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3:55:46

时事评论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篇1

自从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考了“兽首拍卖事件”后,原本已淡出不少师生备考体系的时事评论再次“回归”师生的视野。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有效提高其时评写作能力呢?阿基米德曾经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工具,就同样可以“撬”起时评写作这块“短板”。在诸多思维训练工具中,思维导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可视化思维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它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绘制图的方法,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表达出来。它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放射和互相关联地展现,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一个容易记忆的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在进行时评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时事信息综合分析时就能避免信息的断层、分裂与遗漏,创造出“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写作新空间。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时评文体的基本模式形成初步印象,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新鲜出炉的《赵本山买飞机碍着谁了》、《法治漏洞不能用农民工躯体去堵》、《用利益考核道德将催生“逐利之徒”》等多篇时事评论,让学生归纳时事评论文体三大主要特征:“评”,就是评人论事,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活”,角度多选,选材丰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实”,真实人事,真实情景,真实判断,真实情感。

之后和学生一道品味时事评论类文章“态度鲜明(亮出观点),立场坚定(就事论事,自始至终围绕观点论证),论述充分(有事实,有评析)”等三大规律。接着归纳出“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举例评析,三类结尾”十六字时事评论基本行文结构。

在此基础上,师生合力构建出以下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导图(如图1-1):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时事评论的文体基本模式已一目了然。

二、运用思维导图分多角度审题立意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利斯马拉古兹在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教育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人们对时事品头论足的书面表现形式,时事评论自然意味着可正可反,可赞可弹,更需要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从正面、反面乃至辩证角度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审题立意。

图2-1是在讲评2010年广州一模作文“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相关要求运用思维导图形成的多角度思维成果。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我还尝试着把视频写作引入高中时评作文教学课堂,图2-2就是学生在观看了《杨澜访谈录:神奇小子丁俊晖》前10分钟视频后的思维成果展示。

这些导图一出,连学生自己都在惊讶和佩服自己想象力的丰富。

三、运用思维导图三步布局谋篇

在审题立意之后,要进行的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谋篇,其基本套路分三步:

第一步,“定方向”,即从多角度思维成果中先选择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中心论点,再根据论点确定论证角度。

根据不同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侧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角度的其中一个作为论证重心。确定论证重心的一般适用性原则为:

偏正短语型论点:正部是写作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一般从“是什么”角度展开论证。

动宾短语型论点: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果选择图2-2中“善于反思个人成败”“保持那一份率真”等观点,最好从“怎样反思”“怎样保持”角度进行论证。

并列短语型论点: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一般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压力与动力》;②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天才与勤奋》。

完整句子型论点: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图2-1中论点“为你好,让世界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是写作的重点,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论证,“为你好”则限定“铸就辉煌”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步,“选论据”。与一般议论文类似,时事评论也经常采用事例及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只是时事评论要遵循“就事论事,适当拓展”的基本原则,所引用的例子或道理论据更为鲜活,与时代贴得更为紧密而已。

第三步,“定评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议论文,时事评论同样注重事例或道理论据后的评析,常见评析方法有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条件论证、正反论证等。

“三步布局谋篇”思维导图基本套路如图3-1所示,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图2-1、2-2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中根据中心论点选择一个合适角度再进行相应的构图。

平时在纸上的写写画画甚至信手“涂鸦”,很多时候都能激发出人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人们的思维角度,更何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早已在很多领域被证明集科学性、有效性、可操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呢?在思维导图的铺垫、引领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已经以图形的方式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接下来学生就可以依照导图开始个性化时评文章的写作了。

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微风就起航,给一幅导图就绽放。无论是文体模式,还是多角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我们都能借助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拓展性和组织性的网状思维图像,这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面朝导图,自然花开。

时事评论作文篇2

【关键词】博客 博客网站 博客评论

一、博客新闻评论的由来

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①网络言论指的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性信息,是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后所出现的一种大众言论。②博客传播源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形式,博客群体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上的新闻生产开始告别了依赖于传统新闻机构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独立的、由网民自发进行的新式新闻生产。博客新闻评论也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而出现。博客新闻评论利用网络技术,人们不仅通过电脑,还通过手机看博客、写博客、评论博文。从twitter到国内的饭否、嘀咕、叽歪几大微型博客都聚集了很多人气,几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设微博,博客的魅力可见一斑。

二、博客新闻评论的含义和形态

目前网络评论形态,有在BBS上进行实时交流、跟帖的形态,有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评论,并自己制作相关资源链接的形态等。博客新闻评论是指借助博客平台发表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它是实现博客“思想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手段。博客新闻评论可分为主题评论和博客访问评论两种,前者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存在,后者需要依附于前者而存在。③

博客访问评论有以下几种类型:灌水,最主要的意思是为赚取点数或者打发时间、发泄不满的无意义的回复。顶,就是支持的意思。拍砖,是指回帖时持批评态度。另外还有沙发,就是第一个回贴的人。板凳,就是第二个回贴的人,第三个回帖的就是地板了。闾丘露薇发起的一五一十部落,是一个发表和讨论新闻的论坛。如部落简介:“一五一十部落,一个尝试在中国实践公民记者的网站,用博客的方式,报道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博客的方式,分享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得出的观点。专注有思想的时事评论和原创有新意的文化评论。”一五一十部落中的作者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有良好的文字功底的人,大多数作者就一件事情能提出较独特、深刻的见解。

三、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和优势

1、自主性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看报纸和电视上所谓的精英观点,而是积极地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对新事物、新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互联网包含着丰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元素,它包容了比以往更为丰富的评论主体――更多表达意见的人。这些人中不乏有媒体从业人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学生、普通上班族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新闻评论队伍中来。因此,互联网为多样化的评论形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交互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表达空间更大,观点到达范围更广,尤其是有互动过程。一则新闻刚被报道出来时,博客作者依照第一感觉把初步分析提出来,疑问也提出来,然后不断有人加入分析质疑,不断深化分析判断,最后完整看下来,我们对某个特定事件有了较完整的印象,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有了更确定的把握,这叫做“行进中的判断”。④另外,博客具有开放性,博主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读者在文章后发表评论,博主和博友各抒己见、积极互动。

3、匿名性

与在传统媒体的评论作者以公开身份进行写作和评论不同,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博客写作者往往更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思想的碰撞。

4、超文本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发散的。网络新闻以超文本、超媒体方式来组织新闻内容和有关新闻背景,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实现新闻内容的“跳转”及表达方式的转换,更好地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及思维规律。⑤一些博文后面还会链接事件的其它相关评论,不会只听“一家之言”,更有利于形成全面的认识。

四、博客新闻评论的局限性

1、对专业媒体的依赖

新闻评论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新闻评论中对客观性信息的陈述,一般是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和支持主观性信息的论据性材料。所以大量博客的信息加工仍然基于媒体的报道。博客不能作为新闻源,而是一个很好的评论渠道。其主要作用是加工、评论和传播专业媒体的报道。

2、一些博客作者评论水平不高,理性思考不足

言论应该是反映各利益集团的人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的意见。新闻性、时效性、可读性和贴近性,是言论文章的四要素。现在很多博客作者喜欢针对国际、国内大事小情发表评论,他们的观点鲜明、言辞直白,一些著名的“博客评论员”赢得了大批的读者。但有些博客作者往往从个人的视角看问题,凭着自己的惯性认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说,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观点难免片面,评论有失偏颇。

3、名人博客的困惑

名人博客因为博主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他们发表的一些言论往往受到网民的追捧,而一些言论本身还会变成新闻话题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容易引起“口水仗”。同时,大量明星、名人博客的涌现,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在博客中发表的评论已不具备“匿名性”,他们的评论还是文由心生吗?少数名人的博客言论被认为是哗众取宠,故意炒作。

五、博客新闻评论的发展对策

1、吸引高水平评论作者

应当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作者参与博客新闻评论的写作。如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者。因为评论不同于消息或者其它新闻体裁,它需要一定的判断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和广博的学识。

2、网站有效引导

博客网站在推介博客新闻评论,扩大其传播效果方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站的有效引导,能够平衡针对某话题的各方观点,进而实现舆论的有效传播。博客的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制于网站,博客网站应当梳理、整合网站的博客资源,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培养博客队伍,选择有评论价值的话题进行放大或聚焦,避免话题炒作。

3、匿名与实名的博弈

许多博客评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作者身份是隐蔽的,他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直抒胸臆,但由于缺乏约束,侵权、侵犯隐私等纠纷屡见不鲜。博客实名制能否在规范言论秩序的同时,让博主“真”起来值得进一步探讨。

4、博客管理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无论博客是匿名抑或实名,其行为主体都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人,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也决定其博客评论的文明程度。博主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把握发表评述意见时的方式和尺度,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使博客新闻评论真正体现出自主、平等、参与精神。2006年初,博客中国发起了签署《博客公约》活动,以期通过网民的自律,对博客用户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但《公约》停留在道德自律层面。博客的规范,同样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

②符建湘:《新闻评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4

③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④马少华、刘洪珍 主编:《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⑤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5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新闻专业研究生)

时事评论作文篇3

关键词:都市报;评论

都市报是一种贴近市民,旨在为读者提供良好信息服务的报纸。然而,随着信息时代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都市报作为媒体的优势地位逐渐弱化。受新闻来源、经济、地域、人力等因素制约,都市报版面有限,普遍存在信息冗杂、质量下降、缺乏深度报道等现象。从整个市场来看,都市报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都市报想要在全媒体语境下突出重围,必须另辟蹊径。

实际上,现在社会的多元化与融合性,使得人们已经不满于对新闻信息简单的获知。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探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报道,这就需要媒体对某一时段的焦点问题作出及时、正确的解读,通过精辟有力的评论解答疑惑、引导舆论。新闻评论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其力量从很早就在各媒体显山露水,小言论、评论专栏、评论专版等栏目相继活跃在各家都市报,并逐渐成为主打品牌。新闻评论也因此形成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主流都市报的研读,笔者以为设立都市报评论专栏是都市报寻求自身发展、走特色化道路的可行途径,是都市报值得经营的品牌化战略。

一、都市报评论栏目在报纸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一般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杂文等。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显然,与消息、通讯等其他新闻体裁相比,直接表达观点的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通过深化新闻报道的思想意义,深化报道主题,全面、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评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事实,借题发挥,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新闻评论还决定着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都市报评论栏目在我国报业的发展现状

在新闻评论领域已经做出探索的报纸有:

1.《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设有评论专版,分别为每期报纸的F29、F32版面。F29版面名为评论,一版刊登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特约评论员文章,谈论时下的热点、焦点。F32版面叫做“评中评”,包括一周高论、推荐、社评、围观中国、第一争议等小栏目。南都评论在每期头版左下版面的导读栏还会标出今日的评论主题,用红色字体显示,更容易吸引读者。其评论文章短小精悍,内容针对性强、贴近现实。《南方都市报》在我国都市报业评论栏目探索方面走在前列,并且因其鲜明的观点、犀利有针对性的言论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其他报纸。在笔者调查的报纸中,有评论栏目的有:《北京晚报》2版的今日话题;《光面日报》2版的时评•综合,有时还推出文艺评论;《羊城晚报》2版的时评;《广州日报》2版的评论专栏;《解放日报》2版设有解放论坛;《工人时报》的3版有评综栏目,一般刊登社评、有话直说、新闻观察、大众话题;《都市消费晨报》A2版是评论专栏;《中国青年报》没有明确的评论话题,但设有“青年话题”、“共青视点”栏目用来讨论……

乍看之下,设有评论专栏或者版面的报纸似乎很多,但是细分之下,都市报的评论栏目却很少,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独家特色言论。除了《南方都市报》,其他都市报鲜有问津报纸评论领域。

三、 都市报评论栏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都市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栏目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评论栏目不固定,没有专供评论的版面。具体表现为,新闻评论栏目并不是每期都有,没有显著标题,在报纸上通常只占很小一部分,且都不在重要版面。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忽视此类的小评论,那么本来对新闻事件有着重要解读的新闻评论就会因为位置不显眼或者其他因素而被人为地忽略。

2.言论大众化,缺乏独家观点。已有的新闻评论大都是针对某一时期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进行评论、解读,所选主题类似,因而导致评论内容雷同,无法凸显自己的特色。再者由于版面原因造成新闻评论数量少,加之现有评论的质量低,缺乏深度、见解,多为编后语、社评,不足显示评论的真正力量和作用。

3.评论写作人员不专业。不同都市报刊载相同评论的现象时有可见,只要在转载时注明出处,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可见都市报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评论写作队伍。由于报社采编资源本来就不够,尤其是高素质记者、编辑的缺少,而报社又很少采用报社之外写作人员的稿件,仅靠本报人员自己撰写。

针对都市报评论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报社对新闻评 论的重视力度不够、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写评论的良好氛围。再次是缺乏能写出高质量评论的专门人才。如果有了新闻评论的版面,但是没有专门的人才撰写,这也等于做无用功。

四、都市报如何以评论取胜

都市报想要以评论取胜,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紧跟热点、寻求焦点。

面对纷繁的新闻事件,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评论主题至关重要。评论的选题首先应该围绕当前政府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目前主要工作和舆论方向。其次也应该关注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毕竟都市报的定位是“市民报纸”,因而评论也需要切近市民的实际生活。

2.观点鲜明、饱含深度。

新闻评论不能仅限于表面粗略的评判,应该注重评论的厚重感,即新闻评论必须表达作者的独家见解。通过评论可以看出作者的鲜明观点,可以为读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3.语言宜通俗易懂。

新闻评论是一个与读者互动的平台,所以要求其必须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观点而不是通篇使用专业术语。并且新闻评论的语言要带有感情,与读者坦诚相待,表达评论者的真情实感,而非矫揉造作、欺骗虚假的言辞。

4. 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由于新闻评论写的都是受众关心的话题,并且通过评论,要使受众对某个事件产生共鸣,达到社会启蒙、教育教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要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评论的写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必须擅于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

5.建立专门的写作队伍。

文字功底深厚、新闻敏感强的人,能写出见解独到的评论。因此评论的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善于思考,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能把握舆论方向。这就需要都市报在长期的实践中,动员报纸人员积极撰写评论,组织专家参与评论,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同报社的记者编辑一起组建一支功底深厚的评论写作队伍。

五.结语

新闻传媒的话语权,通过新闻评论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和深刻。各家都市报社应该把新闻评论落到实处,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走富有特色的评论之路。(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 胡龙文,秦,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

时事评论作文篇4

1.新闻评论的内容应以事实为基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新闻评论写作的根本。说真话,少空话,禁假话,既能体现主流媒体说权威,又是民间大众的代言,这才是新闻评论赢得大众、获得好评之关键。其中,作者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作者的立场、社会责任感、勇气更为重要。只有以敏锐的目光洞悉时事变化,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不盲目、不媚俗、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写出有见地、有思想、有力量的新闻评论。如在“殴打空姐事件”中,许多电视媒体做出的评论就体现了敢讲真话,并赢得了群众的赞誉。这说明新闻评论只有以事实为依据,敢讲实话、讲真话,实事求是,才能赢得大众,获得好评。

2.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充满着情感元素,才能引起共鸣。新闻评论是带有态度性的文字,发出的声音彰显立场与观点性的内容。如果没有感情,只是单一式的、呆板的说教,是不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比如,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北方》,在每一个重要的新闻后面,主持人或多或少发表一种新闻的评论,有的是气愤,有的是同情,有的是义正词严,有的是谆谆教导式的,每一种情绪、每一种情感,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新闻评论,才能让老百姓听下去、看下去,最终形成一种信任情感,并成为节目的最忠实的观众。同时也可以看到,新闻评论的情感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增添文章的情感力量,才会增强说理效果。

3.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形式要新鲜与活泼。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又一次提出:“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好的新闻评论,是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者不可或缺,更不能厚此薄彼,否则,文章不鲜活、不生动,难以吸引大众。

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在内容上求“新”。在选题上,要善于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并及时做出分析和评价;在立论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独到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做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还要善于引入新的论据,采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

电视新闻评论,也要在形式上求“活”。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其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生动风趣。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评论也呈现出大众化、草根化和普及化的特色。这无疑是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对于新闻评论界思想的繁荣、文风的进步有促进作用。这样的评论让我们主流媒体放下架子,形成清新自然、生动活泼的创新风格,这样的新闻评论,才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才能吸引观众。

4.体现电视评论的电视性,关键在于电视手段的有效运用。声画合一、声形并茂是电视最为显著的特点,有着广播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画面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和语言,它和解说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电视评论在注重文字解说的同时,也要注重画面的运用,做到既要“以话引图”又要做到“以图说话”。像给城市不文明行为曝光,可以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行人不走人行道、汽车闯红灯、随手扔杂物、拥挤的汽车站点、乱贴小广告等等,这些都是评论强有力的事实依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电视评论里,画面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讲述和记者的现场介绍,无不具有浓烈的感彩和现场感。要使记者现场主持、解说词的运用以及被采访当事人的讲话三个构成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呼应,除了注重文字解说、画面的运用外,还要把握好记者或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同期声的运用。记者或主持人在电视评论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他表露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观点。因此,记者或主持人采访时切忌居高临下的态度及使用质问的语言来提问,应以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身份,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以动听的语言和感人的现场打动观众。而被采访者,其言谈可以不受更多的限制,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剪辑人物同期声时,允许被采访者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题下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但这种意见和见解都要为主题服务,服从于舆论的正确引导。

时事评论作文篇5

文艺评论的功能与评论者的内外修养

近年来,文艺评论日渐活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良风气也一直被诟病,稀释着其影响力。

“今天,大家对文艺评论的现状很不满意,深层原因就在评论被边缘化同时,评论家自身发生了分化。有的评论者不再视批评为终身的志业,而仅用作谋生之具,他们窜身于各种会、展览会,不务正业,忙于应酬;写的文章,也不过是在各种主义中翻滚,有姿态没立场,有偏袒没主见,不讲真话,只是应景。当市场大潮涌来,又不能抵御消费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不仅没对票房、码洋保持警惕,也未与画廊、交易商等市场力量拉开距离。”汪涌豪坦率地指出。资本、市场不断抛出诱惑的媚眼,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让人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里,文艺评论家如何自处?汪涌豪认为,这时,批评家的学术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评论家一要知所敬畏,二要怀有诚意。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聂伟认为:“从事文艺评论,不仅是观察、写作和言说的志业选择,也是个体经由阅世、思考与表述,明确角色定位、标注情感坐标、深植价值定力的跨媒体实践。此间无需回避个人艺术视野的局限、心智的局限、语言表述的局限甚至所有人置身其中无法回避的时代与社会的局限,而恰恰是上述局限构成了我们集体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在共同构建的情感共同体中,求得多元识见与主流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资深媒体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表示,文艺评论有发现的功能,要把一些好作品尤其是未必有很好的市场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挖掘出来,呈现出来;文艺评论家要有专业素养,不能一味地说好话,表扬要表扬得到位,不足的地方更要呈现出来,真正通过文艺评论的功能,让文艺作品更加完善完美,同时也要让公众知晓艺术作品的不足之处,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价值。

“今天的公众早已不满足以旁观者的身份接近艺术,他们需要通过欣赏活动,体验到艺术中的美与自己情感世界的关联。是否具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几乎是艺术作品能不能获得场外生命的关键。在这个关键点上,评论家的接引摆渡作用不可或缺。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花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大众找到这个点,从而使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而不能将文艺评论弄成‘私语批评’,针对公共领域的艺术批评,尤其不能如此。”汪涌豪说道,“要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更有赖评论家的分析与引导。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乱象,有的并不起因于人们的不明是非,恰恰起因于其不辨美丑,如何化性起伪,文艺评论可以施展的空间很大。”

“在国外,文艺评论是作为一种文艺舆论来研究的。国外学者认为,很多社会成员并不可能完全亲身体验很多事情、很多作品,他们通常是通过舆论来对这一类事物、现象进行认知。由此,已经客观存在的舆论,影响着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艺术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会植入现有舆论当中很多元化的价值观。”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张祖健提出。在他看来,文艺评论主要是塑造和改善文艺舆论,目前上海的文艺评论所塑造的文艺舆论是有自己的高度,但若放到全国范围,则没有太大的优势。怎么让文艺评论建立舆论高度?张祖健认为:第一要有学术的高度;第二,文艺评论要通过舆论引领文化创意产业,一旦达到全国的引领力的话,不仅能引领上海文化艺术的资源甚至于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乃至国际的资源,从而促进上海地区的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家要积极实现观念、语体的转换

“社会上总是有个感觉,认为文艺评论比文艺理论低一级。”张祖健坦言,“因为文艺理论主要研究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文艺评论往往就事论事、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分析,通常是形而下的。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狭窄的认识,使得文艺评论开展得不是很顺畅,会有很多的禁忌。”

在评论的队伍中,高校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藏龙卧虎。然而,在面向大众的主流媒体上,功力深厚的学者的评论文章并不多见。

张立行认为,学术与评论可以并行不悖,“为报刊撰写所谓的文艺评论的时文,尽管不能算学术成果,但对写作者的思路的开阔很有好处。文艺评论的写作需要跟当下的一些文艺创作领域发生比较密切的关系,积极关注新的现象、新的作品,这对学者在一些学术课题方面的开拓也有帮助。”除了建议学者多“走出”高校,张立行还提倡不同文艺领域的学者相互“串门”,建议各个艺术门类间能多跨界。“当然,这也对评论者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仅善于借助传统媒体,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使我们的文艺评论传播得更多、更远、更好。”

“文艺评论者最起码应当具有与一线创作者一样的社会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还要具有对某个文艺创作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与前瞻能力。评论如同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具备艺术概括力、理论抽象力,占据思想制高点。对当前的文艺评论家来说,要学习充分融入新媒体生态,尝试塑造‘学者粉丝’(Aca-Fan)形象,积极实现语体转换,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对于公众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定位。”聂伟说道。

借文艺评论提炼出中国故事的“上海气质”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何借这个平台让文艺评论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洛秦指出,文艺评论协会是一个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平台,他建议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学术性评论与欣赏性评论分层开展,通过不同渠道对不同评议对象来获得不同层面受众的共鸣和参与;二、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评论人才,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音乐评论专业,系统教授评论学科的知识;三、加强新闻记者的评论水平,例如报刊记者在音乐评论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推进上海文艺评论水平的提高。

张祖健认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要建立上海文艺发展当中的舆论愿景,建立一个上海文艺发展的舆论框架。“首先,对上海各个艺术样式的舆论做一个基本的调查和梳理,建立文艺舆情的调查报告制度;第二,梳理现在上海各个艺术样式评论意见的高度和宽度。上海文联应每年至少出版一本上海文艺评论的集子,汇总每年度上海各艺术样式的文艺评论的代表性意见和文献;第三,要建立一套文艺评论的规划,每年研究一个事关上海文艺发展的重要现象或重大命题,征集上海文艺评论界各个方面的意见。”

“上海的文艺评论应紧密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这一核心主旨,从上海文艺创作中提炼都市文脉,为提升市民文化综合素质做些基础性工作。文艺评论本身也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声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炼出中国故事的‘上海气质’”。 聂伟表示。

时事评论作文篇6

约翰•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里假设了一种“原初状态”“: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社会地位、阶级出身、天赋和气质,以及他们的善的观念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他们属于什么世代和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文明水平;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社会在正义的环境中,只知道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政治和经济的理论原则、社会组织基础和人们的心理学法则。换言之,一切会引起人们陷入争纭不已的特殊信息都被排除。”置身在当今急遽变化的转型时代以及纷纭芜杂的公共舆论场中,新闻评论的立场常常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裹挟,其内在所具有的那些基本价值观受到侵袭,并日益变得支离破碎和动荡不安。事实上,真正致力于守望社会正义的新闻评论,理应在立场上进入罗尔斯意义上的“原初状态”:既不屈服于私人性偏见,也不被某种社会思潮或者集体心理所驱策;不取悦民粹主义倾向,亦不被“媒粹主义”所煽动;既独立于公共权力,亦疏离于浩浩荡荡的舆论洪流。新闻评论的立场独立,是其向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意见的基础,也是获得社会公信力的源泉,若丧失了立场独立,新闻评论将成为一种语言的把戏以及个人或者小团体意志的传声筒。新闻评论独立品格的内涵,应包括“自主意识、自控意识,批判怀疑意识、责任意识、个性意识和勇于发出第一声、善于表达意见以及经得起历史检验等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具备独立品格,新闻评论才能担负起建构良好公共领域以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作为“灵魂和旗帜”的荣誉才不会蒙羞。

二、介入伦理:新闻评论介入新闻事件时应懂得“等待的哲学”

新闻时评是一种强烈的介入型意见文体。公共事件当前,新闻时评介入的节奏感和分寸感,考验着新闻评论创作者的智慧与责任感。介入的节奏感,指的是何时介入为宜。早与晚,快与慢,进与退,充满了时间的辩证法,是新闻媒体以及新闻评论创作者对于事件本身判断力的体现。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新闻评论者总是急不可待地希望介入事件中去,而在事件细节并不明朗的情形下过早介入,且又过于明显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性观点,常常令自身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事实上,很多时候,忍住表达冲动,再缓一缓,再等一等,等更多事实披露之后,再介入也不为迟。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新闻评论特别需要涵养一种“等待的哲学”。介入的分寸感,指的是在介入之后,小心翼翼地巧妙规避各种表达陷阱,既完成了意见表达,申明了自己立场和态度,又为其他更多可能性的表达预留了足够空间,始终保持情感中正,理性充沛,遣词造句温和,立场公平而开放,严格按照“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准则,稳健而行、步步为营。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明哲保身,更非自我审查,而是一种必需的审慎。在功利主义时代,新闻时评要懂得慢的哲学,更要懂得审慎的哲学。这不仅是追求正义的需要,也是维护媒体声誉的需要。

三、话语伦理:新闻评论应剔除权力话语,回归法治理性与公义指向

新闻评论本质上是一种话语。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罗兰.巴特则认为权力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利益”隐藏在一切话语之中,“权力寄寓其中的东西就是语言”。新闻评论作为“意见话语”的属性,更加强了新闻评论中的权力色彩,极易形成评论暴力。新闻评论的话语伦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法律理性,以法律为依归,严格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发言,不以道德判断取代法律判断,不以个人情感模糊法律意志,不以想象去裁剪事实,涵养新闻评论的法律理性,只有如此,新闻评论正义守望和舆论监督的价值指向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四、正义伦理:新闻评论要有超越性的观点视阈和健全的正义观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新闻评论作为守护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环,其本身首先就面临着一个正义的叩问———评论如何正义?新闻评论的正义伦理,首先要求新闻评论要有超越性的观点视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所谓超越性的观点视阈,即新闻评论必须在时间面前保持谦卑,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立论和表达。面对一些复杂的公共事件,新闻评论倚重当下事实和证据,但也要超脱出眼下的事实和证据,保持观点的开放性,永远不要过早地盖棺论定。其次,新闻评论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正义观。新闻评论对公权力越界保持戒心,但也绝不放松对所谓“弱者”的警惕;新闻评论看重民意,但绝不迎合和取悦民意,时刻保持立场的独立;新闻评论常常“发乎情”,但必须“止乎理”,不被情绪、偏见和私利所左右。新闻评论所忠诚的只是良知与真相,而不是其他;新闻评论决不应制造社会裂痕,煽动舆论斗争,而应该致力于弥合社会裂痕,促进舆论和解,增强社会信任;新闻评论不绕过负面现象,但也愿意释放正能量。新闻评论并不是正义的化身,它也不是正义的制造者,真正的事实与正义早就存在,只是被纷乱的现实所隐藏,新闻评论的使命在于通过逻辑与理性的力量,去发现和还原事实和正义。只有带着这种健全完善的正义观,新闻评论才会为这个社会带来正义与光明。

五、结语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新闻评论一直在茁壮成长,在社会舆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纵观当下新闻评论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新闻评论纵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整体上仍然处在一个粗砺的“初级阶段”,作为一种公众表达的形式,沾染了太多的庸俗、非理性和民粹主义气息,诸如稳健、均衡、公正、冷静、超脱等等品质,仍需要进一步磨砺和坐实。目前的新闻评论,在公众表达和精英表达两条道路上,同时快步疾行。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崛起,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人都成了评论员,人人都可对新闻事件品头论足;另外一方面,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挑战下,开始调整战略,专攻新闻评论的深度化、专业化与独家化,有一个明显的精英化转向。各家报纸陆续创办的“评论周刊”就是证明。

从这个两个层面出发,新闻评论的伦理构建,则一方面指向公众理性的培育;另外一方面则指向精英理性的涵养。公众评论应置弃民粹主义的狂热,而精英评论则应杜绝精英主义的傲慢。除此之外,作为一种他律,来自于受众与社会舆论的批评同样重要,“中国新闻评论的伦理建设,应当从具体的批评实践开始,而不一定从一整套规范开始,因为只有批评,才能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认同。通过来自于广大受众的具体的批评,使人们重视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并且逐步掌握观察、发现、分析新闻评论伦理问题的能力,在广泛讨论和广泛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约束新闻媒体评论者与社会各界评论者的普遍规范。”当然,新闻评论伦理,归根到底是广泛意义上的新闻伦理或媒体伦理的一个分部。新闻评论的伦理建设,既是这种意见表达方式本身的问题,同时也受到新闻伦理文化与媒介伦理文化的强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理解新闻评论伦理,以公众文化、新闻制度、媒体伦理、社会心理以及社会正义的视阈来观照和建设新闻评论伦理,只有这样,新闻评论才能渐渐摆脱其存在的伦理弊病,成为守望社会正义和践行舆论监督的负责任的意见载体,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时事评论作文篇7

【关键词】《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钟声”专栏

在时代的变革中,国际舆论格局也发生着变化,各方都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传播、引导舆论。一方面,国际局势纷繁复杂,西方媒体对于国际舆论仍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涉及中国的问题越来越多,民众想要了解国际事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迫切希望媒体能够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给予迅速的解读和引导。新闻评论历来被看作是媒体的“旗帜”与“灵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读者与日俱增的信息需求,主流媒体开始正视过去应对国际舆论的不足,及时调整策略,加大国际新闻评论的力度,寻找沟通中外、表达中国立场的有效路径。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自2008年开栏以来,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不少“钟声”文章一经发表,就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评述,引起读者广泛讨论。“钟声”国际新闻评论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奖项,该奖项的获评标准是“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的新闻作品”,这直接反映出了“钟声”专栏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舆论格局不断变化、公共话语平台大量迸发的今天,《人民日报》“钟声”专栏作为一个创办短短几年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何以在国内国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具有怎样的特色?又有何借鉴意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2008年11月29日创办“钟声”专栏到2015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952篇评论为研究样本,对其评论主题、评论对象、选题来源、评论意图等进行统计分析,解读其特色,并试图探究“钟声”专栏对其他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

(一)新闻评论与国际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1]国际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有论者指出:国际新闻评论也可称为国际时事评论,或简称国际时评、国际评论,是针对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或者有趣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有鲜明针对性和解释性的一种新闻体裁或政论文体。[2]事实上,国际新闻评论与其他类型的评论一样,可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上也可以是社论、署名文章、短评和评论员文章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是,国际新闻评论主要是针对国际问题进行评论,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政府立场。笔者认为,这是国际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评论类型的最重要特征。

就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学界已有不少针对社论、时评等新闻评论的研究,而对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国际新闻评论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事实上,国际新闻评论是帮助读者思考现实问题、消除国际社会误解、阐明中国主张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它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愈加显现。本文正是试图对《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把握其特色和规律,为国际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的视角。

(二)当前国际新闻评论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之时,中国媒体的声音却未在国际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和影响,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评论,加之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仍占据强势地位,使国际社会不仅对中国缺少了解,甚至还存在严重误解。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是2008年,从年初南方雪灾到“3・14”事件,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再到三鹿奶粉事件,每一件事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不少负面言论在国际社会上一时流传甚猛,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极大影响,中国面临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及时反应的考验。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国际新闻评论来表达中国的立场和态度,阐释中国对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主张?怎样的国际新闻评论才能满足读者需求并获得世界的认同?是当时中国媒体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打造国际新闻评论栏目的必要性

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来说,面对国际局势、面对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和及时反应的考验、面对读者的需求,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立场,以化解矛盾和问题,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国际评论专栏正是澄清事实、批驳媒体不实报道,发出中国之声的有效方式。因此,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评论专栏,在海量信息中引领人们向主流声音靠拢,改变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国际新闻评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评论特色

“钟声”专栏七年来(2008年11月29日到2015年12月31日)共发表国际新闻评论952篇,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钟声”专栏在应对国际舆论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不断创新、转变和愈加成熟稳定的状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选题多元,突出负责任大国的外交意识

新闻评论的选题究其本质是一种价值选择,“钟声”@缸魑《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评论栏目,它选择什么样的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传播价值的需求。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关注的评论选题视野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国际社会和民众关心的各类问题。这与以往《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仅关注政治、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同,选题领域的拓宽体现了“钟声”专栏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锐意进取的思想,“钟声”专栏开始广泛参与到各项事务中,积极同国际社会对话。

除了选题多元外,“钟声”专栏还突出负责任大国外交意识。在952篇样本中,以外交、政治和经济为主题的相关评论数量最多,三个类别共计804篇,占到了评论文章总数的84.5%。其中,以外交为主题的新闻评论以318篇的数量超越政治和经济评论,成为“钟声”专栏最关注的主题。外交是国际新闻评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一个专栏中占据大量比例,有着一定的原因和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重心转移有关。近年来,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努力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增多、世界地区性冲突和矛盾多发,以及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关于外交的评论数量呈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围绕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国际事务处理中,中国正努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在此背景下,“钟声”专栏充分利用国际交往和外交活动阐释中国外交政策,评析多边关系和区域合作等外交问题,有效配合了中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和进行大国外交的部署,是主流媒体传递国家政策和信息的补充。

(二)对象集中,以“我”为主

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在评论对象方面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中国在评论中的提及率展现出一枝独秀的现象,共有295篇文章的评论对象为中国,以“我”为主的特点突出。当以中国为评论对象时,文章主要是对涉华问题进行回应和批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交往中,借助外事活动或会议等契机,对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解读;二是涉华事件中,国际舆论牵扯到中国,对于国际上的质疑之声或是不实、扭曲的言论作出回应;三是对于突发的重大事件,主动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将中国的态度传播到世界,抢占舆论先机。由此可见,“钟声”专栏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评论中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敢于在国际重大事件中发声,提升国际话语权。针对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善于抓住敏感点进行评论阐述,遏制错误观点在社会上传播,避免对民众的误导、消除国际社会的误会。

(三)关注外媒,以事件为导向

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对于即将评论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及r、全面地把握国际国内的动向,才能找出有迫切意义和普遍引导作用的选题。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钟声”专栏新闻评论选题来源最多的是国际舆论热点和媒体报道,分别为258篇和175篇。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常常先声夺人地影响着国际舆论的走向。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等世界知名报纸都有国际评论栏目,且享有较高的权威性。“钟声”作为中国主流媒体新开设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要在偏见和竞争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发出中国的强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钟声”专栏在进行选题时,已经注意扭转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将关注点集中到西方媒体的报道上,一旦发现扭曲事实的报道或是质疑之声便及时进行批驳或阐释,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以事件为导向的选题,往往能让新闻评论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钟声”专栏紧跟事件的动态,让新闻评论成为新闻报道的补充。这些选题与公众生活、社会实际息息相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为评论的进一步批驳和阐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俄罗斯始终无法认定自己的归属》到《缅甸准备搁置密松电站项目》再到《美国对台出售武器》,都体现出“钟声”专栏对境外媒体新闻报道及事件的关注。“钟声”通过对媒体报道事件的追踪、分析,最后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阐明对事件的主张,为国际社会和民众提供一个更加有思想和深度的观点。

(四)意图鲜明,批驳与阐释并重

评论意图是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意识到要争取实现的目标。新闻评论是为了表达意见,进而传递作者的态度和立场。“钟声”专栏新闻评论意图多元,但“阐释”“批驳”这两种意图大量出现(见表1)。其中,“阐释”类评论有248篇,“批驳”类评论有203篇,说明“钟声”专栏新闻评论的言论导向是以“阐释”和“批驳”为主的。

以“批驳”为意图的新闻评论主要体现在有关中日关系的评论文章中,特别是在日本不承认历史、领土争议等问题上尤为突出。在具体的文章中,评论运用“邪恶”“颠倒是非”“居心叵测”“煞有介事”“令人生厌”“闹剧”等措辞,尖锐地批评了日本政府的行为,体现出了对日本的强烈谴责。“钟声”专栏在坚持立场、舆论引导的同时,也注重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对问题进行解释,用沟通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在一些有争议的国际问题上,“钟声”专栏不仅表明对事件的主张,还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给国际社会一个客观、公正的答复,实现“阐释”的意图。例如,《中国周边紧张吗?数据说话!》一文的发表,是源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周边局势的不实报道,对于这种论调,“钟声”专栏选择用理性的方式、用数据去阐释实际情况,使文章有理有据。

(五)用语专业,深化对国际事务的理解

国际新闻评论因为涉及的内容问题多是来源于国际关系,因此关于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等方面的术语占比很高。为了描述方便,许多国际新闻评论经常在写作中使用缩略词,虽然这种用法有助于人们进行讨论,但是也给非专业人士的读者增加了理解的困难,如果对有的专业名词不理解,评论与读者就很难进行有效沟通,想要让观点和意见得到传播就更有难度。

为了减少读者阅读的难度,更加深入地理解国际事务,“钟声”专栏在新闻评论中力求做到用语专业,对于一些晦涩或是不常用的专业名词还会加以解释,以便读者理解。如《全球通缩,不是一国的问题》就对“通缩”一词作了解释,文中写道:“何谓通缩?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物价全面持续下跌。”《发展权不应停留在纸面上》一文,在开篇就对“发展权”作了解释,评论解释道,1986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发展权利宣言》,明确指出“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发展权”没有一个认识,那么又如何去理解评论的观点呢?这种“专业”与“专业”对话的原则,让“钟声”专栏的新闻评论更加真实、贴近,为读者和国际社会传递了优质的传媒产品。

三、《人民日报》“钟声”专栏的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钟声”专栏为什么能形成上述特色?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面敏感问题,紧抓国际话语权

国际新闻评论历来都是观察世界的一个敏感窗口,能帮助人们洞悉国际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使复杂的事态变得清晰明朗。[3]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媒体对一些敏感问题仍有所顾虑,对于这样的情况,“钟声”专栏打破传统,不回避问题,迎难而上,敢于选取敏感问题进行评论。不管是南海问题、,还是中国军费开支情况及中国游客的陋习问题等,“钟声”的评论都不避讳。这些问题本身就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果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不站出来表明中国的主张,西方媒体就可能借机反复热炒,污蔑、歪曲中国的形象。“钟声”专栏正视中国自身问题,及时进行透彻的评论,实质上是主动化解了问题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化解矛盾,抓住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即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拥有说话的权利。[4]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利是相关的。从国际新闻评论的角度看,“话语”意味着将其意义传播到国际社会中,通过“话语”来实现权利,占据主动权。因此,国际新闻评论不仅要有直面敏感问题的勇气,更需要把握好评论的时机,先入为主地抓住国际舆论的话语权。“钟声”专栏非常注重评论的时效和话语权,尤其是对重大的国际性问题,会刊发系列评论,有的新闻评论还会配合当天的新闻报道一起发表。2012年下半年,日本一方挑起问题,否认是中国的领土。从10月16日起,“钟声”专栏连续发表了五篇评论文章,“五论”问题,摆出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资料对日方的言论行径进行强烈批驳,用鲜活的语言和事实表达中国的立场,争取国际话语权。

(二)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引导国际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一句经典论述是: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你“怎么想”,但在决定你“想什么”方面有着强大的效果。[5]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议程设置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影响受众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上,如果中国总是处于辩解、辟谣的被动地位,总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给世界一个“被告”的刻板印象,无法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6]“钟声”在对一些问题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判别后,第一时间发声,纠正偏见和谬误,并主动设置议题,从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来评析国际大势,既用权威的声音吸引读者,也为国际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际新闻评论是有效参与国际舆论斗争的有力武器,应对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达到什么目的有清晰的判断,并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来告诉人们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讨论什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思考。在叙利亚问题上,“钟声”多次提出要解决叙利亚问题就要积极发挥联合国作用,加大联合国的干预力度。这一率先提出的观点,成为随后联合国监督团进驻叙利亚的舆论先导,为中国的外交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要想有效引导舆论,国际新闻评论必须加大主动设置议题的力度,善于提出独特的观点,让一种思辨型的舆论氛围在国际社会中形成。

(三)从宣传到传播,打破国内国际界限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的国际新闻评论都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在价值取向上多以宣传价值为主。有论者指出,在美国,国际评论起着观察者、参与者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国,国际评论更多的是外交政策的工具,是面向受众的单向度传播。[7]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困局。正是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钟声”专栏新闻评论将完全站在中国视角来谈问题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双向沟通、多向传播的思维方式,在实现宣传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新闻价值,逐步走向以“传播”为目的的主导诉求。

要想提高传播力,在内有民众舆论、外有世界各国观察的情况下更好地表达诉求,国际新闻评论就需要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尝试打破国内国际界限,多关注一些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普世性问题,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与世界性的道德情况结合起来,引起全球共鸣。只有在对国际问题进行评论时考虑国内影响、在评论国内问题时也时刻注意在国际上会产生何种反响,才能真正让传播到达包括政府、公众在内的各个层面,才能乐于被全球读者所接受,使评论的观点得到有效传播,让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中处于优势地位。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12JZD020)]

参考文献:

[1]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

[2]赵瑞琪.地方媒体国际新闻评论解析――基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4(9):38-41.

[3]胡润斌.地方报纸也应重视国际评论――兼谈《报》国际评论特色[J].新闻知识,1996(11):9-10.

[4]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10):30-32.

[5]Cohen S.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the Creation of Mods and Rockers. London: MacGibbon and Kee,1972.

[6]胡智h,刘俊.主题・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影响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5-24.

[7]赵瑞琦.比较视野中的国际时评与外交政策互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25-28.

(董天策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邵羽西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时事评论作文篇8

关键词 都市报 新闻评论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都市报在媒体市场上的持续下滑一直是业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各地都市报之间的恶性竞争,都市报内容的娱乐化、同质化等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内容瓶颈成为阻碍都市报发展的严峻问题。评论是报纸的灵魂,纵观都市报的发展,除了少部分报纸,大多数都市报中的新闻评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浅析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现状,探索都市报加大新闻评论的力度,提高其品质的策略。

一、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

新闻事件的本体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形式。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简单来说,新闻评论是针对具有现实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评论、见解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具体说来,新闻评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针对性强,具有新闻性

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所谓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新闻评论关注的是当前的事件,它必须快速且及时地评论最新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导向。第二,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目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评论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受众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评论要一针见血,避免无病呻吟。

2、观点清晰,具有特定的政论性

新闻评论属于评论性文章,以说明道理、看法为主要目的,重点从所讨论问题的思想或伦理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

3、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且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界限和是非标准是严格且规范化的,严禁片面性和绝对化。因为新闻评论探讨的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个重要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所以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次,因为新闻传播的绝大部分受众是普通的群众,所以新闻评论一定要选大多数人关心的、能够打动人心的问题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

4、具有理性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发表对新闻事件的相关意见、提出相应整改策略的新闻体裁。为了更好的提出意见,能够被受众所接受,它就必须是用事实说话、就事论事、科学的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而要以理服人,第一,提出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讲出的道理是全面的、新鲜的、不乏味的,能够给人们思想上的启迪;第二,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能够令受众认可、信服。

二、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的现状

1、新闻评论的绝对数量较少,缺乏主动的评论意识

大部分都市报把新闻报道事件中的时效性、独家性、轰动性作为办报的一个指导原则,通过这些来吸引受众获得市场占有率和广告商的青睐。但是,对于作为报纸的主要文体之一的新闻评论采取了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态度,导致了当下大部分都市报普遍缺乏新闻评论的现象。

2、新闻评论过度娱乐化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新闻评论应该具有政治性、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科学性等特点,针对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讨论,具有鲜明指导性。但是,一些新闻评论侧重于在体育、文娱等方面取材,夸大新闻报道中娱乐性的方面,强调趣味性、刺激性,甚至于有些还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获得读者的关注,这将进一步恶化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降低报纸的公信力。

3、新闻评论的质量较低

一方面都市报新闻评论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已发表了的新闻评论中多为体育类、娱乐类评论,很少能看到针对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评述、敏感话题探讨以及社论、评论员的文章,报纸的传统优势没能很好的呈现。

4、缺乏专业性评论人才

对于新闻评论的工作者来说,他们除了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目前的新闻评论难以保证高品质,影响力大的评论已不多见,一些已经的新闻评论的选题、表述方式、写作等细节都值得推敲和修改。这也是现有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娱乐化、博客化、快餐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都市报如何加强新闻评论

1、摆正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的位置

当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地位还没有准确的认识,单一的看重新闻的时效性。还有一些从事新闻工作的领导也长期忽视新闻评论,导致部分都市报中的新闻评论长期没什么实质性的提高。摆正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的位置,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新闻工作中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都市报的领导要重视新闻评论;二是要抓好都市报中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培训,培养新闻评论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相关报社应该根据特定时期的新闻报道重点,及时整合相关专题,撰写针对新闻的评论性的文章。

2、注意新闻评论的艺术性

一些地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之所以不受读者的推崇,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原封不动的“复制”一些所谓的“大报”刊登过的话语,没有创新和自己的观点,完全的把新闻评论当成了“复印件”,这种不解决受众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态度,当然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新闻性、趣味性可言;二是有些地方都市报经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动辄就“应该”如何,“必须”怎样,而不是有理有据,无法让读者信服。讲究评论的艺术,要注意用心去发现社会中的新现象,寻找新课题,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受众的思想,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评论。只有这样的评论性文章才具有内涵,才有可读性。

3、敢于主动触碰重大的课题

当前,在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中存在一个很明显问题,就是不敢去正视一些重大的社会课题,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做文章。其实,一些看似重大的问题关系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也更具有可读性。

4、拓宽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的话题

当前,都市报中新闻评论还存在琐碎化问题,所谓新闻评论的琐碎化是指评论的新闻话题过于细小、琐碎,不具有典型性,没有什么发人深思的社会价值。比如说,一家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中就刊登了一则《女性吸烟是一种时尚吗》这样的文章,另一家都市报新闻评论中也刊登了题为《父亲发帖为17个月大的儿子征婚》等诸如此类的评论,从这些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前者关于女性吸烟的话题陈旧,后者这种个体话的话题琐碎,没有什么评论的价值。

都市报中新闻评论琐碎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都市报的评论话题基本被限制娱乐大众的新闻事件圈子中。这些领域内的话题相对要轻松些,比较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现今,都市报的受众素养已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些读者已经不再把读报作为一种纯粹的消遣,而开始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关注时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话题,这不仅是受众的迫切需求,也是都市报发展顺应时势的必经之路。新闻评论话题在宽度上的拓展,是破解新闻评论琐碎化的手段之一。

5、培养专门的新闻评论人才

都市报中缺乏高质量新闻评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新闻评论人才。当今,一些都市报内部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评论部门,也并不重视或花精力去培养新闻评论人员,没有设置相关的培训计划。媒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人员的素质培训,培养高素质的评论队伍,另一面也可以考虑与高等院校强强联合,设立新闻评论人才基地或培养计划,为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①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 著,卢大川 等译:《媒体等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②艾英戈·金德 著,刘海龙 译:《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M].新华出版社,2004

③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M].新华出版社,2004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

上一篇:爱稻草范文 下一篇: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