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技巧范文

时间:2023-02-23 05:47:52

朗诵技巧

朗诵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朗诵;基调;内部技巧;外部技巧

朗诵是极富魅力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朗,即朗读,声音要清晰、响亮;诵,即有感情的吟诵。朗诵,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引起听众共鸣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

那么,怎样才能朗诵好一篇作品呢?

第一, 用普通话朗诵

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人民沟通,而且,普通话特有的抑扬顿挫的美感和音韵美也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

第二, 理解作品

朗诵作品的题材范围一般大致可分为:古诗、词,古文;现代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在开始朗诵之前,无论何种体裁的朗诵作品,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1、分析作品背景。包括作品的内容背景,作品中涉及到的人物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理背景等。

2、确定基调。在仔细研读了作品内容和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后,就可确定整篇作品的大致基调,是活泼的,还是沉闷的,或哀伤悲痛的,或激情洋溢的,等等。

第三, 朗诵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

1、 内部技巧

内部技巧就是内心的情绪要贴切,在朗诵之前,一定要和作者感同身受,体验作品的内部情感,情绪要和作品贴切,饱满,充沛,状态要积极,兴奋,到了“有话不得不说,很想表达”的地步,这个时候表达出的语言才能打动人心。

2、 外部技巧

(1) 气息

朗诵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

(2) 吐字发声

朗诵时吐字要清晰,明朗,声音要集中,不能松散。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悉每个字词的声、韵、调,吐字时,声母要叼住,也就是说在每个音节的成阻阶段,除阻要迅速,成阻部位要准确,口腔控制要好;韵腹部分拉开立起,口型准确,保证韵母部分音节响亮;每个音节的末尾部分要注意归音,保证音节的完整性。平时可以多练习绕口令,另外,古诗朗诵也是很好的吐字发声练习手段。

(3) 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既是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也是语法结构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会思考、理解接受的时间,帮助听者理解语言内容,引起情感共鸣。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

A.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朗诵时所作的短暂停歇。生理停顿,不能妨碍语意的完整表达,不能割裂语法结构。

B.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根据语法关系和语义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C.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是根据感情表达和情感宣泄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即声断情连,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4)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自然重读的音节。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一般来说,形容词或动词前的状语常重读,修饰名词的定语也常重读。

B.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将某些字词说得重一些,目的在于突出强调语句中的某些特殊部分。

C.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大多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5) 语速和节奏

语速是指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语速与作品的内容,基调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有关。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节奏是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回环往复,不同的作品风格应当用不同的节奏去表现。比如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应读得低缓一些,慢一些;高尔基的《海燕》应当用高亢,激昂的节奏去表达。而冯骥才的《珍珠鸟》用声应活泼,以表现轻快的节奏。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朗诵技巧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技巧,比如,要象演员一样加上自己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等,以更好的表现情感;又比如颤音、笑语和泣诉的运用,角色转换导致的变声表达等等。

总而言之,朗诵是一门综合的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平时要多听,多练习,多听听名家的经典朗诵,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文化、音乐、绘画、戏剧等各方面的素养,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理解能力和体悟能力,加强情感的体验,然后用内心情感带动语言表达,再结合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朗诵作品多加练习,相信大家的朗诵能力一定会提高。

作者简介:

朗诵技巧范文第2篇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诵技巧;文学课;朗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诵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朗诵技巧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力,通过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的理性分析,辅之以朗诵技巧的感性的认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学背景中,达到自我与作者统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诵艺术与文学课、文学作品的关系

朗诵艺术、文学课、文学作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课和朗诵艺术的物质材料,只是文学课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诵艺术是以文学作品的书面语言为基础,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去唤起人的美感,给人艺术的享受。这也正如著名学者张颂所说,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

二 朗诵技巧如何表现文学作品

学者史颖说: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2〕这种语言艺术极富表现力,并通过各种朗诵技巧,如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情感上的变化,通过朗诵者的朗诵技巧来进行二度创作,表情达意,更好的传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诵技巧在文学课中的运用

(一)推广朗诵教学法

朗诵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朗诵的内外部技巧,使相对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我们可通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诵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特此模拟《荷花》教案,用以对比朗诵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

《荷花》教案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诵教学法,让学生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理解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讲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讲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呈象感形运用的是朗诵的内部技巧。即通过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更具画面感。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这篇文章,让他们对荷花这种形象的植物有一种最直接的印象。在学生进入默读阶段,对文章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成语或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如叶燮所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看似这个开端较为寻常,但是通过学生用词语或者成语去形容荷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学生借助朗诵的外部技巧——想象,丰富的想象技术才能将心中鲜明生动的荷花形象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过朗诵中的想象去酿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导入到文学课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诵读感知——作者怎样看荷花

诵读感知,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学课的一个中心思想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路。通过朗诵外部技巧的阅读,这条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学生朗诵和品位文本的情态。

例如: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这段是讲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过对于此段语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那个喜悦、欢心的基调。我们便可通过朗诵的内部技巧——语气,来给这段话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诵时口腔放松、气息深长、语气上扬活泼、声音力度较小、语流音节是跳动的〔4〕,总体把握这段的感情基调。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哪几个词语的运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带着欣赏喜爱的眼光去看荷花的。这时我们就得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强调某个音节、词语或者短语的重要性〔3〕。同样是在本段中,作者重点描绘荷花美的词语显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随风飘动”。这几个词属于并列性重音,在处理这类重音一般采取渐高、渐低两种方法,渐高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高;减低是指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低。此处,建议采用先渐高后渐低的方法,这样三个重点词语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环节,我们始终在探究“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真正要寻找的是学生与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相似点。于是,通过朗诵的外部技巧去朗诵就需特别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时的情景。这是通过朗诵技巧达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实重点

品读悟情——“冒”出来的荷花

著名学者王崧舟老师在给学生上《荷花》这一课时,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冒”这个字上。(原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细细解读,荷花的神韵全在“冒”字上,如若是传统课堂,教师也许会问“用这个冒字,有什么好处?”其实也就隐含着这样一个无需置疑的结论:这个“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显然,这已经作为一种定论要先于学生的解读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个好法”,无须学生仔细理会,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就将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运用“朗诵教学法”,先去朗诵这段课文再体会为何要用“冒”这个字就能让学生直截了当的去想象和比较“冒”字和其他字的优劣,这里的朗诵是需要创作和比较的,学生会试着将这个字换成“顶”、“伸”等来朗诵,也让学生体会这个“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为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朗诵教学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的升华,是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授课方式。也只有通过这种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对于荷花的感悟会由一种浅显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内心的诗意解读。

4.口头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诵的最高体验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不动声色。通过朗诵教学法的辅助让学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品读、朗诵、想象,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仅是欣赏美,还是创造美,使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在课堂进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入境,让学生通过语言、通过写作去表达作者笔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这种朗诵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语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学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达到“感与悟”、“意与情”的融合。也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诵训练,再过渡到对文章思想感情、文字运用和自己理解的升华。

5.结束教学

配乐辅助——我们一起欣赏荷花

选择轻柔欢快的背景乐曲,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本次教学。

教学方法总结

《荷花》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构思中,朗诵教学法除了和传统教学法一样,要让学生从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外,多了一项通过对荷花感性的认识,让荷花的美、顽强的生命力深入学生心中,以致今后通过某一瞬间某一时刻的诱因,《荷花》这篇文章又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中。

(二)举行朗诵比赛,设置奖励机制

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文学课及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除了教师的讲授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之外,还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如古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从朗诵中获得学习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把握诗歌的特色,以多种方式朗诵,将学习变为一件愉快的事。

当然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临场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结语

朗诵教学法是文学课授课的一条捷径。通过朗诵的辅助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文学与审美素养,这就达到了文学课最终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文学课中我们也要分清主次,不能为了朗诵而朗诵,朗诵只是帮助文学课更有效进行的一种辅助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11-122.

〔2〕 史颖.谈朗诵艺术中表达的运用〔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3(12):12-14.

朗诵技巧范文第4篇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教你朗诵诗文并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书。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论色彩,而着重于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着重于具体朗诵篇目的指导。以下就本书的重点内容简略地谈一谈。

关于朗诵的方法。开篇“朗诵基础”一章,讲的是“发声方法”“共鸣控制”“吐字归因”,教朗诵者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吐字方法,使声音呈现出强弱、高低、刚柔、明暗、虚实的变化,以适应作品朗诵的需要。这些是朗诵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后,针对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演讲词朗诵”一节,以林肯的经典演说词《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理解稿件、技巧运用、根据文体特点选用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演讲词的朗诵方法。这种分析细致、到位,使人_看就明白。

关于朗诵的技巧。专辟“朗诵表达技巧”一章,说的是更具体的朗诵技巧,比如运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模拟”“颤音”等等。难得的是,这些指导并不空泛,而是具体、可感。其中“语调”一部分,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为例,以二维坐标图的形式,剖析了五种基本的语势形态。“诗句‘夕阳无限好’,‘夕阳’从中间3度起,‘无’字到达5度,处于波峰的位置,‘好’字再降下来,整个句子的语势呈中间高,句头、句尾略低的波峰形态”,此为一例。通过图文对照,读者—下就明白了这句诗该以何种语调起势,之后又如何变化,如何根据文字及其蕴含的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这样细致又形象的指导,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但朗诵与朗读不同,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方法与技巧,所以本书还讲到了体态语。这部分概括地说,是指导朗诵者根据朗诵场合、自身气质、朗诵内容选用恰当的服饰,采取适宜的站姿、行姿、手势动作,辅以适当的表情,传达自身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增强朗诵效果。这部分同样注意结合朗诵实例进行分析。如“面部表情”运用以散文《听潮》中的句子——“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为例,作了如下分析:“这段话是在大海咆哮的语境下说的,朗诵时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表情;有战鼓、金锣敲响时惊喜和振奋的表情,有呐喊、叫号时凄厉的表情……最后朗诵到‘混战’起来时,眼睛微闭,眉头紧蹙,面部紧张,以示声音的混乱与场面的嘈杂。”这种准确的分析相信正是本书的读者们急需的。

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适宜朗诵的篇目。有古诗、现代诗,也有古文、白话散文、寓言、话剧对白等等,各种文体皆备。对于《再别康桥》《海燕》这样的经典篇目,均有数百至数千言的朗诵指导;其他篇目,也有简练的朗诵提示。这对于朗诵初学者是极为有用的。

朗诵技巧范文第5篇

本学期我们兴趣小组,对小朋友的朗诵技巧方面加强了培训,主要包括:

一、停顿

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版权所有!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朗诵技巧范文第6篇

包括活动的主题、意义、国内外高校开展现状、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本届朗诵大赛是由新闻与传播系“Xx”朗诵艺术团(以下简称朗艺团)举办的,是在立足于新闻系特色的基础之上,并在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的一项的活动,旨在更好的活跃校园文化,服务学生生活,给广大热爱朗诵艺术的同学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本活动将采取:

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以个人或组为单位,进行朗诵。

前期面向全学校选拔优秀的朗诵艺术爱好者。

中期对晋级选手进行专业朗诵技巧的培训及节目彩排。

后期举办本次诗词朗诵会的汇演。

优秀朗诵者的朗诵表演需要对朗诵有较高的热情和较强的声音控制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如果朗诵者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那么朗诵者就无法达到传神的宗旨,他的声音就无法感动听众,震撼心灵,朗诵者意喻传达的主题思想便也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次活动将邀请在职老师和资深主持人对成员进行培训,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我们活动的质量,保证我们的活动更好的达到预期目的。

通过本次诗词朗诵会,我们将为为喜爱朗诵艺术的同学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风采以及结交同好者的平台,培养他们接触朗诵艺术、学习实践,提高朗诵技巧和能力,积极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诠释、演绎他们朗诵的作品,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朗诵气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实施方案

活动内容、方式及预期效果

本次诗词朗诵会以选拔、培训的形式展开。活动分为初期选拔、选手培训、彩排、汇演四个阶段,所有的环节和过程均和朗诵者的相关素质和能力相联系。此次活动本着“培养更多朗诵艺术人才,为工大校园文化活动锦上添花”的宗旨。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工大的校园活动,另一方面又可培养以及激发朗诵艺术爱好者的演绎技能,为工大的腾飞做好人才储备。

活动进展计划(包括起止时间及各阶段内容)

大赛共分为初选、选手培训、彩排、汇演四个阶段

初赛:时间:四月下旬

征集范围:有此爱好的全体在校学生

作品要求:内容健康,题材新颖,具有教育启迪作用

参赛者要求:热爱朗诵,敬业,能持之以恒的全体在校学生

培训:时间:四月下旬

指导内容:对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专业的朗诵艺术表演培训

排练:时间:四月二十五日

地点:Xx

形式:按活动流程排练

决赛:时间:四月二十六日

地点:Xx

具体内容:朗诵艺术表演

三、活动企划书

活动名称:纪念五四六十周年诗词朗诵会

内容:比赛共分为初选、培训、彩排、汇报演出四部分

初选:

时间:四月下旬

具体内容: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以个人或组为单位,本次活动的形式主要以朗诵艺术表演为主。(要求:鼓励原创,要有完整的文字稿作品,思想健、积极、活泼向上。形式多样,要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表现形式不限,展示手法自拟。另注明:每个参赛节目限制15分钟以内。)

培训:

时间:四月二十二日

地点:Xx

形式:结合各位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专业的朗诵艺术表演培训

彩排:

时间:四月二十四日

地点:Xx

决赛:

时间:四月二十六日

地点:Xx

活动内容:

朗诵艺术表演:鼓励作品原创,朗诵表演大方得体、

自然生动、细腻、有感情、充分把握作品特征,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吐

字清晰、语音标准。要求朗诵者反映的思想感情积极向上,符合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特质,朗诵作品有新意,创造力和感染力。服装要符合

作品主题、合体、大方,背景音乐要能准确反映朗诵作品表达的内容

及情感。考察选手临场应变、语言组织与观众交流与互动能力。

四、决赛活动流程

1.《沁园春·长沙》

第一章:五四时期的代表作品

2.Xx《炉中煤》

3.Xx《太阳吟》

4.Xx《冰心的故事》

5.Xx《向曾经的勇敢致意》

第二章:现代的爱国诗篇

6.Xx《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7.Xx《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8.Xx《向五四青年敬礼》

第三章:青年人的诗篇

9.Xx《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0.XxXx《冬天的雪》

11.Xx《春天花会开》

朗诵技巧范文第7篇

上期“我有好口才”为大家介绍的是速读法,本期为大家推荐的是“背诵法”。

同学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住某段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目的是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词、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一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词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词、散文或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儿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演讲词、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昂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力竭。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如果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同学帮助,请同学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朗诵技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诗歌朗诵标记运用合作演绎

诗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为常见,诗歌语言通俗凝练,形象性强,声韵和谐,读唱都是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指南》语言领域指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即反映诗歌的形式经验要点――幼儿能借助动作或口头语言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下面,让我们进入中班诗歌《雷公公在敲门》的教学现场。

一、 巧妙埋伏,种下诗歌前期准备

活动背景一:午睡时间

轰隆隆,打雷了。孩子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都很害怕躲到被窝里。师:“没事儿,不要怕,是雷公公上班了,或许还会到咱们班上来呢。”起床后鑫鑫第一个跑到我面前问:“王老师,雷公公真的会来啊,会不会打到我们呀?”(《雷公公在敲门》,悄悄潜入孩子的心里。)

活动背景二:家庭配合

就那次后家长反馈说孩子一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谈论雷公公。家长和孩子们说了较多雷公公的故事。例如:诺诺说“我妈妈说的打雷要回家,不可以在大树下”,嘉嘉说“打雷是春天来了”等。(《雷公公在敲门》,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里。)

活动背景三: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图书区中孩子们也在议论着关于雷公公的事情,识字的MM看着书说:“打雷是自然现象”,子轩说:“春天打雷是万物苏醒的时候到来了”。(《雷公公在敲门》,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幼儿前期经验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教师结合应景的自然现象在安抚孩子恐惧心理的同时激起幼儿对打雷秘密的兴趣;家园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去了解现象;班级环境中提供图书让孩子自主或合作探索、交流秘密,为诗歌教学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二、 多种形式,丰富诗歌内容学习

让幼儿对诗歌内容充满兴趣,在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以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形式一:自由表达认知。师:“雷公公来到我们班,来干吗呢?”阳阳说:“是带我们去天上的探索奥秘的” ……安排自由讨论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述说出来。形式二:实物图片呈现。利用实物图片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师:“喊了谁?”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理解“游、跳、爬”等特征。形式三:“猜一猜”游戏。在全部出示动物图片后继续和孩子一起边学边玩,拿掉两张动物图片,谁不见了。请幼儿用诗歌语句回答,深度记忆诗歌内容。形式四:大鼓配乐演绎。根据诗歌内容在念“轰隆隆”时敲强弱弱三下,再给予一定的节奏,同时也激起孩子再次学习诗歌的兴趣。形式五:巧取动作。孩子们好动是天性,配上相应的动作正好符合这一年龄特点,能准确理解诗歌中动物的起床方式。在孩子们自创动作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形象的动作。

利用提问感知诗歌内容;借助图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击鼓、动作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的学习诗歌,帮助幼儿层层深入,演绎了诗歌的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 标记运用,领会诗歌朗诵技巧

朗诵的表达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些表达手段能帮助幼儿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1) 回忆朗诵标记。师:出示“停顿”“重音”等标记符号。“这些是什么标记?表示什么?”和孩子们共同回忆。(2) 自主选择合适的标记,尝试朗诵。孩子人手一张图文并茂《雷公公在敲门》的诗歌图谱,边朗读边做上相应的标记,做好标记后自己尝试朗诵。(3) 个人朗诵会,同伴点评。幼儿根据自己的图谱进行朗诵表演,其他同伴安静倾听,进行简单点评。你最喜欢哪个同伴的朗诵,为什么?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朗诵也一样,孩子们自己看图谱做符号标记,自己找出朗诵的速度等都帮助幼儿建立朗诵的经验,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四、 合作演绎,体验诗歌朗诵精彩

朗诵技巧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主观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74-01

古诗词的特征是精简,委婉,作者往往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抒发自身情感。作者有时感慨自身时运不济且命运多舛,有时感叹自身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其能够将复杂的情感融入诗词当中,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现今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尚不透彻,其中的奥秘与美感,也无法感悟。故而,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便成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

1、教师帮助学生读懂古诗词

如今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然而鉴赏诗歌的基础便是理解其基本内容。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是教授学生如何读懂诗词,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字、词读音以及相关知识。中学语文教材在筛选古诗词篇目的同时,也对诗词中一些难以理解或学生不认识的字、词进行详细地解释,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教师还应对古诗词的作者经历、典故以及时代背景加以说明,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任何一篇古诗词都不能凭空产生,其与作者的遭遇、时代背景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介绍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使学生对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更为准确。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句是李煜《相见欢》的名句。学生如不知道李煜的遭遇,这句诗在学生眼里也不过是一般描写离愁的诗句,学生虽然从修辞方式方面能够赏析,但不会产生更多的情感,也无法理解李煜当时复杂的情绪。若学生对李煜有所了解,知道李煜本为南朝一帝,却沦为宋朝的阶下之囚。其内心百感交集,犹如一团乱麻,不知从何而起,亦无人倾诉。学生便能体验李煜当时的悔恨与哀愁,了解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从而使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2、通过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中国古诗词具有形式美与韵律美两大特征,朗诵时朗朗上口。诵读诗词是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朗诵时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朗诵技巧,令其反复朗诵,从而体验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同时也能想成强烈情感共鸣,从而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中学语文古诗词篇目中,部分诗词难以理解。如李白的《行路难》,无论是背诵、鉴赏、情感理解,对学生来说,都是较为艰难的任务。教师在教授《行路难》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体会李白当时复杂的心情。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读,学生在第一遍朗诵时,便能感受到李白诗词的风格:豪放。纵使学生不理解全篇内容,但通过诗文的部分用词、形式变化,也能对李白的作诗风格有直观地感受。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对诗文中的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使学生真切地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教师应指导学生每一句的读法,学生读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时,教师可以令学生减缓语速,语调转为低沉。读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时,教师应令学生将语调提高,一扫之前的压抑与阴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每一句的朗读技巧,使学生掌握如何朗读诗文。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朗诵技巧朗诵,学生在不断朗诵过程中,逐渐体验到李白历经艰难与屈辱,却依旧能够仰天大笑的乐观豪迈之情。可见,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对其强化主观体验,感悟诗词情感具有积极影响。

3、通过感悟古诗意象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通常情况下,古诗词不会直接表达自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将所表达的情感寄托于部分事物之上。不仅使自身情感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使诗词中所描绘的事物更为生动,富有色彩。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诗词情感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解释诗词中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感悟意象体验古诗词的情感。

古诗词中,部分意象已具有特定的含义,杨柳代表离别,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大雁则代表相思,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而《玉树花》则代表亡国,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朗诵技巧范文第10篇

[摘 要]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视觉艺术的解构和重建。朗读者对朗诵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到位与否和朗诵技巧的运用得当与否决定了朗诵二度创作的成败。只有做到“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朗诵;再创作;内明于心;外达于人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53-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27[本刊网址] http://www.省略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把视觉形象(文字),变做听觉形象(语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段。” [1]。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朗读者对朗诵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到位与否和朗诵技巧的运用得当与否决定了朗诵二度创作的成败。只有做到“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内明于心”的含义

“内明于心”指对朗诵文本准确透彻地把握。悉心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准确把握作品内容,认真分析情感基调、透彻理解作品寓意,是朗诵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对作品认真分析与揣摩的朗诵技巧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是无法达到感染自己,感染听众的效果的。而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解的准确与深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朗诵者要对作品进行准确的理解。首先,要搞清楚朗诵文本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其次,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就必须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与情感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土壤;主题思想是朗诵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感情基调和创作意图决定了朗诵者的情感走向。只有将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创作意图与基调韵味完全吃透了,理解了,才能进入朗诵表达技巧上的艺术处理,否则技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这首诗创作于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反动派不全力抗日,反而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的正义人士。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满怀正义和激愤之情的诗人,艾青深刻感受到了古老的民族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灾难,感受到了通向胜利的道路的泥泞与崎岖,于是创作了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的长诗。可以说,这是诗人吟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如果朗诵者对那时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图没有充分的了解,朗诵时过于低沉、悲观、阴郁,那就会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内容,表现不出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第三,朗诵者必须对作品的结构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理清结构是朗诵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文学作品结构的基础是思想的发展过程,朗诵时理清结构就等于是从文章中理出作者思想活动的红线,把握这根红线,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活动的线索和轨迹,朗诵时自然驾驭得当、游刃有余。以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为例:文章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分为四个层次,如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每一层次又伴随着 “我”的情感变化发展,理清了结构自然表达自然也就顺达、自然。

(二)感受的真挚与深刻

感受是指通过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时间、空间、运用方面的知觉。它是指朗诵者在接受作品文字符号的刺激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反映。[2]朗诵者要使表达的思想飞进观众的灵魂深处,就必须借助情感作为有力的“翅膀”。而要想获得炽热的情感,就必须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在朗诵创作的过程中,进行真挚、深刻的感受。“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词语,是朗诵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 [3]有的朗诵,语调也有着抑扬顿挫的变化,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肤浅,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装腔作势”。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让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就必须对作品的环境、人物、事件 “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予以体味,如历其事、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使朗诵生动感人。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作品通过寂寥的雨巷、圮的泥墙、哀怨的细雨和对丁香一样姑娘的描绘,暗示出一种悲剧感与孤独感。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美和理想的象征。朗诵者要充分感受那种对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造成的悲剧感与孤独感,才能传达出大革命部分失败后年轻人压抑、迷茫、惆怅、失落的心态,才能塑造出游子的孤独形象和悲剧色彩。

(三)想象的丰富与逼真

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它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4]要创造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加以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脑子里光有文字符号,而没有客观事物的形象,是绝对朗诵不好的。好的朗诵者能够“看到”文字作品中所描绘、叙述的对象、事物,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这就是一种内心的想象、联想活动,称为“内心视像”。在朗诵中,通过想象产生内心视像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对作品的还原与回归。“朗诵者‘死背’稿件和不善于运用内心视像的规律”就会使“语言僵硬”;相反,“清楚地看到内心形象,一定会使语言生动活泼,焕然一新。”[5]朗诵者要借助生活、借助图像、借助幻想、借助文字来获得丰富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全篇没有一句对人的具体描写,但当我们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并展开想象后,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动人的送别场面:远行者已消失在送行者的视野之外,而送行者依然伫立在原处翘首遥望,皑皑的白雪,似乎在传递着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深沉含蓄,回味无穷。

二、“外达于人”的含义

“外达于人”指表达技巧的完美使用。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法国哲学家丹纳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语言表达技巧主要指停顿、重音、节奏。在朗诵中,这几种技巧应综合运用,不应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它可以起到组织结构、突出重点、丰富想象、转折思想、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增进感情等作用。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根据气息需要所作的短暂的停歇。

2.结构停顿。按照作品的层次结构、语法结构进行准确、适当的停顿,清晰地显现作品的思想脉络、层次结构,这种停顿就叫结构停顿”。[6]结构停顿的主要依据是标点符号,一般来说,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种感情、某个语意或强调某一事物,在所要强调的句子或词语前,给予一定的间歇的停顿称为强调停顿。感情停顿不受句子语法关系和标点符号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如同一个个路标,它是带领我们寻找和掌握作品思想感情和人物行为的轨道。” [6]重音对正确反映内容,准确体现语意,充分表达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重读的音节。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朗诵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朗诵者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是指由于情感的需要,对句子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感彩的强调。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三)节奏

在朗诵中,“朗诵者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显示的快与慢、强与弱、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各种循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节奏通常分为六种类型:紧张型、舒缓型、高亢型、低沉型、凝重型、轻快型等。”[7]朗诵时应根据作品的主题、基调来选取相应的节奏,节奏型不同、气息状态和声音效果也不同。节奏也不能孤立地运用,而应该随着感情及内容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起伏自如、停连得当、才能增强音乐性,增强感染力。不顾作品的内容,不揣摩作品固有内在节奏,不以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为依据,为变化而变化,忽强忽弱,忽快忽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是朗诵的大忌。

三、小结

朗诵是一门至美的语言艺术。它调动全身心各种感知器官,来开发语言中语音的层面,它需要朗诵者至诚至真的融入,倾情倾心的体味和不折不扣的表达。因此,朗诵再创作过程中的“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绝不是“照本宣科”、“念字出声”,而是朗诵主体在再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的精神享受。好的朗诵者能引导观众深入领略作品的意蕴,让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眼前景物历历在目,作者的憧憬与内心的波澜通过朗诵者的声波进入观众的心扉,从而充分感受朗诵之美。

参考文献:

[1]吴洁敏.新编普通话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43.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5903e01008yv0.html[EB/OL].

[3]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53.

[4]肖俏.“感受”在诗歌朗诵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69-70.

[5]谈演员的“内心视象”[J].戏剧学习,1979(2).

[6]赵兵,王群.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83.

上一篇:服装销售技巧范文 下一篇:说话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