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综合素质评价范文

时间:2023-09-27 19:04:17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1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基本素质

一、基本素质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或即我们通常而言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又是一个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个体而言代表了其“人才含金量”,关系到他的学习和就业的竞争力;对整体而言代表了祖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质量和水平。

二、品德

品德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和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

三、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哲学上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范畴。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动力因素,它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科学价值观的调节下,可以提高 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充实,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与人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心理学家在确定性格的概念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把性格理解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会影响人的能力,能力的发展受性格的制约,即人的事业心、勤奋、责任感、坚持性、自信与自制力等性格特征影响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能力的缺陷。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勤能补拙”,也就是这个道理。美国心理学家推孟( TERMAN)对50名有成就的治理优秀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智力本身,也和性格特征有关。

五、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也属于动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该认识倾向总是使个体以特定活动、事物以及人的特性为对象时,所产生的情绪紧张状态,及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由于兴趣规定了个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因而为认知和行动提供了动力,使其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反映出独特的向往意识。因此,一个人如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便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该事物感知敏锐、思维活跃、记忆牢固、情感深切、意志坚强。所以,兴趣具有探究性、情感性、专注性等特征。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是人感兴趣的事物必然直接或间接地符合人们的需要,兴趣上得到满足,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兴趣可使人的生活充满热情和情趣,使人增长求知的欲望和培养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创造、发明和智慧的结晶都是从兴趣开始的。

六、智力与能力

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的思维和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或综合的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即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各种能力表现在个体间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正如列宁指出的“期望社会主义的人们在力气和才能上平等是愚蠢”。

七、体能

体能概括了一个人的体质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基本情况。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的体质和必要的身体活动能力是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什么是个人的基本素质

一、基本内容

人的素质:就是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质量”。 人的素质的高低:就是相比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礼仪之邦,首先讲的是道德,再素质。区分道德和素质是很重要的,一个把办公室收拾得干净整洁的人可能在领导面前造谣生事。一个随地吐痰,满口粗话的人可能在你旅途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两者并不完全关联。衡量一个民族,素质和道德也必须分开考量,混为一谈是很愚蠢的行径

二、基本含义

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定义1:《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 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基本素质相关文章:

1.做人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2.做人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3.家庭日常生活中礼仪

4.个人形象的基本素养的塑造

5.个人礼仪修养的不足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2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困境 改进路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语境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十年有余的综合素质评价虽然获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有一些问题阻碍着评价的深入进行,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势必会削弱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在已有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成果中,中学方面的研究明显多于小学,这与中学阶段存在升学有着密切关系。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期发展。笔者对西安市不同层面的12所学校进行了调查,总体来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状况喜忧参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何去何从、走向哪里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期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和价值。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表现

在笔者所调查的12所学校中,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4所是西安市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4所是城乡结合部学校,不同层次的4所学校分属不同的区域。调查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其中校长及管理人员12名,教师76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发现目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内容缺乏科学性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的效度。西安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在参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框架的基础上,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模块下又有一些二级指标。通过对指标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评价指标比较模糊,指标的设置不周全,无法很好地诠释学生的综合素质,且整个评价体系比较繁杂,以至于教师在评价时无据可依,无从下手。比如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模块中的创新能力指标,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本身就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评价标准作为一个二级指标,如果学校、教师没有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者在活动中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那么就弱化了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2.过程缺乏严谨性

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是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前提。根据笔者的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评价标准中虽然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同学、家长、自我的评价基本流于形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班主任,其他科目的教师参与较少。通过访谈得知,班主任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多是在期末突击完成,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感觉,对学生的评语针对性不强,整个过程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并且90%左右的小学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方法不甚了解,基本是在摸索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3.结果缺乏关注度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考试制度改革,关注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以评价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据调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民办学校的小升初入学考试,但占有的比重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则鲜有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关注,更少有学校、教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基本上是学期末评价结束后,评价手册便被束之高阁,至下次评价前再无人问津。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困境的成因分析

1.价值取向的偏差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评价的自身目的与人们认识的目的存在着偏差。

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然追求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却把综合素质评价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担”,认为其可有可无,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提高分数、考入一所好的学校等,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对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漠不关心、过程的敷衍,及对结果的不重视。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综合素质的本体价值被屏蔽了,丰富的内涵被湮没了。还有一些教师、家长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小升初紧密联系在一起,放大了综合素质评价筛选与选拔功能,“赋予”了评价一些额外功能,加剧了评价的功利性。为了能在评价中略胜一筹,不惜牺牲学生的自由和爱好,让其去学习一些不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加剧不良竞争,形成一些不良风气。

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也正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才导致了公众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公平性的质疑”[1]。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真实发展的呈现,如果评价流于形式,抑或有虚假的成分,那么评价又有何意义?评价的公平性又在何处?

2.“考试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尽管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一百余年,但它遗留下来的考试文化对我国当今的教育评价系统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2]。在各类考试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名次,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普遍关注评价的筛选、选拔功能,而较少关注评价的促进、激励功能。

受考试思维的影响,人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总是希望寻求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并附上分值,这样便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可通过分数来呈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如果以考试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那么评价标准必然要求具体、统一、操作性强。但学生的成长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一种统一化、封闭式的评价标准无疑只能框定学生发展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发展的全部,并且评价一旦标准化,便会聚集人们的关注点,容易导致人们对标准之外的一些素质的忽略。通过标准化的评价往往呈现的是评价的结果,无法记录评价的过程,这也容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

3.“分析式”的评价思路

“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思路比行动本身更具有决定性。如果仔细分析当前的高中C合素质评价可以发现,它采用的是‘分析式’的思路。”[3]这种思路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依然存在,正是这种评价思路导致了我们不断分解评价指标,并赋值量化;导致了我们把学生综合素质人为地分解为各个片段,再把这些片段通过某种人为的方式整合起来。与学科成绩相比,综合素质具有内隐性,它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撑和能量。细化、量化的评价标准看似解决了复杂的评价问题,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且不说赋值的困难,就是把复杂的综合素质分解为几个片段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就很值得商榷。并且“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不仅会冲淡评价的重点,而且还会加重评价者的工作负担,导致敷衍了事的评价行为”[4]。

“分析式”思路对综合素质评价造成的另一影响是在评价结果的比较上,通过分数或者等级对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更多呈现的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如果我们对不同部分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呈现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数,通过分数我们既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不能贸然地认为分数高或者等级高的综合素质就一定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量上的区别,更应关注不同主体之间质的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学生,正确地对待综合素质评价。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路径

1.在理念层面

其一,正确认识综合素质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以分数及静态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并且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及一些功利化的思想,都会给学生后期的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综合素质既应包含学术素质,又不能囿于学术素质,还应包含一些隐性的非学术素质;综合素质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走出分数的误区、考试的束缚,更多聚焦到学科成绩之外的素质发展,而这些素质影响着人未来发展的高度。

其二,正确定位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对评价功能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对评价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在评价过程中,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评价的功能,也是评价的真谛所在。以评促发展,既包含了对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的结果既是一段时期发展的体现,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起点。通过评价,不断认识学生、激励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更好的发展。

2.在实践层面

其一,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可行。评价指标应全面、科学,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在众多的素质发展中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但评价指标又不能过于抽象,这样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为使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共同参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评价有机体。

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评价的维度,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评价提供宏观指导。为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严谨性、真实性、个体性,教育行政部门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可以给学校释放相应的权力,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优势等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对学生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个性化的评价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其二,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落实多主体评价。为进行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价,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在评价执行的过程中,为改变班主任一人突击评价的状况,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层面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评价的过程性、多元化、多主体,使每一个维度的评价都比较丰满,而且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需求所致。如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评价,需要在多种活动和学科教学中进行,这样才可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

3.评价思路的调整

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路影响着评价的行为,“分析式”评价思路割裂了学生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性、内隐性,在评价方法、思路的选择上要考虑其特点,助推评价标准的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全方面展现学生的素质发展,又要能凸显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评价思路及方法上可以依托大数据,在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活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及问卷反馈的结果,利用相关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便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及多种能力和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有效淡化了分数,更多关注到学生的一些内隐素质及潜在素质,呈现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实然和可能状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该模式在评价方式上体现了质性和量化的相结合,依托大数据,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目前这种做法已有学校在尝试,但还没有普遍推广,其应是未来评价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樊亚峤.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育研究,2012(1).

[2] 詹颖,万志宏.论形成性评价与中国考试文化之间的张力[J].中国考试,2008(11).

[3] 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J].教育科学,2014,30(5).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3

关键词: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7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自2006年宁晋县各学校推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以来,作为语文教研员的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探索,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内容,能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它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健康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变了仅以学业成绩评定学生的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扎实开展好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困境

(一)教师的力不从心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不仅要求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观察记录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运动健康、审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当今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而且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做细做久,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边实践边摸索,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插手,因此,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二)学生的随心而为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涉及的各个项目中有的可以量化,有的不可以量化。能量化的指标易于给出客观评价,但不能量化的指标难以客观评价。尤其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评价时不免掺杂感情,融入过多的主观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失真。

(三) 家长的急功近利

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较综合素质而言,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更为关注,甚至片面地认为“高分数就是高素质”。当素质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硬挂钩”时,家长就会将心思放在评价结果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满意的评价,不影响升学,便不惜托门子、找关系,人为左右评价结果,导致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失去公平、公正。

(四) 学校的被动应付

现今,很多学校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艰难抉择的境地,往往“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搞应试教育”,表面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实质上以教学成绩考评教师。再者,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不具备学生素质培养、展现的充分条件,如课程开设不全、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素质综合评价就很难真正、全面开展。

三、 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策略

走出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困境,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素质综合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

(一)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均起着导向作用;对学校与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速度等有鉴定功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只有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价值,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抛出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才能创设条件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难有规律可循。其中涉及的评价条目、评价方式、评价原则等均需要评价者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对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所有评价者进行系统化培训,端正评价者的评价态度,规范评价者的评价行为,从而使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三) 营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依靠学校和教师外,更离不开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何况社会与家长兼有评价者角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社会与家长对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仍存在诸多不解甚至是片面认识,他们很少关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为学生带来了哪些发展,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应用。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

(四)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

只有尽量避免评价过程中融入过多的主观因素,完全杜绝“人情”现象和“走后门”现象,才能确保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为此,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制度,让渎职失职之人受到追究与处罚,让受到不公正评价的学生有申诉的机会,以此约束评价者的“权”,维护被评价者的“利”。同时,还要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不应成为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而应成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重要参考。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4

关键词: 教育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 价值取向 育人导向

目前,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过了近10年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同时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06年,福建省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高中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受制于国家的整体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求不统一,甚至部分高校录取新生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并未真正把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必备条件。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招生办法中针对综合素质评定设定了一定的等级要求,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实行的评价指标过于原则、抽象、模糊,多数评价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学校只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常规任务,从而失去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应有的指引价值和激励功能,评价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或教师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平,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少中小学校致力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荣誉以提升本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整体社会环境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人对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过程缺乏明确了解,不理解评价的真实意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1.在发展中评价。

坚持发展性评价是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中小学生具有青少年学龄段特有的个性、认知、情感、需求等学情特征,我们应注重坚持基于发展的视角通过科学评价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评价目标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密切结合中小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着力点置于为了终身学习需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评价功能上,必须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发挥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明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过程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出强调收集、储存、处理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的过程性,注重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而形成学习、变化、发展的动态认识,并利用过程性综合表现开展分析评价,对学生提出激励性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评价对象上,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身体特质、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应细致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特长,为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做好准备。

2.在激励中评价。

综合素质激励性评价注重在评价过程中更多融入富有情趣和情感的因素,坚持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分层评估中,激发学生个性特质发展。

首先,教师既要积极表扬、肯定优点,又要适当批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只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励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公示和结果认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做好综合评价的把控监督。其次,以评促学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这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而是注重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的激励性评估活动,发挥其具有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真实体验到获取肯定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问题或不足,理解教师的殷切期待,学会虚心接受,真正反思继续努力方向。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个体有鲜明的差异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有利于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肯定和支持,唤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3.坚持多元化评价。

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5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内涵 意义 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8]严谧莞,叶茂.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6-48.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56-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在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这一测试,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完善自身。因此,要不断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应用到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并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素质等影响因素,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概述

1.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含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以定性和量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等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束后按照一定的测评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的认知判断。综合素质的测评过程不仅要透明公开化,进行测评的方式也需要多种多样,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准确的测评,在测评过程中,要充分的将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2.构建与完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管理方式,也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学生进行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认知,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高策略,为学生制定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为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新型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高校不仅能够将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情况进行对比和判断,也能够发现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潜能,从而完善和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更快的提升。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能够准确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认知判断,因此,在国家进行人才选拔时,可以参照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选择高素质的人才。

二、三峡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

1.素质测评方法的定性和定量不够。三峡大学主要通过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的方法进行测评,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测试。在进行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时,经常出现学生加分的造假现象,而且学校对加分项目的划分也不是很准确,经常出现加分混乱的情况;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的主观意愿进行评价,容易导致测评结果的不科学,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是容易受自己情感的影响,导致测评的结果明显不公平。

2.素质测评的目标单一化。对三峡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分析后发现,三峡大学进行这一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综合名次的评定,将学生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从而更好的进行高校的管理。由于该校素质测评目标的单一化,导致对测评结果的利用也不科学,仅仅满足了三峡大学对学生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和各类荣誉的评定等,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存在等问题。

3.素质测评的过程不规范。在三峡大学的素质测评中,存在着测评过程不规范的现象。采用分项积分和综合评估的方法进行,其中有一些学生为了将自己的综合成绩排在前列,做足了表面文章,比如,争当干部为自己进行加分,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愿意为班级服务,只为给教师留一个好印象等,这一评价过程非常的不规范。同时,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加分时,只要符合加分条件的学生,将证明材料交给班委会,就可以进行加分,很多学生在进行加分时,弄虚作假,导致在进行加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乱加分的现象,使得最后所测试的认知结果并不准确。

4.测试的评价指标不科学。对三峡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测评的重点依然是智育测评和德育测评,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这一综合素质测评的重点,也决定了所测试出的结果缺乏实用性,难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在三峡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中,智育测评的成绩占到了总测评成绩的55%,德育成绩占到了15%,可见学生综合成绩的高低,主要是由智育成绩所决定的,虽然在这一测评内容中,也是涉及到了学生的其他素质,但仅仅这一部分就占到了综合成绩总数的30%,难以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

三、三峡大学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完善对策

1.改变以智育为主的测评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要不断完善三峡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首先应该形成科学的测评观念,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对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比重进行重新的划分与制定,使三峡大学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反映出来,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学生也能够根据这一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同时,也要改变三峡大学对测评结果的运用,测评的结果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优和管理的层面上,还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在测评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

2.不断丰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由于当前三峡大学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甄别学生的优劣,更好的进行管理。这一评价的目的单一化严重制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原有综合素质评价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丰富,除了要满足学校对学生的优劣进行甄别和管理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作评价的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中,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判断的非常明晰,学生可以依据这一结果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同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也要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作评价的重要目标,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学生存在主要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只有不断的将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进行丰富,才能够使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3.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促进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多元化发展。目前,三峡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测试,这一测评方法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在进行改进时,应不断的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进行创新,将多元化的测评方法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当中,可以通过定性测量法、定量测量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测评方法来进行。定性测量法是将学生的素质,分为不同的档次进行评价。定量测量法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测试,但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测评,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比较繁多,因此,在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测评方法时,要结合内容选择适合的测评方法。

4.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透明化。由于三峡大学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没有透明化,导致素质测评过程的不规范,经常出现弄虚作假等现象,从而导致测评的结果不公平。为了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化,就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透明化,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学生和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在测评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事件,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要进行及时的公开,接受全体学生的建议和质疑,对于其中有问题的地方要进行审核与调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不仅是满足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管理方式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三峡大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不断的改变以智育为主的测评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丰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促进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多元化发展以及将素质测评内容和过程透明化,才能更好的促进三峡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发展。同时,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需要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组、专业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等内容入手,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02):21-25.

[2]董斌,张玉.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J].文教资料,2010,(20):220-221.

[3]林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的探索――基于嘉应学院“党政班”的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4):133-136.

[4]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02):21-25.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7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也开始探索适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纯考虑成绩,变为综合考虑德智体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过于粗放。很多学校评价时,简单地分为思想分和学习分。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2.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根据班级选票情况进行评价,学生的人缘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的结果,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的素质。3.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存在偏差: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主要作用是给学生评定奖学金,变成了一个给学生划分等级的工具,因而不能真正发觉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很好地指导,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指南。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同时能够真正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一致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评价是有效的。2.全面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特点,从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多方面考察。3.多元性: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是划分等级,应该发现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4.动态性: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活动或成绩的表象的记录,更应该能反映出学生性格、学习和创新能力、特长、兴趣等内在的特点,从而能够指导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选择。5.引导性: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每年例行的考核,更多地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努力方向,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确实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参考和指南。6.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一定能够方便地衡量,有可行性。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在的团队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组织能力等。学生自己可以设定大学的目标。8.普遍和特殊相结合:评价可以分为统一标准和自身特点的特殊标准。统一标准用于奖项的评定。软性的标准用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指导,例如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样更能真实地评价同学,帮助他们进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素质评价为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但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过程是评价的根基,因而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应遵循素质培养的原则:1.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大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身体渐趋成熟,能力提高,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不希望被人束缚。同时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学教育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给他们以鼓励,发挥他们的潜力。2.更加注重实践性,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能够把教育放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3.更加细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教授,缺少必要的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退。学生团学活动环节,学生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回馈,因而学生能力比较难提高。4.加强高校各部门共同的配合,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学部门等共同合作,共同协商。交流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素质发展问题。

总体来讲,我们高校目前由于在师资力量、科目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没有跟上,因而很难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师资比例太低,并且教师的科研、教学各方面的压力较大,在和学生的交流上不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指导。教学管理上比较机械,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尊重,学生想转换专业发展自己的兴趣受到阻碍。教学科目的设置有时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因而综合素质的评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校需要整体的思维,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数量,并且改变评价老师的指标,管理上更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有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篇8

【关键词】学生素养;综合素质;中学教育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在改进中小学教育|量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为: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2015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生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近年来,一些学校制作了“素质教育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评价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诚信问题严重、应付现象明显等问题。要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各层面的专业培训,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收集、观察、记录学生有效信息,注重评价的育人功能。

截至2016年,郑州市已连续6年通过“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与改进提升项目”对小学四年级、初中八年级学生学业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测评,积累了大量对教育教学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测评数据。同时,郑州市开展的“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及其数据分析系统也不断完善,为学校、教师、学生分别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

目前,郑州市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涉及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公民素养、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能力、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由学生、班主任通过自评、互评、班评共同参与完成、学评环节,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总等级达到A级的学生,不得超过该校本年级学生总数的30%,达到B级的学生不得超过该校本年级学生总数的50%;将学生评为D级仅限于个别学生,且能作出清楚明白的解释,该类学生不得超过该校本年级学生总数的1%。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学校没有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学校对文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很大出入,评价大部分仅仅参考学生的成绩或以及学生、班主任当时的主观印象进行ABCD评价,易出现评价结果不公、引领性不强、区分度不高。

初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自2013年开始,郑州49中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郑州市“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改进,并参考”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数据,进行不断的总结提升,结合学校的实际,整合原有的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报告书、综合素质评价表,转变以主观感觉为标准的“填写表格式”评价办法,从实施学生德育千分制、评选百名标兵、手绘学业雷达图,建立学生成长制度、多层次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五个方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学生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具体办法总结如下:

一、评价原则

坚持方向性,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精诚博爱、自强不息”的校训文化。坚持指导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成长过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坚持客观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式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学生评价体系,以1个体系从5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评价。即:德育千分制、百名学生标兵评选、学业质量雷达图、成长手册、成长记录袋、综合素质评价。(见表1)

三、评价内容

(一)德育千分制

1.德育千分制

每位学生每学期以德育100分为原始分,分为学校考核部分(政教处统计)和班级考核部分(班级统计),学校考核部分结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主要考察4个方面:审美修养、行为习惯、志愿服务、潜能发展针对各项进行记录和加减分。用积分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蜕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综合素质评定为A的同学,德育分数需90以上(含90分);综合素质评定为B的同学,德育分数需70以上(含70分)

(二)评选百名标兵

评选百名标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素质评定前的主要工作,项目包含:三好学生、优秀班干、优秀团员、文明学生、突出进步生、美德少年、优秀小组等特色项目,与班级评优相结合表彰人数达总人数的70%以上,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见表2)

(三)学业发展手绘雷达图

手绘学业质量雷达图是我校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的主要载体,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和优弱势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每个学生整理自己各科考试分数、德育积分,自行制作成绩的雷达分析图,并结合学校《一日常规》衡量自身的行为习惯,查找分数背后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出具体改正措施。

(四)学生成长手册和记录袋

用《成长手册》和《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各类评价的数据,以书面形式呈现,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的经历与收获。同时两者也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成长手册》主要以记录学生所经历或参与的有意义事件,如:学期计划、社会实践、阅读情况、获奖情况参与各类活动、课程、执勤、劳动、好人好事等,并规范与评价自己的《我会学习五要求》、《我爱我家7评价》、《健康生活八习惯》,同时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质量分析等。

《成长记录袋》则是收集学生自身获得的资料。如:各类证书、优秀试卷、成长规划、心得体会、一封信、照片等。使用好成长手册和记录袋,让学生完整的记录初中生活的心路历程和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五)综合素质评价程序

1.成立评定委员会

由校长、教学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年级长、学生会主席组成,负责本校的评定工作。职责:制定评定的实施细则,明确评定程序,认定班级评定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定工作。

2.成立班级评定小组

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主要班干部组成,不少于5人。职责:组织班级学生评价工作、结果的合成、接受家长的咨询。

3.评定方法

(1)班主任领取《综合素质评定报告书》,根据学生的过程表F,指导学生做出A、B、C、D四个等级评价。

(2)自评。学生根据本人平时表现,依据综合素质评定各个方面的要求,确定自评等级。

(3)互评。全班分成5-6人的小组若干,交换小组间的《素质评定报告书》,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讨论确定互评等级。

(4)班级评定。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以本学期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确定等级。

4.评定要求

(1)A等级不超过年级总人数的30%;B等级不超过年级总人数的50%;D等级不超过年级总人数的1%,班级具体等级人数,由年级长统一分配。

(2)班级评定小组,将评定结果统一输入《年级综合素质结果统计表》,由年级组长报政教处。

(3)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并把等级评定为A级的学生名单,在学校公示3天。

5.评价内容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

(4)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6.评价等级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均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凡符合基本标准者,视情况可得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得D;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可得A。《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每个学生每学期一张,并在六个学期表的基础上形成初中三年的总表。

(六)评价要求

(1)写实记录。学生、老师、政教处要针对德育千分制、学业质量雷达图、成长手册、成长记录袋等客观、真实的记录相关事实材料,并将活动转化为德育积分在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

(2)反馈整理。每学期将以上材料完整反馈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有意识的整理、遴选,并根据内容进行行为自我分析。

(3)公示制度。在开展评价工作期间,学校要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使用、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和各班级评价小组名单等向学生公示,评价结果要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调查处理。

(六)评价分类

具体分为5个评价层面即:自我评价、班级评价、年级评价、校级评价、综合评价,涵盖14项评价项目,体现不仅关注学生成绩,更加关注获得知识过程中师生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让荣誉、评比、量化更好的发挥评价育人价值,对学生和老师起到引导和发展作用。(见表3)

四、结论

三年来,郑州49中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评价体系,记录五项行为内容为依据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做有未来的教育”,引导学生从主观感觉到关注自身的日常行为以及班级的集体荣誉。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触发了学生对自身行为习惯的重视,如审美修养、行为习惯、志愿服务、潜能发展等行为,基本形成以礼仪教育为龙头的“学生核心素质养成模式”,以“未来发展”作为学生素质养成的目标内容,学生基本养成“落落大方善交际、彬彬有礼重形象、持之以恒好习惯、坚韧厚重知感恩”的良善品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化多层次评价体系更客观、更公正、更多元的评价了学生,提升了学校德育建设整体水平。郑州49中校连续五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先进单位,2016年被评为普通初中教学创新先进单位、两创两争活动先进集体、文明学校、先进家长学校,学校的“希望课堂”模式被评为郑州市道德课堂有效形态,“以评价改革促进‘做有未来的教育’”被评为2016年度“做有未来的教育”行动研究优秀成果。

五、努力方向

1.指标分解的全面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学生成长是个整体过程,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复杂变化,在量化学生表现和成绩的基础上,更突出行为的记录。但不同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对过程性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高低,家长重视程度和理解的差异,用一个完全统一具体的标准衡量,不是特别公平。我们将不断反思、努力探索,以评价育人,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评价的客观真实性

公平的前提是客观、真实。在记录、观察、评价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公信、诚信、价值观的考量,需要建立严格程序。我们将逐步增加评价主体,全面地涵盖评价内容,将评价的周期和学生的发展过程同步,从最末端保证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公正,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持续优化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整个初中阶段建立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成长过程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颜,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评价的目的不是约束,而是促进发展,郑州49中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脚踏实地、有序推进。下一步将不断的总结思考,完善评价体系标准,注重把学生作为一整体看待,不能以条框割裂学生的行为表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6年03月

[2]柳夕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5.1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教育部2013.6

[5]沈继阳.中国教育报.《教育评价呼唤多元化考试制度》,2010.5.23

上一篇:关于消防的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灯笼的制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