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镇范文

时间:2023-10-10 10:07:11

我的小镇

我的小镇篇1

原来老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庄里南平的地都被乡里征用了,一千元一亩,这是上周就已经知道了,正当我们说起此事时,我的爱人拿着手机,给我们读了一条4月29号当日的信息,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我县的一项举措。《总投资58.7亿元!2018年诸城将打造30个田园综合体,有你老家吗?》

有我的老家,就在这个文件的里面——障日山农旅小镇!

障日山农旅小镇位于林家村冶家店子社区障日山下,由诸城市障日山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占地10000亩,总投资1.5亿。项目一期规划占地3000亩,分为贮藏加工区、观光采摘区、休闲娱乐区、生活服务区、民俗居住区五个区域。目前已栽植泰山一号、红阳等优质猕猴桃1070亩,映霜红桃280亩,富硒黄金梨、秋月梨200亩。2018年计划新调整土地1300亩,沿水库四周建设小木屋,儿童乐园及民俗酒店,与青岛昆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一处观光、旅游、采摘、休闲、加工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形田园综合体。

我家的土地就被征用了,我村南平的土地就被征用了,这就是文件上说的2018年计划新调整的土地1300亩里面了。

园区运用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党建+”,由社区书记迟龙飞带头种植猕猴桃500亩,带动其他党员和群众的猕猴桃栽植热情;二是“合作社+”,城里障日山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吸收18名社员发展猕猴桃1000亩;三是“公司+”招商青岛珍伟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青岛昆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两家工商资本入驻,以外来资本助推园区发展。

看了这一信息,我们明白了个大概!

以前这里也曾开发过,那也是冶家店子的赵启平引进外资搞得大型纯娱乐的场所,想当年也是非常红火的,可是,因为他在穷乡僻壤,人流量小,来了一次就不再来了,平日里就没有游客,也就经营不起来,再后来就荒废了!

这次时0年之后的举措了,之一举措是根据民情而计划的,不单单是娱乐场所,而是以农养农,以地引商,以商增资,以资壮农的举措,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农人忙着整地,游人忙着观景;硕果累累时日,农人忙着收获,游人前来采摘;叶落果藏季节,农人忙着加工,游人前来购买!形成一个种,管,收,买一条龙,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良性循环。

构象式是美好的,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随时调整!

不过,我已经见到了那小蘑菇亭,诗画田园的牌子,统一的民俗房子!

我的小镇篇2

【关 键 词】小城镇建设/人口/产业/政策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转贴于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我的小镇篇3

说她是小镇,的确不大,从东走到西只需十几分钟,可这十几分钟是那么让你陶醉,让你留恋,路两旁是笔直的白杨树,苍翠挺拔,直冲云霄.沿街是整齐有序的高楼和大厦,旁边是花圃,樱花,桃花开的满眼都是,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满街飘着花香.沁人心脾,润人心田.

小镇还特别干净,无论清晨还是夜晚,路面几乎看不到脏东西,连空气都像净化了一样,真是绿草茵茵,百花争艳,苍松翠柏,点缀其间.让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看了一遍还想再看!

小镇的古朴也是一景点,最着眼的是灵悦寺,那里建筑的雕梁画柱,砖瓦齐砌,盘龙庙脊,伸张四厦,寺内树木参天,浓荫蔽日,幽静而恬淡.还有一二??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唐代的镏金银盘,双鱼银壶,契丹文铜镜都是稀世珍宝.如今这里也是人们休憩,消遣的好场所.

景色还没来得及看完,临时有事,我们恋恋不舍的踏上了归途.一步三回头,回头难以走.那路边的白桦,微微的清风,悠悠的白云,仿佛都在挽留我们.

我的小镇篇4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前言: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因此,最大力度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小城镇现代化建设就迫在眉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可以推动经济整体发展。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市政基础设施差

我国小城镇的建设规模普遍较小, 基本是在原有的集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集市的分布和交通紧密相关,集市的辐射力也相对有限,常住居民普遍较少,小城镇的规模也比较小。 由于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的数量和水平远不能适应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 居民集中供水设施、电力设施、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不够完善, 城镇整体绿化程度低,医疗保健水平、基础教育水平较差,文化娱乐设施不足,小城镇的功能还不够完善,相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来说, 对外来投资企业和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经济辐射能力与影响力也相对有限。

(二)城镇建设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政府决策和市场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国家的决策会使一片荒芜之地几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作为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小城镇,与大城市或大的区域中心相比,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和凝聚力往往处于劣势。 小城镇的基本建设资金多来自政府和民间投资,多元化投资的格局难以形成,资金欠账多、 缺口大成为城镇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大问题。

(三)城镇建设机构不够健全,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因我国政府部门设置原因, 多数小城镇没有专门的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缺少专业管理人员。有的虽然成立了相应机构,但编制、经费问题依然困扰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工作水平不高,管理方式简单,甚至出现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乱作为现象。在城镇规划方面缺乏专业人才,规划不科学,欠缺长远规划,规划常改常新,甚至先开发再规划,边规划、边开发。常常出现长官意志代替科学决策,开发盲目性较大,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在建筑风格上,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特点,导致建筑风格与城市相近或全部抄袭, 缺乏地方乡土特色,不利于树立小城镇的形象品牌。

二、加快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合理规划城镇

总体规划的编制,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农业、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围绕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来进行, 实现规划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统一。做好小城镇及乡村建设规划,山、水、田、林、路要合理布局;同时要对城镇交通、科教文卫、给排水、废物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区域城镇化体系格局,做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与中心城市建设相互补充、相互呼应;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当地的文化与历史积淀,突出本土特色。规划的编制必须坚持依靠专家、科学决策;审批通过的规划,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审批调整也要严格按照合法程序,公开透明,接受专家及群众监督。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挖掘优势,做到特色突出

城镇建设规划中,必须充分挖掘本地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不能建成大城市的微缩版。不同的小城镇必须通过挖掘、总结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产业等,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根据资源特点和区域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 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大力完善服务设施, 以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的全面提高来打造旅游产业,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要增强服务意识,以便捷高效的管理吸引企业和资本,以优质的服务和设施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

(三)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发展产业集群

小城镇发展上要按照相对集中、 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抓住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形成产业园区。经济规模发展壮大了,才有支撑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后劲。 要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流转等形式开展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生产, 解脱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企业,提高非农人口比例,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

小城镇的正常运转和日常管理同样要有健全有力的管理机制。 要积极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定编定岗,并加大对专业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准。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本着为居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理念,大力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要确保城镇规划的实施, 积极推进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维护好社会治安,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开拓思路,在煤、电、水、气、道路等服务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市场投入机制,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以减轻财政负担,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结语:综上所述,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建设也是我国小康社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乡平复差距较大,因此,最大力度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小城镇现代化建设就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

[1] 王慧 . 发展小城镇的困境与对策 [J]. 城乡建设, 2013 ( 05 ) .

[2] 马荣华 . 加快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思考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 5 ) .

我的小镇篇5

关键词:城市化;中小城镇;存在问题;发展

一、城市化含义

所谓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从而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基础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 [1]。

二、中小城镇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推动中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对于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有着重大意义。另外,大力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使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增强,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有着深远影响。

三、中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一)环境质量下降,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城镇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第一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工业化进程在中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小城镇发展主要原因。一些中小城镇为发展经济,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及城市的环境问题,招揽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治污能力,再加上政府对污染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财政支持,往往导致中小城镇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固体垃圾等废弃物急剧增加而未得到及时处理,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二)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缺乏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公共服务系统。它主要包括住宅区、高档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建筑项目;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 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项目;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随着中小城镇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小城镇的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小城镇在城市建设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严重,基础设施共享不足。有些设施存在功能重复,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公路,铁路网络缺乏整体性,没有较好的与其他交通网络合理连接,没有与外地交通网络合理连接;其他基础设施,例如体育、旅游、餐饮、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而且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等等[2]。

(三)缺乏有效的城市规划方案,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起着合理调配社会资源、规划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小城镇中,政府往往因为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而利用职权便利进行一些违法违规建设,例如会将规划中的城市绿化用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为开发商的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致使城市建设混乱。而政府对于城市化中的土地流转、产业选择等应由市场决定的事情给予过多的干预,从而导致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有些中小城镇政府领导滥用决策权,做出的决定不仅偏离居民的实际需要,甚至出现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一些历史文化古迹未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流失。城市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无序的开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在日后建设中的弊病日益显现。

(四)人才的缺乏制约城镇化发展。缺乏专业型管理岗位和人才是当下中小城镇的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完善,人才大部分流向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健全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高收入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原因。另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各式各样的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相比较而言,中小城镇对高质量人才的发展存在诸多限制。中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就业的能力也较为薄弱,而在产业结构上多为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程度高的行业匮乏,导致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和岗位的缺失。此外,政府对于引进人才的力度不够也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受阻。

小结:当下我国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从长远目光看,积极推进我国中小城镇城市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都发挥着重大影响。在提高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看到它所发挥的积极意义,又要注重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将会带来的种种风险。对于中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要慎重对待,循序渐进,戒骄戒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政府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依法行使职权,真正做到环境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宋亚. 憧憬城镇化[J] .甘肃金融.2013

我的小镇篇6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虽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实践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矛盾在县镇的英语教育中尤为突显。文章将从县镇中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报告,我国70%以上的城镇小学,30%以上的农村小学已开设外语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的形势一片大好。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很多人在国内苦学十几年外语之后,外语能力仍然很低,既无法顺畅地阅读书写也不能流利地对话交流。那么造成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外语教育究竟哪儿出了问题?

二、县镇基础英语教育的现状

1.小学英语教育弊端

尽管我国现已基本普及了英语在县镇小学中的教育,但是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却令人堪忧。首先,我国县镇小学英语教育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学相对落后,甚至有学校委派其他专业学科的老师转科任教英语,其专业度可想而知。其次是学校的重视不够。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小学阶段被定义为兴趣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爱好,课时量一般为一周两课时,远远低于传统学科语文和数学,依此我们也能大概看出学校对英语课的重视度。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师不得不从教材中挑选课文教授,这样东选西凑地完成教学任务,既影响了教学的系统性又违背了循循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此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学了忘了的结果。这样的学习非但没有培养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反而让学生觉得英语是一门难以记住掌握的学科从而产生畏惧、排斥的心理。

2.中学英语教育的误区

县镇中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单词语法讲解,而忽视了语言基本的听说功能,将英语知识当成英语技能。虽然现在的新课标、新教材都不错,但是老师在传统教法的桎梏中换汤不换药,教学的重点仍然落在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串讲上。由于学生缺少了“学舌”的语言环境,其主体作用又被忽视,学习结果便是:狂背单词,不会应用;死抠语法,钻牛角尖,最终导致了英语盲区,不能学以致用,不会说英语,即便分数高也不具备英语能力。

介于如此普遍的现实问题,笔者从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对现阶段县镇的中小学英语提出一些建议。

三、改善县镇小学英语途径

1.加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出于我国特殊的外语学习环境,要想使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外语学习中收到良好效果,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夯实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有标准、流畅的语音语调,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建设,从定向培养和专业培训两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从数量上充实基础阶段英语教师的力量。 转贴于

2.优化资源配置,重视语音教学

根据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语言关键期假说”,在自然环境中,儿童在语音方面习得外语比成年人更有优势。儿童在这一时期的语音可塑性较高,所以提供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倘若教师自身的发音不规范,语音语调存在问题,儿童学了以后很难改正过来,这样学习比不学结果更糟。所以教师不仅要自身发音规范,还要善于发现利用教学资源,恰当地配合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歌曲,影片等多种能提供学生模仿,利于开口说英语的材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提升中学生的英语技能

1.注重能力,改变教法

能力是指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由内而外地达到高能高分,才是理想的英语学习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我们的教师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明白英语是一门用于交流的语言工具,学习英语要学习语言本身,而不只是语言知识。而“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老师怎么教?”要改变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学习态度,教师就要改变教法,合理地将语法,词汇的学习融汇到综合语言实践中去,避免以讲解单词和传授语法知识为主要教学手段,视词汇,语法为独立的技能,而应该树立视听说一体化概念,吸收词汇,内化语法的观念。

2.立足教材,全面提升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才能增长学生的语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如英国著名外语教学法家先生在1917年提出的英语学习“孵化”理论:外语学习要经历一个“孵化”语言的储备阶段。孵化期间蛋壳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们肉眼可能根本看不到,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小鸡才能从蛋壳里跳出来。英语学习也是这样,需要一个“听读”的阶段,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浸泡式的教学环境外,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浸泡在英语氛围中。介于国内英语语言环境有限,缺乏真实情景,教师有必要合理利用网络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适合学生观看的英文原版短片或影片,听取原汁原味的英文故事,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世界,在具体的语境中增强英汉差异的敏感性,积累词汇和习惯表达,身临其境地去感知语法功能,培养语感。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加大阅读量,增强语感,为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做好储备。

要改善县城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需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三好”和“三多”,即好师资,好教法,好设备,同时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多模仿,多练习。

参考文献:

[1]Lenneberg,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 [M]. New York:Wiley, 1967

[2]Harold E.Palmer. 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Teaching of Languages.London: Harrap,1917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张云霞.《关键期假设与中国小学英语教育》

我的小镇篇7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新城市主义 社区规划 应用 小城镇规划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018-01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New Urbanism Ideas 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Zhu Zhe

(Zhejiang Changxing County Planning Design Studio,Huzhou 313100,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the basis to achiev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is the new task and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a country.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small town in China, this paper made dialectical analysis on its application in community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through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 " functional Mixed ", " cultural heritage " etc. advocated by New Urbanis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New Urbanism;community planning;applications;small town planning;urban-rural integration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结构不断升级和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导致城市开发建设总量超过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极限,引发一系列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千城一面、特色缺失、旧城区经济发展滞后等,这些都给小城镇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1新城市主义的内涵

新城市生活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城市空心化之前,用街坊型的开发模式改造旧城区,在旧城区内打造出一个个环境优美、和谐自然的新街坊化社区,让人们在市中心也能享受到郊区的山水及自然风光,营造人居新天地,从而留住一部分人,让其固守城市中心区,避免城市空心化所带来的市中心商业和文化的衰退。月牙湖花园、汇林绿洲、东方城、太阳城、云锦美地等栖霞建设近年所开发的每一个楼盘无不体现了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更适宜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解读的人本主义的房地产开发与城市优化发展的产业理念。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的前提下,用街坊式的开发模式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无论居住在城内还是郊区,都能享受到同样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这成了栖霞建设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产业主张。

2我国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从规划编制角度来看,尽管许多小城镇都已经编制了总体规划,但是大都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也较差;另外,从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角度来看,开发控制规划理应作为控制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具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却寥寥无几,即使已经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小城镇也由于可操作性较差等原因,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控制效果,使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严肃性大大的降低。

2.2 从建设实践角度来看,由于小城镇从规划编制到建设实践都没有一套规范、完整的操作程序,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和保障,大多由个别领导人的意志代替规划决策。当具体的建设和规划控制要求相矛盾时,经常会出现规划为少数人利益让步的现象,使具体开发控制规划成为规划管理部门的摆设以及成为规划编制单位的利润工具。

2.3 从规划管理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理应要求规划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且人员要高水平和高素质,但绝大多数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比较混乱,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管理人员,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3新城市主义理念小城镇规划原则

3.1 生态优先原则人多地少乃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的现状决定了城市人口不能都积聚在城市中心地带,地少的事实又敦促人们不能无节制地进行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去浪费和侵占耕地。住房是地球的一个生态系统,它使建材老化、能源变废气、清水变污水、太阳能变成废热,所以在住房的全生命周期中,要尽量地节能,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水、电、气、土地、能源、森林、生物等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小城镇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当前尤为重要的原则是维护生态平衡。

3.2 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小城镇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应始终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一个既优于乡村又不亚于城市的小城镇,甚至超过城市舒适、方便和优美的人类居住环境,这是推动我国乡村城镇化很有成效的路径。

3.3 文化传承的原则城镇要有特色。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山水自然特点和已有的标志性建筑,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新城市生活主义倡导在住宅开发过程中,将公益设施与环境绿化同步配套到位,并注重对历史文脉的构建及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创造出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此外,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更愿意在城市环境中进行交流,如《清明上河图》展现的便是这种生活方式。这也可以从东亚、东南亚遍布繁华都市的现象中得到佐证。在拥有较高经济水平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从未产生明显的郊迁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中的城市情结密不可分。

4发展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控制指标

一是控制指标的“限低”影响对小城镇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用制度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开发控制的指标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建设开发活动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建设开发项目业主以及周边群众权益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拆迁以及规划管理部门自身行政能力建设等问题。三是通过编制过程的一系列操作,维护、服从、实施政府的政策目标。体现在开发控制规划的编制层面上,则表现为技术指导下的开发控制相关指标制定,而在本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平台――GIS技术,无疑为小城镇的开发控制规划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决策分析前提。

5结语

新城市主义主要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快速扩展、郊区蔓延、大规模旧城改造等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吸收新城市主义的有益做法,以促进我国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强,徐循初.“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4,(3):16-22.

[2]李东.新城市主义(上)[J].北京规划建设,2003,(6):90-92.

我的小镇篇8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存在问题;径流调节;见解

五里镇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零九年开始经过3年水土流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治理面积7953.77hm2,治理度100%,其中,梯田1849.65hm2,乔木林1247.80hm2,经果林1356.31hm2,生态修复3500.0hm2。新增治理措施面积为6500.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78.0%,占水土流失面积82.0%,新增梯田631hm2,乔木林1031.8hm2,经果林1337.7hm2,生态修复3500.0hm2;蓄水池(涝池、窖)1060眼,沟头防护7.19km,生产道路1.94km。

由于项目区内基本农田面积小,坡地面积大,且土地生产力较低,粮食单产偏低,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外力蚕食塬面,尤其是下游,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项目区的环境容量下降;林地和草地中天然林占大部分,人工林地占用面积甚微,荒山荒坡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相当大,极为有必要治理开发,农村的产业结构完善调整。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要侧重农田治理,以解决粮食问题,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其他项目次之。

由于本人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对我县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中得出自己的一点浅见,文中的见解,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1.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工作经验,使得自己对小流域治理有一点自己的见解

1.1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最小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坡度不同的地块上分别配置相应的适合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布局各项措施综合治理的防护体系。

在措施的总体布局上,本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由人口预测和粮食需求平衡分析计算基本农田发展规模、由当地经济生产发展方向确定经济林果发展规模、由水土流失程度和植被覆盖度、宜林地面积合理定水土保持林发展规模、由适宜生态修复地类面积范围分析确定各项生态修复措施规模,经大量分析计算,提出了以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为主,辅助生态修复及小型水保措施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

(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的实施可以使流域治理的可持续和开发得到顺利进行,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分为:沟头防护林、坡面防护林、沟道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地埂防护林(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等。树种的选择以当地的土壤成分和小气候条件的适宜度而决定。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消减地表径流,减少流失,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有:、山坡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排水沟、水平阶、鱼鳞坑等。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引到地表径流进入蓄水工程。

沟道治理工程:淤地坝、谷坊等。主要作用是排洪、调洪,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河床抬低,沟道比降增大。

小型蓄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塘坝、涝池、水窖等,主要是聚集地表水和地下潜流水,以便在天旱时提供附近人畜用水,变害为利。

(3)农业措施:采用沟垄耕作、等高耕作、留茬、秸秆和地膜铺盖田面、等农业措施以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

1.2综合治理的主要作用

(1)保护了水利设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治理,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治理,可以使流入水利工程的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泥沙的流入沉。

(2)调控了坡面径流。改善坡面径流的主要措施是径流调控,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量、削弱其流速、减少冲刷、在时空上调节降水,以减轻水土流失。我县水土保持径流调控分为三个步骤:调流、蓄流、用流。

调流:是截流与分流的统称,是调控坡面径流的第一步,是将坡面径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其分散与聚集,不再顺坡而下而形成的股流:在坡耕地治理方面,一般先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在水平梯田的基础上修建截流分流工程,主要做法是反坡梯田。反坡梯田就是在施工时使梯外边略高于梯内侧,形成5°~10°坡度,可使梯面雨水顺坡流至梯内沟;在坡式经济林整改方面,原有经济林地势坡度较大,且有经济果木,就不适宜进行坡改梯等土方工程了,一般是对每棵果树加以树盘固根,即在每棵果树根部做一个半径1m的半圆形树盘,根部刨土为坑型,结构以干砌块石为主。树盘高度约在0.5m 左右,盘顶高度以高于树根0.3m左右为宜,这样可以为每棵树在根部范围拦截降水和坡面径流,起到蓄水保土作用。

蓄流:是将坡面径流,通过蓄贮措施,储存备用。主要是通过三种方法来达到蓄流的目的。一是对坡耕地施行坡改梯,它是坡耕地拦蓄降雨径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二是坡林地整治中的苗木树盘和等高埂,可以起到蓄水保土的功能;三是人工建造蓄流设施。如沟头、路边蓄水池可作为蓄流备用。

用流:主要是将蓄流之水用于发展生产。一是通过自然的“土壤水库”补给农作物和林草;二是利用蓄水池之水可作旱季耕地灌溉及周围居民的人畜饮水的水源保障。

2.其治理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着问题

(1)由于近年来项目的方案都是有资金额度限制的,不是按照实际需要做预算的,所以它就限制了治理工程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甚合理。

(2)地方配套资金根本跟不上,致使治理进度缓慢,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经济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就不可能是规划时候的所有资金,还要求项目必须完成规划任务,所以只能使治理工程标准和质量偏低,治理进度缓慢,治理措施不配套,使有限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3)虽然是治理,但是工程措施的实施,致使植被的再次破坏,形成水土流失的循环破坏和治理,这一点是历年治理中从未考虑到的。

(4)对于建成后的各项措施,其建后的管理和养护跟不上。致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5)由于后来项目的实施部门比较多,并且不一定是专业对口的部门,比如各乡镇、农业、林业、土管等部门实施水利水保项目,所以其规划的侧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他们各自为政,有时可能在相同的流域各自做其规划,所以就会造成布局的不合理性和工程标准的不同、治理措施不配套、甚至是工程措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效益的不能如预期地发挥。

3.结束语

在水土流失区,要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在坡面治理上以治理坡耕地为主,兼顾治理荒山荒坡;在水土流失轻微和无流失区,以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土保持法,2012.

[2]中国水土保持,2012(11).

上一篇:薪酬计划范文 下一篇:十一放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