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1:20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1

20__年以来,作为民生工程建设牵头单位,区妇联积极行动,把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作为为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一件大事,对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和安排。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在15个乡镇建成面积为至少20平方米以上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内设儿童图书阅览室、舞蹈室、美术室和室,各乡镇明确了分管责任人和联络员,共征集“爱心妈妈”500余名。区妇联统一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活动室卡片和幻灯片。省妇联为活动室配送了书柜、少儿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等价值2万元。20__年市政府副市长杨宏春亲临头铺镇留守儿童活动室揭牌;乡镇管理人员利用固定开放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到活动室阅览图书、体育等活动,爱心妈妈们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等活动,受到了社会好评。

一、留守流动儿童基本情况:我区现有72万人口,约有2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创业,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少年儿童脱离了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总数24804人,其中小学13855人,初中10949人;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室15个,实现全覆盖。

二、领导重视广泛宣传两年以来,区妇联把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由于人员变动,对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职责,规范管理,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组织召开乡镇妇联主席会议,传达《安徽省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安排各活动室加紧建设,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及资料整理工作。三是制定五河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我区建设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目标任务。四是指导乡镇成立了留守流动活动室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妇联、团委、教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责任成员。

为让民生工程政策家喻户晓,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民生工程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区妇联印制《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等宣传资料3万多份,组织乡镇妇联利用乡镇逢集时机,对全区群众进行宣传。二是利用民生工程宣传月,区妇联每年制作宣传板块2块,宣传资料3000余份,在万福广场宣传活动。三是在各活动室刷墙体标语,扩大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力度。四是向家长宣传,强化家长责任。利用“双合格”报告会,家教讲师团演讲,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

三、整合资源 完善功能 目前15个乡镇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实施资源共享,开展活动,实现了全覆盖。省妇联为活动室配送了一个铜牌、4-5组书柜和少儿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等价值2万元。同时各乡镇分别为活动室配置价值近3-8千元不等的桌椅、VCD、电视机、电脑等设备,区妇联为活动室统一制定了有领导小组、留守儿童活动室管理制度、图书借阅、体育器材管理等制度牌。

四、创新工作 开展活动

创新活动室工作建设模式 为把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成为亮点工程。 一是组织新建活动室的乡镇妇联主席到已建好留守儿童活动室参观学习。要求各活动室要创新思路,体现特色,结合实际,把活动室建设成为亮点工程,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二是为保障留守儿童活动室有专人管理,确保建成后定期开放,并确定乡镇妇联主席为专职管理人员。三是为15乡镇统一制作PPT光盘,并分别为活动室制作活动卡200份。四是联系区电信局为所有活动室免费安装一部亲情电话。

加强监督检查 为确保活动室建设完善,切实发挥作用,区妇联、区民生办分管领导经常到各活动室通过现场检查、指导,对近两年已建成留守儿童活动室,进行检查督促。建设期间,对留守儿童活动室经常进行抽查或督查,对活动室布置及图书、体育器材的管理及使用进行了具体指导。

成立关爱队伍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让广大儿童“心有人护,难有人帮”,各活动室吸纳乡镇干部、党员、教师等组建了500多人的爱心志愿者和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如头铺镇建立留守儿童包保责任制。使全镇各村两委干部都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留守儿童活动室领导组每个成员包保2至3个村,每个村的村两委成员包保一至两个村民组,每个村民小组长包保10名左右留守儿童。为使包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了督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包保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做到“三个至少”:每周至 少与儿童交流沟通一次,每个月至少利用电话或网络与儿童至少联系一次,每年至少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一次。

开展丰富活动 经常开展关爱活动,特别是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各活动室分别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去年5月份,市政府副秘书长赵佑文等一行6人到大新镇检查指导留守儿童工作;区妇联牵头组织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六一”慰问活动。一是到临北回族乡慰问15户两女户特困留守儿童家庭,为她们送去了牛奶和夏凉被等价值20__元的慰问品;为大新镇、浍南镇的100名留守儿童发放救助款15000元;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书画比赛,选送69幅儿童书画参加市妇儿工委的书画展;头铺镇妇联、团委、联通公司到头铺镇给留守儿童送来了价值1500元的学习用品,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头铺中心小学近200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此次活动; 8月份,市关工委主任胡德新等到我区头铺镇检查指导关心下一代工作,同时也考察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情况及教育关爱情况。9月份,沱湖乡党政班子成员到活动室慰问留守儿童。与38名留守儿童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其在暑假的生活、学习情况,向留守儿童送去铅笔、本子、儿童读物等学习用品共120多件,并向家庭困难的送去慰问金;双忠庙镇镇长百忙中在镇留守儿童活动室,为救助女童发放“春蕾女童”助学金。三是开展“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谈心活动,了解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为他们提供帮助;四是开展留守儿童“亲情书信”活动。如浍南镇等在国庆期间以留守儿童活动室为依托,以庆国庆为内容,组织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开展亲情书信主题活动,同学们用最真挚的语言写出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出对父母的思念,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这次活动的开展为留守儿童和远在他乡的父母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五、存在的问题 我区各活动室建设目前硬件基本具备,活动开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活动室配套资金不足,活动载体不多、活动室管护人员都是兼职等。

六、下一步打算 区妇联充分发挥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作用,加大宣传,提高已建活动室的使用率、知晓率和群众满意率,营造有利于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丰富节日活动,使活动室真正成为孩子喜爱、家长放心的温馨之家。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后续管理工作,落实管养人员和管养经费。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2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制结构的产物,如何更好地解决该问题不仅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于此,着重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来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的儿童被留在农村,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种群体一般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一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改善其生活环境和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分析及应对建议的提出,希望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较之曾经有大幅度地增长。此外,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年龄偏低,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据全国妇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8.3%。而义务阶段儿童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具备总体规模较大,年龄结构偏低龄化等特点,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更为紧迫。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必要的安全意识培养。这些儿童在行为上具备模仿性的特点,加之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很容易在活动中模仿危险行为或参与到危险活动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伤亡。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获取系统性、科学性安全知识的渠道。儿童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可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书籍或教育短片等。而农村留守儿童却缺乏这些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大部分仅为身边大人的口头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后,农村家庭保护能力较弱。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多为本就是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当不法分子侵入家中进行窃取财产或暴力活动时,老人根本无法保护到幼小的儿童。

2.教育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也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促进个人社会化。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首先,缺乏相关人辅导和督促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一方面,农村学校老师人数较少,在教学中根本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当有些学生缺乏自律性产生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教师无法立即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在课后的学习中,留守儿童家庭中缺少抚养人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和辅导。其次,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校因为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很难招募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而经济所限也使得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单一,忽略甚至不会举办课后辅导班和兴趣小组等活动,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持续性。一方面,父母在外打工,无法及时有效的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反馈,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辍学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3.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是影响其社会化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因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敏感等负面情绪。加之农村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遇到许多问题,他们无法将这些困扰和忧虑与远在他乡的父母倾诉,无法获得父母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儿童都是具有爱的需要,他们对父母的依恋,是情感上的需求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映,但家庭中父母的缺失,会造成这种爱的需求被削弱和剥夺。当这种对父母爱的需求被削弱甚至是被剥夺时,这些儿童很容易产生孤寂、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等负面情绪。其次,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处于一个感情较为敏感的时期,倾诉的需求一直不被满足很容易选择自我压抑,不与他人交往、交流,阻碍了自身的社会化。另外,他们身边的抚养人缺乏对儿童情绪变化的认知,教育方法单一以及年龄带来的代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一直无法得到排解。长期的情绪压抑,很容易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疾病。而且农村学校的老师也并非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员,缺乏专业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当这些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也束手无措,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和行为矫正。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订惠民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市民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些外来务工者由于自身的工资水平所限,往往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一般只会孤身在城市拼搏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也就造成了农村儿童的留守。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应的措施,如集体的安置房、农民子弟学校的建设、儿童就学的费用减免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做到真正的市民化,形成“家庭式永久性迁移”,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自身的城镇化

我国在发展中一直重工业轻农农业,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这也使得农村年轻劳动力为了提升自身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工作发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形成农业产品、农副产品的供应链。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景观,发展农村旅游业,经营农家乐来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能保留一部分的年轻劳动力在农村工作发展,一来可以缓解民工潮为城市资源带来的压力,二来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3.减少城乡二元制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如何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带来的城乡分割现状一直是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想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一现状,致力于弱化二元制结构导致的城乡分割现象而非一味强调消除二元制结构。政府可从户籍、教育政策、医疗保障、住房政策等方面,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帮助,缓解城乡分割导致的负面影响,逐步取消与户籍相关联造成城乡隔离的制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在城乡二元制格局下,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得不加以解决。现阶段,消除城乡二元制应当理解为逐步弱化由其造成的城乡壁垒现象。政府通过制订惠民政策,让外来务工成员真正的“市民化”而非“半城市化”的状态,真正地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样,外来务工人员才会真正融入城市,将家庭一并带入城市,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劳动力愿意留下来,既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仅仅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引起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好地解决城乡壁垒问题,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丽恒.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J].教育导刊,2011

[2] 新华网.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 0 0万[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2013-05-10/2014-06-25

[3]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

[4]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J].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 5 ] 张金兰.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J ] .特区经济,2010(6)

作者简介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对策

“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但是却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变身成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这是农民理性的选择,也是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相应的政策支持却没有跟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之间的壁垒存在矛盾,根本原因在于人地矛盾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化解。于是为了追求充裕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农民来到城市,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又使举家迁移变得不可能。大批“留守儿童”因此产生,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最近湖南卫视一档节目《变形记》将人们的视线再次引到“留守儿童”身上,该节目主要是让城市与农村的孩子角色互换,到彼此生活的地方,融入彼此的家庭,体验彼此的生活。最终使城市的一些家庭条件好的问题儿童快速成长成熟起来,同时也让农村孩子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之后回去能够发奋读书,立志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农村,改变命运。这档节目初衷是好的,但我却在观看之后久久无法释怀,我在思考这样的城市经历带给这些山村“留守儿童”的究竟是什么。在体验了城市的繁华之后,在节目组帮助下到城市见到久未谋面的父母之后,在收到来自城市家庭及城市的小伙伴短暂的资助之后,在赚取了大批观众的眼泪与收视率之后,这些可怜的“留守儿童”之后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节目后他们的生活不还是回归从前的艰辛,与父母还是不能见面,各项权益还是得不到保障,一切都和从前一样,没有人再去关注他们。《变形记》这个节目初衷是好的,它把我们的视线和关注点引到了“留守儿童”身上。在此之后,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政府,“留守儿童”所在地的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

一、“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留守儿童”的权益概括为三个方面:生存权益,受教育权益及发展权益。其中生存权益是指“留守儿童”要具备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够保证身体健康,保证不受到歧视、虐待、疏忽照顾等人身侵害。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留守儿童”要能够从监护人及常规教育机构那里接受到应有的教育,习得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增进技能,健全人格。发展权益是指“留守儿童”有权享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条件。

由于“留守儿童”一方面失去父母监护,一方面祖(外祖)父母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留守儿童”的各种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生存权益是人类最基本的权益,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身心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使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得到保障。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如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将全部精力用来照顾“留守儿童”,而他们自身自理能力不足,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所以“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变形记》中一个名叫小黑的“留守儿童”生病了独自一人在家,没人照顾也没人带他看医生,直到与他互换的小伙伴发现他好久没来上学,问其他同学找到小黑家才知道他生病很长时间了,几天不见小黑变得更加消瘦,脸色更是黑的吓人,节目的尾声提到小黑一直生病没能去学校。节目结束后也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究竟得的什么病,谁来照顾他,现在情况又如何?节目之后不知可有人来关心这个问题。

受教育权益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监护人不重视教育可能会早早辍学。或者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辅导其功课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厌学情绪。又或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思念父母无心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年纪稍长的“留守儿童”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或照顾年幼的弟妹及年老的祖(外祖)父母,会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

发展权益是更高有层次的要求。在满足了生存权益和受教育权益之后,就会考虑到“留守儿童”发展权益的实现。在这一方面,“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接受不到来自父母及学校应有的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打架斗殴、早恋、撒谎、逃学、沉迷网络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也会产生心理创伤如强烈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及寄人篱下的无归属感。这些都会给“留守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难落实的原因

“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面临诸多问题而难以落实有其深刻的原因。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都难辞其咎。

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和相关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的制约,使得“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难落实。首先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上也极不平衡,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来到城市劳作,然而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限制下,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成本使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中,所以产生了“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关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其次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医疗卫生水平都较差,国家在农村这部分资金也投入较少,地方政府为了优先发展地方经济,也没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这些领域,这也影响到“留守儿童”各项权益的保障。

从家庭方面分析,“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都是老人,母亲一方或者由亲戚代为照顾。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或者没有能力履行好监护人的职责。老人妇女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监护能力低下,监护意识也薄弱。除了保证“留守儿童”的温饱及身体健康,可能在教育和身心进一步发展方面能做的事情就很少。其他亲戚由于还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要照顾,负担更加的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管“留守儿童”。

从学校方面分析,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有限,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顾及到“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观念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低,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管。再次,农村教师各方面素质较低,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可能无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发展情况。

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弱化,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最后各方志愿组织、群众团体及协会、慈善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救助缺乏长效机制,不能长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三、“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对策

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首先缺乏法律层面的依据,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太过于笼统,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没有针对性。从制度层面分析,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更的。这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一个结果,无论是城市化、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建设,想要完全打破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眼下我认为要想改变“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的现状,保障“留守儿童”的生存、受教育及发展权益,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学校和各类社会组织入手。

学校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一些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如湖南郴州市华塘镇中心学校就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是与北湖区消防大队的武警官兵共同组建的。“留守儿童之家”里还配有留守儿童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与社会的关爱,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同时有了这样的平台,也能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能够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学校还可以为“留守儿童”与其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开通亲情专线,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与父母建立联系,消除他们之间心理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也能通过专业及时与父母沟通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情感状况。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共同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蓝天。

学校要对老师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每一个老师负责几名“留守儿童”,做他们的家长,除了学习方面,还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及时消解“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为他们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

各类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工青妇联及慈善机构等可以定期与农村学校联系,走进校园帮助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也可以走入“留守儿童”的家中,提供一些志愿、医疗等服务,给予“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上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

在这其中媒体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媒体在把大众的目光聚焦到“留守儿童”身上的同时,更多的是出于媒体人的良心,真正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带来改变。而不是在昙花一现、一哄而上的帮助之后,在赚取了收视率与观众的同情眼泪之后,一切还是回归从前。如果这样,这个节目也就没有意义。

“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任重而高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留守儿童”家庭携起手来,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旦,陈翔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2] 潘小娟,卢春龙等.中国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羡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研究[J].社会观察, 2012(5).

[5] 卢文捷,李林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 李小侠.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7] 张艳,宦吉娥.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J].兰州学刊,2010(4).

[8] 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和谐社会,2010(1).

[9] 赵宁,李雅兴,郑波.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09(5).

[10] 肖绍俊.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1] 吴凤丽.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机制的法律探讨[J].乡镇经济,2007(9).

[12] 李素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再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问题;农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58-02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抽样调查估算数据显示,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是隔代监护,有五分之一是同辈监护,还有3.37%为自我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由于身体健康不佳或者精力不够等原因,难以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规定,导致履责不到位。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特定需求的关照。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备的安全法制意识和知识等。两方面教育的缺乏最终促使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

3、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和父母联系也很少,他们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亲情体验和亲情关爱,相应地,他们也就不会对周围人、周围事,乃至周遭世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发展,加之缺乏合理的倾诉途径与方法,长期压抑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家庭的破裂、亲情的丧失,是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根源。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因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三、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

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边疆问题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广西边境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为例”(BJZD2012006),广西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课题“跨文化视角下中越边境杂居多民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SKZDS2014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成才(1968―),男,广西马山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社会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衍生物,该问题由来已久,其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为主线,社会参与”为思路,由多方面形成合力推动该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走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以下简称“崇左市”)相关机构及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等进行实地调查,对崇左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为推进隔代教育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优化发展,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助力。

当然,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也应以辩证统一的态度待之。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隔代教育也是不少的。有些农村的孩子能谨记监护人的教导――知识改变命运,在努力帮助年长的监护人完成家务活的同时,始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孜孜不倦地求学。相信天道酬勤的他们,为了能走出大山,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坚持不懈地在求学路上奋力拼搏。在一些贫困的家庭,虽然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低,但是家长还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完成学业,鼓励孩子努力考上大学。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是精神世界绝不匮乏,与物质条件富足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并存在有些家庭的孩子都特别争气地考上了大学,甚至是考上名校的案例。简而言之,隔代教育背景下,若隔代教养人能秉承着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能培育出优秀人才的。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现状应辩证看待,不能片面地全盘否定,而是保留益处、修正弊处。

一、政府层面: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1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关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不断地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

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而很少有直接针对留守儿童保护的法律。因而,为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应该切实完善相关法律,如: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方面的法律,对留守儿童各方面权益的维权法律等。此外,成立公益性质的为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的机构,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3优化成长环境

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执行,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寄宿制学校,但教学条件、寄宿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因而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政府应该加强在财政上的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校内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加强对校外环境的安全与整治的重视,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加强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会危害到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

另外,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执行,要在保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交通不便的地区需保留的教学点,防止因调整布局而造成学生辍学”。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辩证考虑与执行该政策,不宜把重点放在“撤点并校”的执行上却忽略了该政策的前提――“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而盲目地拆除乡村小学;要灵活变通执行,秉承着“宜拆则拆”“宜并则并”“宜留则留”的思路,以实现该政策实施的初衷,不让一个适龄的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确保每一个适龄留守儿童都能有学上,保证其受教育权利的享有。

4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充分挖掘与开发当地的资源开创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如,利用边境口岸发展对外贸易。同时,逐步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化,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迁、进城接受教育减少阻力,也是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有益之举。

5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帮扶救困机制

为及时了解、更新留守儿童的全方位动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电子档案,掌握他们的成长状况。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进行监测,对于辍学的留守儿童要及时规劝返校,保证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尽量消除留守儿童的辍学现象。对于家庭情况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帮助,使留守儿童能得到社会的救助,顺利完成学业。为切实改善家庭情况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要发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长效帮扶救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项目的作用,发挥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逐步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层面:延伸教育服务,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1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全面准确地掌握外出务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卫生保健、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奠定基础。为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形式,使关爱工作具体化以便更易于操作。经常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定期进行家访便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的情况,加强学生、家庭、学校间的沟通。同时,可与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校方与社会企业合力承办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带去更多关爱与切实的帮助。

2提升师资力量,延伸教育服务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农村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人才急缺,存在一些由个别教师教多门学科的情况。因而,为吸纳人才,应改善农村地区教师的薪资水平及福利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补足动力。同时,要延伸教育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还要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培训、配置相关教师,为有心理困惑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疏导心理压力,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品性。

3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

崇左市全市7个县(市、区)都新建了寄宿制学校,其中,一些县的学校还出资让学校的教师到南宁各名校跟班学习一个月,以便于提升农村学校的寄宿制管理服务水平。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推行,便于解决隔代教育中,隔代监护人年纪过大,不能更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应秉承着坚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学习上的积极辅导、安全上的强化监管的管理理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留守儿童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三、家庭层面: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与后代的教育要“两手抓”

1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很多隔代教育背景下成长的留守儿童都存在与父母之间沟通甚少的现象,久而久之,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之后,几乎很少与孩子联系,只是定期给孩子寄生活费。当询问孩子“长时间不与父母联系是否会牵挂”的问题时,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会的,但早已习惯了。”从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是比较少的,一方面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亲子关系淡化,孩子习惯了通过其他方式释放内心的压力与不快,而很少与父母敞开心扉述说心里话;另一方面是父母将对孩子的关爱多依托于物质层面的满足,努力让孩子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精心学习,这反而易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生活习性。因而,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应只是一味地努力去满足孩子对物质方面的要求,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诉求,多与孩子沟通,以便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2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要不断强化、与时俱进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因而,一方面,监护人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应在这方面有开阔的眼界与长远打算,多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切忌照搬照抄;应活学巧用,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为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监护人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注重对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不断地强化与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能远离“棍棒教育”,实现良性的发展。此外,父母、隔代监护人可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培训,便于消化、吸收、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

3物质追求与家庭教育要协调发展

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如果能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多为下一代的成长考虑。因此,若条件允许,应让父母有一方尽可能地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与家中的留守老人;如果父母双方都必须外出务工,且条件允许,尽可能让孩子随迁,便于照顾孩子;如若不能随迁,父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多关心孩子,如:定期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及时排解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四、社会层面: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特殊照顾与帮助,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添动力

1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民工自身条件有限,对一些维权知识不了解,社会上不乏会存在一些侵害农民工某些合法权益的事件。为此,应以恰当的方式向农民工普及相关维权知识;同时,引导农民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为改善农民工的家庭生活水平而给予更多帮助。另外,应提高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特殊帮助与照顾,如:给予一定的假期让农民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留守儿童;或是在假期时,组织亲子见面会等活动。

2多方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长效援助机制

社会的力量对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号召一些社会有爱心的人士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组成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如:号召一些退休的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开展如“爱心妈妈”的活动,通过“对子帮扶”的形式,让这些“爱心妈妈”多与留守儿童联系,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此外,为帮助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借助多方力量,如: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形成一支强大的帮扶队伍,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一个长效的社会援助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衍生的社会性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要切实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而崇左市是一座新兴的边疆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村地区仍相对落后;加之,该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有限,导致很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相应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由于隔代监护人的能力有限,而留守儿童尚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且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本文以隔代教育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为思路探索崇左市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并试图从多方面着手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建议。

为推进崇左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及构建帮扶救困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援助。

第二,学校创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提升师资力量,延伸教育服务,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同时,对于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应优化寄宿制管理服务模式,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第三,家庭方面要注重把握对物质追求与后代教育的平衡;加强监护人与孩子的沟通、理解;强化家庭教育理念并与时俱进。

第四,社会要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特殊照顾与帮助,让农民工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好地照顾孩子;同时,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长效援助机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力地推动该问题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崇左市为基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并通过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意见与建议。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二元经济;留守儿童;教育1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有三层含义:“其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即城市和乡村两个具有不同的经济活动和聚居方式的存在;其二,城乡二元体制,即在城市和乡村实行不同的政策和制度,或对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实行两种差异的政策和制度;其三,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如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基础设施发达,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高等,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等”,“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还是居住地的不同都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表象,它的实质在于城乡所实行的两种不同政策和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城乡发展被分割开来,实行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不顺畅,城乡发展缺乏联动性;农村社会事业投资严重不足,城乡发展缺乏统一性”。[1]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发展史上,这种二元经济结构都会存在,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因此比较而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明显,而且存在时间长。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等。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历史看,更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人为作用的加深加固。在建国初期,国家要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农业为国家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农产品,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造成农产品价格冻结,对农业剥夺太多导致农业积累长期严重匮乏,加上当时政策限制使农业发展不完备,发展没有后劲。这一时期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导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食品供给制度等,形成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分化。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兴起,国家实施乡镇企业战略是为了软化二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是互相促进的,国家一些控制政策没有改变,使得二者的现实状况都不尽如人意。1988年以后,经济改革力度加大,但二元经济结构本质上没有受到冲击,有进一步加深加固的迹象。由于农业本身的低效率低回报,导致民工潮的掀起,这虽然冲击了城乡隔离的就业制度,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况,但是国家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向农村索取了太多的劳动力,对农村的劳力资源吸收非常严重,造成很多农村地区老人带着小孩在家种田,支撑着农业生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一时期,虽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制度如户籍、教育制度没有相应的改善,造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

人为造成的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现实中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从总体上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10年的3.23:1,而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异更大,2010年前三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34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869元,农村消费水平要落后城镇10一15年[2]。从广阔的社会视角看,问题显得严重得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环境等整体落后于城镇的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就此而言,在我们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较严重的政治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教育。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等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严重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甚至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自从1958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之后,便衍生出就业、税费、教育、医疗、社保、土地等诸多二元制度。由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的管理体制,不仅限制了农民人身自由,也使农村失去了许多经济的和社会的发展机会,并使市民与农民形成了权利不平等的两个等级,农民进城门槛高,农村户口身份化,客观上剥夺了农民接受城市文明、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权利。而且这种社会分层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4]城乡不均等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城市得到了优先发展的机会,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建设、经济建设、公益设施建设等得不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在起点上就落后于城市。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不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带来了文化、心理上的鸿沟,上亿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遭受“二等公民”的恶劣待遇,以教育而论,由于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使这些孩子沦为了留守儿童,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农村教育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优势过度集中于城市,造成了农村教育在起点、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落后于城市。导致留守儿童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又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突出。正是中国这种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形式,导致了中国复杂并且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3]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独自生活,或由父母单方、其他亲属监管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儿童。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随着农业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对劳动力的挤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就业供求矛盾日益突显出来。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他们纷纷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由于户籍、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他们的子女却不得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父母到城市务工劳动,争取改善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一方面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离开城市;另一方面因为在城市里境遇艰难,立身困难,使他们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在自己身边得到关爱和教育。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据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5800万,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问题相当严峻。

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研究和帮助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由2011年渭南师范学院年大学生创新计划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0名学生成立了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小组,实地深入渭南市临渭区大王乡的3所小学,通过调查、走访、支教等方式,了解到该区属于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乡,有近85%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这一基数还在逐年增加。这些儿童的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未来的社会稳定、地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社会是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客观大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形成了明显的阻碍作用。我们研究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于现状分析如下:

2.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教学资源的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等方面,从侧面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素质普遍偏低,教学水平严重不均衡。教育精力不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甚至有歧视留守儿童的现象,不仅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对于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感情需求和学习生活需要更是无法顾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儿童的“二次伤害”。经过对渭南临渭区大王小学的长期调查发现农村师资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年龄偏大,有部分已退休的教师还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很艰苦,发展空间小,大部分青年不愿去农村,有的把农村学校作为他迈向城市的垫脚石,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因此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是秋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如大王小学共有27名教师,其中老龄教师占70%以上。2)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我国一些城市地区已开始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甚至本科化,然而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主要维持在中师学历水平,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代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而代课老师中有很多是村聘教师,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并且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英语、音乐、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教师。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信息闭塞,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加上教学中地方方言较重,教学效果很难实现。教师素质普遍较低,不了解法律法规,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耐心、存在偏见,甚至有羞辱、打骂孩子等行为,使得儿童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尤其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

(2)教学环境落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然而城乡二元经济的不平衡致使农村的教学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从硬件而论,在众多城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提升教学设施的同时,许多农村学校却连最基本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都难以保证。他们没有多媒体、没有图书室、没有体育器材等,条件根本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虽然部分学校经过了改造,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却无法及时跟进。被调查的大王沟小学前校区以及其他几所小学普遍存在学校陈旧、设施老化、环境恶劣的状况。没有体育设施,更没有体育器材,没有图书,有的连教室的桌凳也是破烂不堪。

从教学目标看,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源缺乏,教师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注重主课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沦为一句口号。只侧重在校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落后农村观念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留守儿童极容易受到恶劣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而走上歧途。

2.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1)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社会如果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他们的父母远在异地,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有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问题等。留守儿童多表现有为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孤僻寂寞等消极情绪;生活交往中经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导致他们沉默寡言、态度冷漠、任性冲动。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较严重,心理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性格上变得自卑、内向、胆怯、执拗等,人际关系紧张。在我们研究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些儿童与班里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矛盾,导致老师对他有看法,同学不与他接触,他们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不与人交流,甚至没有一个朋友。这些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发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但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学习辅导监督缺位,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落后。根据我课题组调查,留守儿童中的83%左右由祖父母抚养,他们大部分年老体弱,而且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农活,导致一些儿童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缺乏热情,没有自觉性和进取心,只是应付了事,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3)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不良发展。外出务工者自身想通过打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由于远离子女,平时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价值取向、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监护人也考虑与孩子关系的特殊,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态度,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盲目跟风等陋习。根据我们了解,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厌学情绪严重,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信奉“读书无用论”;另外,留守儿童道德意识缺失严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不诚实守信、讲脏话、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习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同学、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7成为留守儿童犯罪。这个比例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他们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加上年龄小,自护意识弱,好奇心强,因此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都形成了威胁。[4]

3解决措施

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走访、亲身支教活动,根据调研结果,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具体如下:

(1)首先,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尽量确保父母都在孩子身边,或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中留一方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和保证家庭教育的存在。即使家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应定期和主动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沟通,了解子女的状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其次,慎选监护人。如果夫妻双方都出门打工,就要为孩子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应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他们干过多的农活和家务,保证子女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果是祖辈监护,一定要让他们对孙辈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再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外务工,要经常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与孩子进行多方面沟通交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和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和现状。最后,留守儿童自己应当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留守儿童要培养自爱自强、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理解父母的艰辛和难处,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刻苦学习,勇于面对生活挑战,做生活中的强者。

(2)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要深入了解,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状况、学习态度等情况,以有利于老师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施教。同时建议学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培养专职心理教师定时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我们在支教中,充分利用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资源的优势,组织心理学科的同学参与进来,在3所小学开展了心理咨询试点活动,通过对儿童和教师双方向的心理辅导,促进了教师与一些心理问题较重的留守儿童的沟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倡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爱感化孩子的心灵,担负学校和家庭双重角色,填补留守儿童心灵上亲情的空缺。学校领导及教师应有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门性意识,充分重视这一群体,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在安全、生活、心理、学习、在交往上给以关心鼓励;让他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再次,大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进行相关建设。目前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较差,甚至没有寄宿设施,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因此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投入,和社会各界给以经济支持,完善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健康成长,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和真空。这还将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社会更广泛关注和帮助。大力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家庭教育理念,开展义务资助留守儿童活动等。如全国妇联组织发起,中央电视2台承办的《春暖2012特殊家长会》公益节目,向全社会宣传和募资,号召社会给予大力支持。现在已有社会公益机构带头,力图集社会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来帮助这一群体,这其中应当大力发挥大学生支教援助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勇于实践,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愿意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我研究组为例,我们本着服务地方,深入社会实践的原则开展这次调查和支教活动,在持续半年的活动中耐心考察,积极参与,搜集整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总结出如下帮扶经验:第一,课内辅导。利用大学课余时间或假期,为留守儿童做学习辅导,让他们可以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学得好,同时以参与课堂讲授的方式为学校带去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校园增添活力。第二,心理疏导,针对个别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提供了心理引导沟通,同时为当地中小学老师做了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方法,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有所参考,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第三,筹备建立长期性的大学生支教点。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长期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持久的关注和援助。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种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支教援助点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应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中,为促进社会和谐尽一份力量。最后,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吸引和组织更多其他领域的青年加入,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社会各团体、单位及个人积极参加,为农村带去知识、技术,并带动青年走向农村,就业基层,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4)国家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制定留守儿童受教育部分优惠政策,落实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其次,改革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制度,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的门槛。再次,改革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把留守儿童的档案、教育、家长沟通、目标考核纳入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师的晋升和评优挂钩,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关怀的制度化和长期化。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和教学设备投入差别,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挖掘农村教育潜力。最后,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必须实施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开发建设力度,繁荣农村经济,壮大县区和中心城镇经济,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创造农村群众劳动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就近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孩子,他们是“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然而这一儿童群体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希望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能够联合在一起,保护和培养他们,为他们建立一个“乐和之家”。我们以自己切身的体验,再次呼吁当代大学生能走出校园,走到留守儿童身边去帮助他们。愿所有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文明,姚燕青.城乡二元结构浅析[J].金色华年,2010(6)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M].社会蓝皮书,2011.

[3] 马艳菲. 城乡二元分治弊端分析[J]. 现代物业,2009(12).

[5] 徐正祥. 努力托起留守的“太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思考[J]. 湖南教育,2008(07).

[6] 杨宁,贺伟.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1(13).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7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万。 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产生了学习滞后、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的诸多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急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山区小县城,城区有三所小学:实验小学、民族小学、第二小学,共有小学生5000多人,每个学校大概有留守儿童200名。各小学门口布满各色保育室,仅实验小学周遍就有8家,按每家20个同学计算,就有160个学生。保育院只能保证他们的吃穿用。基本上在双休日,这些同学就无所事事。他们的年龄都在6--12岁之间,我访问了其中45个孩子,都反映想看书,但都有“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他们平均每年拥有图书的情况是

精神生活的匮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去接触这些精神食粮。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孩子更需要文化的养育,从书中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甚至可以找到支持我们人格的力量。有一个《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讲述的是海力布在打猎的时候救了一条小白蛇,原来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海力布,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海力布。从此以后,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海力布又像平常一样去深山打猎。从一群鸟的谈话中得知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这里的村庄。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急忙去催大家搬走。但是乡亲们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违背了龙王的忠告,把这件事的原委全告诉了乡亲们,海力布刚一说完,就变成了石头。乡亲们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乡亲们含着泪水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乡亲们走在路上,忽然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淹没了村庄。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当你一个人的安危和那么多人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或者把个人的安危置于度外。我们要读一些书,不读书,我们就是乌合之众。这里的“乌”不是当黑色讲,是“乌有”,乌合之众就是被运动着,别人怎么运动你怎么跟着做事,这种被运动可能有时也会被某种情绪化左右,叫做集体无意识,乌合之众才会集体无意识。通过书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他们接受。怎么才能让他们读到更多的好书呢?图书馆应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进行有针对性地服务,唤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好地为留守儿童服务。

二、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措施

1.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布局合理的服务体系是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关键 。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是以行政领导系统为依据划分的,纵向结构各级各类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村乡镇图书馆、中小学校图书馆等分别隶属于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其规模大小不一,藏书内容不同,读者差异大,发展严重不均衡。各图书馆在人员、经费、管理、读者服务等各方面自成体系,相互间的业务关联少,客观上造成了留守儿童文化食粮匮乏,精神家园空虚,严重制约着图书馆对留守儿童的文化推广和教育服务的开展。因此应建立一个由宣传、教育、文化共同参加的联合组织突破体制障碍,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一个以公共图书馆为点,乡镇图书馆室为线,中小学校图书馆室为面的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2.增加馆藏资源投入、改善服务条件是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基础。

(1)改善图书馆服务条件 。目前作为最贴近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前沿阵地的乡镇图书馆室和中小学图书馆室遍存在着规模小、藏书量小、设备简陋、经费不足、服务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图书馆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乡镇图书馆室和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投入力度,把乡镇图书馆室和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问题当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事业来抓,确实改善图书馆服务条件。 (2)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基础,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对留守儿童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等的不同购买思想性强、知识性广、趣味性浓、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并要强调文献载体的多样性,注重藏书综合性和地方特色,并举以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和融入观,培养其读书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3)培养高素质馆员队伍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过:不管图书馆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时间和设备怎么样,也不论看管图书馆的方法怎么样,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图书馆工作者。199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儿童图书馆服务委员会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资格》也规定儿童服务馆员应具备七项技能即顾客群的相关知识、行政及管理技能、沟通技巧、资料与馆藏发展、策划及学习活动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技能和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留守儿童因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熟练掌握图书馆业务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关爱他们的情感成长引导他们学习书本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 扩充服务内涵、改善服务质量是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核心。

(1)设立留守儿童流动图书馆开展送书下乡等活动实施资源共享解决留守儿童读书难的问题 目前,因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均衡,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读书难、读新书更难的窘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通过社会捐赠、增加经费投入等方法扩充乡镇图书馆室和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数量外,各文化机构和各级各类图书馆还应开展送书下乡、送书上门等活动。由各中小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人员,公共图书馆提供图书文献,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流动图书馆和书刊借阅点。并定期、定量、定人更新流通点的图书。免费发放借阅证引导留守儿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借阅图书。(2)做好导读工作,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留守儿童和其它儿童一样具有好学、好奇、兴趣广泛等心理特征,他们的读书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趋同性。因此图书馆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图书导读时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他们的阅读心理、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推荐思想正面、趣味性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优秀书籍。同时还应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上进心。(3)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实,图书馆应加强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咨询、法律维权、成长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相关教育工作者、家长共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成长中的烦恼,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意义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将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农村社会和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全社会能否长久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不仅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同志也指出: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主要功能除了文化传播外社会教育亦是其社会功能之一为留守儿童服务更是图书馆的本职所在。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全方位拓展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作用,以强有力的主流健康文化吸引留守儿童,净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使留守儿童在图书馆获取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生活和思想道德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的关键因素。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和公民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己独特的精神力量,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让图书馆成为他们可以依赖的精神依靠。

少儿阅读的深入推广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世界上少儿阅读开展得好的国家,在法律政策上都有积极的规定。比如日本少儿阅读从自发性的民间团体到制定政策、法规的政府部门,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形成了一整套健全的少儿阅读体系。我国对此相关的法律政策研究、制度研究等尚显不足,因此,政府的重视是各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应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建立稳定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各级图书馆关爱弱势儿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关爱弱势儿童的优惠经济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爱弱势儿童事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2008-2-27.

[2] 叶爱香.论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关怀J.河北科技图苑20072.

[3] 杨小春.发挥市县公共图书馆优势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

[4] 毕九江.关于构建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思考以深圳市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89.

[5] 李荭.农村留守儿童: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10.

留守儿童三下乡心得体会篇8

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给困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专门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积极鼓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

3、扎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各基层妇联要针对贫困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深入调研,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贫困儿童的变动情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详细的贫困儿童数据库,实现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调查结果撰写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医保基金管理范文 下一篇:教育教学成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