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0:38:12

时事与政治论文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高中政治与时事政治之间密切相连、互通有无。时事政治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但学生大多把它看作为是一种新的负担,由于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很多,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必须要把这些牢牢记住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时,时政反而会给学生留下枯燥、无味又无用的坏印象。所以,在课堂内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时政学习变得游刃有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突围策略:优化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日新月异是时政的显著特点,但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甚少,让学生感到生疏、提不起兴趣也实属正常。但如果教师能优化教学方式,以一种新的方式代替死记硬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就可以拉近时政与学生的距离。例如: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教师应提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此次会议的感受,做出简单点评,如在此次会议上明显少了官话套话,多了与群众间的联系,让人倍感亲切、真实,这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和心得体会。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在课外了解在课内加以巩固,让时政在学生脑子里的印象更深,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并给学生创设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更加游刃有余地学习时政。

二、教学内容无味

虽然政治课本与其他课本不同,它为了与时俱进,几乎每年都有修改,但主要内容变动不大。在多数学生眼中,政治教材内容不仅索然无味,而且大多是在讲套话、空话、大话,很难与实际生活接轨,也很少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此外,政治书本上的文字大多生硬,语言过于官方,学生读起来反而觉得“如同嚼蜡”,出现了读不懂、不想读等情况。所以,教学方式多样、政治课堂“生活化”、应用多媒体教学等,都是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兴趣的合理方式。突围策略:催生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理念早已不适合当今“时髦”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研究出多种教学方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引入情境等方式来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激情。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中,如何让学生分清并理解,价值决定价格与供求影响价格?此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实例,借此使教学内容更加易懂、教学对象更易接受。如以苏州为背景,在前几年,由于房屋需求量增大,房价一路飙升,紧接着“炒房”行为严重,国家决定严厉打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包括加强国有土地调控、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等,所以近年来房价得到控制,再加上人们的购买热度减弱,房价有所下降。试问:如果你是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会为了紧急出售房屋而将房价降到十年前的价格吗?此时,学生大多笑了,因为这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这个事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供求关系对于房价有影响,但真正决定房价的是房屋本身的价值,由于房屋建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它的价值基数很大,房价下降到十年前的价格是不可能的事。教师可以尽量为学生举出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融入所教的知识,让书本更加贴近生活,催生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三、课后练习如何选择?

新授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课后的练习,在课后习题中,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解题技巧,发散思维,增加学习效率。但是,当今各大书店辅导资料浩如烟海,如何从中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及教师关心且头疼的问题。题海战术耗时耗力,还会让高中生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一些无价值的题目中。“一听全懂,一写不会”的情况也出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身上,学生对刚接触的知识生疏,学习就像是走迷宫,而教师对于这个迷宫十分熟悉,课堂上教师带领着学生边走边记路,慢慢摸索着最佳通道,所以学生感到轻松,但是课后的练习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他们需要回忆课堂上所学到的,如果教师能够精心遴选习题,就像是给了迷宫中的学生一张地图,让他们能够快速走出迷宫。

四、突围策略:课后习题精心遴选

教师应先熟知考纲和课程标准,在布置作业前删去质量低劣的习题,多多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力性和探索性的题目,采用科学的方式,达到巩固知识、发散思维的目的。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结合书本使用教辅,让题目充分发挥功效,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收获是每个教师的愿望。除此以外,一些教师更愿意自己编题或是找相关练习给学生做,针对自己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采取更佳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这种选择习题的方法也十分值得借鉴。总而言之,时代在发展,教师教育当今“时髦”的学生更应该选用“时尚”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必然会遇到较多的问题,我们要做到直面困境,并整合、分析,让学生及家长重视政治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改变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催生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后精心遴选习题,研究策略走出困境。唯有如此,学习热情才会被点燃,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政治。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时事政治课堂的灵活性就像演奏一首动感而富有韵律的音乐一样,起、承、转、合,要把握有度、随机应变,必要时不惜突破预设,及时利用课堂生成的契机,取得异军突起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这个课例(某校11月10日的一节政治课):教师刚跨进安静的教室,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不知哪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恒大夺冠啦”五个大字。

教师毫不犹豫地提起粉笔在这五个字后面添上一个大大的“爽”字,教室里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学生挥舞着国旗,有的学生哼着国歌……大家激动的欢笑已经为这堂课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这一情况完全打破了教师的教学预设。他合上教材和备课本,微笑着说:谁有新买的报纸,请读一读恒大夺冠的新闻吧!于是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读起来:北京时间11月9日,在亚冠决赛的次回合比赛中,广州恒大坐镇天河体育场1∶1战平韩国球队首尔FC。凭借客场进球优势,恒大最终力压对手捧杯,这也是中国球队第一次问鼎亚冠冠军。恒大夺冠是一座丰碑的开始。天河以精彩纷呈的竞技,海纳百川的胸怀,定格在中国足球史上。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恒大夺冠对中国足球发展有什么启示”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很自然地形成了以资深球迷为骨干,其他球迷随时插入、众口纷纭的局面。临下课时,教师说,我来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吧:恒大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中取得了飞跃的进步,证明了他们的市场化经营、职业化管理道路是成功的。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以来,遭遇的假球黑哨、国家队成绩低迷、俱乐部经营不善等难题,并不能说明职业化、市场化失灵,恰恰是改革还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同我们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遇到的其他难题一样,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轻松的话题,激烈的讨论,在分享中国足球跨越进步的喜悦的同时,师生的思想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升华。

二、时事政治课也要抓住时机,进行思想认识的系统整合

时事政治课的教学,不光是让学生去认识现象,更要注意从理论高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最困难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是以“中国足球现状与发展”话题为例:这一次,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所不同,他提出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要学生充分查阅各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从中提炼自己的意见,书面回答。问题:请就中国足球发展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问题不论大小,只要和足球有关都可以),给中国足球协会写一封信,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所写的话题,涉及了足球运动的很多方面,包括“中国什么时候不再依赖外籍球员”、“中小学体育课应加强足球教学和训练”、“制定足球赛事球迷行为规范”等问题。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立足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体育事业的国际竞争这一宏观视野来看局部的、个别的问题,显示了思想政治课在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在树立时代精神和改革眼光的教育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课程标准明确提到:“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没有得到实践支撑的理论是苍白的,没有得到运用的知识是空泛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阅读评论、综合探究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而撰写政治小论文就能很好地巩固并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撰写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应遵循确定主题、收集资料、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形成定稿的步骤展开,教师应坚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的标准加以指导。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这种批判方式的本质是用大学中文系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问题,是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议论文三要素,而没有把议论文三要素置于纵向的、动态的背景中去研究。如果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和研究议论文三要素,我们就会得出与之不同的结论。

一、议论文三要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表述

议论文三要素从属于议论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又从属于中小学语文课程范畴。中小学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中。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共颁布了五十多个中小学章程、中小学校令、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其中有代表性的涉及议论文教学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年)。(由于篇幅有限,它们的具体表述不一一列出。)

我们从以上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表述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议论文三要素的术语,并没有系统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基本上是不规则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的,在文体知识中有过集中表述,但在写作中基本没有集中表述。除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外,还出现过思想、观点、材料、立论、驳论、分析、概念、判断、推理等议论文其他术语。

第二是议论文写作范式变化较大,辩论、专题研究等出现轮回现象。上世纪20、30年代把文体分为普通文和实用文,把议论文归为普通文系列,主要训练的实用文体为辩论、专题研究的论文;6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政治论文;70、8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一般议论文和复杂议论文;9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恢复了实用文概念,出现了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形式;21世纪初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出现了读书报告、辩论、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形式。

第三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整体发展呈现了一个波浪形曲线,有波峰、有波谷。议论文写作教学随着强调辩论和逻辑方法而兴起于20年代,随着强调政治论文和系统化的逻辑知识而在6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逻辑知识被删除而退潮于80年代,随着文体知识被删除而淡化于21世纪初。

因此,所谓议论文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弊害之说,其实并没有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去看时那么巨大。语文教育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随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有自身的独特的调节机制。议论文写作教学在上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也仍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课程改革的十年就是淡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十年。现在确实到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重新评价议论文三要素的时候了,这样我们就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去把握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

议论文三要素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重要,理清源头,才能正本清源。一般在探讨议论文三要素的来源时,都会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几部论著: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夏丐尊、刘薰宇《文章作法》(1922年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作文论》(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及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后世的研究者多把这些论著中所提到的论题、命题、证据、证明、证明法式、判断、推论、推理等术语与议论文三要素挂起钩来,视为议论文三要素的雏形。

其中《国文百八课》应当加以重视,这是夏丐尊、叶圣陶依据“往日教学的经验和个人的信念”编写的教材,目的是“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半个世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排印,吕叔湘作序说:“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国文百八课》中议论文写作分为六讲: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推理方式(一)――演绎、推理方式(二)_.归纳、推理方式(三)――辩证。其中所使用的术语: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的三段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除个别术语的翻译和现在略有差异外,几乎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式逻辑完全相同。

可以说议论文三要素的直接源头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理论。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形式逻辑对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逻辑性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我国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议论文写作体系,就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其特征是注重形式训练,注重逻辑推理。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对议论文写作体系影响很大,尤其议论文的结构,基本上直接移用了形式逻辑中的推理。从初期的术语移植看,这种建构带有很强的机械的、教条的理解和借鉴的痕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议论文三要素并不完全等同于形式逻辑,而只是抽取其中的要素与议论文写作相结合。一般来说,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要素的提法不是下定义,而是概括性的提炼。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比较喜好简单化,比较喜好概括总结,常常习惯用简单、概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而且在表述时特别酷爱”三”这个数字,因此“三要素”的提法是比较常见的。除议论文”三要素”外,还有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环境),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书法“三要素”(笔法、结构、章法),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饱和度),甚至爱情也有“三要素”。“三要素”的提法遍

及各个领域,似乎概括“三要素”成了一种现代人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因此,所谓“三要素”的提法只是一种简单、概括的提法,是习惯性说法,并不是严谨的概念和定义。

三、议论文三要素与中国古代论说文写作传统的差异

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虽然可以上溯到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这并不是中国议论文的源头,中国议论文有自己的源流。中国很早就有以“论”名篇的文章,梁萧统《文选)中就专列“论”为一门,所收作品始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等。以后又兴起以“说”命篇的文章,著名的有唐柳宗元的《天说》、韩愈的《师说》等。刘勰

中国古代论说文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写作传统:

第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题注:“此言文以载道,人乃有文而不以道,是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这段话说得很形象:有文而无道,就像是空车一样无济于事。古人甚至把”道”视为评判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黄宗羲在《李杲堂墓志铭》中说:“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文以载道,犹为二之。”中国传统写作观念强调“文以载道”,什么是道?古代多指儒家思想,其核心是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因此,中国古代作文多为道德文章。

第二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为时”“为事”即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这是一种现实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写作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中国古代作文不乏具有批判精神的力作。

可以说,中国古代论说文首先注重的是内容,而非形式,比较关注思想和道德的正确性和文章的实用性。与西方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推理不同,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更注重思想和道德的正确性,其论证方式要比简单的逻辑推理更灵活、更复杂,比较注重分析,比较注重思想的深度。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与西方传统的逻辑理性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套用西方形式逻辑来比对中国古代论说文的时候,总会发现很多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地方。

例如贾谊《过秦论》就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中国古代论说文,现在很多教材都把它作为讲论证方法中的归纳推理的例证。虽然从整体来说,《过秦论》可以被归为归纳推理的论证结构,但是它不是简单地通过列举各个朝代灭亡的史实来进行归纳,而是只对秦一个典型史实进行分析:先用四段话来述说秦从发展强盛到统一天下而最后暴亡的史实,然后仅用一段话来把陈涉与山东九国作对比,把秦兴亡作对比,从而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它的论证方式不仅在于前四段的叙事,更在于最后一段的分析,结论是建立在史实和分析的基础上的,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说服力是很强的。其实秦兴亡的历史因素是很复杂的,但是贾谊将其归结到“仁义”,可以说是载了“道”的,在汉初那个时代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四、构建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

如果理清了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以及与中国古代论说文写作传统的差异,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了,但是目前中小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仍然不成熟、不完善,现在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

潘新和老师在论证“具体分析欠缺:说理的贫乏”时,总结了一句话:“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了议论文本生机勃发的雄辩力,使之沦为散发着腐败气息的‘论据’陈尸场。”这句话非常有意思,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那么复杂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不是就好点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表达交流”中议论文写作的单元题目有;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并不缺少潘新和老师认为缺乏的思想方法、具体分析、驳论等因素,方法、技能上的东西我们似乎都不缺乏,而缺乏的是写作的灵魂,缺乏的是思想的深度,缺乏的是自由、有创意的表达。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试题是根据所给的“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正面的、时事性较强的作文试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和考生对作文试题持否定意见,主要是对时事政治类材料出现在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中感到意外,超过半数的教师和考生认为这类试题应当出现在政治学科。相当多的考生作文思想平面化、形式化,论证肤浅,分析深入不进去,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考生在作文中批评中国的崛起,明显体现出正向价值观的缺失。这反映了现在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的熏陶教育。

最应当引起我们深思的是,现在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虽然偏重于方法、技能训练,但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表达却仍然不过关。《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用涩口句,三忌发狂妄议论,四忌袭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一百多年后,我们再看现在学生作文出现的弊病,几乎与一百多年前的“五忌”差不太多:有用甲骨文、繁体字写作文的,有用半通不通的网络语言甚至文言文写作文的,有乱发议论的,有抄袭套用的,有空话连篇、不知所云的……似乎引进议论文三要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作文情况,也就是说这些作文弊害似乎并非完全是由议论文三要素造成。这说明汉语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方法,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政治课;网络媒体;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77-02

近年来,立足高等职业教育这个主体,在大学生中进行政治课教学改革,大力提倡和培育大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动机,通过活动赋予政治学习以新的内涵,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和内在动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改革政治课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学习政治 的热情

众多教育工作者认为,政治课比较难教,原因有二:一是政治课的内容单调,理论性强,说教的东西多;二是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动手能力培养无从下手,特别是新的课型,如启发式、情境式和实验引入式教学法,无法有效组织实施。所以说,多数政治课教学,没有多大的新式教学法诞生,更无法谈及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学生,由于学习的专业课较多,平时接触的学习方法又相对灵活,知识面宽广,天长日久,对政治课的学习难免失去信心。

面对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现状,面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实,在认真研究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从政治教学的实际出发,确立了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自我学习政治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当代大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1)针对政治课与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况,将政治课与时政教学有机结合,并将时政的教学纳入政治课教学中。例如,讲述人生观与大学生奋斗史时,充分联系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迹,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不论哪一单元的学习,总是与生产、建设、服务、流通、时政有机结合,并科学安排课时,重新撰写教学案例,将最新、最能体现现念的东西纳入政治教学中,并推动政治课教学顺利改革。

2)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实施讨论法、分析法、案例法、情境式、时政式等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时政案例法,既新颖,又能直接导入课题,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大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兴趣、有积极性和有动力地学习,政治课的学习自然也就好了起来,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3)定期组织学生对专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每学习完一个政治课单元后,都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主题班会,通过全体大学生的讨论,寻找答案,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学习方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进步,学习热情高,对时政等敏感性问题把握的尺度相对较准。但思想激进,行动迅速,极易受到利用,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注意方式、方法,注意把握方向性,注意正确的思想引导,注意人的教育意识,提高政治教学的敏锐度。

2 寓政治课教学于活动中

政治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与教学活动联系密切,因此,加强政治课教学也必须与活动相结合,将政治教学、研究与学习有机融合到政治课教学中去,体现现代政治课教学的新特色。例如,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论文的形式,针对单元课题撰写演讲稿,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他们搜索大量的资料,研究有关的信息,既扩大政治课学习的空间,又促进对政治课的学习。

在高职各专业中成立政治思想研究课题小组,组织成员定期出版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全体学生积极性高涨,个别学生还尝试在其他杂志上,效果很好。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专题讲座和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另一方面还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平时对政治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带动。高职学生是一个整体,学生集体参与活动,其带动作用可想而知。

政治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因为政治理论和政治时政均与经济动态、社会热点、气候变化、世界风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政治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定时、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纵横和世界报道等节目,并结合政治教学进行专题剖析和讲座,通过具体的实例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综合能力,提升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远见性。

高职政治课的教学,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专题性强。这就需要政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政治教学新体制。为此,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将政治课划分为若干个专题组织教学,这样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效地对症下药,突出学生的个性,提高其自我学习教育的科学性。

比如世界形势分析,并没有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宣讲,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搜索和学习,并通过整理材料和搜索新闻节目等开展自我学习,这样既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学习意识,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3 通过研究,推动政治课教学改革

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型模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学习教育的一种新方法。面对学生对政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在高职学生中大力推进研究型学习模式,其主体内容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带着问题组织论文,带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政治课学习,带着问题进行自我学习。

比如,每一个单元学习时,都将学习提纲提前下发给学生,将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列表发给学生,将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明确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有目标,又有研究的课题,从而达到激励自我学习的真正目的。同时,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后,都组织学生对学习的问题发表见解,并且提交论文。这样一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就更高,对热点问题就更加明确,对要掌握的问题掌握得更好,对争论的问题更加明确,对政治的学习更加积极。

目前,通过这些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在省及以上有关杂志上5篇,部分论文还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其研究成果喜人。

4 创新考核体制,优化政治教学环境

政治课的考核一直是研究的另一个主要课题,为此,这些年来进行大胆的尝试。

1)根据教学安排和单元教学要求,实施开卷考试,这样既全面考核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2)专题考试,以撰写政治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将对政治学习的质量、研究的结果和对问题的见解进行归纳,形成高质量的论文,教师依据论文情况划定成绩。

3)闭卷考试,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是一种传统的考试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传统,但对于考查学生学习政治的优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演讲考核方法,以教师的命题为前提,其评价由教师组成的小组进行,效果也十分有效。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审视传统”和“认识和沟通”两个板块试着从现代与历史的时间角度、中国与西方的空间角度审视中国文化,试图让我们在历史和地域的文化坐标中找到自身的定位;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则试着为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互进提出策略。

第一板块“审视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待传统,我们历史上不乏“放一把火烧光”的“痛快了断”,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但实际上却万万不能做到,因为我们不可能离开“过去”而创造新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先跟祖宗对话,先跟祖宗的遗产对话。同时它又体现出是财富又是包袱的特性。

第二板块“认识和沟通”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让我们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东西方科学的,这比起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自然更有说服力,能起到很好的“他山之石”作用。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我们不得不佩服陈炎先生对中西方文化独到而准确的见解,颇有令人豁然开朗之感——原来如此。

但两篇文章的态度却颇令人玩味,乔治·萨顿体现出对东方科学的尊敬和期待,同时也对西方科学的缺陷作出了客观准确的剖析,提出西方人要向东方文化学习,不能骄傲自满的见解;陈炎先生则是“以我为主,向外学习”的态度,提出“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的观点。

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

《拿来主义》:立足时事材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而深刻透彻地论说了向外国文化学习的策略。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实际上是对现象的解读,像被动接受后的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这套教材唯一个“议论文”专题,编者似乎也特别留心不同议论手法的展现、对比。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大约可以有如下三点:

首先是文体鲜明。议论文是高中写作的重点,《高考说明》在“基础等级”里就有一条是“符合文体要求”,而且在“发展等级”中“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和“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等比较明显都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

其次是结构完整。无论什么样的议论文,写来写去,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非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开始先提出论点: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那为什么要这样呢,先来看看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到底是什么,然后说明它们是财富也是包袱;最后能出结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

第三是手法多样。无非是阐述概念、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等。从论据的类别来说,也无非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在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持论严密方面有独到之处;《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在对比论证手法方面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拿来主义》在反面论证和比喻论证上特色鲜明;《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则在事实论据运用方面做得很好。

12. 寻觅文言津梁

编者想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三种方法——诵读、赏析、借助工具书自学。

第一板块“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经典的“外交辞令”,高超的说话艺术,特别能体现对话语体的言说特点。诵读时语气十分重要。

《谏太宗十思疏》: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古代臣子心目中皇帝的理想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政治、社会。相比《烛》,它是骈文,诵读时节奏十分重要。

第二板块“仔细理会”

可以算作《史记》小专题,两篇文章都很长,也都很经典,都着眼于通过言行、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突显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形象。

《鸿门宴》:侧重于事件、场面描述,展现了斗争双方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

第三板块“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想象出色,语言生动,形象性强。

《非攻》:排比般的语言特点,比喻的写作手法。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因声求气

仔细理会

融会贯通烛之武退秦师“外交辞令”的艺术表达,对话文体

谏太宗十思疏奏章,政治论文;骈体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三件事来塑造蔺相如人物形象

鸿门宴通过事件、场景描述,展现斗争双方的智慧、勇气

秋水(节选)寓言故事

非攻排喻说理通过反复诵读

立足语言品析、细节分析

借助工具书自学

13. 我有一个梦想

本专题的作者都属圣贤伟人,所论述的内容都是“经国之大业”。

第一板块“经世济民”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中一章,以对话形式,表达孔夫子“反对战争”“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寡人之于国也》:用比喻方法,以雄健气势,有层次地论述了治国方针,即善待自然、发展生产、注重教育。

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葬词,思路清晰,表达简洁。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成就进行高度评价,对他的品德发表热情赞颂。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充满激动人心的力量。表达演讲者“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爱国的深情和胸怀的广博”“家园的渴望和自由的梦想”。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书序,文言文,凝练,悲慨。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伟大意义,热情赞扬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并寄望后死者能继述先烈遗志。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自我”向度,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经世济民

英名与事业季氏将伐颛臾以对话方式表达孔子“反对战争”“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侧重于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用比喻手法、层进方法论述治国方针;侧重于策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沉痛、赞颂;悼词

我有一个梦想激情、梦想;演讲词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悲壮、激励;书序

中国古代圣人政治理想与策略

革命导师、民主先驱的光辉业绩与伟大梦想

1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这个专题最能体现编者的“整体意识”,无论思想内容、文本体裁、语言特点、表现手法都不相同,而且一个板块都只选一篇文章,简约而丰满。

第一板块“灵魂的对白”

“对白”是话剧基本手法,“灵魂”指明教学内容在对白背后。

《雷雨(节选)》:经典话剧(剧本)。周朴园的强大和可怜,鲁侍萍的美好与悲惨,是长盛不衰的话题。着眼于人情真假的辨别。

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

“看台”二字点明课文内容的“展示性”,美丑都在这里“亮相”,也表明主旨的显豁。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经典小说。充分表现雨果“对比”写作方法,展现看客、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人物形象,呈现人性的美善与丑恶。着力于人格美丑的对比。

第三板块“人性在复苏”

板块标题暗示人性原来是在沉睡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复苏呢?在战争情况下,在危难时刻,在拷问人之为人的底线时,它“复苏”了,也可见编者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十分深刻。

《辛德勒名单(节选)》:经典电影(剧本)。什么使人震撼?战争的残酷。残酷体现在哪里?灭绝人类的行为。灭绝人类的行为体现在哪里?在辛德勒内心的挣扎上,我们常感受到“千钧一发”般的惊险。他内心善对恶的胜利,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人性的胜利。侧重于人性善恶的冲突。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人与自我”向度,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灵魂的对白雷雨(节选)一对老恋人三十年后再相见;真情还是假意,谁能辨别话剧,要揣摩对话背后心理

美与丑的看台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次冤屈的示众,一场人格的展示;美善还是丑恶,一目了然小说,详细描述场景、言行

人性在复苏辛德勒名单(节选)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一次人性要灭绝还是能复苏的挣扎电影,捕捉镜头内外的光辉

15. 笔落惊风雨

本专题称得上是文学中的文学、精品中的精品。

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明珠,选诗从盛唐到中唐到晚唐,似乎也“点到为止”地体现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蜀道难》:李白以气使诗,结构有迹难求而浑然一体,仙气也;内容酣畅淋漓而务求尽兴,酒气也;风格雄劲奇伟而剑拔弩张,侠气也。正所谓:蜀道虽难终可攀,李白才气天下无。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长江滚滚,境界无边;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正所谓:千古流传诗杜甫,万端悲慨秋登高。

《琵琶行》:其对音乐的精美描写历来被论者津津乐道,天涯沦落的感慨自古引人们广泛共鸣。正所谓:浔阳江头琵琶声,千载不绝漂泊意。

《锦瑟》:意象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似有所寄而终于无解,看来悲忧而并不明言,全诗呈现出朦胧而优美的意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正所谓:曲折回环幽美处,欲说还休迷蒙中。

第二板块“词别是一家”

体现出与诗歌不同的参差有致的语句特征、细腻多情的审美品质;同时,也与必修二《念奴娇》《永遇乐》遥相呼应,呈现“词之正宗”的柔美风格。五代词、宋词各二首,隐约可见其发展脉络。

《虞美人》:春花秋月最优美,春水一江流不尽。帝王生前绝恨事,诗家身后不朽名。

《蝶恋花》:帘幕轻寒闺怨深,天涯望尽归人路。太平宰相不平词,山长水阔美名留。

《雨霖铃》:情景交融,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相生,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把离情别绪铺写得绵长委婉,动人心弦。

《声声慢》:起首十四叠字,凄凄惨惨,清词丽句,惊世骇俗;层层推进,酒雁花窗雨,万般愁情,如今又有谁听?怎“一个”愁字了得!突出愁之广,睹物伤情,见景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突出愁之深,这不止是愁,更是悲是痛是苦是……

第三板块“文以气为主”

两篇文也有诗词特点,语句整齐,音节和美,情志深寓。唐宋各一篇,体现两代文风。

《滕王阁序》:“文以气为主”,什么“气”?“不平之气”“抑郁之气”“悲壮之气”也!后来者都可以在这里寻觅到生命中的孤独感受、悲怆意识。这是文章名垂千古的情感原因。而美丽辞藻、广博知识、优美意境,自不必多说。

《秋声赋》:秋声萧飒,秋状萧条,秋意肃杀。但此赋并不悲秋,作者也不悲愁,实则说的是“人事好个秋”!中国文人“悲秋情结”在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但文章翻出新境界,并不局限于悲情,而有豁达、从容之风格、气度。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社会”向度,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

诗从肺腑出

词别是一家

文以气为主蜀道难咏蜀道之难,抒天才情思;大气磅礴,浑然天成;古风

登高登高悲秋,寄圣人情怀;沉郁悲凉;七律

琵琶行描写音乐美妙,抒发漂泊情志;体现白诗现实主义的厚重风格;排律,长诗,叙事诗

锦瑟借锦瑟意象抒幽怨情感;朦胧优美,独树一帜;七律

虞美人语短情长,语浅意深,乐景哀情;“境界始大,感慨遂深”;五代词

蝶恋花细致摩写闺怨,艳科丽词中较清新开阔者;五代词

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把恋人的离情写得缠绵凄美;内容丰富,技巧纯熟;北宋词,慢词

声声慢叠字出神入化,写得细腻动人;愁情层层推进,浓重得化不开;南宋词

滕王阁序文词美好,才气无双,“落霞与孤鹜齐飞”;少年情怀,天才孤独,“谁悲失路之人”

秋声赋秋声萧飒,秋状萧条,秋意肃杀;但并不悲秋,也不悲愁,却道“人事好个秋”

诗;刚劲沧桑为主调

词;柔美多情是本色

唐、宋有诗歌韵味的散文

16. 走进语言现场

这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实用文”,侧重口语、应用,文学味稍弱,实用性很强。

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不自由,毋宁死》:美国自由精神集中而激烈的表述,这是它成为演讲名篇的思想原因;另一方面,良好的演说技巧也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概括起来大约是——尊重听众但立场鲜明、情感激昂且言之有理、层层深入而扣人心弦。

《奥林匹克精神》: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让我们加深对它的理解。

第二板块“问答之间”

《作为偶像》:时事性质的访谈,体现编者“当下”“重大题材”意识。

《白发的期盼》:这可能是想提醒学生关注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

第三板块“交锋时刻”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体现文化关怀意识,也展示了学术论文的厚重和雄辩特点。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辩论文稿,各抒己见,说明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社会”向度,必修四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

在演讲厅

问答之间

交锋时刻

不自由,毋宁死强烈的美国自由精神,激动人心的经典演说

奥林匹克精神阐明奥林匹克精神内涵

作为偶像体现时代精神

白发的期盼表达亲情关爱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学术论文,文化关怀,人文精神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颇具中学生“现身说法”意味,贴近学生

演讲稿,演讲的修辞

新闻访谈,时事性质

论辩文章,思想的碰撞、交流

17. 科学之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人与自然”向度只有三个专题,第一个是必修一的“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是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这是第二个。本专题长达42页,为全册书篇幅40%。可见本专题的“份量”。

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

告诉我们“人类是什么样的”,《物》从当时追溯人的起源,《人》从现在怀想人的未来。

《〈物种起源〉绪论》:阐明“人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现在是常识,但在当时,却惊世骇俗。这篇文章属于“阐述性说明文”,有论说性质。文章表达准确、全面,体现科学知识的严谨性。也可以明显看出英语表达中从句多、句子长的特点。同时,作为译文,表述上也有生硬、难懂之处。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主要阐述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如果说《物》介绍过去石破天惊的学说,这篇则前瞻神奇的未来世界、生命图景。相比《物》,这篇文章表达更流畅、好懂。

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

告诉我们“自然是什么样的”。《南》落实到荔枝上,把它介绍得全面而深入,作为植物的代表呈现自然的神奇;《斑》从蛇入手,广阔联想,最后以全景式的镜头说明世界的丰富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文艺性说明文的典范作品,具有“文学”品质,表达形象、生动、优美。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引用古诗文。

《斑纹》:是文艺性说明文别“文艺”的,——它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哲理的优美的语句令人目不暇接,深刻、丰富的思想让人赞叹不已。

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

这里说明“文明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人,自然改变了模样,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文明成就”。

《景泰蓝的制作》:从微观角度说明人类利用自然物资创造的文明成果。精美的手工艺品,集中体现着人的审美观点、科技成就、劳动智慧。看到景泰蓝或其他工艺品,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人创造世界的观点:这个东西原来没有的,因为有了人的活动,它出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表达十分朴素,真正体现写作只是要“把事情说清楚”的意图。它属于“程序性”说明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过程,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道程序一一道来;其中又以掐丝、点蓝为主。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从宏观角度说明人改造自然和旧景观的实践。

这是说明文专题,我们见识到说明这种在文学作品中较少见的表达方式“独当一面”的风采,充分说明“语文”的广泛应用——学理科也很需要把语文学好,或者说,语文本就没有文理的专业区别;也说明“科学的人文之美”。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篇目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自然”向度,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探索与发现

奇异的自然

美丽的创造

《物种起源》绪论立足过去学说,阐述人类是怎么产生的,追溯源头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根据当下科学研究,探求人类本身是怎样的,展示未来

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荔枝为代表说明植物世界的神奇

斑纹从蛇说起描述动物及世界的丰富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品的精美;微观创造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人文景观的优美;宏观创造

人类是什么样的?阐述性,有论说文性质

自然是什么样的?文艺性,有文学特性

文明是什么样的?程序性,有介绍性质

18. 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

《陈情表》:都说“读此文不哭者,其人必不孝”,但或者所谓的“孝”只是挡箭牌,“功利”倒是真意,于是我们会发现文章没能用来表达真情实感,不过“巧饰”之文,——当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的卑微、无奈和心酸。

《项脊轩志》:立足项脊轩,写读书生活,写祖母、母亲、妻子,皆生活场景、平凡琐事,文字平易,但真挚动人。此文魅力大约可概括为三方面——文不载道载人情、细节传神动人心、意境优美有诗意。

第二板块“执子之手”

《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心情,并非“痛苦”“凄凉”“不舍”“担心”等所能准确表达,而应该是:依恋却只能离别、凄苦又不能表达、担心而无可奈何,——这才是崔莺莺形象独特之处,也才是《西厢记》的伟大之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两千年来妇女们的“苦闷”,看到她们的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甚至宝贵生命,在专制社会的黑暗天地中、重重压迫下莫名地、无声息地被“闷杀”!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与《长亭送别》编排一起,实在很有意思,可以对比出东西方爱情表达的不同,一个含蓄,一个直白;一个语言典雅,一个用词华丽。他们的故事很纯粹,他们的爱情太忘我。

第三板块“旧日时光”

《旧日的时光》:友情与酒,如影随形,一样美好,一样使人沉醉。回环的节奏、优美的音韵,使诗歌产生回环往复的美好情致。

《箭与歌》:用箭来比较友情,别有情致。

《别离》:用中国白话诗表现朋友的别离。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自我”向度,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精神支柱

生命之歌

旧日时光

陈情表忠孝难两全,真情与假意;文不达意成伪饰

项脊轩志生活琐事,真情动人;文不载道载人情

长亭送别古代戏曲;中国古代女子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及无奈悲凉的情感;雅致、含蓄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外国话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炽烈表达;浮华、直白

旧日的时光让友情在酒中荡漾

箭与歌外国诗歌中的友情比喻

别离中国白话诗中的友情表达

抒写对亲情的动人、美好

表达爱情的凄凉、热烈

展现友情的醇厚、珍贵

19. 直面人生

这套教材已近尾声,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思想成熟度已有提高,或者可以探讨生命中的严峻与残酷了。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他们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对他们来说,生命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报任安书(节选)》:死,可以表白;生,却可以践志。《史记》价值有多大,司马迁的“苟活”意义就有多大。表达曲折隐忍,情感苦痛难当,意志坚韧顽强,不失丈夫气概。“不轻言生死”,出于大勇敢。

《渔父》:生,可以行吟;死,却可以明志。屈原把政治责任放在“诗人”之前,所以国灭,他必须死。对话直白形象,情感悲怆孤高,道德纯粹高洁,真乃圣人情怀。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悲愤之情贯穿始终,因为悲愤,所以“说不出话”;因为悲愤,所以“我还有要说的话”。语句精警,寓意深远;经典之作,博大精深。

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

《论厄运》:16世纪的作品,有古典主义风格,从英雄视角赞美苦难。

《直面苦难》:当代人文章,平民的视角,作者反对夸大苦难的作用,但对在苦难中体现出来的高贵精神表示敬佩。

(表格转下页)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社会”向度,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生存选择

真的猛士

苦难中的尊严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自述“苟活”意义,生命之上,还有事业;曲折隐忍而又坚强勇敢

渔父屈原借与渔父对话表明必死决心,理想破碎,生命已空;表白通晓且态度坚决

记念刘和珍君对时事的评论、感想,但思想、文学意义远超事件本身;语言精警,寓意深刻

论厄运古典主义、英雄主义的苦难观,激励人心

直面苦难当下思想,平民视角,能给人启发

古文,自述性质,对生死的抉择

时事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事件意义

哲理论文

20.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这套教材“压轴”专题,外观宇宙,内察人心,情思深远,境界高阔。

第一板块“心连广宇”——超乎想象“逍遥游”,穿越时空“兰亭序”

《逍遥游(节选)》:“小大之辨”后,指出它们“皆有所待”,而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逍遥”——精神自由不羁、思想广阔无涯、文字从心所欲。

《兰亭集序》:由当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想到人生“俯仰一世”,然后“岂不痛哉”!再想到“一死生为虚诞”,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于是释然、通达,可谓情系当下、思通古今。

第二板块“伟大的情思”——人是“苇草”会思考,生命意义“爱智德”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十七世纪天才思想家帕斯卡尔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伟大与脆弱,思想深邃,有难懂之处。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用明晓、生动的语言表明人生的“古典主义”意义——爱情使我们心灵丰富,知识使我们智慧明达,同情心使我们道德高尚。

表格梳理

专题板块文章核心内容及不同角度板块比较

“人与自然”向度,必修五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心连广宇

伟大的情思

逍遥游(节选)从小大之辨到“无所待”之逍遥境界;恣肆,超乎想象;由物象觉悟天地无穷、精神自由

兰亭集序美景乐事起悲情,感悟“一死生为虚诞”;情感起伏,语言雅致;由时间连贯古今悲慨、生命同一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文字深邃,启人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或者我们真可以因此而理解人生的意义:爱情让心灵丰满,知识让智慧明达,同情心让道德高尚

古文,表现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及哲思

翻译文章,法国、英国思想家的哲理表达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7篇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思想上我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经常读书阅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加强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不断强化我作为教师的德育主体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识。因为我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从不迟到,与同志和睦相处,尊敬领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生病了不光带他看病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决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着德育观。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爱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义务”时,给学生讲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我优秀飞行员王伟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王伟的拳拳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教学目的。

其次、要求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受各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往往缺乏远大的志向,为此,在教学中我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如;在讲述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并把新旧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

再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优秀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已经被青少年所淡忘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让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用“冠生园月饼事件”和“同仁堂的百年金字招牌不倒”进行对比,突出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现在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已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诚信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非常必要。

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如,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实用主义严重,在学习心理存在某些障碍,校园存在着欺凌弱小,打架,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尊敬父母,上网吧,吸烟,离家出走,公共场所不讲文明,哥们义气,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导致青少年的行为出现严重偏差。在针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光靠惩罚和训斥是达不到效果的,反而会招致其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为此我通过社会调查、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抓住时机,创设融洽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经验表明,高尚的感情、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向未成年人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既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又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如;在学习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我们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校园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分析成因时往往又和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在调查报告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改变随手丢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在学习初二政治“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针对学生中存在厌学思想、不良学习习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受教育是个人的私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观点对吗?在其嘴八舌的热烈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纷纷表示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都应端正学习态度,扭转厌学思想。

第四、创新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利用漫画、小品表演、音乐、诗歌、讲故事、重大事实新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能力,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有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情理交融,因为,有些观念必须借助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在初一思想政治讲述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中,把握“要有正确的方向”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时,我适时讲述了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一次把我国自己的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振奋了人心、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一重大事件,从中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延伸课堂,加强德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效用,我除利用课堂教学深抓德育工作不放松以外,还利用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次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如;我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时事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大事,从小树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我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学科德育观的研究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专题研究,我撰写的德育论文《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获市德育论文三等奖。*年我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政治优质课大赛获三等奖,20*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政治优质课竞赛获贰等奖;我所教的政治课在中考中取得教理想的成绩;我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评选中获贰等奖,20*年参加省中学思想政治论文评选,我撰写论文《新时期关于思想政治课教法的探索》获市叁等奖,20*年我撰写的论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在淮北市第一届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叁等奖。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8篇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思想上我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经常读书阅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最新教育教学动态,加强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不断强化我作为教师的德育主体示范教育的角色意识。因为我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如;我每天都是提前上班,从不迟到,与同志和睦相处,尊敬领导,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生病了不光带他看病还帮学生垫付医药费,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决不敷衍了事等。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着德育观。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爱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公民有依法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义务”时,给学生讲述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我优秀飞行员王伟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了王伟的拳拳爱国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培养爱国情操的教学目的。

其次、要求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受各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往往缺乏远大的志向,为此,在教学中我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如;在讲述初三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并把新旧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

再次、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优秀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已经被青少年所淡忘了。作为政治教师我有义务也有责任,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让青少年继承民族传统,增强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述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用“冠生园月饼事件”和“同仁堂的百年金字招牌不倒”进行对比,突出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现在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已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诚信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非常必要。

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式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如,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实用主义严重,在学习心理存在某些障碍,校园存在着欺凌弱小,打架,抄作业,考试作弊,不尊敬父母,上网吧,吸烟,离家出走,公共场所不讲文明,哥们义气,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导致青少年的行为出现严重偏差。在针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光靠惩罚和训斥是达不到效果的,反而会招致其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为此我通过社会调查、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抓住时机,创设融洽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经验表明,高尚的感情、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经验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向未成年人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既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又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升华知、巩固知、发展知。如;在学习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我们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校园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分析成因时往往又和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在调查报告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改变随手丢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在学习初二政治“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针对学生中存在厌学思想、不良学习习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受教育是个人的私事,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观点对吗?在其嘴八舌的热烈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纷纷表示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为国家,为民族、为个人都应端正学习态度,扭转厌学思想。

第四、创新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利用漫画、小品表演、音乐、诗歌、讲故事、重大事实新闻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能力,培养高尚道德品质。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有深刻的体验,以达到情理交融,因为,有些观念必须借助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在初一思想政治讲述第五课“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中,把握“要有正确的方向”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时,我适时讲述了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第一次把我国自己的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振奋了人心、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一重大事件,从中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延伸课堂,加强德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效用,我除利用课堂教学深抓德育工作不放松以外,还利用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次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如;我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时事资料,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大事,从小树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我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学科德育观的研究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专题研究,我撰写的德育论文《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获市德育论文三等奖。2000年我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政治优质课大赛获三等奖,2001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政治优质课竞赛获贰等奖;我所教的政治课在中考中取得教理想的成绩;我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学校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2000年参加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评选中获贰等奖,2002年参加省中学思想政治论文评选,我撰写论文《新时期关于思想政治课教法的探索》获市叁等奖,2003年我撰写的论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在淮北市第一届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叁等奖。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9篇

一、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是重点

如果说转变教学理念是教改的关键,那么转变教学评价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制约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因此,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实践“立足进程、促进发展”的理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们面临的是旧课程教学体系下,教学评价目的不明、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的顽疾。我们周围的一些学校及教师分不清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的不同,分不清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新课标要求注重过程性评价,思想之中政治课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由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日常性的非正式评价等方式组成。过去那种手段单一,功利心态过重的落后评价观念必须转变。从教师的角度,就要克服一些错误的做法。如:完全不做过程性评价、只将测验的成绩作为学分认定的唯一依据,或是将阶段性考试代替过程性评价等。尤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应把握好过程性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终结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二、注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课标注重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从而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要由我们过去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更多地转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方面,要从传统的单一讲授、布置作业、测试等转向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学习讨论、辩论、搞社会调查、情景模拟、主题演讲、提出议案、实施案例分析、组织写政治论文、参与社区义工服务、参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北京市某中学的一味高中政治教师在教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方面的知识时,一位学生提问说“人民代表的职责是什么?”,老师没有让学生简单的看书、查资料,而是让学生采访本校的校长―一位市人大代表,使学生在调查采访活动中深刻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如果在每个知识点上都组织学生去实践,去活动,那是不切实际的,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评价负担的角度想,教师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每一个模块单元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要递交一份自己最满意的学习成果即可。相应的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必修模块难度较小,以客观性试题为主,辅之以适量开放性、半开放性试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选修模块最好采用开放式的开卷考试或表现式的测验,如:要求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注重学生质的表现。

三、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结合

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标,强调立足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这就给我们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肩负着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重任,还要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室行为的角度讲就要避免过去单纯为学生掌握知识而传授知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理论与生活相脱离的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搜集和筛选多种社会信息,引导和帮助学生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沟通、合作、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时事与政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趋势 思想品德 中考开卷考试 应试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必修课程,在学校初中教育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增长才智,而且还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种双重效应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现在中考思想品德课实行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的办法,这给思想品德课复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品德中考的评价内容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中考思想品德学科命题将更加关注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加突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加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地域特色和家乡特色。把“学习即生活”、“考试即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何应对开卷考试就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我认为研究命题趋势和复习教学的方法复习应试的策略至关重要。

一、把握命题的总体指导思想与命题趋势

1、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总体指导思想

中考命题贯彻党的十七大届中全会精神,执行省市中考改革意图,试题与党中央文件保持一致。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为命题总体指导思想。更加关注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更加突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加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地域特色和家乡特色。把握有利于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新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坚持科学性与开放性结合,统一认识和尊重差异结合,知识、能力、情感统一,难易梯度适当为原则。

2、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趋势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现行教材以及时事政治内容确定的考试范围是命题的依据,因此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及知识点要求更具体和详细,围绕《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覆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命题趋势。第一、从命题题型来看,表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稳定的试题结构和分值分配,仍然保持四道大题17道小题,总分70分。第一题:请你做出选择:1-12小题,分值30分。1-6道单项选择,每题2分;7-12多项选择,每题3分。1、2、7为时事(一年来国际国内省市大事要事热点)。第二题:请你谈谈认识:13-14小题,分值12分。第三题:请你参与实践:15小题,分值8分。第四题:请你探究问题:16-17小题,分值20分。变化表现在局部第四大题的17小题上,从材料分析向时事点评再向政治论文的逐步变化趋势表现明显。第二、从命题难度来看,表现出变化中稳定的趋势。变化的是06-08三年总分65分,七年级几乎不涉及;09-11三年总分70分,七年级内容逐步加入10年11年约占10%。稳定的难度系数一直保持并有长期保持的趋势。第三、从命题的关注度来看,关注“热门”与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思想品德课的重点、难点相结合的焦点问题,成为命题的取材趋势,充分体现出政治源于生活。第四、从命题功能来看,发挥试题导向功能、引导功能、整合功能、启智功能、示范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强化功能、和诊断功能。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将成为中考思想品德的命题趋势。

二、掌握复习教学的方法与复习应试的策略

1、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教学的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的复习中,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要重视系统归纳。备考复习绝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的重复。复习的模式不是把原来学过的知识重复一遍,也不是学生做试卷老师讲评试卷。最主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探讨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复习、归纳、总结、提高的目的。常用的复习方法,第一、归类复习法:就是将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梳理归类加以复习的方法。有两种含义,一是“聚零为整”。即将有关材料归为一类,抓住共同点。如将有关“标志”、“本质”、“关系”、“特点”等专题知识归类复习,将“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等易混概念归类复习。二是“化整为零”。可将有关材料分成若干类,各个击破。第二、图示复习法:是以象征性的图形或简单的线条揭示出抽象的概念原理或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人直观地感知、识记材料的复习方法。通过象征性的图形、简单的线条、简洁的文字或简明的数字,使复杂的不易表述清楚的识记材料变得直观明了,使繁杂的知识材料变成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第三、比较复习法: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比较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与联系的复习方法。分析知识之间的不同和相同,可以从定义、性质、作用、特点、目的等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基础与表现、一致性等多方位、多种关系去思考。比较复习法常与图表复习法结合在一起。第四、概括复习法:是对所要复习的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性内容进行复习的方法。适合用于复习内容较复杂、较系统、较深奥的知识。复习时,通过综合概括,提练出材料中的关键部分,形成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信息符号”进行复习,有利于大脑接收、储蓄和提取。

2、中考思想品德复习应试的策略

上一篇:内容与形式论文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政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