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7:02:26

闽南文化论文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朱宗庆打击乐团从1986年创建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复合产业链结构,从曲目的创作、世界各地的演奏、打击乐的推广、朱宗庆的教学系统、打击乐的研究等方面结合发展,并配套TIPC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台北国际打击乐夏令营等节庆活动来向世界推广打击乐。笔者认为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核心价值就是永不停歇的脚步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如同朱宗庆教授所说的,“我用三十年的热情来打击鼓动,从舞台旁边移到目光焦点的中间,人生的跃动也是一样,只要你有热情执着,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会从配角成为最佳主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斐然,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已走在世界的前端,本着“拿来主义”,相互学习、理解交流、融会贯通的精神,相信很快能让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携手共进。

厦门有自己的立足点的,否则就只能是单纯的仿制品。这个立足点,实体上是厦门市,区域上是厦漳泉,升华上去是闽南文化,也是厦门立足点最本质的东西。

闽南文化的积淀很有深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上可以追溯到秦朝的闽中郡;上千年的发展中,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选择泉州作为起航点,明清西方商人传教士为闽南带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挖掘空间非常广阔,我们要在这个立足点上着力发挥闽南文化的优势,力推闽南文化的城市精神,兼有包容、含蓄、开放、创新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一个有创意的文化作为外衣披在传统产业的身上,产业就可以华丽转身,得到了升华。第一、二、三产业加上文化的元素,便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与晋江、石狮的服装产业,德化的陶瓷产业,泉州的茶文化等等产业进行对接,帮助它们完成产业的再次升级。

福建省大力推进“厦漳泉”一体化进程,有助于形成厦漳泉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厦漳泉是省内经济发达的地区,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很好的着手点,在这里民间资本有意愿也有实力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产业化的通道也比较容易建立起来,需要兼顾的公益化也有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与地区内主要产业进行对接,通过区域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而言,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势,重点发展的七大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艺术产业,动漫网游业,文娱演艺业,传媒产业,出版、发行、印刷和版权产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产业将形成足够的市场效应,同时也推动着厦漳泉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整体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作、生产与商业的内容,且此内容的本质是无形资产与具有文化概念的,而这些内容通常有智慧财产权所保护,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呈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大而广泛的概念,并不仅仅指文化产业,或指广告业、传媒业、音乐行业某一个行业。文化产业是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范围当中的。文化创意产业无限大,这个朝阳产业可以跟任何产业进行对接的,甚至可以和外星球和外太空对接,只要你想得到,没有做不到,只要你的创意足够精彩,创意无限,创意无尽。举个例子来说,厦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目前在与台湾公司合作,进行农业企业文化品牌的研发工作。打造“神农小子”动漫先行,打造优质的农业品牌,发展新型创意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和农业、工业、商业进行合作对接,附和文化的元素,进行各种要素的整合,便可以珠联璧合,使产业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产业发展,没有文化,没有创意,产业与文化不能对接,就像是只有爱心,却没有面包,就像是只喊口号,没有行动的纸上谈兵一样。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眼光放得更远更广,才能突破种种限制,创造更多的创意。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闽南童谣教材是富有闽南特色的适合幼儿特点的童谣教育素材。本文所阐述的闽南童谣教材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传统文化中的闽南方言童谣,对其进行整理、改编、配曲、游戏设计(包括游戏情节、玩法、规则等的制定),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音乐活动。同时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内容、时间、具体情况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闽南童谣音乐活动,验证童谣内容、玩法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童谣内容和玩法,丰富幼儿园音乐活动类型及活动内容,进而推进幼儿园课程发展,创造性地开发、使用童谣教材。

二、选择闽南童谣作为教材的依据和动机

(一)理论依据

福建省文化厅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指出:“继续完善乡土教材编写,在学校进行普及型教育。在幼儿园推行闽南童谣和游艺教学;小学开设方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课程;初、高中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文化课。”闽南方言童谣是阐述乡土文化的象征性素材之一,是闽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过程中,我们更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方言童谣,通过闽南童谣教学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闽南童谣的艺术教育价值

1.闽南童谣是伴随儿童童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谣更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如《古古古,鲤鱼娶查某》:“古古古,鲤鱼娶查某,龟担灯,鳖拍鼓,水鸡扛桥目吐吐……”就将好几种动物串在一起,或具体,或虚构,形态各异,足以令孩子们浮想联翩。

2.闽南童谣素材来自生活,源于民间。许多闽南童谣里将山水、树木、房屋、动物、气候等融为一体,或描述幼儿游戏,或刻画年节喜庆活动,或表现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的互动、融洽、和谐,对于幼儿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细品闽南童谣,其内容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方式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如童谣《不识字文字真是惨》:“不识字文字真是惨,亲像青瞑欠人牵,有人写批来给咱,央人看批人嫌没闲。”这首童谣不但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还蕴含着生活情景、做人道理、简单哲理等。

3.闽南童谣描绘了闽南地方风俗民情,是闽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多数童谣句式整齐、韵律明显,在语言组织上及方言表达上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让幼儿领悟童谣的作品风格、艺术特征和闽南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民间的文化。如描述闽南传统节日的童谣《正月点灯红》和《烧肉粽》就是让幼儿通过欣赏、表演、感受童谣的同时,了解家乡、祖国传统的文化以及民族的不同特色,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只要闽南人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闽南童谣中,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乡土气息。

4.闽南童谣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闽南童谣都适合幼儿,关键在于童谣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我们决定对《闽南童谣教材的选择和创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闽南童谣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为背景,选择和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童谣教材,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对闽南童谣活动的兴趣,有力地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选择和创编闽南童谣教材的原则

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丰富多样的闽南童谣后,首先对闽南语童谣进行筛选和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对它们进行配曲。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为童谣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将童谣与音乐有机结合,通过节奏、韵律、旋律的贯穿,提炼出童谣中的艺术教育契机,使它们更具音乐魅力,从而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童谣、热爱音乐。在选择和创编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

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即所选童谣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作用的。如《请外婆》中 “外婆无嘴齿,猪肚炖莲子。莲子清又甜,豆腐煮豆生,豆生真幼嫩,外婆吃了笑纹纹……”短短几句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了孩子有趣的想法,培养了孩子尊敬长辈的情感。我们认为幼儿通过学习这些富有节奏、韵律的童谣,不但可以形成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能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游戏性和趣味性原则

游戏性和趣味性原则即所选的童谣内容要生动,有角色、有情节,也就是说尽量考虑到童谣本身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基本活动,它能满足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很多童谣中,我们都尽可能设计成有游戏情节的活动,以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如闽南童谣《孤鸡》:“孤鸡,伊密,白鸡子,去找贼,找若有,做新妇,找若无,做乞食婆”,我们配上《头发肩膀膝盖脚》的音乐,并设计了类同“熊和石头人”的游戏:边按童谣节奏边跟着“大熊”走,等到童谣念完后“石头人”马上不动,幼儿做各种造型……这些童谣采用了念、唱、逗的不同艺术形式,易学便记,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活泼韵律,具有浓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使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生活的真谛,产生对闽南童谣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并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三)歌唱性和表演性原则

歌唱性和表演性原则即所选童谣内容的艺术形象特点要鲜明,要富于歌唱和用动作来表现,让幼儿可以运用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与他人进行交流,享受和体验歌唱与表演的和谐与快乐。如《阿婆去买蚝》中幼儿边唱“阿婆阿婆去买蚝,寄人蚵,嫌臭鹾。掺蒜仔,好味素。吃依饱,去踢陀。”边自由结伴,两两相对愉快地进行表演,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情绪体验。

(四)时代性和创新性原则

闽南童谣教材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它要不断反映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不断增加和创编反映时代内容的新的童谣教材,就是要把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童谣中表现出来。二是要求不断赋予传统的童谣教材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适合现代孩子的需求和实际。创新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新的前提,在闽南童谣活动中,注重童谣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萌发幼儿热爱童谣、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闽南童谣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如我们在创编闽南童谣《泉州小吃真正好》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童谣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闽台一家亲”的特殊关系,把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的心愿编到童谣中,继而运用角色扮演和打击乐的形式来表现童谣。这样赋予了童谣本身很强的生命力,受到了幼儿的喜爱。

总之,闽南语童谣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其他素材所不能比拟的。让我们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不断挖掘和创编出更多符合幼儿要求和时代特色的闽南童谣教材,使闽南童谣这一朵传统文化之花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让那些有益幼儿身心健康的闽南童谣教材更好地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论文集

[2] 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 “文化、民族艺术与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4(1).

作者简介:

褚晓瑜,女,学历本科,幼儿园高级教师,现于福建泉州市机关幼儿园任教。任教十几年来,曾参与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研究》、十一・五立项课题《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环境的研究》及省级课题《健康教育》《审美与快乐》等的实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撰写的论文、反思和活动设计分别在CN刊物及省市级核心刊物发表、获奖,曾获“市优秀教师”“市教坛新秀”“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超级秘书网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3结语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闽南话;普通话;播音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34-02

一、闽南话的由来与传播

闽南话是汉语方言中很重要的一种方言,它与汉语的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历史最久,时间最长,文化积淀最深的一种方言,所以闽南话又被人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那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它是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文化的语言,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面对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仍然坚持完整地保留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1]

二、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话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闽南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

普通话几经改变,成为了现代汉语,它已经放弃了很多古音,但是闽南话却还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语音。比如普通话“咖啡”的“啡”,闽南话是bi,b就是古音的保留。从古书上的一些音注里也可以看出今天普通话里有f的字,在闽南话里大量念成b或p的音,比如“吠”闽南话中读bui,“负”读pnai,“富”读成bu 。还有普通话的卷舌音zh、 ch 、sh,在闽南话里有一部分会读成d或t 。换句话说,其实在闽南话发音中是没有平翘舌之分的,所以这也是闽南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语音错误。比如“伫”闽南话读“du” ,“迟”闽南话读di ,这在普通话里都是zh 、ch 的音,我们现在还保留d 、t 的读音,这也是古音的保留。还有“月亮”的“月”,闽南话读gguat ,gg是古音,大概是上古的音,一直保留到中古,到元朝以后才消失,而闽南话还保留着这个音。连gguat里的at是代表上古时ggua这个音的一个重要读音现在依然还保留着。由于闽南话保留了很多古音,所以很多研究闽南话的学者都说闽南话是古音的化石,当然其他方言也有,只不过没有闽南话这么多、这么系统。

(二)一字多音

而一字多音则是闽南话的另一大特点。“闽南话历史悠久,它是我们中原的汉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北方来到福建,带来不同时期的读音,所以闽南话就成为不同时期汉语读音的大汇合,其中有些音是古音,有一些音是唐朝的音,有一些音是宋朝的音,有些音是现代的音,这样汇合起来,一个字就读很多音。所以普通话的读音,只有“阴阳上去”四个读音,而闽南话却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读音。

比如成功的“成”,普通话就一个读音cheng,呈报的“呈”、呈文的“呈”、呈请的“呈”,通通都念 cheng 。而闽南话却有3个读音,呈报的“呈”读ting,呈文的“呈”读dnia,“呈请”的“呈”读tnia。据统计,汉语常用字有3500字,其中有1800字闽南话都是有2个或2个以上读音。有的读音属于文读音,有的是白读音,因为有这么多的读音,构成闽南话的音韵特别丰富,光韵母就有80几个,声调有8个,音节2300多个,表达音非常丰富。所以有一个语言学家说闽南话保留文白读音的系统是汉语所有方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闽南话的特点。

(三)变音很多

普通话中虽然也有很多多音字,但是在单字所对应的词汇当中,是有其固定的读音的,但是闽南话中单字是一种读法,词又是一种读法,比如“天理”连起来读,“天”字就要变音,“这种变调在闽南话里相当丰富,这就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语音汇合的层次的变化,构成闽南话一个丰富的语音和词汇系统。” [2]

(四)闽南话的一些语法也保留了古汉语的构词特点

普通话播音讲究语法语序,一般是“主语+介词或者动词+谓语+形容词+宾语”,而闽南话就保留一些古汉语构词特点,会出现在古文中常见的“倒置”的现象,这也是闽南话的特点。比如:“我比你大”,闽南话是“我较大你”。闽南话在造词、语音、语法等方面与其他方言及普通话相比较,有很多是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这是闽南话的一个特殊之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闽南话比外语更难懂难学,甚至有人将几种方言作比较,最后闽南话入围了“十大难学的方言”中的三甲。而且普通话有很多词是口音词,是从口发音的,而闽南话有些词是口和鼻子同时发音的,这也是许多外地人认为闽南话与众不同的地方 ,光鼻韵母就有几十个,这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入声字也没有的,所以闽南话语音很丰富。

三、从普通话播音看闽南话播音的特殊之处

那么是不是说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就完全不一样了呢?其实不然。因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一样是用声音传递情感、传播知识,是一门播音主持艺术。“在播音中主持人依然是节目的核心,他需要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有采访、评述能力且思维敏捷,有一定创造性的节目锦上添花,相反会使节目黯然失色。而且在播音时必须做到‘有搞锦上添花,无稿出口成章’。”[3]这些都是与普通话播音相通的地方,但是作为特殊的方言节目不同的是,由于受众群的不同,在主持的语言和风格上,闽南话播音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正是由于闽南话自身诸多有别于普通话的特点,从而也会让播音员在播音时遇到一些困难。

(一)方言的萎缩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倡导普通话。铺天盖地的普通话对于闽南话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无可避免的冲击,压缩了方言使用空间,而闽南话往往只是家庭日常范畴上的用语,更缺乏古代府城官方的正音。由此导致方言的不断错乱和式微甚至断层,年轻一代的闽南人甚至有许多不会说闽南话的。而一些古老通俗的谚语词汇更是失传,只能从一些老人那里得知,这对于播音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一样需要“字正腔圆”,一些词汇如果说得不对,或者是夹杂了普通话的发音就会导致节目质量下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闽南话和普通话一样都有字典,但是发音和拼读却完全是两码事,如“波浪”中的“波”字普通话中的拼音为“bo”,但是在闽南话的字典中它的注音为“ph”,闽南话采用的是罗马拼音,有一整套特殊的拼读法,没有系统的学习,闽南话的字典就无从下手,无法拼读。而且在叙述时要更贴切地使用“文”、“白”读法,讲究通俗易懂。如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时,“黄连”读如“honglian”,实际应读为nglhi。虽“黄连”读作honglianbok,但作为中药应读作“hia”;又如“细腻猫踏破瓦,细腻查某走过社”,“瓦”读为“碗”(wa),实应读为“hia”。前指方音色彩,在“数尾”读如“suma”且提醒不是“数码”,其实,应读作“siaubak”;而谈到“尾巴”不如用“尾溜”、“煞尾”或者“后尾”更通俗些。

(二)播音的难点

方言节目存在着再译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巧妙地用口语化的方言准确表达节目的内容,不仅要生动,而且应该贴切易懂。这就类似于普通话播音的“说新闻”,只是闽南话的再译更为通俗罢了。在普通话看来有时候是一句简单的话,在闽南话表达中就不那么简单了。举个例子,如“我们制定国家法”,这句话中的“我们”一词在闽南话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用“wen”,二是用“lan”,就这句话来理解这个“阮”,其所指的是中国大陆,而“lan”所指的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巨大的差别,如果运用的不贴切就容易造成大差错,误导听众,使其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另外,备稿并不是简单的读顺句子或者查字音读法,而应该充分理解吃透稿件内容。

(三)发音用词标准的统一

在闽南话播音当中是以厦门话作为标准音的。其原因是因为泉州腔的闽南话语音声调较轻,一些发音更倾向于古音,一些词汇也是局限于泉州地区使用,与如今渐渐发生变化的闽南话有了一些不同,而相较于语音声调较重的漳州腔闽南话也有了很多不一样,虽然在台湾地区有70%左右的台胞祖籍都在泉州,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混居,他们的语言也发生了些许变化。而厦门腔闽南话较之泉漳两地的闽南话,其发音声调居中,不轻不重,且其语言面貌能让闽南地区各地的民众都听得懂,所以,在播音中来自闽南各地区的播音员都要尽量克服“九腔十八调”向厦门音靠拢。而且有些话语是漳泉两地特有的语言,其他地方的人根本不能理解它的。例如:“是谁啊?”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在泉州口中是“si xiong a”,而在漳州人口中它是“xi zua a ”,不仅两地人互相不明白彼此的意思,在厦门人听来,一个说的是“熊”(音同),一个说的是“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按厦门音读为“ si xiang a ”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听众都听得懂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所有非厦门人的播音员都尽力向厦门音靠。所以这就需要通过与频道里的其他播音员多交流表达出彼此间的方言存在的差异,并经常交流各自对某一个词语的读音,来达到发音用词的标准和统一。

播音主持是一门讲究实践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帮助下,多多的实践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实践中要做一个有心人,除了不断加强锻炼自己的基本功外,同样重要的是向前辈学习,特别是在遇到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播音领域,而且最关键的是要正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才能有进步。最后用一位前辈的话结束我的论文――“一个再好的节目、再好的主持人都难免有点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节目才能真正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

[1] 闽南方言谚语 [EB/OL],2007-6-12

[2] 闽江茶座――周长楫教授谈闽南话特点[EB/OL].gb.Chinab- /1321/2004/08/13.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教学活动中,很少关注到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所以对于没做课题的教师来说,他们缺失了课题本身及课题研究内容中的部分知识。只有不断地参与课题研究,教师才会关注并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也就不断完善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1)对课题知识的了解。笔者最初接触课题时,不知课题为何意,课题研究要做什么,直到2006年笔者参加了省级课题“闽南传统建筑艺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的研究后,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才真正了解课题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也学习了一些研究课题的方法、途径,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使用一些研究方法,不断加深自己对课题本身的认识与理解,在后面

(2)对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的了解。在对“集美古建筑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刚开始笔者对闽南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就硬着头皮去实地考察、去收集相关资料,脉络终于逐渐清晰了,自己逐步理解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也从中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自身的知识储量增加了。这对后来的把课题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了平时没学到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可见,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掌握并运用了课题的相关知识,还学到了许多研究内容本身的知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会越来越丰富,也不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对技法表现的探究

《新编美术教学论》中有对美术老师拥有的知识结构的阐述,其中提到“美术技能、技法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1]而美术技法种类很多,要每位美术教师每种技能都必备,还是较为困难的。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一些基本功外,还要根据课题需要,不断探究新的技法以求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对新的艺术领域技法的探究。绘本创作属于新的技法领域,在主持“厦门小吃绘本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课题研究中,课题内容厦门小吃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它们。如果只是以平时的绘画的方式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所以教师采取了创作绘本作为新型的表现方式,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喜爱。而对于绘本这种表现手法,教师本身也是似懂非懂,为了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自己先查找资料、学习绘本创作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技法,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创意绘本用作课堂教学示范。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思考用何种方式呈现绘本,立体还是平面、精装还是简装、规则形状还是多样外形,而不管用哪种方式呈现都需要相关技法、手段来支撑,所以教师只有先掌握这些技能手段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表现技法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2)对表现手段的探究。笔者在“绿活地图”课题研究中,对“绿活”这样的理念学生是感兴趣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方式表现绿活、宣传绿活,这才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既想学生全员参与到绿活理念的宣传中,又想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吸引学生去具体创作、表现,真正做到由学生影响到周边的所有人,达到宣传“环保、热爱生活、提升文明程度”的目的,这新颖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从学生实际出发,单一的表现手法缺少创意,他们不会喜欢,教师就吸取台湾老师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引导学生由在纸上画改为在布上画,画不出的主体用拍照烫印到布上的方式进行,学生对这种新颖的表现方式很感兴趣,后面还为录像说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学生参与度自然扩大了。这种利用多种媒介的创作手法摒弃了原有的单一的表现手法,符合现代中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创意表现自我的心态,更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

三、课题研究激发教师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会思考在课堂中采用什么方式呈现课题内容更好,用哪些手段更适合学生接受与掌握知识点,怎样才能更加便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用什么方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而这一思考过程无形中丰富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有感触。

(1)课题研究启发教师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参与省级课题“闽南传统建筑艺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传统建筑的主人有的已移居海外,有的房子的装饰带有异域图形,思路忽然展开,新颖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抓住闽南是著名侨乡这一特点,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位回乡探亲的老华侨所经历的过程作主线,把知识点串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由回忆家园—找家园—说特点—家园纪念品设计展开教学,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为他们已经是这老华侨的“同村人”了!所以他们要设计老华侨的房子作主体的纪念品赠送给他,以表达他们对老华侨的依恋和尊敬,这种教学手段的设计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浑然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一设计也正应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的一句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2]所以,课题研究使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掌握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2)课题内容促使教师探寻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方法。在微型课题“漳浦剪纸运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民间美术部分的教学研究”的研究中,本人想到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但如果只是把原有的剪纸技法和剪纸常用内容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影响,而且文化要传承通过思变才能更好地传承。基于这点认识,笔者开始思考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剪纸是平面的,能否让它立体起来;剪纸内容是有关民俗文化的多,是否让它表现学生生活;材料是纸张,是否换成其他材料;剪纸作品多用作欣赏或作刺绣底样,是否让它的用途更广这样一想,方法就有了,在课堂上笔者向学生展示大量有关传统艺术运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一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经过感官刺激和教师的提醒,学生的创意被激发出来了:剪纸时装设计、剪纸海报设计、剪纸书签、笔筒、牙签盒、旅游产品装饰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把漳浦剪纸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从真正意义上使漳浦剪纸技法、剪纸风格得到传承。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是课题内容得到真正实施并且深入研究的保证。

四、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做一系列的工作: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步骤与方法、规划研究阶段、撰写开题和结题报告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是需要参与教师花费许多心力的,这样一个过程走下来,教师的科研水平都会有普遍提升。

(1)提高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水平。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会认真对自己研究的内容、课堂实践情况作分析,并以论文为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每个人的论文的撰写能力是不同的,但只要参与论文的撰写的老师,他的语言组织、写作水平都有会所提升。笔者深有感受:写第一篇课题论文时,本人对论文的格式以及到底写什么都不太清楚,把研究课题内容当重点,忽略了对课堂实施成效的阐述,在主持人不断分析指导下才逐步成型,这篇题目为《从建造中知文化由行动中寻传承》的课题论文获市级二等奖,课题案例《在讨论中知风俗在赏析中识民居》获得市级三等奖。从此,笔者又参与了许多课题,也陆续有许多篇课题论文获区、市、省级奖项,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快速得到提高。例如在参加全国课题“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实践与研究”中,笔者撰写的论文《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获得福建省第四届美术教育论文暨新课程艺术教育论文评选高中组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对课题研究的参与,还有课题主持人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2)提升主持课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参与课题研究多了,就会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途径、组织活动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想法,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也浓厚起来,逐步产生自己主持课题的欲望。例如:笔者在参加市级课题“集美古建筑艺术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发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迫切性,就于2009年申请了区级微型课题“漳浦剪纸应用于高中民间美术部分的教学研究”并通过了审核,独自承担起课题研究的任务,通过一年的教学研究,成绩显著,在2010年9月圆满结题,笔者撰写的论文《老酒新瓮创新传承——漳浦剪纸引入中学民间美术部分教学初探》获得区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主持课题兴趣来了就趁热打铁,2011年10月,笔者申请的区级课题“厦门小吃绘本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获得审批立项,2012年6月本人的绘本论文《多元体验综合掌握——厦门小吃绘本引入中学美术课堂初探》参加市级论文汇编,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这些课题研究中笔者专业得到逐步成长。

(3)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进步赢得荣誉。特级教师任勇说过:“教师要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4],笔者深有同感,在教学中,带有研究的态度去教学就能有所收获,课题研究在不断地推动教师成长,从做课题到主持课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组织能力增强了,研究方法、手段成熟了,骨干教师也就造就了。笔者从做课题时的一名普通美术教师,逐步成长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这些荣誉的取得大部分源自自己积极地参与了许多的课题研究而得。

五、总结

总的来说,没有参与课题研究就不知道何为课题,没研究也就不知如何写课题论文,没写论文、没思考也就无想法,也就无法申请主持课题,所以课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循序渐进、多方位提升的,许多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都是从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参与课题研究才能获得专业成长和进步。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在我看来,相比其他学者的闽南文化研究,戴冠青教授的研究有三个特色。

情动闽南

闽南地区地处东南,历史渊源悠久,文化沉积多样,既保留了非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印迹,又有“大陆性”农耕中国非常罕见的海洋文化,其宗教流播、古汉语存留、宗族文化、民居建筑、商业传统、戏曲音乐等方面,既有特色又有丰富性,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说,如果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此,闽南文化研究完全可能成为国内地区文化研究中最有生发力的种类之一。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隔离,原本只是福建省下属行政区划之一的台湾,一跃成为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焦点;而因为先后几次文化变故,本来深受闽南文化影响的台湾,也成为一个五方杂处、潜流暗涌的文化复合体。国内研究界由此逐渐出现了一批专事台湾研究的学者,以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等专门研究机构为核心,形成了台湾研究这个颇具热度的专业。与此同时,闽南文化研究往往就被闽台文化研究这个题目所包容了,闽南文化研究从母体的地位跌落,反而经常成为附属台湾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这样的研究往往不能深入闽南文化的基质纹理,也往往难以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存在,对于闽南文化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浮光掠影式的,缺乏地区文化研究的厚实与敦诚。

戴冠青教授的研究则是我所见的最贴近闽南、扎根闽南的研究之一。

在《想象的狂欢》一书中,戴冠青教授坦陈自己的研究缘起于“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并试图“在‘荆棘丛生的荒草地’上蹚出一条新路”,于是其花费了十年时间,选取了闽南民间故事这个文化沉积最为丰厚的角度进发,以历史传说与现实存在两个维度交互印证,来破解闽南文化的魅力密码。在研究过程中,戴冠青教授本着穷尽材料的原则,阅读了数量庞大的闽南民间故事材料。这些书籍大多属于民间故事系列,民间语言往往比较粗糙,条理性也不可能很强。而戴冠青教授这个出身文艺学、以“美”为本业、视文学语言为生命的作家协会主席,要潜心默志、埋头阅读这些民间故事,倘若没有强烈的本土之爱支撑着,那还真是不很容易做到的。至于说还要在对这些民间故事熟稔于心的基础上,寻其统绪,考其源流,明其本末,再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区隔定谳,那就更是不容易了。

正是基于如此认真的态度,在《想象的狂欢》等论著中,我们可以时时看到作者操控着各种闽南民间故事、闽南地区文献、闽台风俗人情,了若指掌,恢恢无间,行有余力,让人不禁慨叹于作者对于所研究对象“穷究本源”的治学态度。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陈益源教授在为《想象的狂欢》一书作序言的时候,谈到阅读本书的“一连串奇妙的景况”,“过去几个月内,仿佛无论我去哪里,《想象的狂欢》书里相关的篇章就会出现,如影随形”,并且慨叹“闽南民间故事实在太丰富了,丰富到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无所不在,并且透过冠青教授的深入剖析,令人印象深刻,想忘都忘不了”。这种景况的出现,显然不是凭空而出,其实正是戴冠青教授的研究扎实而厚博的实证。

闽南文化的另一种暸望

闽南文化研究方面,经几十年积累,产生了不少论著。戴冠青教授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闽南民间故事入手研究闽南文化,并把闽南民间故事作为闽南文化镜像进行观照,这个角度很新鲜,也很有针对性,目前还很少人做过。而且,戴冠青教授在研究中较好地把细部研究和总体观照结合起来,我认为其专著因此成为目前从一个独特角度对闽南文化进行总体把握的别开生面的论著。

从早期的单篇论文开始,到最近的专著成型,戴冠青教授的闽南文化研究逐步构建出一个非常严整的体系。《想象的狂欢》提出“文化想象与族群记忆”,既提出了“闽南民间故事是闽南地区民众根据闽南社会生活情状想象、创作出来并通过口头讲述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传说”,肯定了其“文化想象”的因素,又提出其文化想象中积淀了“闽南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族群记忆”,以此两种概念出发,提纲挈领。书中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对闽南民间故事进行了解读——内中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民间故事,而且融汇了地理、历史、气候、俗语、戏曲等各种文化因素,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闽南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史。

在章节内部,戴冠青教授的研究也能够做到事无巨细、穷发抉微却又高屋建瓴、分合有度。在“闽南民间故事的艺术形象”一章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部分是介绍朱熹原型的民间想象,作者列举分析了《文昌鱼的传说》、《对天祝词显报应》、《计除恶僧》、《葬大林谷镇蟹精》等民间传说,注意到了闽南民间传说中的朱熹在闽南民众崇儒心理下往往形成法力强大、斩邪除妖的正义神祗形象,而武夷山以及江西庐山、铅山一带的朱熹却多是浪漫抒情、邂逅狐仙的书生形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联系闽南地区历史,详尽地阐述了闽南文化中民众崇儒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形成。

温婉的理论沉淀

戴冠青教授做闽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文艺学出身的理论背景,与其他做民间文学或者地区文化研究的学者相比,出身文艺学的她,在操持各种理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想象的狂欢》一书中,随处可见厚实的理论沉积。女性主义理论、列维-布留尔的神话学理论、弗莱的《批评的解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合适合用的理论与观点不断被用来与研究对象相互印证、互相激发,使得本书在理论深度方面得到了极好的延伸。在“闽南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一文中,作者还参照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实际操作了一番,以叙事学理论分析闽南民间故事。在考察了大量闽南民间故事后,作者依据叙事功能的理论进行分析,概括出了几种叙事模式:(1)扬善惩恶式;(2)以智抗敌式;(3)自强不息式;(4)知恩必报式;(5)才子佳人式。并且在具体的模式研究中,提取归纳出几种重要的叙事功能加以分析,这样就化繁为简,对数量繁多的闽南民间故事进行了较好的归纳分类,有利于作者驾驭庞大的文本,也有利于作者从总体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心理方面对这些民间故事进行总结。这一点,恰恰也是做闽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普遍比较缺乏的。

戴冠青教授的闽南文化研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温婉有致的文笔,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民间故事,还必须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其贯串起来,并且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保持文学教授的独特风味,《想象的狂欢》一书,做到了这一点,往往能在娓娓动人的学术分析中,不时透露出其平和雅正的文学韵味。相信这会成为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风景中最吸引人的一个品格。

以我所见,戴冠青教授已经用其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之作,在闽南文化研究中,画出了一片独特的学术风景,其中既有其立足闽南专注乡土的激情与梦想,又有其包容古今、横跨多方的胸怀与视野,还有其深厚完整的文学理论背景支撑,更有其作为学者与作家、融智慧与文学为一体的平和雅正。可以说,这片风景足以厕身于当今闽南文化研究最为美丽的风光之中。“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希望这片风景的出现,能启发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闽南文化研究之中,也去描摹自己别具特色的风景,不断丰富充实这一片东南热土。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3.社团文化宣传:敬畏传统,大胆创新。重视“大字报”,否定报纸与微博。开发微信功能。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一、构筑宣传教育网络,

优化德育环境

现代化、信息化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主动营造广阔、绿色、积极的德育网络天地,指导孩子们如何去接受网络的挑战。

第一,在全市范围建立100多个子网。除了全市的泉州德育网以外,各县(市、区)教育局以及各学校在泉州德育网建立了100多个子网,形成了市、县、校三级的德育网络体系。

第二,及时报道德育动态。泉州德育网上的“泉州德育”新闻栏目报道了全市各学校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新面貌和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的新举措。“国内德育”新闻栏目采集、先进德育理论与事例,使全市德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内各地德育工作动态。“德育法律法规”栏目及时全面地上传各级德育文件精神,便于全市中小学和德育工作者查阅、对照,规范德育工作。

第三,设立“爱国主义影片展播”专栏。我们把26部爱国主义影片和10部大型纪录片《闽南人》放到网上让全市师生点播观看,并举办观后感征文比赛,用师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构筑交流学习网络,

优化德育平台

德育网站的建立,使师生们多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网站的设计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形象化为本,广泛征求学校、师生的建议,力图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网站开通了“图片新闻”、“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交流平台”、“校本德育课程在线”、“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栏目,为各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互学互助、争先创优”的交流平台。

创办《泉州德育》杂志电子版,已出刊了14期,刊登老师论文近250篇。开设“你说我说大家说”栏目,链接了老师们真切感人的心声,使德育交流更贴近、评论与争鸣更深刻。

开设“我讲自己事我说泉州事”、“我的班级主页”等专栏,刊载学生的习作例文,发挥了资源共享的效能,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写作欲望。

开设“网上家长学校”、“社区教育”等栏目,使广大家长在家即可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理念,同时也争取了更多的单位协助、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使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网上凝聚成一个有效的德育整体。

三、构筑沟通互动网络,

优化德育手段

网络互动容易突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实现深度交流,使口头说教转化为精神沟通,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

为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我们开通了“泉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开设“信息动态”、“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健康论文”、“学校交流”、“家校联系”和“心理咨询”等栏目,供全市广大的心理咨询教师学习和交流。同时开通“心理健康绿色通道”,选聘6位心理专家针对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网上和同学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同学们遇到心理障碍,可以点击“心理老师专线”诉说,心理教师在线为学生解难释疑。

我们在网上成功举办了“网页设计大赛”、“诗歌创作比赛”、“邮票设计大赛”、“告别不文明行为漫画比赛”、“感恩网络短信比赛”、“我讲抗震救灾英雄故事比赛”、“节能你我他征文比赛”等30多次,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互动功能。新颖的方式使同学们踊跃参与,乐在其中。

四、构筑创新服务网络,

优化德育文化

第一,构建“闽南文化进校园”专版。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闽南人爱国爱乡的精神纽带,是闽南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针对许多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多,对一些乡土文化毫不知晓,甚至连闽南话都不会讲的情况,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与宣传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就闽南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举办“传承闽南优秀文化,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泉州市“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成果放到网上,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

第二,推进“网上素质拓展营”专版。几年来,在寒暑假期间,我们利用泉州德育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泉州书城杯”中小学“成长的书香”读书征文比赛、“一凡书城杯”中小学“感恩责任、快乐健康”寒假道德实践活动、“师恩难忘”电子贺卡制作比赛、“感恩责任”书信比赛、“迎农运会,做文明小公民”网上文明知识竞答、“弘扬中华文化”网上诗词创作大赛、“告别不文明行为”网上漫画比赛、“活力泉州,个性自我”网页设计大赛、“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观后感征文活动等系列活动。学生们在家就可以参加丰富的、绿色的、活跃的德育活动。

第三,丰富“好书伴我成长”专版。开设“青少年学生好书推荐网”,设置“好书相拍报”(“相拍报”为闽南语,即“推荐”之意)栏目,提供优秀图书篇目给学生阅览。开展向学校外来工子女免费借阅图书活动,办理外来工子女图书借阅卡。在网上发表学生的读书心得、读后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第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精彩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我们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给学生的思想武装上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我们在泉州德育网上开设“地震科普之窗”、“德育成果展示”、“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专版,通过与市地震局、文化局、科协等单位联合办展等形式,发挥专业单位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网络课堂,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德育素材变得形象生动,增强了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网络,让我们的教育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让今天的德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我们欣喜地看到泉州德育网正在成为沟通教师与家长、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当然,在今天,德育是一项不断超越自我、持续发展的工作,有更艰巨的挑战等着我们,我们将认真借鉴先进,积极创新,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探索。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南音在海外各地(包括我国台、港、澳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略做探讨。

一、遍及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团

南音在海外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台、港、澳地区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闽南语系华侨社会。此外,在文莱、东帝汶、沙巴、沙捞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或地区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团是南音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又是这一古老乐种走向世界的桥梁。

1.台湾的南音社团

南音在台湾被称为“南乐”,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自明末郑成功以来,南音就随大批闽南移民传到了台湾,并逐渐成为台湾的一种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

南音社团在台湾曾多达六十余个,拥有近千名唱奏人员,其踪迹遍及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目前,有二十多个南音社团尚存。

鹿港位于台湾中部,是台湾至南音发源地泉州之间距离最近的港口,素有“古台湾文化城”之美誉。鹿港义是南音在台湾的肇始之地,先后有稚正斋、聚英社、雅颂声、大雅斋、崇正声等五个南音社团。其中雅正斋建立最早,距今约三百年历史;聚英社建立稍晚,但也有约一百七十年历史,该社还特从泉州聘请惠安南音名家颜点及蚶江苏代赴台教曲,使众多弦友尽获南音艺术之精髓。

台北地区的南音社团以二三重市金记茶行傅先生为最早,后来又逐渐分成聚英社、集贤堂、永春馆、鹿鸣馆、闽南乐府等五个社团,其中尤以闽南乐府之影响为最。该社成立于1961年,其成员多达二百余人,几乎每年都组织“郎君祭”、“排场”等活动。

1982年8月,台湾的南音社团联合成立了中华南乐协会,以便协调台湾各南音社团的活动。

1983年,台湾汉唐乐府正式成立,创办人为弦管乐家陈美娥女士。二十多年来,该社曾多次赴国内外交流演出,且尤其重视南音古乐理论的研讨与唱奏人才的培养。

此外,台湾的南音社团还有:台南市南声国乐社、高雄国声国乐社、清水镇清雅乐府、基隆市闽南第一乐团、闽南同乡会南乐团、新竹崇孟社、台北金门敦睦胞谊南音代表团等。

2.香港、澳门的南音社团

香港的南音社团主要以香港福建体育会南乐队为主。香港福建体育会创立于1927年,后因故停止活动,1956年复会。这是一个集南音、戏剧、舞蹈及各种球类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团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在港闽南籍侨胞的重要作用。

南乐队曾先后聘请许秋声、纪经亩、吴道长、张孙典、王为谦、林致诚等南音名师莅港传习技艺,形成了较强的唱奏阵容,并定期组织排练和演出。

澳门的南音社团成立较晚。2002年9月8日,庄雪云在陈明金的鼎力相助下,创办了澳门南音社。创办人庄雪云原是福建泉州人,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厦门艺校后到澳门经商。目前,该社共有32名成员,均系福建籍人士。

3.菲律宾的南音社团

菲律宾的南音社团约有二十多个。历史最悠久的南音社团是马尼拉长和郎君社(成立于1820年),该社在宿务还建立了长和郎君总社宿务分社。其次,菲律宾南乐崇德社(成立于1928年,原名南乐研究社)、菲华同风郎君社(成立于1935年)、华侨四联乐府(成立于1950年)以及金兰郎君社等都很著名。这五个位于首都马尼拉的南音社团于1975年联合成立了“马尼拉弦管联合会”。

此外,菲律宾的南音社团还有:东棉省艺群郎君社、西工艺群和鸣郎君社、亚虞山菲华艺声音乐社、南吉岛南声郎君社、独鲁万万江轩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陈埭民族南音社、菲华志义音乐社、三宝颜菲华友谊联艺社、北甘马仁省和鸣郎君社、西黑省华艺社、西黑省菲华艺联郎君社、丹辘省华艺音乐社、拉牛板华侨音乐社、宿务同乐郎君社、i乙艺群和鸣郎君社、菲律宾中国洪门协和竞业总社南音股、洪门协和竞业总社中北吕宋支社南音组、菲律宾丝竹尚义总社、桑林阳春总社(1923年成立)、菲律宾丝竹桑林各团体联合会(九联)、纳卯菲华桃园音乐社、菲律宾乐和郎君社(1951年成立)等。

4.新加坡的南音社团

新加坡于19世纪末就建立了最早的南音社团“横云阁”。但20世纪以来已逐渐衰落。1939年建立了云庐音乐社,该社因积极参加抗战活动而终被解散。1941年,原云庐音乐社乐友又重新建立了湘灵音乐社。该社因拥有众多的唱奏人才和精湛的唱奏技艺而闻名于新、马南音界。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成立于1911年,近年来也开设了华乐琵琶班,教授并表演南音。此外,新加坡的南音社团还有:新加坡惠安公会华乐组(1923年成立)、张氏总会康乐股(1939年成立)、青年促进会南乐组、福建同乡会晋江会馆南乐组、安溪会馆南乐组(1955年成立)、新加坡浯江公会音乐组(1957年成立)等。

5.马来西亚的南音社团

吡叻太平仁和公所创立于1887年,是马来西亚历史最为悠久的南音社团。目前在马来西亚最活跃的南音社团有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1931年成立)、吉兰丹仁和南乐社(1960年成立)、吡叻太平仁爱音乐社(1963年成立)。以上三个社团号称马来西亚东邦(西马东海岸)三大南音社团,呈三足鼎立之势。

此外,马来西亚的南音社团还有:“沁兰阁”、“云林阁”、马来西亚渔业公会音乐组、太平“锦和轩”(1945年成立)、安顺福顺宫(1950年成立)、新文龙永春会馆(1978年成立)、马六甲桃源俱乐部、雪兰莪适耕庄云箫音乐社、巴生雪兰莪同安会馆南管音乐组(1978年成立)、巴生螺阳音乐社、巴生浯声协进社、江沙艺群音乐社、江沙仁和公所、班达马兰新韵音乐社、Q株巴辖南乐社、马六甲晋江会馆、马六甲兴安会馆、怡保福建会馆、Q都牙也福建会馆、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化部南乐团(1981年成立)等。

6.印度尼西亚的南音社团

南音在印尼闽南籍华侨华人社会中较为普及。早期的南音组织有先达“锦风阁”南音社、三宝垄“云林阁”等。即便一些泉属同乡组织、宗教团体也设有南音股,如1935年成立的泗水寄傲圣道社为泉属综合团体,会员多达1500人:1953年成立的雅加达蕉岭同乡会拥有会员数百人,会中设有国乐组并聘请专 人任教练。由于当时印尼政府采取的反华排华政策,使许多南音社团的活动时断时续,但这并不能阻挡海外游子追寻那魂牵梦萦的乡音。1977年,印尼南音弦友即以个人名义参加了第一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1981年,又以“印尼南乐研究社”的名义参加了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1983年,在酷爱南音的南安诗山籍华侨林志良先生倡导下成立了印尼东方音乐社(后改称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更有时年84岁高龄的何诗握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怀着满腔热情,于1996年创办了印尼佳龄南音社。

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团还有:泗水东爪哇南乐队、玛琅永安宫南音社、万亚罗华侨音乐社、望加锡群星(南音)社、印尼泉属会馆南音部。

7.文莱、缅甸的南音社团

文莱于1958年成立了婆罗乃群声音乐社。该社由吴铉滟、林天成、王仁程等人发起,吴铉滟任社长。音乐社下设南音队、群声儿童闽剧团等,初期有成员48人,后逐渐增加到二百人左右。

缅甸于“二战”结束后在首都仰光成立了群忠国乐研究社;1949年10月3日成立了仰光锦华南乐社;1963年,在曼德勒市成立了闽南文娱社;1987年,成立了缅甸晋江公会,且常邀南管社团前来演奏助兴。

由于海外的南音社团均属民间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其聚散离合因时而定、因势而设。故本文所列举的社团名称时有变更亦属常事。

二、南音在海外的区域流活动

南音在海外的区域流活动非常频繁,最为著名且规模最大的交流活动当推“东南亚南乐大会奏”。

1977年9月,南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名誉社长丁马成先生倡导,在新加坡成功地举行了“第一届亚细安南乐大会奏”。参加这次盛会的有新、马、菲、印尼等国的南音社团,开创了多国同台共唱南音的先例。大会期间还成立了“亚细安南乐联谊等备会”。该会宗旨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南音艺术交流,增进友谊。

1979年5月,由菲律宾马尼拉弦管联合会在首都马尼拉主办了“第二届亚细安南乐大会奏”。除第一届的几个参与国外,还邀请了台湾及香港地区的南音社团参加。同时,大会还决定将“亚细安南乐联谊筹备会”更名为“东南亚南乐联谊会”,将“亚细安南乐大会奏”更名为“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并吸收香港为会员。

1981年8月,由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化部南乐团在首都吉隆坡举办了“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参加大会的有香港福建体育会南乐队,台湾闽南第一乐团、南声国乐社、鹿港聚英社,马来西亚和南乐仁社,印尼南乐研究社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南音社团。大会决定吸收台湾为“东南亚南乐联谊会”正式会员。

1983年5月,“第四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在台湾举行。为期七天的大型演出活动分别在台北、台南、基隆、高雄等地举行。

1988年,在新加坡同际艺术节上,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与新加坡乐团、泉州南音代表团合作演出了“汉唐古乐赋新声”南音音乐会。

2000年9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主办了“国际南音大会唱”,其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东南亚。十四支来自泉州、厦门、台湾、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以及日本的南音代表团参加了这项盛会。

除了这种定期举办的大规模区域流活动以外,海外许多南音社团还分别在本社团一些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节日举办南音盛会。如:1985年,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举办50周年金禧盛典,此后又于1987年举办该团52周年隆重庆典暨“国风之春”南音大会唱;1983年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南乐团举办“第一届南乐歌唱比赛大会”: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喜庆等。在这些活动中,均广邀东南亚各同及福建南音代表团、港台弦友同台演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海外的南音社团也开始了频繁的交流。1981年元宵佳节,泉州市举办了“首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后于1982、1984、1988、1996、2000、2002、2005年分别在泉州或厦门共举办了八届。参加盛会的除来自国内的各南音社团外,还有众多来自海外的南音社团。

1988年,印尼泉属会馆南音部及印尼寄傲圣道社派人来泉州南音乐团学习。

2005年9月17日,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来自闽南和海外的十五个南音社团共五百余名南音弦友进行了八场精彩的展演。

随着海外南音社团到大陆交流、寻根,大陆南音社团及弦友也纷纷赴海外演出。1982年5月,福建南音演出团赴港演出,这是大陆南音社团多年来的首次出访,其精湛的唱奏技艺使观众为之倾倒。同年,厦门南乐团也应邀赴港演出。1985年3月由泉晋厦代表团赴菲律宾马尼拉、宿务、丹Q等地演出。9月,中国南音艺术团一行20人应邀赴日本东京参加由日本放送协会主办的“亚洲民族艺术节”,与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九同代表同台交流演出。1987年3月,由泉州、厦门艺术家组成的中国福建南音代表团一行28人,应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之邀,参加该社成立52周年隆重庆典暨“国风之春”南音大会唱等。1990年,泉州南音界组团赴菲律宾参加长和郎君社总社成立170周年盛大庆典,并获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接见。同年,泉州吴淑珍被印尼东方音乐社聘为常任南音教授,远渡印尼任教。1995至1996年,泉州南音乐团李白燕先后应邀赴菲律宾及新加坡演出。1997年,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等六人应雅加达、泗水的南音社团之邀。赴印尼进行访问演出。

2002年9月,泉州南音乐团、厦门南音乐团及海外各地共三十余个南乐团带着自己精美的节目,赴澳门参加澳门南音社成立庆典活动。

2002年5月,泉州市政府启动了“泉州南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并于2004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泉州南音年”,目前已被中国文化部正式列入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提名的项目之一。

三、南音在海外的理论研究成果

《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清客本文焕堂指谱》这两部历史悠久的古代南音理论文献在大陆失传已久,但在一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台湾大学的胡红波教授将这两部十分珍贵的南音典籍带回了南音的发源地――泉州。此外,台湾林祥玉《南音指谱》于1914年在台北出版,林启章《南管指谱重集》于1930年在高雄旗津出版,张再兴《南管名曲选集》于1930年由中华国乐会出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掀起的南音热,许多南音专家开始对南音在理论上做系统化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史论结合及史学研究多维论证的方法,力求对南音的发展历史做深入的探讨。如沈冬《泉州弦管音乐历史初探》(台大中 文研究所出版),许常惠、吕锤宽《鹿港南管音乐的调查与研究》,陈美娥《中原古乐史概论》,何懿玲《鹿港南管研究》,孙静雯《南管音乐研究论文》(文化艺术研究所出版),蔡攸榜《星马南乐话沧桑》,新加坡实叻周报社出版了《发扬“南音”》特辑,收录了彭松涛论述泉州南音的长篇论文等。

2.使用现代作曲技术及分析方法,对南音的结构和体制做全面的论述。如吕锤宽《泉州弦管(南管)研究》(学艺出版社1982年版)、《南管记谱法概论》(学艺出版社1983年版),陈美娥《清商乐与弦管(南管)研究》,王嘉宾《南管器乐曲的分析》(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1985年版)。此外,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出版了《丁马成作品评论集》和《南音字韵》等。

3.大力发掘、收集、整理各种南音曲谱,并做尽可能详尽的梳理工作。如丁马成、卓圣翔《南管精华大全》,刘鸿沟《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学艺出版社1976年版),吴明辉《南管音乐指谱全集》(菲律宾太平洋印刷1976年版)、《南音锦曲选集》(菲律宾金兰郎君社1981年版)、《南音锦曲续集》(菲律宾国风出版社出版),苏维尧《闽南指谱锦曲集》(菲律宾金兰郎君社出版),曾其秋《南管音乐指谱名曲精华》(学艺出版社1985年版),吕锤宽《南管指谱丛编(大三册)》(文建会1986年版),谢自南《南乐指谱新铨》(清音南乐研究社1990年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丁马成先生整理出版了《南音精华大全》三卷、《南音新曲――丁马成作品选集》,共收录了作者创作的南音新曲三百余首。1999年,继任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作,支持吴世忠、李文胜将南音工又谱输入电脑并译为五线谱的创新工作,出版了《南音名曲选》,内收南音传统曲目“指”五套、“谱”五套、“曲”四十三首,丁马成创作南音新曲十首、钢琴伴奏谱十首等。

4.将南音的唱腔体系做理性化的分析研究。如林淑玲《鹿港雅正斋及南管唱腔研究论文》(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1987年版),简巧珍《南管戏陈三五娘及其益春留伞之唱腔研究论文》(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1987年版)等。

5.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力求对南音艺术做更深层次的研讨。1982年,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主办了国际南管音乐会议。出版了《国际南管会议特刊》;1985年,菲律宾菲华国风郎君社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并出版了《菲华国风郎君社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金禧特刊》;1990年,菲律宾长和郎君社出版了《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一百七十周年纪念特刊》,该刊除登载论文外,还收录了一张《世界闽南语系南音分布图》,极具收藏价值:2000年9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主办了国际南音大会唱及国际南音研讨会,参与者除各地南音社团代表外,还特邀大陆袁静芳、乔建中、何昌林等知名学者发表演讲。

总之,研究者们都力求在纵横交错的领域对南音艺术做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剖析和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四、南音在国际上的影响

海外众多的南音社团已成为世界了解、认识南音的一座桥梁。早在1945年中国抗战结束后不久,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就以南音谱《五湖游》作为女生舞蹈表演之配乐,并拍成电影后送到伦敦放映。英国驻东南亚总督马康・唐素纳听了南音之后不禁赞叹:“此曲只应中国有,泰西哪得几回闻。”后来,唐素纳在新加坡还特邀湘灵音乐社为其做专场演出。1953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登基大典,新加坡派南音社团前往演出祝贺,并荣获优异奖及女皇赠镀金皇冠一顶。

1983年7月,湘灵音乐社应英国有关机构邀请,参加第三十七届“威斯兰格隆”国际音乐节传统民族音乐比赛。该社在和来自世界34个国家及地区的上千名音乐舞蹈演员角逐之后,以王月华女士演唱的南音《感怀》夺得民歌独唱组第三名,以器乐合奏《走马》(《八骏马》)获民乐演奏第四名。

1982年10月,应法国文化部社会科学院之邀,台湾省台南市南声国乐社前往法国,在巴黎著名的艾里昂剧场上演南音。法国国家广播电台从晚上十时至次日凌晨六时实况转播了南声国乐社该场演出的全部节目,估计有多达三百万听众收听该场广播。法国《世界报》以《中国之夜――南管乐曲的丰盛》为题发表了评论。在这之后,南声社又到荷兰、比利时、瑞士及西德巡回演出,引起了欧洲音乐界的巨大反响。

1986年,台湾汉唐乐府应邀赴美国哈佛、耶鲁、西雅图、匹兹堡、加州、普林斯顿等大学及日本天理大学访问演出:1988年应邀赴日本参加亚细亚传统音乐会:同年应英国牛津、剑桥、伦敦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院,荷兰莱顿大学,德国科隆、汉堡大学,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维也纳大学、维也纳音乐学院之邀,前往这些国家及学府访问演出;2005年7月,应邀参加莫斯科契诃夫艺术节演出。该团以其高超的演奏水平,古朴典雅的气质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2004年,泉州南音展演团、厦门南音乐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2004年9月13日,应捷克第十三届“布拉格之秋”国际音乐节组委会邀请,中国厦门南音乐团在捷克国家歌剧院上演了音乐舞剧《长恨歌》。该剧曾荣获中国文化部2002年度最高奖项――“文华奖”。

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广泛地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在加以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老。”

美国作曲家福文纳斯也对南音推崇备至,他认为:“南管音乐,不但内含了所有亚洲音乐共有的丰富旋律资产,而且包括了非常复杂和充分发展的形式。……即使到了这个世纪,欧洲现代化的音乐,还是无法和它相比,这种音乐也比任何当代乐曲更加现代化。”另一位美国作曲家哈逊端则认为,南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

五、南音在海外广泛传播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原因

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是南音在国内的发展之延伸与扩大。海内外中国人因其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及政治背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故南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也必然有着自己特殊的轨迹和独具的特点。现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认同性、与民俗风情、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以及海内外南音艺术的关系等方面试做探讨。

首先。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长期以来,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与华人,对所居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各国华侨华人却时常受到程度不一的歧视和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有的国家甚至不准当地的华侨华人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对华侨华人自己创办的学校、报刊、社团组织也予以强行取缔,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段时期尤甚。面 对这种情况,广大侨胞更加思念远方的祖国,思念故乡的山河,思念自己的骨肉同胞。南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逐渐成为一种希望的寄托,成为一种反抗压制的表述,成为一条联络闽南侨胞的感情纽带,成为广大闽南侨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正是这些漫长而多舛的岁月,反使南音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和海外闽南籍侨胞在经济上的成功有一定联系。由于闽南籍侨胞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卓越的经商头脑,加之数代人的艰辛努力和苦心经营,从而使海外华侨华人在经济上的地位位居其居住国的前列。由于生活富裕、心情舒畅,故使华侨华人在闲暇之余“乐而思蜀”,唱奏南音成为一种时尚。且南音这门古老的艺术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物质条件做强大的后盾,为数众多的南音社团正是凭借这种经济实力才能够长期得以维持。如本文前述各种南音区域流及国际交流活动,若无巨大的财力支持,要想顺利进行则实非易事。

第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历史以及共同的崇拜构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认同性,闽南籍侨胞当不例外。因此,南音作为闽南籍华侨华人社会一种共同的音乐文化语言而能够长期传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爱国爱乡的纽带、思亲念友的情结。特别是南音那清丽舒婉、文静素雅的两千多首“曲”中的唱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包容着自汉魏以来数十个朝代众多真实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即使许多非闽南籍的侨胞和不会讲闽南话的华裔,也在海外学会了南音。纵然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南音也以它那强烈的民族性和浓郁的乡土味使海外游子与梦中日夜思念的故乡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第四,相同的与民俗风情是南音能够在海外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散布在海外各地的闽南籍侨胞逾数百万,他们都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习俗、生活习惯、思想情操及。每年春节、元宵、中秋等重要的节令活动,农历三四月份举行的春祭和九十月份举行的秋祭,宗教性的巫术、道场、天香、普度以及佛诞纪念、仙公生日等活动,都要唱奏南音。南音在这些与民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深深地浸润在海内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民间习俗与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他们独具一格的文化特征。

第五,南音在海外的传播发展与闽南籍侨胞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密不可分。在古代社会,受地理环境及人文关系的影响,闽南地区远离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语言交流也存在着较大的障碍。这种状况使得闽南之地长期以来偏居一隅,社会形态呈相对封闭性发展状态。闽南人由此而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观念,具有强烈的群体自身凝聚力和非主观性的排他意识。闽南籍侨胞继承其传统,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带到各居住国,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新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族群。南音也就作为这些族群的独特音乐语言,在异国他乡广袤的土地上永不停息地传播。

此外,南音在海外的迅速发展与祖国大陆南音艺术的高度繁荣遥相呼应、唇齿相依。海内外南音艺术的关系,就好比常青的古树和繁茂的枝叶,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毫无疑问,南音在祖国得到高度重视,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赞赏,其结果必然影响海外的南音艺术;而海外南音艺术的发展,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国内的南音艺术,并使其更加充满无限的活力。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闽南语 海外广播 优势 困境 对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语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地方方言,却能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并把闽南文化带向全世界。闽南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情感及文化传承,闽南语作为海外广播的一种语言,有其潜在的优势和不可预估的重要性。

一、闽南语海外广播的优势分析

1、巨大的受众资源

闽南语又称河洛话或台语,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数至少在七千万以上。闽南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闽南语指的是与福建闽南语能通话或者通话困难比较小的各地闽南方言。广义的闽南语除了包括狭义所属的地区外,还有广东的潮州、雷州地区,海南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四川等某些地区或地方的闽南语。

此外,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欧洲、大洋洲的不少地方,甚至连非洲一些地方的华人华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说闽南语的;在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唐人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闽南语。闽南语是我国除了汉语之外的第二大语言体系,其在我国海内外文化传播交流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闽南语受众市场细分明确,规模庞大。在分众化趋势下,明确清晰的受众细分,有利于受众的准确定位,实现广播的精准覆盖。

2、深沉的故土情怀

闽南语起源于晋代“永嘉之乱”,当时中原一带大批汉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唐五代之后,更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入闽。这些来自河南洛阳一带的汉人,带来了所谓“十五音系统”的中原口音,后与当地原始闽越方言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闽南语”。逃难、冒险、野性、开放、进取的闽南人,在南朝至唐朝之间,就开拓出闻名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永乐年间,郑和依靠闽南人主要是泉州人的帮助,七下西洋。闽南人大举外迁,则始于明末清初。泉州南安人的郑成功后,迎来大批的外乡人来台。反清复明失败以及为了生计和躲避战乱,300年间,又有大批闽南人迁往东南亚地区。以海为家,以出洋、经商为生活常态的闽南人,在历史长河中,在沧桑岁月轮回中,逐渐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豪放义气、兼容并蓄的个性。无论何朝何时,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心目中的“家”永远在中国,漂洋过海承载的是永远不变的儒家思想,爱国、爱乡,成为他们亘古不变的朴素情怀。

3、语言的无穷魅力

闽南语,是闽南人先祖在长时间不断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同化,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因此,闽南语,素有中国“语言活化石”之称。闽南语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独特语言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太多的沧桑,蕴含着极其厚重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用闽南语播报新闻,更容易促进节目的“本土化”,提高质量,增进传播效果。

4、新闻更具贴近性

在新闻学理论中,贴近性原则至关重要。闽南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朴实等众多特点,用闽南语播报新闻、阐述观点,就像邻里说事,家长里短,富有平民化、生活化,表现方式也颇具多样化,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居高临下、纯粹说教的宣传口径,在新闻的接近性以及心理天然的贴近性方面,有着与普通话或英语无法比拟的优势,更能引起海外受众的共鸣。求近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最基本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受众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在双方心理协调的情况下,最容易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也最好。近年来,我国深化新闻改革,无论在新闻的采写上,还是在新闻的播报中,都提倡“三贴近”原则,要用平民化视角,尽可能地满足受众求近求新的心理。而在这方面,闽南语具有独特的功用。

5、广播富有感染力

广播节目要提升其收听率,应当尽可能增加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用口语化的语言,加上现场音响,采访对象的声音组合成的一篇新闻。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特点是现场感强,形式活泼,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用闽南语进行口述新闻报道,因为闽南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点,有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非常多散落民间的俚语、习惯语,用这样的语言播报新闻,说故乡的新闻故事,表现故地的旧人、新人,不但十分自然、平实,而且可信度也高,这对于从小就熟悉它的海外华人华侨来说,会感到特别的贴心;而且,用闽南语说新闻,主持人或播音员也未必正襟危坐,也不可能板着面孔,可以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加以辅助,更富有感染力。

二、闽南语海内外广播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闽南语广播始于1949年6月20日,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闽南语广播的正式开播,面对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广播,主要还是台湾地区。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的闽南语版块《天风海涌》,也正式开播,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台湾地区,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

2002年元旦开始,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开播了闽南语频道,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闽南语时段改版扩容。

2005年1月1日,福建厦门市也正式开播海峡卫视和闽南之声广播,同年10月,泉州台“刺桐之声”也正式开播。

2008年10月15日一档全新的闽南语地方版节目《祖地乡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频率再次开播了。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至今已走过了近60个年头。这些主要面对台湾听众的广播,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往来交流架设一条便捷沟通的“乡音之桥”。虽然成效很大,但在全球新闻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困境之一:市场与体制问题

闽南语海外广播,有三条道路可走:官办,完全由国家投资;民办,纯粹的市场化操作;“民办官控”,以市场为主,但必须接受国家政策性导向的控制。完全官办,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任务,生存自然不会存在问题,但传播策略、技巧,未必会很理想,并且可信度较低,进而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纯粹由市场来操作,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办得一定比较活泼、比较贴近受众需求。“民办官控”,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之间孰重孰轻是个问题。

2、困境之二:语音的标准问题

闽南语播音,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语来播音。汉语普通话语音,国家早已进行了强制规范,只有一个标准,而且是单层次的。但闽南语的语音却是多层次的,语音系庞大,有18个声母,比普通话少4个,但韵母最少有85个,声调有7到8个,音节有2300个,而普通话的音节只有1360个。音之多样,写出来字怎么读有困难;如何读,各行其是;有音无字的情况很多,整理和记录都很困难。由于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即使是闽南语分支方言交流起来有时也显得很困难,闽南语层次繁多以及闽南语播音的不可越级性,增加了闽南语播音的难度。作为电台和电视台的闽南语播音,必须首先解决其规范和标准问题。

3、困境之三:受众如何定位细分问题

目前,我国的闽南语广播,主要面对台湾听众,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东盟各国关注中国的程度大大增加,而华人华侨在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占有相当的份量,他们对祖(籍)国的关注与日俱增,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关系十分密切。但当前我国的闽南语海外广播,受众定位模糊,细分程度很弱,很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

4、困境之四:可信度和传播效果问题

当前的闽南语广播策略、技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而全”和“只褒不贬”,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还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和实效。当然,我国目前海外闽南语传播实力不强、传播结构不合理以及影响力较小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的战略思考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的首要目标,就是打“闽南文化”的“侨”牌,团结全世界、尤其是使用闽南语的华人、华侨,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全球舆论尤其是海外闽南语舆论中,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在新的全球传播形势下,在受众“分众化”的趋势下,利用方言,重新分割受众市场,增加新闻的贴近性,也是广电界关注的一大主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提出以下四项对策思考

1、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的闽南语海外广播体系

闽南文化是全世界华人华侨、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促进闽南语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人的团结和两岸的和平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闽南语海外广播,应该服从于这种需要,在维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政府应当结合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对闽南语海外广播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给予重点扶持;应当按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思路,合理配置广播资源,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龙头,地方各级电台以及一些半官方或民间广播机构等多模式协调发展、相互竞争的海外广播体系,做大做强闽南语广播影视业。把闽南文化与海外广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闽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媒体的产业优势,以促进闽南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2、构建和谐规范的闽南语环境,形成有利于海外广播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广播的主要表达手段,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目前,在全世界使用闽南语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尽管流传广泛,但闽南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因此,当前,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闽南语的保护,应当设立闽南语的研究和交流机构,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抢救、研究、保护和发展闽南语;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大力创作闽南语歌曲,继续举办全世界的闽南语歌手大奖赛;海内外闽南语各有关研究或交流机构,可以经常性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传播、规范和弘扬闽南语,并最终就规范和发展闽南语的用语用字,加以引导和推行,以构建和谐规范的闽南语环境,形成有利于海内外广播的语言环境。

3、制定有效的闽南文化传播策略,营造海外闽南语广播的文化新氛围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民族文化既是独特的,也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间文化灿若繁星,就以闽南文化为例,其本身就具备极为丰富的精神、智慧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普世意义,符合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共性要求,比如“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等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等发展理念等等,已经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闽南蓬勃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海外闽南语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早在千百年以前,闽南人就在海外谋生,同时带走祖籍地的及各种文化,并在侨居地传播。因此,如何更好制定系统的闽南文化传播策略,营造有利于海外广播的文化氛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加强海外闽南语受众研究,注重以语言特色取胜,增强广播效果

老一辈闽南籍华侨华人,过去在出国前,多数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和破了产的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水平很差;他们的下一代,文化水平较高,但同样不会说普通话,闽南语水平也大大降低。近年来,海外闽南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主要的“落叶归根”变为现在的“落地生根”;过去鉴于感情因素而与祖国联系,现在,则转为感情、经济、文化并重而与祖国有更加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对故土的文化追求更加热切,思乡情思浓重。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节目必须有所创新,应当融入闽南特色的艺术风格,注重以语言特色取胜,首先,必须是一种平民化的风格,是拉家常促膝谈心式的,充满人文关怀,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进行播报;其次,要多用一些当地的俚语、俗语或俏皮话;第三,主持人和记者、播音员等应当改变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根据新闻规律和稿件的实际内容适当调剂自己的感情,溶入自己的见解,进行说新闻。同时,在一些重大的民间节日里,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设置特别节目,加大对海外乡亲的广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激起游子思乡的情怀。同时,闽南语广播也应该加强同海内外同行的合作,以联合的资源,打造一个全新强大的闽南语广播网络,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广播效果,提高可信度和贴近性,进一步扩大闽南语在全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杨浩存,《浅谈闽南文化的传承与现展》,福建侨联网,2003-11-28

②戴朝阳,《泉州话播音刍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③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④周长楫,《台湾闽南方言略说》,《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⑤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10-16

⑥郭可,《试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心理研究》,新浪传媒,2003-10-13

⑦何劲草,《新中国对外母语广播与受众工作》,国际在线,2007-3-26

⑧陈军,《方言新闻节目如何以特色取胜》,《泉州社会科学》,2003-12

(作者:福建日报社主任编辑)

上一篇:弘扬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