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南聚落看闽南的地域文化

时间:2022-10-02 07:25:14

从闽南聚落看闽南的地域文化

【摘 要】民居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之间呈现一种外部表象与内部动因的关系,通过对聚落的分析解读,我们可以窥探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本文以闽南民居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从聚落选址、聚落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揭示了在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多元宗教多重影响下的以宗族为重,兼容并包、积极开拓的闽南文化。

【关键词】闽南聚落;闽南民居;闽南文化

一直以来,作为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民居聚落反映着本地区的气候、风俗和文化。闽南民居作为福建地域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呈现出承载着闽南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民居是构成聚落的单元,闽南的民居聚落也在独特的闽南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那么如果从闽南的民居聚落入手解读,我们有没有可能阅读甚至还原出闽南的文化本体呢?

1.聚落与其文化内核

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可以通过事物的具体表象而被外化。文化的形成,既来源于物质——自然环境,同时又反馈、作用、表现于物质——聚落形态。在传统聚落的内部充满着这种被赋予了意义的“物质”。聚落景观如何诠释它所处的自然环境,聚落的设计者如何利用空间概念去构筑社会环境等,这些都被记录在了聚落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组成聚落的单体建筑中,所以解读它们所包含的意义,能够反过来从“物质”的角度来窥探聚落的文化、制度、信仰、社会形态、宇宙观等等。

经过千百年来岁月的冲刷而形成的制度以及文化,最终呈现为几何学的构图。首先在聚落建立的时候,必须有一套选址的依据。依据可能来自于外部的地理环境,可能来自于内部的价值取向,与即将定居的人群、都有极大关系。

在聚落的选址确定以后,聚落将会在内部制度的作用下,逐步地向“秩序化”的方向迈进。这一过程可能很快,可能很慢,取决于聚落是一次性大规模的建设,还是多次小规模的缓慢形成。但背后有着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作为重要的推手,推动着秩序化的聚落空间的形成,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我们将研究的对象进一步具化,深入到一座聚落中的单体建筑时,“文化推动”仍然是成立的。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乃至于构造装饰都体现出内部文化“符号化”的特征。

如果我们深入解读一个民居聚落从选址到单体空间的方方面面,毫无疑问将这些形式的表象化的外壳剥去后,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文化的内核。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分析民居聚落,来窥探这个聚居群体自身独特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

2.闽南的地理气候与文化源流

福建古称“闽”,“闽南”即指福建南部。从范围上来说,包括现今泉州、厦门、漳州以及龙岩市的漳平、龙岩等地区。但若以通行的方言来区别,“闽南”狭义上仅指泉州、厦门、漳州三个通行闽南语的地区。

2.1自然地理条件

福建最重要的地理特点即是丘陵众多,山地、丘陵占据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除了丘陵,闽南还具有蔓延绵长的海岸线,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南全境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三级:高山峻岭、河谷丘陵和沿海平原,具有依山傍海的环境特征。

闽南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降水充足,夏季多台风。闽南地区石材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石雕石刻在全国都很有名。闽南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红壤和砖红壤。同时山区盛产木材。

2.2 文化源流

闽南文化一方面受到汉族文化底蕴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历史背景等文化因素,又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

2.2.1汉族文化传承

福建本为百越人的居住地。秦汉以来,随着中原汉人的不断南迁,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逐渐发扬并占据统治地位。作为中原文化的传承者之一,闽南文化继承了大部分汉族文化的精髓,例如理学、风水等,许多风俗习惯也与中原无异。

2.2.2海洋文化冲击

偏居东南隅,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却占据了全国的五分之一。闽南地区更是深水良港星罗棋布。宋元时期,泉州一跃成为国际贸易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36个岛国有贸易关系,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到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数量极多,带来了东南亚他国的文化风俗民情信仰,闽南文化得以丰富。同时,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如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这些华侨回乡探亲时,也带回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2.2.3 多元宗教并存

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在闽南产生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即,多种的兼容并包。除了早期由中原传入的佛教与道教,在唐代伊斯兰教由海路传入泉州,泉州在宋元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三个伊斯兰教区之一,建造了我国最早的清真寺。在明代,基督教也传入闽南。除了四大宗教之外,由于海洋文化的盛行,闽南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宗教,“妈祖”及“保生大帝”成为闽南第一的守护神,在闽南信众众多。

3.闽南聚落的分析解读

3.1 聚落选址

闽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同时河流溪涧丰富,还有着蔓延曲折的海岸线,所以民居聚落在选址中主要考虑的就是聚落与不同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闽南丰富的地貌环境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却与环境完美结合的优秀聚落范例。例如典型的丘陵海边渔村莆田港里村,建筑沿山势高低错落,形成了集市街和居住街,房屋的朝向以面海为主,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灵活多变,充满了自然的美感。

除了对自然条件的考虑之外,风水理论在闽南聚落选址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运用于闽南地区的风水理论,对传统风水术进行了简化,同时辅以对罗盘的大量应用。聚落选址,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吉地为佳,这同时也是宅基选址的上佳原则。

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式古民居建筑群,据称在建宅之初,蔡启昌父子请风水先生前来择地,相中了一块誉为“琵琶穴”的风水宝地,是一处背有群山,面朝三水,形似琵琶的地形。所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也被称为“琵琶形”村落。(图1)

图1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鸟瞰

3.2 聚落空间布局

3.2.1 以宗祠为中心

闽南宗族制度鼎盛,宗族、血缘是维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因此闽南的聚落布局多表现为以宗祠或祖庙为中心的聚族而居的形式。尤其是在家族制度盛行的农村,聚族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村落虽然在布局上因地制宜,但是都呈现为强调宗祠位置的高度向心的空间结构。或是以宗祠或祖庙为中心展开布局,或将宗祠置于村落的最高处,或将宗祠置于道路交通的枢纽位置,或分别以宗祠和支祠为中心形成组团布局。

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就是这种布局的典型。湖头镇是李光地家族聚族而居而形成的集镇,李氏家庙为规模最大的总祠,下设6个支祠,以李氏家庙为中心展开布局,在以每个支祠为中心呈放射状建造房屋,形成若干组团。

3.2.2以宗教庙宇为节点

闽南人具有多元的,儒、释、道并存,民间信仰更是盛行。庙宇道观在民居聚落的空间布局中往往成为重要的节点,或位于村头、村尾,或位于聚落的四界,或成为各个组团的中心。在闽南聚落中很少会设置专门的公共广场,大多数公共活动往往是与宗祠、村庙等结合起来的。大小宗祠都必须设有屋前的“埕”,和屋内的“厅”,以供族人祭祀之用。集体生活与宗祠庙宇的紧密结合,体现出宗族制度以及在闽南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3.3建筑空间布局

闽南传统民居以泉州的最为典型。泉州地区以“三间张”、“五间张”(即三开间、五开间)称呼其传统住宅。住宅的第一进为“下落”,为门厅所在。第二进为“顶落”,也称“上落”,作为大厅及主要居住用房。两边厢房称为“榉头”。下落、顶落和榉头围合成天井,成“深井”。下落前方,及屋身前方地面铺筑石坪,成“埕”。若有第三进,则称“后落”。住宅左右加建朝向东西的长屋,称为“护厝”。(图2)一般两进以上的住宅,称为“大厝”、“官式大厝”。闽南大厝较少有超过四进的。规模再大的厝,只向横向发展,增加护厝的数量。三间张两落大厝是泉州地区比较标准的住宅布局。

图2 五间张带双护厝官式大厝鸟瞰

与北京四合院类似,闽南民居十分强调天、地、人三个等级的空间关系,反映在具体的空间分配上,也就是父母和儿子的卧室围绕祖祠为中心分布。如图可以看出,房间秩序显示出的权力关系如下:北为主要方位,相当于祖先,是供奉先祖牌位之地;南为次,门厅以及幼子卧室所在;东西向仅次于北,为父母、长子居所;中为“深井”,庭院,代表天。(图3)

图3 泉州“五间张”民居平面

严格的住宅秩序再次反映出闽南人对于宗族制度的重视。古时人们法律观念不强,而家族观念、宗族的等级制度,是人们最为熟知和遵从的道德规范,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形成了社区的集体意识,也渗入到了每个家庭,并物化在民居形制之中。

3.4建筑外部空间

在闽南民居的空间布局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深井”和“埕”这两个闽南民居中的外部空间。深井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调节气候,同其他合院式建筑的内院相似,都有着为家庭提供交往空间的功能。深井与顶厅相连,相当于一个室外的客厅。由于深井在建筑平面上的中心位置,使得居住于其中的人不自觉地将其作为全宅的中心,围绕其展开家庭内的公共活动。

埕同样也是闽南民居中重要的交往空间。埕在官式大厝中的比例占得相当大,在两落大厝中,一般可以达到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埕不仅是住宅空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聚落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图4)人们或是从石井里打水,或是忙着晾晒粮食,可总是能够一边忙于劳动,一边同过往的邻居闲聊,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社会交往的目的。当然,宗祠庙宇等公共建筑的埕作为公共集会的空间,就更为重要了。

图4用于农事劳作的埕

“家丑不外扬”,有一些家庭会议、家内事宜只能在宅内处理。而对外,埕则可以作为公共的客厅,用于平时与邻居的招呼、座谈、闲聊。深井和埕,一个作为家庭内的交流空间,一个作为家庭外的公共空间,二者分工明确,毫不含糊。可以看出,闽南文化在热情外向,乐于交往的特点之外,对内外之别也有着明确的区分。

3.5建筑材料与装饰

以农耕、渔盐以及海洋贸易为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闽南地区炎热的气候,塑造了闽南人豪爽活泼而偏爱装饰的性格特点。闽南的人文性格自古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点,敢于冒险,追求财富。兴盛发达的海洋贸易,同时也因闽南富饶的物产,富足的生活,造就了闽南人喜爱炫耀斗富的特点,故闽南建筑装饰富丽,集石雕、木雕、彩画等于一身。

闽南民居使用的外墙形式多以红砖为主,辅以灰白色花岗石作为台基、裙堵。惠安地区也存在全石结构住宅,有些沿海地区甚至利用牡蛎壳作为围护材料构筑墙体,别具海洋特色。泉州地区还存在一种特别的墙体砌筑方法,即利用红砖、红瓦与粗犷的白石混合砌筑墙体,称为“出砖入石” (图5),常用于山墙、后墙或围墙。运用红砖,闽南的工匠还创造了许多运用于墙身的石雕、砖饰手法,例如将红砖烧成六边形、八边形象征长寿,或者烧成四角的蝙蝠形象征“福”等等。

图 5“出砖入石”

4. 总结

作为闽南文化的物化表现,闽南的聚落顺应地形气候,遵守宗族制度,强调信仰空间,闽南的民居等级严格,注重交往,内外分明,建筑色彩鲜明,装饰艳丽繁复,可以反映出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深受海洋文化以及多元宗教影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这一文化宗族观念强,信仰多元但虔诚,等级观严明却又勇于开拓,性格外向豪放却又细致精明……这看似矛盾的闽南文化推动着闽南民居聚落的形成,而聚落的每一处图式,每一个细节又无不渗透着闽南文化的痕迹。

参考文献:

[1]藤井明.聚落探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戴志坚.闽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黄丽坤.闽南聚落的精神空间[D].厦门大学.2006年.

[4]赵鹏.泉州官式大厝与北京四合院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04.

[5]李华珍.湖头古镇聚落空间形态初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6]赖世贤,刘毅军.深井与厝埕——闽南官式大厝外部空间简析[J].华中建筑.2008. 12.

[7]林志森.厦金两地宗族聚落形态比较研究.新建筑.2011.05.

上一篇: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理性分析与实施保障 下一篇:GPS测量质量控制措施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