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

时间:2023-09-19 17:05:42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1

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后经国家公派赴俄罗斯莫斯科学习。曾师从于张眉、陈朗江、林振刚、巢志珏、伊莲娜・克拉索夫斯卡娅、那勿姆・施达克曼等国内外教授。

1994年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98年担任音乐教育系钢琴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参与筹建钢琴系。作为教师,他培养了大批的钢琴人才,他的学生参加了各类钢琴比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曾被学院授予“三育人优秀教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专业课教师”等称号,并且在国内众多城市开展了教学讲座和专家课。国家大剧院两次邀请他在《经典艺术讲堂》作专题讲座和演奏。他也受到韩国连川DMZ国际音乐节、德国瓦森伯格钢琴夏令营、北京国际音乐大师班艺术节的邀请,作为特邀教授在活动中讲授大师班课与钢琴课。

他的演奏活动遍及国内外,曾在上海、北京、沈阳、天津、石家庄、宁波、澳门、新加坡、韩国首尔 、越南、澳大利亚、莫斯科等举办过音乐会,并获好评。他录制了不同时期、风格的钢琴作品(CD、DVD),同时也在《人民音乐》《艺术评论》《钢琴艺术》等刊物发表文章。

他曾担任国内外诸多钢琴比赛的评委,比如CCTV第2届、第3届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评委;第5届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第一届全国音乐院校钢琴比赛评委;全国九大音乐学院“雅马哈杯”学院大奖评委;中国“施坦威”大赛总决赛评委;亚洲钢琴公开比赛特邀评委;“洞听黄龙”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等 。

从小到大都很优秀

谈及张维老师的学琴经历,他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他出生在文艺家庭,深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接触到音乐,也对音乐很感兴趣。他回忆道:“学琴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并且我自己喜欢弹钢琴。记得钢琴刚刚搬回家的时候,我就坐在上面很长时间都舍不得下来。最早妈妈是想让我跟舅舅学小提琴,但上过一次课后发现不太喜欢,我还是想学钢琴,妈妈也只好放弃小提琴,让我练钢琴了。与现在的琴童相比,我并不觉得练琴枯燥。我的小学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子弟学校度过的。那时厂里经常需要小孩子的配音,作为文艺骨干,我经常被叫去配音,同学们就特别羡慕我。我也觉得蛮有意思的。另外,妈妈所在的长影乐团也会为我们这些孩子开音乐会,我们也经常参加。所以说我小时候音乐环境相对比较好,这也是我能继续学习音乐的先天优势吧。”

老师带给我的幸运

古诗有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张维正是如此。他一直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他的幸运,幸运地遇到了那些负责任的、高水准的老师。“我的启蒙恩师是谭莹老师,她是钢琴家赵胤胤的母亲,我跟随她学习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来谭老师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被调到星海音乐学院,我就跟张眉老师学习。张眉老师是一位童子功很深的老师,也是一位指挥家。她对我很严格,我在她的教导下考入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后,便由陈朗江、林振纲老师夫妻二人带我,从初一一直到高三,他两人虽然是大学老师,但对我总是很有耐心地指导与严格要求,也多亏遇到了他们。”张老师说。

除了老师的悉心栽培,张维对音乐也是极为投入与执着。那时,为了准备升学考试,在林老师的要求下,张维为放寒假都没回家,就在学院的琴房坚持练琴。当时条件很艰苦,最难熬的是在琴房练琴没有暖气,特别冷。就这样,他每天上午9点开始练琴,直到下午5点才结束。每天练完琴,老师还会给他上两个小时的专业课,那个阶段提升特别快。后来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是巢志珏老师,当时钢琴系的副主任,也是出了名的好老师。张维说:“巢老师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音乐上,都很有德。包括后来我在俄罗斯留学,伊莲娜・克拉索夫斯卡娅、那勿姆・施达克曼老师们,对我们再专业上没有一点私心,免费给我们上了好多次课,这种精神让我很受感动,对我后来走向教师道路的影响很大。”

“后来者”更努力

因为家庭的影响,张维一直期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位专业音乐教师。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衡量再三,他还是选择了来到中国音乐学院,那时也正是中国音乐学院求贤若渴的时期。

在中国音乐学院工作几年后,学校要成立钢琴系,张维参与了筹建工作。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两所学校相比,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成立算是比较晚的,所以张维等人在向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同时,还与不同专业的骨干积极交流,团结师资队伍,而且不断吸纳很多优秀学生和优良资源。比如为了举办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张维同钢琴系的其他老师,已经有十几个国庆假期没有好好地享受过了,并且总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到各个环节中,他们既要当司机,还要去订餐、摄像、录音、推钢琴、贴各种条幅。谈及为什么这么努力,张维老师笑着说:“举办这个国际钢琴艺术节,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把这些国际一流的理念带到我们同学的身边,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很多同学都来参加我们的这个活动。”

肩负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张维还会尽可能地用学术活动宣传中国文化。他说:“我们希望给大家营造一个很好的国际国内交流的大环境和氛围。我们有一个活动叫‘中国印象’,是个官方的活动,每年带着学生出国去演出,我们已经走了好多国家,像奥地利、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今年是意大利,明年我们去德国。因为我们是中国音乐学院嘛,还承载着一些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使命。今年,我们的意大利之旅收获很大,不仅去了意大利的4个城市,跟4所学校合作,演了3场中国钢琴作品,而且受威尔第音乐学院、乌迪内音乐学院、威尼斯音乐学院、罗马的塞斯蒂音乐学院等欧洲老牌且很有名的音乐学院的邀请参与演出,还跟名校的校长、钢琴系主任做了很多交流。同时,我们也给他们送了好多中国作品的谱子、CD,展示了我国钢琴发展的百年历史。

我们的王黎光院长也提出了12字的办学方针: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办学方针。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中国音乐学院怎么会有西洋乐器专业呢?我觉得这个并不矛盾,我们可以站在民族的、自身责任的角度,要有责任感,不能完全忘了本。但同时我们也要有这样的一个高度:吸取钢琴文化的精髓。比如俄罗斯,他们音乐的发展不是把三角琴这些民族乐器推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是这些钢琴大师、小提琴大师、指挥家、作曲家对他们的民族种文化高度没有异议,所以我觉得恰恰是钢琴、小提琴这些西洋乐器更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传扬出去,能够创造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我们演奏家、音乐家的培养,包括我们作品的积累、发掘、弘扬,这都是我们身上的责任。通过钢琴去弹奏那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作品,在老外看来可能会比通过中国传统的乐器的演奏更加容易适应,所以经过我们在国外很多次演出的经历,我们在选曲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学东西不能太功利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钢琴琴童多,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音乐素养就高。张维老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很大,但音乐人口,甚至说古典音乐的人口或者说钢琴的铁杆粉丝人数太少了。在我国,虽然说钢琴有百年的历史了,但古典音乐文化仅限在几个大城市,分布很不均衡。我们有时候带学生出去演出,可能就是那里的第一场专业的钢琴音乐会。其实,这些城市论条件,都可以听知名演奏家的音乐会,比如承德,离北京这么近,却没有举办过专业的音乐会。其实说白了,大家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古典音乐是什么,钢琴是什么,虽然我国的钢琴产量很高,但真正懂钢琴、会弹钢琴的人太少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张维认为是功利心在作祟。比如现在考级、比赛潮依然很热,或者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是为了开发智力、增加修养,但是怎么学、学什么家长并不太关心,就觉得花钱了就完成家长的义务了,完全不知道音乐能给人带来什么。同时,音乐教育的模式缺乏专业性、规范性,音乐教育鱼龙混杂,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老师甚至完全不会教,但也没有人管。对此,张维深表担忧。

我的孩子“很不幸”

张维老师的儿子也是他的学生。都说自己的孩子教不了,但是张老师却不这样认为,反而在教儿子的过程中给了他很多启发与感触。“我的孩子4岁开始学钢琴,很乖,还学小提琴,他也没有觉得苦。任何事情的成功不都需要投入和坚持吗?没有什么可以说是很快乐、很轻松的,你恰恰是认识到它的内容,你学进去、有兴趣了,才能感受到快乐。但作为老师、家长,你首先要知道快乐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往往有的老师将一些专业性的东西简单化、细致化,这样容易让学生找到一些乐趣,而不是一味地去训:你为什么不懂?你为什么不会?实际上可能是老师没有很好地讲清楚,往往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问题。目前很欠缺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音乐,让他们去展示或者说是交流这样的机会,因此,要让孩子们多上台演奏,而不是一味地考级拿证书。当然现在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考级,因为它已经产业化了。我觉得任何事情,形式是一方面,内容更重要。”张老师说。

抛开教师的身份,作为一位琴童的父亲,张维也有不少育儿经验值得分享。他说:“我的孩子可能在很多孩子当中是比较幸运的,也可以说是很不幸的一个。幸运的是我们家两个钢琴老师,不幸的是他学钢琴的时候不能出错,错一点点我们俩人同时就喊‘不对’,一点也不能错。他在男孩子里面算是比较能坐得住的,4岁左右就开始简单地弹琴,不到4岁半就正式学琴。同时,他很喜欢听音乐会、歌剧等,前几天我带他去国家大剧院听歌剧,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坐不住,一直从头看到尾。我觉得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孩子沉浸在音乐氛围中。因为现在的条件太好了。现在手机上、QQ音乐、虾米音乐上一搜索,乐谱全都出来了,全都是免费的,而且你还可以选择音质,有一个稍微好点的耳机就可以了。我上学的时候条件还不太好,假如想听一部音乐作品就要去图书馆查阅卡片,而且全是英文,查完之后去视听室听,都说那些黑胶唱片或老式的盒带,音质差,完全听不清楚。我现在就是特别想给基层的老师灌输一些意识: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听音乐的习惯。”

教师的责任重大

张维老师参与过很多社会音乐活动,接触过很多老师,所以他特别关注基础教育师资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比赛,有的孩子弹的曲子特别大,但是弹得完全不对,错音一大堆就来比赛了,说明老师根本没有在音乐上给他们把好关,其实就是师资的问题。我们学校有个考级,以前我没怎么参与过,后来我做了一些老师的培训,把我吓坏了。辛苦准备了好几天的演讲,他们根本没听懂,然而内容都是最基本的。我认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源情况,我们的基数是很大,但实际情况确实不太理想。基数太大,师资跟不上,就会有一些人‘无证上岗’,完全没有资质的人浑水摸鱼。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感觉无所谓,反正已经花钱了,不管学成什么样子、弹得对与不对并不在乎。以前我觉得这种讲学太麻烦了,没有必要,但现在我不推脱了。作为高校专业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还是要发出点声音,更要跟我们的同行保持交流、沟通。”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2

有声的无声世界

《钢琴课》以旁白揭开帘幕,我们听到一个女声诉说:“这不是我真实的说话声音,而是我内心的声音。”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女主角爱达是一位苏格兰女钢琴师,从六岁起不再说话,但耳朵并不聋,没人知道为什么。电影短促地介绍了她带着她的女儿弗洛拉即将远嫁到新西兰一座毛利人聚居的小岛上,她丈夫是那里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很快就是她们娘俩在小岛海滩边上岸的镜头,故事进入正题。影片故意没有交代女主角的前史,女儿的由来,直接进入一段崭新而陌生的婚姻。母亲不说话的原因和前史,在随后成为了小女孩对岛上古板保守的长舌妇营造神秘感的源泉―她一天有一个新说法,今天可能是因为目睹了被闪电劈死的父亲,明天就可能是更不可知的原因。

由于钢琴太沉,即便不愿意,爱达也不得不将它留在了海滩上。这是一处绝妙的设计,有四两拨千斤之功用,可谓电影的戏眼。首先它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意世界,其次它为接下来的剧情作了铺垫。因为迫切需要钢琴,爱达去找和毛利人融为一族的邻居贝因,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解决运送钢琴的问题。贝因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宣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被深深打动,他以自己的80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

贝因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一开始当然拒绝,但她可无法摆脱弹奏钢琴的渴望,于是定期前往贝因家教授钢琴课。说是钢琴课,其实只是贝因听,爱达弹,更像是私人演奏师。而两人慢慢发展出的爱情,倒像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亲近可以换回钢琴。在音乐与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爱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食指。是愧疚,也是无奈,更是绝望,斯图尔特把爱达连同钢琴一起拱手相送,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

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贝因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三个女人的巅峰

讲述音乐家的电影很多,讲述钢琴师的故事也不少,每个导演都希望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可以说,在有关音乐家的电影中,观众最期待的是看导演准备如何让音乐家弹奏第一个音符,这更像是一场视听艺术。

在《钢琴家》里,爱达头一次弹奏钢琴是她刚上岸,得知钢琴无法被搬走时。她坐在被封的钢琴面前,掰开一块木板,伸手进去。这时镜头切至钢琴内部,我们看到黑暗中央,外部的微光照亮了几个琴键,一只纤手入内,就在这几个琴键之间弹奏起来。这个设计不仅在画面上极富美感,在叙事上也至少具有两个功能:显示爱达对钢琴的依恋程度和她高超的钢琴技巧。

另一处极具冲击力的场景是贝因领艾达和弗洛拉去海滩边弹钢琴―前一个镜头是金黄色的阳光洒向整片海滩,后一个镜头就已经是日落后阴冷的海边。而艾达则始终在弹同一支曲子。镜头俯拍,我们看到弗洛拉在海滩边堆出了一个海马,艾达终于起身离开,在海滩上走出了一串脚印,弗洛拉随后跟上,然后是贝恩斯,三人脚步最终汇聚在一起。这个场景同样是在巨大的诗意下,完成了几种功能:显示了时间变化,海滩一定是经过了一次涨潮和退潮,才能呈现一片平整,说明了艾达弹奏钢琴之忘我;三个人脚印的汇聚是对接下来剧情的预示;也显示了贝因的耐心。

人类学出身的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第一部短片《果皮》就获得了戛纳短片奖的金棕榈,那是1986年,她32岁;《钢琴课》得奖时,她39岁。直到现在,她依然是唯一一个获得过金棕榈的女导演。今年是戛纳的第67年,60岁的简・坎皮恩终于坐到了评审团主席的位置。这个一头泛金长白发的女士,有女王一般的气势,却始终在拍摄那些具有诗性的独特灵魂―作家(《天使与我同桌》)、诗人(《明亮的星》),简・坎皮恩的不凡之处在于她不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些灵魂的高贵处,更以巨大的毅力将它们表达出来,向世人传递这份不平凡的诗意。

《钢琴课》的女主角爱达,简・坎皮恩第一个人选是西格妮・韦弗,她因档期问题拒绝了这个角色。之后是詹妮弗・杰森・李,但她当时在拍《毒海情迷》。伊莎贝尔・于佩尔也和简・坎皮恩碰头,并拍摄了一组复古造型的定妆照,但她后来认为自己不如霍利・亨特合适。由于霍利・亨特只有1米57,剧组不得不在9到13岁的女孩中挑选那些看上去足够小的,这样才能令人相信她确实是霍利・亨特的女儿,最终,剧组选中了11岁的安娜・帕奎因。霍利・亨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下了很大功夫,她自己包揽了片中的钢琴演奏,还负责教会安娜・帕奎因手语,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3

2000年,代表中国参加第14届波兰华沙肖邦国际比赛。2003年,获法国ANDRE・ DUMORTIER国际钢琴比赛唯一大奖,同年获比利时EXCELLENTIA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与比利时皇家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7号钢琴协奏曲》。比利时Chapelle musicale报纸评论道:“这位中国的女钢琴家光辉而细腻地诠释了莫扎特作品,与指挥家菲利浦・加德的合作,使音乐会堪称为优美与才能的最好结合。”2010年,获美国洛杉矶好莱坞“金钥匙”荣誉。2011年,受肖邦协会邀请赴奥地利加明市参加“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演奏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为当今乐坛活跃的青年钢琴家,杨珊珊先后在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汉堡艾尔博爱乐音乐厅、美国洛杉矶帕莎迪娜剧院、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奥地利加明市音乐厅、菲律宾文化中心、北京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星海音乐厅、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成都娇子音乐厅、湖南音乐厅、武汉编钟音乐厅、杭州大剧院等国内外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并录制个人钢琴专辑《如此珊琴》《柏林爱乐音乐厅音乐会现场实况》及双钢琴专辑《黑白印象》。2015年8月,赴日本东京录制全新个人专辑肖邦《24首前奏曲》。2016年,入选华夏琴音全球9位华人钢琴家音乐季。

自200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担任钢琴主课教学工作以来,多次荣获各类钢琴比赛中的“最佳指导教师奖”。所教学生多次在国内外钢琴比赛中获奖,如2011年俄罗斯第9届霍洛维茨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3名、2013年第1届普萨卡国际钢琴比赛第1名、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键盘类器乐演奏比赛一等奖、2014年CCTV钢琴大赛银奖、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学院杯”第1名及“雅马哈年度奖学金”、2014年第4届深圳钢琴公开赛专业少年第3名等。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师生音乐会和大师班,包括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深受一致好评。2011、2014年,先后两次担任CCTV钢琴大赛钢琴专业组评委,并多次在各大赛事中担任评委,如中央音乐学院“学院杯”钢琴比赛、香港金紫荆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雅马哈”全国钢琴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

杨珊珊是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青年钢琴家,她的演奏个性鲜明,色彩丰富,富有感染力,热情豪爽又不失细腻诗意。曲目涉猎广泛,对各个时期的作品性格把握准确,同时又诠释新颖。特别是多年潜心研究肖邦作品,对肖邦作品的演奏有着深刻理解和诠释,并曾多次受到肖邦作品演奏权威大师的指点。

提起歌唱家王宏伟,可谓在国内久负盛名,他很多荡气回肠的声乐作品让人印象深刻。近年来,王宏伟也在尝试着将民歌与西方伴奏艺术结合,将民歌艺术带入音乐厅。在这条尝试的道路上,有一位重要的人物,这就是他的妻子―青年钢琴演奏家杨珊珊女士。夫妻二人的结合既丰富了彼此的生活,又影响了对方的艺术造诣,并由此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二人合作的系列音乐会《弹琴说爱》,一架钢琴与民歌的对话,夫唱妇随的舞台形象令人难忘。听过他们夫妻二人音乐会的人,都会为这对舞台伉俪珠联璧合的演出而感动。

杨珊珊表示,她作为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副教授,主要的工作是培养钢琴演奏人才,为爱人伴奏完全是偶然的尝试,没想到无心插柳的举动,竟然促成了二人在艺术上的合作和创新。不知不觉中,杨珊珊默默地为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开辟了一条新路,提升了民歌的艺术格调。杨珊珊说,这辈子只为王宏伟伴奏。她计划明年出版一本民歌伴奏集,每首伴奏都是她H自编写。

部队文艺大院“泡”大, 5岁定向学钢琴

杨珊珊来自南京,是地道的南方人,但她语速很快、笑声爽朗、性格幽默,有点北方姑娘大大咧咧的性格。

谈及她学琴的过程,她颇为感慨:“我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南京前线歌舞团部队文艺大院里,我爸爸是部队演员,妈妈是医生。我学琴完全是受我姑姑的影响。我姑姑曾经在部队学习过竖琴、钢琴,后来转业了,没有继续从事钢琴艺术,所以她希望我能学钢琴,走上专业道路。”那个年代,社会刚刚掀起学琴热。尽管有热度,但是学琴的条件还很艰苦。当杨珊珊5岁时,为了学琴,爷爷和外公各出了一半钱,给她买了一台聂耳牌钢琴。毕竟那时候钢琴对家庭来说属于极其高档的奢侈品,仅仅靠爸爸妈妈的工资还是不够的。不过她很幸运,就住在部队文艺大院,找老师很方便。她的启蒙老师是吕青宝,他和钢琴家殷承宗是同学,所以她的钢琴启蒙很规范。另外,由于杨珊珊的邻居们都是歌舞团的职工,谁家孩子练琴怎么样,大人们都了如指掌,也就形成了相互比着学的环境。在部队文艺大院里,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杨珊珊从小就接触了国内优秀的艺术作品,有舞蹈、声乐、话剧等,耳濡目染地就被大院的艺术氛围熏陶着……

如今南京前线歌舞团还流传着一句话,一个部队大院培养出了两位钢琴家,一位是秦川,一位就是杨珊珊。杨珊珊称,当年秦川是他们大院里孩子们的偶像,后来她也成为别人的偶像。她说道:“学习钢琴的道路真的很辛苦。但我比较听话,钢琴弹得不错,很多家长总是拿我作参照,说他们家的孩子有多么的不刻苦,所以私下里,我经常被同学挤兑。我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练琴,每次到学校就有同学过来埋怨我‘怎么又这么早练琴,明天你晚点再练’。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就磨磨蹭蹭不练,我爸喊道‘怎么还不练呢’,我只能乖乖地开始练琴,结果上学后又遭到了同学的埋怨。”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4

【关键词】启蒙教育;教学内容;素质培养;规范教学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特别是传媒上经常见到我国的钢琴演奏家表演,吸引了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学习钢琴的孩子日益增多,学龄也日益提前,很多年幼的孩子已经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使钢琴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也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钢琴启蒙教育的现状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现在最缺乏的其实是合格的钢琴启蒙教师,很多业余的学习者,只学习3-5年的钢琴便涉足钢琴教学领域,不负责任的现象很普遍,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这对钢琴启蒙教育形成不良的影响;很多培训机构出于经济考量,往往不认真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形成“速成”的风气,往往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半途而废;有的家长在学习钢琴的问题上认识不足,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多追求成果和形式忽略了钢琴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钢琴启蒙学习的第一步

“启蒙”这一词的意思就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论调“先随便找个老师学习,以后再换个好老师。”在很多人看来,“启蒙教育”就是从零开始,是无关紧要的阶段。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钢琴的启蒙教育如同建高楼,地基不牢是建造不高的。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在这一阶段决定着学生是否会热爱钢琴艺术,打下良好的弹奏基础,向更高层次发展。不好的启蒙教学会误导学生和家长,养成很多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弹奏方法。即使今后遇到好的老师,也很难改正。钢琴启蒙教学,大多针对的是学龄前的儿童。一般五周岁左右学习钢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年纪。年龄太小,手指太过柔软;年龄较大又会错过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钢琴讲究“童子功”就是源于这里。年龄只是参考的一个方面,最主要还要取决于儿童生理、心理的适应能力。学习钢琴的孩子最起码要能分清楚左、右手,能数十个以上的数;对于手大小的问题不用很在意,手指条件不是前提条件,掌宽指长当然好,但手指短小也会很灵活。

三、初学的规范

钢琴启蒙教学教师要重视规范的坐姿、手形、识谱。坐姿要坐在钢琴的正中间,这样左、右手能最大范围的掌控琴键。身体要坐直,肩膀自然下垂;坐琴凳的三分之一处,稍微往前倾,脚要着地,较小的孩子可以准备一个垫脚的凳子。手形要做到手腕与琴键平行,不能过低也不能抬得过高,手指第一关节要“凸出”,做到“指尖”触键。手指横向要放到琴键的中间位置,纵向要靠近黑键。识谱要让学生认识所弹奏谱面的所有符号和内容,包括高低音谱号、拍号、调号、小节、音符时值、休止符时值、音阶排列等,哪些部分用左手弹奏,哪些部分用右手弹奏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全面了解钢琴教学的内容

启蒙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完成教学内容,在进行启蒙教育时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钢琴学习的内容脉络和线条。第一基础训练,包括音阶、琶音、哈农;第二练习曲,包括入门练习曲、拜尔练习曲、车尔尼系列、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克列门蒂练习曲、肖邦练习曲、斯克里亚宾练习曲等;第三复调训练,包括小巴赫、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斯卡拉蒂、平均律等;第四奏鸣曲训练,包括小奏鸣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第五大中型乐曲训练,包括中外作品、各时期各流派的钢琴作品、钢琴协奏曲等。了解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琴者知道自己的弹奏阶段,并激发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拓展钢琴弹奏的广度和深度。

五、家长在钢琴启蒙教育阶段的作用

家长的督促和辅导,是孩子学习钢琴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无论孩子处于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都与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科学的辅导与督促会让孩子学琴更有成效。要让孩子有兴趣,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除了老师的作用,还需要家长积极的评价。因为孩子练琴的时间大多在家里,而家长是第一听众,家长的评价得体,会让孩子为纠正自己的不足反复的去练习;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弹奏评价不得体,会让孩子失去弹琴的信心和兴趣。家长的坚持在学琴过程中也很重要,毕竟孩子没有自约性,坚持每天练琴并完成每一次课程作业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督促。所以家长的作用在启蒙教育阶段是举足轻重的。

六、把考级、比赛、演出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在钢琴启蒙教学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考级、比赛、演出活动,增加出场锻炼的机会。家长不要盲目攀比初学阶段孩子的考级级别,而应重视培养孩子对钢琴艺术的喜爱;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弹奏练习钢琴的能力;重视完整准确演奏作品,并了解钢琴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考过10级并不代表具有良好的弹奏水平,能完整准确弹奏一首钢琴曲更有意义。比赛和演出对于钢琴学习必不可少,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比赛演出不要过于看重成绩,而应该克服怯场紧张,真正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把考级、比赛和演出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能在钢琴启蒙阶段培养正确的理念,培养对钢琴艺术的热爱。

七、学琴的意义

学习钢琴,并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钢琴家。钢琴家不是学琴孩子唯一的出路和学习目的,把兴趣培养、智力开发、意志锻炼、提高艺术修养作为根本,才能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和误区,及早纠正,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钢琴启蒙教育。弹钢琴是一个技术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不断的练习、靠时间的堆积,才能将技术变成技艺,才能达到孰能生巧,准确表达音乐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功底,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精髓,才能真正喜欢钢琴表演艺术,这才是学习钢琴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3]曹理.音乐教育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7).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5

[关键词] 孤独;宿命;内因;外因

朱塞佩•托纳托雷,作为意大利的新锐导演,是一个浪漫的电影诗人。他的三部最知名作品为《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与许多其他美国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没有兴奋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没有漂亮的男孩或女孩,讲述了一个传说,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好莱坞美国平民英雄――1900。

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和身份,在世界上孤独生活的人。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他冷漠、抵抗、困惑到理解,用手指在钢琴上弹奏出舞蹈,也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取得音乐成就,宛如周期交替的历史河流,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位钢琴家,出生在海上,成长在海上,最后死在海中。观众可以清楚地体验到一股淡淡的忧愁浸润整个电影。《海上钢琴师》在1998年10月上映,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时间,但还是留给观众挥之不去的美好印象。经典的电影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可悲地褪色,相反的是,它会越来越迷人。目前,已经有很多评论家和美学家评价了这部电影,从美学的角度来看,1900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启迪我们的生活和音乐世界,以及对世界的思考。1900是孤独的,下面来解读他的孤独宿命。

一、孤独表现

影片中的主人公1900,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地看透人心,并借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踌躇不前。正如1900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钢琴上的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以下对1900的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和钢琴天才的孤独表现进行简要分析。

(一)生活状况

1900是一个天才钢琴家,出生后即被世界抛弃,本来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自己的父母,并拥有自己的国籍和自己的一切。但是不幸的是,他是个孤儿,被遗弃在船上,从出生就遇到了不公平命运带来的悲惨和孤独。他跟着游船“弗吉尼亚”号航行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并逐步成长,久而久之,1900已被视为弗吉尼亚的“重要家庭成员”,而船上的乘客,已成为他与外界沟通、了解世界的惟一渠道。1900的孤独生活注定他要失败。他的生活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环境。局限在狭窄的居住环境,1900不能与更多的人接触。所以,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并逐步被自己酿造的致命悲剧而扼杀。

(二)性格分析

1900性格内向。由于生长在有限和封闭的世界中――船上,他缺乏与外界的联系。他住在海上,他的心就像是干净的大海。他无法理解世俗的东西,甚至是游戏的概念都不能明白。他只知道旅行与音乐的天地,他自己精心编织的美丽的梦想。1900年的生活单纯,使得他的才华也像孤独绽放的花朵;1900是一个音乐天才,会让观众觉得他自负、高雅,从不墨守成规,他从来没有严格按谱来演奏。他不像平凡人一样生活,人们也不能影响他的生活,他住在船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他来说,所有的约束和规则是没有意义的。当乐队在船上演奏的时候,他经常忍不住地不按乐谱自由发挥,但仍然会获得大家的掌声和认可。当他继任阴霾的乐队指挥,1900总会向观众展示恶作剧般的笑容。在那个时候,观众会突然发现,其实,他只是一个无辜的孩子。1900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甚至不敢离开从小生活的环境,即使他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孩,并且对她一见钟情,1900试图下船去寻找女孩,但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在最后关头,当他惟一的朋友马克斯告诉他,这艘船即将被炸毁,他也不肯离开,最后选择了死亡。

(三)钢琴天才

《海上钢琴师》不仅是一部经典电影,更是一部音乐史诗。近乎完美的电影配乐,让我们深深陶醉。在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的头等舱舞厅演奏钢琴。事实上,从一开始,已经注定他与钢琴的不解之缘。当1900失去惟一的爱――他的养父之后,音乐闯进他的世界,并从此成为他的同伴。有一天,他偶然地来到了头等舱的宴会厅。通过入口玻璃屏幕,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钢琴,随后1900便走入了丰富多彩的陌生世界。1900偷偷地溜进舞厅,并在钢琴前坐下。当他的手落在键盘上时,1900开始了传奇音乐经历。没有人指导,没有人教诲,1900拥有的是绝对的音乐天赋。他演示了他的超凡脱俗的钢琴演奏才能。

二、失败的尝试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尝试,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也有过很多次尝试,但终究都失败了,主要有爱情和生活两个方面:

(一)爱情的尝试

在影片中,爱情只出现了一次。因为爱,1900本来决定在纽约上岸,寻找年轻的女孩:一天下午,当1900坐在钢琴前,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他的视野。窗外,女孩的脸在蓝天下显得格外纯净。在1900生活的30年中,他第一次有了心动的感觉。凝望着天使般的面孔,1900即兴演奏了爵士乐来生动地表达了这一情感,音乐表现了1900的情绪变化,也让观众体会到了纯粹的爱与寂寞的心还有他的柔情。音乐记录了纯真的爱情和永恒的美丽,是他心中之爱的真实表达。跟随录制音乐的唱片公司感到无比震惊。随即,对方许诺要发行他的专辑,让更多的人能听到他的音乐。然而,1900只希望这个女孩可以听到他的演奏。这张专辑代表了他的爱,他不希望与他人分享,不希望别人窥视他的真实感受。“我不会让我的音乐去任何地方。”之后1900唤醒了他的勇气,想要下船去寻找他的真爱,面对陌生的世界,听着嘈杂声、口哨声和来自遥远的工厂声音,这些都组成了一个无序的旋律,1900甚至找不到对这个旋律熟悉的感觉。1900扔掉了帽子,返回船舱,他下不了船。1900对于陆地与爱情还是恐惧的,对于1900,只有留在船上面对浩瀚的大海才可以放松自己,所以他选择留下来,最后,爱情还是抵不过强大的命运,1900的爱情结束于海上。

(二)生活的尝试

大海选择了1900,他选择了钢琴。好朋友马克斯一直试图说服1900离开游船,但1900拒绝了。因为1900拒绝,他便要付出生命,最后连同“弗吉尼亚”一起被炸成碎片,他绝对不会离开大海。这是1900的命运,他无法逃脱。他和大海永远分不开。1900出生在海边,在海面成长,也死在海上,让他无法选择。根据传统的悲剧观点,1900的死亡并不属于俄狄浦斯王式的壮烈牺牲,没有灯光,与命运的斗争中,甚至没有崇高的理想。这让我们回忆起什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他的痛苦深表同情,并被他的冷漠激怒。”事实上,他一直拒绝命运,然而,他的斗争的方法不是生存,而是死亡。除了死亡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证明他抗争这个世界的荒谬。最后,只有以死来体现一个真正的自我。

三、原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内因是发展的关键,而外因是条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了1900的孤独命运。

(一)自身原因

影片中的游船“弗吉尼亚”号是一个重要的空间,这是用来创建天才、培养天才,同时摧毁天才的独特象征。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东西与物质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政治,没有经济,也没有战争,只有美酒与动听的音乐。在这艘船上出生的孤儿――1900清楚地了解他的生命意义,他了解海洋是他的世界,钢琴是他的生命,“弗吉尼亚”是他的家,是他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离开任何其中之一,他将无法正常呼吸,无法正常生活。1900的生活包括海洋和音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他拒绝了好朋友马克斯让他离开船舶的邀请。他只能面对海洋,对于1900,海洋与陆地完全不同,他还没有适应在地面行走,他已经融入了浩瀚的大海。1900最终没有离开“弗吉尼亚”,那里载有他的理想和命运。甚至直到最后一刻,他也选择与“弗吉尼亚”共存亡;1900有独特的钢琴天赋,但是当他面对庸俗的人类社会和空间,他就变成一个无能的人。1900拒绝陆地,虽然那里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复杂的文明。在陆地上,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所以,如果让他选择,他只能选择熟悉的海洋。

(二)外部原因

1900出生于19世纪初,时值欧洲移民大批涌入美国,外来文化也随着涌入。美国代表当时繁荣的工业文明,由产业逐步深入到文化。1900作为工业文明的弃儿,注定不被当时世界所接受,他就像一张白纸,对于海上之外的陆地上的工业文明一无所知,根本不能适应外面的世界;《海上钢琴师》也提出了宿命论,所谓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不可预测的,也是注定不可改变的。在这样一个概念下,认为人们只能相信命运的安排。在现实面前,他们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只能做命运的奴隶。总之,这是消极宿命论的概念,它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人的自然性格让人无法抗拒本能的诱惑。影片中用了大量的巧合来解释1900的孤独命运的必然性与宿命论思想。

四、结 语

1900是上帝的杰作,他同样充满了激情和才华。1900的生活是无法选择的:在悲惨的命运面前,他选择了音乐来弥补;面对船上所有的规则和规章,他选择用不屑和蔑视的态度来抵制;面对爱情,他选择撤退;面对死亡,他选择了冷静和坚定的态度。但他没有选择下船,即使有爱的吸引和生命的威胁。在20世纪,在广阔的大地上,人民拥有了太多的选择和太多的遗憾。没有人能预见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掌控自己的未来,争取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王颖.浅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身份认同[J].科教文汇,2008(08).

[2] 王小蓉.《海上钢琴师》――现代人悲观消极情绪的表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6).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6

卞萌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习琴。6岁因会弹琴被市立著名的红旗路小学文艺班提前录取为一年级学生,并参加了接待阿尔巴尼亚外宾的演出活动。1978-1984年,卞萌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8年取得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文学学士,并被学院推荐免试攻读钢琴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先后师从刘爱贤、尤大淳、林恩蓓、李名强等教授,并曾在国内、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

1990年初,卞萌被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人民艺术家”叶卡捷里娜・穆里娜和钢琴艺术理论家索菲亚・亨托娃教授。1994年5月,被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授予音乐艺术(钢琴)博士学位。同年11月,又被俄罗斯最高学位授证委员会授予哲学(艺术学)博士学位。1996年初,学成归国的卞萌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两场独奏音乐会,琴键上跳动的音符充满灵性,而音乐风格把握的精准到位更让老师们看到了她的变化与进步。求才若渴、广纳贤能的中央音乐学院千方百计地把她留在了北京。这件事在当时国内音乐学院颇为轰动。

1996年,由卞萌所著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在北京出版。这本书被国内专家高度评价为“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将中国钢琴艺术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与广度”的专著,卞萌也成为中国钢琴界少有的集演奏、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优秀人才。

此外,卞萌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译文,著有《钢琴全面训练基础教程》,并出版了个人钢琴独奏CD《中国钢琴音乐精选》、VCD《钢琴名家教名曲――卞萌专辑》等作品。在学术专研之余,她还经常举办钢琴音乐会,演奏曲目包括从巴罗克到近现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留学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钢琴的?

卞萌:因为我父亲是钢琴教师,所以家里有钢琴。我从5岁开始学弹琴,起初只是弹着玩而已,总是边唱边弹。当时我家住在南方(安徽安庆),同一个院子里的一位小学音乐老师听说我会弹琴,就说他们学校(当时的红旗路小学,现在叫双莲寺小学)正好有一架钢琴,需要我这样的学生,因而我也就提前上了小学。我第一次上台是6岁多,参加的是当时学校在市政礼堂举办的演出。

留学生:钢琴于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

卞萌:受父亲的影响,学习钢琴于我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每天都要坚持弹一弹,它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的时候,我经常会去参加市里的一些音乐活动或者是演出。后来,我又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再公派留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回来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20年,一直生活在音乐学院的氛围中,始终没有离开过钢琴。

钢琴很像一个“魔术盒”,能够发出各种奇妙的音响:大自然中流水、风声,教堂的钟声,钟楼上的银铃,还有,不同人发出的歌唱的声音,或男声,或女声,或合唱……钢琴就像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每天都要见面。

留学生:俄罗斯的钢琴专业在教学上和国内有什么区别?

卞萌:俄罗斯的钢琴学派可以说是自成一派。虽然与欧洲最早的发源地意大利、法国、德国相比,俄罗斯的钢琴学派起步要晚一些,但是后来者居上。在很多重要国际性的钢琴比赛中俄肴硕加姓季萸凹该大奖。另外,俄罗斯学派的作品非常吸引人,很多获奖者最后一轮与乐队的协奏曲都愿意选用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我记得前两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钢琴大赛,其中前六名获奖者最后一轮选择的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协奏曲。

俄罗斯钢琴学派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尤其是在演奏方面。安东・鲁宾斯坦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钢琴家,当时被称为“俄国的李斯特”,因为他的演奏同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吸收了李斯特感情鲜明、热情奔放、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所演奏的作品等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特点。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音色特别浑厚,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充满了激情豪放,极具艺术感染力。安东・鲁宾斯坦非常善于把握作品的整体,他的演奏就像是在圣坛上演讲一样,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场下的观众。

我在俄罗斯学习了六年,我的老师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是前苏联尼古拉耶夫钢琴学派传人。这个学派倡导“深触键”,重视八度与和弦弹奏技巧,整体上力度变化鲜明、具有激情豪放、大气磅礴的演奏特征。同时,它也非常强调如歌(即歌唱性),提倡非常深沉的连奏音响。这个学派的钢琴演奏触键和音色非常干净利落,音色丰满、真挚感人、充满共鸣。2001年10月,我的老师叶卡捷里娜・穆里娜首次访问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独奏音乐会,在当时很是轰动。尼古拉耶夫学派,甚至是整个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都是“用音乐带动技术”,就是演奏者首先要内心里充满了音乐,再用音乐来带动演奏技巧的展现。

我当时主要跟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教授学习演奏,我个人觉得她在教学上还是跟国内有所不同的。在国内,一般采用的都是“师生一对一”封闭式的传统钢琴教学模式。而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上课的时候,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教授借鉴自己在国内外讲学时常用的“专家课”形式,实行一种“用大课形式进行的个别教学课”方式上课。她每周来三天,只要是她班上的学生都可以来,这样,老师主要针对演奏的学生讲课,现场的其他学生也可以一起旁听观摩,通过老师的讲解熟悉曲目、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指法规则。真是“一人上课众人受益”。这种上课方式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学生能在不同观众或演奏环境(不同的教室)中进行演奏训练,更有利于他们适应在大演奏厅的表演。有过这样多次舞台环境感体验的学生,一般都不会出现怯场、恐慌等现像。

另外,在上课的时候,叶卡捷里娜・穆里娜老师会亲自示范,因为她有着长期的舞台演奏经验,所以每次上课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她的那种演奏家的气场,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艺术熏陶。有时候,说一个小时或讲一万句,都比不上一次直观的示范演奏,钢琴课就是这样。

留学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你今后的艺术生涯有哪些影响呢?

卞萌:俄罗斯的这段学习经历可以说是对我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当时是1990年公派赴俄留学的,1991年的时候我回国在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演出,当时我在附中的一些老师也都到了现场,她们对我这一年钢琴演奏的变化很是惊讶,说:“大不一样了!” 比如我弹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我在国内也曾弹过,但是后来在俄罗斯又学习了一番以后,对它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些。

因为我当时赴俄主要是学习,所以和学校的老师接触蛮深的。我在俄罗斯留学的第二年,我又学习了一门钢琴理论,当时的老师是索菲亚・亨托娃。她负责辅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主要是有关中国钢琴文化的论文,后来被编成了一本中文书,名叫《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叶卡捷里娜・穆里娜和索菲亚・亨托娃这两位老师,她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专业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我:在我回国的20年间,叶卡捷里娜・穆里娜老师一直都在弹琴和开各种演奏会,今年3月底又将在中国演出,我觉得她一直都生活在艺术当中;索菲亚・亨托娃老师一生写了40多本书,她这种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令我很是折服。

留学生:在众多的俄罗斯钢琴曲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卞萌:俄罗斯著名的钢琴曲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众所周知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等等。这些作品极具俄罗斯音乐特色,但在演奏上也有一定的难度。苏俄作曲家还有很多很好听的中、小型乐曲,像巴拉基列夫的云雀,格林卡的夜莺等。

留学生:你认为俄罗斯音乐文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卞萌:中国和俄罗斯是相邻的两个国家,所以在各个方面影响都很深远。因为我主要研究的是钢琴领域,那我就讲一下俄罗斯对中国钢琴方面的影响吧。其实,中国的钢琴与俄罗斯的钢琴文化还是渊源已久的。十月革命时期,一些俄国难民后来流落到中国上海,其中有一位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扎哈罗夫,他是最早对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产生影响的音乐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人萧友梅邀请他到该校任钢琴系主任。由于扎哈罗夫在当时的中国上海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音乐家,提高了中国在钢琴演奏和教育方面的水平,尤其是在钢琴教育上,使之可以与当时的世界并排,故他被我们称为中国钢琴文化的“一代宗师”。当时还有一位作曲家齐尔品于1934年11月在上海发起了一个“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创作比赛,无疑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激发了东方作曲家发扬民族音乐的信心。

留学生:俄罗斯钢琴学派无疑是众多钢琴学派中最为耀眼、人才最多的钢琴学派,涌现了许多世界级的钢琴家和教育家。其中你比较欣赏的大师有哪些?怎么评价他们的演奏风格?

卞萌:俄罗斯的钢琴大师有很多,其中一些已经过世了,像涅高兹、索弗罗尼茨基、里赫特尔、吉列尔斯等,只能听传下来的录音或录像了。就在世的钢琴大师而言,我个人比较喜欢格里哥利・索格罗夫,他今年年底(12月份)将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会。整体上来说,俄罗斯的钢琴演奏风格给我的印像都是很宏伟的、气势磅礴的,而且在弹奏歌唱性旋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高贵、很忧郁的、高山仰止的感觉。

留学生:除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外,俄罗斯还有哪些在钢琴教育方面比较好的学校?

卞萌:俄罗斯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院校有两所:一个是建立于1862年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它是俄罗斯最为古老的音乐学府;另一个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于1866年建立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原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俄罗斯、也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学府,涌现了不少杰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等。当然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有许多其他比较优秀的音乐学院,诸如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等。

留学生:你认为中国的钢琴学派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卞萌:我记得1994年在彼得堡论文答辩的时候,学校的教授肯定地说:显而易见,有一个中国的钢琴学派了,已经正在形成。20年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在中国又出现了新一代钢琴家,如郎朗、李云迪、陈萨、王羽佳、张昊晨等,这成为了中国人的自豪,体现了中国人在钢琴事业上的成绩,让人看到了中国钢琴演奏和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根据钢琴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学派的形成除了有一批技艺高强的演奏家,还要有高深度艺术境界的作品支撑。首先,是要学习前人演奏和创作的经验,取其精华所在,然后,是挖掘创造出中国人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对西方作品进行再创造,在保持其原有精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说服力并使听众能够接受,也要把中国作品弹好,这个就有很多课题要做了,而且是很值得去做的。

留学生:你觉得钢琴对初学者而言最难的地方在于哪里?

卞萌: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钢琴也不再是什么特别的奢侈品了。一般经济还可以的家庭都能够买一架钢琴。钢琴的音准是被调好的,手按下去就有声儿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学的。但,它的难度在钢琴是多声部乐器,要掌管多个线条层次,音域最大,最为复杂,钢琴用得好可以代替一个大乐队(当然你也可以弹单旋律)。

在学习弹钢琴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就是拟人化,弹起来要很有韵律。怎么弹得吸引人、有韵味这是钢琴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你要学会让钢琴听你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完全地控制它,你还要和它交朋友,让它发出自身最美的声音。

留学生:对于快速提高钢琴水平,你有何好的建议?

卞萌:我觉得在钢琴这个领域里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只有下足够的功夫,正所谓欲速而不达。唯一的劝告就是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老师,这样一来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因为前人的经验可以告诉后人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地、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我建议学生首先要把底子打好,基础阶段千万不要着急,一定把基础打扎实。这就跟盖房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根基搞好搞牢,后面才可以盖起摩天大楼。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7

2009年10月11日至17日,由北京市教委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大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活动 “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在北京举行。

“2009北京传统音乐节”旨在打造北京音乐文化精品项目,搭建国际传统音乐文化交流平台。音乐节期间,举办了10场传统音乐系列展演、7场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及6场传统音乐大师培训班。传统音乐展演中,开幕式以音视频相结合的立体化形式展现“从金中都到新北京”八百年音乐史的深度和厚度;闭幕式以“民俗狂欢”的节日欢庆展示北京传统民俗音乐、歌舞的丰富多彩;中国吟诵雅集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年逾古稀的学者展示濒临灭绝的古诗文吟诵。此外还上演了荟萃各地区、各民族音乐,展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传统音乐教学成果的专场音乐会和来自日本、韩国的汉诗吟诵、来自挪威的民间音乐表演。高端论坛包含了传统音乐如何面对当代全球化的挑战、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建设以及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院长论坛等七场,云集海内外专家学者,全面探讨“传统遭遇现代”所引发的各类重大理论课题。大师班培训邀请民歌大王王向荣、北京民歌专家陈树林、挪威的音乐家以及吟诵专家面对面传授民歌、吟诵等传统音乐艺术。 (宁)

第四届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举办

本刊讯10月1日至10月1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钢琴艺术》编辑部协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

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自2006年10月开始,迄今已历经三届,集大师音乐会、大师公开课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于一身,同时结合学员音乐会、协奏曲比赛等综合实践内容,在国内钢琴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今年的艺术节有多位国际一流的钢琴大师和钢琴教育家会聚北京,来自立陶宛的著名钢琴家和教育家穆莎•卢贝凯特,西班牙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华金•索里亚诺,波兰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银奖得主凯文•肯纳,克莱本大赛头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科布林以及现任教于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和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的马蒂•瑞卡力奥,除了繁忙的大师课和讲座,艺术家们还以不同形式及曲目纪念天才肖邦逝世160周年。(萌)

全国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交流活动举行

本刊讯2009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宁波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钢琴学术委员会、《钢琴艺术》编辑部承办的“海伦钢琴”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8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应对策略;

【中国分类法】:J624.1

目前,对于儿童钢琴的学习已越来越大众化,家长不仅希望通过学习钢琴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他们更需要的是通过钢琴优美的音色,使孩子们在未来通过这一特长陶冶自身的情操,舒缓生活中的压力,丰富自己的生活。但是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如家长希望在工作回家后听到孩子的钢琴演奏,释放一天的压力,然而孩子却是被逼着进行的钢琴学习,严重缺少兴趣。从钢琴教师方面来说,他们对于钢琴的教学只是教授技巧,而非音乐,纯属应付考试。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孩子,即使钢琴等级达到很高级数,也无任何实际意义。因而,对于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儿童自身对钢琴学习的影响: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特质的态度、感受、评价,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儿童的自尊具有较高的情绪导向作用,他们会更多的关注与其他人的比较,以此审视自身在人群中的社会标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成功标准的内在评价,通过这一标准来评判自身成功与否。

成就动机是指在目标设定的前提下,追求学业、事业的内在动力。成功动机具有期望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奥苏贝尔的理论指出,可将学生学习行为概括为认知内驱力、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关于气质这一概念,普遍认为它是儿童初期就表现出来的,并受生物影响的行为差异,它和社会行为活动存在较大的关联性。有学者指出,儿童气质可形成广泛的气质类型。首先,容易型气质,温顺随和的儿童,情绪积极向上,对新鲜事物怀有较强适应能力;困难型气质,具有无规律、易怒、相对活跃的特点,这类儿童对于新鲜事物常常具有过度的反应,很难适应新事物;迟缓性气质,具有较弱的活跃性,并伴有抑郁特点的儿童,他们对新鲜事物不会产生过激或消极的情绪,一般较为温和。

兴趣是一种具有认识、获取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欲望的内在动力。例如,当被某一学科深深吸引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搜寻知识,并专心致力于研究,使学习效果获得提升。

(二)家长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将家长的教育方式划分为三种:1.权威性:通过理解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通常对孩子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往往具有独立的气氛。2.宽容型:这样的家长通常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希望给孩子较多的空间,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散漫的性格。3.专制型:这样的家长通常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严格限制孩子的行为意识,经常伴有不合理甚至体罚的行为,这样将给孩子带来怯懦、胆小等性格特点。

(三)教师因素的影响

钢琴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常常具有一对一或家庭教学的特殊性,一般他们需要面对的学生性格特点差异性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面对实际问题,这需要钢琴教师必须具备应对各类事件的能力。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而言,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是通过长期学习、锻炼积累出来的,同时判断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主要是通过这几个手段来完成的。

二、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一)充分把握儿童感知觉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充分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特点,以此制定应对措施,这是提升儿童钢琴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通常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作为钢琴教师就是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儿童时期,学生处于手部肌肉、关节、力量、听力的重要发展时期,但他们同时具有较差的表现及精确性能力,例如常常不能准确辨别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在把握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对症下药,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二)针对钢琴教师的几点建议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教授者的角色,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基本乐理,提高学生演奏技巧,但却缺乏对许多问题的正确处理能力。

(1)通过钢琴教师的期望提高儿童钢琴学习

在对儿童进行实际采访中发现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夸奖,而非直接指出其缺点。老师的批评会带给孩子消极沮丧的情绪,相反,积极的鼓励办法可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由此可见,钢琴教师的期望可转化为学生进步的主要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通过关心、积极的指导,并与学生近距离的沟通实现对其的期望,切不可表现出严厉、冷漠、指责等行为。

同时,钢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小处着眼,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2)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钢琴教学

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都相差甚远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些学生的教学,无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钢琴教师可利用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好奇心、兴趣性来布置练习曲目。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练习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学生逐步树立起钢琴学习的信心。这种信心再通过教师的积极期望,可能将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接受的儿童启蒙乐器,儿童通过钢琴学习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修养及文化素质,同时还能够起到增强协调性、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因此,对于儿童钢琴学习动机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2).

[2]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上一篇:快乐精灵范文 下一篇:走过花季范文