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小游戏范文

时间:2023-10-06 18:14:58

有意思的小游戏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1

关键字数学教学;游戏应用

【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0-02

1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古往今来的有关数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游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对此,马丁・加德纳曾经作了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具体说来,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游戏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今后所必须学习的内容作准备。例如折纸的游戏,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折叠后,留在正方形的纸张上的折痕揭示出大量几何性质:相似、轴对称、心对称、全等、相似形、比例、等等。折纸的过程也极具启发性:开始用一个正方形(二维物体)的纸张来折一个立体(三维物体).如果折出了新的东西,那么折纸的人就把这个立体摊开并研究留在正方形纸上的折痕。这个过程包含了维数的变动。一个二维物体到三维物体,又回到二维,这就跟投影几何的领域发生了关系。当然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是不会理解到这一层的,但这已经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数学打下了基础。

1.2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1.2.1游戏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气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但他们年纪比较小,注意力不稳定,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如:一年级的《分类》这一课知识,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分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1.2.2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下去。因此,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充分运用直观的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空间与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可开展“图形捉迷藏”的游戏,使学生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各自的特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得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1.2.3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而新颖、活动、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而在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只能连续集中15分钟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收到良好效果。

1.3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游戏还可以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寻找和创造不同的思路、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许多研究人员都为游戏和多种不同思路之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提供了大量的事例。例如,一个小孩玩积木游戏时,可能会尝试着用不同的组合方法来观察并尝试着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的上面,摆多少块可以不倒下来。她边玩边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了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她还可以用从游戏中所获得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其他的问题,即使不是特意为之,也会在不经意间运用到这些思路和方法。在游戏时所用的不同思路往往就是在为某种任务或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因此,可以说游戏也是研究的最高形式。

1.4游戏可以使学习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受,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着知识技能。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老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打给小泽,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小泽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一个十,9个一。”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又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的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又愉快。

2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2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育游戏;

作者:邵丽娟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一年级小学生心性简单、直接,数学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活跃度。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游戏对儿童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在教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可让小学生快速理解知识内涵,使其在娱乐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另外,幼儿园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育活动的,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还可让小学生感到熟悉、亲切,使其获得心理安全,而这则可使其更快速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保证教育游戏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从遵循教育性、丰富游戏教材、做好游戏评价三个层面,讨论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教育游戏的具体做法。

一、遵循教育性

将教育游戏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育游戏是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的。因此,数学教育游戏必须要符合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切忌为了追求数学游戏的热闹化、娱乐化而割裂了游戏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

就如在“位置”一课中,小学生应建立基本的空间意识,了解左、右这两个方位特征。为了帮助小学生感知左、右方位,笔者以“正话反说”这一游戏展开了教育游戏。游戏规则为:小学生所说出的方位词,要与实际动作相反,若笔者说出“举右手”,小学生便应举出左手;若笔者说出“向左转”,小学生便要向右转。小学生必须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还应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否则便会失败。在这个游戏中,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能在游戏中感知左和右,了解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

二、丰富游戏素材

为了迎合小学生好动、活泼的心理特征,以及小学生喜欢通过趣味性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特点,各个地区的数学教材都收录了许多教育游戏,教师应予以利用与实践。另外,除了教材中已经存在的数学活动,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等来丰富游戏素材,使小学生可一直对教育游戏保持兴趣。

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笔者利用电脑中的“青蛙过河”游戏组织小学生进行了加减法练习。这个电脑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在一片荷塘里,有一群小青蛙,每个小青蛙上都有一个1~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小学生只有通过电脑键盘录入正确的计算结果,才能帮助小青蛙顺利过河。以电脑游戏展开计算练习,可为小学生呈现一个十分生动、鲜明的游戏画面,这种近乎真实的游戏画面更有代入感,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也更高。在“分类与整理”一课中,笔者直接利用小学生的书包,要求小学生与自己的同桌两两分组,在小组内对二人书包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每个小组都应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在分类整理中,小学生会自发思考各个学习用品的相同点,而这便可使其初步建立分类思想。

三、做好游戏评价

一年级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薄弱,在教育游戏中,会出现许多不可控问题,如游戏纪律涣散,游戏意外,小学生对数学教育游戏不感兴趣等。为了及时了解教育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功效,教师应做好游戏评价,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针,保证游戏的有效性。

在每一轮教育游戏活动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先让小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感受。就如在上述“青蛙过河”游戏中,有的小学生认为这种计算游戏可让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小学生认为可在课下自觉进行游戏,有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在游戏中熟练掌握了1~5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从本质上说,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游戏参与感受,属于小学生的自评活动,而这不仅可让小学生了解数学教育游戏的意义,还可帮助笔者了解小学生参与游戏的学习情绪与态度,掌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待学生分享结束后,笔者会通过练习检测、谈话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评价,反思教育游戏是否促进了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游戏存在的不足,确定需要改进的方向等多个问题。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3

关键词:小学低年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一、围绕数学课程目标,开展游戏教学

课程目标是进行游戏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在课堂游戏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比较宽泛的,这导致了课堂游戏教学产生了混乱的局面。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目标规划,并用它来指导游戏教学,教师的思路才更加清晰,组织游戏才能更加得力,教学才能更有效。《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达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并且还设定了第一学段(1-3年级)要达到的有关这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设计和游戏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1、突出游戏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游戏教学正是以其充满乐趣和探索的特征,吸引学生主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对学生感到理解比较困难的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统计时,由于二年级学生对统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很容易上课时走神,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小小调查”游戏。例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出“调查员”和“记录员”,对组内成员的晚上上睡觉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并且大家一起根据调查结果,做成统计图。在组内评选出画得最好的统计图,最后各组把统计图进行展示,并排除“讲解员”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对几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因为统计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多的,如果这节课老师只用“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游戏,理解并参与了统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突出游戏教学对学生数学知识、思维的培养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知识、思维的培养要求。游戏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帮助,并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习惯。运算能力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一项数学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游戏帮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算式找朋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练习。

3、突出游戏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而游戏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游戏时,不是单纯地学数学知识,而是参与到整个游戏当中,并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来完成整个游戏过程。通过参与游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例如在根据一年级《整理房间》设计的“举牌游戏”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了分类过程,懂得要按照分类的标准来整理事物。教师给通过课件演示物品,并且给每个物品进行了编号,从1到12号,并且把这些物品分成三类,一类是玩具,一类是文具,一类是服装鞋帽。然后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三个牌子,三个牌子上分别写着玩具、文具、服装鞋帽。接下来,教师开始给同学们讲游戏的规则,教师指出一个物品,同学们很快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教师说“举牌”同学们把属于哪一类的牌子举起来,并把它说出来。通过参与这个游戏,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并学习了有关分类的标准,经历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根据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游戏类型

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并强调通过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合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培养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合理地选择游戏的类型。游戏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比较贴近小学数学教学的游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讲故事、观察、猜想、活动和竞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游戏类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接触1-5的数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的游戏“猜玩具”,来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字代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和加强对数学的数学感知能力、培养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

1、数学游戏要具有科学性

首先,在选取数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反映出数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游戏的选择要体现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并且为学生拓宽思维活动提供空间。游戏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并且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通过游戏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充满着科学。例如在小学中学习了各种图形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爱游戏、爱探索的特点,带领同学们玩儿“七巧板拼图游戏”,在玩游戏之前告诉学生游戏规则,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拼出各种图形,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来探索“七巧板”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2、选择数学游戏要具有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选择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游戏,选择的游戏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也显.小学游戏教学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0.

[2]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张晓玲、李月华.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孝感: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第24卷,第4期.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性教学策略 设计与应用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18-02

小学数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目,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数学也是一种数字游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性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通过调查可知,游戏性教学策略摆脱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得到了小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开展的关键是寻找数学教学和游戏之间的平衡点,发挥游戏性教学的优势。通过该文的论述,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参考借鉴的材料。

1 游戏性教学的相关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数学教学模式效率低下,不能够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部分小学生不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再加上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其教学趣味性较低,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游戏性教学概念应运而生。游戏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课程的游戏性,并借助相应的游戏设备,发挥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达到怡情益智的教学效果。游戏性教学改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的发挥了游戏的教学效果,消除了其对于小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教学家们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游戏因素的探讨上,并努力寻求把游戏性教学和数学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教学项目,实现教育方式的革新。

2 数学与游戏的关系

数学是一门具象化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含了数量、结构、空间模型等,同时数学也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需要很强的空间构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很多人认为数学和游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讲,数学实际上是一种数字游戏,数学科目涉及的数字和符号都是极具游戏化的元素,同时数学问题的设置也涵盖了很多游戏性的内容,例如在数学中含有大量的数字类谜题、魔方、类问题,尤其是统计概率出现的最初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同时数学问题中的拓扑学、几何学、逻辑学等科目,以其多变的知识灵活性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游戏性感受。因此数学是一种数字游戏,其本质上和游戏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一直有游戏元素的伴随。

3 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的优势

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数学科目不能够激发起学习兴趣,就会造成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下降,从而不能为其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因此发挥游戏性教学的优势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中包含着较多的游戏原则,也为其开展游戏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详细阐述游戏性教学的优势。

3.1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性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把数学的游戏性延伸到课堂教学任务中,通过游戏加深小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认知,同时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消除小学生对于数学的排斥感,提高其学生的热情,同时游戏又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性学习缓解学生的学习紧张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2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塑造的关键就是小学学习阶段,在这时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的思维模式,由于数学和游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游戏可以在小学生的潜意识中种下数学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玩具拼图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感,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几何结构有直观的认识,从而塑造了其数学思维意识,并激发小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意识。

3.3 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数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目,小学阶段的教学涵盖了代数、空间、图形、概率等内容,通过开展游戏性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课程大纲知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其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概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骰子、硬币等工具进行亲身验证,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于概率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从而体会到游戏性教学的趣味性。

3.4 优化教学环境

开展游戏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优化了教学环境,当前小学生的教学环境不佳,而大量的书面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从而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游戏性教学方式把教学和游戏合理结合在一起,在游戏过程中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其构建完整的数学学习体系。同时游戏性教学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需要学生家长更多的参与到小学生的数学作业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优化小学生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 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小学数学具备游戏性教学的基本条件,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爱游戏的天性,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的开展策略是当前教育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应用。

4.1 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游戏性

小学生的典型特点是天性活泼,但是自制力较差,对于陌生的事物往往展现出好奇的心理。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小学数学的枯燥性较强,往往引起小学生的抵触心理,而采用游戏性教学则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积极配合游戏过程中的各项游戏规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弱化了数学的抽象性,避免了单调乏味的讲解式教学,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小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加深了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分类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材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玩具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把其喜欢的三件玩具带到课堂中,并放在一起,然后分类要求对玩具进行分类游戏,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玩具具有的相同属性或者使用功能,而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了解了全部玩具的属性,从而充分掌握了分类的相关知识。同时把玩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2 秉承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个人活动空间,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未知,尤其是在游戏性教学中,更应当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否则就会削弱游戏性教学的优势。小学生处于玩耍的年级,而且其思想的可塑性较强,在教学中,小学生不可避免的向教师提出各种奇思妙想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回应,并为学生提供满意的答案,不要扼杀小学生想象的的天性。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讲解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三角形图纸的剪切,并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对自己制作的纸质三角形进行角度、周长、边长的测量,教师适当让学生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种游戏性操作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加深对于三角形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知识扩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3 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借助有声影片、音乐等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在长时间内保持精神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改变小学数学的枯燥感。例如在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三维图形往往缺乏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三维图形模拟展现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三维化的教学空间内,对于立体结构图形的面、长宽高、表面积、体积图形参数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要开展几何图形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纸张亲自制作相应的几何图形,并进行相关公式的计算。

4.4 有机游戏软件的应用

当前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游戏软件不断开发,这些益智类的游戏软件和小学数学的关联性很强,同时侧重于小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应当注重手机游戏软件的应用。由于这一代的小学生较早接触了手机,对于手机有较强的熟悉度,可以灵活掌握手机软件的操作,方便游戏性教学的开展。例如教师可以把连连看游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图案的分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数字的算数能力,让小学生在游戏氛围内接受相应的数学知识,在紧张的游戏气氛中增强思维反应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习软件设置相应的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发挥游戏性教学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当注重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把数学教学和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水平。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张俊花,王小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

[2] 冷海燕.游戏化教学下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04.

[3] 翁英.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游戏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14(16).

[4] 周雷.浅谈教育游戏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教研论坛,2009(12).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5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67-01

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是最易接受知识的关键时期。开展教育游戏,应该怎样权衡好教育与游戏之间潜在的平衡关系,是目前教育游戏研究领域的重点。数学这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游戏探索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理解数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要想得到家长朋友的广大认可就必须要探索恰当的融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就可以是游戏,游戏本身也可以看做是数学,这样自然而然的关系也是需要进行权衡的。

1.小学数学开展教育游戏原因

数字是小学生与数学打交道的对象,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科,与游戏融合也是摸不清头脑的。但是在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看来,再长篇大论的知识也可以在游戏本身中传道授业。

1.1 开展教育游戏本身是为了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参与到游戏的过程中,自我发现给出结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还处于一个儿童期,为了教学效果能够更明显,适应孩子是最好的方式。教育游戏中既满足了孩子的欲望又起到了教育本身的意义。

1.2 教育游戏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尤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抽象化的理论渗透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理解。固然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探索过程中教育游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得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2.开展教育游戏的优势

唤醒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打破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新奇的游戏、魔术等活动理解数学,下面就展开阐述一下游戏教学的几点优势。

2.1 通过教育游戏创建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尽相同但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活跃的,这一时候也是最易接受知识要点的。像在简单立体几何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并不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几何模型来创建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对几何内容的理解。

2.2 通过教育游戏的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以举例-公式-结论的链条贯穿,就容易让学生觉得数学实在枯燥,产生厌倦感。相反的实行教育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充分享受数学的洗礼,调动对数学的积极性与热爱。

2.3 通过教育游戏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小学数学阶段的内容包括了简单的代数,几何,概率以及综合四个方向的内容,以教育游戏的方式可以将四个模块的知识都贯穿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然后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思维,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3.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方式

总上来看,游戏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教育游戏自身带来了种种教学优势,我们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游戏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何实现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让数学渗透到生活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下面提出三点代表性的教育游戏:

3.1 动手操作类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种优势,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手脑并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能力。动作类游戏最大的优势就是带动全身感官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在目前的数学教育游戏中动手操作类游戏占有很大的比例。举例来说,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几何体模型来加深对要点的认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几何的体积规律,得出几何体积公式。另外,国外一款网络游戏中供学生练习简单的加减乘除,以舒适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用键盘控制画面,计算结果正确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进入下一关卡。这款游戏也可以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起到放松作用。

3.2 角色扮演类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角色扮演也可以看做是情景再现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遇到的课题中规定学生为特定的角色,参演者可以带动所有的思维细胞活跃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强了课堂互动性。在角色扮演的具体实施中像遇到典型的施工类问题的时候,把学生置于题目的真实情景之中,将学生整体分为甲乙两施工队,模拟真实的场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交流与讨论,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深对这类问题的印象,教师适时的进行点评可以起到教学的引导作用。目前也将角色扮演加入到网络游戏中,但是基本上在小型游戏中还很少彻底贯穿数学思维,有待继续开发完善。

3.3 益智类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小学阶段是孩子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通常益智类游戏都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目前很多市面上常见的像七连环、魔方、五子棋等简单的益智类游戏都在潜移默化的运用着数学思维。益智类游戏与数学之间贯穿着很强的逻辑性,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比如将七连环带到课堂中来,在不自觉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或者利用课前几分钟表演魔方带动课前氛围,联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的教学意义。另外网络游戏中有一款火热的数学连连看小游戏,把算式计算与网络游戏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让学生觉得容易接受又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数学连连看这款小游戏也不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它在通过关卡的方式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不能够储存玩家的等级,这样就不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网络的益智类游戏中还有待改善。

上述提出的三种游戏类型都是最典型的,同时小学生贪玩的天性应该被尊重又要恰当的给予引导,不能过分的迷恋在网络游戏中也不能每节课都被游戏所占据。教师要给出恰当的解释,注意引进教学大纲中的具体内容,平衡好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结语: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款游戏,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让教育游戏融合到小学数学中来是情理之中的,尊重小学生的天性开展教育游戏有益于充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大脑细胞,提高教学质量。文中的三种游戏模式并不代表全部,仅仅作为典型被大众接受,更多的教育游戏有待于被探究出来。

参考文献:

[1]林革;数学游戏大王――马丁・加德纳[J];数学通讯;2009年18期

[2]桂文通;游戏进入课堂 数学更加好玩[J];数学教学;2004年11期

[3]王青建;李铁安;数学娱乐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0年04期

[4]卜安冬;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看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2期

[5]覃彩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法的可行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3期

作者简介: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有趣的数学游戏,每位学生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的小主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健康、有趣的学习体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一、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可以被用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教材相关有具有新颖性,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游戏来把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显示出来,使学生更清晰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它既有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智慧的火花,也帮助他们理解了教学的内容,起到了活跃思维的作用。

1、游戏导入,提高学生情趣。刚刚开始上课,学生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玩乐。此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清冽的刺激,引导他们兴奋中心的转移,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64”,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难住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2、新知教学中穿插游戏,加深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且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思维松懈,有时还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些游戏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通过借助游戏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把被动式的教学变为直观式的兴趣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拓宽思维空间,丰富想象力。

3、游戏融入练习,加深知识记忆。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把练习内容融于游戏之中,就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老狼和小红帽的”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老狼要吃小红帽,小红帽们必需团结起来,合力对付老狼。请9人上台表演“小红帽”,其余的学生一起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我就说“2点了。”9个学生,每2人抱在一起,请其余的学生列出除法算式,9÷2=4(组)……1(人)。如上不断变换“小红帽”的人数和点数进行游戏,其余的学生列出不同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样教室立刻活跃起来了,课堂活了,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学生不仅巩固了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二、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注意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游戏教学也是如此,用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

1、游戏的目的要明确。游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数学游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习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是否开展数学游戏,游戏要有助于突出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游戏形式要简单。游戏中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障学习过程顺利进行。一是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是要考虑每个游戏的注意事项,游戏前要提出要求;三是设计的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适合班级条件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在平时我就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于是我就改编利用这游戏来给学生学习认识整时和半时。我提出了做游戏时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男生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女生回答:“老狼、老狼八点钟。”……一问一答,朗朗上口,学生热情高涨。

3、游戏过程要面向全体。数学游戏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

4、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运用游戏教学,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如果课堂游戏组织无力,学生活动的秩序较差,就会收效甚微。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7

小学数学游戏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游戏的价值,贴近儿童的本真状态和天性,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智慧生成,激励学生积极质疑、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和乐于创造,从而实现认知、情感的和谐统一,升华学生的游戏精神。

[关键词]

数学游戏;价值蕴含;有效运用

小学数学学科因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严密性等特点,容易产生学习枯燥、课堂低效甚至学生对学科反感等现象。鉴于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游戏的价值,贴近儿童的本真状态和天性,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智慧生成,激励学生积极质疑、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和乐于创造,从而实现认知、情感的和谐统一,升华学生的游戏精神。

一、数学游戏的价值蕴含

小学数学游戏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即:游戏之儿童、学习之快乐、思维之灵性、精神之自由。

游戏之儿童。儿童之所以称为儿童,因为儿童充满着童真和无邪,儿童是富有生命意识、朝气蓬勃的,游戏更是儿童成长的一种文化形式,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在贴近儿童身心特点的游戏中生活,学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灿烂,才能生动活泼、自由自在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游戏活动的意义,克服理念滞后、学科制约和设计僵化等因素的不良影响,融渗游戏意识,精设游戏活动,让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儿童”。

学习之快乐。夸美纽斯说过,学校本身是快意的场所;美国尼尔・波兹曼指出,教学是一种娱乐。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享受学习。游戏因其天然的“快乐”本性而进入我们的视野,数学游戏有的源于生活,有的源于经验,有的源于教材,就形式上而言,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我们将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乐趣和创造的愉悦。

思维之灵性。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因趣味性而更加活跃,因生成性而更加灵动,因多元性而更加深刻。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不仅是激活思维的动力源,还是灵性思维的催化剂,游戏中可能会产生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有创意的思路、一份有效能的体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发展。

精神之自由。游戏是生命体以游戏自身为内在目的、自愿进行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通过实践之中最本质的生命活动,人才能回归自己的“应然”状态。数学游戏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游戏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一切游戏活动都是学生尽情自我表现的过程,是一种超越,一种跨越理性的感性陶醉。

二、数学游戏的有效运用

(一)于游戏中引发问题,激活“质疑”意识

生动而富有生长力的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数学游戏过程亦是学生生发疑问、主动思考的过程。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针对教学核心内容找准“游戏点”,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质疑和深度理解的“游戏”,让学生在疑问中思索,在疑问中前进。

以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圆的认识》为例,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游戏活动:先请出班级里大家公认的画圆高手与老师开展“赛一赛”的游戏,活动时各自提供一个固定点和一根绳子,分别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看谁画得“圆”?在第一轮比赛中,学生画出的圆不怎么圆,而老师画得那样“圆”,准确而又美观;学生并不认输,要求再进行一次比赛,第二轮比赛开始了,他们画出的圆依然不够“圆”,有的地方凸出来,有的地方显得“毛糙”……两轮比赛引发了学生的质疑:怎么高手画圆就不“圆”呢?难道是规则有了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目光转向画圆的工具,是画圆的绳子有区别吗?接着老师让大家比一比所用的绳子,拉一拉后,终于发现奥秘就在绳子当中。原来两位高手用的是具有弹力的绳子,绳子的长度时而发生变化,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定长,而老师用的是固定长度、没有弹力的绳子,画圆时始终保证定点到圆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游戏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始终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设计这一活动时,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①试一试:怎样用圆规画出一个圆;②议一议:画圆时要注意什么?③展示汇报;学生借助圆规画圆后讨论得出: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按部就班,毫无新意。再看游戏活动,教师巧妙地将画圆时注意“定长”融入比赛,学生在体验、观察、生疑、解惑等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掌握画圆的方法,深度体会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以及“半径可以决定圆的大小”。在此类游戏中,学生由画出的圆“不圆”,到质疑“为什么画不圆?”再到对规则的怀疑,可以看出,他们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质疑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也就是半径)相等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于生动的游戏情境中引领学生质疑,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能够起到“推波助”的效果,产生巨大的课堂震撼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一般的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

(二)于游戏中启迪发现,激励主动探索

数学游戏总有一定的活动规则,在运用规则的过程中启迪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将课堂新知与游戏巧妙地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能发挥积极的效应。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数的奇偶性》时,笔者安排了这样的“抛骰子”游戏:请同桌同学进行比赛,比赛规则如下:两人同时各抛一枚等十面体骰子(标有1~10共十个数),落下后朝上两个数的乘积是偶数算一方赢,是奇数算另一方赢。

比赛前,让学生先猜一猜,这样的规则是否公平?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比赛中,不少小组的同学惊奇地发现:乘积是偶数的赢得多,乘积是奇数的赢得少。认为规则不公平的小组也逐渐增多,但为什么乘积是偶数的情况多一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数的乘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到底与什么有关?此时此刻,教师激励学生在组内尝试列举出所有的情况算一算、比一比:1×1=1;1×2=2;……1×10=10,2×1=2,2×2=4……在这样的100个结果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发现:得到偶数的情况有75个,而得到奇数的情况只有25个;两个数中只要有偶数,积就是偶数;而两个数都必须是奇数时,乘积才是奇数……显然,乘积是偶数的可能性大,这样的规则是不公平的。

教师在以上的游戏活动中巧妙地将“数的奇偶性”与游戏规则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探索并发现两数相乘时的奇偶性规律,课堂生动而充满智趣。我们将这样的设计与另一种教学设计进行一下比较:①同桌合作,任意选1~10中的两个数,算一算两个数的积;②算出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发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只是在教师预先的指令下进行“被活动”,没有形成强烈的驱动力。而游戏活动的融入则不同,学生先是在“赛一赛”的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不公平,进而产生“算一算、比一比”的欲望,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自觉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对两数之积的“奇偶性”的特点有了深度认识,尤其对“两个数都必须是奇数时,乘积才是奇数”感受深刻,而具有这类特点的情况显然比较少。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不仅仅停留于表层,还能主动运用规律对规则进行思考和解释,这种状态下他们对“数的奇偶性”的探索产生于“规则是否公平性”的需要,是主动且充满挑战的!

(三)于游蛑猩成智慧,激起数学思考

游戏活动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肤浅而浮于表面的,教学中,由于有一部分教师为游戏而游戏,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结果学生只有浅薄的“快乐”却无积极的深度思考,这给人们造成一种认识上的偏颇甚至错觉,认为游戏只不过是课堂的装饰品、是一种形式化的活动。而真正的数学游戏,在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精妙的游戏能够凸显数学学科的固有本质,将学生带入深度思考和灵动思维的境界,生成无尽的学习智慧。

我们来看一则“抢数游戏”教学片段:

游戏规则:甲、乙两人从1到15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可以报1个数或2个数,谁先报到15这个数,谁就获胜。(注意:每人每次报的数不得与自己报过的或对方报过的重复,也不得跳过任何一个数,必须按顺序报。)

教学中,学生先玩一玩游戏。接着,教师请出学生来跟老师一起玩游戏。

师:你先报还是我先报?

生:我先报。

生:1;师:2、3;生:4、5;师:6;生7;师:8、9……

师:知道我为啥跟你对着干?你报1个数,我报2个数,你报2个数,我却报1个数?……

生:好像两人报的数的总个数是一定的。

师追问:你变我也变,但变来变去,每次两人报的数的总个数有没有变?都是几?

生:没有变,都是3。

师:变来变去是为了什么不变?

生:两人报的数的总个数。

师:看来,我们要抢15,就要设法抢12,要抢12,又要先抢9,依此类推,要先抢到3、6,怎样才能保证每次抢到其中的某个数?要想获胜,关键的策略是什么?是先报还是后报?

生:后报,可以根据对方报数的个数来调整自己报数的个数;且每次两人报数的总个数为3,这样才能保证抢到3、6、9……

师:看来,获胜不仅要看先报还是后报,还要看每次两人报数的总个数。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数学游戏活动蕴藏着学科的知识,游戏让学习充满神奇、充满智慧,更为关键的是,游戏中的智慧元素让学生更加灵动。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游戏,学生一开始对先报还是后报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先报与后报均有输赢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游戏中先是“盲动”,接着在“慢过程”中渐渐意识到最后要抢15,只要抢到12、9……依此类推。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不做旁观者,而是利用每一个瞬间,提出问题,点拨思路,引领深入探究。教师与学生的游戏,是一个典型而又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学生边玩边思考获胜的策略:变来变去,只要两人的总个数不变;后报可以调整数的个数,而确保总个数不变。学生在游戏中快乐玩、智慧学,思维得到发展,数学思考深入,个性得到张扬。

(四)于游戏中促进发散,激扬创新精神

游戏活动融入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融合,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激活创造灵感。

在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不少游戏内容的安排。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三年级学段就安排了《算“24点”》,这是一个典型的游戏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促进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打开思路、快速反应,于取舍、重组等活动中寻找正确的解法和不同的方法。

第一层次:组内游戏,初步体验。从一副扑克中任意选四张牌来算“24点”,看谁又对又快。游戏的过程丰富、生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体验。每出现四个数,学生都要经历选择运算符合、重组运算顺序、修正计算思路等复杂的思维活动。虽然有些“盲动”,但这样的游戏活动极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层次:开放思路,深入思考。教师选择一些特殊点数的扑克牌,如:牌的点数分别是3、4、6和10,引领学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得到结果24。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出现不同的算式,如:3×(10+4-6)、3×6-4+10、4+6×10÷3……学生列出了形形式式的算式,这些算式是思维发散的结果,并明确了这四个数通过数与运算符合不同的组合路径,可以得到不同的列式方法,创新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

第三层次:归纳提升,建模创新。以上的游戏活动处在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之中,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但如何提升思维经验,优化“算24点”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促进发散的基础上引领比较、概括和建模。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启发:24是30以下因数最多的合数,所以最先考虑的往往是两个数的乘积,如:3×8,4×6,12×2,如果已知其中一个因数,有时则用另外3个去凑另一个数;其次,可以考虑先乘后加或先乘后减,如:2×9+6、5×6-6;再次,可以乘到一个很大的数,再除以一个数,如:(10×8-8)÷3……这样的概括由发散到集合,开拓了运算思路,优化了速算捷径。最后,可以再次抛出了新的问题:3、4、6和10这四个数来算“24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教师借助一段“数学阅读资料”介绍不同组合方法,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算“24点”的智趣和神奇。

数学游戏,其内在的价值深深蕴藏。实践表明,巧算“24点”能极大地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速算意识。摸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增添了游戏的乐趣;计算的过程更具挑战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迅速进行数的排序、符合顺序的重组,并进行思维判断:提供的四个数能否进行运算;同样的四个数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运算的列式,数学思考不断深化,激扬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游戏不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及至今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的教育价值更加凸显出来。综观以上论述和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深信,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了游戏教学,学生一定会在游戏中脱胎换骨,一定会在游戏中发展思维、生成智慧,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激扬游戏精神,从而自由快乐地成长。

[参 考 文 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有意思的小游戏篇8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教学 体育游戏 应用

体育游戏就是游戏的一种,它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活动。它是从游戏派生和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是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浓厚娱乐气息或鲜明教育意义的一种自觉而主动的活动。培养小学生的趣味性游戏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社会活动的生活方式。作为最早的体育教育手段,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其基本特征是娱乐性、大众性、教育性、普及性等等。可以说,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手段,贯穿于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之中。在小学阶段加强体育游戏教学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体育游戏。

1 加强体育游戏的必要

1.1 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来讲,小学阶段,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过量运动或成人化、专业化教学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度地应用体育游戏,可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更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制的目的。

1.2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讲,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游戏特别喜欢,如果将体育游戏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做到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做到事半功倍。

1.3 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讲,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教授过程中,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再好,有时学生还是难以找到做正确动作方法,如果运用游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动作,让游戏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了解动作的重点,那将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技术水平。

2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游戏活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单调乏味,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训练,给学生的感觉都是老一套。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体育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除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的认识外,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体育游戏,实践证明,体育游戏的导入在巩固学生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1 有利于巩固提高小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不能长时问集中,兴奋性和灵活性较强。因此,在体育课的复习技术教学中,采用游戏形式对学生已掌握的动作技术进行演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那些比较重要、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而又很单调的基本动作变得妙趣横生。

2.2 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就是以需要和兴趣为首要条件的,他们对有兴趣、有感彩的内容会主动去追寻和掌握。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探索性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游戏中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小学生向认识兴趣态度转化,认识兴趣又可引起学习兴趣和需要,两者在游戏活动中互相促进、相互发展与提高。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安排一些练习形式或练习方法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接近的游戏,这对于新动作的掌握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较难动作的恐惧心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高涨,从而较易掌握所学的动作。比如,我教二年级立定跳远时,在中间设置了游戏"小兔接力跳",模仿小白兔的动作进行接力跳,可一边游戏一边唱儿歌:"小白兔,跳跳跳,两膝夹个小沙包,跳到草地吃青草,吃饱肚子往家跳,看谁最先跳回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此时趁机让跳得最快的学生作示范,再次进入练习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来。

2.3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单就短跑训练而言,就有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十字接力赛等形式。但即使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尝试对相同形式的游戏规则和方法进行修改,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初步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单脚跳时,我设计了游戏"跳进去拍人",同时按动作要领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练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当活动一段时间后,我又提示他们,还可以有其他一些练习方法。于是,学生又提出了许多种种的方法,然后我与同学们共同选了几个较好的游戏分组玩进行比赛,直到下课,学生还不愿离去。由于游戏中有学生的创造,就更能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激发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这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平淡变为突出。这样的游戏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体育游戏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利用教育性的游戏来辅助正常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经常要用到体育游戏来辅助教学,完成教育目标。那如何选择游戏,来达到游戏运用于教学中的最大效果呢?通过实践,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摸索出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在选择和编创游戏时,注重思想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游戏教学之中,使游戏更具有生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练,实施德育渗透。同时要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3.1 要有思维性和趣味性。青少年思想单纯、可塑性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应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因此,选择或编创的体育游戏思想内容要健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应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争强好胜,喜欢竞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体育游戏要选择有趣的,要有吸引力,切忌枯燥无味。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往往更受欢迎。应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游戏选材是组织游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要能反映游戏的具体活动内容,又要有锻炼身体的价值;既要考虑到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思想性,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提高游戏教学的育人效果。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就等于失去了游戏的特性,也就不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游戏选材时应把兴趣作为直接推动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使它成为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但不可单纯追求趣味性,而抛弃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应该始终坚持以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育人的积极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身体,又从中得到良好品质的教育。如游戏的名称与目的、组织方法与管理、比赛规则与奖励制度等,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不同年龄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将其渗透到整个游戏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觉主动、积极乐意地参入活动,并从中接受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3.2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应为体育教学服务,选择或编创时应以教材为依据,考虑教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选择。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爱好。因此,体育游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课的任务来确定。小学一、二年级水平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一些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跳皮筋、踢毽子、呼啦圈等游戏项目,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一种兴趣为目的。小学三、四年级及五、六年级水平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一些小球类作为游戏内容,以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和综合活动能力为日的。男孩喜欢那些对抗性力量、速度都比较强的游戏,而女孩肌肉组织比男孩发育差,腿比较短,而且步幅也小。因此,在力量、速度扩张和快速运动的游戏中,女孩可以比男孩降低要求。如果选择一些带有平衡动作、协调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则能引起女孩子的喜欢。

3.3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和体能状况也是有所不同,选择或编撰体育游戏时要考虑到上述特点,做到量体裁衣、区别对待。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游戏内容。在教学中,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年级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十字接力跑"这个游戏就不宜在小学低年级做,因为传接棒和弯道跑技术学生没有学过,做起来困难就很大。再如"推小车"这个游戏趣味性很强,但在低年级也不宜做,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臂力支撑能力很差,做起来很不安全。在低年级根据儿童爱模仿、上进心、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应选择一些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小、规则简单的游戏,满足他们的运动需要,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如"老鹰抓小鸡"、"青蛙过河"、"过独木桥"等。在高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和运动量较大,技术性较强,规则较复杂和竞争较激烈的游戏,如"障碍接力赛"、"拔河比赛"等。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把游戏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课上要对学生讲清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要求和方法,并做正确游戏示范。体育游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接受能力等生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游戏,严格控制游戏规则、学生密度、运动量等。

4 对游戏选择的建议

4.1 必须提高对创编体育游戏重要意义的认识。选择或编写体育游戏不但是体育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基本功,而且是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提高生对体育课兴趣、增强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因此,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和创编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上多下功夫。

4.2 必须要新颖。如果每节课都生搬硬套,强做关联,那么不仅教学效果不能的到促进,当然也不会能每次都调动学生的积极行和主动性,学生会渐渐对于用来导入课堂的游戏失去兴趣,进而很可能导致学生原本的学习兴趣的消褪,那样不就适得其反了,就要求我们针对实际情况去全方位整体化的对于课堂导入游戏进行设计,一定细致到位,恰到好处。要特变注意的是游戏的多样性,要根据实际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不同运动形式的分类整理,如关于跑的,关于跳的,关于投的;或者是关于集中注意力方面的,关于个人素质方面的,关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方面的等等。

现在时时刻刻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特色教育。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和他们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合理正确的运用,既能充实教材,调解学生的情趣,又能很好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正确合理地选择运用游戏, 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事实证明体育课开展体育游戏是很必要的,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运城 张占永.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13).

[2] 付真勇.谈谈体育课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J〕,教育学刊,2009(2).

[3] 周玉华.关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32).

[4] 肖凤翔.艺术与体育教改新思路〔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圣诞树手绘范文 下一篇:环保知识宣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