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4 11:55:56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1

王俊臣 定陶县冉堌镇马楼小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使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有了出路,外出打工成为千

万农民工改善家庭生活的重要途径。为了降低生活成本,他们不得不将老弱、子女留在原户籍地,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这些儿童在

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将会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

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谋生而流动到其他地区,被留在户籍所在

地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

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 2011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 6102.55 万人,其中义务教育

阶段留守儿童为 2948 万人。近几年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学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亦进行了深

入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学习、道德品质及日

常行为问题的专题研究论文相继发表。本文拟对留守儿童问题的

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简单梳理,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表现

(一)留守儿童学习状态

一则观念的扭曲。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及祖父母知识水平有

限,很难对留守儿童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再加上有些父母对于是

否接受教育本身就存在偏见,很容易让这些留守儿童滋生新的

“读书无用论”观念。

一则监管的缺失。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大多数留守儿童学

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孩子的学习无人辅

导和监督,其临时监护人亦不能真正把孩子监管好。

(二)留守儿童心理状态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缺

失将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孤僻、自卑、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等问

题。据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品行修养问题是留

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缺乏与

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尤其是当他们

处于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时,往往处于焦虑、迷茫之中,很容易

使他们在心理、性格及行为上极端化。

(三)留守儿童行为表现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对留守儿童大多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留守儿童在生活、道德修养及相关教育上的缺失,

使他们养成好逸恶劳、攀比盲从、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惯。家长对

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导致其在学校产生迟到、旷课、

逃学、沉溺网吧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违法乱纪,严重的走

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大多数务工父母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

关系。由于教育是一项投资多、见效慢的事业,使多数农民工父

母对教育存在误区,再加上其自身知识水平所限,没有看到教育

投资的长期效益。有些父母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反而滋生了“学习无用论”、“教育投入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

济负担”等观念,这些被扭曲的观念直接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威

胁。

(二)农民工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其自身的教

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由于常年在外务工,

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他们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

的困惑、挫折、失败等问题只是给予微乎其微的关注。

(三)由于农村学校师资设备有限,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资

源的严重不足,其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据有关调

查显示农村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更别说配备专门的

心理教师。父母给予不了必要的精神慰藉,其他监护人又疏于监

管,这样使得留守儿童所产生的一系列学习、生活、心理问题很

难得到及时有效排解,终使留守儿童问题愈演愈烈。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鉴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应该从家

庭、学校、社会、政府方面着手,积极推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

有效解决。

(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正确处理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坚决摒弃以牺牲孩子的

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行为;家长要与学校和

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身心发展情况,并对

他们进行及时的管教和引导;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了解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

任,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

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农村中小学应适当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

课程;教师应随时洞察学生心理,根据他们心理问题特征,分析

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解决办法;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

母关爱,在情感上脆弱的现状,教师要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

扶等办法及时疏导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方面:应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唤起全社会对

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广泛调

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足够多的关心,为农村留守儿

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政府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民工

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寄

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儿童居住和生活条件;政府要加快户籍

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问

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

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内会继续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共同努

力。多年来,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留守儿童问

题的愈发严重,亦感觉自己责任的重大,我会一如既往尽自己最

大努力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力求对孩子们

的健康成长及和谐社会建设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方震涛.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

导,2013年第15期.

[2]梁富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探讨[J].文史博

览,2012(11):55.

[3]杨瑞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及其社会支持体系

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第3期.

[4]孙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商情• 科学教育

家,2008年第3期.

[5]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

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必须提高全民族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国务院颁布了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有关法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学龄儿童得到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举措。诚然,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作粗略的探讨。

一、留守儿童的凸现及其基本现状

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多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一般指6-16岁)儿童。

(一)留守儿童凸现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伴随当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及亲人为了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外出务工,把自己的小孩留在农村,随家人或亲友一起生活,从而使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个“特殊未成年人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留守儿童兵团”。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虽然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也为他们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不与儿女一起生活,家长的“启蒙老师”角色没有发挥作用,因而,无疑对儿女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有的聪明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续学习深造。诚然,除了经济上的有所改善,而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就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湖北省枣阳市的三镇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与此同时,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的监护,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之中。也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存在着厌世自闭、逆反心理、空虚、自卑、胆怯和没有精神寄托等等。家庭生活感情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当中有的经常逃学、打架;有的行窃偷盗,甚至违纪犯法,给和谐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因其家长外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老家与家人生活,导致父母关爱缺位、家庭教育歉缺、学校教育与管理困难,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和学校应有的教育程度以致影响其正常成长的过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和存在,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笔者就此问题作以下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欠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是就是家长和家人对其小孩的教育过程。是与其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的启发、教育和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

学校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特殊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仅成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学校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这种“消耗”中大打折扣,致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缺乏

目前,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建立和完善,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严重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理想 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此外,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笔者调查的三个镇政府的社会教育情况,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也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新的不稳定因素。因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改善户籍制度环境,解决留守儿童进城读书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可以随父母进城读书,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学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改革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

(二)强化政府及教育部门管理职能。支持学校做好流动儿童教育

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的学校加以指导,营造城乡儿童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但是,如有对流动儿童的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不合理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政府还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教学场地,适当拨款扩建校舍,派送高素质的教师,以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存在不能容纳流动儿童入学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扶持和督导有办学条件的私立学校参与留守儿童教育活动,扩大教育面,以方便留守儿童就地入学读书,促进各地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

(三)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接受良好的教育中成长,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制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增强办学和教学的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与其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中志愿留宿的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思想和生活上的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过这一渠道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和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选择家庭教育方式,维系亲情交流互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家庭教育。这是因为有家人的激励,亲情的维系,情感的互动。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和生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以形成一个最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就为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然而,值得一提的就是要转变父母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五)建立和完善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监护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监护体系,是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做法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青年团、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监护体系。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和履行教育孙辈们的职责与义务,从而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教育监护体系,并使之成为人性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026―01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长,其教育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个方面密不可分,正视并洞察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对于和谐社会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 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在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看护者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被忽视。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由于监护人关心不足,监护人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 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爱逃课上W,结伙闹事。

3. 情感教育的不足。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于是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其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学校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解决策略

1. 学校方面。(1)营造适合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有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如何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自卑闭锁、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树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学校的科学管理以及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领导应该真正重视、切实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尤其是不能以班级的学业成绩、升学率等指标来考核教师,而应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怀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教师的绩效考评体系中,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校园氛围。

2. 家庭方面。(1)父母外出打工之前要多考虑孩子,尽量做到以孩子为先,如果两人都出去的话要安顿好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也可一人外出,一人留家照顾孩子。外出回家后,应多到学校及邻居等处了解孩子各方面状况,定期电话联系监护人和老师,掌握子女心理和学习情况,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2)父母要委托好监护人,尽可能避免监护人(除父母以外)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或是放任孩子、对孩子的态度十分冷淡、对待孩子粗暴等情况都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幼年时期的心灵极易受到创伤,受创之后的心灵很难抚平,给孩子找好监护人是重中之重。(3)监护人要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校为留守儿童所设立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定期参加法律知识的宣讲课程,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做到保证孩子不被饿着或冻着,要切实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人身安全。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监护以及引导

农村留守的教育大多数由祖父母负责,而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思想观念落后,和现代教育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育的方式上,隔代教育也出现众多的误区,要么过度宠爱,要么太粗暴放任,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各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应引起社会以及家庭得重视。

(二)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虽然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整体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家庭教育思想已经形成的环境下,无法高速推进,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性。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水平的制约,无法利用好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工作的体系特点,然后对自身家庭教育理念优化设计。除此之外,一些农村居民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教育理念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这样,农村居民进一步适应义务教育大环境的发展环境受到限制,无法保证农村居民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对子女的教育质量。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缺乏合理性

由于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欠缺。父母们往往更重视对儿童的物质满足,欠缺家庭教育。当家庭教育的责任由祖父母承担时,一般会出现两种常见的教育方式,第一种,过度放任,儿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另外一种就是过于严格,传统的大家长式的管理,不考虑孩子的需求以及是否能接受,只考虑应该怎么管方便,怎么管对儿童好。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改善方案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引导

祖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习适合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留守儿童实行管教,真正发挥监护作用;对儿童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也不能用传统的棍棒教育,而是用合适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比如跟儿童谈心,时刻掌握儿童的想法,给儿童合理的建议,而不是替他们决定等等。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因为距离远、工作忙等,把家庭教育工作完全委托给监护人。父母要利用好网络,抽时间关心儿童的学习生活,让儿童知道父母的苦衷,也让儿童清楚父母每天关心着自己。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要具备科学性。监护人要提高自身教育观念,做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首先,要知道每一个儿童的潜力是无限大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潜能有待开发,监护人要消除错误的看法,认为农村儿童缺乏好的教育,输在了起跑线,自己需要做的是改善儿童的生活水平,能让儿童长大后去寻求好的发展。要改变这种错误的看法,就要加强对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从思想上转变,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是农村家庭教育得到改善的第一步。思想决定行为,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让家庭教育工作与人才培养要求时刻同步,然后将正确的培养理念运用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行动中,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8-01

1.引言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接近了整体农村儿童数量的1/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载着社会的寄托和祖祖辈辈的期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都需要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处境的限制,其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留守儿童的概念是指一些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机制的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平均年龄水平不断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其本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其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学生出现思想道德、成绩方面的滑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了违法犯罪等严重的情况。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积极的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改进。下文从教育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道德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教师,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孩子的道德危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品德与习惯。

2.2情感方面的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一代一起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老人本身具有较为繁重的劳务需求,并且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在与儿童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老人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联系,这就导致了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儿童的内心情感情况。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造成了儿童性格发生扭曲和产生缺陷。

2.3观念的偏差

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多父母对于价值观和儿童的成长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存在着对子女学习的忽视,不了解子女明确的目标,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管理的过程中不负责,导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儿童的成长。

2.4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其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鼓励与引导。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很多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内心较为自卑,与其他人交往中内心压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辈看管,并且有少部分是独立生活。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足够的关怀和关心,造成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出现额外难题。学校要针对于这种现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让家长认识到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沟通热线,为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儿童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教师还要定期的组织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第二,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留守儿童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约束,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内心情绪较为急躁和任性,并且不懂尊重他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对于一些思想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学会与其他同龄人做朋友,并且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也是让留守儿童心理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让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重要方法。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不能有效的监管,学习过程中较为粗心,并且跟同学在一起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加强沟通,让监护人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监护人自身理念的改变,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并且让其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品格、习惯、行为的多方面培养。

第四,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且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心理、身体以及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的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家长进行汇报,并且更好的配合家长进行学生的教育。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培养,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并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延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17)

[2]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

[3]石玉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对策――以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0(0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近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区、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大量事实表明:2009年西乡全县共有中小学生45255人,其中留守儿童15843人,约占35%是一个不可忽视庞大的社会群体。缘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无缺”现象,正衍生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无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为侵害对象,极易受到伤害。

二是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良好的习惯,相当部分出现经常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能力差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育。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不够健全,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里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无闭自封、常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隔膜感,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隐患。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教育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宁儿童在学校反映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鬼混。

五是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以加之祖辈溺爱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差,常有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背景因素,在此不再陈述。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乏、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陈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的,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是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教育采取排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养方式不科学,不理性,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农村教育环境制约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也不例外的存在,这种贫困的落后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上影响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水平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明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长远“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得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才结构性过剩,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每年依然有几百万应届大学生无法就业,严酷的就业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农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但是全社会对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与应有的高度关注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经引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们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的关护与教育管理工作。我建议:

(一)留守儿童家长应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挣钱与培养教育子女的关系,想办法妥善管教好孩子,只对家庭、对子女、社会负责,履行为人父母的法定职责,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舍弃孩子教育管理去挣钱,以至于“富了当代人,垮了下一代人”,给家庭、社会留悔恨,酿成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社会之疼、民族之疼。国际基础教育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父母对孩子的特有教育功能是任何其它教育力量无法替代的,我们呼吁所有未成年人的家长都要尽到教育子女的应尽职责。

(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建设力度,增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阅读书籍、感知文化、参与活动、接受熏陶、陶冶他们内心缺失的爱,要创办心理咨询室,配置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要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了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运用专业技巧从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们更多的关爱,让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缺失的家庭温暖进行补偿;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对其进行跟踪教育;要注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现人文关怀,远离父母,留守孩子需要集体的关系的关爱与温暖,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以想,急他们所急,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学得舒心玩的开心,要结合实际适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的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三)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综合协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外出务工子女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我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已得到一定解决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逐步开放城内公办学校,扩大城办小学,初中办学规模,并整合教育资源,办好城区民办学校,改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使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有效转移,进城入学,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这将有利于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得到好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结合县上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尽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留在本地务工兼顾孩子教育,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相关行政部门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抓好以青少年为转播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出版物的集中整治,要广泛深入开展,珍惜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等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促使其健康成长。

(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建议由辖地乡镇政府牵头,整合基层派出所、法院,法律服务站,学校,妇联、共青团、工会、村委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把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监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监护和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乡镇劳服站还可主动与劳务输出相关单位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外务工情况。利用寒暑假时间统一组织孩子们到父母劳务工地与父母团聚,便于通过短期交流掌握孩子情况适时教育,社区要创设适当活动形式,把留守儿童有效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增强群体开放意识,减少狭隘封闭意识,要有意识的组织一些替代留守儿童父母亲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情感慰藉,找到心理支持,最大程度地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打造一个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4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特别是城乡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由于政策、体制机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或无力将子女一同带出,便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就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现象,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制度性原因,也有政策性原因;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需要认真分析研究。

一、政府原因

(一)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步减弱,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村经济增速较缓,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于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限制,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将孩子一同随身带出。另外,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等,对农民工子女到务工地读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特别是现行的一些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诸多不平等待遇,高昂的学习费用是一大障碍,各地考试制度、教材、科目设置等方面的差别也是一大障碍。虽然现在提出了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解决方案,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解决方案与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安排存在种种矛盾,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即便有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务工地,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状况等也是不尽人意。

(二)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目前,对于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主要还是靠政府解决,但这些费用在满足基本的教育开支后,就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导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举步维艰,一些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措施难以实施,同时也难以留住优秀的辅导教师和管理者。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人才和技术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少成多。

(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当今,一方面城市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就业创业的机会更少,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摆脱祖祖辈辈难以摆脱的困境,这些父母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以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而他们的孩子便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所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也是引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大原因。

二、家庭原因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在正面影响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教育支付能力,改善家庭经济环境;外出父母在外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在教人育人方面思想会有所进步,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增多,有利于扩大留守儿童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能深知父母外出务工的不易,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生活上更加节俭且独立性和责任感更强。但总的来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一)缺乏情感交流

人从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首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父母要给孩子上第一堂课,父母对孩子不只是养育,还有教育,尤其是那些学龄前、小学、初中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缺少一方或双方的教育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较远,回家成本较高,回家的次数很少,有的甚至一年到几年才回家一次。因此,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等联系,且大部分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之间的联系频率很低,缺乏足够的思想沟通与正常的情感交流,从而无法实现正常的完整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产生了孤独、寂寞和无助等消极情绪,很多留守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在外从事何种工作,而且对父母的生活安全等全然不知,常常会在儿童心中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情感上不能像非留守儿童父母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怀和安慰。因此,打工父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情感上的生疏和隔膜。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监管方式不当

对于那些父母一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家照顾他们的父母由于精力和知识有限,又为生活所累,对留守儿童的监督较少,有的抱着“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旧观念,采取粗暴的方式,更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幼小心灵,对于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本身接受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缺乏有效监护引导和监督的情况下,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失范和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照顾他们的长辈即便有年轻化的趋势,大部分的文化素质较往年往代有所提高,对小学及学龄前的儿童教育基本能辅导,但对于初高中儿童的教育辅导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即便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现在提倡的文化教育、科技教育也有很多不适应。因此,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自觉去学习,去摸索,而在生活和物质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偏爱和顺从。

(三)过多依赖学校教育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孩子上学的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学校教育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初高中文化,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也偏低,他们认为自己知识有限,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足以辅导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认为自己的责任主要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道德水平的高低等是孩子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很小。有教师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很少与学校和教师沟通,有的家长连学校的家长会都不参加,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管不问,根本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是:一是家长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二是家长自身能力、精力、知识和时间有限,无暇顾及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三是家长过多相信学校的教育是万能的,依赖性较强。这种过多依赖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不利,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一)缺乏针对性的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对孩子的道德、安全和心理教育较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育学生的学校和教师便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和联系,很多临时监护人和父母更少与教师联系,而对于教师而言,由于班上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更是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关心。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课堂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沟通交流。受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留守儿童实际和成长发展需要。在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主要是教育形式过于死板僵化、内容与现实脱节,更多的是抽象化的教化,原理、原则性的内容更重,内容大而空,不符合新时期儿童学习需求,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占用被认为不重要的“豆芽科”,认为一学期学习一两次宣传教育片就算完成部分科目的教学任务,对于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根本还不能完全理解,亦步亦趋式的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认为得分高就是学习好,根本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力不从心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篇8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渐凸显。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心理还是价值观等方面极易出现偏差,导致学校对他们的教育难度加大,教育难问题特别突出。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试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前言

所谓留守儿童,即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这些本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父母的关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里上的困惑及问题都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与解决,他们的坏习惯坏毛病积习难改,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和呵护,再加上自制能力差,久而久之,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心理、个性发展的异常,甚至发生“恶性事件”,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一切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度加大,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尤其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其中,老年人大多有隔代亲情节,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能否吃饱穿暖,不被别人家的孩子欺负等,而很少或根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孩子的顽劣行为和心理,而这种行为或心理一旦形成,不论是学校还是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教育将会非常困难;加之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本人需要家人照顾,精力有限,很难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心理上留下阴影,并且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上述情况很难保证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得对其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学校方面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语数外老师外,其他比如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比较少,有的老师身兼数职,专门老师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和生活指导老师。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方面恰恰是比较薄弱的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农村缺乏专职教师,所以只能施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学习成绩差。加之,农村学校班级同学较多,教师很难一一顾及。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被学校和老师忽视了。

(三)社会方面

社会缺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社会缺少一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对他们是特殊的人群,是一个弱势群体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社会上缺少关心和爱护,在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时才开始关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关爱,使得这部分人群被同龄人欺负甚至是歧视,以至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更多的压力。社会责任的失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2)

政府切实履行在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发展并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使在校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较为周全的基本生活照料,最起码食宿有保障。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住校也减轻了临时监护人的负担和外出父母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住校以后可以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来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二)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增强教育的责任意识。夫妻双方不要同时外出打工,有条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经常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联系。不要认为不缺孩子吃穿即可。勤于与孩子沟通,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多鼓励、多赏识,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一味的打骂,要耐心教育。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加强联系和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学习情况以及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3)。

(三)学校方面

所建留守儿童的信息包括各个方面,包括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住址,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道德品行状况,父母外出打工地及联系方式,代管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与代管人的关系,代管人的生活条件等等,以便于及时与留守儿童及他们的代管人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农村学校要鼓励教师定期家访,多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或者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家长会,老师与代管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共同监督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四)社会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所有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四、小结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该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要时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给他们更多的爱。在班级上鼓励其他的同学多与留守儿童交朋友,让他们多体会集体的温暖,老师更要关心、爱护、照顾这一弱势群体,不能因其成绩差就放任不管。教师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安全上、心理上多多关心他们。家庭、学校和政府也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为我国以后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注释:

(1)叶敬忠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叶敬忠等.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姚敏扬等.农村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M].2005.

[4]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⑤林锦霞.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西江教育论丛.2008(3).

[5]Simms MD.寄养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M].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

[6]李庆丰.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

[7]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关于消防安全的资料范文 下一篇:奥巴马演讲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