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辅导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1 17:05:43

差生辅导计划

差生辅导计划篇1

一、摸准学情

接教新班,向班主任和班委成员交谈沟通,了解班风学风,诊断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及存在问题。若有可能,逐一找学生谈心,搞清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心理、思维、习惯等,摸准学情,为下一步的化学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股票市场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完一个章节,举行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来自所学的化学教科书和所做的同步训练。严格测试,测出真实情况。分段统计:90分以上、90-80分(含90分)、80-70分(含80分)、70-60分(含70分、60分)、60分以下(不含60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姓名、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综合能力三种能力强弱的划分归类。从分数段和能力的综合分出优、中、差三类结果。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逐步缩小好、中、差的距离。只要教师舍得精神,肯用心,抓两头带中间,培优辅差的效果逐步凸现出来。

二、具体操作措施

1.制定培优辅差教学计划

根据水平测试的结果分类,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培优辅差教学。优秀学生定A层,该层学生自己订出保优的计划,力求每次测评中取得更优秀的成绩,渐渐提高分数,各种能力逐渐增强。中等生分在B层,鼓励他们冒尖,改换学习方式,多学多思多问多练。差生居C层,思想、学习上存有问题,教师多找其个别交谈,个别辅导,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要求,督促落实到位,缓慢提升。教师的培优辅差计划的内容包括宗旨、各班指标、培辅的时间地点、培辅教师、培辅方案、培辅的学生名单等。

2.落实培辅计划

备好了学生,备足了授课内容,备够了巩固的练习,方能收到实效,落实计划中,特别要重视:

(1)突破薄弱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采用“强项”的学科让位薄弱学科的办法,把强势的学科的课外时间少放点,改上薄弱的学科,以此减少薄弱学科的数量,各学科齐头并进。具体到化学学科或其中某部分知识,某层次的学生学得不好,课外多花时间,教师多加强辅导,单兵训练、提高成效。当然,这需要各学科教师间的理解支持配合,班主任的协调,让学生学科的“短板”尽量减少,共同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2)见缝插针抢时间。培优辅差不仅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更主要的还见效于课外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自习课、午休、课后休息等时段,针对性找各层学生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辅导解决,积少存多,问题会越来越少,学习效果相应地越来越好。既可以个别辅导,又可分类分批培辅。

(3)内容的优化综合。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重点进行以下的培优辅差:①化学元素符合及意义;②化学式的意义;③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计算;④溶液的相关计算;⑤实验器材操作;⑥计算技巧技能;⑦典型例题解析;⑧探究、开放式各类题型的归纳。抓住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常见题型展开典型型习题的训练,或制成电子课件,让学生随时调阅练习。

(4)早日接触中考题型。从学习接触化学开始时,教师整理出省、州、市县往年的中考或质量监测的知识点题目,让学生接触了解。每章举行一次“章考”,每月底进行一次月考,围绕考点,易混之处编题。教师在批改评阅中,搜集建立学生错题档案,以此作为培优辅差的依据,弥补化学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纠错集的建立。根据每次测试的情况,学生独自整理出:哪些知识点未弄清,失分的原因,解决的措施等,将错题抄在纠错集的本子上,抽空看看想想,减少错误,全面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

三、注意事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抽时间研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别,注重新提法与教科书对应的知识点,还要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新特点、新题型、新解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上的化学学习。同时将教科书里的化学知识按常识介绍的、了解的、理解的、掌握的、运用的等层次,落实到平常教学中,驾驶好教科书。

2.精心设制习题。习题教学是培优辅差的重要环节。在习题训练中发展问题,加以弥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①习题设计或精选要有梯度,照顾三个层次的学生学情,分别扣准重点、难点、疑点、弱点、热点,利于巩固双基,益于开拓思维,培养基本能力;②扩大容量。围绕双基,增加强度,符合当今学生的认识规律,将社会相关相联的化学知识渗透到题目中,学用结合;③析题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④训练求精。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训练不求多但求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差生辅导计划篇2

一、研究背景

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更希望每个毕业的大学生都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与分析社会职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它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自我评价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能力,即选择目标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国内有学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研究提高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得出结论:即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这些研究为今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其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没有专门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专业的特点使外语类院校的学生更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人本主义思想更为强烈,个性往往较为突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思想更为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探索,善于表现,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受西方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更加务实,更为实际,勇于竞争。因此,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标,借鉴前人的研究,并根据Betz与Taylor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义、职业生涯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以及班杜拉的提高个体自我效能论述的四种途径,设计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形成可操作的、具有推广性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并丰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准实验设计,探讨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一至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团体辅导海报,在报名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组成实验组,20人组成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情况:男生10人,女生10人,大一年级学生12人,大二年级5人,大三年级3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质。实验组接受前测、后测和三个月后的追踪测验,对照组接受前测、后测两次测验。研究者向未能参加的学生说明其他人更迫切需要团体辅导的协助,给每一位对照组成员分发小礼品,并把对照组同学定为下一学期的团辅对象。实验组接受每周2次,每次2小时,共8次的实验干预;对照组在实验处理期间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为:

假设1: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干预能够提高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假设2:对照组被试在同一时间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假设3:干预能够产生长期效果,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干预结束时的水平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五)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彭永新和龙立荣,2001)。共39个项目,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五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量表或全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总量表和各维度的Craombach a系数分别为:0.9366、0.7452、0.7997、0.8098、0.7674、0.6774;总量表和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56、0.580、0.525、0.511、0.601、0.599。

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自编,全部为选择题,共10道题。通过让被试填写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了解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的成长,和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最终为团体辅导活动的领导者提供改进意见。

三、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一)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测试,通过比较实验组前后测、对照组前后测以及追踪测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值差异,来考察团体辅导的效果。

1.实验组前测和对照组前测差异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为了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量表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上的变化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后测,且为了验证最终效果完全是由于团体辅导所引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值T检验的方法,考察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上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定结果的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3.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预状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实验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经过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4.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前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于对照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5.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测试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考察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的结果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成员后测与三个月后追踪测验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二)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通过《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的反馈信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改善并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成员在辅导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表现在:由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没有组织实施过职业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而本次的团体辅导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迫切的需求;成员们表示很喜欢参加团体,学习的知识内容很实用,学到了很多求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解、思考职业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普遍认为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上有了很大提高。

四、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

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和团体辅导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果,针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研究。数据发现,实验组三个月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团体辅导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结果发现,实验组实验前后测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问题解决维度上没有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的反思和后期对实验组成员的追访,归纳原因有两个:

第一,团体辅导成员中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主。他们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均表示参加此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有着很大的收获,并且在自信心方面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涉及到实际的择业、就业等现实性问题,且实际的择业、就业除了应聘者本人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社会在那一年是否会在本专业提供就业机会、硬件条件(如基层工作经验)是否过关等,使之产生顾虑,不能保证一定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第二,团体辅导活动中关于实战演练部分,更多的是采用模拟现实中的面试场景,而并非完全真实的面试场景,与实际可能存在着一些出入。自己在模拟中面试过关,不一定代表着现实中也一样可以过关,所以造成成员的不确定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问题解决维度是与现实结合相对结合更紧密的维度。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

五、建议

在本研究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应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给予更大的关注。学校的就业指导应该侧重于职业决策过程中针对困难应对的方法上的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在了解他们真实想法以及所面对的各种冲突与矛盾的基础上,提高他们适应现实的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职业决策。学校应制定科学的就业指导内容和计划,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开展就业教育,遵循学生自身规律和特点编制学生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计划,并对每个阶段的方向和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我和客观环境,及早总结和测评自己的主客观因素,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情况结合,制定每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差生辅导计划篇3

小学二年级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一、指导计划

为了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各科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如郭欣、郭山源等,且担任班干部能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如李传旺、张有米等,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潜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三、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习作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培优对象:

五、辅差对象:

六、主要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坚持辅潜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6.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7.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8.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9.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差生辅导计划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而传统的职业指导模式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使其只能停留在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以及对职业定位技术和理念的掌握上,而无法将各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体验,进而外显为行为的力量[1]。知、情、意、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仅强调知的因素,忽视情与意的培养和激发,那么行的动力必然很微弱[2]。这也是导致目前教育的效果难以在行动中有所体现的主要原因。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重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寓于活动和游戏中,避免空泛的说教,使成员在游戏和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3]。最重要的是,团体辅导还能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新行为的机会,成员能够较容易地将在团体辅导中习得的行为习惯迁移到真正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增强了辅导的有效性。因此,团体辅导能够加深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有利于其确立职业目标,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加获得就业成功的机会。可以说,团体辅导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最佳形式。

二、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

将龙岩学院招募到的大一至大三40位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统一进行前测后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置作个简要说明,从而选出愿意参加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20人。再对其进行鉴别性访谈,以不具有精神病性、神经症或严重的人格障碍类问题、能坚持到整个活动结束为标准,最终确定出符合研究要求的16位作为实验组。再根据以上条件选取出相对应的16位大学生(四个维度因子分差异不显著、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一致)作为对照组。据了解16人中个别几人曾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而大部分成员在此之前甚至从未听说过团体心理辅导。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4]进行测验,本量表系林香君(1992)依据国外 Osipow,Caney & Barak,(1976)所编,后经陈金定(1987)修订后再行修订,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高达0.960。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生涯决策能力,共 26 题,以李克特(Liket)五点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采用反向记分为 5、4、3、2、1。得分越高,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越低。

(2)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

本次团体的名称定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采用的是封闭式、结构式设计。方案设计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为基础,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分为四个单元,每隔一周便进行一个单元,从第一个单元的“认识你我,从心开始”到最后一个单元的“成长回顾,笑迎未来”全程贯穿着“相识一自知一改变一行动”的辅导思路,每个单元的团体都按照“创始一过渡一工作一结束”这四个阶段进行,每个单元为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共进行四周,并随时根据团体成员的心理动态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团辅方案实施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32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的前测。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32名成员再一次接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的测试。

三、研究结果

1、研究前提的保证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在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生涯决策能力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同质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后得出对照组的总分及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和生涯决策能力这四个维度的前后测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在这一时间周期内对照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未发生变化。

2、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后得出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前和接受干预后,被试的各项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职业生涯定位得到较大改善。

3、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出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和生涯决策能力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团体辅导在提高实验组生涯规划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四、结果讨论

1、团体辅导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有效探索

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接受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之后,自我认识维度的得分显著增高,而对照组在该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增加,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得到了显著提高。

2、团体辅导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本研究中实验组自信心提高的程度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表明团体辅导为成员创设了一个信任、尊重的氛围,使成员能够冒险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寻求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不断地提升自己,以便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3、团体辅导可以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

本研究通过“生涯幻游”和“价值观拍卖”等探索活动的进行,使被试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实验组成员在生涯目标维度上的得分更有了显著的提高。

4、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生涯决策是指一个人选择目标或职业时,所采用的能够使其获得最高报酬并将损失减至最低的方法[5]。在本研究中,只有实验组的生涯决策得分显著提高,也就是说,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之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结果的分析,实验组在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的确立和生涯决策能力这四个维度上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而对照组则没有得到改善。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定位的提高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即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入进行,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模式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在高校生涯教育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清,林小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干预的研究[D].广东,广州,2013.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琛.专业不满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干预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5]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7.

差生辅导计划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团体心理辅导 医学院校大学生

[作者简介]孙璐(1979- ),女,河北清苑人,成都医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四川 成都 610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2011年度面上项目“应用心理学专业《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探索”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SXL-11201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97-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于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其就业难度远远大于其他高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医疗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校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医学院校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诚然,医学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但是,是否具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让医学院校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认识自我、专业和职业,学习制订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对于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作为基本工作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对大学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进行测试;帮助并指导大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认识;帮助并指导大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战略;指导大学生参加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取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及经验;在大学生毕业前夕,为他们搜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单纯以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利于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与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2.促进大学生将信息转化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可以不断地将关于“自我”“职业”“专业”的知识、信息进行交流和整合,从而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掌握职业决策技能。

3.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尽管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尤其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职业兴趣及职业价值观都缺乏清楚的认识,这样就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障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从深层次上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促进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认识并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找出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然后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下,不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监督机制,促进自己职业理想的实现。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实例分析

1.对象。为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效果展开了对比研究:通过海报招募和课堂宣讲的方式,选择某医学院2012级不同专业7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8名,女生42名,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每10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系别、班级、入校以来学习课程内容、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当。甄选时,被试填写一份《职业报名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个别访谈,甄选标准为自评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上存在困惑且具有较强参与动机者。

2.工具。为评价团体辅导效果,对组员进行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前、后测。测量工具为原版由Gati,Krausz和Osipow编制,中文版由沈雪萍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该问卷共计35个条目,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3大类10小种,分别为“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其中“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不合理的信念”;“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在量表中还加入一项关于职业决策困难“主观感受程度”的评分条目。该问卷所有题目按Likert 9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另外,还采用自编“团体满意度评价表”评估团体辅导的主观效果,量表共计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1“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说明对团体活动越满意。

3.干预方法。通过对参与大学生的甄选和前测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相当模糊,甚至对于如何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安排也存在很多困惑,对于未来就业更存在不小的紧张与焦虑。虽然不少同学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很少有人真正采取行动对将来进行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虽然大学生们都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但是由于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透彻的认识,在没有外界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动上。对前测结果分析还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打算报考研究生,但对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等问题仍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

在掌握了低年级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方面存在的困难后,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并参考Lock所著的《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中介绍的步骤和练习,制订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并对该小组成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方案主要包括认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家庭环境”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总结和评估”等内容。在3个月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共进行了12次活动,其中“团队建设”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职业理想”和“认识职业价值观”各进行了1次活动,“认识自我的气质、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了3次活动,“认识家庭环境”进行了3次活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了2次活动,“总结和评估”进行了1次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再次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对所有学生进行后测。

4.结果。活动完成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总量表”中的前测值显著大于后测值;另外,在该量表“缺乏准备”“缺乏信息”及“主观评价”三大分维度上前后测成绩也有显著性差异。更具体地说,在“缺乏准备”维度上,两个小维度“犹豫不决”与“不合理信念”前后测差异显著;在“缺乏信息”维度上,“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方式的信息”等小维度上前后测差异也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信息”维度及三个小维度“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上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据此说明,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的某些维度来讲是有一定效果的。

团体结束后,采用自编《成员满意度评估量表》对成员的主观感受及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对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参与的大学生们均表示非常满意,一些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深了自己对影响职业决策因素的认识,能够从自我发展的方向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了怎样搜集职业信息,从哪里搜集职业信息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有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便将来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就业。

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们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进行规划。如某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及专业特点把职业目标定位在“护理管理”上,并基于此制定了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现实的规划方案(如下表所示)。

总之,针对医学院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其本质就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团体辅导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方法,提升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晓霞,田梓蓉,韩杰.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2).

[2]哈力群,周宏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林晓萍,王有智,李小雁. 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

[4]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差生辅导计划篇6

内容摘要:职业化发展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然而在职业化发展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也无疑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客观认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成因,从职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缓解职业倦怠的路径和方法,对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化 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倦怠

【分类号】G645.1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进行助推,力求更快地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为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吹响了号角,是辅导员发展的趋势。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迅猛,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将面临一些新境遇,他们的职业化发展情况如何,职业倦怠现状怎样,如何有效应对职业倦怠?这些都是职业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去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JOB burnout”一词来定义职业倦怠,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的个体面对工作对个人的能力、精力、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及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①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师,要面对学生管理、服务、教育等诸多工作内容于一身,加之学校多部门的任务分派,可谓是长期处于一种连续性的压力之下,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如何呢?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迄今并没有一致性的权威数据,因调查问卷、被试群体、数量、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尽相同。笔者以某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为被试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对其职业倦怠程度进行调研,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问卷采取7级计分,通过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接近均值,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但尚未达到中等程度。三个维度的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即表现为情绪及生理上的损耗和枯竭,感到心力交瘁,情绪低落等。

(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得知:职业倦怠三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如表一所示: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二、三、四得知,各维度在职称、工作年限、所带学生数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婚姻状况与各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五所示

(三)不同问卷测试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曾用两份不同问卷先后对同一测试人群进行施测,两份问卷均经过信效度检验,问卷维度相同,题目数量相当,但在不同维度的题目设计上存在一些差异,经回收统计分析,职业倦怠的整体结果差异性较大,且与施测者近期的工作现状有较大关系。由此考虑,施测结果只是一个相对性的结论,可以有效预测职业倦怠的近况,以期更好的进行调试和解决,从而加快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首先,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类型有着一定关系。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职业倦怠水平。性格、气质虽无优劣好坏之分,但作为心理范畴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性格、气质类型在生理、机理、心理上的表现还是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水平及维度也呈现出相关性;其次,辅导员工作的可控性不足。工作时间、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不可控性,使其随时要面对突如其来、尖锐棘手的挑战,加上日常工作的繁杂性,使得辅导员的精神、心理压力较大,这将进一步加快职业倦怠的速度;再次,辅导员工作生活界限不明,工作负荷大且缺乏私人空间。辅导员的工作是无明显时间界限的,无论是否是节假日,亦或是深夜,只要工作有需要,就要S时随地开始“上岗”。长期的应激状态,将加大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另外辅导员电话、微信、QQ等基本透明公开,随时而来的电话、谈话、交流、教育在无时的进行着,你将不再具有完整的私人空间,如此必然会加快其情感衰竭,导致职业倦怠的形成。

(二)组织因素

首先,辅导员职业无系统评价体系,工作难量化,不能非常客观的反映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开展情况;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管理不够科学,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不明,无论是轮岗还是晋升机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公平与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挫败了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师资培训上,专任教师每年进修和继续学习是学校师资培训的重点,可辅导员对外交流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却相对较少,即使有培训也是小范围受益,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讲,工作主要靠自己的摸索和学习,缺乏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个人成长周期长,成就感低。再次,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人文关怀,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低,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对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心理成长、日常生活、实际困难等关注不够,长期的人文关怀缺失,使得辅导员感受不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社会因素

社会对某个职业的认同以及评价成为判定该职业社会价值的标准,也成为衡量从业者社会地位的标准,因此,社会因素不可或缺的成为造成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首先,社会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职业认同不高,这一职位既不是大学教师,也有别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多数人眼中的辅导员是专业化程度低,工作队伍不稳定,没有技术含量的打杂工;其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常复杂和艰巨,多元文化与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冲击使得大批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挑战着传统的三观信念教育,挑战着辅导员工作的权威的,这些都是新时期辅导员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职业化发展导向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 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就必须对这一职业进行明确的定义界定、分析职业发展历程以及职业心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给辅导员一个相对明晰成熟的职业发展路径,只有这样,辅导员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重要意义才能够逐渐展现出来,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从众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其固本的工作,只有这样,辅导员的工作才能真正走向职业化、专业化。

(二) 建立健全配套的职业化发展机制

辅导员职业化是促进该职业结构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出口。建立健全配套的职业化发展机制包括建立职业化的队伍、职业化的制度规范、职业化的岗位和培训体系等。职业化队伍的建立应从辅导员岗位职责入手,对辅导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培训拓展训练,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职业化的制度规范应从辅导员岗位责任出发,从各高校育人工作的建设目标出发,整理出一套辅导员行业规范标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并根据这套标准,从学校发展需要入手制定职业制度规范;职业化的队伍和职业化的制度规范必然带来职业化的岗位,对比岗位标准进行培训,考虑培训的实效性、适时性及与教育目标的科学统一性。

(三) 提升职业认同感,形成“大环境”。

同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存在较大差异,常常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辅导员与同等级别的专任教师相比收入较低。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诸多工作无法得到量化转化为劳动所得,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很多高职院校内部虽出台了一些鼓励辅导员发展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推进无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不畅,激励机制缺乏,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高职院校应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复杂性,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周期性、专业性,从环境、政策上保障辅导员的应有权益,形成职业认同,多些人文关怀,尊重其地位,兑现相应待遇,使辅导员真正有归属感,有话语权,有底气有动力的开展学生工作。

(四)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管理

研究表明,职业的倦怠程度与从业者的职业心理发展状况直接相关,而在职业心理研究中,最能够体现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有必要根据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管理教育,使得辅导员职业发展路线更科学、更明晰、更具方向性、计划性。从短期、中期、长期各阶段规划设计好阶段目标,使得辅导员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轻易迷失方向。同时辅导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职业规划,从认识辅导员工作入手,包括客观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以及客观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确定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等。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在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上看的清走的远,也只有这样,辅导员职业才能够存在某种“范式”,从而以期职业倦怠的缓解及改善。

注释:

①刘维良编著:教师心理卫生【M】,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年2月第35页

参考文献:

[1]单文娟.专业化职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5(02):125-126.

[2]孔 金.高职院校辅г敝耙稻氲〖白晕业魇侍轿[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6):115-116.

[3]朱以财.高职高专辅导员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基于个体生存状态与职业生涯规划[J].职教论坛,2010(02):111-112.

[4]赵久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和对策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08):103-104.

差生辅导计划篇7

关键词:计划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在计划分配法下,综合性费用分配方法是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将费用进行分配和调整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较直接,简化和加速了费用分配的计算工作,还能够反映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便于考核分析计划成本完成情况。但站在理论学习的角度,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较细致的分析。

一、综合性费用计划分配法的适用条件

在计划分配法下,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则应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对应的分配方法均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非精确的成本分配方法,其假设是指综合性费用分配时均都按事先制定的计划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因此,计划单位成本是否准确,是否做到尽可能地接近单位实际成本,是决定综合性费用分配结果是否准确,能否真正意义上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的关键所在。

总体来说,采用计划分配法对综合性费用进行核算的前提是企业具备较高的计划管理水平,各项计划成本资料齐全且准确。因为计划单位成本与实际误差太大,不仅会影响分配结果的准确性,还会直接影响业绩企业内部业绩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为此,企业在制定计划单位成本时,必须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及历史经验等相关因素,也可以利用现行的定额成本、标准成本或过去会计期间所记录实际单位成本作为参考,制定出尽可能接近实际的单位成本,将计划分配额与实际发生额之间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特别适合于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企业产品成本的制造企业,并且强调该企业的各项计划单位成本准确且稳定,计划单位成本与实际误差不能过大。适用于实际成本比较稳定,计划成本比较准确的企业。而制造费用的特殊分配方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特别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比如羽绒服生产企业),因为在季节性生产企业中,存在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其产品生产的产量相当悬殊,如果按照实际费用分配制造费用,那么将会导致产量低的淡季单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多,产量高的旺季单位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少,即不同月份单位产品成本应负担的制造费用随之忽高忽低,不利于进行产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因此,季节性企业需要采用特殊的制造费用分配法进行分配,以此均衡各月份单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采用这种分配方法要求计划工作水平较高,否则会影响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二、综合性费用计划分配法的差异处理

计划分配法下,综合性费用分配时不管各月实际发生的费用是多少,都需按事先确定的计划单位成本来进行费用分配。分配后,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计划分配额,通常情况下必定会存在差异,也直接体现了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水平。差额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分析差额产生的具体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耗用不合理造成的,应建立成本责任奖惩制度,将责任具体落实到责任人,加强成本控制,调动各部门及人员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的积极性。由于计划分配率制定不合理,脱离实际成本的差额过大,将会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计划管理水平,那么企业必须对事先已制定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修订和调整,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总的来说,采用计划分配法分配综合性费用后,由于实际发生额与计划分配额存在差异的必然性,我们有必要对差异进行分析,调整后计入对应的产品成本中去。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综合性费用,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针对成本差异进行一次追加分配,以此来调整成本差异。差额计算处理只需每年年末进行一次,即年末计算调整的差额是全年的差额。该方法计算较简便,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较广泛应用。结转成本差异时,如果为正数,表示超支差额(+);用蓝字补加;如果为负数,表示节约差额(―);用红字冲减,调整之后,年末无余额。

具体来说,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差异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为简化起见,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账户;第二种追加分配:按耗用量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部门。结转成本差异额的会计账务处理:实际发生数大于计划分配数的差额,出现超支差额应用蓝字补加,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辅助生产成本―××车间”科目;实际发生数小于计划分配数的差额,即节约差额用红字冲减,借记“管理费用” (红字)科目,贷记“辅助生产成本―××车间” (红字)科目。调整之后,“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年末无余额。而制造费用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时,差异处理方法:1-11 月份月末“制造费用”科目有余额,不需要进行账面调整;年度终了时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数与全年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数之间的差额,可以按全年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或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已分配比例追加分配,调整计入12月份产品成本中。差额调整会计处理:实际发生数大于计划分配数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实际发生数小于计划分配数的差额,用红字冲减,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红字)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红字)科目 。调整之后,“制造费用”年末无余额。

三、评价综合性费用的计划分配法

采用计划分配法,核算综合性费用的优点在于计算简便、有效率,便于成本核算的同时,还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排除了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即每月发生的实际费用不均衡,在计划单位成本全年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各受益单位日常应分配的费用也不会受到影响,有利于明确各部门责任,便于成本管理的业绩考核。因而适用于计划管理比较好,企业单位实际成本比较稳定,生产计划成本制定比较准确的企业。它的缺点表现在计划单价的采集及对较大差额的不谨慎处理,如果企业计划管理水平不高,则难以制定比较准确的计划成本,进而影响成本分配的准确性,最终使成本信息的客观性目标难以达到。

笔者认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核算口径应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差异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超支或节约,也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计划的控制作用。计划分配法下,综合性费用分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简化和加速成本费用的计算工作,有利于考核分析计划完成的具体情况,明确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而分配的依据在于“计划分配率”,即计划单位成本,是先于业务发生的、按年制定的或计算的,因此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单位成本,应尽量制定得切合实际,才能保持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可比性。而计划成本制定得恰当,既有利于企业考核各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成本管理者制定考核标准,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财务信息。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但是如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悬殊的,应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然后对所定计划成本进行修订,使之符合实际,以利于计划成本的执行。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综合性费用采用计划分配法进行分配的实质是计划管理,它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综合性费用的计算,其目的是为成本管理服务的,是为了给成本管理提供详细的成本数据,使得成本管理者以此为依据分析并控制成本,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高目标。从计划管理的角度来看,计划成本法有利于成本分析,有利于检查企业成本计划具体的执行情况,以便于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改进,使计划成本始终具有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因此采用计划分配法分析综合性费用的核算,有利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据此评定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便于成本管理的业绩考核。

参考文献:

[1]江小琴.制造费用余额处理方法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8(07)

[2]邹金伶等.再谈辅助生产成本分配之计划成本分配法[J].财会月刊,2011(07)

差生辅导计划篇8

据我调查分析,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

2.多数学困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明确,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爱搞小动作,学习的意志力较差。

其次学生不会学习。表现在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语言,不懂得向老师提问,根本完不成听课任务,久而久之,学习总是落后,成为学困生。

3.家庭原因

大多数学困生的家庭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父母文化浅,不能有效辅导学生学习,又对学生疏于管理。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这些学生回家以后不能约束自己也不知怎样去学习,甚至不完成家庭作业。这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

综合以上原因,经过认真分析,和计划采取以下措施来转化学困生:

一、做好调查分析,明确转化对象

在这些学困生中,存在着不同的学困原因,马超,朱世强,郑殿军的行为习惯较差。上课不听讲,听不懂老师话。赵洪喜,王锐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对孩子不能给予家庭辅导,加上学生自身约束力差,成为学困生,郭月,韩辉父母不在家,在爷爷奶奶身边,缺乏父爱母爱,得不到父母照顾,爷奶身体年迈根本照顾不了学生的学习,此外,贪玩也是他们成为学困生共有的原因。

二、进行转化工作

(一)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家长会及转差的目的。介绍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他们还是可以转化,使家长看到希望,能够配合老师共同转化学生。

(二)通过不同方式,如家长会,电话,家访了解家庭环境。了解家长能否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能否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哪些地方比较满意,那些地方不是很满意,共同寻求适当方法转化学困生 。

(三)提出合作方式和内容

根据学校实施的合作学习方案,计划实施帮带合作学习实验,广泛合作学习实验,以及补差实验。

一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计划勇于克服困难,勤于无私奉献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从关心学生的一生出发,认真贯彻学校的指导思想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让每一个学困生进步、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后进生抓起,课内探究与课外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班级具体情况分析:

本次被列为学困生的有4个,他们其中表现出来的情况是纪律性和自觉性不强,学习习惯和学科基础较差,或成绩严重滞后等。

二、学困生辅导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学困生辅导工作计划,做好参加对象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

2、使学困生能成为合格生,优等生,增强学困生的纪律观念,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生活,消除自卑感。

3、积极组织相关学困生参与辅导活动,本期将辅导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上,力争家长的大力配合。

4、通过学困生辅导工作活动,使班级100%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学困生辅导工作具体措施

1、在日常教学中,向学困生提出科学而严格的要求,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

2、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多给他们以爱心,多理解,多尊重,多信任,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习上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下课督促他们及时完成和更正作业。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单独辅导。

3、进行家访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过去,根据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找出他们的症结,对症下药,促使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去学去做。

4、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正确看待和评价学困生,在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方面下功夫,多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促使他们对其感兴趣,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5、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经常亲近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反复教育他们,对于学困生不能歧视他们,还要有耐心地反复教育他们,并且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鼓励。

6、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当给予鼓励,用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路,促进他们学习。

7、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将重视结果的教学尽量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8、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9、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习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学困生学有所获。

10、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找到自己的长处。

11、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读读、说说、演演,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2、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用语文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辅导的内容:

1、更正昨天的作业,按当天上课的内容进行加强。

2、 查漏补缺,加强薄弱环节的巩固,特别是拼音和识字方面。

五.辅导的形式:

1、以师对生单独辅导形式。

2、以学生好帮差的形式。

上一篇:火星吧范文 下一篇:心怦怦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