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5 14:55:39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加强疏导。学会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长期与父母分开,容易产生性格问题或心理疾病。据统计,31.2%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63.4%的留守儿童最想和父母说心里话,只有37.9%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说心里话。这一组数据表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疏导,要引导他们学会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清楚他们想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为此,我们唱响留守儿童“交流三部曲”,第一部曲为心理疏导篇,就是全面开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引导留守儿童向心理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第二部曲为“爱心父母”篇,就是聘请优秀青年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与心理教师共同制定详细的心理疏导计划,利用课余时间,与留守儿童谈心,关注留守儿童近期发展状况,解决留守儿童需求,引导留守儿童逐渐从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的阴影中走出来;第三部曲为小组帮扶篇,就是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帮扶对象,“逼”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交流动力,从不愿交流到被“逼”交流,从被“逼”交流再到自主交流,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树立榜样,学会自理

俗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在独立起居和做家务的能力方面强于非留守儿童。为了提高留守儿童在同学中的地位,我们结合校内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生活自理奖”争创活动。首先,利用本校为寄宿制学校的便利条件,在住宿学生中开展洗衣服、打扫宿舍等比赛,并推荐最优者上台演讲自己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如洗衣服的流程、统筹处理家务的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由班主任及生活教师利用周末深入留守儿童家里进行“一日家访”活动,探查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状况。同时,拍照提取一手材料,面向全校学生,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他们的家务劳动成果,教育全体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会做家务,学会自理。这一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儿童真正体验到生活自理的成就感,也体味着生活的艰辛,让他们认识到“父母不在,我也能行”。

三、参与管理,学会自治

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自主观念、自尊心很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渴望被别人承认。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周班干部“竞聘上岗”制。但是,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竞选班干部就是想出风头,就是假正经。对此,我们利用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告诉他们:“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具有竞争意识。通过竞选,你本身会有很大的变化:不再胆怯,敢于表现自我、陈述自己的观点,能够行之有效地处理一些事务……”通过宣传,我们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竞聘上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竞选中,我们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通过竞争获取班级纪律、卫生、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岗位。在管理中,我们要求他们学会动脑,妥善处理“说”(指挥)与“做”(表率)二者间的关系,让他们明白偏重“说”与“做”的某一方面都会招致失败:只“说”不“做”,有凌驾于人、高高在上之态,往往会引起同学反感;只“做”不“说”,只会默默无闻,这不是班干部的风范,不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几周下来,我们发现个别留守儿童情绪反常,原来在“执政”期间,为了管好班级遭到个别学生的挖苦,很是想不通。对此,我们教育他们:“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中会遭受多种挫折,导致失败出现,这并不可怕,挫折只是ψ约旱目佳橛肽ロ拢我们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成长为一棵大树。”

通过值周班干部“竞聘上岗”的方式,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孤僻、自卑、暴躁、冲动等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因为他们懂得了要管理好他人,就必须管理好自己,只有自己起到模范作用,其他同学才会服从自己的管理。这一方式,不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而且提高了留守儿童自治能力,促使他们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凸显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我们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以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创设各类活动,让非留守儿童也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良好氛围,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独,真正认识到自己也是生活的幸运儿,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剖L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f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访留守学生发展

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其它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都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等等。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多开展些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友爱、亲情,更好地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第一线工作者,教育好“留守儿童”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前存在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看护人信息“互不相通”,管理“两头落空”情况使许多班主任在校内所做的工作成了“无用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本人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家访。教育专家王小春讲: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是教学技巧,而是分析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学生及看护人,能有效的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当前不少学校流行“电话家访”,固然有方便快捷的一面,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感情的交流,实地的踏访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呢?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对学生家访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孩子,并全面分析该生目前状况的原因,以共同寻求转化孩子的适宜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鉴于此,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家里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庭居住环境等;二是了解学生本人对“家”的看法,包括父母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条件等,尤其是学生对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看法。开学时,我组织班上的留守儿童以“爸爸妈妈,我想说”为题写了作文,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读出了孩子对家长的思念和感谢,也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这样,我家访时就有了针对性。

二、认真作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选择合适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只有每学期开学前那段时间在家。我校根据这一特点,每学期开学前都要组织班主任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这样才能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

——对留守儿童各方面表现的总结,包括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日常行为表现等。我个人的经验是,坚持做跟踪记录,这样,孩子的变化情况就一目了然,而且连续性强,家访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或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谈了。

——携带材料,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这些材料既有反映留守儿童“先进”、“可教”的一面,又有反映他们不足的一面。这些材料能让更家长对孩子的有全面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曾经班有一个孩子非常淘气,家长几次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非常伤心。家访时,我带上他书写很精致的课堂作业本,给家长过目,而且坚持给孩子找优点,比如:能按时来校上课、不迟到等,让家长也看到孩子的希望,配合老师一起做好他的进步工作。

三、选择合适的家访形式

家访的形式很多,班主任在不同的时期要选择不同的家访形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调查式家访

此种方式是对留守学生的全面家访,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生本人学习环境和在家表现等,以利于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以后的教育。

2、跟踪式家访

对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存在较难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跟踪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及时协调配合教育,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鼓励式家访

当“留守儿童”取得成绩或有了进步时,特别是那些差生,哪怕他们只有点滴的进步,家访中也要予以热情的鼓励。这种家访,有利于激发学生上进心,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转化差生有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取得看护人的紧密配合。

4、慰问式家访

当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或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家访表示关心和慰问,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既有利于感化学生,还可赢得家长的信赖,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意家访中的语言艺术

家访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活动,整个家访进程主要由老师把握。把握家访进程总的要求是:教师有意识地导出话题并引导家长始终围绕家访主题交谈,交谈还要注意艺术性,除一般的谈话技巧外,应注意“四不”:

一不“独白”家访以教师为主导并非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交谈是双向的,不仅是与家长交谈,更多的时候应让孩子也参与其中。“独白”只能阻塞双方情感交流的渠道。每次家访,我总是让家长、学生一起参加交流,家长也不至于太尴尬,孩子也懂得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明白其中的严重性,而后采取采取改进措施。

二不“揭短”潜能生固然有不少令人头疼的“问题”,加上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介绍孩子情况时过多关注其“问题”,而忽视“先进点”甚至“闪光点”,将使家长和孩子感到“不可救药”,失去信心。即使“揭短”,也应采取客观的态度和婉转的方式。有一期一位新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平时家长过问较少。在一次家访时,我委婉的向家长打听:“不知孩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如何呢?”知道也是“一塌糊涂”后,我仍然只是说“孩子的学习的确不够理想”,而把其他孩子的优异也娓娓道来,家长自然就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了。

三不“打板子”我一直这样想: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是我们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如果将学生的不良表现归咎于家长或孩子自己,继而教训家长和孩子,只能扩大与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溺爱孩子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袒护和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将从此对家访反感;而对孩子过于苛求的家长,则会积郁而对孩子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

四忌“就事论事”交谈过程中仅就事论事,而不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作全面分析,不给家长提供建议,这样的家访意义是不大的。

五、家访后的完善工作

每次家访一定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老师应及时总结情况,积极观察被家访孩子的动向,以此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一点,我们学校想得非常周到,发给老师的“家访登记表”就是对每个孩子家访工作的小结,老师们就可以把家访的相关内容很好地记录下来。几年下来,这些详细的记录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也是老师辛勤工作的凭证。我想,每位老师都会珍惜这份累累的硕果的。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与家长的交流,才能与之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只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小学版》2002年第3期

2、《中国校外教育》2004年第5期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一、走进留守儿童心灵世界

1.创设具有良好情感气氛的人际关系环境,引导留守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不断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背景决定着他们大多缺“爱”,祖辈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教师必须伸出温暖的双手,通过正面引导,逐步化解孩子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理解父母的艰难,学会对父母感恩。教师要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行为,不要凡事都站在教师的角度大张旗鼓地批评教育,有的时候,教师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一句“天冷盖好被子”的叮咛,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一丝饱含赞许的微笑,一次融汇亲情的举动,便使留守儿童找到心灵的归宿,情感的托付,达到教育的效果。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道德思想的滑坡,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缺乏礼貌、恶语伤人,打架现象不断,团结合作精神严重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教师随时随地都积极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以身示教,特别重视在要求上下功夫。

2.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激励等心理教育,促使留守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告知留守儿童不良情绪指什么,有什么后果等。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例如,不愉快时唱歌,想想高兴的事;遇到困难,找老师与同学说说知心话;平时多为爸爸、妈妈着想,多为班集体做好事,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情绪体验……引导留守儿童宣泄心中的苦闷,达到心理平衡。

3.教会留守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其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促进其健康心态的发展

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和谐、宜人、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多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读书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善于评价自己,还能使内向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他们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和调节,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拓宽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阵地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设功能服务室

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活动登记、班级关爱活动记录、留守儿童特殊事迹和留守儿童成长案例分析。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学习辅导室、亲情聊天室。建立临时看护人制度,由每班的班主任、配班教师担任本班留守儿童的临时看护人,负责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等材料,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每周与家长联系将学生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并做好记录。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亲情联络区,开通亲情电话,架设亲情视频交流平台,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方便。精心布置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室,营造留守儿童原倾诉心声、诉说困难、主动寻求帮助的氛围。形成“三线相交”(家庭――学校线、课内――课外线、教学――活动线)的策略,加大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2.抓好“主题班队会”教育主阵地

如开展“爸爸、妈妈还好嘛!”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拉近和父母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开展“请相信,我一定能行”的主题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找到自信,获得成功体验。开展“正视挫折,善待生活,学会理解”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学会理解,理解教师的爱心,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同学的真心。开展“人间自有真情在”主题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人间处处是真情。开展“班队集体,温馨的家”主题班会活动,真真切切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博大力量。

3.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德育活动,培育留守儿童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文明之心。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周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明白做人的道理,明辨是非美丑,纠正其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卫生习惯、礼仪规范、饮食起居入手进行好习惯培养。以“家校联系卡”“家长会”“老师家访”等形式联系和沟通家长,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开设防病健身卫生常识讲座。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特点,科学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坚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各类体育运动小组,开展有益身心的兴趣体育,使留守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

注重引导和拓展留守儿童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有计划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调查走访、劳动体验、关爱老人、保护环境、公益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地走进自然、走进企业、走近名人、走近故事,使留守儿童广泛汲取社会生活的丰富营养,强基固本,茁壮成长。

4.“校讯通”平台搭建家校沟通新途径

通过“校信通”平台,建立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机制,并使外出务工农民定期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等情况,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和自己平等交流的平台,除了设立班级信箱外,还公布自己的QQ号码和]箱地址,开辟班级博客的专用交流区,以经常联系消除时空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虚拟的网络中传递着平等、真诚的情感。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动员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在构建和谐肥东中促进城乡儿童协调发展。

二、实施步骤

(一)成立组织。成立张集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党委委员刘昌菊任组长,团委、妇联和文化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设联络员,联络员由秦艳兼任。

(二)具体措施。

1、做好留守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全乡所有学校每学期均需对留守儿童进行两次摸底调查和一次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每个学校必须依据班级、年龄制定切合实际的关爱措施,尽可能惠及每个留守孩的学习与成长。2、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学校每学期均需对留守儿童分类统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信息等进行详细的记录。3、对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班主任要带领动员其他老师经常关注他们的学习变化情况,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针对性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2)生活上优先照顾。班主任和老师对待留守儿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心和照顾。对因病住院的留守儿童,班级老师要及时轮流到医院看望慰问。有条件的老师可适当牺牲休息时间关心照顾这批孩子。(3)活动上优先安排。校庆、“六.一”文艺演出,主题教育等各项活动中,各个班级都要优先留守儿童参与活动。4、多项举措关爱留守儿童。(1)结对帮扶。乡党委成员每人帮扶一名在校特困的留守儿童。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更要广泛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2)坚持谈心交流和家访制度。每周对有情绪变化的留守儿童要谈心一次,家访一次,每学期对每个留守孩家访1次以上,谈心两次以上。(3)开通亲情电话。每逢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从校长室、教务处、都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一次亲情交流,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来电话,对学校的做法很感谢,也很感动。(4)关工委组织发动“五老”校外辅导员,义务担当留守儿童的“家长”,利用自身的影响,督促、帮助“隔代家长”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作用。如原乡退休的领导当起了网吧义务监督员,发现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要进行教育和干预,并及时和学校、家庭联系,共同进行教育。(5)办好家长学校。积极开展“优化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家长会,对他们进行家教培训,为留守儿童家长发放教育资料,以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项目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能,认真做好全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协调组织落实各项活动。全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明确职责,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尽心尽责。1、广播站、宣传要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挖掘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不断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履盖面;2、教育部门要加强本校寄宿制的建设和管理;3、关工委、妇联、团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开展与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4、司法所要加强治安管理,做好法制宣传,为留守儿童创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5、民政办、财政所要切实抓好特困留守儿童家庭的救助工作。

四、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和材料汇总工作,确保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一、拓展书源,让留守儿童有书可读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造成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之一是图书量少或无书可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开展课外读书活动,首先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因此要开辟、拓展书源。第一,要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如果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可以让高年级的队干部履行借还手续,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一渠道。第二,要建立班级图书角、书香角。统计班级学生中的图书、刊物、造册、登记,搞好管理,让学生相互传阅课外书,班级与班级相互传阅,实行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开通课外阅读第三渠道。第三,在寒暑假及节假日、双休日,布置、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阅读、收集对联、广告Z,进商店、知店名,逛超市、知商品,把玩耍与大量识字相结合,把观察与积累相结合,把课外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课外阅读又一渠道。第四,教师向学生介绍、推荐名家名篇、名著。向学生发放图书目录,供学生选购,如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70首、中国四大名著等。

二、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最好老师

学生有书可读,如果没有兴趣或者是兴趣减退,势必造成学生课外阅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半途而废”,不能很好地坚持。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老师,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要激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第一,营造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在图书室、阅览室、教室张贴激发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格言、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把孩子们带进书店、图书室、阅读室,让孩子们感受书海之浩瀚,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体验读书的乐趣,受到知识的熏陶,与书交友,从书中求知。第二,投其所好,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如:班级每周组织一次故事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准备多个故事,带有表情、声调、动作地讲故事或复述故事,等等,千方百计调动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保障时间,让留守儿童有充分读书的机会

农村孩子放学回家后,无书读,读书少,还有不少的孩子要帮助家长做家务,读书时间少,甚至没有时间读书。学校应根据农村实际,图书室、阅览室必须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借书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阅览室中午开放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每周的两节阅读课决不能被挤占;有条件的,每周还可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读书,合理利用时间读书,能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读书的兴趣不减退。

四、加强指导,让留守儿童学会读书

一是指导留守儿童制订读书计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打算、短安排。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名人名篇名著,教室内设计图书角,张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网上找出一些课外资料贴在书香角或读书角内,让学生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去选健康有意义的书,去作长计划,去作短安排。学期内计划读哪些书,近期安排读什么书,列一个课外读书计划表。有了计划安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是指导留守儿童会写课外阅读笔记。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的监督,看书缺乏自觉性,要在学校的要求和指导下看书。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积累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书中动笔圈圈、点点、画画、注注。摘抄书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要求学生保存自己的课外阅读笔记,珍惜自己的读书果实。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不断积累,将是多少本、多少万字的课外阅读笔记呀!这样,学生头脑中装有多少词汇,多少语言文字,写作起来不愁没有词汇和语言材料了,从而避免语句干巴,内容枯燥了。

三是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写读后感。在学生养成了作摘录笔记习惯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想、去写。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后,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一写。写自己对文章、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写自己对文章、对书中内容的疑惑之处,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就文章中一句话、一段话引发的感想、思考、问题,写自己从这些文章、书中所学到的东西,写自己由内容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到人世间的人和事,写自己读后受到的教育、启发,写一写、评一评这些文章、书写得好在哪里,等等。让学生在读书、写作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由阅读材料的切入,到内化,到外化中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

四是指导留守儿童学会交流、讨论。阅读后,我时常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始终把读书交流摆在重要位置。在教室内墙壁上,设计了“课外阅读天地”,及时将记录真实、记录详细、记录优美的读书笔记张贴、悬挂在栏目园地里,交流学生的读书所获、所想。表扬先进,促进后进,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学习园地里开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栏目,交流学生的不同看法,讨论、解决读书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读书后的疑惑、困惑,让学生泛读课外书籍、报刊,上网查找资料解疑、解惑。促进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读书更加兴趣盎然。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一)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据我们调查,三十岗地区留守儿童约占一半。本次发放的181份有效问卷中,父母双亲中仅父亲一人外出打工的有94人,母亲外出的15人,父母均外出的有42人,父母都在家务农的有63人。

(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地域、时间、回家频率情况

所调查的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多在合肥市内,大多数是早上去市里工作,晚上回家,少数是在过节放假回家。另外,当地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较早,在孩子很小时便已外出打工,一家人较长团聚在一起多是在逢年过节时。

(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

对当地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基本状况调查表明,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责任意识不强,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精力跟不上,以至于他们对孩子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不能很好照顾和指导,从而使孩子的教育失去了重心。

二、“留守”对儿童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研究,我们认为“留守”带给孩子的影响较为复杂,有负面影响,也不乏积极影响。

(一)消极影响

1.父母或其中一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往往在生活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日常生活上无规律、饮食无规律,孩子无人约束,睡觉、起床时间没有规律。以助于孩子身体通常都比较虚弱。由于父母亲或其中一个外出打工无形中一些日常家务就落在孩子身上,搞得孩子往往只是应付生活,根本没有余暇去考虑自己的学习,增大了孩子学习生活的压力。

2.性格发展不健全,孩子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打工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孩子情感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乏,给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都留下一些阴影。导致了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他们的性格变得自卑、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悲观、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抚慰,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紧张焦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留在家里的只有孩子的祖辈,他们的娇惯和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管教和约束,孩子的思想品行方面问题也较多,孩子依赖心理强,好逸恶劳,不遵守学习规章制度,旷课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

3.孩子在校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由于父母亲外出,家中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方面较低,他们没有能力和没有意识在孩子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对孩子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放任自流,以至于使留守儿童们在学习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孩子本身就缺乏自控,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往往经不住社会坏风气的诱惑,使得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4.孩子形成许多不良的品行。青少年时期正是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期,孩子的认知水平,思想品德、是非观、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时候是非常关键的,由于孩子父母亲外出打工,他们的缺失,使孩子在这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引路人。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对留守儿童成长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受网络的不良影响。另外,网络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孩子缺乏过滤信息和辩证是非的能力,会学习和产生到很多不良的行为。

(二)积极影响

事物都有两面性。根据我们调查,留守生活对儿童来说有时会产生积极影响,部分孩子因为父母亲的外出,反而能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留守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孩子自己会动手做饭了,平时自己洗衣服,帮助家里做家务;二是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显得懂事,懂得安慰出门在外的爸妈,不让父母操心;三是留守儿童学会了独立、坚强,毅力更加坚定,懂得吃苦耐劳。这些说明留守给这群儿童带来了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上的提高和思想上的成熟。

三、对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对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会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积极应对自己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教育孩子敢于直面人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可以充分利用以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图书为主体构成的大众臾论传播体系,进行有关的宣传,以提高农民工及家庭成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营造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舆论氛围。

2.加强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建议加强留守儿童父母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意识,做到每周打1-2次电话,与孩子聊天、谈心。另外,在交流内容上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了解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教授解决问题的办法,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等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交流与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虽身在外地但时刻在想着他们,减少孩子的孤独感,改善长期分隔带来的亲子疏离、情感缺失状况,引导孩子形成正常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生活观。

3.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科学的家教和监护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亲不在孩子身边给他们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1.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正确的育人理念。农村教师由于自身的一系列原因,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还缺乏钻研精神和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除了偶尔对教材中的问题开展讨论外,很少主动探究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随着2005年新课程在全国的全面推行,要求农村教师也具备专业化的素质。这里的专业化不仅是指教师在业务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且是指教师掌握更广博的知识,能够在心理上辅导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指导学生。留守儿童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可塑性大,往往自制力差、缺乏很好的明辨是非能力,这时如果没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适当的约束监管和科学引导,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干扰。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不仅肩负着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责任,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农村中小学应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配备心理教育老师,为广大留守儿童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指引方向,促进留守儿章心理健康地发展。

2.做好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增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诸如:家庭地址、家长联系方式、家庭成员等等,这样就能够及时与留守儿童父母保持联系,学校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和表现情况,同时作为监护人也要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通过建立这种学校、家庭教育互动网络,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更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在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在一般地区农村学校推广“寄宿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寄宿制学校寄宿。要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

(三)优化社会保障环境

1.政府应针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相关政策,为广大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提供“绿色通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夫妻双方都务工的农民工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切实解决他们后顾之忧。政府要采取措施使得一些公办学校愿意接受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方针,并且整顿一切针对农民工子女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为广大农民工子女接受同等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2.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应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将此扩大到每个角落,让每个家庭都能在家教服务网络里得到学习和成长;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和内容,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让家长和监护人能够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只有掌握好教育辅导材料,才能更好的教给孩子;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以宣传促进意识的建立,以意识带动教育的积极性,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同一片蓝天下,同一面五星红旗下,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同样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任,但两个群体的儿童却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环境里。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不幸的群体,我们呼吁社会将更多的眼光投射到这群孩子的身上,当地的政府、学校、家庭能够关注他们,为孩子们多尽一点心,多做一些事,把关怀与温暖送到他们的心里。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1.个性心理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少,这些孩子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同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

2.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往,心理越来越闭锁和内向;另一种是为了寻求自己缺少的关爱,不分是非善恶,这就很容易使孩子与品行不良的人员交往,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成为问题少年。

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留守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作出努力。这不仅是某一学科、某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关注的。

作为小学学科之一的科学课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很好的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体贴,他们容易形成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的自卑心理。科学活动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中发现留守儿童由于具有一些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各种活动中较少主动参与,于是,在课堂中有针对地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所教的五年级某班有一名沈同学,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虽然有祖父母在身边照顾其生活,但祖父母的年纪较大,只能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他在班上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经常会有一些另类的言行。在老师与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其实,他的这些举动恰恰表现出他内心的自卑,表现了他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在了解了沈同学的这些情况后,我有意识地在科学课上关注对他的教育,让他在同学中获得肯定,逐渐培养他的自信心。

在教学《搭支架》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做各种形状的支架,探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沈同学所在的小组也和其他组一样开始了动手操作。我发现沈在他们组中表现最为出色,只见他一反平时上课的另类,极其认真地动起手来,平常关不住的嘴巴此刻没有了声音,小组中的其他同学也都有些惊讶地看着他不同寻常的表现。我抓住这闪光的一刻,在班上表扬了他:“今天,沈同学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组的实验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的。老师发现他在动手探究方面很有天赋。而且,在今天的课堂上,他非常守纪律,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开展探究活动。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更希望他今后能有更好的表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发现,沈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有时候在小组活动中,能够指挥其他同学开展活动,在小组中有了一定的威信。他的自信心在慢慢增强。

二、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也造成了他们在任何事上都畏首畏尾,没有自主意识,表现为他们缺乏创造力。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注意对留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造房子》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画出独特的房屋造型,让学生动手搭建自己想象并设计的房子。有的学生设计了方形房屋,有的设计了球形房屋,而我发现沈同学却设计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房屋。我表扬了所有有创意的设计,当然也表扬了沈同学的设计。课后,我与他交流,他对我说:“我就是要想出比别人好的点子,让大家瞧一瞧。”原来,在培养留守儿童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合作精神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与其他学生的隔阂,在与其他的学生接触中,往往会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科学课教学注重探究活动,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小组探究的形式为主,在这些探究活动中,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尤其有利于留守儿童合作精神的培养。

沈同学原先在班上是有名的问题学生,不是与同学口头争执,就是与同学打闹。而通过我在科学课上的引导,他渐渐与同学建立了较为融洽的关系。尤其在自己的小组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他开始主动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完成实验探究。他在动手操作方面具有优势,在活动中,他能在小组中起到中心作用,其他成员也能听取他的建议与指挥。小组合作气氛浓厚,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又让他进一步树立了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时,学生小组连接简单电路。沈同学与同学展开研究。他们组所准备的电池是小号电池,无法使用电池盒。他让一个同学拿着电池,又让一个同学拿着导线,自己拿着小灯珠……小组成员利用手将一个简单电路连接完成。当他们成功时,竟高兴地一齐欢呼起来。在这样的活动中,他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四、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忍耐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关爱,性格容易暴躁易怒,在沈同学的身上,这种现象较为明显。一直以来,他与班上的同学经常发生矛盾就是由于他的这种暴躁的性格。为了纠正他的这种不良心理,我在科学课上有意培养他的忍耐力。而科学课上的一些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例如,在教学《造房子》一课时,组织学生设计建造房屋。由于建造材料要由学生动手卷纸棒,每组要动手准备不少材料,整个实验需要两节课时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有耐心,才能成功。在活动中,我关注到沈同学一开始较为专注,但一段时间后,他有点不耐烦了,我及时表扬他的纸棒卷得非常好,听了表扬,他的积极性上来了。在连续的两节课时间,多次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放大表扬,让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能够耐心的进行实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慢慢地培养他的忍耐力。

五、科学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与别人不能正常交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必定要关注对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由于留守儿童交流能力方面的问题,我们更要在科学课上关注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

同样,在教学《简单电路》时,学生小组连接简单电路。沈同学与同学展开研究。他们组所准备的电池是小号电池,无法使用电池盒。他让一个同学拿着电池,又让一个同学拿着导线,自己拿着小灯珠……小组成员利用手将一个简单电路连接完成。在这一活动中,他要想组织大家合作完成实验,必须很好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其他的活动中,学生也要向老师及同学介绍自己的活动成果或实验发现,这必然会提高他的交流能力。在与人的交流中,学生又能获得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对他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当前农村教育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作为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作为一名农村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结合自己本学科的特点,发挥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势,为留守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英语学习 学习障碍

1.留守儿童的定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绝大部分青壮年,甚至中老年的一部分纷纷走向城市,寻求生活的改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城市务工,可是为了节省生活和教育成本,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老人身上,由此就产生“留守儿童”的问题。China Daily给予“留守儿童”的翻译是“the‘leftbehind’children”,从这个英语翻译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是被left behind甚至是被遗弃在农村的那些儿童。

2.庙台中学留守儿童现状

庙台中学是一所公办农村中学,学校有1365人,这些人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城市务工,他们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和父母的沟通是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视频等现代手段进行的。就笔者而言,目前负责八年级和九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课程,两班一共125人。通过家访了解到,在这125人当中,有103人属于留守儿童,占全班人数的82.4%,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强弱。目前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存在消极心理,他们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未来的出路也是和他们父母一样出去务工,外语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多少用处。只有部分学生想继续升学,他们认为现在学习英语很重要,应该重视英语课程的学习。

3.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障碍

事物的发展皆有因果,留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英语学习的障碍?有很多因素决定了这样的结果,不仅有外部因素,而且有内部因素,笔者梳理了以下几点因素。

3.1留守儿童学习的自身因素

由于这些孩子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自律性。自律性对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尚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就更重要。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是导致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另外,留守儿童的生活饮食起居都是由老人负责,这些老人对于孩子多因溺爱而疏于管教,孩子们从老人身上得不到应有的父母之教育,这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这些孩子的学习状况一般,在学习中缺失发自内心的兴趣,甚至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排斥。

3.2留守儿童学习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因为大部分时间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家庭学习的监督机制相对缺失,留守儿童的课后学习难以按时完成。根据笔者的观察,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课后学习时间相对较少,而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作业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课后学习起到监督作用。

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的时间短,和父母的交流基本上是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现代通讯手段实现的。相比父母在家的学生而言,这些孩子难以从父母身上获得真实的关心和爱,亲情的缺失使得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

3.3留守儿童学习的校园环境

相对于城市的公办学校而言,庙台中学地处农村,办学条件相对于城市差距很大,尤其是教学设施和教学器械的缺乏,诸如语音室、多媒体,更别提录播室等更先进的教学场所和设备。相较镇的中心学校而言,本校的教学设施难以企及。例如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所使用的只是录音机、MP3外加扩音器等。

正是由于诸多的外部环境和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难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且对学习缺乏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学习的自信。

4.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必然结果。要消除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并非一日之功。要真正消除这一现象,国家必须平衡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本地产业,只有本地产业形成规模的产业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需要外出务工即可在本地就业,这样就可以减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数量。从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4.1重视并增加对学校的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投入,正如巧媳难为无米之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的投入力度,诸如设备的添置、教学器材的增加等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的培训等软件的投入等,都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外部条件。

就学校而言,其应当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增加应于教学必需的教具和学习材料。有了好的教学器材和教具,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形象地进行教学活动,强化教学效果。对教学的对象而言,学生也能够生动形象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也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4.2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内因决定外因。再好的外部条件,如果学生不珍惜利用,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学习对象的合作。教师首先要有生动活泼的实物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讲述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如果有相关的教学材料诸如英文影视资料、英文歌曲等展示异域风情,更能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教学方法也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兴趣。

4.3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心灵关怀,教师要多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关心爱护,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是难以用语言估量的。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在教师感召下进行学习,动机不一样,学习效果更不一样。

5.结语

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或朋友监护、自我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约占80%,单亲监护约占12%。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其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 、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 、 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调查都存在有不同显示: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朋友监护欠些,隔代监护较差,自我监护最差。针对上述问题农村中学对留守儿童教育就非常重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调查了解留守情况,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过程等相关评价材料留存在成长记录袋中,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爱心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基础上, 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班级管理别要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给予他们特别的爱。以前班有一位女生,她刚进校时,每天忧郁、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当我问她原因, 她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我。经过家访,我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了外地打工,爸爸离家出走,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一次, 在她生病时我把她送到医院安顿好后,轻轻地拥住她双肩,微笑着告诉她:老师关心你,老师爱你!她听后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很惊讶,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紧接着流下幸福、感动的泪水。我和她一下拉近了距离。后来,我经常和她耐心谈话,节假日带她回家吃饭,嘘寒问暖。从这以后,她知道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人都真心爱着她;从这以后,她敞开了孤独的心扉,安心学习、生活,.......也是从这以后,我更加细心关注这个留守孩子。知道她渴望母爱,她需要更多家庭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爱洒落在孩子身上。现在,她有了明显地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认真,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着。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

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老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翟某是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偶尔回家看一看,翟某跟着读大学的哥哥,缺乏家庭督促的他,几经同学的“诱劝”,经常旷课往返于学校与网吧,有一次竟然连考试都不来。我冷静调查,什么原因促使翟某变成一个“网虫”,摸清情况后,充分发挥他机灵能干的一面,推选他当数学课代表,送他几本有趣的课外读物,还鼓励他以上研究生的哥哥为榜样,激励他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时的表扬他,增强他的自信心。两个月来,他的数学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还主动承担了一个同学的帮扶工作。自信,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健康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里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

运用电话等通讯工具和其父母取得联系,可以鼓励留守孩子写信和父母进行交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在外挣钱的不易,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其实父母一直在关心他们,从心底里爱着他们,想着他们,念着他们,并为此而发奋学习,使亲情的纽带不至于松散。我班有一个女生,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在亲戚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在这个年龄女孩身上的事情,我和授课老师经常鼓励她用热线打电话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上一篇:人大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