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5 06:43:24

朗诵培训

朗诵培训篇1

关键词:朗诵考级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19-02

2008年,文化部批准朗诵考级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正式新增项目,这是继音乐、美术、舞蹈之后又一项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由于该项目增设时间相对较晚,一段时间内未在全国推广开来,后来伴随着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各地对语言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一职业倍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经过培训走向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简称“朗诵考级教师”)这一岗位。由于是新兴职业,行业规范标准还不甚完善,刚刚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对职业所要求的素质能力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对促进行业的规范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是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它具有道德的约束性[1],对朗诵考级教师来说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又具有特别性,具体有以下两点:

1.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培训属于社会教育,考级教师与中小学高校等教师不同,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不稳定的,参加朗诵考级培训的考生从学龄前儿童到成年人各个年龄段都有,所以朗诵考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材施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2.当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考级单位来讲,少数考级单位为了抓生源,提高经济效益,把艺术考级变成以赢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活动,这样不仅容易滋生腐败还会扰乱整个行业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讲,少数教师的功利心在作怪,把目光主要放在的了挣钱上,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并且教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再次,从学生家长方面来讲,少数家长要么功利心重,把艺术学习当成升学的捷径,要么就是互相攀比,虚荣心作怪[2]。作为朗诵考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把职业操守,真正热爱这一事业,抛开一切功利,敢于揭发不良现象,守住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同时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家长。考级单位、教师、家长三位一体,一起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氛围。

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1.提高理论政策素质

朗诵考级教师若忽视了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有关理论政策的学习,就好比没有帆的船,很难找到正确的工作方向,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甚至工作会走弯路。所以朗诵考级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朗诵考级的文件政策,熟知朗诵考级的标准与级别,朗诵考级中各级别的组和试题、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以及其他关于考生考级的要求,同时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24号)《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以政策指导实践。

2.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有人说:“教师的上课,是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虽然课堂上倒出来的只有一滴水,但是教师肚子里却需要一桶水。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只有钻研得深透、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讲得生动,讲得透彻;只有自己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而且有独到的见解,才能讲出新意[3]。所以教师要想教好朗诵必须具备丰富系统的朗诵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朗诵实践,提升自己的朗诵水平。

从事朗诵考级教师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和学历决定了他们的朗诵专业理论基础不一,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以北京电台培训中心2013年7月举办的“全国艺术水平考试朗诵考级专业教师证书培训班”为例,学员中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大学生、中小学以及高校教师、各类私营艺术培训中心负责人等,学历从专科到研究生都有。通过对结业考试成绩比较研究,可以按照专业背景把该班学员分为四类:一是有播音与主持艺术或表演专业背景的学员;二是具备省级或以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学员;三是有语言艺术教学或管理经历但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学员;四是其他专业背景从未接触语言艺术领域的学员。前两类学员由于系统的学习过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技巧等学科,接受朗诵专业理论的能力较强,而后两类学员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所以后两类学员就需要更加努力,除了培训课上认真学习以外,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和书籍,勤学苦练,下大力气夯实普通话语音、艺术发声、语言表达技巧、朗诵理论等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部分前两类学员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就心存优势,走马观花地学习,易产生浮躁的学习态度,有基础是好事,但要是停滞不前,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学无止境,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虚心请教并耐心的帮助其他同学。

3.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朗诵教学同声乐、舞蹈等艺术类教学相似,教师的示范能力非常重要,朗诵考级教师必须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示范教学能力。往往专业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在同学们心中都有较高的威信,反之在教学中很难有说服力,还是以“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来讲,要想教好朗诵首先自己得朗诵的好,朗诵考级教师要练就扎实的语言艺术基本功,能熟练地表演经典的贯口和绕口令,并掌握各类体裁文学作品的朗诵方法。“朗诵考级教师培训班”时间虽然不长,但授课的教师都是经验丰富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播音员主持人和演员,曹灿、虹云、杜敏等知名专家都在其列,他们不仅阅历丰富、德高望重,并且有很强的示范能力,学员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老师教予的朗诵技巧,多争取朗诵练习的机会,并虚心接受老师们宝贵的指点。艺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参加十几天的培训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但是学员在培训期间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朗诵的不足,同时建议学员们在培训结束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帮助其详细找出自己的语音问题,以在日后进行改正。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教学相长,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朗诵比赛和朗诵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舞台经验来锻炼自己。一段时间后争取考取普通话一甲证书,以最标准的语音和最完美的朗诵进行示范教学。

三、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朗诵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文学素养

1.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师基本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之后就要想办法把理论和实践教给学生,此时教学方法尤为关键,现实中不乏有些老师自己朗诵的很好,获得各类朗诵比赛的奖项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教,实践与教学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朗诵考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共性的教学法,所有专业的教学都是有共性可循的,要掌握一般的教学规律,师范类专业背景或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学员对此都有了解,主要学习《教育学》等课程,了解教育原理,在此不多赘述。

(2)因材施教,前文中述,参加朗诵考级的考生各个年龄段都有,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知识储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对于年龄较小或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较简单的稿件,同时要多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查缺补漏,选择有一定难度的稿件练习。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目前比较权威的教材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编著的《朗诵教学考级表演教程》。总之在教学中要以科学的教材为依托,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采用小班授课,艺术类教学不宜采用大班授课,当然可以采用“大班讲授理论共性问题,小课解决个体症结”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全部大班授课是不科学的,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

(4)注重对朗诵稿内容的解析,朗诵实践教学中最切忌的是只一味的解决学生的语音、发声、朗诵技巧的问题,或只采用“教师领诵,学生模仿”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不会举一反三,并且朗诵出来的作品也缺乏内涵,甚至表达不清语意。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文字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按照字读音、照本宣科的一种简单、机械的言语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则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4]。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诵作品的讲解,先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背景、层次等之后再解决语音、基调等技巧问题,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读、多写,提升文学素养

朗诵考级的作品以中外古今经典文学作品为主,提升文学素养有助于教师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更详细深刻的讲解作品,并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朗诵技能。提升文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好能背诵一些经典的、朗朗上口的文章,其次是要累广博的知识,在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同时还要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张颂老师在《播音创作基础》中讲到的广义备稿的理论也告诉我们要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因为朗诵的稿件中可能会包含历史、人文、自然等科学,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目前,就全国来说,“朗诵考级教师资格培训班”班次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朗诵考级教师的岗位也会越来越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无论在思想上还是业务上都要有较高的水平,以更好的传播朗诵这门高雅的艺术,进一步唤起社会对语言艺术教育的重视,提升公民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争做合格且优秀的朗诵考级教师

参考文献:

[1]唐伟,钟伟,陈蕾吉.高校青年教师素质能力要求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娜.关于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问题的思考[J].综艺论坛,2006(12).

[3]王耀华.教学必须科研 科研促进教学――和艺术学科教师谈科研与教学[J].艺术教育,2008(2).

朗诵培训篇2

【关键词】朗诵艺术;播音主持;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05-02

朗诵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把静止的文字作品转化为立体的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诵艺术进一步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增加了作品的活力,深受大家的喜爱。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在形象塑造和表达技巧上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作品类型,以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达。朗诵艺术是播音主持训练的重要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朗诵艺术与播音主持教学关系密切

播音员主持人既是新闻工作者,也是语言艺术工作者。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推广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弘扬中国优秀语言文化的责任。所以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果吐字归音不准确,呼吸控制不自如,就会影响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诵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达的融合。要求朗诵者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气发声的基础上,激发相应的情感,使发声器官协同一致,发出表情达意的声音。而这种创作过程,正是播音员、主持人提升有声语言表达魅力的有效方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播音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副语言的使用能力。这些训练内容,都可以与朗诵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文学作品朗诵当中,把播音主持理论与语言表达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播音发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引入朗诵艺术,还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播音主持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在镜头前的自信和表现力。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运用广泛,不可或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应用

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普通话语音矫正、情声气结合以及声音弹性的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效果。只有做好语言艺术相关的准备,才能为将来的播音主持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一)朗诵艺术与普通话语音教学。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着传播规范化语言的责任,需要具有良好的普通话水平。早在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水平。所以普通话语言教学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语音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学习中通过声母、韵母、声调、调值、吐字归音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朗诵艺术讲究对普通话语音的准确控制,对字音的清晰度要求很高。通过朗诵作品的练习,可以检测普通话语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声调和调值在连续的语流中是否规范。目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一般也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通过朗诵艺术的训练,也可以对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初期的训练中,可以先找一些短小的古诗词进行练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古诗词对仗工整,节奏感强,意境丰富,对于打开口腔、辨析普通话语音具有很好的训练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能够达到字音的圆润饱满时,就可以继续练习一些节奏变化比较丰富的朗诵作品,选取一些较长篇幅的稿件进行朗诵训练。比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建设国家的豪情,在这种富有变化的语言训练中,可以检验普通话语音的掌握情况,为将来学习播音发声和语言表达课程打下基础。

(二)朗诵艺术与呼吸控制训练。气息是播音发声的动力,是感情和声音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播音主持专业大学一年级的播音发声课程中,呼吸控制的训练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学生需要掌握的胸腹联合呼吸方式,要求气息下沉,加强丹田的控制,达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的状态。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新的呼吸习惯。在这种训练中,朗诵艺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朗诵艺术也讲究气息的灵活运用,讲究气息与感情的融合,这与播音主持教学对气息的要求比较接近。通过朗诵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呼吸控制能力,如:换气的时机、补气的方法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选用一些经典诗词作品,结合气息的要求进行训练。比如选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诚挚的爱。我们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气息是否到位,是否准确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方式进行调节。还要注意补气的方法,特别是在连续的语流中,偷气和抢气的运用。这种与朗诵艺术相结合的语言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呼吸控制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朗诵艺术与声音弹性训练。声音弹性是指播音时声音形式对于人们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声音的伸展与变化。很多时候体现为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方面的对比。只有具有了这种层次性,有声语言的表达才会更加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在加强声音对比训练中,我们可以与朗诵艺术相结合。朗诵艺术当中,这种明与暗、刚与柔的对比也非常普遍。比如我们可以选取舒婷的作品《致橡树》作为练习材料,这首诗表达了女性新的爱情观。里面的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第一句表达了共同分担那些困难的时刻,第二句表达了一起分享美好的时光。我们在练习的时候,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高低、快慢、强弱都是有区别的,要注意这种分寸的把握。总之,做朗诵练习的时候,既要注意声音的可变性,还要注意声音层次的变化,很多对比都是以复合形式出现的。

(四)定期举行朗诵艺术大赛,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针对播音主持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定期举行朗诵大赛,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也可以结合播音主持项目课程,举行朗诵方面的学科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验教学成果。比如,播音主持专业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语言表达课程,可以在朗诵比赛中,让学生体会播音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的灵活运用,在朗诵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控制能力。目前全国也有很多大型的朗诵赛事,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举办的全国朗诵大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已经成为全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朗诵盛会,吸引了大批播音主持学子积极参赛,很好地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

三、结语

播音主持专业的很多训练方式都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方法,比如表演艺术、曲艺、声乐等。只有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沟通交流,才能进一步丰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朗诵艺术,其表达方式与播音主持的语言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朗诵艺术历史悠久,在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情感的挖掘上,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结合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朗诵艺术与播音主持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付程.实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克萌.朗诵艺术与播音员主持人[J].电影评介,2010(07).

作者简介:

武龙飞,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节目主持艺术。

朗诵培训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感情朗读 鉴赏品味

一、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效果,直接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又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1.通过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读”则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文章读上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义自然会显现、被领会。当然,语感也会在有意与无意的训练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当前,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在语言内涵上具有着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着规律性、技巧性的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义,它们是美的载体、情的依托。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把缄默的书面语言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借助感情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感情朗读,可以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借助感情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记忆力,让学生感知并享受语言中蕴含的无限情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迅速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诗词教学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经典诗词韵律鲜明、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尤其适合朗读和背诵。无论是文言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都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以期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拉近学生对文本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有声有色的范读,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音像视频,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示范完毕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而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或朗诵。教材中选编的童话、寓言、神话、课本剧等体裁的阅读教学也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这些纯文学的样式更适合朗读,而且可以读出不少花样,读出显著效果。朗读这些体裁的文章应进入的基本的境界或达到的基本要求便是“绘声绘色”,进入了这种境界或达到了这种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相应的提高。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吟诵、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话阐述了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老先生倡导的是一种享受性的、无心理负担的吟诵,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状态的吟诵。为了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叶老先生所期望的读书境界,以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喜爱,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教师应着力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吟诵一些优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同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自我陶醉的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吟诵、熟读成诵这种方式,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并把它们化为有声语言,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会大幅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迅速增强。

2.通过推敲揣摩、鉴赏品味,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鲜活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与作用,进而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激活并升华语感。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和感彩,同一意思若运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表达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相去甚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与情味。

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感受的语言文字的魅力,笔者常常运比较阅读法、语境探究法、变换句型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譬如,执教《泸沟桥烽火》一文,笔者便抓住如下两个句子,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表示的不同情感: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通过品味、欣赏,学生领会到这两句话同样是写军事行动,但在用词上大有讲究。A句用来描写敌人的词语带有鄙视、唾弃的色彩,从“偷偷地”、“ 摸来”可以体会出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而B句用来描写我国守军的词语则带有表扬、赞美的色彩,从“悄悄地”、“进发”可以体会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评定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凭借古今中外经典而又规范的文本材料,瞄准“语感”训练这一目标,对学生着力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上,愉悦地享受着语感阳光的照耀,带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步入多姿多彩的语文殿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朗诵培训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我们所说的语感,就是使用语言的人在学习期间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语言生成是直觉的一种语言能力。其显著特点是在构成期间和使用期间没有意识。这里面的没有意识却包含意识活动,其真正的无意识是指不能使用语言表述。即可以理解为语感属于一种直觉,是人在不加思考、顺其自然地把握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能力。

一、多多朗诵积累语感

训练语感的主要途径就是朗诵。朗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自古以来语文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朗诵,对学生的手、脑、眼等感官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用器官直接感悟语言的一种模式。对于文章的真切情感,可以通过朗诵很好地体会,在朗诵中使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有秩序的节奏可以感悟文章美妙的境界。在朗诵的引领下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写作文的方法。在以往最初的学堂之中,我们会经常听听朗朗的读书声,这也是传统语文教育之中小学生直觉体悟语言规律的一种手段。在朗诵教学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都要有目的,都要有效果。可以使用多种形式去读,朗读要从陌生到熟悉,可以深入理解的训练过程。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其语感,使其可以在文学情感的熏陶中更好地感知语言魅力。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能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背诵不是让其死记硬背,要求其在背诵的过程中把典范语言模块整体掌握好,背诵可实现语言积累的目标,有助于文化的沉淀,可使人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二、对语境进行充分体会,使其更好地感悟情感

对小学生的朗读语感进行有效培养一定要有合理的语境,老师要锻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使用的语感要不同,针对文章的感情非常细腻,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其关注表达感情细腻的词语,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细腻的词语,体会其文章的语境,进而使其内心的情感激发,促进其语感得到更好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对课文内容掌握,使其自身的语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升的主要途径,更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朗诵培训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训练 感情朗读 品味探究 熟读成诵

“语感”是什么?语感就是一种对于语言文字的感觉能力,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其作过这样的定义: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忘却、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通过感情朗读,激活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乃是情感的载体,是美的载体。大凡经典的美文或精彩的语段,在语言内涵上体现着丰富性、深刻性和含蓄性,在表达形式上则体现着连贯性、规律性和技巧性。这样的美文或语段都是训练语感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应努力发现并珍惜这些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读去感受自然美,体会形象美,品味语言美。学生朗读、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激活语感、形成语感的过程。学生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从朗读的语调、韵律、韵味,以及生动形象的语汇中领悟到语言运用之精当、意境之美妙、情感之真挚。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执教朱自清的《春》,上课伊始,首先安排学生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诵,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水融,得以完美展现,学生无不沉醉其间,真可谓是“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其次,笔者又让学生跟着音乐练读,效果颇佳。教材中这样的文章或语段俯拾皆是,如《雷电颂》、《安塞腰鼓》、《海燕》、《组歌》、《雨说》等课文,都可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触摸文本。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品鉴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语感也就形成了。

朗读是激活语感的基本方法,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其重要作用,而且要注重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进行朗读方面的训练与指导。如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注重语句的停顿、语音的轻重、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快慢、语调抑扬等朗读技巧的指点,以准确地传达情意,增强感悟效果。

二、通过品味探究,升华语感。

推敲揣摩、品味探究是语感训练的重要手段,它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语体色彩等进行咀嚼、玩味、鉴赏,领略其内涵和表现力。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揣摩语言,领会那些关键语句和词语的在文本中的真正内涵与表达作用,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不断地升华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常用到的品味探究的方法有:联系语境探究法、比较性探究法、质疑性探究法等。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意思若采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其表达的效果会迥然不同。不同的词语表达着不同的意蕴,不同的句子表达出不同的语气与情感。语言文字倘若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其意义,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所表现出的情味也不相同。阅读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强化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有时可以采用删除或变换句子中的词语、变换句型等方法,与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譬如,笔者执教《沁园春·雪》,在引导学生欣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时,便运用变换比较的方法这样设问:能否把这一句改成“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学生通过比较品味,发现这样一改,诗句原有的神韵就荡然无存——因为原句中的“舞”和“驰”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它把皑皑白雪的覆盖的群山和高原写活了,寓动于静,使景物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通过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的又一重要途径,语感训练不能缺少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方法。关于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圣陶先生又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阐述可谓一针见血,击中要害。他倡导的是无负担的、享受性的吟诵,是一种处于自然状态的吟诵。倘若学生的背诵果真能够达到叶老先生所期望的境界,那么学生的语感将相当丰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有意识地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或精彩的语段,同时告诉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切忌死记硬背;要在自我陶醉式的朗读中实现熟读成诵,积淀语感之目的。如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指导学生背诵关于写童年乐园的一段文字。笔者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语段,初步唤醒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百草园的景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得以浮现;其次指导细细品读,借此感悟这个语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的好处;最后反复回忆这个语段内容。这样,学生就愉快轻松地把课文内容熟记于心。

综上所述,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的主战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咬定“语感”不放松,抓住语感这一根本,让学生在阅读之旅上,始终浸润着语感的雨露,沐浴着语感的阳光,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9.

朗诵培训篇6

[关键词]诵读教学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句段,熟读成诵,自然形成语感。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层含义,循序渐进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态度。优美的诗歌、优秀的散文、动人的故事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吟诵。有感情地朗读,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间融感,或情随景而生,或情缘事而发,或情见理而生,此情非机械地见字出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爱则声柔气徐,恨则声疾气促,喜则声高气扬,忧则声低气馁。在诵读模仿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对文本的再创造相生相随。如在指导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甄别“古仁人之心”异乎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流利诵读,读出课文的深情与意蕴,深刻感触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师生配乐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回环往复,极富音韵之美。读着诗歌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大家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恋,也为诗人浓郁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3.提升理解能力。诵读是体悟有声语言的学习活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口诵”与“心悟”相辅相成。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思维被激活,随着诵读欣赏的深入,心灵与诗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领会诗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

4.升华审美情趣。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经典明智的哲理,学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与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教师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审美教育。如诵读《陋室铭》,我们体验其和谐之音韵,意会其丰富意蕴,进而领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在有意识地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赏析品味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5.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许多经典作品,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能通过诵读欣赏,品味其中精妙,在写作上必然会有所借鉴。诵读不仅有利于增加技能、阅历,收获学识、才干,还促成自己的再创造。

二、推进诵读教学开展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教师范读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体验其意境、节奏、感情、韵律。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体会到诗中牛郎织女幻境般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老神话被赋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诗歌主题。

2.加强文言文、古诗词曲的诵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曲,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训练。这不仅是在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诵读: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节奏、语调和语速等,借鉴好的背诵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调歌头》时,识字正音、读准句读、语调,串译全文,笔者适当点拨,播放乐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随即诵读数遍,在欢快的诵读中不仅领悟诗词内容,而且几乎背诵出来了。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教师重视诵读教学,并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督促学生坚持诵读,师生经常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诵读、背诵到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听说读写能力将整体提高,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4.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积极支持语文教研实践活动,语文教师重视诵读教学的开展,灵活运用现有教学资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发挥语文学科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朗诵培训篇7

关键词:朗读;高中英语朗读教学;培养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I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15-02

1.朗读教学现状

现在中学的英语课堂,尤其是上了高中,我们就很难听到那琅琅读书声。每天早上,除了早读课,学生们可以朗读一些单词和课文,其余的时间都放在写练习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说,而学生在听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从日常教学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存在一字一字地朗读、语音语调不准、没有重音和停顿等问题。

2.朗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2.1促进学生背诵。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是背诵,包括背单词、词组、句子和篇章。每天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除了书面的,还有口头的背诵小测。早读课上,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背诵单词的方式并不是大声朗读,再进行拼写的记忆,而是直接背诵单词的拼写。到最后形成了只会小测背诵单词的正确拼写而不会单词的准确读音。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背诵记忆是否有效?如果能大声朗读,那么背诵记忆效率则大大提高,也是真正在学习语言。当学生大声朗读时,通过颅骨把声音传到神经,大脑记录下传达的信息,并通过视觉上的因素从而刺激神经脉冲,达到语言信息长期储存,从而达到背诵记忆。

2.2读提高听、读和写的技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朗读是提高听、读和写的重要手段。从我们现在的教学分析,学生在听和说比较薄弱。课堂上,学生听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和听力材料的内容。由于缺乏朗读,学生的语言基础差,对单词的语音语调等不熟悉,造成听力差。说是一种交际的方式,是输出形式。朗读也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目前教学上,我们经常让学生背诵佳句或一些佳作。背诵时,学生能够大声朗读,把这些文本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朗读的培养与训练

任何的技能都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英语语言也不例外。我们只有不断地帮助学生训练朗读这一技能,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在学习英语中自觉地运用这一技能,从而帮助自身提高英语这一语言的习得。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

3.1抓住习惯,从头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的朗读习惯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和心思的。不可否认,小学生的朗读习惯远远比中学生的习惯好,那是因为从一开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是上了中学,为什么学生的朗读习惯不好甚至没有这种习惯。中学生的朗读习惯去哪儿了?因此,进入高中学习,教师应抓住契机,从头抓好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高一年开始。高一年学生跨入一个陌生的学习阶段,不断地在摸索中。在今年的高一年伊始,笔者从学生的音标开始抓起。通过音标的学习,扫除学生在朗读中的单词发音不标准的障碍。有了发音的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在朗读长句时,根据句子结构来停顿。最后,就是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的语调的抑扬顿挫,把文章句子的层次感朗读出来,呈现给听者。例如,在必修一 Unit 1 Anne's Best Friend 阅读文本,有一段话是这样:"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Or are you afraid that your friend would laugh at you ,or w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我指导学生在朗读到friend, 第一个和第二个that 以及or 时应该适当地停顿,并调整自己的呼吸,使朗读时气息是流畅的。

3.2氛围形成,同伴合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学习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们学习英语本身就缺乏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营造能开口大声朗读的环境和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同伴学习的关键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认知改变,通过"同伴间的差异"和"积极的语言交流"来实现。最终在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形成浓郁的朗读氛围。例如,在必修二 Unit2 An Interview 阅读文本是一则采访对话,笔者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让同桌两人进行模拟对话并且互换角色。其中有几句对白在班级引起广泛的影响。有个学生把"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modern Olympics"这句话的那种渴望知道奥林匹克知识的真诚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另外有个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在朗读"Good heavens!" "Oh, no!" "I see"这三个简短的对白时,用自己不同的、夸张且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韵律生动形象的表达让全班同学震惊了,并且热烈鼓掌,表达他们认可的态度。在选修六 Unit2 Poem 学习后,学生对自己创作的诗歌的朗读与分享也是十分积极。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

To My Parents, Thank you

You were always there

To help me

You were always there

To guide me

But most important

You were always there

To love me

学生在朗读这首诗时,带着自己的感情,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和语调,在最后进行升华。在朗读几遍后,也已经背诵下来了。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在同伴间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他们朗读的技能。通过同伴的学习和鼓励,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擅长把握契机,让学生们"条条大道通罗马。"

4.课内为主,课外为辅

教师重视课内文本的朗读,认为只有朗读课内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科的成绩。我们在课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朗读这些优美的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音韵美。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性,感受文章的艺术性,受到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

5.总结

总之,学习是一门艺术,朗读是学习的艺术形式。朗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重新把学生的朗读声音寻找回来,那么我们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在语言学习伊始就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通过自身的示范,营造课堂朗读氛围,指导学生朗读,科学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们"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朗诵培训篇8

一、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如范读《春》,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情强烈,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那种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如范读《背影》,就要读出低沉的节奏、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惆、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又如范读《最后一次演讲》,就要读得情绪紧张,气息短促,声音短而铿锵有力,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紧张的气氛,以及作者对敌人的蔑视、愤恨之情。但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点拨、纠错和小结评论,头头是道地言传身教,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能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感情的直接感受,要求快速敏捷。这种能力,需要在语文实践中长期积累,需要有一个从直接感受到理性认识,再到直接感受的过程才能形成。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便会有很大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朗读,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比如,在讲《春》这一课时,教师先不要作详细的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以几幅春天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会充满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春天的美丽会让师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另外,文言文蕴含着祖国丰富的文化宝藏,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气息。古代诗词及文言文在课文里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它们的语言结构常与口语有差异,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朗读、背诵训练。

三、朗读训练也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包括古代的诗文,如《岳阳楼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文章的美,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和人间美好的情感。特别是诗歌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爱美的情操。

四、朗读训练还能加强学生知识迁移

1.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结合起来

默读是个人阅读的主要形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讲朗读和默读配合进行,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先默读再朗读,可以促使学生由理解进入感受的境界。朗读用口,默读用手,一面看,一面圈、点、注、批,二者相辅相成。

2.把朗读训练和复述训练结合起来

复述是一种说话训练,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它与朗读训练是分不开的,如要用普通话,要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要尽量引用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词语等。这些要求都是朗读训练所包括的要求的一部分,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训练,以“读”促“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把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结合起来

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内在联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可以培养记忆力,发展智力。而朗读则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的遍数多了即可成诵,“读”与“诵”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五、朗读训练更有丰富的多样性

在朗读时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用“范读”或放录音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用“领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用“个别读”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用“分组读”让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用“自由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分角色读”激发学生的情趣……这些训练方式经常应用,能形成一个朗读训练的体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上一篇:潍坊二中范文 下一篇:节约用水漫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