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7 14:07:26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1

为切实完成脱贫攻坚“义务教育保障”目标任务,镇政府决定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从源头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全面完成我镇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此工作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实施对象

全镇*-*岁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

二、目标要求

切实增强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工作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和镇政府、村(居)委干部、中小学教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等活动,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联系,采取逐村逐户逐人逐项的方式,加大劝返,严防出现新的失学辍学。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四、实施步骤

(一)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开展防溺水、交通等安全教育和家长提醒告知,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了解家长对子女实施教育的状况,探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需求,提醒要求家庭承担监管责任,避免出现监护空白,引导学生家长树立良好家风,创设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二)法律入户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理念和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监护人)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遏制“读书无用论”、“早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自觉抵制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思想、非法宗教影响。多次劝返无效的辍学学生和家长,落实行政督促复学和司法督促复学劝返程序,营造司法控辍保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切实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确保每个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能够知道不读书是违法法律的,是要受到法律的追责。

(三)开展孤儿、残疾儿童走访活动

要切实保障适龄孤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各包村工作组要对本村委在册的适龄孤儿、残疾儿童少年做好关爱工作,让其感到温暖,增强学习信心。

(四)开展困境儿童少年的帮扶关爱活动

全面关爱困境儿童,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病残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子女、流浪返乡儿童、孤儿、服刑、心理行为有偏差学生家庭、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等特殊群体加强关注关爱。在家访活动中,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子女实施教育的状况,交流探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帮助其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根据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关爱和帮扶,让其感到温暖,增强学习信心,坚定返校决心,确保不因困境而失学辍学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村(社区)、各中小学校、镇直各单位要高度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工作,强化工作措施,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残疾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督查,严格追究。

镇纪委不定期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进行督导检查,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并要求限期整改,切实提高督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2

根据上级有关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和学校关工委等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

组员: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六年级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3

留守儿童及其相关问题跃入公众眼帘,引起人们的关注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本文在对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由于留后儿童特定的生活环境、不成熟的身心发育等特点,他们特别容易遭受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不仅侵害后果较成年人来说更为严重,被害的经历还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留守儿童被害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亟需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许多规定对留守儿童被害人失灵,本文试图以刑事诉讼为视角,探索完善我国的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

完善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机制,不仅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我国亟需探索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被害人 权利 保护 刑事诉讼

第一章 留守儿童被害人概述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博登海默说过:“概念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工具,没有界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没有概念,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也无法以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1]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首要的工作便是厘清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留守儿童概念要把握住三个关键点:第一,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家乡。第二,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频率高低。第三,对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的概念应该这样表述: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需要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留守儿童的特征

留守儿童群体在我国地域分布之广泛,人数规模之庞大,内部情况之复杂都是研究归纳留守儿童特征需要作出深入考量的因素。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内部因素,例如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方式等;以及外部因素,例如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上的独特性。

1. 在地域分布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即各个地区都存在留守儿童现象,但主要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四川、安徽、湖南、河南等地的农村地区。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28.29%。

2.在监护类型上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导。与留守儿童共同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大多并非年迈体弱之人,但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3. 在生活质量上父母外出后进一步下降。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率高于非留守儿童。[2]

4.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风险。由于父母监护的缺失,第三方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群体中易发生违法犯罪现象,[3]同时留守儿童也更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5.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以及“寄人篱下”的孤独感。一些留守儿童出现孤僻、愤怒、多动等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留守儿童被害人的界定

(一)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概念

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概念由两部分组成,即留守儿童的概念和被害人的概念。被害人的概念。综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指人身权利、民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被害人与其他被害人的比较

留守儿童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他们的被害性上,所谓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某些群体极易成为被害人。[4]留守儿童所处的情景特征较为特殊,实施犯罪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具备便于犯罪成功、容易逃逸、不易被抓获的特点,是犯罪人主观选择的结果;同样,许多犯罪的被害人将自身置于危险的环境之中,也是由于其人格特性而主动置身其中的。[5] 这样被害人就在不知不觉中为犯罪人提供了条件。由于留守儿童的独特监护模式,相比农村非留守儿童、城镇儿童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上的自由以及活动空间的自由。留守儿童的上学方式在父母外出前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父母外出后,自己骑车上学、走路上学的留守儿童比例有明显上升。据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课业之外选择“去网吧、游戏厅”和“打麻将、打牌”的比例均比非留守儿童高出二至三倍。在针对留守女童的犯案件中,案发地点多发生在学校、被害女童寄宿的亲戚家。在这些地方,留守女童一旦遇到心怀不良的犯罪分子,她们根本毫无反抗的可能。留守儿童的这些生活特征,使他们更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而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第二章 留守儿童被害人受侵害与权利保障状况

一、留守儿童被害

留守儿童因为其年龄小,认知能力弱,经常会成为犯罪行的侵害对象。为了更好的预防留守儿童被害,保障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权利,笔者将根据调查数据归纳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件类型,分析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害

河南省临颍县在近三年针对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件中,罪名主要集中在罪和猥亵罪上,这两类案件占针对留守儿童犯罪全部案件的75%。[6]造成留守女童频频遭遇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条:(1)监护不力,导致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2)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封闭 (3)留守女童遭受害后基于犯罪分子的恐吓或者来自其它途径的压力而不敢声张。

(二)拐卖

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7]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拐卖犯罪重灾区,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监护不力。隔代监护的家庭,特别是那些有多个孙辈同时需要老人监护的家庭,老人作为监护人更是力不从心,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状态,造成留守儿童被拐卖发案率始终居高不下。

(三)人身伤害

据统计数据显示,针对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案件大多是由大孩子欺负小孩子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孩子之间有隙,一方家长帮自己的孩子出气,将对方留守儿童打伤。

二、我国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现

状及问题 (一)《刑法》的规定

刑法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其他法律得以实施的保障,所以,刑法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刑法》对于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可以分为两类。

1.直接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

我国刑法直接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罪名主要集中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具体罪名如猥亵儿童罪、拐卖儿童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罪、拐骗儿童罪、引诱罪、嫖宿罪等。

2. 把侵害未成年人作为法定的加重情节

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是指刑法条对以未成年人为对象或目标的犯罪作单独规定或者作为从重处罚情节。特别保护的条款在分则第四章中共有八处: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遗弃罪拐骗儿童罪。其中和拐卖妇女、儿童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适用死刑。分则第六章是关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规定,其别保护的条文共有七处,具体罪名有:引诱未成年人聚众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罪引诱、教唆、欺骗、强迫他人吸毒罪组织罪、强迫罪引诱罪嫖宿罪传播物品罪。

(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的第五编第一章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本章的规定多是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告人的,鲜有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进行保护的规定。只是在第二百七十条中规定了询问未成年被害人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被害人法定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人不能到场,也可以通知未成年被害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到场的法定人或者其他人员认为办案人员在讯问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意见。讯问笔录、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到场的法定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他宣读。讯问女性未成年被害人,应当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总的来说,刑事诉讼法中未能充分体现对于未成年被害人进行特殊保护的精神,亟需将相关制度的制定,建议通过修改刑事诉讼法或者颁布司法解释的方式完善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机制,具体的修改意见将在本文的第四章中提出。

(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其中有不少条款都涉及到了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护,例如第4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第51条规定了针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第55条规定在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第56条规定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办理未成年人遭受害的刑事案件,应当保护被害人的名誉。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规定的比较详细,但是该法没能将未成年被害人作为特殊主体分离出来进行专门规定,以示特别保护。而且该法在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可是说是模糊软弱的原则性规定,为针对未成年人进行类型化区分,也为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确立特别保护措施。

三、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原则

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贯穿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始终的基本准则。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来看,对于未成年被害人,除了应当遵守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一般原则外,应还明确一些特殊性原则。由此才有望提升对留守儿童被害人的保护层级和水平。

(一)利益最大化原则

本原则的国际法依据是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确立的“儿童利益最大原则”。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将之确认为涉及儿童事务的国际准则。[8] 《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第1款明确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我国现有的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法律没有明确写明这一原则。但在处理留守儿童为被害人的案件的全过程中都要以最大限度维护留守儿童被害人利益为根本原则,把损害留守儿童利益行为的容忍度降到最低。

(二)尊重隐私原则

在处理留守儿童作为被害人的案件时,保护隐私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社会福利机构、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以及知情的个人都应该负有保护留守儿童被害人隐私的义务。对于留守儿童被害人的姓名、住所、照片被害经过及可能推断出该留守儿童隐私的资料不得公开或者传播。

(三)程序参与原则

首先,留守儿童被害人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有权得到适当处理。执法机关面对来自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控告应当尽快处理,并进行缜密的调查。其次,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取得立案及侦查期间的相关资料。第三,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陈词表达意见。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同样将“被害人陈述”作为一类证据,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在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中,留守儿童被害人因为他们天然的弱势地位,其参与诉讼并获取信息的权利更容易被侵犯。

(四)法律补偿原则

被害人有权利获得来自加害人、国家、社会的补偿,补偿是否适当及时决定着刑事诉讼是否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边沁是这样

论述补偿的必要性的:补偿应当和惩罚一样,与犯罪如影随行。如果对犯罪只适用惩罚,而不采取补偿措施,那么尽管许多犯罪受到惩罚,但很多证据表明,惩罚的效力甚微,并且,必然给社会增加大量的令人吃惊的负担。[9] 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原则是指犯罪人或者负有赔偿义务的第三人应向被害人及其家属或被其(扶)抚养的人进行公平赔偿。赔偿的范围包括归还财产、恢复权利、赔偿伤害或损失、偿还因被害而产生的费用。[10] 我国现行的也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被害人获得赔偿的权利,但是还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的过于简单。对性质、程序、赔偿范围、赔偿标准等规定都有待完善。第二,对被害人申请赔偿的受案范围、赔偿标准的限制过于严苛。第三,“先刑后民”的规定使得被害人陷入漫长的等待之中。第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率畸低。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获得来自国家的补偿。因严重犯罪而遭受重大身心伤害的被害人,以及因被害人致死致残的需要被害人抚养的人,当他们无法从加害人处得到充分赔偿的时候,国家应当向他们提供补偿。

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获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援助。这些援助可以来自政府、司法、社区,也可以来自志愿机构。援助的内容应该是留守儿童被害人亟需的而且是有利于帮助他们恢复的物资支持、医疗服务、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最大限度维护留守儿童被害人利益原则、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参与诉讼获取信息原则、迅速、及时原则留守儿童被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补偿原则与保护留守儿童被害人隐私原则是在对留守儿童被害人进行权利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留守儿童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完善

本讨论文是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考察对于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在具体的立法完善时笔者将从从审前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三个程序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

一、审前程序中的立法完善

(一)立案阶段

被害人的报案是刑事侦查活动启动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留守儿童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在被害后往往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所以,对留守儿童负有监护义务的个人、组织要积极履行监护职责,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对身体外表的伤痕、心理情绪变化等信号不可忽视,发现留守儿童被害现象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在接到留守儿童作为被害人的案件报案后,必须立即组织人员审查,依法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公安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并综合考虑留守儿童被害人的特殊性。在接到报案后经过初步审查只要排除明显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的情况,公安机关就必须立即立案,及时展开侦查和取证工作,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作为国家专门侦查机关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对留守儿童被害人的保护力度。

在立案环节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安机关不予立案的救济措施。很多被害人在被害之后主动报案、积极控诉,然而公安机关却作出不立案不侦查的决定,或者是在立案后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导致被害人诉权无法实现。被害人“告状无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现实中,公安机关还存在着“有案不立”、“不破不立”、“以罚代刑”等不良现象。这么多的障碍,每一个都可能使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权利遭到侵犯。对于公安机关作出的不立案决定被害人不服的,我国主要有三种救济方式:一是行政复议的方式,即“如果控告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二是人民检察院监督的方式,即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的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三是被害人对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可以直接向法院。这几种救济途径真的有效吗?目前大量存在的状告无门现象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法律应该进一步明确规定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救济措施。建议作出如下规定:公安机关在审查后如果认为确实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该作出带有理由的书面不予立案决定书并送达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并且告知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如果不服该决定,可以在三日内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在三日内作出书面答复,留守儿童被害人或其法定人如果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七日内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果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十五日内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如果人民检察院认可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的,必须在接到公安机关说明理由的答复后七日内书面通知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并向其充分解释认可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如果留守儿童被害人或其法定人仍然认为应该追究侵害人刑事责任,留守儿童被害人或其法定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二)审查阶段

被害人对于审查阶段的参与主要表现为被害人一系列诉讼权利的确定和对检察机关相关权利的制约。

检察机关在审查阶段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之前要听取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的意见,被害人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刑事诉讼法》第170条:“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较为明确的规定了检察机关在审查阶段要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二、审判程序中的立法完善

(一)诉讼信息知情权

留守儿童被害人的诉讼信息知情权应该得到切实保护,审理案件的法院应该全面、及时向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通报案件审理的进展情况。留守儿童被害人的诉讼信息知情权不仅需要在审判程序中得到保护,在审前程序以及执行程序中同样需要保护。所以,在执行刑事诉讼法时,应严格把握并赋予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享有管辖知情权、回避知情权、委托知情权、申请法律援助知情权、强制措施知情权、诉讼延期知情权、不知情权、抗诉知情权、执行知情等权利。司法机关应当履行更加细致、周到的告知程序,并规定违反告知程序的救济途径,以便他们更加有效地参与诉讼。

(二)不公开审理

将留守儿童作为被害人的案件纳入不公开审理的范围。笔者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规定,对于留守儿童遭受害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于留守儿童被害人的其他案件,留守儿童被害人或其法定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但在宣布理由时同样应注意保护留守儿

童被害人的隐私。 (三)出庭作证保护

成年证人、被害人一般不出庭作证,但是,对于确实需留守儿童被害人出庭作证和接受质证否则无法查清案件事实的情形,法律应对留守儿童被害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有学者研究指出,未成年人在法庭上作证最大的恐惧来自于直接面对被告人,尤其是在暴力犯罪和性犯罪中,被告人的出现可能使未成年被害人误以为侵害会再次发生,进而表现出某种失控、反常的行为,而这些痛苦的经历会对未成年人以后的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成为其“恶逆变”的心理诱因。[11] 基于此,法院有义务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避免出庭作证的留守儿童被害人见到被告人,并且尽量淡化留守儿童被害人的紧张情绪。国外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屏风作证、闭路电视作证、计算机网络远程作证等。笔者建议,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应明确规定对于出庭作证的留守儿童被害人采取特殊保护。对于留守儿童被害人,能够采取计算机网络远程作证手段的,一律采取这种方式作证,并且应尽量避免让留守儿童被害人在极易使他们产生紧张情绪的地点提供证言和接受质证;对于暂时没有条件采取计算机网络远程作证手段的,可以让留守儿童被害人在法院设立的独立空间里通过闭路电视进行作证;对于条件十分艰苦的地区,也无法提供闭路电视作证条件的,应当在法庭上设置屏风或类似的遮挡物,通过遮挡避免留守儿童被害人与被告人见面。

(四)法律援助

完善现有法律援助制度,使每一名留守儿童被害人都可以得到充足的法律援助资源。《刑事诉讼法》针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针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笔者建议修改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条例和律师法,对有关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法律援助进行专门规定,鼓励和支持民间机构参与到这类案件的法律援助中来,以体现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另外建议制定针对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实施细则并设立留守儿童被害人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三、执行程序中的立法完善

留守儿童被害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权利是指被害人对假释、减刑程序的参与权与表达权。按照现行的减刑假释的规定及做法,对于服刑人员予以减刑假释,是以“确有悔改”、“不致危害社会”等为标准的。而究竟是否“确有悔改”、“不致危害社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相当的裁量性。笔者认为,“假释”“减刑”是与被害人权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诉讼事项,所以不能没有被害人的参与,被害人应该成为判定加害人是否人身危险性降低的一方。留守儿童被害人在执行程序中有权获得与减刑假释相关的案件信息,切实参与到减刑假释程序中去。使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关于减刑假释的意见应当“顺畅”地得以表达。对于减刑、假释程序中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可以按照如下思路作出改革:其一、减刑、假释的裁定必须经过法院的开庭审理方可做出;其二、法院开庭审理必须有留守儿童被害人及其法定人的参与或意见。

四、社区支持体系的立法完善

社区可以填补留守儿童从学校到家庭之间的真空阶段,可以对家庭教育进行监督,重视社区支持的作用可以更全面的保护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权益。在社区中,也应当综合多种资源,从多个方面开展对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救助工作。

(一)经济援助

对留守儿童被害人进行经济援助。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备的被害人援助法规和相应的政府机构,社会上自发性的社会组织也不是很多。留守儿童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面临着医疗、学习等生活问题,因为诉讼过程十分漫长他们的父母不得不长时间脱离工作,再加上赔偿款往往不能及时兑现,几力夹攻造成了留守儿童被害人家庭生活上的困境。社区基层组织应当将留守儿童被害人家庭的实际情况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并协助留守儿童被害人的监护人向相应的机构和组织申请救助。在社区内部,社区基层组织应当视情况向社区成员通报被害人的情况,号召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但是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切不可把好事变成坏事,使留守儿童被害人的心理遭受二次伤害。

(二)法律咨询

与相应的司法机关合作,在社区内部建立法律援助咨询站。法律咨询站的工作人员可以为留守儿童被害人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和援助,必要时协助留守儿童被害人到司法机关、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三) 心理干预

对留守儿童被害人进行心理干预,留守儿童被害人在身体上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也会受到巨大的创伤,这种心理上的伤痛会给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成长发育带来很大的影响,比较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留守儿童被害人的心理扭曲和病态发展。因此,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在社区中,应当建立社区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负责平时的心理咨询和对被害人的心理治疗。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社区也应当和当地的医院联系,在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之初或当发现被害人的心理表现异常的情况下,及时与医疗机构的心理医师联系,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结 语

刑事案件中的留守儿童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不仅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更要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然而,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于留守儿童被害人的特别保护。对留守儿童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增加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完善对于留守儿童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不仅需要执法理念的进步,还需要执法技能的提升。总体而言,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法制命题。

参考文献

1. 麻国安:《青少年被害人援助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 [美]卡曼:《犯罪被害人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3. 王大伟:《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 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

5. 张鸿巍:《刑事被害人保护的理念、议题与趋势》,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

6. 程滔:《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及其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年版 。

7. 陈彬:《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9年版 。

8.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

9. 阮梅:《世纪之痛》,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 。

10. 聂茂:《伤村》,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年版 。

1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2. 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 宋英辉:《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德]施奈德著,许章润译:《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 【美】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2]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3]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4] 王大伟:《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5] 李伟:《论犯罪被害因素》,《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 武进:《留守儿童成为受害儿童引起的思考》,漯河平安网,访问日期:2014年4月7日。

[7]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3页。

[8] 参见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第1款的规定。

[9] 【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李贵方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10] 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4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5

生长在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镇的留守女童刘思圆(化名)始终不明白:在江苏打工的父母为什么一直把弟弟带在身边,而放下自己在家中留守?刘思圆已经11岁,留守家乡的时间和自己的年龄相同。她写下愿望:“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陪我上学,或者带我去打工的地方上学。”

安徽潜山县是留守儿童大县。据该县统计,2015年全县近60万人口中,留守儿童近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达90%以上。2015年6月12日晚,安徽潜山县一名11岁的留守女孩用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亡女孩正在读小学五年级,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长期在海南打工。

而这已是潜山县留守女童连续第三年发生安全问题。2014年,网曝潜山县一名12岁留守女孩被杀害抛尸;2013年,潜山县一小学校长先后对9名女童进行犯,最小的年仅6岁。

安徽潜山只是留守女童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2016年3月2日的《2015年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案件为340起,其中女童遭的为319起,比重约为94%。上述报告由“女童保护”团队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女童保护基金完成。

“城乡巨大的差别为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媒体报道针对女童的犯罪案件,很多都发生在农村或城中村等地方。受害的留守女童,由于没有父母庇护,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长期关注留守女童的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处教师刘超祥对记者说。

潜山县妇女联合会主席严爱莲此前表示,农村地区针对女童的心理、生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十分缺乏,留下了女童保护的安全隐患。

为主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报告,我国农村有留守女童2800多万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相较于男童,女孩更容易被留守。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而一系列的伤害事件,大部分都和留守女童相关。

“留守女童大多生活在农村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限制和村民对于安全的忽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安全隐患。留守女童居住地人口较为稀少,警力不足,治安巡查和检查较为缺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留守女童在家独处和上学、放学路上容易遭到违法犯罪分子的诱骗、侵害。”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杜学元对记者表示。杜学元亦长期关注留守女童问题并发表多部相关著作。

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于2015年分别对青海、内蒙古、贵州等地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研。据其工作人员刘云峰介绍:留守儿童家庭一年中,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平均超过一个月的不足10%,而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的则占42%。

“另外,留守女童生理知识较为缺乏,加之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帮助,容易遭受害。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应急自救能力缺乏,加重了安全风险。”杜学元表示。

虽无具体统计数据,但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和相关报告均指出:为留守女童遭受安全侵犯最主要的一种行为。

上述“女童保护”团队连续三年对案件进行统计(2015年7月前设立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下)。其中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为125起,2014年为503起,2015年为340起。“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非常多,家长也没有儿童防方面的相关知识。”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认为。

“在2015年,7至14岁儿童合计占比70%,这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安全教育缺失、随着年龄增长,防知识未能及时补充。”上述报告指出。

“另外,一人对多人的案例为96起,占比28%。且96起中,女童占91%。”

“被曝出来的这些案例数量,其实并不能完整反映整个留守女童受侵害的现状。很多的发生我们发现不了。原因在于留守女童对的认知度比较低,且女童在遭受后一般不会说出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秘书长孟雪认为。

熟人作案

“留守女童较为集中的偏远山区农村,一般外来人口少,人口流动性差,女童遭受多为熟人作案。”孟雪表示。

据上述2015年儿童案件的统计报告:在2015年公开报道的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有240起,占70.59%。另有27%为陌生人,2%为网友。

而熟人中,邻居关系和师生关系最多。

例如发生在宁夏灵武市秀水梁村的教师12名案。12名受害中,11人为留守儿童。与众多熟人案件相似,涉事家长认为“他是一位和蔼的老师,应该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事”。而涉案教师则辩解“这些女孩子可爱,只是玩玩”。

据2015年11月25日当地媒体的报道,涉案教师被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

“在案件发生前就与未成年人彼此认识的施害者,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再凭借其体力上的优势和特殊身份,或者凭借其地位,使得侵害容易得手。”上述儿童案件统计报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护缺位前提下,施害者临时起意的儿童案件为272起,占54.08%。这类案件中,受害人都是在孤身一人、监护人缺位、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给了施害者可乘之机。

事后,宁夏受害女童的父亲给孩子写了一封长信:

“亲爱的孩子:没有保护好你,我很内疚。本来想过送你到黑土岭镇的学校读书,但我和妈妈要出去打工,你在这里读书,方便奶奶照顾,起码你也能够学会认识数字。没想到发生了这种事……

“我想以后带你搬到吴忠市,就是有黄河公园的那个地方。我们再也不回秀水梁村。”

“最近胖了”

孟雪曾经的学生发来信息:“老师,我最近胖了。”“你最近生活好了?”“没有,我爸爸妈妈一直没管我。”“那你怎么胖了啊?”“我只有肚子胖了。”“你肚子长肉了?”“没有,不过我肚子是硬的。”

孟雪让孩子发来照片,并指导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而医院B超显示,孩子已经怀孕五个月了。

“这之后,孩子就找不到了。后来我们发动村子里所有的老师去寻找,都找不到。这个孩子就这样消失了。”孟雪向记者讲述了这段2015年的支教经历。故事结束,采访停顿了漫长的五秒。

经媒体曝光的诸多留守女童案件已是无法改变的“果”。而孟雪更希望探究的,是造成这些悲剧的“因”。

“社会上留守女童受到屡屡爆出,留守女童已经成为大众眼中的高风险群体,被媒体报道所标签化。但人们往往把个案放大而并没有追寻问题所在,对留守女童的生存现状、她们的迫切需求以及如何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等方面,相关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孟雪表示。

2015年11月23日,《中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生存发展报告(2015)》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报告以18周岁以下留守女童为研究对象,对四川凉山州、云南文山州、河南平顶山市、陕西汉中市、甘肃定西市、湖北荆州市等六地的留守女童及其家长、教师等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6112份样本。结果显示,留守女童面临独自居住比例显著上升、初中及以上女童的日常侵害有所增长等风险。

“家庭服务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学校保障功能能力有限、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是目前中西部农村留守女童的社会支持现状。”上述报告分析。

“政策层面上,有关留守女童安全方面,已有《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缺乏专门的应对政策,已有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监护权监督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缺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

报告的调研人员还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口述进行了记录:

“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就有谈恋爱的了,我们班当时六十多个人,有三四十个都在谈,大多数都是在班里找。我们也知道有女生怀孕的,最近几年知道的有两三个人,她们一有孩子就不上学了,就外出打工去了。”云南某校一位初二的黎同学说。

对此,孟雪认为:“早恋低龄化并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问题,但与非留守女童相比,留守女童由于缺乏对早恋行为的约束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会受到伤害,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生理卫生及性知识的缺乏是留守儿童遭遇害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中大量未接受过性教育,一些留守女童不清楚‘来月经意味着在性生活后有可能会怀孕’等性知识。有的留守女童怀孕四五个月后才被发现遭受害。”杜学元表示。

《2015年儿童案件及儿童防教育统计报告》对4719名学生进行了防的问卷调查,其中超过四成儿童不清楚何为隐私部位。近六成儿童不知何为性教育。

回到上述支教案例。“如果我们能告诉这孩子什么叫怀孕,什么叫犯,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件悲剧。”孟雪表示,声调提高。

性安全教育

无论是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一件件惨痛案例,还是相关调研,问题都在指向安全教育,尤其是性安全教育。对于留守女童,父母教育已然缺位,其他社会力量能做些什么?

“有些东西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告诉她,懂了,就能防止受伤害。我们会给留守女童发放背心和内裤,和她们讲:这两件衣服是穿在里面的,它们盖住的地方不能让男人摸。如果他们摸了,就去告诉爸爸妈妈、告诉老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副秘书长刘研对记者说。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工作的意见》。“从学校方面,应该构建起留守女童学校安全保障体系。更新教育理念,针对留守女童开展安全教育;加强与家长和委托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并主动提供安全教育指导,尤其是青春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杜学元表示。

杜学元建议设立留守女童成长档案,以便于对留守女童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和分类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王二虎建议,应该完善具体针对儿童的法律法规,对犯罪分子进行精确打击。并把防教育列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

而一旦留守女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我们一般除了打110,想不到第二个办法。”孟雪说。而受的留守女童,往往受到各种威胁而不会报警。

潜山县妇联主席严爱莲提出,应当建立起孩子身边的救助体系,发挥村级组织的力量,动员村级妇联工作者、学校、留守妇女等多方面参与,拓宽留守儿童向身边人求助的渠道,尤其是留守女童,要确保她们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获得有效帮助。

孟雪则希望建立一个机制,当留守女童安全受到侵害时,可以有警力、社工、公益组织、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多方联动,共同帮助受害的留守女童。(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决策参考

应尽快完善农村留守女童的人身安全政策,出台具有操作化的政策法规,对监护人的监护责任进行监督和保障。特别是对于监督主体以及剥夺监护人监护权后的责任主体和监护主体要有进一步的说明。此外,还应建立受侵害留守女童的法律援助、心理援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加强隐私权的保护,最大程度地避免二次伤害。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

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进城务工,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连锁反应,农村留守儿童便是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代为照看,儿童时期父母相伴时间短导致的亲情缺失对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留守儿童现存问题浅述

留守儿童当前已成为群体性社会问题,儿童时期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性格养成和学习知识极为重要。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导会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出现问题。首先,在生活方面,长期的父母与子女分居会导致留守儿童对完整家庭的感知能力不足,他们身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得到的基本生活照料不足。家庭中父母教育也难以实现,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意识、自控力和戒备意识都不足,这些儿童生活中的人身安全容易受到侵害,自身也容易被误导走向歧途,部分留守儿童长大后甚至出现行为失控、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其次,据笔者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外出务工的家长不能敦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看护人如爷爷奶奶等能力、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学业管理不到位。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学生群体加以特别的照顾,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有偏差,学习动力不足,在学校的规范性和自律性较非留守儿童都有差距。最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易出现问题,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机会稀少,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重视,留守儿童易变得情感脆弱,性格孤僻,加之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大多不佳,他们在面对生活时的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人才结构和劳动力素质。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一项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个人或群体解决其遇到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社会中的老弱者、贫困者、身心障碍者等,帮助他们预防和解决生活方式不良、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总体来讲,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工作。

在儿童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留守儿童是这两项社会工作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工作服务,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协助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缓解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期待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丰富儿童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

儿童社会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介入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来实现。

首先是个案工作介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个体来说,年长的监护人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他们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学习等诸多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案主的接触访谈,了解留守儿童的心里,同时分析个体所处环境中的困难,帮助留守儿童缓解不良的情绪和一些现实问题。

其次,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留守儿童群体特征,社会工作者需要将面临相同或相似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分组,通过小组活动,开展小组游戏,来缓解留守儿童的群体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来改善个体问题,改善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培育良好的小组氛围培育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通过小组工作留守儿童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再次,社区工作介入。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除了家庭之外便是留守儿童所处的农村大环境,农村的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不可忽视,社区工作方法进入农村,可以将一村作为一社区,社区工作介入有利于改善留守儿童村中的生活环境,唤起村中居民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参与,能够增加留守儿童与外界环境的互动。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儿童社会工作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难对于其自身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挑战性。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整合和综合的过程,他需要各方的努力,包括留守儿童个人、留守儿童父母、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所在社区的合力解决。社会工作方法中通过个案工作的具体问题分析介入,通过小组工作解决留守儿童群体性问题,通过社区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所处的村落环境。社会工作从人与环境互动的多层次多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服务,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介入是当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为可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2] 段成荣.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 黄坚宏.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J].企业导报,2009(11).

[4] 张乐天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足球运动;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实验研究

1.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均外出务工,留在家里或寄养在亲戚家中,和父母分开生活时间超过6个月,年龄在6-14岁的儿童。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且规模尚在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等不良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出现体质差、学业低下、心理障碍(自卑心理、孤独感、焦虑、攻击性)等一系列的身心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也成为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近期,来自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这些身心问题的产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

2.3讨论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执行功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不良的特征,为开展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在于:留守儿童受到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缺乏父母照顾、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等一系列社会、学校和家庭不良成长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影响其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消极因素,会导致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受损。综上可知,不良成长环境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不良,而发育不良的执行功能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导致其产生身心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形成和发展,又会使得其成长环境更加恶化,如此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如果想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积极开展探寻有效手段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

3.研究二: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

研究一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存在发育迟滞现象,应考虑采取有效途径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基于此,研究二针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育特征,设计8周足球运动干预方案,并通过实验研究考察足球运动方案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为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提供证据。

3.1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研究对象

从江苏省涟水县某小学四年级班级中选取留守儿童较多的两个班级,从这两个班级中经筛查各选取留守儿童24名。留守儿童入选标准与“研究一”相同。

3.1.2实验分组

实验分M采用抽签法确定,把选取的学生按照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体育课实施为期8周有设计的足球运动方案,对照组在体育课进行常规足球运动教学。8周后,实验组实际完成实验的学生为21名(男11人,女10人),平均年龄9.38±0.50岁;对照组为20名(男10人,女10人),平均年龄9.20±0.41岁。

3.1.3足球运动方案

设计思路:针对留守儿童群体身心特点及执行功能发育特征,利用足球运动的价值,依据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依据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的三个途径:动作特征、运动情景和运动强度设计和实施足球运动方案。具体思路:1)动作特征:每次足球课在动作编排上包括丰富的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针对性动作、新颖动作和复杂动作,2)运动情景:教学中通过设置合作情景、多记忆点情景、多任务情景以及问题情景等发展儿童执行功能,3)运动强度:采用中等强度获得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最佳效果。

方案内容:主要为足球的学习、练习和比赛,辅以少量的体育游戏,内容同常规足球运动教学内容;但如上“设计思路”所述,内容实施过程通过动作编排、运动情景设置以及运动强度控制等手段重新设计。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运动期间学生平均心率控制在(220一年龄)×(60%-69%)范围;运动频率为每周2次;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40 min,方案共持续8周,16次课。

方案实施:实施时间固定为学生的体育课时间,方案实施为双盲,以消除实验参与者可能出现的主观偏差。每次运动干预开始选取5名学生佩戴RS800CXSD型心率遥测仪(芬兰产),监控运动强度。

3.1.4执行功能测量

使用执行功能测量工具和方法与“研究一”相同。

3.1.5实验程序

本研究为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测试时问点:前测、后测)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被试问因素,测试时间点为被试内因素。

整个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测、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和后测。前测: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前进行,首次测量实验组、对照组儿童执行功能。运动干预方案实施:利用8周、每周2次的体育课时间,实验组实施足球运动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足球运动教学;后测:方案实施结束后再次测量实验组、对照组儿童执行功能。

3.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标记显著性差异即P≤0.05,用“**”标记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0.01。

3.2结果

3.2.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执行功能的同质性

留守儿童运动干预前后执行功能的描述统计见表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各组执行功能进行主体问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抑制功能t(39)=0.612,P=0.544>0.05,刷新功能t(39)=--1.465,P=0.151>0.05,转换功能t(39)=0.615,P=0.543>0.05,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执行功能三个子功能不具有差异性,即两组儿童生的执行功能三子功能具有同质性。

3.2.2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整体执行功能的效果

对2(组别:对照组、实验组)×2(测试时间点:前测、后测)混合设计的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足球运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整体(包括抑制、刷新和转换三个子功能)影响,结果发现,组别效应(F(1,39)=14.51.689,P=0.00

3.2.3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三个子功能的效果差异

1)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抑制功能的效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足球运动方案对抑制功能的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39)=7.51,P=0.0090,05)没有显著性差异,时间效应(F(1,39)=53.574,P=0.00

2)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刷新功能的效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足球\动方案对刷新功能的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39)=27.42,P=0.00

3)8周足球运动对留守儿童转换功能的效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足球运动方案对转换功能的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F(1,39)=8.366,P=0.006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时间效应(F(1,39)=63.967,P=0.00

3.3讨论

本研究发现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干预方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执行功能具有提升作用,首次揭示足球运动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中的足球运动方案设计是探索足球运动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关系的关键。需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或某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效果,而是科学和精心设计的运动方案才能有效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不断增加的研究结果发现,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运动方案有其基本特征:1)需针对儿童群体身心特点及执行功能发育特征,2)基于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理论和研究成果,3)依据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的动作特征、运动情景和运动强度三个主要途径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方案的设计具备以上特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首先,从动作编排上来看,每次活动方案内容既包括丰富的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针对性足球动作,又包括而新颖性和复杂的足球动作,这些动作的学习和完成更需要执行功能统筹、协调和控制各种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其次,从足球运动方案的情景设置看,每次活动均涉及足球的学习、训练或比赛,呈现出多情景和多转变的特点,整个运动中需要多种认知成分交互变换、共同协作才可完成,蕴含着丰富的执行控制过程。第三,从足球的运动项目特点来看,足球是一项集速度、力量、灵敏、智慧、集体性以及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学习、训练和竞赛中需依靠抑制功能克服外界的干扰:及时对足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的把握需要刷新功能将新旧信息交替更新、储存;而不同的动作之间顺利变换需要转换功能的帮助。由以上三个方面可知,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方案包括丰富的执行功能操作训练,训练的经验得以强化,进而提高了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另外,中等强度的运动所致留守儿童生理的改变,也可改善其执行功能。已有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血管生成、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以及激活神经内分泌通路,进而积极影响执行功能,且中等强度的运动效果最佳。本研究足球运动方案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和频率、比赛等手段来达到中等强度获得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揭示设计的8周足球运动干预能提升留守儿童的执行功能,拓宽了该领域研究对象,首次证明体育运动也是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有效手段,为全面阐明运动与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本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该领域尚有许多课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如开展足球运动干预对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追踪及后期效应研究等,为全面阐明足球运动与留守儿童执行功能提升关系提供基础。

4.结论

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篇8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xx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 ,处在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级22个,学生12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五、五、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2)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王孝英:课题组组长,总领课题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纪飞 :调查留守儿童男女生人数、年龄大小父母外出情况、生活环境

相庆昌 张相伟 :调查研究留守儿童面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对父母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

许贞刚 朱利志: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档案 。

八、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相关的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2017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二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 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 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朱永良(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姜佐政(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 颢( 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郑文芳( 中学二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赵书良(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天辉 杨娟(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杨 娟 王建国(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李旭英 朱丽娜 陈文佳(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文芳 赵书良(中学二级 / 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绩效评价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谈心谈话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