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伴奏范文

时间:2023-11-01 09:10:53

朗诵伴奏

朗诵伴奏篇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节奏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节奏的探索既能便于研究者实施活动,让受教育者快乐、理解与接受,运用各种经验的还原,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在音乐中开启幼儿新的人生,让孩子们能够播种艺术梦想、放飞艺术希望、收获艺术芬芳。

1.为孩子营造欣赏、理解音乐的环境

从班级主题教学墙、区角布置、材料的投放与更新,让孩子在视觉、听觉中解放自我。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幼儿参加节奏乐活动:动耳接受信息――动脑、动眼观察――记忆、体验、想象――身体参与活动――动口表达――动脑思考。为幼儿创设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创作参与的需求。

利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任一环节引导幼儿观察,挖掘幼儿创造艺术的潜能。幼儿好奇心强又富于想象,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

(1)从字词、姓名开始进行节奏朗诵教学。如让幼儿在早晨点名活动中,有节奏地自我介绍。用幼儿自己的姓名进行节奏朗诵,使他们惊喜,充满兴趣。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名、交通工具名来进行节奏朗诵。幼儿在这样的节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培养了即兴创编能力和反应能力。

(2)从孩子们熟悉、喜爱的儿歌、童谣开始,运用节奏朗诵进行教学。我们先让幼儿按二拍子节奏熟练朗诵儿歌,然后边念边围成圆圈走节拍,手也跟着拍节拍,再围成两圈轮流说,还可以跺脚、拍肩等。在学习歌曲之前也可以让幼儿进行这样的节奏练习,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节奏感及与别人的合作能力。

(3)将拍手、拍肩、拍腿、 跺脚等身体活动融入到朗诵、歌唱等活动中,为儿歌、童谣、音乐等伴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节奏活动能力

身体动作游戏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很好途径,幼儿的兴趣也很高。如:游戏“身体乐器”,启发幼儿把身体当作乐器,在音乐伴奏下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有的小朋友拍手、拍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的站起来踏步、滑步,还有的用嘴巴发出弹舌声、碰牙声、吱吱声等。

3.通过训练提高幼儿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幼儿会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正确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做出合乎事物内在本质和客观逻辑的判断、推理,幼儿的思考力才能得到逐步的发展。如在引导幼儿为《巨人的花园》中的角色配节奏和乐器时,用讨论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根据巨人的力度和节奏,让幼儿选择一种乐器表示,幼儿马上想到了用大鼓给《巨人的花园》配节奏乐。

4.给幼儿尝试、创造的机会

将音乐与节奏相匹配。幼儿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喜欢用肢体、用节奏来加以补充。在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节奏较鲜明的歌曲,让幼儿尝试着能随音乐选择节奏或自创节奏。

5.结合民间文化遗产,传递节奏的快乐

鼓乐艺术,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园从桌子节奏开始,渐渐地由餐前游戏转为区角游戏,孩子们会利用一些节奏玩“音乐小剧场”游戏,有模有样地请客人点歌,然后打击节奏。这不需要任何复杂的道具,信手拈来,便于幼儿操作,渐渐地发现孩子对节奏的理解超越了成人的想象,我们尝试让孩子为音乐打击伴奏,体会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变化及孩子的艺术潜能。

朗诵伴奏篇2

一、元旦迎新活动内容:

1、教师广播操比赛:具体安排见广播操比赛方案。

2、“品味书香”教职工新年朗诵会(个人赛),朗诵内容为诗歌、散文或经典的精品美文均可。

3、“明天更美好”教职工卡拉ok演唱比赛(个人赛),演唱内容不限 ,只要是积极健康的歌曲均可.

二、参赛方式:

1、新年朗诵会每个年级组选派1名教师参赛,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24日(星期四)上午9:50准时开始比赛,地点在学校三号楼五楼报告厅。

2、集体卡拉ok演唱比赛要求每个年级组选派1名教师参赛,时间安排在12月28日(星期一)下午4:50开始。比赛地点:学校三号楼五楼报告厅

三、设奖方式:

1、按团体总分设团体奖,团体奖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若干名。

团体总分由教师广播操比赛、新年朗诵会、卡拉ok赛三项按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3、2分。

朗诵比赛和卡拉ok演唱比赛分别设奖: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

2、评委:

新年朗诵会和卡拉ok比赛评委由各年级组选派一名教师担任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得分。

四、评分标准:

(一)朗诵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内容(2分):所选作品内容积极、健康,朗诵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2、语音(3分):普通话标准、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3、技巧(2分):朗诵感情丰富,起伏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

4、配乐(1分):配乐选择符合作品意境,音乐节奏与朗诵节奏基本协调。

5、仪态(1分):表演落落大方,精神饱满,台风端正。

6、脱稿(1分):全文背诵。

(二)卡拉ok演唱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选曲健康,积极向上; (2分)

2、演唱连贯、自如、完整,咬字、吐字清晰,音调、节奏准确,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2分)

3、准确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感染力。(4分)

4、着装大方得体,台风端正,展现教师的良好风貌。(2分)

五、其他要求及安排:

1、各年级组长于12月22日上午将参加新年朗诵会和卡拉ok演唱比赛的选手名单、比赛内容交教务处,并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2、新年朗诵会如有配乐请将音乐拷贝在报告厅电脑桌面“元旦朗诵”文件夹中,卡拉ok演唱比赛各组自备碟片,或将伴奏音乐拷贝在报告厅电脑桌面“元旦卡拉ok演唱”文件夹中。

3、人员安排:

分数统计:陈久久 汪开春

照相、摄像:陈合利 张映红 张刚军

音响、话筒:王传义 李书兵

舞台布置:美术教师

节目主持:刘 妮 张荣荣 方 华

朗诵伴奏篇3

10月8日晚上,风雨之夜的这两个节目,与秦怡、丁建华老师有关。

秦怡老师4日给我打电话说,“8日本来下午4点我从澳门起飞,太晚了,我已经叫他们改成中午11点起飞了,我直接从飞机场赶到上海音乐厅来合乐,然后演出。我把你的手机留给司机了,从几号门进来,你跟他说。”她6日是去澳门参加一个电影活动。一个92岁的名家,还这么争分夺秒地为艺术忙碌,我怎能不深深感动?第二天我就拿着嘉宾证、演出证,上吴兴路她家了。

丁建华呢,8日中午还在从济南赶回上海的火车上,下午4点已经出现在音乐厅的舞台上,爽朗地与指挥王永吉商量着伴奏音乐,还问她爱人朗诵的效果怎么样。

遗憾的是,当天的台风使上海飞澳门的航班取消了,秦怡老师在无奈中一等再等,二次来电。下午最后她女儿来电:“五点钟再不能起飞,你们就另外换人吧!”吃晚饭时,我只得对刘凝说:“《中国红了》这首诗,你和秦怡老师一起在世博会举办时,在浦东图书馆朗诵过,今天就请你和我顶一下吧!秦怡老师三年前怎么读,我就跟着来!……”

回想我的作品专场朗诵演出活动,这些年来主要有:上海商城《跨世纪的》朗诵会;文化部的朗诵会上朗诵《邓小平之歌》;上海兰馨大戏院《邓小平之歌》朗诵会;上海大剧院《中国豪情》朗诵会;北京音乐厅两场《中国豪情》朗诵会;浦东新舞台《永远的阳光》朗诵会;中国文联在北京工人文化宫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演出;最近在上海音乐厅的《峥嵘岁月》朗诵会……

在这些活动中,秦怡、丁建华老师都尽心尽力帮了我的忙。

去年2月,秦怡专门来给我组建的“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揭牌。我问她:“眼角怎么有些肿?”“我昨天撞在大玻璃窗上了。”说着,用手脱了脱自己的眼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拖着疲惫的步子,缓缓走进了塘桥会场。顿时,一道靓丽的春光闪现。我扶她坐下时,她轻轻地说了句:“我们是老朋友了。”

一句话,勾起了我16年来与她交往的记忆。我去她家请她为朗诵团题名,她二话没说,铺开纸写了两遍。送别时,我帮她拎着黑色小手提包,她坚决地说:“别把钱塞进去。”前几年在外地演出时,她一句:“我就念这几句话,还要拿钱?”令我感慨万分。

我想起:1997年2月19日小平去世以后,东方电视台反复播放着她和孙道临、丁建华等一起朗诵的《邓小平之歌》。那年3月初,《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她。她说:“这些天自己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邓小平之歌》中的诗句。”而那时,文化部正在筹备一场朗诵会,主办者看了《经济日报》的报道后,立即找到了她和我。4月8日,北京音乐厅休息室,她看着自己手抄的诗句轻轻读着:“十字路口啊浓雾茫茫/他,久违的他/终于出现在体育馆的看台上!/首都刹那间拍红了欢呼的手掌!……”上台后,当她朗诵到小平在南昌那段艰难的生活时,我看到身旁的邓琳不断擦着眼泪。演出一结束,等中央领导就在贵宾室会见了我们。小平同志的三个女儿分别与秦怡合影。邓琳搀着她的胳膊说:“我是看着你的电影长大的。”

在东方艺术中心第六次复排时,她认真地在家中和我们一起排练。我发现:她每次朗诵,都是自己用钢笔抄一遍词的,她认为这样能加深记忆。建党90周年前夕,我与她排练将赴京演出的新诗,她自己放着CD,听伴奏音乐。我说:“你得有一个助手啊。”她说:“不用,不用。”我知道,小弟住院时,病房没床位,只能躺在走廊上。走廊里的空气非常浑浊,挤满了病人,只有一条小通道供护士走。她是不习惯开口求人的。大明星的儿子就躺着,大家都看不过去。后来,好不容易小弟才住进了病房……

比我小5岁的丁建华,总谦虚地喊我“桂老师”,有时候叫我“桂大哥”。说:“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参加过无数次不同形式的朗诵会,但整场诗朗诵的内容都是一个诗人创作的,除了桂兴华没有别人。在我朗诵的诗篇中,细算起来,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场次最密的也是桂兴华的作品。当人们夸奖我的朗诵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说:首先是作品好。桂兴华的诗对我本人就很有冲击力,他的诗有一种穿透力,大题材中有许多小细节。”

从1993年起,她就朗诵过《韶山,一个小站》。那年去长沙,虽然时间很紧,但她还是执意要去韶山冲看看,她在故居的堂屋里对乔榛说,“这就是桂兴华诗里写到的神龛……”这次,又亲自将诗抄了一遍,在电话里与我一句一句核对。

丁建华历来很尊重诗人。如果要改动诗句,总事先征求我的意见。1997年,她和乔榛在长城上拍摄《邓小平之歌》的MV,对其中的一句“1978年那不是冬季的冬季”有不同的理解,就站在烽火台上两次与上海的我接通电话,在电波里和我沟通。那时候,身边的寒风正呼呼地吹,“那不是冬季的冬季”意味深长。

1999年,《中国豪情》在上海大剧院、南通师范学院等处演出。在去南通的长途汽车上,丁建华发现朗诵的伴奏带忘记带了。在排练时临时找来的音乐都不理想,她和乔榛就干脆决定“清诵”。有人担心:“十几分钟的朗诵,没有一点音乐,行吗?”而她却很自信,好歌好戏能清唱,好诗为什么就不能清诵呢?结果,有记者这样写道:“会场里响起如雷般的掌声,政治抒情诗在当代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出乎人们的意料。”

丁建华对记者说:“我在朗诵中,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当朗诵到——更改出访行程的手啊,又一次拨响了正在巡视洪峰的总指挥的拂晓——我仿佛看到了洪水滔滔的大堤上,指挥部临时的帐篷里,总指挥那镇定自若的眼神、刚毅有力的话语和被洪水冲皱了的衬衣……”

秦怡、丁建华老师以一种面向滚滚人潮的抒情姿态,无论在艺术殿堂,还是在街头广场,为我的诗歌寻找到了一种符合群众需求的表达方式。时代需要正能量,群众以对于明朗诗风的特殊钟爱,接纳了我的诗,并且随着她们一阵阵令人荡气回肠的朗诵而激情荡漾。那天晚上,我代秦怡老师读《中国红了》之前,首先向还在澳门机场焦急的她问候,全场马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向已经90多岁的她深深致敬。我的眼前:秦怡老师满头银发,目光炯炯,白底红黑相间的一条呢制长围巾飘在胸前。

她去年出访美国时曾朗诵过我写的《春姑娘》。她笑着说:“我在三个地方都念了。”“就因为我们相伴着春姑娘,所以就永远只有青春,没有苍老!”这个春姑娘,是谁啊?是时代,也是一个个具体的朝气蓬勃的奋进者。

朗诵伴奏篇4

演出开始了。今天的演出节目共有15个,我们班的节目排在第12位。我和同学唐煦担任我们班节目的伴奏。虽然离演出还早得很,可我的心已经彭彭的跳个不停,一方面,生怕上了台,弹得的不好会出丑,让班级的演出砸锅。另一方面,却又盼着能早一点儿上台,让大家知道我们班的厉害。那复杂的心情,怕只有上过台的同学才能明白和理解。偷偷看看大家,有好多人也和我差不多呀。

台上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特别喜欢三年级同学编排的《菊韵》,一群头戴菊花头饰,手捧菊花图的小姑娘,(听说,她们手里的菊花绘画还是她们自己的作品呢),组成了一个美丽菊花丛。不一会儿,来了几只可爱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他们在菊花丛中穿梭着,翩翩起舞,既可爱又有趣,就像一幅蜂蝶戏菊图。更让人叫绝的,还是他们朗诵的诗篇。那么多首诗,有一些,连我们这些高年级的同学也未必会背,他们却背诵的那么流利,他们太棒了。

时间飞快,转眼间,已是第10个节目了。大家手忙脚乱地换好衣服,一个一个陆续向后台奔去。

终于轮到我们班了。我上了台,好紧张啊,坐在琴凳上,一动不敢动,生怕被台下的观众发现我的小动作。朗诵开始了,我和唐煦的伴奏也响起来了。随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那舒缓优美的旋律,我的心也沉浸到了音乐中,慢慢忘记了紧张。我们的节目进行到最后的时候,马骁和殷兆威推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缓缓地走来,一瞬间,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我们的演出成功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评奖揭晓,我们班的节目获得一等奖,太兴奋了,十多天的辛苦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收获。

朗诵伴奏篇5

关键词:声乐演唱 乐感

乐感即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人们感受音乐特点的一个心理过程,它是音乐制作与音乐欣赏之间的纽带,把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听众,一首歌曲是否动听,是否具有生命感取决于歌者在娴熟的技巧中能否呈现美的乐感。

一、 建立良好的审美概念

每个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都不相同,一些人天生乐感好,一些人对乐曲的反应比较迟钝,但后者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慢慢培养出良好的乐感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音乐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审美观念。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很多层次、风格、流派、年代各不同的声乐演唱,学生没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的时候很容易盲目的分析所接收到的声音形态,这时便会产生偏差。比如,一些学生认为美声一定都是大号的音量、浑厚的声音,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味的过度用力去撑大自己的声音,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声带受损。再比如一些学生通过观看DVD、电视晚会等一些影音设备来模仿一些名家的声音,但实际上自己的声乐技能与音色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而造成声音扭曲。种种迹象追溯根源来说都是与对声音的审美概念认识不全面有关。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声音色彩的差异性,以及声乐教师须善于捕捉学生的最佳音色。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必须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是以符合自身特性的通透、柔和的美的声音为前提,做到高不挤、低不压、强不炸、弱不虚。

二、 声情并茂的朗诵歌词

语言是表达歌曲情感的基础。旋律与歌词的有机结合方能表现出优美动听的曲调。在我们学习过程,有一些学生往往过分强调追求音色和技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语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却唱不好中国歌曲。所以,在教学中,语言的训练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只有把歌词先念好了,念出了语感,才有可能唱出情感,良好的语感与乐感都需要我们连贯的气息,统一的发声位置。

对于语言的训练,笔者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总结出,想要唱好歌,准确表达歌曲思想感情,必须先把歌词念住,这就需要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歌词。这需要我们首先把语调读对,做到字正腔圆,从慢练开始,逐字朗读清楚,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要读清楚,掌握“字头要住、字腹延长、字尾归韵”;第二是有节奏的朗诵,朗诵不同于背课文,也要与平时说话区分开来,它更需要我们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歌唱时讲究口腔打开、共鸣腔体、高位置,朗读也一样,需要我们比平时说话的口腔略大一些,语速更慢一些,要合理安排每个字所占的时间比例,这些都与歌唱密不可分,能够说好,离唱好也就不远了。第三是带感情的朗诵,感情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还需要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多阅读多揣摩,尤其是用古诗词作词的歌曲,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意思,首先就是剖析歌词内容,从中理解歌曲的中心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分析歌词所塑造的形象,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歌者没有弄懂词的意思,那便很难唱出情感,使乐曲富有灵性。

三、 与声乐伴奏的完美结合

声乐伴奏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奏音响效果呈现的意境直接影响着演唱时的气氛,它是声乐作品形象塑造、意境表达、情感处理的重要体现。声乐伴奏不仅是钢琴伴奏,现在更为贴切的称之为“声乐艺术指导”,这便要求伴奏着不仅要有娴熟的钢琴技巧,更要求对所弹声乐曲目有着深入的感悟与理解以及对演唱者气口、节奏、音准或是出现失误时敏锐的感知力,通过钢琴伴奏的技术及时掩盖失误调动起演唱者与听众的情绪。一个好的声乐伴奏,一定是张弛有度,不喧宾夺主的。与声乐伴奏的默契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歌者的自信大幅增强,更能充分表现良好的乐感。

四、 舞台实践的绽放

众所周知,面目表情与肢体语言在某些时候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表达思想感情,对于演唱也是一样的。面目表情与肢体语言即是表演的一部分,也是表达情意的重要手段。有些经验尚浅的歌者在舞台上容易显得紧张局促,借助外部的形体动作及面目表情更容易使歌者逐渐放松心情、适应舞台、解放自己、稳定心理从而更清晰的表达歌曲内容体现乐感。而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一些经验丰富的歌者更喜欢借用肢体语言及面目表情来尽情表现歌曲,特别是在一些歌剧咏叹调与地方民歌的演唱上,一些歌者把歌曲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这些外部的动作都是帮助我们在演唱时解放紧张的身体,尽情发挥技巧与乐感。

朗诵伴奏篇6

 

关键词:李斯特 艺术歌曲 创作特征

一、影响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因素

    李斯特的青少年时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而活跃于欧洲各国舞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旅行、复杂多变的生活与创作环境和异常频繁的各种社会活动使李斯特有机会广泛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接触各种思想和思潮。这一切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创作,创作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兼收并蓄特点,渗透着各种影响因素。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已初现端倪,至19世纪初已经席卷了几乎整个欧洲。巴黎是当时欧洲各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年轻的艺术家想得到承认必须到巴黎去寻求发展。李斯特定居这里后一边自学文学、哲学和文艺评论,一边学习作曲,同时结交了巴尔扎克、海涅、拉马丁、柏辽兹、肖邦等文坛、画坛、乐坛的各界头面人物,对浪漫主义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李斯特认为音乐和文学及其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依靠并运用这种联系,音乐就能达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所交织的焦点,从而使文学、绘画等题材完全融化到音乐结构中,造成引人注目的戏剧效果。为了强调音乐中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诗及其他文学性标题音乐,由于艺术歌曲从诞生时起就是和文学中的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标题音乐的创作从一定意义上大大丰富了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内涵。

    影响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另一个因素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匈牙利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从16,17世纪的“历史歌曲”和18 ,19世纪流行的“库鲁茨歌曲”来看,其音乐旋律富有即兴朗诵音调,同时渗透着匈牙利境内吉卜赛人的歌舞因素。李斯特自幼喜爱民间歌舞,并常跟随当时挨家挨户演出的波希米亚吉卜赛戏班子看戏,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李斯特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音乐创作也与法德联系较大,但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滋养和激发下,李斯特对旧的匈牙利传统仍较为珍视,并常以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骄傲,匈牙利的主题也始终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以民族旋律为依据或受其启发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那火一般冲动型,活力充沛的气质上”。如根据诗人尼科劳斯·列瑙(N.Lenan ,1802-1850 )的诗谱曲的《三个吉卜赛人》人声和伴奏就广泛运用了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吉卜赛音阶,伴奏中模拟吉卜赛人所奏提琴(fiddle)和岑巴罗琴(Cimbalo )的音乐使歌曲从头到尾洋溢着吉卜赛音乐的情趣,既粗犷豪放,又清新柔和。此外,李斯特的另一首歌曲《诀别》也具有类似的民间音乐特征。

    对李斯特艺术歌曲创作影响较大的再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当李斯特在欧洲各国进行频繁音乐社会活动的同时,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与1848年匈牙利事变的时代危机中,李斯特受爱国的民主思想驱使同情革命,并成了一个民主党人。而后来同宗教社会主义者的友谊又使他那强烈要求进步的思想愿望转化为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向往。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李斯特的思想和创作,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规整、因循守旧手法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其歌曲中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大量反传统的色彩和弦和调性设置就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除上述之外,李斯特早年在匈牙利所受的早期教育及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人的音乐思想对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二、富有戏剧性朗诵的旋律音调

    浪漫主义的“美声宣叙调”(belcanto-parlando)亦称“朗诵调”,是意大利早期歌剧表演风格的一种新形式,旋律变化不大,接近于说话般的自然音调,其音高节奏处理也接近戏剧朗诵音调,旋律背后常充斥有口语和朗诵的脉动。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篇幅短小而具伸缩性。歌词常做纯音节处理,多用同音反复而较少起伏。

 &nbs

[1] [2] [3] 

p;  在李斯特戏剧性的叙事歌曲中这种音调较为常见,比如在《洛勒累》结束部分对洛勒女妖歌唱所造成的恶果的宣叙,在《我失去安宁》中对于“我痛苦无边”所发出的叹息等歌唱旋律就较口语化。钢琴伴奏的写作也很简单,有时伴奏,有时长时间休止,偶尔只用几个和弦来加强某一字某一音的强度,从而造成渲染气氛,增强戏剧性表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钢琴很少重叠人声,所以一首诗常常分成许多部分,朗诵性的诗句也不时被钢琴打断,而显得缺乏紧凑感。第二次改编的《早晨我起床并问道》就十分典型,如果与弗朗茨配曲的作品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两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特点,弗朗茨将全诗纳人四个乐句,四条旋律线,二十个小节,而李斯特却整整用了四十六小节。同样,在为海涅的诗《你好像一朵鲜花》配曲时,相对于舒曼的二十小节,李斯特却用了四十五小节之多。

    和许多浪漫派艺术歌曲作家一样,李斯特在音乐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方面都较擅长,所不同的是李斯特时常用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非戏剧性的诗节。在诸如《洛勒累》、《图勒的国王》和《你知道这个花园吗》等歌曲中,都把抒情部分处理成了较具戏剧性的叙事诗,从而把“淳朴典雅的古典歌曲改造成为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的音诗和绘声绘色栩栩传神的音画”。特别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戏剧性朗诵音调的运用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戏剧性因素的渗人更加明显,这也是后来李斯特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造成现存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

    三、捕捉诗的意境创作钢琴织体

    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与浪漫主义诗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g世纪末至世纪诗人们的大量多愁善感的诗歌,就不会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也就没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反过来,正是由于浪漫主义丰富的情感表现和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钢琴声部是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伴奏织体不仅仅提供简单的和声烘托,而且常常利用其多变动的织体形式来表达描绘、象征或补充诗歌内容,其重要性有时甚至比歌唱旋律还要大。

    李斯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钢琴演奏大师,在他创作艺术歌曲之前就已积累了多年演奏和创作钢琴曲的经验。特别是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经历使其在写作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方面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许多艺术歌曲中都体现出诗词、旋律和钢琴织体三者相辅相成意境完美之妙。

    《洛勒累》是诗人海涅根据德国民间故事写作的诗篇,大意是:在莱茵河畔,美丽的洛勒女妖整天坐在悬崖上梳理金发,并唱着迷人的歌曲引诱河面上的船夫,来往的船夫听了她的歌唱忘记注意暗礁,常遭覆舟之祸。李斯特在描写静静的莱茵河面时运用了三层织体的写法,织体的最上面是单声部的旋律,中间是带有旋律意味的分解和弦音型,最下面是和弦的低音,在节奏上与中间互相补充形成对比。从每小节三拍子的角度来看,低音部的第二拍用琶音加重力度使织体的节奏律动具有明显的船歌特点,从而形象地描述了莱茵河微波荡漾的情景。但描绘船夫和小船都葬身波浪的景象时,李斯特在中低音区运用了和弦震音音型奏出紧张而恐怖的音响效果,恰当地表现了激动和不安的情绪。低音区的半音级进音型上下流动如同翻滚起伏的波浪,使音乐场景的描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三个吉卜赛人》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特征,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声乐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歌曲中对于三个吉卜赛人各自的形象描绘也同样贴切真实,在织体的写作上也别有特色。在描绘第一个吉卜赛人在晚霞中用提琴演奏歌曲时伴奏的织体十分清晰,其上方是民间舞曲性质的结构完整的旋律声部,与人声形成对比,由属音A构成的持续声部以四分音符持续了八小节结束于主音上。织体的最下面声部亦有一个属音A构成持续声部,作为音型的下方支持。第二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是:抽着烟斗自由自在地望着自己吐出的烟雾。歌唱旋律是充满口语化的宜叙调,用间奏的伴奏进行衬托。每句后面快速地由下而上的琶音音型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口中吐出的缈缈轻烟。在描绘正在人梦的第三个吉卜赛人的形象时先是用钢琴织体的全部休止描绘人梦时的静谧,当微风吹来时李斯特用了低音声部的单音切分进行,随之而来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极其形象地象征了微风吹动下挂在树上的扬琴发出的阵阵弦鸣声。

    此外,在《我的歌声轻轻飞翔》中对于平静而柔和的情感刻画,在《孤格》中对于孤树梦见棕桐的描绘等充分显示了李斯特无限宽广的浪漫主义想象力和极其娴熟的钢琴织体创作技巧,在这一点上,与舒伯特、舒曼等早期浪漫主义歌曲作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朗诵伴奏篇7

关键词:朗读;韵文;感受;美

在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韵文,这些韵文有的被安排在汉语拼音章节,有的被安排在识字章节,有的被安排在课文章节,韵文读来琅琅上口,学生爱读爱记。新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如何充分用好这些韵文,实现上述目标,让低年级学生从中感受祖国汉语独特的语言之美呢?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朗读这一常用方法,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韵文的音乐美、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形式,它是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来感染人,并使人感知美和领会美的。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对读,轮读,赛读,诵读,范读,表演读等等。巧妙地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引导启发学生感受韵文中蕴含的汉语言独特的美。

一、示范朗读,感受汉语言的音乐美

教材中选用的许多韵文,具有押韵合辙,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音乐美。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范读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美。如古诗《静夜思》,诗中韵脚发音饱满,感情真挚,一个“举头”,一个“低头”,俯仰之间表现出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感慨万千。因此,准确地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范读可以是听老师直接读,也可以是听录音读。通过范读,突出“光”、“霜”、“乡”几个韵脚和平仄相对处的抑扬顿挫,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古诗的范读可以反复几遍,充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音乐美,从而形成想读、愿读的心理,并努力要模仿范读的语气语调把古诗读好。接下来老师说:“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还可以像古人一样摇头吟诵”。学生自己试读,练读,兴趣盎然,虽然还读不出诗中的深刻含义,却能学着形似,朗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很快就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有的学生还能在练读中自觉思考诗句意思,能读懂“疑是地上霜”这样难句的意思。

二、伴奏朗读,感受汉语言的对称美

教材中所选用的韵文,有许多在字数、词性和声调方面与楹联一样,具有整齐平衡的对称美。如《比尾巴》这首儿童诗写道: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扃,/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长,/鸭子的尾巴短,/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两小节就具有韵文的对称美,三问三答,语言节奏感强,简明易懂,又极富儿童情趣。朗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伴奏,变换多种形式。例如用手或乐器轻轻敲打节奏,配着节奏读,边读边感受声调上的对称美;也可以变换节奏,在问号后多停一拍,体现上下两小节的对称;也可以分两大组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还可以分四小组轮读,第四小组重复第三个分句,形成歌曲中的伴唱一样。当然,各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指导,教学生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处理韵文。学生熟练了这些朗读方法,朗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就会在反复的朗读中乐此不彼,尽情享受着韵文的对称美。

三、表演朗读,感受汉语言的语言美

教材中所选的韵文一般句子不长,韵律和谐,意蕴丰富,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它体现了汉语言特有的语言美,朗读、学习韵文,不仅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认字学词,还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如《四季》这首儿童诗写道:

草芽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它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它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它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这首儿歌富有童趣,采用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这些诗句用生动形象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是教师编配好动作教给学生,也可以请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边读边表演,尤其是读到“雪人大肚子一挺”一句,学生自然地能表现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从而感受到韵文的语言美。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模拟的或具象征意义的动作表演,在韵文特定的情景中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能有节奏、有表情、有律动地吟唱韵文,并且加快背诵。同时,表演朗读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给予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想象朗读,感受汉语言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韵文所能体现出来的重要的汉语言之美,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带给人一种佘韵无穷的美感。如教材中编选的儿歌《小小的船》,这篇韵文最大的特色是用了许多叠词描写景物的形状和色彩,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些叠词使全文画面优美,意境悠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思维的,通过感情朗读,想象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韵文的意境美。因此,在朗读中要充分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学生调动脑中的原有表象,或通过多媒体直接让学生观看一些动画、图片,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等,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闭眼想象:“听着乐曲,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学生自然就能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从而感受韵文的意境美。

韵文是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是汉语特有的文化瑰宝,在低年级阶段,韵文多被用来实现认字学词的教学目标,而韵文本身特有的语言文字美更值得语文教师挖掘,巧妙安排朗读,通过反复读感受韵文美是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2]《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

朗诵伴奏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古诗吟诵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古诗吟诵是古代文人墨客最为常用的一种诵读方式,它本身同朗诵有些许的差别,一方面要讲究平仄、入声以及尾韵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还要在吟诵的过程中融入读者的内心情感。

一、吟诵的内涵

吟诵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读书模式,在国外又被称之为是“中国式读书”。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吟诵有着这样的解:“吟,呻也,从口今声。段玉裁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其中,“舒”所指的即为平缓且悠扬的将读的声音拉长;“急”所指的就是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吟”所指的即为根据诗意进行有意识的长吟。更加简单的一些解释,“吟”又可以理解为唱,吟诗时能够在旁伴有音乐,同样也可以随意地进行类似于哼唱似的吟读;“诵,讽也。从言,甬声。似用切。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由此可见,“诵”就等同于歌唱,其所看重的是读音的节奏把握与长短错落的准确调整。“不歌而诵谓之赋”的意思即为,在吟诵的时候虽然没有音乐旋律,但读者应当利用自己的语调和语音形成节奏,拿到今天来说,“诵”就相当于是我们进行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文吟诵的教学方法

(一)初读,带领学生感受音韵的魅力

古诗文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靓丽风景线,其最为明显的特色就在于诗歌韵,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创作古诗时非常注重对字的揣摩,并且还会整体考虑诗歌的节奏感与音律感。即使是在文化形式如此丰富的当代,古诗文也同样值得后人去传承和发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中的音韵美,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古诗《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的句式非常整齐,韵脚也设计得非常讲究,令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工整的二十八字,不仅完美地诠释了回环呼应与抑扬顿挫,同时还营造出了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秋日的江舟之上,不知不觉便陶醉其中。

教育者在进行吟诵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古诗文,准确掌握每个字的字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朗读方式,例如,听读、范读以及齐读等,通过此种自由式的教学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吟诵的情境中。

而后,教育者可以借助文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并且告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应注意的语速和语调。例如,“一丈丝纶”“一曲高歌”“一人独钓”这三处的节奏要掌握好,同时还要了解此首古诗的押韵与平仄,将诗中的音韵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意读,引导学生走入意象的世界

我们可以将古诗文的音韵美理解为是吟诵的初始阶段,而对意境的把握则更加有难度。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意读诗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古人十分擅长通过意向营造意境,为读者打造出想象的空间。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印”字等,都展示出了古诗文的意向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这些用于表达意象的文字在头脑中生成画面呢,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即为朗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古诗文,尽可能达到字正腔圆且底气十足的程度。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读古诗文虽然要经历多次的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要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深层次地挖掘诗文中的物象。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就一定会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壮丽,同样也能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唯美空灵之感。

(三)品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古诗文的吟诵方法后,教育者就要着重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让他们通过品读的方式走进角色,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山行》这首诗时,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应着重突出韵脚“斜”,此处为叶音,读音为二声“xi弧保在读的过程中,音调应当由轻柔逐渐转变为响亮,同时在脑海中联想到绵延上山的那条弯曲石径。为了强化学生的感受,教育者在这里还可加上举头远眺的神态,让诗文的吟诵变得更具雅趣。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32-36.

[2]曲金柱.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8-111.

上一篇:胡萝卜的功效范文 下一篇:三个愿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