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画展范文

时间:2023-12-12 04:14:28

个人画展

个人画展篇1

手绘动画是动画艺术中重要的一个部门,即具有商业价值,使动画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动画的视觉感染力和表现力,促进消费,同时,手绘动画也具有艺术价值,它作为当前思想的一个缩影,是一种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向往。后现代影响思潮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表现方式充分的展示出动画的高度融合性和统一性,将空间、视觉、图像等化为一体,提高了绘画的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一种新式影像手法。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以知识型和科技型为代表的产品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社会改革中,对个性化、自由和人性化的产品追求越来越突出。手工绘画作为绘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时展的潮流中其表现手法不断地发生改变,在新媒体时期,手工绘画开始追求和展示个人体验的成果,更人性化和鲜明化。艺术产品的最终价值就是为人服务的,新媒体动画把握时展下的思想形态,为手工绘画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满足时展下对手工绘画的要求,提高其艺术表现力。新媒体手工绘画从早期的手工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创新和突破,从印象派到风格派、达达艺术、超现实主义、部落文化等,都丰富了手工绘画的表现形式,使手工绘画更加具有创造力。思想的开放性、语言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结构的多样化等,使手工绘画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格局。充分的展示手工绘画的魅力和特色,体现在新媒体时期人们的思想,张扬个性色彩,使手工绘画作品更加吸引人和打动人,加强情感与思想的结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加强手工绘画的创新,从而提高手工绘画的艺术价值。深圳原创动画《卖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赢得了无数的好评。该动画充分的把握好特色抓住焦点,以陕北黄土高坡风情为背景展开,讲述兄弟二人卖猪的故事。以原生态展示出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展示出原汁原味的“中国风”。

2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个性化的实践

在新媒体时代,加强新媒体与手绘的结合,是动画发展的必然选择。手绘动画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动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加强新媒体与手绘的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手绘绘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手绘绘画更加的生动,更具有个性。手绘作为三维动画的基础,在手绘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通过结合手绘绘画的绘画性和动作规律使三维动画更觉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加强二维手绘动画与三维动画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手绘动画中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使动画更具有空间感,充分展示动画的艺术性。而在新媒体时代手绘动画个性化的实践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2.1手绘绘画与三维技术结合。

手绘动画的绘画性使动画更具有表现力和亲切感,艺术质感强烈,而二维技术又具有多层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具有规律性。在新媒体时代,加强二维技术和三维技术的结合成了动画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技术与工艺的结合使动画具备了艺术感和空间,更立体,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手绘绘画的表现方法与三维技术的融合,同时加入一些音乐元素,使整个绘画充满了生机,画面改变了以往的呆板和单调,生动而形象,并且改变了空间对画面的约束,使整个画面具有了动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丰富动画内容,提高动画的保表现力。同时,在动作和夸张程度方面,手工绘画也做出很大的改变,动作流程自然、规律,使整个动画风格灵动、活泼。

2.2手绘动画与网络传播结合。

手绘动画与网络传播结合,提高了手绘动画的传播力度。而Flash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语言,简单易学,能够自然地展示出个性特色和抒感,通过Flash语言将艺术通过网络与大众分享,提高大众对艺术的认可度。

2.3手绘动画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本土的就是民族的。本土文化象征一个地区的特色。它既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现代化文化发展的一种诠释。加强手工绘画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发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使手工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魅力。

3结语

手工绘画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传承,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转变而不断地改变,在新媒体时代,加强手工绘画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使手工绘画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更符合时展下对艺术的鉴赏和认同。在国际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手工绘画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在时展下把握好手工绘画的发展方向,加强创新和改革,提高其艺术表现力成了手工绘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手工绘画创新的过程中,加强本土文化与手绘风格的结合同时融入新媒体,展示出动画的个性化,为手工绘画的发展带来了惊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媒体时代动画影片的创作理论依据于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艺术和科技的贯通。

个人画展篇2

关键词:南京博物院;绘画;展览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1959年,为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联合江苏省博物馆(后与南博合并)、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了“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展览从10月2日开始,至11月31日结束,并编印《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宣传册。①此次展览为南博第一次举办大型绘画展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文博界具有“第一次”的示范意义,给后来举办书画展览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现在回过头来看,此次展览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精心筹备,多方借绘画参展

为了举办此次大型绘画展览,南博专业人员精心筹备。为体现江苏地区绘画史的发展脉络及绘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南博前辈们遴选南博院藏绘画为展品外,还多方商借画作。不但向各地博物馆、文管会借展,也向私人收藏家商借,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商借的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无锡市文化局、苏州文管会、镇江文管会、常州博物馆等等,还“有的是私人收藏家捐赠或借展的”。②

这次画展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画作最多,是分两批借展的。第一批借展计42件,其中有元曹知白《雪景山水图轴》、元倪瓒《树石幽篁图轴》、明沈周《慈鸟图轴》、袁尚统《山水图轴》、清龚贤《墨笔山水图轴》、吴历《墨笔山水图轴》等。第二批借展计41件,其中有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元顾安《竹石图》、明仇英《归汾图卷》、清石涛《对牛弹琴图轴》等。这些画作在展览结束后于1960年2月23日送还故宫。③

除北京故宫外,向上海借展画作也很多。向上海市文管会计借展画作20件,其中有明吴伟《人物山水图轴》、董其昌《西山欲雨图轴》、清王玖《松石图轴》等。向上海博物馆借展21件,其中有元倪瓒《山水图轴》、明唐寅《春山偕隐图轴》、清吴历《山水图轴》、龚贤《山水图轴》等。经手人是南博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许莘农等。④

另外还向各有关单位借展绘画作品数十件。其中,南京图书馆4件,江苏省美术陈列馆5件,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0件,上海美术出版社7件,⑤苏州市文管会2件,常熟市文管会4件,常熟博物馆3件,镇江市文管会2件,扬州市政协2件,南通市政协2件,无锡市各单位7件。其中有明沈周《蕉雀图轴》、文伯仁《朱氏七景图册》、清恽寿平《五清图轴》、郑板桥《竹石图轴》、黄慎《拐仙大幅图轴》、袁江《天香书屋图轴》、近现代徐悲鸿《松鹰图轴》等。借展的经手人多为南博书画鉴定专家徐沄秋、许莘农等。⑥

除向国家美术及收藏单位借展外,南博专业人员还拓宽思路,向社会上有名的16位书画家和书画鉴藏家借画作参展,丰富了展览内容。如:向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钱镜塘先生借五代徐熙《雪竹图轴》参展。⑦向收藏家严载如先生借4件画作参展,其中有明沈士充《山水小轴》、清蒋廷锡《兰竹鸳鸯图轴》等。⑧向收藏家李蔚华借画5件。⑨另向其他书画收藏家借画30余件,如秦清曾2件,陈子受3件,朱勤荪3件,李秋君1件,程十发1件,周瘦鹃4件,吴辟疆1件,朱屺瞻2件,沈京似2件,吴青霞6件,杨怀白7件。⑩

南博专业人员首先调查了解各单位、各鉴藏家所藏江苏籍画家及在江苏活动的外地画家的画作情况,看是否精品,是否适宜展览,然后商借、运送、保存、展览、归还,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些借来的五代以降江苏地区重要画派及名画家的精品力作,完整勾勒出江苏绘画发展史,体现了江苏历代绘画艺术的丰富面貌和杰出成就,为此次画展增色多多。

二、精心编写展览文案

这次展览举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绘画资料较为缺乏,对绘画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此条件下,要举办这样大型的展览是很不容易的。负责展览的专家在后来的“总结”中说:“这次展览是我们付出了比较艰苦的思想劳动,先后提出和研究了七个组织展品的方案,一再否定,最后摸索得出的。”

现在留存展览文案有如下四种:其一,内容分六朝、南唐、宋、元、明、清等六个部分,包括部题名、部题文字、分题名、分题文字,其下还列有绘画展品,这可能是最早的设计文稿(简称一稿);其二,分四个部分(六朝至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此件为提纲,只有部题名和分题名(简称二稿);其三,不全,只有“前言”和第一部分的内容,包括部题名、部题文字、分题名、分题文字,但未附书画展品(简称三稿);其四,内容包括“前言”及四个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部题名、分题名、展品等,简洁清晰,为该展览文案定稿(简称四稿)。

将这四份文案放在一起作比较,就可看出,一稿与二、三、四稿距离较大,二、三、四稿变化不大,但以四稿最为科学完备。总体来说,一稿比一稿结构更合理,语言更精练晓畅,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也越来越见深度。

首先,我们先看展览结构。

一稿的展示结构基本上是按照时代顺序来编排的,即按照六朝、南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来编排,但时代的顺序和绘画的发展史其实并不同步,这样编排,不能很好地反映绘画史特别是江苏历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二、三、四稿,即改变了这种不太科学合理的编写方式,而是以江苏绘画发展历程本身的特点来编写文案,分成六朝至元、明代、清代早中期、近现代四个时期,也即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下再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流派、风格、重要画家或技法等)分列若干“分题”,介绍、展示江苏绘画发展的重要成就。

一稿的编写方式还带来一个弊病,即每个部分轻重多少不匀,多者太多,少者太少。如第一、三部分有两个分题,第四部分只有一个分题,而第六部分却有二十个分题。另外,把最后一个分题“徐悲鸿:中国画创作革新中的一员大将”置于清代也是不对的,徐悲鸿虽然生于清末,但其主要艺术活动时期应为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

在分题的编写上,一稿与二、三、四稿也有一些变化。如一稿将徐熙和他的孙子徐崇嗣的绘画成就分列两个分题,且跨第二、第三两个部分。二、三、四稿将此两人合列一个分题,凸显了徐氏祖孙二人的艺术个性及在绘画上的传承发展的关系。

另外,一稿中第六部分的“分题十:清代中期以后的花鸟画家”,因作品较少,不具代表性,而在二、四稿中被删去了;而二、四稿中列有的“寓居在松江的少数民族画家——改琦父子”分题,在一稿中则未见。二稿第四部分的“流寓江苏别创新风格的画家——四任”和“上海画派”分列两个分题,而四稿将其合列成一个分题:“别创新风格的‘上海画派’。”这样的例子颇多,或增或减,或合而为一,或改分题名,不一而足。

二、四稿中将一稿中原属清代部分的几个分题,如:“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杰出画家——虞蟾”、“苏州的‘怡园画会’”、“创出了我国最早的时事画‘点石斋画报’的吴友如”、“首倡艺术教育的李瑞清及其同时的画家”、“革新中国画的一员大将——徐悲鸿”等独立出来,成为“第四部分:近百年来江苏绘画艺术的发展和革新”,这无疑是正确的。

这种新颖的展览结构,是在多次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论的情况下逐步完成、完善的。展览专业人员在深入研究展览主题和展品的前提下,打破了旧有的按皇朝年代,或按画种,或分地区,或孤立地划分画派,编排陈列的老一套形式,而是根据江苏卷轴画发展过程及画风特点,分为四个部分,标出主题,下设分题,按类展示。“这种陈列方法,不仅使观众对江苏历代卷轴画的发展概况易于获得系统的概念,而且能将各个不同时期的画派风格,有所区别,有所褒贬,使人看了条分缕析,何取何舍,一目了然。”

这种编排方式,受到文博界和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上海著名画家、鉴定古画专家谢稚柳先生说:“这次江苏历代绘画陈列的编排方式是全国从来没有过的,是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的,把艺术性和思想性表现得很清楚,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一个新的启发。”

其次,再看展览语言。

一稿比一稿改得更简洁优美、通晓流畅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前言”:

三稿:“明清两代,江苏画家人数在全国占首要地位。”四稿:“明清两代,江苏绘卷轴画的画家人数在全国占首要地位。”三稿的说法大致不错,但四稿的说法更准确到位,点明是“绘卷轴画的画家”,许多民间绘壁画者或从事其他美术工作的艺人不在展览之列。

三稿:“这里展出的画,绝大部分是江苏人的作品……”四稿:“这个展览展出的,全是卷轴画,绝大部分是江苏(包括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市及其所属七县)人的作品……”四稿所述无疑更符合历史的史实。

三稿:“这里陈列的画件……自然不能代表江苏历代绘画的全貌。希望来参观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提供新资料的线索。”四稿:“这里陈列的画件……尚不能反映江苏历代绘画的全貌。这种分四个主题、主题下又分若干分题的陈列方法,也是我们初步的尝试。希望亲爱的观众提出宝贵的意见,并提供新资料的线索。”

再次,展览的“第一部分”。

一稿第一部分的部题为:“卷轴画开始流行后,六朝时期几个杰出的伟大画家。”二、三、四稿改为:“从六朝到宋元时代,江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兴盛。”一稿的部题文字写得冗长噜嗦,三、四稿缺部题说明文字,从三稿来看,部题文字已简洁很多,也更明白到位。

二稿:“分题四:徐熙创出了‘铺殿花’,促进了挂轴画的流行,继起的‘没骨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途径。”三、四稿:“分题四:江南处士徐熙取材于野外景物,画出与院体风格不同的佳品;他的孙子徐崇嗣运用‘没骨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途径。”

第二、三、四部分均有很多此类修改、完善的例子,兹不一一列举。

三、对绘画作品思想性的思考的探索

传统的美术评论家和研究者一般只研究书画笔墨技法、师法传承、书画家生平、著述等内容,而鲜少对绘画作品中内含的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研究。本次展览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代绘画作品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探究其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并在展览中体现出来,这在当时的文博界和美术界,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来我国的书画研究和展览设计都有深远的影响和而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我们开始考虑这一展览时,对如何体现思想性,在思想上考虑很少,而且认为研究绘画艺术的思想性,无论从各地举办的画展中,或研究绘画史的著作中,从来很少涉及思想性,甚至认为画展中强调了思想性会损害艺术性的表现。经过党组织耐心的说服教育,并从理论上阐明绘画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必然有思想性。继则多次的组织座谈会讨论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后经苦思力索,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的有所领会,终于明确了古代绘画是有思想性的,而且在展览中也是可以体现的,最后才收藏到现有展览的效果……”

“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展出,我们认为主要是运用了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方法……例如:第二部份,分题五‘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提倡笔墨韵味,成为清代四王画派的先驱者。’又如第三部份,分题八:‘和正统派画风作斗争的扬州八怪’。这两个分题都可以从他的涵义中看出,前者是陈陈相因,死摹古人,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地抄袭前人笔法……这种艺术思想的表现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封建帝王企求阶级统治(即经济基础)万古长存的幻想完全合拍的。后者是对当时现实不满,因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于画面,如野马奔驰,不受系勒,强烈的要求革新,突破陈规……”“这种研究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思想性,特别是研究展览古代绘画如何体现思想性,在全国来说也还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美术界人士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这次画展给予参加工作的同志在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克服了错误的一向认为古代绘画无思想性的纯艺术观点,尤其是认为展览古代绘画不可能体现思想性的保守观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江苏历代绘画发展史和提高举办画展的思想水平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体现一定的思想性,本次展览还列有几个反抗封建阶级统治、反对正统画派及文人士大夫偏见的分题,除“和正统派画风作斗争的‘扬州八怪’”外,还有“不为清代皇家御用的金陵画人”、“清初领导江苏市民向封建统治作斗争的画家——周璕”、“出身被士大夫阶级所轻视的手工业工人的画”、“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杰出画家——虞蟾”等。这些分题的设立及其展品的遴选,符合历史事实,兼顾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合适的。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有不当之处。如包壮行,列于“出身被士大夫阶级所轻视的手工业工人的画”这一分题,但据史料,他是明末崇祯进士,曾官工部主事,应属文人出身,列于“手工业工人”出身不妥。另,陈崇光(1838-1896),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虞蟾弟子,20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随虞蟾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太平天国失败后回扬州。)本次展览将陈崇光置于第三部分第十三分题,而将其老师虞蟾置于第四部分第一分题,先后次序不顺。应将陈崇光与虞蟾置于同一分题,附于虞蟾之后较妥。

四、总结展览,保存资料

此次展览结束后,南博展览专业人员对此次展览作了回顾,写成展览总结报告。这份报告说:“以展品论,内容丰富,量多质高;以展品的组织方法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此次展出的画件计314件,画的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均所具备。从时代方面看,由六朝始,直到近代,江苏名画家的作品基本上业已齐全。”“这次展出的时间为两个月,收获是很大的……首先是通过展出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这份优秀的艺术遗产,在旧社会里根本无法窥视,而今天得以观赏。从而充实了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并从中吸取了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丰富滋养。正如邮电学院陈树荫参观后在意见簿上下班所写:‘参观了江苏绘画展览后,使人感到精神奋发,心旷神怡,祖国伟大的绘画艺术给予人们精神上之感受,诚非笔墨所可形容,建议今后多多举行类似的画展,以便发扬祖国的绘画艺术遗产,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

“其次,此次展出给美术工作者,在吸收和继承先人优良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理论研究、艺术造诣的现实资料,对繁荣我省美术创作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美术界极端重视,并给予良好的评价。展出期间省文联曾组织美协、江苏国画院、南京艺专、南师艺术系及镇江、扬州等地的画界人士前来现场参观,举行座谈会。……嗣后南京艺专和南师艺术系又为此专门组织多次会议联系教学实际,加以探讨,反复的率领同学前来观摩。除此,常州、无锡、南通等地,均曾组织画家专程来此参观研究,此外,上海中国画院和美协,因有个别画家来宁参观,带回说明书返沪传播,引起上海美术界人士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分别举行了专题讨论的会议,深感颇有研究学习的价值……”

最后,本次展览的工作人员将资料整理好,除自留外,还将较为完备的资料送一份给南博图书馆存档,给我们今天研究陈列展示艺术、提升书画展览的工作水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从中可领悟到本院前辈们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展览工作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今天从事展览工作的后生晚辈仍有启迪的意义和鞭策的作用。

五、本次绘画展览给我们的启示

1.举办书画展览或文物展览,须结合展览主题,精心遴选展品,如本单位相关展品不够,应向兄弟文博单位或收藏家商借展品,以使展览更有系统性,更深入地展示展览主题和内涵。

2.对展览的文案设计,须结合该展览的主题和特色,编排结构,创新形式。不应简单地按照时代、地区、质地、来源等来组织,深入挖掘特定展览和展品的内涵和规律,用特有的展览语言形式来诠释和展示,《江苏历代绘画展览》用绘画本身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来构建展览结构,组织展品,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示范性的标杆。

3.对展览的主题和展品,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研究其艺术和工艺价值,还在研究其思想性和历史文化内涵,并应用到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之中去。文物和书画展品其实也是有生命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只看到其中的一面是不完整的。《江苏历代绘画展览》对研究绘画艺术性之外的思想性颇为重视,并把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认识绘画作品,尽管还处于尝试的初步的阶段,还是为后来的展览工作开启了先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4.举办完展览后,要对该展览作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梳理优点,找出差距,统一认识,写好总结报告,为以后举办类似展览积累经验。并且要把展览文本、设计方案、展品目录、展览出库单、宣传页或宣传册、海报等相关资料,收集完备,除展览部门自留外,还须送一至二份至本单位图书馆(室)收藏,为以后进行展览工作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保存资料。

①《南京博物院七十年院史·奋进之路》,南京博物院编印,2003年版。

②南博等三单位编《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总结》,1960年1月23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③《江苏省历代绘画展览借画登记簿》,钢笔手写件,1959-1960年,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④同③。

⑤另据南博专家许莘农所写借据,1959年4月29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⑥同③。

⑦上海市文管会开具给钱镜塘先生的介绍信及南博专家徐沄秋写给钱镜塘的借据,1959年9月19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⑧徐沄秋、朱屺瞻所写借据,1959年5月4日,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⑨南博借画记录,钢笔书写件,南京博物院藏资料。

⑩同③。

[11]同②。

[12]《江苏省历代绘画展览陈列计划草稿》,复印件,计25页。

[13]《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油印本,计3页。

[14]《江苏历代绘画展览》,毛笔书写件,计13页。

[15]《江苏历代绘画展览》,铅印本,计20页,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联合编印,1959年。

[16]同②。

[17]同②。

[18]同②。

[19]同②。

[20]同②。

[21]同[15]

[22]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23]同[22],第1018页。

[24]同②。

个人画展篇3

关 键 词 :中国现代壁画 后现代倾向

壁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石窟画就记载了人类早期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对四壁围和空间的艺术改造,题材多为自然主义风格,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自发的认识和最早的生产劳动。随着宗教事业的逐日繁荣以及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发展,其制作者多为官府画师和民间画工,题材集中反映了宗教、历史和神话等社会主流文化。例如,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壁画兴起,唐代佛教壁画的高峰,宋元时期道教壁画的盛行。壁画艺术总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技术的变迁。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科学、经济不够发达,人的自我、人的个性成长和发展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甚至片面地认为人的自我、人的个性都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个性就是“个人主义”。因此,重温历史遗梦,再寻唯美情怀成为这时期壁画的主潮。例如,《哪吒闹海》(张仃)、《科学的春天》(萧惠祥)、《白蛇传》(李化吉、权正环)等。纵览这十几年中国壁画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创作都维系在一种解读上面,即依附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或生活中具有一定教益的题材。这些壁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当时主流文化的特色。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受某些西方文化的、经济的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壁画艺术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格局。90年代,大型壁画出现,譬如深圳“世界之窗”世界广场壁雕《世界文明》(侯一民、李林琢等)、大型石雕壁画《中华千秋颂》(袁运甫等)。这些标志性、纪念性的国家文化设施的巨型壁画作品,与景区内雄伟的历代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与上个时期的壁画内涵相似,它们从另一个角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主流文化。

值得欣喜的是,小型的室内装饰壁画和壁饰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标志着我国壁画进入空间多元化的时代。随文化多元化发展延伸着自我拓展的新空间,特别是在环境观念的强化与多样交流中,壁画的形式多样已成为事实。这一发展得到现代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它们为现代壁画的创造提供着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使壁画出现诸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镶嵌、陶瓷、漆艺、浮雕、编结、装置、光电、多媒体等,从本质上成为“各类壁面装饰艺术的泛称”。①壁画艺术正摆脱主流思想的禁锢,与各种边缘思想冲撞、融合,带着强烈的独立思想和个性化特色进入民间领域,吸引了普通大众自发地加入了壁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过程中。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审美走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而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以一种精神消费方式存在。壁画的存在和发展使我们的现实生活渗入了审美因素以及精神性享受。

这种精神消费的存在,促使互动和参与成为现代城市壁画设计的主要倾向。壁画作品一方面融入个人的审美情感之中;同时,壁画作品本身的精神和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个人生活,提高了个人的审美情趣。更为重要的是,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参与创作,使壁画创作融入了个性充分张扬的后现代精神。

虽然壁画依旧是由个体的艺术家所创作,但其设计与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考虑建筑师、空间设计师、社区规划师以及私人的观念和意志。壁画创作变成一种商讨、审议和协作的过程。在国外,情况更是如此。一幅公共壁画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州或市政管理部门、赞助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市政工程师、社会团体、附近居民、旅游者等诸方面的协同合作。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壁画在最近几年进入了我国的普通商业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普通家庭。壁画成为私人团体或个人借助艺术家传达独立意志的一种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壁画艺术的标志性、装饰性、怡情性等独特个性,促使这种艺术形式先于其他艺术形式进入民间生活,开创了民间参与创作的局面,使得大众参与的后现代精神在壁画艺术上得到突出展现。

壁画艺术在我国的民间化发展趋势大致有两个动因。

首先,考察我国现代壁画的发展趋势和成因可以看到,目前人们更愿意接近世俗的娱乐和商业生活。平民化、娱乐性、个性化等价值观进入艺术领域。这些新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壁画的创作。这正契合了中国民众正在重塑价值信念的需求。而快乐、个性、勇敢、和谐是无疑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优良品质。这种文化性格的苏醒,正显示了一个正在形成、正在表达的城市文化力量,在现代壁画的民间化过程中颠覆着主流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所阐述“公民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一种表达意见的公共权力的机制”在壁画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在这种脱离主流文化、脱离政治的越来越私人化的壁画创作过程中,参与壁画创作的人通过感性主义、个性主义、神秘主义、多变和短暂的表现方法,展现形形色色的个人意志。

其次,“审美活动这个概念可以反映两个基本过程,审美活动无非就是这两个基本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形成全部社会审美生活的核心关系:审美生产(创作、创造)与审美需要(感知)。”②壁画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壁画的精神消费者已经从感知阶段过渡到参与创作过程中。这种创作实际上是人们审美情趣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现象。壁画从官方对艺术话语权的把持到盲目模仿,终于走向创作主体的自我表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实践,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达到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目的,这正是人在现实世界展现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两个因素成为壁画民间化的主要动力。而这两个动力无疑都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意味着壁画的民间化能够带来壁画艺术良好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壁画艺术形态已出现民间化的倾向,我们将看到更多更好的壁画出现在民间。同时,民间壁画艺术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也将逐渐得到发展和成熟。

然而,相对于其存在的国际语境、中国本土多元文化程度和公众的审美需求来说,中国壁画的发展仍是稍显滞后的。中国壁画需要继续兼收并容,坚持本土化个性发展的格局,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不断由自发引向自觉。这种个性张扬不仅表现在对受众的审美引导,尤指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引领他们参与到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使壁画艺术成为艺术整体走向民间的先锋。

注释 :

①张静.壁画创作及其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3 26-28.

②泽列诺夫·库利科夫.美学的方法论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8.

参考文献 :

[1]徐志坚.走进壁画——壁画创作与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6.7-8.

[2]李雪晖.当代中国壁画创作与公众审美期待,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2(81).17-21.

[3]曹红蓓.谁偷走了城市魅力?中国新闻周刊.

个人画展篇4

 

关 键 词 :中国现代壁画 后现代倾向

壁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石窟画就记载了人类早期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对四壁围和空间的艺术改造,题材多为自然主义风格,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自发的认识和最早的生产劳动。随着宗教事业的逐日繁荣以及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发展,其制作者多为官府画师和民间画工,题材集中反映了宗教、历史和神话等社会主流文化。例如,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壁画兴起,唐代佛教壁画的高峰,宋元时期道教壁画的盛行。壁画艺术总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技术的变迁。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科学、经济不够发达,人的自我、人的个性成长和发展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甚至片面地认为人的自我、人的个性都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个性就是“个人主义”。因此,重温历史遗梦,再寻唯美情怀成为这时期壁画的主潮。例如,《哪吒闹海》(张仃)、《科学的春天》(萧惠祥)、《白蛇传》(李化吉、权正环)等。纵览这十几年中国壁画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创作都维系在一种解读上面,即依附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或生活中具有一定教益的题材。这些壁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当时主流文化的特色。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受某些西方文化的、经济的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壁画艺术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格局。90年代,大型壁画出现,譬如深圳“世界之窗”世界广场壁雕《世界文明》(侯一民、李林琢等)、大型石雕壁画《中华千秋颂》(袁运甫等)。这些标志性、纪念性的国家文化设施的巨型壁画作品,与景区内雄伟的历代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与上个时期的壁画内涵相似,它们从另一个角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主流文化。

值得欣喜的是,小型的室内装饰壁画和壁饰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标志着我国壁画进入空间多元化的时代。随文化多元化发展延伸着自我拓展的新空间,特别是在环境观念的强化与多样交流中,壁画的形式多样已成为事实。这一发展得到现代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它们为现代壁画的创造提供着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使壁画出现诸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镶嵌、陶瓷、漆艺、浮雕、编结、装置、光电、多媒体等,从本质上成为“各类壁面装饰艺术的泛称”。①壁画艺术正摆脱主流思想的禁锢,与各种边缘思想冲撞、融合,带着强烈的独立思想和个性化特色进入民间领域,吸引了普通大众自发地加入了壁画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过程中。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审美走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而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以一种精神消费方式存在。壁画的存在和发展使我们的现实生活渗入了审美因素以及精神性享受。

这种精神消费的存在,促使互动和参与成为现代城市壁画设计的主要倾向。壁画作品一方面融入个人的审美情感之中;同时,壁画作品本身的精神和审美意趣也影响到个人生活,提高了个人的审美情趣。更为重要的是,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参与创作,使壁画创作融入了个性充分张扬的后现代精神。

虽然壁画依旧是由个体的艺术家所创作,但其设计与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考虑建筑师、空间设计师、社区规划师以及私人的观念和意志。壁画创作变成一种商讨、审议和协作的过程。在国外,情况更是如此。一幅公共壁画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州或市政管理部门、赞助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市政工程师、社会团体、附近居民、旅游者等诸方面的协同合作。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壁画在最近几年进入了我国的普通商业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普通家庭。壁画成为私人团体或个人借助艺术家传达独立意志的一种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壁画艺术的标志性、装饰性、怡情性等独特个性,促使这种艺术形式先于其他艺术形式进入民间生活,开创了民间参与创作的局面,使得大众参与的后现代精神在壁画艺术上得到突出展现。

壁画艺术在我国的民间化发展趋势大致有两个动因。

首先,考察我国现代壁画的发展趋势和成因可以看到,目前人们更愿意接近世俗的娱乐和商业生活。平民化、娱乐性、个性化等价值观进入艺术领域。这些新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壁画的创作。这正契合了中国民众正在重塑价值信念的需求。而快乐、个性、勇敢、和谐是无疑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优良品质。这种文化性格的苏醒,正显示了一个正在形成、正在表达的城市文化力量,在现代壁画的民间化过程中颠覆着主流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所阐述“公民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一种表达意见的公共权力的机制”在壁画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在这种脱离主流文化、脱离政治的越来越私人化的壁画创作过程中,参与壁画创作的人通过感性主义、个性主义、神秘主义、多变和短暂的表现方法,展现形形色色的个人意志。

其次,“审美活动这个概念可以反映两个基本过程,审美活动无非就是这两个基本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形成全部社会审美生活的核心关系:审美生产(创作、创造)与审美需要(感知)。”②壁画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壁画的精神消费者已经从感知阶段过渡到参与创作过程中。这种创作实际上是人们审美情趣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现象。壁画从官方对艺术话语权的把持到盲目模仿,终于走向创作主体的自我表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实践,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达到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目的,这正是人在现实世界展现和敞亮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两个因素成为壁画民间化的主要动力。而这两个动力无疑都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意味着壁画的民间化能够带来壁画艺术良好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壁画艺术形态已出现民间化的倾向,我们将看到更多更好的壁画出现在民间。同时,民间壁画艺术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也将逐渐得到发展和成熟。

然而,相对于其存在的国际语境、中国本土多元文化程度和公众的审美需求来说,中国壁画的发展仍是稍显滞后的。中国壁画需要继续兼收并容,坚持本土化个性发展的格局,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不断由自发引向自觉。这种个性张扬不仅表现在对受众的审美引导,尤指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引领他们参与到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使壁画艺术成为艺术整体走向民间的先锋。

注释 :

①张静.壁画创作及其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3 26-28.

②泽列诺夫·库利科夫.美学的方法论课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8.

参考文献 :

[1]徐志坚.走进壁画——壁画创作与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6.7-8.

[2]李雪晖.当代中国壁画创作与公众审美期待,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2(81).17-21.

[3]曹红蓓.谁偷走了城市魅力?中国新闻周刊.

个人画展篇5

关键词:綦江;农民版画;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57-01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重庆綦江的传统农民版画也开始逐步兴起,成为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发展点,也为重庆市重点行业之一。2014年度,文化部公布了特色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名录,其中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綦江农民版画衍生品开发中心建设”位列其中。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国外都取得过一些成绩,在一些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重大活动也取得好评。但长期以来,綦江农民版画都还处于尴尬的境地,无法将作品转变成为商品,使这一艺术受到了经济的制约,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投入其中。

一、目前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綦江农民版画基础薄弱,还处于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农民版画都没有固定的阵地,所以他的创作,展出和销售都没有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严重制约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使之缺乏后起之秀来支撑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在创作上,创作的题材和形式上没有紧跟时展的需求,反应现代生活和社会精神的作品较少,多为传统题材作品,没有与当今市场需求相接轨,以致市场反响不大。

在创作主体上,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者的整体年龄都偏大,没有高级的指导专家进行指导,年轻一代又不愿参与其中,使整个团队缺乏活力。

在销售上,由于发展思路的不明确,缺乏有力的竞争,影响到了画家的积极性,使綦江农民版画的巨大潜能未能得以释放。

(二)綦江农民版画产业没有明确发展方向

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在创新开发和合理利用上都缺少新的探索,整个发展都处于缓慢的进程中。对于重庆的一张名片,大家都对其地位和作用都没广泛的共识,没有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农民版画很难与艺术商品市场形成对接机制,都市化的人们还无法理解农民版画的美。版画制作没有形成规模,版画销售没有形成产业,效益也没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着整个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

二、綦江农民版画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市委、市政府等相关机构所提供的发展优惠政策来支撑农民版画产业的发展,争取将此产业纳入重庆市整体文化产业规划的范围。与此同时也要加快、加强农民版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发展农民版画院的对应机构,农民版画创作基地,版画文化创意长廊,版画交易市场等,并给与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也可引导文化产业的方向,建立农民版画产业发展基金。

(二)加强农民版画基地建设,创建优秀人才队伍

政府应当对綦江农民版画文化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创建文化产业集聚地,将整个创作,科教,交易,展览,旅游都合为一体。并将农民版画的文化精髓科普到每个綦江人的心里,同时加大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建立版画院,文化点,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县教育机构可编写相关教材发放给学生,教师。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对优秀版画人才实施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版画人才实行重奖,从而吸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培育农民版画艺术市场,发展农民版画特色经济

大力开发版画的衍生产品,在抓好版画基本创作发展的同时,着力开发版画的多元化产品,例如陶艺,服饰,家居,动漫等。开发旅游产业为主力的农民版画主题产业,免费教大家版画的绘制方法,进行版画的专题讲座,展示有一定艺术性的版画成品,为农民版画的发展提供动力,形成多方向,多结构的版画旅游产品体系。

(四)改革农民版画产业结构,完善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和转变版画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民版画产业机制。可以将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进行进一步转变,让政府充分履行其各项职能,增强文化产业的公开公正,民主科学。从而也吸引外来投资,千方百计的使投资渠道多元化,以此来加速版画产业和销售的网络建设。

三、结语

个人画展篇6

关 键 词:错位发展 中国画学院 特例发展 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画在古代大体为自律发展,数千年守望着它的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成独特体系而辉煌璀璨。但近代以降,中国画便在西化霸权下错位发展。俞剑华指出:“……国画即吾民族最丰富之宝藏,最高尚之文化,且为世界所独具者也。国人醉心欧化蔑视国画,直视吾国如无画者久矣!”②由于醉心西化者把西方进化论史观奉为神圣教条,无视中国画本体发展规律,用西方科学主义及写实主义标准丈量中国画,导致价值判断严重失衡。

一、 错位发展——“拉开距离”:百年反思的反思

20世纪最先对中国画发难的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甚至应“以郎世宁为太祖”。③自引进西方美术学院,中国画便进入他律发展的境地。(见表1)

为推行西化,蔡元培礼聘反对中国画改造的陈师曾为首席导师,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⑤(那不过是蔡氏的一个手段)他还排挤传统派的夏震武和辜鸿铭。⑥仅此,中国画在西化霸权下的边缘化处境已可想见。继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改造”、改名(称“水墨画”“彩墨画”);⑦“批黑画”“革毛笔的命”、山水画家被迫改画人物;⑧70年代的“打倒”自不待说;80年代的“穷途末路”、90年代的“打倒中锋”“笔墨等于零”……中国画不知经历多少劫难,它仅凭特有的文化再生力顽强走下来。

无疑,我国学院美术教育究竟是培养了一些人才的,但与要求相比极不相称。为什么至少近代画坛一些举足轻重的中国画家并非出自美术学院?⑨西方学院化这鞋子对中国画究竟合不合脚?仅从中西美术教育整体特征看:(见表2)

可见大相径庭!百年中国画竟是个“倒栽葱”的错位发展。我们却一直把中国画教育的西化大旗虔诚地扛到今天。或许错位发展可能带来错位的某种枝节的 “小得”, 但那毕竟是以对经典文化整体发展的“大成”根本的被解构、被自毁为代价的。而由此导致的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无根性尤是后患无穷。经历了完善与辉煌、冷遇与劫难的西化霸权下的异化与错位发展,一个中国画自主发展的理路日渐清晰:(见表3)

潘天寿作为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的大师、美术教育家,他提倡人格教育。50年代在国立艺专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又将国画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科进行教学。建立起包括文学、书法篆刻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应该说,他著名的中西绘画发展要“拉开距离”的思想,已初步体现中国画自主发展的历史要求。

二、惯例发展——浮出水面:中国画学院现象

历史要求从形成到实现却经一番历史过程。当黄宾虹、潘天寿等深谙中国画本体价值的精英们试图扭转错位发展、争取自主发展之时,惯例发展的迷雾也伴随其中。若说错位发展属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问题,而惯例发展也并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实质上它们都是以科学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及文化殖民主义为文化价值根源的。诚然,惯例发展也是以西化的错位发展为前提的,但惯例发展更以造型中心主义、画种平均主义、美术教学自由主义等为表现形式并狃守画种分类学框框而阻碍对中国画的本体艺术探寻,以至于长期跳不出他律、他化、被消磨、被淹灭的泥潭。不同的是,前者还易于识别,而后者则难以觉察,包括主张者本身。因此这也是问题的要害。中国画惯例发展的具体表现显而易见:

一是中国画总体学科地位的人为下跌严重。在1999年修订的国家专业目录中,“美术学”作为“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社会上,美术在“小三科”中无论“体音美”“音体美”,都是“美在最后”),到“绘画”已是三级,而中国画至多只是一门“课程”,与本相对举的“西洋画”下的油画、水彩等相邻排列,所谓“国、油、版、雕”的排列即是。建国后在哲学、文学、美学、美术史、画论、音乐、戏剧、医学等学科的中学部分都是与西学部分基本成对举之势的,中国画却在“绘画”中被下压到它应对举的“西画”(现在连“西画”一词都不提了)的下一层级(如油画、水彩、水粉)并列。

二是中国画的现实发展境遇的失控滑坡急速。即便在深谙传统价值的大师那里,无论是通过著书立说的“画语录”方式呼吁主张(如陈师曾),还是身体力行地施于办学规模调整或行于教学过程(如黄宾虹、潘天寿),都因缺乏专门深入论证的科研品格而影响着本来富有价值的预见的传播信度和效度以至于被漠视、被“悬置”,仅停留于分分合合的就事论事层面(上世纪50年代国、油、版的分合拉锯,对学生有意义,而对学科地位及“拉开距离”并无价值),湮灭在层出不穷的现代新学科、新课程之中。至今,在一些普通高校美术教育那里仍是“国画、平面构成、静物”这样排列。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以空前规模大发展、大扩招,二级学院、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美术高考热蔚成新景。2005年全国2521个新增专业,中国画又面临“汽车模特儿”“空间技术”等爆炸性的专业覆盖。在“造型”“设计”“视觉传达”“媒体”“传播”等时尚话语下,中国画在美院曾招不到学生或勉强维持,而在师范院校等为数众多的综合大学的美术教学系统,也只是一门“课程”而已。我们亲手把作为自己国家形象代表、优秀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牌的独特艺术沦落至如此境地。中西绘画发展“拉开距离”的初衷至多达到个“与时俱进”的效果。

这样,中国画的自主发展虽经几代人的抗争和努力,却迟迟没能实现主体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没能实际地推行更妄谈开花结果。我们需要在中西错位发展和惯例发展的误区中猛醒:中国画不只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但在信息化社会,这种发展仅仅寄希望于一些杯水车薪的局部性努力或跳跃式的行动都是远远不够的。船高水更涨的境遇下要浮出水面、脱颖而出就必须借助学术的力量,通过科研上升到文化自觉达到意义共识,才可能实现中国画的科学发展。

力主“中国画应该姓中”的画家邵洛羊,2001年7月在一次全国美院教改研讨会上就提出:“中国画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趁部分老国画家还健在,及时采取措施,挽救中国画,是时代赋予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办一所‘中国画学院’。”

陈绶祥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理论家、新文人画领军人物,他尖锐地指出:“在这一百年的新兴的美术教育中,从来没有过一个中国画学院,这难道不是笑话吗?我们能否指望从外语学院里面教出一个中国文学家?既然我们承认绘画是一种语言,又怎么能从一个教授西方绘画语言的美术学院中培养出当代中国画家来?”他与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精心筹措,2002年3月1日,在桂林西郊风景秀丽的燕山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以中国画命名的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由陈绶祥任学术主持,院长:黄格胜,副院长:余永健、伍小东)。

潘公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颇得其父潘天寿的艺术精髓及中国画教育思想的陶养。他在2001年全院教改研讨会的八大板块办学规模中,先将中国画作为“系”设在造型学院之下,后于2005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副院长:唐勇力、胡伟)。

两所中国画学院的相继问世,无疑成为中国画教育的里程碑(但还不是终点站)。中国画学院现象标志着中国画开始跳出惯例发展误区,但中国画自主发展的“梦想”真的“成真”仍须付出许多努力。

毋庸讳言,两所学院都从“西化”走来。但作为把中国画教育带入西方学院的中国最高美术学府,在把学院真正带入中国画教育的步伐中显得暧昧而乏魄力且不无包袱感。笔者以为,在今天只是搭建一个中国画发展的新平台并不难,可中国画教育的平台仍搭在西式的美院,这对“拉开距离”的机制的保证意义不会很大。难说他们对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包容气度”不会影响办学特色的鲜明性。而桂林中国画院的国学本体文化指向倒明确得多。

“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现代社会的文化学术价值多元,达成某种决策性共识的依据,只能是学术决策(即科学决策)。通过学术研究,经过科学论证求得共识,再付诸实施。教育史表明,教学上自由主义的大学往往难以成就大事。桂林中国画院不仅首开大学学术主持人体制之先,院长黄格胜还就中国画学院申报并主持专题的科研立项研究。

三、 特例发展——根植沃土: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最早的也是古代唯一的国立绘画学院性质的机构是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创立的国子监画学。这是中国画学院在古代的雏形。这里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造就了宋代院体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经过仅有的六年历史,就把一个中国画良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系统留给我们总结借鉴。相对于今日西化下的美术院校中国画教育系统而言,它给我们以启示并可借以看到中国画发展的理路前景:(见表4)

中国画学院本身当然不是目的,我们不是要把它固定为中国画教育的唯一模式。而中国画的特例发展这一中国画学院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和历史要求才至关重要。

按照表4“分析”栏,除第5、6、7点外,都形成鲜明的反差:(见表5)

另就表5的第8点而言,画史上特定画科成就显著之时通常是该画科单独“立名”“分科”并被不同程度地重视之时。试想,山水画及花鸟画如果仍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白描画仍作为彩绘和设色画的底样,就不会有它们后来的发展高度。万法归宗但术业有专攻。规律相通却不相同。虽然建国后重视人物画而极大提高了国画人物的造型水平,但这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对花鸟、山水不一定会适用。素描万能的造型主义基础观对于中国画起码是文化错位。整体观之,宋代画学教育系统是以完整而独特的中国文化为依托的。这表明中华文化是中国画发展不可离弃的沃土。这也正是西化下的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薄弱之处。虽然中国画的特例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一种规定,而是一个方略、一个理路、一种状态、一种重建。而以下要点对实行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并进入特例发展至关重大:

学科地位:国家决策者虽不会都像宋徽宗那样嗜画,但人民喜闻乐见与国家文化发展所需在今天就是“圣旨”。这就必须通过国家决策并在国家专业目录中将中国画按特例提升,或为二级学科,与“美术学”并列都无不可。这样,即使在不单独办中国画学院的各高校中,其课程设置、课时量与学科地位结构也都会得到特别提高。分科分系以至成立中国画学院都不等于“拉开距离”。中国画要开通“地铁专列”,它至少应在“绘画”中与西画以两大板块形成对举之势。(见表6)

学术研究:以科研开路,结合实践,围绕中国画特色规律对中国画教学从文化特征、办学理念、教材系统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科学论证,早日形成中国画当展的完整体系成果并应用于教学。

学术主持:中国画学院设学术主持是一个重要经验,同时,院长也至关重要。应由学术理想一致、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中国画教育科研成果卓著的资深教授等学术精英人物担任学术主持,并坚持在教学、研究和办学方面对学院持续给予方向性学术指导。

教育目标:以人格教育为首务,全面实行特例发展的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学术依托:以国学文化为本。可与中国哲学、宗教、文学、京剧、中医、堪舆、武术、民族民间美术等学科置于同一办学空间,同根互证,特色发展。

挂靠大学:以往挂靠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仍难以达到中国特色文化品牌特例发展的特殊要求。应挂靠国学学术资源丰厚的文科类综合大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南京大学国学院等。

课程设置:组织编写精选的文化理论课时比重不少于1/3,改变重技轻文的倾向。

招生考试:不考素描色彩而代之以书法、白描、命题画、古汉语、历史、美术史等。

教学理念:从经典与创作的画稿摹写设计能力入手,扭转西方素描写生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做法。

中国画的特例发展理路的具体环节尚待进一步探讨。它期待有识之士的共识与多方协同合作,更需要广大同仁悉心建构并付诸实行。

注释:

①见美术观察.2002.5.4—6.“观察家”栏目

②俞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③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转引自许冠三.新史学.岳麓书院2003.19.引自林木.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J].载美术观察.2006.12.81—85.并参见中央美院编.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46

④⑤表1左栏根据朱青生的归纳作.见朱青生、(德)史耐德.主动误取——关于中国绘画西化过程中一个史实的研究[J].载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世纪中国画[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7. 80—82

⑥同④83

⑦卢辅圣、徐建融、谷文达.中国画的世纪之门[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49

⑧卢.艺术大师之路丛书.潘天寿[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9,另见.艺术.2005.7.88—92

⑨邵洛羊就说:“我国院校教学近一个世纪,培养中国画人才数以万计,但历数中国画坛成功的良材,仍多靠师徒授受,没有几个是从院校培养造就的(如上海画院的吴湖帆、贺天健、江寒汀、张大壮、唐云、程十发、刘旦宅三十岁左右已誉满春申,他们是师徒授受造就的)。”还说:“沈尹默、启功、周汝昌、黄秋园、张朋、陈子庄、黄永玉、黄胄等一大批书画家都不是美院培养的,但他们的中华文化底蕴都很厚。”见邵洛羊.中国画应该姓中[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46.徐建融也感慨:“像张大千、黄宾虹、吴湖帆、齐白石、陆俨少、谢稚柳,包括潘天寿本人,这类传统型画家,美术学院至今没有能培养出来。”同⑦153

⑩由笔者归纳

11恩物(gifts)一系列可供儿童在玩中学习的教具,共10种。德国佛里德里希·福禄贝尔1835—1850年发明。滕守尧、(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57—160

12同⑨84

13同⑧33

142004-03-15-08:47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15同⑨84.山西大学李德仁教授赞同邵的主张并助写文稿。参见⑦153

16陈绶祥.中国画教育,失误,还是错误?美术观察[J].2002.5.14

179mw.cn 2005-12-29.光明网

18刘炜.宋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美术观察[J].2005/12.89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2]陈绶祥.国画讲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2

[3]刘源.搭建新平台,深入研究传统,推进中国画教学——潘公凯谈成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想法.载艺术[J].2006.2

个人画展篇7

关 键 词:错位发展 中国画学院 特例发展 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画在古代大体为自律发展,数千年守望着它的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成独特体系而辉煌璀璨。但近代以降,中国画便在西化霸权下错位发展。俞剑华指出:“……国画即吾民族最丰富之宝藏,最高尚之文化,且为世界所独具者也。国人醉心欧化蔑视国画,直视吾国如无画者久矣!”②由于醉心西化者把西方进化论史观奉为神圣教条,无视中国画本体发展规律,用西方科学主义及写实主义标准丈量中国画,导致价值判断严重失衡。

一、 错位发展——“拉开距离”:百年反思的反思

20世纪最先对中国画发难的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甚至应“以郎世宁为太祖”。③自引进西方美术学院,中国画便进入他律发展的境地。(见表1)

为推行西化,蔡元培礼聘反对中国画改造的陈师曾为首席导师,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⑤(那不过是蔡氏的一个手段)他还排挤传统派的夏震武和辜鸿铭。⑥仅此,中国画在西化霸权下的边缘化处境已可想见。继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改造”、改名(称“水墨画”“彩墨画”);⑦“批黑画”“革毛笔的命”、山水画家被迫改画人物;⑧70年代的“打倒”自不待说;80年代的“穷途末路”、90年代的“打倒中锋”“笔墨等于零”……中国画不知经历多少劫难,它仅凭特有的文化再生力顽强走下来。

无疑,我国学院美术教育究竟是培养了一些人才的,但与要求相比极不相称。为什么至少近代画坛一些举足轻重的中国画家并非出自美术学院?⑨西方学院化这鞋子对中国画究竟合不合脚?仅从中西美术教育整体特征看:(见表2)

可见大相径庭!百年中国画竟是个“倒栽葱”的错位发展。我们却一直把中国画教育的西化大旗虔诚地扛到今天。或许错位发展可能带来错位的某种枝节的 “小得”, 但那毕竟是以对经典文化整体发展的“大成”根本的被解构、被自毁为代价的。而由此导致的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无根性尤是后患无穷。经历了完善与辉煌、冷遇与劫难的西化霸权下的异化与错位发展,一个中国画自主发展的理路日渐清晰:(见表3)

潘天寿作为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的大师、美术教育家,他提倡人格教育。50年代在国立艺专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又将国画系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科进行教学。建立起包括文学、书法篆刻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应该说,他著名的中西绘画发展要“拉开距离”的思想,已初步体现中国画自主发展的历史要求。

二、惯例发展——浮出水面:中国画学院现象

历史要求从形成到实现却经一番历史过程。当黄宾虹、潘天寿等深谙中国画本体价值的精英们试图扭转错位发展、争取自主发展之时,惯例发展的迷雾也伴随其中。若说错位发展属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问题,而惯例发展也并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实质上它们都是以科学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及文化殖民主义为文化价值根源的。诚然,惯例发展也是以西化的错位发展为前提的,但惯例发展更以造型中心主义、画种平均主义、美术教学自由主义等为表现形式并狃守画种分类学框框而阻碍对中国画的本体艺术探寻,以至于长期跳不出他律、他化、被消磨、被淹灭的泥潭。不同的是,前者还易于识别,而后者则难以觉察,包括主张者本身。因此这也是问题的要害。中国画惯例发展的具体表现显而易见:

一是中国画总体学科地位的人为下跌严重。在1999年修订的国家专业目录中,“美术学”作为“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社会上,美术在“小三科”中无论“体音美”“音体美”,都是“美在最后”),到“绘画”已是三级,而中国画至多只是一门“课程”,与本相对举的“西洋画”下的油画、水彩等相邻排列,所谓“国、油、版、雕”的排列即是。建国后在哲学、文学、美学、美术史、画论、音乐、戏剧、医学等学科的中学部分都是与西学部分基本成对举之势的,中国画却在“绘画”中被下压到它应对举的“西画”(现在连“西画”一词都不提了)的下一层级(如油画、水彩、水粉)并列。

二是中国画的现实发展境遇的失控滑坡急速。即便在深谙传统价值的大师那里,无论是通过著书立说的“画语录”方式呼吁主张(如陈师曾),还是身体力行地施于办学规模调整或行于教学过程(如黄宾虹、潘天寿),都因缺乏专门深入论证的科研品格而影响着本来富有价值的预见的传播信度和效度以至于被漠视、被“悬置”,仅停留于分分合合的就事论事层面(上世纪50年代国、油、版的分合拉锯,对学生有意义,而对学科地位及“拉开距离”并无价值),湮灭在层出不穷的现代新学科、新课程之中。至今,在一些普通高校美术教育那里仍是“国画、平面构成、静物”这样排列。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以空前规模大发展、大扩招,二级学院、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美术高考热蔚成新景。2005年全国2521个新增专业,中国画又面临“汽车模特儿”“空间技术”等爆炸性的专业覆盖。在“造型”“设计”“视觉传达”“媒体”“传播”等时尚话语下,中国画在美院曾招不到学生或勉强维持,而在师范院校等为数众多的综合大学的美术教学系统,也只是一门“课程”而已。我们亲手把作为自己国家形象代表、优秀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牌的独特艺术沦落至如此境地。中西绘画发展“拉开距离”的初衷至多达到个“与时俱进”的效果。

这样,中国画的自主发展虽经几代人的抗争和努力,却迟迟没能实现主体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没能实际地推行更妄谈开花结果。我们需要在中西错位发展和惯例发展的误区中猛醒:中国画不只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但在信息化社会,这种发展仅仅寄希望于一些杯水车薪的局部性努力或跳跃式的行动都是远远不够的。船高水更涨的境遇下要浮出水面、脱颖而出就必须借助学术的力量,通过科研上升到文化自觉达到意义共识,才可能实现中国画的科学发展。

力主“中国画应该姓中”的画家邵洛羊,2001年7月在一次全国美院教改研讨会上就提出:“中国画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趁部分老国画家还健在,及时采取措施,挽救中国画,是时代赋予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办一所‘中国画学院’。”

陈绶祥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理论家、新文人画领军人物,他尖锐地指出:“在这一百年的新兴的美术教育中,从来没有过一个中国画学院,这难道不是笑话吗?我们能否指望从外语学院里面教出一个中国文学家?既然我们承认绘画是一种语言,又怎么能从一个教授西方绘画语言的美术学院中培养出当代中国画家来?”他与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精心筹措,2002年3月1日,在桂林西郊风景秀丽的燕山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以中国画命名的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由陈绶祥任学术主持,院长:黄格胜,副院长:余永健、伍小东)。

潘公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颇得其父潘天寿的艺术精髓及中国画教育思想的陶养。他在2001年全院教改研讨会的八大板块办学规模中,先将中国画作为“系”设在造型学院之下,后于2005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副院长:唐勇力、胡伟)。

两所中国画学院的相继问世,无疑成为中国画教育的里程碑(但还不是终点站)。中国画学院现象标志着中国画开始跳出惯例发展误区,但中国画自主发展的“梦想”真的“成真”仍须付出许多努力。

毋庸讳言,两所学院都从“西化”走来。但作为把中国画教育带入西方学院的中国最高美术学府,在把学院真正带入中国画教育的步伐中显得暧昧而乏魄力且不无包袱感。笔者以为,在今天只是搭建一个中国画发展的新平台并不难,可中国画教育的平台仍搭在西式的美院,这对“拉开距离”的机制的保证意义不会很大。难说他们对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包容气度”不会影响办学特色的鲜明性。而桂林中国画院的国学本体文化指向倒明确得多。

“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现代社会的文化学术价值多元,达成某种决策性共识的依据,只能是学术决策(即科学决策)。通过学术研究,经过科学论证求得共识,再付诸实施。教育史表明,教学上自由主义的大学往往难以成就大事。桂林中国画院不仅首开大学学术主持人体制之先,院长黄格胜还就中国画学院申报并主持专题的科研立项研究。

三、 特例发展——根植沃土: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中国最早的也是古代唯一的国立绘画学院性质的机构是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创立的国子监画学。这是中国画学院在古代的雏形。这里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造就了宋代院体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经过仅有的六年历史,就把一个中国画良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系统留给我们总结借鉴。相对于今日西化下的美术院校中国画教育系统而言,它给我们以启示并可借以看到中国画发展的理路前景:(见表4)

中国画学院本身当然不是目的,我们不是要把它固定为中国画教育的唯一模式。而中国画的特例发展这一中国画学院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和历史要求才至关重要。

按照表4“分析”栏,除第5、6、7点外,都形成鲜明的反差:(见表5)

另就表5的第8点而言,画史上特定画科成就显著之时通常是该画科单独“立名”“分科”并被不同程度地重视之时。试想,山水画及花鸟画如果仍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白描画仍作为彩绘和设色画的底样,就不会有它们后来的发展高度。万法归宗但术业有专攻。规律相通却不相同。虽然建国后重视人物画而极大提高了国画人物的造型水平,但这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对花鸟、山水不一定会适用。素描万能的造型主义基础观对于中国画起码是文化错位。整体观之,宋代画学教育系统是以完整而独特的中国文化为依托的。这表明中华文化是中国画发展不可离弃的沃土。这也正是西化下的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薄弱之处。虽然中国画的特例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一种规定,而是一个方略、一个理路、一种状态、一种重建。而以下要点对实行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并进入特例发展至关重大:

学科地位:国家决策者虽不会都像宋徽宗那样嗜画,但人民喜闻乐见与国家文化发展所需在今天就是“圣旨”。这就必须通过国家决策并在国家专业目录中将中国画按特例提升,或为二级学科,与“美术学”并列都无不可。这样,即使在不单独办中国画学院的各高校中,其课程设置、课时量与学科地位结构也都会得到特别提高。分科分系以至成立中国画学院都不等于“拉开距离”。中国画要开通“地铁专列”,它至少应在“绘画”中与西画以两大板块形成对举之势。(见表6)

学术研究:以科研开路,结合实践,围绕中国画特色规律对中国画教学从文化特征、办学理念、教材系统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科学论证,早日形成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完整体系成果并应用于教学。

学术主持:中国画学院设学术主持是一个重要经验,同时,院长也至关重要。应由学术理想一致、坚持中国画本体价值、中国画教育科研成果卓著的资深教授等学术精英人物担任学术主持,并坚持在教学、研究和办学方面对学院持续给予方向性学术指导。

教育目标:以人格教育为首务,全面实行特例发展的专业化人文通识教育。

学术依托:以国学文化为本。可与中国哲学、宗教、文学、京剧、中医、堪舆、武术、民族民间美术等学科置于同一办学空间,同根互证,特色发展。

挂靠大学:以往挂靠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仍难以达到中国特色文化品牌特例发展的特殊要求。应挂靠国学学术资源丰厚的文科类综合大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南京大学国学院等。

课程设置:组织编写精选的文化理论课时比重不少于1/3,改变重技轻文的倾向。

招生考试:不考素描色彩而代之以书法、白描、命题画、古汉语、历史、美术史等。

教学理念:从经典与创作的画稿摹写设计能力入手,扭转西方素描写生为中国画造型基础的做法。

中国画的特例发展理路的具体环节尚待进一步探讨。它期待有识之士的共识与多方协同合作,更需要广大同仁悉心建构并付诸实行。

注释:

①见美术观察.2002.5.4—6.“观察家”栏目

②俞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

③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转引自许冠三.新史学.岳麓书院2003.19.引自林木.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j].载美术观察.2006.12.81—85.并参见中央美院编.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46

④⑤表1左栏根据朱青生的归纳作.见朱青生、(德)史耐德.主动误取——关于中国绘画西化过程中一个史实的研究[j].载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世纪中国画[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7. 80—82

⑥同④83

⑦卢辅圣、徐建融、谷文达.中国画的世纪之门[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49

⑧卢.艺术大师之路丛书.潘天寿[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29,另见.艺术.2005.7.88—92

⑨邵洛羊就说:“我国院校教学近一个世纪,培养中国画人才数以万计,但历数中国画坛成功的良材,仍多靠师徒授受,没有几个是从院校培养造就的(如上海画院的吴湖帆、贺天健、江寒汀、张大壮、唐云、程十发、刘旦宅三十岁左右已誉满春申,他们是师徒授受造就的)。”还说:“沈尹默、启功、周汝昌、黄秋园、张朋、陈子庄、黄永玉、黄胄等一大批书画家都不是美院培养的,但他们的中华文化底蕴都很厚。”见邵洛羊.中国画应该姓中[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46.徐建融也感慨:“像张大千、黄宾虹、吴湖帆、齐白石、陆俨少、谢稚柳,包括潘天寿本人,这类传统型画家,美术学院至今没有能培养出来。”同⑦153

⑩由笔者归纳

11恩物(gifts)一系列可供儿童在玩中学习的教具,共10种。德国佛里德里希·福禄贝尔1835—1850年发明。滕守尧、(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57—160

12同⑨84

13同⑧33

142004-03-15-08:47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15同⑨84.山西大学李德仁教授赞同邵的主张并助写文稿。参见⑦153

16陈绶祥.中国画教育,失误,还是错误?美术观察[j].2002.5.14

17 2005-12-29.光明网

18刘炜.宋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美术观察[j].2005/12.89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2]陈绶祥.国画讲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2

[3]刘源.搭建新平台,深入研究传统,推进中国画教学——潘公凯谈成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想法.载艺术[j].2006.2

个人画展篇8

【关键词】动画产业;原创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33-02

动画电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个过程中,动画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很多,从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方面分析,动画产业发展的优越性不言而喻。早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将动画作为动漫产业发展核心,在十五规划当中也将相关研究工作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中国动画电影原创力研究背景

(一)动漫产业中的高端产品――动画电影

在动漫产业中,动画电影属于其价值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一个方面。动画电影是当今文化领域中最为国际化与市场化的产业部分。动画电影在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的商业产品类型之一。

动画电影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类型动画片所代表的成就与地位,动画电影中的结构设计以及制作精致程度等均达到一定的艺术造诣。因此,这种类型的动画片只能够在电影院中被更好地展现出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与速度都在改变,为此,不仅需要对传播媒介进行技术上的更新,还应当对观赏对象本身进行变化。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被提升与更新的是内涵性的东西,这是因为内涵能够直接影响趣味产生与延续。电视动画发展速度飞快,世界电影节也坚定不移地始终保持着动画电影的独特位置。在1992年的时候,动画安妮奖专门形成了针对动画考虑的指标,并设置了动画长片奖项,在2001年,奥斯卡同样设置了最佳动画长片奖项。到2007年,金球奖也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动画长片奖项内容。

(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面临升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动画市场需求增加,政府也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此,中国动画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完全具备“中兴”条件。在传统思维观念中,国人对动画片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基于教育少年的一种小型片种类型。就是在这种认知环境之中我国的动画电影市场生产总量仍然不断上升,但是从质量角度上看,这种提升缺少质量认同[1]。在中国的动漫卡通形象销售权方面,80%以上均被发达国家的卡通形象所占据,中国本土卡通形象市场占有率仅能够维持在10%左右。就在世界动画产业化发展现状已经形成的今天,采用“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嘴角”部分代表了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附加值增涨情况,同时图片还能够表现出价值链条当中上、中、下游环境所产生的附加值变化情况。这其中,微笑最低端一段区域表示的是价值产生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部分,也就是密集型劳动力聚集的部分,这个部分产生的附加值相对最低。曲线的左侧部分所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高,代表了动画制作设计与研发相关工作,右端则表示品牌形成与提供相关服务内容部分。

二、动画产业发展原创力内涵分析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原创能力是促进形成优质产品内容以及产业展现形式等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整体原创的内在生产力。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原创文化,文化产品内容本身更加对人们具有思想感召与趣味牵引的能力,因此也就奠定了发展这项产业的综合价值属性[2]。

(一)动画电影原创力意义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在思想性与艺术表现方面与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十分相似。因此,在艺术影响力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当今著名的动画大师宫崎骏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对动画作了这样的阐释:“动画本身更加纯粹、素朴,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实现艺术表现。”动画电影产生的艺术效果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从本体特征的角度上看,动画电影能够通过绘画的形式与电影蒙太奇手法为作者提供重要的工具,实现创作艺术的空间拓展,进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在上个世纪初,动画电影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开始进入到人们的审美视野当中[3]。在上个世纪末,动画则开始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规模,主体市场与相关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

概括起来说,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原创力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其一,是需要能够体现出个性风格特征以及民族特征,应当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不仅是人物形象上的超越,更应当是指音乐、制作技术以及色彩风格等综合艺术效果上的超越。其二,需要增强产业运作中的组合原创力,从品牌与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

(二)原创力的外延表现

动画产业原创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于实践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被开发。动画电影的发展想要获得成功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才能够实现,当前动画电影市场当中主要结合了人们的观影心理需求,采用拟人方式,将物拟人化,进而达到能够折射人类情感的效果[4]。通过对社会中的种种无安全性因素的描述,进而去竭力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积极的进取精神与仁爱之心,等等。动画产业的原创能力更加是一种针对形式以及形象方面的艺术开发,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早就十分具有民族风格,因此完全能够成为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典范。

三、中国动画电影原创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树立动画文化意识

现阶段我国动画市场尚未形成动画文化现象,缺乏动画文化意识。很多人对动画的态度较为淡漠,这种现象直接制约着我国动画原创力培养。鉴于此,应首先要采取的策略是将观众的年龄重新定位,即拓宽年龄范围。以英美发达国家的动画文化发展来看,其动画作品为老少皆宜,开发拓展空间不断放大。日本动画作品创作定位的年龄范围在三岁到八十岁,这也是日本动画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市场各个阶段人群中均有动画观众。同时,动画文化的形成还要创新动画产品消费观,改变传统意识中片面认为动画是儿童的专利的理念,消除对动画难登大雅之堂的淡漠态度。这种片面的消费观直接阻碍了动画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动画市场的繁荣,也给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动画产业以及动画文化的正确认识造成了阻碍[5]。

(二)加强原创人才培养

从动画作品创作的产业链分析来看,动画产业以及原创作品的发展离不开原创人才,无论是创作型人才还是制作型人才,就目前中国动画原创人才形势来看,优秀原创人才匮乏,缺少高级别动画大师。国内诸多高校开设动画专业,使专业竞争形势日益激烈,能够有力推进动画原创人才培养。同时,民办机构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人才培养拓宽了途径,在注重动画制作人才培养的同时,要积极提倡原创能力培养。

(三)深刻挖掘动画创作内容

我国在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竞争力水平提升,就需要从创作内容角度分析,深刻挖掘丰富的动画创作内容,为此,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首先,立足世界动画电影市场,深刻挖掘民族文化题材;其次,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模式,形成具有高质量的原创模式;再次,提升原创理念与理论基础水平,从而进一步实现制作产品的针对性;最后,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挖掘开发,形成具有典型的艺术形象。例如美国动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动画艺术形象米老鼠与唐老鸭等。

(四)进一步开发动画电影市场当中的产业化结构

随着我国在开发动画产业方面的力度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我国动画制作单位已经超过了5000家,但是在发展这个类型的产业过程中,能够获利的企业却不足50家。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动画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深化与改革,形成具有可拓展性的产业链条,进而稳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

首先,应当加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的品牌授权制度建设。其次,不断创新形成具有商业发展价值的模式与手段,并进一步拓展和覆盖销售网络。再次,积极推进动画产业发展与相关制造行业之间的合作,创造具有自主性的商业动画品牌内容。最后,积极推广我国动画产品,使其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五)动画产业技术创意水平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动画可以在网络和手机上播出,因此,当下的中国动画产业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才可加快原创力的步伐。为此,必须要利用好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具有高速互动、多媒体等优势,无疑是打造动画新媒体的重要载体,网上推广动漫形象的形式多种多样,CG制作软件的丰富和低价格化,使动画制作的门槛大为降低。

《铁扇公主》是大陆地区首部动画电影,中国也是动画电影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经历过一段风生水起的时代,但是,随着世界动画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动画对我国动画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动画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相关问题与机遇,必须始终把握动画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生命力,踏踏实实提高原创力。中国电影专业理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抒发中国情怀,塑造中国形象。”[6]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并不断进行创新,在动画电影中把握好艺术感染力以及思想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动画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与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2]云峰.与梦飞翔宫崎骏――动漫、梦想、还有往日的纯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胡巍.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浅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10.

[4]苏锋,方淑芬.当前我国动画产业的境遇及贸易国际化策略[J].学术交流,2006,(01):45.

[5]刘丽颖.对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概况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9,(21):50.

[6]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9.

作者简介:

于 苗(1980-),男,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影视艺术研究。

上一篇:岗位竞聘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荞麦花开白雪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