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里范文

时间:2023-11-25 17:10:09

故乡里篇1

我童年生活在岭南乡村,走进故乡里,一股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十分亲切。故乡里于2005年由碧桂园集团创建,占地200余亩,展现的是明末清初岭南祖辈的生活场景,有“岭南民间故宫”之称。主题公园分岭南古建筑、祖辈生活展示、百艺坊、竞技游乐场、农庄等八个部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

徜徉在故乡里,我感觉这个古色古香的迷人景区集中了岭南古镇的古朴风貌。一眼望去,驳岸的小石桥,潺潺的流水,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组成了岭南水乡古村镇的符号。岭南古建筑文化和古时村落的生活情景在这里得到再现。

据导游介绍,故乡里的建筑风格以岭南水乡风貌为基础,采用原址搬迁的方式。为了还原历史,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体现故乡里的古与旧,建造故乡里的建筑材料全部都是在全省范围内收购来的民间的古旧建筑材料,其中,超过百年以上的青砖就用了300多万块。

置身于用青砖白瓦建成的岭南古民居,恍如回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岭南农村生活的那种感觉。锄头、镰刮、镰刀、箩筐、扁担、算盘、称、尺、锁、旧式电话、旧式照相机、旧收音机和旧留声机等生产生活工具、民俗物品无一不是原汁原味的旧物;厨房用品、茶壶茶桶、儿童用品,还有那车,那轿,那担子,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岭南市井生活;旧时弹棉花、理发、打铁、织布、磨豆腐、造纸、爆米花、做炮仗、榨油坊、米刻、酿酒、当铺、广绣、糖画、烧玻璃、陶瓷、草编、竹编、剪纸等具有岭南特色的老手艺场景,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太公分猪肉”、“广教私塾”、“嫁娶”、“当铺”、“蜡像过大年”、“包粽子”、“炸煎堆”、“拜干爹干妈”、“姑婆屋”等岭南祖辈生活蜡像情景,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所有这一切,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体现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我们祖辈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故乡里的修建旨在“重现历史,留住记忆,回归自然,展示文化”。让曾经从这样的生活走过来的老一辈人士勾起内心深处的回忆,倍感亲切;同时让新一代的年青人从中体味当年祖辈的岁月,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岭南位于我国五岭之南。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我在琳琅满目的物品和传统手工场景中,不断惊叹并追忆祖辈那一部耐人寻味的厚重人文历史。祖辈生活的风物在这里得到大规模展示,即将失传的民间谋生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保留延续,一切都像我们旧时的故乡,温暖而亲切,熟悉而难舍。

故乡里不仅再现祖辈生活,同时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在民俗文化馆藏中,很多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物品,如粮票、布票、油票等。这里到处挂满像,到处挂满语录,甚至连结婚证书上也工整地印有红色的“最高指示”——这是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年代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

故乡里篇2

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家乡人,无论漂泊在哪里,永远割尾欢系木褪悄欠菖ㄅǖ墓氏缜椤

陈祖江先生的祖籍是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1959年,年少的他随母亲来到了香港定居。在香港接受教育,就读於福建中学。毕业後,他先在油行工作了三年,1971年与友人合股创办诚兴油行有限公司,经过40多年的用心经营,虽经历过起伏变化,但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现如今,面对市场变化,公司亦在转变发展策略,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他言,只要公司还有需要他的一天,他就会坚持。

当事业步入轨道,陈祖江先生便开始思索,能为家乡做点什麽。虽然他是年幼离家,但是对家乡的感情s日益深厚。一方面是受母亲的影响,经常听母亲提起家乡的人和事,他也随母亲经常回家探访。另一方面,在参与社团服务的过程之中,在与乡友的交流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

溜江是一个渔村,也一个侨乡,外来企业投资不多,当地发展的产业多依赖当地的华侨投资,大家同心协力为了家乡的社团和家乡发展的精神,让陈祖江先生十分感动:“同乡会和乡讯的发展都得益於这些家乡贤达的帮助,大家一齐为家乡付出了很多。例如菲律宾华侨代表陈祖昌先生每年都会为旅港溜江同乡会捐款两万多元作为会务基金,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了。”

在前辈们的影响下,陈祖江先生对家乡的关注越来越多,逐渐地将这份割尾欢系呐ㄅㄏ缜椋化为服务,积极地投入到为家乡的建设之中。

《溜江乡讯》了解故乡的窗口

1998年4月1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对所有溜江人民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溜江乡讯》――福建省首家村级定期出版的刊物,在陈祖江先生及旅港溜江同乡会的乡亲们的倡导和共同努力下创刊出版了。今年,这份村级会刊已走过了18个春秋,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过,为海内外溜江儿女了解故乡打开了明亮的一扇窗。

溜江是一个侨乡,菲律宾、印尼、澳门、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溜江儿女,谈及创刊的缘由,陈祖江先生介绍说:“之所以出会刊,就是希望作为一个桥牛让在外的溜江人也能了解家乡,联络家乡人的感情,也让大家看到我们村是互相联络的。”

作为一份村级同乡会刊物,《溜江乡讯》内容丰富,图文K茂,彩色刊印,深受各方赏与欢迎,享誉远近。连续18年从未间断出版,至今为止连续出版了73期,K於2000年10月1日起,同步上网。这在全国都是创举,很难想象,它的主编――陈祖江先生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家,从徵稿、审阅、打字、编辑、排版几乎都是由他一个人主要负责。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做一件事容易,做好一件事s不易,而坚持一辈子做好这件事,更是难上加难。18年的坚持与守护,陈祖江先生做到了。将《溜江乡讯》办下去、办好,为乡亲们搭建沟通的桥牛这就是陈祖江先生的朴素心愿,为此他默默耕耘,任劳任怨。

他K非专业人士,甚至连基础都没有。当初为了办好乡讯,他利用工N时间自学编排设计,还苦学了电脑操作技术,那时电脑还不普及,而且价格也不菲,他毫不犹豫买来电脑和相关书籍,边自学边操作。之後,他又自学了网站操作管理,方便乡讯出版与网络同步。一字一句,一栏一版,都凝聚着他点点滴滴的心血。如今,这些事情他做起来早已[刃有N了。

在内容编排上,陈祖江先生不断改进创新,力求丰富多彩。陆续开辟了“溜澳轶事录”、“姓氏寻根问祖”、“家乡简讯”、“乡事自由讲场”、“校园内外”、“杏林趣事”、“雅风草集”、“时令名俗”、“古早物”等多个专栏,图文K茂,广受欢迎。

现在,《溜江乡讯》的每一期都被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期期都出现相索阅收藏的情况,在海内外乡亲中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人一见乡讯,如见故乡,真正做到了“千里传乡音”。被誉为“集体家书”、“侨乡明珠”。这也是陈祖江先生的骄傲,他言,还将继续服务下去。

退而不休,热心服务社会

年近70,按理来说,陈祖江先生这个早过了退休的年纪,本应该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他s是退而不休,依然每天忙碌,忙於办《溜江乡讯》,忙於社会服务工作,忙於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一份力。

早在60年代,还在读书的时候,陈祖江先生就经常到福建同乡会里帮忙。1983年6月26日,旅港溜江同乡会成立,作为创会会员之一,他由此正式开启了社团服务之路。2002年至2007年,他更被推选K连任了第九、第十两届会长,他秉承着“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务实求真、敦睦乡谊”的宗旨,积极发展会务,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但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从不推辞,总是全力以赴。

陈祖江先生亦非常关注家乡的教育发展,带领乡亲同心同力,积极资助家乡的基础建设与教育文化事业。《溜江乡讯》还开通了关於家乡小学介绍的专栏,让在外的乡亲也能了解家乡的情况。2000年,同乡会在家乡溜江小学倡导设立奖学金,16年来资助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今年7月陈祖江先生又将与会里乡亲一道回家乡办奖学,为促进家乡发展不遗N力。

为了更好地展现溜江的风采,让家乡人也更多地了解社团的动态,陈祖江先生还自学了摄影,每逢会里举办活动,或是会里有成员参与别的社团的活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辞辛苦地用镜头记录下社团的点滴,然後呈现在乡讯中。

因为一心为家乡奉献的精神,陈祖江先生被推荐当选为晋江市政协委员及晋江市侨联委员,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他非常关注家乡的城市建设和民生问题,他的提案包括整治环境污染、设置城市指示牌、甚至还有改善厕所设计以方便老人家等细@体贴的问题。

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宣传部副主任、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理事、香港陈氏宗亲总会秘书长、香港晋江同乡会副宣传主任、香港深沪镇同乡总会顾问、香港福建中学校友会宣传出版部部长等多个社团的职务。他曾为多个社团编辑会讯或会刊,在宣教联络事务上,可谓奉献良多。

故乡里篇3

龙里县城关一小 六(3)班

田景丹

我生在“龙的故乡”——龙里,从我开始记事到如今也是十二年了。现在的故乡,道路四通八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环境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富足了,无数的变化不胜枚举。

历史的场合中,有赞不完的风景,赏不完的风景,赏不完的绚烂地域,在我可爱的故乡,我感受到有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改革,看到的是一幅崭新和色彩斑斓的画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举国上下无不为中国的发展欢声雀跃,在新的时代里,新的纪元中,我想起了我的故乡---龙里,这样一座美丽而生机盎然的山城。我是土生土长的龙里人,亲眼目睹这一切又一切的翻新变化,我知道我了解,我向往,我的故乡,我最亲的这片故土。

爸爸的口中,过去的家乡是贫困的,爸爸的口中,故乡又是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的。电视画面上,曾经的故乡那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那不整不齐的大街小巷,那满街的垃圾,那陈旧的土墙房。在今天,我看到了我的故乡,是那日益富强的火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座新时代性的小城。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经被新颖别致的商楼大厦取代了,当年泥泞的古道已经不见踪影了,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这就是我可爱的故乡。龙里的现在,我所羡慕的人间天堂。我向往,憧憬着明天的故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祖国不断在发展不断在富强。一百多年前,被强盗坚船利炮,劫走了几代人休养生息的热土,今天终于结束了撕肝裂胆的耻辱,高高升起了我们的五星红旗,不是梦,是生活的真实,带血的渴望在我们的手里实现了。华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人民当家做主,几十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创造,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神五神六上天了,“嫦娥”奔月了,2008年传来的奥林匹克圣火,全世界的眼光聚焦到北京,祖国的地位提升了,中华民族也然崛起了!华厦大地在发展,故乡也跟随着日新月异,我爱这片热土,我深信它会哺育我茁壮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故乡里篇4

只要看见青山

就能看见故乡的模样

只要触摸绿水

就能触摸到故乡的柔肠

只要听到布谷鸟的歌唱

就能听到故乡春天的交响

只要看到一群小燕子的舞蹈

就能看到故乡欢快的心跳

只要牵住一缕炊烟

就能牵出一个慈眉善目的故乡

只要揪住一只风筝

就能揪住远在故乡的童年

只要面对一朵百合

就能拥抱儿时的梦想

只要面对一片田园

就能走近父母佝偻的身影

只要面对可口的饭菜

就能看到父亲的胃病

只要面对阴晦的风雨

就能听到母亲的膝盖喊疼

只要顺着庄稼的长势

就能感知故乡的冷暖

甚至只要借助一片草叶

一颗露珠一粒尘埃

几声狗咬几声虫鸣

就能走进故乡的巷道

扯出一串酸甜苦辣的往事

只要借助一片白云

就能飞进故乡美丽的蓝天

只要还能呼吸

就有一座灵魂里的故乡

老家的亲人

从殷红的泥土和碧绿的小草上

我看到了你人生的本色

从蚂蚁和昆虫的跋涉里

我看到了你走过的道路和足迹

从攀枝花和野山菊的花瓣上

我看到了你灿烂的笑脸

从布谷鸟浑圆的歌声里

我采撷到了你饱满的希望

从农耕机隆隆的马达声里

我听到了你

与命运抗争的号角

从洁白的柑橘花

和嫩绿的葡萄花上

我嗅到了你劳动的芬芳

从沉甸甸的稻穗和麦粒上

我触摸到了你汗水的光芒

从向日葵的成熟和谦恭里

我揭开了你弯腰和低头的谜底

从油菜花金黄的馨香里

我掬起了你含蓄醉人的甜蜜

从山坡翠绿的松针

和无瑕的百合花上

我读懂了你不变的品质

从玉米的天花和胡须上

我捕捉到了你人生的沧桑

从轮回的四个季节

和二十四个节气之上

我抓住了你的风湿病和感冒

从闪电雷霆和狂风暴雨的背后

我珍藏起你

比钢铁坚硬的骨头

从日月星辰的光辉里

我揭开了你不朽的秘密

一场冬雨

这场冬雨下得一点儿都不大

仅仅打湿了蔚蓝的天空

仅仅打湿了风尘仆仆的白云

但它却淋得如此之深

一直淋到了去年的今日

一直淋到了乡下的老家

一直淋到了大山深处父亲的墓地

一直淋到了我们人生的伤痛

这场冬雨下得很晚

它比秋雨晚了整整两个多月

比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

晚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但它却又一次淋湿了我们的遗憾

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

距离春天只有一个星期

这场冬雨下得不合时宜

它淋湿了父亲的第一个忌日

淋湿了我们内心深处

关于父亲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记忆里的父亲

免不了还要为我们的冷暖担心

这场冬雨淋得很深

一直深到我们的骨头

一直深到我们的灵魂

一直深到我们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父亲变得无处不在

父亲移居西天

已经快有一年

但我们老觉得他还在身边

特别是母亲

一闭眼就看见

一睁眼就无影

被他骗得天天以泪洗面

兄弟姊妹们都说

正在专专心心地干活

突然就像听到了他的声音

我走在县城的街道

也常常会突然看到他的背影

戴着那顶黑颜色的鸭舌帽

穿着那件黑颜色的皮马甲

还有那双黑颜色的毛皮鞋

我先是双眼发直

然后伸长脖子

最后悄悄跟踪

一定要看一看他的面孔

有时睡到半夜

我会突然惊醒

父亲已经变得无处不在

这难道就是所谓生离死别

我不敢多想

一想就有一把钳子

故乡里篇5

生吃鲜嫩的新蚕豆,是蚕豆的第一种吃法。

吃法很简单,摘下豆荚,剥开,把蚕豆扔进嘴里。

嫩蚕豆的第二种吃法,是将青蚕豆蒸煮后食用,也是江南最常见的吃法。不过,即便是青蚕豆蒸煮,也有许多亚吃法。

亚吃法中第一种,就是野炊。通常就是就地取材,摘了蚕豆荚剥好蚕豆,在田埂上挖个坑,弄个锅或大河蚌壳,茅草烧火蒸煮。

第二种,带个空饭盒或搪瓷缸,里边滴上两滴油,撒几粒盐,上学路上,顺手摘豆,一路摘一路剥,路上便把饭盒、搪瓷缸装满了,到学校蒸锅上一蒸,就是午餐的菜。

第三种,当然是最常见的吃法了,就是青蚕豆普通的蒸煮吃法,既可当小孩零食,也可当一日三餐的菜品。这种吃法简单明了,原汁原味,里面全是乡愁。

第四种青蚕豆的吃法,是当炒菜的配菜。比如,青蚕豆弄成豆瓣,可以用来炒腌菜、雪菜、韭菜之类,这种做法也颇常见。

第五种当然是嫩蚕豆瓣烧汤,烧蛋汤烧其他汤,用嫩蚕豆瓣配,相当好。

蚕豆老了之后,豆荚变黑了,蚕豆也变硬了,非常硬。蚕豆的个头也收缩了,不再像青蚕豆那么大。颜色也从青色变成淡黄色、黄褐色。这个时候,蚕豆在江南,又有新的吃法。

第一种,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炒蚕豆。一般是用来哄小孩,或者招待客人的零食。但这蚕豆很硬,号称铁蚕豆,需要牙口好。

第二种,也常见,是做软蚕豆,就是炒蚕豆,多放些水,做熟了蚕豆是硬中带软,连皮也是软的,这主要是用来早晚饭时就着喝粥,也是美味。

第三种,是僵挤豆,做法跟软蚕豆类似,不过不会放这么多水,蚕豆皮一般不会像软蚕豆般破裂,也不会像软蚕豆那么湿润,它是干的。僵挤豆比较形象地体现了这种豆的外形:蚕豆皮僵硬地收缩挤在一起,不再像原来似的光滑。

僵挤豆可以依各种口味调味,或甜或咸,茴香豆其实是我们常说的僵挤豆的一种。

第四种,开花豆。我小时候喜欢的开花豆,是爆炒米时,在爆炒米的米里掺一把蚕豆,爆出来的开花豆,松脆可口,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

第五种,豆瓣烧菜。把老蚕豆用竹刀劈开,然后放水里浸泡,等到皮可以剥下时,把蚕豆皮剥掉,留下光溜溜的豆瓣。老豆瓣跟嫩豆瓣不同,主要用来烧汤,老黄瓜排骨豆瓣汤,冬瓜排骨豆瓣汤,等等,都是乡野美味。当然也可以烧其他。

第六种,回芽豆。把老蚕豆浸泡水里,等它发芽,便是回芽豆,回芽豆可以烧菜,也可以烧咸粥。

第七种,烧咸粥。故乡烧咸粥会放许多菜,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是蚕豆或回芽蚕豆。

故乡里篇6

曾经的苦麻菜

依然,在胃里发着芽

天很蓝,洁白云朵

飘荡无奈的潇洒

我躲在阳光里,咀嚼

贫瘠泥土企盼的繁华

/

(二)

冬,蹲在春的墙角

晶莹夏天的童话

一只小鸟鸣叫绿色

声音,枯黄季节的脸颊

而秋风中的粮食,正

干瘪在镰刀的锋芒之下

/

(三)

山坡上没有茂盛的青草

只有石头,伸着懒散的腰

几十年了,那株倔强的小树

还打坐在岁月肩头虔诚地祈祷

骨瘦如柴的老牛,眼晴

紧紧盯住饥饿的奔跑

/

(四)

村口的那眼枯井

闪烁,空灵的光芒

一抹滑滑的绿苔

绽放,焦躁的渴望

跳跃的青蛙

觅不到虫子的方向

/

(五)

母亲牵着岁月

凝注星星的脸庞

滴滴晶莹的露珠

体味,远古的苍凉

一只手抚摸温暖

几丝白发透着忧伤

/

(六)

曾经的土屋斑驳着历史

木制窗棂,摇曳单薄营养

庭院里一个弱弱的身影

厚重的书包玩耍畅想

而雄鸡的鸣唱依旧悠远

夕阳,驮走一片昏黄

/

(七)

沿着山路追赶童年

踏响坑坑洼洼的容颜

天宇下盘旋的苍鹰

睁着惊恐的眼

一只仓皇野兔

窜出混浊的视线

/

(八)

田野不只生长庄稼

还有汗水浇灌的荒草

舞动手臂的小锄

芜杂中,苦苦地寻找

偶尔一粒饱满的籽实

卧在掌心里,肆意地欢笑

/

(九)

村口,伫立着一樽风景

绵长的目光穿越时空

远行的车辆来来往往

只有速度,没有留停

异乡牵走经世的相思

夜雨,无意中摇响风铃

/

(十)

生于斯而归于野

山里的路,系紧出山的娃儿

外面的月亮没有故土的美

艰难的日子,痛楚的牵挂

故乡,是开在血液里的花

故乡里篇7

快乐也许在故乡的井里

可我找不到故乡的方位

很纯很纯的故乡

像知了的叫声逐渐遥远

/

赤脚走过的童年

总在梦里徘徊

现在,店里兜售的鲜花

再没有烂漫的姿态

/

伸长脖子,

高不过城市的贪婪

山野的风在意念之外

吹绿春色

触角无法抵达地心,

溶岩只是表面的平静

掀开地球的头盖

看到满目疮痍的泪痕

我还能平静吗

/

是谁伸出巨大的手

颠覆我的故乡

故乡在我们的泪眼中消失

故乡里篇8

总在童年吧?有些恍惚于那份朦胧的久远了。还记得那口盛满了乡愁的古井,大块青石叠砌成圆环形的井栏,一身苔痕,幽古而黯淡的色调,井里藏了什么?是停驻了长年岁月中风霜雨雪的模样还是存贮了世间沧桑而现的一井叮当?那自井壁深苔聚集的水珠,滴的那么安详,像是年迈而满脸寿斑的祖母独坐于春风柔软的古宅里光滑的青石坎上沐着满院的暖阳脸上的表情。每逢明月交替的朔望,我常于梦境中见自己在袅袅炊烟中担两只水桶而过井湄,醒来时只发现湿了枕席。

抬头看看吧,那轮白着脸的,月。

我不是李白,未曾吟过“儿时不识月,呼作百玉盘”,只是爱月,即便只是清幽如水的月光。你该听过摇起一野月华,传自木楼檐角的风铃声罢?古宅的木楼曾当着街心,在古韵弥长的江南村落,即便是起自石基上的木楼,也是有气派的华居了,那幽古劲儿,似曾在幼时习诵的唐诗版画上见过。据说古屋是曾祖父在日建造的,我出生时,曾祖父已长眠在三里外山野中了。木楼檐下有大扇撑起的窗,父亲就常在此望月独酌,父亲登梯而上的喘息溢满了这满楼的清冷,那清冷穿透着数年的风月,一直定格在我记忆的帷幕上,兴许是那月色与流逝的时光同属一种流离的变体而相容于记忆中,不然,分属于不同的时代遥隔了千百年的文人墨客们何以竞相吟咏明月呢?

明月以温柔的静静流淌的月光携着夜空濯洗我早熟的忧伤,而故乡并不是忧伤之所,村野近郊的秋浦河便常以四季的流淌映照我欢乐的容颜。河边是常有木竹制的码头,窄窄的升向浅水滩变成捣衣之地,每每随母亲去河边,便可见金阳像万千点水的蜻蜓逐舞在清脆的棒杵声中,杵声远落,撞起若干年后心灵空悠的回响:母亲,你带笑的影子摇荡于波上,那明媚的荡漾一如你手把着摇床所唱的儿歌,多少年后,我耳际还盘旋着那波流于岁月之上的捣衣声,唯我深知那声音其实传自你最母性的手掌。

我愿回乡,归入江南童年里古老的沧寒,即便不去触碰父亲存了多年的酒盏,也好独闭柴门听一夜雨打窗扉,中宵梦回时也能见一豆焰明浮于半壁,母亲曾在灯下为我缝制的虎头鞋,游子一吟,于是,秋寒远去,徒留低吟。

童年,故乡的童年!岂能是一痕苔迹就能将你掩盖于乡野的古井里的?那每一严霜剥落的墙砖,每一悬于木楼上的风铃,全浮现于我的额上。

上一篇:我是科学家范文 下一篇:爬天都峰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