乐无穷”同样在《乐训》中益轩谈到,人世间的快乐,没有哪一种快乐能超越亲自体会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奢侈生活招致的“名失”“气衰”“病生”,他提倡富人把奢侈用的财务用来帮助“千万饥荒者”。虽然财务会减少,但是这种“仁心”得到的益处和快乐是很多的。他鼓励这些“大富人”通过“慎欲”“施同情于贫困者”来体会这种“乐善”之乐。晚年的益轩经济状况不佳,他将积蓄一生的经验以及知识,以简易和文的形式分享给众多读者,这正是益轩自身的“乐善”行为。

除了“乐善”,对于益轩而言的“乐”还有“亲近自然之乐”和“读书之乐”。益轩非常喜爱旅游,并留下了很多纪行文。闲暇之际,“观月花之美,望山水游园地”之于益轩是“极乐”。他还认为“读书,犹如和古圣贤对视听其教。且读书可通天地万物道理,知天下古今之事,其乐之大。”不能只是单纯地读书,探究事物之理,并把“理”付诸于实践也很重要,也是儒者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日用民生问题的益轩完成了众多“教训书”,不仅实现了作为儒者的价值,还将“格物致知”的精神扩及经验科学方面,如《大和本草》一书就为其探究物理的具体体现。贝原益轩主张“气一元论”,重视气活动的一面,他以“格物致知”精神,立于实证主义的观点。益轩认为学问须迫近事物,穷究其理,使之行之于事,实用于民,方为真学。作为一名朱子学家,他赋予朱子哲学以新的生命力。

三、养生与“义”的关系

益轩在《养生训》中说到,有人问养生和君子的“义”的关系,是不是只顾自己身体而不重视圣贤所教的“义”呢?益轩的回答用了两个字,一个是“常”一个是“变”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常”也就是平时的时候,应该重视身体,使之“坚固”这就是“道”。在“变”的时候,例如在“见危”和“临难”时,就应该奉献自己身体勇敢战斗。他强调君子要懂得“时宜”。

那么圣人所言的“义”对益轩而言具体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报“四恩”。益轩在《大和俗训》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四恩”,分别是天地之恩,父母之恩,主君之恩,圣人之恩。对于“义”和养生的关系以及“变”,益轩晚年在《自娱集》卷六〈义利轻重辨〉还进一步写道:

天之生人也。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故人之生乎斯世也。有义理。有利禄。二者不可缺一也。义理以养其心。而厚人伦者存道也。(中略)知身贵于天下也,见君父之危。则见死若归。义重于身也。是人之本心也。夫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则小。身所重也。比之义则轻。(5)

可以看出,益轩认为“义”可以养“心”,如果“义”与身体发生矛盾时,“义”比“身”重。这里的救“君父之危”,也就是儒家的“忠”和“孝”,也就是上述“变”的一种情况。

在《初学训》中,益轩对人类主要的喜爱之事进行了排序。在“好富贵”“好长生”“好义理”中,他认为长生比富贵重要,但是比起长生来说,“义”更加重要。他尤其反对因为“私欲”和“富贵”而放弃行“义”。在益轩的价值观中,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国土和王位。但是为了君主、父母舍弃生命是君子的正确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益轩生活的时代盛行“殉情”,这不属于益轩的“变”的情况之内,亦不属于报“四恩”,故不是益轩所提倡的。

注释:

(1)石川校注.生?和俗童子[M].岩波店,1987:57―58.

(2)(3)原益『上.612―614.

(4)原益.「大疑之上荒木悟?井上忠校注?解『原益室日本思想大系34[M].岩波店.1987年.13.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快乐教学法 策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课堂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学生掌握书本基础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使得语文这门学科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越来越不被学生接受。笔者认为运用快乐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快乐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一、快乐教学法的渊源

快乐教学法一直以来都被大家所推崇。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教育的思想。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快乐教学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哭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斯宾塞在19世纪就将“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他提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教育最有效。经过他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有效。教育家钱梦龙也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与唤醒。”

快乐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快乐教学法两重性质。

二、快乐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偏差,积极性不高,教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较短时间内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曾多次尝试快乐教学。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理解,呵护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进取心,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打造快乐学习的课堂。

其次,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语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性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亲近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学习交流,用快乐的语言引导学生,用快乐的行动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做到言传身教,从而使快乐教学能够很好地实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是快乐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和教学情境相结合,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融入其中,真切地体会教材文本所要表现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将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课件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图片或故事等感受当时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感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对于小说、戏剧类的文本,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来学习,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切身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分组进行活动,学生们会积极融入集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配合其他同伴,这样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效果便可不言而喻。

3.打造开放性互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经常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边讲边板书,而学生更多地表现为玩手机、聊天,甚至睡觉,影响课堂秩序。究其原因,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学生自身原因必然存在,但笔者认为并不能全怨学生,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协调课堂气氛,和学生形成互动也是主要原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让课堂成为开放性课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这样既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同时,上课地点不必只局限于教室,还可以是其他活动场所。宽阔的活动场所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快乐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实际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教好语文这门课程,还需考虑如何将语文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无用的错误观念。

如汽修、数控等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男生,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对维修等课程非常感兴趣,认为学语文没有什么用。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笔者在备课时会收集很多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适当地讲给学生。这样他们会觉得语文知识对专业学习有帮助,并非无用,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针对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让他们去了解、学习这些知识,尽量将语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一些简单的句子入手,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使语文教学能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产生快乐。

5.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快乐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强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需求,教授学生各种文本的写作知识,并加强训练。特别是对于即将离校的毕业班学生,应该教授他们简历、求职信等的写作。根据学生的实践需要进行写作学习训练,不仅切合了中职学生为未来发展需要做好基础准备,还可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始终保持一种快乐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小结

通过快乐教学法的实践,笔者发觉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较以前活跃许多。课堂真正成为民主开放的课堂,师生间能够积极互动。学生既在课堂上学到比较实用的语文知识,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双赢效果。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快乐教学法的实用性,也对今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庆明.快乐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N].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3]陈斌诚.快乐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4(5).

[4]涂常青.高职《大学语文》快乐教学法实施策略探究[N].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知足常乐的作文篇8

关键词:学校;俱乐部;校园足球;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46-03

一、研究目的

足球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经常从事足球运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1]。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实施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部委首次就一个单项体育运动联合发文全面推广。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

借国家政策之东风,校园足球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力开展校园足球益处颇多,可是也困难重重。我校自2011年3月与校外足球俱乐部合作开展足球运动至今已三年有余,学校足球队由初期的十余人,到如今的百余人,走出了一条学校与俱乐部合作发展校园足球之路。本研究结合我校足球发展的实际,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感悟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为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我校1~6年级学生以及1~6年级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和部分家长。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校园足球相关的政策、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理论书籍、报刊杂志等50余篇。

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问题并发放问卷四次,共500份,其中学生400份,家长100份。由于是本校学生,所以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97份,有效率为99.4%。

2.3数据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所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4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学校与俱乐部合作发展校园足球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剖析和比较,为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 研究过程

1.1与足球俱乐部合作初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相关调查

2011年我校与足球俱乐部合作初期,从1~6年级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和50名家长,从学生本人对足球喜欢的程度和家长的态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非常喜欢足球的学生只有9%,非常支持学生练习足球的家长7人,占14%;喜欢足球的学生占26%,支持学生练习足球的家长10人,占20%;一般、不喜欢、无所谓的学生分别占了35%、22%和8%,家长不支持、无所谓的占了28%和38%。从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校园足球、普及足球知识、教授学生足球基本技能、技巧是我们首先要做的。[2]尤其向低、中年级学生家长宣传校园足球是关键,因为这个年龄段学生自主选择和控制能力较差,家长的观念和态度是关键。

1.2宣传开路,硬件到位,重点队员选拔与梯队建设同步进行

鉴于学生和家长对校园足球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我们把宣传放在了首位,利用校园集会、板报、班级宣传栏、学校闭路电视对校园足球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同时对合作的足球俱乐部也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和介绍,尤其是对高水平教练员更有详细的说明。在家长方面,采用了“一封信”“一个电话”“一句宣传口号”以及家长会等形式对校园足球开展的好处进行宣传。

在宣传的同时,操场、足球、球衣、不同型号的球门等硬件措施及时到位,为足球的开展做好了有力的保障[3]。在选材方面,本着“全面普及、重点培养”的原则,以二、三年级为主,选拔重点队员组建校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训练。同时,在各个年级组建班级球队,为校园足球班级联赛的开展做好铺垫。

1.3足球比赛鼓士气,展示活动聚人气

比赛是检验学生足球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磨合学校与俱乐部之间合作默契程度的好方法。2011-2014年间,球队先后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通州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去韩国交流比赛、各俱乐部之间邀请赛和友谊赛等,每年平均十余场比赛。重点队员的足球水平在训练-比赛-总结-训练的循环中不断提高,让所有人看到了校园足球的希望。

在训练和比赛的空闲期间,为了加大校园足球的宣传力度,我们还组织球队积极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如通州区体育节足球展示、在工体与“国安”牵手、通州区百姓足球开幕式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校园足球逐渐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与俱乐部合作的模式也日渐成型,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4]。

1.4学校与俱乐部默契配合,不断扩大校园足球的影响力

学校在与俱乐部合作的过程中,俱乐部负责训练、比赛人员的确定、战术安排等具体工作,学校负责报名、后勤供给等工作。一次次的比赛让队员们更加的成熟,从失败中找到不足,从胜利中吸取经验。学校与俱乐部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同时在比赛的空闲时间,学校和俱乐部共同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搭建展示和宣传的平台,如学校邀请原国安老队员组成的“北京老男孩”足球队进校园活动、俱乐部出面邀请其他区县的足球俱乐部来我校进行友谊赛……平均每年组织类似活动3~5次,校园足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 研究结果

2.1学生对足球的喜欢程度

在2011年学生喜欢足球程度调查的基础上,2012-2014年间还是以同样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非常喜欢足球和喜欢足球的学生逐年增加,2011年初期至今,非常喜欢足球的人数增长了26%,喜欢足球的人数增长了20%,不喜欢足球的人数下降了18%,“无所谓”的人数下降了8%。

足球俱乐部刚刚进入校园时,学生所谓的喜欢也是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足球、热爱足球。但是随着对校园足球的宣传,学生由被动的理解逐渐过渡到主动认识。高年级学生能够从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去获取足球的相关知识,喜欢足球的人数也就自然的增多了。

2.2我校足球队人数增涨幅度

2011年足球队组建初期,只有一名教练,队员也只有十几个一、二年级的学生。如今我校足球队人数已经达到145人,是2011年的9倍多,分布在1~6年级各个班。学生参加足球队的热情逐年高涨,足球队的人数成倍增长,如今我校有预备和主力两个队,平时参加训练的人数也突破了200人,喜欢踢球的学生以能够进入校队为荣。

2.3足球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展示活动情况

2011年校园足球开展初期,一年中学生只参加过俱乐部之间的比赛。2012-2014年间,球队先后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百队杯”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与“国安”牵手等活动(表1)。

随着校园足球的深入开展,我校参加各级比赛以及与足球相关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学校出场地、器材、资金,俱乐部出教练员的合作模式已经初见成效。

2.4家长对校园足球支持的态度

2011年,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足球,了解家长对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态度,向50位学生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了48份。2014年又以同样的问题向50位学生家长发放了问卷,收回了49份。2011年和2014年相比较,“非常支持率”从14.6%增长到34.6%,提高了20.0%;支持率从18.8%增长到44.9%,提高了26.1%;不支持率从27.1%下降到0.8%,下降了26.3%;“无所谓”从39.5%下降到12.2%,下降了27.3%。从态度上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家长对校园足球从观望和了解到支持和理解的态度转变[5]。

学校与足球俱乐部合作初期,家长抱着让孩子“玩一玩”的态度,学生练习足球也在“试一试”的阶段。学生家长对校园足球认识和支持程度的转变也很大,2011年观摩的人数寥寥无几,2014年足球队训练时观摩的家长几乎与训练的学生等同。尤其是寒、暑假和周六、日,从早晨八点至下午六点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踢足球的身影随处可见。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学校自2011年3月与俱乐部合作开展校园足球至今,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如今班班有球队,每个学生都能“踢两脚”。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在速度、灵敏、协调、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每年一次的校园班级足球联赛从初期的指定队员到如今的择优选拔队员,充分说明了校园足球这项活动通过学校与俱乐部合作这个模式,已经成功的在我校生根发芽,并逐步走向成熟。

2. 建议

2.1在选择合作的足球俱乐部时要严格审查其资历,尤其是对于一些教练员更要看其是否有执教资质[6]。如:有些教练员从地方队退役或者是曾经在知名球队的二、三线执教过,然后以个人名义注册了俱乐部与学校签约。但在实际的训练当中,因为没有正规的足球教练员,东拼西凑临时从社会上找一些“会踢球”的人来执教。如此“杂牌军”只能繁荣一时,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阻碍校园足球发展。学校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应该立即责令整改或者与其终止合同。

2.2避免足球俱乐部乱收费的现象发生。有些足球俱乐部为了占领学校这个市场,刚开始的时候大谈振兴中国足球之理想,许诺把名和利放在一边,但是当校园足球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就以种种借口向学校与家长提出增加培训费用和训练次数(变相按次数收钱)的要求。如:对家长说“你家孩子很有足球天赋,每周要增加3~5次训练”(当然要增加一定的训练费用)、“寒暑假不要报其他辅导班,要连续到俱乐部来训练”等,利用这些诱惑性的语言,“引导”家长一期一期交钱训练。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学校应当及时出来主持公道,保证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2.3学校要负责监管俱乐部的一些行为,防止俱乐部利用学校名义,对足球队员和家长许下“承诺”。如:“你在我的俱乐部踢球,就可以直接升到‘××重点中学’”“你坚持到我的俱乐部练习,我可以和校长说一说把你调到这所有名的小学来”;等等。

2.4学校在与俱乐部合作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俱乐部应只负责与足球相关的事务,如训练、比赛等,避免其为了自己的利益介入到学校其他体育工作方面,甚至影响其他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俱乐部利用各种理由阻止其队员参加学校的其他文艺、体育活动和兴趣班等。

参考文献:

[1]汪勰斯.对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8).

[2]弯江伟.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时空,2013(20).

[3]郝海东.聚焦校园足球[R],2013.

[4]刘鹏.体教结合助校园足球政府主导完善机制[R],2010.

[5]苗凯.“校园足球”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我很重要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