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的“故乡梦”

时间:2022-08-20 09:10:18

《故乡》中描述了三个“故乡”:回忆中的,现实中的,理想中的。也即“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它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进步的知识分子要求改革现状,希望农民有新的生活的愿望和决心。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这种美好的回忆无疑是因闰土而起的,少年闰土在“我”的心目中简直就是“美丽故乡”的象征。

深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一望无际碧绿的瓜田,在这童话般神奇绚丽的背景下,“我”理想中的“小英雄”――智慧而勇敢的闰土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出现了,他是那样地朝气蓬勃,机灵无畏!“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由此可见记忆中的“故乡好得多了”,就是因为有一位机灵可爱的童年伙伴,是他帮童年时代的“我”拆开高墙的四壁,让“我”知道了一个更阔大神奇世界的存在。在这种赞叹不已的钦服的感情中,在辛苦辗转于异地的游子回忆故土时,闰土是故乡美丽的象征。

当阔别多年的好友出现在面前时,“我”激动不已,但他“分明的叫道:‘老爷!……’”,这样的场景,连读者也不禁打了个寒噤。这样简单的一句称呼,深刻透辟地表达出了闰土精神的巨变:这种恭敬意味着疏远、隔膜和距离。显然,闰土已把“我”供入上流社会的神龛里了。昔日以哥弟相称的友伴,已然不在,“我”和闰土的隔膜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残破的故乡也就显得更加黯然失色,让人更无所留恋了。

母亲建议仍以哥弟相称时,闰土竟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当年把“我”引向海阔天空的新境界的闰土,现在已被封建礼教的尊卑贵贱秩序安排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当“我”问起他的情况时,昔日口齿伶俐、善于绘声绘色的闰土竟变得像“木偶人”一般,“他只是摇头……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枷索与重负让他痛苦到无言。闰土原本是如此生动活泼、可爱聪明,而今却是“木偶人”一般,精神和现实的重负怎样摧残着农民,怎样败坏着农村的面貌,于此可见一斑。

《故乡》是以“风雨如磐暗故园”始,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终。闰土自身以及和“我”关系的巨变,让“我”苦闷和悲哀。但失望并没有变成绝望:“我”从宏儿和水生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水生和宏儿将来不再隔膜,不愿他们再走父辈的生活老路。作者站在哲理的高度预言人们可以前赴后继地踏出一条新生活之路,相信新生活一定会到来。

文中对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故乡的描述都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从童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中,揭露了礼教文化和政权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剥削和精神扼杀,尖锐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农村农民问题。因此,《故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地址:四川省泸州市梓路小学)

上一篇:例谈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下一篇:关于《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