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稿件范文

时间:2023-03-22 07:33:34

朗诵稿件

朗诵稿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朗诵;表演艺术;声请结合

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2-01

在朗诵过程中,朗诵的发声技巧是为稿件内容服务的。当作品中描述的场景在朗诵者心里荡起涟漪并且逐步让情感升温的时候,需要一种表达手段,这时候,声音形式就成了表达的手段。情感表达的需要使朗诵者对声音质量高的高要求成为必然。当未谋面先闻声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个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判断,声音可以为受众制造意境,可以引人入胜,声音的表现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声音的音高高低变化自如、音强大小变化自如,结合规范的语音,结合强大的气息,才能在朗诵中完美表现。

一、朗诵作品的情感体验

每一个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它的产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了解到这些才能根据内容将富有艺术魅力的声音形式内容传到受众耳朵里,再到受众心里。

稿件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情感,还要在细节去表达情感,情感的把握在细节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传播效果也会更好,往往细节是浓缩深厚感情的地方,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理解后去感受作者当时表达的意境,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矛盾的冲突上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魅力,理解了之后才能具体的感受,再形成语言传播给受众。

朗诵者在创造的过程中,首先被文字所感动,这样的感动如同波涛汹涌的河流要呼之欲出一样,让作品内容在朗诵者心里萦绕,感情调动起来了,声音才会动情的传达出去。

当朗诵者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去,在情感的太空中畅游,情到深处泪流满面,把情感从心里感叹出来的时候就动情了,能够打动自己了,就能打动别人了。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原创的朗诵作品,他们的朗诵不能称之为艺术,只是在展示自己圆润动听的声音,声音形式很美,却没有和稿件的内容相结合,只在乎声音的美而没有注重情感的表达,这样的朗诵没有触及人的情感,自然打动不了人,也就成不了艺术。在网上传送的一个朗诵视频《祖国,我多灾多难的母亲》,只看到朗诵者对着摄像头自己录制的一段视频,在他的朗诵中,虽然他的声音运用很好,语音规范,声音圆润集中,很有磁性的嗓音,声音虚实自如转换,在加大音高时也未出现破音等处理不当的迹象,这样的朗诵是在展示语音和声音的美感,却感受不到他对多灾多难母亲的心疼和关爱,朗诵时只有声音表现力,没有情感的表达,就不能打动人心。只有理解和感受到这样一份真情实感,在朗诵中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思想的情感。朗诵稿件能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要和朗诵者的嗓音条件相结合,根据嗓音条件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文章,比如沙哑的嗓音给人一种沧桑感,就比较适合朗诵那种有凄凉、沧桑之韵味的文章。朗诵的情感感受也要顾及到观众,朗诵者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观众却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也不够完美,朗诵者要和观众相互沟通,相互感染,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声情结合的体现

声音准确的表情达意是朗诵者需要一直研究钻研和实践,达到吸引受众,极佳传播效果的目的。朗诵状态应该情声结合、声情并茂,朗诵者在以文字稿件内容为主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来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直接现实,传情达意达到思想感情的沟通与交流是语言的最终目的。如果抛开词目的,但求字正音准,字正腔圆,那岂不只有了语音的物质外壳,而没有了语言的精髓与实质?这样的语言岂不太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太苍白无味了吗!”朗诵是把感情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感情的表达离不开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可以概括为动于衷和形于声。动于衷,需要运用内部技巧进行激发和理清;形于声,则需要通过运用外部技巧进行雕琢。感情和技巧的统一,是正确的有声语言创作道路所坚持的核心问题。因此,技巧必须服从感情的需要,为感情来服务,情感与技巧相结合从而达到情感和技巧的统一。

《再别康桥》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母校怀念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感情积藏了很多年,再次回到母校,已是物是人非,景色还是那样的宜人,看景的人心情却完全不一样。诗歌独具作者的个人色彩,并且巧妙的把感情和景色结合,朗诵者很好的把握文章的节奏,烘托出的气氛和意境,才能引人入胜,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文中前四段是节奏舒缓,第五段是文章的高潮,欲扬先抑,第四段和第六段的抑来表现第五段的扬,前四段的节奏,由于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需要,语言流动基本上是舒缓的。营造出一个回忆逝去事物依然清晰美好的意境。但是,也要在慢中找到需要加快的地方,要体现波浪式,要显示曲折性,这样听起来更让人回味无穷。在第五段的时候,就加快了节拍,达到了整首诗的高潮。这样与前面的轻重快慢对比,更能感受到朗诵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由回忆过往的美好到沉默于现实的凄凉,不禁道出: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诗的最后,又以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舒缓节拍结束,但这次的舒缓,带着些许无奈与忧伤。给受众以回味无穷之感。把第五段中写诗人回国后的所见所闻毁灭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诗中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在这句中达高潮……然而,梦毕竟是梦,不会出现在现实中。这样的激彩表现的淋漓尽致。

朗诵稿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停连 新闻播音 朗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50-02

1 播音创作中停连的定义和作用

停连,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达意传神。在播音中,语言的部分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或词之间,有声语言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时间有长有短,都属于停顿的范围。那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文字稿件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就是连接。

从这段张颂老师在《播音创作实践》中对于停连的论述来看,停连的技巧始终贯穿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停”与“连”虽然是两个看似相反、矛盾的两个词,但在有声语言表达当中却总是一起出现、相辅相成的。停连既是生理的需要,因为我们不可能一口气播完一篇稿件,中间必然需要换气、调节;同时也是心理的需要,有些停连需要有情感依据,否则就变成了“为了停连而停

连”了。

停连在播音实践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组织区分,使语意明晰;造成转折呼应,使逻辑严密;强调重点,使目的鲜明;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体现思考判断,使传情更加生动;令人回味想象,创造意境等等。作为播音外部技巧中的一种,停连在新闻播报和舞台朗诵中被大量使用,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表达技巧。

2 停连技巧在新闻播音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

在新闻资讯播报中,确定停连位置、把握停连时间、掌握停连的处理方式,三者并不是分开使用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任何一则新闻播报都需要三者的相互合作,使运用停连后真正达到语意清晰的目的,进而真正达到新闻播报的目的。但是尽管如此,在实践中仍会有些处理不当的语句,也就是说除了正确运用停连的方法外,还应当注重一些停连方面的细节。

2.1 注意不该停顿或者停连的地方

在新闻资讯播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长的句子,这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表现为停连的位置错误。例如:“……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大交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起初读这个句子习惯性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后面停顿,但是在仔细分析后发现停连的位置错误,因为引号中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所以不应停顿,但如果停顿的话,应选择在“围绕”后面停顿。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拿到稿件应该先做分析,尤其遇到长句子时应先设计停连的位置,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2.2 熟悉稿件再出声,不要半句话停顿

有时看似简单的一则新闻,却带给我们一定的挑战。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习惯性只要看到稿件就出声备稿,其实这样是不好的。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出声练习,一方面对稿件不熟悉,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并且时常读错,但此时在脑子中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每次读到犯过错的地方心中就有障碍,没办法全心投入。另一方面,因不熟悉稿件,为调整目光而造成的停连破坏了语句的结构,不能准确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其实,停和连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在今后的播音中要克服这个毛病。

2.3 急缓相济,停连相谐

以本人参与配音的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和《市场分析室》节目为例,受主播的口播时间和现场报道、嘉宾参与等因素影响,每天的新闻条数有多有少,当某天遇到新闻多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配完规定的新闻,这样就需要在播音时急缓相济,停连相谐。如果句子中没有停连,上句的句尾紧跟下句的句首,三至四句后,紧张的气氛就会显现出来,同时新闻会连成一片没有层次可言。但是如果停连得当,即使有些句子读的快,也不会影响受众接受信息,并且可以在有限的备稿时间内配完规定的稿件。

2.4 心态平和,敢于停连

在新闻资讯播报的实践中,时常会发现播音时的心态对于停连的正确与否也是有影响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都会将稿件做相应分析和标记,但是在直播时,心态会有所变化,使停连在一些地方出现错误,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有可能错上加错,甚至造成不敢停连,以免出现拖沓等问题。所以,我认为在新闻播报时不要顾虑太多,保持平和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即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谈到的新闻资讯播报中的停连,都是以新闻稿件为前提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到达率的要求,所以必须在新闻稿件基础上,恰当、准确地运用停连,使受众快速、清晰地接收到所需信息。同时对于新闻资讯播报来说,不单单是运用到停连这一种技巧,而是外部技巧与内部技巧的相互配合。

3 停连技巧在舞台朗诵中的运用和注意事项

停连技巧在朗诵中也有大量的应用,主要为灵活性停连。朗诵当中,根据所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停连的位置和时间会发生变化。任何停顿和连接都不应是呆板的、生硬的,无论在停顿的位置上、时间上,都没有万能公式。

3.1 以文出发,自然停连

在朗诵稿件中,必须“以文出发”,要根据稿件的内容对标点符号进行适当的修改,不能“逢逗必停”,也不能只遇到标点符号才做停顿。比如我在朗诵《老人与海》的时候,老人有一句独白是“我感到我有点儿力不从心了”这样的一句话,按标点停连应是一口气读下来的,但我认为把它处理为“我感到――我有点力不从心了”比较好一些,因为这个时候老人已经很倦怠了,而且有些灰心丧气,说话的时候底气不是很足,还透着一丝无奈。因此,不能按照常规的停连方法,而是应该以文出发,以加强表达。另外,在这样的位置做停顿,也符合情感依据,是自然的停顿。

3.2 大胆留白,意蕴深长

朗诵中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有时候需要进行大段时间的留白,这既是基于情感表达的习惯,也是为了达到区分、强化的效果。仍以《老人与海》为例,旁白的语言中,有以下两段:

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船边的大鱼发起猛攻,那撕咬鱼肉的声音,使老人再一次站立起来。他决心I卫自己的战利品,就像I卫他的荣誉!

当老人终于回到他出海的那个港口,天空第三次黑暗下来。

这样的两段话,前一段描写的是斗志昂扬的老人,后一段却是老人已经筋疲力尽,濒临死亡的边缘。因此,必须做很大的区分,不仅仅需要在情感上有变化,长久的留白更是必不可少的。留白在这两段之间起到了情感区分、强化后者的作用,另外,也为后面老人悲壮的死去埋下伏笔,意蕴深长。

3.3 跟随情感,一气呵成

在很多强控制、情绪爆发点的位置,需要我们最大程度贴合人的真实情感,也就是一气呵成,忽略标点符号。比较经典的是《雷军长》稿件中连续的发问和咆哮,在激动的情绪下,雷军长不可能淡定地一句一断地进行表达,需要一气呵成,还原真实情感。另外,仍以《老人与海》这篇稿件中老人刚刚遭遇大鱼时的独白为例,“它只要一跳,或者往前一窜,也许,就会要了我的命。”这句话老人已经意识到了大鱼的强大、威胁,甚至可能会“要了我的命”,因此,在处理的时候,肯定是非常紧迫、急促的,因此,我根据个人的感受,把“它只要一跳”“或者往前一窜”“也许”这三个词组连起来,情随声动,达到了强调最后半句“就会要了我的命”的

效果。

4 结论

在播音创作实践当中,停连的技巧运用非常广泛。我们既需要总结这种外部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要从生理、心理等角度出发,达到情感真实和技巧娴熟的统一和融合,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从事有声语言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洪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朗诵稿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音 朗诵 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52-01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当朗诵者以优美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同时通过内心辅之以手势、眼神等动作,绘声绘色地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给听众以强烈的感受和艺术上的享受时,朗诵就是融语言与表演为一体的艺术。”

1 声音和气息结合

对于朗诵艺术家的发声有较高的要求:吐字必须清晰、音质必须优美、声音必须赋予活力及感染力。所以,这样的要求,即便是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不经锻炼,也是难达到的。而且,文艺作品内容的广博、形式体裁的多样,思想感情的多彩,准备时间的长短,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用声技巧。

声音,是运用人体内的气流,缓慢地震动声带形成声音,气流变化影响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及情绪的饱满充沛。只有在呼吸得到控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声音。人们日常的说话呼之既出,因而气息较浅,声音不需要大的气息力量支撑。如果把日常说话的气息量运用到朗诵中来,情感表达想引人入胜就难以实现。朗诵时声音的张力来自音高、音强、音色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础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气息力量支撑,因此,强有力的气息是完成朗诵的前提,也是朗诵者首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2 声音和喉部控制相结合

朗诵者每个人的喉部的具体形态和健康状况都不同,在朗诵者发声的过程中对喉部的支配能力和支配技巧,决定了音色特征和声音质量,影响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还影响着发声器官自身的艺术寿命。作为用声的艺术语言工作者,单凭自身优良的先天条件和自然能力,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

2.1音高变化

由于朗诵作品的需要,朗诵者声音一定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有较好的驾驭作品的能力和宽阔的音域。音域的位置每个人都不同,人不能大幅度的改变自己的音域,但可以扩展音域。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自然音域,然后在自然音域中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扩展音域,还要遵循声音美的原则。扩展音域不能像邯郸学步,这样反倒会把自己学坏了。一个人的音高偏高或偏低要看个人的喉部构造,但在朗诵中,在自身最自如的音高范围里,中音偏低的位置用的最多,也是朗诵者发音时最舒服的音高位置。另外,音域的扩展还必须有气息的支撑,要保证声音的质量,又要扩展音域,就要在气息供给足够的条件下让音域扩展。

2.2音量变化

音量是物体振动时声音的客观量,从语音发声学角度来看,在音高稳定的情况下,音量取决于发音体镇定的幅度,振幅越大,气息量增加,音量就越大。每个人都有发声最舒服的状态,如果片面的追求音量而使朗诵时声音出现嘶哑或者僵硬,忽视自身的嗓音条件单纯增加音量,这样获得的声音是不美的。音量的大小与朗诵者的情绪和表现欲望有关,表现欲望愈强烈,音量也会随之增大。

例如关山的作品朗诵作品《海燕》 中,文字里表达的力量的强弱使音高和音量起伏变化,第一句交代环境,是渲染气氛的,其中出现主角的一句“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处理时音高和音量相对加强,表达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高傲”给海燕的行动赋以情态,赋以人的神韵,音高和音量都应加强。文章的第二段,从“声音”里正面阐述了海燕“叫喊”的深刻含义──“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朗诵家用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随着情绪的积累,音高和音量的逐渐增强,将朗诵推向这一部分的高潮。

2.3音色变化

在朗诵作品中,朗诵者不同,声音特质也不同,对稿件的理解也不同,表达手法和表达习惯都有所不同,所以,同一篇稿子,不同的朗诵者,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发声特点,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色,朗诵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别人不可复制,只能模仿,而艺术的价值是创造,朗诵者本身的声音特点使稿件表达出不同的意境。讲到音色不同的韵味,舒婷的《致橡树》,丁建华和林如都朗诵过此作品,因为两个人音色有差异,因此朗诵中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带给受众的感受也不同。丁建华的作品中“木棉”的形象给人的感受是柔弱中带着坚贞,恬静而文雅,展示出来的形象是女人的心像雨露,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她朗诵时声音虚实结合,“凌霄花”、“痴情”、“泉源”这些字虚化的处理显示出女性的温柔亲切多一些,甚至“险峰”这样有力量的词她运用自身的音色处理时都会觉得不那么“险”了,更表现出女人柔美的一面。而林如作品的“木棉”给人的感受形象热烈而明朗,在朗诵中,表达树木生存的必需条件中“日光”和春雨贵如油的“春雨”时,音色明亮,给人的感受就不是博爱,而是对橡树奉献的爱。整首诗的朗诵让人感受到“木棉”也是树,虽然弱小,但是仍能顶起半边天,冰霜风雪也无法将它摧垮,声音表达中嘘声运用较少显示出女性坚强的性格,属于大女人类型。

3 声音和发声体共鸣相结合

朗诵家焦晃的声音洪亮而有磁性,践离的声音低沉而哀伤,瞿玄和的声音掷地有声,这样漂亮的声音形式是由于他们合理的运用发声体的共鸣才能得到的,声道的共鸣作用是任何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它一方面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另一方面还能使语言具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善于控制声道共鸣,是使语音清晰,声音得到美化和色彩多变的一种能力,这正是朗诵家所需要具备的声音形式。朗诵中的声音从“自然的声音”到具有美感的声音,从无意识的呼吸动作到经过训练的呼吸控制,音高、音强、音色体现的声音的美感不是做好一项就行的,必须是发音器官共同协调配合形成的声音形式的美。朗诵中声音是通过话筒传输的,话筒可以帮助声音的美化,更具有感染人的功效。在朗诵时,运用较多的音高位置是中音偏低的位置,结合共鸣,就会使声音浑厚、结实、有力;声音的明亮度、润泽度也会大大提升。

朗诵稿件范文第4篇

以下是其他学校朗诵比赛的新闻,关于朗诵形式的报道,同样有秋瑾的朗诵,对我们今后比赛有启发。

朗诵形式创新大比拼

武汉体育学院陈彪的朗诵拉开了比赛的序幕,他以吹号角的口技先声夺人。随即,武汉理工的“元悦组合”登台亮相,他们五人清一色紫色汗衫,背着双肩包。 “六月的脚步……”他们通过重声表现出渐渐走近的感觉。他们选取父辈为祖国航海事业贡献、大学生为山区孩子支教等主题。

配着音乐,三女生、两男生用单独朗诵和问答应和的交替,抒发了使命就在脚下的情怀。独诵者居中,其他四人排成菱形站在舞台右后方。表演中,讲述不同主题的独诵者轮换,队形也随之移动。最后他们五双手叠在一起,齐声呐喊“出发”,现场观众被他们的青春朝气感染,鼓掌叫好。

随后登台的选手更将话剧的元素融入朗诵。本次比赛冠军组演绎了烈士秋瑾严铐不叛,刑场不惧的壮烈事迹;我校曹壮壮、黄丹岭、彭悦涵同学的组合带来《玉叶案》,用一块玉的口吻将太平公主的传奇娓娓道来;主场比拼的张浩则和搭档以舞蹈形式,讲述了北漂游子的地铁站音乐梦。

此外,传统的独诵与合诵选手也都音色优美,热情高涨。湖北工程学院的蔡稳朗诵叶文福名作《祖国啊,我要燃烧》尾声时,难抑情感,仰头长歌,现场掌声雷动。

评委江霞笑言:“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虽然也经常进行朗诵创作,但在形式感上很难赶得上参赛的选手们。”武汉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金话筒奖获得者张小陵评委也认为今天来观赛“赚了”,她表示从选手身上也吸取了很多精华,今后将在教学和专业交流中融入选手们的创意。

在谈到创新型诗歌朗诵和传统朗诵时,冠军组唐漪淇表示:“创新的朗诵形式脱离了传统朗诵中单一的歌颂形式,加入了很多舞台、情节、对话的元素,让作品显得不那么单调,让人眼前一亮。”她认为两种形式都各有千秋,对朗诵者的要求也不一样。“所谓‘创新型’的朗诵对我们舞台展现、肢体动作的要求可能比较高;而传统的诗歌朗诵我觉得对声音、语言的功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难判高下。”

秋瑾扮演者惊艳全场

我校的“秋瑾组”作为第十九组参赛组上场。唐漪淇是我校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二的学生,饰演秋瑾的她身穿白碎花蓝底布衣、黑色布裙和布鞋,一上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与她同班的的冷澍负责旁白,他身着灰色布衫;新闻学院大二广电班的沈童睿饰演绍兴知府贵福,着一袭黑衣。

面对知府的拷问,“秋瑾”一脸轻蔑,毫无惧色,一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令知府哑口无言。然而等待秋瑾的,是残酷的刑场。秋瑾在临刑前夜,梦见牺牲的战友徐锡麟,更加坚定了誓死不屈的决心。

但是反动派在临刑前用秋瑾自己孩子的照片,企图做最后的诱降。此时,冷澍和沈童睿扮演的角色同时交错朗诵“不好好的过日子,劝人造反,啧啧…”“连自己孩子都不顾了,天下也有你这样的妈?”等外界的质疑声,重叠的音效,再现了秋瑾当时想到永别自己亲生骨肉几近崩溃的复杂内心。唐漪淇饰演的秋瑾脸上泪花晶莹,但所有的这些非议没有让秋瑾动摇,她慷慨激扬地说:“我死,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三位评委都情不自禁表示对秋瑾组的赞叹,尤其对秋瑾饰演者唐漪淇赞不绝口。评委江霞说:“秋瑾一站在台上,还没开口,那种气场就感动了我。她的眼神里传递着讯息,发型、服饰都契合秋瑾的角色。他们三个人的朗诵不是刻意炫技,而是真正理解了诗歌。”

唐漪琪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说:“参赛前我了解过秋瑾的生平,站在台上时,我脑中浮现的是秋瑾在面对死亡考验时想到全天下孩子的情景,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比赛。”

她笑称被自己感动了。

初赛时,唐漪淇小组选用《中国的声音》,当时分数并不是最高,赛后她反思觉得是太看重朗诵形式,没有做到张小陵老师说的“走心”,即真情实意地朗诵。

初赛结果公布后,唐漪淇就和搭档开始了紧张的排练。他们借鉴了齐越朗诵艺术节的稿件,更换了初赛使用的稿件,全新创作了决赛的朗诵作品。三个人在排练的时候互相指正,经常提醒自己要全身心投入到朗诵稿件中,把自己假想成剧情里的人物。

朗诵稿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朗诵;悲剧;误区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朗诵是一门群众基础广泛的有声语言艺术,爱好者众多。朗诵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彰显汉语独特的语音美,使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神韵展现出来,兼具艺术欣赏和教育启迪价值。当今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大学较多,也使更多学子进入朗诵艺术的大门。尤其近十几年来以弘扬朗诵艺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为宗旨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成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和各界朗诵爱好者注目的盛会,从1996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3届,先后有60余所院校先后参加了比赛。最初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参赛选手仅有传媒大学的学生,从2004年第七届开始,发展成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朗诵艺术大赛,至今共举办七届,较能体现全国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虽是佳作云集,但笔者认为作品内容不够丰富,朗诵会整体基调以深情感人型为主,悲剧类型较多。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朗诵素材丰富,从题材上讲,有诗歌、散文、寓言、小说、戏剧等。从内容来看或讴歌英雄;或歌颂生活、爱情,或赞颂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或以悲剧事件、人物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朗诵内容本应丰富多彩,但回顾进入决赛的作品,虽有被大家熟知的经典作品和学生的自创作品,但悲剧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有些作品不是死亡的悲剧也是感人肺腑或令人惋惜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暨第七届齐越朗诵节中10个决赛作品中有6个是悲剧内容。接下来的第八届18个决赛作品中有4个悲剧内容,第九届中有6个悲剧作品,第十届22个作品中有9个悲剧内容。第十一届22个作品中有6个人悲剧作品,第十二届有5个、第十三届24个作品有7个悲剧作品。这些作品中有遇难矿工给父母的信;有对战争、对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以及灾难、地震发生时的生离死别。通常是台下鸦雀无声,屏住呼吸,湿润了眼眶,是故事感动了观众,还是朗诵者娴熟的表达技巧,或二者都有,其实也无法截然分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感动观众也许正是选手的期待,但这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选择好的作品是成功的开始,但是什么是好的,对选手来说,适合自己的音域特征,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观众来说,有正面意义,又具启迪价值。很多作品都符合要求,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悲剧类型呢。课下曾问学生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参赛。很多学生认为“悲剧作品更能打动人,悲剧作品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好像更好拿分”。虽不是全无道理,但这其中有自身的局限和认识的误区。

相比其它说唱艺术,朗诵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在业余朗诵爱好者网络上传的朗诵作品当中,也有很多选择悲剧题材,或是略带忧伤。经典作品《致橡树》是一个爱情宣言,歌颂伟大高尚的爱情,很多朗诵者都以幽怨,略带哀愁的腔调朗诵,似乎这样表达才更有状态,更深情,或是借朗诵宣泄心中的不快。这不是偶然,也不在少数。“自古悲愤出诗人”,难道轻松快乐会显浅薄,朗诵就一定要悲壮,波澜壮阔,气势如虹才有价值吗?悲剧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哪一种原因就能够对之作出全面的说明。① 探析朗诵的“悲剧情节”,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朗诵艺术的表达技巧和用声状态来讲,一些学生喜欢选择悲剧稿件,有艺术表达技巧的考虑。一般此类稿件基调较低沉,有利于学生气息下沉,易产生较扎实的气息,同时音高相对较低,可产生相对丰富的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具磁性、更厚实。这也是一些学生追求的音色。而轻松欢快的稿件和基调相对高亢的稿件,对于技巧尚不够纯熟的学生来说,既需要高亢,又要求喉部放松自如放松的表达,对气息控制的要求达不到,用声高可能会飘,也许会下意识紧喉,会用声紧。或者气息力量不够,自如的控制是很需要功力的,还需要有层次的变化就更难达到了。在悲剧作品的朗诵高潮,朗诵者往往声泪俱下,眼泪和带着哭腔的表达似乎是最佳的辅助手段,令人动容。通过作品本身的大幅度的情感变化,带动我们的语言变化和创作激情,虽然符合以情带声的要求,但是激情澎湃并不难做到,细腻感人才更显水平。相比之下,情节起伏变化不大的作品,需要层次分明,变化细致丰富,更难把握,若能表现得当,更需功力。这也许是选手考虑的一个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习惯于繁华纷扰中匆匆来去,在幸福中习以为常,平淡的生活似乎缺少感动,在悲剧作品的震撼中思考现实生活,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对比现实生活,用震撼摆脱麻木;借艺术宣泄内心深处的期盼。无论是朗诵艺术还是影视作品,悲剧作品的欣赏心理会有相同之处,悲剧作品带给大家的不仅是震撼还有较长久的记忆,似乎远比回味一个久远的快乐更容易。比如电影《唐山大地震》,很多人知道是一场哭戏,但创下了收视高峰,对一个已经没有情节悬念的影片,大家花钱畅快淋漓地哭一把,似乎合情合理,放下一切俗世纷扰,金钱、职务都是浮云,油然而生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普通完整生活的珍惜。此刻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悲剧作品的力量。幸福时刻我们会尽情享受,缺少反思,似乎在苦难中才会对生活深入思考,所以幸福时光总会那样不留痕迹,而苦难则刻骨铭心,也会引领选手沉静思考,在创作中信手拈来。而朗诵者不仅是一部作品的看客,首先要经历作品情感的洗礼,在作品的体会发掘中,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共同的艺术创作者,远比仅为看客的体会更深,获得的感动更多。选手喜欢有着强烈的对比反差的作品,也体现了我们对危难时刻体现的真善美的憧憬和对波澜壮阔情感的期待。

既然是大学生朗诵大赛就会有大学生的特点和局限。朗诵艺术同其它说唱艺术一样,具有一定的创作规律,不能停留在作品表层,只用技巧把文字有声化远远不够,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要入木三分、理解透彻和获得近乎真切地体验,才能尊崇内心的感召与引领,以情带声,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因此以生活积淀和文学素养为基础的理解稿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朗诵决赛的多是大三、大二的学生虽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19、20岁的年龄还是稍显稚嫩,阅历尚浅也会造成的审美的局限,再加上竞赛的追求使学生倾向于选择易于把握的作品,而悲剧作品情绪鲜明,易于表现,所以获得优先考虑。综合分析多个悲剧色彩的朗诵作品,作品虽有差异,在朗诵中也有细致刻画,但选手整体状态相近,由于作品基调较单一显得选手缺少个性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朗诵作品《青衣》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对朗诵者的分寸把握要求很高,模仿朗诵者众多,作品简短精炼,区区几分钟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表达了主人公对青衣的挚爱,波澜起伏。基调太沉、用情太重则显太悲,太清淡又表现不出主人公对青衣的深情,分寸的拿捏十分见功力。曾问《名家名篇朗诵会》②中朗诵《青衣》的查谦老师,她说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通读了不下10遍。而学生欠缺的正这些,静下心细细地品读和对作品执着地挖掘,否则就很难有细致精准的语言分寸,也会缺少深度表现。成功的朗诵者需要具备过硬的艺术展示能力,更需要对作品由衷的喜爱和深刻理解,才能激发创作的动力。

误区一:选手希望作品带来的情感震撼会影响评委们的艺术技巧判断,为作品加分。评委们都是业界大师“火眼金睛”,无论作品多么令人感动,他们看重的还是选手是否真正理解作品,能否充分展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处理是否恰当、到位。朗诵大赛受篇幅时间所限,只能节选片段,作品语言较精练,概括性较强,艺术表现相对手段较少,只有声语言和配乐。这些都使评委更关注选手的语言表现力。选首届朗诵大赛的最高奖“齐越奖”就颁发给了自创作品《天上草原》的朗诵者,带着对家乡的挚爱和赞美,气韵生动、发自肺腑,随着他的朗诵,犹如看到草胜景,对故乡的情谊感同身受,引人入胜,大奖名至实归。大赛中诗词、诗歌类作品较少,只有第十一届大赛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第十二届中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两部,但是两个作品都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更说明了,“感人”不是法宝,过硬的基本功才是硬道理。

误区二:也许是对朗诵艺术的认识有所偏颇,使选手争相歌颂悲剧时刻所激发的壮美的人性光辉。朗诵不能只是感动,还需要赞美、热爱等等美好的情绪。朗诵既是高雅的艺术也是通俗的艺术,既可以阳春白雪、诗词歌赋,也可以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它是一门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艺术,所以喜悦情绪与朗诵艺术也不矛盾。《名家名篇朗诵会》中丰盛的语言盛宴,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也不乏启迪。《唐宋诗词朗诵会》中大师与经典结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依然回味无穷。朗诵是贴近生活的艺术,平凡与伟大、高贵与卑微都可以包容,需要我们敞开心扉、开阔视野才能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朗诵艺术。

误区三:强烈的对比和高声的呼喊不是情感浓烈的唯一表现。多些简单与从容,少些匠气应是我们的艺术追求,“有些艺术形式,尤其是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形式,其结构乍一看相当简单,但仔细揣摸,却深不见底,这样的艺术不叫‘简单’,而叫做有‘深度’。”③在第十届朗诵节前举行的《名家名篇朗诵会》大师云集、星光灿烂,陈铎和虹云老师朗诵的《话说长江》看似朴素的表达,娓娓道来,依然让人感受到人长江的气势和壮阔。朴素不是平淡;没有匠气,是靠长期修炼而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理得细腻恰当。陈亮老师朗诵的《大树和我们的生活》④似乎起伏变化不大,字正腔圆,让人舒服熨贴,和着朗诵者的节奏,令人豁然开朗。濮存昕老师的《将进酒》潇洒自如。李惠敏老师朗诵的《哈里波特》节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还有那些无可挑剔的大师作品,即使没有震撼、也能很轻松把你引入朗诵艺术殿堂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曲尽其妙,鬼斧神工。

不作为朗诵作品不是对作品的否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真正有价值、有兴趣的作品,才有意义,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放远视野,拓宽审美能力,提高艺术表达技巧,夯实语言功底,驾驭更多作品。但是比赛会有比赛的局限,对选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成绩比艺术展示更重要,悲剧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朗诵者虽深受感动但并不真心喜欢,而是为比赛而作。虽说“参赛为了交流学习”,赛场的锤炼也的确促进专业的成长,但获奖是更重要的追求。太有目的的艺术会显做作,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对艺术本身的向往和敬畏,才能真正领会朗诵艺术的真谛。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2004年首届大学生朗诵大赛之《名家名篇朗诵会》。

③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朗诵稿件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93-02

为适应高校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选拔要求,普通高级中学在培养播音主持艺术生时,应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具备相关艺术专业的基本素养。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同的课程设置,展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是不一样的专业人才。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也该有别于其他班级的课程设置。结合多年的工作体验,笔者就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影响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课程设置的因素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培养出来的正是第三产业人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目前已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之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未来的就业方向为影视传媒、文化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网络媒体、IT产业的新闻播音、节目主持、庆典主持、宣传、策划等。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对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有重要影响。

高中阶段,播音主持艺术生只要能通过高考艺考,具备升入高校深造的基本素质即可。可以说,高考艺考内容直接决定了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课程的设置。一般来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考艺考不分阶段进行,考试内容为:自我介绍、朗读指定稿件、朗诵自备文学作品、即兴评述、才艺展示。部分高校自主招考则分两个阶段进行。初试阶段考试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朗读指定稿件。复试阶段考试内容包括:朗读指定稿件、朗诵自备文学作品、即兴评述、才艺展示并回答主考提问。自我介绍、朗读指定稿件、朗诵自备文学作品等环节考查的是学生的语音面貌和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即兴评述、回答主考提问等环节考查的是学生在无文字依据的前提下,快速思考并表达的能力;而才艺展示考查的是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在设置播音主持艺术班课程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和高考艺考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力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应有别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设置,不必像高校专业设置那样细而全。笔者认为,为培养出能通过高校遴选的合格人才,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课程

播音主持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决定了他们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相当一部分的播音主持艺考生为了能通过艺考,完全放弃学校教育,依托于校外机构的专业培训。结果,他们在语音面貌上虽然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自由交流与表达上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在文化高考中,这类学生也会明显处于劣势。可见,播音主持艺术生也必须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播音主持艺术班的课程设置中,文化课的安排不容忽视。只有让播音主持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就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普通高中在文化课程设置上是具有优势的,学校应该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播音主持艺术班的学生授课,播音主持艺术班的文化课教学课时也应该与非艺术班的教学课时保持一致。播音主持艺术生参加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所以,文化课程设置可以倾向于文科方向的安排。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等科目,作为必修课应该贯穿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可将声乐、器乐、舞蹈等科目设置为选修课,同样贯穿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

(二)语音基础课程

作为未来的语言类职业工作者,播音主持艺术生应该能说一口纯正、圆润的普通话。良好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是播音主持艺术生立足职场的根本。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普通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从高一开始就应该开设语音基础课,每周两节课,高二、高三可增加到每周四节课。授课方式以讲练法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从音素的练习开始,进而到单、双音节的练习,再进行文章的诵读等。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促使学生逐步消除方言音,矫正发音,最终达到拥有纯正语音面貌的目的。

语音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发声、朗诵、即兴评述等内容。高一阶段可开设基础发声课,内容包括气息的掌握、发声技巧、普通话正音等;高二阶段可开设朗诵技巧课,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自备稿件的朗诵技巧和训练,新闻稿件等指定稿件的朗诵技巧和训练等;高三阶段可开设即兴评述课,内容包括话题审题、话题评述结构、话题材料的准备和选用等,同时,进行综合考场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和技巧。

(三)实训课程

基于专业特点,高中播音主持艺术班应该安排实训课程,使学生更快地成长起来。为让学生在面对听众或观众时不怯场、能圆场,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上台主持的机会,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及各种校园文艺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训平台。

实训课程可以从高二开始设置,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实训指导,不必挤占学生正常的教学时间,可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学生分批次轮番进入学校的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等部门实习;学校举办文艺活动期间,让播音主持艺术生上台担任主持人。让学生在实训中提高能力,比教师单纯地教授相关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关技巧指导;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促使学生更快地成长。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播音主持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际运用,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的实训课程,不但能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应变处置能力。

(四)形体课程

播音主持工作是面向大众的工作,从业者的形象、气质颇为重要。而良好形象、气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就让播音主持艺术生接受形体的训练,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形体课是播音主持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从高一起就应该开设,每周一节,利用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来开展教学即可。没有经过严格形体训练的人,身上往往会留有一些习惯性的缺陷,如走路八字、肩膀一高一低、坐姿或站姿不美观等。形体课训练的第一任务就是纠正并规范学生的生活动作。

朗诵稿件范文第7篇

新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广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体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随之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播音员主持人应充分了解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本文对新时期县级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关键词:

新时期;播音主持;审美;语言艺术

目前,县级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存在着各种问题,而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通过对语言艺术的运用来展现出自身的魅力,最终符合受众的要求。

1县级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艺术所存在的问题

迅速发展对广播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使广播电视主持行业变得兴盛起来。各行各业许多行业的人,放弃原本的专业,蜂拥而至广播电视主持行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因而变得参差不齐,存在着各种问题,这在县级广播电视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对内容理解不清

任何一篇稿件都有它的重点和核心,在播讲过程中要把握重点,不能过于发散和跳跃,否则就容易出现散乱无序的情况,让稿件的目的和重点变得不清晰、不明确。而在县级电视中,有许多播音员主持人不会运用放慢、加重、停顿等语言技巧播报稿件,不能将稿件中的重点表现出来。

1.2节奏不协调

由于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状态、个人性格不同,他们在播讲的过程中对节奏有着不同的把握。播音主持在面对不同的播讲内容时,应该有不同的节奏,有快慢不同的频率。然而,许多县级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由于经验有限,导致他们在播讲的过程中难以把握节奏,过快或过慢。发现问题时,也无法及时调整。

2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特点

2.1规范之美

播音主持的基本要素便是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在播音主持中,发音需要到位,流畅、集中、饱满,这些要求都体现出了语言艺术的规范之美。只有真正理解稿件中的每一句话的韵律和核心内容,才能避免在播报过程中的不规范,也避免了对稿件的错读和一些常识性错误。

2.2风格之美

播音员主持人要根据节目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做到量体裁衣。例如,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呈现给观众的应该是最直接的内容,要具备亲和力,那么它的首选风格就应该是自然活泼的风格。而新闻评论性的主持人应该可以用简洁的话说明稿件中的核心,它的风格应该是智慧儒雅的。而访谈性质的节目,在受众的交流中,要温暖柔和,让受访者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那么它的风格则应该是亲切柔和的。

3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艺术的提升方法

3.1提升综合素养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不论什么节目,都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想要准确、到位地表达节目主旨,就需要专业素养的支撑。只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播音员支持人,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向观众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因此,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苦练内功,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2重视语言表达能力

一档广播节目的成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其最重要的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节目的灵魂是播音员主持人,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应重视对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灵活掌握语言运用技巧来准确把握语境,也可以适当巧妙地运用口语,增加亲和力,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3.3不断朗诵,夯实基础

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语言基础是口齿清楚,字音准确、吐字有力、字正腔圆。通过朗诵训练,可以让发音圆润饱满,对吐字归音能够做到控制自如。当吐字归音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就要对气息进行锻炼。可以选取一些大段的并且具有韵律的作品进行朗诵练习,不久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气息了。播音员主持人通过不断朗诵,可以夯实语言基础,对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结语

语言是播音员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思想载体,更是一种传播技艺。在新时期,随着观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想要得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语言艺术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对语言艺术的训练,不断创作出更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县级播音员主持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钱江月.新时期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3).

[2]杨金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发展方向[J].科技传播,2014(23).

朗诵稿件范文第8篇

误区之一:声音夸张

一些朗诵爱好者在平时说话时候声音很正常,登台朗诵的时候,声音的音量就直线飙升,是平时说话声音的几倍音量,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朗诵必须用洪亮的声音才叫朗诵,在朗诵过程中往往因为这种极端的用声方式,导致自己的声音失去了控制,声音听取来刺耳,缺乏感染力。由于过度的夸大音量,导致声带受到的压力过大,朗诵者往往会出现脸发红,脖子粗,面部的肌肉紧张,表情刻板。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因为朗诵这过度的重视声音的音量,分散了注意力,反而忽略了对稿件的内容的表达。

误区之二:盲目模仿

模仿是朗诵爱好者学习提高朗诵技巧的方法之一,但是盲目的模仿,反而适得其反,爱好者在模仿朗诵名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在的声音神似,忽视了名家的表达处理,是他本人的性格、气质、修养、思想、理解、体味、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他的声音是他所独有的。盲目的模仿只能学到名家的表达形式,或者模仿名家的声音,听起来表面可能有那么一点像,但是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其朗诵的内容没有灵魂。如果能够从名家的外部处理技巧的学习中,延伸到内心的感悟,为自己的朗诵提高思考、。借鉴的途径,再调动自己的内心去表达才是可行之道。

误区之三:情感肤浅

在朗诵比赛中经常会有很多参赛者见字出声,没有对朗诵的内容整体把握,声音上更是时大时小,声音的表现力苍白,对语言深层次的内涵缺乏感受和体会,难以演绎出稿件的精神实质。更有夸张的朗诵者,一上到舞台就过度放松了自己的注意力,朗诵起来就如同白开水,没滋没味。朗诵艺术忌讳直露浅白,不崇尚对强烈情感的无节制的宣泄。语言表达情要深,但声音表现要自然和谐。动听声音的背后不仅有科学的观念、优良的意志,还需要较高的审美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

误区之四:拖腔拖调

朗诵的作品是有节拍的、有音韵的,有些朗诵者无论朗诵什么风格的作品总是一种模式,使人听起来很反感,这是因为没有注意节拍和音韵的缘故。朗诵应该以一种阐释、抒怀的心态说出来,而不是用一种大致固定的调子唱出来。在朗诵中,如果不注意内容或只是关注节拍、音韵,很容易上调,就是不能用动心动情的朗诵。如果我们在朗诵中既注意了节拍和音韵,又加强了内心的体验和思考,朗诵出来的作品,便会给人以真正在思考中发问的真实感。反之,不动心或动心不够的用固定调子朗诵,会让人觉得空洞、没有投入真情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作品的表现。

误区之五:喧宾夺主

朗诵的注意力应该重点放在作品上,如果想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强朗诵的感染力,往往会适得其反。朗诵比赛中,经常会遇到身着奇装异服,或者穿着具有极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和头饰前来参加此赛的选手;有的选手浓妆艳抹,把自己打扮的像孔雀,掩盖自己真实外表的;有的在朗诵过程中来回走动,手势或小动作过多;有的在朗诵过程选择了不适合的配乐,这些都游离了朗诵的主要目的。朗诵比赛中,要充分展示语言才能,做到以情传声,声情并茂,正确处理好语言和副语言的关系,才能演绎好作品。

如何走出误区朗诵好诗歌的看法:

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还需要对稿件的体裁、层次、背景、主题、基调、情感进行深入地体验、感悟,让后在以恰当的声音形式来演绎诗歌。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家住三天然后由男方接回。

在大营彝族地区,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试婚,就是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认识,产生爱慕后,姑娘就到男方家生活居住,与男子同居,男女方父母都不反对,极为赞同,等姑娘怀孕以后就开始谈婚论嫁,大多是等姑娘把小孩生下以后就进行完婚登记。

从伦理角度讲,彝族人对性并不像汉族人那样的保守和拘束,所以在成人的青年男女里彼此有爱慕以后就进行关系那是很正常的现象,已婚的男女也有很多相互发生关系的,当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那是绝对的,绝对不能在非正常的条件下发生关系。但在彝族地区并没有更多的人去评论和披露。特别在解放前到80年代较为明显。在大营彝族地区的青年男女还流行“节”,这种节日在汉族人的心理那就是一种忌讳,是一种不道德,不光彩的行为,但在大营彝族人里,父母不管束,成人女孩不拘束。这也就致使彝族人情感婚姻丰富的原因。

民族传统的文化它不仅仅是现存的一种现象,而是民族民间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先民们遗留下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很多地区,各民族依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而又特色鲜明的“传统”模样,也可以用“有形”的民族文化来说明,这些“有形”的遗产,“有形”的民族“传统”,是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流逝而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精华。

朗诵稿件范文第9篇

在这个月里,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筹备下期杂志以及报纸的出版,五月的稿件已经经过了一.二审马上进入关键的三审阶段。报纸文章除部分文学读书栏目以外全部为校园原创,符合了我们当时创刊“倾听校园内外的声音”的口号。现在已经收到文学投稿稿件百余封。虽然有时我们会入不敷出,但就算我们自己出资金也要坚持做好我们的报纸,因为我们没有固定的赞助商,我们的报纸是免费赠阅的,但是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办好我们的刊物,打造社团品牌。每一期我们都会让指导老师做指导,指出我们的缺点与不足,对报纸及杂志做细致的剖析。五月部门工作总结如下:

文学社主编的工作是把握读者感兴趣的素材,负责具体指导编制各类文件和报刊。而编辑部主要是负责文学社所有刊物的出版工作,负责全社编辑工作,管理全社文章存档以及全文学社文章的编辑整理。

这届编辑部成功出版了一期潮韵杂志,开创了文学社杂志出版的先河,可谓是硕果累累,回归了文学社以文学为主的宗旨。

本月第二期杂志正式开始编辑工作,杂志出版虽有少许问题,如人力问题、资金问题等,但是第二期杂志必将成功出版。

二,大力开展活动:

月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面向全院师生征集第二期《潮韵》杂志稿件。

月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图书爱好者协会”在图书馆进行了“智艺双馨”活动的筹备工作,对活动作了具体的安排!我编辑部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我编辑部的主要工作是负着串词,这方面我部的周俊伟同学作的很好。

月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清风艺术社”召开了“第二届原创散文诗歌朗诵大赛决赛”赛前准备会议,确定了活动的流程、方案等。我部主要负责出题的工作。本次活动将于日举行。

月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心理成长协会”共同筹办赈灾朗诵活动,并确定朗诵中选出的成员参加“社团文化节开幕式”。开幕式由我部负责开幕词等工作。

总结:

朗诵稿件范文第10篇

在这个月里,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筹备下期杂志以及报纸的出版,五月的稿件已经经过了一.二审马上进入关键的三审阶段。报纸文章除部分文学读书栏目以外全部为校园原创,符合了我们当时创刊“倾听校园内外的声音”的口号。现在已经收到文学投稿稿件百余封。虽然有时我们会入不敷出,但就算我们自己出资金也要坚持做好我们的报纸,因为我们没有固定的赞助商,我们的报纸是免费赠阅的,但是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办好我们的刊物,打造社团品牌。每一期我们都会让指导老师做指导,指出我们的缺点与不足,对报纸及杂志做细致的剖析。五月部门工作总结如下:

文学社主编的工作是把握读者感兴趣的素材,负责具体指导编制各类文件和报刊。而编辑部主要是负责文学社所有刊物的出版工作,负责全社编辑工作,管理全社文章存档以及全文学社文章的编辑整理。

这届编辑部成功出版了一期潮韵杂志,开创了文学社杂志出版的先河,可谓是硕果累累,回归了文学社以文学为主的宗旨。

本月第二期杂志正式开始编辑工作,杂志出版虽有少许问题,如人力问题、资金问题等,但是第二期杂志必将成功出版。

二,大力开展活动:

五月六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面向全院师生征集第二期《潮韵》杂志稿件。

5月12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图书爱好者协会”在图书馆进行了“智艺双馨”活动的筹备工作,对活动作了具体的安排!我编辑部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我编辑部的主要工作是负着串词,这方面我部的周俊伟同学作的很好。

5月15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清风艺术社”召开了“第二届原创散文诗歌朗诵大赛决赛”赛前准备会议,确定了活动的流程、方案等。我部主要负责出题的工作。本次活动将于6.1日举行。

5月17日我们阳光城文学社与“心理成长协会”共同筹办赈灾朗诵活动,并确定朗诵中选出的成员参加“社团文化节开幕式”。开幕式由我部负责开幕词等工作。

总结:

上一篇:百万英镑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氓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