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06 08:10:43

差生转化案例

差生转化案例篇1

[关键词] 晚期结肠癌;直肠癌;姑息化疗;差异

[中图分类号] R7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00-02

结肠癌与直肠癌统称大肠癌,按其发病率,目前为全球第四大恶性肿瘤[1]。对于复发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大部分已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姑息性化疗成为该人群的主要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目前对于结肠癌及直肠癌的姑息化疗方案的选择是一致的,并无特异性,而诸多研究均表明[2-4],两者在多个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别。诸如发病机制及预后等方面,对于化疗疗效的敏感性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为研究晚期结肠癌与直肠癌化疗近期有效率的差异,现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94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诊于吉林省人民医院住院部的结直肠癌患者共194例,其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78例;最低年龄为27岁,最高年龄为86岁,中位年龄为61.5岁;有病理学检查作为明确诊断的依据,并且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出现1个或1个以上器官转移,具有影像学可评估的病灶。复发转移后首先接受一线姑息性化疗至少4周期。将患者分为直肠癌组及结肠癌组,比较两组姑息化疗4周期后的近期疗效差异。全部患者均无心、肝、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1.2 资料收集

194例患者中,直肠癌患者100例,男性64例,女性36例,中位年龄59.5岁,中位复发时间间隔为18个月,其中单个器官转移者为64例,一个以上器官转移者为36例。结肠癌患者94例。男性52例,女性42例,他们的中位年龄64.5岁,中位复发时间间隔为14个月,单个器官转移者为50例,一个以上器官转移者为44例。并记录患者经4周期化疗后可评估病灶的变化,评价化疗疗效。其中一线姑息化疗方案包括:FOLFIRI方案(CPT-11:150 mg/m2, 避光静滴 90 min,d1;LV:200 mg/m2,静滴 2 h,d1~2;5-Fu:400 mg/m2,静推,d1~2;此后 600 mg/m2, 持续静滴 22 h,d1~2; 每 2 周重复 ,2次为 l 周期); FOLFOX方案(L-OPH:85 mg/m2,避光静滴 2h,d1;LV:200 mg/m2,静滴 2 h,d1~2;5-Fu:400 mg/m2,静推,d1~2;此后 600 mg/m2,持续静滴 22 h,d1~2;每 2 周重复,2 次为 l 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化疗疗效的评定参照 RECIST 1.1 版标准进行评价[5]: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化疗有效率=(CR+PR)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组 194 例研究对象均为复发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均接受一线姑息性全身化疗4周期。疗效评价如下。其中,直肠癌患者中达完全缓解病例数(CR)0例(0.00%),部分缓解(PR)38例(38.00%),疾病稳定(SD)36例(36.00%),疾病进展(PD)26例(26.00%),化疗有效(CR+PR)38例(38.00%)。结肠癌患者中达完全缓解病例数(CR)0例(0.00%),部分缓解(PR)52例(55.32%),疾病稳定(SD)16例(17.02%),疾病进展(PD)26例(27.66%),化疗有效(CR+PR)52例(55.32%)。两组患者化疗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有近1/3~1/2的患者经系统治疗仍然出现了复发转移且失去了再次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不可治愈,姑息性化疗便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改善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6]。那么对化疗的疗效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总生存期及预后。

目前结肠癌与直肠癌的患者在化疗方案的选择上是相同的,并无差异,这基于大量研究表明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两者在诸多方面亦存在一定差异。首先调控结肠癌与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基因是有所不同的[2],且不同的基因决定着两者不同的预后[3];其次,两者的远处转移特点是有区别的,有研究显示,直肠癌易发生腹腔器官转移,结肠癌更易发生腹腔外器官转移[4];第三,在预后方面,结肠癌的预后优于直肠癌,尤其分期为Ⅲ期的患者[7]。

差生转化案例篇2

[关键词] 大肠癌;FOLFOX4方案;XELOX方案

[中图分类号] R73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098-03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无法手术切除、复发或转移的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复发或转移性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起着重要作用[1]。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68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选择FOLFOX4方案和XELOX方案(口服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静脉滴注)治疗,随访至2012年4月。对比两组疗效与毒副反应,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①经细胞学或病理确诊;②体能状况Karnofsky评分(卡氏评分,KPS)≥60分;③有明确观察和检测指标,治疗后可客观评价疗效;④初治或复治患者,后者最后1次治疗时间距入组时间需≥4周;⑤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⑥无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害,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正常;⑦此临床观察经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能手术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68例,均为Ⅳ期。男39例,女29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64岁;结肠癌36例,直肠癌32例;其中54例有多个器官转移,转移部位:肝脏19例,肺12例,骨6例,远处淋巴结23例,腹盆腔16例,其他8例;初治23例,复治45例。将68例患者分为FOLFOX4组40例和XELOX组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 治疗方法

FOLFOX4组:奥沙利铂(OXA,艾恒,江苏恒瑞制药,国药准字H2004081)8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LV)2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2天;5-氟尿嘧啶(5-Fu)400 mg/m2静脉推注;随后600 mg/m2,持续静脉推注22 h,第1~2天。每2周重复,4周为1个周期。XELOX组:奥沙利铂130 mg/m2静滴,持续2 h,第1天;卡培他滨(希罗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4)1 000 mg/m2口服,早晚各1次,第1~14天,3周或4周为1个周期。化疗使用昂丹司琼止吐。忌冷食冷饮,忌接触冷物,注意手足保暖,减少对末梢神经的副作用。

1.4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采用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总有效率(RR)=CR+PR;临床获益率(CBR)=CR+PR+SD。疾病进展时间(TTP)为化疗开始至疾病出现进展为止的时间[2]。

奥沙利铂的特殊神经毒性分级:Ⅰ级,感觉迟钝或感觉异常,在下1个周期前完全恢复;Ⅱ级,感觉迟钝或感觉异常持续整个治疗阶段,但无功能障碍;Ⅲ级,长期的功能障碍[3]。手足综合征分级:Ⅰ度,麻木,感觉迟钝,无痛性肿胀或红斑,未影响正常活动;Ⅱ度,痛性红斑和(或)肿胀,或出现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Ⅲ度,湿性脱屑、溃疡、水疱和(或)严重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4]。其他不良反应按WHO分级标准判断:0~Ⅳ度。Ⅲ、Ⅳ度为严重不良反应[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68例患者分别完成2~6个周期,共232个周期,平均3.41个周期,均可评价疗效。FOLFOX4组40例,其中CR 0例(0%),PR 16例(40.00%),SD 18例(45.00%),PD 6例(15.00%),RR为40.00%,CBR为85.00%;TTP为(8.59±0.43)个月。XELOX组28例,CR 0例(0),PR 10例(35.71%),SD 14例(50.00%),PD 4例(14.29%),RR为35.71%,CBR为85.71%;TTP为(7.20±0.39)个月。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共完成232个周期化疗,FOLFOX4组135个周期,XELOX组97个周期。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3。

3 讨论

由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改变,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生率在我国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青年人群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据统计,20%~30%大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单纯手术已无法根治,因此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和复发的大肠癌,综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方法。5-Fu是大肠癌化疗的主要药物,单药有效率为10%~25%,最佳给药模式是静脉快速推注与持续滴注结合,四氢叶酸(CF)调节5-Fu的生化代谢,使氟尿嘧啶细胞毒性明显增强。传统的5-Fu/CF方案治疗大肠癌的有效率为20%左右,是大肠癌的基础化疗方案。随着新药奥沙利铂(L-OHP)和卡培他滨(希罗达)药物的使用,晚期大肠癌的一线化疗有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生存期明显改善[6]。

L-OHP是顺铂、卡铂之后开发的第3代铂类抗癌药,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氧环已烷草酸铂,在顺铂结构基础上,其氨基被l,2-二氨环已烷基团所代替,作用机制是通过形成铂-DNA化合物而抑制DNA 的合成,抑制DNA的修复,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同时,二氨基环已烷(DACH)基团是L-OHP独有,使之与顺铂的某些耐药机制(如旁路复制机制、错配修复缺陷)不同,因而抗瘤谱与顺铂、卡铂有明显差异,对耐顺铂的多种肿瘤细胞株及人肠癌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7-8]。多年来,L-OHP为主的FOLFOX(L-OHP+CF+5-FU)方案已被证明治疗大肠癌明显有效,在大肠癌患者的化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初次治疗者其有效率为34%~67%,复发转移患者有效率为21%~58%,使许多的大肠癌患者从中获益。目前FOLFOX方案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及转移复发性大肠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9]。

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是一种口服抗肿瘤新药,使用方便,经胃肠道几乎完全吸收,然后由肝内的羧酸酯酶转化为5-脱氧-5氟胞苷(5-DFCR),在肝脏及多种实体肿瘤中经高表达的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脱氧-5氟尿苷(5-DFUR),最后由肿瘤组织中含量高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P)将5-DFUR转化为有抗肿瘤活性的5-Fu,这三步激活是卡培他滨成为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同时毒副反应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报道,口服卡培他滨后大肠癌原发病灶中5-Fu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浆和周围组织,平均比值分别为3.2︰1.0和21.4︰1.0。卡培他滨的独特肿瘤细胞内酶激活机制,使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靶向性,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10-11]。一项Ⅲ期评价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随机、开放性研究(NO16968试验),比较XELOX和5-氟尿嘧啶/亚叶酸(5-FU/LV)方案,证实在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方面XELOX优于5-FU/LV。鉴于希罗达使用方便,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疗效非劣效于5-FU/LV,加上铂类可上调TP酶的活性,因此卡培他滨与草酸铂联合后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所以目前XELOX在术后辅助及复发转移大肠癌中广泛应用[12]。

为比较FOLFOX4和XELOX方案在大肠癌中作用的优劣,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在大肠癌中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FOLFOX4组RR为40.00%,CBR为85.00%,TTP为(8.59±0.43)个月。XELOX组RR为35.71%,CBR为85.71%,TTP为(7.20±0.39)个月。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毒副反应方面, FOLFOX4方案血液学毒性(包括白细胞下降80.00%、血小板下降45.00%)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50.00%均高于XELOX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XELOX方案末梢神经异常发生率46.4%、手足综合征35.7%,高于FOLFOX4方案,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发生程度均较轻,主要为Ⅰ~Ⅱ度,停药后均可不同程度缓解,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大的影响。其他不良反应如腹泻、口腔炎、肝肾功能损害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治疗进展期大肠癌上,FOLFOX4及XELOX方案疗效均较好,均可作为晚期大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FOLFOX4方案略优于XELOX方案,可延长无进展生存。但入组例数尚少,且总生存尚未观察到终点,需进一步等待结果的补充。毒副作用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可预测的,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均能耐受。所以建议晚期大肠癌患者特别是初次治疗者优先选择FOLFOX4方案;XELOX副作用少,用药简单、方便,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有效,特别是年老体弱、对其他化疗药物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Chibaudel B,Tournigand C,André T,et al. Therapeutic strategy in unresectabl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J]. Ther Adv Med Oncol,2012,4(2):75-89.

[2] Fabel M,Wulff A,Heckel F,et al. Clinical lymph node staging Influence of slice thickness and reconstruction kernel on volumetry and RECIST measurements [J]. Eur J Radiol,2012,81(11):3124-3130.

[3] Inoue N,Ishida H,Sano M,et al.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NCI-CTCAE and DEB-NTC scales in the evaluation of oxaliplatin related neuro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J]. Int J Clin Oncol,2012,17(4):341-347.

[4] Saif MW. Capecitabine and hand-foot syndrome [J]. Expert Opin Drug Saf,2011,10(2):159-169.

[5]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

[6] De Gramont A,Tournigand C,André T,et al. Targeted agents for adjuvant therapy of colon cancer [J]. Semin Oncol,2006,33(6 Suppl 11):42-45.

[7] Simpson D,Dunn C,Curran M,et al. Oxaliplatin:a review of its use in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advanc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J]. Drugs,2003,63(19):2127-2156.

[8] Failli A,Consolini R,Legitimo A,et al. Evaluation of in vitro cytotoxicity of oxaliplatin and 5-fluorouracil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combination versus sequential exposure [J]. J 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2011,25(4):575-588.

[9] Landherr L,Nagykálnai 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J]. Magy Onkol,2009,53(3):237-246.

[10] Hameed H,Cassidy J. Use of capecitabine in management of early colon cancer [J]. Cancer Manag Res,2011,3:295-299.

[11] Zhao L,Bai C,Shao Y,et al. A phase Ⅱ study of neo 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oxaliplatin and capecitabine for rectal cancer [J]. Cancer Lett,2011,310(2):134-139.

[12] Walko CM,Lindley C. Capecitabine:a review [J]. Clin Ther,2005,27(1):23-44.

差生转化案例篇3

【摘要】

[目的]探讨垂盆草对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120例初治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初治涂阳病人采用2H3R3Z3E3/4H3R3方案,初治涂阴病人采用2HRZE/4H3R3或2HRZE/4HR方案。观察组加服垂盆草,对照组加服护肝片。[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3.3%;中断抗结核化疗为8.3%;调整化疗方案为5.0%;与对照组的15.2%、6.7%、8.3%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垂盆草可显著降低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

【关键词】 肺结核;抗结核治疗;肝损害;垂盆草;护肝片

目前抗结核治疗方案中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3种药物对肝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有报道初治涂阳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发生率为17%[1]。由此可致部分患者中途停药,影响正规化疗。为既能进行有效化疗又可减少或避免肝损害的发生,我们对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垂盆草、护肝片分别与抗结核药同服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对其效果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选例标准

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在本科诊断为肺结核,给予免费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416例,须具备下列条件:(1)初治肺结核,年龄18~75岁。(2)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咳血、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肺结核常见症状;X线胸片符合Ⅲ型肺部结核诊断;(3)对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及吡嗪酰胺(Z)无过敏史及其他过敏体质;(4)排除以下情况: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疾患或癫痫病患者;(5)用药前均征得患者同意。

1.2 分组情况

符合以上标准者中选取120例,其中男74例、女4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1~72岁,平均47.2岁;对照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9~70岁,平均46.7岁。两组中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伴有基础病的情况相近,两组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1)化疗方案:两组均选用同一化疗方案,即:初治涂阳患者采用2H3R3Z3E3/4H3R3,初治涂阴患者采用2HRZE/4H3R3或2HRZE/4HR方案治疗。(2)剂量及用法:2H3R3Z3E3/4H3R3方案:HRZE(A1)板块组合药,每板含H:600mg,R:600mg,Z:2000mg,E:1250mg;1板隔天1次口服,连服2个月,痰检转阴后,改用HR(A2)板块组合药,A2每板含H:600mg,R:600mg,1板隔天1次口服,连服4个月。2HRZE/4H3R3方案:H:300mg,1次/d;R:450mg,1次/d;Z:750mg,2次/d;E:750mg;1次/d,连服2个月后,改用HR(A2)板块组合药,1板隔天1次口服,连服4个月。2HRZE/4HR方案:H:300mg,1次/d;R:450mg,1次/d;Z:750mg,2次/d;E:750mg;1次/d,连服2个月后,改用H:300mg,1次/d;R:450mg,1次/d,连服4个月。年龄超过65岁以上或体重小于50kg,剂量适减。观察组自采垂盆草鲜草250g~500g洗净掏烂取汁口服,1次/d。或垂盆草干草30g煎服,2次/d。对照组口服葵花牌护肝片4片/次,3次/d。

2.2 观察项目

(1)所有病例均于抗结核化疗前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三系1次,以除外原发性肝病及肝炎病毒携带者。服药后第1、2、5、6个月未各复查肝功能1次。(2)肝损害观察指标:血清总胆红素(SB)(正常参考值≤23.0μmol/L);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45U/L)。(3)中断抗结核化疗标准:ALT大于正常值3倍(ALT≥135U/L),和/或SB大于正常值2倍(SB≥46μmol/L)经短期强化保肝治疗ALT及SB进行性升高者。(4)重新调整化疗方案标准: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重度肝功能异常;肝功异常经停药保肝治疗各项指标正常,恢复原方案化疗短期内又出现肝功能异常者。

2.3 统计学处理

各组间采用x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发生肝损害情况比较

两组肝损害多发生在化疗后0.5~2月内,其中观察组有8例(13.3%)转氨酶升高(或伴SB升高),升高幅度在56~528U;对照组有9例(15.0%),升高幅度在88~660U。两组比较发生肝损害的差异性无显著性(P>0.01)。

3.2 两组中断或重新调整化疗方案情况比较

(1)两组中断化疗者:观察组有5例(8.3%),对照组有4例(6.7%),两组比较导致抗结核化疗中断的差异性无显著性(x2=1.20,P>0.01)。(2)最后调整化疗方案者,观察组有3例(5.0%),对照组有5例(8.3%),两组差异性无显著性(x2=0.54,P>0.01)。(3)肺结核转归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58例按初订方案完成疗程或治愈,初治失败2例,初治成功率为96.8%;对照组有57例按初订方案完成疗程或治愈,初治失败3例,初治成功率为95.0%。两组差异性无显著性(x2=0.21,P>0.01)。

3.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服用垂盆草鲜草后6例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主要是对鲜汁的青涩味不适所致,4例改用干草煎服,2例减量后症状均消失。对照组有4例口服护肝片后出现呕吐、腹痛,3例减量后症状消失,1例停药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性无显著性(P>0.01)。

4 讨论

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是目前推荐的肺结核短程化疗的基本药物。其中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3种药均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统计表明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的比例为15.0%~30.0%[2]。有报道这3种药用于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可达50.0%[3]。因此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化疗时有重点的选用保肝药,对于减少或避免因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具有意义。

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大多发生在用药的1~8周,其机制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过敏反应;二是毒性反应[3]。保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除抗结核药对肝功能的损害。但是,由于我县地处浙西农村,结核病患者88.0%为农民,且年龄较大,平均为53.0岁,多为留守老人,对于价格较高的西利宾胺、甘草酸二胺等护肝药不能承受。为此,我们选用垂盆草鲜草和护肝片对照观察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减轻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垂盆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具有保肝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4]。葵花牌护肝片其成分主要有柴胡、茵陈、板蓝根、五味子、猪胆粉、绿豆等6味中药制成。柴胡、茵陈均入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作用;板蓝根、猪胆粉、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五味子收敛固涩,利湿解毒作用。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消食,降低转氨酶作用。本组观察资料表明,垂盆草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为13.3%,中断治疗率为8.3%,重新调整化疗率为5.0%,初治成功率为96.8%。与葵花牌护肝片对照组的15.0%、6.7%、8.3%、95.0%比较两组均无显著差异性(P>0.01)。垂盆草可显著降低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且价格低廉。葵花牌护肝片能使服用抗结核药后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等明显减轻,而垂盆草对这方面的作用相对不明显。

参考文献

[1]陈佳怀.汕头市区19982002年初治除阳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引起肝损害情况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4,26(6):242244.

[2]郭英讲,崔德健.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5):308309.

[3]田磊,白敏,李安娜,等.西利宾胺预防HBVM阳性患者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3,31(2):1920.

差生转化案例篇4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关系;劳动争议;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246;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5-0009-07

一、引文

过去30年,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较为单一的劳动关系被以市场为导向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所代替,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更为直接和尖锐(姚先国 等,2004;Cooke,2002)。如果将劳动争议案件作为衡量劳动关系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作为劳资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在1996―2005年的十年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及劳动者当事人数量迅速增加,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国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劳动关系日趋紧张,有可能成为妨碍经济持续增长的隐患。第二,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会对本地区的劳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解释我国当前劳动争议案件迅速增加的原因,以及各省之间为何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构建计量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并分析计量检验的结果;最后是对本文的小结。

二、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

从劳动争议的角度考察劳动关系的状况,可以构建不同的指标。由于各省之间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单纯比较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分别以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数量为权重,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和劳均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考察。产均或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表明了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劳动关系的状况。

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为各省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该省当年GDP之比(注:为了简化,这里忽略了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了各地区GDP的名义值。由于时期较短且主要作截面比较,这一忽略对本文的分析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产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各省每亿元产出所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999年的1.13例上升到2004年的1.43例(注: 本文除另有注明外,数据均引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这里的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审查,符合受理条件而正式立案、准备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2001年宁夏劳资争议案件为2368件,而1999―2004年其余年份平均每年仅有488件;2003年、2004年劳资争议案件分别为上年的2.14倍和1.86倍,远高于其他省区的增长速度。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舍弃了这三个数据。)。各地之间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比中西部地区高50%~80%,产均案件最多的省份甚至是最少省份的7~14倍(注:这里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其余的20个省、市和自治区。)。

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为各省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该省当年就业人口数量之比。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中,将农村农业部门的所有劳动人口都计入就业人口,但这种以家庭为主要作业单位的生产方式,不形成以雇佣和被雇佣为特征的劳动关系,因而也不存在劳动争议问题。我们将第二、三产业人口之和作为就业人口数量,而忽略了第一产业中在大型农场等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人口(注:在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人数大致相当于在农林牧渔等农业部门就业的职工人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就业人口的数量约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1%-2%,并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因此,我们估计本文的这一忽略不会对分析有显著影响。)。从总体来看,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万人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999年的3.73例上升到2004年的7.05例;劳均争议案件发生频率最高的省区约为最低省区的14~24倍;东部地区平均值约为中西部地区的2.5~3倍,虽然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是差距仍然较为显著。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我们计算了各年度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与泰尔系数,以观察省际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表1)。三种测度显示了大致相似的收敛趋势,即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逐步缩小。其中,产均劳动争议案件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差异系数大幅下降,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差异系数在2001年和2004年下降幅度较大。

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与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总体数量逐年上升,但各省之间的差异在逐年下降。比较差异系数可以发现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在各省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而且,东西部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值之比远高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说明若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来衡量,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更大。由于劳动争议与就业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更能反映劳动关系状况。因此,各省之间以及东西部之间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巨大差异,说明不同地区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着显著差别。

三、省际差异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描述

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状况可以从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劳动报酬与保险福利、劳动环境与劳动保障等方面进行衡量,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劳动关系的紧张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对一些特定地区劳动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戴建中,1996;“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2000;夏小林,2004;姚先国 等,2004)。劳动关系冲突的各个方面均可形成劳动争议,与其他指标相比,劳动争议案件更具综合性;劳动争议案件是劳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能更直接地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在不同省区之间,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指标具备可比性,数据资料更为完备。因此,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劳动关系的状况,分析不同省区的劳动关系,我们将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指标作为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两个指标。我们将影响劳动关系,进而影响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地区因素。

2.经济转型。如引文所述,我们将中国的经济转型理解为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双重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必须重构,这是引发劳动争议案件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城市化和市场化可以刻画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由于劳动争议与就业人口直接相关,我们以总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作为代表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注:以就业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程度与以总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000年各省区这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89。),以城镇就业人口中非国有单位职工所占比重作为代表市场化程度的指标。我们预计,城市化程度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越高。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劳动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得更为频繁。我们以人均GDP、各省GDP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刻画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能够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由于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因此,经济规模与劳动争议案件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以各省实际GDP增长率代表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劳动力市场间接地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

4.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可以从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来刻画。由数据的可得性及便于省际之间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表示劳动力供求状况。失业率与劳动争议的关系比较复杂。失业率越高,说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越严重,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压力,劳动者可能会接受更苛刻的条件,这会使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同时失业率上升会使劳动关系更为紧张,产生更多的劳资纠纷,进而增加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行使各项法定权利的能力就会越强,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解决劳资纠纷的成本就会越小,从而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频率。我们以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非文盲的比重表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这一指标越高,该地区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越高,预期发生劳动争议案件的频率就会越高(注:这里的文盲、半文盲是指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人口。)。

5.地区因素。按照文献惯例,我们将31个省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前文所述的11个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湖南、湖北、吉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西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区。我们以东部地区为参照组,设中部地区为虚拟变量1,西部地区为虚拟变量2。

我们采用了1999―2004年各省区的数据,劳动争议案件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变量的含义与数据基本特征列于表2。从数据的相关性来看,两个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91。代表经济转型的城市化与市场化指标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均GDP与三个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三个解释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水平与三个变量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计量模型

我们分别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LnLaborCase)、产均劳动争议案件(LnOutCase)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水平(Urban)、市场化程度(Market)、名义GDP(LnGDP)、人均GDP(LnPerGDP)、实际GDP增长率(Growth)、城镇登记失业率(Unemployment)、教育水平(Education)、中部地区虚拟变量(D1)、西部地区虚拟变量(D2)为解释变量,构建基本的计量模型:

其中,α、β和ε分别为常数项、系数列向量和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我们采用了时期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由于教育水平指标缺少2000年和2001年数据,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数据,每类方法都分别估计了包括教育水平变量(模型1和模型2)与不包括教育水平变量(模型3和模型4)的两种形式。回归结果见表3、表4。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转型,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是影响产均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全部就业人口有40%~45%仍在从事以自我雇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因此,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从社会总体来看,是劳动雇佣关系代替原有生产关系的过程,必然引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增加。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劳动争议有显著的影响,以就业人口的城乡结构比例为衡量指标,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会增加2%~2.7%。

经济体制转型表现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如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比例的上升等。若非国有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概率更大,那么,这一比例的上升意味着劳动争议数量将会增加。回归的结果表明,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口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小或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国有单位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发生劳动争议的数量也在增加,因此,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劳动争议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第二,经济规模、人均GDP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有所不同。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总量密切相关,经济规模每上升1个百分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上升0.1~0.15个百分点,但经济规模对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较小或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与经济规模的影响相反,人均GDP对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在1.1~1.5之间,但人均GDP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没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并对产均案件的影响较为显著。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劳动关系趋于缓和,而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关系将会更加紧张。

第三,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在特殊条件下才具有显著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就业人口中非文盲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劳动者总体的教育水平在所有的计量模型中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劳动争议发生的频率上升1.7%[KG-*3]~2.2%。这说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劳动争议案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代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有显著影响,且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者面临更为不利的就业环境,劳动关系趋向缓和,反之,则劳动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失业率对劳均案件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了劳动力供求对于劳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

第四,与东部省区相比,西部省区有着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而中部省区的差异不显著。与劳动者总体教育水平一样,西部省区这一虚拟变量在所有的计量模型上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一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控制其他变量,西部省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比东部省区高37%~69%,劳均劳动争议案件高27%~64%,而中部省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比东部省区低8.4%~21%,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低14%~19%。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呈U型形状,其形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随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化,劳动争议发生的数量和频率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在制度建设方面,为构建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应当不断完善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发展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效率。同时,应当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就劳动争议案件产生的微观机制而言,劳动争议成本的降低将会增加案件发生的频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争议处理效率的提高等都可以降低劳动争议成本,而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劳动争议案件频繁发生的现象,既应看到劳动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可能构成的挑战,也应看到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因素。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积极应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与1993年颁布和实施的《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相比,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比如将原来60天的审理期限缩短为45天,免收劳动争议仲裁费,使用人单位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等。这些措施将会降低劳动者维权的成本,预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产生更多的劳动争议案件,政府有关的行政部门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对相关仲裁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等。

四、小 结

经济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劳动争议发生的案件数量较多,频率较高。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形成劳动争议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这可能预示着,随着城市化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对立的劳动关系,劳资纠纷与劳动争议也将不断增加,而目前的劳动争议协调机制是否能应付这一变化,是很令人担忧的。同时,我们应当更为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行使自身能力增强的反映,而这种可行能力的增强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森,2002)。

由以下几点,可以进一步深化本文的研究:第一,研究更好的反映劳动关系的综合性指标。劳动争议案件不能全面地衡量劳动关系,它仅是本文在研究中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指标。比如,考虑到申请调解和仲裁的成本,一些程度较轻的劳资纠纷可能并没有形成劳动争议,而一些严重的劳资冲突可能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解决方式。为了全面地衡量劳动关系,便于进行时序和横截面的比较,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对反映劳动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量化和加权,形成某种测度劳动关系的综合指数。第二,以更科学的数据和指标充实本文的研究。由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以就业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经济转型,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更规范、更准确的表示方式和指标。另外,一些数据的缺失对本文的研究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补充和完善这些数据,可以完善本文的研究。第三,研究各项因素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给予充分的说明。只有更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劳动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并为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戴建中. 1996. 私营企业雇工及劳动关系调查报告[J]. 社会学研究(6).

森. 2002.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 等 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91-295.

夏小林. 2004. 经济增长的背后:解读浙江省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宏观背景[J]. 经济研究参考(44).

姚先国, 赖普清. 2004. 中国劳动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研究(7).

“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 2000. 关于中外合资企业中劳动关系的调查[J]. 社会科学研究(2).

COOKE F. 2002. Ownership change and reshaping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China: a study of two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44(1): 19-39.

[WT3HZ]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and Its Explanation

GUO Jinx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 300071)

Abstract: [WT5B1]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China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labor disputes have been normal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bor disputes cases have been studied as a complex index representing employment relation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re is great 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With panel data of the provinc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sum and frequency of labor disputes case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bor market can explain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Keywords: [WT5B1]economic transition;economic development;employment relations;labor disputes;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

差生转化案例篇5

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佳〔1〕,是目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推荐方法。但多西他赛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生产厂家,国产与进口的多西他赛在价格上相差也较大,其疗效及毒副反应是否有差别有待研究。笔者分别采用国产和进口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并互相做了一个疗效及毒副反应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就诊并由B超、X线、CT及MRI及骨扫描确诊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40例,年龄38~71岁,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40例患者均KPS≥70分,预计生存3个月以上,且近1个月内未行放、化疗,血常规、肝功、肾功及心电图均正常。观察组20例,年龄(49.2±12.7)岁,其中 1处转移7例, 2处转移8例,3处以上转移的5 例。对照组20例,年龄(50.4±10.9)岁, 1处转移5例, 2处转移9例,3处以上转移的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用药前1 d开始口服地塞米松(辅仁药业,国药准字H20073330)8 mg,2次/d,连用3 d;希罗达(罗氏制药,国药准字H20073024)每次1 250 mg/m2,早晚2次,餐后30min口服,连续服用2 w。化疗前后静推5-HT3受体拮抗剂防治胃肠道反应;给予糖皮质激素预处理,预防过敏反应。对照组给予进口多西他赛(商品名:泰索帝,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注册证号H20090646,0.5 ml:20 mg)75 mg/m2第1天静脉点滴1 h,3 w为1次。观察组给予国产多西他赛(商品名:奥名润,江苏奥赛康药业,国药准字H20064301,0.5 ml:20 mg) 75 mg/m2第1天静脉点滴1 h,3 w为1个疗程,治疗至少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疗效评定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2〕评定疗效。①完全缓解(CR):全部病灶完全消失,维持4 w以上;②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30%,维持4 w以上;③病变进展(PD):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④病变稳定(SD):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不足30%或增大不超过20%。不良反应按照WHO急性及亚急性标准

分为0级~Ⅳ级。Ⅰ:不影响正常生活;Ⅱ:虽对正常生活有影响,但能耐受;Ⅲ:反应严重,不能耐受,须治疗;Ⅳ:危及生命。

1.4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3讨论

转移性乳腺癌是恶性肿瘤,治疗较困难,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和缓解肿瘤相关症状,并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让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最后的时间里仍保持良好生活的质量,降低死亡率〔3〕。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多西他赛是一种新型的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并抑制其解聚,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纺锤体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死亡〔4〕,而且抑制微管解聚的能力较紫杉醇大2倍〔5〕,毒副反应低、安全性也更好〔6〕。文献也报道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总有效率61.4%〔7〕,但多西他赛联合化疗有效率可达60.0%~80.0%〔8〕。本研究中,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结果观察组疗效均较高,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提示国产和进口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均较佳。此外,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不良反应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提示两组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无显著性。国产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可靠,而且比进口药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培,朱学强,周强.AT与FAC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比较〔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2):37-9.

2Tsuchida Y,Therasse P.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Newguidelines〔J〕.Med Pediatr Oncol,2001;37(1):1-3.

3上官新英.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8):1341-3.

4桂金川.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乳腺癌30例〔J〕.重庆医学,2008;37(8):874-5.

5孙清,巢琳,赵伟,等.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2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肺癌杂志,2006;16(3):229-31.

6刘芳,江泽飞,宋三泰.单药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剂量强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 2005;27(1): 56-8.

7姚毅波,董兵超.含诺维本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3):43-4.

差生转化案例篇6

关键词 进展期食管癌;生存率;术前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08-09-03

食管癌作为我国消化道第二位原发肿瘤,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早期食管癌因症状不明显很难发现,临床超过70%为ⅡB期、Ⅲ期患者,又称之为进展期食管癌。其5年生存率仅22.4%,由此可见,进展期食管癌的治疗也是食管癌外科治疗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高进展期食管癌的疗效,学者们进行了多种治疗模式的探索,如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术后放疗、术后化疗等。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学术组织或机构,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等已经把术前化疗并手术治疗进展期食管癌列入治疗指引。但文献报道结果显示其价值未达共识,我院选择术前放化疗(cRT)方案中容易操作的术前化疗后手术这一治疗模式,2003~2008年对300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300例进展期食管癌,全部病例均经胸部、上腹部CT、上消化道造影、内窥镜检查,且经活检病理学确诊,术前临床分期为Ⅱ、Ⅲ期。全组合并高血压38例,COPD 20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8例。术前检查病例均无化疗和手术禁忌证。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有96例接受术前化疗,其余204例直接手术治疗。两组其余临床资料。

1.2治疗方案

1.2.1实验组 PF方案:DDP 80mg/m2・d1,5-Fu 100mg・dl~5方案化疗,间隔2-4周,连续2个疗程。化疗结束2~4周后手术。

1.2.2对照组 术前未经化疗,直接手术。

1.2.3手术方案 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切口,胸下段食管癌和病变上缘距主动脉弓下缘大于5cm的胸中段食管癌选择左后外开胸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病变上缘距主动脉弓下缘小于5cm或病变跨弓,距胸膜顶大于5cm的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选择右开胸、上腹部正中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膜顶吻合术(二切口);位于高于主动脉弓上缘的胸上段食管癌和颈段食管癌选择左颈、右胸、上腹正中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三切口)。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胸引管时间差异进行t检验,术后并发症率差异进行x2:检验,应用logrank法比较1年、3年、5年的生存曲线的差异性。

2结果

2.1实验组毒性反应

40例在化疗中出现胃肠道反应,其中轻度恶心、呕吐(1~3次/d)18例,中度恶心、呕吐(4~6次/d)22例;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

2.2实验组化疗疗效

实验组中有7例食管肿瘤全部消失,镜检仅有部分瘢痕残留,43例肿瘤长径缩短大于30%,进食梗阻症状减轻,其余46例见肿瘤只有少许变化。根据AJCC(2006版)TNM临床病理分期标准,50例病例的术前临床T分期和术后病理T分期相比下降。

2.3手术及术后并发症

根据肿瘤部位选择三切口46例,二切口57例;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197例。289手术为根治性切除术,11例姑息性切除术,单纯剖胸探查术为0。

2.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率的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2.5术后治疗及随访情况

全部病例经本院信息科随访5年,随访率95.3%(286/300)。实验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5年生存率无差异。

3讨论

食管癌的治疗目前获得肯定的方法是手术和放疗,化疗还有争议,总体来说,远期疗效均较差。原发灶的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多学科综合治疗还是食管癌的远期发展方向,目前综合治疗模式有多种,术前化疗或放疗或同步化放疗后手术均为各家研究机构关注点。我们依据本院特点和患者的接受程度,选取术前化疗后手术这一命题作为研究课题,希望对食管癌的综合治疗的研究有所提示。

食管癌术前化疗并手术的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化疗杀灭微转移灶,削弱癌细胞的活力,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种植的机会,为手术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使肿瘤缩小,降低T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有望提高远期生存率。国内外学者对食管癌综合治疗深入地研究,其远期疗效争议较大。目前一线化疗方案是5-氟尿嘧啶加铂类。5-氟尿嘧啶多以静脉穿刺置泵,24h持续静滴。此方案患者依从性好,毒副作用轻,70%患者进食梗阻症状减轻,术前营养状态改善。在患者化疗结束2个疗程后2~4周手术。术中发现经过化疗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纤维化;食管床及纵隔胸膜只是轻度充血、水肿,无明显胸膜粘连,不增加手术难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胸引流管拔除时间、吻合口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PF方案化疗对手术操作所造成的影响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果发现术前病变较长的食管癌病例化疗后组织水肿明显者,切除范围相对扩大,距离病变上缘7cm以上切除,再行食管胃端侧吻合。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中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2%、43.75%、35.42%,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04%、31.37%和26.47%。两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显著(P=0.0485)。由此可见:术前化疗能显著地提高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这可能与降低肿瘤T分期从而减少术后复发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与其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相符,但由于研究样本小,远期疗效5年生存率差异的显著性尚未完全体现出来。部分患者术后放弃治疗,或另行其他方案化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靶向治疗等因素本研究未能严格控制,可能对长期生存率有影响。

我们还发现术前正确分期对入组条件的筛选研究至关重要,2例患者彩超可疑肝转移(M1)经增强CT证实无肝转移(M0)后人组。部分患者术前T分期不够准确,特别是T3和T4有时难以区分准确。因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解剖影像学如食管造影、增强CT、内窥镜下超声、PET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差生转化案例篇7

【关键词】晚转移性乳腺癌;GP方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作者单位:733000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普外二科(徐春凌),普儿科(梁栋);甘肃省武威市妇幼保健院(严萍)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术后行辅助放化疗,化疗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而相当多的肿瘤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肿瘤又极易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1~2]。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素能作用于肿瘤内皮细胞,并抑制其迁移,同时诱导其凋亡,还可以调节肿瘤细胞表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多靶点,从而间接导致肿瘤休眠或退缩[3]。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应用恩度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4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乳腺癌患者,其中绝经期前49例,绝经期后27例;均为女性,年龄32~70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GP组36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48岁,GP+E组40例,年龄32~68岁,中位年龄45岁;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乳腺癌,经晚期乳腺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或手术后放化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至少出现1个可测量的病灶,复发转移灶均由CT、B超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确诊,其中肺转移32例,肝转移12例,骨转移11例,淋巴结转移21例;Karnofsky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重要脏器功能正常,治疗之前患者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均基本正常。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GP组: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1次/d,连用第1~8 d;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1次/d,连用第1~3 d。GP+恩度组:恩度75 mg/m2匀速静脉滴注,1次/d,连用第1~14 d;吉西他滨及顺铂的用法用量同GP组。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1 d,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评价远期疗效。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2个周期后复查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病灶进行评价。

13疗效和判定标准参照WHO标准[4],根据CT检查(取病灶最大径及其相垂直的径线)结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统计有效率(CR+PR)、临床受益率(CR+PR+SD)、中位生存期(MST,化疗开始至死亡时的中位数)、疾病进展时间(TTP,化疗开始至证据表明疾病进展时间);毒副反应按WHO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度标准分为0(无)、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Ⅳ(威胁患者生命)级。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近期疗效近期疗效结果表明与GP组相比,GP方案联合恩度治疗组有效率625%和疾病控制率850%均显著高于GP组的389%和639%(P

22远期疗效全部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显示:GP+E组和GP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235个月和10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毒副反应两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胃肠道反应。GP+E组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毒副反应情况

毒副反应GP(n=36)GP+E(n=40)0ⅠⅡⅢⅣ~Ⅳ(%)0ⅠⅡⅢⅣ~Ⅳ(%)白细胞减少71012526392241121450*血小板减少1412343611269311350*胃肠道反应1597325831912810525肝功能损伤258210306335200175*静脉炎277110250304420250过敏反应313200139295800275注:与GP组相比,*P

3讨论

恩度作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临床实践表明其耐受性良好,与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并不增加毒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恩度与GP方案联用治疗易复发、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比单纯应用GP方案疗效显著,能显著延长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和生存期,同时降低毒副作用。笔者认为其可能机制为: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和顺铂对肿瘤细胞无选择性,而恩度可直接作用于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抗肿瘤药物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在肿瘤血管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恩度具有较强稳定型,并直接作用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可在肿瘤局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芳66例乳腺癌术前心理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4):118.

[2]张静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5(11):38.

[3]Folkman J Antiangiogenesis in cancer therapyendostatin and its mechanisms of action Exp Cell Res,2006,312(5):594.

[4]孙燕,石远凯,储大同,等临床肿瘤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7.

差生转化案例篇8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预防措施

老年人做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人群,对含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标准化疗方案耐受性差,易于发生药物性肝损害[1~3]。本文就老年菌阳肺结核的化疗方案、用药剂量、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痰菌阴转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既可减少发生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又能保证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初治菌阳老年肺结核患者305例,所有患者均无肺外结核病,无营养不良、HIV感染、嗜酒,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肝病,严重结核病,心功能不全,合并其他药物的使用等可以导致肝功能损害的因素的存在。入院时肝功正常,痰抗酸杆菌及肝功能检测≥2个月。305例患者中,采取预防性治疗组(适当调整强化期化疗方案及药物剂量)151例,常规治疗组(未采取预防措施,常规一线强化期化疗方案及剂量)154例。

1.2 方法常规治疗组:常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HRZE,药物剂量根据公斤体重计算,55kg以上,H0.4,1次/d;R0.6,1次/d;Z0.5,3次/d;E1.0,1次/d。55kg以下:H0.3,1次/d;R0.45,1次/d;Z0.5,2次/d;E0.75,1次/d。预防性治疗组:以HL2EV化疗方案为主,药物剂量根据公斤体重计算并减少上述常规剂量的1/3左右。

1.3 观察指标服药后每隔1w复查肝功能,每个月连续3次复查痰涂片抗酸染色。观察时间:2个月。分别总结预防性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强化期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

1.4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4]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达正常上限2倍以上,合并或不合并胆红素异常,或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均升高,且其中之一升高达正常上限2倍以上。排除过敏、新近病毒性肝炎等因素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及痰菌阴转情况,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预防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为9.9%,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患者被迫中断治疗或选择二线抗结核药物,导致治疗效果差、结核病复发和耐药等,给结核病的控制带来难题。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做为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坏死危及患者生命,是目前关注的焦点[5]。

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多发生于开始治疗的2个月内[6],故本文选择痰抗酸染色及肝功能检测≥2个月老年菌阳肺结核患者做为抗结核化疗方案的评估对象,以评价调整后抗结核化疗方案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以及强化期治疗效果的影响。

本文追踪151例老年菌阳肺结核患者,采用HL2EV化疗方案并抗结核药物用量减为常规剂量的1/3为预防措施,发现肝损害发生率明显减低,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涂片转阴率无明显下降,与常规组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调整后的案和剂量是可行的,不影响强化期治疗效果。减少抗结核药物用量患者痰涂片转阴率无明显降低可能与老年患者药物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无明显变化有关。当然,这尚需进一步行血药浓度的检测以证实。

综上所述,对老年人及其他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人群采取适当的调整抗结核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的措施,有望使患者平安渡过化疗强化期期,使抗结核化疗顺利完成。但上述措施是否会导致化疗疗程延长、远期复发率增高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Fernandez VA,Sopefia B,Fernandez VJ,et al.The influence of risk factors on the severity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J].Tuberc Lung Dis,2004,8(12):1499-1505.

[2]Yew WW,Leung CC.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hepatotoxicity[J]. Respirology, 2006,11(6):699-707.

[3]Tostmann A,Boeree MJ,Aarnoutse RE,et al.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concise up-to-date review[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2):192-202.

[4]Benichou C,Criteria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s.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J].J Hepatol,1990,11(2):272-176.

[5]Frieden TR,Sterling TR,Munsiff SS,et al.Tuberculosis[J].Lancet,2003,362(9387):887-899.

上一篇:篮球过人技术范文 下一篇:清明节扫墓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