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与有意义》面批

时间:2022-06-14 05:56:59

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一词,有“情趣、趣味”的含义;“意义”一词,有“价值、作用”的含义。

请以“有意思与有意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面批进行时

有意思与有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正在兴起,那便是网络语言。

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些平淡和无味,特别是放在文章开篇处。假如换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网络繁荣了,网络语言自然丰富。”说不定效果会更好。请细细体会,差异在何处,是怎么带来的。

无疑,网络语言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从“Q文”到“火星文”,从“雷”字到“”字,从“沙发”到“886”……英文与中文交织,符号与文字同在。网络语言之风靡甚至让有些小学生不在作文中出现几个新词就觉得不够时尚。但是,这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本段表达有一点亮色,即用整句来概括网络语言的特点,指出网络语言有趣的一面。不足在于,整句中所概括或描述的文字,似乎对网络略知皮毛的人也能明白,无法借助文字透露出作者对网络语言的精通之处。没有充分的参与体验、调查研究或深入了解,就要说三道四,那是人们所忌讳的,更不要说写文章了。另外一点,这里所概括的网络语言的特点,不只是“有意思”,即不单单是有情趣和趣味,同时也很“有意义”,一是客观上在一部分网民中间实现了对话、交流和沟通;二是这种网络语言很有创造意义,且有创造之乐。千万不能让网络语言的“意思”与“意义”两者对立起来。

有意思就意味着有意义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一问一答,单独成段,意在引起读者注意,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自己的行文思路和思想观点,这是可取的。但因为研究不足而导致了设问主观、判断绝对和表达有误,这是很遗憾的。看来,写好议论文,分析、认识、发现和表达真理的能力应该是第一位的。

如火星文。运用多种符号且与传统汉文字相差甚远。既不具备实用价值,又不具备审美价值,仅是在人们茶余饭后,成为少数人的笑料。只能说是有意思而不能是有意义。

意在以“火星文”为例支撑前文的观点,结果,适得其反。因为作者说了一段实在是外行的话,压根对“火星文”都一点不了解,完全是以讹传讹。起码的议论文写作常识是:论据这一要素不当,论证和论点这两个要素自然就无法成立,这篇文章也就全毁了。退一步说,即使是能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增添笑料,也不枉为生活增一份快活与乐趣,而这本身对于生存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呢?

但是,网络语言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一个转折后,又是一问一答,意在辩证分析,但这样的结果往往让读者感觉到缺乏主见,骑墙、折中。

从人与人交流来看,很多网络语言具有表现力强、简洁明了等特点,既表达了情感又方便了交流。譬如说“雷”字,在传统语言中,“雷”只具备打雷的意义。但在网络语言中还是具备了表示对某件事情极端惊讶的意义,并能让人联想到“五雷轰顶”的场景,很有意思。而且很容易被人所理解,增强其实用价值,方便人与人的交流和情感表达。

其次,从语言发展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的发展历程。而近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更是一次全新突破,将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语言学家也认为网络语言是运用谐音、象形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字再创作,符合汉字基本规律。如“”字,本义是光明、鲜为人知,后来被引申为表示无奈和惊讶等复杂情感,既由于其形象似人的惊讶表情,又因其与“窘”相同。网络语言使原先只有意义而无意思、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汉字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意思与意义并存的文字,是汉字的新发展。

这两段文字,意在重拳出击,从列举和剖析两个角度,表达对网络语言的肯定,特别是对“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网络语言的肯定。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有许多常识性错误。另一点,单从论证说理的角度论,有浮于表面、不痛不痒的毛病。建议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强化逻辑力量,呈现独到见地,让读者注意、注目、回眸、惊讶、叹为观止。

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思,这样论述说理――

网络语言,其实是人们对语言的进一步通俗化,将其“放得更低”,一切都是为了简便实用。“简便实用”是对高雅的颠覆,是人们在偷懒,这本身看起来并没什么“意义”,只是“有意思”,可是世上从不存在一个真正的无意义的事物,因为一种现象的产生就意味着这背后有一种潜在的诉求。

信息时代,人们需要将语言进一步实用化。别小看了这种潜在诉求,事实上,有需要就有生产力,想偷懒就产生了智慧。当初人们嫌徒手干活累,就有了工具;人们想让劳动轻松愉快点,就有了诗歌;人们想让诗歌再简单点,就有了文赋;人们还想让文字更通俗点,元曲、小说就产生了,直到“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化运动,思想、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通俗。

每一种变革都是由潜在诉求做起点,然后逐渐引起精英分子和全社会的注意,他们在芜杂纷乱之中去粗取精,然后就有了语言文化的新面貌、新形势。

文化与文明在雅与俗之间进行着拉锯战,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过程。存在的一切都在经历着“自由――规范――结构――重建――挣脱――自由”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网络语言同样如此。

因而,对于网络语言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对于徒有意思实无意义的网络语言,要坚决反对,保持汉字的纯洁性;对于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网络语言,不妨借鉴吸收,使原先徒具意义无法广为流传的汉语言焕发生机并具有新发展。

两个“对于”,让人似曾相识,思维方式很像正文论性语言。

要意思还是要意义,这是个问题。只有将意思与意义相结合,才能创造新的未来。

最后一段,第一句话,很有表现力。可第二句话,细想想,立意和逻辑上存在一些问题。

【总评】如果一定要先对这篇文章的写作劳动做肯定的话,可作如下概括:关注网络文化现象,具有捕捉生活的敏锐;努力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似乎是成熟理智的辩证思维;力求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阐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话题,避免了论述的空谈,小切入口,便于操作。单从放大镜找出的几个角度看,本文还是一篇“具备形体”的议论文。

事实上,这篇文章的问题比较严重,甚至透过这篇文章,让老师感受到并非一时之病,是积习所致,是文风问题,非痛下决心很难矫正。请耐心、认真阅读下面文字,但愿它能是一盆凉水,让有着同样病症的同学,都能醒之且主动治之。

上一篇:同步检测(二) 下一篇:贺新郎.五人之墓,再用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