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3 05:49:32

差生转化计划

差生转化计划篇1

现今社会,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十分关心会计的管理职能如何运行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包括哪些具体的核算技能。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控制研究基本上是吸收国外的会计实务,实际上国外的账务处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业务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方面的研究价值并没有体现,所以我们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会丰富和加大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希望我们所提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能够更加贴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能给IPO企业的顺利上市带来一定的贡献。 

二、核算理论向核算技能知识转化 

(一)简化增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 

企业的折旧向来是审计的重点之一。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根据固定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生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针对“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月还应计提折旧”的规定,据统计调查得知,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发生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但当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因混淆了增加或减少时的处理方法而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会影响到能否准确地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利润的准确核算。这是因为,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本月账面的期初数中并没有反映,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在本月期初账面中仍然存在。因此,可在实务中将折旧的计提转化为以下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当月期初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来计提折旧。按该规定,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按期初数计提了折旧,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期初数上不存在,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分情况讨论的折旧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思路简单清晰,从而有助于避免折旧的计提错误。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据调查,很多单位均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是存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校学生学习核算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原因是大部分人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方法,容易硬记公式和方法,导致核算结果有误。不管是材料入库的差异计算,还是发出材料分担差异的数字或方向计算判断错误,都会直接影响成本费用的核算,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所以,在审计中一般特别重视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财务制度规定,材料入库时,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反之,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做相反的分录。发出材料结转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时,要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之,则要做一个相反的分录。同时,发出材料按月分摊成本差异,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可以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性质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等同于“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当购买材料时,按照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和“应交税费”科目,该分录的核算较为容易理解。但材料入库时,按照计划成本金额记入“原材料”科目后,按照会计核算理论中的规定,应对该笔材料的购买属于节约还是超支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情况将其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是贷方。然而,这样的核算方法无疑加重了会计的工作量,加深了分录理解的难度。 

笔者建议在处理入库的核算分录时,先借记按计划成本价格核算的“原材料”科目,中间始终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再贷记按照实际成本计算的“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和“材料采购”两个科目金额是很容易计算的固定数,为使该分录借贷平衡,可以按照分录借贷平衡相等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地通过倒挤计算得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和借贷方向,最后就可以判断在分录中间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记为借方,还是记入贷方。这样,分录填制“水到渠成”。 

同样,领出材料贷记“原材料”科目时,既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理解为“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可以将成本差异率的经济含义理解为:每1元材料的计划成本数转成实际成本数时要加减的差异金额数。 

差生转化计划篇2

一、计划成本分配的一般方法

辅助生产为各单位(包括其他辅助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一律按产品或劳务的实际耗用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差异,可以追加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为简化核算,也可全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例]某企业设有修理、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的费用、提供劳务量见下表1:

第一步:先按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的实际数量进行分配:

供电车间分得修理费=200×1.50=300(元)

基本车间分得修理费=3500×1.50=5250(元)

管理部门分得修理费=300×1.50=450(元)

修理车间计划分配额合计=300+5250+450=6000(元)

修理车间分得电费=1200×0.42=504(元)

基本车间分得电费=19800×0.42=8.316(元)

管理部门分得电费=1500×0.42=630(元)

供电车间计划分配额合计=504+8316+630=9450(元)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00

――修理车间

504

制造费用

13566

管理费用

1080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6000

――供电车间

9450

第二步:计算并结转辅助生产成本差异(为简化核算,将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修理车间=5200+504-6000=-296(元)

供电车间=9200+300-9450=50(元)

借:管理费用

-246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296

――供电车间

50

如果要提高准确性,可将成本差异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进行二次分配,如下:

修理车间差异分配率=-296÷(3500+300)≈-0.0779(元/小时)

供电车间差异分配率=50÷(19800+1500)≈0.0023(元/度)

基本车间应负担的成本差异=3500×(-0.0779)+19800×0.0023=-227.11(元)

管理部门应负担的成本差异=-296+50-(-227.11)=-18.89(元)

借:制造费用

-227.11

管理费用

-18.89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296

――供电车间

50

二、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改进

笔者认为可采用交互分配法的原理进行分配,即第一次分配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按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交互分配,然后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按直接分配法的原理对外部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仍以上例分配计算如下:

第一步:先按计划单位成本在辅助车间之间进行交互分配:

供电车间分得修理费=200×1.50=300(元)

修理车间分得电费=1200×0.42=504(元)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00

――修理车间

504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300

――供电车间

504

第二步:计算各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按直接分配法的原理对外部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交互后费用:修理车间=5200+504-300=5404(元)

供电车间=9200+300-504=8996(元)

计算对外分配率:修理车间=5404÷(3500+300)≈1.4221(元/小时)

供电车间=8996÷(19800+1500)≈0.4223(元/度)

对外分配:基本车间分得:3500×1.4221+19800×0.4223=13338.89(元)

管理部门分得:5404+8996-13,338.89=1061.11(元)

借:制造费用

13338.89

管理费用

1061.11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5404

――供电车间

8996

可见改进后的计算结果和改进前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前后两法比较,笔者认为改进后的方法,依然能保留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点,而计算过程则更容易掌握(与交互分配法原理相一致),既巩固了所学的交互分配法,又很快就可以掌握计划成本分配法;倘若与直接将成本差异计入“管理费用”的简化法相比,还使计算结果更加正确。

参考文献:

差生转化计划篇3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 要:计划成本法是相对与实际成本法而言的,随着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发展,人们对计划成本法的应用产生了很多质疑,但是其在存货物品种繁多的大中型企业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计划成本法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完善计划成本法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计划成本法;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75-02

引言

计划成本法是企业对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等按照预定的计划成本计价的一种有计划对企业存货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计划成本法适应于存货品种比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它能够大大减轻会计工作的劳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一、计划成本法的概述

计划成本法是企业对存货的收入、发出以及结余等采取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并且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进行相关会计科目设置以此反映企业财务核算的一种方法。采取计划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可以简化会计核算的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首先通过计划成本法可以对企业的采购行为进行指导。由于计划成本法主要适应于存货品种比较繁多的大中型企业,企业的物质采购价格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比较大,以钢材原料采购为例,其价格波动比较大,如果企业在钢材市场价格比较高的时候进行采购,就必然会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如果企业实施计划成本法,那么就会对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进行有效控制,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其在原料采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采取计划成本法可以简化会计核算,降低会计的工作任务。在材料物质频繁进出的企业中,如果采取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不仅不会给工作人员减轻工作任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反而会因为核算对象的繁琐性,而影响会计核算结果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选择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企业应用计划成本法的应用现状

(一)计划成本法在企业中存在的必要性

计划成本法之所以能够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与计划成本法自身所存的优势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得以有效的发展与提升,无论采取哪种核算方法对会计工作者而言,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小企业中,对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以物资品种频繁进出的企业而言,采取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的优势仍然比较明显。

二是计划成本法的实用性很强。计划成本法的应用只需要企业对原料的价格制定出合理的范畴就可以满足企业对原料的收发工作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而实际成本法需要相关的人员要将原料的实际价格输入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然后在按照软件运作的模式进行核算,以此确定原料的出货价格等,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对一些原料因为无法按照实际价格入库的问题,因此很难对这些原料进行成本计算。

三是计划成本法还具有强化企业管理的功能。虽然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等方式实现了自动化,降低了人为舞弊的现象,但是会计电算化的核算主要体现在替代手工会计核算阶段,而没有对企业的事前决策阶段的信息进行控制,比如企业的物资采购、业务程序控制等进行管理,而实施计划成本法则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经济决策等进行控制,企业应用计划成本法之后企业的各项物资采购、生产成本以及费用控制等都要在企业预定的计划范围内执行,从而有效的执行了企业的预算管理。

(二)计划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计划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计划成本法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为例,分析计划成本法在原材料核算中所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度,对原材料的核算按照计划成本法核算的要求,应该设置以下三个主要的科目: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以及材料采购。一般我们对材料采购科目的表述是通过该科目可以借方反映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贷方反映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我们通过对原料采购的定义描述可以看出其科目的设置存在内容的一致性,即借方是以反映实际成本为主,而贷方则是以反映计划成本为主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在执行相关的核算方式不知道其具有应该适用于何种方法。同时该科目的设置既要包括实际成本,又要包括计划成本,内容目的的不确定性,对于初级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具有很难的抽象性,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

2.容易掩盖存货的真实成本

采取计划成本核算会给存货的核算带来不准确性,因为采取计划成本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分类综合差异率在存货发出与存货结存间分配,其并不是对每种存货的真实差异的表现:首先企业原料的成本差异性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由于采取计划成本法主要是对没有入库原料的价格差异的核算,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存在货物已经入库,而发票却还没有到的现象,因此在期末的时候,相关人员会将其按照计划成本法的估算进行计算,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计划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计划成本法需要对企业的原料进行价格划分,当然这种计划价格的制定要尽可能地接近实际价格,但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计划价格与实际价格之前的差距,他们会频繁的调整计划价,这样就会导致计划成本核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给工作人员造成更大的工作任务。

3.原材料存在短缺或者损耗的问题

企业实施计划成本核算时必须要正视原料的短缺以及损耗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企业在对原料进行入库时必然会发生短缺或者损耗的问题,比如原材料在搬运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坏或者在存放的过程中出现了自然损耗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核算需要在进行计划成本核算时进行计算,但是实际情况确实企业在进行计划成本核算时往往会将这部分脱离到计划成本核算体系之外,结果导致企业实际入库的成本总额与计划成本总额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完善计划成本法发展的具体对策

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立足于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本质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原则,有选择的采取计划成本法。企业在确定应用计划成本法之后,采取以下措施,避免出现上述中的问题:

1.设置科学的会计科目

针对计划成本核算科目中的“材料采购”中所存在的模糊性与繁琐性,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在途物资”科目的方式代替“材料采购”科目,当然“在途物资”科目并不是新设置的科目,而是原料按照实际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在途物资”科目中的所有关系方都具有统一的内容,改变了“材料采购”科目中借方、贷方所反映不同成本的问题,保证了账户性质的一致性。为形象说明使用“在途物资”科目的优越性,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某一企业在本月购入原料,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上标注为8万元,增值税为1.3万元,并且企业应经办理了银行转账支付,购买的材料也已经入库了,购买该批材料的计划成本为9万元。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编制会计编制时,应该进行以下描述:

按企业成本采购原料,借:材料采购8万元,应交税费—增值税1.3万元;贷:银行存款93600;

按计划成本验收入库,借:原材料90000;贷:材料采购90000;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借:材料采购10000;贷:材料成本差异10000。

但是如果我们将“材料采购”科目变为“在途物资”科目,那么会计分录就应该描述为:

借:在途物资8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600;贷:银行存款93600。

借:原材料90000;贷:在途物资80000,材料成本差异10000。

2.计划成本要尽可能接近实际价格

虽然计划成本价格的高低可以通过对材料成本差异的调整为实际成本,一般来说对于企业的发生和结余的存货实际成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计划成本的价格偏离实际成本太多,那么就没有办法通过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也就没有办法对企业的经济决策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企业在制定计划成本价格时一定要保证计划成本价格尽可能地接近实际价格:首先建立预算计划制度,并且将企业的目标利润作为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目标,将企业的销售实现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所处的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以销售、市场以及生产等组成的财务指标体系,比如企业在制定计划成本价格时要结合多年的成本数据,并且重复对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以此确定计划成本价格的合理性;其次企业不应将暂估入库材料分摊材料成本的差异。在很多时候企业的货物已经入库但是发票却没进入企业,因此企业为了核算方便,其往往将暂估入库的原料纳入到计划成本中,这样不利于分析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因此我们不应将其纳入到分摊材料成本分析中。

3.将原料的合理损耗纳入到计划成本核算中

企业的原料在入库的之前或者之后,都会存在短缺或者损耗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不合理损耗的实际成本转出,比如属于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损耗要将其纳入到原料采购成本中,就此就需要提高入库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而对于属于供应单位因为少发货而导致的短缺,那么企业如果还没有进行账务支付,那么企业就可以对短缺的货款进行拒绝支付,如果企业已经支付了,那么就将其记录在“在途物资”科目中。如果属于人为因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损失,就要列入到企业管理费用中;其次将实际入库的原料数量按照计划成本法的方式进行入库验收,并且将合理的损耗纳入到计划成本核算体系中。

4.完善企业实施计划成本法的环境

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并切实可行的计划成本,将企业的计划成本制定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并且要保证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构成内容要素的一致性,比如:原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要相互一致;其次健全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上到企业的管理者,下到企业仓库管理员都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约束,既保持部门或岗位的独立性,有具有相互制约和勾稽的统一性;最后企业要保证其产品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产品市场条件成熟、生产经营稳定,为企业实施计划成本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在选用计划成本法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经营规模,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实现需要,对企业的原料进行核算,以此促进企业存货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果平;煤炭企业计划成本法下存货核算与管理问题浅析[J].

会计之友2011年24期.

[2]陈政;浅析计划成本法下的原材料核算[J].中国科技投资

2013-02-28期刊.

[3]李涛;如何运用计划成本法来进行产成品的核算[J].职业

2011-02-25期刊.

[4]李叶强;小议计划成本法在成本分析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

(下半月)2010年9期.

差生转化计划篇4

关键词:E级方程式锦标赛车;转弯结构优化方案;整体设计建议;外观的设计;调试与测验

中图分类号:U469.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41-02

一、绪论

E级方程式赛车是单以皮筋作为动力的小型赛车,是近几年才刚刚兴起的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地方,尤其是在转弯这个还没有被太过重视的研究要点上,更是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探索。

二、前期调研与研究规划

1.立项研究(研制开发)的意义。提升我们在战略、产品开发、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制造、沟通以及活动策划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实践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设计综合素质;了解皮筋车的转向装置与影响转向的因素;了解改良皮筋车的运动情形。

2.本项目的创新点。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立足点新颖,传统对于E级方程式赛车的研究通常为如何提升皮筋车动力,又或者如何获得更高的速度。对于赛车结构性能尤其是转弯结构性能的研究却并不常见。而对于转弯性能的研究优化,不仅可以增加赛车的性能,还可以应用的更加长远。

3.拟采取的实验方案(研制、开发路线)。经过前期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影响赛车转弯性能的因素有以下几项:(1)内外轮转速差:在车辆转弯时,因为内侧轮和外侧轮转弯半径的不同,导致内外轮的速度差。(2)车轴距:车辆前轮或者后轮之间的距离。(3)车身重量:组成车身的所有材料重量的总和。(4)轮胎抓地力:轮胎对于地面的摩擦力。

根据以上信息,我组成员设计了如下四组实验:第一组:以质量作为唯一变量,探究赛车转弯时质量会对其起到何种影响。第二组:以轴距作为唯一变量,探究轴距的改变会对赛车转弯起到何种影响。第三组:运用不同轮胎,以抓地力作为唯一变量探究其对于赛车转弯的影响。第四组:以是否存在内外轮速差作为唯一变量,探究其影响。之后我们将总结数据,分别查看以上因素是否影响车辆转弯,如何影响,并研究如何通过改变以上因素来提高车辆的转弯性能。再综合考虑,将四种优化方案合为一个方案,并最终得出关于如何优化车辆转弯性能的最终方案。

三、前期设计与制作

1.模块化设计。通过前期的调研以及针对往届设计的赛车模型进行研究,我组成员按计划分别敲定了有关赛车主体、转向、刹车以及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1)赛车主体。赛车主体由一根碳纤维管直接构成,选用这种材料以及形式的原因是由于碳纤维抗拉伸压缩强度较高(约为同样规格钢管的6―10倍),同时重量较轻。在此选用一整根粗管作为主体的另一原因是因为皮筋拉伸时产生的拉力约为3―5公斤,同时此拉力并非垂直拉力。由于皮筋扭转时会存在不同方向的拉力,较细的管材容易产生弯折进而发生折断。(2)转向装置。赛车的转向装置采用主动转向的转向方式,运用舵机直接控制摆臂,同时控制赛车转向。其他部件采用3D打印的制作工艺进行制作,并针对主体的碳纤维管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得整个转向装置成为一个单一模块,可以随时拆卸调整。(3)刹车装置。刹车装置采用传统的接触式刹车,由于实验中对于刹车的要求并不高,故并没有做过多的设计。(4)动力装置。动力装置采用挂钩式动力装置,并使用伞齿轮将传动方向从横向变为纵向,以此来为后轮提供动力。

2.模型制作。通过3D打印,模型厂开模制作,我们按照计划时间将模型组装成功。

3.初期问题。车模组装好后,经过初步测试,一些原先计划中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我组成员进行了总结归纳。碳纤维管的强度虽然非常优良,但经过实物测试,我们发现碳纤维管的强度有些溢出,但重量却增多不少。例如:车体稍微有些过长,模型前后轮过小(约为1kg),这对于车辆速度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发现问题之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和设计,最终认为上述几项问题对于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并没有严重影响,项目依然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四、实验数据与总结

1.实验数据。原本的计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质量测试、抓地力测试、轴距测试和内外轮速差测试。由于技术原因,我们经过商议,决定简化内外轮速差的实验,进行一轮定性实验。抓地力实验则设置两个不同变量。

第一组:重量实验。实验表格中划线表示模型未完成全部测试的情况。测试环境为3米直线后再进行一次90°转弯,测试开始时间为模型松开刹车,结束时间为前轮轴压过转弯后的指示线。

第二组:轴距实验。

第三组:抓地力实验。

第四组:内外轮速差。(略)

差生转化计划篇5

关键词:两翼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08-02

统筹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这是全党上下的共识。重庆市在中央314总体部署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而重庆市情是大城市带动大农村,要在2017年实现城镇化目标,任务艰巨。特别是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农村,起点低,任务重,要求高,是重庆市整体推进城镇化的薄弱环节。在此,笔者就加快推进两翼农村城镇化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重庆两翼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现实困难

重庆市直辖以来,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到2017年达到60%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但是,重庆两翼农村实现城镇化,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一)进展速度较慢

从城镇化率方面来看,以2010和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准,渝东北翼分别是36.94%,38.6%;渝东南翼分别是29.96%,31.6%。两翼的平均增幅不足两个百分点。以丰都统计数据为例,五年内,有四年的年增幅均在两个百分点以内。从城镇住房建设来看,部分乡镇集镇大规模扩张,很多住房却空置,入住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

(二)整体水平偏低

2013年1月26日,市长黄奇帆同志在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7%。而两翼以2012年统计数据为准,渝东北翼36.8%,渝东南翼31.6%。最高56.8%,最低25.4%,多数是30多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20多个百分点。

(三)区位性不平衡

在本辖区内,由于地理、交通、城镇的空间位置等不同条件而形成的综合性区位的不同,其城镇化的进程也不一致。不同区位的农民对转非转城、对政府的措施理解不一致,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城镇规划区内、外农户的积极性不一致,高山地区农户和平坝地区农户态度不一致,城镇近郊和远郊农户态度不一致。

(四)人地矛盾存在

农民转城后,其地原本是集体土地,形成人走地留格局。而这部分人到场镇后,建设用地却是国有土地。这就形成人往哪里走,地怎么流转的问题。

(五)保障落实不足

农转城后,与户籍相关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措施执行不很到位,甚至于一部分补偿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重庆两翼农村城镇化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数量多,底子差,两翼农村城镇化发展困难重重

从2012年初统计数据来看,两翼各区县城镇化率都比较低,农村人口总量大。以丰都为例,总人口84万,非农业人口仅有22万;常住人口64万,城镇人口仅有23万,农业人口41万。要将大量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加上重庆市14个部级贫困县,全在两翼,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都很差,所以两翼区县城镇化任务艰巨。

(二)思想观念陈旧,制约着两翼农村城镇化进程

两翼多是山地沟谷加上丘陵地带,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的落后,长期形成浓厚的峡谷意识、山区意识、封闭意识,构成两翼农村城镇化的绊脚石和拦路虎。绝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对现实并不理想的生活条件很满意,对于转城不转城无所谓,甚至根本就不想转城。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不求发展、不谋发展,只想固守在那一亩三分地上。

(三)保障机制有缺陷,是掣肘两翼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因素

总体上讲,制度保障较为规范,但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又表现出一些制度缺陷。一是城镇规划区和非规划区的差别。规划区内农民转户,既享受农民身份的各种保障,又新增了城镇居民的待遇,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最佳社会保障。而规划区外,房地价格相对偏低,社保又跟不上。因此,规划区外农户转城积极性较低。二是配套社保措施和补偿措施不很到位。农户转城后,即拆房退地,进入集镇,失去生活来源,获得的补偿,用于新购住房后所剩无几甚至还要倒贴,还要支出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等。因此,他们对于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很高。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跟不上,就业落实不到位,使得一部分人转了退,一部分人等待观望。三是土地极差小,地多地少差别大。如某乡AB两个村,同是旅游城镇规划范围,但A村是老场镇,人均土地少,B村是高山村,人均土地是A村的3倍。按一个标准补偿,结果相差甚远,严重挫伤了A村农民转城积极性。

(四)规划缺乏科学性,资源利用没有达到最优化

一是为了快速推进城镇化,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城镇、集镇、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盲目扩张场镇,造成相当一部分住房闲置。二是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但不注重特色设计,随地而建。既缺乏美观,又浪费资源。同时,对场镇的水电气、管网、垃圾处理、公共文化娱乐等各种配套功能没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得入住人口生活不便、工作不便。三是推进城镇化的步骤显得没规划。东一家、西一家,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村,没有具体有序的推进步骤。

(五)政府支出成本过高,城镇化运行困难

政府投入压力难支,是农村城镇化的瓶颈问题。一是建设成本高。农转城后,政府要统一安置到规划城镇。政府要投入规划、土地征用、城镇建设、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以及旧房拆除等成本。二是保障成本高。农转城后,其各种补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保障、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投入,绝大多数靠政府投入。三是人力成本高。包括规划、测量、办证、补偿、验收、检查以及宣传动员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以至于部分工作难做到位。

三、加快重庆两翼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两翼农村城镇化重要性的认识

1.城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战略要求。坚持走城镇化道路,既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战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在未来五年,城镇化质量要明显提高。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立足重庆市情,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三化”就是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引擎,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同步推进,形成重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17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和47%。两翼各区县政府也在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坚持整体规划,产业支撑,突出特色,推动县(区)城、集镇、新农村协调发展。

2.加大宣传,促进农民转变思想,提高转城意识。农民思想不扭转,农村城镇化就很难推进。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短信、网络以及村民会、院坝会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惠效果。一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城镇化要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建设,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可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二是提高生活质量。城镇化吸引大城市资金投资小城镇或者乡村,拉动、搞活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可以更多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提高生活品质。三是改善资源环境。城镇化能减少农业水土资源流失,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发展农村经济,通过政府、社会、农民的共同努力,充分享受社会保障,有效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

(二)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推进两翼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

1.高起点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要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一是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综合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要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作为支撑。三是根据城镇之间的关系,建构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要统筹城镇之间、乡村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促进两翼区域共同发展。

2.立足实际,打造特色。全市统一规划了“一核六心、一圈双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渝东北翼培育壮大“万开云”城镇群,推进垫江―梁平、丰都―忠县轴状开发,形成“点轴”状城镇化开发格局。渝东南翼强化黔江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有序开发建设其他县城,形成“一核多点”的城镇化空间开发格局。两翼各区县,以市规划为统揽,立足区(县)情,着眼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

(三)强化落实,以政策法律制度保障两翼农村城镇化良性发展

1.有步骤拓展城镇空间,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要件建设。一是加快形成中等城市骨架,构建发展平台。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公共交通等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管网、水电气、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吸纳县内外人口到本地居住、旅游度假,推动城市发展。二是乡镇要严格按照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农转城,建设宜居场镇。建成绿色集镇、生态集镇、休闲集镇、产业集镇。完善生产生活消费的主体功能建设。按层次建好商品住房、公租房、廉租房、安置房,形成协调发展、供求平衡的住房供给保障体系。

差生转化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31—01

一、 面向全体,寻找原因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了解后进生,理解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每新接一个班级,都要进行一次摸底测验,先把后进生找出来,然后再一个个摸清情况,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总结出造成后进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性智力不足;2.受家庭拖累;3.不良家教的影响;4.体质差,常缺课;5.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6.基础差,知识负债重。

二、爱心激励,唤醒斗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凡是有爱的地方,就有希望。爱可以转化后进生的消极厌学心理,可以改变学生不思进取的现状。爱学生,是实现教育的前提,关爱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基础。后进生需要的是信任与尊重,期待的是关心和爱护。对于后进生,只要教师用“爱”去感化,用“情”去感染,定能使其痛改前非。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温暖学生的心,激发后进生以自己的爱反作用于他人与生活。这是爱的教育的真谛。

三、 制订计划,分期转化

制订计划是实现目标的前提。在摸清造成后进生的原因后,在每学期初都制订出相应的转化后进生工作计划,设立后进生档案卡、后进生跟踪簿。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限期转化,使之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紧密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去争取达到。

四、分析成因,对症下药

大量的事例证明,若不注意防差转差,一个班级难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后进生的管理重在教育转化,而不在压制、驱逐。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要有周密的计划,以预防为主。

1.新学期开始,我们要充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所谓的“眼到”,就是多观察,摸清学生的底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区分类型,对症下药。所谓的“口到”就是根据出现的一些现象,教师要多加引导,以说服教育为主。所谓“心到”就是要对学生有一颗耐心,不要对学生的一点错误就不能容忍,大发雷霆。

2.制订行之有效的预防对策。转化后进生的计划要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去渗透,去贯彻,要做到“有的放矢”。在自己所做的计划中要注意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转化的对象”及后进生的基本情况特点,转化的手段与策略;发现某生有不良的行迹要及时地指正、批评,使他们处处有章可循并利用发现的这些事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与自己的行为本身对照,防微杜渐并可以利用各种专题活动、主题班会,使学生走向自我教育。

五、家校结合,齐抓共管

农村留守儿童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师感觉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了。的确,社会新形势下,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看管一个孩子,只能照顾孩子的温饱,孩子们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管理。为此,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后进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与好学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其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教师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的难度。

为了及时准确地与家长取得联系,教师应在双方都方便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家访,家长与教师齐抓共管,学生就一定会走向成功之路。

差生转化计划篇7

日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作为从理念至实践的一个“中介”,乘着教改之风,被不断地推陈出新。种种探究和创新,为日计划制定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策略,同时也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毕竟在习惯的轨道上运转的时间长久了,综观日计划的制定及其管理,仍显露出旧有的,与现代教育观念和价值不太一致的痕迹。问题既有计划制定本身的,又有来自于计划实施中的失当或管理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落差:

一、计划预设与幼儿即时生成之间的落差

日计划制定犹如造房前的图纸设计,是设计者在一定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目标,对构成的诸要素进行分析之后所构想的运作流程和具体策略,所不同的是,造房指向相对静止的物,通常“图纸”一旦走型,造房过程则不会轻易变更。而日计划指向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一方面,日计划预设不能求“全”、求“满”,并尽量“瞄准”幼儿,另一方面,教师在计划中对活动的构想和安排,是不是符合幼儿的认知结构和兴趣点,是不是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所以,实施并不意味着完全照着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在现实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公开活动,每当预设与幼儿的需求或水平发生矛盾时,教师往往更在乎自己的计划,对来自于幼儿的独到的见解、创意和思维的火花,以及不解的提问则缺少敏感、缺乏热情,或者将自己的意图“转嫁”给幼儿,或者将幼儿的思路纳入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似乎是,计划了,我就应顺其“道”而行之,不该“离经叛道”,再者是,因“过详的预设性而降低了对来自于幼儿需要的敏感性”。

二、计划制定与整体理念上的落差

一期课程改革,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已突破了学科界限,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综合。”从这个理念出发,在幼儿园,凡是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各种活动都应尽可能地纳入一日计划中。但是,从面上的日计划看,仍有重教学、轻其它迹象、教学“大肚子”,生活、体育和游戏一笔带过。表现之二,具体活动目标的表述欠得当。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幼儿园课程的终极目标只有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化目标,即可能达成的目标和期望达成的目标,就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挑选材料、教育的程序与策略,以及与幼儿在一起的工作方式,并通过实际的运作,实现既走的目标。因此,具体活动目标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方向和效益,而且一个撰写得好的活动目标应能用来成功地向人表达或交流教师的意图。然而,从日计划中显现出来的不足,一目标偏向,或偏向即时性的知技目标,或偏向情意、态度等长程性目标,两者兼顾不够;二目标含糊,尤其是智能、情意性目标描述笼而统之,缺乏明晰性和可操作性;三表述随意,忽而“培养”角度,忽而“达成”角度,“思绪”混乱。以上几方面均折射出与整体理念上的落差。

三、计划预设与幼儿发展需要间的落差

计划是对活动的一种超前构想,而且不同的计划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时间要求。比如,学期计划一般总在学期开始前酝酿,月计划总在月初着手拟订。日计划,根据目前常规的做法或管理上的要求,通常是超前一、两周制订,甚至也有超前三、四周的。我们以为,适当地超前一些时间制定日计划,既可以使教师准备工作更充裕,不至于因突发任务而“打无准备之战”,也便于园长对教师计划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但是,事实上,目前由于太多的超前,使得教师的逐日计划,包括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与幼儿当前的发展和需要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大面积的落差,势必要有大范围的调整。这岂不带来时间、精力上的无谓浪费?更何况,在教师中尚有一些不太善于或不太愿意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调整自己计划的。因此,在日计划管理上太强调超前制定,往往弊大于利。

另外,上海现行“两教一保或半保”制,班级里的成人,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但是,目的有些幼儿园,班级成人之间的合作、协调不够,这不仅反映在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缺乏在幼儿生活和教育上的沟通,即使教师之间也缺乏必然的联系,计划各订各的,工作各忙各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与幼儿发展需要以及整体发展之间也形成了落差。

1.凸显“目中有人”的理念,进行有“弹性”的设计。

教育工作中的对人的淡漠,对人的发展欠关心,恐怕是教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二期课程改革,力图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变革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从教师的“教书”转向“教人”,从只关注自己的设计转向关注幼儿的反应。另一方面,我们所倡导的课程或活动,是一种“在生活自然展开中认识与解决各方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套在某一时段必须执行的固定内容”。第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完整生命体的人。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喜好“按着自己的大纲学习”或“欲将大人的大纲变为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势必会生成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和即时性的教育情景。这种种特性和因素,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弹性设计计划的要求。

第一,一日活动的课时安排要富有弹性,即事先不对每项活动展开的时间计算得过于严密,保证有根据幼儿当时实际活动状态进行调整的弹性余地,或延长,或提前。

第二,在预设计划时,尤其是教师发起的活动,不要将计划设计得“满打满算”.而应留出弹性的空间,让幼儿有时间、有机会去生成新的想法,蹦出新的火花,并保证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独立思考活动。

第三,还要善于研究一些“弹性”设计策略,二期课改,突现“以儿童发展为本”,鼓励教师从固定计划的设计者、执行者,转变为弹性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而且评价的重点放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是否“心中装着幼儿”。为此,研究“弹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双向”提问,比如对幼儿“应答”作多角度预想,并由此出发,设计出多种引导方案等等。一位有成就的中学教师曾袒露,他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落在一点上,即在每堂课初始,约5分钟,让学生根据昨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并请无问题的学生来回答,坚持数年,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先被动接受式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吸收和质疑。从低层次低水平的提问到高层次有质量的设问,从浅表性的回答到有深层内涵的答问……这“5分钟”的问问答答,能否视作“弹性”设计?抑或是体现“弹性”设计思想的一项具体的策略?我们真切期盼大家都来研究和创造“弹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有了“弹性”预设。再加上实施过程中的“目中有人”,就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根据活动性质,进行有差别的设计。

尽管幼儿园的课程指向一日活动,教师日计划的制定理应指向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各活动的性质、特点不一,在具体制定计划时,应提倡有差别的设计,从活动的性质看,一日活动主要有学习、游戏、生活、体育四类,因此,这四类活动的计划用有所不同。学习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一般来说,计划应体现“全过程性”,即从目标走位、教材选择、活动方式、程序安排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均需教师作全面的设计和安排,并努力向“构思独特、方法新颖、手段媒体化”等要求靠拢。游戏活动,既涉及到经验的累积、理解,更涉及到情感的体验和反应。要使幼儿认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需要具备头脑的开放性和探索的积极性。这些特性决定、支配着活动情景和结构要比其它的活动更松散,更开放,更体现以幼儿发起、自主生成的特性。

因此,教师的计划则应体现局部规划的特点,即教师依据长程性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状态,主要在呈现刺Ji和引导体验刺Ji上,包括时间、空间、材料、心理氛围以及活动规则等方面作广泛的揭示。生活活动与学习、游戏的性质不一样,更强调在生活环节中的模仿和练习。因此,计划可以从指导要求和指导设计两方面作简略的提示,指导要求可侧重教师对幼儿重点观察、了解,活动本身的目标个别指导要求。指导设计主要指教师为引导幼儿达成目标所做的一些构想,包括准备、形式、揩导方法等,体育活动,在时间顺序上一般分为导人、集体(个别)活动、放松活动,所以,一般说来,计划可直接按这一序列展开,若有必要,还可将基本部分进一步扩展为内容和方法,并由此陈述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指导行为当然,日计划如同其它保教问题一样,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适用于所有活动的模式,这里只是最一般意义上的提示。

3.根据教师个性化特点,鼓励有差别的设计。

差生转化计划篇8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激增,跨国经营企业若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赢利就必须寻求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费用的方法,如何减少国际贸易税款支出即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企业开展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国际税收策划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跨国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更为便捷,这为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国际税收筹划”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企业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我国还是个新概念。我国企业要从维护自身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偷、漏税等短期行为,利用国际税法规则,对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进行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有国际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以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筹划

国际税收筹划是指跨国纳税义务人利用各国税法差异,通过对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先规划和安排,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减少或消除其对政府的纳税义务。国际税收筹划是国内税收筹划在国际范围间的延伸和发展,其行为不仅跨越了国境,而且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此国际税收筹划较国内税收筹划更为复杂。国际税收筹划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国际税收筹划的主体是具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人;二是税收筹划的过程或措施必须是科学的,必须在税法规定并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心安排,才能达到的;三是税收筹划的结果是获得节税收益。因此,偷税、漏税尽管能达到税款的节省,但由于其手段违法,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

二、国际税收策划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要进行国际税务策划,首先要对各国的税制有较深的认识。因为国际税务策划的客观基础是国际税收的差别,即各国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税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机会。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兼顾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各国之间税收的差异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别如选择低税经营、对纳税义务确定标准的差异、税率的差异、税收基数上的差异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策划。

此外,各国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鼓励的范围相对广泛得多。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要多一些。可见,不同国家税收制度的差异为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提供了种种可能,跨国经营者面对的税收法规越复杂,税收负担差别越明显,其进行筹划的余地就越大。

(二)避税港的存在

避税港是指为跨国经营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为众多跨国投资者所青睐。由于避税港的税负很轻,如百慕大对所得、股息、资本利得和销售额不征收任何税收,也不开征预提和遗产税,因而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理想场所。

(三)税收协定网络的不断拓宽

目前,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已有1000多个,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随着贸易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所签订的税收协定将会越来越多,这将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温床。由于税收协定对缔约国的居民纳税人提供了许多优惠待遇,所以跨国纳税人在选择投资国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国家对外缔结协定的网络情况。

(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税收筹划的新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为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成本,提高了税收负担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性,因此也加强了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的意识。

从上述分析可知,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就是各国税制的差异。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加以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三、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投资地点的合理选择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1.充分利用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在跨国经营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有很大差别,且各国也都规定有各种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差别税率和亏损结转等。选择有较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必能长期受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还应考虑投资地对企业的利润汇出有无限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以低所得税甚至免所得税来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希望以此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此外在跨国投资中,投资者还会遇到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也是我国跨国投资者在选择地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应尽量选择与母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

2.尽量选择在国际避税地进行投资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三种税制模式,即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低税制模式。实行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避税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纯国际避税地,即没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百慕大、巴哈马等;(2)只行使地域管辖权,完全放弃居民管辖权,对源于国外所得或一般财产等一律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瑞士、香港、巴拿马等。(3)实行正常课税,但在税制中规定了外国投资者的特别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荷兰等。显然,投资者若能选择在这些避税地进行投资,无疑可以免税,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跨国投资者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在税收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如采用分公司和子公司时: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分公司则是企业的一部分派往国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国内总公司,而分公司的亏损则可汇入总公司。因此跨国经营时,可根据所在国企业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在海外公司初创期,由于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当海外公司转为盈利后,若及时地将其转变为子公司形式,便能获得分公司无法获得的许多税收好处。

(三)选择有利的资本结构和投资对象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企业的经营资本通常由自有资本(权益)和借入资本(负债)构成,各国税法一般规定股息不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而利息则可作为费用列支,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因而,企业要选择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的适当比例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企业选择融资租赁既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保障企业的举债能力,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减少了纳税基数。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跨国经营者应着重了解投资国有关行业性的税收优惠及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

(四)利用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内部转让交易确定的价格,通常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转让定价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产品成本。国际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往往受跨国公司集团利益的支配,不易于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约束。由于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可利用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以减轻公司的总体税负,从而保证整个公司系统获取最大利润。

(五)通过避免设常设机构来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常设机构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和作业场所等。它已成为许多缔约国判定对非居民营业利润征税与否的标准。对于跨国经营而言,避免了常设机构也就避免了立刻在非居住国的有限纳税义务。特别是当非居住国税率高于居住国税率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跨国经营者可通过货物仓储、存货管理、广告宣传或其他辅营业活动而并非设立常设机构来达到在非居住国免税的义务优惠。

(六)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跨国企业应选择符合国际税务环境的会计核算方法。为减轻对外投资建立的公司的税务负担,跨国企业要注重对东道国税务会计的研究,巧妙地使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以减轻税务或延缓纳税。如平均费用分摊是最大限度地抵销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方法。

除此之外,各项基金的提取、会计科目的使用与会计政策都是税务筹划的内容。

四、企业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跨国纳税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气候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制定国际税收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纳税负担最小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深入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

要了解各国的税收制度、税种、税率、计税方法以及在各国的经营形态、收益的种类、经营内容、税收地点以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安排。

(二)要有多个备选方案

跨国经营企业应全面分析情况,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地设计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三)要有全局观念

跨国企业应站在全球宏观角度看问题,追求每项税负最小化并不等于整体纳税负担最小,追求税负最小不等于收入一定最大。如某国税收情况于己有利,但该地的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却很糟糕,利用它反而因小失大等等。

(四)要有长远观念

上一篇:贺年卡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爱国人士的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